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0758A - 工件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工件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0758A
CN107530758A CN201680024742.5A CN201680024742A CN107530758A CN 107530758 A CN107530758 A CN 107530758A CN 201680024742 A CN201680024742 A CN 201680024742A CN 107530758 A CN107530758 A CN 107530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support
drive division
rotationally
dr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47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0758B (zh
Inventor
明石秀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Industr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Industries Corp filed Critical Komatsu Indust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0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07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0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07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3/00Feeding, positioning or stor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pparatus for working or processing sheet metal, metal tubes or metal profiles; Associations therewith of cutting devices
    • B21D43/02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 B21D43/04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 B21D43/05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stage presses
    • B21D43/055Devices comprising a pair of longitudinally and laterally movable parallel transfer b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ess Drives And Press L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件输送装置,送料器(5)具备一对支承部(6)和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一对支承部(6)将保持工件(W)的指状夹持器(200)沿输送方向(X)可移动地支承。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设置于各支承部(6),使支承部(6)沿升降方向(Z)及夹持方向(Y)移动。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具有第一驱动部(71)、第二驱动部(72)、第一连杆机构(73)、第二连杆机构(74)。第一驱动部(71)及第二驱动部(72)分别具有作为使支承部(6)沿升降方向(Z)及夹持方向(Y)移动的驱动源的第一电动马达(711)及第二电动马达(721)。第一连杆机构(73)将第一驱动部(71)和支承部(6)连接,第二连杆机构(74)将第二驱动部(72)和支承部(6)连接。

Description

工件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力机所使用的工件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可安装多个模具的多工位压力机,使用在各模具间输送工件的工件输送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示的工件输送装置设有:沿着工件输送方向配置的一对杆状件、可装卸地支承于杆状件的工件保持件、使一对杆状件向给送方向移动的机构、使一对杆状件升降及向夹持方向移动的机构。通过这些机构,使由工件保持件夹持的工件向给送方向移动,在模具间输送工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073551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工件输送装置中,作为沿升降及夹持方向移动的机构使用滚珠丝杠机构。因此,当使工件输送装置高速运转时,就会产生螺纹磨损等,会缩短滚珠丝杠及螺母等的更换周期。
本发明是考虑了现有工件输送装置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延长零件的更换周期的工件输送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用于压力机,其具备一对支承部和驱动机构。一对支承部将保持工件的保持件沿工件的输送方向可移动地支承。驱动机构设置于各支承部,使支承部沿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移动。各驱动机构具有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分别具有使支承部沿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移动的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第一连杆机构将第一驱动部和支承部连接。第二连杆机构将第二驱动部和支承部连接。
这样,因为使用连杆机构使支承部沿夹持方向及升降方向移动,与使用滚珠丝杠的机构相比,能够延长零件的更换周期。
第二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为,在第一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中,第一连杆机构与支承部直接连接,第二连杆机构与支承部直接连接。
由此,经由第一连杆部件能够将第一驱动部的驱动直接传递到支承部。另外,经由第二连杆部件能够将第二驱动部的驱动直接传递到支承部。
第三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为,在第二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中,第一连杆机构具有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一杠杆部件。第一连杆部件可转动地与支承部连接。第一杠杆部件与第一驱动部连接,通过第一驱动部转动。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一杠杆部件可相互转动地连接。第二连杆机构具有第二连杆部件和第二杠杆部件。第二连杆部件可转动地与支承部连接。第二杠杆部件与第二驱动部连接,通过第二驱动部转动。第二连杆部件和第二杠杆部件可相互转动地连接。
这样,通过杠杆部件和连杆部件,能够将电动马达的旋转传递到支承部。
第四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三发明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中,驱动机构还具有基部。基部固定有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
这样,因为通过将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固定于基部,在工件的输送动作时,配线等不会向电动马达移动,所以可防止配线等的劣化。
第五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为,在第三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中,驱动机构还具有基部和第三连杆机构。基部固定有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第三连杆机构与第一连杆机构形成平行连杆,将支承部和基部之间连接。
这样,通过形成平行连杆,能够在将支承部稳定地保持为水平的状态下,使支承部沿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移动。
第六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为,在第五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中,第三连杆机构具有第三连杆部件、第四连杆部件、连接部件。第三连杆部件与第一杠杆部件平行配置,可转动地与基部连接。第四连杆部件与第一连杆部件平行配置,可转动地与支承部连接。连接部件可转动地与第三连杆部件及第四连杆部件连接。连接部件在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一杠杆部件的连接部可转动地与第一连杆部件及第一杠杆部件连接。
这样,能够由第三连杆机构和第一连杆机构构成平行连杆。
第七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为,在第一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中,第一连杆机构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与第一驱动部的内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或比内侧的端部更靠外侧的位置。第二连杆机构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与第二驱动部的内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或比内侧的端部更靠外侧的位置。
这样,第一连杆机构及第一连杆机构以不比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更靠内侧突出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使连杆不向工件的输送空间伸出,能够在一对支承部之间确保大空间。另外,将工件从搬入装置向压力机装置搬入时及将工件从压力机装置向搬出装置搬出时的交接容易进行。
第八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为,在第四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中,还具备调节机构。调节机构通过使基部沿宽度方向移动来调节一对支承部的间隔。在输送工件时,在基部固定于由调节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下,支承部沿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移动。
这样,分别设有调节一对支承部的宽度方向的间隔的调节机构和在压力机动作中输送工件时使支承部沿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即,调节和移动由不同的机构进行。在现有工件输送装置的情况下,上述调节和移动由一个机构进行,但如本发明,通过分为两个机构,与由一个机构进行相比,能够缩短由各机构实现的支承部的移动距离。因此,能够减小各机构的零件,能够节省驱动所需的能量。另外,因为能够减小零件,所以重量变小,能够实现高速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延长零件的更换周期的工件输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多工位压力机的整体概要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多工位压力机的局部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送料器的立体图。
图4是从图3的送料器的上游侧看到的侧视图。
图5是从图3的送料器的下游侧看到的侧视图。
图6是图3的AA′间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图1的送料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1的送料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表示图3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3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从下游侧看支承部配置于夹持·下方位置的状态下的图3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的图。
图12是表示图3的送料器的运动的图。
图13是从下游侧看支承部配置于松开·下方位置的状态下的图3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的图。
图14是从下游侧看支承部配置于夹持·上方位置的状态下的图3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的图。
图15(a)是示意地表示图3的上游方向侧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的运动的图,(b)是示意地表示图3的下游方向侧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的运动的图。
图16是从下游侧看支承部配置于松开·上方位置的状态下的图3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的图。
图17(a)是示意地表示图3的上游方向侧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的运动的图,(b)是示意地表示使第二连杆机构比第二驱动部更向内侧突出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的运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送料器进行说明。
<1.结构>
(1-1.多工位压力机的概要)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多工位压力机1的整体概要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工位压力机1具备:压力机装置主体2、移动工作台3、由上模具4a和下模具4b构成的模具4、送料器5。在压力机装置主体2上安装有模具4的上模具4a,在移动工作台3上载置有下模具4b,对由送料器5输送的工件W进行施压动作。
此外,在图1中,给送方向及工件输送方向的下游方向用X1来表示,上游方向用X2来表示。在本说明书中,在不区分上游方向及下游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简单地表述为给送方向X或工件输送方向X。另外,升降方向的上方用Z1来表示,下方用Z2来表示,在本说明书内,在不区分上方及下方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简单地表述为升降方向Z。进而,在夹持方向上,朝向下游的右方用Y1来表示,左方用Y2来表示,在本说明书中,在不区分右方及左方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简单地表述为夹持方向Y。
(1-2.压力机装置主体)
压力机装置主体2主要包括底座21、立柱22、冠部23、滑块24。
如图1所示,底座21被埋入地板F内,成为压力机装置主体2的基座。
图2是从上方观察多工位压力机1的立体图,但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冠部23、滑块24、移动工作台3及底座21。
立柱22为柱状部件,如图2所示,在给送方向X的上游方向X2侧配置有两根,在下游方向X1侧配置有两根。配置于上游方向X2侧的两根立柱22在夹持方向Y的右方Y1侧和左方Y2侧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配置于下游方向X1侧的两根立柱22在夹持方向Y的右方Y1侧和左方Y2侧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即,四根立柱22以在俯视时形成矩形的方式配置。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右方Y1侧的两根立柱22。
如图1所示,冠部23通过四根立柱22被支承于上方。在冠部23设有使悬挂于其下侧的滑块24升降的滑动机构。
滑块24通过设置于冠部23的滑动机构自如地升降。在滑块24的下表面,通过上模夹具(未图示)而装卸自如地安装有上模具4a。
(1-3.移动工作台)
在移动工作台3的上表面载置有下模具4b。移动工作台3在更换模具4时可在底座21的上表面移动。在地板F及底座21上铺设有未图示的导轨。在移动工作台3上设有驱动移动工作台3的驱动机构。
在更换模具4时,移动工作台3经过立柱22之间而向夹持方向(图1的纸面朝外或朝里)移动,向压力机装置主体2的外侧移动。而且,在更换成下次使用的模具4以后,移动工作台3经过立柱22之间而移动到压力机装置主体2的内侧。
(1-4.送料器)
图3是送料器5的立体图。图4是从给送方向X的上游方向X2侧看送料器5的图。图5是从给送方向X的下游方向X1侧看送料器5的图。在图4及图5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立柱22及移动工作台3等。
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料器5主要包括:支承部6、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调节机构8。
支承部6设有一对,以沿着给送方向X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
一对支承部6将把持工件W的指状夹持器200可沿给送方向X移动地支承。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使支承部6沿升降方向Z及夹持方向Y移动。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设置于一个支承部6的两端部,共设有四个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调节机构8设置于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用于调节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在夹持方向Y上的位置。
(1-4-1.支承部)
如图3~图5所示,每个支承部6都具有杆状件60和沿给送方向驱动杆状件60的给送驱动机构61。
(杆状件及给送驱动机构)
一对杆状件60为细长的四棱柱形状,以沿着给送方向X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在一对杆状件60的上表面,沿着给送方向X可装卸地安装有多个指状夹持器200。
给送驱动机构61对于每个杆状件60都设有两个。在杆状件60的给送方向X的上游方向X2侧的端部和下游方向X1侧的端部,分别设有给送驱动机构61。图6是图3的AA′间的给送驱动机构61的剖视图。四个给送驱动机构61的结构都相同,在以下说明中,以上游方向X2侧且右方Y1侧的图6所示的给送驱动机构61为例进行说明。
给送驱动机构61采用线性马达驱动,主要具有:支承杆状件60的支承框体611、导轨612、滚轮部613、磁铁614、线圈615。
如图6所示,支承框体611在剖视时为U字形状,以从下侧覆盖杆状件60的方式配置。支承框体611由后述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从下方支承。
导轨612设置于杆状件60的下表面,从杆状件60的两侧面突出。滚轮部613具有可旋转地分别设置于支承框体611的相对的内侧面611a的上滚轮613a及下滚轮613b。在上下配置的上滚轮613a和下滚轮613b之间嵌合有导轨612的一端。此外,上滚轮613a及下滚轮613b沿着给送方向X设有多组。
磁铁614配置于导轨612的下侧。线圈615以与磁铁614相对的方式配置于U字形状的支承框体611的内侧底面611b。
通过向线圈615通以电流,在线圈615和磁铁614之间产生吸引或排斥的力,杆状件60由上滚轮613a及下滚轮613b引导而相对于支承框体611沿给送方向X移动。
此外,下游方向X1侧的给送驱动机构61与上游方向X2侧的给送驱动机构61配置为上下相反。
(1-4-2.升降夹持驱动机构)
如图3~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送料器5设有四个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图4所示的上游方向X2侧的两个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配置为左右对称。另外,图5所示的下游方向X1侧的两个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与图4所示的上游方向X2侧的两个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配置为上下对称。
图7是从下游方向X1的上方看给送方向X的上游方向X2侧且右方Y1侧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的立体图。图8是从上游方向X2的上方看图7所示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的立体图。图9是上游方向X2侧且右方Y1侧的支承框体611、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及调节机构8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10是上游方向X2侧且左方Y2侧的支承框体611、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及调节机构8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11是从下游方向X1侧看图7所示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所得的主视图。
如图7、图8及图11所示,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主要包括:基部70、第一驱动部71、第二驱动部72、第一连杆机构73、第二连杆机构74、第三连杆机构75、缸体76。
基部70固定于后述的调节机构8的载体81上。如图10的分解图所示,基部70分为第一部件70a和第二部件70b两个部件。第一部件70a配置于第二部件70b的下游方向X1侧。第一部件70a和第二部件70b组装在一起而构成基部70。
(1-4-2-1.第一驱动部)
如图11所示,第一驱动部71固定于基部70的夹持方向Y的大致中央。如图7~图10所示,第一驱动部71具有第一电动马达711和第一减速器712。第一电动马达711如图9所示,其旋转轴711a沿着给送方向X配置,安装于第一减速器712。如图7~图9所示,第一电动马达711配置于第一减速器712的上游方向X2侧。
第一减速器712为大致圆柱形状,在与旋转轴711a的同轴上具有输出轴712a(参照图11)。如图7~图11所示,第一减速器712固定于基部70。详细地说,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一减速器712固定于基部70的第二部件70b。此外,作为第一电动马达711,例如使用伺服马达。
(1-4-2-2.第二驱动部)
如图8、图10及图11所示,第二驱动部72固定于基部70的左方Y2侧(也可以说是夹持方向Y的内侧)。第二驱动部72具有第二电动马达721和第二减速器722。第二电动马达721如图9及图10所示,其旋转轴721a沿着给送方向X配置,安装于第二减速器722。如图7及图8所示,第二电动马达721配置于第二减速器722的上游方向X2侧。
第二减速器722为大致圆柱形状,在与旋转轴721a的同轴上具有输出轴722a(参照图11)。第二减速器722固定于基部70。详细地说,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二减速器722固定于基部70的第一部件70a。此外,作为第二电动马达721,例如使用伺服马达。
(1-4-2-3.第一连杆机构)
如图11所示,第一连杆机构73将第一驱动部71和支承部6之间连接。第一连杆机构73配置于比第一驱动部71的内侧的端部E1更靠外侧的位置。换句话说,第一连杆机构73以不比第一驱动部71更靠内侧(在图11中,箭头Y2侧)突出的方式配置。
第一连杆机构73具有第一杠杆部件731和第一连杆部件732。第一杠杆部件731为棒状部件,一端固定于第一减速器712的输出轴712a。第一杠杆部件731随着第一电动马达711的旋转轴711a的旋转,以输出轴712a为中心转动。
第一连杆部件732将第一杠杆部件731的前端和支承部6之间连接。如图9所示,第一连杆部件732是沿着给送方向X配置主面的厚板状部件,在图11的主视图中,图示有第一连杆部件732的下游方向X1侧的端部。
在图11中,在第一连杆部件732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101,第一连杆部件732在第一连接部101可转动地与第一杠杆部件731的前端连接。详细地说,如图9所示,在第一连接部101,在第一连杆部件732的端部形成有连接轴732a,连接轴732a插入形成于第一杠杆部件731的前端731a的贯通孔(未图示)内。
如图11所示,在第一连杆部件73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102,第一连杆部件732在第二连接部102可转动地与支承部6连接。如图9~图11所示,支承部6在支承框体611的下侧具有固定于支承框体611的第一连杆连接部616。这样,第一连杆部件732在第二连接部102可转动地与第一连杆连接部616连接。在第二连接部102,在第一连杆部件732的端部形成有轴,轴支承于第一连杆连接部616。
另外,在图11中,第一连杆连接部616因位于后述的第二连杆连接部617的背面侧而看不到,但为了显示其位置,将符号标注在括弧内。
另外,设有挡块401、402,在产生异常而第一杠杆部件731超出通常运动动作的情况下,该挡块401、402限制第一杠杆部件731的活动。挡块401、402由聚氨酯等形成。如图11所示,挡块401配置于第一杠杆部件731的上侧,当第一杠杆部件731从后述的图14的状态进一步向箭头C方向转动时,挡块401就与基部70抵接而限制第一杠杆部件731的活动。
另外,挡块402设置于第一杠杆部件731的下方的基部70,当第一杠杆部件731从后述的图13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箭头B方向转动时,挡块402就与第一杠杆部件731抵接而限制第一杠杆部件731的活动。
(1-4-2-4.第二连杆机构)
如图11所示,第二连杆机构74将第二驱动部72和支承部6之间连接。第二连杆机构74配置于比第二驱动部72的内侧的端部E2更靠外侧的位置。换句话说,第二连杆机构74以不比第二驱动部72更靠内侧(在图11中,箭头Y2侧)突出的方式配置。
第二连杆机构74具有第二杠杆部件741和第二连杆部件742。第二杠杆部件741为棒状部件,一端固定于第二减速器722的输出轴722a,随着第二电动马达721的旋转轴721a的旋转,以输出轴722a为中心转动。
第二连杆部件742将第二杠杆部件741的前端和支承部6之间连接。第二连杆部件742为棒状部件,在一端设有第三连接部103,在第三连接部103可转动地与第二杠杆部件741的前端连接。
在第二连杆部件742的另一端设有第四连接部104,第二连杆部件742在第四连接部104可转动地与支承部6连接。如图9~图11所示,支承部6在支承框体611的下侧具有固定于支承框体611的第二连杆连接部617。第二连杆连接部617配置于比第一连杆连接部616更靠下游方向X1侧的位置。这样,第二连杆部件742在第四连接部104可转动地与第二连杆连接部617连接。
另外,第三连接部103的详细结构虽未图示,但在第三连接部103,在第二连杆部件742及第二杠杆部件741形成有销及插入销的插入孔等,只要第二连杆部件742和第二杠杆部件741可相互转动地连接即可。另外,在第四连接部104也同样,在第二连杆部件742及第一连杆连接部616形成有销及插入销的插入孔等,只要第二连杆部件742和第一连杆连接部616可相互转动地连接即可。
另外,如图11所示,设有挡块403、404,在发生异常而第二连杆部件742超出通常的运动动作的情况下,该挡块403、404限制第二连杆部件742的活动。挡块403、404由聚氨酯等形成。挡块403、404设置于第二杠杆部件741的与第二驱动部72的连接部分。在第二杠杆部件741从图11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箭头B方向转动时,挡块403就与第二连杆部件742抵接,限制其活动。在第二杠杆部件741从后述的图13的状态进一步向箭头C方向转动时,挡块404就与第二连杆部件742抵接,限制其活动。
(1-4-2-5.第三连杆机构)
如图11所示,第三连杆机构75与第一连杆机构73构成平行连杆机构,将基部70和支承部6之间连接。第三连杆机构75具有:第三连杆部件751、第四连杆部件752、连接部件753。
(第三连杆部件)
第三连杆部件751是具有两端的棒状部件,与第一杠杆部件731平行配置。在第三连杆部件751的一端设有第五连接部105,第三连杆部件751在第五连接部105可旋转地与基部70(详细地说,第一部件70a)连接。在第五连接部105,在第三连杆部件751的一端设有轴部751a(参照图9及图10),通过该轴部751a嵌入设置于基部70的插入孔(未图示)内,第三连杆部件751可转动地与基部70(详细地说,第一部件70a)连接。此外,在图11中,因为第五连接部105被基部70的表面遮住而看不到,所以图示了第五连接部的旋转中心作为第五连接部105。
在第三连杆部件751的另一端设有第六连接部106,第三连杆部件751在第六连接部106可转动地与连接部件753连接。
(第四连杆部件)
第四连杆部件752是具有两端的棒状部件,与第一连杆部件732平行配置。在第四连杆部件752的一端设有第七连接部107,第四连杆部件752在第七连接部107可旋转地与第一连杆连接部616连接。在图11中,因为第七连接部107被第二连杆连接部617遮住而看不到,所以图示了第七连接部的旋转中心作为第七连接部107。
在第七连接部107,如图9所示,设置于第四连杆部件752的端部的给送方向X两侧的轴部752a插入到形成于第一连杆连接部616的轴支承部616a的插入孔616b内。通过这种结构,第四连杆部件752可转动地与第一连杆连接部616连接。
在第四连杆部件752的另一端设有第八连接部108,第四连杆部件752在第八连接部108可转动地与连接部件753连接。
(连接部件)
如图9及图10所示,连接部件753将第三连杆部件751和第四连杆部件752之间连接。如图9及图10所示,连接部件753具有以从给送方向X的两侧夹持第三连杆部件751的另一端和第四连杆部件752的另一端的方式配置的两块板753a。
在第六连接部106,以贯通两块板753a及第三连杆部件751的端部的方式安装有销106a,第三连杆部件751和连接部件753可相互转动地连接。另外,在第八连接部108,以贯通两块板753a及第四连杆部件752的端部的方式安装有销108a,第四连杆部件752和连接部件753可相互转动地连接。
另外,连接部件753在上述的第一连接部101(参照图11)与第一杠杆部件731及第一连杆部件732可相互转动地连接。如图9所示,在两块板753a上形成有贯通孔753b,通过该贯通孔753b被连接轴732a插入,连接部件753可转动地与第一杠杆部件731及第一连杆部件732连接。
通过以上结构,由第一连杆机构73和第三连杆机构75形成平行连杆机构。即,如图11所示,连结第二连接部102的旋转中心和第七连接部107的旋转中心的线段L1与连结第八连接部108的旋转中心和第一连接部101的旋转中心的线段L2平行,连结第六连接部106的旋转中心和第一连接部101的旋转中心的线段L3与连结第五连接部105的旋转中心和输出轴712a的旋转中心的线段L4平行。该结果是,总是能够将支承部6保持为水平。
(1-4-2-6.缸体)
缸体76以支撑支承部6的重量的方式辅助第一驱动部71及第二驱动部72的负荷。如图11所示,缸体76具有缸筒761和活塞杆762。如图9所示,活塞杆762的前端762a可转动地与第二连杆连接部617连接。另外,缸筒761的后端761a可转动地与后述的调节机构8的板状部件83a的端面连接。
(1-4-3.调节机构)
调节机构8分别设置于四个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用于调节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整体的夹持方向Y的位置。如图3~图5所示,下游方向X1侧的两个调节机构8是将上游方向X2侧的两个调节机构8上下相反地配置而成的机构。下面,以上游方向X2侧的调节机构8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9及图10所示,调节机构8主要包括:台座80、载体81、一对导轨82、引导部83、丝杠84、电动马达85、减速器86(参照图10)、制动部87、螺母部件88(参照图9)。
如图4所示,上游方向X2侧的两个台座80固定于地板F。如图9及图10所示,一对导轨82沿着夹持方向Y相互平行地配置于台座80的上表面。载体81为矩形板状部件,经由引导部83配置在导轨82上。
引导部83设置于载体81的给送方向X侧的两端。引导部83具有:设置于载体81和导轨82之间且在夹持方向Y上长的板状部件83a、配置于板状部件83a的下表面且配置于夹持方向Y的两端的块部83b。块部83b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件,在其下表面沿着夹持方向Y形成有槽。在该槽内嵌入有导轨82。
如图9所示,螺母部件88固定于载体81的下表面。丝杠84插入螺母部件88而与导轨82平行地配置于一对导轨82的中央。在螺母部件88的内侧面形成有螺纹形状,与丝杠84啮合。
电动马达85配置于台座80的夹持方向Y的内侧的端部,且配置于一对导轨82的中央,经由减速器86(参照图10)与丝杠84的端部连接。在丝杠84的与电动马达85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有制动部87。
当丝杠84通过电动马达85的驱动而旋转时,载体81就随着该旋转而与螺母部件88一同沿夹持方向Y移动,固定于载体81上的基部70沿夹持方向Y移动。由此,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的夹持方向Y的位置得到调节。
由这种调节机构8进行的一对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的间隔的调节,在变更安装于压力机装置主体2的模具4时按照模具4来进行。
此外,下游方向X1侧的两个调节机构8与上游方向X2侧的两个调节机构8配置为上下相反,如图2及图5所示,下游方向X1侧的两个调节机构8的基座80固定于框架89的下表面,该框架89固定于两根立柱22间。
<2.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多工位压力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
(2-1.位置调节)
在诸如更换模具4时,按照安装于压力机装置主体2的模具4进行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的位置调节。
下模具4b配置于移动工作台3,上模具4a安装于滑块24。这时,使用上述的调节机构8,按照安装于压力机装置主体2的模具4调节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的夹持方向Y的位置。如上所述,通过驱动电动马达85,丝杠84旋转而载体81移动,配置于载体81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沿夹持方向Y移动。
由此,一对支承部6的间隔按照模具4被调节。这样调节后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的位置在以下所示的压力机动作中被固定住。
(2-2.施压动作)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送料器5的运动的图。
工件W通过设置于送料器5的上游方向X2侧的输送装置,被搬入送料器5的上游侧的未图示的工件承载台。作为该输送装置,例如可举出拆垛送料线用的配置于顶板侧的输送器等。
这时,支承部6配置于松开·下方位置。这里,松开位置是一对支承部6相互离开的最外侧的位置。下方位置是各支承部6最靠下方Z2配置的位置。
图13表示在该松开·下方位置配置有支承部6的状态。图13所示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表示配置于上游方向X2侧且配置于右方Y1侧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是从下游方向X1侧看到的图。下面,以上游方向X2侧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为例来说明动作。
为了由指状夹持器200保持工件W,一对支承部6通过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从该图13所示的状态向夹持方向Y内侧移动(参照图12的箭头(1))。由此,支承部6配置于夹持·下方位置。夹持·下方位置是一对支承部6接近后的位置,且是由指状夹持器200保持工件W的位置。上述的图11是表示支承部6配置于夹持·下方位置的状态的图。
如上所述,通过支承部6从松开·下方位置移动到夹持·下方位置,工件W由指状夹持器200保持。夹持位置是一对支承部6接近后的位置,且是最内侧的位置。
详细地说,从图13所示的状态起,第一电动马达711在图13中顺时针(参照箭头C)旋转,第二电动马达721在图13中逆时针(参照箭头B)旋转,由此,第一杠杆部件731顺时针转动,第二杠杆部件741逆时针转动,一对支承部6在位于下方的状态下向夹持方向Y的内侧移动。在此,因为由第一连杆机构73和第三连杆机构75构成平行连杆,所以支承部6能够在夹持方向Y上保持水平的状态下移动。
接着,通过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支承部6在保持着夹持方向Y的位置的状态下向上方Z1移动(参照图12的箭头(2))。由此,支承部6配置于图14所示的夹持·上方位置。上方位置是支承部6移动到了最上方的位置。
详细地说,通过第一电动马达711及第二电动马达721从图11所示的状态起在图13中顺时针(参照箭头C)旋转,第一杠杆部件731和第二杠杆部件741也顺时针转动,支承部6向上方Z1移动。
通过该动作,工件W由设置于一对支承部6的指状夹持器200向上方Z1抬起。
接着,通过给送驱动机构61,杆状件60向下游方向X1移动(参照图12的箭头(3))。具体地说,向线圈615通电,在线圈615和磁铁614之间产生吸引或排斥,杆状件60向下游方向X1移动。由此,被指状夹持器200保持的工件W向工件承载台的下游方向X1侧的模具4之间移动。
接着,通过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支承部6在保持着夹持方向Y的位置的状态下向下方Z2移动(参照图12的箭头(4)),成为图11所示的状态,配置于夹持·下方位置。
详细地说,通过第一电动马达711及第二电动马达721从图14所示的状态起在图14中逆时针(参照箭头B)旋转,第一杠杆部件731和第二杠杆部件741也逆时针转动,支承部6向下方Z2移动。
由此,由指状夹持器200保持的工件W载置在下模具4b上。
接着,通过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支承部6水平地向夹持方向Y的外侧移动(参照图12的箭头(5)),成为图13所示的状态,配置于松开·下方位置。详细地说,从图11所示的状态起,第一电动马达711在图11中逆时针(参照箭头B)旋转,第二电动马达721在图11中顺时针(参照箭头C)旋转,由此,第一杠杆部件731逆时针转动,第二杠杆部件741顺时针转动,支承部6向夹持方向Y的外侧移动。
由此,支承部6离开模具4,指状夹持器200对工件W的保持得到解除。
接着,通过给送驱动机构61,杆状件60向给送方向X的上游方向X2侧移动(参照图12的箭头(6))。
这样,重复进行上述一系列的动作,工件W向给送方向X的下游方向X1侧输送,通过沿着给送方向X配置的多个模具4,依次进行压力加工。此外,压力加工通过滑块24下降到图12的箭头(5)、(6)、(1)之间而进行。
接着,对于下游方向X1侧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的动作,一边与上游方向X2侧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进行比较,一边进行说明。
首先,对示意地表示上述的上游方向X2侧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的运动的图15(a)进行说明。
在图15(a)中,将配置于夹持·下方位置的状态的支承部6表示为支承部6a,用实线表示夹持·下方位置的第一连杆机构73及第二连杆机构74。将配置于夹持·上方位置的状态的支承部6表示为支承部6b,用虚线表示夹持·上方位置的第一连杆机构73及第二连杆机构74。将配置于松开·下方位置的状态的支承部6表示为支承部6c,用双点划线表示松开·下方位置的第一连杆机构73及第二连杆机构74。
另外,虽然在工件W的输送运动时不移动,但将配置于松开·上方位置的状态的支承部6表示为支承部6d。用点划线表示松开·上方位置的第一连杆机构73及第二连杆机构74。输送装置配置在一对支承部6之间的空间300内。图16是表示松开·上方位置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的状态的图。
此外,在更换模具4时,移动工作台3经过立柱22之间而向夹持方向Y移动,从而移动到压力机装置主体2的外侧,但在这时,杆状件60的中央部分被分割为支承于上游方向X2侧的支承框体611的部分及支承于下游方向X1侧的支承框体611的部分,与移动工作台3一同移动到压力机装置主体2的外侧。在该移动工作台3及杆状件60的中央部分移动到压力机装置主体2的外侧时,支承部6成为支承部6c(松开·下方位置)或支承部6d(松开·上方位置)的状态。
另一方面,图15(b)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6及下游方向X1侧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的运动的图。在下游方向X1侧,支承部6以由第一连杆机构73及第二连杆机构74悬挂的方式配置。
下游方向X2侧的图15(b)所示的各状态的支承部6a、6b、6c、6d表示上游方向X2侧的各位置的支承部6a、6b、6c、6d和第一连杆机构73和第二连杆机构74的状态成为同一状态时的位置的支承部6。换句话说,下游方向X1侧的支承部6a、6b、6c、6d与上游方向X2侧的支承部6a、6b、6c、6d上下对称地标注有符号。
支承部6b表示配置于夹持·下方位置的状态,支承部6a表示配置于夹持·上方位置的状态,支承部6d表示配置于松开·下方位置的状态。
即,在图12所示的箭头(1)中,支承部6从支承部6d的状态向支承部6b的状态移动,在箭头(2)中,从支承部6b的状态向支承部6a的状态移动。另外,在箭头(4)中,支承部6从支承部6a的状态向支承部6b的状态移动,在箭头(5)中,从支承部6b的状态向支承部6d的状态移动。
另外,下游方向X1侧的支承部6b(夹持·下方位置)的第一连杆机构73及第二连杆机构74为图14所示的状态。下游方向X1侧的支承部6a(夹持·上方位置)的第一连杆机构73及第二连杆机构74为图11所示的状态。下游方向X1侧的支承部6d(松开·下方位置)的第一连杆机构73及第二连杆机构74为图16所示的状态。
此外,下游方向X1侧的支承部6c(松开·上方位置)的第一连杆机构73及第二连杆机构74为图13所示的状态。在该下游方向X1侧的支承部6c(松开·上方位置)或支承部6d(松开·下方位置)的状态下,移动工作台3及杆状件60的中央部分移动到压力机装置主体2的外侧,进行模具4的更换。
<3.主要特征>
(3-1)
本实施方式的送料器5(工件输送装置的一例)是多工位压力机1(压力机的一例)所使用的工件输送装置,具备一对支承部6和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驱动机构的一例)。一对支承部6将保持工件W的指状夹持器200(保持件的一例)沿工件W的输送方向X上可移动地支承。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设置于各支承部6,使支承部6沿升降方向Z(上下方向的一例)及夹持方向Y(宽度方向的一例)移动。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具有第一驱动部71及第二驱动部72、第一连杆机构73、第二连杆机构74。第一驱动部71及第二驱动部72分别具有作为使支承部6沿升降方向Z及夹持方向Y(宽度方向的一例)移动的驱动源的第一电动马达711及第二电动马达721(电动马达的一例)。第一连杆机构73将第一驱动部71和支承部6连接。第二连杆机构74将第二驱动部72和支承部6连接。
这样,因为使用连杆机构使支承部6沿夹持方向Y及升降方向Z移动,所以与使用滚珠丝杠的机构相比,能够延长零件的更换周期。
在现有的使用滚珠丝杠及螺母等的直线运动机构的情况下,会产生这些零件磨损的技术问题,难以实现高速化。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代替直线运动机构的夹持·升降机构,通过以马达的旋转动力使连杆机构转动,能够提高耐久性,能够实现工件输送装置的高速化。
(3-2)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料器5中,第一连杆机构73与支承部6直接连接,第二连杆机构74与支承部6直接连接。
由此,能够经由第一连杆机构73将第一驱动部71的驱动直接传递到支承部6。另外,能够经由第二连杆机构74将第二驱动部72的驱动直接传递到支承部6。
(3-3)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料器5中,第一连杆机构73具有第一连杆部件732和第一杠杆部件731。第一连杆部件732可转动地与支承部6连接。第一杠杆部件731与第一驱动部71连接,通过第一驱动部71转动。第一连杆部件732和第一杠杆部件731可相互转动地连接。第二连杆机构74具有第二连杆部件742和第二杠杆部件741。第二连杆部件742可转动地与支承部6连接。第二杠杆部件741与第二驱动部72连接,通过第二驱动部72转动。第二连杆部件742和第二杠杆部件741可相互转动地连接。
这样,通过第一杠杆部件731和第一连杆部件732,能够将第一电动马达711的旋转传递到支承部6。另外,通过第二杠杆部件741和第二连杆部件742,能够将第二电动马达721的旋转传递到支承部6。
(3-4)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料器5中,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还具有基部70。基部70固定有第一驱动部71及第二驱动部72。
这样,因为通过将第一驱动部71及第二驱动部72固定于基部70,在工件W的输送动作时,配线等不会向第一电动马达711及第二电动马达721移动,所以可防止配线等的劣化。
(3-5)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料器5中,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还具有基部70和第三连杆机构75。基部70固定有第一驱动部71及第二驱动部72。第三连杆机构75与第一连杆机构73形成平行连杆,将支承部6和基部70之间连接。
这样,通过形成平行连杆,能够在稳定地将支承部保持为水平的状态下,使支承部6沿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移动。
此外,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一连杆机构73形成为给送方向X上的厚度比第二连杆机构74厚。因此,第一连杆机构73的刚性比第二连杆机构74高。在形成平行连杆而动作的情况下,因为会受到其反作用力,所以第三连杆机构75优选与刚性高的第一连杆机构73形成平行连杆。
(3-6)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料器5中,第三连杆机构75具有:第三连杆部件751、第四连杆部件752、连接部件753。第三连杆部件751与第一杠杆部件731平行配置,且可转动地与基部70连接。第四连杆部件752与第一连杆部件732平行配置,且可转动地与支承部6连接。连接部件753可转动地与第三连杆部件751连接,且可转动地与第四连杆部件752连接。连接部件753在第一连杆部件732和第一杠杆部件731的第一连接部101(连接部的一例)可转动地与第一连杆部件732及第一杠杆部件731连接。
这样,能够由第三连杆机构75和第一连杆机构73形成平行连杆。
(3-7)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料器5中,如图11、图13及图14所示,第一连杆机构73在夹持方向Y(宽度方向的一例)上配置于与第一驱动部71的内侧的端部E1相同的位置或比内侧的端部E1更靠外侧的位置。第二连杆机构在夹持方向(宽度方向的一例)上配置于与第二驱动部72的内侧的端部E2相同的位置或比内侧的端部E2更靠外侧的位置。
这样,第一连杆机构73以不比第一驱动部71更靠内侧突出的方式构成,第二连杆机构74以不比第二驱动部72更靠内侧突出的方式构成。
因此,能够使连杆机构不向一对支承部6之间的空间(参照图4的空间300、图5的空间301)内伸出。因此,能够确保工件W移动的空间宽阔。
另外,将工件W从搬入装置搬入到多工位压力机1(压力机装置的一例)时及将工件W从多工位压力机1搬出到搬出装置(参照图5的带式输送器500)时的工件W的交接变得容易进行。进而,即使在搬入装置及搬出装置配置于多工位压力机1的内侧的情况下,也容易将搬入装置及搬出装置配置在一对支承部之间。
下面,利用图17进行详细说明。图17(a)是与图15(a)相同的图。另一方面,图17(b)是表示由比第二驱动部72更朝夹持方向Y的内侧突出的第二连杆机构1074来连接第二驱动部72和支承部6的结构的图。如果比较图17(a)和图17(b)即可知,在支承部6配置于夹持·上方位置的情况(参照支承部6b)下,第二连杆机构1074与空间300重叠。这样,因为第二连杆机构1074突出,所以能够配置将工件输送到多工位压力机1的输送装置的空间变窄。
即,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以不向内侧突出的方式构成第一连杆机构73及第二连杆机构74,能够确保支承部6之间的空间宽阔,容易使工件W移动,容易将工件W从搬入装置搬入到多工位压力机1。此外,从多工位压力机1排出工件W的情况也同样,能够确保图5所示的空间301宽阔,容易将工件W搬出到带式输送器等排出装置。
(3-8)
本实施方式的送料器5还具备调节机构8。调节机构8通过使基部70沿夹持方向Y(宽度方向的一例)移动来调节一对支承部6的间隔。在输送工件W时,在基部70固定于由调节机构8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下,支承部6沿升降方向Z及夹持方向Y移动。
这样,分别设有:调节一对支承部6的夹持方向Y的间隔的调节机构8、在压力机动作中在输送工件W时使支承部6沿升降方向Z及夹持方向Y移动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即,调节和移动由不同的机构进行。
在现有送料器的情况下,上述调节和移动由一个机构进行,但如本发明所述,通过分为两个机构,与由一个机构进行相比,能够缩短由各机构进行的支承部6的移动距离。因此,能够减小各机构的零件,能够节省驱动的能量。另外,因为能够减小零件,所以重量变小,能够实现高速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调节机构8,使用由丝杠84实现的直线运动机构,但驱动调节机构8的次数非常少,比与驱动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的次数相比约为800分之1,所以对于零件更换的周期没有影响。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之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游方向X1侧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及调节机构8与上游方向X2侧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及调节机构8相比,配置为上下相反,但不限于此,上游方向X2侧和下游方向X1侧的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及调节机构8的上下方向也可以相同。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杆机构75与第一连杆机构73形成平行连杆,但也可以与第二连杆机构74形成平行连杆。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杆状件60沿给送方向X移动,但也可以采用杆状件60自身不移动,而是在其上侧配置滑板,然后使滑板沿给送方向X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在滑板和杆状件之间设置使用线性马达的给送驱动机构。
(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机构73与第一连杆连接部616连接,第二连杆机构74与第二连杆连接部617连接,由此,第一连杆机构73及第二连杆机构74与支承部6直接连接,但也可以经由其他部件间接地连接。
(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一根杆状件60在上游侧和下游侧这两个部位设置给送驱动机构61,但也可以仅在一个部位设置给送驱动机构61,另一个部位只是将杆状件60可移动地支承在给送方向X上。
但是,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因为在两个部位设置给送驱动机构61时,能够减小一方的负荷,所以是优选的。当将上游方向X2且左方Y2侧的给送驱动机构61、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及调节机构8设为一个第一单元,并将上游方向X2且右方Y1侧的给送驱动机构61、升降夹持驱动机构7及调节机构8设为一个第二单元时,如果在上游和下游双方均设有给送驱动机构61,则仅将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设为上下相反,就能够用于下游方向X2侧。这样,因为能够使用同一单元,且不需要增加零件数量,所以更加优选。
(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调节机构8使用具有丝杠84的丝杠机构,但也可以使用滚珠丝杠机构来代替丝杠机构。
(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单纯支承工件W的指状夹持器200作为保持件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作为保持件的一个例子,也可以使用把持工件W的钩爪。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具有能够延长零件的更换周期的效果,作为多工位压力机等所使用的工件输送装置等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多工位压力机(压力机装置的一例)
2:压力机装置主体
3:移动工作台
4:模具
4a:上模具
4b:下模具
5:送料器(工件输送装置的一例)
6、6a、6b、6c、6d:支承部
7:升降夹持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的一例)
8:调节机构(调节机构的一例)
21:底座
22:立柱
23:冠部
24:滑块
60:杆状件
61:给送驱动机构
70:基部
70a:第一部件
70b:第二部件
71:第一驱动部
72:第二驱动部
73:第一连杆机构
74:第二连杆机构
75:第三连杆机构
76:缸体
80:台座
81:载体
82:导轨
83:引导部
83a:板状部件
83b:块部
84:丝杠
85:电动马达
86:减速器
87:制动部
88:螺母部件
89:框架
101:第一连接部
102:第二连接部
103:第三连接部
104:第四连接部
105:第五连接部
106:第六连接部
106a:销
107:第七连接部
108:第八连接部
108a:销
200:指状夹持器
300:空间
301:空间
401:挡块
402:挡块
403:挡块
404:挡块
611:支承框体
611a:内侧面
611b:内侧底面
612:导轨
613:滚轮部
613a:上滚轮
613b:下滚轮
614:磁铁
615:线圈
616:第一连杆连接部
616a:轴支承部
616b:插入孔
617:第二连杆连接部
711:第一电动马达
711a:旋转轴
712:第一减速器
712a:输出轴
721:第二电动马达
721a:旋转轴
722:第二减速器
722a:输出轴
731:第一杠杆部件
731a:前端
732:第一连杆部件
732a:连接轴
741:第二杠杆部件
742:第二连杆部件
751:第三连杆部件
751a:轴部
752:第四连杆部件
752a:轴部
753:连接部件
753a:板
753b:贯通孔
761:缸筒
761a:后端
762:活塞杆
762a:前端
1074:第二连杆机构
E1:端部
E2:端部
F:地板
L1:线段
L2:线段
L3:线段
L4:线段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工件输送装置,其用于压力机,具备:
一对支承部,将保持工件的保持件沿所述工件的输送方向可移动地支承;
驱动机构,设置于各所述支承部,使所述支承部沿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移动,
各所述驱动机构具有:
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分别包含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
第一连杆机构,将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支承部连接;
第二连杆机构,将所述第二驱动部和所述支承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连杆机构与所述支承部直接连接,
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与所述支承部直接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具有:
第一连杆部件,可转动地与所述支承部连接;
第一杠杆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通过所述第一驱动部转动,
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所述第一杠杆部件可相互转动地连接,
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具有:
第二连杆部件,可转动地与所述支承部连接;
第二杠杆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通过所述第二驱动部转动,
所述第二连杆部件和所述第二杠杆部件可相互转动地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杠杆部件以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的轴为中心转动,
所述第二杠杆部件以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的轴为中心转动。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机构还具有固定有所述第一驱动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基部。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机构还具有:
基部,用于固定所述第一驱动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部;
第三连杆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形成平行连杆,将所述支承部和所述基部之间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连杆机构具有:
第三连杆部件,与所述第一杠杆部件平行配置,可转动地与所述基部连接;
第四连杆部件,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平行配置,可转动地与所述支承部连接;
连接部件,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三连杆部件及所述第四连杆部件连接,
所述连接部件在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所述第一杠杆部件的连接部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及所述第一杠杆部件连接。
8.一种工件输送装置,其用于压力机,具备:
一对支承部,将保持工件的保持件沿所述工件的输送方向可移动地支承;
驱动机构,设置于各所述支承部,使所述支承部沿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移动,
各所述驱动机构具有:
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分别包含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
第一连杆机构,将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支承部连接;
第二连杆机构,将所述第二驱动部和所述支承部连接;
基部,固定有所述第一驱动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部;
第三连杆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形成平行连杆,将所述支承部和所述基部之间连接;
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具有:
第一连杆部件,可转动地与所述支承部连接;
第一杠杆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通过所述第一驱动部转动,
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所述第一杠杆部件可相互转动地连接,
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具有:
第二连杆部件,可转动地与所述支承部连接;
第二杠杆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通过所述第二驱动部转动,
所述第二连杆部件和所述第二杠杆部件可相互转动地连接;
所述第三连杆机构具有:
第三连杆部件,与所述第一杠杆部件平行配置,可转动地与所述基部连接;
第四连杆部件,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平行配置,可转动地与所述支承部连接;
连接部件,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三连杆部件及所述第四连杆部件连接,
所述连接部件在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所述第一杠杆部件的连接部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及所述第一杠杆部件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杆机构配置于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的内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内侧的端部更靠外侧的位置,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杆机构配置于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内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内侧的端部更靠外侧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还具备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通过使所述基部沿所述宽度方向移动来调节所述一对所述支承部的间隔,
在输送所述工件时,在所述基部固定于由所述调节机构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支承部沿所述上下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移动。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说明
(1)权利要求3基于第0078、0093段添加了对权利要求1的引用。
(2)权利要求4基于第0031-0033、0035、0040段进行添加。
(3)权利要求5-7为修改之前的权利要求4-6。对于权利要求5、6,添加了对权利要求4的引用。
(4)权利要求8基于修改之前的权利要求1、3、5、6进行添加。
(5)权利要求9、10为修改之前的权利要求7、8。对于权利要求9,添加了对权利要求8的引用。

Claims (8)

1.一种工件输送装置,其用于压力机,具备:
一对支承部,将保持工件的保持件沿所述工件的输送方向可移动地支承;
驱动机构,设置于各所述支承部,使所述支承部沿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移动,
各所述驱动机构具有:
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分别包含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
第一连杆机构,将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支承部连接;
第二连杆机构,将所述第二驱动部和所述支承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连杆机构与所述支承部直接连接,
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与所述支承部直接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具有:
第一连杆部件,可转动地与所述支承部连接;
第一杠杆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通过所述第一驱动部转动,
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所述第一杠杆部件可相互转动地连接,
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具有:
第二连杆部件,可转动地与所述支承部连接;
第二杠杆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通过所述第二驱动部转动,
所述第二连杆部件和所述第二杠杆部件可相互转动地连接。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机构还具有固定有所述第一驱动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基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机构还具有:
基部,用于固定所述第一驱动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部;
第三连杆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形成平行连杆,将所述支承部和所述基部之间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连杆机构具有:
第三连杆部件,与所述第一杠杆部件平行配置,可转动地与所述基部连接;
第四连杆部件,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平行配置,可转动地与所述支承部连接;
连接部件,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三连杆部件及所述第四连杆部件连接,
所述连接部件在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所述第一杠杆部件的连接部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及所述第一杠杆部件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杆机构配置于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的内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内侧的端部更靠外侧的位置,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杆机构配置于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内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内侧的端部更靠外侧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件输送装置,其中,
还具备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通过使所述基部沿所述宽度方向移动来调节所述一对所述支承部的间隔,
在输送所述工件时,在所述基部固定于由所述调节机构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支承部沿所述上下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移动。
CN201680024742.5A 2015-07-31 2016-06-13 工件输送装置 Active CN1075307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2309A JP6671119B2 (ja) 2015-07-31 2015-07-31 ワーク搬送装置
JP2015-152309 2015-07-31
PCT/JP2016/067583 WO2017022334A1 (ja) 2015-07-31 2016-06-13 ワーク搬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0758A true CN107530758A (zh) 2018-01-02
CN107530758B CN107530758B (zh) 2019-11-15

Family

ID=57943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4742.5A Active CN107530758B (zh) 2015-07-31 2016-06-13 工件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76945B2 (zh)
JP (1) JP6671119B2 (zh)
CN (1) CN107530758B (zh)
DE (1) DE112016001210T5 (zh)
WO (1) WO201702233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5604A (zh) * 2019-09-09 2019-11-19 苏州华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工位送料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89856B2 (ja) * 2020-08-06 2024-05-24 コマツ産機株式会社 ワーク搬送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965A (zh) * 1994-05-26 1996-08-14 许勒压力机两合公司 金属成型机特别是多工位压力机的传送装置
JP2009101417A (ja) * 2007-10-25 2009-05-14 Sms Meer Gmbh 変形機の作業室を通してワークをステップバイステップ式に搬送する装置
CN101563176A (zh) * 2006-11-08 2009-10-21 穆勒魏恩加滕股份公司 用于压机的传送装置
CN203265445U (zh) * 2013-05-16 2013-11-06 济南方德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工位送料装置
CN203437536U (zh) * 2013-08-05 2014-02-19 李振娟 冲压机之全自动送料装置
WO2014194436A1 (de) * 2013-06-07 2014-12-11 Güdel Group AG 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btransport bearbeiteter werkstücke von einer produktionsanla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21613A1 (de) * 1997-05-23 1998-11-26 Schuler Pressen Gmbh & Co Presse mit einer Umsetzeinrichtung für Werkstücke
ES2212942T3 (es) 1999-07-27 2004-08-16 Muller Weingarten Ag Accionamiento de transferencia para una prensa.
JP2007044708A (ja) 2005-08-08 2007-02-22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ワーク搬送装置
DE102011118216B4 (de) * 2011-11-11 2013-09-19 Schuler Pressen Gmbh Antriebseinrichtung für einen mehrachsigen Transport von Werkstücken durch aufeinander folgende Bearbeitungsstationen einer Bearbeitungsmaschin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965A (zh) * 1994-05-26 1996-08-14 许勒压力机两合公司 金属成型机特别是多工位压力机的传送装置
CN101563176A (zh) * 2006-11-08 2009-10-21 穆勒魏恩加滕股份公司 用于压机的传送装置
JP2009101417A (ja) * 2007-10-25 2009-05-14 Sms Meer Gmbh 変形機の作業室を通してワークをステップバイステップ式に搬送する装置
CN203265445U (zh) * 2013-05-16 2013-11-06 济南方德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工位送料装置
WO2014194436A1 (de) * 2013-06-07 2014-12-11 Güdel Group AG 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btransport bearbeiteter werkstücke von einer produktionsanlage
CN203437536U (zh) * 2013-08-05 2014-02-19 李振娟 冲压机之全自动送料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5604A (zh) * 2019-09-09 2019-11-19 苏州华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工位送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81047A1 (en) 2018-10-04
JP6671119B2 (ja) 2020-03-25
DE112016001210T5 (de) 2017-11-30
WO2017022334A1 (ja) 2017-02-09
JP2017030015A (ja) 2017-02-09
CN107530758B (zh) 2019-11-15
US10376945B2 (en) 2019-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71579A (zh) 盖型螺母全自动上料装备
JP5271413B2 (ja) プレス機械のワーク搬送装置およびワーク搬送ユニット
CN109128807A (zh) 功率电机核心部件及其全自动装配流水线
CN105903838B (zh) 一种冲压设备的自动上下料装置
CN105947536A (zh) 一种木条自动循环送料装置
CN100548527C (zh) 压力机中用于运输工件的传送机及方法
CN108942219A (zh) 用于装配功率电机的精密制造流水线
CN111532799A (zh) 一种底部吸盘分张机
KR20160042838A (ko) 트랜스퍼 로봇 및 그 트랜스퍼 로봇을 이용한 이송 시스템
CN107530758A (zh) 工件输送装置
CN101920847B (zh) 桁架分箱机械人
CN109454445A (zh) 功率电机关键部件的精密装配设备
CN108502261B (zh) 一种装箱装置
CN107128653A (zh) 自动搬运装置
CN109248965A (zh) 一种三轴冲压送料机械手
CN209303572U (zh) 一种三轴冲压送料机械手
CN105329675A (zh) 一种叠板机
CN101746622B (zh) 板材进料机
CN205953017U (zh) 一种自动化物料搬运装置
CN211997768U (zh) 一种变距吸嘴机构
CN210182278U (zh) 一种全自动键盘剪刀脚组装机
CN109353586B (zh) 一种变距机构
CN208868938U (zh) 注塑机拉杆分拣线
CN108923599A (zh) 功率电机的柔性装配装备
TWI509172B (zh) Transmission unit, variable pitch mechanism, variable distance device and its application equip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