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47063B - 振荡器、电子设备和移动体 - Google Patents

振荡器、电子设备和移动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47063B
CN107547063B CN201710443010.6A CN201710443010A CN107547063B CN 107547063 B CN107547063 B CN 107547063B CN 201710443010 A CN201710443010 A CN 201710443010A CN 107547063 B CN107547063 B CN 1075470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ckage
oscillator
temperature control
base
control elem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430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47063A (zh
Inventor
近藤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47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7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47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7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LAUTOMATIC CONTROL, STARTING, SYNCHRONISATION OR STABILISATION OF GENERATORS OF ELECTRONIC OSCILLATIONS OR PULSES
    • H03L1/00Stabilisation of generator output against variations of physical values, e.g. power supply
    • H03L1/02Stabilisation of generator output against variations of physical values, e.g. power supply against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only
    • H03L1/04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maintaining temperature constan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BGENERATION OF OSCILLATIONS, DIRECTLY OR BY FREQUENCY-CHANGING, BY CIRCUITS EMPLOYING ACTIVE ELEMENTS WHICH OPERATE IN A NON-SWITCHING MANNER; GENERATION OF NOISE BY SUCH CIRCUITS
    • H03B5/00Generation of oscillations using amplifier with regenerative feedback from output to input
    • H03B5/08Generation of oscillations using amplifier with regenerative feedback from output to input with frequency-determining element comprising lumped inductance and capacitance
    • H03B5/12Generation of oscillations using amplifier with regenerative feedback from output to input with frequency-determining element comprising lumped inductance and capacitance active element in amplifier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H03B5/1203Generation of oscillations using amplifier with regenerative feedback from output to input with frequency-determining element comprising lumped inductance and capacitance active element in amplifier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the amplifier being a single transisto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BGENERATION OF OSCILLATIONS, DIRECTLY OR BY FREQUENCY-CHANGING, BY CIRCUITS EMPLOYING ACTIVE ELEMENTS WHICH OPERATE IN A NON-SWITCHING MANNER; GENERATION OF NOISE BY SUCH CIRCUITS
    • H03B5/00Generation of oscillations using amplifier with regenerative feedback from output to input
    • H03B5/18Generation of oscillations using amplifier with regenerative feedback from output to input with frequency-determining element comprising distributed inductance and capacitance
    • H03B5/1841Generation of oscillations using amplifier with regenerative feedback from output to input with frequency-determining element comprising distributed inductance and capacitance the frequency-determining element being a strip line resonator
    • H03B5/1847Generation of oscillations using amplifier with regenerative feedback from output to input with frequency-determining element comprising distributed inductance and capacitance the frequency-determining element being a strip line resonator the active element in the amplifier be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2007Details of bulk acoustic wave devices
    • H03H9/02086Means for compensation or elimination of undesirable effects
    • H03H9/02102Means for compensation or elimination of undesirabl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influenc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5Holders; Supports
    • H03H9/08Holders with means for regulatin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LAUTOMATIC CONTROL, STARTING, SYNCHRONISATION OR STABILISATION OF GENERATORS OF ELECTRONIC OSCILLATIONS OR PULSES
    • H03L1/00Stabilisation of generator output against variations of physical values, e.g. power supply
    • H03L1/02Stabilisation of generator output against variations of physical values, e.g. power supply against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only
    • H03L1/028Stabilisation of generator output against variations of physical values, e.g. power supply against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only of generators comprising piezoelectric reson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05Shape
    • H01L2224/4809Loop shape
    • H01L2224/48091Arch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5Details of package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61Cap
    • H01L2924/1615Shape
    • H01L2924/16195Flat cap [not enclosing an internal cav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Oscillato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AREA)

Abstract

振荡器、电子设备和移动体。振荡器具有:第1封装件;振荡元件,其收容在所述第1封装件内;第1温度控制元件,其收容在所述第1封装件内;第2封装件,其收容所述第1封装件;以及第2温度控制元件,其配置在所述第1封装件外,收容在所述第2封装件内。

Description

振荡器、电子设备和移动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振荡器、电子设备和移动体。
背景技术
如日本特开2004-207870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以往,作为利用石英振动元件的振荡器,公知有带恒温槽的石英振荡器(OCXO)。日本特开2004-207870号公报的振荡器具有收容振动元件和发热体的内侧封装件、以及收容内侧封装件的外侧封装件件。
发明内容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4-207870号公报的振荡器中,作为发热体,仅具有设置在内侧封装件的绝缘基体的内部的发热体,所以,例如,无法对收容在内侧封装件内的振动元件、配置在内侧封装件的外侧的电路部件进行充分加热,存在容易受到外部的温度变动的影响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容易受到外部的温度变动的影响的振荡器、电子设备和移动体。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应用例来实现。
本应用例的振荡器具有:第1封装件;振荡元件,其收容在所述第1封装件内;第1温度控制元件,其收容在所述第1封装件内;第2封装件,其收容所述第1封装件;以及第2温度控制元件,其配置在所述第1封装件外,收容在所述第2封装件内。这样,通过具有配置在第1封装件内的第1温度控制元件和配置在第2封装件内的第2温度控制元件,成为不容易受到外部的温度变动的影响的振荡器。
在本应用例的振荡器中,优选所述第1封装件经由所述第2温度控制元件安装在所述第2封装件上。
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第2温度控制元件的热传递到第1封装件。
在本应用例的振荡器中,优选所述第1封装件具有安装有所述第1温度控制元件和所述振荡元件的第1底座、以及配置成在与所述第1底座之间收容所述第1温度控制元件和所述振荡元件的第1盖部,所述第1盖部配置成比所述第1底座更靠所述第2温度控制元件侧。
与第1底座相比,第1盖部的材料的自由度较高,所以,例如,通过使第1盖部成为金属等热传导率较高的材料,能够高效地将第2温度控制元件的热传递到第1封装件。
在本应用例的振荡器中,优选所述第1封装件具有密封圈,该密封圈位于所述第1底座与所述第1盖部之间,并将所述第1底座和所述第1盖部接合,在所述第1封装件的俯视时,所述密封圈和所述第2温度控制元件重合。
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第2温度控制元件的热传递到第1底座。
在本应用例的振荡器中,优选所述振荡器具有2个所述第1温度控制元件,这2个所述第1温度控制元件在所述第1封装件的俯视时相对于所述第1封装件的中心部彼此配置在相反侧。
由此,能够减少第1封装件内的温度不均。
在本应用例的振荡器中,优选所述振荡元件在所述第1封装件的俯视时配置在所述2个第1温度控制元件之间。
由此,能够高效地对振荡元件进行加热。
在本应用例的振荡器中,优选所述振荡器具有2个所述第2温度控制元件,这2个所述第2温度控制元件在所述第1封装件的俯视时相对于所述第1封装件的中心部彼此配置在相反侧。
由此,能够减少第2封装件内的温度不均。
在本应用例的振荡器中,优选所述振荡元件在所述第1封装件的俯视时配置在所述2个第2温度控制元件之间。
由此,能够高效地对振荡元件进行加热。
在本应用例的振荡器中,优选所述振荡器具有2个所述第1温度控制元件,这2个所述第1温度控制元件在所述第1封装件的俯视时相对于所述第1封装件的中心部彼此配置在相反侧,所述振荡器具有2个所述第2温度控制元件,这2个所述第2温度控制元件在所述第1封装件的俯视时相对于所述第1封装件的中心部彼此配置在相反侧,所述2个第1温度控制元件的排列方向和所述2个第2温度控制元件的排列方向交叉。
由此,能够更加均匀地对振荡元件进行加热。
在本应用例的振荡器中,优选所述振荡元件在所述第1封装件的俯视时配置在所述2个第1温度控制元件之间,并且配置在所述2个第2温度控制元件之间。
由此,能够更加均匀地对振荡元件进行加热。
在本应用例的振荡器中,优选所述第1封装件和所述第2封装件分别气密密封。
由此,更不容易受到外部的温度变动的影响。
在本应用例的振荡器中,优选所述振荡器具有:布线基板;以及挠性基板,其支承所述第2封装件,并且与所述布线基板连接。
由此,挠性基板与第2封装件以及布线基板与挠性基板的机械和电连接的可靠性提高。
在本应用例的振荡器中,优选所述振荡器具有收容所述布线基板、所述挠性基板和所述第2封装件的第3封装件。
由此,能够保护第2封装件。并且,例如,通过使第3封装件成为减压状态,成为更不容易受到外部的温度变动的影响的振荡器。
在本应用例的振荡器中,优选所述振荡器具有设置成贯通所述第3封装件的销,该销与所述布线基板电连接,并且将所述布线基板固定在所述第3封装件上。
由此,容易进行与外部之间的电连接。
本应用例的电子设备具有上述应用例的振荡器。
由此,得到可靠性较高的电子设备。
本应用例的移动体具有上述应用例的振荡器。
由此,得到可靠性较高的移动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振荡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振荡器所具有的第1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第1封装件的俯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第1封装件的俯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振荡器所具有的第2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第2封装件的俯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第2封装件的俯视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振荡器的剖视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振荡器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移动型(或笔记本型)的个人计算机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便携电话机(还包括PHS)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数字静态照相机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汽车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振荡器、电子设备和移动体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振荡器的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振荡器所具有的第1封装件的剖视图。图3和图4分别是图2所示的第1封装件的俯视图。图5是图1所示的振荡器所具有的第2封装件的剖视图。图6和图7分别是图5所示的第2封装件的俯视图。另外,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中的上侧称为“上”,将下侧称为“下”。并且,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第1封装件的俯视(从上侧观察图1时的俯视)简称为“俯视”。
如图1所示,振荡器1是OCXO(恒温槽型石英振荡器)。这种振荡器1具有第1封装件2、收容在第1封装件2内的作为振荡元件的振动元件3、收容在第1封装件2内的作为第1温度控制元件的第1发热元件4、收容第1封装件2的第2封装件5、配置在第1封装件2的外侧且收容在第2封装件5内的作为第2温度控制元件的第2发热元件6。根据这种结构的振荡器1,能够通过第1发热元件4和第2发热元件6高效地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并且,能够通过第2发热元件6对第2封装件5进行加热。因此,能够减少振动元件3相对于规定温度的变动,不容易受到外部的温度变动的影响,成为可靠性较高的振荡器1。下面,对这种振荡器1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振荡器1具有:第1封装件2;收容在第1封装件2内的振动元件3和第1发热元件4;收容第1封装件2的第2封装件5;收容在第2封装件5内的第2发热元件6和电路元件7(IC);配置在第2封装件5的上表面5a上的电路部件12;布线基板8;支承第2封装件5并与布线基板8连接的挠性基板9;收容布线基板8、挠性基板9和第2封装件5的第3封装件10;以及销11,该销11与布线基板8电连接,并且将布线基板8固定在第3封装件10上,设置成贯通第3封装件10。
[第1封装件]
图2是第1封装件2的剖视图。如该图所示,第1封装件2具有安装第1发热元件4和振动元件3的第1底座21;配置成在与第1底座21之间收容第1发热元件4和振动元件3的第1盖部22;以及位于第1底座21与第1盖部22之间并将第1底座21和第1盖部22接合的密封圈23。
第1底座21呈具有在上表面开口的凹部211的腔状,如图3所示,在俯视时呈大致长方形状。并且,凹部211具有在第1底座21的上表面开口的第1凹部211a、在第1凹部211a的底面开口的2个第2凹部211b。并且,2个第2凹部211b在第1底座21的长度方向上并列配置,并且,在第1封装件2的俯视时相对于第1封装件2的中心部O彼此配置在相反侧。
另一方面,第1盖部22呈板状,堵住凹部211的开口,经由密封圈23与第1底座21的上表面接合。密封圈23呈框状,位于第1底座21的上表面与第1盖部22之间。这种密封圈23由金属材料构成,密封圈23熔融,由此,第1底座21和第1盖部22气密接合。这样,通过利用第1盖部22堵住凹部211的开口而形成第1收容空间S1,在该第1收容空间S1内收容振动元件3和第1发热元件4。
第1封装件2进行了气密密封,第1收容空间S1成为减压状态(例如10Pa以下。优选为真空)。由此,能够持续进行振动元件3的稳定驱动。并且,第1收容空间S1作为隔热层发挥功能,成为更不容易受到外部的温度变动的影响的振荡器1。但是,第1收容空间S1的环境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填充氮、氩等惰性气体而成为大气压。
作为第1底座21的结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能够使用氧化铝等各种陶瓷。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对陶瓷片(生片)的层叠体进行烧结来制造第1底座21。并且,作为第1盖部22的结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是线膨胀系数与第1底座21的结构材料近似的部件即可。例如,在设第1底座21的结构材料为所述陶瓷的情况下,优选第1盖部22的结构材料为可伐等合金。
并且,第1底座21具有配置在第1凹部211a的底面上的多个内部端子212、以及配置在第1底座21的底面上的多个外部端子213。多个内部端子212分别经由键合线BW1、BW2与振动元件3或第1发热元件4电连接。并且,这些内部端子212经由埋设在第1底座21内的内部布线214与外部端子213电连接。
[第1发热元件]
如图3所示,振荡器1具有在第1封装件2的俯视时相对于第1封装件2的中心部O彼此配置在相反侧的2个第1发热元件4。具体而言,一个第1发热元件4经由粘接剂等固定在一个第2凹部211b的底面上,另一个第1发热元件4经由粘接剂等固定在另一个第2凹部211b的底面上。这2个第1发热元件4是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使振动元件3的温度大致保持恒定的具有所谓“恒温功能”的电子部件。利用这种第1发热元件4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使振动元件3的温度大致保持恒定,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外部(使用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引起的频率的变动,成为具有优良频率稳定度的振荡器1。另外,优选第1发热元件4对振动元件3的温度进行控制,以使其接近表示零温度系数的顶点温度(根据规格而不同,但是,例如为70℃~100℃左右)。由此,能够发挥更加优良的频率稳定度。
特别地,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配置2个第1发热元件4,能够更加强力地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并且,通过将2个第1发热元件4相对于中心部O彼此配置在相反侧,能够减少第1封装件2和振动元件3的温度不均,能够更高精度地使振动元件3的温度保持恒定。
这种第1发热元件4例如具备具有功率晶体管的发热电路41以及由二极管或热敏电阻构成的温度检测电路42,根据来自温度检测电路42的输出对发热电路41的温度进行控制,能够使振动元件3保持恒定温度。另外,发热电路41和温度检测电路42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使温度检测电路42与第1发热元件4分开。
并且,在第1发热元件4的上表面上设置多个端子43,这些多个端子43分别经由键合线BW1与内部端子212电连接。
[振动元件]
如图4所示,振动元件3配置在第1收容空间S1内,经由导电性的固定部件29固定在内部端子212上,该内部端子212配置在第1底座21的第1凹部211a的底面上。这种振动元件3具有石英基板31和配置在石英基板31上的电极32。
石英基板31是通过蚀刻、机械加工等使SC切石英基板成为大致圆形的俯视形状而得到的。通过使用SC切石英基板,可得到由于寄生振动而引起的频率跳跃和电阻上升较少、温度特性也稳定的振动元件3。另外,石英基板31的俯视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长圆形等非线形形状,还可以是三角形、矩形等线形形状。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石英基板31成为圆形,石英基板31的对称性提高,能够有效地抑制副振动(寄生振动)的振荡。
电极32具有配置在石英基板31的上表面上的第1激励电极321a和第1引出电极321b、以及配置在石英基板31的下表面上的第2激励电极322a和第2引出电极322b。
这种振动元件3在其外缘部经由导电性的固定部件29固定在内部端子212上,该内部端子212配置在第1凹部211a的底面上。固定部件29将第1底座21和振动元件3接合,并且,将内部端子212和第2引出电极322b电连接,将第1底座21和振动元件3热连接。另一方面,第1引出电极321b经由键合线BW2与其他内部端子212电连接。
固定部件29兼具导电性和接合性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金属接合材料(例如金凸块)、合金接合材料(例如金锡合金、焊锡等凸块)、导电性粘接剂(例如使银填充料等金属微粒子分散的聚酰亚胺系的粘接剂)等。
如图4所示,振动元件3在第1封装件2的俯视时配置在2个第1发热元件4之间。更具体而言,振动元件3的中心在第1封装件2的俯视时位于2个第1发热元件4之间。并且,固定部件29配置在距2个第1发热元件4的分开距离大致相等的位置。因此,能够将2个第1发热元件4的热均等地传递到振动元件3,能够高效且均匀地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
进而,振动元件3配置成其一部分与第1发热元件4重合。由此,能够减小振动元件3与第1发热元件4的分开距离,通过来自第1发热元件4的热辐射,也能够高效地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
[第2封装件]
如图5所示,第2封装件5具有:固定有第2发热元件6和电路元件7的第2底座51;与第2底座51接合以使得在与第2底座51之间收容第2发热元件6和电路元件7的第2盖部52;以及位于第2底座51与第2盖部52之间并将第2底座51和第2盖部52接合的密封圈53。
第2底座51呈具有在下表面开口的凹部511的腔状,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状。并且,凹部511具有在第2底座51的下表面开口的第1凹部511a、在第1凹部511a的底面开口的第2凹部511b、在第2凹部511b的底面开口的第3凹部511c。另一方面,第2盖部52呈板状,堵住凹部511的开口,经由密封圈53与第2底座51的下表面接合。密封圈53呈框状,位于第2底座51的下表面与第2盖部52之间。这种密封圈53由金属材料构成,密封圈53熔融,由此,第2底座51和第2盖部52气密接合。这样,通过利用第2盖部52堵住凹部511的开口而形成第2收容空间S2,在该第2收容空间S2内收容第2发热元件6、电路元件7和第1封装件2。
第2封装件5进行了气密密封,第2收容空间S2成为减压状态(例如10Pa以下。优选为真空)。由此,能够使第2收容空间S2作为隔热层发挥功能,成为更不容易受到外部的温度变动的影响的振荡器1。但是,第2收容空间S2的环境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第2底座51的结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能够使用氧化铝等各种陶瓷。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对陶瓷片(生片)的层叠体进行烧结来制造第2底座51。并且,作为第2盖部52的结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是线膨胀系数与第2底座51的结构材料近似的部件即可。例如,在设第2底座51的结构材料为所述陶瓷的情况下,优选第2盖部52为金属材料(例如可伐等合金)。
并且,第2底座51具有配置在第1凹部511a的底面上的多个内部端子512、配置在第2凹部511b的底面上的多个内部端子513以及配置在第2底座51的底面上的多个外部端子514。多个内部端子512分别经由键合线BW4与第1封装件2的外部端子213或第2发热元件6电连接,多个内部端子513分别经由键合线BW3与电路元件7电连接。并且,这些内部端子512、513经由埋设在第2底座51内的内部布线515相互电连接,或者,与外部端子514电连接。
[第2发热元件]
振荡器1具有经由粘接剂等固定在第2凹部511b的底面上的2个第2发热元件6。这2个第2发热元件6是隔着第1封装件2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并且对电路元件7进行加热、使振动元件3和电路元件7的温度大致保持恒定的具有所谓“恒温功能”的电子部件。
如上所述,作为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的要素,除了第2发热元件6以外,振荡器1还具有第1发热元件4。这样,采用通过第1发热元件4和第2发热元件6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的结构,由此,能够更加强力地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并且,也可以主要通过第2发热元件6对第2封装件5和电路元件7进行加热。因此,在外部的温度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加可靠地使振动元件3和电路元件7的温度保持恒定(换言之,能够减少振动元件3和电路元件7的温度变动)。振动元件3和电路元件7具有温度特性(特性根据温度而变化的性质),所以,通过使它们保持恒定温度,能够有效地抑制频率的变动,成为具有优良的频率稳定度的振荡器1。
2个第2发热元件6配置成在第1封装件2的俯视时在中间夹着电路元件7。因此,能够通过2个第2发热元件6从两侧均匀地对电路元件7进行加热,能够更高精度地使电路元件7的温度保持恒定。
与第1发热元件4同样,这种第2发热元件6例如具备具有功率晶体管的发热电路61以及由二极管或热敏电阻构成的温度检测电路62,根据来自温度检测电路62的输出对发热电路61的温度进行控制,能够使电路元件7和振动元件3保持恒定温度。另外,发热电路61和温度检测电路62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6所示,在第2发热元件6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端子63,这些多个端子63分别经由键合线BW4与内部端子512电连接。
第1封装件2经由固定部件59固定在这2个第2发热元件6的下表面。即,第1封装件2经由第2发热元件6安装在第2封装件5上。这样,通过将第1封装件2固定于第2发热元件6,能够高效地经由第1封装件2将第2发热元件6的热传递到振动元件3。因此,容易使振动元件3的温度保持恒定,并且能够削减功耗。并且,第1封装件2配置成在与第2底座51之间夹着电路元件7,电路元件7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1封装件2与第2底座51之间。由此,还能够通过由第2发热元件6加热的第2底座51和第1封装件2对电路元件7进行加热。即,能够从上下左右对电路元件7进行加热(通过2个第2发热元件6从左右对电路元件7进行加热,通过第2底座51和第1封装件2从上下对电路元件7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更加高效且均匀地对电路元件7进行加热。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元件7的整体位于第1封装件2与第2底座51之间,所以,上述效果更加显著。
并且,如图5所示,第1封装件2配置成第1盖部22比第1底座21更靠第2发热元件6侧,在第1盖部22固定于第2发热元件6。如上所述,第1盖部22能够由金属材料(例如可伐等合金)构成,与第1底座21相比,能够提高热传导率。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将第2发热元件6的热传递到第1封装件2。这样,通过使用第2发热元件6直接对热传导率较高的第1盖部22进行加热,第1盖部22的热经由第1底座21均匀地稳定地传递到振动元件3。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使振动元件3的温度保持恒定。
并且,如图6所示,2个第2发热元件6在第1封装件2的俯视时相对于第1封装件2的中心部O彼此配置在相反侧。通过使2个第2发热元件6成为这种配置,能够均匀地对第1封装件2进行加热。
并且,如图6所示,在第1封装件2的俯视时,一个第2发热元件6配置成与第1封装件2的一个长边2a重合,另一个第2发热元件6配置成与第1封装件2的另一个长边2b重合。并且,如图5所示,在第1封装件2的俯视时,密封圈23和第2发热元件6重合。通过采用这种配置,能够高效地经由密封圈23将第2发热元件6的热传递到第1底座21。因此,能够高效地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
并且,如图7所示,2个第2发热元件6分别配置成在第1封装件2的俯视时不与第1发热元件4重合。例如,当第2发热元件6中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发热元件4重合时,在重合的部分,第1封装件2可能过度被加热,可能在第1封装件2内产生过度的温度不均(温度梯度)。当产生这种温度不均时,可能妨碍稳定地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是不理想的。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以不重合的方式配置第1发热元件4和第2发热元件6,能够稳定地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但是,第1发热元件4和第2发热元件6也可以配置成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合。
并且,如图7所示,振动元件3在第1封装件2的俯视时配置在2个第2发热元件6之间。更具体而言,振动元件3的中心在第1封装件2的俯视时位于2个第2发热元件6之间。因此,2个第2发热元件6的热大致均等地传递到振动元件3,所以,能够更加高效地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与所述第1发热元件4的配置进行组合,则振动元件3在第1封装件2的俯视时配置在2个第1发热元件4之间,并且配置在2个第2发热元件6之间。这样,通过以利用4个发热元件4、6包围振动元件3的方式进行配置,能够更加高效地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
并且,2个第1发热元件4的排列方向X和2个第2发热元件6的排列方向Y交叉。因此,通过2个第1发热元件4和2个第2发热元件6,能够从俯视时的四个方向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更加高效且均匀地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1发热元件4的排列方向X和第2发热元件6的排列方向Y正交、且4个发热元件4、6相对于振动元件3的中心对称(即,俯视时的从振动元件3的中心起的分开距离相等)的方式进行配置,所以,上述效果更加显著。
[电路元件]
如图6所示,电路元件7经由粘接剂等固定在第3凹部511c的底面上。并且,电路元件7在第2封装件5的俯视时位于第2封装件5的大致中央。并且,电路元件7经由键合线BW3与内部端子513电连接。这种电路元件7例如具有使振动元件3振荡的振荡电路7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根据温度检测电路42的输出对第1发热元件4的发热电路41的工作进行控制且根据温度检测电路62的输出对第2发热元件6的发热电路61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温度控制电路72的至少一部分。另外,温度控制电路72能够分别独立地对第1发热元件4、第2发热元件6的驱动进行控制。
[电路部件]
如图5所示,在第2封装件5的上表面(第2底座51的底面)5a上配置有多个电路部件12。多个电路部件12是与第2封装件5内的电路元件7一起构成振荡电路71和温度控制电路72的电路结构部件。这样,通过在第2封装件5的外侧配置电路部件12,能够实现第2封装件5的小型化,能够通过第2发热元件6更加高效地对电路元件7和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
另外,电路部件12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可举出电阻元件、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等。这些电路部件中也存在具有温度特性的部件。因此,通过在第2封装件5的上表面5a配置电路部件12,即,隔着第2底座51相对地配置电路部件12和第2发热元件6,能够通过第2发热元件6对电路部件12进行加热,能够使电路部件12的温度大致保持恒定。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频率的变动,成为具有优良的频率稳定度的振荡器1。
[布线基板]
布线基板8能够由公知的刚性印刷布线基板构成,如图1所示,例如具有硬质的基部81和配置在基部81上的布线82。并且,在基部81上设置有开口811,在该开口811内配置有第2封装件5。
[挠性基板]
如图1所示,挠性基板9支承第2封装件5,并且与布线基板8连接。挠性基板9和第2封装件5经由导电性的固定部件98固定,挠性基板9和布线基板8经由导电性的固定部件99固定。这种挠性基板9能够由公知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构成,具备具有挠性的片状(膜状)的基部91和配置在基部91上的布线92。
基部91呈片状,具有设定在其中央部的封装件安装区域9A和设定在缘部的布线基板连接区域9B。而且,在封装件安装区域9A上安装有第2封装件5,在布线基板连接区域9B中与布线基板8连接。并且,布线92在封装件安装区域9A中经由固定部件98与第2封装件5的各外部端子514电连接,在布线基板连接区域9B中经由固定部件99与布线82电连接。这种挠性基板9具有挠性,所以,例如,能够随着第2封装件5和布线基板8的热膨胀而变形。因此,不容易对与第2封装件5、布线基板8的接合部分施加压力,第2封装件5与挠性基板9以及布线基板8与挠性基板9的机械以及电连接的可靠性提高。特别是在通过第1发热元件4、第2发热元件6进行振动元件3的温度控制的情况下,在电源接通的状态下和电源未接通的状态下,温度大幅不同,所以,与不具有第1发热元件4、第2发热元件6的振荡器相比,热膨胀引起的变形增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发挥可靠性。并且,在施加冲击时,能够利用挠性基板9吸收、缓和该冲击,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振动元件3破损的可能性。
并且,在基部91的封装件安装区域9A形成有开口911,在该开口911内配置电路部件12。通过设置开口911,不会妨碍在第2封装件5的上表面安装电路部件12。另外,开口911的形状可以是不在基部91的侧面开放的闭合形状,也可以是在基部91的侧面开放的打开形状。
[第3封装件、销]
如图1所示,第3封装件10收容由第2封装件5、挠性基板9和布线基板8构成的构造体1A。通过具有这种第3封装件10,能够保护构造体1A。
第3封装件10具有板状的第3底座101和与第3底座101接合的帽状的第3盖部102,在由它们形成的第3收容空间S3内收容构造体1A。第3封装件10进行了气密密封,第3收容空间S3成为减压状态(10Pa以下。优选为真空)。由此,能够使第3收容空间S3作为隔热层发挥功能,成为更不容易受到外部的温度变动的影响的振荡器1。但是,第3收容空间S3的环境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填充氮、氩等惰性气体而成为大气压,还可以向大气开放。
另外,第3底座101和第3盖部102例如能够由金属材料、树脂材料等构成。
并且,在第3底座101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在各贯通孔内插入导电性的销11。各销11由密封端子等构成,贯通孔与销11之间的间隙通过密封材料103而气密密封。并且,通过密封材料103,销11固定在第3底座101上。并且,各销11利用其上端部固定在布线基板8上,将构造体1A在从第3封装件10分离的状态下固定在第3封装件10上。因此,外部的热不容易传递到构造体1A,成为不容易受到外部的温度变动的影响的振荡器1。
并且,销11与设置在布线基板8上的布线82电连接。销11的下端部露出到振荡器1的外部,所以,经由该下端部,能够容易地使振荡器1与母板等外部装置进行机械和电连接。
<第2实施方式>
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振荡器的剖视图。
下面,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对第2实施方式的振荡器进行说明,省略相同事项的说明。
主要是第1封装件的结构不同,除此以外,第2实施方式的振荡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振荡器相同。另外,在图8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振荡器1中,第1封装件2在第1底座21的底面中经由固定部件59固定于第2发热元件6。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振荡器1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第1封装件2上下反转地进行配置。由此,例如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能够缩短从第2发热元件6到振动元件3的热的路径,所以,能够更加高效地对振动元件3进行加热。
另外,由于这种配置,在第1底座21的下表面、且从第1盖部22露出的部分配置外部端子213。通过在这种部位配置外部端子213,能够容易地使外部端子213和内部端子512线键合。
通过这种第2实施方式,也能够发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图9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振荡器的俯视图。
下面,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对第3实施方式的振荡器进行说明,省略相同事项的说明。
主要是第2发热元件的数量不同,除此以外,第3实施方式的振荡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振荡器相同。另外,在图9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振荡器1中,配置4个第2发热元件6。在第1封装件2的俯视时,4个第2发热元件6配置成2行×2列的矩阵状,相对于中心部O配置在一侧的2个第2发热元件6配置成与第1封装件2的一个长边2a重合,相对于中心部O配置在另一侧的2个第2发热元件6配置成与第1封装件2的另一个长边2b重合。这样,通过配置4个第2发热元件6,例如,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那样具有2个第2发热元件6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强力地对振动元件3和电路元件7进行加热。
通过这种第3实施方式,也能够发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电子设备]
接着,对具有本发明的振荡器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移动型(或笔记本型)的个人计算机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该图中,个人计算机1100由具有键盘1102的主体部1104和具有显示部1108的显示单元1106构成,显示单元1106经由铰链构造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主体部1104上。在这种个人计算机1100中内置有振荡器1。
图11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便携电话机(还包括PHS)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该图中,便携电话机1200具有天线(未图示)、多个操作按钮1202、受话口1204和送话口1206,在操作按钮1202与受话口1204之间配置有显示部1208。在这种便携电话机1200中内置有振荡器1。
图12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数字静态照相机的结构的立体图。
构成为在数字静态照相机1300中的外壳(机身)1302的背面设置有显示部1310,根据基于CCD的摄像信号进行显示,显示部1310作为将被摄体显示为电子图像的取景器发挥功能。并且,在外壳1302的正面侧(图中背面侧)设置有包含光学镜头(摄像光学系统)和CCD等的受光单元1304。而且,拍摄者确认显示部1310中显示的被摄体像,当按压快门按钮1306后,该时刻的CCD的摄像信号被转送到存储器1308进行存储。在这种数字静态照相机1300中内置有振荡器1。
以上的个人计算机1100、便携电话机1200和数字静态照相机1300等电子设备具有振荡器1,所以,能够发挥上述振荡器1的效果,能够发挥优良的可靠性。
另外,除了图10的个人计算机、图11的便携电话机、图12的数字静态照相机以外,本发明的电子设备例如还能够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终端、钟表(包括智能手表)、喷墨式排出装置(例如喷墨打印机)、膝上型个人计算机、电视机、HMD(头戴式显示器)等的可穿戴终端、摄像机、录像机、车载导航装置、寻呼机、电子记事本(还包括带通信功能的电子记事本)、电子辞典、计算器、电子游戏设备、文字处理器、工作站、视频电话、防盗用电视监视器、电子双筒望远镜、POS终端、医疗设备(例如电子体温计、血压计、血糖计、心电图计测装置、超声波诊断装置、电子内窥镜)、鱼群探测器、各种测定设备、移动终端基站用设备、计量仪器类(例如车辆、飞机、船舶的计量仪器类)、飞行模拟器、网络服务器等。
[移动体]
接着,对具有本发明的振荡器的移动体进行说明。
图13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移动体的汽车的立体图。
如图13所示,在汽车1500中内置有振荡器1。振荡器1例如能够广泛应用于无钥匙进入、防盗控制系统、车载导航系统、汽车空调、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轮胎压力监控系统(TPMS: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发动机控制、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的电池监视器、车体姿态控制系统等的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unit)。
这种汽车1500具有振荡器1,所以,能够发挥上述振荡器1的效果,能够发挥优良的可靠性。
以上,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振荡器、电子设备和移动体,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各部的结构能够置换为具有相同功能的任意结构。并且,也可以对本发明附加其他的任意结构物。
并且,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石英振动元件作为振荡元件的结构,但是,振荡元件不限于石英振动元件,例如能够使用氮化铝(AlN)、铌酸锂(LiNbO3)、钽酸锂(LiTaO3)、锆钛酸铅(PZT)、四硼酸锂(Li2B4O7)、硅酸镧镓(La3Ga5SiO14)、铌酸钾(KNbO3)、磷酸钾(GaPO4)、砷化镓(GaAs)、氧化锌(ZnO、Zn2O3)、钛酸钡(BaTiO3)、钛酸铅(PbPO3)、铌酸钾钠((K,Na)NbO3)、铁酸铋(BiFeO3)、铌酸钠(NaNbO3)、钛酸铋(Bi4Ti3O12)、钛酸铋钠(Na0.5Bi0.5TiO3)等氧化物基板;在玻璃基板上层叠氮化铝或五氧化二钽(Ta2O5)等压电体材料而构成的层叠压电基板、或使用压电陶瓷等的压电振动元件。并且,还能够使用在硅基板上配置压电元件而构成的振动元件。并且,石英振动元件不限于SC切的振动元件,例如也可以使用AT切、BT切、Z切、LT切等的振动元件。
并且,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配置2个第1发热元件的结构,但是,第1发热元件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同样,第2发热元件的数量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3个,还可以是5个以上。

Claims (13)

1.一种振荡器,其包括:
第1封装件,其具有第1底座和第1盖部,其中,所述第1底座具有凹部,所述第1盖部堵住所述凹部;
2个第1温度控制元件,其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底面,在俯视时相对于所述第1封装件的中心部彼此配置在相反侧;
振荡元件,其配置在所述第1盖部与所述第1温度控制元件之间,配置成具有在俯视时与所述2个第1温度控制元件重合的部分;
第2封装件,其收容所述第1封装件;以及
第2温度控制元件,其配置在所述第1封装件外,安装于所述第2封装件,
所述振荡元件安装于固定部,在俯视所述凹部内时,所述固定部配置在不与所述2个第1温度控制元件重合的位置,
所述第1封装件的所述第1盖部安装于所述第2温度控制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荡器,其中,
所述第1封装件还包括密封圈,该密封圈位于所述第1底座与所述第1盖部之间并将所述第1底座和所述第1盖部接合,
在俯视所述第1封装件时,所述密封圈和所述第2温度控制元件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荡器,其中,
在俯视所述第1封装件时,所述振荡元件的中心被配置在所述2个第1温度控制元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荡器,其中,
所述振荡器包括2个所述第2温度控制元件,在俯视所述第1封装件时,这2个所述第2温度控制元件相对于所述第1封装件的中心部彼此配置在相反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荡器,其中,
在俯视所述第1封装件时,所述振荡元件的中心被配置在所述2个第2温度控制元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荡器,其中,
所述振荡器包括2个所述第2温度控制元件,在俯视所述第1封装件时,这2个所述第2温度控制元件相对于所述第1封装件的中心部彼此配置在相反侧,
所述2个第1温度控制元件的排列方向和所述2个第2温度控制元件的排列方向交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荡器,其中,
在俯视所述第1封装件时,所述振荡元件的中心被配置在所述2个第1温度控制元件之间,并且被配置在所述2个第2温度控制元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荡器,其中,
所述第1封装件和所述第2封装件分别气密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荡器,其中,
所述振荡器还包括:
布线基板;以及
挠性基板,其支承所述第2封装件,并且与所述布线基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振荡器,其中,
所述振荡器还包括收容所述布线基板、所述挠性基板和所述第2封装件的第3封装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振荡器,其中,
所述振荡器还包括贯通所述第3封装件的销,该销与所述布线基板电连接,并且将所述布线基板固定在所述第3封装件上。
12.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荡器。
13.一种移动体,其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荡器。
CN201710443010.6A 2016-06-27 2017-06-13 振荡器、电子设备和移动体 Active CN1075470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6626A JP6828286B2 (ja) 2016-06-27 2016-06-27 発振器、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
JP2016-126626 2016-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47063A CN107547063A (zh) 2018-01-05
CN107547063B true CN107547063B (zh) 2023-07-07

Family

ID=60678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43010.6A Active CN107547063B (zh) 2016-06-27 2017-06-13 振荡器、电子设备和移动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76508B2 (zh)
JP (1) JP6828286B2 (zh)
CN (1) CN1075470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22449A1 (ja) * 2016-01-15 2017-07-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635605B2 (ja) * 2017-10-11 2020-01-29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理化学研究所 電流導入端子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圧力保持装置及びx線撮像装置
JP7259393B2 (ja) * 2019-02-22 2023-04-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振器、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
FR3097706B1 (fr) * 2019-06-21 2022-02-11 Ecole Nat Superieure De Mecanique Et Des Microtechniques Ensmm Résonateur radiofréquence contrôlé en température et oscillateur radiofréquence correspondant
JP7413682B2 (ja) * 2019-08-29 2024-0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デバイス、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
CN112737540A (zh) * 2020-12-29 2021-04-30 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 内加热表贴晶体、晶体振荡器的恒温结构和晶体振荡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39435A (ja) * 2003-07-17 2005-02-10 Toyo Commun Equip Co Ltd 表面実装型圧電発振器
JP2011217302A (ja) * 2010-04-02 2011-10-27 Seiko Epson Corp 恒温型圧電発振器
CN104734658A (zh) * 2013-12-24 2015-06-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振荡器、电子设备和移动体
JP2015186108A (ja) * 2014-03-25 2015-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
JP2015228609A (ja) * 2014-06-02 2015-12-17 日本電波工業株式会社 恒温型圧電発振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7426A (en) * 1881-02-08 Fbanz wilhoft
JPS623527A (ja) 1985-06-29 1987-01-09 Nec Corp 恒温槽付圧電発振器
JPH01173787A (ja) * 1987-12-28 1989-07-10 Nippon Dempa Kogyo Co Ltd 気密封止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590870A (ja) * 1991-09-30 1993-04-09 Ribaa Eretetsuku Kk 水晶振動子
JP2004207870A (ja) 2002-12-24 2004-07-22 Kyocera Corp 圧電振動子収納用パッケージ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恒温型発振器
JP4298580B2 (ja) * 2003-09-24 2009-07-22 日本電波工業株式会社 恒温槽を用いた高安定用の水晶発振器
JP4426375B2 (ja) * 2004-05-19 2010-03-03 日本電波工業株式会社 恒温槽を用いた高安定用の水晶発振器
JP4270158B2 (ja) 2005-04-11 2009-05-27 エプソントヨコム株式会社 高安定圧電発振器
JP5188484B2 (ja) * 2009-10-01 2013-04-24 日本電波工業株式会社 恒温型の水晶発振器
JP2013005364A (ja) * 2011-06-21 2013-01-07 Kyocera Corp 電子機器
JP2014187441A (ja) * 2013-03-22 2014-10-02 Nippon Dempa Kogyo Co Ltd 恒温槽付水晶発振器
JP6307869B2 (ja) * 2013-12-24 2018-04-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恒温槽付水晶発振器、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39435A (ja) * 2003-07-17 2005-02-10 Toyo Commun Equip Co Ltd 表面実装型圧電発振器
JP2011217302A (ja) * 2010-04-02 2011-10-27 Seiko Epson Corp 恒温型圧電発振器
CN104734658A (zh) * 2013-12-24 2015-06-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振荡器、电子设备和移动体
JP2015186108A (ja) * 2014-03-25 2015-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
JP2015228609A (ja) * 2014-06-02 2015-12-17 日本電波工業株式会社 恒温型圧電発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28286B2 (ja) 2021-02-10
US20170373693A1 (en) 2017-12-28
CN107547063A (zh) 2018-01-05
JP2018006808A (ja) 2018-01-11
US10476508B2 (en) 2019-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44647B2 (en) Oscillator,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a vehicle
CN107547063B (zh) 振荡器、电子设备和移动体
CN107493087B (zh) 振荡器、电子设备和移动体
US10622942B2 (en) Oscillator,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vehicle
CN105490661B (zh) 振子、振荡器、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
CN109842395B (zh) 振动器件、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
JP6965687B2 (ja) 発振器、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7176082A (zh) 振动器件、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
US10566931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6866588B2 (ja) 電子デバイス、電子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
CN108964611B (zh) 振荡器以及电子设备
US11097667B2 (en) Vibration device, vibration modul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vehicle
US10720886B2 (en) Oscillator,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vehicle
CN110034743B (zh) 振动器件、振动器件的制造方法、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
JP2017220702A (ja) 振動素子、振動素子の製造方法、振動子の製造方法、振動子、発振器、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
CN113726309B (zh) 集成电路、振荡器、电子设备及移动体
US11653571B2 (en) Resonance device, oscillator, resonance modu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vehicle
US10797644B2 (en) Oscillator,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vehicle
CN111628746A (zh) 振动元件、振动器件、振荡器、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