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15022A - 耐磨损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耐磨损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15022A
CN106715022A CN201480081868.7A CN201480081868A CN106715022A CN 106715022 A CN106715022 A CN 106715022A CN 201480081868 A CN201480081868 A CN 201480081868A CN 106715022 A CN106715022 A CN 1067150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ening layer
region
wear
hard particles
resistant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18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15022B (zh
Inventor
大石真之
天野昌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715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50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150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50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04Welding for other purposes than joining, e.g. built-up we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1/00Processes relevant to this subclas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purposes, but not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 B23K31/02Processes relevant to this subclas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purposes, but not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relating to soldering or welding
    • B23K31/025Connecting cutting edges or the like to tools; Attaching reinforcements to workpieces, e.g. wear-resisting zones to tablewa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24Features related to electrodes
    • B23K9/28Supporting devices for electrodes
    • B23K9/29Supporting devices adapted for making use of shielding means
    • B23K9/291Supporting devices adapted for making use of shielding means the shielding means being a gas
    • B23K9/295Supporting devices adapted for making use of shielding means the shielding means being a gas using consumable electrode-wi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耐磨损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作为耐磨损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斗齿(20)具备:由第一金属构成的基部(25)、将基部(25)的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25A)覆盖地与基部(25)接触而配置的增厚层(27)。在基部(25)的表面的被覆区域(25A)与被覆区域(25A)以外的区域即露出区域(25B)的交界即增厚端部(29)处,露出区域(25B)和增厚层(27)的表面(27A)成为构成同一个面的锻造面。

Description

耐磨损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磨损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构成液压挖掘机、推土机和轮式装载机等在存在沙土的环境下工作的作业机械的部件,被使用的有松土器、斗齿等耐磨损部件。在耐磨损部件中特别是要求高耐磨损性的区域中,存在形成增厚层的情况。作为增厚层,可以采用例如在由钢构成的母材中分散硬质粒子的增厚层。增厚层可以通过例如堆焊而形成(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8-763号公报(专利文献1)以及(日本)特开平8-47774号公报(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7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477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具有增厚层的耐磨损部件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准备已成形为所要求的形状的基部,并覆盖基部中特别要求高耐磨损性的区域而形成增厚层。通过增厚层的形成能够使耐磨损部件的耐久性提高,另一方面,有时产生由形成的增厚层所引起的缺点。例如,在液压挖掘机的铲斗的斗齿上形成有增厚层的情况下,存在斗齿向沙土的贯穿阻力上升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在具有增厚层的耐磨损部件中由增厚层的形成所引起的缺点。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耐磨损部件具备:由第一金属构成的基部、将基部的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覆盖地与基部接触而配置的增厚层。在基部的表面的被覆区域与被覆区域以外的区域即露出区域的交界即增厚端部处,露出区域和增厚层的表面成为构成同一个面的锻造面。
如上述这样,增厚层通过在基部的表面上堆焊等方法形成。在形成有增厚层的耐磨损部件中,在基部的表面的被增厚层覆盖的区域(被覆区域)与被覆区域以外的区域(露出区域)的交界即增厚端部处,在增厚层的表面和基部的露出区域之间通常会形成阶梯。该阶梯是增厚层的形成所引起的缺点的原因。例如,在液压挖掘机的铲斗的斗齿中存在形成增厚层的情况。通过增厚层的形成来提高斗齿的耐磨损性,另一方面,存在由形成上述阶梯而导致斗齿对沙土的贯穿阻力上升的情况。在一边与其他部件接触一边使用的部件中形成增厚层的情况下,由于上述阶梯,有时不能充分地达成与该其他部件的所要求的接触状态。
在本发明的耐磨损部件中,在增厚端部处,基部的露出区域和增厚层的表面构成同一个面。因此,上述阶梯引起的由增厚层的形成所导致的缺点被抑制。另外,通过使增厚端部包括在锻造面中,能够省略通过切削等为了使基部的露出区域和增厚层的表面成为同一个面而加工的工序。因此,能够避免硬度差大的增厚端部的加工以及硬度高的增厚层的加工。像这样,根据本发明的耐磨损部件,能够提供耐磨损部件,其能够抑制在具有增厚层的耐磨损部件中由增厚层的形成所引起的缺点。
在上述耐磨损部件中,上述增厚层也可以包括由第二金属构成的母相和在母相中分散的硬质粒子。通过这样,能够容易形成耐磨损性优秀的增厚层。
在上述耐磨损部件中,位于距离增厚层的表面在硬质粒子的平均粒径以内的区域即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硬质粒子也可以在埋入增厚层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通过这样,抑制硬质粒子从增厚层的表面较大突出地配置。其结果,抑制在耐磨损部件的使用中的硬质粒子的脱落。需要说明的是,硬质粒子的平均粒径能够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将与增厚层的表面垂直的截面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计算观察到的十个硬质粒子的直径的平均值。
在上述耐磨损部件中,位于上述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上述硬质粒子也可以配置为与上述增厚层的表面相接。由此,从增厚层的表面露出的硬质粒子的区域变得极小,从而抑制硬质粒子的脱落。
在上述耐磨损部件中,位于上述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上述硬质粒子的从上述增厚层的表面露出的区域所对应的中心角也可以为锐角(小于90°)。由此,从增厚层的表面露出的硬质粒子的区域变得极小,从而抑制硬质粒子的脱落。
在上述耐磨损部件中,在包括上述增厚层和上述基部的界面的区域中,上述增厚层也可以包括向上述基部突出的突出部。由此,抑制增厚层从基部剥离。
在上述耐磨损部件中,上述硬质粒子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进入到上述突出部中。由此,更可靠地抑制增厚层从基部剥离。
根据本发明的耐磨损部件的制造方法具备:准备由第一金属构成的基部件的工序;以与基部件的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接触并覆盖被覆区域的方式形成增厚层的工序;为了加工基部件的表面的被覆区域与被覆区域以外的区域即露出区域的交界即增厚端部,而对形成有增厚层的基部件进行锻造的工序。
在本发明的耐磨损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为了加工增厚端部而锻造形成有增厚层的基部件。因此,在增厚端部中,制造了增厚层的表面和基部的露出区域构成同一个面的锻造面即耐磨损部件,并抑制上述阶梯引起的由增厚层的形成所导致的缺点。另外,通过使增厚端部包括在锻造面中,能够省略通过切削等加工为使基部的露出区域和增厚层的表面成为同一个面的工序。因此,能够避免硬度差大的增厚端部的加工以及硬度高的增厚层的加工。像这样,根据本发明的耐磨损部件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耐磨损部件,其能够抑制在具有增厚层的耐磨损部件中由增厚层的形成所引起的缺点。
在上述耐磨损部件的制造方法中,在将形成有增厚层的基部件锻造的工序中,也可以将形成有增厚层的基部件热锻。通过采用热锻,能够使形成有增厚层的基部件变得容易锻造。
在上述耐磨损部件的制造方法中,在形成增厚层的工序中,也可以形成包括由第二金属构成的母相和在母相中分散的硬质粒子的增厚层。通过这样,能够容易地形成耐磨损性优秀的增厚层。
发明效果
从以上的说明显而易见地,根据本发明的耐磨损部件及其制造方法,能够抑制在具有增厚层的耐磨损部件中由增厚层的形成所引起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液压挖掘机的铲斗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斗齿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线III-III的截面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斗齿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表示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表示增厚层和基部的界面附近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表示斗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斗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斗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增厚层的形成方法的概略剖视图。
图11中表示斗齿的截面的照片。
图12是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实施例)。
图13是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比较例)。
图14是增厚层和基部的界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实施例)。
图15是增厚层和基部的界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比较例)。
图16是用于贯穿阻力试验的斗齿的照片(实施例)。
图17是用于贯穿阻力试验的斗齿的照片(比较例)。
图18是表示贯穿阻力试验的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参照编号,且不重复其说明。
以液压挖掘机的铲斗的斗齿为例,对本实施方式的耐磨损部件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液压挖掘机的铲斗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表示斗齿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线III-III的截面的概略剖视图。
参照图1,铲斗1安装在液压挖掘机的臂(未图示)的前端,挖掘沙土。铲斗1由板状部件构成,具备:具有开口的的本体10、一部分从本体10的开口外周部12的挖掘侧突出地安装于本体10的多个(在图1表示的铲斗1中为三个)斗齿20、配置在本体10的与安装有斗齿2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安装部30。铲斗1在安装部30中由液压挖掘机的臂支承。在挖掘时,铲斗1从斗齿20进入沙土。因此,对于斗齿20,要求高耐磨损性(耐沙土磨损性)。斗齿20为用于接触沙土的机械部件即耐沙土磨损部件。
如图2所示,斗齿20包括前端21和基端22。斗齿20在基端22侧安装于本体10,前端21侧从铲斗1的开口外周部12突出。斗齿20一边与其他部件即本体10接触一边被使用。铲斗1从斗齿20的前端21侧进入沙土。因此,在斗齿20的前端21侧,要求特别高的耐磨损性(耐沙土磨损性)。
参照图3,斗齿20具备:由第一金属构成的基部25、将基部25的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25A覆盖地与基部25接触而配置的增厚层27。作为构成基部25的第一金属,可以采用例如在JIS标准中规定的机械结构用碳素钢或机械结构用合金钢(例如除S45C、SCM435以外,也包括含有同等量的碳的SMn钢、SCr钢和SCM钢等)等。在基部25的表面的被覆区域25A与被覆区域25A以外的区域即露出区域25B的交界即增厚端部29处,露出区域25B和增厚层27的表面27A成为构成同一个面的锻造面。增厚层27的表面27A遍及全部区域地成为锻造面。
图4是表示具有增厚层的比较例的斗齿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通常,在以提高斗齿的前端附近的耐磨损性为目的形成增厚层的情况下,在具有所要求的形状的钢制的基部形成增厚层。参照图4,具有增厚层的通常的斗齿即比较例的斗齿920包括前端921和基端922。在斗齿920的前端921侧形成增厚层927。增厚层927例如通过堆焊而形成为覆盖已成形为所要求的形状的基部925的被覆区域925A。因此,在被覆区域925A与被覆区域925A以外的区域即露出区域925B、925C的交界即增厚端部929A、929B中,在露出区域925B、925C和增厚层927的表面927A之间形成阶梯。由该阶梯引起斗齿920的向沙土的贯穿阻力变大。另外,由于在基部925成形后形成增厚层927,因此在前端921附近难以形成增厚层927。因此,在包括前端921的区域中形成有未形成增厚层927的区域即前端侧露出区域925C。由前端侧露出区域925C的耐磨损性低引起斗齿920的磨损变快,从而更换的频率增加。
参照图3,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斗齿20,通过在增厚端部29中露出区域25B和增厚层27的表面27A形成同一个面,能够避免由在增厚端部29中的阶梯引起的贯穿阻力的上升。通过使增厚端部29包括在锻造面中,能够省略通过切削等为了使露出区域25B和增厚层27的表面27A成为同一个面而加工的工序。因此,能够避免硬度差大的增厚端部29的加工以及硬度高的增厚层27的加工。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斗齿20,能够抑制由增厚层27的形成引起的缺点。另外,只要在基部件上形成增厚层以后,实施锻造并成型出包括前端21的区域,则容易如图3所示地使包括前端21的区域成为被增厚层27覆盖的区域,从而能够获得具有高耐磨损性的斗齿20。
接下来,对增厚层27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6是表示增厚层和基部的界面附近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参照图5以及图6,增厚层27包括由第二金属构成的母相95和在母相95中分散的硬质粒子91。构成母相95的第二金属可以是例如将来自于焊线的金属和构成基部25的第一金属混合而成的金属。作为硬质粒子91,可以采用比母相95硬度高的粒子,例如由超硬合金构成的粒子。增厚层27比基部25的耐磨损性(耐沙土磨损性)更高。
参照图5,增厚层27的表面27A成为锻造面。位于距离增厚层27的表面27A在硬质粒子91的平均粒径以内的区域即增厚层表层区域27B内的硬质粒子91在埋入增厚层27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由此,抑制硬质粒子91从增厚层27的表面27A很大突出地配置。其结果,抑制在斗齿20的使用中的硬质粒子91的脱落,从而提高斗齿20的耐磨损性。
如图6所示,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27B内的硬质粒子91也可以配置为与增厚层27的表面27A相接。由此,从增厚层27的表面27A露出的硬质粒子91的区域变得极小,从而抑制硬质粒子91的脱落。
硬质粒子91的从增厚层27的表面27A露出的区域所对应的中心角θ优选为锐角(小于90°)。由此,从增厚层27的表面27A露出的硬质粒子91的区域变得极小,从而抑制硬质粒子91的脱落。
参照图6。在包括增厚层27和基部25的界面的区域中,增厚层27包括向基部25突出的突出部99。通过突出部99的锚固效果,抑制增厚层27从基部25剥离。硬质粒子91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突出部99中。由此,更可靠地抑制增厚层27从基部25剥离。增厚层27的母相95介于进入到突出部99中的硬质粒子91和基部25之间。进入到突出部99中的硬质粒子91和基部25不接触。硬质粒子91的中心位于突出部99的外部(硬质粒子91的不到体积的1/2的区域进入到突出部99内。)。在各突出部99内有一个硬质粒子91进入。各突出部99的深度比进入到该突出部99中的硬质粒子91的半径小。
接下来,参照图7~图10,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耐磨损部件即斗齿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斗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流程图。图8以及图9是用于说明斗齿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剖视图。图10是用于说明增厚层的形成方法的概略剖视图。
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斗齿20的制造方法中,首先作为工序(S10)实施基部件准备工序。参照图8,在该工序(S10)中,准备应该成为斗齿20的基部25的基部件50。基部件50由第一金属构成。基部件50为圆筒状。基部件50具有包括:一个端面52、另一个端面53、将一个端面52和另一个端面53连接的侧面51的圆筒状的形状。在一个端面52和侧面51连接的区域形成第一倒角部52A。在另一个端面53和侧面51连接的区域形成第二倒角部53A。参照图8以及图3,基部件50的一个端面52侧与斗齿20的前端21侧相对应,基部件50的另一个端面53侧与斗齿20的基端22侧相对应。
接下来,作为工序(S20)实施增厚层形成工序。参照图8以及图9,在该工序(S20)中,以与在工序(S10)中准备的基部件50的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51A接触并覆盖被覆区域51A的方式形成增厚层60。增厚层60通过实施后述热锻而形成为覆盖基部25的所要求的区域。被覆区域51A能够通过进行例如事先使用有限元法的热锻的模拟而决定。参照图9,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厚层60形成为覆盖侧面51的一个端面52侧、第一倒角部52A以及一个端面52。
增厚层60的形成可以例如像以下这样通过利用二氧化碳电弧焊接法的堆焊来实施。首先,对增厚层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参照图10,增厚层形成装置具备焊枪70和硬质粒子供应喷嘴80。焊枪70包括:具有中空圆筒状的焊接喷嘴71、配置于焊接喷嘴71的内部并与电源(未图示)连接的接触片72。焊线73一边与接触片72接触,一边向焊接喷嘴71的前端侧连续地供应。作为焊线,可以采用例如JIS标准的YGW 12。焊接喷嘴71和接触片72的间隙成为保护气体的流路。流经该流路的保护气体从焊接喷嘴71的前端喷出。硬质粒子供应喷嘴80具有中空圆筒状的形状。向硬质粒子供应喷嘴80内供应硬质粒子91,硬质粒子91从硬质粒子供应喷嘴80的前端喷出。
使用上述增厚层形成装置能够通过以下的步骤形成增厚层60。当将基部件50作为一个电极并将焊线73作为另一个电极在基部件50和焊线73之间施加电压时,在焊线73和基部件50之间就形成电弧74。电弧74通过从焊接喷嘴71的前端沿着箭头β喷出的保护气体而与周围的空气隔绝。作为保护气体可以采用例如二氧化碳。通过电弧74的热量,基部件50的一部分以及焊线73的前端熔融。焊线73的前端熔融而形成的液滴向基部件50的熔融区域移动。由此,形成熔融的基部件50和焊线73互相混合的液体区域即熔融池92。从硬质粒子供应喷嘴80喷出的硬质粒子91向熔融池92供应。
当构成堆焊装置的焊枪70以及硬质粒子供应喷嘴80相对于基部件50向箭头α方向相对移动时,形成熔融池92的位置依次移动,之前形成的熔融池92凝固并成为增厚层60。增厚层60包括熔融池92凝固所形成的母相95和在母相95中分散的硬质粒子91。通过以上步骤,形成覆盖基部件50的表面的被覆区域51A的增厚层60。未形成增厚层60的基部件50的表面成为露出区域51B。参照图9,被覆区域51A和露出区域51B的交界为增厚端部59。需要说明的是,堆焊可以以例如焊接电流230A、焊接电压17V、硬质粒子的供应量110g/min、焊缝余高4mm的条件实施。作为焊线,也可以采用JIS标准YGW 11。作为硬质粒子,也可以采用WC、W2C类的粒子。
接下来,作为工序(S30)实施热锻工序。在该工序(S30)中,将在工序(S20)中形成了增厚层60的基部件50热锻。参照图9以及图3,在将形成有增厚层60的基部件50加热至能够热锻的温度以后,配置于具有与所要求的斗齿20的形状相对应的型腔的模具内,并进行锻造。通过该热锻,加工包含增厚端部59的基部件50的区域。通过热锻,增厚端部59变为增厚端部29。通过在热锻中加工增厚端部59,获得在增厚端部29处露出区域25B和增厚层27的表面27A构成同一个面的斗齿20。在增厚端部29处,露出区域25B和增厚层27的表面27A成为构成与在热锻中使用的模具的表面的加工增厚端部59的区域相对应的同一个面的锻造面。在增厚端部29处,露出区域25B和增厚层27的表面27A构成与锻造用的模具的形状相对应的同一个面。增厚端部29包含在锻造面中。
参照图10以及图5,通过将形成有增厚层60的基部件50热锻,在形成增厚层60时从增厚层60的表面突出的硬质粒子91向增厚层60的内部被压入。其结果,在斗齿20中,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27B内的硬质粒子91配置为与增厚层27的表面27A相接(参照图5)。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27B内的硬质粒子91的从增厚层27的表面27A露出的区域所对应的中心角θ成为锐角(不到90°)。由此,抑制在斗齿20的使用中的硬质粒子91的脱落,提高斗齿20的耐磨损性。
参照图10以及图6,通过将形成有增厚层60的基部件50热锻,在形成增厚层60时由于位于增厚层60和基部件50的界面附近的硬质粒子91的影响,在斗齿20中,在增厚层27形成突出部99。成为硬质粒子91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突出部99中的状态。通过上述流程,同时形成与表面27A相接地配置硬质粒子91的耐磨损性优秀的增厚层27的表层区域和抑制增厚层27从基部25剥离的突出部99。
参照图7,作为工序(S40)接下来实施热处理工序。在该工序(S40)中,对于在工序(S30)中热锻而获得的斗齿20,实施热处理。在工序(S40)中实施的热处理例如为淬火以及回火。由此,对于斗齿20的基部25,能够赋予所要求的硬度以及韧性。通过以上的步骤,完成本实施方式中的斗齿2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耐磨损部件的制造方法中,在基部件上形成增厚层时,也可以在事先除去与应该形成增厚层的基部件的区域相对应的基部件的表层部以后,即在基部件上形成咬边部以后形成增厚层。由此,能够抑制在锻造时的增厚层的变形量,能够抑制锻造后的增厚层上形成褶皱等问题。
实施例
按照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制造方法相同的步骤制作斗齿20并确认增厚层的结构等,并且进行了确认获得的斗齿20对粘土的贯穿阻力的实验(实施例)。为了比较,在相同的制造方法中,省略增厚层形成工序(工序(S20)),制作在热处理后通过堆焊而形成增厚层的斗齿,并进行了相同的实验(比较例)。在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在热锻中使用的模具为具有相同形状的模具。实验的详细情况如下所示。
图11是表示实施例的斗齿20的截面的照片。参照图11,在增厚端部29中,露出区域25B和增厚层27的表面27A成为构成同一个面的锻造面。因此,确认通过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斗齿20。在增厚层27和基部25之间看不到龟裂,确认在增厚层形成后实施热锻没有导致不良情况。
图12是对实施例的增厚层的表面附近拍摄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图13是对比较例的增厚层的表面附近拍摄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如图13所示,在通过堆焊而形成的且此后未接受锻造加工的比较例的增厚层中,硬质粒子91从增厚层的表面27A较大地突出。参照图12,在增厚层形成后接受了锻造加工的实施例的增厚层中,位于表层区域的硬质粒子91在埋入增厚层(母相95)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硬质粒子91与增厚层27的表面27A相接地排列。硬质粒子91的从增厚层27的表面27A露出的区域所对应的中心角θ为锐角(不到90°)。这被认为是由于在通过锻造对增厚层加工时,从增厚层的表面27A突出的硬质粒子91被压入硬度相对较低的母相95内的缘故。
图14是对实施例的增厚层和基部的界面附近拍摄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图15是对比较例的增厚层和基部的界面附近拍摄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如图15所示,在增厚层通过堆焊而形成,且此后增厚层未接受锻造加工的比较例中,增厚层(母相95)和基部25的界面为平坦的状态。参照图14,在增厚层形成后接受了锻造加工的实施例中,在包括增厚层(母相95)和基部25的界面的区域中,形成增厚层(母相95)向基部25突出的突出部99。硬质粒子91的一部分进入该突出部99中。突出部99被认为是在通过锻造对增厚层加工时,因存在于增厚层和基部件的界面附近的硬质粒子91的影响而形成的。有助于突出部99的形成的硬质粒子91为其至少一部分进入到该突出部99的内部的状态。
接下来,对斗齿的贯穿阻力试验进行说明。图16是对用于贯穿阻力试验的实施例的斗齿的外观拍摄的照片。图17是对用于贯穿阻力试验的比较例的斗齿的外观拍摄的照片。如图16所示,在增厚层形成后接受了锻造加工的实施例中,斗齿的表面成为平坦的状态。如图17所示,在通过堆焊而形成增厚层,且此后增厚层未接受锻造加工的比较例中,增厚层27以形成阶梯的方式存在于斗齿的表面。进行了使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斗齿穿入假定为沙土的油粘土中,测定当时的贯穿阻力的实验。使穿入时的斗齿的位移速度为1mm/Sec,将斗齿的前端到达深度为50mm的位置为止,使斗齿穿入表面平坦的油粘土中。
图18是表示贯穿阻力试验的结果的图。在图18中,实线对应实施例的试验结果,虚线对应比较例的试验结果。参照图18,对于斗齿的位移到达50mm的时点下的贯穿阻力,比较例为大约0.25kN,而在实施例中为大约0.21kN。与比较例相比,实施例的贯穿阻力大约低15%。像这样,根据本发明的耐磨损部件即上述实施方式的斗齿20,确认能够抑制由增厚层27的形成引起的缺点即贯穿阻力的上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耐磨损部件的一个例子对作业机械(液压挖掘机)的铲斗的斗齿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耐磨损部件不仅限于此,可以为例如适用于构成作业机械的履带式行走系统的滚轴、衬套、板、履带片、空转轮、链轮(链轮齿)等部件、或混凝破碎用的破碎装置的齿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铲斗的斗齿,对小型液压挖掘机用的实心的斗齿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以覆盖铲斗附件的方式安装并并使用时,也可以将本发明的耐磨损部件适用于大型液压挖掘机用的斗齿。
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均为例举,应理解为无论从哪一方面均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规定,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均等的意思以及在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耐磨损部件及其制造方法能够特别有利地适用于具有增厚层的耐磨损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铲斗
10:本体
12:开口外周部
20:斗齿
21:前端
22:基端
25:基部
25A:被覆区域
25B:露出区域
27:增厚层
27A:表面
27B:增厚层表层区域
29:增厚端部
30:安装部
50:基部件
51:侧面
51A:被覆区域
51B:露出区域
52:一个端面
52A:第一倒角部
53:另一个端面
53A:第二倒角部
59:增厚端部
60:增厚层
70:焊枪
71:焊接喷嘴
72:接触片
73:焊线
74:电弧
80:硬质粒子供应喷嘴
91:硬质粒子
92:熔融池
95:母相
99:突出部。

Claims (10)

1.一种耐磨损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由第一金属构成的基部;
将所述基部的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覆盖地与所述基部接触而配置的增厚层;
在所述基部的表面的所述被覆区域与所述被覆区域以外的区域即露出区域的交界即增厚端部处,所述露出区域和所述增厚层的表面成为构成同一个面的锻造面。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耐磨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厚层包括:
由第二金属构成的母相;
在所述母相中分散的硬质粒子。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耐磨损部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距离所述增厚层的所述表面在所述硬质粒子的平均粒径以内的区域即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所述硬质粒子在埋入所述增厚层的状态下排列地配置。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耐磨损部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所述硬质粒子配置为与所述增厚层的所述表面相接。
5.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耐磨损部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所述硬质粒子的从所述增厚层的所述表面露出的区域所对应的中心角为锐角。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耐磨损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包括所述增厚层和所述基部的界面的区域中,所述增厚层包括向所述基部突出的突出部。
7.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耐磨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硬质粒子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所述突出部中。
8.一种耐磨损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准备由第一金属构成的基部件的工序;
以与所述基部件的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接触并覆盖被覆区域的方式形成增厚层的工序;
为了加工所述基部件的表面的所述被覆区域与所述被覆区域以外的区域即露出区域的交界即增厚端部,而将形成有所述增厚层的基部件锻造的工序。
9.如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耐磨损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形成有所述增厚层的基部件锻造的工序中,将形成有所述增厚层的所述基部件热锻。
10.如权利要求8或9中所述的耐磨损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增厚层的工序中,形成包括由第二金属构成的母相和在所述母相中分散的硬质粒子的所述增厚层。
CN201480081868.7A 2014-11-18 2014-11-18 耐磨损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67150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80538 WO2016079811A1 (ja) 2014-11-18 2014-11-18 耐摩耗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15022A true CN106715022A (zh) 2017-05-24
CN106715022B CN106715022B (zh) 2019-11-12

Family

ID=56013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1868.7A Active CN106715022B (zh) 2014-11-18 2014-11-18 耐磨损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00666B2 (zh)
JP (1) JP6538072B2 (zh)
CN (1) CN106715022B (zh)
AU (1) AU2014411634B2 (zh)
DE (1) DE112014007181T5 (zh)
WO (1) WO201607981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27641A (zh) * 2020-04-09 2022-12-02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耐磨耗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4007180T5 (de) * 2014-11-18 2017-08-24 Komatsu Ltd. Triebrad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sselben
CN106715024B (zh) * 2014-11-18 2019-10-25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6804143B2 (ja) * 2016-09-30 2020-12-23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耐土砂摩耗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3025A (ja) * 1989-06-20 1991-01-31 Komatsu Ltd 硬質微粒子の金属への埋め込み方法
JPH0577042A (ja) * 1991-09-17 1993-03-30 Isuzu Motors Ltd 鋳鉄部品の表面改質方法
CN1313800A (zh) * 1998-08-19 2001-09-19 西门子西屋动力公司 修理或改良涡轮转子的方法
JP2013046928A (ja) * 2011-07-25 2013-03-07 Daido Steel Co Ltd 大型船舶用エンジン排気バルブの製造方法
CN103706921A (zh) * 2013-12-23 2014-04-09 鞍钢实业集团冶金机械有限公司 热连轧精轧机支承辊堆焊修复方法
EP2740908A1 (en) * 2012-06-14 2014-06-11 Nittan Valve Co., Ltd. Method of forming poppet valve faces and poppet valves having faces formed by this method
US9121237B2 (en) * 2011-07-28 2015-09-01 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 Methods of coating wellbore tools and components having such coating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82730B2 (ja) * 1994-08-02 2003-03-04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耐摩耗肉盛層形成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を用いる耐摩耗複合材
DE69529736T2 (de) 1994-08-02 2003-10-16 Komatsu Mfg Co Lt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verschleissbeständigen auspolsterungsschicht und verschleissbeständiges kompositmaterial
JP4901324B2 (ja) 2006-06-20 2012-03-21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硬化肉盛層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3025A (ja) * 1989-06-20 1991-01-31 Komatsu Ltd 硬質微粒子の金属への埋め込み方法
JPH0577042A (ja) * 1991-09-17 1993-03-30 Isuzu Motors Ltd 鋳鉄部品の表面改質方法
CN1313800A (zh) * 1998-08-19 2001-09-19 西门子西屋动力公司 修理或改良涡轮转子的方法
JP2013046928A (ja) * 2011-07-25 2013-03-07 Daido Steel Co Ltd 大型船舶用エンジン排気バルブの製造方法
US9121237B2 (en) * 2011-07-28 2015-09-01 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 Methods of coating wellbore tools and components having such coatings
EP2740908A1 (en) * 2012-06-14 2014-06-11 Nittan Valve Co., Ltd. Method of forming poppet valve faces and poppet valves having faces formed by this method
CN103706921A (zh) * 2013-12-23 2014-04-09 鞍钢实业集团冶金机械有限公司 热连轧精轧机支承辊堆焊修复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27641A (zh) * 2020-04-09 2022-12-02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耐磨耗部件
CN115427641B (zh) * 2020-04-09 2024-03-22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耐磨耗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00666B2 (en) 2019-12-10
JP6538072B2 (ja) 2019-07-03
JPWO2016079811A1 (ja) 2017-08-24
DE112014007181T5 (de) 2017-08-24
AU2014411634B2 (en) 2018-03-29
US20170216951A1 (en) 2017-08-03
WO2016079811A1 (ja) 2016-05-26
AU2014411634A1 (en) 2017-02-23
CN106715022B (zh) 2019-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15022A (zh) 耐磨损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20297649A1 (en) Ground engaging tool tooth tip
JP6690991B2 (ja) 耐摩耗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614364B (zh) 条形件、履带板及条形件的制造方法
CN106715024B (zh) 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70233986A1 (en) Ground engaging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MX2014001552A (es) Componentes de resbalamiento de superficie dura metalica para herramientas de fondo de pozo.
CN106311945A (zh) 挖掘机斗齿锻造加工工艺
KR101250165B1 (ko) 굴착기 버켓트용 팁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6180516A (zh) 一种斗齿齿尖锻压模
CN109642419A (zh) 耐砂土磨损配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715023B (zh) 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715021A (zh) 链轮及其制造方法
JP3971419B2 (ja) 掘削刃
KR20070000616A (ko) 굴삭기 버켓의 투스용 투스포인트 제조방법
CN203583541U (zh) 组合式松土器齿杆
CN102900113A (zh) 一种挖掘机的具有凿齿功能的铲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