CN113946114B - 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46114B
CN113946114B CN202110795511.7A CN202110795511A CN113946114B CN 113946114 B CN113946114 B CN 113946114B CN 202110795511 A CN202110795511 A CN 202110795511A CN 113946114 B CN113946114 B CN 1139461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air
image forming
sheet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9551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46114A (zh
Inventor
小川识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946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461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461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461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24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air blast or suction apparatus
    • B65H29/245Air blast devices
    • B65H29/246Air blast devices acting on stack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2Means for discharging uncollated sheet copy material, e.g. discharging rollers, exit tray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17Post-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21Discharging tray, e.g. devices stabilising the quality of the copy medium, postfixing-treatment, inverting, sor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cooling

Landscapes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包括吹出口和气流控制部。所述吹出口朝向出纸台上的对象空间吹出气流,在图像形成部中图像形成完毕的薄片体从所述图像形成部排出到所述出纸台上。所述气流控制部控制所述对象空间中的至少水平面内的所述气流的朝向。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相关技术,具备作为冷却单元的送风装置(风扇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已被公众所知,所述冷却单元使排出到出纸台(出纸盘)上的图像形成完毕的薄片体(转印纸)冷却。按照相关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送风装置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排出薄片体的排出口(出纸部)的附近且从排出口排出的薄片体的下方,向薄片体的图像形成面即下表面吹拂冷却风。所述送风装置通过取入外部空气并向薄片体吹拂外部空气,使外部空气触碰薄片体的下表面,将薄片体的下表面冷却。
上述相关技术的结构中,未考虑触碰薄片体的气流(外部空气)的去向。因此,会产生由气流导致的如下不利情况:例如,被薄片体加热的气流吹向用户而给用户带来反感,或触碰到薄片体的气流使薄片体浮起而打乱薄片体的朝向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使气流不易产生不利情况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包括吹出口和气流控制部。所述吹出口朝向出纸台上的对象空间吹出气流,在图像形成部中图像形成完毕的薄片体从所述图像形成部排出到所述出纸台上。所述气流控制部控制所述对象空间中的至少水平面内的所述气流的朝向。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所述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和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具有所述图像形成部并装载有所述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
按照本发明,可以提供使气流不易产生不利情况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本说明书适当地参照附图,通过对以下详细记载的概念进行总结的方式来进行说明。本说明书的意图并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此外,意图也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范围。此外,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解决本发明中任意部分中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和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的构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的动作的图2的A1-A1箭头断面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的另一动作的图2的A1-A1箭头断面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的构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的构成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实施方式1)
(1)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首先,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整体结构。
为了便于说明,将图像形成装置10可使用的设置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的铅锤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D1。此外,将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D2,将图1中眼前一侧的面定义为正面(前面)。进而,将图1的纸面左侧的面作为左侧面,定义左右方向D3。
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具有从原稿读取图像数据的扫描功能、根据图像数据形成图像的打印功能、传真功能和复印功能等多个功能的数码复合机。图像形成装置10只要具有形成图像的功能即可,也可以是打印机、传真机和复印机等。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图像读取部2、图像形成部3、供纸部4、控制部5和操作显示部6。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由于是ADF(Auto DocumentFeeder),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ADF1”。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装置主体100,一个装置主体100具有ADF1、图像形成部3和供纸部4等全部结构。
ADF1输送由图像读取部2读取图像的原稿。ADF1具有原稿设置部11、多个输送辊12、出纸盘13等。ADF1通过分别驱动多个输送辊12,使放置在原稿设置部11中的原稿通过图像读取部2的图像读取位置并输送到出纸盘13。
图像读取部2从原稿读取图像,并输出与读取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图像读取部2具有原稿台21、光源单元22、多个反射镜23、24、光学透镜25和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26等。
图像形成部3通过以电子照相方式在薄片体Sh1(参照图2)上形成彩色或黑白的图像,实现打印功能。图像形成部3根据从图像读取部2输出的图像数据,在薄片体Sh1上形成图像。此外,图像形成部3根据从个人计算机等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部信息处理装置输入的图像数据,在薄片体Sh1上形成图像。具体图像形成部3具有输送部30、感光鼓31、带电装置32、LSU(光扫描装置)33、显影装置34、转印辊35、清洁装置36、定影辊37、加压辊38和出纸台(出纸盘)39等。图像形成部3例如也可以是利用升华型热转印方式等电子照相方式以外的图像形成方式,在薄片体Sh1上形成图像的结构。
供纸部4向图像形成部3供给薄片体Sh1。供纸部4具有多个供纸盒41、42、手动盘、薄片体输送通道和多个输送辊等。图像形成部3在从供纸部4供给的薄片体Sh1上形成图像。薄片体Sh1例如是纸张、铜版纸、明信片、信封和OHP(Overhead Projector高射投影仪)薄片体等薄片体材料(含树脂薄膜)。
而且,由供纸部4供给到图像形成部3的薄片体Sh1,利用输送部30经过感光鼓31和转印辊35并通过定影辊37和加压辊38后,从排出口40排出到出纸台39上。此时,在图像形成部3中,按以下的步骤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在从供纸部4供给并由输送部30输送来的薄片体Sh1上形成图像。
首先,由带电装置32使感光鼓31以规定的电位均匀带电。接着,由LSU33向感光鼓31的表面照射基于图像数据的光。这样,在感光鼓31的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影。而后,感光鼓31上的静电潜影通过显影装置34利用调色剂显影(可视化),从而在感光鼓3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从相对于图像形成部3可装卸的调色剂容器34A向显影装置34补充调色剂。接下来,由转印辊35将在感光鼓31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薄片体Sh1上。随后,转印到薄片体Sh1上的调色剂像在薄片体Sh1通过定影辊37和加压辊38之间时,被定影辊37加热而熔融定影在薄片体Sh1上。由图像形成部3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后残留在感光鼓31的表面的调色剂被清洁装置36除去。
控制部5对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总体控制。控制部5以具有1个以上的处理器和1个以上的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为主构成。通过由1个以上的处理器执行程序,图像形成装置10实现控制部5的功能。程序可以预先记录在1个以上的存储器中,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电子通信线路提供,也可以记录在存储卡或光盘等计算机系统可读取的非临时性记录介质中提供。1个以上的处理器由包含半导体集成电路的1个以上的电子电路构成。而且,这里所述的计算机系统包含具有1个以上的处理器和1个以上的存储器的微控制器。控制部5也可以是与对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总体控制的主控制部分开设置的控制部。控制部5包括1个以上的非易失性存储器,预先存储有用于使1个以上的处理器执行各种处理的控制程序等信息。而且,1个以上的存储器也可以作为1个以上的处理器所执行的各种处理的临时存储器(作业区域)使用。
操作显示部6是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用户接口。操作显示部6具有根据来自控制部5的控制指示来显示各种信息的液晶显示器等显示部,以及根据用户的操作向控制部5输入各种信息的开关或触摸面板等操作部。操作显示部6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配置在用户容易视觉辨认且容易操作的位置和朝向上。具体操作显示部6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装置主体100)的正面即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前后方向D2的眼前一侧的面(前面)上。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图像形成装置10是将对调色剂像实施了定影处理后的薄片体Sh1即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体Sh1向装置主体100中的设置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对象空间700排出的所谓体内排纸型。在图1等中,对象空间700是指出纸台39上方的空间。因此,排出口40和出纸台39配置在装置主体10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排出口40位于出纸台39的右侧。因此,薄片体Sh1从右侧的排出口40排出到出纸台39上的对象空间700中。
对象空间700是在俯视中至少向一方敞开的空间。即,俯视下矩形的对象空间700中,至少一边开放。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象空间700在水平面内,左方和前方的两个方向开放,邻接的二边开放。
可是,在图像形成部3实施了图像形成处理的薄片体Sh1,即图像形成完毕的薄片体Sh1,基本上在定影处理刚刚结束后,就从排出口40向出纸台39上的对象空间700排出。因此,刚刚排出到出纸台39上的对象空间700中的薄片体Sh1,容易比图像形成前的薄片体Sh1温度更高。而且,由图像形成装置10在多个薄片体Sh1上连续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上述多张薄片体Sh1堆叠(层叠)在出纸台39上。若多张薄片体Sh1堆叠,则各薄片体Sh1的热量难以散出,有时层叠的2张以上的薄片体Sh1存在彼此贴合而发生“粘连”等的可能性。
作为相关技术,具备使排出到出纸台上的图像形成完毕的薄片体冷却的冷却单元即送风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已被公众所知。按照相关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送风装置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排出薄片体的排出口的附近且从排出口排出的薄片体的下方,朝向薄片体的作为图像形成面的下表面吹拂冷却风。所述送风装置通过取入外部空气并向薄片体吹拂外部空气,使外部空气触碰到薄片体的下表面,将薄片体的下表面冷却。
可是,在上述相关技术的结构中,未考虑触碰到薄片体的气流(外部空气)的去向。因此,会产生由气流导致的如下不利情况:例如,被薄片体加热的气流吹向用户而给用户带来反感,或触碰到薄片体的气流使薄片体浮起而打乱薄片体的朝向等。
对此,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利用以下说明的构成,不易产生由气流导致的不利情况。
即,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7和装置主体100。装置主体100具有图像形成部3并装载有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7。以下,将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7称为“送风装置7”。图2表示了装置主体100中的包含送风装置7和对象空间700的主要部分的简要结构,在标注框内将送风装置7放大表示。
送风装置7包括吹出口70和气流控制部72。吹出口70朝向出纸台39上的对象空间700吹出气流F1(参照图2),图像形成部3中的图像形成完毕的薄片体Sh1从图像形成部3排出到出纸台39上。气流控制部72控制气流F1的对象空间700中的至少水平面内的朝向。这里所述的“水平面”,是与作为铅锤方向的上下方向D1垂直的平面且沿着前后方向D2和左右方向D3的平面。
按照上述结构,针对从吹出口70朝向出纸台39上的对象空间700吹出的气流F1,送风装置7可以通过气流控制部72控制对象空间700中的至少水平面内的朝向。因此,所述送风装置7可以在向排出到出纸台39上的薄片体Sh1吹拂气流F1的同时,控制触碰薄片体Sh1的气流F1的朝向。结果,不易产生由气流F1导致的如下不利情况:例如,被薄片体Sh1加热的气流F1吹向用户而给用户带来反感,或触碰到薄片体Sh1的气流F1使薄片体Sh1浮起而打乱薄片体Sh1的朝向等。
(2)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图6具体说明送风装置7的结构。
如图2所示,送风装置7具备吹出口70、气流产生部71和气流控制部72。即,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7,在吹出口70和气流控制部72以外,还具备气流产生部71。
如图2所示,吹出口70形成在装置主体100中面向对象空间700的部位。装置主体100中的面向对象空间700的部位设有侧壁101,所述侧壁101局部上形成有吹出口70。即,吹出口70是形成在装置主体100的框体的一部分即侧壁101上的孔,通过吹出口70将框体的内侧和外侧相连。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吹出口70以在前后方向D2上较长的长方形开口。但是,吹出口70的形状不限于长方形,例如,也可以是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五角形以上的多边形或狭缝状等。
此外,从对象空间700观察,吹出口70配置在排出口40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向对象空间700排出薄片体Sh1的排出口40位于对象空间700的右侧,所以吹出口70和排出口40同样位于对象空间700的右侧。具体吹出口70形成在和排出口40相同的侧壁101上。换句话说,位于对象空间700的右侧的一个侧壁101上形成有吹出口70和排出口40。这样,使来自吹出口70的气流F1的朝向容易沿着来自排出口40的薄片体Sh1的排出方向(本实施方式中左方),从而能够抑制由气流F1导致薄片体Sh1的朝向紊乱。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7使气流F1触碰从排出口40排出到出纸台39上的薄片体Sh1中的形成有图像(调色剂像)一侧的面。在图2的示例中,薄片体Sh1以形成有图像一侧的面朝下的状态即与出纸台39的上表面391(薄片体Sh1的承载面)相对的状态(姿势),从排出口40排出。在此,送风装置7使气流F1从下方触碰由排出口40排出的薄片体Sh1。具体如图2所示,吹出口70配置在排出口40的下方,即上下方向D1中排出口40与出纸台39的上表面391之间。这样,来自吹出口70的气流F1触碰从排出口40排出的薄片体Sh1中的形成有图像一侧的面(这里下表面)。因此,气流F1能够使薄片体Sh1中的形成有图像一侧的面高效冷却。
气流产生部71带有产生气流F1的功能。气流产生部71是包含马达的风扇单元。气流产生部71内置于装置主体100中,在气流产生部71产生的气流F1通过吹出口70朝向装置主体100的外部的对象空间700吹出。气流产生部71通过使包含叶片的转子旋转,伴随叶片的旋转而产生气流F1。气流产生部71根据来自控制部5的驱动信号使转子旋转。换句话说,气流产生部71可由控制部5控制,通过控制部5能够切换至少使转子旋转而产生气流F1的状态以及使转子停止而停止气流F1的产生的状态。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气流产生部71的马达是通过施加直流电压来工作的DC(直流)马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产生部71由叶片为滚筒状的一种离心风扇即西洛克风扇实现。即,气流产生部71使滚筒状的叶片旋转而取入空气(外部空气),并通过通风道将空气排出,由此从通风道的出口产生气流F1。但是,只要气流产生部71能够产生气流F1,不限于西洛克风扇,也可以是涡轮型的离心风扇、轴流风扇、斜流风扇、横流风扇等。
气流控制部72配置在气流产生部71和吹出口70之间。吹出口70、气流产生部71和气流控制部72沿左右方向D3排列为,吹出口70位于最接近对象空间700的位置(左端),气流控制部72位于吹出口70的右侧,气流产生部71位于气流控制部72的进一步右侧。这样,在气流产生部71产生的气流F1通过气流控制部72,从吹出口70吹出到对象空间700。而且,气流F1通过气流控制部72时,至少在水平面内的气流F1的朝向被气流控制部72控制。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控制部72能够将至少在水平面内的气流F1的朝向控制为来自排出口40的薄片体Sh1的排出方向(本实施方式左方)以外的朝向。即,按照气流控制部72,能够使水平面内的气流F1的朝向相对于来自排出口40的薄片体Sh1的排出方向(左右方向D3)倾斜。
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气流控制部72包含至少一个百叶板721。百叶板721为板状,配置在包含吹出口70的流道上。即,在包含吹出口70的气流F1流通的流道上,至少配置一个百叶板721。本实施方式中气流控制部72包含多个具体为4个百叶板721。这4个百叶板721沿前后方向D2等间隔排列。通过在流道上配置这种百叶板721,使在流道中流通的气流F1在通过百叶板721的侧方时,通过百叶板721的朝向(姿势)能够控制气流F1的朝向。即,从吹出口70吹出的气流F1,通过百叶板721的整流功能被控制为沿百叶板721的朝向。但是,百叶板721的个数不限于4个,也可以是1~3个或5个以上。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百叶板721是可改变其朝向(姿势)的可动式的百叶板。具体多个百叶板721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具有旋转轴722和操作件723。旋转轴722从百叶板721的上下方向D1的两端面突出,操作件723从百叶板721的上端面突出。各百叶板721被支撑为能够以旋转轴722为中心旋转。操作件723可沿前后方向D2在规定范围内往返移动。这样,如图3中箭头A10所示,伴随操作件723在规定范围内往返移动,各百叶板721能以旋转轴722为中心在一定范围内旋转。
如图4所示,按照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可动式的百叶板721,能改变从吹出口70向对象空间700吹出的气流F1的朝向。图4表示了使操作件723移动的情况下的俯视下的送风装置7的示意图。在图4中,上图表示操作件723位于规定范围的中央的状态,中间的图表示操作件723位于规定范围的前端的状态,下图表示操作件723位于规定范围的后端的状态。即,如果操作件723位于规定范围的中央,则水平面内的气流F1的朝向沿着百叶板721从吹出口70大致笔直朝向左方。另一方面,如果操作件723位于规定范围的前端,则水平面内的气流F1的朝向沿着百叶板721从吹出口70朝向左斜后方。此外,如果操作件723位于规定范围的后端,则水平面内的气流F1的朝向沿着百叶板721从吹出口70朝向左斜前方。这样,从吹出口70向对象空间700吹出的气流F1在水平面内的朝向,根据百叶板721的朝向而变化。
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7还具备调节部73。在图3中,将调节部73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调节部73调节被气流控制部72控制的气流F1的朝向。这里,调节部73通过改变气流控制部72中的百叶板721的朝向(姿势),改变气流F1的朝向。具体调节部73通过使百叶板721的操作件723沿前后方向D2在规定范围内移动,改变百叶板721的朝向。这样,能根据情况调节气流F1的朝向。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部73将多个(这里4个)百叶板721的操作件723一起操作。即,调节部73与多个操作件723结合,使上述多个操作件723作为一体沿前后方向D2往返移动。因此,被调节部73调节的百叶板721的朝向,在多个(这里4个)百叶板721上一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部73包含用于调节气流F1的朝向的传动件731。这里所述的“传动件”是将电气、空气压或油压等能量转换为机械性动作的装置,作为一例,包括马达(电动机)、电磁螺线管、油压气缸、空气压气缸和采用形状存储合金的装置等。传动件731通过使百叶板721的操作件723沿前后方向D2移动,调节气流F1的朝向。调节部73根据来自控制部5的控制信号,驱动传动件731。换句话说,调节部73可由控制部5控制,可由控制部5指示如何调节气流F1的朝向。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用电磁螺线管作为传动件731。这样,气流F1的朝向即使不用人手动调节也能自动调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吹出口70包含多个分割口701、702。以分割口701位于分割口702前方的方式,多个(这里2个)分割口701、702在前后方向D2分开配置。多个分割口701、702分别作为吹出口70发挥功能。即,送风装置7以从多个分割口701、702分别朝向对象空间700吹出气流F1的方式动作。这里,上述的气流产生部71和气流控制部72,分别设置在两个分割口701、702上。这样,送风装置7可以向对象空间700中相对较宽的范围吹出气流F1。图5的示例中,气流控制部72将气流F1的朝向控制为,使来自前侧的分割口701的气流F1、来自后侧的分割口702的气流F1都大致笔直朝向左方。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分割口701、702相对于出纸台39的前后方向D2中的中心大致对称配置。这样,送风装置7能从两个分割口701、702,向出纸台39上的对象空间700吹出在前后方向D2中大致对称的气流F1。但是,分割口不限于2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而且,多个分割口701、702的配置也可以非对称,多个分割口701、702还可以在上下方向D1排列。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控制部72对多个分割口701、702分别单独控制气流F1的朝向。即,由于两个分割口701、702分别设有气流控制部72,所以能够针对每个分割口701、702独立控制气流F1的朝向。
作为一例,气流控制部72以使来自前侧的分割口701的气流F1大致笔直朝向左方并使来自后侧的分割口702的气流F1朝向左斜前方的方式,分别控制分割口701、702的气流F1的朝向。作为另一例,气流控制部72以使来自前侧的分割口701的气流F1朝向左斜后方并使来自后侧的分割口702的气流F1大致笔直朝向左方的方式,分别控制分割口701、702的气流F1的朝向。作为又一例,气流控制部72以使来自前侧的分割口701的气流F1朝向左斜前方并使来自后侧的分割口702的气流F1朝向左斜后方的方式,分别控制分割口701、702的气流F1的朝向。这样,相比吹出口70为单个孔(口)的情况,提高了对象空间700中的气流F1的朝向调节的自由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两个分割口701、702分别设置调节部73。这样,调节部73能对多个分割口701、702分别调节气流F1的朝向。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部73能够在至少包括采用图5所示的气流F1的朝向的“第1模式”和采用图6所示的气流F1的朝向的“第2模式”的多个模式间进行切换。即,气流控制部72至少能够如图6所示以使来自前侧的分割口701的气流F1朝向左斜后方、使来自后侧的分割口702的气流F1朝向左斜前方的方式,分别控制分割口701、702的气流F1的朝向。
如图6所示,按照第2模式中的气流F1,来自多个分割口701、702之一的分割口701的气流F1与来自其他分割口702的气流F1,在对象空间700内汇合。即,在图6的状态下,来自两个分割口701、702的气流F1都朝向对象空间700中的前后方向D2的内侧(中心侧)。因此,从这两个分割口701、702分别输出的气流F1,在对象空间700中的前后方向D2的中央附近汇合,形成朝向左方的一个气流F10。这样,从多个分割口701、702出来的气流F1,最终能够作为一个气流F10来对待,容易实现和情况对应的适当气流F1。
而且,如图6所示,按照第2模式中的气流F1,气流控制部72控制气流F1的朝向,以在水平面内在与来自排出口40的薄片体的排出方向垂直的方向(前后方向D2)中使气流F1对称接近。这里所述的“对称接近”是指,和没有气流控制部72的情况相比对称接近,也包含不完全对称的状态。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对象空间700观察,吹出口70配置在排出口40一侧,所以基本上来自吹出口70的气流F1的朝向会沿着来自排出口40的薄片体Sh1的排出方向(本实施方式中左方)。这里,如果来自吹出口70的气流F1在与排出方向垂直的方向(前后方向D2)中非对称,则气流F1对从排出口40排出的薄片体Sh1施加与来自排出口40的排出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力。此时,排出到出纸台39上的薄片体Sh1容易产生前后方向D2的位置偏差。对此,如图6所示,按照大致对称的气流F1,薄片体Sh1上不易施加与薄片体Sh1的排出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力,能够使薄片体Sh1不易产生前后方向D2的位置偏差。
而且,如图6所示,按照第2模式中的气流F1,气流控制部72控制气流F1的朝向,以减少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朝向与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0的用户相对的正面侧的气流F1的流量。这里所述的“减少朝向正面侧的气流F1的流量”是指,和没有气流控制部72的情况相比减少朝向正面侧的气流F1的流量,也包括使朝向正面侧的气流F1的流量为“0”的,即不产生朝向正面侧的气流F1的状态。即,按照图6的示例,由于来自前侧的分割口701的气流F1朝向左斜后方,所以对于来自前侧的分割口701的气流F1,朝向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侧的流量降低。而且,在图6的示例中,来自后侧的分割口702的气流F1朝向左斜前方,但是通过与来自前侧的分割口701的气流F1汇合,对于来自后侧的分割口702的气流F1,朝向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侧的流量也降低。
也就是说,在设置送风装置7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操作显示部6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装置主体100)的正面,即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前后方向D2的眼前一侧的面(前面)上。这种图像形成装置10中,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0的用户即操作操作显示部6的用户通常站在与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相对的位置。因此,由于朝向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侧的气流F1朝向这样存在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侧的用户,所以被薄片体Sh1加热的气流F1会吹向用户,存在气流F1给用户带来反感的可能性。对此,如图6所示,按照减少朝向正面侧的气流F1的流量的结构,容易抑制被薄片体Sh1加热的气流F1吹向用户而使用户反感。
而且,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采用调节部73包含传动件731、对气流F1的朝向进行自动调节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实现以下的功能。
例如,可以通过对操作显示部6的操作进行监视或人体感应传感器等单元,检测与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相对的用户的存在,仅在用户存在的情况下,调节气流F1的朝向,以使气流F1不朝向用户侧。即,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侧不存在用户时,采用图5所示的气流F1的朝向(第1模式),使气流F1高效触碰薄片体Sh1,容易抑制粘连。另一方面,当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侧存在用户时,采用图6所示的气流F1的朝向(第2模式),容易抑制被薄片体Sh1加热的气流F1朝向用户而使用户反感。其结果,能自动实现和情况对应的适当的气流F1。
(3)变形例
图像形成装置10所含的多个构成要素,可以分散设置于多个框体。例如,送风装置7可以设置于和图像形成部3等分开的框体。即,送风装置7可以和图像形成装置10不是一体的,可以设置于和图像形成装置10不同的框体。
此外,百叶板721是朝向(姿势)可变的可动式的百叶板,并不是送风装置7的必备结构。即,百叶板721的朝向(姿势)也可以固定。此时,可省略调节部73。
此外,气流控制部72包含百叶板721,并不是送风装置7的必备结构。即,气流控制部72可以利用百叶板721以外的单元来控制气流F1的朝向。例如,通过在多个分割口701、702间改变吹出气流F1的流速,也能控制气流F1的朝向。即,在对象空间700内存在压力差的情况下,气流F1从压力较高一方的区域折向较低一方的区域。因此,通过对分割口701和分割口702吹出的气流F1的流速设置流速差,能控制从分割口701、702吹出的气流F1整体的朝向。即,通过使从分割口701吹出的气流F1的流速与从分割口702吹出的气流F1的流速不同,在分割口701侧的区域和分割口702侧的区域之间产生压力差。这样,可控制从分割口701、702吹出的气流F1整体的朝向。这样,气流控制部72可以使用气流F1的流速差,即压力差,间接控制气流F1的朝向。
(实施方式2)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7A中,调节部73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7不同。以下,对于和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使用共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说明。图7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调节部73。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部73是人手动调节的手柄结构。即,通过由人操作调节部73的一部分,使调节部73如图7中箭头A10所示移动。此时,通过使百叶板721的操作件723沿前后方向D2在规定范围内移动,调节部73改变百叶板721的朝向。按照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容易简化送风装置7A。
(实施方式3)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7C中,气流控制部7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7不同。以下,对于和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使用共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气流控制部72通过和气流产生部71连接的通风道实现。即,气流产生部71为西洛克风扇的情况下,通过西洛克风扇的通风道的延长方向,可以控制气流F1的朝向。图8的示例中,作为气流控制部72的通风道从气流产生部71向左斜前方延长。因此,来自吹出口70的气流F1朝向左斜前方。
此外,本实施方式省略了调节部73,但也可以附加调节部73。
此外,除了如本实施方式所示使用西洛克风扇的通风道的构成以外,气流控制部72可以采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百叶板721。即,可以将通过西洛克风扇的通风道控制气流F1的结构和通过百叶板721控制气流F1的结构进行组合。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内容,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记载来定义,所以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只是举例说明,而并非进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更改,以及等同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内容都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吹出口,朝向出纸台上的对象空间吹出气流,在图像形成部中图像形成完毕的薄片体从所述图像形成部排出到所述出纸台上;以及
气流控制部,控制所述对象空间中的至少水平面内的所述气流的朝向,
所述吹出口包括多个分割口,
来自所述吹出口的气流的状态能够在包含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多个模式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模式中,来自所述多个分割口中的一个分割口的所述气流与来自其它分割口的所述气流以不在所述对象空间内合流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对象空间成为相同的方向,
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来自所述多个分割口中的所述一个分割口的所述气流与来自所述其它分割口的所述气流,在所述对象空间内汇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部包括百叶板,所述百叶板配置在包含所述吹出口的流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部控制所述气流的朝向,以减少在具有所述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朝向与使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相对的正面侧的所述气流的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部分别单独控制所述多个分割口的所述气流的朝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对象空间观察,所述吹出口配置在向所述对象空间排出所述薄片体的排出口侧,
所述气流控制部控制所述气流的朝向,以在所述水平面内在与来自所述排出口的所述薄片体的排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使所述气流对称接近。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调节部,所述调节部调节被所述气流控制部控制的所述气流的朝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包括用于调节所述气流的朝向的传动件。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以及
装置主体,具有所述图像形成部并装载有所述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
CN202110795511.7A 2020-07-16 2021-07-14 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39461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2453 2020-07-16
JP2020122453A JP2022018972A (ja) 2020-07-16 2020-07-16 画像形成用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46114A CN113946114A (zh) 2022-01-18
CN113946114B true CN113946114B (zh) 2024-04-26

Family

ID=79293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95511.7A Active CN113946114B (zh) 2020-07-16 2021-07-14 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07018B2 (zh)
JP (1) JP2022018972A (zh)
CN (1) CN11394611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22332A (ja) * 2009-07-15 2011-02-03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48258A (zh) * 2012-11-28 2014-06-11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堆叠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纸张堆叠方法
CN104914688A (zh) * 2014-03-12 2015-09-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带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67232A (ja) 1997-12-02 1999-06-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793953B1 (ko) * 2005-11-18 2008-0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각장치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5783164B2 (ja) * 2012-03-02 2015-09-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943857B2 (ja) * 2012-05-01 2016-07-05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51340A (ja) * 2012-09-05 2014-03-20 Ricoh Co Ltd 排紙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排紙方法
JP7135477B2 (ja) * 2018-06-13 2022-09-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22332A (ja) * 2009-07-15 2011-02-03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48258A (zh) * 2012-11-28 2014-06-11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堆叠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纸张堆叠方法
CN104914688A (zh) * 2014-03-12 2015-09-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带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18972A (ja) 2022-01-27
US20220019175A1 (en) 2022-01-20
CN113946114A (zh) 2022-01-18
US11507018B2 (en) 2022-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284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8795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冷却装置、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
US762382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ontrol of transportation unit fans according to sheet width
JP7243198B2 (ja) シート排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2114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953343B2 (en) Air guide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28576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duct for airflow having a sectional area that becomes gradually smaller toward a part of a rotating shaft exposed into the duct
CN113946114B (zh) 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30762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04348B2 (ja) 空気清浄機と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20105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223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553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14805A (ja) 定着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55855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365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512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108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649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1481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818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2510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84372A (ja)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283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50477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