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28892A - 干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干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28892A
CN106028892A CN201480076406.6A CN201480076406A CN106028892A CN 106028892 A CN106028892 A CN 106028892A CN 201480076406 A CN201480076406 A CN 201480076406A CN 106028892 A CN106028892 A CN 1060288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ge portion
nozzle bore
drying device
face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64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28892B (zh
Inventor
秋吉雅夫
谷岛诚
菊地仁
冈本辉
冈本一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028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88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288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88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KSANITARY 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OILET ACCESSORIES
    • A47K10/00Body-drying implements; Toilet paper; Holders therefor
    • A47K10/48Drying by means of hot ai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干燥性能的下降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的干燥装置。干燥装置具备:形成有凹状的手插入部的主体;设置于主体内的空气流产生部;以及形成于主体的手插入部并具有供从空气流产生部送入的空气吹出的喷嘴孔的喷嘴部,喷嘴部具有沿着喷嘴孔的形成方向延伸的流入面以及从流入面突出地设置的台阶部,台阶部的上表面具有以从流入面侧延伸到喷嘴孔的出口的方式形成的平坦面。

Description

干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从喷嘴孔喷出的空气流来使湿的手干燥的干燥装置与纸巾、租赁毛巾相比,有如下的特点:营运成本低,由于能够非接触地使用因此卫生,节省维护性优异等。
但是,干燥装置从吹出口(相当于以下记载的喷嘴孔)喷出由风扇等生成的空气流,在为了提高干燥性能而使空气流高速化时,存在噪音增加这样的课题。
另外,作为解决上述的课题的干燥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有如下的喷出口的干燥装置,该喷出口在形成喷出口的壁面的内侧形成在空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相连的阶梯状的凹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80556号公报(例如参照图12)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的干燥装置中,由于存在在流动方向上相连的阶梯状的凹凸,因此有时在上游侧产生的紊流会与下游的凹部(或者凸部)碰撞,紊流进一步增大。这样的流动到出口为止反复多次,从而存在紊流的区域越往下游越扩大,发挥流路的作用的有效宽度变窄。结果,存在流动的阻力变大、流量下降、不能获得所希望的干燥性能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上那样的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干燥性能的下降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的干燥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干燥装置具备:主体,其形成有凹状的手插入部;空气流产生部,其设置于主体内;以及喷嘴部,其形成于主体的手插入部且具有供从空气流产生部送入的空气吹出的喷嘴孔,喷嘴部具有:流入面,其沿着喷嘴孔的形成方向延伸;以及台阶部,其设置成从流入面突出,台阶部的上表面具有平坦面,该平坦面形成为从流入面侧延伸到喷嘴孔的出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干燥装置,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干燥性能的下降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干燥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的喷嘴部的喷嘴孔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喷嘴孔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的变形例1。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的变形例2。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干燥装置的喷嘴的喷嘴孔的部分的主视图。
图8是图7(a)的A1、A2以及A3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干燥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10是在第一方向上断续地配置的矩形的喷嘴的主视图。
图11是在第一方向上断续地配置的波状的喷嘴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干燥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由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物不同。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干燥装置200的外观立体图。此外,在以下说明的附图中,Z方向对应于上下方向。
[结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具有:主体1,其形成有供手指插入的手插入部2;空气流产生部6,其设置于主体1内;手检测传感器30,其检测手指是否插入到手插入部2;以及控制装置31,其基于手检测传感器30的检测结果来驱动空气流产生部6。
(主体1)
主体1具有:手插入部2,其形成为在上部插入手指的凹状;喷嘴部4a和喷嘴部4b,其形成于主体1的手插入部2并具有喷嘴孔5,该喷嘴孔5供从空气流产生部6送入的空气吹出,并沿第一方向X延伸;吸入口9,其用于将空气导入到主体1内;以及风路构件32,其设置于主体1内。此外,第一方向X对应于喷嘴孔5的长边方向。
手插入部2是以将主体1的上部侧以及相向的两侧面侧敞开的方式形成的凹状部。手插入部2形成有形成于上部侧的上开口部2A以及形成于侧面侧的侧面开口部2B和侧面开口部2C。因此,不仅能够从主体1的上开口部2A侧向手插入部2插入手指,还能够从侧面开口部2B和侧面开口部2C侧向手插入部2插入手指。在手插入部2形成有成为供手指插入侧的内壁2D。该内壁2D例如实施有硅类或者氟类等防水性涂层、氧化钛等具有亲水性的涂层,或者浸渍有抗菌剂。由此,能够减少污垢附着于手插入部2的内壁2D,以及能够抑制细菌繁殖等。内壁2D具有:形成有喷嘴部4a的第一内壁2D1;以及形成有喷嘴部4b并与第一内壁2D1相向的第二内壁2D2。即,在手插入部2的彼此相向的内壁2D中的作为正面侧的壁面的第一内壁2D1,设置有喷嘴部4a,在作为背面侧的壁面的第二内壁2D2,设置有喷嘴部4b。
第一内壁2D1形成为例如沿Z方向延伸,设置有喷嘴部4a的上部为例如竖直面,该竖直面的下侧为倾斜面。另外,第二内壁2D2形成为例如沿Z方向延伸,例如设置有喷嘴部4b的上部为倾斜面,该倾斜面的下侧为竖直面。
另外,在手插入部2的底面设置有将从手上飞散的水排出的排水口(省略图示),在排水口连接有排水管(省略图示),在排水管连接有积存从排水管流出的排水的排水箱(省略图示)。
如图1所示,喷嘴部4a和喷嘴部4b设置在彼此相向的位置,能够使风同时吹到插入手插入部2的手(省略图示)的手背侧和手掌侧这双方,能够高效地使手指干燥。在喷嘴部4a和喷嘴部4b形成有呈狭缝形状开口的长条状的喷嘴孔5。而且,通过空气流产生部6的动作而形成的空气流通过喷嘴孔5排出到手插入部2,从而能够使手干燥。
喷嘴部4a形成于比喷嘴部4b靠下侧的位置。喷嘴部4a以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内壁2D1。另一方面,喷嘴部4b形成于第二内壁2D2中的倾斜面的部分,喷嘴部4b设置成使从喷嘴部4b流出的空气流朝向手插入部2的内部。因此,在干燥装置200中,从喷嘴部4a吹出的空气的行进方向与从喷嘴部4b吹出的空气的行进方向交叉。
(吸入口9)
吸入口9形成于主体1的底部侧。吸入口9与形成于主体1内的风路A连通。因此,当驱动空气流产生部6时,空气经由吸入口9被导入到主体1的风路A内,该被导入的空气经由喷嘴部4a和喷嘴部4b排出到手插入部2。吸入口9的形成位置不限定于主体1的底部侧,但若形成于底部,则灰尘等不易被导入到主体1内,另外,能够防止使用者误把手指放入吸入口9中,并且,能够抑制设计性降低。
(风路构件32)
风路构件32构成形成于主体1的风路A的一部分。风路构件32具有上游风路构件32A、中游风路构件32B以及下游风路构件32C。上游风路构件32A、中游风路构件32B以及下游风路构件32C例如以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于主体1内。此外,上游风路构件32A、中游风路构件32B以及下游风路构件32C从下向上依次配置于主体1内。另外,在中游风路构件32B与下游风路构件32C之间配设有空气流产生部6。在风路A中的空气流产生部6的上游侧,形成为弯曲流路。由此,虽然对从吸入口9流入的空气而言造成微小的阻力,但是具有使空气流产生部6产生的噪音不易辐射到周围的效果。在此,在风路A中的空气流产生部6的下游侧,分支为主体1的内部的喷嘴部4a侧和主体1的内部的喷嘴部4b侧。
(空气流产生部6)
空气流产生部6生成空气流,且使空气从喷嘴孔5排出到手插入部2。此外,主体1在空气流的出口部分设置有喷嘴部4a和喷嘴部4b,在空气流产生部6的作用下,喷嘴孔5的入口侧的压力变高。即,如图1所示,空气流产生部6作为加压装置设置于主体1的内部。
空气流产生部6例如由电机以及安装于电机的轴的风扇等构成。另外,空气流产生部6例如能够由用于驱动直流无刷电机的驱动电路(省略图示)以及通过直流无刷电机而旋转的涡轮风扇(省略图示)等构成。
在主体1的内部,分隔为比空气流产生部6靠上游侧的空间8和下游侧的空间7,并具有与空间8连通的吸入口9。空气流产生部6将空气从吸入口9吸入到主体1内,并向空间8输出高压的空气流。然后,从空气流产生部6排出的空气流在下游侧的空间7分支成两个路径,从喷嘴部4a的喷嘴孔5和喷嘴部4b的喷嘴孔5排出到主体1的外部。此外,以能够进一步缩短手干燥时间的方式设定喷嘴部4a和喷嘴部4b的间隔、空气流产生部6的转速等即可。
(手检测传感器30)
手检测传感器30用于检测手指,且设置于手插入部2的内壁2D。如图1所示,手检测传感器30例如设置于第一内壁2D1中的上部及下部,并设置于第二内壁2D2的上部。手检测传感器30与控制装置31电连接,检测结果输出至控制装置31。
(控制装置31)
控制装置31基于手检测传感器30的检测结果对空气流产生部6进行控制。控制装置31对来自手检测传感器30的信号进行处理,并基于其处理结果适当控制空气流产生部6的运转等。例如,当手检测传感器30检测出手指时,控制装置31使空气流产生部6驱动,另外,当手检测传感器30不再检测出手指时,控制装置31使空气流产生部6停止。此外,控制装置31的设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图2所示,示出了控制装置31设置于主体1内的下部侧的例子。
[动作说明]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的动作进行说明。例如当向手插入部2插入湿的手且手检测传感器30检测出该手时,向控制装置31发送手检测信号。然后,控制装置31使空气流产生部6起动,空气流产生部6的涡轮风扇旋转。
然后,从吸入口9吸入的空气流通过风路A的空间8流入到空气流产生部6,通过空气流产生部6而变为高压的空气流。然后,高压的空气流在风路A的空间7中分支为两个,从设置于喷嘴部4a和喷嘴部4b的喷嘴孔5排出。
排出的空气流吹到插入手插入部2的手的手背侧和手掌侧这双方,使附着在手上的水飞散并气化。然后,当使用者的手从手插入部2拿出时,手检测传感器30的手检测信号消失,此时通过控制装置31使空气流产生部6停止。
在上述的干燥装置200中,作为产生噪音的要素,存在以下三个:高速的空气流在静止的壁面附近流动的喷嘴孔5;从喷嘴部4a和喷嘴部4b的喷嘴孔5排出的高速的空气流发生碰撞的手插入部2;以及具有高速旋转体的空气流产生部6。
空气流产生部6由于收纳于主体1的内部,因此与其他两个要素相比,对噪音的总值的影响小。在干燥装置200中,具有抑制喷嘴孔5和手插入部2的噪音的结构。在此,对于喷嘴孔5的噪音以及因从喷嘴孔5排出的高速的空气流在手插入部2碰撞而产生的噪音,受喷嘴孔5的形状的影响较大。
[喷嘴部4a和喷嘴部4b的喷嘴孔5的详细说明]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的喷嘴部4a和喷嘴部4b的喷嘴孔5的纵向剖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喷嘴孔5的周边的立体图。喷嘴部4a和喷嘴部4b的喷嘴孔5的开口的形状(出口10的形状)是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直线状的狭缝形状。而且,喷嘴部4a和喷嘴部4b的喷嘴孔5的形状形成为,上表面侧和与上表面侧相向的下表面侧对称。
以下,将喷嘴部4a和喷嘴部4b统称为喷嘴部4来进行说明。
喷嘴部4具有:形成于流入侧的曲面部13;沿着喷嘴孔5的形成方向延伸的流入面17;以及从流入面17突出地形成的台阶部40。即,流入面17是从连接于曲面部13的一侧延伸到连接于台阶部40的一侧的平坦面,台阶部40是相对于流入面17的高度位置向上侧突出的部分。在此,喷嘴孔5的形成方向对应于图3和图4所示的Y方向。
(曲面部13)
曲面部13形成于喷嘴部4的入口侧。曲面部13供从空气流产生部6通过风路A到来的空气流入。上下的曲面部13在喷嘴孔5中相向地形成。曲面部13彼此形成为相互的间隔朝向下游变窄。
即,在喷嘴部4的喷嘴孔5的上游侧,存在以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相向间隔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的圆角部,以使空气顺畅地流入喷嘴孔5。
若是在不存在曲面部13的喷嘴孔中,由于空气不易顺畅地流入喷嘴孔5,因此,在上游侧容易形成称为剥离区域的使通过喷嘴孔5的主流15的流路面积缩小的区域。由此,压力损失变大,流量下降,不易获得所希望的干燥性能。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中,由于在上下的两面形成有曲面部13,因此,空气顺畅地流入喷嘴孔5,能够抑制压力损失变大,能够抑制空气的流量下降,能够获得所希望的干燥性能。
(流入面17)
流入面17的一端侧与曲面部13连接,另一端侧与台阶部40连接。流入面17是供从曲面部13流来的空气流动的部分。流入面17具有沿第二方向Y延伸地形成的平坦面。即,喷嘴部4具有流入面17,该流入面17是上下相向并在喷嘴孔5的狭缝状的长边方向(宽度方向)上平坦的面。
(台阶部40)
台阶部40形成为从流入面17突出,在台阶部上表面41形成有平坦面。台阶部40形成为图3和图4所示的下侧的部分与流入面17连接,并从流入面17侧延伸到喷嘴孔5的出口10侧。台阶部40的一端侧与流入面17连接。另外,台阶部40具有与流入面17正交的突出面44以及延伸到喷嘴孔5的出口10侧的台阶部上表面41。另外,如图4所示,台阶部40形成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即,台阶部40设置成在喷嘴孔5的狭缝状的长边方向上延伸。
台阶部上表面41是以从流入面17侧沿第二方向Y延伸到喷嘴孔5的出口10(前端16)侧的方式形成的平坦面。即,喷嘴部4的作为平坦面的台阶部上表面41上下相向地形成。台阶部上表面41与流入面17平行地形成。
在喷嘴部4中的台阶部上表面41的部分中,喷嘴孔5内的相向的上下面是平行的,喷嘴孔5的上下面之间的高度保持恒定,直到前端16为止。即,经过台阶部40到前端16为止的空气的流路是恒定的形状。
(关于空气的流动)
接下来,对涉及噪音产生的喷嘴孔5的壁面附近的空气的流动等进行说明。
在喷嘴孔5的入口具有曲面部13,通过曲面部13逐渐增速的空气到达流入面17。从曲面部13的端部到台阶部40的底部40b之间是直线状且与主流15平行的流入面17,流入面17的壁面附近的空气的气流50朝向主流15。
在流入面17的靠出口10侧的端部(台阶部40的底部40b)具有使空气流动的流路变窄的台阶部40。在台阶部40的靠流入面17侧,为了越过台阶部40而产生与主流15具有角度的倾斜气流52。在台阶部40的底部40b形成第一剥离区域51。在台阶部40的顶部40a与喷嘴孔5的出口10的前端16之间,具有直线状且与主流15平行的台阶部上表面41。
与主流15方向具有角度的倾斜气流52无法沿着台阶部40的形状流动,在台阶部40的顶部40a侧的壁面附近形成第二剥离区域53。然后,在比第二剥离区域53靠外侧的位置变为与主流15平行的气流54。第二剥离区域53在台阶部上表面41的中途的再附着点56的近前消失。而且,第二剥离区域53侧的平行的气流54在再附着点56靠近喷嘴孔5的壁面。
在从再附着点56到喷嘴孔5的前端16之间,壁面附近的空气流会逐渐增加速度。在此,第二剥离区域53的压力比周围低,从再附着点56到前端16之间的压力比周围高。因此,再附着点56附近成为抵挡流动的压力梯度,抑制了从再附着点56到前端16的壁面附近的空气的速度增加。
[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所具有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将平面部分割而形成流入面17和台阶部上表面41,并使台阶部上表面41比流入面17向喷嘴孔5的中心侧突出,从而能够在喷嘴部4的壁面附近使从曲面部13朝向喷嘴孔5的出口(前端16)增速的气流在流入面17与台阶部上表面41之间减速。由此,虽然在台阶部上表面41,再次朝向喷嘴孔5的出口增速,但是能够抑制喷嘴孔5的出口的壁面附近的速度上升,减少作为噪音来源的因喷嘴孔5的壁面与壁面附近的气流的速度差而产生的紊流。由此,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能够抑制干燥性能的下降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
在从喷嘴孔产生的噪音中,存在以下噪音:(1)在喷嘴孔的前端附近,因喷嘴孔的静止的壁面与壁面附近的具有速度的空气气流的速度差而对空气流作用剪切力,在空气的气流中因该剪切力而产生旋涡(紊流),因该旋涡的变形而产生的交界层噪音;(2)因这些旋涡从喷嘴孔的下游侧出口排出而产生的旋涡噪音;以及(3)由乱流扩散层的剪切流产生的喷流噪音,该乱流扩散层因从喷嘴孔排出的气流中的不受搅拌的影响的等速区(potential core)的主流与其周围的静止的空气的速度差而产生。
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具有沿着喷嘴孔5的形成方向延伸的流入面17以及从流入面17突出地形成的台阶部40,台阶部上表面41具有以从流入面17侧延伸到喷嘴孔5的出口10侧的方式形成的平坦面。在此,台阶的顶部40a与喷嘴孔5的前端16位于同一平面上(台阶部上表面41上)。
即,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能够抑制从再附着点56到前端16的、在喷嘴部4中流动的空气55的速度,由此,能够降低成为噪音来源的旋涡(紊流)的强度,因此能够抑制从喷嘴孔5产生的交界层噪音以及旋涡噪音。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能够抑制干燥性能的下降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能够抑制从再附着点56到前端16的、在喷嘴部4中流动的空气55的速度,能够将喷嘴孔5内的高的压力向大气释放,能够抑制产生最大噪音的前端16附近的空气的压力的变动,能够抑制噪音。
此外,台阶部40的顶部40a与底部40b之间的长度优选为喷嘴孔5的主流15所通过的宽度T1的40%以下。即,台阶部40优选形成为,顶部40a和作为与流入面17连接的部分的底部40b之间的长度为相向的台阶部上表面41的相向宽度T1的40%以下。若台阶部40的顶部40a与底部40b的距离为主流所通过的宽度T1的40%以上,则在流入面17上,台阶部40的顶部40a与底部40b之间的空气的气流50的风量增加,倾斜气流52的速度增加,空气更加不易沿着台阶部40的形状流动。而且,第二剥离区域53的厚度增加,从而再附着点56靠近喷嘴孔5的前端16。再附着点56的压力变动变大,若该压力的变动靠近喷嘴孔5的前端16,则成为产生大的噪音的主要原因。
另外,台阶部上表面41的长度优选为将流入面17和台阶部上表面41合计的主流15方向长度T2的20%以上。即,优选形成为,台阶部上表面41在喷嘴孔5的形成方向上的宽度为台阶部上表面41在喷嘴孔5的形成方向上的宽度和流入面17在喷嘴孔的形成方向上的宽度的合计宽度T2的20%以下。若台阶部上表面41小于20%,则压力变动大的再附着点56靠近喷嘴孔5的前端16,若该压力的变动靠近喷嘴孔5的前端16,则成为产生大的噪音的主要原因。
此外,以往公开了一种通过从喷嘴孔的入口起在直线部设置突起来抑制噪音的方法。由于突起和喷嘴前端不在同一平面上,因此相当于本实施方式1的第二剥离区域的区域变大,虽然抑制了噪音,但是在流动中产生大的压力损失。因此,以往,为了确保用于高效地使手干燥所需的风量,需要增加鼓风机的转速(输入)。存在如下的情况:随着鼓风机的转速的增加,鼓风机的噪音增加,虽然喷嘴孔的噪音得到抑制,但是作为干燥装置的噪音的降低效果变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台阶部40形成在喷嘴部4的喷嘴孔5中的第一方向X的整个宽度上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台阶部40形成在喷嘴部4的喷嘴孔5中的第一方向X的整个宽度上的情况下,更能够获得噪音降低的效果,但是例如也可以中断台阶部40的一部分,例如也可以不在喷嘴部4的两端部形成台阶部40。并且,如图10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断续地配置喷嘴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置台阶部40来获得同样的噪音降低的效果。
另外,以在喷嘴孔5的相向的内壁面的双方形成有台阶部40的情况为例对喷嘴部4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干燥装置200例如也可以是仅在图3和图4所示的下侧的面形成有台阶部40的方式。但是,在台阶部40形成于上下面这双方的情况下,更能够抑制干燥性能的下降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
并且,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的整体结构不限于上述记载,只要是能够使空气流从喷嘴孔5喷出来使湿的手干燥的结构即可。例如,对在主体1形成有开口部2a和开口部2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也可以是将这些开口部封闭的方式。即使在将这些开口部封闭的方式下,也能够获得与将这些开口部敞开的情况相同的干燥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对流入面17和台阶部40一体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分体。例如,也可以将流入面17延长到前端16侧而形成,并在该延长的部分设置台阶部40。
[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的变形例1]
图5是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的变形例1。在本实施方式1中,只说明了相向的喷嘴孔5的形状对称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5所示,喷嘴部4B也可以形成为下侧的喷嘴部4的台阶部40B1与上侧的喷嘴部4的台阶部40B2的位置在从流入面17侧朝向喷嘴孔5的出口10侧的方向上错开。
即,也可以使一方的流入面17B1在Y方向上的长度比另一方的流入面17B2在Y方向上的长度长,相应地,使一方的台阶部上表面41B1在Y方向上的长度比另一方的台阶部上表面41B2在Y方向上的长度短。这样,喷嘴部4B形成为,顶部40a的位置在从台阶部40B1和台阶部40B2侧朝向喷嘴孔5的前端16侧的方向上错开。
由此,如上所述,能够降低前端16附近的流速,并且由于在相向的前端16B1与前端16B2之间产生流速差,因此压力变动的周期产生差异,在前端16B1和前端16B2产生的噪音不再相互加强,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噪音。
[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的变形例2]
图6是本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的变形例2。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流入面17和台阶部上表面41与台阶部40正交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
如图6所示,喷嘴部4C的台阶部40C具有突出面44,该突出面44相对于流入面17倾斜,一端侧与流入面17连接,另一端侧与台阶部上表面41连接。该作为倾斜面的突出面44C的连结顶部40a和底部40b的方向与主流15方向之间形成预先设定的角度。由此,能够缩小第一剥离区域51的区域,抑制压力损失。只要能够降低压力损失即可确保手的干燥所需要的风量,因此能够降低空气流产生部6的输入及转速,随着转速的下降能够抑制噪音。
实施方式2
图7是本实施方式2的干燥装置的喷嘴的喷嘴孔5D的部分的主视图。喷嘴孔5D的主视形状是波状。即,在实施方式1中,对喷嘴孔5的形状是直的狭缝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而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从喷嘴孔5D的出口侧观察的开口的形状是波状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与实施方式1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7(a)所示,喷嘴孔5D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多个峰和谷的波状(大致正弦波状)的狭缝。而且,如图7(b)所示的图7(a)的A部放大图所示,喷嘴孔5D的谷的部分由上端的外轮廓60a和下端的外轮廓60b构成,具有被该外轮廓60a包围的空间61。而且,喷嘴孔5D的峰的部分由上端的外轮廓62a和下端的外轮廓62b构成,具有被该外轮廓62b包围的空间63。
接下来,对由波状的喷嘴孔5D带来的噪音降低效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高速的气流从喷嘴孔5D排出时产生的噪音的来源大致分为三个。第一个是从形成于喷嘴孔5D的表面的交界层产生的交界层噪音。第二个是因从喷嘴孔5D的下游侧出口排出旋涡而产生的旋涡噪音。第三个是由乱流扩散层的剪切流产生的喷流噪音,该乱流扩散层因从喷嘴孔5D排出的气流中的不受搅拌的影响的等速区的主流与其周围的静止的空气的速度差而产生。
在此,着眼于喷流噪音,通过缩小周围的静止的空气与高速的空气的气流的速度差,能够降低噪音。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2的干燥装置中,由于喷嘴孔5D的主视形状是波状,因此能够减小排出的空气流与周围的静止的空气的速度差。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2中的喷嘴孔5D为波状,具有邻接的峰部分之间的空间61以及邻接的谷部分之间的空间63。例如,在空间61中,通过从喷嘴孔5D的外轮廓60a和外轮廓60b之间的间隙排出的空气流来供给能量,引导空气。
在该情况下,空间61的被引导的空气流的速度大于直线状的喷嘴孔的情况下的周边的空间的速度。结果,与直线状的喷嘴孔的情况相比,从喷嘴孔5D直接排出的高速的空气流与周边的空间的空气流的速度差变小,能够抑制产生的喷流噪音。此外,空间63中的空气流也一样,由于与从喷嘴孔5D直接排出的空气流的速度差变小,因此能够抑制产生的喷流噪音。
但是,在外轮廓60b的下方的空间64周围,由于没有被喷嘴孔5D包围,因此与直线状的喷嘴孔的情况相同,从喷嘴孔5D直接排出的空气流与周边的空气流的速度差大,噪音不降低。
但是,由于在喷嘴孔5D的上下方向上形成有噪音降低了的空间61以及噪音未降低的空间64,因此,作为噪音来源的流动的变化(压力变动)的相位在手插入部2中在上下方向上不一致。
因此,声音的相关面积变小,能够抑制噪音。与此相对,在直线状的喷嘴孔的情况下,是空气流的相位在喷嘴孔的上下方向、宽度方向上均一致的状态,由于相位的一致而使噪音增大。此外,对于外轮廓62a的上方的空间65,噪音的状态也与上述的空间64的状态相同。
图8是图7(a)的A1、A2以及A3的剖视图。在此,A1是通过喷嘴孔5D的峰部分的中心的线,A2是通过峰部分与谷部分的交界的线,A3是通过谷部分的中心的线。如图8所示,喷嘴孔5D的台阶部上表面41D的长度(进深方向的长度)按照A1、A2、A3的顺序变长,在主流15方向上长度不同。即,台阶部上表面41D形成为,随着从与喷嘴孔5D的波状的峰对应的部分朝向与喷嘴孔5D的波状的谷相向的部分,从流入面17D侧朝向喷嘴孔5D的出口10侧(前端16侧)的方向上的宽度变长。
由此,到喷嘴孔5D的前端16为止的流动的发展状态变得不同,能够使喷嘴孔5D中的速度分布沿喷嘴孔5D的长边方向变化。结果,使成为在喷嘴孔5D产生的旋涡噪音的音源的压力变动的相位在喷嘴孔5D的长边方向上错开,能够减小声音的相关面积,能够抑制噪音。
[本实施方式2的干燥装置所具有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2的干燥装置除了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相同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即,本实施方式2的干燥装置的喷嘴的喷嘴孔5的主视形状是波状(参照图7)。因此,从喷嘴孔5D直接排出的高速的空气流与周边的空间的空气流的速度差变小,能够抑制产生的喷流噪音。
另外,本实施方式2的干燥装置的喷嘴孔5D的台阶部上表面41D的长度(进深方向的长度)按照A1、A2、A3的顺序变长。因此,到喷嘴孔5D的前端16为止的流动的发展状态变得不同,能够使喷嘴孔5D中的速度分布沿喷嘴孔5D的长边方向变化,能够减小声音的相关面积,能够抑制噪音。此外,如图11这样在第一方向X上断续地配置波状的喷嘴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置台阶部40获得相同的噪音降低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9是本实施方式3的干燥装置203的纵向剖视图。如图9所示,形成外轮廓的主体101在正面具有手插入口102,并具备与手插入口102相连的作为处理空间的手插入部103,以便能够供手插入拿出。
手插入部103在主体101的正面下部,形成为正面和两侧面敞开的敞开槽状的凹部,在形成下部的水接收部104和里侧,在其端缘部设置由曲面结构的立起件形成的屏障结构105,以防止水向侧方和前方飞散。水接收部104的底部朝向前方而向下倾斜,在其倾斜下端设置有排水口106。
积存从排水口106滴下的水的排水容器107插拔自如地设置在水接收部104的下方。此外,在手插入部103的内表面,例如实施有硅类或者氟类等防水性涂层、氧化钛等具有亲水性的涂层,或者浸渍有抗菌剂。由此,能够减少污垢附着于手插入部103的内表面的情况,抑制细菌繁殖。
在主体101内装入有空气流产生部108,该空气流产生部108由直流无刷电机、驱动该直流无刷电机的驱动电路以及利用直流无刷电机而旋转的涡轮风扇等构成,该空气流产生部108安装于主体101的手插入部103的正上方。此外,在此,以空气流产生部108采用直流无刷电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整流子电机、感应电动机等。
空气流产生部108的吸气侧与主体101的背面侧即手插入部103的里侧背面靠近,并面对沿纵向设置的下端敞开的吸气通路110,能够从吸气通路110的下端通过能够拆装的空气过滤器111吸入空气。
空气流产生部108的吹出口在圆形杯状的风扇罩的外周沿周向隔开间隔地朝向半径方向开设多个。该风扇罩的外侧由圆形杯状的罩109覆盖,该罩109在沿着涡轮风扇的旋转方向的方向上设置有引导路径,在罩109的引导路径的端部连接有喷嘴,该喷嘴将从空气流产生部108输送来的高压空气转换为高速的气流并吹出到手插入部103。
在喷嘴部112,喷嘴孔115以朝下的方式安装于手插入部103的手插入口附近的上部。从形成于喷嘴部112的喷嘴孔115排出高速的气流,该高速的气流将附着在插入到手插入部103内的手上的水分吹散,例如即使不搓手也能够将水滴从手的表面剥离并吹散。此外,在喷嘴部112的背后设置有面对手插入部103来检测手的插入拿出的手检测传感器114。
形成于喷嘴部112的喷嘴孔115沿主体101的X方向(与图9的纸面垂直的方向)配设。喷嘴部112例如既能够使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主视形状是矩形的喷嘴部4,也能够使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主视形状是波状的喷嘴部4D。
喷嘴孔115在主体101的前后方向(图9的Y方向)上设置有多列。在本实施方式3中,举例示出了设置有两列喷嘴孔115的情况。即,喷嘴孔115具有第一喷嘴孔113a以及第二喷嘴孔113b。此外,喷嘴孔115既可以是一列,也可以是三列以上。
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干燥装置203的噪音中,从喷嘴孔115产生的旋涡噪音、喷流噪音以及喷流与手插入部103碰撞而产生的碰撞声占主导地位。因此,虽然在图9中省略了图示,但作为喷嘴孔115,采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主视形状是矩形的喷嘴部4或者采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主视形状是波状的喷嘴部4D,从而能够实现降低从喷嘴孔115产生的交界层噪音、旋涡噪音以及喷出噪音等。由此,本实施方式3的干燥装置203能够抑制流量的下降来抑制干燥性能的下降,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
[本实施方式3的干燥装置所具有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3的干燥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干燥装置200以及实施方式2的干燥装置相同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2手插入部,2A上开口部,2B侧面开口部,2C侧面开口部,2D内壁,2D1第一内壁,2D2第二内壁,2a开口部,2b开口部,4喷嘴部,4B喷嘴部,4C喷嘴部,4D喷嘴部,4a喷嘴部,4b喷嘴部,5喷嘴孔,5D喷嘴孔,6空气流产生部,7空间,8空间,9吸入口,10出口,13曲面部,15主流,16前端,16B1前端,16B2前端,17流入面,17B1流入面,17B2流入面,17D流入面,30手检测传感器,31控制装置,32风路构件,32A上游风路构件,32B中游风路构件,32C下游风路构件,40台阶部,40B1台阶部,40B2台阶部,40C台阶部,40a顶部,40b底部,41台阶部上表面,41B1台阶部上表面,41B2台阶部上表面,41D台阶部上表面,44突出面,44C突出面,51第一剥离区域,53第二剥离区域,55空气,56再附着点,60a外轮廓,60b外轮廓,61空间,62a外轮廓,62b外轮廓,63空间,64空间,65空间,101主体,102手插入口,103手插入部,104水接收部,105屏障结构,106排水口,107排水容器,108空气流产生部,109罩,110吸气通路,111空气过滤器,112喷嘴部,113a第一喷嘴孔,113b第二喷嘴孔,114手检测传感器,115喷嘴孔,200干燥装置,203干燥装置,A风路。

Claims (10)

1.一种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其形成有凹状的手插入部;
空气流产生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内;以及
喷嘴部,其形成于所述主体的所述手插入部,并具有供从所述空气流产生部送入的空气吹出的喷嘴孔,
所述喷嘴部具有:
流入面,其沿着所述喷嘴孔的形成方向延伸;以及
台阶部,其设置成从所述流入面突出,
所述台阶部的上表面具有以从所述流入面侧延伸到所述喷嘴孔的出口的方式形成的平坦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面与所述台阶部的上表面平行地形成,
所述台阶部具有突出面,
所述突出面与所述流入面正交,一端侧与所述流入面连接,另一端侧与所述台阶部的上表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面和所述台阶部的上表面相互平行地形成,
所述台阶部具有突出面,
所述突出面相对于所述流入面倾斜,一端侧与所述流入面连接,另一端侧与所述台阶部的上表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嘴部在所述喷嘴孔的相向的内壁面的双方形成有所述台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向的所述台阶部形成为,顶部的位置在从所述流入面侧朝向所述喷嘴孔的出口侧的方向上错开。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部形成为,所述顶部和作为与所述流入面连接的部分的底部之间的长度为相向的所述台阶部的上表面的相向宽度的40%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部形成为,所述台阶部的上表面在喷嘴的形成方向上的宽度为所述台阶部的上表面在喷嘴的形成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流入面在喷嘴的形成方向上的宽度的合计宽度的20%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嘴孔的开口的形状形成为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部的上表面形成为,随着从与所述喷嘴孔的波状的峰对应的部分朝向与所述喷嘴孔的波状的谷相向的部分,从所述流入面侧朝向所述喷嘴孔的出口侧的方向上的宽度变长。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嘴孔形成为长条状,
所述台阶部形成于所述喷嘴孔的长边方向的整个宽度。
CN201480076406.6A 2014-02-27 2014-08-14 干燥装置 Active CN1060288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6242 2014-02-27
JP2014-036242 2014-02-27
PCT/JP2014/071452 WO2015129076A1 (ja) 2014-02-27 2014-08-14 乾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8892A true CN106028892A (zh) 2016-10-12
CN106028892B CN106028892B (zh) 2018-12-04

Family

ID=54008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6406.6A Active CN106028892B (zh) 2014-02-27 2014-08-14 干燥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70985B2 (zh)
CN (1) CN106028892B (zh)
TW (1) TWI593376B (zh)
WO (1) WO2015129076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2977A (ja) * 1992-08-25 1994-03-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手乾燥装置
JP2003180556A (ja) * 2001-12-19 2003-07-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吹き出しノズル及び手乾燥装置
JP2008036113A (ja) * 2006-08-07 2008-02-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手乾燥装置
CN103052347A (zh) * 2010-08-05 2013-04-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手干燥装置
CN103607935A (zh) * 2011-07-21 2014-02-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手干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41186B2 (ja) * 1991-07-18 1997-08-13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空気等の低騒音形吹き出し口
CA2104514C (en) * 1992-08-25 1998-08-25 Toshio Tatsutani Hand dryer
JP3969261B2 (ja) * 2002-09-19 2007-09-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乾燥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2977A (ja) * 1992-08-25 1994-03-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手乾燥装置
JP2003180556A (ja) * 2001-12-19 2003-07-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吹き出しノズル及び手乾燥装置
JP2008036113A (ja) * 2006-08-07 2008-02-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手乾燥装置
CN103052347A (zh) * 2010-08-05 2013-04-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手干燥装置
CN103607935A (zh) * 2011-07-21 2014-02-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手干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70985B2 (ja) 2018-01-31
CN106028892B (zh) 2018-12-04
JPWO2015129076A1 (ja) 2017-03-30
TW201544061A (zh) 2015-12-01
WO2015129076A1 (ja) 2015-09-03
TWI593376B (zh) 2017-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97404B1 (ko) 손건조 장치
JP5138089B2 (ja) 手乾燥装置
KR100758415B1 (ko) 손 건조 장치
JP5100885B2 (ja) 手乾燥装置
TW200800084A (en) Hand dryer apparatus
JP6552749B2 (ja) 手乾燥装置
JP2014125013A (ja) 車両ホイールハウスの整流装置
CN107208659A (zh) 送风装置
CN106403232B (zh) 顶棚埋入型空气调节器
JP2013022226A (ja) 手乾燥装置
JP2006101987A (ja) 手乾燥装置
CN106028892A (zh) 干燥装置
JP3854144B2 (ja) 手乾燥装置
JP6387529B2 (ja) 手乾燥装置
CN106288265A (zh)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JP6283824B2 (ja) 手乾燥装置
JP3956228B2 (ja) 手乾燥装置
JP6556367B2 (ja) 手乾燥装置
JP5938575B2 (ja) 手乾燥装置
JP7385545B2 (ja) エアシャワー装置
JP2013085563A (ja) 手乾燥装置
CN107642808B (zh) 气帘产生装置
JP6681309B2 (ja) 風洞装置
JP2015205612A (ja) 車両用アウタミラー装置
JP2015205613A (ja) 車両用アウタミラ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