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90951U - 一种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90951U
CN216790951U CN202122793645.3U CN202122793645U CN216790951U CN 216790951 U CN216790951 U CN 216790951U CN 202122793645 U CN202122793645 U CN 202122793645U CN 216790951 U CN216790951 U CN 2167909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heat sink
fins
radi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9364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烈淼
樊丽花
雷卫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9364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909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909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909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散热器,包括:导热体和若干散热齿,导热体包括相背设置的导热面和散热面;若干散热齿以散热面的预设位置为起点,呈放射状设置于散热面,其中,每个散热齿包括第一散热片、若干第二散热片和若干第三散热片,若干第二散热片分别在第一散热片的若干第一位置处倾斜设置于第一散热片的一侧,若干第三散热片分别在第一散热片的若干第二位置倾斜设置于第一散热片的另一侧。本申请能够在保证散热器可靠性的情况下,大大减轻散热器的重量。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力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器。
背景技术
散热器在诸多产品中均有应用,如在户外背负式设备中,热源热量通过导热界面材料快速传递至散热器基板后,散热器通过自身散热齿与周国环境进行大面积对流换热,实现在有限空间内的大功率散热。
然而,现有散热器为增强散热效果,通常采取增大散热器尺寸等设计方式,由此而导致散热器的重量也随之增大,进而导致散热效率最优化的情况下无法满足散热器轻量化的要求,从而影响产品的竞争力。例如,户外背负式设备中,若散热器的重量过重,当行程稍远时,会极大地消耗用户的体力,将直接影响产品使用体验。有鉴于此,如何在保证散热器可靠性的前提下减轻散热器的重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器,能够在保证散热器可靠性的情况下,大大减轻散热器的重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散热器,包括导热体和若干散热齿;导热体包括相背设置的导热面和散热面;若干散热齿以散热面的预设位置为起点,呈放射状设置于散热面,其中,每个所述散热齿包括第一散热片、若干第二散热片和若干第三散热片,所述若干第二散热片分别在所述第一散热片的若干第一位置处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一侧,所述若干第三散热片分别在所述第一散热片的若干第二位置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片的另一侧。
上述方案,散热器包括导热体和若干散热齿,导热体又包括相背设置的导热面和散热面,且若干散热齿以散热面的预设位置为起点,呈放射状设置于散热面,一方面放射状的排列方式能够大大降低散热齿的排列密度,有助于减轻散热器重量,另一方面通过将散热齿呈放射状设置,也能够实现在各个方向进行传热,有助于提升散热效果,故能够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并大大减轻散热器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散热齿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散热器一实施例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温度热仿真云图;
图5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另一温度热仿真云图;
图6是图1中散热器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空气流向仿真云图;
图9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另一空气流向仿真云图;
图10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散热效果仿真对比图;
图11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另一散热效果仿真对比图;
图12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又一散热效果仿真对比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散热器;
10-导热体;11-散热齿;12-导热环;
100-导热面;101-散热面;110-第一散热片;111-第二散热片;112-第三散热片;113-第一夹角;114-第二夹角;115-第三夹角;120-第一导热环;121-第二导热环;122-第三导热环;123-第四导热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高度”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和“若干个”在本申请中常被互换使用,其含义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散热器1包括导热体10和若干散热齿11,导热体10中包括相背的导热面100和散热面101,散热器1的导热面100能将热源热量进行充分收集,再通过散热面101散发出去。散热齿11以散热面101的预设位置为起点,呈放射状设置于散热面101之上。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预设位置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置,如预设位置可以设置于散热面101的中心位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散热器1可以由铝合金等耐蚀性好的材料制成,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当散热器1放置于热源上方时,散热器1和热源设备可以看成一个组合设备,该组合设备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中需要的进行放置,如可以将组合设备平放,或者可以将组合设备竖直放置,在此不做限定。并且散热器1与发热设备也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连接,如可以将散热器1中导热面100贴合在发热设备上,当散热器1贴合在设备上时,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而且可以使散热器1更高效的进行散热工作,例如散热器1应用于基站设备时可以选择贴合连接,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散热器1的尺寸应大于热源设备尺寸,且散热器1的尺寸应与热源设备外壳尺寸大小相似。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散热器1的散热齿11由于排列方式的不同,限制了冷空气流入方向,当散热器1的尺寸过大时,散热器1整体重量会偏大,热级联效应明显,气流不顺畅,从而导致散热效果不佳。
上述方案,散热器1包括导热体10和若干散热齿11,且导热体10包括相背设置的导热面100和散热面101,且若干散热齿11以散热面101的预设位置为起点,呈放射状设置于散热面101,一方面放射状的排列方式能够大大降低散热齿11的排列密度,有助于减轻散热器1重量,另一方面通过将散热齿11呈放射状设置,也能够实现在各个方向进行传热,有助于提升散热效果,故能够提升散热器1的散热效果,并大大减轻散热器1的重量。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散热齿结构示意图,散热齿11可以包括第一散热片110、若干第二散热片111和若干第三散热片112,若干第二散热片111分别在第一散热片110的第一位置(即第二散热片111与第一散热片110的相交位置)处倾斜设置于第一散热片110的一侧,若干第三散热片112分别在第一散热片110的第二位置(即第三散热片112与第一散热片110的相交位置)处倾斜设置于第一散热片110的另一侧。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是间隔设置的,并且若干第二散热片111和第一散热片110所形成的夹角为第一夹角113,若干第三散热片112和第一散热片110所形成的夹角为第二夹角114。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请参阅图3,图3是图1中散热器一实施例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若干散热齿11呈放射状设置于散热面101,第一散热片110位于散热面101之上,第一散热片110将散热面101分为尺寸相似的模块,冷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散热片110位于散热面101边缘的一端流入,散热器1工作时多个端口进入冷空气可以实现散热器1多端口空气流通,进而实现散热器1的高效散热。若干第二散热片111和若干第三散热片112分布在第一散热片110的两侧,第二散热片111和第三散热片112可以对散热器1的散热进行导通作用,由于第二散热片111和第三散热片112的分布不同,散热器1中的热源热量会沿着第二散热片111和第三散热片112与第一散热片110连接的位置向边缘流动扩散。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相邻第一散热片110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夹角115,相邻散热齿11的第一散热片110之间的第三夹角115具有预设关系。其中,相邻第一散热片110之间的第三夹角115可以设置为相同,即第一散热片110可以均匀设置于散热面101,当第一散热片110均匀的设置于散热面101时,第二散热片111和第三散热片112的长度会受到第三夹角115的限制,即相邻散热齿11的第一散热片110之间的第三夹角115具有预设关系;相邻第一散热片110之间的第三夹角115也可以设置为不同,即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中具体散热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上述方案,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进行间隔设置,且在第一散热片110的不同点设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当热源热量需要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快地进行散热时,在散热齿11的数量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时,可以将相邻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间距设置地适当短一些,这样可以增加第二散热片111和第三散热片112的数量,散热器1中的散热齿11数量增加,会提高散热器1的散热效率,进而达到热源热量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快的进行散热。当需要对散热器的重量进行严格限制时,在散热齿11的数量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时,可以将相邻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间距设置地较长一些,当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间隔设置增大时,第二散热片111和第三散热片112的数量会相对减少,散热齿11的数量减少会达到散热器的重量减轻,并且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尽可能地保持的目的。因此,第二散热片111和第三散热片112的相对位置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改变,进而使该散热器更加贴合实际需要。
具体地,各个第二散热片111与第一散热片110之间的第一夹角113可以均相同,即第一散热片110一侧的各个第二散热片111可以互相平行;各个第二散热片111与第一散热片110之间的第一夹角113还可以不相同,且越接近预设位置的第二散热片111与第一散热片110之间的第一夹角113越大,接近指的是第二散热片111与第一散热片110的相交位置与预设位置越接近,该第二散热片111与第一散热片110的夹角越大。类似地,各个第三散热片112与第一散热片110之间的第二夹角114可以均相同,即第一散热片110另一侧的各个第三散热片112也可以互相平行;各个第三散热片112与第一散热片110之间的第二夹角114也可以不同,且越接近预设位置的第三散热片112与第一散热片110之间的第二夹角114越大,接近指的是第三散热片112与第一散热片110的相交位置与预设位置之间接近,该第三散热片112与第一散热片110的夹角越大。此外,第一夹角113与第二夹角114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当散热器1应用于其上方有其他设备的场景时,第一夹角113与第二夹角114可以设置为50度、55度、60度等,以使散热器1在应用过程中尽可能将热量散发出去;当散热器1的使用空间不被限制时,第一夹角113与第二夹角114可以设置为45度,以使热源热量可以均匀的散发,使得冷空气的流入更加的顺畅,并且散热器1可以实现各个方向流通,进而散热效果更高效。
在一个具体实施场景中,相邻散热齿11的第一散热片110形成的第三夹角115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置,如可以设置为相等,且第二散热片111和第三散热片112的长度也可以设置为相等,从而能够有利于进一步使散热器1在各个对角方向上实现空气流通,也可以将第二散热片111和第三散热片112的长度也设置为不等,从而能够有利于实际工作中的散热效率更高。具体情况在此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在一个具体实施场景中,第一散热片110、第二散热片111和第三散热片112可以均垂直于散热面101,以提升散热齿11排列的有序性,从而在散热器工作时,能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当散热器1中散热齿11垂直于散热面101时,散热器1工作时散热齿11的散热效率最高。例如,当散热齿11与散热面101的夹角小于90度,在散热过程中,散热齿11的一边可能会由于散热不均匀而导致部分第二散热片111和第三散热片112与散热面101形成夹角的部分温度难以发散出去,进而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受到影响。当散热齿11均垂直于散热面101时,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最佳。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温度热仿真云图,如图4所示是现有技术中散热器1中散热齿11的分布情况,是从散热器1的一端均匀分布,每一片散热齿11等距且平行的排列。当如图4中所示方式进行排列时,散热器1的散热集中在中心位置,也就是说,虽然散热器1进行散热,但是由于空气流通的方向和范围有限,导致散热器1的热量集中在散热器1中心位置。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另一温度热仿真云图,如图5所示是本申请中散热器1进行温度热仿真并且得到仿真云图。如图所示,热源所在位置为散热器1的中心位置,当如图中所示方式进行排列时,散热器1的中温度已经得到有效地扩散,散热器1的高温位置从中心位置向外扩散,散热器1可以有效地将热源热量分散开来,实现散热器1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说,如图4和如图5所示两者散热器1进行温度热仿真可以清楚的看到图4中,散热器1的散热是集中在散热器1的中心位置,并未将热源热量有效地扩散出去;而图5中散热器1的散热首先是经过中心位置处散热片的有效发散,将热源热能分散开来,然后利用散热齿11的排列将散热器1中流入的冷空气贯穿流通可以更好的将热源热量扩散出去。也就是说,若如图4所示散热器1的有效散热面积为10立方厘米,即在散热器1中心位置进行高效流通部分的体积为10立方厘米;则如图5所示散热器1的有效散热面积为20立方厘米。通过对比两者的有效散热体积,可以发现本申请中散热器1中散热齿11的排列可以使得散热器1的工作效率更高效。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散热器1还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导热环12,且导热环12可以以预设位置为中心,并与若干散热齿11交叉设置。对于导热环12的设置可以为圆角设置也可以为其他形状设置,具体情况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考图6,图6是图1中散热器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导热环12可以包括尺寸各不相同的第一导热环120、第二导热环121、第三导热环122和第四导热环123等。具体地,第二导热环121设置于第一导热环120的外围,第三导热环122设置于第二导热环121的外围,第四导热环123设置于第三导热环122的外围,导热环12之间层层嵌套,有序分布。导热环12的分布是按照温度热仿真的结果来进行设置的,导热环12不仅对于散热器1设计的美观性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对于散热器1的散热效果也有一定的加强。导热环12的形状设置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中情况进行设置,导热环12可以形成多个拓扑结构,拓扑结构可以实现散热器1在散热过程中空气的流通,且导热环12的个数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置。例如,当散热器1进行温度热仿真时,会得到相应的温度云图,温度云图中不同的温度分布会形成不同的温度圈,本申请可以通过温度形成的圆环进而设置导热环12的分布。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散热器1中的散热齿11会出现冗余的状态,因而散热齿11可以沿着放射方向设置为阶梯状,并且越靠近散热器1的中心位置,散热齿11的高度越高。散热器1工作时,靠近散热器1中心位置的温度最高,沿着散热齿11分布的方向温度会逐渐降低,当散热器1中的温度逐渐降低时,散热齿11并非都进行工作,因此可以对散热齿11进行适当的裁剪。如图5所示,散热器1的温度分布是从中心位置到边缘位置逐渐降低。散热器1中的散热齿11的分布高度可以参考温度云图进行设置,温度云图中热源集中点表明散热齿11均起到散热作用,在此,散热器1中心位置的散热齿11高度在原高度的基础上不做修改,本申请中对于导热环12的设置是按照散热器1的散热情况进行设置的,导热环12可以使散热器1中的温度进行流通,进而使散热器1中的温度均匀扩散出去。对于散热齿11高度的设置也可以根据导热环12进行设置,随着导热环12越来越大,表明其对于热源热量的扩散效果越弱,当散热齿11对于热源热量的扩散稳定在一定范围时,表明散热齿11并未全部用来散热,则散热齿11的高度可以进行适当的裁剪。散热齿11的高度的适当裁剪并不会对散热器1的散热效果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散热齿11的部分裁剪在不影响散热器1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减轻了散热器1的重量,节约了散热器1的材料成本。
在一个具体实施场景中,散热器1中散热齿11的高度分布可以根据散热器1对于热源热量扩散的分布来设置,散热器1中导热环12的设置不仅可以增加散热器1中空气的贯穿流通,避免了在特定条件下,散热器1散热不均的弊端,并且为后期散热齿11的裁剪提供了便利。在散热齿11中的部分裁剪是根据散热器1中部分散热齿11的用途较小或者根本没有起到散热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温度云图来进行裁剪,在此基础上,依照导热环12可以将散热器1的外观更加美化,因此,导热环12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导热环12作为散热齿11高度分布的参照物,不仅美化了散热器1的外观,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对于使用者也起到了提醒作用,导热环12的尺寸越小说明其温度越高,在使用过程中避免直接接触进而保护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请参考图7,图7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空气流向图,如图7所示,当散热器1中散热齿11进行裁剪后的主视图如图所示,散热器1中冷空气流入路径可以从任一散热齿11中具有高度差的位置,并且对于散热器1中空气整体流通也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当散热器1工作时,空气的流通方向如图所示,散热器1的散热齿11分为不同高度,由于散热齿11的高度不同,散热器1工作时的冷空气流动也不会受到限制,冷空气可以从散热齿11的不同高度处流入,并且散热齿11中靠近热源的位置高四周低,流动的路径变短,增大散热齿11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弱了热级联,热级联的减弱是由于当达到散热点的冷空气温度,因为冷空气进入通过散热齿11时温度会增高,冷空气的流动路径变短后,空气温度会得到控制。也就是说,对散热齿11高度进行有效地裁剪后,散热器1在工作中不仅可以减短冷空气的流通路径,并且可以使得散热器1的重量得到减少。
请参考图8,图8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空气流向仿真云图,如图8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散热器1的温度热仿真图,当散热器1中散热齿11的分布方向为从散热器1的一端到另一端排列,并且每个散热齿11的间隔相等且平行,当散热器1处于工作状态时,散热器1中空气流通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当散热齿11为左图所示排列时,冷空气的流入需要从散热器1的最边缘流入,冷空气的流通路径从散热齿11的边缘至散热器1的靠近中心位置,表明冷空气的流通路径最远,传热效果比较好,即冷空气的流入对散热器1的散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冷空气的流入,散热器相对空间内的空气温度提升,表明散热器的排列传热效果较好。当散热齿11为右图所示排列时,冷空气的流通入口也是从散热器1边缘流入,但是随着冷空气流入散热器1中,其空气温度也随之提高,因此,其路径较短,并且由于冷空气在流通入散热器1中后,空气温度并未提高,且随着高温气流流出,进一步表明其传热效率较低。即在这种排列状态时,散热器1中冷空气的流通效率较低。
请参考图9,图9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另一空气流向仿真云图,如图9所示为本身请中散热器1的温度热仿真图,当散热器1处于工作状态时,散热器1中空气流通只有一种情况,因为本申请中散热器1中散热齿11的排列分为高低不相等的散热齿,因此各个方向上的冷空气流通大致相同。如图9所示,冷空气进入散热器1的路径并不是单一的从散热器1的边缘流入,而是可以从散热器1中散热齿11中存在高度差的地方流入,并且散热齿11的分布会使冷空气的流通路径变短,随着冷空气的流入,散热器1中流通空气的温度会随之上升,并且可以直观的从仿真图中看出其冷空气的流经路段较短。
具体地,在如图8所示仿真图中,现有技术实施例中散热器1中冷空气的流通路径并不相同,在某一方位,其冷空气的流通路径较长,在不同的方位上,冷空气的流通路径较短,并且冷空气流通较短路径时,冷空气并未进入散热器1中为热源热能的散热起到疏通作用,因此,当散热器1中散热齿11不同的摆放决定了冷空气的流通路径和作用,进而决定了散热器1的散热效率。如图9所示仿真图中,对于冷空气的流通路径适中,并且部分在散热齿11中较高位置流入的冷空气的流通路径较短,无论散热器1如何转动,同一高度各个方位上冷空气进入散热器1的路径大致相同,因此散热齿11的高度经过裁剪后,并不会影响散热器1的散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散热器1可以是一体成型,散热器1为一体成型式在安装时更加简便,因为不需要对散热器1的内在结构进行连接,只需将散热器1与热源设备进行连接即可;散热器1为一体式时,散热器1工作过程中,由于散热器1内在处于无缝衔接状态,因此无需考虑散热器1是否会出现噪音等现象。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散热器1中散热齿11并非均处于散热工作状态,并且有一部分散热齿11的散热强度极弱,因此,若需要对散热器1的体重进一步限定,对散热器1中散热齿11中一部分并非必要的散热齿11进行有效裁剪。本申请中散热器1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散热器1,散热器1的结构更简洁,散热器1中散热齿11的数量更少,散热齿11高度也进行相对控制,对于散热器1工作时对于散热齿11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散热器1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有不同的位置摆放,因此与热源设备的连接的方位也不相同,散热器1与热源设备的连接不同会导致热源设备的温度数值不相同,可以通过温度热仿真得到相应的温度云图。现有技术中对于散热器1中散热齿11的排列通常是从散热器1的一端至另一端顺序排列,散热齿11平行且长度大致相等,散热齿11的高度均相等,本申请中通过对散热器1中散热齿11进行有效排列并且对散热齿11的高度进行裁剪,进而使散热器1与热源设备进行不同连接时,散热器1的散热能力尽可能最高。
请参考图10,图10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散热效果仿真对比图,如图10所示,当热源设备处于散热器1下方时,当现有技术中散热器1处于平放状态,并且散热齿11的伸展方向是自下而上时,公开实施例中散热器1工作状态下热源设备的温度为92.8度;本申请中散热器1使处于平放状态,散热齿11的伸展方向也是自下而上的,对于散热器1工作时候热源设备的温度进行计算的结果为92.8度。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当对散热器1中散热齿11高度进行裁剪后,并不会削弱散热器1的散热效果,且散热器1本身的重量大大的减小,进而使散热器1的适用场景更加广泛。
请参考图11,图11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另一散热效果仿真对比图,如图11所示,当热源设备处于散热器1上方时,现有技术中散热器1处于平放状态,散热器1中散热齿11的伸展方向是自上而下时,现有技术中散热器1工作状态下热源设备的温度为93度;本申请中散热器1处于平放状态,并且散热齿11的伸展方向是自上而下的,由于散热器1中散热齿11的高度是由边缘至中心,高度逐渐增大的,因此本申请中散热器1的摆放方式呈倒三角形状,此时热源设备的温度计算结果为93.9度。本申请中散热齿11经过裁剪后,对散热器进行该状态下的使用并未对散热器1的散热效果产生影响。
请参考图12,图12是本申请散热器一实施例的又一散热效果仿真对比图,如图12所示,当热源设备处于散热器1侧方时,由于本申请中散热器1横放和竖放的结果均相同,因此本申请中散热器1横放或者竖直排列时,对于热源设备的温度均相同,为90.5度;现有技术中散热器1处于竖放时,散热齿11的伸展方向是竖直排列的,热源设备的温度为88.2度,当散热器1横放时,散热齿11的伸展方向是水平方向排列时,热源设备的温度为97度。散热器1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散热器1的使用方向发生改变时,会影响散热器1的散热效率。
也即是说,本申请中散热器1的散热齿11经过裁剪后,在实际应用中,当散热器1中散热齿11的方位发生改变时,散热器1的散热效率随之发生改变。散热齿11的高度经过裁剪后,对于散热器1散热效率的影响较小,并且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经过裁剪的散热器1的散热效率更高,散热器1的重量也进一步减轻,大大增加了散热器1的使用场景,因此本申请中散热器1的实用性更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其解决技术问题的出发点,核心的发明构思是一致的。换言之,可借助其他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理解某一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热体,包括相背设置的导热面和散热面;
若干散热齿,以所述散热面的预设位置为起点,呈放射状设置于所述散热面,
其中,每个所述散热齿包括第一散热片、若干第二散热片和若干第三散热片,所述若干第二散热片分别在所述第一散热片的若干第一位置处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一侧,所述若干第三散热片分别在所述第一散热片的若干第二位置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片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二散热片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的第一夹角相同,所述若干第三散热片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的第二夹角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二散热片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的第一夹角不同,且越接近所述预设位置的第二散热片与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的第一夹角越大;
所述若干第三散热片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的第二夹角不同,且越接近所述预设位置的第三散热片与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的第二夹角越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散热齿的第一散热片之间的第三夹角具有预设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二散热片、所述第三散热片均垂直于所述散热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导热环,所述导热环以所述预设位置为中心,并与所述若干散热齿交叉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若干个所述导热环,且所述若干个所述导热环的尺寸各不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散热齿沿放射方向设置为阶梯状,且越靠近所述预设位置,所述散热齿越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为一体成型。
CN202122793645.3U 2021-11-15 2021-11-15 一种散热器 Active CN2167909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93645.3U CN216790951U (zh) 2021-11-15 2021-11-15 一种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93645.3U CN216790951U (zh) 2021-11-15 2021-11-15 一种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90951U true CN216790951U (zh) 2022-06-21

Family

ID=82002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93645.3U Active CN216790951U (zh) 2021-11-15 2021-11-15 一种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909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11983A1 (en) Cooler for use in semiconductor module
JP3431004B2 (ja) ヒートシン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却装置
JP2013143488A (ja) 直交する2組の放熱フィンを有する放熱用ヒートシンクを備えたサーボアンプ
CN205104482U (zh) 热超导散热器
US20220183192A1 (en) Heat Radiator, Electronic Device, and Vehicle
CN216790951U (zh) 一种散热器
CN201178097Y (zh) 板带式集成电路风冷散热组件
JP7157591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CN214477403U (zh) 一种散热装置
WO2022222759A1 (zh) 散热器、封装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1578734U (zh) 用于电子器件的导热装置
CN202473901U (zh) 板带式集成电路水冷散热组件
CN211580493U (zh) 电子元件散热组件
CN209880587U (zh) 一种散热器
CN2901801Y (zh) 散热结构
JP2016149449A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CN202535675U (zh) 多向齿电子散热器
CN107329551A (zh) 一种用于机组散热器的组件
CN205946472U (zh) 液冷热交换器
CN214482008U (zh) 液冷散热结构
CN220489099U (zh) 用于超大功率固态光源的水冷装置
CN204858267U (zh) 翅片式微通道梭形散热器
CN215259702U (zh) 一种散热器
CN214316011U (zh) 散热器和电子设备
CN211580494U (zh) 热交换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