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0536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0536B
CN107000536B CN201580064379.5A CN201580064379A CN107000536B CN 107000536 B CN107000536 B CN 107000536B CN 201580064379 A CN201580064379 A CN 201580064379A CN 107000536 B CN107000536 B CN 1070005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portion
door
air
area
blowo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43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0536A (zh
Inventor
相泽英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5/00570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6084332A1/ja
Publication of CN107000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05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05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05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92Add-on devices, e.g. heat/cooling boxes, compartment dividers, upgrade s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1Mounting or fastening of components in housings, e.g. heat exchangers, fans, electronic reg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85Means for monitoring, testing or servicing the air-conditio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1/00671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 B60H1/00685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the door being a rotating disc or cylinder or part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2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ventilating, air admitting or air distributing devices
    • B60H1/00864Ventilators and damper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2001/006Noise redu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旋转门(15)中,在面部模式下,成为外周部(61)将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关闭、且外周部(62)将脚部吹出开口部(51d)关闭的状态。此时,第1门开口部(66)与入口开口部(30b)连通,且第2门开口部(64)与面部吹出开口部(51c)连通。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30b)和第1门开口部(66)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A1)与空气流在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和第2门开口部(64)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B1)一致。因此,在空气流从入口开口部(30b)向门空间(67)内流入时空气在门空间(67)内膨胀,因此,能够使空气流的脉动减少。其结果,能够降低噪音等级。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4年11月2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2014-240159和2015年9月2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2015-190125,通过参照将其公开内容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旋转门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为了对从送风机吹出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存在如下车辆用空调装置,其中,冷却用热交换器等配置于空调壳体内,利用旋转门切换将温度调节后的该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吹出模式(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旋转门收纳于空调壳体内,且具备以沿着以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分别延伸的方式形成而沿着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第1外周部、第2外周部。在第1外周部、第2外周部之间分别设置有第1门开口部、第2门开口部。旋转门的第1外周部、第2外周部和第1门开口部、第2门开口部随着旋转轴的旋转而旋转。
在空调壳体中,多个吹出开口部相对于旋转门设置于以旋转轴为中心的外周侧。多个吹出开口部由除霜吹出开口部、脚部吹出开口部、以及面部吹出开口部构成。
在第1门开口部、第2门开口部中的一个门开口部与多个吹出开口部中的一个吹出开口部连通时,在第1门开口部、第2门开口部中的另一门开口部流动的空气流通过所述一个门开口部和所述一个吹出开口部向车室内吹出。
因此,通过旋转门旋转,将多个吹出开口部中的门开口部所连通的吹出开口部切换。由此,能够切换多个吹出开口部中的将空气流向车室内吹出的吹出开口部,从而切换吹出模式。通过使用这样的旋转门,与在多个吹出开口部分别设置门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空调壳体的体型的小型化、空气流的压力损失的降低。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车载空调装置中,如上所述,为了切换吹出模式,通过使用旋转门,能够实现空调壳体的体型的小型化、空气流的压力损失的降低。因此,能够使空气流在空调壳体内通过之际产生的噪音的等级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降低。
但是,实际上,存在空气流在冷却用热交换器通过之际产生的风噪、从送风机产生的噪音等规定频率的噪音在空调壳体内未被衰减、就向车室内传播的情况。也就是说,虽然能够利用旋转门使噪音的等级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降低,但是存在规定频率的噪音比其他频率的噪音明显化的情况。因此,规定频率的噪音有可能给车室内的乘客带来违和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31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内容,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噪音等级的降低的空调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一种空调装置具备产生空气流的送风机、旋转门、空调壳体、门空间、第1控制部、第2控制部、调节门、检测装置、以及第3控制部。旋转门具有:多个外周部,其沿着以旋转自由地构成的旋转轴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分别延伸而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第1侧壁、第2侧壁,其相对于多个外周部分别配置于旋转轴的轴向的第1侧和第2侧;以及多个门开口部,其设置于多个外周部之间。多个外周部、第1侧壁、第2侧壁、以及多个门开口部随着旋转轴的旋转而同时旋转。空调壳体收纳旋转门,且具有壳体周壁部和供空气流流动的空气流路。壳体周壁部具有与空气流路连通的入口开口部和与室内连通的多个吹出开口部。入口开口部和多个吹出开口部相对于旋转门位于以轴心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门空间设置于空调壳体内的旋转门内,由多个外周部、第1侧壁、第2侧壁、以及壳体周壁部包围。在多个门开口部的第1门开口部与入口开口部连通、且多个门开口部的第2门开口部与多个吹出开口部的第1吹出开口部连通时,来自空气流路的空气流通过入口开口部、第1门开口部、门空间、第2门开口部、以及第1吹出开口部向室内吹出。第1控制部对旋转门进行控制,以使第2门开口部与第1吹出开口部连通。第2控制部对送风机进行控制,以使从送风机吹送规定送风量。将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与第1门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1面积,将空气流在第2门开口部与第1吹出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2面积。调节门对第1面积和第2面积中的至少一个面积进行调节。检测装置对在第1控制部控制了旋转门、且第2控制部控制了送风机的情况产生的噪音等级进行检测。第3控制部在判定为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是规定值以上时对调节门进行控制,以缩小第1面积与第2面积之差。
这样的话,在噪音等级是规定值以上时,通过对调节门进行控制以缩小第1面积与第2面积之差,能够实现噪音等级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空调装置具备产生空气流的送风机、旋转门、空调壳体、门空间、第1决定部、第2决定部、第1控制部、第2控制部、判定部、调节门、以及第3控制部。旋转门具有:多个外周部,其沿着以旋转自由地构成的旋转轴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分别延伸而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第1侧壁、第2侧壁,其相对于多个外周部分别配置于旋转轴的轴向的第1侧和第2侧;以及多个门开口部,其设置于多个外周部之间。多个外周部、第1侧壁、第2侧壁、以及多个门开口部随着旋转轴的旋转而同时旋转。空调壳体收纳旋转门,且具有壳体周壁部和供空气流流动的空气流路。壳体周壁部具有与空气流路连通的入口开口部和与室内连通的多个吹出开口部。入口开口部和多个吹出开口部相对于旋转门位于以轴心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门空间设置于空调壳体内的旋转门内,由多个外周部、第1侧壁、第2侧壁、以及壳体周壁部包围。在多个门开口部的第1门开口部与入口开口部连通、且多个门开口部的第2门开口部与多个吹出开口部的第1吹出开口部连通时,来自空气流路的空气流通过入口开口部、第1门开口部、门空间、第2门开口部、以及第1吹出开口部向室内吹出。第1决定部决定多个吹出开口部的应该吹出空气流的第1吹出开口部,第2决定部决定应该从送风机产生的送风量。第1控制部对旋转门进行控制,以使第2门开口部与由第1决定部决定的第1吹出开口部连通。第2控制部对送风机进行控制,以使从送风机吹送由第2决定部决定的送风量。判定部在由第1控制部和第2控制部实施的控制之前判定基于由第2决定部决定的送风量和由第1决定部决定的第1吹出开口部推定的噪音等级是否是规定值以上。将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与第1门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1面积,将空气流在第2门开口部与第1吹出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2面积。调节门对第1面积和第2面积中的至少一个面积进行调节。第3控制部在判定部判定为所推定的噪音等级是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在第1控制部和第2控制部分别实施控制之际对调节门进行控制,以便缩小第1面积与第2面积之差。
这样的话,通过在分别实施第1控制部和第2控制部的控制之际对调节门进行控制,以便缩小第1面积与第2面积之差,能够实现噪音等级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空调装置具备旋转门、空调壳体、以及门空间。旋转门具有:多个外周部,其沿着以旋转自由地构成的旋转轴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分别延伸而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第1侧壁、第2侧壁,其相对于多个外周部分别配置于旋转轴的轴向的第1侧和第2侧;以及多个门开口部,其设置于多个外周部之间。多个外周部、第1侧壁、第2侧壁以及多个门开口部随着旋转轴的旋转而同时旋转。空调壳体收纳旋转门,且具有壳体周壁部和供空气流流动的空气流路。壳体周壁部具有与空气流路连通的入口开口部和与室内连通的多个吹出开口部。入口开口部和多个吹出开口部相对于旋转门位于以轴心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门空间设置于空调壳体内的旋转门内,由多个外周部、第1侧壁、第2侧壁、以及壳体周壁部包围。在多个门开口部的第1门开口部与入口开口部连通、且多个门开口部的第2门开口部与多个吹出开口部的第1吹出开口部连通时,来自空气流路的空气流通过入口开口部、第1门开口部、门空间、第2门开口部、以及第1吹出开口部向室内吹出。将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与第1门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1面积,将空气流在第2门开口部与第1吹出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2面积。第1面积和第2面积一致。
这样的话,第1面积和第2面积一致,因此,在空气流从入口开口部向门空间内流入时,空气在门空间内膨胀而能够使空气流的脉动减少。因此,能够提供利用旋转门来实现噪音等级的降低的空调装置。
在此,流路截面积是空气流流动的空气流路的与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例如,第1面积是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和第1门开口部通过时形成的空气流路的与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第2面积是空气流在第2门开口部和第1吹出开口部通过时形成的空气流路的与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的配置的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旋转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面部模式时的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双层模式时的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脚部模式时的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脚部-除霜模式时的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除霜模式时的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9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面积A1是20mm的情况下旋转门对噪音的衰减量、气流声的上升量、以及噪音的降低效果的图。
图10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面积A1是40mm的情况下旋转门对噪音的衰减量、气流声的上升量、以及噪音的降低效果的图。
图11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面积A1是60mm的情况下旋转门对噪音的衰减量、气流声的上升量、以及噪音的降低效果的图。
图12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旋转门对噪音的衰减效果的图。
图13是表示基于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门的噪音等级与基于比较例的旋转门的噪音等级之间的对比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16A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调节门的立体图。
图16B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调节门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电气构成的图。
图1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空调ECU的空调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空调ECU的调节门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双层模式的调节门的通常位置的图。
图2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脚部模式的调节门的通常位置的图。
图2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脚部-除霜模式的调节门的通常位置的图。
图2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除霜模式的调节门的通常位置的图。
图2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面部模式的调节门的噪音降低停止位置的图。
图2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脚部模式的调节门的噪音降低停止位置的图。
图2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除霜模式的调节门的噪音降低停止位置的图。
图2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噪音传感器的配置位置的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空调ECU的调节门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2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中的吹出口模式、送风量、和噪音NG等级的关系的图。
图3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调节门的通常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方式中,有时在与前面的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事项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方式中仅说明了构成的一部分的情况能够适用对构成的其他部分先前进行了说明的其他方式。不仅能够将明示了能在各实施方式中具体地进行组合的部分彼此组合,只要不特别对组合产生障碍,即使不明示,也能使实施方式彼此局部地组合。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图。在图1中,上下前后的各箭头表示车辆用空调装置1搭载到车辆的状态下的朝向。上箭头表示上下方向上侧,下箭头表示上下方向下侧,前箭头表示车辆行进方向前侧,后箭头表示车辆行进方向后侧。
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备空调单元10。空调单元10具备壳体11(空调壳体)、冷却用热交换器12、加热用热交换器13、空气混合门14、以及旋转门15。在壳体11的车辆行进方向前侧设置有空气导入口11a。空气导入口11a在车辆宽度方向一侧开口。从送风单元(送风机)20(参照图2)吹出的空气向空气导入口11a导入。送风单元20相对于空调单元10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一侧(即、副驾驶座椅侧)。
冷却用热交换器12配置于壳体11中的空气导入口11a的车辆行进方向后侧。冷却用热交换器12与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一起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众所周知的制冷循环装置,通过使制冷剂蒸发,对导入到空气导入口11a内的空气进行冷却。
加热用热交换器13相对于壳体11中的冷却用热交换器12配置于车辆行进方向后侧,利用发动机冷却水(温水)对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2吹出的冷风进行加热。在壳体11中的相对于加热用热交换器13而言的车辆行进方向后侧形成有将从加热用热交换器13吹出的热风向旋转门15的入口开口部30a侧引导的热风通路16。
在壳体11的冷却用热交换器12与加热用热交换器13之间设置有旁通冷风通路17。旁通冷风通路17是使来自冷却用热交换器12的冷风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13而向旋转门15的入口开口部30b侧引导的通路。入口开口部30a、30b相对于加热用热交换器13位于上下方向上侧。
空气混合门14在加热用热交换器13的上侧配置于入口开口部30a、30b附近。空气混合门14被旋转轴40支承成以旋转轴40(在图1中以虚线表示)为中心旋转自由。空气混合门14的截面形成为以旋转轴40为中心的圆弧状。图1中示出了从旋转门15的内侧透视了旋转轴40的状态。
空气混合门14利用其位置改变旁通冷风通路17的开口面积与热风通路16的开口面积之间的比率。由此,空气混合门14改变入口开口部30a的开口面积与入口开口部30b的开口面积之间的比率。由此,通过对如箭头a那样在旁通冷风通路17中流动的空气量与如箭头b那样在热风通路16中流动的空气量之间的比率进行调节,能够对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温度进行调节。
此外,空气混合门14被电动马达驱动或者被手动驱动。图1示出了空气混合门14使热风通路16全闭且使旁通冷风通路17全开了的最大制冷状态。
旋转门15用于构成切换吹出模式的模式切换门,相对于壳体11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13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侧。旋转门15被旋转轴40支承成相对于壳体11旋转自由。旋转门15被例如电动马达驱动或者被手动驱动。
在壳体11中的相对于旋转门15而言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壳体周壁部50。壳体周壁部50形成为以旋转轴40为中心的截面圆弧状。在壳体周壁部50设置有除霜吹出开口部51b、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和脚部吹出开口部51d。以下,将除霜吹出开口部51b、面部吹出开口部51c、以及脚部吹出开口部51d统称为吹出开口部51b、51c、51d。吹出开口部51b、51c、51d沿着以旋转轴40的轴心S为中心的圆周方向排列。以下将以旋转轴40的轴心S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简称为圆周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吹出开口部51b、51c、51d相对于旋转门15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侧。面部吹出开口部51c相对于除霜吹出开口部51b配置于圆周方向第1侧。脚部吹出开口部51d相对于面部吹出开口部51c配置于圆周方向第1侧。
面部吹出开口部51c是朝向车室内的乘客的上半身吹出空调风的吹出开口部,脚部吹出开口部51d部是朝向乘客的下半身吹出空调风的吹出开口部,除霜吹出开口部51b是朝向车室内的窗玻璃的内表面吹出空调风的吹出开口部。
在壳体周壁部50设置有入口开口部30a、30b。入口开口部30a、30b相对于旋转门15配置于上下方向下侧。入口开口部30a与热风通路16连通。入口开口部30a使来自热风通路16的热风向旋转门15吹出。入口开口部30b与旁通冷风通路17连通。入口开口部30b使来自旁通冷风通路17的冷风向旋转门15吹出。旋转门15使从入口开口部30a、30b吹出的冷风、热风向吹出开口部51b、51c、51d中的任一个吹出开口部吹出。
接着,参照图1、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门15的具体的构造进行说明。图3是旋转门15的立体图。图1是旋转门15的与其轴线方向正交的剖视图。
如图1和图3所示,旋转门15具备门侧壁60a、60b(在图1中仅表示60a)、外周部61、62、63、以及门开口部64、65、66。
门侧壁60a、60b分别形成为圆板状,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旋转轴40的轴向第1侧和轴向第2侧。旋转轴40的轴向与车辆宽度方向(图1中的纸面垂直方向)一致。在门侧壁60a、60b分别配置有旋转轴40。旋转轴40以从门侧壁60a、60b分别向外侧(即、车辆宽度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
图1和图3所示的外周部61、62、63分别形成为在门侧壁60a、60b之间沿着以旋转轴40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延伸的板状。即、外周部61、62、63形成为以旋转轴40为中心的截面圆弧状。
外周部61、62、63沿着以旋转轴40的轴心S为中心的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外周部62相对于外周部61配置于圆周方向第1侧。外周部63相对于外周部62配置于圆周方向第1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外周部62设置有引导空气流的空气引导件62e。
门开口部64在外周部61、62之间相对于外周部61配置于圆周方向第1侧。门开口部65在外周部62、63之间相对于外周部62配置于圆周方向第1侧。门开口部66在外周部63、61之间相对于外周部63配置于圆周方向第1侧。
外周部61由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门底座61c和膜61d构成。膜61d以从径向外侧覆盖门底座61c的方式形成。膜61d是对壳体周壁部50与门底座61c之间进行密闭的密封构件。外周部62与外周部61同样地由门底座62c和膜62d构成。外周部63与外周部61同样地由门底座63c和膜63d构成。
在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1内的旋转门15的内侧,形成有由壳体周壁部50、门侧壁60a、60b、和外周部61、62、63包围的门空间67。门空间67中的包括旋转轴40的轴心S的截面的面积比吹出开口部51b、51c、51d各自的开口面积大。门空间67的包括旋转轴40的轴心S的截面的面积比入口开口部30a、30b各自的开口面积大。
此外,在旋转门15内,多个空气引导件62f隔开间隔沿着旋转轴40的轴向排列。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门15的具体的工作进行说明。图4~图8分别示出旋转门15的工作状态。
首先,在图4所示的面部模式下,成为外周部61将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关闭、且外周部62将脚部吹出开口部51d关闭的状态。
此时,门开口部66与入口开口部30b连通,且门开口部64与面部吹出开口部51c连通。在图4中,空气混合门14使入口开口部30b全开,且使入口开口部30a全闭。此时,沿着相对于门开口部66的开口截面的法线方向形成有门开口部64。在此,来自旁通冷风通路17的冷风(参照箭头c)向入口开口部30b、门开口部66、门空间67流动。该冷风从门空间67通过门开口部64和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向车室内吹出。
在此,将入口开口部30b和门开口部66连通而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30b和门开口部66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A1(第1面积)。将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和门开口部64连通而空气流在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和门开口部64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B1(第2面积)。面积A1和面积B1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截面积是指在空气流流动的空气流路中与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流动面积)。例如,面积A1是在空气流入口开口部30b和门开口部66通过时形成的空气流路中与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面积B1是在空气流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和门开口部64通过时形成的空气流路中与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
面积A1由门侧壁60a、60b、外周部63的端部63a、和壳体周壁部50的端部50a决定。端部63a是外周部63中的圆周方向第1侧的端部。壳体周壁部50的端部50a是在壳体周壁部50的形成入口开口部30b的形成部中圆周方向第1侧的端部。
面积B1由门侧壁60a、60b、外周部62的端部62a、和壳体周壁部50的端部50b决定。端部62a是外周部62中的圆周方向第2侧的端部。壳体周壁部50的端部50b在壳体周壁部50的形成面部吹出开口部51c的形成部中是圆周方向第2侧的端部。
如此构成,因此,旋转门15构成直线型的膨胀型消音器。因此,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2吹出的冷风在门开口部66处被节流而进入门空间67。此时,在门空间67内,空气膨胀后在门开口部64处被节流。在此,在门空间67内,空气膨胀,因此,空气流的速度成为低速。因此,成为噪音的原因的空气流的脉动减少。
接着,若旋转门1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成为图5所示的双层模式。在该双层模式下,在外周部61将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关闭的状态下,成为门开口部64与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和脚部吹出开口部51d分别连通的状态。门开口部66与入口开口部30b连通。在图5中,空气混合门14使入口开口部30b全开、且使入口开口部30a全闭。此时,来自旁通冷风通路17的冷风(参照箭头d)向入口开口部30b、门开口部66、门空间67流动。向该门空间67内流动的冷风中的一部分冷风通过门开口部64和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向车室内吹出。此外,向门空间67内流动的冷风中,除了上述一部分冷风以外的剩余的冷风通过门开口部64和脚部吹出开口部51d向车室内吹出。
接着,若旋转门1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成为图6所示的脚部模式。在该脚部模式下,成为外周部61将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关闭、门开口部66与除霜吹出开口部51b稍微连通、进而门开口部64与脚部吹出开口部51d连通的状态。此时,外周部61隔着旋转轴40的轴心S与门开口部65相对。在图6中,空气混合门14使入口开口部30b全闭、且使入口开口部30a全开。由此,能够具有由旋转门15构成直角型的膨胀型的消音器。
在该情况下,空气混合门14使入口开口部30b全闭、且使入口开口部30a全开。此时,来自热风通路16的热风向入口开口部30a、门开口部65、门空间67的轴心S侧流动。该冷风的大半如箭头e那样从门空间67通过门开口部64和脚部吹出开口部51d向车室内吹出。从热风通路16向门空间67流动的热风的一部分如箭头f那样通过门开口部64和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向车室内吹出。
在此,将入口开口部30a和门开口部65连通而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30a和门开口部65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A2。将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和门开口部65连通而空气流在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和门开口部65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B2a。将脚部吹出开口部51d和门开口部64连通而空气流在脚部吹出开口部51d和门开口部64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B2b。面积A2和面积B2b(>B2a)一致。面积B2b比面积B2a大。
面积A2由门侧壁60a、60b、空气混合门14的端部14a、以及壳体周壁部50的端部50g决定。空气混合门14的端部14a是空气混合门14中的圆周方向第2侧的端部。在该情况下,空气混合门14对面积A2进行调节。壳体周壁部50的端部50g在壳体周壁部50的形成入口开口部30a的形成部中是圆周方向第2侧的端部。
面积B3a由门侧壁60a、60b、外周部61的端部61b、壳体周壁部50的端部51h决定。端部51h在壳体周壁部50的形成除霜吹出开口部51b的形成部中是最靠近端部61b的部位。外周部61的端部61b是外周部61中的圆周方向第2侧的端部。
面积B2b由门侧壁60a、60b、壳体周壁部50的端部50d、50e决定。端部50d在壳体周壁部50的形成脚部吹出开口部51d的形成部中是圆周方向第1侧端部。端部50e在壳体周壁部50的形成脚部吹出开口部51d的形成部中是圆周方向第2侧端部。
如此构成,因此,从热风通路16吹出的热风在门开口部65处被节流而进入门空间67。此时,在门空间67内,空气膨胀后在门开口部64处被节流。在此,在门空间67内,空气膨胀,因此,空气流的速度成为低速。因此,成为噪音的原因的空气流的脉动减少。
接着,若旋转门1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如图7所示那样成为脚部吹出-除霜模式。在脚部吹出-除霜模式下,成为外周部61将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关闭、门开口部66与除霜吹出开口部51b连通、门开口部64与脚部吹出开口部51d连通、门开口部65与入口开口部30a连通的状态。在图7中,空气混合门14使入口开口部30b全闭、且使入口开口部30a全开。
在该情况下,来自热风通路16的热风向入口开口部30a、门开口部65、门空间67的轴心S侧流动。如此流动的热风中的一部分热风如箭头g那样从门空间67通过门开口部64和脚部吹出开口部51d向车室内吹出。从热风通路16向门空间67流动的热风中的除了上述一部分热风以外的剩余的热风如箭头h那样通过门开口部64和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向车室内吹出。
在此,将入口开口部30b和门开口部65连通而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30b和门开口部65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A3。将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和门开口部65连通而空气流在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和门开口部65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B3a。将脚部吹出开口部51d和门开口部64连通而空气流在脚部吹出开口部51d和门开口部64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B3b。面积B3a和面积B3b相加而得到的面积设为面积B3(=B3a+B3b)。面积B3和面积A3一致。
面积A3由门侧壁60a、60b、空气混合门14的端部14a、以及外周部62的端部62a决定。空气混合门14的端部14a是空气混合门14中的圆周方向第2侧的端部。在该情况下,空气混合门14对面积A2进行调节。外周部62的端部62a是外周部62中的圆周方向第2侧的端部。
面积B3a由门侧壁60a、60b、外周部61的端部61b、壳体周壁部50的端部50f决定。端部50f在壳体周壁部50的形成除霜吹出开口部51b的形成部是圆周方向第2侧的端部。外周部61的端部61b是外周部61中的圆周方向第2侧的端部。
面积B3b由门侧壁60a、60b、外周部61的端部61a、壳体周壁部50的端部50d决定。外周部61的端部61a是外周部61中的圆周方向第1侧的端部。端部50d在壳体周壁部50的形成脚部吹出开口部51d的形成部中是圆周方向第1侧的端部。
如此构成,因此,从热风通路16吹出的热风在门开口部65处被节流而进入门空间67。此时,在门空间67内,空气膨胀后在门开口部64处被节流。在此,在门空间67内,空气膨胀,因此,空气流的速度成为低速。因此,成为噪音的原因的空气流的脉动减少。
接着,若旋转门1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如图8所示那样成为除霜模式。在该除霜模式下,外周部61将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和脚部吹出开口部51d分别关闭。进而成为门开口部66与除霜吹出开口部51b连通、且门开口部65、64与入口开口部30a连通的状态。在图8中,空气混合门14使入口开口部30b全闭、且使入口开口部30a全开。
在该情况下,来自热风通路16的热风通过入口开口部30a、门开口部65、64、门空间67、门开口部66、以及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向车室内吹出。
在此,将入口开口部30a和门开口部65、64连通而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30a和门开口部65、64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A4。将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和门开口部66连通而空气流在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和门开口部66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B4。面积A4和面积B4一致。
面积A4由门侧壁60a、60b、空气混合门14的端部14a、以及壳体周壁部50的端部50g决定。空气混合门14的端部14a是空气混合门14中的圆周方向第2侧的端部。壳体周壁部50的端部50g在壳体周壁部50的形成入口开口部30a的形成部中是圆周方向第2侧的端部。
面积B4由门侧壁60a、60b、壳体周壁部50的端部50f、50h决定。端部50f在壳体周壁部50的形成除霜吹出开口部51b的形成部中是圆周方向第2侧的端部。端部50h在壳体周壁部50中的形成除霜吹出开口部51b的形成部中是圆周方向第1侧的端部。
如此构成,因此,从热风通路16吹出的热风在门开口部65、64处被节流而进入门空间67。此时,在门空间67内,空气膨胀后门在开口部64处被节流。在此,在门空间67内,空气膨胀,因此,空气流的速度成为低速。因此,成为噪音的原因的空气流的脉动减少。
根据以上进行了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在面部模式下,成为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30b和门开口部66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的面积A1与成为空气流在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和门开口部64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的面积B1一致。因此,在空气流从入口开口部30b向门空间67内流入时空气在门空间67内膨胀而能够使空气流的脉动减少。
在脚部模式下,成为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30b和门开口部66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的面积A2与成为脚部吹出开口部51d和门开口部64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的面积B2一致。
在脚部吹出-除霜模式下,成为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30b和门开口部65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的面积A3与成为空气流在吹出开口部51b、51d和门开口部65、64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的面积B3(=B3a+B3b)一致。
在除霜模式下,成为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30a和门开口部65、64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的面积A4与成为空气流在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和门开口部66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的面积B4一致。
根据以上内容,在脚部模式、脚部吹出-除霜模式、除霜模式下,在空气流从入口开口部30a向门空间67内流入时空气在门空间67内膨胀而能够使空气流的脉动减少。因而,通过设计旋转门15的衰减比,能够降低目标的频率的噪音等级。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利用旋转门15来实现噪音等级的降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部61、62、63以在脚部吹出-除霜模式下门开口部65隔着旋转轴40的轴心S与外周部61相对的方式形成。外周部61中的径向内侧形成为以旋转轴40的轴心S为中心的圆弧状。
因此,从热风通路16通过门开口部65向门空间67的轴心S侧引导的热风的脉动在外周部61的径向内侧向门空间67的轴心S侧反射。反射的该热风的脉动与从热风通路16通过门开口部65向门空间67的轴心S侧引导的热风的脉动相互抵消。因而,能够使噪音等级在门空间67内进一步降低。
接着,参照图9~图1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门15对噪音的降低效果。以下,有时将面积设为尺寸(mm)来进行说明。
图9、图10、图11表示在面部模式下对象频率是800Hz的噪音的降低效果。横轴表示面积B1(尺寸B1),纵轴表示噪音的衰减量、气流声的上升量、以及噪音的降低效果。噪音的衰减量是由旋转门15内的空气的膨胀导致的噪音的衰减量。气流声的上升量是空气在旋转门15的门开口部64、65、66通过之际产生的噪音等级的上升量且是表示噪音等级与规定基准值之差的值。噪音的降低效果是旋转门15对噪音的降低效果,且由噪音的衰减量和气流声的上升量之差决定。
图9表示面积A1(尺寸A1)=20mm时的噪音的降低效果。在面积B1=20mm时,与面积B1=10mm、40mm时相比,衰减量与气流声的上升量之差变大。因此,在面积A1=20mm时噪音的降低效果最大。
图10表示面积A1=40mm时的噪音的降低效果。在面积B1=40mm时,与面积B1=20mm、60mm时相比,衰减量与气流声的上升量之差变大。因此,在面积A1=40mm时噪音的降低效果最大。
图11表示面积A1=60mm时的噪音的降低效果。在面积B1=60mm时,与面积B1=40mm、80mm时相比,衰减量与气流声的上升量之差变大。因此,在面积A1=60mm时噪音的降低效果最大。
图12将横轴作为噪音的频率、将纵轴作为面积A1、B1=40mm、20mm时的噪音的衰减效果来表示图表Ga、Gb。图表Ga是面积A1=40mm、B1=20mm时的图表,图表Gb是面积A1=20mm、B1=20mm时的图表。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面积A1=面积B1时噪音的降低效果最大。
在图13中,是将横轴设为1/3倍频、将纵轴设为噪音等级的图表。图13中的粗线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门15而面积A1=面积B1的情况的噪音等级,图13中的细线是使用比较例的旋转门而面积A1≠面积B1的情况的噪音等级。根据图13可知:使用旋转门15而面积A1=面积B1的情况的噪音的衰减效果较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设计旋转门15的衰减比,降低目标的频率的噪音等级。因此,成本、制造上的制约也能够容易地解决。此外,与相对于旋转门15独立地地构成消音器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
(第2实施方式)
本第2实施方式中,对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旋转门15的外周部61、62、63设置有消音材料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4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门15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门15的外周部61的以旋转轴40的轴心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追加有消音材料70a。消音材料70a以沿着门底座61c的径向内侧的方式形成为膜状。在旋转门15的外周部62的径向内侧追加有消音材料70b。消音材料70b以沿着门底座62c的径向内侧的方式形成为膜状。在旋转门15的外周部63的径向内侧追加有消音材料70c。消音材料70c以沿着门底座63c的径向内侧的方式形成为膜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消音材料70a、70b、70c,能够使用例如具有消音效果的弹性体等吸音构件。
根据以上进行了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在旋转门15设置有消音材料70a、70b、70c,因此,通过设计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衰减比,能够降低除了目标频率以外的频率的噪音。由此,能降低无法通过设计旋转门15的衰减比来发挥消音效果的频率的噪音。
(第3实施方式)
本第3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追加了对吹出开口部51b、51c、51d中的应该吹出空气的一个吹出开口部的流路截面积进行调节的调节门80以及对入口开口部30a、30b中的应该供空气流入的一个入口开口部的流路截面积进行调节的调节门81的例子。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空调单元10的截面构成的图。图15是在图1中追加了调节门80、81而成的。在图15中,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构件,省略其说明。
调节门80、81分别相对于旋转门15的外周部61、62、63配置于以旋转轴40的轴心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调节门80、81分别被支承成以旋转轴40的轴心S为中心相对于旋转轴40旋转自由。
如图16A、图16B所示,调节门80具备门侧壁80a、80b、外周部80c。
门侧壁80a、80b分别形成为扇状,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旋转轴40的轴向第1侧和轴向第2侧。旋转轴40的轴向与车辆宽度方向(图16B中的纸面垂直方向)一致。门侧壁80a、80b被支承成相对于旋转轴40旋转自由。外周部80c形成为在门侧壁80a、80b之间沿着以旋转轴40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延伸的板状。即、外周部80c形成为以旋转轴40为中心的截面圆弧状。外周部80c相对于外周部61、62、63配置于以旋转轴40为中心的径向内侧。
调节门81具备门侧壁80a、80b和外周部80c。调节门81和调节门80与调节门80实质上同样地构成,因此,省略其说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送风单元20具备内外部空气切换箱32和送风机37。内外部空气切换箱32配置于壳体11中的空气导入口11a的最上游部。内外部空气切换箱32利用内外部空气切换门35对内部空气导入口33和外部空气导入口34进行切换开闭。该内外部空气切换门35被伺服马达36驱动。
在内外部空气切换箱32的下游侧配置有向车室内吹送空气的电动式的送风机37。该送风机37利用马达37b驱动离心式的送风风扇37a。在送风机37的下游侧配置有对送风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12。
冷却用热交换器12是构成制冷循环装置139的要素之一,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从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从而对送风空气进行冷却。此外,制冷循环装置139是众所周知的装置,构成为,制冷剂从压缩机140的喷出侧经由冷凝器141、受液器142和构成减压装置的膨胀阀143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2循环。室外空气(冷却空气)通过电动式的冷却风扇141a向冷凝器141送风。该冷却风扇141a由马达141b驱动。
在制冷循环装置139中,压缩机140经由电磁离合器140a而被行驶用发动机(未图示)驱动。因而,能够通过电磁离合器140a的通电、断电来对压缩机140的工作进行控制。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
空调ECU26是由包括CPU、ROM和RAM等的众所周知的微型计算机及其周边电路构成的电子控制装置。空调ECU26在其ROM内存储有空调控制用的计算机程序,基于该计算机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处理。
来自众所周知的空调用传感器组100~104的检测信号和来自空调操作面板110的各种操作信号向空调ECU26输入。
作为空调用传感器组,具体而言,设置有如下传感器等:对外部气体温度(车室外温度)Tam进行检测的外部空气传感器100;对内部空气温度(车室内温度)Tr进行检测的内部空气传感器101;对向车室内入射的日照量Ts进行检测的日照传感器102;配置于冷却用热交换器12的空气吹出部而对蒸发器吹出空气温度Te进行检测的蒸发器温度传感器103;对向加热用热交换器13流入的温水(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Tw进行检测的水温传感器104;对送风机37的马达37b的振动(即、噪音)进行检测的振动传感器105(检测装置)。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传感器105,设想为在以所期望的吹出模式被实施、且从送风机37吹送所期望的送风量的方式送风机37被执行之际产生的噪音的原因之一是送风机37的马达37b。因此,为了将马达37b的振动等级检测为噪音等级而设置有振动传感器105。振动传感器105设置于马达37b的外壁。
另外,在空调操作面板110上设置有如下开关作为各种空调操作构件:构成对车室内温度进行设定的温度设定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温度设定开关111;对由旋转门15切换的吹出模式进行手动设定的吹出模式开关112;对内外部空气切换门35的内外部空气吸入模式进行手动设定的内外部空气切换开关113;发出压缩机140的工作指令信号(电磁离合器140a的接通信号)的空调开关114;对送风机37的风量进行手动设定的送风机工作开关115;发出使自动模式实施的指令信号的自动开关116等。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模式,使用面部模式(FACE)、脚部模式(FOOT)、双层模式、脚部-除霜模式(F/D)、除霜模式(DEF)等。
压缩机140的电磁离合器140a、构成各设备的电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伺服马达36、120、121、122、123、送风机37的马达37b、冷凝器冷却用的冷却风扇141a的马达141b等与空调ECU26的输出侧连接。这些设备的工作由空调ECU26的输出信号控制。
伺服马达36对内外部空气切换门35进行旋转驱动。伺服马达120对空气混合门14进行旋转驱动。伺服马达121对调节门80进行旋转驱动。伺服马达122对调节门81进行旋转驱动。伺服马达123对旋转门15进行旋转驱动。
接着,参照图18、图19对本实施方式的空调ECU26的空调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空调ECU26的基本的空调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19是表示空调ECU26的调节门控制处理的流程图。空调ECU26并列地实施空调控制处理和调节门控制处理。
以下,在调节门控制处理之前对空调控制处理进行说明。首先,若点火开关接通(ON)而从电池向空调ECU26供给直流电力,则图18的例程被启动,进行各初始化(步骤S1)。接下来,从温度设定开关111等各开关读入开关信号(步骤S2)。
接下来,从内部空气传感器101、外部空气传感器100、日照传感器102、蒸发器温度传感器103以及水温传感器104读入将传感器信号进行A/D转换后的信号(步骤S3)。
接下来,基于预先存储到ROM的下述的式1算出要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目标吹出温度TAO(步骤S4)。
TAO=Kset×Tset-KR×TR-KAM×TAM-KS×TS+C…(式1)
目标吹出温度TAO是为了车室内温度维持设定温度Tset而需要从吹出开口部51b、51c、51d吹出的空气温度。
此外,Tset是由温度设定开关111设定好的设定温度,TR是由内部空气传感器101检测出的内部空气温度,TAM是由外部空气传感器100检测出的外部气体温度度,TS是由日照传感器102检测出的日照量。Kset、KR、KAM和KS是增益,C是校正用的常数。
接下来,基于目标吹出温度TAO、送风机工作开关115的输出信号、以及自动开关116的输出信号决定要从送风机37吹出的送风量(以下称为目标送风量)。
在通过对送风机工作开关115的操作而送风机37的送风量以手动设定的情况下,将以手动设定的送风量设为目标送风量。
在此,作为以手动设定的送风量,能设定低级(送风机Lo)、中级(送风机Mi)、以及高级(送风机Hi)中任一方。
在通过对自动开关116的操作而自动模式被设定的情况下,根据预先存储到存储器的特性图决定与目标吹出温度(TAO)相对应的送风机电压(即、施加于送风风扇37a用的马达37b的电压)(步骤S5)。如此决定的送风机电压和从送风机37吹出的送风量成为以1对1确定的关系。因此,在自动模式下,目标送风量由目标吹出温度(TAO)决定。进行步骤S5的控制操作的空调ECU26的一部分也可以用作决定应由送风单元20产生的送风量的第2决定部的一个例子。
在此,作为以自动模式设定的送风量,能设定低级(送风机Lo)、中级(送风机Mi)、以及高级(送风机Hi)中任一方。
接下来,利用目标吹出温度TAO、吹出模式开关112的输出信号决定吹出口模式(步骤S6)。进行步骤S6的控制操作的空调ECU26的一部分也可以用作决定吹出开口部51a、51c、51d中的应吹出空气流的吹出开口部的第1决定部的一个例子。
在由使用者利用自动开关116设定了自动模式的情况下,根据预先存储到存储器的特性图并基于目标吹出温度TAO将面部模式、双层模式、以及脚部模式中的一个模式决定为应实施的吹出口模式。
另一方面,在使用者针对吹出模式开关112以手动设定了吹出口模式的情况下,将手动设定好的该一个模式决定为应实施的吹出口模式。
基于如此对吹出模式开关112进行的手动设定、目标吹出温度TAO来决定应实施的吹出口模式。
接下来,基于预先存储到ROM的下述的式2将空气混合门14的目标门开度(SW)算出(步骤S7)。
SW={(TAO-TE)/(TW-TE)}×100(%)…(式2)
TE是由蒸发器温度传感器103检测出的蒸发后温度和由水温传感器104检测出的冷却水温。
并且,在算出来SW≤0(%)时,空气混合门14被控制在使来自冷却用热交换器12的冷风的全部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13的位置(最大制冷(MAXCOOL)位置)。另外,在算出来SW≥100(%)时,空气混合门14被控制在使来自冷却用热交换器12的冷风的全部向加热用热交换器13流通的位置(最大制热(MAXHOT)位置)。
而且,在算出来0(%)<SW<100(%)时,空气混合门14被控制在使来自冷却用热交换器12的冷风的一部分向加热用热交换器13流通、使冷风的剩余部分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13的位置。
接下来,基于空调操作面板110的内外部空气切换开关73的设定等决定内外部空气吸入模式(步骤S8)。
接下来,在空调开关74接通时,决定压缩机140的运转状态。即、基于由蒸发器温度传感器103检测出的蒸发后温度(TE)决定压缩机140的启动和停止(步骤S9)。具体而言,在由蒸发器温度传感器103检测出的蒸发后温度(TE)是第1结霜温度(例如4℃)以上时,以压缩机140启动(接通)的方式对电磁离合器140a进行通断电控制(接通)而使制冷循环装置139工作。也就是说,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2工作。另外,在由蒸发器温度传感器103检测出的蒸发后温度(TE)是比第1结霜温度低的温度的第2结霜温度(例如3℃)以下时,以压缩机140的工作停止(断开)的方式对电磁离合器140a进行通断电控制(断开)而使制冷循环装置139的工作停止。也就是说,使冷却用热交换器12的空气冷却作用停止。
接下来,以获得由各步骤S5、S6、S7、S9算出或决定的各控制状态的方式向致动器14、22、53、送风风扇37a用的马达37b和电磁离合器140a输出控制信号(步骤S9A)。进行步骤S9A的控制操作的空调ECU26的一部分也可以用作使多个门开口部64、65、66的一个(第2门开口部)与多个吹出开口部51a、51c、51d的一个(第1吹出开口部)连通的方式对旋转门15进行控制的第1控制部的一个例子。另外,进行步骤S9A的控制操作的空调ECU26的一部分也可以用作以从送风单元20吹送规定送风量的方式对送风单元20进行控制的第2控制部的一个例子。
并且,在步骤S9B中,对从开始步骤S2的读入处理起经过的时间(以下称为经过时间)是否经过了控制周期时间t(例如0.5秒钟~2.5秒钟)以上进行判定。
在经过时间小于控制周期时间t时,在步骤S9B中判定为否,返回步骤S9B。因此,只要经过时间小于控制周期时间t,就反复进行步骤S9B的否判定。之后,若经过时间成为控制周期时间t以上,则在步骤S9B中判定为是,返回步骤S2。之后,反复进行步骤S2、S3、S4、S5、S6、S7、S8、S9、S9A、S9B各自的处理。
以下说明调节门控制处理。首先,对由振动传感器105检测出的检测值是否是基准值以上进行判定(步骤S10)。此时,在由振动传感器105检测出的检测值小于基准值时,判定为否。此时,对伺服马达121、122进行控制而使调节门80、81停止在通常的停止位置(步骤S11)。在由振动传感器105检测出的检测值是基准值以上时,判定为是。此时,对伺服马达121、122进行控制而使调节门80、81停止在噪音降低停止位置(步骤S12)。进行步骤S12的控制操作的空调ECU26的一部分也可以用作对调节门80、81进行控制的第3控制部的一个例子。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调节门80、81中的通常的停止位置和噪音降低停止位置进行说明。
在面部模式下,调节门80、81的通常的停止位置如图15所示那样。也就是说,调节门80相对于外周部61位于径向内侧而作为通常的停止位置。调节门81相对于外周部63位于径向内侧而作为通常的停止位置。
在双层模式下,调节门80、81的通常的停止位置如图20所示那样。也就是说,调节门8相对于外周部61位于径向内侧而作为通常的停止位置。调节门81相对于外周部63位于径向内侧而作为通常的停止位置。
在脚部模式下,调节门80、81的通常的停止位置如图21所示那样。也就是说,调节门80相对于外周部61位于径向内侧而作为通常的停止位置。调节门81相对于外周部63位于径向内侧而作为通常的停止位置。
在脚部吹出-除霜模式下,调节门80、81的通常的停止位置如图22所示那样。也就是说,调节门80相对于外周部61位于径向内侧而作为通常的停止位置。调节门81相对于外周部63位于径向内侧而作为通常的停止位置、。
在除霜模式下,调节门80、81的通常的停止位置如图23所示那样。也就是说,调节门80相对于外周部61位于径向内侧而作为通常的停止位置。调节门81相对于外周部63位于径向内侧而作为通常的停止位置。
如此调节门80、81不使面积A1、A2、A3、A4、和面积B1、B2、B3、B4产生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面部模式、脚部模式、以及除霜模式下,设想了调节门80、81的噪音降低停止位置。
在面部模式下,调节门80、81的噪音降低停止位置如图24所示那样。
在图24的噪音降低停止位置,调节门80的外周部80c使面部吹出开口部51c稍微关闭。在图24的噪音降低停止位置,调节门81的外周部80c使入口开口部30b稍微关闭。
将入口开口部30b和门开口部66连通而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30b和门开口部66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A1。将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和门开口部64连通而空气流在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和门开口部64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B1。
在此,在调节门80、81停止到噪音降低停止位置时,与调节门80、81停止到通常的停止位置时相比,面积A1和面积B1接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噪音降低,无需使面积A1和面积B1必须一致,若使噪音降低到不给乘客带来违和感的程度则也可以使面积A1和面积B1不一致。
在脚部模式下,调节门80、81的噪音降低停止位置如图25所示。在图25的噪音降低停止位置,调节门80的外周部80c使脚部吹出开口部51d稍微关闭。在图25的噪音降低停止位置,调节门81使入口开口部30a稍微关闭。
将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30a和门开口部65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A2,将空气流在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和门开口部64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B2。
在此,在调节门80、81位于噪音降低停止位置时,与调节门80、81位于通常的停止位置时相比,面积A2和面积B2接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噪音降低,无需使面积A2和面积B2必须一致,若使噪音降低到不给乘客带来违和感的程度,则也可以使面积A2和面积B2不一致。
在除霜模式下,调节门80、81的噪音降低停止位置图26所示。在图26的噪音降低停止位置,调节门80的外周部80c使脚部吹出开口部51d稍微关闭。在图26的噪音降低停止位置,调节门81的外周部80c使入口开口部30a稍微关闭。
在此,将入口开口部30a和门开口部65、64连通而空气流在入口开口部30a和门开口部65、64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A4。将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和门开口部66连通而空气流在除霜吹出开口部51b和门开口部66通过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B4。
在此,在调节门80、81停止到噪音降低停止位置时,与调节门80、81停止到通常的停止位置时相比,面积A4和面积B4接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噪音降低,无需使面积A4和面积B4必须一致,若使噪音降低到不给乘客带来违和感的程度,则也可以使面积A4和面积B4不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期望的是,在面部模式、脚部模式、除霜模式下,在使调节门80、81向噪音降低停止位置移动之际产生的风量下降设为不给乘客带来违和感的程度。
此外,在脚部模式、除霜模式、脚部-除霜模式下,空气混合门14设定成使入口开口部30a全开、使入口开口部30b全闭的最大制热模式(Maxwarm Mood)。在面部模式下,空气混合门14设定成使入口开口部30a全闭、使入口开口部30b全开的最大制冷模式(MaxcoolMood)。在双层模式下,空气混合门14设定成使入口开口部30a、30b分别打开的中间模式。
根据以上进行了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在空调ECU26对送风机37进行了控制以实施多个吹出模式中的一个模式、且从送风机37吹出目标送风量时,在基于振动传感器105的检测值判定为噪音等级是阈值以上时,对伺服马达121、122进行控制而使调节门80、81停止在噪音降低停止位置。由此,例如,在面部模式下,面积A1与面积B1之差变小,面积A1和面积B1接近。在脚部模式下,面积A2与面积B2之差变小,面积A2和面积B2接近。在除霜模式下,面积A4与面积B4之差变小,面积A4和面积B4接近。由此,能够降低噪音等级。
此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对将振动传感器105配置于送风机37的马达37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取而代之,如图27所示,也可以在空调单元10内的除了送风机37以外的部位配置对噪音等级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或者、也可以在车室内配置对噪音等级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例如,也可以在车室内的A支柱130配置振动传感器105、或在顶部131配置振动传感器105、或者、在前窗132的上侧配置振动传感器105。
(第4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例子:在判定为振动传感器105的检测值是基准值以上时,对伺服马达121、122进行控制来对调节门80、81进行了调节,取而代之,说明如下例子:在实施送风机37的控制、旋转门15的控制之前,在判定为噪音等级的推定值是基准值以上时,对伺服马达121、122进行控制来对调节门80、81进行调节。
图2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ECU26的调节门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门控制处理是表示图18的步骤S9A中的一部分处理的详细的流程图。
空调ECU26按照替代图19的流程图的图28的流程图执行调节门控制处理。
空调ECU26在步骤S5中决定送风量、且在步骤S6中决定吹出口模式,之后,在对送风机37和旋转门15进行控制之前执行调节门控制处理。
首先,对由图18的步骤S6决定的吹出口模式是否是噪音等级有可能成为基准值(阈值)以上的吹出模式进行判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了面部模式、脚部模式、以及除霜模式作为噪音等级有可能成为基准值以上的吹出模式(参照图29)。
在此,由步骤S6决定的吹出口模式是双层模式、或者脚部-除霜模式时,将由步骤S6决定的吹出口模式设为不是噪音等级有可能成为基准值以上的吹出模式。此时,判定为否,进入步骤S11,对伺服马达121、122进行控制而使调节门80、81停止在通常的停止位置。另一方面,由步骤S6决定的吹出口模式是面部模式(FACE)、脚部模式(FOOT)、以及除霜模式(DEF)中任一方时,将由步骤S6决定的吹出口模式设为噪音等级有可能成为基准值以上的吹出模式。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20中,判定为是。
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21中,对实施由步骤S6决定的吹出口模式而从送风机37吹送由步骤S5决定的送风量之际产生的所推定的噪音等级(以下称为推定噪音等级)是否是噪音NG等级进行判定。噪音NG等级是指噪音等级是基准值以上。也可以将进行步骤S20、S21的控制操作的空调ECU26的一部分用作对推定噪音等级是否是规定值以上进行判定的判定部的一个例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9所示,在面部模式下,在送风量是手动模式下的高级(送风机Hi)时,送风量被设定为噪音NG等级。在脚部模式下,在送风量是手动模式下的高级(送风机Hi)时,送风量被设定为噪音NG等级。在除霜模式下,在送风量是自动模式下的高级(送风机Hi)时,送风量被设定为噪音NG等级。在除霜模式下,在送风量是手动模式下的高级(送风机Hi)时,送风量被设定为噪音NG等级。图29表示吹出口模式、送风量、以及噪音NG等级以1对1对1确定的关系。
在上述步骤S21中,基于由步骤S5决定的送风量和由步骤S6决定的吹出口模式,在推定噪音等级是噪音NG等级时,在步骤S21中判定为是。在该情况下,对伺服马达121、122进行控制而使调节门80、81位于噪音降低停止位置。
之后,在步骤S23中,以从送风机37吹送由步骤S5决定的送风量的方式对马达37b进行控制、且使由步骤S6决定的吹出口模式实施的方式借助伺服马达123对旋转门15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21中,在推定噪音等级小于噪音NG等级时,在步骤S21中判定为否。在该情况下,对伺服马达121、122进行控制而使调节门80、81位于通常的停止位置。
根据以上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空调ECU26在实施送风机37的控制、旋转门15的控制之前,于在实施由图18的步骤S6决定的吹出模式、且以从送风机37吹送由步骤S5决定的目标送风量的方式对送风机37进行控制之际产生的噪音等级的推定值判定为基准值以上时,对伺服马达121、122进行控制而使调节门80、81位于噪音降低停止位置。由此,面积A1(或者、A2、A3)与面积B1(或者、B2、B3)之差变小。由此,能够防止产生基准值以上的噪音等级于未然。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如下例子进行了说明:在面部模式下,作为空气流通过入口开口部30b和门开口部66时的流路截面积的面积A1与作为空气流通过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和门开口部64时的流路截面积的面积B1一致,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如以下这样。
即、将空气流通过入口开口部30b和门开口部66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A1a。将空气流通过入口开口部30a和门开口部65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A1b。将面积A1a和面积A1b相加而得到的面积设为面积A1(=A1a+A1b)。使面积A1和面积B1一致。
而且,在双层模式下,将空气流通过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和门开口部64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B5a。将空气流通过脚部吹出开口部51d和门开口部64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B5b。将面积B5a和面积B5b相加而得到的面积设为面积B5。也可以使面积B5和面积A1(=A1a+A1b)一致。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如下例子进行了说明:在脚部模式下,成为空气流通过入口开口部30a和门开口部65时的流路截面积的面积A2与成为空气流通过面部吹出开口部51c和门开口部64时的流路截面积的面积B2一致,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如以下这样。
将空气流通过入口开口部30a和门开口部65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A2a。将空气流通过入口开口部30b和门开口部65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A2b。在将面积A2a和面积A2b相加而得到的面积设为面积A2(=A2a+A2b)时,使面积A2和面积B2一致。
同样地,在脚部-除霜模式下,也可以使面积A2(=A2a+A2b)和面积B3(=B3a+B3b)一致。
同样地,在除霜模式下,将空气流通过入口开口部30a和门开口部64、65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A4a。将空气流通过入口开口部30b和门开口部65时的流路截面积设为面积A4b。在将面积A4a和面积A4b相加而得到的面积设为面积A4(=A4a+A4b)时,也可以使面积A4和面积B4一致。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空调装置设为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既可以将本发明的空调装置设为除了车辆用空调装置以外的空调装置(例如,设置型空调装置),或者、也可以将本发明的空调装置设为各种移动体用的空调装置。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对由3个外周部(61、62、63)构成旋转门1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也可以由2个外周部、或者4个外周部构成旋转门15。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对在旋转门15设置有消音材料70a、70b、70c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此外,也可以将反射噪音的噪音反射板设置于旋转门15。由此,能够将消音材料70a、70b、70c和噪音反射板组合来使多个频率的噪音衰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对由旋转门15构成切换吹出模式的模式切换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除了模式切换门以外的内外部空气切换门、空气混合门也可以由旋转门15构成。
在实施本发明之际,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空气混合门14中的径向内侧设置消音材料、噪音反射板。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对设置有两个调节门(80、8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取而代之,也可以设置有一个调节门(80、81)。
或者、也可以在除霜吹出开口部51b、面部吹出开口部51c、以及脚部吹出开口部51d分别设置调节门。即、也可以在每个吹出开口部设置调节门。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利用调节门80、81使面积A1(或者、A2、A3)和面积B1(或者、B2、B3)接近、来使噪音等级降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此外,也可以例如设为图30那样。
也就是说,在空气流路形成于门开口部66与除霜吹出开口部51b之间的情况下,在虚线的位置配置调节门80(或者81)。因此,能够缩小在门开口部66与除霜吹出开口部51b之间形成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由此,在门开口部66与除霜吹出开口部51b之间从微少的开口吹出空气。
因此,能够在旋转门15内使从门开口部65侧向除霜吹出开口部51b侧如箭头Lm那样流动的空气流的速度降低。由此,能够使因空气流而产生的噪音等级降低。另外,在旋转门15内,能够利用调节门80(或者81)使噪音反射,因此,能够防止噪音从旋转门15向除霜吹出开口部51b传递。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面部模式、脚部模式、以及除霜模式设为噪音等级成为基准值以上的吹出模式的例子,也可以将除了面部模式、脚部模式、以及除霜模式以外的其他吹出模式设为噪音等级成为基准值以上的吹出模式。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彼此并不是没有关系,除了明显不能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和在原理上清楚地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未必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依据实施例叙述本发明,理解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例、构造。本发明也包含各种变形例、均等范围内的变形。此外,各种组合、方式、进而上述各种组合、方式中仅包括一要素、一要素数以上或者以下的其他组合、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思想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送风机(20),该送风机(20)产生空气流;
旋转门(15),该旋转门(15)具有:多个外周部,该多个外周部分别沿着以旋转自由地构成的旋转轴(40)的轴心(S)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延伸且沿着所述圆周方向排列;第1侧壁、第2侧壁(60a、60b),该第1侧壁、第2侧壁(60a、60b)相对于所述多个外周部分别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第1侧和第2侧;多个门开口部,该多个门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多个外周部之间,所述多个外周部、所述第1侧壁、所述第2侧壁、以及所述多个门开口部随着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同时旋转;
空调壳体(11),该空调壳体(11)收纳所述旋转门,且具有壳体周壁部(50)和供所述空气流流动的空气流路,所述壳体周壁部(50)具有与所述空气流路连通的入口开口部和与室内连通的多个吹出开口部,所述入口开口部和所述多个吹出开口部相对于所述旋转门位于以所述轴心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以及
门空间(67),该门空间(67)设置于所述空调壳体内的所述旋转门内,由所述多个外周部、所述第1侧壁、所述第2侧壁、以及所述壳体周壁部包围,
在所述多个门开口部的第1门开口部与所述入口开口部连通、且所述多个门开口部的第2门开口部与所述多个吹出开口部的第1吹出开口部连通时,来自所述空气流路的空气流通过所述入口开口部、所述第1门开口部、所述门空间、所述第2门开口部、以及所述第1吹出开口部向所述室内吹出,
该空调装置还具备:
第1控制部,该第1控制部控制所述旋转门,以使所述第1吹出开口部与所述第2门开口部连通;
第2控制部,该第2控制部控制所述送风机,以使从所述送风机吹送规定送风量;
调节门(80、81),将所述空气流在所述入口开口部与所述第1门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1面积,将所述空气流在所述第2门开口部与所述第1吹出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2面积,该调节门(80、81)调节所述第1面积与所述第2面积中的至少一个面积;
检测装置(105),该检测装置(105)检测在所述第1控制部对所述旋转门进行了控制、且所述第2控制部对所述送风机进行了控制的情况下产生的噪音等级;以及
第3控制部,在判定为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是规定值以上时,该第3控制部控制所述调节门,以缩小所述第1面积与所述第2面积之差。
2.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送风机(20),该送风机(20)产生空气流;
旋转门(15),该旋转门(15)具有:多个外周部,该多个外周部分别沿着以旋转自由地构成的旋转轴(40)的轴心(S)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延伸且沿着所述圆周方向排列;第1侧壁、第2侧壁(60a、60b),该第1侧壁、第2侧壁(60a、60b)相对于所述多个外周部分别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第1侧和第2侧;多个门开口部,该多个门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多个外周部之间,所述多个外周部、所述第1侧壁、所述第2侧壁、以及所述多个门开口部随着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同时旋转;
空调壳体(11),该空调壳体(11)收纳所述旋转门,且具有壳体周壁部(50)和供所述空气流流动的空气流路,所述壳体周壁部(50)具有与所述空气流路连通的入口开口部和与室内连通的多个吹出开口部,所述入口开口部和所述多个吹出开口部相对于所述旋转门位于以所述轴心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以及
门空间(67),该门空间(67)设置于所述空调壳体内的所述旋转门内,由所述多个外周部、所述第1侧壁、所述第2侧壁、以及所述壳体周壁部包围,
在所述多个门开口部的第1门开口部与所述入口开口部连通、且所述多个门开口部的第2门开口部与所述多个吹出开口部的第1吹出开口部连通时,来自所述空气流路的空气流通过所述入口开口部、所述第1门开口部、所述门空间、所述第2门开口部、以及所述第1吹出开口部向所述室内吹出,
该空调装置还具备:
第1决定部,该第1决定部决定所述多个吹出开口部中的应吹出所述空气流的所述第1吹出开口部;
第2决定部,该第2决定部决定应从所述送风机产生的送风量;
第1控制部,该第1控制部控制所述旋转门,以使所述第2门开口部与由所述第1决定部决定的所述第1吹出开口部连通;
第2控制部,该第2控制部控制所述送风机,以使从所述送风机吹送由所述第2决定部决定的所述送风量;
判定部,该判定部在由所述第1控制部和所述第2控制部实施的所述控制之前判定噪音等级是否在规定值以上,所述噪音等级是基于由所述第2决定部决定的所述送风量和由所述第1决定部决定的所述第1吹出开口部推定的;
调节门(80、81),将所述空气流在所述入口开口部与所述第1门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1面积,将所述空气流在所述第2门开口部与所述第1吹出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2面积,该调节门(80、81)调节所述第1面积和所述第2面积中的至少一个面积;以及
第3控制部,在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推定的所述噪音等级在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所述第1控制部和所述第2控制部分别实施所述控制之际,该第3控制部控制所述调节门,以缩小所述第1面积与所述第2面积之差。
3.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旋转门(15),该旋转门(15)具有:多个外周部,该多个外周部分别沿着以旋转自由地构成的旋转轴(40)的轴心(S)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延伸且沿着所述圆周方向排列;第1侧壁、第2侧壁(60a、60b),该第1侧壁、第2侧壁(60a、60b)相对于所述多个外周部分别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第1侧和第2侧;多个门开口部,该多个门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多个外周部之间,所述多个外周部、所述第1侧壁、所述第2侧壁、以及所述多个门开口部随着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同时旋转;
空调壳体(11),该空调壳体(11)收纳所述旋转门,且具有壳体周壁部(50)和供空气流流动的空气流路,所述壳体周壁部具有与所述空气流路连通的入口开口部和与室内连通的多个吹出开口部,所述入口开口部和所述多个吹出开口部相对于所述旋转门位于以所述轴心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以及
门空间(67),该门空间(67)设置于所述空调壳体内的所述旋转门内,由所述多个外周部、所述第1侧壁、所述第2侧壁、以及所述壳体周壁部包围,
在所述多个门开口部的第1门开口部与所述入口开口部连通、且所述多个门开口部的第2门开口部与所述多个吹出开口部的第1吹出开口部连通时,来自所述空气流路的空气流通过所述入口开口部、所述第1门开口部、所述门空间、所述第2门开口部、以及所述第1吹出开口部向所述室内吹出,
将所述空气流在所述入口开口部与所述第1门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1面积,将所述空气流在所述第2门开口部与所述第1吹出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2面积,所述第1面积和所述第2面积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门开口部隔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心与所述多个外周部的第1外周部(61)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周部中的所述径向的内侧形成为以所述轴心为中心的圆弧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2门开口部(66)与所述第1吹出开口部(51b)连通而所述空气流在所述第2门开口部与所述第1吹出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3面积,
将所述多个门开口部的第3门开口部(64)与所述多个吹出开口部的第2吹出开口部(51d)连通而所述空气流在所述第3门开口部与所述第2吹出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4面积,
将所述第3面积和所述第4面积相加而得到的相加值与所述第1面积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2门开口部(66)与所述第1吹出开口部(51b)连通而所述空气流在所述第2门开口部与所述第1吹出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3面积,
将所述多个门开口部的第3门开口部(64)与所述多个吹出开口部的第2吹出开口部(51d)连通而所述空气流在所述第3门开口部与所述第2吹出开口部之间通过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定义为第4面积,
所述第3面积和所述第4面积中的任一方与所述第1面积一致,
所述第3面积和所述第4面积中的所述一方比所述第3面积和所述第4面积中的另一方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门开口部(66)、所述第3门开口部(64)分别相对于所述第1外周部(61)配置于所述圆周方向的第1侧和第2侧。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门开口部位于所述第1门开口部的开口截面的法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装置还具备设置于所述多个外周部中的至少一个外周部的所述径向的内侧而使所述空气流的脉动减少的消音构件(70a、70b、70c)。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流路具有供热风流动的热风通路(16)和供冷风流动的冷风通路(17),
所述入口开口部具有与所述热风通路连通的第1入口开口部(30a)和与所述冷风通路连通的第2入口开口部(30b),
该空调装置还具备空气混合门(14),该空气混合门(14)构成为以所述轴心为中心旋转自由,随着旋转而调节所述第1入口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和所述第2入口开口部的开口面积,
所述第1面积由所述空气混合门调节。
CN201580064379.5A 2014-11-27 2015-11-17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70005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0159 2014-11-27
JP2014-240159 2014-11-27
JP2015190125A JP6500728B2 (ja) 2014-11-27 2015-09-28 空調装置
JP2015-190125 2015-09-28
PCT/JP2015/005709 WO2016084332A1 (ja) 2014-11-27 2015-11-17 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0536A CN107000536A (zh) 2017-08-01
CN107000536B true CN107000536B (zh) 2019-03-22

Family

ID=56123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4379.5A Active CN107000536B (zh) 2014-11-27 2015-11-17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55427B2 (zh)
JP (1) JP6500728B2 (zh)
CN (1) CN107000536B (zh)
BR (1) BR112017011056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09354A1 (de) * 2015-06-12 2016-12-15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Anordnung zur Luftverteilung für ein Klimatisierungssystem eines Kraftfahrzeugs
KR101724941B1 (ko) * 2015-11-02 2017-04-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의 토출 풍향 조절 장치
CN106949615B (zh) * 2017-03-17 2019-06-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结构、空调器的出风方法和空调器
US10710428B2 (en) * 2017-09-28 2020-07-14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Rotary shaft assembly with nested shaft
IT201800009130A1 (it) * 2018-10-03 2020-04-03 Denso Thermal Systems Spa Dispositivo di distribuzione aria posteriore per un’unità di climatizzazione di un autoveicolo.
JP7110970B2 (ja) * 2018-12-21 2022-08-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11602973B2 (en) * 2019-05-20 2023-03-1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HVAC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US20220194169A1 (en) * 2020-12-17 2022-06-23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Door Assembly and HVAC System Having the Same
IT202100000173A1 (it) * 2021-01-07 2022-07-07 Aircodue S R L Dispositivo reversibile per la produzione di aria calda e fredda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2353A (en) * 1990-02-14 1991-11-05 Mercedes-Benz Ag Heating or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for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 motor vehicle
DE19837338C1 (de) * 1998-08-18 1999-09-23 Mc Micro Compact Car Ag Steuerorgan für eine Luftverteilungsvorrichtung für Fahrgastzellen
CN1755177A (zh) * 2004-09-28 2006-04-05 株式会社电装 空气通路切换装置
CN1760054A (zh) * 2004-09-15 2006-04-19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防止汽车通风管道噪音的装置
EP1930191A1 (de) * 2006-12-07 2008-06-11 Behr GmbH & Co. KG Fahrzeugheizungs- und/oder Klimaanlage mit kombinierter Luftmisch- und -verteilerklapp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68786A (en) * 1984-12-20 1986-06-25 Austin Rover Group An air distribution valve for an air heater
US5062352A (en) * 1990-07-16 1991-11-0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otor vehicle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combined mode/temperature door
US5399120A (en) * 1993-11-05 1995-03-2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ntrol valve
DE102004006832A1 (de) * 2004-02-12 2005-08-25 Modine Manufacturing Co., Racine Luftführungsgehäuse
JP2007216808A (ja) * 2006-02-15 2007-08-30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8089238A (ja) 2006-10-02 2008-04-17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8094295A (ja) * 2006-10-13 2008-04-24 Valeo Thermal Systems Japan Corp 車両用強度部材
JP4933219B2 (ja) * 2006-11-01 2012-05-16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4396738B2 (ja) * 2007-07-23 2010-01-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
FR2944479B1 (fr) * 2009-04-20 2012-02-24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Boitier de traitement thermique pour le traitement thermique d'un flux d'air
JP5643660B2 (ja) 2011-01-13 2014-12-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鉄道車両
US8661844B2 (en) * 2011-03-29 2014-03-04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Door f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and airflow distribution of a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 a vehicle
JP5720466B2 (ja) 2011-07-24 2015-05-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3133069A (ja) * 2011-12-27 2013-07-08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2353A (en) * 1990-02-14 1991-11-05 Mercedes-Benz Ag Heating or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for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 motor vehicle
DE19837338C1 (de) * 1998-08-18 1999-09-23 Mc Micro Compact Car Ag Steuerorgan für eine Luftverteilungsvorrichtung für Fahrgastzellen
CN1760054A (zh) * 2004-09-15 2006-04-19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防止汽车通风管道噪音的装置
CN1755177A (zh) * 2004-09-28 2006-04-05 株式会社电装 空气通路切换装置
EP1930191A1 (de) * 2006-12-07 2008-06-11 Behr GmbH & Co. KG Fahrzeugheizungs- und/oder Klimaanlage mit kombinierter Luftmisch- und -verteilerklapp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55427B2 (en) 2018-12-18
JP2016107971A (ja) 2016-06-20
CN107000536A (zh) 2017-08-01
US20170320372A1 (en) 2017-11-09
JP6500728B2 (ja) 2019-04-17
BR112017011056A2 (pt) 2018-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00536B (zh) 空调装置
US6640570B2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with heat pump refrigerant cycle
US10017027B2 (e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WO2012114573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628530B1 (ko) 차량용 공조 장치
WO2012144153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95822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7614299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US20210331551A1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5895788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8163765A1 (ja) 車両用空調制御装置
JP200416106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003043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05877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1110553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16145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7191825B2 (en) Separately air-conditionable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unit
JP200328562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内外気切換装置
JPH10217752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S61188214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2008179202A (ja) 空調装置
JP395148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49402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040061633A (ko) 차량의 에어컨디셔너 냉기를 이용한 냉장박스
JPH0976735A (ja) 自動車用一体型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