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3376B - Dry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Dry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3376B
TWI593376B TW103143786A TW103143786A TWI593376B TW I593376 B TWI593376 B TW I593376B TW 103143786 A TW103143786 A TW 103143786A TW 103143786 A TW103143786 A TW 103143786A TW I593376 B TWI593376 B TW I59337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ep portion
nozzle hole
nozzle
inflow surface
inflo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37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4061A (zh
Inventor
Masao Akiyoshi
Makoto Tanishima
Hitoshi Kikuchi
Kazuki Okamoto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44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4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33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337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KSANITARY 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OILET ACCESSORIES
    • A47K10/00Body-drying implements; Toilet paper; Holders therefor
    • A47K10/48Drying by means of hot ai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Description

乾燥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乾燥裝置。
藉由從噴嘴孔噴出的空氣流將沾濕的手弄乾的乾燥裝置相較於紙巾或出租毛巾,經營成本更便宜,由於在非接觸的狀態下使用,也較衛生,具有節省維護成本的優點是其一大特徵。
不過,乾燥裝置是將風扇等所產生的空氣流從吹出口(相當於以下所記述的噴嘴孔)噴出,若為了提高乾燥性能而使空氣流高速化,會有噪音增加的問題。
又,作為解決上述課題的乾燥裝置,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乾燥裝置,其包括一種噴出口,其在形成噴出口的壁面的內側,形成沿著空氣流的流動方向連續且階梯狀的凹凸。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180556號公報
不過,有時在如專利文獻所述之乾燥裝置中,由於存在沿著流動方向連續且具有階梯形狀的凹凸,在上游那側所產生的亂流與下游的凹部(或凸部)碰撞,然後亂流得到增幅。此種流動在到達出口之前反覆好幾次,導致亂流存在的區 域越到下游就越擴大,作為流道來運作的有效寬度變窄。最後,流動的阻力變大,流量降低,產生無法得到所想要的乾燥性能的這種課題。
本發明為解決如上所述之課題的發明,目的在提供一種可抑制乾燥性能下降並減少噪音的乾燥裝置。
本發明之乾燥裝置具有形成凹狀之手插入部的本體、設於本體內的空氣流產生部及將從空氣流產生部送進之空氣吹出的噴嘴孔,又包括形成於本體之手插入部的噴嘴部,噴嘴部具有沿著噴嘴孔之形成方向而延伸的流入面及被設置為從流入面突出的段差部,段差部的上面具有平坦面,其形成方式為,從流入面那側延伸至噴嘴孔的出口。
根據本發明之乾燥裝置,具有上述構造,所以,可抑制乾燥性能下降並減少噪音。
1‧‧‧本體
2‧‧‧手插入部
2A‧‧‧上開口部
2B,2C‧‧‧側面開口部
2D‧‧‧內壁
2D1‧‧‧第一內壁
2D2‧‧‧第二內壁
2a,2b‧‧‧開口部
4,4B,4C,4D,4a,4b‧‧‧噴嘴部
5,5D‧‧‧噴嘴孔
6‧‧‧空氣流產生部
7,8‧‧‧空間
9‧‧‧吸進口
10‧‧‧出口
13‧‧‧曲面部
15‧‧‧主流
16,16B1,16B2‧‧‧先端
17,17B1,17B2,17D‧‧‧流入面
30‧‧‧手指感測器
31‧‧‧控制裝置
32‧‧‧風洞構件
32A‧‧‧上游風洞構件
32B‧‧‧中游風洞構件
32C‧‧‧下游風洞構件
40,40B1,40B2,40C‧‧‧段差部
40a‧‧‧頂部
40b‧‧‧底部
41,41B1,41B2,41D‧‧‧段差部上面
44,44C‧‧‧突出面
50‧‧‧空氣流
51‧‧‧第一剝離區
52‧‧‧傾斜流
53‧‧‧第二剝離區
54‧‧‧平行流
55‧‧‧空氣
56‧‧‧再附著點
60a,60b,62a,62b‧‧‧外廓
61,63,64,65‧‧‧空間
101‧‧‧本體
102‧‧‧手插入口
103‧‧‧手插入部
104‧‧‧接水部
105‧‧‧防壁構造
106‧‧‧排水口
107‧‧‧瀝乾容器
108‧‧‧空氣流產生部
109‧‧‧外殼
110‧‧‧吸氣通道
111‧‧‧空氣過濾器
112‧‧‧噴嘴部
113a‧‧‧第一噴嘴孔
113b‧‧‧第二噴嘴孔
114‧‧‧手指感測器
115‧‧‧噴嘴孔
200,203‧‧‧乾燥裝置
A‧‧‧風洞
第1圖為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之概略構造的剖面圖。
第2圖為第1圖所示之乾燥裝置的外觀立體圖。
第3圖為本發明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的噴嘴部的噴嘴孔的垂直剖面圖。
第4圖為第3圖所示之噴嘴孔的周邊的立體圖。
第5圖為本發明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的第1變形例。
第6圖為本發明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的第2變形例。
第7圖為本發明第2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的噴嘴的噴嘴孔 的部分前視圖,第7(a)圖表示出整個噴嘴孔,第7(b)圖表示出第7(a)圖所示之A部分。
第8圖為第7(a)圖的剖面圖,第8(a)圖為A1剖面圖,第8(b)圖為A2剖面圖,第8(c)圖為A3剖面圖。
第9圖為本發明第3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的垂直剖面圖。
第10圖為沿著第一方向斷續配置的矩形噴嘴的前視圖。
第11圖為沿著第一方向斷續配置的波浪形噴嘴的前視圖。
以下針對在本發明之乾燥裝置的實施型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進行說明。此外,以下將說明的實施型態並不會限定本發明。又,包含第1圖在內,在以下的圖面中,各構成構件的尺寸關係有時會與實際的相異。
第1實施型態.
第1圖為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之概略構造的剖面圖。第2圖為第1圖所示之乾燥裝置200的外觀立體圖。此外,在以下將說明的圖面中,Z方向與上下方向對應。
[構造說明]
如第1圖所示,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具有形成讓手指插入的手插入部2的本體1、設於本體1內的空氣流產生部6、用來檢測手指是否插入手插入部2的手指感測器30及根據手指感測器30的檢測結果來驅動空氣流產生部6的控制裝置31。
(本體1)
本體1具有形成使手指插入上部之凹狀的手插入部2、吹 出從空氣流產生部6送進之空氣且沿著第一方向X延伸的噴嘴孔5,又具有形成於本體1之手插入部2的噴嘴部4a及噴嘴部4b、在本體1內汲取空氣來使用的吸進口9及設於本體1內的風洞構件32。此外,第一方向X與噴嘴孔5的長邊方向對應。
手插入部2為開放本體1之上部及相向之兩側面而形成的凹狀部。手插入部2具有形成於上部的上開口部2A、形成於側面的側面開口部2B及側面開口部2C。因此,在手插入部2上,不僅本體1的上開口部2A,側面開口部2B及側面開口部2C都可以將手指插入。在手插入部2上,形成讓手指插入的那一側的內壁2D。此內壁2D可含浸矽化物、氟化物等撥水性塗層、氧化鈦等親水性塗層或抗菌劑。藉此,可減少手插入部2的內壁2D有污垢附著的情況,並抑制細菌的繁殖。內壁2D具有形成噴嘴部4a的第一內壁2D1及形成噴嘴部4b且與第一內壁2D1相向的第二內壁2D2。換言之,在手插入部2相互相向的內壁2D中,作為正面側之壁面的第一內壁2D1上,設有噴嘴部4a,作為背面側之壁面的第二內壁2D2,設有噴嘴部4b。
第一內壁2D1可延著Z方向延伸而形成,設有噴嘴部4a的上部成為垂直面,該垂直面的下側成為傾斜面。又,第二內壁2D2可沿著Z方向延伸而形成,設有噴嘴部4b的上部為傾斜面,該傾斜面的下側成為垂直面。
又,在手插入部2的底面,設有使從手飛散出去的水排出的排水口(圖示省略),排水口上接有排水管(圖示省略),排水管上接有將從這裡流出的瀝水貯留下來的瀝水槽(圖 示省略)。
如第1圖所示,噴嘴部4a及噴嘴部4b設置於相互相向的位置,可使插入手插入部2的手(圖示省略)的手背和手掌都同時對著風,於是可高效率地使手指乾燥。在噴嘴部4a及噴嘴部4b上,形成開口成狹縫狀的長尺狀噴嘴孔5。另外,空氣流產生部6的動作所形成的空氣流通過噴嘴孔5而在手插入部2被放出,藉此,可將手烘乾。
噴嘴部4a形成於噴嘴部4b的下側。噴嘴部4a在第一內壁2D1上被設置為朝向水平方向。另一方面,噴嘴部4b形成於第二內壁2D2中的傾斜面的部分,噴嘴部4b的設置使從噴嘴部4b流出的空氣流朝向手插入部2的內部。因此,在乾燥裝置200上,從噴嘴部4a吹出的空氣的前進方向會與從噴嘴部4b吹出的空氣的前進方向交叉。
(吸進口9)
吸進口9形成於本體1的底部。吸進口9與形成於本體1的風洞A連通。因此,當空氣流產生部6驅動時,透過吸進口9向本體1的風洞A內汲取空氣,所汲取的空氣透過噴嘴部4a及噴嘴部4b在手插入部2放出。吸進口9的形成位置不限定於本體1的底部,若在底部形成,塵埃等異物難以被抓到本體1內,也可防止使用者誤將手指放入吸進口9,再者,可防止設計性的減弱。
(風洞構件32)
風洞構件32構成在本體1所形成的風洞A的一部分。風洞構件32具有上游風洞構件32A、中游風洞構件32B及下游 風洞構件32C。上游風洞構件32A、中游風洞構件32B及下游風洞構件32C可以沿著水平方向平行的狀態設置於本體1內。此外,從下面開始依序將上游風洞構件32A、中游風洞構件32B及下游風洞構件32C配置於本體1內。又,在中游風洞構件32B及下游風洞構件32C之間,配設空氣流產生部6。風洞A之中的空氣流產生部6的上游為彎曲流道。因此,對從吸進口9流入的空氣來說幾乎沒有阻力,得到一個在空氣流產生部6所產生的噪音很難對周圍放射出來的效果。在此,於風洞A中的空氣流產生部6的下游那側,本體1的內部的噴嘴部4a與本體1的內部的噴嘴部4b分歧。
(空氣流產生部6)
空氣流產生部6可產生空氣流,從噴嘴孔5將空氣放出至手插入部2。此外,本體1在空氣流的出口部份設置噴嘴部4a及4b,藉由空氣流產生部6的作用,噴嘴孔5的入口側的壓力變高。換言之,空氣流產生部6作為加壓裝置,如第1圖所示,設置於本體1的內部。
空氣流產生部6可由馬達以及安裝於馬達的軸心上的風扇等來構成。又,空氣流產生部6可由用來驅動直流無刷馬達的驅動電路(圖示省略)以及藉由直流無刷馬達來旋轉的渦輪風扇(圖示省略)等來構成。
在本體1的內部,區隔成相對於空氣流產生部6的上游的空間8及下游的空間7,具有通過空間8的吸進口9。空氣流產生部6從吸進口9將空氣吸進本體1內,對空間8輸出高壓的空氣流。然後,從空氣流產生部6放出的空氣流在下 游的空間7分歧成2個路徑,從噴嘴部4a的噴嘴孔5及噴嘴部4b的噴嘴孔5放出至本體1的外部。此外,為了將烘乾手的時間縮得更短,可設定噴嘴部4a及噴嘴部4b的間隔、空氣流產生部6的旋轉次數等。
(手指感測器30)
手指感測器30用來檢測是否有手指,設於手插入部2的內壁2D。手指感測器30如第1圖所示,可設於第一內壁2D1中的上部及下部,或設於第二內壁2D2的上部。手指感測器30透過電子形式連接至控制裝置31,檢測結果被輸出至控制裝置31。
(控制裝置31)
控制裝置31根據手指感測器30的檢測結果控制空氣流產生部6。控制裝置31處理來自手指感測器30的信號,根據該處理結果適宜控制空氣流產生部6的運轉。舉例來說,控制裝置31在手指感測器30檢測出手指時,使空氣流產生部6驅動,又,在手指感測器30未檢測出手指時,使空氣流產生部6停止。此外,控制裝置31的設置位置不受到特別限定,在第1實施型態中,如第2圖所示,表示出設置於本體1內之下部的範例。
[動作說明]
接著,說明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的動作。舉例來說,當手插入部2有沾濕的手插入而被手指感測器30檢測到時,手指檢測信號就被傳送到控制裝置31。然後,控制裝置31啟動空氣流產生部6,空氣流產生部6的渦輪風扇開始旋轉。
然後,從吸進口9吸進的空氣流通過風洞A的空間8流入空氣流產生部6,藉由空氣流產生部6變成高壓的空氣流。然後,高壓的空氣流在風洞A的空間7分歧成2個,從設置於噴嘴部4a及噴嘴部4b的噴嘴孔5放出。
被放出的空氣流對著插入手插入部2的手背與手掌,使附著於手上的水飛散並汽化。然後,當使用者的手從手插入部2拔出時,手指感測器30的手指感測信號不見,控制裝置31使空氣流產生部6停止運轉。
在上述的乾燥裝置200中,產生噪音的要素包括靜止的壁面附近有高速空氣流流過的噴嘴孔5、從噴嘴部4a及噴嘴部4b的噴嘴孔5放出的高速空氣流所碰撞到的手插入部2、具有高速旋轉體的空氣流產生部6這三者。
空氣流產生部6收納於本體1的內部,所以,相較於其他2個要素,對噪音的整體值所帶來的影響較小。在乾燥裝置200中,具有抑制噴嘴孔5及手插入部2中所產生之噪音的構造。在此,噴嘴孔5所產生的噪音及從噴嘴孔5所放出的高速空氣流在手插入部2產生碰撞所導致的噪音因為噴嘴孔5的形狀,帶來的影響較大。
[噴嘴部4a及噴嘴部4b的噴嘴孔5的詳細說明]
第3圖為本發明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的噴嘴部4a及噴嘴部4b的噴嘴孔5的垂直剖面圖。第4圖為第3圖所示之噴嘴孔5的周邊的立體圖。噴嘴部4a及噴嘴部4b的噴嘴孔5的開口的形狀(出口10的形狀)為沿著第一方向X延伸的直線狹縫形狀。另外,噴嘴部4a及噴嘴部4b的噴嘴孔5的形狀為 上面和與上面相向的下面對稱。
以下將噴嘴部4a及噴嘴部4b總稱為噴嘴部4來進行說明。
噴嘴部4具有形成於流入側的曲面部13、沿著噴嘴孔5的形成方向延伸的流入面17及從流入面17突出而形成的段差部40。換言之,流入面17是從連接至曲面部13的那一側延伸至連接至段差部40的那一側的平坦面,段差部40是相對於流入面17的高度位置突出至上側的部分。在此,噴嘴孔5的形成方向與第3圖及第4圖所示的Y方向對應。
(曲面部13)
曲面部13形成於噴嘴部4的入口側。曲面部13有從空氣流產生部6通過風洞A而來的空氣流入。上下的曲面部13在噴嘴孔5形成相向的狀態。各曲面部13朝向下游且彼此之間的間隔狹窄。亦即,在噴嘴部4的噴嘴孔5的上游,R部係為使空氣順暢地流入噴嘴孔5,而形成為上面與下面的相向間隔從上游往下游一點一點變小。
假設在沒有曲面部13的噴嘴孔上,空氣難以順暢地流入噴嘴孔5,所以,在上游容易形成所謂的剝離區,亦即,通過噴嘴孔5的主流15的流道面積縮小的區域。因此,壓力損失變大,流量降低,難以得到所想要的乾燥性能。另一方面,在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中,於上下兩面形成曲面部13,所以,空氣順暢地流入噴嘴孔5,可抑制壓力損失變大、空氣流量下降的情況,於是可得到所想要的乾燥性能。
(流入面17)
流入面17的其中一端連接至曲面部13,另一端連接至段 差部40。流入面17是在曲面部13流動過來的空氣要流入的部分。流入面17具有沿著第二方向Y延伸而形成的平坦面。換言之,噴嘴部4具有流入面17,其為沿著上下方向相向且沿著噴嘴孔5之狹縫狀長邊方向(寬度方向)而平坦的面。
(段差部40)
段差部40從流入面17突出而形成且於段差部上面41形成平坦面。段差部40針對第3圖及第4圖所示的下側,連接至流入面17,從流入面17那側延伸至噴嘴孔5的出口10那側而形成。段差部40的其中一端連接至流入面17。又,段差部40具有段差部上面41,其延伸至與流入面17垂直相交的突出面44及噴嘴孔4的出口10那側。又,段差部40如第4圖所示,沿著第一方向X延伸而形成。換言之,段差部40沿著噴嘴孔5狹縫狀長邊方向延伸而形成。
段差部上面41為從流入面17那側到噴嘴孔5的出口10(先端16)那側沿著第二方向Y延伸而形成的平坦面。換言之,噴嘴部4是作為平坦面的段差部上面41沿著上下方向相向而形成。段差部上面41與流入面17呈平行狀態。
在噴嘴部4中的段差部上面41的部分,於噴嘴孔5內相向的上下面互為平行,噴嘴孔5內的上下面之間的高度直到先端16都保持一定。換言之,超過段差部40但在先端16之前的空氣的流道具有一定的形狀。
(關於空氣的流動)
接著,說明與產生噪音有關的噴嘴孔5的壁面附近的空氣的流動等情況。
噴嘴孔5的入口上有曲面部13,藉由曲面部13一點一點增速的空氣到達了流入面17。從曲面部13的端部到段差部40的底部40b之間為直線狀且與主流15平行的流入面17,流入面17的壁面附近的空氣流50朝向主流15。
在流入面17的出口10那側的端部(段差部40的底部40b)上,具有使空氣流過的流道變窄的段差部40。在段差部40的流入面17那側,為了越過段差部40,產生了與主流15之間有夾角的傾斜流52。在段差部40的底部40b,形成第一剝離區51。在段差部40的頂部40a與噴嘴孔5的出口10的先端16之間,具有直線狀且與主流15平行的段差部上面41。
與主流15之間具有夾角的傾斜流52無法沿著段差部40的形狀而流動,在段差部40的頂部40a那側的壁面附近形成第二剝離區53。然後,成為較第二剝離區53更外側與主流15平行的平行流54。第二剝離區53於段差部上面41中途的再附著點56附近消失。然後,第二剝離區53那側的平行流54於再附著點56靠近噴嘴孔5的壁面。
從再附著點56到噴嘴孔5的先端16之間,壁面附近的空氣流的速度加速了起來。在此,第二剝離區53的壓力比周圍低,從再附著點56到先端16之間的壓力比周圍高。因此,再附著點56附近成了對抗流動的壓力分佈,從再附著點56到先端16的壁面附近的空氣的加速得到抑制。
[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所具有效果]
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分割平面部,形成流入面17及段差部上面41,相對於流入面17,段差部上面41這邊突出 於噴嘴孔5的中心側,藉此,在噴嘴部4的壁面附近從曲面部13朝向噴嘴孔5的出口(先端16)增速的流動可在流入面17和段差部上面41之間減速。藉此,在段差部上面41,再次地朝向噴嘴孔5的出口增速,但抑制噴嘴孔5的出口的壁面附近的速度上升,其與作為噪音源的噴嘴孔5的壁面與壁面附近的流動的速度差所產生的亂流得以減少。藉此,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可抑制乾燥性能的下降並減少噪音。
從噴嘴孔產生的噪音可分為以下3種,在噴嘴孔的先端附近,有速度為噴嘴孔之靜止壁面與壁面附近之速度的空氣流的速度差對空氣流施以剪斷力,在空氣的流動之中,該剪斷力導致渦流(亂流),該渦流的變形產生(1)邊界層噪音,這些渦流從噴嘴孔的下游出口放出,於是產生(2)渦流噪音,在從噴嘴孔放出的氣流中不受攪拌的影響且作為勢核的主流與其周圍的靜止空氣的速度差所產生的亂流擴散層的剪斷力導致(3)噴流噪音。
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具有沿著噴嘴孔5的形成方向而延伸的流入面17及從流入面17突出而形成的段差部40,段差部上面41具有平坦面,其從流入面17那側到噴嘴孔5的出口10那側延伸而形成。在此,段差的頂部40a與噴嘴孔5的先端16位於同一平面上(段差部上面41上)。
換言之,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可抑制空氣55從再附著點56到先端16於噴嘴部4中流動的速度,藉此,可降低作為噪音源的渦流(亂流)的強度,所以,可抑制從噴嘴孔5產生的邊界層噪音及渦流噪音。於是,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 置200可抑制乾燥性能的下降並減少噪音。
又,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可抑制空氣55從再附著點56到先端16於噴嘴部4中流動的速度,使噴嘴孔5內高度壓力對大氣開放,抑制會產生最大噪音的先端16附近的空氣的壓力變動,進而抑制噪音。
此外,段差部40的頂部40a與底部40b的長度宜在噴嘴孔5的主流15通過的寬度T1的40%以下。換言之,段差部40的形成宜使頂部40a與流入面17的連接部分亦即與底部40b之間的長度在相向之段差部上面41的相向寬度T1的40%以下。當段差部40的頂部40a與底部40b的距離在主流通過的寬度T1的40%以上時,在流入面17上,段差部40的頂部40a與底部40b之間的空氣流50的風量增加,傾斜流52的速度增加,空氣更加難以沿著段差部40的形狀而流動。另外,第二剝離區53的厚度變大,導致再附著點56靠近噴嘴孔5的先端16。再附著點56是壓力變動增大且該壓力變動靠近噴嘴孔5的先端16時產生較大噪音的主要原因。
又,段差部上面41的長度宜在流入面17與段差部上面41加起來之後的主流15方向長度T2的20%以上。換言之,段差部上面41的噴嘴孔5的形成方向的寬度宜在段差部上面41的噴嘴孔5的形成方向的寬度與流入面17的噴嘴孔的形成方向的寬度兩者合起來的寬度T2的20%以上。當段差部上面41小於20%時,壓力變動變大的再附著點56靠近噴嘴孔5的先端16,該壓力變動為靠近噴嘴孔5的先端16時產生較大噪音的主要原因。
此外,過去曾有人揭示一種從噴嘴孔的入口於直線部設置突起以抑制噪音的方法。突起與噴嘴先端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與第1實施型態之第二剝離區相當的區域變大,噪音得到抑制,但流動有較大的壓力損失發生。因此,過去若要確保用來有效烘乾雙手的必要風量,需要增加吹風機的轉數(輸入)。伴隨吹風機轉數的增加,吹風機的噪音也增加,噴嘴孔的噪音得到抑制,但降低乾燥裝置之噪音的效果有時會變小。
此外,在第1實施型態中,雖然前面已經說明過段差部40在噴嘴部4的噴嘴孔5之中橫跨第一方向X的整個寬度而形成,但並非限定於此。段差部40在噴嘴部4的噴嘴孔5之中橫跨第一方向X的整個寬度而形成這一點,比較能得到使噪音減少的效果,不過也可以中斷段差部40的一部分,或者,不在噴嘴部4的兩端部形成段差部40。再者,如第10圖所示,也可在沿著第一方向X斷續配置噴嘴的情況下,藉由設置段差部40,得到同樣的降低噪音的效果。
又,雖然前面已經將噴嘴部4在噴嘴孔5內相向之內壁面兩邊形成段差部40的情況作為一例來說明,但本發明不受此限定。乾燥裝置200亦可僅於第3圖及第4圖所示的下側的面上形成段差部40。不過,在上下面這兩面都形成會比較能抑制乾燥性能下降的情況並減少噪音。
再者,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的整體構造不受上述所限定,亦可為使空氣流從噴嘴孔5噴出來烘乾沾濕的雙手的構造。例如,雖然之前已經說明過在本體1上形成開 口部2a及開口部2b的構造,本發明亦可為塞住這些開口部的型態。即使是塞住這些開口部的型態,也可得到與開放開口部時相同的乾燥性能。
此外,雖然之前已經說明過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將流入面17及段差部40形成一體的情況,但本發明亦可個別形成兩者。例如,可將流入面17延長至先端16那側,在此延長的部分設置段差部40。
[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的變形例]
第5圖為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的第一變形例。在第1實施型態中,僅說明過相向的噴嘴孔5的形狀對稱的情況,但本發明不受此限定。如第5圖所示,在噴嘴部4B上,下側的噴嘴部4的段差部40B1與上側的噴嘴部4的段差部40B2的位置在從流入面17那側朝向噴嘴孔5的出口10那側的方向錯開。
換言之,一邊的流入面17B1沿著Y方向的長度可比另一邊的流入面17B2還長,一邊的段差部上面41B1沿著Y方向的長度可以此程度比另一邊的段差部上面41B2還短。如此,在噴嘴部4B上,頂部40a的位置在從段差部40B1及段差部40B2那側朝向噴嘴孔5的先端16那側的方向錯開。
藉此,如上所述,可使先端16附近的流速減速,再者,在相向的先端16B1與先端16B2之間有流速的差產生,所以,壓力產生變動的週期跟著錯位,在先端16B1及先端16B2上所產生的噪音被增強。藉此,可進一步抑制噪音。
[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的第2變形例]
第6圖為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的第2變形例。在第1實施型態中,雖然已經說明過流入面17C及段差部上面41C與段差部40垂直相交的情況,但本發明不受此限定。
如第6圖所示,噴嘴部4C的段差部40C的其中一端連接至流入面17C,另一端連接至段差部上面41C,具有相對於流入面17C而傾斜的突出面44C。此作為傾斜面的突出面44C與連結頂部40a與底部40b之方向為主流15的方向之間,形成預先設定的角度。藉此,可縮小第一剝離區51的區域,抑制壓力損失。若減少壓力損失,就確保了烘乾雙手時所需要的風量,所以,可降低空氣流產生部6的輸入及轉數,伴隨轉數的下降,可抑制噪音。
第2實施型態.
第7圖為第2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的噴嘴的噴嘴孔5D的部分的前視圖,第7(a)圖表示出整個噴嘴孔5D,第7(b)圖表示出第7(a)圖所示的A的部分。噴嘴孔5D從正面來看的形狀為波浪形。換言之,在第1實施型態中,雖然已經說明過噴嘴孔5的形狀為直線狹縫狀,但在第2實施型態中,將說明從噴嘴孔5D的出口側來看開口的形狀為波浪形的情況。此外,在第2實施型態中,與第1實施型態共通的部分附加相同符號,並以相異點為重點來進行說明。
第7(a)圖所示之噴嘴孔5D為沿著左右方向具有複數個隆起與凹谷的波浪形(正弦波形)狹縫。另外,如第7(b)圖所示的第7(a)圖的A部放大圖所示,噴嘴孔5D的凹谷的部分由上端的外廓60a與下端的外廓60b所構成,具有被該外廓60a 所包圍的空間61。另外,噴嘴孔5D的隆起的部分由上端的外廓62a與下端的外廓62b所構成,具有被該外廓62b所包圍的空間63。
接著,說明波浪形的噴嘴孔5D所產生的噪音減低效果。
如前所述,高速氣流從噴嘴孔5D放出時所產生的噪音的來源大致上分成3種。第1種為從形成於噴嘴孔5D表面的邊界層所產生的邊界層噪音。第2種為從噴嘴孔5D的下游出口放出渦流所產生的渦流噪音。第3種為從噴嘴孔5D放出的氣流中不受攪拌影響的勢核的主流與其周圍靜止空氣之間的速度差所產生的亂流擴散層的剪斷流所導致的噴流噪音。
在此,談到噴流噪音時,藉由使周圍靜止空氣與高速空氣流動的速度差變小,可減少噪音。亦即,在第2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中,噴嘴孔5D的前視形狀為波浪形,所以,可使放出的空氣流與周圍靜止空氣的速度差變小。
第2實施型態之噴嘴孔5D如前所述,為波浪形,具有相鄰接的隆起部分之間的空間61及相鄰接的凹谷部分之間的空間63。例如,在空間61,從噴嘴孔5D的外廓60a及外廓60b之間的間隙放出的空氣流導致能量被供給,空氣被誘發。
在此情況下,空間61中被誘發的空氣流的速度大於使用直線狀噴嘴孔時的周邊空間的速度。最後,相較於使用直線狀的噴嘴孔的情況,從噴嘴孔5D直接放出的高速空氣流與周邊空間的空氣流的速度差變小,所產生的噴流噪音得以抑制。此外,對空間63中的空氣流而言也一樣,與從噴嘴孔5D 直接放出的空氣流之間的速度差較小,所以,可抑制所產生的噴流噪音。
不過,外廓60b下方的空間64周圍不是被噴嘴孔5D包圍,所以,和使用直線狀噴嘴孔的情況一樣,從噴嘴孔5D直接放出的空氣流與周邊空氣流的速度差變大,無法減低噪音。
不過,形成了沿著噴嘴孔5D的上下方向減低噪音的空間61及不減低噪音的空間64,所以,作為噪音源的氣流的變化(壓力變動)的相位在手插入部2並非沿著上下方向皆一致。
因此,與聲音有關的面積變小,噪音得以抑制。相對於此,在使用直線狀噴嘴孔的情況下,噴嘴孔的上下方向、寬度方向都呈現和空氣流的相位一致的狀態,相位的一致導致噪音增大。此外,外廓62a上方的空間65的噪音狀態也和上述的空間64的狀態一樣。
第8圖為第7(a)圖的剖面圖,第8(a)圖為A1剖面圖,第8(b)圖為A2剖面圖,第8(c)圖為A3剖面圖。在此,A1為噴嘴孔5D的隆起部分的中心所通過的線,A2為隆起部分與凹谷部分的邊界所通過的線,A3為凹谷部分的中心所通過的線。如第8圖所示,噴嘴孔5D的段差部上面41D的長度(深度方向的長度)依照A1,A2,A3的順序增長,作為與主流15方向相異的長度。換言之,段差部上面41D的形成是使從噴嘴孔5D的波浪形隆起對應的部分朝向與噴嘴孔5D的波浪形凹谷對應的部分之後再從流入面17那側朝向噴嘴孔5D的出口10那側(先端16那側)的方向的寬度變長。
藉此,可使噴嘴孔5D到先端16的流動的發達狀態變得不同,並使在噴嘴孔5D的速度分佈沿著噴嘴孔5D的長邊方向變化。最後,作為在噴嘴孔5D所產生的渦流噪音的音源,壓力變動的相位在噴嘴孔5D的長邊方向錯開,與聲音有關的面積得以變小,於是噪音得到抑制。
[第2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所具有的效果]
第2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除了具有與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相同的效果以外,還具有以下的效果。換言之,第2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的噴嘴的噴嘴孔5的前視形狀為波浪形(參照第7圖)。因此,從噴嘴孔5D直接放出的高速空氣流與周邊空氣的空氣流的速度差變小,於是可抑制所產生的噴流噪音。
又,第2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的噴嘴孔5D的段差部上面41D長度(深度方向的長度)依照A1,A2,A3的順序變長。因此,可使噴嘴孔5D的先端16之前的流動的發達狀態變得不同,並使在噴嘴孔5D的速度分佈沿著噴嘴孔5D的長邊方向變化,與聲音有關的面積得以變小,噪音得以抑制。此外,如第11圖所示,即使在沿著第一方向X斷續配置波浪形噴嘴的情況下,也可藉由設置段差部40,得到相同的噪音降低的效果。
第3實施型態.
第9圖為第3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3的垂直剖面圖。如第9圖所示,形成外廓的本體101在正面具有手插入口102,並包括手插入部103以作為手插入口102的後續處理空間,使 手能進行插拔動作。
手插入部103在本體101的正面下部,形成正面與兩側面開放的開放槽狀的凹部,在形成下部的水接受部104與深處,設有在其端緣部能馬上構成曲面的防壁構造105,使水不會飛散至側方及前方。水接受部104的底部朝向前方下傾,其傾斜下端設有排水口106。
水接受部104的下方設有可將從排水口106滴下的水貯留下來的瀝水容器107,其可自由插拔。此外,在手插入部103的內面,可含浸矽化物、氟化物等撥水性塗層、氧化鈦等親水性塗層或抗菌劑。藉此,可減少手插入部103的內面有污垢附著的情況,並抑制細菌的繁殖。
本體101內組合有空氣流產生部108,由直流無刷馬達、使其驅動的驅動電路及直流無刷馬達所旋轉的渦輪風扇等所構成,安裝於本體101的手插入部103的正上方。此外,在此雖然曾以空氣流產生部108採用直流無刷馬達的情況作為範例來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不受此限定,亦可採用整流子馬達、誘導電動機等。
空氣流產生部108的吸氣側在本體101的背面側,靠近手插入部103的深處背面,臨著沿垂直方向設置且開放於下端的吸氣通道110,其可從吸氣通道110的下端通過可自由裝卸的空氣過濾器111吸進空氣。
空氣流產生部108的吹出口於圓形杯狀的風扇外殼的外周,沿著周方向設置間隔,且朝向半徑方向配置複數個。此風扇外殼的外側被圓形杯狀的外殼109覆蓋,該外殼109 沿著渦輪風扇的旋轉方向設置誘導通道,在外殼109誘導通道的那端,連接有噴嘴,其將從空氣流產生部108送出來的高壓空氣轉換為高速的氣流,並將之吹送至手插入部103。
在噴嘴部112上,於手插入部103的手插入口附近的上部,以朝下的狀態安裝噴嘴孔115。從形成於噴嘴部112上的噴嘴孔115,放出高速的氣流,其可吹散插入手插入部103內的雙手上所附著的水分,例如,即使未將手疊合,亦可將水滴從雙手表面剝離並將其吹散。此外,在噴嘴部112的背後,設有手指感側器114,其可面對手插入部103來檢測雙手的插拔狀態。
形成於噴嘴部112的噴嘴孔115沿著本體101的X方向(與第9圖的紙面垂直的方向)來配設。噴嘴部112亦可使用在第1實施型態中所說明過的前視形狀為矩形的噴嘴部4,同時也可使用在第2實施型態中所說明過的前視形狀為波浪形的噴嘴部4D。
噴嘴孔115以複數列沿著本體101的前後方向(第9圖的Y方向)而設置。在第3實施型態中,例示噴嘴孔115設置為2列的情況。換言之,噴嘴孔115具有第一噴嘴孔113a及第二噴嘴孔113b。此外,噴嘴孔115亦可為1列,亦可為3列。
在具有此種構造的乾燥裝置203的噪音中,與噴嘴孔115所產生的渦流噪音、噴流噪音及噴流與手插入部103碰撞所產生的衝突音為主要的噪音。因此,雖然在第9圖中省略圖示,噴嘴孔115採用在第1實施型態中所說明過的前視形 狀為矩形的噴嘴部4,或採用在第2實施型態中所說明過的前視形狀為波浪形的噴嘴部4D,藉此,可減少噴嘴孔115所產生的邊界層噪音、渦流噪音及噴出噪音等。因此,第3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3可抑制流量下降,進而抑制乾燥性能下降,並且減少噪音。
[第3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所具有的效果]
第3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具有與第1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200及第2實施型態之乾燥裝置相同的效果。
4,4a,4b‧‧‧噴嘴部
5‧‧‧噴嘴孔
10‧‧‧出口
13‧‧‧曲面部
15‧‧‧主流
16‧‧‧先端
17‧‧‧流入面
40‧‧‧段差部
40a‧‧‧頂部
40b‧‧‧底部
41‧‧‧段差部上面
44‧‧‧突出面
50‧‧‧空氣流
51‧‧‧第一剝離區
52‧‧‧傾斜流
53‧‧‧第二剝離區
54‧‧‧平行流
55‧‧‧空氣
56‧‧‧再附著點

Claims (11)

  1. 一種乾燥裝置,包括:本體,形成凹狀之手插入部;空氣流產生部,設於上述本體內;及噴嘴部,設於上述本體,具有噴嘴孔,且將從上述空氣流產生部送進之空氣從上述噴嘴孔朝向手進出的空間吹出;其特徵在於:上述噴嘴部具有:流入面,沿著上述噴嘴孔之形成方向而延伸;曲面部,連接上述流入面之一端;及段差部,連接上述流入面之另一端,且被設置為從上述流入面突出;上述段差部的上面具有平坦面,其形成方式為,從上述流入面那側延伸至上述噴嘴孔的出口。
  2. 一種乾燥裝置,包括:本體,形成凹狀之手插入部;空氣流產生部,設於上述本體內;及噴嘴部,設於上述本體,具有噴嘴孔,且將從上述空氣流產生部送進之空氣從上述噴嘴孔朝向手進出的空間吹出;其特徵在於:上述噴嘴部具有:流入面,沿著上述噴嘴孔之形成方向而延伸;曲面部,連接上述流入面之一端;及 段差部,連接上述流入面之另一端,且被設置為從上述流入面突出;上述流入面包括第1流入面及與上述第1流入面相向的第2流入面;上述曲面部包括第1曲面部及與上述第1曲面部相向的第2曲面部;上述段差部包括與上述第1流入面連接之第1段差部及與上述第2流入面連接之第2段差部;上述第1段差部的上面具有第1平坦面,其形成方式為,從上述流入面那側延伸至上述噴嘴孔的出口;上述第2段差部的上面具有第2平坦面,其形成方式為,從上述流入面那側延伸至上述噴嘴孔的出口;上述第1段差部的頂部與上述第1段差部的底部之間的長度在上述第1段差部的上面與上述第2段差部的上面的相向寬度的40%以下;上述第2段差部的頂部與上述第2段差部的底部之間的長度在上述相向寬度的40%以下。
  3. 一種乾燥裝置,包括:本體,形成凹狀之手插入部;空氣流產生部,設於上述本體內;及噴嘴部,設於上述本體,具有噴嘴孔,且將從上述空氣流產生部送進之空氣從上述噴嘴孔朝向手進出的空間吹出;其特徵在於: 上述噴嘴部具有:流入面,沿著上述噴嘴孔之形成方向而延伸;曲面部,連接上述流入面之一端;及段差部,連接上述流入面之另一端,且被設置為從上述流入面突出;上述段差部的上面具有平坦面,其形成方式為,從上述流入面那側延伸至上述噴嘴孔的出口;在上述段差部上,上述段差部的上面的噴嘴的形成方向的寬度在上述段差部的上面的噴嘴的形成方向的寬度與上述流入面的噴嘴的形成方向的寬度所合起來的寬度的20%以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乾燥裝置,其中,上述流入面與上述段差部的上面形成平行狀態;上述段差部具有突出面,其一端連接至上述流入面,另一端連接至上述段差部的上面,與上述流入面垂直相交。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乾燥裝置,其中,上述流入面及上述段差部的上面形成相互平行的狀態;上述段差部具有突出面,其一端連接至上述流入面,另一端連接至上述段差部的上面,相對於上述流入面而傾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乾燥裝置,其中,上述流入面包括第1流入面及與上述第1流入面相向的第2流入面,上述曲面部包括第1曲面部及與上述第1曲面部相向的第2曲面部,上述段差部包括與上述第1流入面連接之第1段差部及與上述第2流入面連接之第2段差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6項之乾燥裝置,其中,上述第1段差部的頂部的位置及上述第2段差部的頂部的位置在從上述流入面那側朝向上述噴嘴孔的出口那側的方向錯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乾燥裝置,其中,上述第1段差部的頂部與上述第1段差部的底部之間的長度在上述第1段差部的上面與上述第2段差部的上面的相向寬度的40%以下,上述第2段差部的頂部與上述第2段差部的底部之間的長度在上述相向寬度的40%以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乾燥裝置,其中,上述噴嘴孔的開口形狀形成波浪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乾燥裝置,其中,在上述段差部的上面,伴隨從與上述噴嘴孔的波浪形隆起對應的部分朝向與上述噴嘴孔的波浪形凹谷相向的部分,從上述流入面那側朝向上述噴嘴孔的出口那側的方向的寬度變長。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乾燥裝置,其中,上述噴嘴孔形成長尺狀;上述段差部橫跨上述噴嘴孔沿著長邊方向的總寬度而形成。
TW103143786A 2014-02-27 2014-12-16 Drying device TWI5933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6242 2014-02-27
PCT/JP2014/071452 WO2015129076A1 (ja) 2014-02-27 2014-08-14 乾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4061A TW201544061A (zh) 2015-12-01
TWI593376B true TWI593376B (zh) 2017-08-01

Family

ID=54008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3786A TWI593376B (zh) 2014-02-27 2014-12-16 Dry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70985B2 (zh)
CN (1) CN106028892B (zh)
TW (1) TWI593376B (zh)
WO (1) WO2015129076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2977A (ja) * 1992-08-25 1994-03-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手乾燥装置
JP2008036113A (ja) * 2006-08-07 2008-02-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手乾燥装置
WO2012017570A1 (ja) * 2010-08-05 2012-0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手乾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41186B2 (ja) * 1991-07-18 1997-08-13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空気等の低騒音形吹き出し口
CA2104514C (en) * 1992-08-25 1998-08-25 Toshio Tatsutani Hand dryer
JP3854144B2 (ja) * 2001-12-19 2006-1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手乾燥装置
JP3969261B2 (ja) * 2002-09-19 2007-09-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乾燥機
CN103607935B (zh) * 2011-07-21 2016-03-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手干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2977A (ja) * 1992-08-25 1994-03-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手乾燥装置
JP2008036113A (ja) * 2006-08-07 2008-02-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手乾燥装置
WO2012017570A1 (ja) * 2010-08-05 2012-0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手乾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70985B2 (ja) 2018-01-31
WO2015129076A1 (ja) 2015-09-03
TW201544061A (zh) 2015-12-01
CN106028892B (zh) 2018-12-04
CN106028892A (zh) 2016-10-12
JPWO2015129076A1 (ja) 2017-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97404B1 (ko) 손건조 장치
JP5138089B2 (ja) 手乾燥装置
KR100981402B1 (ko) 건조 장치
JP5100885B2 (ja) 手乾燥装置
TWI266629B (en) Hand dryer
JP4837452B2 (ja) 手乾燥装置
KR20080026642A (ko) 건조 장치
JP2009502388A (ja) 乾燥装置
JP2009502390A (ja) 乾燥装置
JP6501872B2 (ja) ハンドドライヤー
TWI593376B (zh) Drying device
JP6501871B2 (ja) ハンドドライヤー
KR101016684B1 (ko) 건조 장치
JP6531700B2 (ja) 異物除去装置
JP5168782B2 (ja) 手乾燥装置
JP2013085563A (ja) 手乾燥装置
KR200454204Y1 (ko) 건조 장치
JP6191859B2 (ja) 手乾燥装置
JP6115891B2 (ja) 手乾燥装置
JP2014036884A (ja) 手乾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