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6018B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6018B
CN107406018B CN201680018719.5A CN201680018719A CN107406018B CN 107406018 B CN107406018 B CN 107406018B CN 201680018719 A CN201680018719 A CN 201680018719A CN 107406018 B CN107406018 B CN 1074060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containing parts
main body
sea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871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6018A (zh
Inventor
大竹茂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06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60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60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60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6Lumbar supports
    • B60N2/667Lumbar supports having flexible support member bowed by applied forces
    • B60N2/6673Lumbar supports having flexible support member bowed by applied forces with motor driven adjus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6Lumbar supports
    • B60N2/666Lumbar supports vertically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在具有椅背框架(F2)和受压部件(腰部支撑装置LS)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椅背框架具有配置于上部的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支承孔(15B)和配置于下部的支承部(下部框架14),受压部件具有受压部件主体、上侧限制部(支承线59)和下侧卡止部(60),其中,受压部件主体具有受压板(40);上侧限制部配置于受压部件主体的上部;下侧卡止部配置于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上侧限制部构成为通过穿入于支承孔来限制受压部件的上部的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下侧卡止部具有第一部分(后延伸部61B)和第二部分(下延伸部61C、连接部61D),并且通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将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安装于椅背框架,其中,第一部分从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经过支承部的上方而向后方延伸出;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的后端经过支承部的后侧而延伸。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椅背内具有受压部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在椅背具有受压部件的车辆用座椅,该受压部件具有承受来自乘员的背部的载荷的受压板(专利文献1、2)。在这些座椅中,将受压部件悬挂于在椅背框架中的左右相离而配置的侧框架上而支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表2009-502381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110427号
发明内容
但是,近年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存在搭载有多个用于使乘员感到舒适的装备或者用于提高安全性等的装备的倾向。因此,期望用于安装多个零部件的作业性良好。另外,期望座椅内的空间利用率(space utilizatio)也良好。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背景,在用于提供一种受压部件的安装作业性良好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研究过程中创作出来的。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有椅背框架和受压部件,其中,受压部件支承于椅背框架,具有承受来自乘员的背部的载荷的受压板。椅背框架具有配置于上部的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支承孔和配置于下部的支承部,受压部件具有受压部件主体、上侧限制部和下侧卡止部,其中,受压部件主体具有受压板;上侧限制部配置于受压部件主体的上部;下侧卡止部配置于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上侧限制部构成为通过穿入于支承孔来限制受压部件的上部的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下侧卡止部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通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将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安装于椅背框架,其中,第一部分从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经过支承部的上方而向后方延伸出;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的后端经过支承部的后侧而延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上侧限制部穿过椅背框架的支承孔之后,将下侧卡止部从支承部之上绕到支承部的后侧,据此,在上侧限制部,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受到限制,在下侧卡止部,受压部件主体不容易向下和向前脱落。因此,能够简单地将受压部件安装并支承于椅背框架,使安装作业性得到提高。
在上述的座椅中,椅背框架可以具有左右相离而配置的侧框架,支承部可以为连接侧框架的下部彼此的连接部件。另外,椅背框架可以具有连接侧框架的上部彼此的架桥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支承孔配置于架桥部件。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受压部件支承于连接左右的侧框架的部件,因此,能够在侧框架安装其他零部件,从而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优选支承部配置于下侧卡止部和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之间。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由下侧卡止部和受压部件主体夹持支承部来使受压部件保持稳定。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优选下侧卡止部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其中,第一抵接部在支承部的后侧沿第一方向延伸,与支承部抵接;第二抵接部在支承部的后侧沿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与支承部抵接。
这样,通过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抵接部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抵接部,下侧卡止部与支承部抵接,因此,下侧卡止部相对于支承部的姿势保持稳定,从而能够使受压部件保持稳定。
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可以构成为还具有用于将下侧卡止部固定在支承部的固定部件(即,下侧卡止部具有通过固定部件被固定的安装部)。并且,优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分别配置于固定部件的左右两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由固定部件将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固定于椅背框架的下部,据此,能够将受压部件牢固地固定在椅背框架。另外,由于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分别位于固定部件的左右两侧,因此,下侧卡止部相对于支承部的姿势保持稳定,从而能够使受压部件保持稳定。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下侧卡止部可以具有线和包覆部,其中,包覆部以包覆该线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可以设置于包覆部。
据此,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线与支承部不直接抵接,因此,能够抑制噪音。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优选下侧卡止部以相对于受压部件主体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受压部件主体。
根据该结构,使下侧卡止部转动,而容易使之绕到支承部的后侧,从而使安装作业性变得良好。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优选下侧卡止部具有对受压部件主体向椅背框架施力的弹性。
由于下侧卡止部具有这样的弹性,因此,受压部件主体向椅背框架被施力而保持稳定,由此使安装作业性进一步变得良好。
受压部件主体可以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与支承部卡合来限制受压部件主体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限制部,受压部件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受到限制,因此,在将受压部件预安装到椅背框架之后由固定部件进行固定的情况等的作业性良好。
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可以具有用于将下侧卡止部固定在支承部的固定部件,下侧卡止部可以具有由固定部件固定的安装部。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下侧卡止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受压板重叠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2是将受压板和支承框架从座椅框架拆下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腰部支撑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说明支承框架的动作的图,其中,(a)是上侧升降板和下侧升降板整体上升后的状态的图,(b)是上侧升降板下降后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上侧升降板下降而使拱曲部件向前侧突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中的(a)是从前侧观察到的下侧卡止部的立体图,图6中的(b)是从后侧观察到的下侧卡止部的立体图。
图7是说明将腰部支撑装置的上部限制部穿过支承孔的作业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使下侧卡止部向上转动而从上卡止于下部框架的作业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下侧卡止部从上卡止于下部框架,使之向下转动,由螺钉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沿图9的X-X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9的Y-Y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下侧卡止部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一例的车辆用座椅S为搭载于车辆的座椅,其如公知的那样通过在图示的座椅框架F上覆盖未图示的缓冲部件而构成。座椅框架F包括座椅座垫框架F1和椅背框架F2,椅背框架F2通过倾角调节机构(reclining mechanism)连接在座椅座垫框架F1的后端部。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和上下以坐在车辆用座椅S上的乘员为基准。
椅背框架F2支承作为受压部件的一例的腰部支撑装置LS。
如图2所示,椅背框架F2具有一对钣金框架12和管框架13,其中,一对钣金框架12左右相离而配置;管框架13连接于一对钣金框架12各自的上端,将管材弯曲成U字状而构成。
管框架13具有左右一对的上部侧框架13A,该左右一对的上部侧框架13A从钣金框架12笔直地向上延伸,并且稍微向左右内侧倾斜。左右的钣金框架12和上部侧框架13A为在左右隔开距离而配置的一对侧框架11。另外,管框架13具有上部框架13B,该上部框架13B连接一对上部侧框架13A的上端部彼此,即连接侧框架11的上端部彼此。
另外,椅背框架F2具有作为连接部件和支承部的一例的下部框架14和作为架桥部件的一例的架桥框架15,其中,下部框架14连接侧框架11的下部彼此,具体而言,连接钣金框架12的下部彼此;架桥框架15在比上部框架13B更靠下的位置连接侧框架11的上部彼此,具体而言,连接左右的上部侧框架13A彼此。
下部框架14为由具有上缘和下缘稍微向前方延伸出的截面形状的钣金件构成的部件。下部框架14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其左右的端部通过焊接固定安装于钣金框架12的向左右内侧延伸出的部分。在下部框架14(椅背框架F2的下部)的中央部形成有左右稍微相离而配置的2个安装孔14A。下部框架14在不使椅背框架F2倾斜的通常姿势下朝向前后方向,安装孔14A沿前后方向贯通下部框架14。安装孔14A为供作为固定部件的一例的螺钉91(参照图8)穿入的部分,该螺钉91用于将后述的下侧卡止部60固定在下部框架14。
架桥框架15在下缘具有向前方延伸出的下凸缘15A(参照图7)。并且,在该下凸缘15A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支承孔15B。
腰部支撑装置LS为如下装置:用于接受乘员靠在椅背上的力而将其传递给椅背框架F2,并且使乘员的腰部的所接触的部分的形状发生变化,从而根据乘员的喜好来改变腰部的支撑状态。
腰部支撑装置LS具有受压板40、支承部件50和下侧卡止部60而构成,其中,受压板40通过未图示的缓冲部件来承受来自乘员的背部的载荷;支承部件50支承受压板40,使受压板40的形状发生变化;下侧卡止部60用于将支承部件50(腰部支撑装置LS)的下部固定在下部框架14。
受压板40为由树脂等构成的板状部件,具有中央部41和一对侧部42,其中,中央部41位于乘员的背部的正后方;一对侧部42配置于中央部41的左右两侧,比中央部41更向前方伸出。侧部42以支承乘员的背部的左右两侧的方式配置。另外,侧部42构成为:多个宽度窄的板形状的部件向斜前方延伸出,并形成为容易适度地弯曲而能够灵活地接受乘员的背部的侧部。此外,侧部42的宽度窄的板形状部件的、配置于下侧的4个顶端彼此连接,从而刚性稍高于上侧的5个顶端。
在受压板40的后侧的表面,于上部,左右排列而配置有2个安装钩43。安装钩43从侧方观察时具有C字形状,其开口朝向后方。
支承部件50具有导引线51、上部连接部52、下部连接部53、下侧升降板54、上侧升降板55、支撑部升降机构56(参照图3)、拱曲变形机构57(参照图3)、拱曲部件58和作为上侧限制部的一例的支承线59而构成。
导引线51为上下延伸得较长的线,左右相离而平行配置有2条。此外,虽然图示省略,但是,2条导引线51在下部连接部53内相连,整体为U字形状的线。
上部连接部52为连接2条导引线51的上部彼此的部分。上部连接部52由树脂构成,通过对导引线51进行嵌件成形而与导引线51形成为一体。在上部连接部52的前表面,左右排列而配置有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2个圆柱状的支承突起52A。支承突起52A与2个安装钩43相对应而配置,通过安装钩43卡合于支承突起52A的外侧,据此,支承突起52A将受压板40能够转动地进行支承。
下部连接部53为用于在下部连接2条导引线51,保持导引线51的下部的刚性,并且将腰部支撑装置LS固定于椅背框架F2的部分。下部连接部53由树脂构成,通过对导引线51进行嵌件成形而与导引线51形成为一体,并且如上所述地在内部保持有形成为U字形状的导引线51的、左右延伸的下部。
如图3所示,在下部连接部53的后侧的表面,于下部,设置有在左右相离而配置的2个突起53A。突起53A为在将腰部支撑装置LS安装到椅背框架F2时与下部框架14的前表面14C抵接的部分(参照图10、图11)。
另外,如图8所示,在下部连接部53的后侧的表面,形成有左右排列而配置的固定孔53B。固定孔53B为供螺钉91拧入的孔,可以不形成有螺纹槽。
再者,如图3所示,在下部连接部53的后侧的表面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限制部53C。限制部53C为卡合在下部框架14之上而限制腰部支撑装置LS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的部分。在限制部53C的后端部形成有稍微向下方延伸出的卡止部53D,卡止部53D卡止在下部框架14的后表面14B(参照图10),据此,腰部支撑装置LS不容易向前脱落。
下侧升降板54为被导引线51引导的同时能够上下移动的部件。下侧升降板54在左右两端部具有导向部54A,该导向部54A构成与2个导引线51的各个卡合的槽,导向部54A卡合在导引线51上。在下侧升降板54的后表面,固定有支撑部升降机构56的马达56B和拱曲变形机构57的马达57B。
上侧升降板55为被导引线51引导的同时能够上下移动的部件,配置在比下侧升降板54更靠上的位置。上侧升降板55在左右两端部具有导向部55A,该导向部55A构成与2个导引线51的各个卡合的槽,导向部55A卡合在导引线51上。
支撑部升降机构56为用于使下侧升降板54和上侧升降板55整体上下升降的机构,具有螺杆轴(screw shaft)56A、马达56B、螺母56C、上端固定部56D和下端固定部56E。
螺杆轴56A为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的棒,且上下延伸得较长。
马达56B为输出轴由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带动旋转的、能够正反转的电动马达。
螺母56C通过未图示的齿轮机构与马达56B连接,并根据马达56B的旋转方向能够正反转。螺母56C同螺杆轴56A卡合(配合),通过旋转而相对于螺杆轴56A能够相对地上下移动。
上端固定部56D设置于螺杆轴56A的上端,用于将螺杆轴56A的上端固定在上部连接部52的后表面。
下端固定部56E设置于螺杆轴56A的下端,用于将螺杆轴56A的下端固定在下部连接部53的后表面。
拱曲变形机构57为用于使上侧升降板55相对于下侧升降板54上下升降的机构,具有螺杆轴57A、马达57B、螺母57C、上端固定部57D和端帽57E。
螺杆轴57A为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的棒,且上下延伸得较长。
马达57B为输出轴由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带动旋转的、能够正反转的电动马达。
螺母57C通过未图示的齿轮机构与马达57B连接,并根据马达57B的旋转方向能够正反转。螺母57C同螺杆轴57A卡合,通过旋转而相对于螺杆轴57A能够相对地上下移动。
上端固定部57D设置于螺杆轴57A的上端,用于将螺杆轴57A的上端固定在上侧升降板55的后表面。
端帽57E设置于螺杆轴57A的下端,用于抑制螺杆轴57A的下端卡止在周围物体上。
返回到图2,拱曲部件58为上下延伸得较长的带状部件,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等形成。拱曲部件58通过铆钉或者螺钉等,上端固定在上侧升降板55的前表面,下端固定在下侧升降板54的前表面。拱曲部件58左右排列而设置有2个,配置于下侧升降板54和上侧升降板55的左右两端部附近,并且以与受压板40的中央部41的后表面相面对的方式配置。
如图3所示,支承线59为以从上部连接部52的左右两端部向上方延伸出的方式配置的、截面呈圆形的线。2条支承线59通过嵌件成形上部连接部52而与上部连接部52形成为一体。此外,虽然图示省略,但是,2条支承线59在下端部彼此相连,由U字形状的1条线构成。在支承线59的上端部,具体而言,在能够与支承孔15B抵接的范围内设置有包覆部59A,该包覆部59A被尼龙等滑动性良好的树脂所包覆。通过包覆部59A,即使在乘员对椅背施加载荷或者解除该载荷时支承线59相对于支承孔15B上下滑动,也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
上述的腰部支撑装置LS的结构中的、除支承线59和下侧卡止部60以外的部分相当于受压部件主体。
此处,对腰部支撑装置LS的动作简单地进行说明。
如图4中的(a)所示,通过使马达56B的输出轴旋转而使螺母56C旋转时,螺母56C相对于螺杆轴56A相对地移动。例如,如图4中的(a)所示,当螺母56C相对于螺杆轴56A向上移动时,上侧升降板55和下侧升降板54成为一体而向上移动。此时,上侧升降板55和下侧升降板54被导引线51引导,而相对于导引线51滑动的同时移动。
如图4中的(b)所示,通过使马达57B的输出轴旋转而使螺母57C旋转时,螺母57C相对于螺杆轴57A相对地移动。此处,螺母57C相对于下侧升降板54无法上下移动,因此,当螺母57C旋转时,螺杆轴57A上下移动。例如,如图4中的(b)所示,当使螺母57C旋转时,螺杆轴57A向下下降,随着螺杆轴57A的移动,上侧升降板55相对于下侧升降板54向下移动。此时,上侧升降板55被导引线51引导,而相对于导引线51滑动的同时移动。
如图4中的(b)所示,当上侧升降板55靠近下侧升降板54时,如图5所示,拱曲部件58的长度在上侧升降板55和下侧升降板54之间有富余,因此,拱曲部件58朝前侧像弓那样产生挠曲。据此,拱曲部件58的前表面推压受压板40的中央部41的后表面,由此使中央部41以朝前侧像弓那样突出的方式变形。这样一来,通过使马达56B和马达57B正反转,据此,能够调整受压板40向前方的突出量和该突出的部分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从而能够适宜地支承乘员的腰部。
接着,对用于将腰部支撑装置LS的下部固定在下部框架14的下侧卡止部60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下侧卡止部60为如下部件:通过从下部框架14的上方绕到下部框架14的后侧,而能够将腰部支撑装置LS的下部安装于椅背框架F2。
如图6中的(a)、(b)所示,下侧卡止部60具有作为线的一例的线架61、包覆部62和安装部65而构成。
线架61通过使一根金属线弯曲而成,且大致左右对称地构成。线架61具有轴部61A、后延伸部61B、下延伸部61C和连接部61D,其中,轴部61A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相离而配置在左右2处;后延伸部61B从各轴部61A的左右外侧的两端部向后方延伸;下延伸部61C从各后延伸部61B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连接部61D连接各下延伸部61C的下端部彼此。此处,向后方延伸的后延伸部61B为“第一部分”的一例,从后延伸部61B的后端经过下部框架14的后侧而延伸的下延伸部61C及连接部61D是“第二部分”的一例。连接部61D以中央部稍微偏向上方的方式弯曲,在该中央部设置有安装部65。线架61通过后延伸部61B从轴部61A向后方延伸,而使下延伸部61C和连接部61D绕到下部框架14的后侧。
包覆部62为通过对线架61进行嵌件成形而以包覆线架61的外侧的方式设置的树脂部件。包覆部62包括第一包覆部62A和第二包覆部62B,其中,第一包覆部62A包覆着线架61的下延伸部61C的下侧部分;第二包覆部62B包覆着连接部61D的左右两外侧部分。在使下侧卡止部60卡合在下部框架14之后,第一包覆部62A和第二包覆部62B位于下部框架14的后侧。
各第一包覆部62A的下部大致一半向前方突出,该各第一包覆部62A具有第一抵接部63A,该第一抵接部63A在由螺钉91将安装部65固定在下部框架14时与下部框架14的后表面14B(参照图8)抵接。另外,各第二包覆部62B的左右外侧的端部向前方突出,该各第二包覆部62B具有第二抵接部63B,该第二抵接部63B在由螺钉91将安装部65固定在下部框架14时与下部框架14的后表面14B抵接。第一抵接部63A的下端和第二抵接部63B的左右外侧的端部相连,第一抵接部63A和第二抵接部63B整体上具有L字形状。另外,第一抵接部63A和第二抵接部63B配置在安装部65的左右两侧。
第一抵接部63A在下部框架14的后侧沿作为第一方向的一例的上下方向延伸,第二抵接部63B在下部框架14的后侧沿作为第二方向的一例的左右方向延伸,两者分别会从后侧与下部框架14抵接。这样,通过沿不同的两个方向延伸的部分与下部框架14的后表面14B抵接,而使下侧卡止部60的姿势相对于下部框架14保持稳定,从而能够稳定地支承腰部支撑装置LS。
安装部65由通过对线架61进行嵌件成形而与线架61形成为一体的树脂部件构成。安装部65在与下部框架14的安装孔14A相对应的位置具有供螺钉91穿入的固定孔65A。安装部65通过螺钉91被固定在下侧框架14,在被固定好之后,如图10所示,与下部框架14的后表面14B抵接。然后,如图10和图11所示,下部框架14配置在作为下侧卡止部60的一部分的安装部65和覆盖部62与作为受压部件主体的一部分的下部连接部53之间,由安装部65和覆盖部62同下部连接部53夹持着下部框架14。
轴部61A与形成于下部连接部53的槽或者孔卡合,并且相对于下部连接部53能够转动。即,下侧卡止部60能够以轴部61A为中心相对于下部连接部53(受压部件主体)转动。
接着,对将腰部支撑装置LS安装于椅背框架F2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架桥框架15的下方配置腰部支撑装置LS,将支承线59的顶端对准支承孔15B的同时,将腰部支撑装置LS向上抬起。然后,将支承线59穿入于支承孔15B。据此,腰部支撑装置LS(受压部件主体)的上部的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受到限制。
接着,如图8所示,使下侧卡止部60相对于下部连接部53向上转动,将下侧卡止部60经过下部框架14的上方,使下部连接部53向后移动,而靠近下部框架14。
然后,如图9所示,将限制部53C放在下部框架14上,并将限制部53C的卡止部53D卡止在下部框架14的后表面14B侧。据此,腰部支撑装置LS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受到限制。除此之外,由于卡止部53D卡合在下部框架14的后表面14B,因此,之后由螺钉91固定腰部支撑装置LS时的作业性良好。
接着,使下侧卡止部60向下转动而使包覆部62和安装部65抵接于下部框架14的后表面14B。进而,将螺钉91穿过安装部65的固定孔65A(参照图8),拧入到下部框架14的安装孔14A(参照图8)。据此,如图10所示,通过由下侧卡止部60和下部连接部53夹持下部框架14,而能够将腰部支撑装置LS的下部固定到下部框架14。
此时,通过使下侧卡止部60转动而能够使下侧卡止部60绕到下部框架14的后侧,因此,作业性良好。另外,通过使下侧卡止部60从下部框架14之上绕到下部框架14的后侧,而使腰部支撑装置LS的下部不容易向下和向前脱落。再者,通过下侧框架14位于下部连接部53和下侧卡止部60之间,也使腰部支撑装置LS的下部不容易从下部框架14脱落。这样,能够在腰部支撑装置LS不容易脱落的状态下使用螺钉91进行紧固作业,因此,安装作业性良好。
另外,由于通过螺钉91将安装部65固定在下部框架14,因此,能够将腰部支撑装置LS(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牢固地固定在椅背框架F2。并且,在进行该固定时,使螺钉91从后侧与椅背框架F2和腰部支撑装置LS卡合,因此,能够目视确认限制部53C准确地卡合到下部框架14的同时,进行紧固作业。
再者,在使用该螺钉91进行固定后,由树脂构成的下部连接部53的突起53A抵接于下部框架14的前表面14C,由树脂构成的限制部53C抵接于下部框架14的上侧的表面,由树脂构成的安装部65和第一抵接部63A及第二抵接部63B(参照图11)抵接于下部框架14的后表面14B,因此,假设即使腰部支撑装置LS受到载荷施加,金属的下部框架14和线架61也不会直接接触,与下部框架14接触的对象部件为树脂,因此,不容易产生噪音。
另外,在使用螺钉91进行固定后,第一抵接部63A和第二抵接部63B位于螺钉91的左右两侧,因此,下侧卡止部60相对于下部框架14的姿势保持稳定,从而能够使腰部支撑装置LS保持稳定。
这样一来,当将腰部支撑装置LS固定在椅背框架F2时,如图3所示,下侧卡止部60的一部分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配置在与受压板40重叠的位置。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S,不用将腰部支撑装置LS悬挂固定于侧框架11,而是使之支承于连接左右的侧框架11的下部框架14和架桥框架15,因此,也可以在侧框架11安装其他零部件,从而能够提高狭窄的椅背内的空间利用率。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对于具体的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
例如,如图12所示的变形例所示,下侧卡止部160也可以通过在线架161设置线圈部162而具有像在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产生旋转力这样的弹性。在该方式中,轴部161A不会以相对于下部连接部53能够转动的方式卡合于下部连接部53,而是以相对于下部连接部53不能转动的方式固定安装于下部连接部53。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下侧卡止部60的弹性,能够使下侧卡止部60向后变形的同时绕到下部框架14的后侧,进而能够使腰部支撑装置LS(受压部件主体)向椅背框架F2的下部框架14施力,因此,在使用螺钉91进行固定前的预安装状态下,能够使腰部支撑装置LS进一步保持稳定,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安装作业性。
此外,在图12的方式中,为了容易地了解弹性而设置了线圈部162,但是,只要轴部161A由可弹性地扭曲变形的尺寸和材质构成,线架161就可以不具有线圈部162,而也可以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下侧卡止部60相同的形状。另外,也可以将由其他零部件构成的扭力弹簧安装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下侧卡止部60而使之具有弹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受压部件的一例而表示出了腰部支撑装置LS,但是,受压部件也可以为不具有使乘员的腰部附近的形状发生变化的功能的、单纯的受压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孔15B设置在架桥框架15,但是,也可以设置在侧框架11的上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覆部62包覆着线架61的一部分,但是,也可以包覆整个包覆部62。另外,下侧卡止部60也可以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以与整个受压板40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例示了汽车的车辆用座椅,但是,交通工具用座椅也可以为铁路车辆、航空器、船舶等的座椅。

Claims (10)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椅背框架和受压部件,其中,所述受压部件支承于所述椅背框架,具有承受来自乘员的背部的载荷的受压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椅背框架具有配置于上部的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支承孔和配置于下部的支承部,
所述椅背框架具有左右相离而配置的侧框架和连接所述侧框架的上部彼此的架桥部件,
所述支承孔配置于所述架桥部件,
所述支承部为连接所述侧框架的下部彼此的连接部件,
所述受压部件具有受压部件主体、上侧限制部和下侧卡止部,其中,所述受压部件主体具有所述受压板;所述上侧限制部配置于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上部;所述下侧卡止部配置于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
所述上侧限制部具有构成为通过穿入于所述支承孔来限制该受压部件的上部的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的线,
所述下侧卡止部具有线,该下侧卡止部的线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通过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能够将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安装于所述椅背框架,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从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经过所述支承部的上方而向后方延伸出;所述第二部分从该第一部分的后端经过所述支承部的后侧而延伸,
所述下侧卡止部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其中,所述第一抵接部在所述支承部的后侧沿第一方向延伸,与所述支承部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在所述支承部的后侧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与所述支承部抵接。
2.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椅背框架和受压部件,其中,所述受压部件支承于所述椅背框架,具有承受来自乘员的背部的载荷的受压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椅背框架具有配置于上部的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支承孔和配置于下部的支承部,
所述椅背框架具有左右相离而配置的侧框架和连接所述侧框架的上部彼此的架桥部件,
所述支承孔配置于所述架桥部件,
所述支承部为连接所述侧框架的下部彼此的连接部件,
所述受压部件具有受压部件主体、上侧限制部和下侧卡止部,其中,所述受压部件主体具有所述受压板;所述上侧限制部配置于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上部;所述下侧卡止部配置于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
所述上侧限制部具有构成为通过穿入于所述支承孔来限制该受压部件的上部的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的线,
所述下侧卡止部具有线,该下侧卡止部的线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通过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能够将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安装于所述椅背框架,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从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经过所述支承部的上方而向后方延伸出;所述第二部分从该第一部分的后端经过所述支承部的后侧而延伸,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具有用于将所述下侧卡止部固定在所述支承部的固定部件,
所述下侧卡止部具有通过所述固定部件被固定的安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配置于所述下侧卡止部和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下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卡止部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其中,所述第一抵接部在所述支承部的后侧沿第一方向延伸,与所述支承部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在所述支承部的后侧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与所述支承部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分别配置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左右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4、5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卡止部具有包覆部,所述包覆部以包覆所述下侧卡止部的线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
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设置于所述包覆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卡止部以相对于所述受压部件主体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受压部件主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卡止部具有对所述受压部件主体向所述椅背框架施力的弹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压部件主体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与所述支承部卡合来限制所述受压部件主体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卡止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受压板重叠的位置。
CN201680018719.5A 2015-08-04 2016-07-21 交通工具用座椅 Active CN1074060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4040 2015-08-04
JP2015154040 2015-08-04
PCT/JP2016/071354 WO2017022493A1 (ja) 2015-08-04 2016-07-21 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6018A CN107406018A (zh) 2017-11-28
CN107406018B true CN107406018B (zh) 2019-10-01

Family

ID=57942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8719.5A Active CN107406018B (zh) 2015-08-04 2016-07-21 交通工具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6952B2 (zh)
JP (1) JP6572973B2 (zh)
CN (1) CN107406018B (zh)
WO (1) WO20170224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26683B2 (en) * 2018-04-12 2021-02-23 Ts Tech Co., Ltd. Conveyance seat
JP7012587B2 (ja) * 2018-04-12 2022-01-2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KR102088708B1 (ko) * 2018-12-17 2020-03-13 주식회사 대동시스템 구조 간소화 및 응답성이 개선된 자동차 시트용 룸바 서포트 유닛
CN113365532B (zh) * 2019-02-01 2023-10-24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工具座椅
WO2022145191A1 (ja) * 2020-12-28 2022-07-0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216494399U (zh) * 2021-05-25 2022-05-13 广东联友办公家具有限公司 腰枕支撑力调节结构和座椅
CN116252691A (zh) * 2021-12-10 2023-06-13 株式会社金昌 车辆用腰部支撑架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70158B1 (en) * 2000-04-20 2001-08-07 Hong Jung-Myung Lumbar support locking apparatus for a car seat
CN1564666A (zh) * 2001-08-16 2005-01-12 L&P产权管理公司 改进型可调靠背后撑
CN102452344A (zh) * 2010-11-05 2012-05-16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36774B4 (de) 2005-08-04 2011-03-31 Schukra Gerätebau AG Lordosenstütze
ES2663636T3 (es) * 2009-11-23 2018-04-16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Cubierta de comodidad controlable para asiento de vehículo
JP5917868B2 (ja) * 2011-09-14 2016-05-18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ランバーサポート装置
JP2013085833A (ja) * 2011-10-20 2013-05-13 Shiroki Corp ランバーサポート装置
JP6114245B2 (ja) 2013-09-18 2017-04-1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05722721B (zh) 2013-09-18 2018-03-20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KR101398321B1 (ko) * 2013-10-02 2014-05-23 홍천유 자동차 시트의 럼버 서포트 가동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70158B1 (en) * 2000-04-20 2001-08-07 Hong Jung-Myung Lumbar support locking apparatus for a car seat
CN1564666A (zh) * 2001-08-16 2005-01-12 L&P产权管理公司 改进型可调靠背后撑
CN102452344A (zh) * 2010-11-05 2012-05-16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6018A (zh) 2017-11-28
WO2017022493A1 (ja) 2017-02-09
US10406952B2 (en) 2019-09-10
JPWO2017022493A1 (ja) 2018-06-07
US20180086240A1 (en) 2018-03-29
JP6572973B2 (ja) 2019-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6018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8162399B2 (en) Lumbar support for a vehicle backrest
CN105722721B (zh) 车辆座椅
US9326614B2 (en) Lumbar support apparatus
US20160159253A1 (en) Reclinable seat
CN102649417B (zh) 用于座椅的安全带系统、座椅组件以及车辆
CN109070774A (zh) 可变更位置的幼儿用汽车座椅
JP2016222240A (ja) ランバーサポートアセンブリ
MX2015002728A (es) Asiento de vehiculo.
WO2017022492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KR101620231B1 (ko) 차량용 후석 리클라이닝 장치
KR20180061582A (ko) 자동차 시트의 4웨이 등받이 프레임
JP2016049961A (ja) 車両用後席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EP3157779B1 (en) Driving place of a commercial vehicle
JP677699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KR101716976B1 (ko) 전동식 헤드레스트
WO2014122514A1 (en) Seat structure
JP2013184488A (ja) ヘッドレスト
CN202753811U (zh) 一种改良结构的汽车座椅总成
CN209395651U (zh) 连接装置及具有该连接装置的汽车
KR200456129Y1 (ko) 차량용 시트백프레임의 스토퍼 어셈블리
JP2018075853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2166971A (zh) 轿车驾驶座滑轨机构
CN207523496U (zh) 一种俯仰调节的安全座椅
CN101992707A (zh) 座椅调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