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5744A - 杆组装结构以及杆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杆组装结构以及杆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65744A
CN106065744A CN201610251624.XA CN201610251624A CN106065744A CN 106065744 A CN106065744 A CN 106065744A CN 201610251624 A CN201610251624 A CN 201610251624A CN 106065744 A CN106065744 A CN 1060657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spring
fastener
swingle
bas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5162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65744B (zh
Inventor
赤木伸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SH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USH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SH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USH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65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57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657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57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6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locking elements for locking or unlocking a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34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of geared transmiss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50Powered actuators with automatic return to the neutral position by non-powered means, e.g. by spr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70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the wing posi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72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the lock status, i.e. locked or unlocked condition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杆组装结构以及杆组装方法。能够提高以被弹簧施力后的状态配置的旋转杆的组装作业性。在杆配置部(126)上设置有对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进行保持的保持部(129a),并且在检测杆(660)上设置有引导部(664b),该引导部使保持于保持部(129a)的第二端部(673)向与第二端部(673)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将第二端部(673)向第二卡止部(664a)引导且使该第二端部(673)卡止于第二卡止部(664a),在以将弹簧(670)的第一端部(672)卡止于杆配置部(126)的第一卡止部(128)且使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保持于保持部(129a)的方式将弹簧(670)配置于杆配置部(126)的状态下,将检测杆(660)配置于杆配置部(126),由此能够将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卡止于第二卡止部(664a)。

Description

杆组装结构以及杆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杆(lever)组装结构以及杆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车辆的门(door)相对于车身保持为关闭状态的门锁(doorlock)装置。该门锁装置在壳体(housing)内具备多个旋转杆。在这些旋转杆中,具有以被弹簧(spring)(例如扭转弹簧(torsion spring)33)向设定好的姿势(旋转角度位置)施力的状态配置的结构(例如撤销杆(cancel lever)32)。
旋转杆通过嵌入到设于壳体的支承轴而配置为能够相对于壳体旋转。弹簧通过线圈(coil)状的卷绕部外嵌至支承轴而配置在壳体与旋转杆之间。从卷绕部突出的一端卡止于设在壳体上的第一卡止部,从卷绕部突出的另一端卡止于设在旋转杆上的第二卡止部,由此旋转杆被向设定好的方向施力。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0318号公报
在向壳体组装旋转杆时,在壳体的支承轴上配置了弹簧的卷绕部之后,将旋转杆嵌入到支承轴中进行配置。接着,在例如将弹簧的一端卡止于壳体的第一卡止部之后,使弹簧的另一端克服弹簧的施力而发生挠曲,从而卡止于旋转杆的第二卡止部。由于该组装是利用手指尖进行的精密作业,因此非常繁杂。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高以被弹簧施力的状态配置的旋转杆的组装作业性。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杆组装结构,具备:基体(base)构件;旋转杆,其配置于所述基体构件;支承轴,其设置在所述基体构件或所述旋转杆上,且使所述旋转杆能够相对于所述基体构件进行旋转;以及弹簧,其具有卷绕部以及从所述卷绕部突出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卷绕部通过外嵌于所述支承轴而配置在所述基体构件与所述旋转杆之间,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一端部卡止于在所述基体构件上设置的第一卡止部,并且所述第二端部卡止于在所述旋转杆上设置的第二卡止部,其中,在所述基体构件上设置有不配置所述旋转杆的情况下能够配置所述弹簧的杆配置部,并且在所述杆配置部上设置有保持部,该保持部克服所述弹簧的弹力而保持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旋转杆上设置有引导(guide)部,该引导部使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第二端部向与所述第二端部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将所述第二端部向所述第二卡止部引导且使所述第二端部卡止于所述第二卡止部,在以将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一端部卡止于所述基体构件的所述第一卡止部且使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二端部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方式、将所述弹簧配置到所述基体构件的所述杆配置部的状态下,将所述旋转杆配置于所述基体构件的所述杆配置部,由此,能够将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二端部卡止于所述第二卡止部。
在该组装结构中,在基体构件的杆配置部上未配置旋转杆的状态下,使弹簧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卡止于基体构件的第一卡止部以及保持部,由此将弹簧配置到基体构件的杆配置部。在该状态下,将旋转杆经由支承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基体构件的杆配置部,由此能够利用旋转杆的引导部,使弹簧的第二端部移动,并使第二端部卡止于旋转杆的第二卡止部。即,在相对于基体构件配置有弹簧和旋转杆的状态下,无需使弹簧的端部卡止于基体构件以及旋转杆的各卡止部,因此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组装作业性。
所述基体构件具有使被所述弹簧施力的所述旋转杆的旋转停止的止挡(stopper)部,所述第二卡止部在使所述旋转杆与所述止挡部抵接的初始位置处,位于比所述基体构件的所述保持部靠所述弹簧的施力方向的相反侧。根据该结构,在组装后的通常工作时,能够防止弹簧的第二端部向基体构件的保持部移动,能够保持第二端部卡止于旋转杆的第二卡止部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保持部对弹簧的工作造成影响。另外,通过弹簧的弹力,能够稳定地将旋转杆保持于与止挡部抵接的初始位置。
所述保持部具有临时卡止部,该临时卡止部限制所述第二端部向所述支承轴的突出方向移动。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临时卡止部来防止保持部对弹簧的第二端部的保持被解除。因此,能够在不使弹簧相对于基体构件脱落的情况下保持临时配置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旋转杆相对于基体构件的组装作业性。
所述第二卡止部具有防脱部,该防脱部限制所述第二端部向所述引导部侧移动。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防脱部来防止第二卡止部对弹簧的第二端部的卡止被解除。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弹簧相对于基体构件以及旋转杆的组装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产生旋转杆的动作不良。另外,在组装状态下,借助弹簧将旋转杆保持为不从基体构件脱落。因此,在向基体构件组装其它部件时,能够防止其它部件与旋转杆发生干涉而脱落,因此,能够提高设备整体的组装作业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杆组装结构,具备:基体构件;旋转杆,其配置于所述基体构件;支承轴,其设置在所述基体构件或所述旋转杆上,且使所述旋转杆能够相对于所述基体构件进行旋转;以及弹簧,其具有卷绕部以及从所述卷绕部突出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卷绕部通过外嵌于所述支承轴而配置在所述基体构件与所述旋转杆之间,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一端部卡止于在所述基体构件上设置的第一卡止部,并且所述第二端部卡止于在所述旋转杆上设置的第二卡止部,其中,在所述旋转杆上设置有能够预先配置所述弹簧的弹簧收纳部,并且在所述旋转杆上设置有克服所述弹簧的弹力而保持所述第一端部的保持部,在所述基体构件上设置有引导部,该引导部使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向与所述第一端部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将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一卡止部引导且使所述第一端部卡止于所述第一卡止部,在以将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二端部卡止于所述旋转杆的所述第二卡止部且使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一端部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方式、将所述弹簧配置于所述旋转杆的所述弹簧收纳部的状态下,将所述旋转杆配置于所述基体构件,由此,能够将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一端部卡止于所述第一卡止部。
在该组装结构中,在基体构件上未配置旋转杆的状态下,使弹簧的第二端部以及第一端部卡止于旋转杆的第二卡止部以及保持部,由此将弹簧配置于旋转杆的弹簧保持部。在该状态下,将旋转杆经由支承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基体构件,由此能够利用基体构件的引导部使弹簧的第一端部移动,并使第一端部卡止于基体构件的第一卡止部。即,在基体构件上配置有弹簧和旋转杆的状态下,无需使弹簧的端部卡止于基体构件以及旋转杆的各卡止部,因此,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组装作业性。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组装方法是,使从弹簧的卷绕部突出的第一端部卡止于在基体构件上设置的第一卡止部,并且使从所述卷绕部突出的第二端部克服所述弹簧的弹力而保持于在所述基体构件上设置的保持部,从而将所述弹簧配置于所述基体构件,通过将旋转杆经由设置在所述基体构件或所述旋转杆上的支承轴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基体构件,由此,利用设置在所述旋转杆上的引导部使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第二端部向与所述第二端部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将所述第二端部向设置在所述旋转杆上的第二卡止部引导且使所述第二端部卡止于该第二卡止部。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组装方法是,使从弹簧的卷绕部突出的第二端部卡止于在旋转杆上设置的第二卡止部,并且使从所述卷绕部突出的第一端部克服所述弹簧的弹力而保持于在所述旋转杆上设置的保持部,从而将所述弹簧配置于所述旋转杆,通过将所述旋转杆经由设置在基体构件或所述旋转杆上的支承轴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基体构件,由此,利用设置在所述基体构件上的引导部,使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向与所述第一端部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将所述第一端部向设置在所述基体构件上的第一卡止部引导且使所述第一端部卡止于该第一卡止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基体构件或旋转杆上配置弹簧,并在该状态下相对于基体构件配置旋转杆,由此能够成为将弹簧的第一端部卡止于基体构件的第一卡止部且将弹簧的第二端部卡止于旋转杆的第二卡止部的组装状态。因此,能够提高旋转杆相对于基体构件的组装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杆组装结构的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门锁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正面侧观察配置在壳体的第一配置部上的副壳(sub-case)时的主视图。
图3A是示出配置于副壳的开锁状态的锁定机构以及开放机构的后视图。
图3B是示出配置于副壳的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以及开放机构的后视图。
图4A是示出配置在壳体的第二配置部上的开锁(unlock)状态的锁定机构以及开放机构的主视图。
图4B是示出配置在壳体的第二配置部上的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以及开放机构的主视图。
图5是壳体的第二配置部和电路基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配置在壳体的第二配置部上的电路基板和检测杆的主视图。
图7是构成门锁装置的电路的汇流条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检测杆相对于壳体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9A是示出检测杆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9B是示出检测杆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9C是图9B的局部放大图。
图10A是示出检测杆的非工作状态的俯视图。
图10B是示出检测杆的工作状态的俯视图。
图11A是示出在壳体上配置了弹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B是图11A的俯视图。
图11C是图11A的主视图。
图12A是检测杆的立体图。
图12B是检测杆的侧视图。
图12C是检测杆的仰视图。
图13A是示出向壳体组装检测杆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B是图13A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向壳体组装检测杆的中途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杆组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15B是图15A的俯视图。
图15C是图15A的侧视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杆组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7A是检测杆和弹簧的分解立体图。
图17B是在检测杆上配置了弹簧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7C是在检测杆上配置了弹簧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17D是在检测杆上配置了弹簧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18是示出向壳体组装检测杆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壳体的第二配置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 门
11 前端面
20 撞针
30 缆线
100 门锁装置
110 壳体
120 壳体主体
121 第一配置部
122 第二配置部(基体构件)
123 接头支承部
124 旋转轴
125 露出孔
126 杆配置部
126a 第一部分
126b 第二部分
126c 止挡部
126d 组装引导部
127 支承轴
127a 基端部
127b 前端部
128 第一卡止部
128a 引导部
128b 防脱部
129 隔壁部
129a 保持部
129b 临时卡止部
130 副壳
131 插通凹部
132 插通孔
133 旋转轴
134 贯通孔
140 盖板
141 插通槽
142 安置板
150 壳体盖
151 连接器连接部
200 弹键机构
210 拨叉
211 旋转轴
212 卡止槽
213 卡止部
214 螺旋弹簧
220 卡爪
221 旋转轴
222 卡止承受部
223 杆连结部
300 锁定机构
310 电动马达
311 蜗杆
320 蜗轮
321 齿轮部
322 凸轮槽
323 复位弹簧
330 切换杆
331 旋转轴
332 第一臂部
332a 凸轮承受部
333 第二臂部
333a 接头连结部
334 按压部
340 连接杆
342 切换杆连结部
343 锁板连结部
344 钩挂部
350 锁板
351 旋转轴
352 接头连结部
353 连杆连结部
354 连杆施力弹簧
360 连杆
361 连结槽
362 外杆连结部
363 开放操作部
370 开放杆
371 操作承受部
372 卡爪连结部
373 螺旋弹簧
400 门开放机构
410 外杆
411 把手连接部
412 连杆连结部
420 内杆
421 把手连接部
422 连杆抵接部
500 备用机构
510 备用轴
511 插入孔
512 接头工作部
513 反冲弹簧
600 电路基板
610 汇流条
610D’ 分支部
611 接线柱部
630 连接器
640 第一检测开关
641 接点部
643 端子
650 第二检测开关
651 接点部
653 端子
660 检测杆(旋转杆)
661 按压部
661a 一侧
661b 另一侧
662 检测部
663 轴孔
664 突出壁部
664a 第二卡止部
664b 引导部
664c 防脱部
665 第二突出壁部
665a 保持部
665b 临时卡止部
670 扭转弹簧(弹簧)
671 卷绕部
672 第一端部
672a 弯曲部
673 第二端部
P0 非压缩位置
P1 保持位置
P2 临时卡止顶部位置
P3 卡止位置
P4 防脱顶部位置
P5 引导开始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至图4B示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杆组装结构的门锁装置100。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0安装在车辆的助手席以及后部座席的门10(图2以及图4A以及图4B中示意性地示出。)上。在这些门10上,未设置用于通过作为机械要素的钥匙(key)进行上锁以及解锁的圆筒(cylinder)锁。另外,也未设置用于供乘坐人员上锁以及解锁的车内侧的操作钮(knob)。门锁装置100的锁定状态(上锁)与开锁状态(解锁)的切换通过在驾驶席的车内侧周边设置的上锁解锁开关(未图示)来进行。
(整体结构)
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门锁装置100具备收容于壳体110的弹键(latch)机构200和锁定机构300。同时参照图2,弹键机构200以能够卡合和脱离的方式将设于车身的撞针(striker)20卡止,由此,能够将门10相对于车身保持为关闭状态。锁定机构300能够切换成无法将作为开操作构件的门把手(未图示)的操作传递给弹键机构200的锁定状态、以及能够进行传递的开锁状态。门把手具有配置于车内侧的内把手(inner handle)和配置于车外侧的外把手(outer handle)。
锁定机构300的锁定状态与开锁状态的切换通过来自遥控器(remotecontroller)或者上锁解锁开关的输入而工作的电动马达(motor)310来进行。另外,当搭载于车辆的蓄电池(battery)的蓄电量不足时,能够利用配置在门10的前端面11上的备用(emergency)机构500来使锁定机构300成为锁定状态。当锁定机构300处于锁定状态时,即便对门把手进行操作,也无法解除弹键机构200相对于撞针20的卡止,从而无法打开门10。在锁定机构300处于开锁状态时,通过门把手的操作,能够解除弹键机构200相对于撞针20的卡止,从而打开门10。
壳体110具备均为树脂制的壳体主体120、副壳130以及壳体盖(housing cover)150。
壳体主体120具备均为大致板状的第一配置部121以及第二配置部122,且在俯视下呈L字形状。参照图2、图4A以及图4B,第一配置部121沿着门10的前端面11配置,第二配置部122从第一配置部121的一侧部朝向门10的合页(hinge)连接侧延伸。如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在壳体主体120的第一配置部121上安装有副壳130。
在副壳130的与对置于第一配置部121的内表面侧相反的外表面侧,安装有构成弹键机构200的部件组。如图1A、图1B、图3A以及图3B所示,在副壳130的与第一配置部121对置的内表面侧,安装有构成锁定机构300的部件组的一部分和外杆(outer lever)410。如图1A、图1B、图4A以及图4B所示,在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122上,安装有构成锁定机构300的剩余的部件组、内杆(inner lever)420以及构成备用机构500的部件组。第二配置部122被壳体盖150覆盖。
(弹键机构)
如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在副壳130上设置有供撞针20穿过的插通凹部131。在副壳130的外表面侧安装有金属制的盖板(cover plate)140。在盖板140上设置有与插通凹部131对应的插通槽141。弹键机构200具备拨叉(fork)210和卡爪220。
拨叉210以能够通过旋转轴211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插通凹部131的上侧。在拨叉210上设置有图2中下端开口的卡止槽212。在卡止槽212的开口侧的端部设置有卡止部213。拨叉210被螺旋弹簧214弹性地施力,以使得绕旋转轴211的旋转角度位置成为开放位置。
卡爪(claw)220以能够通过旋转轴221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插通凹部131的下侧。在卡爪220的旋转轴221的右侧设置有卡止承受部222。在卡止承受部222的附近设置有用于使卡爪220向解除撞针20的卡止的方向旋转的杆连结部223。杆连结部223通过副壳130的插通孔132(参照图1B)而向副壳130的内表面侧突出。卡爪220经由后述的开放杆370而被螺旋弹簧373弹性地施力,以使得绕旋转轴221的旋转角度位置成为图2所示的卡止位置。
当拨叉210为开放位置时,卡止槽212的开口与插通凹部131一致。通过撞针20进入到卡止槽212,使拨叉210从开放位置绕逆时针旋转。然后,当拨叉210旋转至闭锁位置时,卡爪220的卡止承受部222卡止于拨叉210的卡止部213,拨叉210被保持在闭锁位置。在该保持状态下,当杆连结部223在图2中向下移动(操作)时,卡爪220绕顺时针旋转,卡止承受部222与卡止部213的卡止被解除,拨叉210通过螺旋弹簧214而旋转至开放位置。
(锁定机构)
参照图1A、图1B、图4A以及图4B,锁定机构300具备:在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122配置的电动马达310、蜗轮(wheel gear)320、切换杆330、以及连接杆(joint lever)340。参照图1A、图1B、图3A以及图3B,锁定机构300具备在副壳130的内表面侧配置的锁板(lock plate)350、连杆(link)360以及开放杆370。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电动马达310配置在第二配置部122中的左侧上部。蜗轮320配置在电动马达310的下部左侧。切换杆330配置在电动马达310的下侧且蜗轮320的右侧。连接杆340配置在切换杆330的右侧。配置连接杆340的位置在第二配置部122中是第一配置部121侧的端部。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锁板350配置在副壳130中的右侧上部。配置锁板350的位置是在将副壳130配置于第一配置部121的状态下与第二配置部122连通的部分。连杆360配置在锁板350的下部。开放杆370以在锁板350的下部相对于连杆360在X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副壳130上,金属制的安置板140配置为位于连杆360与开放杆370之间。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电动马达310是能够在通电时进行正转方向以及反转方向的旋转的驱动机构。电动马达310配置为输出轴向下突出。在电动马达310的输出轴上固定有圆筒状的蜗杆(worm gear)311。
蜗轮3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在蜗杆311的横向上。在蜗轮320的外周部设置有与蜗杆311啮合的齿部321。在与壳体盖150对置的蜗轮320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大致旋涡状的凸轮(cam)槽322。在图4A所示的开锁状态下使电动马达310进行锁定工作时,蜗轮320经由蜗杆311而绕顺时针旋转。在图4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使电动马达310进行开锁工作时,蜗轮320经由蜗杆311而绕逆时针旋转。当电动马达310的动作停止时,蜗轮320被复位弹簧(return spring)323(参照图1A以及图1B)弹性地施力,以使得绕旋转轴的旋转角度位置成为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中立位置。
切换杆330配置在相对于蜗杆311而与蜗轮320相反的一侧。参照图1B,切换杆330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二配置部122的旋转轴331。切换杆330具备以跨越蜗杆311的方式在蜗轮320上突出的第一臂部332。在第一臂部332的前端设置有向凸轮槽322内突出的凸轮承受部332a。另外,切换杆330具备向连接杆340侧突出的第二臂部333。在第二臂部333的前端,设置有由主视下呈长圆形状的插通部(孔)构成的接头连结部333a。在图4A所示的开锁状态下通过锁定工作使蜗轮320绕顺时针旋转时,凸轮承受部332a沿着凸轮槽322移动,由此切换杆330绕逆时针回转。在图4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通过开锁工作使蜗轮320绕逆时针旋转时,切换杆330绕顺时针回转。
连接杆340呈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板状,配置为在切换杆330的右侧且位于第二臂部333上。在第二配置部122的上部设置有将连接杆340支承为相对于第二配置部122的底面平行地延伸且对连接杆340的上部两侧部进行保持的接头支承部123。连接杆340在下端侧具备与切换杆330连结的切换杆连结部342。切换杆连结部342由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将切换杆330的接头连结部333a连结的圆柱状的突出部构成。另外,连接杆340具备朝向配置于第一配置部121的副壳130突出的锁板连结部343。在图4A所示的开锁状态下通过锁定工作使切换杆330绕逆时针回转时,连接杆340向上进行直线移动。在图4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通过开锁工作使切换杆330绕顺时针回转时,连接杆340向下进行直线移动。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锁板350配置在副壳130的内表面侧的右侧上部。参照图1A以及图1B,锁板350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副壳130的旋转轴351。锁板350具备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将从第二配置部122突出的连接杆340的锁板连结部343连结的接头连结部352。另外,锁板350在旋转轴351的下方具备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将连杆360连结的连杆连结部353。连杆连结部353具备螺旋状部包围旋转轴351的连杆施力弹簧354。在图3A所示的开锁状态,通过锁定工作使连接杆340向上进行直线移动时,锁板350绕顺时针回转。在图3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通过开锁工作使连接杆340向下进行直线移动时,锁板350绕逆时针回转。
连杆360呈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板状,且配置在锁板350的下侧。在设置于连杆360的上端的连结槽361上连接有连杆施力弹簧354。设有连结槽361的连杆360的上部以相对于连杆连结部353在X方向上侧重叠的方式配置。在设置于连杆360的下端的外杆连结部362上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有外杆410。另外,在连杆360的中间部分处设置有朝向副壳130的隔壁沿X方向突出的开放操作部363。连杆360通过外杆410的工作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直线移动。另外,在图3A所示的开锁状态下,通过锁定工作使锁板350绕顺时针回转时,连杆360以下端为中心绕逆时针摆动。在图3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通过开锁工作使锁板350绕逆时针回转时,连杆360以下端为中心绕顺时针摆动。
开放杆370在锁板350的下侧以相对于连杆360在X方向下侧重叠的方式配置。开放杆370具备朝向连杆360突出的操作承受部371。操作承受部371在图3A所示的开锁状态下,位于通过连杆360的直线移动而开放操作部363移动的轨迹上。另外,操作承受部371在图3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位于与通过连杆360的移动而开放操作部363移动的轨迹在横向上分离的区域。如图1B所示,开放杆370相对于贯穿副壳130的卡爪220的旋转轴221而被固定。另外,开放杆370具备卡爪连结部372,与穿过副壳130的插通孔132而突出的卡爪220的杆连结部223连结。通过连结,开放杆370与卡爪220一体地旋转。开放杆370被螺旋弹簧373施力,以使得卡爪220旋转到卡止于拨叉210的卡止位置。
在图3A所示的开锁状态下,开放操作部363位于操作承受部371的下侧。因此,通过在开锁状态下使连杆360向上进行直线移动,由此开放杆370经由操作承受部371而绕逆时针旋转。其结果是,卡爪220在图2中绕顺时针旋转,与拨叉210之间的卡止被解除。在图3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开放操作部363位于与操作承受部371在横向上分离的位置。因此,即便在锁定状态下使连杆360向上进行直线移动,由于开放操作部363未与操作承受部371抵接,因此开放杆370也不会进行旋转。因此,卡爪220与拨叉210的卡止不会被解除。
(门开放机构)
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门锁装置100具备经由锁定机构300而解除弹键机构200相对于撞针20的卡止的门开放机构400。门开放机构400具备:与门10的车外侧的外把手连结的外杆410;以及与门10的车内侧的内把手连结的内杆420。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外杆410在副壳130的内表面侧配置在连杆360的下侧且左侧。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内杆420在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122配置在连接杆340的下侧。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外杆41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设置在副壳130上的旋转轴133。外杆410具备从壳体110向外方突出的把手连接部411。另外,外杆410具备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连杆360的外杆连结部362连结的连杆连结部412。当通过外把手对门10进行开放操作时,经由未图示的杆状物(rod)使外杆410绕逆时针旋转,使连杆360向上移动。然后,在连杆360位于开锁位置的情况下,能够经由开放杆370而解除弹键机构200对撞针20的卡止。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内杆42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设置在第二配置部122上的旋转轴124。内杆420具备从壳体110向外方突出的把手连接部421。另外,内杆420具备用于使连杆360向上移动的连杆抵接部422。连杆抵接部422位于连杆360的下端附近。当通过内把手对门10进行开放操作时,利用缆线30而连接的内杆420绕逆时针旋转。由此,连杆抵接部422与连杆360的下端抵接,使连杆360向上移动。然后,在连杆360位于开锁位置的情况下,能够经由开放杆370而解除弹键机构200对撞针20的卡止。
(备用机构)
如图1A、图1B、图4A以及图4B所示,门锁装置100具备用于在无法通过电动马达310进行锁定工作的特殊情况时机械地进行锁定工作的备用机构500。备用机构500具备圆柱状的备用轴510。备用轴510以位于连接杆340的上端侧的方式配置在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122。在壳体主体120上,在第一配置部121的第二配置部122侧端设置有使备用轴510的端部露出的露出孔125。另外,在门10的前端面11上设置有与露出孔125对应的露出孔(未图示)。
如图2所示,备用轴510配置为能够以备用轴510的轴线为中心相对于第二配置部122旋转。在备用轴510上设置有能够供作为机械要素的钥匙等较薄的板材插入的插入孔511。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在备用轴510上设置有在非工作状态下向下突出的接头工作部512。备用轴510被配置于第二配置部122的反冲弹簧513向非工作位置施力。
在构成锁定机构300的连接杆340上,以位于接头支承部123的上侧的方式设置有钩状的钩挂部344。当在图4A所示的开锁状态下向插入孔511插入钥匙、并使备用轴510在图2中绕顺时针旋转时,接头工作部512与钩挂部344卡合,使连接杆340向上进行直线移动。因此,经由锁板350使连杆360摆动,能够成为图3B以及图4B所示的锁定状态。
(门锁装置的电路)
如图5以及图6所示,门锁装置100具备用于检测弹键机构200以及锁定机构300的状态的电路基板600。电路基板600在电动马达310的Z方向的下侧相对于壳体主体120被固定。在电路基板600上安装有用于与主控制装置(未图示)电连接的连接器630。连接器630从壳体盖150的连接器连接部151向外部露出。另外,在电路基板600上安装有用于检测弹键机构200的状态的第一检测开关640、以及用于检测锁定机构300的状态的第二检测开关650。第一检测开关640通过经由检测杆660来检测拨叉210的旋转角度位置,从而检测弹键机构200的打开状态以及关闭状态。第二检测开关650通过检测切换杆330的旋转角度位置,从而检测锁定机构300的锁定状态以及开锁状态。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电路基板600具备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且呈板状的六片汇流条610A~610F。汇流条610A、610B直接固定在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122上。汇流条610C~610F通过镶嵌成形而配置在电路基板600内。各汇流条610A~610F在连接器630侧的一端部具备收容于连接器630且与主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接线柱部611a。汇流条610A、610B在与接线柱部611a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部具备与电动马达310电连接的接线柱部611b。汇流条610C、610D在与接线柱部611a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部具备分别与第一检测开关640的端子643电连接的接线柱部611c。汇流条610E、610F在与接线柱部611a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部具备分别与第二检测开关650的端子653电连接的接线柱部611d。汇流条610D具备向第二检测开关650侧突出的分支部610D’。在该分支部610D’的端部也设置有与第二检测开关650的端子653电连接的接线柱部611d。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检测杆66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122的第一配置部121侧端部。检测杆660具备能够按压第一检测开关640的接点部641的按压部661。另外,检测杆660具备朝向副壳130突出的检测部662。如图2所示,检测部662贯穿设于副壳130的贯通孔134且位于拨叉210的上方。通过开放操作使拨叉210向开放位置旋转,由此检测杆660在图6中绕逆时针旋转。由此,利用按压部661对接点部641进行按压而使第一检测开关640成为接通状态。主控制装置能够通过检测来自第一检测开关640的接通信号,来判断门10的开放状态。另外,通过将门10关闭并使拨叉210向闭锁位置旋转,从而检测杆660在图6中绕顺时针旋转。由此,按压部661对接点部641的按压被解除,第一检测开关640成为断开状态。主控制装置能够通过检测来自第一检测开关640的断开信号,来判断门10的闭合状态。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切换杆330具备能够对第二检测开关650的接点部651进行按压的按压部334。在图4A所示的开锁状态下,利用切换杆330的按压部334对接点部651进行按压而使第二检测开关650成为接通状态。主控制装置通过检测来自第二检测开关650的接通信号,能够判断为锁定机构300处于开锁状态。在图4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第二检测开关650成为断开状态。主控制装置通过检测来自第二检测开关650的断开信号,能够判断为锁定机构300处于锁定状态。
(检测杆的组装结构的详细内容)
如图8、图9A以及图9B所示,检测杆660是能够旋转地配置在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基体构件)122上的旋转杆。该检测杆660被扭转弹簧670弹性地施力。在门10被关闭的状态下,通过解除拨叉210对检测部662的按压,检测杆660在扭转弹簧670的弹力的作用下旋转到图10A所示的初始位置(非工作位置)。在门10被打开的状态下,通过拨叉210对检测部662进行按压,由此检测杆660克服扭转弹簧670的弹力而旋转到图10B所示的设定好的旋转角度位置(工作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配置部122上设置有将检测杆6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在设定好的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杆配置部126。在该杆配置部126上设置有保持部129a,能够将卡止于检测杆660的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临时保持于杆配置部126。另外,在检测杆660上设置有引导部664b,通过在临时配置有扭转弹簧670的杆配置部126上组装检测杆660,从而使临时保持的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卡止于检测杆660。
如图11A至图11C所示,扭转弹簧670具备将线条构件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卷绕部671。卷绕部671配置在杆配置部126的底面与检测杆660之间。卷绕部671具备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端部672、673。第一端部672具备在扭转弹簧670的施力方向上弯曲的弯曲部672a,且卡止于杆配置部126的第一卡止部128。第二端部673从在径向上相对于第一端部672相反的一侧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672配置在杆配置部126的底面侧,第二端部673与杆配置部126的底面隔开间隔地配置。
杆配置部126具备:配置检测杆660的按压部661的第一部分126a和配置检测杆的检测部662的第二部分126b。第一部分126a与配置第一检测开关640的部分共面。第二部分126b位于比第一部分126a远离壳体盖150的一侧。第一部分126a与第二部分126b是以具有设定好的阶梯差的方式设置的相互平行的面。
在杆配置部126上具有对扭转弹簧670的卷绕部671以及检测杆660进行配置的支承轴127。支承轴127从杆配置部126的第二部分126b朝向壳体盖150侧突出。支承轴127具备位于根部的基端部127a以及位于突出方向的前端侧的前端部127b。基端部127a以及前端部127b分别呈圆柱形状且形成为同轴。基端部127a的外径比卷绕部671的内径稍小。在基端部127a上以外嵌的方式配置有卷绕部671。前端部127b的外径比基端部127a的外径小。在前端部127b上配置有能够旋转的检测杆660。
在杆配置部126上设置有使被扭转弹簧670施力的检测杆660的旋转停止在设定好的初始位置的止挡部126c。止挡部126c由从杆配置部126的第一部分126a朝向壳体盖150侧突出的圆柱形状的凸台(boss)构成。参照图10A,在通过检测杆660绕顺时针旋转而解除按压部661对接点部641的按压时检测杆660所抵接的位置处设置有止挡部126c。参照图11A,在止挡部126c的前端设置有在组装时将检测杆660向杆配置部126侧引导的组装引导部126d。组装引导部126d是从止挡部126c的前端朝向基端向支承轴127侧倾斜的倾斜面。
如图11B以及图11C所示,在杆配置部126上设置有将扭转弹簧670的第一端部672卡止的第一卡止部128。第一卡止部128以在图11B中位于支承轴127的上侧的方式设置在杆配置部126的第二部分126b上。第一卡止部128呈四棱柱状且向与支承轴127相同的方向突出。第一卡止部128的上端比支承轴127的基端部127a的上端低。
如图11A至图11C所示,在杆配置部126上设置有在将扭转弹簧670压缩后的状态下临时保持第二端部673的保持部129a。保持部129a以位于隔着支承轴127而与第一卡止部128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在图11B中形成在支承轴127的下侧。详细而言,在杆配置部126上配置有从第一部分126a向第二部分126b延伸且朝向壳体盖150侧突出的隔壁部129。该隔壁部129的第二部分126b侧(副壳130侧)的端部是保持部129a。隔壁部129兼具对检测杆660绕逆时针旋转时的过度旋转进行限制的止挡部的功能。从按压部661的一侧661a与止挡部126c抵接的位置到按压部661的另一侧661b与隔壁部129抵接的位置为止是检测杆660的旋转角度范围。
如图9C所示,在将卷绕部671配置于支承轴127、使第一端部672卡止于第一卡止部128、且未对扭转弹簧670进行弹性压缩的状态下,第二端部673位于图9C中以细实线所示的非压缩位置P0。保持部129a相对于非压缩位置P0而位于通过弹性地压缩扭转弹簧670而对第二端部673施力的施力方向A的相反侧。因此,通过使第二端部673克服扭转弹簧670的弹力而向图9C中的右侧移动,能够使第二端部673保持在保持部129a的保持位置P1。
如图11A所示,保持部129a具备限制第二端部673向支承轴127的突出方向即上方移动的临时卡止部129b。如图9C所示,临时卡止部129b位于检测杆660的第二卡止部664a的上部。临时卡止部129b由台阶部构成,该台阶部通过设置向与扭转弹簧670对第二端部673施力的施力方向A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突部而形成。因此,在第二端部673位于保持位置P1的状态下,使第二端部673克服扭转弹簧670的弹力进一步向图9C中的右侧移动,只要不越过临时卡止部129b的临时卡止顶部位置P2,就无法使第二端部673从保持部129a脱离。
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在检测杆660上设置有通过嵌入到支承轴127的前端部127b而用于将检测杆66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杆配置部126连结的轴孔663。轴孔663设置在按压部661的基端侧。通过将轴孔663嵌入到支承轴127的前端部127b,使检测杆6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杆配置部126。按压部661位于杆配置部126的第一部分126a上。检测部662位于杆配置部126的第二部分126b上。即,按压部661与检测部662被设置为从在轴孔663的轴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向外侧突出。
如图12A至图12C所示,检测杆660具备将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卡止的第二卡止部664a。详细而言,在按压部661的下表面(第二部分126b的对置面)上设置有沿着轴孔663的轴线突出的圆弧状的突出壁部664。在突出壁部664上,与第二端部673的施力方向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是第二卡止部664a。同时参照图9C,第二卡止部664a位于保持部129a的临时卡止部129b的下侧。另外,第二卡止部664a在使检测杆660与止挡部126c抵接的初始位置处,位于比保持部129a靠第二端部673的施力方向A的相反侧。因此,从第二端部673位于保持位置P1的状态,使第二端部673克服扭转弹簧670的弹力而进一步向图9C中的右侧移动,由此能够使第二端部673卡止于第二卡止部664a的卡止位置P3。
如图12A至图12C所示,在第二卡止部664a的下侧(组装方向的前端侧)设置有用于将第二端部673卡止于第二卡止部664a的引导部664b;以及限制第二端部673从第二卡止部664a脱离的防脱部664c。
首先,防脱部664c由台阶部构成,该台阶部通过设置从第二卡止部664a的下部向与第二端部673的施力方向A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突部而形成。同时参照图9C,防脱部664c的顶部位于比第二卡止部664a对第二端部673卡止的卡止位置P3靠第二端部673的施力方向A的相反侧。因此,在第二端部673位于卡止位置P3的状态下,使第二端部673克服扭转弹簧670的弹力而进一步向图9C中的右侧移动,只要不越过防脱部664c的防脱顶部位置P4而向引导部664b侧移动,就无法使第二端部673从第二卡止部664a脱离。
如图12A至图12C所示,引导部664b使保持于保持部129a的第二端部673向与第二端部673的施力方向A相反的方向移动,并将第二端部673向第二卡止部664a引导并使其卡止于第二卡止部664a。引导部664b由从突出壁部664的前端向防脱部664c的顶部倾斜的倾斜缘构成。引导部664b相对于检测杆660向杆配置部126安装的安装方向而倾斜设置。参照图9C,引导部664b的前端即引导开始位置P5位于比保持部129a的保持位置P1靠第二端部673的施力方向A的前方的位置。因此,在使第二端部673保持于保持部129a的状态下,将检测杆660配置于杆配置部126,由此能够使第二端部673与引导部664b抵接。然后,通过将检测杆660向杆配置部126侧按压,使第二端部673沿着引导部664b倾斜而向与施力方向A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越过防脱部664c的防脱顶部位置P4而使第二端部673卡止于第二卡止部664a。
如图9C所示,解除了扭转弹簧670的压缩的状态下的第二端部673的非压缩位置P0、使第二端部673保持于杆配置部126的保持部129a的保持位置P1、保持部129a的临时卡止部129b的临时卡止顶部位置P2、使第二端部673卡止于检测杆660的第二卡止部664a的卡止位置P3、检测杆660的防脱部664c的防脱顶部位置P4、以及引导部664b对第二端部673进行引导的引导开始位置P5按照非压缩位置P0、引导开始位置P5、保持位置P1、卡止位置P3、防脱顶部位置P4以及临时卡止顶部位置P2的顺序而位于与第二端部673的施力方向A相反的一侧。
因此,当将扭转弹簧670临时配置于杆配置部126时,能够防止扭转弹簧670从杆配置部126脱离。另外,在扭转弹簧670预先配置于杆配置部126的状态下将检测杆660配置于杆配置部126时,能够使被临时保持的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卡止于检测杆660的第二卡止部664a。另外,当使第二端部673卡止于第二卡止部664a时,能够防止第二端部673从第二卡止部664a脱离。
接着,针对向杆配置部126组装扭转弹簧670以及检测杆660的组装工序具体进行说明。
如图11A至图11C所示,使扭转弹簧670的卷绕部671外嵌于杆配置部126的支承轴127。而且,在将卷绕部671配置到支承轴127的基端部127a之后,使扭转弹簧670的第一端部672卡止于杆配置部126的第一卡止部128。然后,使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克服弹力而移动,将第二端部673以钩挂的方式保持于杆配置部126的保持部129a。
在扭转弹簧670的临时配置状态下第二端部673的上方,临时卡止部129b向与第二端部673的施力方向A相反的方向突出。因此,即便在图11A中相对于扭转弹簧670向上方施加外力,也能够通过临时卡止部129b来阻止第二端部673的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配置于杆配置部126的扭转弹簧670从杆配置部126脱落。因此,能够提高向杆配置部126组装检测杆660的组装作业性。
接着,如图13A以及图13B所示,在杆配置部126的支承轴127的前端部127b嵌入有检测杆660的轴孔663。此时,在检测杆660的姿势成为杆配置部126的旋转角度范围外的情况下,检测杆660由于与止挡部126c或隔壁部129发生干涉而无法嵌入到支承轴127。另外,在按压部661的一侧661a位于止挡部126c上的情况下,检测杆660伴随着组装引导部126d的倾斜而旋转,使检测杆660位于旋转角度范围内。
在检测杆660的按压部661的另一侧661b位于与隔壁部129相接的旋转角度位置的情况下,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位于图9C中比引导开始位置P5靠左侧的位置。因此,相对于杆配置部126的底壁平行设置的检测杆660的突出壁部664的前端缘与第二端部673抵接。因此,无法进一步插入检测杆660。通过使检测杆660向止挡部126c侧旋转,能够将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配置在图9C中的引导开始位置P5的右侧。
在检测杆660的按压部661的一侧661a位于与止挡部126c抵接的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如图9C的虚线所示,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位于引导开始位置P5的右侧且与引导部664b抵接。在该状态下,通过朝向杆配置部126按压检测杆660,能够将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卡止于检测杆660的第二卡止部664a。
详细而言,第二端部673在检测杆660的按压下沿着引导部664b倾斜并克服扭转弹簧670的弹力而向与施力方向A相反的方向移动。然后,通过将检测杆660按压到设定好的组装位置,从而第二端部673越过检测杆660的防脱部664c的顶部。由此,如图9C的粗实线所示,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卡止于检测杆660的第二卡止部664a。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检测杆660未配置到杆配置部126的状态下,使第一端部672卡止于第一卡止部128,并且使第二端部673保持于保持部129a,且将扭转弹簧670配置到杆配置部126。在该状态下,通过将检测杆660配置于杆配置部126,从而利用检测杆660的引导部664b使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移动,能够使第二端部673卡止于检测杆660的第二卡止部664a。由此,作业者无需进行使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克服弹力而移动且卡止于检测杆660的第二卡止部664a这样的繁杂的作业。因此,能够大幅度提高被扭转弹簧670向设定好的方向施力的检测杆660的组装作业性。
在该组装状态下,检测杆660的第二卡止部664a位于比杆配置部126的保持部129a靠扭转弹簧670对第二端部673施力的施力方向A的相反侧。因此,在组装后的通常工作时,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不会向杆配置部126的保持部129a移动,能够保持第二端部673卡止于检测杆660的第二卡止部664a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保持部129a对扭转弹簧670的工作造成影响。另外,通过扭转弹簧670的弹力,能够稳定地将检测杆660保持于与止挡部126c抵接的初始位置。
第二卡止部664a具有限制第二端部673向引导部664b侧移动的防脱部664c。根据该结构,通过检测杆660的防脱部664c,能够防止第二卡止部664a对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的卡止被解除。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扭转弹簧670相对于杆配置部126以及检测杆660的组装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产生检测杆660的动作不良。另外,经由扭转弹簧670将检测杆660保持为不从杆配置部126脱落。由此,在向杆配置部126组装其它部件时,能够防止其它部件与检测杆660发生干涉而脱落,因此,能够提高门锁装置100的组装作业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15A至图15C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杆组装结构。如图1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检测杆660上预先配置了扭转弹簧670的状态下,将检测杆660配置到壳体110的杆配置部126,由此组装成使扭转弹簧670的第一端部672卡止于杆配置部126的第一卡止部128,且使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卡止于检测杆660的第二卡止部664a的状态。
详细而言,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配置部122的杆配置部126具备将检测杆660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轴127。另外,杆配置部126具备对检测杆660的旋转角度范围进行设定的止挡部126c以及隔壁部129。隔壁部129的副壳130侧的端部不具备作为保持部129a的功能。
在杆配置部126上设置有将扭转弹簧670的第一端部672卡止的第一卡止部128。第一卡止部128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位于支承轴127的附近的方式设置于杆配置部126的第二部分126b。第一卡止部128呈四棱柱状且向与支承轴127相同的方向突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卡止部128上设置有:用于将扭转弹簧670的第一端部672向第一卡止部128引导的引导部128a;以及限制第一端部672从第一卡止部128脱离的防脱部128b。
如图15A以及图15C所示,防脱部128b由台阶部构成,该台阶部通过设置从第一卡止部128的上部向与扭转弹簧670对第一端部672施力的施力方向B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突部而形成。防脱部128b的顶部位于比第一卡止部128对第一端部672卡止的卡止位置靠第一端部672的施力方向B的相反侧。因此,在第一端部672位于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使第一端部672克服扭转弹簧670的弹力而移动,只要不越过防脱部128b的防脱顶部位置而移动到引导部128a侧,就无法使第一端部672从第一卡止部128脱离。
引导部128a使保持于检测杆660的第一端部672向与第一端部672的施力方向B相反的方向移动,并将第一端部672向第一卡止部128引导且使其卡止于第一卡止部128。引导部128a由从第一卡止部128的前端(上端)向防脱部128b的顶部倾斜的倾斜缘构成。引导部128a相对于检测杆660向杆配置部126安装的安装方向倾斜设置。因此,通过将检测杆660配置到支承轴127,并向杆配置部126侧按压检测杆660,由此使第一端部672沿着引导部128a倾斜而向与施力方向B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越过防脱部128b的防脱顶部位置而能够使第一端部672卡止于第一卡止部128。
如图17A至图17D所示,检测杆660具备对第一检测开关640的接点部641进行按压的按压部661、以及接受拨叉210的旋转的检测部662。在按压部661的基端侧(检测部622侧)设置有用于能够旋转地与支承轴127连结的轴孔663。另外,如图17B清楚地示出,形成了轴孔663的按压部661的基端部为能够收容扭转弹簧670的卷绕部671的大小。需要说明的是,扭转弹簧67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检测杆660上,以位于与第一卡止部128相反的一侧的方式设置有将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卡止的第二卡止部664a。第二卡止部664a由从按压部661突出的第一突出壁部664的端部构成。在第二卡止部664a的前端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防脱部664c。
如图17B以及图17D所示,在检测杆660上,在相对于防脱部664c在径向上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在将扭转弹簧670压缩后的状态下临时保持第一端部672的保持部665a。详细而言,在检测杆660的基端侧,在突出壁部664的对置位置处突出设置有第二突出壁部665。该第二突出壁部665的副壳130侧的端部为保持部665a。保持部665a在检测杆660配置于杆配置部126的初始状态下,相对于第一卡止部128而位于第一端部672的施力方向B的前侧。另外,在检测杆660上设置有能够收纳扭转弹簧670的卷绕部671的弹簧收纳部666,该弹簧收纳部666是以轴孔663的轴线为中心而被突出壁部664以及第二突出壁部665包围的大致圆筒状的空间,在该弹簧收纳部666中收容有扭转弹簧670的卷绕部671。
在保持部665a上设置有对第一端部672向第二突出壁部665的突出方向前端侧移动进行限制的临时卡止部665b。临时卡止部665b由台阶部构成,该台阶部通过设置从保持部665a的下部向相对于扭转弹簧670对第一端部672施力的施力方向B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突部而形成。
在将检测杆660配置到杆配置部126并使其旋转到初始位置的状态下,非压缩状态下的扭转弹簧670的第一端部672的非压缩位置、检测杆660的保持部665a对第二端部673进行保持的保持位置、保持部665a的临时卡止部665b的临时卡止顶部位置、使第一端部672卡止于杆配置部126的第一卡止部128的卡止位置、杆配置部126的防脱部128b的防脱顶部位置、以及引导部128a对第一端部672引导的引导开始位置按照非压缩位置、引导开始位置、保持位置、卡止位置、防脱顶部位置以及临时卡止顶部位置的顺序而位于与第一端部672的施力方向B相反的一侧。
在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7A所示,在检测杆660的下表面侧的弹簧收容部666配置扭转弹簧670。然后,如图17B至图17D所示,使第二端部673卡止于第二卡止部664a,并且,使第一端部672克服弹力而移动,将第一端部672以钩挂的方式保持于保持部665a。
接着,如图16所示,将临时配置有扭转弹簧670的检测杆660嵌入到杆配置部126的支承轴127而进行安装。即,在将扭转弹簧670的卷绕部671穿过支承轴127之后,将支承轴127插入到检测杆660的轴孔663。此时,当检测杆660是在旋转角度范围内且按压部661与止挡部126c接触的初始位置以外的姿势的情况下,扭转弹簧670的第一端部672不位于杆配置部126的引导部128a,而是与第一卡止部128的上表面抵接,因此,无法将检测杆660按压到支承轴127。
如图18所示,当使检测杆660相对于杆配置部126旋转到初始位置的姿势时,扭转弹簧670的第一端部672位于杆配置部126的引导部128a,能够将检测杆660按压到支承轴127。当按压检测杆660时,第一端部672沿着引导部128a倾斜并克服扭转弹簧670的弹力而向与施力方向B相反的方向(图18中左侧)移动。并且,当将检测杆660按压到设定好的组装位置时,第一端部672越过杆配置部126的防脱部128b的顶部。由此,如图15C所示,扭转弹簧670的第一端部672卡止于杆配置部126的第一卡止部128。
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杆配置部126上未配置检测杆660的状态下,将扭转弹簧670配置到检测杆660的弹簧收容部666后,将该检测杆660配置到杆配置部126,由此,能够组装为使扭转弹簧670的第一端部672卡止于杆配置部126的第一卡止部128,且使扭转弹簧670的第二端部673卡止于检测杆660的第二卡止部664a的状态。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获得可大幅度地提高检测杆660的组装作业性等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杆组装结构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支承轴127与杆配置部(基体构件)126一体地设置,但也可以与检测杆(旋转杆)660一体地设置。尤其是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将配置有扭转弹簧670的检测杆660配置到杆配置部126的情况下,优选支承轴127设置在检测杆660上。另外,支承轴127可以与杆配置部126或检测杆660分体形成,并与杆配置部126或检测杆660一体地固定。
另外,具备组装引导部126d的止挡部126c由呈圆柱状地突出的凸台构成,但如图19所示,也可以由呈板状地突出的肋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引导部128a、664b设为平面状的倾斜面,但也可以形成为曲面状。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杆组装结构以及杆组装方法并不局限于门锁装置100的检测杆660,能够应用于由弹簧施力的各种旋转杆。另外,使用杆组装结构以及杆组装方法的设备并不局限于门锁装置,也能够应用于电子设备、家电设备等所有设备、日常品。

Claims (7)

1.一种杆组装结构,具备:
基体构件;
旋转杆,其配置于所述基体构件;
支承轴,其设置在所述基体构件或所述旋转杆上,且使所述旋转杆能够相对于所述基体构件进行旋转;以及
弹簧,其具有卷绕部以及从所述卷绕部突出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卷绕部通过外嵌于所述支承轴而配置在所述基体构件与所述旋转杆之间,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一端部卡止于在所述基体构件上设置的第一卡止部,并且所述第二端部卡止于在所述旋转杆上设置的第二卡止部,
其中,在所述基体构件上设置有不配置所述旋转杆的情况下能够配置所述弹簧的杆配置部,并且在所述杆配置部上设置有保持部,该保持部克服所述弹簧的弹力而保持所述第二端部,
在所述旋转杆上设置有引导部,该引导部使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第二端部向与所述第二端部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将所述第二端部向所述第二卡止部引导且使所述第二端部卡止于所述第二卡止部,
在以将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一端部卡止于所述基体构件的所述第一卡止部且使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二端部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方式、将所述弹簧配置到所述基体构件的所述杆配置部的状态下,将所述旋转杆配置于所述基体构件的所述杆配置部,由此,能够将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二端部卡止于所述第二卡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组装结构,其中,
所述基体构件具有使被所述弹簧施力的所述旋转杆的旋转停止的止挡部,
所述第二卡止部在使所述旋转杆与所述止挡部抵接的初始位置处,位于比所述基体构件的所述保持部靠所述弹簧的施力方向的相反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杆组装结构,其中,
所述保持部具有临时卡止部,该临时卡止部限制所述第二端部向所述支承轴的突出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杆组装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卡止部具有防脱部,该防脱部限制所述第二端部向所述引导部侧移动。
5.一种杆组装结构,具备:
基体构件;
旋转杆,其配置于所述基体构件;
支承轴,其设置在所述基体构件或所述旋转杆上,且使所述旋转杆能够相对于所述基体构件进行旋转;以及
弹簧,其具有卷绕部以及从所述卷绕部突出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卷绕部通过外嵌于所述支承轴而配置在所述基体构件与所述旋转杆之间,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一端部卡止于在所述基体构件上设置的第一卡止部,并且所述第二端部卡止于在所述旋转杆上设置的第二卡止部,
其中,在所述旋转杆上设置有能够预先配置所述弹簧的弹簧收纳部,并且在所述旋转杆上设置有克服所述弹簧的弹力而保持所述第一端部的保持部,
在所述基体构件上设置有引导部,该引导部使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向与所述第一端部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将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一卡止部引导且使所述第一端部卡止于所述第一卡止部,
在以将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二端部卡止于所述旋转杆的所述第二卡止部且使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一端部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方式、将所述弹簧配置于所述旋转杆的所述弹簧收纳部的状态下,将所述旋转杆配置于所述基体构件,由此,能够将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一端部卡止于所述第一卡止部。
6.一种杆组装方法,其中,
使从弹簧的卷绕部突出的第一端部卡止于在基体构件上设置的第一卡止部,并且使从所述卷绕部突出的第二端部克服所述弹簧的弹力而保持于在所述基体构件上设置的保持部,从而将所述弹簧配置于所述基体构件,
通过将旋转杆经由设置在所述基体构件或所述旋转杆上的支承轴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基体构件,由此,利用设置在所述旋转杆上的引导部使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第二端部向与所述第二端部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将所述第二端部向设置在所述旋转杆上的第二卡止部引导且使所述第二端部卡止于该第二卡止部。
7.一种杆组装方法,其中,
使从弹簧的卷绕部突出的第二端部卡止于在旋转杆上设置的第二卡止部,并且使从所述卷绕部突出的第一端部克服所述弹簧的弹力而保持于在所述旋转杆上设置的保持部,从而将所述弹簧配置于所述旋转杆,
通过将所述旋转杆经由设置在基体构件或所述旋转杆上的支承轴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基体构件,由此,利用设置在所述基体构件上的引导部,使保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向与所述第一端部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将所述第一端部向设置在所述基体构件上的第一卡止部引导且使所述第一端部卡止于该第一卡止部。
CN201610251624.XA 2015-04-24 2016-04-21 杆组装结构以及杆组装方法 Active CN1060657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9719A JP6549402B2 (ja) 2015-04-24 2015-04-24 レバー組付構造
JP2015-089719 2015-04-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5744A true CN106065744A (zh) 2016-11-02
CN106065744B CN106065744B (zh) 2020-07-28

Family

ID=57419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51624.XA Active CN106065744B (zh) 2015-04-24 2016-04-21 杆组装结构以及杆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49402B2 (zh)
CN (1) CN10606574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0078A (zh) * 2020-11-30 2021-04-06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机盖锁
CN112610079A (zh) * 2020-11-30 2021-04-06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开机盖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12672B2 (ja) * 2019-01-09 2022-02-14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のリッド開閉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2749U (ja) * 1992-01-31 1993-08-20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スプリングの取付構造
US20050173933A1 (en) * 2002-02-25 2005-08-11 Roman Cetnar Latch with shipping condition
JP2006266026A (ja) * 2005-03-25 2006-10-05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0180553A (ja) * 2009-02-03 2010-08-19 Tokai Rika Co Ltd キー装置
JP2011127420A (ja) * 2009-11-19 2011-06-30 Aisin Kiko Co Ltd ドアラッチ装置
CN103510770A (zh) * 2012-06-29 2014-01-15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CN203925053U (zh) * 2013-05-30 2014-11-05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04285023A (zh) * 2012-05-04 2015-01-14 开开特股份公司 用于舱盖或门的锁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12790B4 (de) * 2000-03-17 2012-09-13 Aisin Seiki K.K. Türblockier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5863420B2 (ja) * 2011-11-29 2016-02-16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ドアロッ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2749U (ja) * 1992-01-31 1993-08-20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スプリングの取付構造
US20050173933A1 (en) * 2002-02-25 2005-08-11 Roman Cetnar Latch with shipping condition
JP2006266026A (ja) * 2005-03-25 2006-10-05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0180553A (ja) * 2009-02-03 2010-08-19 Tokai Rika Co Ltd キー装置
JP2011127420A (ja) * 2009-11-19 2011-06-30 Aisin Kiko Co Ltd ドアラッチ装置
CN104285023A (zh) * 2012-05-04 2015-01-14 开开特股份公司 用于舱盖或门的锁
CN103510770A (zh) * 2012-06-29 2014-01-15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CN203925053U (zh) * 2013-05-30 2014-11-05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锁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0078A (zh) * 2020-11-30 2021-04-06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机盖锁
CN112610079A (zh) * 2020-11-30 2021-04-06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开机盖锁
CN112610079B (zh) * 2020-11-30 2021-11-26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开机盖锁
CN112610078B (zh) * 2020-11-30 2021-11-26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盖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5744B (zh) 2020-07-28
JP6549402B2 (ja) 2019-07-24
JP2016205028A (ja) 2016-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60636B1 (en) Automobile door latch apparatus
US9362670B2 (en) Charge connector locking apparatus
EP1436479B1 (en) Modular lock for a door of a motor vehicle and door provided with this lock
US7500700B2 (en) Motor vehicle door latch
CN106065744A (zh) 杆组装结构以及杆组装方法
US10385593B2 (en) Remote control for vehicles
CN103075054A (zh) 车门锁
US9249605B2 (en) Door lock apparatus
JP2019090255A (ja) ドアラッチ装置
JP5205679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US10352069B2 (en) Locking lever and vehicle door opening-closing device
US20060261601A1 (en) Door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JP6022312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017907B2 (ja) 車両用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US11365567B2 (en) Power child lock system for vehicle
CN111356606B (zh) 用于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电连接设备
EP3269908A1 (en) Door latch device
JP6513445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162946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07258002A (ja) コネクタ受け治具
US20230228127A1 (en) Household appliance
US20230200619A1 (en) Home appliance
CN215212876U (zh) 车用门锁装置
CN117927104A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218234725U (zh) 儿童锁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