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21230B -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21230B
CN106321230B CN201610483872.7A CN201610483872A CN106321230B CN 106321230 B CN106321230 B CN 106321230B CN 201610483872 A CN201610483872 A CN 201610483872A CN 106321230 B CN106321230 B CN 1063212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air inlet
air flow
aperture
regen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838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21230A (zh
Inventor
岩本全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321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21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21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212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04Engines with exhaust drive and other drive of pumps, e.g. with exhaust-driven pump and mechanically-driven second p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5/00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devices driven thereby
    • F01D15/1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or combinations with, electric gen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04Engines with exhaust drive and other drive of pumps, e.g. with exhaust-driven pump and mechanically-driven second pump
    • F02B37/10Engines with exhaust drive and other drive of pumps, e.g. with exhaust-driven pump and mechanically-driven second pump at least one pump being alternatively or simultaneously driven by exhaust and other drive, e.g. by pressurised fluid from a reservoir or an engine-driven p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16Control of the pumps by bypassing charging air
    • F02B37/162Control of the pumps by bypassing charging air by bypassing, e.g. partially, intake air from pump inlet to pump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relating to, driven charging or scavenging pump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33/00 - F02B37/00
    • F02B39/02Drives of pumps; Varying pump drive gear ratio
    • F02B39/08Non-mechanical drives, e.g. fluid drives having variable gear ratio
    • F02B39/10Non-mechanical drives, e.g. fluid drives having variable gear ratio electr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3/00Controlling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being supercharg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02Controlling intak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02Controlling intake air
    • F02D41/0007Controlling intake air for control of turbo-charged or super-charged eng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07Rotary generators
    • H02K7/1823Rotary generator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urbines or similar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2037/122Control of rotational speed of the pum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在通过控制节气门的开度、进气旁通阀的开度以及电动发电机的发电负荷,来执行由电动增压器进行的再生处理时,基于内燃机的要求吸入空气流量、以及电动压缩机的下游且涡轮压缩机的上游的进气压力即第2进气压力,将进气旁通阀的开度和发电负荷设定为不使第2进气压力低于第2特定进气压力值。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作为对在涡轮增压器的涡轮压缩机的上游具有电动压缩机的内燃机进行控制的装置而较佳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进气通路内具有电动增压器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当内燃机的运转区域为中负荷区域时,该控制装置利用电动增压器进行将进气的动能转换为电能的能量再生。通过使节气门全开,并且控制由再生产生的发电电力以使吸入空气流量成为目标吸入空气流量,以此进行该能量再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50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比电动增压器的电动压缩机靠下游侧的进气通路内具有涡轮增压器的涡轮压缩机的内燃机是公知的。当利用电动增压器进行再生时,电动压缩机作为进气通路中的节流部发挥功能。因此,当进行再生时,电动压缩机的下游且涡轮压缩机的上游的进气压力成为负压。当在再生时该进气压力大幅地负压化时,涡轮压缩机的出口的进气压力也下降。其结果是,可能从位于涡轮压缩机的背面侧的油封部漏油。
本发明是为了应对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电动压缩机的下游具有涡轮压缩机的内燃机中,能够抑制从涡轮增压器发生漏油地进行利用电动增压器的再生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控制包括进气通路、排气通路、吸入空气流量调整机构、涡轮增压器、电动增压器、进气旁通通路和进气旁通阀的内燃机,被向气缸吸入的进气在上述进气通路内流动;来自上述气缸的排气在上述排气通路内流动;上述吸入空气流量调整机构设置在上述进气通路内,对被向上述气缸吸入的空气的吸入空气流量进行调整;上述涡轮增压器包括配置在上述排气通路内的涡轮、配置在上述进气通路内的涡轮压缩机、将上述涡轮与上述涡轮压缩机连结的连结轴、和在上述涡轮压缩机的叶轮的背面侧的部位设置在上述连结轴上的油封部;上述电动增压器包括电动压缩机和电动发电机,上述电动压缩机配置在比上述涡轮压缩机靠上游侧的上述进气通路内,上述电动发电机是上述电动压缩机的驱动源,并且在进行再生的情况下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上述进气旁通通路将比上述电动压缩机靠上游侧的上述进气通路,与比上述电动压缩机靠下游侧且比上述涡轮压缩机靠上游侧的上述进气通路连接;上述进气旁通阀开闭上述进气旁通通路。上述控制装置具有再生处理部,上述再生处理部通过对吸入空气流量、上述进气旁通阀的开度以及上述电动发电机的发电负荷进行控制,来执行由上述电动增压器进行的再生处理。上述再生处理部在执行上述再生处理时,基于上述内燃机的要求吸入空气流量、上述涡轮增压器的转速和第1特定压力值,设定上述进气旁通阀的开度和上述电动发电机的发电负荷中的至少一方,该第1特定压力值是满足不发生从上述油封部向上述涡轮压缩机侧的漏油的条件的、上述涡轮压缩机的出口的进气压力即第1进气压力的压力值。
上述内燃机可以还具有取得上述电动压缩机的下游且上述涡轮压缩机的上游的进气压力即第2进气压力的第2进气压力取得机构。并且,上述再生处理部基于上述第1特定压力值、上述内燃机的吸入空气流量和上述涡轮增压器的转速,算出第2特定压力值,基于上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和上述第2进气压力,设定上述进气旁通阀的开度和上述电动发电机的发电负荷中的至少一方,使得上述第2进气压力不低于算出的上述第2特定压力值的方式,该第2特定压力值是满足不发生上述漏油的条件的、上述第2进气压力的压力值。
也可以是:当在使上述发电负荷为规定的控制范围内的最大值且使上述进气旁通阀全闭的状态下上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比上述第2进气压力成为上述第2特定压力值时的第1吸入空气流量多的情况下,与上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比上述第1吸入空气流量少的情况相比,上述再生处理部增大上述进气旁通阀的开度,或者减少上述发电负荷。
也可以是:在上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比上述第1吸入空气流量多的情况下,上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越多,上述再生处理部使上述进气旁通阀的开度越大。
也可以是:当在使上述发电负荷为上述控制范围内的最大值且使上述进气旁通阀全开的状态下上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比上述第2进气压力成为上述第2特定压力值时的第2吸入空气流量多的情况下,上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越多,上述再生处理部使上述发电负荷越少。
发明效果
采用本公开的控制,在执行由电动增压器进行的再生处理时,基于内燃机的要求吸入空气流量、涡轮增压器的转速、和涡轮压缩机的出口的进气压力即第1进气压力的压力值且是满足不发生从油封部向涡轮压缩机侧的漏油的条件的第1特定压力值,设定进气旁通阀的开度和电动发电机的发电负荷中的至少一方。这样,采用本发明,由于考虑上述第1特定压力值地设定进气旁通阀的开度和电动发电机的发电负荷中的至少一方,所以当在电动压缩机的下游具有涡轮压缩机的内燃机中进行利用电动增压器的再生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从涡轮增压器发生漏油。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涡轮增压器的油封构造的图。
图3是为了对利用电动增压器的能量再生的实施的有无进行判断而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执行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可再生区域的一例的图。
图5是为了实施再生而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执行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进气压力P3与涡轮转速Nt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涡轮压缩机的压力比(P3/P2)与在涡轮压缩机内通过的空气流量的关系的压缩机映射。
图8是表示相对于进气压力P2以及在电动压缩机内通过的空气的流量(=吸入空气流量Ga)的、再生占空比以及进气旁通阀的开度的各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再生占空比、进气旁通阀的开度、节气门的开度、进气压力P2与进气歧管压力Pb的关系的图。
图10是为了实施再生而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执行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11是在将控制对象作为进气旁通阀的开度的例子中为了实施再生而执行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12是在将控制对象作为再生占空比(发电负荷)的例子中为了实施再生而执行的程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的系统的结构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系统的结构的图。图1所示的内燃机10具有内燃机主体12。内燃机10是火花点火式发动机(作为一例是汽油发动机),搭载在车辆中,作为该车辆的动力源。内燃机主体12的各气缸与进气通路14以及排气通路16相连通。
在进气通路14的入口附近设置有空气滤清器18。在空气滤清器18设置有输出与在进气通路14内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对应的信号的空气流量传感器20。在比空气滤清器18靠下游侧的进气通路14内配置有涡轮增压器22的压缩机22a(以下称为“涡轮压缩机22a”),以使吸入空气增压。涡轮增压器22的利用废气的排气能量进行工作的涡轮22b配置在排气通路16内。涡轮压缩机22a借助连结轴22c与涡轮22b连结为一体,利用输入到涡轮22b的排气能量驱动涡轮压缩机22a旋转。另外,涡轮增压器22具有用于检测涡轮压缩机22a的转速(以下也称为“涡轮转速”)Nt的涡轮转速传感器22d。
在比涡轮压缩机22a靠上游侧的进气通路14内配置有电动增压器24的压缩机24a(以下称为“电动压缩机24a”)。电动压缩机24a将电动发电机(MG)24b利用为驱动源。MG24b兼具作为电动机的功能和作为发电机的功能,借助转换器26与蓄电池28之间进行电力的交换。MG24b作为一例,是利用三相交流的永磁体同步型的电动发电机(更详细而言,作为一例是包括:具有永磁体的转子(作为励磁发挥功能)、和卷绕有形成旋转磁场的三相线圈的定子(作为电枢发挥功能)的电动发电机)。但是,成为本发明的对象的电动发电机的结构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结构。
更详细而言,在使MG24b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的情况下,转换器26将来自蓄电池(直流电源)28的直流电流转换成三相的交流电流而供给到MG24b。在该情况下,利用由MG24b产生的驱动力驱动电动压缩机24a旋转。蓄积在蓄电池28中的电力基本上是利用内燃机10的动力由交流发电机30发出的。
另外,转换器26通过将发电负荷施加给旋转着的MG24b,能使MG24b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能够利用电动增压器24进行将进气的动能转换为电能的能量再生。将发电负荷施加给MG24b,相当于对利用进气的气流带来的电动压缩机24a的旋转施加制动力。当增加发电负荷时,对电动压缩机24a的旋转的制动力(再生制动力)增大,并且发电电力增加。由转换器26进行的发电负荷大小的调整能够通过调整MG24b的电枢电流来进行。更详细而言,能够随着增大电枢电流而增加发电负荷,结果能够增大由再生产生的发电电力(也简称为“再生电力”)。另外,当与上述的MG24b的结构不同,例如是构成为能够调整励磁电流的电动发电机时,能够通过调整励磁电流来调整发电负荷。
蓄积在蓄电池28中的电力也包含上述的再生电力。另外,MG24b具有用于检测MG24b的旋转轴24c的转速(即,电动压缩机转速)Nec的电动压缩机转速传感器24d。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系统具有用于检测蓄电池28的充电率(SOC:State Of Charge)的SOC传感器32。
绕过电动压缩机24a的进气旁通通路34与进气通路14相连接。更详细而言,进气旁通通路34构成为将比电动压缩机24a靠上游侧的进气通路14与比电动压缩机24a靠下游侧且比涡轮压缩机22a靠上游侧的进气通路14连接。在进气旁通通路34内配置有开闭进气旁通通路34的进气旁通阀36。
更详细而言,在最小开度~最大开度的规定的开度控制范围内控制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最小开度是全闭开度(0%),最大开度是全开开度(100%)。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进气旁通阀36,当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为全闭开度时,吸入空气的全部不经由进气旁通通路34,经过进气通路14流向电动压缩机24a。另一方面,随着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增大,因在进气旁通通路34内通过而绕过电动压缩机24a的吸入空气的流量增多。并且,当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为全开开度时,成为确保了朝向电动压缩机24a去的进气通路14和以最大的开度打开的进气旁通通路34的状态。
在比涡轮压缩机22a靠下游侧的进气通路14内,配置有用于将利用涡轮压缩机22a、或利用涡轮压缩机22a和电动压缩机24a压缩了的吸入空气冷却的中间冷却器38。在比中间冷却器38靠下游侧的进气通路14内,配置有通过开闭进气通路14而控制吸入空气流量Ga的电子控制式的节气门40。比节气门40靠下游侧的进气通路14由进气岐管14a构成,进气经由进气岐管14a被分配到各气缸内。
在比电动压缩机24a靠下游侧的进气通路14内安装有用于检测后述的进气压力P2的进气压力传感器42。在进气岐管14a内安装有检测进气压力(更详细而言是进气歧管压力)Pb的进气压力传感器44。
排气通路16具有绕过涡轮22b的排气旁通通路46。在排气旁通通路46内配置有电子控制式的废气旁通阀(WGV)48来作为开闭排气旁通通路46的排气旁通阀。通过改变WGV48的开度而调整在涡轮22b内通过的排气的流量,能够调整由涡轮22b回收的排气能量的量,结果能够调整涡轮压缩机22a的驱动力。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系统具有电子控制单元(ECU)50来作为控制内燃机10的控制装置,并且具有用于驱动下述的各种促动器的驱动电路(转换器26以外省略图示)等。ECU50至少包括输入输出接口、存储器和运算处理装置(CPU),控制图1所示的整个系统。为了从安装在内燃机10的各种传感器或从安装在搭载有该内燃机的车辆中的各种传感器读入传感器信号,并且对内燃机10具有的各种促动器输出操作信号,而设置输入输出接口。在存储器中存储有用于控制内燃机10的各种控制程序以及映射等。CPU从存储器中读出控制程序等并执行,基于读入的传感器信号生成各种促动器的操作信号。
在ECU50读入信号的传感器中,除了包含上述的空气流量传感器20、涡轮转速传感器22d、电动压缩机转速传感器24d、SCO传感器32和进气压力传感器42、44,还包含用于取得曲轴的旋转位置以及发动机转速Ne的曲轴转角传感器52等用于取得发动机运转状态的各种传感器。在上述传感器中还包含用于对搭载有内燃机10的车辆的加速踏板的踏下量(油门开度)进行检测的加速位置传感器54。
在ECU50输出操作信号的促动器中,除了包含上述的MG24b、进气旁通阀36、节气门40以及WGV48,还包含用于对各气缸供给燃料的燃料喷射阀、以及用于将各气缸内的混合气体点燃的点火装置等用于控制发动机运转的各种促动器(省略图示)。
图2是用于说明涡轮增压器22的油封构造的图,表示涡轮压缩机22a周围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涡轮压缩机22a的叶轮22a1的背面侧的连结轴22c上具有油封部22e。在涡轮增压器22的内部设置有连结轴22c的轴承(省略图示)。为了防止供给到该轴承的油流出到涡轮压缩机22a的外壳22a2侧而设置油封部22e。
在此,参照图1以及图2,如下述这样地称谓进气通路14的各部分(包括涡轮压缩机22a的内部进气通路)的压力。进气压力P1是电动压缩机24a的入口压力(空气滤清器18的下游压力)。进气压力P2是电动压缩机24a的下游且涡轮压缩机22a的上游的进气压力。即,进气压力P2相当于电动压缩机24a的出口压力以及涡轮压缩机22a的入口压力。进气压力P3是涡轮压缩机22a的出口压力(更详细而言是外壳22a2的出口的进气压力)。进气压力Pb如上所述是进气歧管压力。另外,如图2所示,进气压力Ps是涡轮压缩机22a的背面近旁且连结轴22c近旁的进气压力,基本上与进气压力P3相等。但是,进气压力Ps有时也如后述那样是比进气压力P3低的压力。P0是涡轮内部压力(更详细而言是相对于油封部22e位于涡轮增压器22的内侧的部位的压力),大致为大气压。
作为前提的发动机转矩控制
在内燃机10的发动机转矩控制中,依据油门开度算出要求转矩,为了获得算出的要求转矩而控制发动机转矩。详细而言,当算出要求转矩时,算出为了实现要求转矩而所需的吸入空气流量Ga来作为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
在内燃机10的情况下,能够使用节气门40或WGV48调整吸入空气流量Ga。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通过降低泵送损失而获得的油耗下降等为目的,作为一例,实施所谓的常开阀控制来作为WGV48的控制。详细而言,在利用发动机转矩和发动机转速Ne规定的发动机运转区域内的低负荷侧的运转区域内,在使WGV48的开度以规定的开度控制范围内的最大开度(以下也称为“全开开度”)打开的状态下,为了获得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通过节气门40的开度调整而调整吸入空气流量Ga。
另一方面,在使WGV48为全开开度的状态下需要比节气门40到达全开开度时的流量多的吸入空气流量Ga的运转区域内,将WGV48的开度调整为,在将节气门40维持为全开开度的状态下能够获得为了实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而所需的要求进气压力(要求进气歧管压力)PbR。由此,将该运转区域内的吸入空气流量Ga调整为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另外,能够基于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和发动机转速Ne算出要求进气歧管压力PbR。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10如上所述具有电动压缩机24a。因此,即使根据需要使电动压缩机24a运转,也能包括对由涡轮压缩机22a进行的增压进行辅助地调整吸入空气流量Ga。在为了进行增压而使电动压缩机24a运转的情况下,关闭进气旁通阀36。
实施方式1的控制
与利用电动压缩机的能量再生相关的课题
当在未进行增压用的工作的状态下,电动压缩机24a受到进气的气流时,电动压缩机24a从进气接受驱动力而进行旋转。因此,在这样在电动压缩机24a未工作的状态下关闭了进气旁通阀36并且打开了节气门40的情况下,吸入空气流量Ga增多,并且流量增加,从而由进气产生的驱动力增加,由此使得电动压缩机24a(MG24b)的转速Nec上升。
另一方面,在对如上述那样被进气的气流驱动旋转的MG24b施加发电负荷而进行能量再生时,电动压缩机24a的旋转受到限制,从而电动压缩机24a作为进气通路14中的节流部发挥功能。其结果是,电动压缩机24a产生进气的压力损失。这成为使吸入空气流量Ga减少的主要原因。因而,通过对MG24b施加发电负荷,并使吸入空气流量Ga减少相当于因打开节气门40而获得的吸入空气流量Ga的增加量的流量,从而能够抑制吸入空气流量Ga的变化(即,发动机转矩的变化)地进行再生。如上所述,供给到电动压缩机24a的蓄电池28的电力基本上是利用内燃机10的动力由交流发电机30发出的。因此,在将利用电动增压器24的再生获得的电力蓄积到蓄电池28中时,能够减少由交流发电机30进行的发电。这使内燃机10的油耗降低。
在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再生电力,可以说最好使节气门40全开而使供给到电动压缩机24a的吸入空气的流量最大限度地增加。但是,在如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10那样在电动压缩机24a的下游具有涡轮压缩机22a的结构中进行再生的情况下,若不作特别的考虑而使节气门40始终全开时(也就是说,若尽量打开节气门40时),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即,由于与节气门40的操作对应地增加MG24b的发电负荷,所以电动压缩机24a的下游且涡轮压缩机22a的上游的进气压力即进气压力P2有时大幅负压化。当进气压力P2大幅负压化时,进气压力P3也下降。其结果是,涡轮增压器22的连结轴22c近旁的进气压力即进气压力Ps低于大致为大气压的涡轮内部压力P0,可能从油封部22e发生漏油。
在实施方式1中进行的能量再生的方法的概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从涡轮增压器22的油封部22e发生的漏油地进行利用电动增压器24的能量再生,采用以下这样的方法进行能量再生。
在此,作为用于防止从油封部22e发生的漏油的极限(最低)的进气压力P2,采用极限压力P2L。极限压力P2L是满足不发生从油封部22e向涡轮压缩机22a侧的漏油的条件的进气压力P2的最小值。因进气压力Ps小于涡轮内部压力P0而发生漏油。因而,可以说当进气压力P2为极限压力P2L以上时,满足进气压力Ps为涡轮内部压力P0以上的条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能量再生的情况下,基于内燃机10的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和极限压力P2L,将MG24b的发电负荷和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控制成使进气压力P2不低于极限压力P2L。
更详细而言,在此,将以使进气旁通阀36全闭并且将MG24b的发电负荷控制为规定的控制范围内的最大值的方式进行的能量再生的动作称为“最大再生动作”。当发出了进行能量再生的要求(以下称为“再生执行要求”)时,若是在当下的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下进行了最大再生动作时满足进气压力P2为极限压力P2L以上的条件的情况(相当于属于后述的图8中的区域A的情况),则执行最大再生动作。并且,与此对应地使节气门40打开成使进气歧管压力Pb接近与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对应的要求进气歧管压力PbR。
另外,当发出了再生执行要求时,当在当下的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下进行了最大再生动作时不满足进气压力P2为极限压力P2L以上的条件时,若是通过打开进气旁通阀36而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相当于属于后述的区域B的情况),则为了满足上述条件而打开进气旁通阀36。另一方面,在即使使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为全开开度(100%开度)也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相当于属于后述的区域C的情况),使进气旁通阀36全开,并且为了满足上述条件而使发电负荷在上述控制范围内减少。并且,在上述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都与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或发电负荷的控制对应地使节气门40打开成使进气歧管压力Pb成为接近与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对应的要求进气歧管压力PbR。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MG24b的发电负荷的上述控制范围内的最大值为如下定位(日文:位置づけ)的值。即,在此所说的最大值相当于能够施加如下这种再生制动力的发电负荷,即,为了将为了进行再生而在当下(再生即将开始前)的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下使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为全闭开度(0%开度)并且使节气门40的开度为全开开度的情况下设想的电动压缩机24a的转速Nec的上升量抵消而所需的再生制动力。另一方面,上述控制范围内的发电负荷的最小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零。因而,在使用最小值的情况下,不对MG24b施加任何发电负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表示发电负荷的大小的指标值,采用再生占空比(%)。使用100%作为再生占空比就相当于将上述最大值的发电负荷施加给MG24b。使用0%作为再生占空比就相当于使用上述最小值,即,不进行再生。这样,使再生占空比在0%~100%之间变化就相当于使发电负荷的大小在上述控制范围内变化,进一步而言,相当于使由再生而产生的电动压缩机24a的旋转的制动力的等级在0等级~最高等级之间变化。
实施方式1中的具体的处理
图3是表示为了判断有无实施利用电动增压器24的能量再生而由ECU50执行的程序的流程图。在图3所示的程序中,ECU50首先判定是否有再生执行要求(步骤100)。在此,基于利用SOC传感器32检测的蓄电池28的充电率(SOC)是否为规定的判定值以下,来判断是否有再生执行要求。
当在步骤100中判定为有再生执行要求的情况下,ECU50判定当下的内燃机10的运转区域是否为可再生区域(步骤102)。图4是表示可再生区域的一例的图。在图4中,利用发动机负荷率(气缸内空气填充率)KL与发动机转速Ne的关系表示发动机运转区域。为了开始进行本实施方式的能量再生,需要使当下的发动机运转区域为通过进行节气门40的开度调整而控制吸入空气流量Ga的运转区域,即,存在使节气门40打开的富裕的运转区域。另外,在发动机负荷率KL以及发动机转速Ne较低的运转区域内,吸入空气流量Ga少,所以再生效率降低。因而,考虑上述特征等,如图4所示地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用的可再生区域。
当在步骤102中判定为当下的发动机运转区域为可再生区域的情况下,ECU50实施利用电动增压器24的再生(步骤104)。详细而言,ECU50执行以下说明的图5所示的程序的处理。另一方面,当在步骤100中判定为不存在再生执行要求,或者在步骤102中判定为当下的发动机运转区域不是可再生区域的情况下,ECU50不实施再生。
图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为了实施再生而由ECU50执行的程序的流程图。在图5所示的程序中,ECU50首先算出极限压力P3L(步骤200)。极限压力P3L是为了防止从油封部22e漏油的极限(最低)的进气压力P3(涡轮压缩机22a的出口压力)。因而,可以说当进气压力P3为极限压力P3L以上时,满足进气压力Ps为涡轮内部压力P0以上的条件。
能够基于极限压力PsL和涡轮转速Nt以如下方式算出极限压力P3L。极限压力PsL是被定位成满足进气压力Ps(连结轴22c近旁的进气压力)为涡轮内部压力P0以上的条件的进气压力Ps的最小值的值,设定为使规定的富裕量α与涡轮内部压力(≈大气压)P0相加后得到的值。在此,将涡轮内部压力P0作为预先求得的常数地进行处理。其结果是,极限压力PsL也成为常数。
图6是表示极限压力P3L与涡轮转速Nt的关系的图。起因于涡轮转速Nt越快使离心力就越大,涡轮压缩机22a的背面近旁且连结轴22c近旁的部位的空气的密度降低。因此,当涡轮压缩机22a旋转时,作为上述部位的压力的进气压力Ps变得低于比与进气压力Ps对应的上述部位靠涡轮压缩机22a的径向外侧的部位的压力即进气压力P3。并且,涡轮转速Nt越快,进气压力P3与进气压力Ps的差越大。因而,如图6所示,涡轮转速Nt越快,极限压力P3L越高。另外,当涡轮转速Nt为零时,进气压力P3与进气压力Ps之间不会出现差。因此,此时的极限压力P3L变得与极限压力PsL相等。
那么,在ECU50中存储有以涡轮转速Nt越快使极限压力P3L就越高的这一特性(参照图6)设定了涡轮转速Nt与极限压力P3L的关系的映射。采用该映射,将涡轮转速Nt为零时的极限压力P3L设定为极限压力PsL。在本步骤200中,参照那种映射,基于利用涡轮转速传感器22d检测的当下的涡轮转速Nt算出极限压力P3L。另外,不限定于利用涡轮转速传感器22d的方法,例如也可以利用基于与涡轮转速Nt相关的参数(例如吸入空气流量Ga以及WGV开度)的推测方法,取得涡轮转速Nt。
接着,ECU50算出满足不发生漏油的条件的极限压力P2L(步骤202)。图7是表示涡轮压缩机22a的压力比(P3/P2)与在涡轮压缩机22a通过的空气流量的关系的压缩机映射。采用图7所示的那种涡轮压缩机22a的压缩机映射,若知道进气压力P3、涡轮转速Nt和空气流量(=吸入空气流量Ga),则能够算出进气压力P2。那么,在本步骤202中,使用压缩机映射,根据在步骤200中算出的极限压力P3L、当下的涡轮转速Nt和当下的吸入空气流量Ga,算出极限压力P2L。
接着,ECU50基于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算出再生占空比和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关闭量)(步骤204)。ECU50为了进行该算出,参照具有图8所示的关系的映射。图8表示相对于进气压力P2以及在电动压缩机24a通过的空气的流量(=吸入空气流量Ga)的、再生占空比以及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的各关系。依据电动压缩机24a以及MG24b的各规格唯一地设定这种关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的WGV48的控制(常开阀控制)下,使可再生区域内的WGV开度为全开开度,所以图8所示的关系表示WGV开度为全开开度时的关系。另外,在图8中,为了方便说明,无论吸入空气流量Ga为多少,都恒定地表示极限压力P2L,但极限压力P2L可以如在步骤202中说明的那样依据吸入空气流量Ga进行变化。
当如图8中的各曲线所示地,再生占空比以及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的设定相同时,吸入空气流量Ga越多,进气压力P2越不断减少。图8所示的上述曲线表示的是:再生占空比为100%且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每次改变20%的设定,和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为全开开度(100%开度)且再生占空比每次改变20%的设定。特别是,曲线C1对应于再生占空比为100%且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为全闭开度(0%开度)的设定。当采用该设定时,发电负荷变为最高,且吸入空气的全部流向电动压缩机24a。因此,在该设定中,相对于吸入空气流量Ga的增加的、进气压力P2下降的程度也变为最大。
在即使当下的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是在利用曲线C1表示的设定下进气压力P2变得比极限压力P2L低的流量,仍采用该设定时,发生漏油。因此,在参照图8所示的关系设定再生占空比和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时,在进气压力P2低于极限压力P2L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限制再生占空比和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
按照图8中用粗线表示的设定,将再生占空比和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决定为与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对应的值。图8中的区域A是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为Ga1以下的空气流量区域。空气流量Ga1是在曲线C1的设定(再生占空比为100%且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为全闭开度的设定)下进气压力P2达到极限压力P2L时的空气流量。在本步骤204中,在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为区域A内的值的情况下,由于进气压力P2不会低于极限压力P2L,所以将再生占空比算出为100%,并且将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算出为全闭开度。
图8中的曲线C2与再生占空比为100%且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为全开开度(100%开度)的设定对应。另外,空气流量Ga2是在曲线C2的设定下进气压力P2达到极限压力P2L时的空气流量。图8中的区域B是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比Ga1多且为Ga2以下的空气流量区域。在本步骤204中,在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为区域B内的值的情况下,为了不使进气压力P2低于极限压力P2L,与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无关,将再生占空比算出为100%,并且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越多地将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算出为越大的开度。
图8中的曲线C3与再生占空比为0%且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为全开开度(100%开度)的设定即不能进行再生的设定对应。另外,空气流量Ga3是在曲线C3的设定下进气压力P2达到极限压力P2L时的空气流量。图8中的区域C是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比Ga2多且为Ga3以下的空气流量区域。在本步骤204中,在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为区域C内的值的情况下,为了不使进气压力P2低于极限压力P2L,与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无关地将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算出为全开开度(100%开度),并且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越多,将再生占空比算出为越低的值。另外,在本例中,在吸入空气流量Ga比作为区域C的边界的空气流量Ga3多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进气压力P2低于极限压力P2L,不执行再生。
接着,ECU50算出节气门40的要求节气门开度TAR(步骤206)。图9是表示再生占空比、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节气门40的开度、进气压力P2以及进气歧管压力Pb的关系的图。另外,在图9中的运转状态S1~S3之间,要求进气歧管压力PbR不变。图9中的运转状态S1表示未进行再生的状态。运转状态S2相当于如下这种状态,即,假设在发动机运转状态处于运转状态S1时为了再生而使再生占空比从0增大到某一值且进气旁通阀36关闭了时获得的运转状态。在运转状态S2中,电动压缩机24a成为节流部,所以与运转状态S1相比,进气压力P2下降,相应地进气歧管压力Pb也下降差分ΔPb。运转状态S3相当于如下这种状态,即,假设在发动机运转状态处于运转状态S2时使节气门40以能够消除差分ΔPb的开度打开了时获得的运转状态。
本步骤206的处理中的要求节气门开度TAR的算出,相当于将在以在步骤204中算出的再生占空比以及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进行了再生的情况下设想的差分ΔPb(参照图9)消除而所需的节气门40的开度的算出。ECU50存储有基于要求进气歧管压力PbR、再生占空比以及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预先设定了要求节气门开度TAR的映射(省略图示)。在本步骤206中,参照那种映射算出要求节气门开度TAR。
接着,ECU50执行再生处理(步骤208)。详细而言,在此所说的再生处理不仅为了获得在步骤204中算出的再生占空比而控制转换器26,而且还包含与再生相关的处理即以下这样的处理。也就是说,在此所说的再生处理包含为了达到在步骤204中算出的开度而控制进气旁通阀36的处理,以及为了达到在步骤206中算出的要求节气门开度TAR而控制节气门40的处理。
接着,ECU50判定利用进气压力传感器42检测的实际进气压力P2是否为极限压力P2L以上(步骤210)。其结果是,在本判定成立的情况下,ECU50结束本次的处理周期。另外,实际进气压力P2的取得方法不限定于由进气压力传感器42进行的检测,例如也可以利用基于吸入空气流量Ga、再生占空比以及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等与实际进气压力P2相关的各种参数进行的推测。
另一方面,在实际进气压力P2小于极限压力P2L的情况下,ECU50执行用于满足使实际进气压力P2达到极限压力P2L以上的条件的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调整或再生占空比的调整(步骤212)。详细而言,在当下的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不是全开开度的情况下,使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打开规定量。另一方面,在当下的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为全开开度的情况下,使再生占空比减小规定量。另外,在步骤212中,与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或再生占空比的调整对应地调整节气门40的开度,以不发生吸入空气流量Ga的变化。在步骤210的判定成立前,反复执行步骤212的处理。
采用以上说明的图3以及图5所示的程序,在进行利用电动增压器24的能量再生的情况下,将再生占空比和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控制成使进气压力P2不低于极限压力P2L。由此,能使涡轮增压器22的连结轴22c近旁的压力即进气压力Ps不会下降到小于涡轮内部压力P0。因此,在进行利用在涡轮压缩机22a的上游具有电动压缩机24a的电动增压器24的能量再生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从油封部22e向涡轮压缩机22a侧的漏油。
更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当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比在将再生占空比设定为100%且使进气旁通阀36全闭的状态下进气压力P2达到极限压力P2L时的空气流量Ga1多的情况(即,使用区域B或区域C的情况)下,与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比空气流量Ga1少的情况(即,使用区域A的情况)相比,增大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或者增大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并且减小再生占空比(即,减少发电负荷)。由此,当在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较多的状况下进行再生时,能够抑制进气压力P2低于极限压力P2L。
特别是,在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比空气流量Ga1多的情况(即,使用区域B的情况)下,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越多,使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越大。由此,即使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变多,也能抑制朝向电动压缩机24a的吸入空气的流量增加。这样,采用这种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控制,能够将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适当地设定为不使进气压力P2低于极限压力P2L。
另外,当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比在将再生占空比设定为100%且使进气旁通阀36全开的状态下进气压力P2达到极限压力P2L时的空气流量Ga2多的情况(即,使用区域C的情况)下,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越多,越降低再生占空比(即,减少发电负荷)。由此,即使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变多,也能抑制电动压缩机24a中的进气的压力损失的增加。这样,采用这种再生占空比的控制,能够将再生占空比适当地设定为不使进气压力P2低于极限压力P2L。
另外,采用图5所示的程序,在使用考虑极限压力P2L地基于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决定的再生占空比以及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进行了再生的情况下,当实际进气压力P2低于极限压力P2L时,为了使实际进气压力P2达到极限压力P2L以上,也执行对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或再生占空比进行修正的反馈控制。因内燃机的个体差异或时效变化等的主要原因,仅是按照事先设定的关系控制再生占空比以及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可能有时也难以使实际进气压力P2可靠地不低于极限压力P2L地进行再生。因此,进行上述那样的反馈控制本身并非必须,但通过辅助性地执行该反馈控制,能在再生的执行过程中更加可靠地使实际进气压力P2不低于极限压力P2L。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节气门4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吸入空气流量调整机构”,执行根据图3以及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处理的ECU5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再生处理部”,进气压力P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1进气压力”,进气压力P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2进气压力”,进气压力传感器4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2进气压力取得机构”,极限压力P3L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1特定压力值”,极限压力P2L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2特定压力值”,空气流量Ga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1吸入空气流量”,空气流量Ga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2吸入空气流量”。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实施方式2的系统结构的一例,参照图1使用已述的系统结构。
实施方式2的控制
在实施方式2中进行的能量再生的方法的概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有再生执行要求的情况下,基于是否有强化该再生的再生强化要求来改变再生处理。详细而言,发出了不伴有再生强化要求的再生执行要求的情况下的再生处理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5所示的程序的处理相同。另一方面,在发出了伴有再生强化要求的再生执行要求的情况下,执行以下这样的再生处理。
通过关闭WGV48,能够增加由涡轮22b回收的排气能量的量。当由涡轮22b回收的排气能量的量增多时,由涡轮22b产生的涡轮压缩机22a的驱动力增加,所以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由涡轮压缩机22a进行的增压。这导致吸入空气流量Ga的增加。因而,在再生时,关闭WGV48,并且以为了消除随着WGV48的关闭而发生的吸入空气流量Ga的增加量而所需的大小来使施加给MG24b的发电负荷增加,从而能够提高再生电力。
那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出了伴有再生强化要求的再生执行要求的情况下,使WGV48关闭规定量,并且为了不因使WGV48关闭规定量而发生吸入空气流量Ga的增加,使施加给MG24b的发电负荷增加。当利用这样的控制进行再生强化时,再生用的发电负荷的控制范围的最大值(换言之,是再生占空比为100%时的发电负荷)比不伴有再生强化的情况下的值大。
实施方式2中的具体的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有无实施利用电动增压器24的能量再生的判断,也采用上述图3所示的程序的处理。图10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为了实施再生而由ECU50执行的程序的流程图。
在图10所示的程序中,ECU50在步骤200中算出了极限压力P3L后,判定本次的再生执行要求是否伴有再生强化要求(步骤300)。在此,作为一例,基于蓄电池28的充电率(SOC)是否为比用在上述步骤100的判定中的判定值小的第2判定值以下,来判断是否有再生强化要求。这样的再生强化要求相当于将通过再生而回收的电力提高的要求。
当在步骤300中判定为没有再生强化要求的情况下,ECU50进入到步骤202。即,在该情况下,执行与实施方式1中的再生相同的处理。另一方面,当在步骤300中判定为有再生强化要求的情况下,ECU50从存储器中读出再生强化用的WGV开度X(步骤302)。当采用上述的常开阀控制时,在存在为了再生而打开节气门40的富裕的可再生区域,使WGV48为全开开度。为了进行再生强化,将用在本程序中的WGV开度X预先设定为比全开开度小规定量的开度(关闭侧的开度)。另外,WGV开度X不限定于被设定为固定值的开度,可以依据再生强化要求的程度(例如,再生强化要求的程度越高而越小的方式)进行变更。
接着,ECU50算出有再生强化要求的情况下的极限压力P2L(步骤304)。当为了进行再生强化而关闭WGV48时,由涡轮22b回收的排气能量的量增多,所以进气压力P3容易上升。因而,能使WGV开度较小的情况下的极限压力P2L比WGV开度较大的情况下的极限压力P2L低。ECU50存储有根据WGV开度X与发动机运转条件(例如吸入空气流量和发动机转速)的关系设定了极限压力P2L的映射(省略图示)。在本步骤304中,参照那种映射,算出将WGV48关闭成达到再生强化用的WGV开度X的情况下的极限压力P2L。另外,也可以不基于映射推测极限压力P2L,而是利用公知的发动机模型基于WGV开度X和发动机运转条件推测极限压力P2L。另外,也可以伴随着以下这样的WGV48的实际的动作来算出极限压力P2L。即,在该方法中,将WGV48关闭为达到WGV开度X,测量WGV开度X下的涡轮转速Nt而存储在ECU50中。随后,使WGV开度快速返回到原来的开度。根据这样存储起来的涡轮转速Nt,得知WGV开度X下的涡轮压缩机22a的压缩机映射上的涡轮转速线。因而,能够使用压缩机映射,根据获得的涡轮转速线、在步骤200中算出的极限压力P3L和当下的吸入空气流量Ga算出极限压力P2L。
接着,ECU50基于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算出再生占空比和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关闭量)(步骤306)。ECU50为了进行该算出而参照具有与图8所示的关系类似的关系的映射。更详细而言,在本步骤306中参照的映射在将WGV开度X作为前提进行设定的这一点上,与具有将全开开度作为前提进行设定的图8所示的关系的映射不同。
接着,ECU50算出节气门40的要求节气门开度TAR’(步骤308)。本步骤308的处理中的要求节气门开度TAR’的算出,相当于将当以在步骤306中算出的再生占空比以及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进行了再生的情况下设想的差分ΔPb消除而所需的节气门40的开度的算出。ECU50存储有如下这种映射,即,为了算出伴有再生强化的情况下的要求节气门开度TAR’,而基于要求进气歧管压力PbR、再生占空比以及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预先设定了要求节气门开度TAR’的映射(省略图示)。在本步骤308中,参照这种映射算出有再生强化要求时的要求节气门开度TAR’。
接着,ECU50执行有再生强化要求时的再生处理(步骤310)。详细而言,在此所说的再生处理除了包含为了获得在步骤306中算出的再生占空比而控制转换器26、将进气旁通阀36控制成在步骤306中算出的开度、以及将节气门40控制成在步骤308中算出的要求节气门开度TAR’以外,还包含将WGV48控制成在步骤302中读出的WGV开度X。ECU50在执行了步骤310的处理后进入到步骤210。
采用以上说明的图10所示的程序,在发出了伴有再生强化要求的再生执行要求的情况下,执行包含将WGV48关闭成WGV开度X的处理的再生处理。在该再生处理中,为了不因将WGV48关闭为WGV开度X而发生吸入空气流量Ga的增加,使施加给MG24b的发电负荷增加。并且,由于使用了按照步骤306的处理考虑极限压力P2L算出的再生占空比以及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所以在该再生处理中,也将进气压力P2设定为不会低于极限压力P2L。因此,能够抑制从油封部22e向涡轮压缩机22a侧的漏油地提高通过能量再生而回收的电力。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中,在进行利用电动增压器24的能量再生的情况下,为了不使进气压力P2低于极限压力P2L,控制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和再生占空比(MG24b的发电负荷)。但是,本发明中的再生也可以如以下参照图11以及图12说明的各个例子那样,只控制进气旁通阀的开度和电动发电机的发电负荷中的任一方。另外,参照图11以及图12的以下的各个例子将实施方式1的图5所示的程序作为基础,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将实施方式2的图10所示的程序作为基础。
图11是表示在使控制对象作为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的例子中,为了实施再生而由ECU50执行的程序的流程图。在图11所示的程序中,ECU50在步骤202中算出了极限压力P2L后,基于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算出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关闭量)(步骤400)。ECU50为了进行该算出,参照具有与图8所示的关系类似的关系的映射。更详细而言,在本步骤400中参照的映射的设定相当于从图8所示的关系中删掉了区域C后得到的设定。另外,在本例中,在吸入空气流量Ga比作为区域B的边界的空气流量Ga2多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进气压力P2低于极限压力P2L,不执行再生。
接着,ECU50参照基于要求进气歧管压力PbR以及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而预先设定了要求节气门开度TAR的映射(省略图示),算出要求节气门开度TAR(步骤402)。接着,ECU50将进气旁通阀36控制成在步骤400中算出的开度,并且将节气门40控制成在步骤402中算出的要求节气门开度TAR,从而执行再生处理(步骤404)。
另外,在图11所示的程序中,在步骤210的判定不成立的情况下,ECU50使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增大规定量,并且为了不随着该进气旁通阀36开度的变更而发生吸入空气流量Ga的变化,调整节气门40的开度(步骤406)。
图12是表示在将控制对象设定为再生占空比(施加给MG24b的发电负荷)的例子中,为了实施再生而由ECU50执行的程序的流程图。在图12所示的程序中,ECU50在步骤202中算出了极限压力P2L后,基于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算出再生占空比(步骤500)。ECU50为了进行该算出,参照具有与图8所示的关系类似的关系的映射。更详细而言,在本步骤500中参照的映射的设定相当于从图8所示的关系中删掉区域B,设置区域C来作为接着区域A的区域。另外,在本例中,在吸入空气流量Ga比区域C的高吸入空气流量侧的边界多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进气压力P2低于极限压力P2L,不执行再生。
接着,ECU50参照基于要求进气歧管压力PbR以及再生占空比预先设定了要求节气门开度TAR的映射(省略图示),算出要求节气门开度TAR(步骤502)。接着,ECU50为了获得在步骤500中算出的再生占空比而控制转换器26,且将节气门40控制成达到在步骤402中算出的要求节气门开度TAR,从而执行再生处理(步骤504)。
另外,在图12所示的程序中,在步骤210的判定不成立的情况下,ECU50使再生占空比下降规定量,并且为了不随着该再生占空比的变更而发生吸入空气流量Ga的变化,调整节气门40的开度(步骤506)。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中,在进行利用电动增压器24的能量再生的情况下,将MG24b的发电负荷以及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设定为不使进气压力P2低于极限压力P2L。如上所述,极限压力P2L是基于极限压力P3L算出的,所以可以说这样基于极限压力P2L设定MG24b的发电负荷等的结果是相当于将MG24b的发电负荷等设定为不使进气压力P3低于极限压力P3L。但是,关于本发明中的再生执行时的进气旁通阀的开度和电动发电机的发电负荷中的至少一方的控制,也可以代替如图8所示根据与进气压力P2的关系设定这些控制参数的控制目标值的上述的例子,根据与进气压力P3的关系设定控制目标值而执行该控制。详细而言,例如,将根据与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涡轮转速Nt和进气压力P3的关系设定了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和MG24b的发电负荷中的至少一方的控制目标值的映射存储在ECU50中。而且,也可以通过参照那样的映射,基于要求吸入空气流量GaR、涡轮转速Nt和进气压力P3设定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和MG24b的发电负荷中的至少一方,将进气旁通阀36的开度和MG24b的发电负荷中的至少一方控制成不会使进气压力P3低于极限压力P3L。但是,用在本发明的控制中的控制参数如上所述是进气旁通阀的开度以及电动发电机的发电负荷中的至少一方,该控制参数的控制量的变更直接影响进气压力P2。因而,如实施方式1、2那样关联进气压力P2而非关联进气压力P3地实施该控制参数的控制,能够实现精度更高的进气压力的控制。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以及上述的变形例中,说明了作为满足不发生从油封部22e向涡轮压缩机22a侧的漏油的条件的“第1特定压力值”以及“第2特定压力值”,分别使用“极限压力P3L”以及“极限压力P2L”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中的“第1特定压力值”只要是满足上述条件的压力值即可,不限定于与满足该条件的第1进气压力的下限值相当的极限压力P3L,例如也可以是比极限压力P3L高的任意的压力值。这对于“第2特定压力值”也同样。
另外,关于在进行再生强化的情况下使用的调整由涡轮回收的排气能量的量的排气能量调整机构,除了废气旁通阀以外,例如组合在涡轮增压器中的可变喷嘴机构也属于上述机构。在使用可变喷嘴机构进行再生强化的情况下,为了增加由涡轮回收的排气能量的量,关闭可变喷嘴。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等中,使用节气门40进行用于对随着再生的实施而发生的吸入空气流量Ga的变化(发动机转矩的变化)进行抑制的吸入空气流量的调整。但是,能用在这种吸入空气流量的调整中的吸入空气流量调整机构不仅包含节气门,例如也包含能改变进气门的开阀特性(作用角、升程量、打开正时以及关闭正时中的至少一个)的可变气门机构。

Claims (8)

1.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控制包括进气通路、排气通路、吸入空气流量调整机构、涡轮增压器、电动增压器、进气旁通通路和进气旁通阀的内燃机,
被向气缸吸入的进气在所述进气通路内流动;
来自所述气缸的排气在所述排气通路内流动;
所述吸入空气流量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进气通路内,对被向所述气缸吸入的空气的吸入空气流量进行调整;
所述涡轮增压器包括配置在所述排气通路内的涡轮、配置在所述进气通路内的涡轮压缩机、将所述涡轮与所述涡轮压缩机连结的连结轴、和在所述涡轮压缩机的叶轮的背面侧的部位设置在所述连结轴上的油封部;
所述电动增压器包括电动压缩机和电动发电机,所述电动压缩机配置在比所述涡轮压缩机靠上游侧的所述进气通路内,所述电动发电机是所述电动压缩机的驱动源,并且在进行再生的情况下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
所述进气旁通通路将比所述电动压缩机靠上游侧的所述进气通路,与比所述电动压缩机靠下游侧且比所述涡轮压缩机靠上游侧的所述进气通路连接;
所述进气旁通阀开闭所述进气旁通通路,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再生处理部,所述再生处理部执行由所述电动增压器进行的再生处理,
所述再生处理部在执行所述再生处理时,基于所述内燃机的要求吸入空气流量、所述涡轮增压器的转速和第1特定压力值,设定所述进气旁通阀的开度和所述电动发电机的发电负荷中的至少一方,该第1特定压力值是所述涡轮压缩机的出口的进气压力即第1进气压力的压力值中的、满足不发生从所述油封部向所述涡轮压缩机侧的漏油的条件的压力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还具有取得所述电动压缩机的下游且所述涡轮压缩机的上游的进气压力即第2进气压力的第2进气压力取得机构,
所述再生处理部基于所述第1特定压力值、所述内燃机的吸入空气流量和所述涡轮增压器的转速,算出第2特定压力值,基于所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和所述第2进气压力,设定所述进气旁通阀的开度和所述电动发电机的发电负荷中的至少一方,使得所述第2进气压力不低于算出的所述第2特定压力值,该第2特定压力值是所述第2进气压力的压力值中的满足不发生所述漏油的条件的压力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比在使所述发电负荷为规定的控制范围内的最大值且使所述进气旁通阀全闭的状态下所述第2进气压力成为所述第2特定压力值时的第1吸入空气流量多的情况下,与所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比所述第1吸入空气流量少的情况相比,所述再生处理部增大所述进气旁通阀的开度,或者减少所述发电负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比所述第1吸入空气流量多的情况下,所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越多,所述再生处理部使所述进气旁通阀的开度越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比在使所述发电负荷为所述控制范围内的最大值且使所述进气旁通阀全开的状态下所述第2进气压力成为所述第2特定压力值时的第2吸入空气流量多的情况下,所述要求吸入空气流量越多,所述再生处理部使所述发电负荷越少。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特定压力值和所述第2特定压力值分别为所述第1进气压力的最小值和所述第2进气压力的最小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空气流量调整机构是节气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空气流量调整机构是能改变进气门的开阀特性的可变气门机构,所述进气门的开阀特性包括作用角、升程量、打开正时以及关闭正时中的至少一个。
CN201610483872.7A 2015-07-01 2016-06-28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3212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2721 2015-07-01
JP2015132721A JP6287979B2 (ja) 2015-07-01 2015-07-01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21230A CN106321230A (zh) 2017-01-11
CN106321230B true CN106321230B (zh) 2018-06-29

Family

ID=56203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8387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321230B (zh) 2015-07-01 2016-06-28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32231B2 (zh)
EP (1) EP3112641B1 (zh)
JP (1) JP6287979B2 (zh)
CN (1) CN1063212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51962B2 (ja) 2013-12-04 2018-07-0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の制御装置
JP6294646B2 (ja) * 2013-12-04 2018-03-1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ターボコンパウンド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JP6234198B2 (ja) 2013-12-04 2017-11-2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装置
JP6434285B2 (ja) 2013-12-04 2018-12-0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過給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JP6377340B2 (ja) 2013-12-04 2018-08-2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過給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JP6269330B2 (ja) * 2014-06-06 2018-01-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6128081B2 (ja) * 2014-09-02 2017-05-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システム
US10655548B2 (en) * 2015-02-17 2020-05-19 Volvo Truck Corporation Electric supercharg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supercharger
JP6248993B2 (ja) * 2015-07-31 2017-12-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US10337347B2 (en) 2016-06-30 2019-07-02 Ge Global Sourcing Llc Method and systems for an energy recovery and energy converting unit for an engine
JP6227086B1 (ja) * 2016-10-11 2017-11-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DE102017210962B4 (de) * 2017-06-28 2019-01-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ufgeladene Brennkraftmaschine mit Abgasrückführ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derartigen Brennkraftmaschine
JP2019124158A (ja) * 2018-01-16 2019-07-25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回生発電システム
JP2019124177A (ja) * 2018-01-17 2019-07-25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過給制御装置
US11091272B2 (en) * 2018-07-19 2021-08-17 Raytheo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Aircraft hybrid propulsion fan drive gear system DC motors and generators
US20200049060A1 (en) * 2018-08-13 2020-02-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ngine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turbocharger and turbocharger of an engine system
DE102019210256A1 (de) * 2019-07-11 2021-01-14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treiben eines Verbrennungsmotors mit einer elektrisch unterstützten abgasgetriebenen Aufladeeinrichtung
CN113864041B (zh) * 2021-09-30 2022-08-09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电动增压的高背压柴油机功率恢复方法及其实施装置
CN118355186A (zh) * 2021-12-16 2024-07-16 沃尔沃卡车集团 燃烧发动机装置和方法
CN115370489A (zh) * 2022-08-31 2022-11-22 广西玉柴船电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提高发动机效率的进气控制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5138A (zh) * 2002-07-30 2005-10-19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电动增压器和发电机
CN1926316A (zh) * 2004-03-04 2007-03-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带电动机的增压器的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46250B2 (ja) * 1981-06-22 1985-10-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タ−ボチヤ−ジヤ
JPH11324688A (ja) * 1998-05-20 1999-11-26 Nissan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エネルギ回収装置
JP2000002192A (ja) * 1998-06-15 2000-01-07 Aisin Seiki Co Ltd コンプレッサ装置
DE10159801A1 (de) * 2001-12-05 2003-04-10 Audi Ag Verbrennungsmotor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Verbrennungsmotors
EP1327753B1 (en) * 2001-12-24 2004-10-13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Crank case ventilation system
DE10202146B4 (de) * 2002-01-21 2005-12-22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Ansteuerung eines elektrisch angetriebenen Verdichters
US6957535B2 (en) * 2002-05-11 2005-10-25 Daimlerchrysler Ag Variable exhaust-gas turbocharger with an auxiliary driv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3952974B2 (ja) * 2003-03-17 2007-08-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US6922995B2 (en) * 2003-03-27 2005-08-02 Nissan Motor Co., Ltd. Supercharging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4182880B2 (ja) * 2003-03-27 2008-11-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3951951B2 (ja) * 2003-04-03 2007-08-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2004360487A (ja) * 2003-06-02 2004-12-24 Honda Motor Co Ltd 遊星歯車機構を備えた過給機
JP4306483B2 (ja) * 2004-02-10 2009-08-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機付過給機を有する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4389739B2 (ja) * 2004-09-29 2009-12-2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
JP4312694B2 (ja) * 2004-10-08 2009-08-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4434174B2 (ja) * 2006-05-10 2010-03-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US20080219866A1 (en) * 2007-01-31 2008-09-11 Turbodyne Technologies, Inc. Gen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ass Air Flow
US20140208745A1 (en) * 2009-10-28 2014-07-31 Eaton Corporation Control strategy for an engine
JP5700237B2 (ja) * 2010-07-08 2015-04-15 株式会社Ihi 排熱回収装置
JP2012067614A (ja) * 2010-09-21 2012-04-05 Toyota Motor Corp コンプレッサ出口圧力制御装置
GB2499823A (en) * 2012-03-01 2013-09-04 Cummins Ltd Turbine-generator and operation method
GB2504953B (en) * 2012-08-14 2017-07-12 Ford Global Tech Llc An engine system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an engine system
JP6206163B2 (ja) * 2013-12-20 2017-10-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システム
ES2597163T3 (es) * 2013-12-20 2017-01-16 Fpt Motorenforschung Ag Esquema de turbotracción mejorado, en particular en el campo de los vehículos industriales
JP6269330B2 (ja) * 2014-06-06 2018-01-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2016011641A (ja) * 2014-06-30 2016-01-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過給システム
JP6128081B2 (ja) * 2014-09-02 2017-05-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システム
EP2995798A1 (en) * 2014-09-11 2016-03-1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245221B2 (ja) * 2015-06-01 2017-1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US20170030257A1 (en) * 2015-07-30 2017-02-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nhancing cylinder deactivation by electrically driven compressor
KR101714265B1 (ko) * 2015-11-30 2017-03-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수퍼차저가 장착된 엔진시스템의 제어방법
JP2017136974A (ja) * 2016-02-04 2017-08-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5138A (zh) * 2002-07-30 2005-10-19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电动增压器和发电机
CN1926316A (zh) * 2004-03-04 2007-03-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带电动机的增压器的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12641B1 (en) 2017-10-25
CN106321230A (zh) 2017-01-11
JP6287979B2 (ja) 2018-03-07
US10132231B2 (en) 2018-11-20
US20170002726A1 (en) 2017-01-05
JP2017015001A (ja) 2017-01-19
EP3112641A1 (en) 201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21230B (zh)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CN103511357B (zh) 经由机械增压器供应真空的方法
CN106246393B (zh)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CN105422267B (zh)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JP4380674B2 (ja) 過給圧制御装置
CN107013318B (zh) 混合增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JP5899104B2 (ja) 車両の制御装置
CN110030078A (zh) 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方法和系统
CN108952952A (zh) 用于升压发动机系统的方法和系统
JP5406270B2 (ja) 電動過給機を備えた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方法、及び駆動装置
WO2014132539A1 (ja) 車両の制御装置
JP2013181393A (ja) エンジンの過給システム
CN111472880A (zh) 用于废气门阀诊断的系统和方法
JP4289194B2 (ja) 多気筒内燃機関の過給装置
KR20180068186A (ko) 마일드 하이브리드 차량의 mhsg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5525985B (zh) 双涡轮增压发动机
KR101438624B1 (ko) 차량용 브레이크 부압장치
CN106014655A (zh) 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辅助压缩机的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09751136A (zh)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JP2019100237A (ja) ウェイストゲートバルブの制御装置
JP2004208420A (ja) 車両制御装置
JP2006238700A (ja) 車両制御装置
JP4013816B2 (ja) 電動機付過給機の制御装置
JP2018080676A (ja) 車両の制御装置
JP2006161609A (ja) 過給機付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29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