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42861A - 带尾门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带尾门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42861A
CN106042861A CN201610237658.3A CN201610237658A CN106042861A CN 106042861 A CN106042861 A CN 106042861A CN 201610237658 A CN201610237658 A CN 201610237658A CN 106042861 A CN106042861 A CN 1060428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te
tail
pillar
vehicle body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376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42861B (zh
Inventor
山口友树
加藤康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42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28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428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28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about door frame, panels, materials used, reinforc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8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or public transport, e.g. lorries, trucks, bu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既确保了铰链的高安装刚性、又提高了防范性的带尾门的车辆。带尾门的车辆(10)具有经由铰链(22)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的尾门(30)、和在车身(11)的后端沿上下延伸的支柱(21)。当俯视观察车身(11)时,铰链(22)的一部分与支柱(21)重叠,并且铰链的固定部(50)通过第1紧固部(60)而安装于顶棚部(16)。第1紧固部(60)构成为包括:第1螺合部件(61),其固定于固定部(50)的上表面;以及第1被螺合部件(62),其相对于上述第1螺合部件(61)从车室侧螺合、且与顶棚部(16)一起将固定部(50)夹入,并且当俯视观察车身(11)时,第1紧固部相对于支柱(21)偏置。

Description

带尾门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身的后部具有尾门的带尾门的车辆。
背景技术
已知在车身的后部具有尾门的带尾门的车辆。这种尾门例如由在车身的顶棚部安装的铰链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作为与对尾门进行支承的铰链相关的现有技术,存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
专利文献1中示出的铰链固定于顶棚部中的支柱的上方的部位。将对尾门之类的重物进行支承的铰链固定于支柱的上方,从而能够提高安装刚性。
然而,为了将该铰链安装于支柱的上方,在支柱上形成有开口。与形成了开口的情况相应地,支柱的弯曲刚性等下降。作为为了在支柱上不设置开口而将铰链固定于支柱的上方的措施,能够想到将专利文献2所示的技术应用于专利文献1所示的技术中。
专利文献2所示的铰链具有:载置于顶棚部的固定部、对在上述固定部上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的尾门进行支承的摆动部、以及将固定部固定于顶棚部的螺栓和螺母。螺栓的头部焊接于车身的顶棚部,螺纹部将顶棚部贯通并向上方突出。使螺母从上方通过固定部之后使其相对于这种螺栓的螺纹部螺合,由此将固定部固定于顶棚部。
在安装支柱之前预先将螺栓焊接于顶棚部,从而无需在支柱上设置开口。
但是,对于利用这种铰链对尾门进行安装的车辆而言,存在如下问题。第三者从顶棚部的上方将螺母拆下而能够将固定部从顶棚部拆下。若将固定部拆下,则能够使尾门朝向后方倾倒,第三者能够从车辆后方侵入至车室内。根据防范性的观点,存有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4555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昭59-364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铰链的高安装刚性、并能提高防范性的带尾门的车辆。
根据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带尾门的车辆,其具有经由铰链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身的顶棚部的尾门、和在所述车身的后端沿上下延伸的支柱,上述带尾门的车辆的特征在于,
当俯视观察上述车身时,上述铰链的一部分与上述支柱重叠,并且上述铰链的固定部通过第1紧固部而安装于上述顶棚部,
上述第1紧固部构成为包括:第1螺合部件,其固定于上述固定部的上表面;以及第1被螺合部件,其相对于上述第1螺合部件从车室侧螺合、且与上述顶棚部一起将上述固定部夹入,并且,
当俯视观察上述车身时,上述第1紧固部相对于上述支柱偏置。
如技术方案2所述,优选为,上述固定部还通过第2紧固部而安装于上述车身,
上述第2紧固部构成为包括:第2螺合部件,其能够从上述顶棚部的上方安装;以及第2被螺合部件,其与上述第2螺合部件螺合、且固定于上述顶棚部的下表面,并且,
上述第2紧固部位于与上述第1紧固部相比离上述尾门的转动中心近的部位。
如技术方案3所述,优选为,当俯视观察上述车身时,上述第2紧固部与上述支柱重叠。
如技术方案4所述,优选为,在上述尾门上设有从上述支柱的后方开始打开的横开式的副车门,
当俯视观察上述车身时,上述第1紧固部及上述第2紧固部位于上述副车门的开口端部的前方。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中,当俯视观察车身时,铰链的一部分与支柱重叠。由此,能够由支柱承受尾门的一部分重量。因此,能够获得高安装刚性。
除此之外,对于将铰链安装于顶棚部的第1紧固部而言,第1螺合部件固定于固定部,使与该第1螺合部件螺合的第1被螺合部件从顶棚部的下方螺合。由于能够使在车外露出的第1螺合部件固定于固定部,因此能够防止第三者从车外将铰链拆下而侵入至车内的不法行为。
在此,当俯视观察车身时,第1紧固部相对于支柱偏置。因此,无需在支柱上形成用于对第1被螺合部件进行安装的开口。能够抑制因形成开口而导致的支柱的强度下降。
如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既确保了铰链的高安装刚性、又提高了防范性的带尾门的车辆。
在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中,第2紧固部位于与第1紧固部相比离尾门的转动中心近的部位。由此,能够使对尾门进行开闭时施加于固定部的载荷更可靠地向顶棚部分散。能够减轻施加于固定部的负荷。
此时,第2紧固部形成为如下结构:第2被螺合部件固定于顶棚部的下表面,并且使得第2螺合部件从顶棚部的上方与第2被螺合部件螺合。在安装支柱之前预先将第2被螺合部件固定,从而无需在支柱上形成用于安装的开口。因此,既能确保支柱的强度、又能减轻施加于固定部的负荷。
在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中,当俯视观察车身时,第2紧固部与支柱重叠。由于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强度高的支柱承受尾门的载荷,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安装刚性。
在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中,当俯视观察车身时,第1紧固部及第2紧固部位于副车门的开口端部的前方。当关闭副车门时,副车门的开口端部的速度最快。因此,当关闭副车门时,最大载荷输入至开口端部的前方的部位。由于第1紧固部及第2紧固部位于这种部位的前方,从而能够高效地承受关闭副车门时的载荷。除此之外,能够减轻施加于固定部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带尾门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从左侧观察图1所示的带尾门的车辆的后端上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带尾门的车辆的左后端上部的侧壁部被拆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铰链罩被拆下后的带尾门的车辆的左后端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
11…车身
16…顶棚部
21…支柱
22…铰链
30…尾门
40…副车门
50…固定部
60…第1紧固部
61…第1螺栓(第1螺合部件)
62…第1螺母(第1被螺合部件)
71…第2螺栓(第2螺合部件)
72…第2螺母(第2被螺合部件)
C3…转动中心
Vi…车室
P1…开口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说明过程中,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行驶方向为基准的前后。另外,图中的Fr表示前方,Rr表示后方,Le表示从乘员观察的左侧,Ri表示从乘员观察的右侧,Up表示上方,Dn表示下方,Ce表示车宽方向中央。
<实施例>
参照图1。图1中根据从左后方观察的状态而示出了带尾门的车辆10(以下,简记作“车辆10”。)。
车辆10具有尾门30,该尾门30能够对在车身11的后端所形成的后部开口12进行开闭。在尾门30上,从左端部直到超过车宽中央的部位为止形成有副车门开口31,并设有能够对该副车门开口31进行开闭的副车门40。
尾门30能够以在车身11的上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1轴线C1为中心而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在尾门30的上部安装有扰流板32。
尾门30具有沿着副车门开口31的右缘31r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尾门支柱33。在该尾门支柱33上,沿上下设有将副车门4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的2个副车门铰链34、34。副车门40能够以从副车门铰链34、34通过且沿上下延伸的第2轴线C2为中心而在水平方向上摆动。副车门40是从车身11的后端且从左端打开的、所谓的横开式的车门。
参照图2。车身11构成为顶棚部16载置于连接部件14以及后壁部15的上部。在连接部件14与顶棚部16之间夹入有加强板17。
参照图3。连接部件14是将支柱21和梁25连接的大致L字状的部件,其中,该支柱21沿上下方向延伸,该梁25在车身11的后端上部沿车宽方向延伸。
返回到图2。顶棚部16的后端且左端的部位形成为从顶棚部16的一般面部16a下垂、且供铰链22安装的铰链安装部16b。在铰链安装部16b的上方安装有将铰链22覆盖的铰链罩23。铰链罩23的上表面部23a设置为相对于顶棚部16的一般面部16a大致共面。
铰链22是用于将尾门3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的部件。铰链22构成为包括:固定部50,其载置于铰链安装部16b的上表面;第1及第2紧固部60、70,它们用于将上述固定部50紧固于铰链安装部16b;以及臂部80,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在固定部50固定的销52。
固定部50构成为包括:基板51,其载置于铰链安装部16b的上表面;以及立起部53,其从上述基板5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立起、且供销52固定。在基板51的前后端部分别形成有螺栓孔51a、51b。在基板51上形成有供铰链罩23的爪部23b卡挂的卡挂孔53b。
第1紧固部60构成为包括:第1螺栓61(第1螺合部件61),其焊接于基板51的上表面、且从前方的螺栓孔51a通过;以及第1螺母62(第1被螺合部件62),其相对于上述第1螺栓61从铰链安装部16b的下方安装。由上述第1螺栓61及第1螺母62将基板51及铰链安装部16b夹入。
第2紧固部70构成为包括:第2螺栓71(第2螺合部件71),其从基板51的上方通过后方的螺栓孔51b;以及第2螺母72(第2被螺合部件72),其与上述第2螺栓71螺合、且焊接于铰链安装部16b的下表面。
参照图3。臂部80构成为包括:位于尾门30的转动中心C3的基端部81;从上述基端部81向后方延伸的臂主体82;安装于尾门30的安装端部83;以及位于上述安装端部83的前方且供减振器91安装的减振器安装部84。安装端部83经由螺栓85、85而安装于尾门30。
参照图2。以车身11的侧视为基准,第2紧固部70位于臂部80的基端部81的下方。即,以车身11的侧视为基准,第2紧固部70位于臂部80的成为摆动中心的基端部81的下方。
参照图4。后壁部15在左端部与侧壁部18接合。支柱2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与侧壁部18抵接。支柱21由支柱内部件21i和支柱外部件21o构成为闭合截面状。在支柱21的后端及后壁部15的后端一体地安装有车身侧密封件95。
关闭状态下的尾门30与车身侧密封件95接触。尾门30由尾门内板30i和尾门外板30o形成为矩形截面状。在尾门30的车室Vi侧的端部安装有尾门密封件96。
副车门40由副车门内板40i和副车门外板40o形成为闭合截面状,并且副车门外板40o的后方被副车门外装部件40g覆盖。副车门40在关闭状态下经由安装于副车门内板40i的副车门密封件97而与尾门30接触。
第1紧固部60相对于第2紧固部70沿前后方向重叠、且略微向车外侧偏置。基板51的后端的宽度比前端的宽度大(宽)。立起部53连续地形成有:第1壁部53a,其沿着第1紧固部60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2壁部53b,其以车身11的前后方向为基准而从第1紧固部60朝向第2紧固部70略微向车宽中央倾斜地延伸;以及第3壁部53c,其沿着第2紧固部70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立起部53的后端与基板51相比位于后方。
根据由以上结构构成的本发明,实现了以下效果。
参照图4及图5。当俯视观察车身11时,铰链22的一部分与支柱21重叠。由此,能够由支柱21承受尾门30的一部分重量。因此,能够获得高安装刚性。
除此之外,在将铰链22安装于顶棚部16的第1紧固部60中,第1螺栓61固定于固定部50,与该第1螺栓61螺合的第1螺母62(参照图2)从顶棚部16的下方螺合。由于能够使在车外露出的第1螺栓61固定于固定部,因此能够防止第三者从车外将铰链22拆下而侵入至车内的不法行为。
在此,当俯视观察车身11时,第1紧固部60相对于支柱21偏置。因此,无需在支柱21上形成用于对第1螺母62进行安装的开口。能够抑制因形成开口而导致的支柱21的强度的下降。
如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既确保了铰链22的高安装刚性、又提高了防范性的车辆10。
并且,当俯视观察车身11时,第2紧固部70与支柱21重叠。由于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强度高的支柱21承受尾门30的载荷,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安装刚性。
并且,当俯视观察车身11时,第1紧固部60及第2紧固部70位于副车门40的开口端部P1的前方。距副车门40的旋转轴(参照图1)最远的副车门40的开口端部P1的速度在将副车门40关闭时最快。因此,当将副车门40关闭时,最大载荷被输入至开口端部P1的前方的部位。因第1紧固部60及第2紧固部70位于这种部位的前方而能够高效地承受将副车门40关闭时的载荷。除此之外,还能够减轻施加于固定部50的负荷。
并且,第2紧固部70位于与第1紧固部60相比离尾门30的转动中心C3近的部位。由此,能够使对尾门30进行开闭时施加于固定部50的载荷更可靠地向顶棚部16分散。能够减轻施加于固定部50的负荷。
尤其优选第2紧固部70以车身11的侧视为基准而位于臂部80的成为摆动中心的基端部81的下方。若是该部位则尤其靠近尾门30的转动中心C3,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施加于固定部50的负荷。
一并参照图2。此时,第2紧固部70形成为如下结构:第2螺母72固定于顶棚部16的下表面,且使得第2螺栓71从顶棚部16的上方与第2螺母72螺合。由于在安装支柱21之前预先将第2螺母72固定于顶棚部16的下表面,从而无需在支柱21形成用于安装的开口。因此,既能确保支柱21的强度、又能减轻施加于固定部50的负荷。
并且,第1螺栓61比第2螺栓71小,第1螺母62比第2螺母72小。根据防范的观点尤其重要的是,对第1螺栓61能够在车外侧露出的部位进行焊接(固定)。因此,第1螺栓61可以比第2螺栓71小。通过使第1螺栓61变小而能够提高第1螺栓61的安装位置的自由度。
此外,在实施例中以厢式车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公共汽车等的厢式车以外的车辆。除此之外,在实施例中以左后端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右后端部也能够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能够适当地重新解读实施例的说明。
即,实施例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而已,只要能实现上述作用、效果,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这些形式的结构。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优选厢式车。

Claims (4)

1.一种带尾门的车辆,其具有经由铰链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身的顶棚部的尾门、和在所述车身的后端沿上下延伸的支柱,所述带尾门的车辆的特征在于,
当俯视观察所述车身时,所述铰链的一部分与所述支柱重叠,并且所述铰链的固定部通过第1紧固部而安装于所述顶棚部,
所述第1紧固部构成为包括:第1螺合部件,其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上表面;以及第1被螺合部件,其相对于所述第1螺合部件从车室侧螺合、且与所述顶棚部一起将所述固定部夹入,并且,
当俯视观察所述车身时,所述第1紧固部相对于所述支柱偏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还通过第2紧固部而安装于所述车身,
所述第2紧固部构成为包括:第2螺合部件,其能够从所述顶棚部的上方安装;以及第2被螺合部件,其与所述第2螺合部件螺合、且固定于所述顶棚部的下表面,并且,
所述第2紧固部位于与所述第1紧固部相比离所述尾门的转动中心近的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当俯视观察所述车身时,所述第2紧固部与所述支柱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尾门上设有从所述支柱的后方开始打开的横开式的副车门,
当俯视观察所述车身时,所述第1紧固部及所述第2紧固部位于所述副车门的开口端部的前方。
CN201610237658.3A 2015-04-17 2016-04-15 带尾门的车辆 Active CN1060428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5177A JP6084999B2 (ja) 2015-04-17 2015-04-17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JP2015-085177 2015-04-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2861A true CN106042861A (zh) 2016-10-26
CN106042861B CN106042861B (zh) 2018-07-03

Family

ID=57177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37658.3A Active CN106042861B (zh) 2015-04-17 2016-04-15 带尾门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84999B2 (zh)
CN (1) CN10604286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6487Y2 (ja) * 1978-02-15 1984-10-0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開閉体ヒンジの取付構造
CN1958374A (zh) * 2005-10-31 2007-05-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开闭部结构
JP2007290566A (ja) * 2006-04-25 2007-11-0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テールゲート構造
CN101152879A (zh) * 2006-09-27 2008-04-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04010851A (zh) * 2011-12-27 2014-08-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车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7117B2 (ja) * 2003-09-02 2007-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テールゲート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6487Y2 (ja) * 1978-02-15 1984-10-0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開閉体ヒンジの取付構造
CN1958374A (zh) * 2005-10-31 2007-05-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开闭部结构
JP2007290566A (ja) * 2006-04-25 2007-11-0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テールゲート構造
CN101152879A (zh) * 2006-09-27 2008-04-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04010851A (zh) * 2011-12-27 2014-08-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车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2861B (zh) 2018-07-03
JP6084999B2 (ja) 2017-02-22
JP2016203721A (ja) 2016-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92516B2 (ja) 車体前部骨格構造
CN104675241B (zh) 用于汽车的铰链
US20110057467A1 (en) Parcel shelf structure
AU2007322722A1 (en) Vehicle door structure
KR101619273B1 (ko) 자동차용 도어구조
JP2013112132A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9669687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5708428B2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構造
WO2018110021A1 (ja) ドア構造
CN106042861A (zh) 带尾门的车辆
US7673927B2 (en) Vehicle with horizontally-pivotable tail gate
JP2003535770A (ja) 自動車のグリルパネルの接続方式
CN106515634A (zh) 汽车用后保险杠面板固定结构
EP2946055B1 (en) Adjustable hinge
JP6775885B2 (ja) スライドドアアッパ構造およびスライドドアの取付方法
JP6919521B2 (ja) ドアチェック装置の取付構造
JP2011148469A5 (ja) 荷台の後部構造
JP5359893B2 (ja) テールゲートのパネル補強構造
JP2005297607A (ja) 車両のトランク
JP2017065623A (ja) 車両の壁面部構造
JP2019073050A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JP5527194B2 (ja) 貨物車両
KR0126072Y1 (ko) 차량의 테일게이트 처짐방지를 위한 브라켓 설치구조
JP2006193060A (ja) ドア取り付け構造
WO2020090123A1 (en) Rear door of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