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46792A - 散热装置及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及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46792A
CN107046792A CN201610517038.5A CN201610517038A CN107046792A CN 107046792 A CN107046792 A CN 107046792A CN 201610517038 A CN201610517038 A CN 201610517038A CN 107046792 A CN107046792 A CN 1070467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ducting block
pipe
heat radiation
abstr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1703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安智
张哲嘉
陈羿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ra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ra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ra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ras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46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467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36Heat pipes, e.g. wicks or capillary pum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2Fillings or auxiliary member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selected or arranged to facilitate heating or cooling
    • H01L23/427Cooling by change of state, e.g. use of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the conduit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ann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75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heat-pipes together or with other structures, e.g. with base blocks; Heat pipe cor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及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其中该散热装置至少包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一结合区的一导热块以及多个热管,而该方法至少包括下列步骤:(A)设置该导热块于该散热鳍片组;(B)置入该多个热管中至少部分热管的第一部分管体于该结合区中;其中,该第一部分管体的部分表面突出于该导热块的一外缘表面;以及(C)施加一外力至该部分表面,使该部分表面齐平或接近齐平于该导热块的该外缘表面。本发明藉由增加第一部分管体于结合区的接触面积,以提升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及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提升热传导效能的散热装置及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电子产业技术日渐进步,各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封装芯片要求规格也不断地缩小尺寸。然而,随着电子产品的效能提升,其内部的集成电路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伴随而来的即是电子产品使用时的热能也越来越高。倘若无法实时将热能驱散,则可能造成封装芯片内部的集成电路烧毁。因此,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各种散热结构或散热装置蓬勃发展。
以现有的散热器来说,通常是采用具有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材料,例如:铜或铝金属而制成一导热座,搭配一体成型的散热鳍片以及外加的散热风扇,以将封装芯片所产生的热量快速驱散。然而,随着电子产业的进步,传统的散热器已不敷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具有高散热效能的散热器,这些高效能散热器除了加大散热面积之外,还配合如水冷或是热管等传导技术,而能够有效利用空间以确保电子产品在使用时的稳定性。这些使用热管的散热器大多在设计时都会在导热座上开设有对应热管的嵌槽,以将热管的一部分嵌设于其内,再将散热鳍片组另外设置于热管的另一端,透过热管内部所含有的工作液体的热蒸发及冷凝结的循环效应,以使热量快速远离导热座。前述这些热管大多采用剖面呈现圆形的管体设计,因而无法有效与发热源进行接触导热。
再者,为了使散热器能够有效将热管与发热源做更加直接的接触,而将现有圆形热管设置于导热座底面的嵌槽内,并且进一步将现有圆形热管利用冲压或是滚压等技术加以成形为一非正圆形且具有明显圆弧倒角的热管(例如,扁形热管或半圆形热管),用以使热量得以直接与热管接触散热。但,由于该发热源实际上能使用到前述这些现有非正圆形热管进行散热的部分还是相当有限(仅发热源与这些热管有接触的部分),散热装置所能收到的整体散热成效并不如想象中的好。
且,如前述,随电子产业技术的进步,上述的发热源,例如:封装芯片,其规格也越来越小,抑或有需缩小封装芯片的尺寸等因素要求。因此,如何能更有效率地提升热管与发热源的散热效能,并更有效地运用热管与发热源的接触面积,同时如何能增加热管与另一热管之间的接触面积,即为目前所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提升热传导效能的散热装置,以提高散热效能。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以提高散热效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至少包括一散热鳍片组、一导热块以及多个热管;该导热块包括一结合区,该导热块被设置于该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结合区包括一容置空间;该多个热管中至少部分热管的一侧的第一部分管体被设置于该结合区内,且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被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一部分管体的一管体外露区域应一外力而与该导热块的一外缘表面相邻、且齐平或接近齐平,且该第一部分管体中的任两相邻管体间是由其各自至少一平面管壁以面接触方式相互紧邻接触,以彼此贴合并直接传导一热能。
较佳地,该任两相邻管体中的一管体至少具有一平面管壁,而该任两相邻管体中的另一管体则至少具有与该平面管壁相对应的另一平面管壁,该两平面管壁以面接触方式相互紧邻贴合,以直接传导该热能。
较佳地,该散热鳍片组至少包括具有一凹槽的第一散热鳍片结构,该凹槽用以收容该导热块。
较佳地,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中的任一者呈现由多个平面所共组的一多边形管体;其中,该多边形管体为一规则形管体或为一不规则形管体。
较佳地,该规则形管体为三角形管体及趋近三角形管体中的任一者,抑或为矩形管体及趋近矩形管体中的任一者。
较佳地,该散热鳍片组还包括第二散热鳍片结构,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紧邻并延伸于该至少部分热管的另一侧,以供该至少部分热管贯穿连接于其中。
较佳地,该第一散热鳍片结构和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的导热系数高于该导热块的导热系数,用以提升该第一、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的散热效果。
较佳地,该第一部分管体的该管体外露区域是与一发热单元相结合,以传导由该发热单元所产生的该热能。
较佳地,该散热装置还包括均温板,该均温板被设置于该发热单元与该第一部分管体之间,用以平衡该发热单元的该热能的温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至少包括一散热鳍片组、一导热块以及多个热管;该导热块包括一结合区,且该导热块被设置于该散热鳍片组;多个热管中至少部分热管的第一部分管体被设置于该结合区内,且该第一部分管体的一管体外露区域与该导热块的一外缘表面相邻、且齐平或接近齐平,且该第一部分管体中的任两相邻管体间是由其各自至少一平面管壁以面接触方式相互紧邻接触,以彼此贴合并直接传导一热能。
较佳地,该结合区包括一容置空间,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被嵌入或卡入于该容置空间。
较佳地,该任两相邻管体中的一管体至少具有一平面管壁,该任两相邻管体中的另一管体则至少具有与该平面管壁相对应的另一平面管壁,该两平面管壁以面接触方式相互紧邻贴合,以直接传导该热能。
较佳地,该散热鳍片组至少包括具有一凹槽的第一散热鳍片结构,该凹槽设有一第一凹陷区域与紧邻该第一凹陷区域的一第二凹陷区域;其中,该第一凹陷区域用以收容该导热块,且该第二凹陷区域收容该至少部分热管的第二部分管体。
较佳地,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二部分管体紧邻并延伸自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的一侧。
较佳地,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与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二部分管体中的至少一者,是事先以一体成型的方式所形成,抑或是被设置于该结合区后,以冲压或滚压方式所加工形成。
较佳地,该散热鳍片组更具有第二散热鳍片结构,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紧邻并延伸于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的另一侧,以供该至少部分热管贯穿连接于其中。
较佳地,该第一散热鳍片结构和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的导热系数高于该导热块的导热系数,用以提升该第一、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的散热效果。
较佳地,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中的任一者呈现由多个平面所共组的一多边形管体,抑或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二部分管体中的任一者呈现由多个平面所共组的另一多边形管体。
较佳地,该多边形管体与该另一多边形管体皆可为规则形管体或为不规则形管体。
较佳地,该规则形管体可为三角形管体及趋近三角形管体中的任一者,抑或为矩形管体及趋近矩形管体中的任一者。
较佳地,该第一部分管体的该管体外露区域是与一发热单元相结合,以传导由该发热单元所产生的该热能。
较佳地,该散热装置还包括均温板,该均温板被设置于该发热单元与该第一部分管体之间,用以平衡该发热单元的该热能的温度。
较佳地,该多个热管的管体形式为扁管及圆管中的任一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至少包括一散热鳍片组、一导热块以及多个热管;该导热块包括一结合区,且该导热块被设置于该散热鳍片组;多个热管中至少部分热管的第一部分管体被设置于该结合区内,且该第一部分管体中的任两相邻管体间是由其各自至少一平面管壁以面接触方式相互紧邻接触,以彼此贴合并直接传导一热能。
较佳地,该结合区包括一容置空间,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被嵌入或卡入于该容置空间。
较佳地,该任两相邻管体中的一管体至少具有一平面管壁,该任两相邻管体中的另一管体则至少具有与该平面管壁相对应的另一平面管壁,该两平面管壁以面接触方式相互紧邻贴合,以直接传导该热能。
较佳地,该散热鳍片组至少包括一第一散热鳍片结构与一第二散热鳍片结构,该第一散热鳍片结构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分别结合于该至少部分热管的两端。
较佳地,该第一散热鳍片结构至少包括一凹槽,用以收容该导热块,且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用以供该至少部分热管贯穿连接于其中。
较佳地,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中的任一者呈现由多个平面所共组的一多边形管体。
较佳地,该多边形管体可为规则形管体或为不规则形管体。
较佳地,该规则形管体可为三角形管体及趋近三角形管体中的任一者,抑或为矩形管体及趋近矩形管体中的任一者。
较佳地,该第一部分管体的一管体外露区域与该导热块的一外缘表面相邻、且齐平或接近齐平。
较佳地,该第一部分管体的该管体外露区域是事先以一体成型的方式所形成,抑或是被设置于该结合区后,以冲压或滚压方式所加工形成。
较佳地,该第一部分管体的该管体外露区域是与一发热单元相结合,以传导由该发热单元所产生的该热能。
较佳地,该散热装置还包括均温板,该均温板被设置于该发热单元与该第一部分管体之间,用以平衡该发热单元的该热能的温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至少包括一散热鳍片组、一导热块以及多个热管;该导热块包括一结合区,该导热块被设置于该散热鳍片组;多个热管中至少部分热管的一侧的第一部分管体被设置于该结合区内;其中,该第一部分管体的一管体外露区域应一外力而与该导热块的一外缘表面相邻、且齐平或接近齐平,且该第一部分管体中的任两相邻管体间是由其各自至少一平面管壁以面接触方式相互紧邻接触,以彼此贴合并直接传导一热能。
较佳地,该结合区包括一容置空间,用以容置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
较佳地,该任两相邻管体中的一管体至少具有一平面管壁,该任两相邻管体中的另一管体则至少具有与该平面管壁相对应的另一平面管壁,该两平面管壁以面接触方式相互紧邻贴合,以直接传导该热能。
较佳地,该散热鳍片组至少包括具有一凹槽的第一散热鳍片结构,该凹槽用以收容该导热块。
较佳地,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中的任一者呈现由多个平面所共组的一多边形管体。
较佳地,该多边形管体可为规则形管体或为不规则形管体。
较佳地,该规则形管体可为三角形管体及趋近三角形管体中的任一者,抑或为矩形管体及趋近矩形管体中的任一者。
较佳地,该散热鳍片组更具有第二散热鳍片结构,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紧邻并延伸于该至少部分热管的另一侧,以供该至少部分热管贯穿连接于其中。
较佳地,该第一散热鳍片结构和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的导热系数高于该导热块的导热系数,用以提升该第一、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的散热效果。
较佳地,该第一部分管体的该管体外露区域是与一发热单元相结合,以传导由该发热单元所产生的该热能。
较佳地,该散热装置还包括均温板,该均温板被设置于该发热单元与该第一部分管体之间,用以平衡该发热单元的该热能的温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其中该散热装置至少包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一结合区的一导热块以及多个热管,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设置该导热块于该散热鳍片组;
B.置入该多个热管中的至少部分热管的一侧的第一部分管体于该结合区中;其中,该第一部分管体的部分表面突出于该导热块的一外缘表面;以及
C.施加一外力,以使该第一部分管体的该部分表面相邻、且齐平或接近齐平于该导热块的该外缘表面,因而形成一管体外露区域。
较佳地,该结合区包括一容置空间,用以容置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
较佳地,该第一部分管体中的任两相邻管体中的一管体至少具有一平面管壁,而该任两相邻管体中的另一管体则至少具有与该平面管壁相对应的另一平面管壁,该两平面管壁以面接触方式相互紧邻贴合,以直接传导一热能。
较佳地,该散热鳍片组至少包括具有一凹槽的第一散热鳍片结构,该凹槽用以收容该导热块。
较佳地,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中的任一者呈现由多个平面所共组的一多边形管体。
较佳地,该多边形管体为一规则形管体或为一不规则形管体。
较佳地,该规则形管体为三角形管体及趋近三角形管体中的任一者,抑或为矩形管体及趋近矩形管体中的任一者。
较佳地,该散热鳍片组还包括第二散热鳍片结构,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紧邻并延伸于该至少部分热管的另一侧,以供该至少部分热管贯穿连接于其中。
较佳地,该第一散热鳍片结构和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的导热系数高于该导热块的导热系数,用以提升该第一、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的散热效果。
较佳地,该第一部分管体的一管体外露区域是与一发热单元相结合,以传导由该发热单元所产生的热能。
较佳地,该散热装置还包括均温板,该均温板被设置于该发热单元与该第一部分管体之间,用以平衡该发热单元的该热能的温度。
本发明的散热装置通过改良热管结构的形状,再藉由将至少两者以上的热管的排列组合加以运用,从而可提升散热效能。本发明主要将热管结构设计改良为三角形状柱体或是其它具有较大接触面积的各种柱体形式,进而增加热管彼此之间的接触面积,以达到有效提升热管与发热单元的散热效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A是基于本发明散热装置的基本发明概念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B是依据图1A所示的较佳实施例所为的实施结构的分解图。
图2A是图1A所示较佳实施例中热管与导热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B是图2A所示热管与导热块于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2C是图2A所示热管与导热块的正视示意图。
图3A是图1A所示较佳实施例中热管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B是图3A所示热管结构的正视示意图。
图4是基于本发明散热装置的基本发明概念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的基本发明概念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A及图1B,图1A是基于本发明散热装置的基本发明概念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B是依据图1A所示的较佳实施例所为的实施结构的分解图。
如图1A及图1B所示,本发明的散热装置至少包括:至少一散热鳍片组100、一导热块200以及多个热管300;其中,该散热鳍片组100包括第一散热鳍片结构110及第二散热鳍片结构120,第一散热鳍片结构110具有一凹槽111,且该凹槽111设有一第一凹陷区域111a与紧邻该第一凹陷区域的一第二凹陷区域111b。另外,该导热块200包括一结合区210,而结合区210具有一容置空间211。另外,该多个热管300的第一端包括第一部分管体310及第二部分管体320。
接着,更详细说明该多个热管300与前述的第一散热鳍片结构110、导热块200的结合区210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结构120三者的连接方式。其中,导热块200被嵌入或卡入于第一散热鳍片结构110的第一凹陷区域111a,且其结合区210的容置空间211与前述凹槽111的第二凹陷区域111b相连通,两者为相对应的结构。而第二散热鳍片结构120更包括与该多个热管300的数量相应的多个孔洞121。
再者,多个热管300的第一端的多个第一部分管体310被置入于容置空间211中与导热块200结合,而多个第二部分管体320则被置入于凹槽111的第二凹陷区域111b,进而使多个热管300的该第一端结合于第一散热鳍片结构110,而多个热管300的第二端则藉由多个孔洞121穿设连接于第二散热鳍片结构120。因此,该多个热管300结合于第一散热鳍片结构110及导热块200的结合区210,且再贯穿连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120。
其中,特别说明结合区210的容置空间211的实施结构,并举本实施例来说明前述的第一散热鳍片结构110的第二凹陷区域111b的结构,与容置空间211的结构为相应相通并相同的结构,例如:本例的容置空间211与第二凹陷区域111b皆为同等宽度及形状相同的凹槽结构,但两者的结构设计不以此例为限。同理地,前述导热块200被嵌入或卡入于第一凹陷区域111a而使两者连接的方式与结构,可由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进行各种均等的变更或设计。因此,前述各元件的形状或结构皆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制,可由产品的应用及实际需求进而调整设计为各种形状或结构。
此外,于其它实施例中,亦可为少数热管300的第一部分管体310被设置于容置空间211内,而非以本例为全部热管的第一部分管体310被置入于该容置空间211而进行限制。当然,于本例中,凹槽111的第二凹陷区域111b亦可应第一散热鳍片结构设计大小而予以省略,亦即,凹槽111可仅包括第一凹陷区域111a,用以容纳导热块200至第一散热鳍片结构110中,而不影响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请参阅图2A至图2C,图2A是图1A所示较佳实施例中热管与导热块的立体示意图。而图2B及图2C为图2A所示热管与导热块的其它视角示意图。
如图2A至图2C所示,以本实施例说明多个热管300与导热块200如何设置而形成一管体外露区域400的结合方式。其中,导热块200更包括导热块的两面200a、200b,且本发明中所指导热块200的外缘表面201、202,即为前述导热块200的第二面200b,且外缘表面201与外缘表面202间具有一高低落差;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导热块200的外缘表面201、202亦可为一完整的水平平面,并不以本例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而先前提及的管体外露区域400,指多个热管300的第一部分管体310与结合区210的容置空间211结合后未被导热块200的外缘表面201、202所覆盖的外缘面。
更清楚地说明,导热块200的第一面200a贴合连接于第一凹陷区域111a之中,而使该导热块200整体被嵌入或卡入于第一散热鳍片结构110中,而该导热块200的第二面200b上设有结合区210的容置空间211与前述管体外露区域400,该管体外露区域400用以接触一发热单元(可参见图4中的发热单元600),例如:封装芯片,驱散该发热单元的热能,将于后进一步说明。
进一步说明管体外露区域400的形成方式,于本例中,第一部分管体310的部分表面可应一外力而齐平于外缘表面201,亦可为事先一体成型后再排列齐平于外缘表面201,主要为使多个热管300彼此之间相互齐平或整平于导热块200的第二面200b,以形成该管体外露区域400,其目的主要为使第一部分管体310的部分表面齐平于外缘表面201,而形成与发热单元接触的平面,用以顺利接收并传导该发热单元的热能。亦即,该第一部分管体310包括该管体外露区域400,于本例中,多个热管300的第一部分管体310被设置于结合区210的容置空间211内,管体外露区域400为第一部分管体310上与导热块200的第二面200b的外缘表面201相邻、且齐平或接近齐平的区域。
另外,于实际运用中,导热块200是以具有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材料而制成的结构体,前述的两个散热鳍片结构110、120亦可是采用导热系数高于该导热块200的导热系数的金属材料制成的结构体,用以提升散热装置的整体散热效果。
接着,以下再说明与管体外露区域400结合的第一部分管体310的结构,并请参阅图3A及图3B;其中,图3A是图1A所示较佳实施例中热管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3B是图3A所示热管结构的正视示意图。
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的主要发明概念为多个热管300的第一部分管体310的结构形状改良。即如图3A及图3B所示,该第一部分管体310于管体外露区域400的剖面形状300a为三角形,亦即该第一部分管体310于管体外露区域400这一区块为三角柱体结构,且藉由该每一第一部分管体310的三角柱体相互交叠形成一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的形状结构体。同时,亦使该第一部分管体310的三角柱体的两个接触面分别贴合于相邻接的第一部分管体310的两个接触面或一个接触面及结合区210的内侧,用以增加每一第一部分管体310与相邻接的第一部分管体310彼此之间的热传导接触面积进而提升散热装置整体的散热效能。
本发明的热管结构设计的发明精神在于,于管体外露区域400被嵌入或卡入的每一热管300的第一部分管体310对应于结合部210的容置空间211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亦即,这些第一部分管体310于该容置空间211中为三角柱状体,且于本实施例中热管300的第一部分管体310相互交叠形成一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的形状结构体而被设置于结合区210的第二面200b中,同时,亦使多个热管300的第一部分管体310中的各管体之间相互紧邻贴合,并且该多个热管300的这些第一部分管体310可被完全设置于结合区210的容置空间211中。
前述较佳实施例所采用的热管300形式虽是以三角形热管为示例说明,但举凡其它可提供较大接触面积的各种柱体形式,均是本发明可以采用的;亦即,本发明中热管结构的设计重点之一是在于:需要能使任一热管与相邻近热管之间的接触面可以彼此以平面方式相邻接或相抵接,以达到有效率地在热管与另一热管之间进行热传导的目的,故本发明并不以所列举的实施例为限。
请再搭配参阅图2C,交错的第一部分管体310的一接触面齐平于导热块200的第二面200b的外缘表面201以形成管体外露区域400。且如同于前述说明,这些第一部分管体310位于容置空间211中,其除管体外露区域400外的外缘表面更包括一平面管壁330及另一平面管壁340(即第一部分管体310的另两个接触面),且相邻第一部分管体310的平面管壁330及另一平面管壁340两者相互紧邻,以平面接触的方式彼此贴合并直接传导每一热管300与相邻的热管300之间的热能。
请再参阅图4,图4是基于本发明散热装置的基本发明概念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散热装置亦可于另一较佳实施例增设均温板500,多个热管300的第一部分管体310于管体外露区域的三角柱体结构交错组合形成一梯形结构体,形成该梯形结构体后的该第一部分管体310与导热块200的第二面200b的外缘表面201形成管体外露区域401,用以与发热单元600接触而传导热能。其中,均温板500贴合于管体外露区域401,且被设置于管体外露区域401与发热单元600之间,对应该管体外露区域401的第一部分管体310的其它接触面则皆可被嵌入或卡入前述的第一散热鳍片结构110。且如图1A所示,散热鳍片组100可依据散热装置整体的实际需求而调整散热鳍片结构110、120的数量;前述的均等变化,为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于了解本发明的发明精神后即可知悉,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
除上述各种实施例之外,多个热管300亦可于管体外露区域400之外的热管本体(非第一部分管体310部分),以各种连接方式与散热鳍片组100的散热鳍片结构110、120连接,无须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凹槽111及孔洞121为限制,该多个热管300亦可将热管本体完全嵌入或卡入单一或多个散热鳍片组100中,仅将对应管体外露区域400的多个热管300以三角形结构交叠形成该管体外露区域400,用以接触发热单元600,并可依据该发热单元600的接触面积大小调整该多个热管300的管体外露区域400的面积大小。
要强调的是,前述较佳实施例所采用的三角形热管300,于制程上的一较佳做法是可事先以一体成型的方式于局部管体或整体管体处形成三角形热管,另一制程做法也可以是将已成型的圆形热管,再利用冲压或是滚压等技术而加以整平或压平成接近三角形的热管;且,实际制作热管的方式或制程并不以前述说明为限。
更清楚地说明上述热管的第一部分管体的形成方式,请参阅图5,图5是本发明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的基本发明概念的方法流程图。
请搭配参阅图1B及图5,本发明的散热装置主要提升热管300之间于容置空间211中的接触面积,藉以提升这些热管300彼此间的热传导面积及效率。而本发明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中,该散热装置至少包括一散热鳍片组100、两个散热鳍片结构110、120、具有结合区210的导热块200以及多个热管300,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S1.设置该导热块200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结构110;
S2.置入该多个热管300中的少数热管300的第一部分管体310于该结合区210的容置空间211中;其中,该第一部分管体310的部分表面突出于该导热块200的外缘表面201;以及
S3.施加一外力,以使该第一部分管体310的该部分表面相邻、且齐平或接近齐平于该导热块200的该外缘表面201。
首先,可先将热管300的第一部分管体310设置于容置空间211中,且这些热管300于实际应用上可为扁管及圆管,其被设置于容置空间211中的第一部分管体310的部分表面突出于导热块200的外缘表面201。接着,第一部分管体310上突出于导热块200的外缘表面201的部分表面,在外力作用下被滚平或压平,从而齐平或接近齐平于导热块200的外缘表面201,进而形成前述的管体外露区域400,用以与均温板500或发热单元600相贴合连接以传导热能。其中,在该外力的作用下,第一部分管体310的结构形状趋近于多边形管体,多边形管体的外表面是由多个平面所组成,因而使多边形管体的截面呈现为多边形,而多个平面的主要目的为使多个热管300的第一部分管体310之间以平面接触,以增加第一部分管体310间的接触面积,而提升彼此间热能交换的热传导效率。
进一步说明,上述多边形管体可为规则形管体或为不规则形管体。如同前述实施例,本发明列举三角形管体及趋近三角形管体来说明本发明的发明概念,三角形管体为规则形管体,但于实作上多边形管体亦可为矩形管体及趋近矩形管体中的任一者,抑或是其它不规则形管体,并不以本发明的实施例为限制本发明的发明概念精神,本发明的发明概念主要为于容置空间211中增加第一部分管体310之间的热传导面积及提升第一部分管体310的热传导效率。
简言之,本发明所采用的热管不论是利用事先一体成型的方式于局部管体或整体管体处,形成三角形或其它可供与其它热管接触的平面线条结构,或是针对圆形热管或扁形热管再加工而使其剖面形成呈接近三角形或其它可供与其它热管接触的平面线条结构,除了不会于散热时对工作流体形成阻碍外,还因可增加热管彼此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散热装置的整体散热效率明显可以获得大幅提升;且,本发明进一步利用导热块的结合区设计,使导热块能紧密地与热管及散热鳍片组进行结合而增加与多个热管的接触面积,同时兼顾固定及提升散热效能等目的。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举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合予陈明。

Claims (20)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一散热鳍片组;
一导热块,包括一结合区,该导热块被设置于该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结合区包括一容置空间;以及
多个热管,其中至少部分热管的一侧的第一部分管体被设置于该结合区内,且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被设置于该容置空间;
其中,该第一部分管体的一管体外露区域应一外力而与该导热块的一外缘表面相邻、且齐平或接近齐平,且该第一部分管体中的任两相邻管体间是由其各自至少一平面管壁以面接触方式相互紧邻接触,以彼此贴合并直接传导一热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任两相邻管体中的一管体至少具有一平面管壁,而该任两相邻管体中的另一管体则至少具有与该平面管壁相对应的另一平面管壁,该两平面管壁以面接触方式相互紧邻贴合,以直接传导该热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组至少包括具有一凹槽的第一散热鳍片结构,该凹槽用以收容该导热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中的任一者呈现由多个平面所共组的一多边形管体;其中,该多边形管体为一规则形管体或为一不规则形管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规则形管体为三角形管体及趋近三角形管体中的任一者,抑或为矩形管体及趋近矩形管体中的任一者。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组还包括第二散热鳍片结构,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紧邻并延伸于该至少部分热管的另一侧,以供该至少部分热管贯穿连接于其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结构和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的导热系数高于该导热块的导热系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分管体的该管体外露区域是与一发热单元相结合,以传导由该发热单元所产生的该热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还包括均温板,该均温板被设置于该发热单元与该第一部分管体之间。
10.一种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其中该散热装置至少包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一结合区的一导热块以及多个热管,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设置该导热块于该散热鳍片组;
B.置入该多个热管中的至少部分热管的一侧的第一部分管体于该结合区中;其中,该第一部分管体的部分表面突出于该导热块的一外缘表面;以及
C.施加一外力,以使该第一部分管体的该部分表面相邻、且齐平或接近齐平于该导热块的该外缘表面,因而形成一管体外露区域。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结合区包括一容置空间,用以容置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分管体中的任两相邻管体中的一管体至少具有一平面管壁,而该任两相邻管体中的另一管体则至少具有与该平面管壁相对应的另一平面管壁,该两平面管壁以面接触方式相互紧邻贴合,以直接传导一热能。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组至少包括具有一凹槽的第一散热鳍片结构,该凹槽用以收容该导热块。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部分热管的该第一部分管体中的任一者呈现由多个平面所共组的一多边形管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多边形管体为一规则形管体或为一不规则形管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规则形管体为三角形管体及趋近三角形管体中的任一者,抑或为矩形管体及趋近矩形管体中的任一者。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组还包括第二散热鳍片结构,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紧邻并延伸于该至少部分热管的另一侧,以供该至少部分热管贯穿连接于其中。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结构和该第二散热鳍片结构的导热系数高于该导热块的导热系数。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分管体的该管体外露区域是与一发热单元相结合,以传导由该发热单元所产生的热能。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还包括均温板,该均温板被设置于该发热单元与该第一部分管体之间。
CN201610517038.5A 2016-02-05 2016-07-01 散热装置及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 Pending CN1070467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291798P 2016-02-05 2016-02-05
US62/291,798 2016-02-05
TW105119949 2016-06-24
TW105119949 2016-06-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46792A true CN107046792A (zh) 2017-08-15

Family

ID=59496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17038.5A Pending CN107046792A (zh) 2016-02-05 2016-07-01 散热装置及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31116A1 (zh)
CN (1) CN107046792A (zh)
TW (1) TW20172886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9662A (zh) * 2017-09-12 2018-01-02 青岛海信智能商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os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33187B4 (de) * 2019-12-05 2022-12-08 Avl Software And Functions Gmbh Vorrichtung zum Kühlen zumindest eines wärmeerzeugenden, elektronischen Bauteils
DE102019133206B4 (de) * 2019-12-05 2022-05-25 Avl Software And Functions Gmbh Vorrichtung zum Kühlen zumindest eines wärmeerzeugenden, elektronischen Bauteils undEinschubelement
US20230013442A1 (en) * 2021-07-16 2023-01-19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Thermal modul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42226A1 (en) * 2009-08-23 2011-02-24 Shyh-Ming Chen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a high efficiency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US20120106088A1 (en) * 2010-10-28 2012-05-03 Chaun-Choung Technology Corp. Thin fastener of heat sink
CN202310437U (zh) * 2011-11-03 2012-07-04 北京市九州风神科贸有限责任公司 热管散热器
CN202473899U (zh) * 2012-01-31 2012-10-03 沈志烨 散热模块
CN202652810U (zh) * 2012-06-05 2013-01-02 Nzxt有限公司 扩充式散热结构
US20130014917A1 (en) * 2011-07-14 2013-01-17 Tsung-Hsien Huang Heat pipe-attached heat sink with bottom radiation fins
US20140150990A1 (en) * 2011-03-04 2014-06-05 Tsung-Hsien Huang Heat pipe mounting method and heat pipe assembly thereof
CN205847821U (zh) * 2016-02-05 2016-12-28 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30769A1 (en) * 2002-09-03 2007-06-14 Moon Seok H Micro heat pipe with pligonal cross-section manufactured via extrusion or drawing
CN100338767C (zh) * 2004-05-26 2007-09-1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热管散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200608179A (en) * 2004-08-18 2006-03-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US7441592B2 (en) * 2006-11-26 2008-10-28 Tsung-Hsien Huang Cooler module
CN101573017B (zh) * 2008-04-28 2012-07-04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US20100051236A1 (en) * 2008-09-02 2010-03-04 Kuo-Len Lin Process and assembly for flush connecting evaporator sections of juxtaposed heat pipes to a fixing base
US8020611B2 (en) * 2008-09-19 2011-09-20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having G-shaped heat pipes and heat sinks
CN201393359Y (zh) * 2009-02-26 2010-01-27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其基座
CN101932221B (zh) * 2009-06-23 2014-08-20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US20140041838A1 (en) * 2009-09-04 2014-02-13 Golden Sun News Techniques Co., Ltd Heat pipe assembly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10041745B2 (en) * 2010-05-04 2018-08-07 Fractal Heatsink Technologies LLC Fractal heat transfer device
US9527057B2 (en) * 2010-10-18 2016-12-27 Velocys, Inc. Laminated, leak-resistant chemical processors; methods of making,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US20120305221A1 (en) * 2011-06-02 2012-12-06 Tsung-Hsien Huang Heat pipe-attached heat sink
US20120318480A1 (en) * 2011-06-15 2012-12-20 Cooler Master Co., Ltd Heat sink having juxtaposed heat pipe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833979B (zh) * 2011-06-17 2016-08-03 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DE202011050743U1 (de) * 2011-07-15 2012-04-27 Tsung-Hsien Huang Wärmerohr zufügbarer Kühlkörper mit unteren Abstrahlungs-Lamellen
TWM461299U (zh) * 2013-04-26 2013-09-01 Giga Byte Tech Co Ltd 散熱模組
TWI613414B (zh) * 2015-04-13 2018-02-01 具有分隔雙層部份重疊熱管之散熱結構
KR101595212B1 (ko) * 2015-12-28 2016-02-18 박상웅 냉각장치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42226A1 (en) * 2009-08-23 2011-02-24 Shyh-Ming Chen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a high efficiency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US20120106088A1 (en) * 2010-10-28 2012-05-03 Chaun-Choung Technology Corp. Thin fastener of heat sink
US20140150990A1 (en) * 2011-03-04 2014-06-05 Tsung-Hsien Huang Heat pipe mounting method and heat pipe assembly thereof
US20130014917A1 (en) * 2011-07-14 2013-01-17 Tsung-Hsien Huang Heat pipe-attached heat sink with bottom radiation fins
CN202310437U (zh) * 2011-11-03 2012-07-04 北京市九州风神科贸有限责任公司 热管散热器
CN202473899U (zh) * 2012-01-31 2012-10-03 沈志烨 散热模块
CN202652810U (zh) * 2012-06-05 2013-01-02 Nzxt有限公司 扩充式散热结构
CN205847821U (zh) * 2016-02-05 2016-12-28 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9662A (zh) * 2017-09-12 2018-01-02 青岛海信智能商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os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31116A1 (en) 2017-08-10
TW201728866A (zh) 2017-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46792A (zh) 散热装置及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导效能的方法
US9057565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1023823B1 (ko) 히트파이프형 방열장치
CN100543973C (zh) 无底座的散热器
CN205847821U (zh) 散热装置
CN2927623Y (zh) 一种新型散热结构
CN201064074Y (zh) 一种热管散热器
CN2681345Y (zh) 热管散热装置
CN211557821U (zh) 电力电子散热器
CN210298345U (zh) 散热器
CN108156791A (zh) 一种平板热管回路及其散热模块
CN209929439U (zh) 一种动力电池水冷模组总成
CN101513662B (zh) 具有散热鳍片的散热器制造方法及其结构
CN206020910U (zh) 摄像机
CN104034192B (zh) 热管结构
CN103853288B (zh) 散热模组的制造方法及散热底板
CN202373576U (zh) 散热模组
CN207476068U (zh) 一种用于充电装置的散热装置
TWM515761U (zh) 散熱裝置組合結構
TW201716741A (zh) 散熱裝置組合結構
CN208016196U (zh) 散热器
CN201064062Y (zh) 多功能导热装置
CN216790951U (zh) 一种散热器
CN211457851U (zh) 电力电子功率单元
CN203118932U (zh) 散热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