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4117A - 一种白芦菇的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白芦菇的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14117A
CN107114117A CN201710291637.4A CN201710291637A CN107114117A CN 107114117 A CN107114117 A CN 107114117A CN 201710291637 A CN201710291637 A CN 201710291637A CN 107114117 A CN107114117 A CN 1071141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shroom
white
white reed
bag
eart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916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傅俊生
郑永彬
赵强
戚梦
胡开辉
林文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29163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14117A/zh
Publication of CN107114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41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DINORGANIC FERTILISER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5B, C05C; FERTILISERS PRODUCING CARBON DIOXIDE
    • C05D3/00Calcareous fertilisers
    • C05D3/02Calcareous fertilisers from limestone, calcium carbonate, calcium hydrate, slaked lime, calcium oxide, waste calcium produc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白芦菇的栽培方法,包括:菌种来源、配料与制袋、接种与菌丝培养、出菇期间的管理、病虫害防治、白芦菌的采收标准、保鲜储藏等步骤,通过对食用菌新品白芦菇栽培方法的研究,使野生白芦菇得到驯化继而可通过人工栽培增加白芦菇的产量,降低白芦菇栽培所需成本。栽培白芦菇原料主要有棉籽壳、杂木屑、麸皮等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继而可用于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为后续白芦菇相关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Description

一种白芦菇的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白芦菇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菌作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三色农业”之一的“白色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且它是一个具有高效、循环、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目前我国食用菌种质资源不断丰富,不仅有香菇、平菇、金针菇等一些食用菌,也有灵芝、天麻等药用菌。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为不同种食用菌的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我国食用菌种类非常多。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已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儿,食用菌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
白芦菇是最近新发现的一种食用菌,分离菌种并进行人工驯化,获得子实体,由于其外形像白芦笋,遂命名为白芦菌其表型为柄细长挺拔、形似芦笋,完全成熟后,菌柄出现泛空心化,似海绵一般,带有独特的海鲜或干贝腥香味。新鲜的白芦菇,肉质洁白脆嫩,口感清脆爽口,食用之后口齿留香;干品白芦菇,色泽金黄,香气浓郁,是煲汤的美味佳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探索食用菌新品白芦菇的栽培条件,提供一种栽培白芦菇的方法,以对其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其栽培所用的原料为杂木屑、棉籽壳等农业废弃物,做到废物利用以及降低栽培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品食用菌白芦菇栽培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菌种来源、配料与制袋、接种与菌丝培养、出菇期间的管理、病虫害防治、白芦菌的采收标准、保鲜储藏。
(1)菌种来源
菌种来自于古田食用菌研究院所分离到食用菌新品种-白芦菇。现菌种保藏于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
(2)配料与制袋
配料:白芦菇栽培料的配方按质量百分比计为:杂木屑30%、棉子壳35%、麦麸30%、玉米粉4%、轻质碳酸钙1%;
制袋:先用清水将棉子壳调湿,然后将杂术屑、麦麸、玉米粉、轻质碳酸钙与预湿的棉子壳混合拌匀,补充培养料的含水量,并将含水量控制在65wt%,pH值调至7.5~8,采用规格为17厘米×35厘米×O.005厘米的聚丙烯栽培袋,每袋装料l000克;
(3)接种与菌丝培养
待栽培袋温度冷却至25℃以下,按照无菌室操作规程,进行接菌,接种后的菌袋直立于培养室架上避光培养,培养温度24~26℃,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60%~65%,35~40天菌丝长满栽培袋;
(4)出菇期间的管理
当菌丝长满栽培袋10天后在料面上覆土,所用覆土材料应先置于太阳下晒至发白,然后用水调节土粒湿度,以土粒能捏扁而不散为度,覆土的厚度为3~4厘米;覆土后,注意保持覆土湿润,并多关门或多盖膜,刺激原基早日分化,覆土后7~lO天,原基顶部露出土面,原基出土后,将场地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5%;
整个出菇阶段场地温度应控制在24-26℃之间,喷水量根菇大小、覆土的湿度和气候情况具体掌握,菇多多喷水,菇少少喷水;晴天多喷,阴天少喷,根据菇体生长不同阶段灵活控制通风量,菌柄出土、菌盖形成和生长各阶段依次加大通风量,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5%;当菇体成熟时及时采收,每茬菇采完后应及时补上覆土,停水养菌3~5天后进行下茬出菇管理;
(5)病虫害防治
在菌丝生长阶段,重点防止各种霉菌侵入培养基造成污染,注意生产环境、原辅材料、生产过程要符合要求,同时注意搞好环境卫生,日常查菌不可过于频繁,在子实体生长阶段,重点防止各种虫害,包括各类菇蝇、菇蚊,菇房通风口应加装防虫网,菇房内可视情况悬挂杀虫灯,周边环境应保持整洁卫生,发现病虫危害的菌袋及时拣出妥善处理;
(6)白芦菇的采收标准及产量
当子实体呈笋尖状、长度12-14㎝,用手捏在子实体根部附近,左右轻轻晃动,将菇体连根拔起,竖直放在篮子里,为防止在采收时受到损伤的小菇在土中腐烂招致病虫害发生,应在采收时顺带取出残留在土中的菇柄,幼菇;其产量为2斤左右的菌袋大概产300g左右;
(7)保鲜储藏
上市销售的白芦菇,采收后先将子实体多余的菌柄剪去,按菌柄长度分级包装,未及时上市销售的产品,应及时置于0—3℃的冷库中贮藏,贮藏期为10~15天。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对食用菌新品白芦菇栽培方法的研究,使野生白芦菇得到驯化继而可通过人工栽培增加白芦菇的产量,降低白芦菇栽培所需成本。栽培白芦菇原料主要有棉籽壳、杂木屑、麸皮等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继而可用于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为后续白芦菇相关产品开发奠定基础。白芦菇菌丝生长、出菇温度都是25℃左右,较一般食用菌比较特殊,条件比较容易控制,常温环境的控制能有效的降低能源的消耗,节约企业生产成本,且栽培周期较短白芦菇栽培过程中选择棉籽壳主料,原基形成后,3-5天能开伞,7天左右就可以采收。白芦菇口感清脆且有独特香味,使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途。
附图说明
图1为白芦菇子实体图;
图2为白芦菇不同阶段子实体及孢子印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述的内容更加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
(1)菌种来源
菌种来自于古田食用菌研究院所分离到食用菌新品种-白芦菇。现菌种保藏于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
(2)配料与制袋
配料:白芦菇栽培料的配方按质量百分比计为:杂木屑30%、棉子壳35%、麦麸30%、玉米粉4%、轻质碳酸钙1%;
制袋:先用清水将棉子壳调湿,然后将杂术屑、麦麸、玉米粉、轻质碳酸钙与预湿的棉子壳混合拌匀,补充培养料的含水量,并将含水量控制在65wt%,pH值调至7.5,采用规格为17厘米×35厘米×O.005厘米的聚丙烯栽培袋,每袋装料l000克;
(3)接种与菌丝培养
待栽培袋温度冷却至25℃以下,按照无菌室操作规程,进行接菌,接种后的菌袋直立于培养室架上避光培养,培养温度24℃,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60%,35~40天菌丝长满栽培袋;
(4)出菇期间的管理
当菌丝长满栽培袋10天后在料面上覆土,所用覆土材料应先置于太阳下晒至发白,然后用水调节土粒湿度,以土粒能捏扁而不散为度,覆土的厚度为3厘米;覆土后,注意保持覆土湿润,并多关门或多盖膜,刺激原基早日分化,覆土后7~lO天,原基顶部露出土面,原基出土后,将场地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
整个出菇阶段场地温度应控制在24-26℃之间,喷水量根菇大小、覆土的湿度和气候情况具体掌握,菇多多喷水,菇少少喷水;晴天多喷,阴天少喷,根据菇体生长不同阶段灵活控制通风量,菌柄出土、菌盖形成和生长各阶段依次加大通风量,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当菇体成熟时及时采收,每茬菇采完后应及时补上覆土,停水养菌3天后进行下茬出菇管理;
(5)病虫害防治
在菌丝生长阶段,重点防止各种霉菌侵入培养基造成污染,注意生产环境、原辅材料、生产过程要符合要求,同时注意搞好环境卫生,日常查菌不可过于频繁,在子实体生长阶段,重点防止各种虫害,包括各类菇蝇、菇蚊,菇房通风口应加装防虫网,菇房内可视情况悬挂杀虫灯,周边环境应保持整洁卫生,发现病虫危害的菌袋及时拣出妥善处理;
(6)白芦菇的采收标准及产量
当子实体呈笋尖状、长度12-14㎝,用手捏在子实体根部附近,左右轻轻晃动,将菇体连根拔起,竖直放在篮子里,为防止在采收时受到损伤的小菇在土中腐烂招致病虫害发生,应在采收时顺带取出残留在土中的菇柄,幼菇;其产量为2斤左右的菌袋大概产300g左右;
(7)保鲜储藏和栽培推广
上市销售的白芦菇,采收后先将子实体多余的菌柄剪去,按菌柄长度分级包装,未及时上市销售的产品,应及时置于0—3℃的冷库中贮藏,贮藏期为10~15天。利用对白芦菌的生理学特性和性遗传方式研究,进行示范。
实施例2
(1)菌种来源
菌种来自于古田食用菌研究院所分离到食用菌新品种-白芦菇。现菌种保藏于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
(2)配料与制袋
配料:白芦菇栽培料的配方按质量百分比计为:杂木屑30%、棉子壳35%、麦麸30%、玉米粉4%、轻质碳酸钙1%;
制袋:先用清水将棉子壳调湿,然后将杂术屑、麦麸、玉米粉、轻质碳酸钙与预湿的棉子壳混合拌匀,补充培养料的含水量,并将含水量控制在65wt%,pH值调至7.8,采用规格为17厘米×35厘米×O.005厘米的聚丙烯栽培袋,每袋装料l000克;
(3)接种与菌丝培养
待栽培袋温度冷却至25℃以下,按照无菌室操作规程,进行接菌,接种后的菌袋直立于培养室架上避光培养,培养温度25℃,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63%,35~40天菌丝长满栽培袋;
(4)出菇期间的管理
当菌丝长满栽培袋10天后在料面上覆土,所用覆土材料应先置于太阳下晒至发白,然后用水调节土粒湿度,以土粒能捏扁而不散为度,覆土的厚度为3.5厘米;覆土后,注意保持覆土湿润,并多关门或多盖膜,刺激原基早日分化,覆土后7~lO天,原基顶部露出土面,原基出土后,将场地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
整个出菇阶段场地温度应控制在24-26℃之间,喷水量根菇大小、覆土的湿度和气候情况具体掌握,菇多多喷水,菇少少喷水;晴天多喷,阴天少喷,根据菇体生长不同阶段灵活控制通风量,菌柄出土、菌盖形成和生长各阶段依次加大通风量,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当菇体成熟时及时采收,每茬菇采完后应及时补上覆土,停水养菌4天后进行下茬出菇管理;
(5)病虫害防治
在菌丝生长阶段,重点防止各种霉菌侵入培养基造成污染,注意生产环境、原辅材料、生产过程要符合要求,同时注意搞好环境卫生,日常查菌不可过于频繁,在子实体生长阶段,重点防止各种虫害,包括各类菇蝇、菇蚊,菇房通风口应加装防虫网,菇房内可视情况悬挂杀虫灯,周边环境应保持整洁卫生,发现病虫危害的菌袋及时拣出妥善处理;
(6)白芦菇的采收标准及产量
当子实体呈笋尖状、长度12-14㎝,用手捏在子实体根部附近,左右轻轻晃动,将菇体连根拔起,竖直放在篮子里,为防止在采收时受到损伤的小菇在土中腐烂招致病虫害发生,应在采收时顺带取出残留在土中的菇柄,幼菇;其产量为2斤左右的菌袋大概产300g左右;
(7)保鲜储藏和栽培推广
上市销售的白芦菇,采收后先将子实体多余的菌柄剪去,按菌柄长度分级包装,未及时上市销售的产品,应及时置于0—3℃的冷库中贮藏,贮藏期为10~15天。利用对白芦菌的生理学特性和性遗传方式研究,进行示范。
实施例3
(1)菌种来源
菌种来自于古田食用菌研究院所分离到食用菌新品种-白芦菇。现菌种保藏于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
(2)配料与制袋
配料:白芦菇栽培料的配方按质量百分比计为:杂木屑30%、棉子壳35%、麦麸30%、玉米粉4%、轻质碳酸钙1%;
制袋:先用清水将棉子壳调湿,然后将杂术屑、麦麸、玉米粉、轻质碳酸钙与预湿的棉子壳混合拌匀,补充培养料的含水量,并将含水量控制在65wt%,pH值调至8,采用规格为17厘米×35厘米×O.005厘米的聚丙烯栽培袋,每袋装料l000克;
(3)接种与菌丝培养
待栽培袋温度冷却至25℃以下,按照无菌室操作规程,进行接菌,接种后的菌袋直立于培养室架上避光培养,培养温度26℃,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65%,35~40天菌丝长满栽培袋;
(4)出菇期间的管理
当菌丝长满栽培袋10天后在料面上覆土,所用覆土材料应先置于太阳下晒至发白,然后用水调节土粒湿度,以土粒能捏扁而不散为度,覆土的厚度为4厘米;覆土后,注意保持覆土湿润,并多关门或多盖膜,刺激原基早日分化,覆土后7~lO天,原基顶部露出土面,原基出土后,将场地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5%;
整个出菇阶段场地温度应控制在24-26℃之间,喷水量根菇大小、覆土的湿度和气候情况具体掌握,菇多多喷水,菇少少喷水;晴天多喷,阴天少喷,根据菇体生长不同阶段灵活控制通风量,菌柄出土、菌盖形成和生长各阶段依次加大通风量,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5%;当菇体成熟时及时采收,每茬菇采完后应及时补上覆土,停水养菌5天后进行下茬出菇管理;
(5)病虫害防治
在菌丝生长阶段,重点防止各种霉菌侵入培养基造成污染,注意生产环境、原辅材料、生产过程要符合要求,同时注意搞好环境卫生,日常查菌不可过于频繁,在子实体生长阶段,重点防止各种虫害,包括各类菇蝇、菇蚊,菇房通风口应加装防虫网,菇房内可视情况悬挂杀虫灯,周边环境应保持整洁卫生,发现病虫危害的菌袋及时拣出妥善处理;
(6)白芦菇的采收标准及产量
当子实体呈笋尖状、长度12-14㎝,用手捏在子实体根部附近,左右轻轻晃动,将菇体连根拔起,竖直放在篮子里,为防止在采收时受到损伤的小菇在土中腐烂招致病虫害发生,应在采收时顺带取出残留在土中的菇柄,幼菇;其产量为2斤左右的菌袋大概产300g左右
(7)保鲜储藏和栽培推广
上市销售的白芦菇,采收后先将子实体多余的菌柄剪去,按菌柄长度分级包装,未及时上市销售的产品,应及时置于0—3℃的冷库中贮藏,贮藏期为10~15天。利用对白芦菌的生理学特性和性遗传方式研究,进行示范。
白芦菇的长势及生物学转化率数据如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3)

1.一种白芦菇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菌种来源、配料与制袋、接种与菌丝培养、出菇期间的管理、病虫害防治、白芦菌的采收标准、保鲜储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芦菇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菌种来源:
菌种来自于白芦菇;
(2)配料与制袋
配料:白芦菇栽培料的配方按质量百分比计为:杂木屑30%、棉子壳35%、麦麸30%、玉米粉4%、轻质碳酸钙1%;
制袋:先用清水将棉子壳调湿,然后将杂术屑、麦麸、玉米粉、轻质碳酸钙与预湿的棉子壳混合拌匀,补充培养料的含水量,并将含水量控制在65wt%,pH值调至7.5~8,采用规格为17厘米×35厘米×O.005厘米的聚丙烯栽培袋,每袋装料l000克;
(3)接种与菌丝培养
待栽培袋温度冷却至25℃以下,按照无菌室操作规程,进行接菌,接种后的菌袋直立于培养室架上避光培养,培养温度24~26℃,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60%~65%,35~40天菌丝长满栽培袋;
(4)出菇期间的管理
当菌丝长满栽培袋10天后在料面上覆土,所用覆土材料应先置于太阳下晒至发白,然后用水调节土粒湿度,以土粒能捏扁而不散为度,覆土的厚度为3~4厘米;覆土后,注意保持覆土湿润,并多关门或多盖膜,刺激原基早日分化,覆土后7~lO天,原基顶部露出土面,原基出土后,将场地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5%;
整个出菇阶段场地温度应控制在24-26℃之间,喷水量根菇大小、覆土的湿度和气候情况具体掌握,菇多多喷水,菇少少喷水;晴天多喷,阴天少喷,根据菇体生长不同阶段灵活控制通风量,菌柄出土、菌盖形成和生长各阶段依次加大通风量,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5%;当菇体成熟时及时采收,每茬菇采完后应及时补上覆土,停水养菌3~5天后进行下茬出菇管理;
(5)病虫害防治
在菌丝生长阶段,重点防止各种霉菌侵入培养基造成污染,注意生产环境、原辅材料、生产过程要符合要求,同时注意搞好环境卫生,日常查菌不可过于频繁,在子实体生长阶段,重点防止各种虫害,包括各类菇蝇、菇蚊,菇房通风口应加装防虫网,菇房内可视情况悬挂杀虫灯,周边环境应保持整洁卫生,发现病虫危害的菌袋及时拣出妥善处理;
(6)白芦菇的采收标准
当子实体呈笋尖状、长度12-14㎝,用手捏在子实体根部附近,左右轻轻晃动,将菇体连根拔起,竖直放在篮子里,为防止在采收时受到损伤的小菇在土中腐烂招致病虫害发生,应在采收时顺带取出残留在土中的菇柄,幼菇;
(7)保鲜储藏
上市销售的白芦菇,采收后先将子实体多余的菌柄剪去,按菌柄长度分级包装,未及时上市销售的产品,应及时置于0—3℃的冷库中贮藏,贮藏期为10~15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白芦菇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的菌种来自于古田食用菌研究院所分离到食用菌新品种-白芦菇,现菌种保藏于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
CN201710291637.4A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白芦菇的栽培方法 Pending CN1071141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91637.4A CN107114117A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白芦菇的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91637.4A CN107114117A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白芦菇的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4117A true CN107114117A (zh) 2017-09-01

Family

ID=59725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91637.4A Pending CN107114117A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白芦菇的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1411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18919A (zh) * 2018-08-03 2018-11-02 广西仁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猪肚菇的栽培方法
CN111607528A (zh) * 2020-06-28 2020-09-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大杯侧耳菌株Pg-w01及其应用
CN112997800A (zh) * 2020-12-04 2021-06-22 郑永彬 一种牛肝菌科真菌及其应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3668A (zh) * 2002-12-14 2003-08-06 冯波 一种熟料袋栽双孢菇的方法
CN102379206A (zh) * 2010-08-28 2012-03-21 唐友详 一种紫茸制种、栽培方法
CN102972209A (zh) * 2012-12-12 2013-03-20 遵义市同甘葡萄专业合作社 葡萄园内套种球盖菇的方法
CN103396201A (zh) * 2013-06-04 2013-11-20 鲁东大学 一种猪肚菇新种质的标准化栽培方法
CN104584866A (zh) * 2015-02-05 2015-05-06 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野生食用菌的反季节栽培方法
CN105103944A (zh) * 2015-08-14 2015-12-02 梁德政 一种省工省时高效鸡腿菇栽培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3668A (zh) * 2002-12-14 2003-08-06 冯波 一种熟料袋栽双孢菇的方法
CN102379206A (zh) * 2010-08-28 2012-03-21 唐友详 一种紫茸制种、栽培方法
CN102972209A (zh) * 2012-12-12 2013-03-20 遵义市同甘葡萄专业合作社 葡萄园内套种球盖菇的方法
CN103396201A (zh) * 2013-06-04 2013-11-20 鲁东大学 一种猪肚菇新种质的标准化栽培方法
CN104584866A (zh) * 2015-02-05 2015-05-06 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野生食用菌的反季节栽培方法
CN105103944A (zh) * 2015-08-14 2015-12-02 梁德政 一种省工省时高效鸡腿菇栽培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18919A (zh) * 2018-08-03 2018-11-02 广西仁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猪肚菇的栽培方法
CN111607528A (zh) * 2020-06-28 2020-09-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大杯侧耳菌株Pg-w01及其应用
CN112997800A (zh) * 2020-12-04 2021-06-22 郑永彬 一种牛肝菌科真菌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41330B (zh) 松杉灵芝仿野生木段栽培方法
Biswas et al. Techniques for increasing the biological efficiency of paddy straw mushroom (Volvariella volvacea) in eastern India
CN105330407B (zh) 一种提高大杯蕈产量的栽培基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20068A (zh) 一种红托竹荪的栽培方法
CN105309198A (zh) 一种香菇栽培料及香菇的种植方法
CN103583225A (zh) 一种利用木薯杆栽培优质高产秀珍菇的方法
CN104920067A (zh) 一种黑木耳高产栽培方法
CN107041237A (zh) 一种茶树菇的栽培方法
CN102550296A (zh) 赤灵芝室内栽培方法
CN104557244A (zh) 一种猴头菇的栽培基及其栽培方法
CN106069188A (zh) 一种鸡枞菌的人工栽培方法
CN104429611A (zh) 一种木耳的种植方法
CN104488545A (zh) 循环利用秸秆栽培白灵菇、海鲜菇、鸡腿菇的方法
CN107173054A (zh) 一种成龄胶园林下栽培大球盖菇的方法
KR20190120554A (ko) 동충하초의 인공재배방법
CN107114117A (zh) 一种白芦菇的栽培方法
CN104686198A (zh) 一种桑枝栽培木耳的方法
CN108703010A (zh) 一种猴头菇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
CN105875191A (zh) 一种银耳种植技术
CN108243832A (zh) 花脸蘑的人工种植方法
CN103858677A (zh) 一种鸡腿菇轻简化栽培方法
CN107047068A (zh) 设施温室香菇增产栽培方法
CN102405766B (zh) 一种野生硫磺菌的仿生栽培工艺
Gogoi et al. Mushroom cultivation technology
CN102668873A (zh) 一种杏鲍菇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