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55840B - 隔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隔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55840B
CN106255840B CN201580022801.0A CN201580022801A CN106255840B CN 106255840 B CN106255840 B CN 106255840B CN 201580022801 A CN201580022801 A CN 201580022801A CN 106255840 B CN106255840 B CN 1062558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steady flow
protrusion
liquid
flow protrusion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228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55840A (zh
Inventor
植木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logi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255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55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558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558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artitions between two working chambers
    • F16F13/107Passage design between working cha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08Resilient sup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隔振装置(10)包括第一安装构件(11)、第二安装构件(12)、弹性体(13)以及分隔构件(16)。限制通路(31、32)形成于分隔构件(16)。限制通路(31、32)包括第一限制通路(31)和第二限制通路(32)。第一限制通路(31)的内周面设置有变流突部(33、34),变流突部(33、34)朝向第一限制通路(31)的径向内侧突出并使在第一限制通路(31)内沿第一限制通路(31)的轴线方向流通的液体(L)的流改变。在穿过第一限制通路(31)的轴线且穿过变流突部(33、34)的纵截面中观察,第一限制通路(31)相对于轴线对称,变流突部(33、34)相对于轴线对称。变流突部(33、34)的突端部形成朝向轴线方向上的两侧开口的通过孔(33c、34c)的内周缘部。

Description

隔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适用于例如机动车、工业机械等并吸收和衰减诸如发动机等的振动产生部的振动。
要求于2014年4月30日提交的日本申请特愿2014-094083号的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背景技术
传统上,作为这种类型的隔振装置,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构造。该隔振装置包括:筒状的第一安装构件,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任一者联接;第二安装构件,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者联接;弹性体,其使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联接在一起;以及分隔构件,其将第一安装构件内的封入液体的液室分隔成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分隔构件中形成有允许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彼此连通的限制通路。限制通路包括:第一限制通路,其相对于怠速振动的输入产生共振;以及第二限制通路,其相对于抖动振动的输入产生共振。分隔构件设置有柱塞构件。
在该隔振装置中,当振动被输入时,通过移动柱塞构件以开闭第一限制通路来切换供液体在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之间流通的限制通路。因此,当怠速振动被输入时,液体流动通过第一限制通路,当抖动振动被输入时,液体流动通过第二限制通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05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的隔振装置中,在抑制柱塞构件移动时所发生的异常噪音、结构的简化和制造的简易化方面存在改进的空间。
鉴于上述情况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异常噪音的发生并实现结构的简单化和制造的简易化的隔振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一种如下的隔振装置,其包括:筒状的第一安装构件,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一者联接;第二安装构件,所述第二安装构件与所述振动产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者联接;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使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与所述第二安装构件联接在一起;以及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将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内的封入液体的液室分隔成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所述第一液室和所述第二液室中的至少一方以所述弹性体作为壁面的一部分。所述分隔构件中形成有允许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二液室彼此连通的限制通路。所述限制通路包括相对于怠速振动的输入产生共振的第一限制通路和相对于抖动振动的输入产生共振的第二限制通路。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的内周面设置有变流突部,所述变流突部朝向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的径向内侧突出并使在所述第一限制通路内在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的轴线方向上流通的液体的流改变。在穿过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的轴线且穿过所述变流突部的纵截面图中,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相对于所述轴线呈对称形状,所述变流突部相对于所述轴线呈对称形状。所述变流突部的突端部形成朝向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两侧开口的通过孔的内周缘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隔振装置,能够抑制异常噪音的发生并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单化和制造的简易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截面图。
图2是设置在构成图1中示出的隔振装置的分隔构件中的嵌合部的局部截面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设置在构成图1中示出的隔振装置的分隔构件中的变流空间和通过空间的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截面图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截面图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当沿图5中示出的A-A箭头方向观察时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截面图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截面图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截面图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截面图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图1至图3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隔振装置10包括:筒状的第一安装构件11,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任一者联接;第二安装构件12,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者联接;弹性体13,其使第一安装构件11和第二安装构件12联接在一起;以及分隔构件16,其将第一安装构件11内的封入液体L的液室分隔成主液室(第一液室)14和副液室(第二液室)15,该主液室14以弹性体13作为壁面的一部分。
在图1中,第二安装构件12被形成为柱状,弹性体13被形成为筒状,并且第一安装构件11、第二安装构件12和弹性体13以具有共用轴线的方式同轴地布置。以下,将该共用轴线称作轴线(第一安装构件的轴线)O,将轴线O方向上的主液室14侧称作一侧,将副液室15侧称作另一侧,将与轴线O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并且将绕着轴线O的方向称作周向。
此外,在隔振装置10安装于例如机动车的情况下,第二安装构件12与用作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联接,第一安装构件11通过支架(未示出)与用作振动接收部的车体联接,由此抑制了发动机的振动传递到车体。隔振装置10为液体封入型隔振装置,其中诸如乙二醇、水或硅油等的液体L被封入第一安装构件11的上述液室中。
第一安装构件11包括:第一外筒体21,其位于沿轴线O方向的一侧的位置;以及第二外筒体22,其位于沿轴线O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
弹性体13与第一外筒体21的一侧的端部在液密状态下联接,并且第一外筒体21的一侧的开口部被弹性体13封闭。第一外筒体21的另一侧的端部21a形成有比第一外筒体21的其它部分大的直径。第一外筒体21的内部为主液室14。当在振动被输入时弹性体13变形且主液室14的内容积改变时,主液室14的液压会变动。
此外,以遍及整周的方式连续延伸的环状槽21b形成在第一外筒体21的从另一侧与联接弹性体13的部分相连的部分。
隔膜17与第二外筒体22的另一侧的端部在液密状态下联接,并且第二外筒体22的另一侧的开口部被隔膜17封闭。第二外筒体22的一侧的端部22a形成有比第二外筒体22的其它部分大的直径并嵌合在第一外筒体21的另一侧的端部21a内。另外,分隔构件16嵌合在第二外筒体22内,并且第二外筒体22的内部的位于分隔构件16与隔膜17之间的部分为副液室15。副液室15以隔膜17作为壁面的一部分并且在隔膜17变形时扩展和收缩。此外,第二外筒体22的几乎全部区域被与隔膜17形成为一体的橡胶膜覆盖。
内螺纹部12a与轴线O同轴地形成于第二安装构件12的一侧的端面。第二安装构件12从第一安装构件11向一侧突出。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以遍及整周的方式连续延伸的凸缘部12b形成于第二安装构件12。凸缘部12b向一侧与第一安装构件11的一侧的端缘分离。
弹性体13由例如能够弹性变形的橡胶材料等形成,并且被形成为直径从一侧朝向另一侧逐渐增大的筒状。弹性体13的一侧的端部与第二安装构件12联接,弹性体13的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一安装构件11联接。
此外,第一安装构件11的第一外筒体21的内周面的几乎全部区域被与弹性体13形成为一体的橡胶膜覆盖。
分隔构件16包括主体部16a和嵌合部16b。主体部16a被形成为与轴线O同轴布置的有底的筒状并嵌合在第一安装构件11内。主体部16a设置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6c。凸缘部16c设置于主体部16a的一侧的端部。凸缘部16c布置在第二外筒体22的一侧的端部22a内。
嵌合部16b被形成为与轴线O同轴布置的柱状并嵌合在主体部16a内。嵌合部16b的面向一侧的端面与主体部16a的面向一侧的端面齐平。
此外,例如通过将合成树脂材料注射入模具内并在轴线O方向上移除该模具来分别形成主体部16a和嵌合部16b。
如图1和图2所示,分隔构件16设置有允许主液室14与副液室15彼此连通的限制通路31和32。限制通路31和32设置有第一限制通路31(怠速孔(idle orifice))和第二限制通路32(抖动孔(shake orifice))。
第一限制通路31相对于怠速振动(例如,频率为18Hz至30Hz,振幅为±0.5mm以下)的输入产生液柱共振。第二限制通路32相对于具有比怠速振动低的频率的抖动振动(例如,频率为14Hz以下,振幅大于±0.5mm)的输入产生液柱共振。
第一限制通路31的流动阻力比第二限制通路32的流动阻力小,在主液室14与副液室15通过第一限制通路31彼此连通的状态下,与第二限制通路32相比,液体L更积极地流动通过第一限制通路31。
第一限制通路31与第二限制通路32在分隔构件16内彼此独立,流路不能兼用。
第一限制通路31包括主体通路部31a、主通路部31b和副通路部31c。
主体通路部31a被形成为圆柱状、位于分隔构件16的轴线O方向上的中央部。主体通路部31a的中心轴线(以下,称作“流路轴线”)M与轴线O正交,并在分隔构件16的主体部16a的底部与嵌合部16b之间的边界面上沿着该边界面延伸。
主体通路部31a由形成于主体部16a的第一槽部31d和形成于嵌合部16b的第二槽部31e构成。第一槽部31d形成于主体部16a的底部的面向一侧的端面,第二槽部31e形成于嵌合部16b的面向另一侧的端面。第一槽部31d和第二槽部31e形成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和彼此相同的大小。
主通路部31b允许主体通路部31a与主液室14彼此连通。主通路部31b从主体通路部31a的一侧的端部向一侧延伸且在主液室14内开口。副通路部31c允许主体通路部31a与副液室15彼此连通。副通路部31c从主体通路部31a的另一侧的端部向另一侧延伸且在副液室15内开口。主通路部31b和副通路部31c被形成为矩形柱状。主通路部31b形成于嵌合部16b,副通路部31c形成于主体部16a。
第二限制通路32设置于分割构件16的外周部。第二限制通路32包括周向槽部32a、主开口部32b和副开口部32c。周向槽部32a在分隔构件16的外周面沿周向延伸,并被第一安装构件11的内周面从径向外侧封闭。周向槽部32a的周向上的两端部中的一者与主液室14通过主开口部32b连通,周向槽部32a的周向上的两端部中的另一者与副液室15通过副开口部32c连通。第二限制通路32遍及整个长度地设置于主体部16a。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制通路31的内周面设置有使在第一限制通路31内流通的液体L的流改变的变流突部33、34。
变流突部33、34从第一限制通路31的内周面朝向第一限制通路31的径向内侧突出,并且使在第一限制通路31内沿第一限制通路31的轴线方向流通的液体L的流改变。变流突部33、34使在第一限制通路31内流通的液体L沿着变流突部33、34的表面流动,由此使液体L的流转弯。例如使用树脂材料等使变流突部33、34作为具有使变流突部在接收到液体L的流时不变形的刚性的刚性体与分隔构件16形成为一体。
变流突部33、34设置在主体通路部31a内,并且将在主体通路部31a内沿主体通路部31a的轴线方向(以下,称作“流路轴线M方向”)流通的液体L的流改变成朝向主体通路部31a的径向(以下,称作“流路径向”)。在流路轴线M方向上设置多个变流突部33、34,在图示的示例中,在流路轴线M方向上间隔开地设置一对变流突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3所示,在穿过流路轴线M和变流突部33、34的纵截面图中,第一限制通路31相对于流路轴线M呈对称形状,变流突部33、34分别相对于流路轴线M呈对称形状。在上述纵截面图中,第一限制通路31以流路轴线M为基准线对称,变流突部33、34以流路轴线M为基准线对称。变流突部33、34遍及绕着流路轴线M的整周地布置,在图示的示例中为遍及绕着流路轴线M的整周连续地延伸。
变流突部33、34被形成为沿流路轴线M方向延伸的筒状,在图示的示例中被形成为圆筒状。变流突部33、34的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一端部是与第一限制通路31的内周面联接的基端部(固定端),变流突部33、34的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另一端部是不与第一限制通路31的内周面联接的突端部(自由端)。
变流突部33、34的外周面的直径从基端部朝向突端部逐渐减小,并且在上述纵截面图中相对于流路轴线M直线状地倾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变流突部33、34的内周面的直径也从基端部朝向突端部逐渐减小,变流突部33、34整体的直径从基端部朝向突端部逐渐减小。
变流突部33、34的突端部形成朝向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两侧开口的通过孔33c、34c的内周缘部。在图示的示例中,位于变流突部33、34的突端部侧的开口部整体为通过孔33c、34c,变流突部33、34的突端部构成通过孔33c、34c的内周缘部整体。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一个第一变流突部33和一个第二变流突部34作为上述变流突部。作为位于第一变流突部33的突端部(自由端)侧的开口部的第一通过孔33c(通过孔)面向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主液室14侧,作为位于第二变流突部34的突端部(自由端)侧的开口部的第二通过孔34c(通过孔)面向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副液室15侧。
第一变流突部33位于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主液室14侧的位置,第二变流突部34位于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副液室15侧的位置,并且第一变流突部33和第二变流突部34遍及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整个长度地位于主体通路31a内。第一变流突部33和第二变流突部34在流路轴线M方向上对称地形成,第一变流突部33和第二变流突部34的基端部(固定端)在流路轴线M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第一变流突部33和第二变流突部34将第一限制通路31的内部分隔成使流入第一限制通路31内部的液体L的流发生改变的变流空间33a、34a和供流入第一限制通路31内部的液体L通过的通过空间33b、34b。变流突部33、34与第一限制通路31的内周面协作形成变流空间33a、34a。
变流空间33a、34a形成在变流突部33、34的外周面与作为第一限制通路31的内周面的主体通路部31a的内周面之间。变流突部33、34的外周面是用于限定变流空间33a、34a的限定面,在上述纵截面图中该限定面相对于流路轴线M倾斜。
通过空间33b、34b包括通过孔33c、34c。通过空间33b、34b由变流突部33、34的内周面形成,并且由变流突部33、34的内部整体构成。
变流突部33将主体通路部31a的内部分隔成用作上述变流空间的第一变流空间33a以及用作上述通过空间的第一通过空间33b。
第一变流空间33a被形成为与流路轴线M同轴的环状并朝向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主液室14侧开口。在上述纵截面图中,第一变流空间33a的流路径向上的空间宽度沿流路轴线M方向从主液室14侧朝向副液室15侧逐渐减小。第一变流空间33a的底面面向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主液室14侧,第一变流突部33的外周面与主体通路部31a的内周面联接在一起。在上述纵截面图中,第一变流空间33a的底面被形成为朝向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副液室15侧凹陷的凹曲面状。
第一通过空间33b被形成为与流路轴线M同轴的锥台状、在图示的示例中被形成为截顶圆锥台状,并且朝向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两侧开口。第一通过空间33b的直径沿流路轴线M方向从主液室14侧朝向副液室15侧逐渐增大。
第二变流突部34将主体通路部31a的内部分隔成用作上述变流空间的第二变流空间34a以及用作上述通过空间的第二通过空间34b。
第二变流空间34a被形成为与流路轴线M同轴的环状并朝向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副液室15侧开口。在上述纵截面图中,第二变流空间34a的空间宽度沿流路轴线M方向从副液室15侧朝向主液室14侧逐渐减小。第二变流空间34a的底面面向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副液室15侧,第二变流突部34的外周面与主体通路部31a的内周面联接在一起。在上述纵截面图中,第二变流空间34a的底面被形成为朝向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主液室14侧凹陷的凹曲面状。
第二通过空间34b被形成为与流路轴线M同轴的锥台状、在图示的示例中被形成为截顶圆锥台状,并且朝向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两侧开口。第二通过空间34b的直径沿流路轴线M方向从副液室15侧朝向主液室14侧逐渐增大。
此外,在图示的示例中,变流突部33、34被沿轴线O方向分割成两个,各变流突部33、34均由位于另一侧的第一分割突部35a和位于一侧的第二分割突部35b构成。第一分割突部35a和第二分割突部35b形成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和彼此相同的大小,变流突部33、34沿着上述边界面在轴线O方向上等分为两个。第一分割突部35a布置在第一槽部31d内且与主体部16a形成为一体,第二分割突部35b布置在第二槽部31e且与嵌合部16b形成为一体。
接着,将说明隔振装置10的作用。
如果轴线O方向上的振动被从振动产生部输入到如图1所示的隔振装置10,则第一安装构件11和第二安装构件12在使弹性体13弹性变形的同时相对地移位,从而使主液室14的液压变动。因此,液体L通过限制通路31、32在主液室14与副液室15之间流动。在该情况下,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内的液体L流动通过第一限制通路31和第二限制通路32中的具有较小流动阻力的第一限制通路31。
这里,流入第一限制通路31和第二限制通路32内的液体L的流速由被输入的振动的振幅和被输入的振动的振动频率的积确定。通常认为,与怠速振动相比,抖动振动的振幅较大,液体L的流速较大。
即,如果抖动振动被沿轴线O方向输入到隔振装置10,则与该抖动振动的振幅相对应地,每单位时间会有大量的液体L从主液室14流入第一限制通路31内。因此,在第一限制通路31内流通的液体L的流速升高至特定值以上。
在该情况下,从主液室14的内部流入第一限制通路31内的液体L首先从第一限制通路31的主通路部31b流入主体通路部31a内,并到达主体通路部31a的第一变流突部33所在的部分。
然后,如图3所示,上述液体L中的流动通过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流路径向外侧的液体L流入第一变流空间33a,并沿着第一变流突部33的表面朝向第一变流突部33的突端部侧流动,由此液体L的流被改变成朝向流路径向内侧。另外,流动通过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流路径向内侧的液体L穿过第一通过孔33c,流入第一通过空间33b内,并沿流路轴线M方向穿过第一通过空间33b。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将流入第一变流空间33a内的液体L的流改变成沿着第一变流突部33的外周面行进,该液体L能够以绕着流路轴线M延伸的圆周作为涡旋轴线地进行涡旋。
结果,归因于例如由沿流路轴线M方向穿过第一通过孔33c的液体L与流被第一变流突部33改变的液体L之间的碰撞造成的能量损失、由液体L的粘滞阻力和液体L的流的改变以及涡流的形成造成的能量损失、由液体L与第一变流突部33之间的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等,液体L的压力损失增大,从而使液体L难以在第一限制通路31内流通。
这里,在隔振装置10中,在上述纵截面图中,第一限制通路31相对于流路轴线M呈对称形状,变流突部33、34相对于流路轴线M呈对称形状。因而,在该纵截面图中,流动通过位于流路径向上的两外侧的部分的各液体L的流被第一变流突部33相对于流路轴线M对称地改变。由于流被以该方式改变的液体L会从流路径向上的两外侧与沿流路轴线M方向通向第一通过孔33c的液体碰撞,所以液体L的压力损失有效地增大。
另外,如果副液室15内的液体L通过第一限制通路31朝向主液室14侧流动,则液体L首先从第一限制通路31的副通路部31c流入主体通路部31a,并到达主体通路部31a的第二变流突部34所在的部分。然后,上述液体L中的流动通过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流路径向外侧的液体L流入第二变流空间34a,该液体的流被改变,而流动通过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流路径向内侧的液体L通过第二通过孔34c流入第二通过空间34b内,并且穿过第二通过空间34b。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流入第二变流空间34a内的液体L的流被改变,所以液体L的压力损失增大,从而使液体L难以在第一限制通路31内流通。
在该方式中,当抖动振动被沿轴线O方向输入时,第一限制通路31内的液体L的压力损失增大,从而使液体L难以在第一限制通路31内流通。因此,液体L优先流动通过位于主液室14与副液室15之间的第二限制通路32,并且在第二限制通路32内产生液柱共振(共振),从而吸收和衰减了抖动振动。
另一方面,如果怠速振动被沿轴线O方向输入到隔振装置10,则与怠速振动的振幅相对应地,每单位时间会有少量的液体流入第一限制通路31。因此,在第一限制通路31内流通的液体L的流速不会升高。结果,即使变流突部33、34改变了第一限制通路31内的液体L的流,液体L的压力损失也会被抑制,从而使液体L在第一限制通路31内平滑地流通。
因此,液体L积极地流动通过第一限制通路31,并且在第一限制通路31内产生液柱共振(共振),从而吸收和衰减了怠速振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10,通过代替如上述现有技术中柱塞构件地设置变流突部33、34,能够吸收和衰减抖动振动和怠速振动两者。因此,能够抑制异常噪音的发生,并且能够实现隔振装置10的结构的简单化和制造的简易化。
另外,由于变流突部33、34将第一限制通路31的内部分隔成变流空间33a、34a和通过空间33b、34b,所以能够抑制受到穿过通过空间33b、34b的液体L的影响,由此能够精确地改变已经流入变流空间33a、34a内的液体L的流。因此,当液体L的流速升高时,能够可靠地增大液体L的压力损失。
另外,由于变流空间33a、34a形成在变流突部33、34的外周面与第一限制通路31的内周面之间,所以变流空间33a、34a能够遍及绕着流路轴线M的整周地形成。
因此,能够遍及绕着流路轴线M的整周地改变在主体通路部31a内流通的液体L中的流动通过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流路径向外侧的液体L的流。结果,当液体L的流速升高时,能够更可靠地增大液体L的压力损失。
另外,由于通过空间33b、34b由变流突部33、34的内周面形成,所以通过空间33b、34b能够朝向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两侧开口。
因此,能够使穿过通过空间33b、34b的液体L在通过空间33b、34b内沿流路轴线M方向流通。结果,能够使液体L在通过空间33b、34b内平滑地流通。
另外,变流突部33、34的外周面的直径从基端部朝向突端部逐渐减小。因此,通过将流入变流空间33a、34a内的液体L的流改变成沿着变流突部33、34的外周面行进,能够使该液体L以绕着流路轴线M延伸的圆周作为涡旋轴线地进行涡旋,从而能够使液体L的流动方向在流路轴线M方向上反转。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增大当沿流路轴线M方向穿过通过孔33c、34c的液体L与流被变流突部33、34改变的液体L碰撞时所造成的液体L的压力损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变流突部33、34的内周面的直径也从基端部朝向突端部逐渐减小,变流突部33、34整体的直径从基端部朝向突端部逐渐减小。因此,当从通过孔33c、34c流入通过空间33b、34b内的液体L在通过空间33b、34b内沿流路轴线M方向流通时,能够抑制由该液体L与变流突部33、34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导致的能量损失。因此,能够使液体L更平滑地在通过空间33b、34b内流通。
此外,由于设置第一变流突部33和第二变流突部34作为变流突部,所以能够通过使用第一变流突部33改变从主液室14向副液室15流通的液体L的流来增大液体L的压力损失。另外,即使通过使用第二变流突部34改变从副液室15向主液室14流通的液体L的流,也能够增大液体L的压力损失。因此,这使得当抖动振动被输入时液体L难以通过第一限制通路31可靠地流通。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将参照图4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相同的部分,将省略其说明,并且将仅说明不同之处。
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中,第一变流突部33和第二变流突部34在流路轴线M方向上彼此邻接地布置,并且第一变流突部33和第二变流突部34的基端部直接连接在一起。各变流突部33、34的内周面在流路轴线M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具有相同的直径,通过空间33b、34b被形成为沿流路轴线M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第一通过空间33b的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二通过空间34b的一侧的端部直接连接在一起。
在该隔振装置中,使第一变流突部33、34的基端部直接连接在一起的联接体40被形成为沿流路轴线M方向延伸的筒状。该联接体40的内部形成使通过空间33b、34b在流路轴线M方向上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空间40a。连接空间40a的内周面遍及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整个长度平滑地连续且不形成台阶部。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将参照图5和图6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相同的部分,将省略其说明,并且将仅说明不同之处。
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中,代替被形成为沿流路轴线M方向延伸的筒状,将变流突部36形成为从第一限制通路31的内周面突出的板状。变流突部36遍及绕着流路轴线M的整周间断地布置,在图示的示例中,以将流路轴线M夹在之间的方式形成一对变流突部36。变流突部36形成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和彼此相同的大小。
在第一限制通路31的与流路轴线M正交的横截面图中,变流突部36呈现出半圆形状,变流突部36的外周缘由联接部37和连接部38构成。联接部37绕着流路轴线M圆弧状地延伸。联接部37在绕着流路轴线M的整个长度上与作为第一限制通路31的内周面的主体通路部31a的内周面连续地联接。连接部38直线地延伸且使联接部37的绕着流路轴线M的两端部连接在一起。在上述横截面图中,一对变流突部36以将流路轴线M夹在之间的方式对称地布置,一对变流突部36整体在流路径向上彼此相对。
在穿过流路轴线M和联接部37的绕着流路轴线M的中央部的纵截面图中,第一限制通路31相对于流路轴线M呈对称形状,变流突部36相对于流路轴线M呈对称形状。在上述纵截面图中,变流突部36从主体通路部31a的内周面沿流路轴线M方向倾斜地突出。
在该隔振装置中,通过孔36c形成在一对变流突部36的突端部之间。在上述横截面图中,通过孔36c被形成为位于连接部38之间的长孔状。另外,变流空间36a仅朝向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一侧开口且形成在变流突部36的表面与主体通路部31a的内周面之间。此外,通过空间36b朝向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两侧开口,并且通过空间36b的壁面的一部分由变流突部36的表面构成。
此外,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横截面图中,一对变流突部36以将流路轴线M夹在之间的方式对称地布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采用如下的其它形式:一对变流突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流路径向上彼此相对。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将参照图7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相同的部分,将省略其说明,并且将仅说明不同之处。
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中,代替被形成为沿流路轴线M方向延伸的筒状,将变流突部41形成为在流路轴线M方向上开口的环状。变流突部41在绕着流路轴线M的整周上连续地延伸。
变流突部41被形成为其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大小从基端部朝向突端部、从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两侧逐渐减小,并且在上述纵截面图中呈现出朝向流路径向内侧凸出的三角形形状、在图示的示例中为等腰三角形形状。在上述纵截面图中,变流突部42的面向流路轴线M方向的端面均为相对于流路轴线M倾斜的倾斜面。
在该隔振装置中,通过孔41c为变流突部41的内部,并且在主体通路部31a内没有分隔出上述变流空间和上述通过空间。主体通路部31a的内部被变流突部41分隔成一对分隔空间41a。分隔空间41a以将变流突部41布置在分隔空间41a之间的方式位于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两侧的位置并通过通过孔41c彼此连通。
当振动被输入到该隔振装置,并且液体L通过第一限制通路31在主液室14与副液室15之间流通时,在主体通路部31a内流通的液体L中的流动通过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流路径向外侧的液体L沿着变流突部41的端面从基端部侧朝向突端部侧流动,由此液体L的流被改变成朝向流路径向内侧。另外,在主体通路部31a内流通的液体L中的流动通过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流路径向内侧的液体L沿流路轴线M方向穿过通过孔41c。
因此,如果液体L的流速升高,则液体L的压力损失会因例如沿流路轴线M方向穿过通过孔41c的液体L与流被变流突部41改变的液体L之间的碰撞导致的能量损失而增大。在该情况下,液体L不易流入主体通路部31a的位于例如图7中示出的双点划线与主体通路部31a的内周面之间的区域内,并且会发生流的分离。因此,在主体通路部31a的分隔空间41a内,甚至通过减小第一限制通路31的有效截面面积,也会增大液体L的压力损失。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将参照图8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
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相同的部分,将省略其说明,并且将仅说明不同之处。
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中,在上述纵截面图中,变流突部42被形成为朝向流路径向内侧凸出的梯形形状,在图示的示例中为等腰梯形形状。通过孔42c被形成为柱状。
甚至在该隔振装置中,与根据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相同,也会发生流的分离,液体L不易流入主体通路部31a的位于图8中示出的双点划线与该主体通路部31a的内周面之间的区域内,从而使第一限制通路31的有效截面面积减小。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孔42c被形成为柱状,所以在主体通路部31a的分隔空间42a和通过孔42c两者中均会发生液体的分离,从而有效地增大了液体L的压力损失。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将参照图9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
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相同的部分,将省略其说明,并且将仅说明不同之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隔振装置中,一对变流突部43、44沿流路轴线M方向彼此间隔开地设置在主体通路部31a内,主体通路部31a的位于变流突部43、44之间的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具有比位于该中间部分的流路轴线M方向外侧的各部分大的直径。
在上述纵截面图中,变流突部43、44被形成为朝向流路径向内侧凸出的直角三角形形状。变流突部43、44的端面包括在上述纵截面图中相对于流路轴线M倾斜的倾斜端面43a、44a以及在上述纵截面图中与流路轴线M正交的正交端面43b、44b。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一个第一变流突部43和一个第二变流突部44作为上述变流突部。第一变流突部43设置在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主液室14侧,并且第一变流突部43的倾斜端面43a面向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主液室14侧。用作上述通过孔的第一通过孔43c设置在第一变流突部43的内部。第二变流突部44设置在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副液室15侧,并且第二变流突部44的倾斜端面44a面向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副液室15侧。用作上述通过孔的第二通过孔44c设置在第二变流突部44的内部。
当振动被输入到该隔振装置,并且液体L通过第一限制通路31从主液室14朝向副液室15流通时,已经从主通路部30b流入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液体L中的流动通过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流路径向外侧的液体L沿着第一变流突部43的倾斜端面43a从基端部侧朝向突端部侧流动,由此液体L的流被改变成朝向流路径向内侧。另外,已经流入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液体L中的流动通过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流路径向内侧的液体L沿流路轴线M方向穿过第一通过孔43c。
因此,如果液体L的流速升高,则液体L的压力损失会因例如由沿流路轴线M方向流入第一通过孔43c内的液体L与流被第一变流突部43改变的液体L之间的碰撞导致的能量损失、由流在主体通路部31a的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中间部分中分离导致的有效截面面积的减小(参照图9中示出的双点划线)等而增大。
这里,主体通路部31a的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具有比主体通路部31a的其它部分大的直径。因此,如果液体L穿过第一通过孔43c并流入主体通路部31a的中间部分,则上述液体L中的流动通过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流路径向外侧的液体L采用向流路径向外侧扩宽以沿着中间部分的内周面行进的方式沿流路轴线M方向流通。结果,当液体L从中间部分穿过第二通过孔44c时,上述液体L中的流动通过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流路径向外侧的液体L沿着第二变流突部44的正交端面44b从基端部朝向突端部流动,由此液体L的流被改变成朝向流路径向内侧。
因此,如果液体L的流速升高,则液体L的压力损失会因例如沿流路轴线M方向穿过第二通过孔44c的液体L与流被第二变流突部44改变的液体L之间的碰撞导致的能量损失而增大。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将参照图10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的第七实施方式。
此外,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与第六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相同的部分,将省略其说明,并且将仅说明不同之处。
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中,代替被形成为在上述纵截面图中朝向流路径向内侧凸出的直角三角形形状,将变流突部43、44形成为矩形形状。
变流突部43、44的两端面分别为正交端面43b、44b。第一通过孔43c在第一变流突部43内遍及第一变流突部43的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整个长度地设置。第二通过孔44c在第二变流突部44内遍及第二变流突部44的流路轴线M方向上的整个长度地设置。第一通过孔43c和第二通过孔44c在流路轴线M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一通过孔43c具有比第二通过孔44c大的直径。
当振动被输入到该隔振装置,并且液体L通过第一限制通路31从主液室14朝向副液室15流动时,已经从主通路部31b流入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液体L中的流动通过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流路径向外侧的液体L沿着第一变流突部43中的面向流路轴线M方向外侧的正交端面43b从基端部朝向突端部流动,由此液体L的流被改变成朝向流路径向内侧。另外,已经流入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液体L中的流动通过主体通路部31a内的流路径向内侧的液体L沿流路轴线M方向穿过第一通过孔43c。
因此,如果液体L的流速升高,则液体L的压力损失会因例如由沿流路轴线M方向穿过第一通过孔43c的液体L与流被第一变流突部43改变的液体L之间的碰撞导致的能量损失而增大。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思想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型。
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和第七实施方式中,第一变流突部33、43位于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主液室14侧的位置,第二变流突部34、44位于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副液室15侧的位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变流突部可以位于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副液室侧的位置,第二变流突部可以位于沿流路轴线M方向的主液室侧的位置。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和第七实施方式中,设置一个第一变流突部33、43和一个第二变流突部34、44作为上述变流突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变流突部,或者可以设置多个第二变流突部。此外,变流突部可以设置有第一变流突部和第二变流突部中的至少一者。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变流突部33、34的外周面的直径从基端部朝向突端部逐渐减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变流突部的外周面形成为在流路轴线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具有相同直径的筒状,变流突部的基端部可以经由凸缘部与第一限制通路的内周面联接。
另外,在上述纵截面图中,第一限制通路31可以不以流路轴线M为基准完美线对称(perfect liear symmetrical),变流突部33、34、36、41、42、43、44可以不以流路轴线M为基准完美线对称。例如,在上述纵截面图中,相对于流路轴线位于流路径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的第一限制通路和变流突部的形状、大小等可以略不同。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主体通路部31a的中心轴线的流路轴线M与上述轴线O正交。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流路轴线可以沿轴线方向延伸或者可以沿周向延伸。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限制通路31和第二限制通路32在分隔构件16内彼此独立,流路不能兼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流路可以用作第一限制通路的一部分和第二限制通路的一部分两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隔构件16将第一安装构件11内的液室分隔成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该主液室14以弹性体13作为壁面的一部分。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代替设置上述隔膜,可以在轴线方向上设置一对弹性体,或者代替设置上述副液室,可以设置以弹性体作为壁面的一部分的压力接收液室。即,可以将分隔构件适当地改变成如下另一构造:在该构造中,第一安装构件内的封入液体的液室被分隔成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并且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中的至少一者以弹性体作为壁面的一部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发动机与第二安装构件12连接、第一安装构件11与车体连接的情况。然而,可以以与此相反的方式连接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隔振装置10不限于车辆的发动机支座,而是还能够适用于除了发动机支座以外的支座。例如,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搭载到建筑机械的发电机的支座,或者还能够适用于安装在工厂等中的机械的支座等。
此外,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思想的情况下利用众所周知的构成元件适当地替换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元件,并且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在一起。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隔振装置,能够抑制异常噪音的发生并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单化和制造的简易化。
附图标记说明
10:隔振装置
11:第一安装构件
12:第二安装构件
13:弹性体
14:主液室(第一液室)
15:副液室(第二液室)
16:分隔构件
31:第一限制通路
32:第二限制通路
33、34、36、41、42、43、44:变流突部
33a、34a、36a:变流空间
33b、34b、36b:通过空间
33c、41c、42c、43c、44c:通过孔
L:液体

Claims (6)

1.一种隔振装置,其包括:
筒状的第一安装构件,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一者联接;
第二安装构件,所述第二安装构件与所述振动产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者联接;
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使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与所述第二安装构件联接在一起;以及
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将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内的封入液体的液室分隔成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
其中,所述第一液室和所述第二液室中的至少一方以所述弹性体作为壁面的一部分,
所述分隔构件中形成有允许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二液室彼此连通的限制通路,
所述限制通路包括相对于怠速振动的输入产生共振的第一限制通路和相对于抖动振动的输入产生共振的第二限制通路,
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的内周面设置有变流突部,所述变流突部朝向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的径向内侧突出并使在所述第一限制通路内在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的轴线方向上流通的液体的流改变,
在穿过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的轴线且穿过所述变流突部的纵截面图中,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相对于所述轴线呈对称形状,所述变流突部相对于所述轴线呈对称形状,并且
所述变流突部的突端部形成朝向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两侧开口的通过孔的内周缘部,
所述变流突部是具有在接收到液体的流时不变形的刚性的刚性体,其与所述分隔构件形成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突部将所述第一限制通路分隔成变流空间和通过空间,所述变流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的内周面与该变流突部之间并使流入所述变流空间内部的液体的流改变,所述通过空间具有所述通过孔并允许流入所述通过空间内部的液体穿过该通过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突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变流突部的位于突端部侧的开口部被形成为用作所述通过孔的筒状,
所述变流空间形成在所述变流突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的内周面之间,并且
所述通过空间由所述变流突部的内周面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突部的外周面的直径从基端部朝向突端部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突部还包括:
第一变流突部,在所述第一变流突部中,位于所述突端部侧的开口部面向沿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第一液室侧;以及
第二变流突部,在所述第二变流突部中,位于所述突端部侧的开口部面向沿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第二液室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突部还包括:
第一变流突部,在所述第一变流突部中,位于所述突端部侧的开口部面向沿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第一液室侧;以及
第二变流突部,在所述第二变流突部中,位于所述突端部侧的开口部面向沿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第二液室侧。
CN201580022801.0A 2014-04-30 2015-04-20 隔振装置 Active CN1062558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4083 2014-04-30
JP2014094083A JP6335622B2 (ja) 2014-04-30 2014-04-30 防振装置
PCT/JP2015/061982 WO2015166830A1 (ja) 2014-04-30 2015-04-20 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55840A CN106255840A (zh) 2016-12-21
CN106255840B true CN106255840B (zh) 2019-03-01

Family

ID=54358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2801.0A Active CN106255840B (zh) 2014-04-30 2015-04-20 隔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47819B2 (zh)
EP (1) EP3139062B1 (zh)
JP (1) JP6335622B2 (zh)
CN (1) CN106255840B (zh)
WO (1) WO20151668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5823B (zh) * 2013-11-11 2017-10-0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JP6274927B2 (ja) * 2014-03-17 2018-02-0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300406B2 (ja) * 2014-04-24 2018-03-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300407B2 (ja) 2014-04-30 2018-03-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CN111183300B (zh) * 2017-10-11 2022-02-25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14593173B (zh) * 2022-03-04 2024-05-31 吉林大学 一种基于磁流变液体的容积自调节多惯性通道液压悬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9962A (en) * 1984-02-21 1988-04-2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ibration isolator
EP1426650A1 (en) * 2002-11-07 2004-06-0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Hydraulic mount with reciprocating secondary orifice track-mass body
JP2008175321A (ja) * 2007-01-19 2008-07-31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2009150451A (ja) * 2007-12-19 2009-07-09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9275910A (ja) * 2008-04-16 2009-11-26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EP2420697A1 (en) * 2009-04-16 2012-02-22 Toyo Tire&Rubber Co., Ltd. Liquid enclosed antivibration device
CN102414472A (zh) * 2009-04-27 2012-04-1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JP5818143B2 (ja) * 2011-08-15 2015-11-18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143U (ja) 1981-07-29 1983-02-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防振体
DE3336966C2 (de) * 1983-10-11 1986-11-06 Metzeler Kautschuk GmbH, 8000 München Zweikammer-Motorlager mit hydraulischer Dämpfung
DE3402715A1 (de) * 1984-01-26 1985-08-01 Metzeler Kautschuk GmbH, 8000 München Zweikammer-motorlager mit hydraulischer daempfung
US4651980A (en) * 1984-02-21 1987-03-2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ibration isolator
FR2575253B1 (fr) * 1984-12-24 1989-08-18 Hutchinson Support antivibratoire hydraulique
US4898020A (en) 1987-12-23 1990-02-06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nd eliminating entrapped gas bubbles in a thick film coating
JPH0716125Y2 (ja) 1988-11-18 1995-04-12 エヌ・オー・ケー・メグラスティ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マウント
US5645138A (en) * 1995-06-19 1997-07-08 Toyoda Gosei Co., Ltd. Dilatant fluid-sealed vibration-insulating device
JP3663482B2 (ja) * 1999-05-27 2005-06-2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切替型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EP1120581A3 (en) * 2000-01-27 2003-05-2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Liquid-filled type vibration absorbing device
JP3629483B2 (ja) * 2001-07-16 2005-03-16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切替型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699863B2 (ja) 2005-10-27 2011-06-1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4657120B2 (ja) 2006-02-15 2011-03-2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9236143A (ja) * 2008-03-26 2009-10-15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4364554B (zh) * 2012-06-12 2016-05-1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5247241B (zh) * 2013-06-03 2017-11-24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05393019B (zh) * 2013-07-25 2017-10-1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JP6134629B2 (ja) * 2013-10-25 2017-05-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196682B2 (ja) * 2013-11-11 2017-09-1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CN105705823B (zh) 2013-11-11 2017-10-0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JP6265562B2 (ja) * 2014-02-17 2018-01-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274927B2 (ja) * 2014-03-17 2018-02-0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245646B2 (ja) * 2014-04-08 2017-12-1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300404B2 (ja) * 2014-04-09 2018-03-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300406B2 (ja) * 2014-04-24 2018-03-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384986B2 (ja) * 2014-04-24 2018-09-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300407B2 (ja) * 2014-04-30 2018-03-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355242B2 (ja) * 2014-06-05 2018-07-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9962A (en) * 1984-02-21 1988-04-2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ibration isolator
EP1426650A1 (en) * 2002-11-07 2004-06-0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Hydraulic mount with reciprocating secondary orifice track-mass body
JP2008175321A (ja) * 2007-01-19 2008-07-31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2009150451A (ja) * 2007-12-19 2009-07-09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9275910A (ja) * 2008-04-16 2009-11-26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EP2420697A1 (en) * 2009-04-16 2012-02-22 Toyo Tire&Rubber Co., Ltd. Liquid enclosed antivibration device
CN102414472A (zh) * 2009-04-27 2012-04-1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JP5818143B2 (ja) * 2011-08-15 2015-11-18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39062B1 (en) 2018-09-12
CN106255840A (zh) 2016-12-21
US10047819B2 (en) 2018-08-14
WO2015166830A1 (ja) 2015-11-05
JP6335622B2 (ja) 2018-05-30
JP2015209965A (ja) 2015-11-24
EP3139062A1 (en) 2017-03-08
EP3139062A4 (en) 2017-05-31
US20170045108A1 (en) 2017-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55840B (zh) 隔振装置
CN106460999B (zh) 隔振装置
CN106133385B (zh) 隔振装置
CN105658990B (zh) 隔振装置
CN105705823B (zh) 隔振装置
CN105980733B (zh) 隔振装置
CN106233029B (zh) 隔振装置
CN105705825B (zh) 隔振装置
CN106574683B (zh) 隔振装置
CN106133384B (zh) 隔振装置
CN105393019A (zh) 隔振装置
CN106104071B (zh) 隔振装置
CN110366648A (zh) 隔振装置
CN106415055B (zh) 隔振装置
WO2017038357A1 (ja) 防振装置
JP6411163B2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9690127A (zh) 防振装置
CN105247240B (zh) 隔振装置
CN110494670A (zh) 隔振装置
CN106233030B (zh) 隔振装置
CN208457099U (zh) 液力轴套以及具有此类液力轴套的车辆
JP5767889B2 (ja) 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27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Prologia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BRIDGESTON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