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6710B - 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6710B
CN105986710B CN201610165536.8A CN201610165536A CN105986710B CN 105986710 B CN105986710 B CN 105986710B CN 201610165536 A CN201610165536 A CN 201610165536A CN 105986710 B CN105986710 B CN 1059867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member
lock
door
housing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655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6710A (zh
Inventor
赤木伸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 Shin Ltd
Original Assignee
U Shi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 Shin Ltd filed Critical U Shin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86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67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67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67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05B79/22Opera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handles, sill buttons or lock knobs and the lock uni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8Mounting of individual lock elements in the lock, e.g. lever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连动的动作构件被错误装配的门锁装置。门锁装置(100)具备:与撞板(20)卡止的门闩机构(200)、能够切换为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的锁定机构(300)。锁定机构(300)具备:第一动作构件(330)与第二动作构件(340),在将第一动作构件(330)安装于壳体(110)后安装第二动作构件(340)。在第一以及第二动作构件(330、340)中的一方设有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347B),且在另一方设有干涉部(337A、337B)。在第一动作构件(330)位于锁定位置或者解锁位置,而第二动作构件(340)以与第一动作构件(330)不同的姿态配置的情况下,干涉部(337A、337B)与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347B)干涉,从而限制将第二动作构件(340)安装于壳体(110)。

Description

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锁(door lock)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门锁装置,其具备:能够将车门(door)相对于车身保持在关闭状态下的门闩(latch)机构、与车门把手(door handle)的操作连动而能够使门闩机构动作的锁定(lock)机构。锁定机构能够在无法将车门把手的操作向门闩机构传递的锁定位置、和能够传递车门把手的操作的解锁(unlock)位置之间切换。锁定机构具备杆(lever)以及连杆(link)等多个动作构件。通过电动机(motor)等的动力,使多个动作构件连动地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或者各动作构件连动地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35756号公报
在相互连结的第一以及第二动作构件上,一方设有连结凸部,并且另一方设有连结凹部。使连结凸部与连结凹部嵌合从而将第一以及第二动作构件安装在一起。由此第一以及第二动作构件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然而,在制造门锁装置时,有时在连结凸部与连结凹部未嵌合的错误装配状态下安装动作构件。在该情况下,即使进行锁定动作或解锁动作,门锁装置的锁定机构都不会正常动作。而且,专利文献1的门锁装置对于动作构件的错误装配没有任何对策。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连动的动作构件错误装配的门锁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门锁装置,其具备:门闩机构,其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设置于车身的撞板卡止;锁定机构,其能够切换为无法将设置于车门的车门把手的操作向所述门闩机构传递的锁定位置、和能够传递该操作的解锁位置;以及壳体,其供所述门闩机构以及所述锁定机构配置,所述锁定机构具备:第一动作构件,其具有第一连结部,且能够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以及第二动作构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的移动连动地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在将所述第一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后,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其中,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第二动作构件的一方设有错误装配防止部,并且,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第二动作构件的另一方设有干涉部,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或者所述解锁位置,而所述第二动作构件以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不同的姿态配置的情况下,所述干涉部与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干涉,从而限制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
第二动作构件与第一动作构件不同的姿态是指,第一动作构件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而第二动作构件位于解锁位置的状态,第一动作构件位于解锁位置的状态而第二动作构件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第一动作构件位于锁定位置或者解锁位置的状态而第二动作构件位于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的间的中间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若欲以与第一动作构件不同的姿态将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壳体,则干涉部与错误装配防止部干涉,因此无法将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壳体。因此,作业者能够识别第一动作构件与第二动作构件未准确地安装。由此,能够防止第一动作构件与第二动作构件在未连结(错误装配)状态下收容于壳体内。由此,能够防止产生门锁装置的不合格品。
所述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中的一方是朝向另一方突出的突出部,而另一方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突出部的插通部。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二动作构件可靠地与第一动作构件的移动连动地移动。
在第一方式中,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是设于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干涉部分别设于通过所述第一动作构件的移动而使所述第一连结部移动的方向的两侧。像这样,将第二动作构件的第二连结部构成为错误装配防止部,能够使第二动作构件的结构简单化。另外,将干涉部设于第一连结部移动的方向的两侧,因此即使在第二动作构件位于锁定位置以及解锁位置的任一方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二动作构件与壳体的错误装配。
例如,所述第一动作构件是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回旋的回旋构件,所述第二动作构件是与所述回旋构件的回旋连动地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直动的直动构件。
在第二方式中,所述第一动作构件是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直动的直动构件,所述第二动作构件是与所述直动构件的直动连动地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回旋的回旋构件。像这样,将第一动作构件的第一连结部构成为错误装配防止部,能够使第一动作构件的结构简单化。另外,将干涉部设于第二连结部移动的方向的两侧,因此即使在第二动作构件位于锁定位置以及解锁位置的任一方的情况下,电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二动作构件与壳体的错误装配。
例如,所述第一动作构件是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直动的直动构件,所述第二动作构件是与所述直动构件的直动连动地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回旋的回旋构件。
所述回旋构件通过弹簧而分别向所述锁定位置以及所述解锁位置被施力。根据该结构,在将直动构件与回旋构件的连结部连结时,回旋构件通过弹簧而向锁定位置或者解锁位置被施力(定位),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
在第三方式中,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的所述第一连结部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所述第二连结部独立地设置。例如,在通过动作构件的移动而使连结部移动的方向的两侧不具有设置干涉部的空间(space)的情况下,在具有空间的部分设置干涉部,与该干涉部对应地与连结部独立地设置错误装配防止部。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第一以及第二动作构件的设计的自由度,并且,能够可靠地实现能够防止第二动作构件的错误装配的结构。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第二动作构件的另一方设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干涉部连续,且通过与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抵接从而将所述第二连结部向所述第一连结部引导。根据该结构,在错误装配防止部与干涉部抵接,从而限制第二动作构件与壳体的安装的状态下,通过使错误装配防止部从干涉部沿着引导部移动,能够使第二动作构件相对于第一动作构件移动至准确的安装位置。由此,能够提高第二动作构件的安装作业性。
所述引导部是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向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方向倾斜,且使所述第一动作构件或者第二动作构件朝向设定的安装位置移动。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一动作构件或者第二动作构件沿着倾斜面移动,从而自动地使第一以及第二连结部对应,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安装作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门锁装置,在安装第二动作构件时,在第二动作构件处于与第一动作构件不同的姿态的情况下,干涉部会与错误装配防止部干涉,因此无法将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壳体。因此,作业者能够识别第一动作构件与第二动作构件未准确地安装。由此,能够防止连动的第一以及第二动作构件的错误装配,从而防止产生门锁装置的不合格品。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门锁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正面侧观察壳体的第一配置部上配置的副外壳时的主视图。
图3A是表示副外壳上配置的解锁状态的锁定机构以及打开机构的后视图。
图3B是表示副外壳上配置的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以及打开机构的后视图。
图4A是表示壳体的第二配置部上配置的解锁状态的锁定机构以及打开机构的主视图。
图4B是表示壳体的第二配置部上配置的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以及打开机构的主视图。
图5是壳体的第二配置部与电路基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壳体的第二配置部上配置的电路基板与检测杆的主视图。
图7是构成门锁装置的电路的母线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为安装构造的切换杆与连接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切换杆与连接杆的分解立体图。
图10A是切换杆的主视图。
图10B是切换杆的仰视图。
图11A是连接杆的后视图。
图11B是图11A的局部侧视图。
图12A是表示以设定的安装状态将切换杆与连接杆配置于壳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B是以设定的安装状态配置切换杆与连接杆的另一剖视图。
图13A是以第一错误装配状态将切换杆与连接杆配置于壳体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B是以第一错误装配状态配置切换杆与连接杆的立体图。
图13C是以第一错误装配状态配置切换杆与连接杆的另一剖视图。
图14A是以第二错误装配状态将切换杆与连接杆配置于壳体的剖视图。
图14B是以第二错误装配状态配置切换杆与连接杆的另一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为安装构造的连接杆与锁定板(lock plate)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A是锁定板的主视图。
图16B是锁定板的侧视图。
图17A是以第一错误装配状态配置锁定板的立体图。
图17B是以第二错误装配状态配置锁定板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门
11 前端面
20 撞板
30 线缆
100 门锁装置
110 壳体
120 壳体主体
121 第一配置部
122 第二配置部
124 接头保持部
125 旋转轴
126 露出孔
127 第一引导凸部
130 副外壳
131 插通凹部
132 插通孔
133 旋转轴
134 贯通孔
140 盖板
141 插通槽
142 安装板
150 壳体盖
151 连接器连接部
152 第二引导凸部
200 门闩机构
210 叉
211 旋转轴
212 卡止槽
213 卡止部
214 螺旋弹簧
220 爪
221 旋转轴
222 卡止承接部
223 杆连结部
300 锁定机构
310 电动机
311 蜗杆
320 蜗轮
321 齿轮部
322 凸轮槽
323 复位弹簧
330 切换杆(第一动作构件(回旋构件))
331 旋转轴
332 第一臂部
332a 凸轮承接部
333 第二臂部
333a 接头连结部(第一连结部)
334 按压部
335 撞针簧
336 打开动作部
337A、337B 干涉部
338 引导部
338a 引导板
339 退避部
340 连接杆(第二动作构件、第一动作构件(直动构件))
342 切换杆连结部(第二连结部)
343 锁定板连结部(第一连结部)
343a 球状部
344 钩挂部
345A、345B 引导槽
346 弹性保持部
347A、347B 错误装配防止部
348 错误装配防止部
350 锁定板(第二动作构件(回旋构件))
351 旋转轴
352 接头连结部(第二连结部)
353 连杆连结部
354 连杆施力弹簧
355 撞针簧
356A、356B 干涉部
357A、357B 引导部
360 连杆
361 连结槽
362 外杆连结部
363 打开操作部
370 打开杆
371 操作承接部
372 爪连结部
373 螺旋弹簧
400 车门打开机构
410 外杆
411 把手连接部
412 连杆连结部
420 内杆
421 把手连接部
422 连杆抵接部
423 切换杆抵接部
500 应急机构
510 应急轴
511 插入孔
512 接头动作部
513 反冲弹簧
600 电路基板
610A~610F 母线
610D’ 分支部
611a~611d 接线端部
630 连接器
640 第一检测开关
641 触点部
643 端子
650 第二检测开关
651 触点部
653 端子
660 检测杆
661 按压部
662 检测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至图4B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0。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0装配于车辆的副驾驶席以及后部座席的车门10(在图2、图4A以及图4B中概念性地示出。)上。在这些车门10上未设有用于通过作为机械要素的钥匙进行上锁以及解锁的圆筒锁。另外,也未设有供乘员上锁以及解锁的车内侧的操作旋钮。通过设于驾驶席的车内侧周边的上锁解锁开关(未图示)来进行门锁装置100的锁定状态(上锁)与解锁状态(解锁)的切换。
(整体结构)
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门锁装置100具备收容于壳体110中的门闩机构200与锁定机构300。同时参照图2,门闩机构200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对设于车身上的撞板20进行卡止,由此能够相对于车身将车门10保持在关闭状态。锁定机构300能够切换成,无法将作为开操作构件的车门把手(未图示)的操作向门闩机构200传递的锁定状态与能够传递的解锁状态。车门把手具有配置于车内侧的内把手(inner handle)与配置于车外侧的外把手(outer handle)。
通过来自遥控器(remote controller)或者上锁解锁开关(switch)的输入而动作的电动机310来进行锁定机构300的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的切换。另外,在搭载于车辆上的蓄电池(battery)的蓄电量不足时,通过配置于车门10的前端面11上的应急(emergency)机构500,能够使锁定机构300成为锁定状态。当锁定机构300处于锁定状态时,即使对车门把手进行操作,也无法解除门闩机构200相对于撞板20的卡止,无法打开车门10。当锁定机构300处于解锁状态时,通过车门把手的操作能够解除门闩机构200相对于撞板20的卡止,能够打开车门10。
壳体110具备均是树脂制的壳体主体120、副外壳(sub-case)130以及壳体盖(housing cover)150。
壳体主体120具备均呈大致板状的第一配置部121以及第二配置部122,且俯视呈L字形状。参照图2、图4A以及图4B,第一配置部121沿着车门10的前端面11配置,第二配置部122从第一配置部121的一侧部朝向车门10的铰链连接侧延伸。如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在壳体主体120的第一配置部121安装有副外壳130。
在副外壳130上,在与同第一配置部121对置的内表面侧相反的外表面侧,安装有构成门闩机构200的部件组。如图1A、图1B、图3A以及图3B所示,在副外壳130上,在与第一配置部121对置的内表面侧,安装有构成锁定机构300的部件组的一部分与外杆(outerlever)410。如图1A、图1B、图4A以及图4B所示,在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122上,安装有构成锁定机构300的其余的部件组、内杆(inner lever)420、构成应急机构500的部件组。第二配置部122被壳体盖150覆盖。
(门闩机构)
如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在副外壳130上设有供撞板20插通的插通凹部131。在副外壳130的外表面侧,安装有金属制的盖板(cover plate)140。在盖板140上设有与插通凹部131对应的插通槽141。门闩机构200具备叉(fork)210与爪(claw)220。
叉210通过于旋转轴21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插通凹部131的上侧。在叉210上设有在图2中下端开口的卡止槽212。在卡止槽212的开口侧的端部设有卡止部213。叉210被螺旋弹簧214弹性地施力,以使绕旋转轴211旋转的旋转角度位置成为打开位置。
爪220通过旋转轴2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插通凹部131的下侧。在爪220上,于旋转轴221的右侧设有卡止承接部222。在卡止承接部222的附近,设有用于使爪220向解除撞板20的卡止的方向旋转的杆连结部223。杆连结部223通过副外壳130的插通孔132(参照图1B)向副外壳130的内表面侧突出。爪220借助后述的打开杆370被螺旋(coil)弹簧373弹性地施力,以使得绕旋转轴221旋转的旋转角度位置成为图2所示的卡止位置。
当叉210处于打开位置时,卡止槽212的开口与插通凹部131一致。撞板20进入卡止槽212,而使得叉210从打开位置逆时针旋转。然后,当叉210旋转至闭锁位置时,爪220的卡止承接部222与叉210的卡止部213卡止,叉210被保持在闭锁位置。在该保持状态下,杆连结部223向图2中的下方移动(操作)时,爪220顺时针旋转,卡止承接部222与卡止部213的卡止解除,叉210通过螺旋弹簧214而旋转至打开位置。
(锁定机构)
参照图1A、图1B、图4A以及图4B,锁定机构300具备:配置于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122上的电动机310、蜗轮(wheel gear)320、切换杆330以及连接杆(joint lever)340。参照图1A、图1B、图3A以及图3B,锁定机构300具备:配置于副外壳130的内表面侧的锁定板(lock plate)350、连杆360以及打开杆370。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电动机310配置于第二配置部122上的左侧上部。蜗轮320配置于电动机310的下部左侧。切换杆330于电动机310的下侧配置在蜗轮320的右侧。连接杆340配置于切换杆330的右侧。配置有连接杆340的位置是第二配置部122的第一配置部121侧的端部。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锁定板350配置于副外壳130上的右侧上部。配置锁定板350的位置是,在将副外壳130配置于第一配置部121的状态下与第二配置部122连通的部分。连杆360配置于锁定板350的下部。打开杆370在锁定板350的下部配置为与连杆360在X方向上重叠。需要说明的是,在副外壳130上,以位于连杆360与打开杆370之间的方式配置有金属制的安装板142。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电动机310为通过通电而能够进行正转方向以及反转方向的旋转的驱动机构。电动机310以输出轴朝下突出的方式配置。在电动机310的输出轴上固定有圆筒状的蜗杆(worm gear)311。
蜗轮320在蜗杆311的旁边配置成能够旋转。在蜗轮320的外周部设有与蜗杆311啮合的齿轮部321。在与壳体盖150对置的蜗轮320的上表面,设有大致旋涡状的凸轮槽322。在图4A所示的解锁状态下,在进行锁定动作时,电动机310经由蜗杆311而使蜗轮320顺时针旋转。在图4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在进行解锁动作时,电动机310经由蜗杆311而使蜗轮320逆时针旋转。蜗轮320被复位弹簧323(参照图1A以及图1B)弹性地施力,以当电动机310的动作停止时,绕旋转轴旋转的旋转角度位置成为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中立位置。
切换杆330相对于蜗杆311配置在蜗轮320的相反侧。参照图1B,切换杆330具备被第二配置部12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旋转轴331。切换杆330具备跨过蜗杆311而向蜗轮320上突出的第一臂(arm)部332。在第一臂部332的前端设有向凸轮(cam)槽322内突出的凸轮承接部332a。另外,切换杆330具备向连接杆340侧突出的第二臂部333。在第二臂部333的前端设有从正面观察时由长圆形状的插通部(孔)构成的接头连结部333a。在图4A所示的解锁状态下,当通过锁定动作而使蜗轮320顺时针旋转时,凸轮承接部332a沿着凸轮槽322移动,从而切换杆330逆时针旋转。在图4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当通过解锁动作而使蜗轮320逆时针旋转时,切换杆330顺时针旋转。
连接杆340呈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板状,于切换杆330的右侧配置为位于第二臂部333上。在第二配置部122的上部设有接头保持部124,该接头保持部124将连接杆340支承为相对于第二配置部122的底面平行地延伸,并且对连接杆340的上部两侧部进行保持。连接杆340于下端侧具备与切换杆330连结的切换杆连结部342。切换杆连结部342由能够相对旋转地与切换杆330的接头连结部333a连结的圆柱状的突出部构成。另外,连接杆340具备朝向配置于第一配置部121上的副外壳130突出的锁定板连结部343。在图4A所示的解锁状态下,当通过锁定动作使切换杆330逆时针旋转时,连接杆340朝上方直动。在图4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当通过解锁动作而使切换杆330顺时针旋转时,连接杆340朝下方直动。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锁定板350配置于副外壳130的内表面侧的右侧上部。参照图1A以及图1B,锁定板350具备被副外壳130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旋转轴351。锁定板350具备与从第二配置部122突出的连接杆340的锁定板连结部343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的接头连结部352。另外,锁定板350具备将连杆360能够相对移动地连结在旋转轴351的下方的连杆连结部353。连杆连结部353具备螺旋状部将旋转轴351包围的连杆施力弹簧354。在图3A所示的解锁状态下,当通过锁定动作而使连接杆340朝上方直动时,锁定板350顺时针旋转。在图3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当通过解锁动作而使连接杆340朝下方直动时,锁定板350逆时针旋转。
连杆360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且配置于锁定板350的下侧。在设于连杆360的上端的连结槽361中连结有连杆施力弹簧354。设有连结槽361的连杆360的上部以在X方向上侧与连杆连结部353重叠的方式配置。在设于连杆360的下端的外杆连结部362上,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有外杆410。另外,在连杆360的中间部分设有朝向副外壳130的隔壁沿X方向突出的打开操作部363。连杆360通过外杆410的动作能够沿上下方向直动。另外,在图3A所示的解锁状态下,当通过锁定动作而使得锁定板350顺时针旋转时,连杆360以下端为中心逆时针摆动。在图3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当通过解锁动作而使得锁定板350逆时针旋转时,连杆360以下端为中心顺时针摆动。
打开杆370在锁定板350的下侧以在X方向下侧与连杆360重叠的方式配置。打开杆370具备朝向连杆360突出的操作承接部371。操作承接部371在图3A所示的解锁状态下位于打开操作部363因连杆360的直动而动的轨迹上。另外,操作承接部371在图3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位于从打开操作部363因连杆360的移动而移动的轨迹向旁边偏离的区域。如图1B所示,打开杆370固定于贯通副外壳130的爪220的旋转轴221。另外,打开杆370具备爪连结部372,且连结有通过副外壳130的插通孔132而突出的爪220的杆连结部223。通过该连结,使得打开杆370与爪220一体地旋转。打开杆370被螺旋弹簧373施力,以便向爪220与叉210卡止的卡止位置旋转。
在图3A所示的解锁状态下,打开操作部363位于操作承接部371的下侧。因此,在解锁状态下连杆360朝上方直动,使得打开杆370借助操作承接部371而逆时针旋转。其结果是,爪220在图2中顺时针旋转,而解除与叉210的卡止。在图3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打开操作部363位于从操作承接部371向旁边偏离的位置。因此,即使在锁定状态下连杆360朝上方直动,打开操作部363也不会与操作承接部371抵接,因此打开杆370不会旋转。因此,爪220与叉210的卡止不会解除。
(车门打开机构)
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门锁装置100具备借助锁定机构300来解除门闩机构200对撞板20的卡止的车门打开机构400。车门打开机构400具备:与车门10的车外侧的外把手连结的外杆410、与车门10的车内侧的内把手连结的内杆420。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外杆410于副外壳130的内表面侧配置在连杆360的下侧且左侧。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内杆420配置于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122上的连接杆340的下侧。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外杆410被设于副外壳130上的旋转轴133支承为能够旋转。外杆410具备从壳体110向外侧突出的把手连接部411。另外,外杆410具备与连杆360的外杆连结部362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的连杆连结部412。当通过外把手对车门10进行打开操作时,借助未图示的杆使得外杆410逆时针旋转,使连杆360朝上方移动。然后,在连杆360位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借助打开杆370能够解除门闩机构200对撞板20的卡止。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内杆420被设于第二配置部122上的旋转轴125支承为能够旋转。内杆420具备从壳体110向外侧突出的把手连接部421。另外,内杆420具备用于使连杆360朝上方移动的连杆抵接部422。连杆抵接部422位于连杆360的下端附近。在通过内把手对车门10进行打开操作时,通过线缆(cable)30连接的内杆420逆时针旋转。由此连杆抵接部422与连杆360的下端抵接,使连杆360朝上方移动。并且,在连杆360位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借助打开杆370能够解除门闩机构200对撞板20的卡止。
(应急机构)
如图1A、图1B、图4A以及图4B所示,门锁装置100具备用于在无法通过电动机310进行锁定动作的非常时使其机械性地进行锁定动作的应急机构500。应急机构500具备圆柱状的应急轴510。应急轴(emergency shaft)510以位于连接杆340的上端侧的方式配置于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122。在壳体主体120上设有使应急轴510的端部在第二配置部122的第一配置部121侧端露出的露出孔126。另外,在车门10的前端面11设有与露出孔126对应的露出孔(未图示)。
如图2所示,应急轴510配置为相对于第二配置部122能够以应急轴510的轴线为中心旋转。在应急轴510上设有能够供作为机械要素的钥匙等较薄的板材插入的插入孔511。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在应急轴510上设有在非动作状态下朝下方突出的接头动作部512。应急轴510被配置于第二配置部122的反冲弹簧(kick spring)513向非动作位置施力。
在构成锁定机构300的连接杆340上以位于接头保持部124的上侧的方式设有钩状的钩挂部344。在图4A所示的解锁状态下,将钥匙(key)插入插入孔511,且使应急轴510在图2中顺时针旋转时,接头动作部512与钩挂部344卡合,而使连接杆340朝上方直动。因此,能够借助锁定板350使连杆360摆动,而成为图3B以及图4B所示的锁定状态。
(门锁装置的电路)
如图5以及图6所示,门锁装置100具备用于检测门闩机构200以及锁定机构300的状态的电路基板600。电路基板600于电动机310的Z方向的下侧相对于壳体主体120固定。在电路基板600上安装有用于与主(main)控制装置(未图示)电连接的连接器(connector)630。连接器630从壳体盖150的连接器连接部151向外部露出。另外,在电路基板600上安装有用于检测门闩机构200的状态的第一检测开关640、用于检测锁定机构300的状态的第二检测开关650。第一检测开关640借助检测杆660对叉210的旋转角度位置进行检测,从而检测门闩机构200的打开状态以及关闭状态。第二检测开关650对切换杆330的旋转角度位置进行检测,从而检测锁定机构300的锁定状态以及解锁状态。
如图6以及图7所示,门锁装置100具备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且呈板状的六个母线(bus bar)610A~610F。母线610A、610B直接固定于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122上。母线610C~610F通过镶嵌(insert)成形而配置于电路基板600内。各母线610A~610F于连接器630侧的一端部具备与连接器630电连接的接线端(terminal)部611a。母线610A、610B在与接线端部611a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具备与电动机310电连接的接线端部611b。母线610C、610D在与接线端部611a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具备分别与第一检测开关640的端子643电连接的接线端部611c。母线610E、610F在与接线端部611a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具备分别与第二检测开关650的端子653电连接的接线端部611d。母线610D具备向第二检测开关650侧突出的分支部610D’。在该分支部610D’的端部也设有与第二检测开关650的端子653电连接的接线端部611d。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检测杆(lever)660被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122的第一配置部121侧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检测杆660具备能够按压第一检测开关640的触点部641的按压部661。另外,检测杆660具备朝向副外壳130突出的检测部662。如图2所示,检测部662贯通副外壳130上设置的贯通孔134,且位于叉210的上方。通过打开操作使叉210旋转至打开位置,使得检测杆660在图6中逆时针旋转。由此通过按压部661按压触点部641而使得第一检测开关640成为接通状态。主控制装置通过检测来自第一检测开关640的开启信号,从而能够判断车门10的打开状态。另外,将车门10关闭而使得叉210旋转至闭锁位置,从而检测杆660在图6中顺时针旋转。由此按压部661对触点部641的按压被解除,第一检测开关640成为断开状态。主控制装置检测来自第一检测开关640的断开信号,从而能够判断车门10的关闭状态。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切换杆330具备能够按压第二检测开关650的触点部651的按压部334。在图4A所示的解锁状态下,通过切换杆330的按压部334按压触点部651而使得第二检测开关650成为接通状态。主控制装置检测来自第二检测开关650的开启信号,从而能够判断锁定机构300处于解锁状态。在图4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第二检测开关650成为断开状态。主控制装置对来自第二检测开关650的断开信号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判断锁定机构300处于锁定状态。
(切换杆与连接杆的安装构造的详细情况)
如图8所示,连接杆340是在安装了切换杆(第一动作构件)330后安装于第二配置部122后的第二动作构件。连接杆340通过将切换杆连结部(第二连结部)342能够相对旋转地与接头连结部(第一连结部)333a连结,从而与切换杆330的旋转连动地直动(参照图4A以及图4B)。如图9所示,切换杆330具备一对干涉部337A、337B,连接杆340具备一对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347B。通过这些干涉部337A、337B以及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347B,防止在切换杆连结部342未与接头连结部333a连结的状态下将连接杆340安装于壳体110上这样的错误装配。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切换杆330是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回旋的回旋构件。参照图1A以及图1B,切换杆330被撞针簧(action spring)335分别向锁定位置以及解锁位置施力。在图4A所示的解锁状态下进行锁定动作,切换杆330逆时针回旋,当越过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的中间位置时,撞针簧335对切换杆330朝向锁定位置施力。在图4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进行解锁动作,切换杆330顺时针回旋,当越过锁定位置与解锁的中间位置时,撞针簧335对切换杆330朝向解锁位置施力。
切换杆330具备打开动作部336,该打开动作部336通过设于车门10的车内侧的内把手的操作将切换杆330从锁定状态切换成解锁状态。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打开动作部336从旋转轴331朝向内杆420突出。在内杆420上设有与打开动作部336抵接的切换杆抵接部423。当在图4A所示的解锁状态下对内把手进行打开操作而使内杆420逆时针旋转时,切换杆抵接部423不会与打开动作部336抵接而进行空转。在图4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对内把手进行打开操作而使内杆420逆时针旋转时,切换杆抵接部423按压打开动作部336而使切换杆330顺时针旋转。由此,使切换杆330处于图4A所示的解锁位置。之后,通过内杆420的连杆抵接部422按压连杆360,能够解除门闩机构200对撞板20的卡止(超控(over ride)功能)。
如图9以及图10A所示,切换杆330的接头连结部333a是向从连接杆340分离的方向延伸的插通部(孔)。切换杆330在接头连结部333a的附近具备干涉部337A、337B。当在安装时连接杆340以与切换杆330不同的姿态配置的情况下,干涉部337A、337B限制(阻止)连接杆340相对于壳体110的安装。
第一干涉部337A相对于接头连结部333a位于旋转轴331侧(内侧)。具体而言,第一干涉部337A形成于当切换杆330位于解锁位置而连接杆340位于锁定位置时与连接杆340的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干涉的位置。第一干涉部337A由突出至与接头连结部333a的连接杆340侧开口端共面的高度的凸部构成。
第二干涉部337B设于接头连结部333a的回旋方向A(参照图10A)的解锁位置侧(下侧)。具体而言,第二干涉部337B形成于当切换杆330位于锁定位置而连接杆340位于解锁位置时与连接杆340的第二错误装配防止部347B干涉的位置。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第二干涉部337B由从接头连结部333a的与连接杆340侧开口端的相反侧端部向切换杆330的回旋方向突出的板部构成。
在切换杆330上设有引导(guide)部338,该引导部338通过与连接杆340的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抵接,从而将切换杆连结部342向接头连结部333a引导。引导部338与第一干涉部337A连续地设置,并形成于当切换杆330位于解锁位置而连接杆340位于锁定位置附近时与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抵接的位置。引导部338向将连接杆340安装于第二配置部122的方向倾斜。具体而言,引导部338由从壳体盖150侧朝向第二配置部122的底面且从连接杆340的锁定位置侧(上侧)向解锁位置侧(下侧)倾斜的倾斜面构成。该倾斜面由朝向连接杆340突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4个)引导板338a的边缘构成。通过隔着间隔地设置的引导板338a、338a之间形成的槽来限制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的移动方向。引导部338对连接杆340进行引导的引导方向前端位于第二干涉部337B的上表面。在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与引导部338抵接的状态下对连接杆340向安装方向按压,从而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沿着引导部338滑动,将切换杆连结部342向接头连结部333a引导。
在切换杆330上,在引导部338对连接杆340进行引导的引导方向前端,设有防止切换杆330与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的干涉的退避部339。退避部339形成于将切换杆连结部342与接头连结部333a连结的状态下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所处的部分。退避部339由向将连接杆340安装于第二配置部122的方向凹陷的凹部构成。退避部339的上端位于与第二干涉部337B的上表面共面的位置。当安装连接杆340时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与切换杆330的第二干涉部337B干涉的情况下,通过使连接杆340旋转,能够将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向退避部339配置。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连接杆340是与切换杆330的回旋连动地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直动的直动构件。在连接杆340上,在锁定位置以及解锁位置间的直动方向B(参照图11A)上隔开间隔地设有一对引导槽345A、345B。第一引导槽345A形成于切换杆连结部342侧。第一引导槽345A中插通有第二配置部122上设置的第一引导凸部127。第二引导槽345B形成于钩挂部344侧。第二引导槽345B中插通有壳体盖150上设置的第二引导凸部152(参照图1B)。引导槽345A、345B形成为如下的全长,即,在图4A所示的解锁位置下引导凸部127、152位于引导槽345A、345B的一端侧,在图4B所示的锁定位置下引导凸部127、152位于引导槽345A、345B的另一端侧。因此,连接杆340只能在锁定位置至解锁位置之间安装于第二配置部122。另外,连接杆340具备与壳体盖150上设置的未图示的凹凸部卡合从而将连接杆340保持在锁定位置以及解锁位置的弹性保持部346。
如图9、图11A以及图11B所示,连接杆340的切换杆连结部342是朝向切换杆330突出的突出部。连接杆340具备:当将连接杆340向第二配置部122安装时,在姿态与之前安装的切换杆330不同的情况下,与第一干涉部337A干涉的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与第二干涉部337B干涉的第二错误装配防止部347B。通过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与第一干涉部337A干涉,从而限制连接杆340相对于壳体110的安装。另外,通过第二错误装配防止部347B与第二干涉部337B干涉,从而限制连接杆340相对于壳体110的安装。
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在连接杆340相对于第二配置部122的设定的正常的安装状态下,连接杆340配置为,相对于第二配置部122的底面隔开设定的间隔S而平行地延伸。如图13A以及图14A所示,限制连接杆340相对于壳体110的安装是指,不使连接杆340相对于第二配置部122隔开间隔S而平行地设置。通过使连接杆3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对于第二配置部122的底面隔开比间隔S大的间隔的位置,从而无法将壳体盖150安装于壳体主体120。
如图9、图11A以及图11B所示,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以相对于切换杆连结部342位于解锁动作方向前方的方式,独立于切换杆连结部342地设置。具体而言,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形成于当切换杆330位于解锁位置而连接杆340位于锁定位置时与切换杆330的第一干涉部337A干涉的位置。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由朝向切换杆330突出的突出部构成。如图11A中最清楚地示出那样,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相对于通过连接杆340的移动而使切换杆连结部342移动的直动方向B,向旁边隔开间隔而偏离。如图13A所示,通过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与第一干涉部337A干涉,从而连接杆340的切换杆连结部342侧位于相对于第二配置部122隔开比间隔S大的间隔的位置。如图12B所示,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形成为如下的全长,即,在将切换杆连结部342正常地连接于与接头连结部333a的状态下,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收容于切换杆330的退避部339内。在该收容状态下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与包括划定退避部339的壁面在内的切换杆330的任一部分均不干涉。
如图9、图11A以及图11B所示,第二错误装配防止部347B是能够旋转地与切换杆330连结的切换杆连结部342。即,切换杆连结部342兼备第二错误装配防止部347B的功能。作为第二错误装配防止部347B的切换杆连结部342形成于当切换杆330位于锁定位置而连接杆340位于解锁位置时与切换杆330的第二干涉部337B干涉的位置。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切换杆连结部342形成为如下的全长,即,通过正常地安装于接头连结部333a,从而贯通接头连结部333a。在该状态下,切换杆连结部342的下端位于比第二干涉部337B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如图14A所示,通过作为第二错误装配防止部347B的切换杆连结部342与第二干涉部337B干涉,从而连接杆340的切换杆连结部342侧位于相对于第二配置部122隔开比间隔S大的间隔的位置。
接下来,对锁定机构300的部件组相对于第二配置部122的安装进行说明。
首先,作业者将电路基板600安装于第二配置部122,将电动机310安装于电路基板600上后,将蜗轮320安装在蜗杆311的旁边。接下来,将撞针簧335配置于第二配置部122。然后,以凸轮承接部332a位于蜗轮320的凸轮槽322内的方式,将切换杆330能够旋转地安装于第二配置部122。
接下来,如图8、图12A以及图12B所示,以使钩挂部344位于接头保持部124侧而切换杆连结部342位于切换杆330侧的方式将连接杆340安装于第二配置部122。具体而言,使第一引导凸部127插通第一引导槽345A,并且,将连接杆340的上侧保持于接头保持部124,使切换杆330的姿态与连接杆340的姿态一致。即,在切换杆330是解锁位置的姿态的情况下,使连接杆340处于解锁位置,在切换杆330是锁定位置的姿态的情况下,使连接杆340处于锁定位置。然后,将切换杆连结部342插入接头连结部333a,将连接杆340能够旋转地与切换杆330连结。需要说明的是,图8、图12A以及图12B是将切换杆330以及连接杆340配置于解锁位置的状态。另外,在图8中未图示电路基板600、电动机310以及蜗轮320。
通过像这样使切换杆330与连接杆340的姿态一致,从而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347B不会与干涉部337A、337B干涉,因此能够以设定的安装状态将连接杆340配置于第二配置部122。接下来,在将内杆420等全部的部件组配置于第二配置部122后,将壳体盖150装配于第二配置部122。由此,将壳体盖150的第二引导凸部152插通于连接杆340的第二引导槽345B。
图13A至图13C示出在使切换杆330位于解锁位置而使连接杆340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欲将连接杆340安装于第二配置部122的第一错误装配状态。在该情况下,连接杆340的切换杆连结部342相对于切换杆330的接头连结部333a隔开间隔地位于上侧(钩挂部344侧)。因此,无法将切换杆连结部342插入接头连结部333a而将连接杆340与切换杆330连结。
在第一错误装配状态下,连接杆340的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与切换杆330的第一干涉部337A干涉。因此,无法将连接杆340的切换杆连结部342侧进一步向第二配置部122侧配置。由此,连接杆340的切换杆连结部342侧位于相对于第二配置部122的底面隔开比设定的间隔S大的间隔的位置。若在第一错误装配状态下欲将壳体盖150向第二配置部122装配,则壳体盖150与连接杆340干涉,因此无法将壳体盖150装配于第二配置部122。由此,作业者能够识别未将连接杆340与切换杆330正常地连结的错误装配状态。
图14A以及图14B示出在使切换杆330处于锁定状态而使连接杆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欲将连接杆340向第二配置部122安装的第二错误装配状态。在该情况下,连接杆340的切换杆连结部342相对于切换杆330的接头连结部333a隔开间隔地位于下侧(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侧)。因此,无法将切换杆连结部342插入接头连结部333a而将连接杆340与切换杆330连结。
在第二错误装配状态下,连接杆340的第二错误装配防止部347B(切换杆连结部342)与切换杆330的第二干涉部337B干涉。因此,无法将连接杆340的切换杆连结部342侧进一步向第二配置部122侧配置。由此,连接杆340的切换杆连结部342侧位于相对于第二配置部122的底面隔开比设定的间隔S大的间隔的位置。若在第二错误装配状态下欲将壳体盖150向第二配置部122装配,则壳体盖150与连接杆340干涉。因此,与第一错误装配状态同样地,无法将壳体盖150装配于第二配置部122,因此作业者能够识别错误装配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切换杆330上设有与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抵接而将切换杆连结部342向接头连结部333a引导的引导部338。因此,作业者容易使连接杆340从第一错误装配状态成为正常的安装状态。即,作业者在图13A以及图13C所示的第一错误装配状态下使连接杆340向图中左侧滑动(slide)。这样一来,使得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位于引导部338上。在该状态下将连接杆340向图中下方即安装方向按压,能够使连接杆340沿着引导部338的倾斜向图中左侧移动。然后,当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位于引导部338前端的退避部339时,将切换杆连结部342插入接头连结部333a,从而将连接杆340能够旋转地与切换杆330连结。
像这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0,若以与切换杆330不同的姿态将连接杆340向壳体110安装,则干涉部337A、337B与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347B干涉,因此无法将连接杆340安装于壳体110。因此,作业者能够识别切换杆330与连接杆340未准确地安装。由此,能够防止切换杆330与连接杆340在未连结(错误装配)状态下收容于壳体110内。由此,能够防止产生门锁装置100的不合格品。
另外,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独立于连接杆340的切换杆连结部342地设置。因此,能够提高连接杆340的设计的自由度。即,在通过切换杆330的移动而使接头连结部333a移动的方向上不具有设置第一干涉部337A的空间的情况下,在具有空间的部分设置第一干涉部337A,且与第一干涉部337A对应地,独立于切换杆连结部342地设置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由此,能够可靠地实现能够防止连接杆340的错误装配的结构。另外,第二错误装配防止部347B兼作连接杆340上设置的切换杆连结部342。因此,能够使连接杆340的结构简化。
另外,干涉部337A设于当切换杆330位于解锁位置时与位于锁定位置的连接杆340的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对应的位置,干涉部337B设于当切换杆330位于锁定位置时与位于解锁位置的连接杆340的错误装配防止部347B对应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连接杆340位于锁定位置以及解锁位置的某一方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杆340相对于壳体110的错误装配。另外,切换杆330被撞针簧335分别向锁定位置以及解锁位置施力。因此,能够提高配置连接杆340而将切换杆连结部342与接头连结部333a连结时的作业性。
另外,在切换杆330上设有通过与第一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抵接而将连接杆340的切换杆连结部342向接头连结部333a引导的引导部338。因此,能够容易使连接杆340相对于切换杆330移动至准确的安装位置。由此,能够提高连接杆340的安装作业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15表示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安装构造的连接杆340与锁定板350。连接杆340具有与图11A以及图11B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锁定板350具有与图3A以及图3B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门锁装置100中应用了用于防止切换杆330与连接杆340的错误装配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构造、用于防止连接杆340与锁定板350的错误装配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安装构造双方。
门锁装置100通过如下的方式组装,即,在将包括连接杆340在内的全部的部件组安装于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122的状态下,组装将包括锁定板350在内的全部的部件组安装于第一配置部121上的副外壳130。连接杆340是安装于壳体110上的第一动作构件,锁定板350是后来安装于壳体110的第二动作构件。锁定板350通过将接头连结部(第二连结部)352与锁定板连结部(第一连结部)343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从而与连接杆340的直动连动地旋转(参照图3A以及图4A)。锁定板350具备一对干涉部356A、356B,连接杆340具备一个错误装配防止部348。通过这些干涉部356A、356B以及错误装配防止部348来防止在接头连结部352未与锁定板连结部343连结的状态下将锁定板350安装于壳体110的错误装配。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连接杆340是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直动的直动构件。如图11A以及图15所示,连接杆340的锁定板连结部343是朝向锁定板350突出的突出部。在锁定板连结部343的前端设有嵌入接头连结部352内的球状部343a。第二实施方式的错误装配防止部348是能够旋转地与锁定板350连结的锁定板连结部343。即,锁定板连结部343兼备错误装配防止部348的功能。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锁定板350是与连接杆340的直动连动而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回旋的回旋构件。参照图1A以及图1B,锁定板350被撞针簧355分别向锁定位置以及解锁位置施力。在图3A所示的解锁状态下进行锁定动作,当锁定板350顺时针回旋并越过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的中间位置时,撞针簧355对锁定板350朝向锁定位置施力。在图3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进行解锁动作,当锁定板350逆时针旋转并越过锁定位置与解锁的中间位置时,撞针簧355对锁定板350朝向解锁位置施力。
如图15、图16A以及图16B所示,锁定板350的接头连结部352由正对观察时呈U字形状的槽构成,从旋转轴351分离的方向(外侧)打开。锁定板350在通过回旋而使接头连结部352移动的回旋方向C(参照图16A)的两侧具备干涉部356A、356B。干涉部356A、356B在安装时锁定板350位于与连接杆340不同的姿态的情况下,限制锁定板350(副外壳130)相对于壳体110的安装。
第一干涉部356A相对于接头连结部352位于解锁动作侧(图16A中下侧)。参照图17A,第一干涉部356A形成于当连接杆340位于解锁位置而锁定板350位于锁定位置时与连接杆340的错误装配防止部348干涉的位置。第二干涉部356B相对于接头连结部352位于锁定动作侧(图16A中上侧)。参照图17B,第一干涉部356B形成于当连接杆340位于锁定位置而锁定板350位于解锁位置时与连接杆340的错误装配防止部348干涉的位置。
干涉部356A、356B形成为从接头连结部352的连接杆340侧端面朝向连接杆340突出。另外,干涉部356A、356B形成为向接头连结部352的回旋方向两侧朝外侧突出。像这样设置的干涉部356A、356B具备从连接杆340侧朝向接头连结部352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面兼备将连接杆340的错误装配防止部348(锁定板连结部343)朝向接头连结部352引导的引导部357A、357B的功能。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下的方式组装,即,在将包括连接杆340在内的全部的部件组安装于壳体主体120的第二配置部122,将包括锁定板350在内的全部的部件组安装于副外壳130的状态下,将副外壳130安装于壳体主体120的第一配置部121。
如图15所示,在壳体主体120侧的连接杆340与副外壳130侧的锁定板350的姿态一致的情况下,连接杆340的锁定板连结部343与锁定板350的接头连结部352的位置一致。因此,锁定板连结部343被插入接头连结部352,将连接杆340与锁定板350能够旋转地连结。
如图17A所示,在使壳体主体120侧的连接杆340位于解锁位置而使副外壳130侧的锁定板350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连接杆340的作为错误装配防止部348的锁定板连结部343与锁定板350的第一干涉部356A干涉。当在该状态下将副外壳130向壳体主体120的第一配置部121压入时,连接杆340的错误装配防止部348沿着第一干涉部356A的引导部357A滑动。由此,通过连接杆340向锁定位置移动,使得兼备错误装配防止部348的功能的锁定板连结部343与接头连结部352的位置一致。因此,锁定板连结部343被插入接头连结部352,而将连接杆340与锁定板350能够旋转地连结。
如图17B所示,在使壳体主体120侧的连接杆340位于锁定位置而使副外壳130侧的锁定板350位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连接杆340的作为错误装配防止部348的锁定板连结部343与锁定板350的第二干涉部356B干涉。当在该状态下将副外壳130向壳体主体120的第一配置部121压入时,连接杆340的错误装配防止部348沿着第二干涉部356B的引导部357B滑动。由此,通过连接杆340向解锁位置移动,使得兼备错误装配防止部348的功能的锁定板连结部343与接头连结部352的位置一致。因此,锁定板连结部343被插入接头连结部352,而将连接杆340与锁定板350能够旋转地连结。
像这样设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安装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连接杆340与锁定板350的姿态不同的情况下,即使欲安装锁定板350,错误装配防止部348也会与干涉部356A、356B干涉,因此无法将锁定板350安装于壳体110。另外,由于在各干涉部356A、356B上设有引导部357A、357B,因此通过将锁定板350向连接杆340侧压入,从而强制地使姿态一致,能够将锁定板连结部343与接头连结部352连结。由此,能够防止连接杆340与锁定板350在未连结(错误装配)的状态下收容于壳体110内。由此,能够防止产生门锁装置100的不合格品。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00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还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仅在第一干涉部337A上设置有连续的引导部338而在第二干涉部337B上未设有引导部的结构,然而也可以在第二干涉部337B上设置引导部。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切换杆330的左侧(旋转轴331侧)设有第一干涉部337A,然而也可以将第一干涉部337A设于接头连结部333a的回旋方向A(参照图10A)的锁定位置侧(上侧)、且当切换杆330位于解锁位置时与锁定位置的与连接杆340的切换杆连结部342对应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切换杆330的接头连结部333a移动的方向的两侧设有干涉部337A、337B,因此不管在连接杆340位于锁定位置以及解锁位置的任一方的情况下,均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杆340相对于壳体110的错误装配。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切换杆330的左侧(旋转轴331侧)设有第一干涉部337A,然而也可以在右侧(径向外侧)设置第二干涉部337B。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当切换杆330位于锁定位置而连接杆340位于解锁位置时与第二干涉部337B对应的错误装配防止部与错误装配防止部347A以及切换杆连结部342独立地设置于连接杆340。

Claims (14)

1.一种门锁装置,具备:
门闩机构,其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设置于车身的撞板卡止;
锁定机构,其能够切换为无法将设置于车门的车门把手的操作向所述门闩机构传递的锁定位置、和能够传递该操作的解锁位置;以及
壳体,其供所述门闩机构以及所述锁定机构配置,
所述锁定机构具备:第一动作构件,其具有第一连结部,且能够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以及第二动作构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的移动连动地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在将所述第一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后,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一方设有错误装配防止部,并且,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另一方设有干涉部,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或者所述解锁位置,而所述第二动作构件以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不同的姿态配置的情况下,所述干涉部与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干涉,从而限制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是设于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所述第二连结部,
所述干涉部分别设于通过所述第一动作构件的移动而使所述第一连结部移动的方向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动作构件是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回旋的回旋构件,
所述第二动作构件是与所述回旋构件的回旋连动地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直动的直动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回旋构件通过弹簧而分别向所述锁定位置以及所述解锁位置被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另一方设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干涉部连续,且通过与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抵接从而将所述第二连结部向所述第一连结部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部是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向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方向倾斜,且使所述第一动作构件或者所述第二动作构件朝向设定的安装位置移动。
6.一种门锁装置,具备:
门闩机构,其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设置于车身的撞板卡止;
锁定机构,其能够切换为无法将设置于车门的车门把手的操作向所述门闩机构传递的锁定位置、和能够传递该操作的解锁位置;以及
壳体,其供所述门闩机构以及所述锁定机构配置,
所述锁定机构具备:第一动作构件,其具有第一连结部,且能够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以及第二动作构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的移动连动地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在将所述第一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后,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一方设有错误装配防止部,并且,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另一方设有干涉部,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或者所述解锁位置,而所述第二动作构件以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不同的姿态配置的情况下,所述干涉部与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干涉,从而限制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一动作构件是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回旋的回旋构件,
所述第二动作构件是与所述回旋构件的回旋连动地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直动的直动构件。
7.一种门锁装置,具备:
门闩机构,其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设置于车身的撞板卡止;
锁定机构,其能够切换为无法将设置于车门的车门把手的操作向所述门闩机构传递的锁定位置、和能够传递该操作的解锁位置;以及
壳体,其供所述门闩机构以及所述锁定机构配置,
所述锁定机构具备:第一动作构件,其具有第一连结部,且能够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以及第二动作构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的移动连动地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在将所述第一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后,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一方设有错误装配防止部,并且,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另一方设有干涉部,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或者所述解锁位置,而所述第二动作构件以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不同的姿态配置的情况下,所述干涉部与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干涉,从而限制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是设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的所述第一连结部,
所述干涉部分别设于通过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移动而使所述第二连结部移动的方向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动作构件是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直动的直动构件,
所述第二动作构件是与所述直动构件的直动连动地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回旋的回旋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回旋构件通过弹簧而分别向所述锁定位置以及所述解锁位置被施力。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另一方设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干涉部连续,且通过与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抵接从而将所述第二连结部向所述第一连结部引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部是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向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方向倾斜,且使所述第一动作构件或者所述第二动作构件朝向设定的安装位置移动。
12.一种门锁装置,具备:
门闩机构,其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设置于车身的撞板卡止;
锁定机构,其能够切换为无法将设置于车门的车门把手的操作向所述门闩机构传递的锁定位置、和能够传递该操作的解锁位置;以及
壳体,其供所述门闩机构以及所述锁定机构配置,
所述锁定机构具备:第一动作构件,其具有第一连结部,且能够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以及第二动作构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的移动连动地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在将所述第一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后,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一方设有错误装配防止部,并且,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另一方设有干涉部,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或者所述解锁位置,而所述第二动作构件以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不同的姿态配置的情况下,所述干涉部与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干涉,从而限制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一动作构件是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直动的直动构件,
所述第二动作构件是与所述直动构件的直动连动地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回旋的回旋构件。
13.一种门锁装置,具备:
门闩机构,其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设置于车身的撞板卡止;
锁定机构,其能够切换为无法将设置于车门的车门把手的操作向所述门闩机构传递的锁定位置、和能够传递该操作的解锁位置;以及
壳体,其供所述门闩机构以及所述锁定机构配置,
所述锁定机构具备:第一动作构件,其具有第一连结部,且能够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以及第二动作构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的移动连动地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在将所述第一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后,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一方设有错误装配防止部,并且,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另一方设有干涉部,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或者所述解锁位置,而所述第二动作构件以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不同的姿态配置的情况下,所述干涉部与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干涉,从而限制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的所述第一连结部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所述第二连结部独立地设置。
14.一种门锁装置,具备:
门闩机构,其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设置于车身的撞板卡止;
锁定机构,其能够切换为无法将设置于车门的车门把手的操作向所述门闩机构传递的锁定位置、和能够传递该操作的解锁位置;以及
壳体,其供所述门闩机构以及所述锁定机构配置,
所述锁定机构具备:第一动作构件,其具有第一连结部,且能够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以及第二动作构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的移动连动地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在将所述第一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后,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
所述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一方设有错误装配防止部,并且,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另一方设有干涉部,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或者所述解锁位置,而所述第二动作构件以与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不同的姿态配置的情况下,所述干涉部与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干涉,从而限制将所述第二动作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
在所述第一动作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另一方设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干涉部连续,且通过与所述错误装配防止部抵接从而将所述第二连结部向所述第一连结部引导。
CN201610165536.8A 2015-03-23 2016-03-22 门锁装置 Active CN1059867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9963 2015-03-23
JP2015059963A JP6513445B2 (ja) 2015-03-23 2015-03-23 ドアロッ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6710A CN105986710A (zh) 2016-10-05
CN105986710B true CN105986710B (zh) 2020-03-17

Family

ID=57044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65536.8A Active CN105986710B (zh) 2015-03-23 2016-03-22 门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13445B2 (zh)
CN (1) CN1059867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24118B2 (ja) * 2019-10-28 2023-08-09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ドアラッチ装置
JP7331317B2 (ja) * 2019-12-26 2023-08-2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ドアラッチ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38934A (ja) * 2003-02-06 2004-08-26 Aisin Seiki Co Ltd ドアクローザ装置
JP2005139793A (ja) * 2003-11-07 2005-06-02 Aisin Seiki Co Ltd リンク装置及び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09235756A (ja) * 2008-03-26 2009-10-15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3806765A (zh) * 2012-11-12 2014-05-21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18857B2 (ja) * 1995-10-27 2002-08-26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ロータリスイッチを備えた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4477973B2 (ja) * 2004-09-02 2010-06-09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ドアラッチ装置における回動体の位置検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38934A (ja) * 2003-02-06 2004-08-26 Aisin Seiki Co Ltd ドアクローザ装置
JP2005139793A (ja) * 2003-11-07 2005-06-02 Aisin Seiki Co Ltd リンク装置及び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09235756A (ja) * 2008-03-26 2009-10-15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3806765A (zh) * 2012-11-12 2014-05-21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80216A (ja) 2016-10-13
JP6513445B2 (ja) 2019-05-15
CN105986710A (zh) 2016-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20157435A1 (en) Locking device
US20100140963A1 (en)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JP5955516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727850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7206876B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US10458157B2 (en) Vehicle door lock device
CN108019102B (zh) 门锁装置
JP5205679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US10641016B2 (en) Door latch device
CN105986710B (zh) 门锁装置
US20150247346A1 (en) Locking lever and vehicle door opening-closing device
CN111279041B (zh) 锁驱动装置和自行车锁装置
CN106065744B (zh) 杆组装结构以及杆组装方法
US10626638B2 (en) Door latch device
TWI777047B (zh) 車輛用門鎖裝置
JP4496273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CN112955621B (zh) 门闩装置
JP5810622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12727268B (zh) 门闩装置
JPH083633Y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の操作装置
CN116335495A (zh) 动作传递构造和检测装置以及汽车用门锁装置
JP2006037599A (ja)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5103351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12969834A (zh) 门闩装置
JP2013231288A (ja) 車両用ドアのロッ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