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4860A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04860A CN106104860A CN201580015206.4A CN201580015206A CN106104860A CN 106104860 A CN106104860 A CN 106104860A CN 201580015206 A CN201580015206 A CN 201580015206A CN 106104860 A CN106104860 A CN 1061048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thium
- battery
- positive electrode
- electrolyte secondary
-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5—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or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borates, phosphates, silicates, olivin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compressing or compaction
- H01M4/0435—Rolling or calender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01M4/623—Binders being polymers fluorinated polym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1—Metal or alloys, e.g. alloy coating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提供使用经大气暴露的正极也能够抑制初期效率的降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的一个方案为具备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前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包含钨化合物和硼化合物。前述钨化合物特别优选为含钨的氧化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信息终端的小型·轻量化迅速推进,对作为其驱动电源的二次电池要求进一步的高容量化。锂离子伴随充放电在正、负极间移动而进行充放电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是高容量的,因此被广泛用作如上述那样的移动信息终端的驱动电源。
进而最近,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还作为电动工具、电动汽车(EV)、混合电动汽车(HEV,PHEV)等的动力用电源而受到瞩目,期待进一步扩大用途。对于这样的动力用电源,要求如可长时间使用那样的高容量化、以较短时间反复进行大电流充放电时提高输出特性。尤其,在电动工具、EV、HEV、PHEV等的用途中,维持大电流充放电下的输出特性并且实现高容量化是必要的。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用硼酸化合物覆盖包含锂、以及镍和钴中的至少一者的正极活性物质而进行加热处理,从而实现高容量化以及充放电效率的提高。
另外,下述专利文献2中示出了,将钨固溶于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并添加硼从而提高循环特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67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394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已知,即使使用上述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的技术,在将正极活性物质、正极经大气暴露的情况下,也不能抑制初期效率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使用经大气暴露的正极活性物质、正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初期效率的降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为具备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包含钨化合物和硼化合物。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包含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附着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上的钨化合物、以及附着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上的硼化合物。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能够提供即使在使用经大气暴露的正极活性物质、正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初期效率的降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验例中使用的三电极式试验电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实施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包含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以及钨化合物和硼化合物。正极优选由正极集电体以及形成于正极集电体上的正极合剂层构成。作为正极集电体,例如可以使用具有导电性的薄膜体,尤其是铝等的在正极的电位范围内稳定的金属箔、合金箔,具有铝等的金属表层的薄膜。除了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以外,正极合剂层中优选包含粘结剂、导电剂。
由于存在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附近的钨化合物的存在,能够抑制作为暴露于大气导致的特性劣化的原因的LiOH生成反应(具体而言为如下的反应:在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存在的水分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反应,发生位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层的Li与氢的置换反应,由此Li被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拔出而生成LiOH),因此能够减少暴露于大气后进行充放电时充放电效率降低这种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特性的劣化。此处,暴露于大气不是指在如干燥气氛(露点温度-30℃以下)那样将水分除湿的状态下暴露正极活性物质、正极,而是指在通常的大气中暴露正极活性物质、正极。
而且,由于正极中包含的硼化合物的存在,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能量降低,能够抑制大气中存在的水分吸附到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上。认为该作用是硼化合物与钨化合物共存时得到的相互作用,硼化合物不与钨化合物共存时是得不到的。另外,由于能够抑制上述水分吸附到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上,从而上述LiOH生成反应可使用的水分量也变少,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作为暴露于大气导致的特性劣化的原因的上述LiOH生成反应,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特性的劣化。通过发挥这样的协同效应,能够抑制作为暴露于大气导致的特性劣化的原因的上述LiOH生成反应,其结果能够显著地减少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特性的劣化。
进而,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优选还在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附着有钨化合物和硼化合物。由此,能够进一步发挥上述钨化合物与硼化合物带来的协同效应,能够更进一步改善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特性的降低。
作为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尤其可以使用镍锰化合物、镍钴锰化合物、镍钴化合物、镍钴铝化合物,尤其作为镍钴锰酸锂,使用镍与钴与锰的摩尔比为5:2:3、5:3:2、6:2:2、7:1:2、7:2:1、8:1:1等公知组成的镍钴锰酸锂。尤其,从能够进一步增大正极容量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至少包含镍的化合物,进一步优选使用镍的比率大于钴、锰的包含镍的化合物,特别优选将过渡金属总体的摩尔量设为1时的镍与锰的摩尔比率之差为0.2以上。另外,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另外,上述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也可以还包含其它的添加元素。作为添加元素的例子,可以举出镁(Mg)、铝(Al)、钛(Ti)、铬(Cr)、铁(Fe)、铜(Cu)、锌(Zn)、铌(Nb)、钼(Mo)、钽(Ta)、锆(Zr)、錫(Sn)、钠(Na)、钾(K)、钡(Ba)、锶(Sr)、钙(Ca)等。
作为上述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可以举出平均粒径2~30μm的颗粒,该颗粒也可以是100nm~10μm的一次颗粒结合而成的二次颗粒的形态。
此处,对正极包含的钨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氧化钨、钨酸锂、钨酸钠、钨酸钾、钨酸钡、钨酸钙、钨酸镁、钨酸钴、溴化钨、氯化钨、碳化钨等,也可以使用其中的2者以上混合的物质。另外,从防止正极活性物质包含除锂、钨以外的杂质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氧化钨、钨酸锂等含钨的氧化物。其中,更优选使用钨化合物中的钨的氧化值取最稳定的6价的WO3、Li2WO4等。
正极含有钨化合物的状态是指,钨化合物存在于包含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附近的状态,优选为散布而附着于表面的状态,更优选为均匀地散布而附着于表面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对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颗粒的表面整体能够充分地抑制上述LiOH生成反应的抑制效果。此处,混合的钨的量少时,不能充分地得到钨带来的如上述那样的作用效果,而钨的量过多时,钨化合物广泛地覆盖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覆盖部位变得过多),因此电池的充放电特性降低。因此,对于本发明的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钨化合物的量相对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过渡金属的总量以钨元素换算计优选设定为0.05mol%以上且3.00mol%以下,更优选为0.10mol%以上且2.00mo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0mol%以上且1.50mol%以下。
作为制作包含钨化合物的正极的方法,除了将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和钨化合物预先机械地混合而使之附着的方法以外,还可以举出在将导电剂和粘结剂混炼的工序中添加钨化合物的方法。
钨化合物颗粒的粒径优选小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粒径,特别优选小于1/4。钨化合物大于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时,存在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接触面积变小、不能充分地发挥效果的风险。
此处,对正极中包含的硼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硼酸、硼酸锂、偏硼酸锂、四硼酸锂,其中,特别优选为偏硼酸锂。使用这些硼化合物时,能够进一步发挥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效率降低的抑制效果。
正极活性物质中的硼化合物的比率相对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过渡金属的总量以硼元素换算计优选设定为0.05mol%以上且3.00mol%以下,更优选为0.10mol%以上且2.00mo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0mol%以上且1.50mol%以下。上述比率小于0.05mol%时,有时不能充分地得到钨化合物和硼化合物带来的效果、不能抑制极板暴露于大气导致的特性劣化。另一方面,上述比率大于3.00mol%时,正极活性物质的量相应地减少,因此正极容量降低。
作为制作包含硼化合物的正极的方法,除了将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硼化合物预先机械地混合而使之附着的方法以外,还可以举出在将导电剂和粘结剂混炼的工序中添加硼化合物的方法。
硼化合物颗粒的粒径优选小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粒径,特别优选小于1/4。硼化合物大于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时,存在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接触面积变小、不能充分地发挥效果的风险。
此处,硼化合物只要存在于钨化合物的附近即可,在此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上述硼化合物和钨化合物带来的效果。即,硼化合物可以附着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颗粒表面,也可以存在于正极内钨化合物的附近而不附着于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将硼化合物预先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进行混合等从而使之更加选择性地附着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颗粒表面上时,硼化合物和钨化合物的协同效应变大,因此特别优选。
此处,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对于如上述那样的正极活性物质,也可以还与其它的正极活性物质混合而使用。而且,要混合的其它的正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可逆地嵌入·脱嵌锂的化合物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能够维持稳定的晶体结构的状态地嵌入脱嵌锂离子的具有层状结构、尖晶石结构、橄榄石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等。需要说明的是,在仅使用同种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种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相同粒径的正极活性物质,或者也可以使用不同粒径的正极活性物质。
作为粘结剂,可以举出氟系高分子、橡胶系高分子等。例如,可以举出作为氟系高分子的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或它们的改性物等;作为橡胶系高分子的乙烯-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乙烯-丙烯-丁二烯共聚物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粘结剂也可以与羧甲基纤维素(CMC)、聚氧化乙烯(PEO)等增稠剂组合使用。
作为导电剂,例如可以举出作为碳材料的炭黑、乙炔黑、科琴黑、石墨等碳材料。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包含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附着于上述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的钨化合物、以及附着于上述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的硼化合物。由此,能够发挥上述钨化合物和硼化合物带来的上述协同效应,能够减少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特性的劣化。
[负极]
作为负极,可以使用一直以来使用的负极,例如可以如下地得到:将负极活性物质和粘结剂用水或适当的溶剂混合,涂布于负极集电体上,进行干燥并进行压延。作为负极集电体,优选使用具有导电性的薄膜体,尤其是铜等的在负极的电位范围内稳定的金属箔、合金箔,具有铜等的金属表层的薄膜等。作为粘结剂,也可以与正极的情况同样地使用PTFE等,但优选使用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R)或其改性物等。粘结剂也可以与CMC等增稠剂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可逆地吸藏、释放锂离子的物质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碳材料,Si、Sn等与锂合金化的金属或合金材料,金属氧化物等。另外,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2种以上使用,也可以是将选自碳材料、与锂合金化的金属或合金材料、金属氧化物中的负极活性物质组合而成的物质。
[非水电解质]
作为非水电解质的溶剂,可以使用一直以来使用的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丁酯、碳酸亚乙烯酯等环状碳酸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等链状碳酸酯。尤其,从高介电常数、低粘度、低熔点的观点出发,作为锂离子传导率高的非水系溶剂,优选使用环状碳酸酯与链状碳酸酯的混合溶剂。另外,优选将该混合溶剂中的环状碳酸酯与链状碳酸酯的体积比限制在2:8~5:5的范围内。
另外,也可以将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γ-丁内酯等含酯基的化合物;丙烷磺内酯等含磺基的化合物;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四氢呋喃、1,3-二氧杂环己烷、1,4-二氧杂环己烷、2-甲基四氢呋喃等含醚基的化合物;丁腈、戊腈、正庚腈、琥珀腈、戊二腈、己二腈、庚二腈、1,2,3-丙三甲腈、1,3,5-戊三甲腈等含腈基的化合物;二甲基甲酰胺等含酰胺基的化合物等与上述溶剂一起使用,另外,也可以使用它们的一部分氢原子H被氟原子F取代的溶剂。
另一方面,作为非水电解质的溶质,可以使用一直以来使用的溶质,例如可以使用作为含氟锂盐的LiPF6、LiBF4、LiCF3SO3、LiN(FSO2)2、LiN(CF3SO2)2、LiN(C2F5SO2)2、LiN(CF3SO2)(C4F9SO2)、LiC(C2F5SO2)3、以及LiAsF6等。进而,也可以使用含氟锂盐中加入了除含氟锂盐以外的锂盐[包含P、B、O、S、N、Cl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的锂盐(例如,LiPO2F2等)]的物质。尤其,从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在负极的表面形成稳定的覆膜的观点出发,优选包含含氟锂盐以及以草酸根配位基为阴离子的锂盐。
作为上述以草酸根配位基为阴离子的锂盐的例子,可以举出LiBOB[二草酸硼酸锂]、Li[B(C2O4)F2]、Li[P(C2O4)F4]、Li[P(C2O4)2F2]。其中,特别优选使用在负极形成稳定的覆膜的LiBOB。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溶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2种以上使用。
[分隔件]
作为分隔件,可以使用一直以来使用的分隔件。例如,可以使用聚丙烯制、聚乙烯制的分隔件;聚丙烯-聚乙烯的多层分隔件;分隔件的表面涂布了芳纶系树脂等树脂的分隔件。
另外,在正极与分隔件的界面或者负极与分隔件的界面可以形成由一直以来使用的无机物的填料形成的层。作为填料,可以使用一直以来使用的将钛、铝、硅、镁等单独使用或复合使用的氧化物、磷酸化合物或者其表面被氢氧化物等处理了的填料。上述填料层的形成方法可以使用在正极、负极或分隔件上直接涂布含有填料的浆料而形成的方法;将由填料形成的片材粘贴在正极、负极或分隔件上的方法等。
(实验例)
下面,举出实验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但是,下面所示的实验例是为了说明用于具体化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一个例子而例示的,本发明丝毫不限于以下实验例。本发明在不改变其主旨的范围内可适宜地变更而实施。
[第1实验例]
(实验例1)
[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
首先,将由共沉淀而得到的[Ni0.70Co0.20Mn0.10](OH)2所示的镍钴锰复合氢氧化物在500℃下进行焙烧,得到镍钴锰复合氧化物。接着,将氢氧化锂以及由上述得到的镍钴锰复合氧化物以锂与过渡金属总体的摩尔比为1.05:1的方式用石川式研磨搅拌研钵进行混合。其后,将该混合物在空气气氛中、900℃下焙烧10小时,进行粉碎,由此得到平均二次粒径为约18μm的Li1.02[Ni0.69Co0.19Mn0.098]O2所示的锂镍锰钴复合氧化物。
然后,将包含上述Li1.02[Ni0.69Co0.19Mn0.098]O2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氧化钨、以及偏硼酸锂以规定比率混合,制作正极活性物质。需要说明的是,如此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钨、硼的量相对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过渡金属的总量分别为0.5mol%。
[正极极板的制作]
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与导电剂与粘结剂的质量比为95:2.5:2.5的方式秤量上述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作为导电剂的炭黑、以及溶解了作为粘结剂的聚偏氟乙烯的N-甲基-2-吡咯烷酮溶液,将它们混炼而制备正极合剂浆料。
接着,将上述正极合剂浆料涂布于由铝箔制成的正极集电体的两面,使其干燥之后,利用压延辊进行压延,进而安装铝制的集电极耳,由此制作在正极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合剂层的正极极板。
对得到的正极极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观察,结果确认了平均粒径为150nm的氧化钨颗粒和平均粒径为500nm的偏硼酸锂的颗粒附着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但是,在将导电剂和粘结剂混合的工序中,存在氧化钨、偏硼酸锂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剥落的情况,因此也存在一部分包含于正极内而不附着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上的情况。另外,确认了偏硼酸锂附着于钨化合物上或者存在于钨化合物的附近。
然后,如图1所示,将如上述那样制作的正极用作工作电极11,而将金属锂分别用于成为负极的对电极12和参比电极13,另外,作为非水电解液14,使用在将碳酸亚乙酯与碳酸甲乙酯与碳酸二甲酯以3:3:4的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溶剂中以成为1mol/l的浓度的方式溶解LiPF6、进而溶解了1质量%的碳酸亚乙烯酯的非水电解液,制作三电极式试验电池。将如此制作的电池以下称为电池A1。
[使用了经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的电池的制作]
制作正极极板时,利用压延辊压延之后,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大气暴露,除此以外,与上述电池A1同样地制作使用了经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的电池(电池B1)。
·暴露于大气条件
在温度30℃、湿度50%的恒温恒湿槽中静置15天
(实验例2)
在实验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不对包含上述Li1.02[Ni0.69Co0.19Mn0.098]O2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混合偏硼酸锂,除此以外,与上述实验例1的情况同样地制作实验例2的三电极式试验电池。将如此制作的电池以下称为电池A2。
另外,在制作正极极板时,利用压延辊压延之后,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大气暴露,除此以外,与上述电池A2同样地制作使用了经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的电池(电池B2)。
(实验例3)
在实验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不对包含上述Li1.02[Ni0.69Co0.19Mn0.098]O2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混合氧化钨,除此以外,与上述实验例1的情况同样地制作实验例3的三电极式试验电池。将如此制作的电池以下称为电池A3。
另外,在制作正极极板时,利用压延辊压延之后,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大气暴露,除此以外,与上述电池A3同样地制作使用了经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的电池(电池B3)。
(实验例4)
在实验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不对包含上述Li1.02[Ni0.69Co0.19Mn0.098]O2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混合氧化钨、偏硼酸锂,除此以外,与上述实验例1的情况同样地制作实验例4的三电极式试验电池。将如此制作的电池以下称为电池A4。
另外,在制作正极极板时,利用压延辊压延之后,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大气暴露,除此以外,与上述电池A4同样地制作使用了经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的电池(电池B4)。
<初期充放电效率的测定>
使用用不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制作而成的电池A1~A4、以及在电池A1~A4中用在上述条件下经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制作而成的电池B1~电池B4,进行下述充放电试验,测定各个电池的初期充放电效率。
·第1次循环的充电条件
在25℃的温度条件下,以0.2m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恒流充电至4.3V(vs.Li/Li+),以4.3V(vs.Li/Li+)的恒压进行恒压充电至电流密度达到0.04mA/cm2。
·第1次循环的放电条件
在25℃的温度条件下,以0.2m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恒流放电至2.5V(vs.Li/Li+)。
·停顿
将上述充电和放电之间的停顿间隔设为5分钟。
将上述条件下的充放电设为1次循环,由充电容量测定值和放电容量测定值根据下述所示式(1)求出第1次循环的初期充放电效率。
初期充放电效率(%)=放电容量/充电容量×100…(1)
<暴露导致的特性劣化指标的计算>
由上述求出的初期充放电效率中,将不暴露于大气(使用不进行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时)的初期充放电效率设为“不暴露的初期效率”,将暴露于大气(使用经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时)的初期充放电效率设为“暴露的初期效率”,根据下述所示的式(2),由对应电池的不暴露的初期效率与暴露的初期效率之差算出暴露导致的特性劣化指标。
暴露导致的特性劣化指标=(不暴露的初期效率)-(暴露的初期效率)…(2)
将其结果总结示于下述表1。
表1
如由上述表1的结果可知,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颗粒表面附着有氧化钨和偏硼酸锂的实验例1的电池与实验例2~4的电池相比,暴露导致的特性劣化指标大幅减少。而且,仅附着了氧化钨的实验例2的电池以及仅附着了偏硼酸锂的实验例3的电池与不具备其中任一者的实验例4的电池相比,几乎看不到暴露于大气导致的特性劣化指标发生变化,但可以看到兼具实验例2和实验例3的电池这两者构成的实验例1的电池显著地改善了它们各自的效果。认为得到这样的结果的理由如下所述。
对于氧化钨和偏硼酸锂同时附着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的实验例1的电池的情况,通过氧化钨能够抑制作为暴露于大气导致的特性劣化的原因的LiOH生成反应(具体而言为如下的反应:在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存在的水分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反应,发生位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层的Li与氢的置换反应,由此Li被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拔出而生成LiOH)的进行,因此能够减少暴露于大气后进行充放电时充放电效率降低这种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特性的劣化。
而且,由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能量降低,因此能够抑制大气中的水分吸附到含锂过渡金属化合物上。认为,由于能够减少该水分吸附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作为暴露于大气导致的特性劣化的原因的上述LiOH生成反应的进行,能够进一步减少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特性的劣化。通过发挥这样的协同效应,能够抑制作为暴露于大气导致的特性劣化的原因的上述LiOH生成反应,其结果能够显著地减少暴露于大气后进行充放电时充放电效率降低这种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特性的劣化。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硼化合物与钨化合物的相互作用是硼化合物与钨化合物共存时由硼化合物发挥的作用,认为硼化合物单独存在时是不能发挥的。
另一方面,在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颗粒表面仅附着有氧化钨的实验例2的电池的情况与附着有氧化钨和偏硼酸锂的实验例1相比,不能够充分地抑制暴露于大气后进行充放电时的充放电效率降低。这是因为,通过氧化钨的存在虽然能够稍微抑制作为暴露于大气的劣化原因的上述LiOH生成反应,但由于不存在硼化合物,因此不能够降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能量,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表面上的水分吸附量变多。因此认为,作为暴露于大气的劣化原因的上述LiOH生成反应的进行加速,不能充分地抑制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特性的劣化。
另外,仅附着有偏硼酸锂的实验例3的电池的情况也不能抑制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特性。认为这是由于,在如上述偏硼酸锂不与氧化钨化合物共存而单独地存在的情况下,不能抑制大气中的水分吸附到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上,上述LiOH生成反应的进行加速。而且认为,由于实验例3的电池中不存在钨化合物,因此也不能得到钨化合物带来的上述LiOH生成反应的抑制效果。即可知,如实验例3那样,若仅附着硼化合物,则不能得到抑制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特性的劣化的效果。
对于实验例4的电池的情况,氧化钨和偏硼酸锂这两者不附着于含锂过渡金属化合物的表面,因此不能得到氧化钨带来的效果,也不能得到氧化钨和偏硼酸锂带来的协同效应,因此不能抑制上述生成LiOH的反应,不能抑制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特性的劣化。
[第2实验例]
(实验例5)
将实验例1中使用的镍钴锰复合物、氢氧化锂和镍钴锰复合氧化物、以及氧化钨(WO3)以锂与作为过渡金属总体的镍钴锰与钨的摩尔比为1.02:1:0.005的方式,用石川式研磨搅拌研钵混合,进行焙烧,除此以外,与上述实验例1的情况同样地制作实验例5的三电极式试验电池。将如此制作的电池以下称为电池A5。需要说明的是,该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与不含钨的包含Li1.02[Ni0.69Co0.19Mn0.098]O2的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相比,晶格体积发生变化,由此确认了钨固溶于晶体内部。
另外,在制作正极极板时,利用压延辊压延之后,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大气暴露,除此以外,与上述电池5同样地制作使用了经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的电池(电池B5)。
使用用不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而制作的电池A5的电池以及在电池A5中用在上述条件下经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而制作的电池B5,与上述第1实验例同样地算出暴露导致的特性劣化指标。将其结果与实验例1、4的电池的结果一并示于下述表2。
表2
可知,将实验例4的使用不进行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时的初期效率设为100%时,实验例5的初期效率降低至92%。
另外,如由上述表2的结果可知,在制作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时将氧化钨与氢氧化锂和过渡金属氧化物一起混合的实验例5的电池,与氧化钨和偏硼酸锂这两者不附着于含锂过渡金属化合物的表面上的实验例4的电池相比,仍促进了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特性的劣化。认为这是由于,在将氢氧化锂和过渡金属氧化物焙烧时,由于存在钨氧化物,因此氢氧化锂和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性降低,从而LiOH增加。另外认为,由于钨固溶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晶体结构中,因此也不发挥硼化合物与钨化合物的相互作用,不能抑制生成LiOH的反应,因此不能抑制暴露于大气导致的初期充放电特性的劣化。
[第3实验例]
(实验例6)
在实验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使用四硼酸锂代替偏硼酸锂作为硼化合物,除此以外,与上述电池A1同样地制作电池。将如此制作的电池以下称为电池A6。
另外,在制作正极极板时,利用压延辊压延之后,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大气暴露,除此以外,与上述电池A5同样地制作与电池A6对应的使用了经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的电池(电池B6)。
(实验例7)
在实验例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使用四硼酸锂代替偏硼酸锂作为硼化合物,除此以外,与上述电池A3同样地制作电池。将如此制作的电池以下称为电池A7。
另外,在制作正极极板时,利用压延辊压延之后,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大气暴露,除此以外,与上述电池A7同样地制作与电池A7对应的使用了经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的电池(电池B7)。
使用用不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制作而成的电池A6、电池A7的电池以及在电池A6、电池A7中用在上述条件下经大气暴露的正极极板制作而成的电池B6、电池B7,与上述第1实验例同样地算出暴露导致的特性劣化指标。将其结果与实验例1、3的电池的结果一并示于下述表3。
表3
如上述表3的结果可知,使用四硼酸锂代替偏硼酸锂附着于表面的一部分上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实验例6的电池与对应于实验例6的电池的未附着钨化合物的实验例7的电池相比,暴露导致的特性劣化指标大幅降低。
由以上结果可知,四硼酸锂也能够得到与偏硼酸锂同样的效果,认为该结果是使用包含硼的化合物时可得到的共通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对实验例1、6的电池的结果进行比较时,实验例1的电池的暴露导致的特性劣化指标比实验例6的电池更加降低。由此可知,硼化合物中特别优选偏硼酸锂。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以及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能够适用于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终端等移动信息终端的驱动电源,尤其是需要高能量密度的用途。进而,还能够期待推广到如电动汽车(EV)、混合电动汽车(HEV,PHEV)、电动工具那样的高输出用途。
附图标记说明
10…三电极式试验电池
11…工作电极(正极)
12…对电极(负极)
13…参比电极
14…非水电解液
Claims (6)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其是具备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包含钨化合物和硼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其中,所述钨化合物和硼化合物附着于所述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其中,所述钨化合物为含钨的氧化物。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其中,所述硼化合物为选自硼酸、硼酸锂、偏硼酸锂、四硼酸锂中的至少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其中,所述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颗粒中的过渡金属元素至少包含镍。
6.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使用了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57473 | 2014-03-20 | ||
JP2014057473 | 2014-03-20 | ||
PCT/JP2015/001377 WO2015141194A1 (ja) | 2014-03-20 | 2015-03-12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04860A true CN106104860A (zh) | 2016-11-09 |
CN106104860B CN106104860B (zh) | 2018-11-30 |
Family
ID=54144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15206.4A Active CN106104860B (zh) | 2014-03-20 | 2015-03-12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54107B2 (zh) |
JP (1) | JP6572882B2 (zh) |
CN (1) | CN106104860B (zh) |
WO (1) | WO201514119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927295B1 (ko) | 2015-11-30 | 2018-12-10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이차전지용 양극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JP6799829B2 (ja) * | 2016-03-30 | 2020-12-1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KR102176633B1 (ko) | 2017-02-28 | 2020-11-09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
WO2018160023A1 (ko) | 2017-02-28 | 2018-09-07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
US20220033276A1 (en) * | 2019-02-27 | 2022-02-03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Method for producing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substanc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6737A (zh) * | 2000-11-14 | 2002-07-03 | 日本电池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和含该物质的二次电池 |
CN101997114A (zh) * | 2006-12-26 | 2011-03-30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粉末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和锂二次电池 |
CN102779991A (zh) * | 2011-05-10 | 2012-11-14 | 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粉体、其制造方法及锂二次电池 |
CN102947983A (zh) * | 2010-06-22 | 2013-02-27 |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正极组合物、以及使用该正极组合物制造正极浆料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91529B2 (ja) | 1998-06-25 | 2004-01-26 |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
US7138209B2 (en) * | 2000-10-09 | 2006-11-21 | Samsung Sdi Co., Ltd. |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same |
JP2005251716A (ja) * | 2004-02-05 | 2005-09-15 | Nichia Chem Ind Ltd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合剤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JP5082307B2 (ja) * | 2006-07-03 | 2012-11-2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JP5092292B2 (ja) * | 2006-07-03 | 2012-12-0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EP2202828B1 (en) * | 2007-09-04 | 2013-12-11 |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 Lithium transition metal-type compound powd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
JP5515211B2 (ja) | 2007-12-14 | 2014-06-1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
JP5549321B2 (ja) * | 2010-03-31 | 2014-07-16 |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JP2013137947A (ja) * | 2011-12-28 | 2013-07-11 | Panasonic Corp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
JP6286855B2 (ja) | 2012-04-18 | 2018-03-07 |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正極組成物 |
JP2014022329A (ja) | 2012-07-23 | 2014-02-03 | Toyota Motor Corp |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
JP2014035963A (ja) * | 2012-08-10 | 2014-02-24 | Fuji Heavy Ind Ltd | 正極材料リチウムイオン蓄電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524651B2 (ja) * | 2013-12-13 | 2019-06-05 |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15
- 2015-03-12 US US15/125,881 patent/US10454107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3-12 JP JP2016508524A patent/JP6572882B2/ja active Active
- 2015-03-12 WO PCT/JP2015/001377 patent/WO201514119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3-12 CN CN201580015206.4A patent/CN10610486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6737A (zh) * | 2000-11-14 | 2002-07-03 | 日本电池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和含该物质的二次电池 |
CN101997114A (zh) * | 2006-12-26 | 2011-03-30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锂过渡金属类化合物粉末、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粉末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和锂二次电池 |
CN102947983A (zh) * | 2010-06-22 | 2013-02-27 |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正极组合物、以及使用该正极组合物制造正极浆料的方法 |
CN102779991A (zh) * | 2011-05-10 | 2012-11-14 | 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粉体、其制造方法及锂二次电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70005333A1 (en) | 2017-01-05 |
WO2015141194A1 (ja) | 2015-09-24 |
JPWO2015141194A1 (ja) | 2017-04-06 |
CN106104860B (zh) | 2018-11-30 |
JP6572882B2 (ja) | 2019-09-11 |
US10454107B2 (en) | 2019-10-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30873B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 |
JP5063948B2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3625680B2 (ja)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
CN106063001B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
JP2007194202A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
JP2008034368A (ja) | 負極活物質としてTiO2−Bを含むリチウムイオン蓄電池 | |
CN106663805A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 |
CN105870494A (zh) | 锂离子二次电池 | |
KR20150041078A (ko) | 리튬 이온 배터리용 제어된 비가역 용량 손실을 갖는 복합체 캐소드 물질 | |
CN106716701A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
CN104221190B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
CN106104860B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
CN106663780B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
WO2011117992A1 (ja) | 電池用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 |
CN103782423A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
CN106716685A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和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
CN105794023A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 | |
CN107925079A (zh) | 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其制造方法、和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 |
KR20170094882A (ko)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CN106575760A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和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
JP5100069B2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7172888A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
JP2012185911A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複合正極活物質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
JP5626035B2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前処理方法及び使用方法 | |
KR20150116222A (ko)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5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