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57342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57342A
CN106257342A CN201610431842.1A CN201610431842A CN106257342A CN 106257342 A CN106257342 A CN 106257342A CN 201610431842 A CN201610431842 A CN 201610431842A CN 106257342 A CN106257342 A CN 1062573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less belt
roller
transfer belt
biasing member
intermediate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318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57342B (zh
Inventor
笕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257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573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573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573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47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 G03G2215/1661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of 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包括:可移动的环形带;成像单元;包括第一辊与第二辊的多个辊;和推压构件,推压构件在内周面侧处设置于相对于带移动方向在第一辊上游侧和第二辊下游侧相邻的位置处,推压构件在相对于带移动方向的上游端部处被支承,并且在相对于带移动方向的两个不同位置处包括第一推压部和第二推压部,第一推压部和第二推压部沿着与带移动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推压带。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电子照相模式或者静电记录模式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打印机或者传真机),其中,采用环形带在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同时将调色剂图像进给至转印部;并且涉及在成像设备中用于推压环形带的推压构件。
背景技术
通常,在使用电子照相模式或者静电记录模式的成像设备中,通过合适的成像处理而在例如电子照相感光构件或者静电记录电介质构件的图像承载构件(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该调色剂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材料上,或者在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之后再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作为中间转印构件,在许多情况中使用环形带(中间转印带)。作为感光构件或者静电记录电介质构件,有时使用环形带(感光(构件)带、静电记录电介质(构件)带)。
作为一例,将用设置有中间转印带的中间转印式电子照相成像设备进行进一步说明。形成于感光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初次转印部处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之后在二次转印部处二次转印到例如纸的记录材料上。在二次转印部处,例如,二次转印构件(例如二次转印辊)设置在经由中间转印带而与用于中间转印带的拉伸辊之一相对的位置处,从而二次转印部是通过该拉伸辊和二次转印构件夹持中间转印带所形成的。然后,通过给二次转印构件或者拉伸辊施加电压,在二次转印部形成电场,以使得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二次转印到供给到二次转印部的记录材料上。此时,当二次转印部处的电场过强时,通过放电使调色剂具有相反极性的电荷。这样,有时会发生具有接近于零电荷量的调色剂未转印到记录材料上,而是该部分处的图像被消除而成为白色部分(白色空白)的现象。该现象易于因形成于二次转印部处形成的强电场而产生,因此称为“(通过电场对图像的)强除”。此外,该强除现象的程度依调色剂所受负荷的状态而不同。调色剂的外部添加剂具有降低调色剂和其它物体之间沉积力的作用。因此,受到的负荷多并且外部添加剂已剥离的调色剂在中间转印带上的沉积力增大,使得强除现象更易于显现。
强除现象易于在二次转印部处电场过强的情况中发生,因此要考虑减小为二次转印所供给的转印电压并从而可以抑制强除。然而,当转印电压过小时,不能充分地二次转印用于高浓度图像的调色剂,以致有时损害了形成于记录材料上的高浓度图像的图像质量。
当在中间转印带的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和调色剂图像将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表面之间形成间隙(放电间隙)时,易于发生在二次转印部附近引起强除现象的放电。当中间转印带在二次转印部附近波动时,易于产生上述间隙,使得强除程度恶化。因此,可以通过抑制中间转印带在二次转印部附近的波动来抑制强除现象。
为了抑制中间转印带的波动,可以仅需使由拉伸器件拉伸中间转印带的张力变强(大)。然而,为了充分地抑制中间转印带在二次转印部附近的波动(这会极大地影响图像质量),在二次转印部附近安置接触中间转印带内周面(背面)的推压构件是更有效的。
日本公开专利申请JP2002-82543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片(状)构件在二次转印部附近接触中间转印带的背面。
然而,在厚且具有高刚性的厚纸等用作记录材料的情况中,当记录材料在进给方向上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部时的冲击较大,使得有时即使通过推压构件也不能充分地抑制中间转印带的波动。此外,仅在记录材料的前端部处,有时在记录材料和中间转印带之间形成间隙。
将参照图6进一步说明。图6中所示的推压构件210包括接触中间转印带207背面的片211。片211在其自由端的自由端部(接触部)210a处接触中间转印带207的背面。推压构件210构造成在接触部210a处抵抗通过记录材料P推压中间转印带207的推力,以便最好是在记录材料P的前端部紧密接触中间转印带7的状态下记录材料P进入二次转印部N2中。结果,消除或者减小了在二次转印部N2附近的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和记录材料P的表面之间的间隙,以便可以抑制由于二次转印部N2附近放电导致的强除现象。
然而,当记录材料P进入二次转印部N2时冲击较大时,推压构件210受到冲击的影响,并且从而有时沿使得推压构件210在接触部210a处脱离记录材料P的方向移动。此外,在接触部210a附近,中间转印带7产生波动,使得记录材料P的前端部和中间转印带7不能相互紧密接触,从而有时在二者之间形成间隙。由于在该间隙中在记录材料P和中间转印带7之间的放电,仅在记录材料P的前端部处产生图像消除而成为白色部分的现象(白色空白)和调色剂在电场中飞散的现象(飞散)。在下文中,在记录材料前端部处产生的图像缺陷(例如白色空白或者飞散)也称为前端部图像缺陷。
在未在二次转印部附近设置推压构件的情况中也会发生前端部图像缺陷。然而,在记录材料前端部和另一部分之间设置推压构件的情况中,记录材料和中间转印带之间形成间隙的容易程度是大大地不同的,因此前端部图像缺陷有变得更明显的趋势。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可移动的环形带;成像单元,构造成在环形带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多个辊,构造成在环形带内周面侧拉伸环形带,其中,该多个辊包括:第一辊,构造成形成转印部,在转印部处调色剂图像从环形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和第二辊,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设置在第一辊上游侧的位置处;和推压构件,构造成与环形带内周面接触地朝向环形带外周面侧推压环形带,其中,推压构件在环形带内周面侧设置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在第一辊上游侧且第二辊下游侧相邻的位置处,并且其中,推压构件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的上游端部处被支撑,并且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的两个不同位置处包括第一推压部和第二推压部,第一推压部和第二推压部沿着与环形带移动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推压环形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可移动的环形带;成像单元,构造成在环形带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多个辊,构造成在环形带内周面侧拉伸环形带,其中,该多个辊包括:第一辊,构造成形成转印部,在转印部处调色剂图像从环形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和第二辊,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设置在第一辊上游侧的位置处;和推压构件,构造成与环形带内周面接触地朝向环形带外周面侧推压环形带,其中,推压构件在环形带内周面侧设置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在第一辊上游侧且第二辊下游侧相邻的位置处,并且其中,推压构件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的上游端处被支承,并且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的多个不同位置处包括多个推压部,每个推压部沿着与环形带移动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推压环形带。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中,将清楚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二次转印部及其附近的示意图。
在图3中,(a)和(b)各自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推压构件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2中的推压构件的剖视图。
在图5中,(a)和(b)各自是示出实施例3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二次转印部及其附近的剖视图,以用于阐明现有技术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和推压构件。
[实施例1]
1.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和操作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100的示意性剖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100是串列式激光束打印机,能够使用电子照相模式形成全色图像并且采用中间转印模式。
成像设备100包括第一到第四成像部SY、SM、SC和SK,它们作为多个成像部(站),分别用于形成黄色(Y)图像、品红色(M)图像、青色(C)图像和黑色(K)图像。在本实施例中,这四个成像部SY、SM、SC和SK的结构和操作基本上是相同的,区别仅在于在稍后描述的显影步骤中所用调色剂的颜色彼此不同。因此,在下文中,在不需要特别区别的情况中,省略了代表用于相关颜色的元件的后缀Y、M、C和K,并且将总括地描述这些元件。
成像部S包括感光鼓1,作为第一图像承载构件,是可旋转的鼓形电子照相式感光构件。感光鼓1被驱动沿箭头R1方向旋转。在成像部S的感光鼓1的外周,沿着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按所列次序设置以下处理装置。首先,设置有作为充电器件的充电器2。接下来,设置有作为曝光器件的曝光装置(激光扫描器)3。接下来,设置有作为显影器件的显影装置4。接下来,设置有作为初次转印器件的初次转印辊5,它是辊形初次转印构件。接下来,设置有作为感光构件清洁器件的鼓清洁装置6。
转动着的感光鼓1的表面由充电器基本上均匀地充电至预定极性(本实施例中为负)和预定电位。充电了的感光鼓1由曝光装置3根据图像信息曝光,以便在感光鼓1上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静电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由显影装置4利用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显影(可视化),以便在感光鼓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反转显影方法。也就是说,在感光鼓1均匀地充电之后,把充电成极性与感光鼓1的电荷极性相同的调色剂沉积到因感光鼓1的表面曝光而电位绝对值降低的感光鼓1的曝光部。
顺便提及,由曝光装置3所形成的静电潜像是一组小点图像,并且,通过改变点图像的浓度可改变要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浓度。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彩色调色剂图像的最大浓度为大约1.5-1.7,并且在最大浓度时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为大约0.4-0.6mg/cm2
作为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由可旋转环形带构成的中间转印带7设置成与成像部SY、SM、SC、SK的感光鼓1Y、1M、1C、1K的表面接触。中间转印带7由包括张紧辊71、驱动辊72和二次转印对置辊73的多个拉伸辊(支承构件)拉伸。张紧辊71把中间转印带7的张力控制在恒定水平。驱动辊72将驱动力从作为驱动器件的驱动电机(未示出)传递至中间转印带7,从而使中间转印带7移动(转动)。中间转印带7由驱动辊72驱动沿图1中箭头R1的方向旋转。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72的周速度为250-300mm/sec。通过作为推压器件的弹簧的力来对张紧辊71施加力,以便将中间转印带7从内周面(背面)侧朝外周面(前面)侧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该力,相对于进给方向大约2-5kg的张力施加至中间转印带7。二次转印对置辊73经由中间转印带7和稍后描述的二次转印带81而与稍后描述的二次转印辊82对置,以便形成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夹持部)N2。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中间转印带7,使用从背面侧至前面侧依次包括树脂层、弹性层和表面层的三层结构环形带。作为构成树脂层的树脂材料,使用例如聚酰亚胺或者聚碳酸酯的材料。此外,树脂层的厚度为大约70-100μm。作为构成弹性层的弹性材料,使用例如聚氨酯橡胶或者氯丁橡胶的材料。此外,弹性层的厚度为大约200-250μm。作为表面层的材料,优选的材料是能够减小调色剂沉积在中间转印带7表面上的沉积力以便于在二次转印部N2处将调色剂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例如,作为基材,可使用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树脂材料(例如聚氨酯、聚酯和环氧树脂)或者弹性材料(例如橡胶(例如,丁基橡胶)和弹性体)。在该基材中,可以分散和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或者粒径彼此不同的)通过减小表面能量来增强润滑性的材料,例如含氟树脂材料的粉末或颗粒等。表面层的厚度可优选为大约5-10μm。通过添加导电剂(例如碳黑)来调节中间转印带7以使其体积电阻率为1×109-1×1014Ω.cm,以用于调节电阻值。
在中间转印带7的背面侧,初次转印辊5Y、5M、5C、5K分别与感光鼓1Y、1M、1C、1K对应地设置。每个初次转印辊5被朝向相关的感光鼓1推压,以便形成中间转印带7和感光鼓1相互接触的初次转印部(初次转印夹持部)N1。此外,在中间转印带7的前面侧,在与二次转印对置辊73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作为二次转印器件的二次转印装置8。二次转印装置8包括由环形带构成的作为记录材料进给构件的二次转印带81并且包括设置在二次转印带81的背面侧的作为二次转印构件的二次转印辊82。经由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带81把二次转印辊82朝向二次转印对置辊73推压,以便形成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带81相互接触的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夹持部)N2。稍后将具体地描述二次转印装置8。此外,在中间转印带7的前面侧,在与驱动辊72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作为中间转印构件清洁器件的中间转印带清洁器74。
在初次转印部N1处,如上所述地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初次转印辊5的作用下静电地转印(初次转印)到转动着的中间转印带7上。此时,对初次转印辊5施加极性与调色剂正常电荷极性相反(在本实施例中为正)的初次转印偏压(初次转印电压)。结果,初次转印电流供给到初次转印部N1。例如,在形成全色图像期间,形成于感光鼓1Y、1M、1C、1K上的各色调色剂图像在各初次转印部N1处相继重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结果,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了通过重叠的四色调色剂图像所获得的用于全色图像的多重调色剂图像。通过辊清洁器6来从感光鼓1上去除并收集在预定转印步骤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上的沉积物,例如调色剂(初次转印残留调色剂)。
形成于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7的转动而送至二次转印部N2处。另一方面,容纳在记录材料盒(未示出)中的记录材料P(例如纸)由进给辊(未示出)一张一张地进给,然后由对准辊对12进给至二次转印部N2处。对准辊对12暂时地停止所进给的记录材料P,然后与把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图像进给至二次转印部N2的进给同步地将记录材料P供给至二次转印部N2。相对于记录材料P的进给方向在二次转印部N2的上游侧设置有用于管制记录材料P进给路径的以下引导构件13a和13b。首先,在中间转印带7的前面侧,设置有二次转印上游侧上部引导构件13a,用于进行管制以使记录材料P接近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此外,设置有二次转印上游侧下部引导构件13b,用于进行管制以将记录材料P从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分开。记录材料P从引导构件13a和13b之间穿过。也就是说,通过引导构件13a和13b管制记录材料P从对准辊对12到二次转印部N2的进给路径。
然后,在二次转印部N2处,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装置8的作用下静电地转印(二次转印)到在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带81之间夹持进给的记录材料P上。此时,对二次转印辊82施加极性与调色剂正常电荷极性相反(在本实施例中为正)的二次转印偏压(二次转印电压)。结果,二次转印电流供应给二次转印部N2。通过中间转印带清洁器74从中间转印带7上去除并收集在二次转印步骤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沉积物,例如调色剂(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
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从中间转印带7分开,然后从二次转印带81分开,并且之后进给至定影装置15。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分离爪14a,用于抑制从二次转印带81分离的记录材料P静电缠绕在二次转印带81上。在分离爪14a的下游侧,设置有用于将记录材料P进给至定影装置15的定影前进给装置14b。然后,在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由定影装置15定影到记录材料P上之后,将记录材料P排出(输出)到成像设备100的设备主组件外。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部SY、SM、SC、SK构成用于在带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成像器件。
2.二次转印装置
接下来,将具体地描述本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装置。二次转印装置8是用于在转印部处从带将调色剂(图像)静电地转印的转印器件的实例。二次转印装置8包括由环形带构成的二次转印带81。二次转印带81由包括二次转印辊82、分离辊83、张紧辊84和驱动辊85的多个拉伸辊(支承构件)拉伸。二次转印辊82将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带81夹在二次转印辊82自身和二次转印对置辊73之间,以便形成二次转印部N2。在记录材料P穿过二次转印部N2之后,分离辊83将记录材料P从二次转印带81分开。通过作为推压器件的弹簧(未示出)把张紧辊84从二次转印带81的背面侧朝前面侧推压,以便给二次转印带81施加张力。驱动辊85将驱动力从作为驱动器件的驱动电机(未示出)传递至二次转印带81,从而使二次转印带81移动(转动)。二次转印带81由驱动辊85驱动沿图1中箭头R3的方向旋转。各个辊按二次转印辊82、分离辊83、张紧辊84和驱动辊85的次序沿二次转印带81的旋转方向设置。二次转印辊82、分离辊83和张紧辊84均随二次转印带81的转动而转动。
通过在芯金属(芯材)上设置用离子导电发泡橡胶(NBR橡胶)形成的弹性层来构造二次转印辊82。该二次转印辊82的外径为24mm,表面层的表面粗糙度Rz为6.0-12.0μm,在N/N(23℃/50%RH)环境中施加2kV电压下测量的电阻为1×105-1×107Ω。弹性层的Asker-C硬度为30-40度。此外,作为二次转印偏压施加器件的二次转印偏压电源(高压电源)87连接到二次转印辊82。二次转印偏压电源87能够供给可变偏压,并且构造成可以给二次转印辊82施加期望的二次转印偏压。通过给二次转印辊82施加二次转印偏压,不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7转印到进给至二次转印部的记录材料P上,而且记录材料P由所供给的静电力吸附到二次转印辊81上。在本实施例中,二次转印偏压施加至二次转印辊82以便流过例如+40到+60μA的电流。
卷绕在二次转印辊82的表面上的二次转印带81沿图1中箭头R3的方向移动,以使在二次转印部N2处吸附到二次转印带81表面上的记录材料P进给至下游侧。然后,在二次转印带81上的记录材料P到达相对于二次转印带81的旋转方向在二次转印辊82下游侧相邻设置的分离辊83的位置时,通过分离辊83的曲率来使记录材料P从二次转印带81的表面分开。然后,与二次转印带81分离的记录材料P进给至如上所述的定影装置15处。
顺便提及,作为二次转印带81,可适合使用通过将作为抗静电剂的碳黑等加入到例如聚酰亚胺或者聚酰胺的树脂材料中而制备的带。优选地,二次转印带81的体积电阻率为大约1×109-1×1014Ω.cm且厚度为大约0.07-0.1mm。二次转印带81可以足够硬,通过张拉试验法(JIS K6301)测量的杨氏模量值为100MPa以上且10GPa以下。
3.推压构件
如上所述,在记录材料P即将进入二次转印部N2之前,记录材料P的在记录材料P进给方向上的前端抵靠中间转印带7,从而产生使中间转印带7和设置在中间转印带7背面的推压构件振动的冲击力。通常,由于该冲击力,推压构件不能充分地抑制中间转印带7的振动(波动),从而在记录材料P的前端部处产生图像缺陷(前端部图像缺陷),例如白色空白或者飞散。
当推压构件设置成使得推压构件的位置在成像设备中可变动时,易于发生推压构件不能完全抑制中间转印带7振动(波动)的现象。例如,推压构件通过其片(状)构件接触中间转印带7并且然后挠曲(弯曲)的情况,或者推压构件未形成有片构件而是由弹性材料形成或者与此情况相应地推压构件由例如弹簧的推压器件推压的情况。推压构件设置成在成像设备中位置变动的理由是:使用片构件时,推压构件可以设置在二次转印部N2附近的位置,并且从而优点是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强除。
为了抑制如上所述的前端部图像缺陷,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具有以下结构的推压构件10。在本实施例中,在用于中间转印带7的多个拉伸辊中,在二次转印对置辊73和张紧辊71之间,用于抑制中间转印带7振动(波动)的推压构件10设置成与拉伸的中间转印带7的背面接触。在所述多个拉伸辊中,二次转印对置辊73是在与二次转印部N2相应的位置处接触中间转印带7背面的拉伸辊(第一拉伸辊)。在所述多个拉伸辊中,张紧辊71是相对于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方向在第一拉伸辊上游侧相邻设置的拉伸辊(第二拉伸辊)。在本实施例中,推压构件10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方向上相互间隔开的多个接触部处接触中间转印带7的背面。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推压构件10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方向上在二次转印部N2上游侧的多个位置处接触中间转印带7的背面。结果,可以在多个点处抑制和减小由于记录材料P的前端抵(撞)靠中间转印带7时的冲击所引起的中间转印带7的振动。因此,即使当记录材料P的前端部进入二次转印部N2时,推压构件10也可以稳定地抑制中间转印带7的振动(波动)。因此,可抑制在记录材料P的前端部处产生图像缺陷(前端部图像缺陷),例如白色空白或者飞散。这将在下面具体地描述。
图2是具体地示出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中二次转印部N2及其附近的剖视图。在图2中,从图示中省略了二次转印带81。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方向,在二次转印部N2的上游侧附近,设置有与中间转印带7的背面接触的推压构件10,以用于抑制中间转印带7的振动(波动)。
在本实施例中,推压构件10包括由第一片(支撑片)11和第二片(支撑片)12组成的两个片。作为第一片11和第二片12,可以使用由任何材料例如树脂、橡胶或者金属形成的片(状)构件。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由树脂形成的片构件。第一片11和第二片12总体上构成片构件。第一片11和第二片12分别在相互间隔开的接触部10a和10b处接触中间转印带7的背面。第一片11和第二片12重叠,且相对于中间转印带7的背面成角度。在第一片11和第二片12中,与第一片11相比第二片12更靠近中间转印带7背面设置,第二片12的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部(在下文中也称为自由端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方向设置在第一片11的上游侧。此外,第一片11和第二片12分别在其自由端部处接触中间转印带7的内周面。具体地说,第一片11和第二片12均是在其处于中间转印带7背面侧的自由端部边缘部处接触中间转印带7的背面,或者在从边缘部朝向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预定范围内的表面处接触中间转印带7的背面。
第二片12可以通过合适的固定器件(例如双面胶带或者螺钉)而结合到第一片11上。在此情况下,如图3(a)中所示,第二片12可以结合至第一片11以使在自由端部侧的预定范围上第二片12可以与第一片11各自独立地移动。或者,如图3(b)中所示,第二片12也可以结合至第一片11以使得第二片12从第二片的基端部(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上与自由端部相反)至自由端部整体地结合至第一片。顺便提及,在图3(a)和(b)中,均示出了第一片11和第二片12通过作为固定器件的双面胶带13而相互结合的实例。
这里,第一片11与中间转印带7所接触的接触部(自由端部)10a的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部是第一接触点S1。该第一接触点S1是多个接触部之中在带旋转方向上最靠近转印部的接触部的在带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部的实例。
此外,第二片12与中间转印带7所接触的接触部(自由端部)10b的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部是第二接触点S2。该第二接触点S2是在带旋转方向上位于第一片接触点上游侧的相邻接触部在带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部的实例。
此外,沿二次转印对置辊73的旋转轴线方向看,中间转印带7与连接二次转印对置辊73旋转中心和二次转印辊82旋转中心的连线的交点是转印部中心点T。在本实施例中,在未设置推压构件10的情况中,二次转印辊82相对于在二次转印对置辊73和张紧辊71之间拉伸的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拉伸表面)与二次转印对置辊73相对地设置。转印部中心点T是第一拉伸辊和第二拉伸辊之间的外侧公切线(图3的A)与从第一拉伸辊旋转中心画至该外侧公切线的垂线二者之间的交点的实例。
在该情况中,从更有效地抑制中间转印带7的振动(波动)并从而更有效地抑制强除(由于强电场导致的图像空白)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上从第一接触点S1到转印部中心点T的距离为25mm以下。表1示出了从S1到T的距离和通过抑制中间转印带7振动(波动)所获得的强除抑制效果之间的关系。在表1中,“○”表示可以充分地抑制强除的情况,“△”表示强除抑制效果稍低但实际上是可接受的情况,并且“×”表示产生有问题程度的强除的情况。
表1
*1:“SL”为强除。
如表1中所示,当从S1到T的距离大于25mm时,不易达到强除抑制效果。在靠近二次转印部N2的点处,通过设置推压构件10以抑制中间转印带7的振动(波动),可更有效地抑制中间转印带7的振动(波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片11设置在使得从S1到T的距离为大约7-9mm的位置处。顺便提及,第一接触点S1相对于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方向设置在二次转印部N2的上游侧,即,在二次转印辊82(具体地说,二次转印辊82上的二次转印带81)与中间转印带7相接触的接触部的上游侧。
此外,优选的是在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方向上从第二接触点S2到第一接触点S1的距离不要过大,因为这样能够充分地实现通过第一片11来抑制由于记录材料P前端进入二次转印部时的冲击所引起的中间转印带7振动(波动)的效果。具体地说,优选的是在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方向上从第二接触点S2到第一接触点S1的距离小于在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方向上从第一接触点S1到转印部中心点T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片12设置在使得从S1到S2的距离为大约3-5mm的位置处。
这里,如图3中所示,沿二次转印对置辊73的旋转轴线方向看,二次转印对置辊73和张紧辊71之间的外侧公切线是A。该外侧公切线A相应于在未设置推压构件10的情况中在二次转印对置辊73和张紧辊71之间拉伸的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拉伸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沿二次转印对置辊73的旋转轴线方向看,推压构件10使在二次转印对置辊73和张紧辊71之间拉伸的中间转印带7相对于如上所述的切线A朝向中间转印带7的前面侧(外周面侧)突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片11和第二片12结合至支承构件14,以便将中间转印带7从背面侧朝前面侧推压并从而改变中间转印带7的拉伸表面。在图3中,用点划线示出了未设置推压构件10时中间转印带7的拉伸表面(切线)A。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第二接触点S2处中间转印带7的拉伸表面由推压构件10改变(突出)的量小于在第一接触点S1处中间转印带7的拉伸表面由推压构件10改变的量。也就是说,推压构件10在多个接触部处使中间转印带7沿垂直于切线A的方向相对于切线A朝向中间转印带7的前面侧突出。此外,优选的是在多个接触部中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上最靠近二次转印部N2的接触部处的突出量为最大。结果,在从第一接触点S1到二次转印部N2的区域中防止了抑制中间转印带7振动(波动)的力的减弱,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前端部图像缺陷。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中所示,推压构件10使中间转印带7的拉伸面在第一接触点S1处改变Z1并且在第二接触点S1处改变Z2。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第一片11,使用由厚度大约0.4-0.6mm的树脂材料(例如,聚酯)形成的片构件。此外,中间转印带7的拉伸面由第一片11所改变的量Z1为大约1.0-3.0mm。另一方面,中间转印带7的拉伸面由第二片12所改变的量Z2小于量Z1。这是因为:在Z2大于Z1的情况中,由第一片11推中间转印带7的力减小,并且中间转印带7在从第一接触点S到二次转印部N2的区域中易于产生振动(波动),从而前端部图像缺陷的抑制效果下降。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第二片12,采用厚度大约0.2-0.3mm(大约为第一片11厚度的一半)、与第一片11相同材料形成的片构件。结果,由第二片12推中间转印带7的力弱于由第一片11推中间转印带7的力,从而可靠地使中间转印带7的拉伸面由第二片12所改变的量Z2小于量Z1。也就是说,在多个片11和12中,优选的是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上最靠近二次转印部N2的接触部处与中间转印带7背面所接触的片具有最大的厚度。
顺便提及,第一片11和第二片12的厚度在纵向方向(基本上垂直于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方向)是基本上均匀的。此外,第一片11和第二片12纵向方向的长度为大约330-380mm,比中间转印带7纵向方向的长度长。这是因为:第一片11和第二片12是树脂片,并且因此当其纵向长度比中间转印带7纵向长度短时,中间转印带7的纵向端部易于损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不但在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的除前端部之外的部分上期间而且当记录材料P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部时均可抑制中间转印带7的振动(波动)。结果,不但可抑制强除的产生,而且可抑制在记录材料P前端部处产生的并且在设置有推压构件10的情况中在厚纸通过等期间会很明显的图像缺陷(前端部图像缺陷),例如白色空白或飞散。
[实施例2]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和操作与实施例1中相同。因此,具有相同或相应功能和结构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来表示并且将省略详细说明。
在实施例1中,设置了包括有相互结合的两个片且在两个接触部处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的推压构件10。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中所示,推压构件10包括具有两个接触部10a和10b的单个片(支撑片)15。在本实施例中,片15相对于中间转印带7的背面成角度地设置,并且在中间转印带7的背面侧(内周面侧)中具有至少一个台阶部(本实施例中一个)。该台阶部形成为使得片15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上游侧部分的厚度大于下游侧部分的厚度。此外,以台阶部为界,片15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部处接触中间转印带7的背面。作为片15,可以使用由例如树脂、橡胶或者金属的任何材料形成的片构件。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由树脂形成的片构件。
在该情况下,与第二片12的厚度小于第一片11的厚度的实施例1中类似,优选的是片15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的下游端部处的厚度大于台阶部处的厚度。也就是说,优选的是片15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的下游端部处的厚度大于上述至少一个(本实施例中一个)台阶部处的厚度。结果,可以使推压构件10在第二接触点S2处改变中间转印带7的拉伸面的量Z2可靠地小于推压构件10在第一接触点S1处改变中间转印带7的拉伸面的量Z1。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不但可获得类似于实施例1的效果,而且可使推压构件10的结构比实施例1中的更简单。
[实施例3]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和操作与实施例1中的是相同的。因此,具有相同或相应功能和结构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来表示并且将省略详细说明。
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描述了在推压构件10和中间转印带7之间存在两个接触部的情况,但是也可提供三个以上的接触部。
图5(a)示出了推压构件10的实例,其包括类似于实施例1中地设置的多个片(第一片11、第二片12、第三片16)并且具有三个接触部(10a、10b、10c)。例如,作为第一片11、第二片12和第三片16,可以使用由相同树脂材料形成的片构件,并且它们可以例如通过固定器件(例如双面胶带13)而相互结合到一起。在该情况下,与第二片12的厚度小于第一片11的厚度的实施例1中类似,优选的是第三片16的厚度小于第二片12的厚度。也就是说,优选的是多个片11、12、16的厚度配置成使得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更上游侧的接触部处接触中间转印带7背面的片的厚度小于其它片的厚度。结果,推压构件10使中间转印带7在多个接触部处突出的量可以可靠地配置成使得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更上游侧的接触部处的突出量可靠地小于在其它接触部处的突出量。
图5(b)示出了的推压构件10的实例,类似于实施例2,其包括具有多个接触部(10a、10b、10c)的单个片17。在本实例中,片17具有两个台阶部,以使得其厚度随着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的位置变化而朝向中间转印带7的背面增大。在该情况下,与自由端部厚度大于台阶部厚度的实施例2中类似,优选的是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台阶部的厚度大于上游侧台阶部的厚度。也就是说,优选的是片17中的至少一个(本实施例中两个)台阶部的厚度应使得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上的更上游侧台阶部的厚度小于更下游侧台阶部的厚度。结果,推压构件10使中间转印带7在多个接触部处突出的量可以是可靠地使得在中间转印带7旋转方向的更上游侧接触部处小于其它接触部处。
如上所述,通过在推压构件10和中间转印带7之间提供三个以上接触部,可在更多接触部处消散和减小当记录材料P进入二次转印部N2中时中间转印带7的振动(波动)。结果,可以改善抑制前端部图像缺陷的效果。
(其它实施例)
根据具体实施例如上地描述了本发明,但是不限于此。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二次转印器件的二次转印装置包括环形二次转印带和经由中间转印带朝向二次转印对置辊而接触二次转印带的二次转印辊。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二次转印器件也可以是不包括二次转印带但包括朝向二次转印对置辊接触中间转印带的二次转印辊的二次转印器件。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二次转印电场是由给二次转印辊施加电压而形成的情况,但是电压也可施加给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对置辊对应的拉伸辊。在该情况下,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辊对应的辊执行对置辊的功能。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环形带用于将由调色剂成像器件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进给至转印部以便将调色剂图像从环形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当把由调色剂成像器件形成于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进给至转印部以便将调色剂图像从带转印到记录材料时,环形带也可以是感光(构件)带,静电记录电介质(构件)带。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的变型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4)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可移动的环形带;
成像单元,构造成在环形带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多个辊,构造成在环形带内周面侧拉伸环形带,其中,该多个辊包括:第一辊,构造成形成转印部,在转印部处调色剂图像从环形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和第二辊,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设置在第一辊上游侧的位置处;和
推压构件,构造成与环形带内周面接触地朝向环形带外周面侧推压环形带,其中,推压构件在环形带内周面侧设置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在第一辊上游侧且第二辊下游侧相邻的位置处,并且其中,推压构件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的上游端部处被支撑,并且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的两个不同位置处包括第一推压部和第二推压部,第一推压部和第二推压部沿着与环形带移动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推压环形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推压构件具有由两个片构件重叠而形成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推压构件的第一推压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处于推压构件的下游端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两个片构件中,设置在带侧的片构件比另一片构件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推压构件的第一推压部和第二推压部形成为单一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二推压部是由台阶部构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一推压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在下游侧邻近第二推压部设置,和
其中,当第一推压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是第一接触点并且第二推压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是第二接触点时,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从第一接触点到转印部中心的距离为25m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从第一辊的旋转轴线方向看成像设备的情况下,当在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的环形带侧的外侧公切线与穿过第一辊旋转中心所画的垂直于外侧公切线的垂线之间的交点为转印部中心点时,相对于环形带旋转方向从第二接触点到第一接触点的距离小于从第一接触点到转印部中心点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当从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看成像设备时,推压构件使在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拉伸的环形带相对于所述外侧公切线朝向环形带外周面侧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推压构件使环形带在垂直于所述外侧公切线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外侧公切线朝向环形带外周面侧突出的量在第一接触点处大于在第二接触点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环形转印带;和
经由环形转印带朝向第一辊地接触环形转印带的转印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构造成经由环形带而朝第一辊推压的转印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推压构件是由树脂材料形成的。
14.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可移动的环形带;
成像单元,构造成在环形带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多个辊,构造成在环形带内周面侧拉伸环形带,其中,该多个辊包括:第一辊,构造成形成转印部,在转印部处调色剂图像从环形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和第二辊,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设置在第一辊上游侧的位置处;和
推压构件,构造成与环形带内周面接触地朝向环形带外周面侧推压环形带,其中,推压构件在环形带内周面侧设置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在第一辊上游侧且第二辊下游侧相邻的位置处,并且其中,推压构件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的上游端处被支承,并且在相对于环形带移动方向的多个不同位置处包括多个推压部,每个推压部沿着与环形带移动方向交叉的横向方向推压环形带。
CN201610431842.1A 2015-06-19 2016-06-17 成像设备 Active CN1062573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4201 2015-06-19
JP2015124201A JP6552294B2 (ja) 2015-06-19 2015-06-19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押圧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57342A true CN106257342A (zh) 2016-12-28
CN106257342B CN106257342B (zh) 2019-11-08

Family

ID=56117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31842.1A Active CN106257342B (zh) 2015-06-19 2016-06-17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04535B2 (zh)
EP (1) EP3106925B1 (zh)
JP (1) JP6552294B2 (zh)
CN (1) CN106257342B (zh)
RU (1) RU2657123C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9561A (zh) * 2019-03-11 2020-09-1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引导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39108B2 (ja) * 2015-05-28 2020-0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86552A (ja) 2017-11-01 2019-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500309B2 (en) 2020-06-18 2022-1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543124B2 (ja) * 2020-12-18 2024-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63184A (ja) * 2021-10-22 2023-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47071A (ja) * 2022-03-29 2023-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1874A (zh) * 2000-09-07 2002-03-27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20207522A1 (en) * 2011-02-15 2012-08-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467800A (zh) * 2014-09-25 2016-04-0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JP5935467B2 (ja) * 2012-04-12 2016-06-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80926A (ja) * 1995-09-13 1997-03-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249746B2 (ja) * 1996-07-22 2002-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674247B2 (ja) 1997-06-30 2005-07-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054517B2 (ja) * 2000-09-21 2008-0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667180B2 (ja) * 2005-09-09 2011-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175395B2 (ja) 2006-06-26 2008-11-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08968A (ja) * 2008-06-30 2010-01-14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126342B2 (en) * 2008-12-08 2012-02-2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for tailoring a transfer nip electric field for enhanced toner transfer in diverse environments
JP5674232B2 (ja) * 2009-12-14 2015-02-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8991B2 (ja) * 2010-04-14 2014-03-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72196B2 (ja) * 2011-04-27 2014-04-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34719A (ja) * 2013-01-11 2014-07-2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9658577B2 (en) 2014-04-02 2017-05-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ransfer belt rollers of specific shapes
JP6529277B2 (ja) 2014-04-24 2019-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91288B2 (ja) 2014-04-24 2018-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06491A (ja) 2014-05-29 2016-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1874A (zh) * 2000-09-07 2002-03-27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20207522A1 (en) * 2011-02-15 2012-08-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35467B2 (ja) * 2012-04-12 2016-06-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467800A (zh) * 2014-09-25 2016-04-0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9561A (zh) * 2019-03-11 2020-09-1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引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09767A (ja) 2017-01-12
CN106257342B (zh) 2019-11-08
US20160370737A1 (en) 2016-12-22
RU2657123C1 (ru) 2018-06-08
RU2016123376A (ru) 2017-12-19
EP3106925B1 (en) 2020-11-18
JP6552294B2 (ja) 2019-07-31
US9804535B2 (en) 2017-10-31
EP3106925A1 (en) 2016-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57342A (zh) 成像设备
US813532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22863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support to adjust a rotator and a guide
JP20062596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985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249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38133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144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2818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18263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282464B2 (ja) 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5624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53404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9981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1886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57572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117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7866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43451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390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539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4898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belt surface regulating member
JP20100443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50520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122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に備わる転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