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39754A - 医疗器械 - Google Patents

医疗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39754A
CN105939754A CN201580006056.0A CN201580006056A CN105939754A CN 105939754 A CN105939754 A CN 105939754A CN 201580006056 A CN201580006056 A CN 201580006056A CN 105939754 A CN105939754 A CN 1059397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operation line
winder
mentioned
protection de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60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39754B (zh
Inventor
兼政贤
兼政贤一
原田新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39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97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397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97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7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e.g. pull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36Handl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7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e.g. pull wires
    • A61M2025/015Details of the distal fixation of the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6/00Characteristics of a physical parameter; associated device therefor
    • A61M2206/10Flow characteristics
    • A61M2206/20Flow characteristics having means for promoting or enhancing the flow, actively or passive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08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using radio-opaque or ultrasound mark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医疗器械。医疗器械具备:护套部(10);一对操作线(30);以及使护套部(10)向与通过转动操作而被牵引的一方的操作线(30)对应的方向弯曲的转动操作部(60)。转动操作部(60)包括:在侧周面卷取有操作线(30)的线固定盘(64);以及与线固定盘(64)一体地设置于相比线固定盘(64)的侧周面靠径向的外侧且与上述侧周面对置的位置的贯通部(63c)和闭塞部(63d)。

Description

医疗器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1月29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014012号、以及2015年1月7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001800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提出了牵引操作线而能够对远位部进行弯曲操作的导管。当在血管等的体腔插入有这种导管的情况下,通过使远位部在体腔的分支点处弯曲,能够选择插入方向。在直径比较粗的导管的情况下,作为操作线使用粗的线,通过推压该线能够使导管的远位部向一侧弯曲,相反地通过拉拽该线能够使之向另一侧弯曲。
与此相对,在直径比较细的导管、尤其是能够插入末梢血管的细径的微型导管的情况下,操作线极其细。从这一点看,即使推压操作线,也无法使远位部弯曲。这是因为,极细的操作线被推压就容易挠曲,其结果压弯,从而无法传递仅使导管的远位部弯曲的推压力。因此,在微型导管等细径的导管的情况下,一般对置设置多根操作线,选择位于欲使之弯曲的方向的操作线并进行牵引,并使另一侧松弛,由此使被牵引了的操作线向内侧弯曲,从而使导管的远位部弯曲。
因此,在具备多根操作线的导管中,一般利用被称作卷盘、滚轮等的操作盘进行转动操作,以便在牵引一方的操作线的同时能够使另一方松弛。
作为这种导管,举例示出下述的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导管,除如上述那样牵引操作线的操作盘之外,还具有在初始状态下能够对操作线的可导出量进行调整的调整功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3776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具备在牵引一方的操作线的同时使另一方松弛的结构的导管中,若一方的操作线的牵引量变大,则必然地另一方的操作线的松弛也变大。因此,在产生了超过允许的松弛的情况下,有操作线从卷取有操作线的操作盘脱离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提供防止通过转动操作而松弛的操作线脱离的医疗器械。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提供以下的医疗器械。
(1)一种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护套部,其形成为长条状且具有挠性;
一对操作线,在上述护套部中延伸,且前端固定于上述护套部的远位部;以及
转动操作部,设置于上述护套部的近位端侧,通过转动操作而牵引一方的上述操作线并且送出另一方的上述操作线,使上述护套部向与被牵引的上述一方的操作线对应的方向弯曲,
上述转动操作部具有:
卷绕部,在侧周面卷取有上述操作线;以及
防护部,与上述卷绕部一体设置于相比上述侧周面靠径向的外侧、且与上述侧周面对置的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医疗器械(1)还优选具有以下的特征。具体而言,优选具有以下的(2)~(20)中任一个或者将它们任意地组合的特征。
(2)上述转动操作部具有在上述卷绕部的转动轴方向上与上述卷绕部嵌合的嵌合部,
上述防护部被包括在上述嵌合部内,
上述嵌合部通过与上述卷绕部嵌合,配置在与卷取于上述侧周面的上述操作线对置的位置,并且能够与上述卷绕部一体转动。
(3)上述卷绕部包括形成于上述侧周面的一对凸缘部,
在以上述卷绕部的转动轴为中心包容上述凸缘部、并且与上述凸缘部的外周面相接的包容圆的内侧,设置上述防护部。
(4)将初始状态下上述操作线从上述侧周面分离的分离点作为基准,上述防护部以向从上述分离点朝向上述护套部拉出上述操作线的方向的相反侧偏倚的方式延伸。
(5)在初始状态下,上述操作线由相同的操作线构成,并且上述操作线以超过360度并小于720度的卷绕角度卷绕于上述侧周面,并且上述防护部以向上述操作线的卷绕重复的一侧偏倚的方式延伸。
(6)上述卷绕部包括分别独立地固定上述一对操作线的基端侧的一对固定部,
上述防护部从一方的上述固定部环绕直至另一方的上述固定部。
(7)从上述防护部的内周面至上述侧周面的距离在上述固定部的附近比其它的位置小。
(8)上述卷绕部具有:
一对凸缘部,以夹持上述侧周面的方式形成;以及
切口,从外周侧朝内侧形成于一方的上述凸缘部,
在一方的上述凸缘部、且在与另一方的上述凸缘部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一个面形成有上述固定部,
卷取于上述侧周面的上述操作线被从上述切口拉出而缠绕于上述固定部,
上述防护部与卷取于上述侧周面的上述操作线对置,并且也与缠绕于上述固定部的上述操作线对置。
(9)上述固定部朝向上述凸缘部的径向外侧弯曲,
上述防护部相对于上述固定部的前端部和上述凸缘部的外周面抵接或者接近,
上述操作线的基端侧插通于由上述固定部、上述凸缘部以及上述防护部围起的区域内,并缠绕于上述固定部。
(10)上述卷绕部包括形成于上述侧周面的一对凸缘部,
上述防护部的内周面与上述凸缘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比上述操作线的直径尺寸小。
(11)上述卷绕部包括上述侧周面、形成于上述侧周面的一对凸缘部、以及设置于上述凸缘部中的至少一个凸缘部的开口部,
上述防护部是贯穿插入上述开口部的突起部。
(12)上述卷绕部构成为,以夹持上述侧周面的方式形成有一对上述凸缘部,并且在一对上述凸缘部的双方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有上述开口部,
上述防护部包括在上述侧周面的转动轴方向上从一个上述开口部设置直至另一个上述开口部的贯通部。
(13)若上述转动操作达到预定角度,则上述贯通部与通过上述转动操作而被送出的上述另一方的操作线抵接,进而通过超过上述预定角度的上述转动操作而向上述转动操作的旋转方向牵引上述另一方的操作线。
(14)具备牵引量限制部,该牵引量限制部根据通过上述转动操作从上述操作线受到的反作用力而动作,将上述操作线的牵引限制为预定量以下,
在相同方向上赋予如下两种反作用力:通过上述转动操作而上述转动操作部从上述一方的操作线受到的反作用力;以及上述转动操作部从通过上述转动操作被向上述旋转方向牵引从而成为张紧状态的上述另一方的操作线受到的反作用力。
(15)上述卷绕部构成为,作为上述开口部而从上述凸缘部的外周侧朝内侧形成有切口,并且被从上述切口拉出的上述操作线的端部固定于上述卷绕部,
上述防护部包括对上述切口中相比上述侧周面靠外周侧的部分进行堵塞的闭塞部。
(16)上述贯通部从上述切口设置直至另一方的上述开口部,
上述闭塞部对上述切口中相比上述贯通部的位置靠外周侧的部分进行堵塞,
上述切口与上述闭塞部之间的间隙比上述操作线的直径尺寸小。
(17)在上述凸缘部形成有多个上述切口,
上述一对操作线分别被从不同的上述切口拉出而固定于上述卷绕部,
相对于上述操作线被拉出的多个上述切口分别形成有上述防护部。
(18)上述卷绕部构成为,作为上述开口部而从上述凸缘部的外周侧朝内侧形成有切口,并且被从上述切口拉出的上述操作线的端部固定于上述卷绕部,
将初始状态下上述操作线从上述侧周面分离的分离点作为基准,在从上述分离点朝向上述护套部拉出上述操作线的方向的相反侧,在上述凸缘部形成有与上述切口不同的上述开口部,并相对于上述开口部贯通有上述贯通部。
(19)上述防护部包括对上述切口进行堵塞的闭塞部,
上述切口与上述闭塞部之间的间隙比上述操作线的直径尺寸小。
(20)具备角度限制机构,该角度限制机构通过上述转动操作达到预定的旋转角度而挂扣,从而对上述转动操作进行限制。
根据本发明,提供防止通过转动操作而松弛的操作线脱离的医疗器械。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导管的简要俯视图。
图1B是示出通过转动操作向一个方向操作图1A所示的导管后的状态的导管的简要俯视图。
图1C是示出通过转动操作向另一个方向操作图1A所示的导管后的状态的导管的简要俯视图。
图2是图1A所示的导管的II-II线简要剖视图。
图3是图1A所示的导管的远位部DE的简要纵剖视图,并且是图2所示的导管的III-III线简要剖视图。
图4是图1A所示的导管的操作部的简要侧视图。
图5是说明操作部的内部构造的、除去几个上部部件后的图1A所示的导管的简要俯视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除去几个上部部件后的、图1A的导管的下侧主体和分解了的转动操作部的简要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下方观察图1A所示的导管的挂扣部件和线固定盘的简要立体图。
图8A是从上方观察组合有图1A所示的导管的挂扣部件和线固定盘的状态的简要俯视图。
图8B是图8A所示的挂扣部件和线固定盘的组合的B-B线剖视图。
图9A是示出在向顺时针方向对图1A所示的导管进行转动操作后、操作线在线固定盘中松弛的状态的图。
图9B是示出在向逆时针方向对图1A所示的导管进行转动操作后、操作线在线固定盘中松弛的状态的图。
图10是从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优选的例子的导管除去几个上部部件、而从上方观察下侧主体和分解了的转动操作部的简要分解立体图。
图11是从下方观察图10所示的导管的挂扣部件和线固定盘的简要立体图。
图12A是从上方观察组合有图11所示的挂扣部件和线固定盘的状态的简要俯视图。
图12B是图12A所示的挂扣部件和线固定盘的组合的B-B线剖视图。
图12C是图12A所示的挂扣部件和线固定盘的组合的C-C线剖视图。
图13是从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优选的例子的导管除去几个上部部件、而从上方观察下侧主体和分解了的转动操作部的简要分解立体图。
图14是从下方观察图13所示的导管的挂扣部件和线固定盘的简要立体图。
图15A是从上方观察组合有图14所示的挂扣部件和线固定盘的状态的简要俯视图。
图15B是图15A所示的挂扣部件和线固定盘的组合的B-B线剖视图。
图15C是图15A所示的挂扣部件和线固定盘的组合的C-C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所有的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说明。并且,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只要没有特别指定,将图1所示的一侧称作导管100的上(或者上方),并将其相反的一侧称作导管100的下(或者下方)。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各例,例如也可以将这些例子、实施方式的优选的构成要素彼此适当地组合,并且只要没有问题,也可以与其它的构成要素组合。本发明的范围内,也能够根据需要而对个数、位置、尺寸、材料等进行变更以及/或者追加、省略。并且,为了容易确认,附图的部件有时改变比率、尺寸。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根据图1A~图1C以及图4~图9B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100进行说明。
图1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导管100的俯视图。图1B是示出通过转动操作向一个方向操作上述导管100的护套部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C是示出通过转动操作向另一个方向操作上述导管100的护套部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上述导管100的操作部50的简要侧视图。
图5是说明操作部50的内部构造的简要俯视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下侧主体84和转动操作部60的简要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下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挂扣部件63和线固定盘64的简要立体图。
图8A~图8C是示出组合有图1A所示的导管的挂扣部件和线固定盘的状态的简要俯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9A~图9B是示出进行图1A所示的导管的转动操作后的状态的图。
如图1A和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器械(例如,导管100)具备护套部10、一对操作线30(30a、30b)以及转动操作部60。
如图5、图6所示,转动操作部60具有挂扣部件63、线固定盘64以及轴部件65。转动操作部60具有作为卷绕部的卷取部64c、作为防护部的贯通部63c以及闭塞部63d。
护套部10形成为长条状且具有挠性。
一对操作线30在护套部10内延伸,并将前端配置于护套部10的远位部DE。
转动操作部60设置于护套部10的近位端侧,通过转动操作而牵引一方的操作线30,并且送出另一方的操作线30,从而使护套部10向与被牵引了的一方的操作线30对应的方向弯曲。此外,护套部10的近位端侧是指离操作部50较近的一侧。
线固定盘64(卷绕部)具有图6、图7所示那样的卷取部64c(侧周面),并在此卷取有操作线30。
挂扣部件63具有贯通部63c以及闭塞部63d(防护部),上述部件以与线固定盘64成为一体的方式设置于比卷取部64c靠径向的外侧、且与卷取部64c对置的位置。图7中,以位于在圆形的挂扣部件的中心通过的直线上且相互分离的两处的方式配置有防护部。
利用上述构造,即使进行转动操作,卷绕部(线固定盘64)与防护部(贯通部63c以及闭塞部63d)的相对位置不变化。防护部在与转动操作无关地卷取有操作线30的区域(卷取部64c)的外侧、并且与上述区域对置的位置存在。因此,防护部能够钩挂或者压住卷取于上述区域的操作线30。因此,能够防止通过转动操作而从卷绕部松弛了的操作线30从卷绕部脱离。
此处“卷绕部”是指,在其侧周面卷取操作线30,并通过用于使护套部10弯曲的转动操作而旋转的部件。本实施方式中,线固定盘64是卷绕部,卷取部64c是其侧周面。
并且,此处“防护部”是指,为了防止操作线30的脱离而以与卷绕部成为一体的方式设置的部件。作为卷绕部与防护部以成为一体的方式设置的形态,例如卷绕部与防护部可以是原本一体的部件,并且卷绕部与防护部也可以是在组装前分别独立的部件。并且,上述形态中,在组装后(完成品),卷绕部与防护部可以直接结合,并且卷绕部与防护部也可以经由其它部件连结。
此处“与侧周面对置的位置”是指,从侧周面(卷取部64c)可见的位置,并不限定于与侧周面正对的位置。因此,只要达成目的,设置防护部(贯通部63c以及闭塞部63d)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包覆线固定盘64的位置,也可以是线固定盘64的外侧。
如图1A、图4以及图5所示,操作部50具备:装配于护套部10的基端部PE的操作部主体80;以及通过转动操作而分别对多根操作线30a和30b独立地赋予牵引力的转动操作部60。
操作部主体80是供使用者用手把持的壳体。图1A中,护套部10的基端部PE由管状的防护件87保护,而且被导入操作部主体80的内部。
如图4所示,操作部主体80通过上侧主体82以及下侧主体84,从上下方向对转动操作部60(刻度盘操作部61、轴部件65等)进行夹持。分离面81相当于上侧主体82与下侧主体84的接合面。
如图1A所示,操作部50除了具备操作部主体80以及转动操作部60之外,还具备集中连接器70。集中连接器70装配于操作部主体80的后端部。在集中连接器70,连接护套部10的最基端(近位端)而彼此连通,从集中连接器70的后方(图1A的右方)装配注射器(未图示)。通过利用注射器向集中连接器70内注入药液等,能够经由护套部的主管腔20(参照图2、图3)向受检者的体腔内供给药液等。
操作部50的尺寸、即从防护件87的前端至集中连接器70的后端的尺寸能够任意选择,但优选是5cm至15cm左右。
接下来,对导管100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护套部10插通有操作线30a、30b。操作线30a、30b在操作部主体80的内部从护套部10向侧方被拉出,直接或者间接地与转动操作部60连结。操作线30a、30b被拉出后的护套部10能够如上述那样地与集中连接器70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转动操作部60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80旋转。转动操作部60的旋转量、旋转角度任意选择。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与转动没有区别。若使转动操作部60向一个方向旋转,则第一操作线30a张紧而第二操作线30b弛缓。若使转动操作部60向另一个方向旋转,则第二操作线30b张紧而第一操作线30a弛缓。操作线30a、30b分别独立地固定于远位部DE。因此,被牵引了的操作线30a、30b使导管100的远位部DE弯曲。
具体而言,若如图1B所示,使转动操作部60向一个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第一操作线30a(参照图3)被向基端侧牵引而护套部10的远位部DE弯曲。若如图1C所示,使转动操作部60绕其旋转轴向另一个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第二操作线30b被向基端侧牵引而远位部DE反向地弯曲。这样,通过选择性地牵引两根操作线30a、30b,能够使导管100的远位部DE选择性地向彼此包括在同一平面内的第一或者第二方向弯曲。
此处,护套部10弯曲包括护套部10折弯的形态、和弯曲成弓形的形态。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若使一对操作线30a、30b的一方松弛则另一方被牵引的操作部50的情况下,需要用于使由上述多根线构成的操作线30a、30b均预先松弛的机构。本实施方式通过转动操作部60的变化来实现上述机构。
在转动操作部60(刻度盘操作部61:参照图6)的周面形成有凹凸卡合部(具有峰部(peak)和谷部(valley)的构造)。在操作部主体80,设置有能够相对于转动操作部60接近分离地滑动的锁定滑块88。若使锁定滑块88朝向转动操作部60滑动,则它们相互卡合而限制转动操作部60的旋转。由此,在导管100的远位部DE弯曲了的图1B或者1C的状态下,通过锁定滑块88的操作,能够限制转动操作部60的旋转而保持导管100的弯曲状态。
<护套部10的构造>
接下来,对护套部10的构造进行说明。
图2是图1A的导管100的横剖视图,是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1A的导管100的远位部DE的纵剖视图,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0是使护套部10向血管内插通而使用的血管内导管。护套部10是在内部以通孔的方式形成有主管腔20的中空管状并且长条状的部件。护套部10优选形成为能够进入肝脏的八个亚段的每一个的外径以及长度。护套部10的远位部DE的外径优选小于1mm,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0能够作为能够插入于末梢血管的微型导管来使用。
护套部10具有主管腔20、以及直径比主管腔20的直径小且供多根操作线30a、30b分别插通的多个副管腔32。操作线30a、30b的个数、副管腔的个数能够任意选择。
护套部10包括:在主管腔20的周围卷绕加强线24而成的线加强层26;埋设置于该线加强层26的外侧且对直径比主管腔20的直径小的副管腔32进行划分的树脂制的中空管28;以及包覆线加强层26和中空管28的树脂制的外层38。
护套部10具有层叠构造。以主管腔20为中心而从内径侧依次层叠内层22、第一外层34以及第二外层36,从而构成护套部10。优选在第二外层36的外表面形成有亲水层(未图示)。内层22、第一外层34以及第二外层36由挠性的树脂材料构成,并分别呈圆环状且具有大致均匀的厚度。有将第一外层34以及第二外层36一并称为外层38的情况。
内层22是护套部10的最内层,利用其内壁面来划分主管腔20。主管腔20的横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选择,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圆形。在横截面呈圆形的主管腔20的情况下,其直径可以遍及护套部10的长边方向均匀,或者也可以根据长边方向的位置而不同。例如,也可以在护套部10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长度区域内,作为主管腔20的直径从前端朝向基端而连续地扩大的锥状。
内层22的材料能够任意选择,例如能够举出氟类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作为该氟类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具体而言,能够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以及全氟烷氧基氟树脂(PFA)。由这样的氟类聚合物材料来构成内层22,由此经过主管腔20而供给药液等时的输送性变得良好。并且,在向主管腔20插通导向线的情况下,减少导向线的滑动阻力。
在相当于外层38的内侧层的第一外层34的内部,从内径侧依次埋设置有线加强层26以及中空管28。在相当于外层38的外侧层的第二外层36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加强层40。第二加强层40与第一外层34的外表面接触。线加强层26和第二加强层40以与护套部10同轴的方式配置。第二加强层40以对线加强层26以及中空管28的周围进行包围的方式与它们分离配置。
作为外层38的材料能够任意选择,但能够优选使用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作为该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例子,能够举出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聚酰胺(PA)、聚酰胺弹性体(PAE)、聚醚嵌段酰胺(PEBA)等尼龙弹性体、聚氨基甲酸酯(PU)、乙烯-醋酸乙烯树脂(EVA)、聚氯乙烯(PVC)或者聚丙烯(PP)。
也可以在外层38中混合无机填料。作为无机填料,能够举例示出硫酸钡、碱式碳酸铋等造影剂。通过在外层38中混合造影剂,能够提高体腔内的护套部10的X射线造影性。
第一外层34和第二外层36含有相同种类或者不同种类的树脂材料。图2中明确示出了第一外层34与第二外层36的边界面,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由相同种类的树脂材料构成第一外层34和第二外层36的情况下,两层的边界面也可以浑然一体地融合。即,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外层38而言,第一外层34和第二外层36可以由能够相互区别的多层构成,或者第一外层34和第二外层36也可以作为一体的单一层而构成。
形成于第二外层36的外表面的亲水层构成导管100的最外层。亲水层在图2中省略,但也可以考虑亲水层是图1A等的导管100的表面。亲水层可以形成于护套部10的全长,或者也可以形成于包括远位部DE在内的前端侧的一部分长度区域。亲水层也可以由任意的材料形成,例如包括聚乙烯醇(PVA)等无水马来酸系聚合物、其共聚体、聚乙烯吡咯烷酮等亲水性的树脂材料。
线加强层26是在护套部10中设置于比操作线30靠内径侧、且对内层22进行保护的保护层。由于在操作线30的内径侧存在线加强层26,所以能够防止操作线30使第一外层34以及内层22断裂而向主管腔20露出。
线加强层26通过卷绕加强线24而成。对于加强线24的材料,除了钨(W)、不锈钢(SUS)、镍钛系合金、钢、钛、铜、钛合金或者铜合金等金属材料之外,还能够使用剪切强度比内层22以及第一外层34的剪切强度高的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树脂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强线24,可以举出不锈钢的细线。
线加强层26通过将加强线24卷绕成线圈或者编织成网孔状而成。加强线24的根数、线圈间距、网孔数能够任意选择,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的线加强层26是将多根加强线24编织成网状而成的叶片层。
中空管28是对副管腔32进行划分的中空管状的部件。中空管28埋设置于第一外层34的内部。中空管28例如能够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构成。作为该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例子,可以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醚酮(PEEK)、或者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体(FEP)等低摩擦树脂材料。
中空管28由与外层38相比弯曲刚性率以及拉伸弹性模量较高的材料构成。
如图2所示,在线加强层26的周围以180度对置的方式配置有两根中空管28,在上述两根中空管28分别插通有操作线30(30a、30b)。两根中空管28相对于护套部10的轴心方向平行。
如图2所示,两根中空管28以对主管腔20进行包围的方式配置在同一圆周上。也可以代替本实施方式,将三根或者四根中空管28等间隔地配置于主管腔20的周围。该情况下,可以在所有的中空管28配置操作线30,或者也可以在一部分的中空管28配置操作线30。
操作线30相对于中空管28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松插入。操作线30的前端部固定于护套部10的远位部DE。通过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30,而在相对于护套部10的轴心偏心的位置赋予拉伸力,从而护套部10弯曲。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操作线30极细且挠性较高,所以即使向远位端侧推压操作线30,实际上也不会对护套部10的远位部DE赋予推压力。并且,操作线30通过转动操作而容易产生松弛。
操作线30也可以由单一的线材构成,但也可以通过使多根细线相互捻合而构成的捻线。构成操作线30的一根捻线的细线的根数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是三根以上。细线的根数的优选的例子是七根或者三根。
作为操作线30的例子,能够使用低碳钢(钢琴线)、不锈钢(SUS)、耐腐蚀性被覆的钢铁线、钛或钛合金、或者钨等金属线。除此之外,作为操作线30,能够使用聚偏氟乙烯(PVDF)、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对苯撑苯并二恶唑)(PBO)、聚醚醚酮(PEEK)、聚苯硫醚(PP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酰亚胺(PI)、聚四氟乙烯(PTFE)、或者硼纤维等高分子纤维。
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0的两根操作线30分别插通于中空管28,并相对于护套部10的远位部DE分别独立地固定。此处,操作线30是两根是指,两根线可以分别独立地形成,或者也可以一根线在护套部10的远位部DE折回而两端能够由转动操作部60分别独立地牵引。即,本实施方式中,操作线30是多根或者两根是指,赋予使护套部10的远位部DE弯曲的牵引力的路径存在多个或者两个。
在两根操作线30通过使一根线在护套部10的远位部DE折回而构成的情况下,操作线30的前端称作远位部DE处的线的折回部分。
第二加强层40是在护套部10中设置于比操作线30靠外周侧、且对第二外层36进行保护的保护层。由于在操作线30的外周侧存在第二加强层40,所以能够防止操作线30使第二外层36以及亲水层(未图示)断裂而向护套部10的外部露出。
第二加强层40通过将第二加强线42卷绕成线圈或者编织成网孔状而构成。第二加强线42能够使用作为线加强层26的加强线24而举例示出的上述的材料。第二加强线42和加强线24可以是相同种类的材料,或者也可以是不同种类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加强线42,举例示出将含有与加强线24相同种类的材料(不锈钢)的细线编织成网孔状而成的叶片层。
第二加强线42和加强线24的线径以及根数可以彼此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
在护套部10的远位部DE,设置有第一标记14、以及位于比该第一标记14靠近位侧的第二标记16。第一标记14以及第二标记16是含有铂等X射线等放射线不能透过的材料的环状的部件。将第一标记14以及第二标记16这两个标记的位置设为指标,由此在放射线(X射线)观察下,能够确认观察体腔(血管)内的护套部10的前端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判断进行导管100的弯曲操作的最优的时机。
操作线30的前端部是在护套部10中固定于比第二标记16靠远位侧的部分。通过牵引操作线30,从而在远位部DE中比第二标记16靠远位侧的部分弯曲。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0中,操作线30的前端部固定于第一标记14。将操作线30固定于第一标记14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举出焊锡接合、热熔接、基于粘合剂的粘合、操作线30与第一标记14的机械式的挂接等。
线加强层26以及第二加强层40的近位端位于直至护套部10的近位端,即位于操作部50的内部。
内层22的远位端可以到达直至护套部10的远位端,或者也可以在比护套部10的远位端稍靠基端侧、即稍靠内侧终止。内层22的近位端位于直至护套部10的近位端,即位于操作部50的内部。
对护套部10的代表性的尺寸的例子进行说明。
主管腔20的直径是400μm~600μm(包括上限值以及下限值。以下相同。),内层22的厚度是5μm~30μm,外层38的厚度是10μm~200μm。中空管28的壁厚比内层22薄,且是1μm~10μm。线加强层26的内径是410μm~660μm,线加强层26的外径是450μm~740μm,第二加强层40的内径是560μm~920μm,第二加强层40的外径是600μm~940μm。
第一标记14的内径是450μm~740μm,第一标记14的外径是490μm~820μm,第二标记16的内径是600μm~940μm,第二标记16的外径是640μm~960μm。
从导管100的轴心至中空管28的中心为止的半径(距离)是300μm~450μm,中空管28的内径(直径)是40μm~100μm,操作线30的粗细是25μm~60μm。
护套部10的直径是700μm~980μm,即外径小于直径1mm,护套部10构成能够插入于末梢血管的微型导管。
护套部10的线膨胀系数比操作线30的线膨胀系数大。作为一个例子,护套部10的线膨胀系数是100ppm/K以上300ppm/K以下,操作线30的线膨胀系数是10ppm/K以上30ppm/K以下。
并且护套部10的膨润系数比操作线30的膨润系数大。此处,护套部10的线膨胀系数或者膨润系数是指,观察护套部10的层叠构造的整体的情况下的线膨胀系数或者膨润系数。即是作为内层22、外层38、线加强层26、第二加强层40、中空管28以及其它相互紧贴而一体化的构成要素(除操作线30之外)的复合构造体的合成的线膨胀系数或者膨润系数。能够将上述各构成要素的单独的线膨胀系数或者膨润系数乘以各自的杨氏模量、和截面积的面积比率而粗略计算。
<操作部50的内部构造>
接下来,详细地对操作部50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
图5是说明操作部50的内部构造的简要俯视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下侧主体84和转动操作部60的简要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挂扣部件63和线固定盘64的简要立体图。
图8A是从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组合有挂扣部件63和线固定盘64的状态的简要俯视图。
图8B是图8A的B-B线剖视图。
图9A示出操作线30在线固定盘64中松弛的状态,是示出向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后的简要图。
图9B是示出向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后的简要图。
如图5所示,护套部10的基端部PE通过转动操作部60的下部,而被拉出直至比操作部主体80(下侧主体84)的后端部84b靠后方。在护套部10的基端部PE,且在相当于操作部主体80的内部的位置,贯穿设置有从护套部10的外周面至中空管28的侧孔12。侧孔12贯通中空管28的周面。操作线30a、30b通过该侧孔12而被从中空管28的内部向外部侧方拉出。
通过侧孔12而被从中空管28拉出后的操作线30a、30b的基端固定于转动操作部60的线固定盘64,并通过线固定盘64的转动而卷取从而被牵引。
更具体而言,线固定盘64具有多个卡合部66,操作线30a、30b的基端分别相对于规定的卡合部66缠绕,并且通过粘合剂固定。操作线的基端的与卡合部66的缠绕方法能够任意选择。并且,操作线30a、30b相互向相反方向以超过转动操作的上限角度的卷绕角度卷绕于线固定盘64,并且即使进行旋转操作直至上限角度,操作线30的送出也不会不足。此外,卷绕角度可以指从上方确认到操作线绕卷取部64c卷取的状态的角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更具体而言,转动操作的上限角度是135度左右。并且,初始状态下的操作线30a、30b的卷取角度是超过360度并小于720度的程度。这样,通过设为充分超过转动操作的上限角度的卷取角度,而操作线30的松弛分散,从而操作线30从线固定盘64分离的距离变小。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动操作部60包括刻度盘操作部61、限制部件62、挂扣部件63、线固定盘64、以及轴部件65。
刻度盘操作部61是配置于转动操作部60的外周侧、供操作者用手指直接接触来操作的旋转盘。
限制部件62以相对于刻度盘操作部61不能旋转的方式安装。限制部件62具有弹簧卡合部62a和轴部62b。弹簧卡合部62a是以能够沿限制部件62的径向突出没入的方式变形的弹性变形部件。在轴部62b插通轴部件65的旋转轴65a。在轴部62b的上部形成有非圆形的卡止凸部62c。卡止凸部62c以相对于刻度盘操作部61的开口部61c不能旋转的方式嵌合。由此,限制部件62与刻度盘操作部61成为一体而绕旋转轴65a旋转。
挂扣部件63是供限制部件62的轴部62b插通、并且以能够自由卡合分离的方式与弹簧卡合部62a卡合的环状部件。挂扣部件63形成为有底圆环状,在圆形的周壁的内周面形成有波形的凹凸部63a。在凹凸部63a的周向的多处位置,卡合限制部件62的弹簧卡合部62a。若限制部件62与挂扣部件63以预定以上的扭矩相对扭转,则弹簧卡合部62a与凹凸部63a的卡合解除。挂扣部件63具有多个凹陷部63b。
线固定盘64是卷取操作线30a、30b的线轴。线固定盘64具备一对大径的凸缘部64b、以及在它们之间形成的小径的卷取部64c。在上方的凸缘部64b形成有多个卡合部66。图6中,在两处的狭缝64a的两侧一个一个地形成有卡合部66。
在线固定盘64的上表面形成有多条突起部64d。突起部64d与挂扣部件63的凹陷部63b嵌合,由此挂扣部件63相对于线固定盘64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两者相对于轴部件65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
如上述那样,通过限制部件62与挂扣部件63相互以预定以上的扭矩扭转,来解除限制部件62的弹簧卡合部62a与挂扣部件63的卡合。因此,即使在使用者相对于刻度盘操作部61赋予上述预定以上的扭矩的情况下,该扭矩也不会通过挂扣部件63以及线固定盘64向操作线30a或者30b传递。换言之,限制部件62以及挂扣部件63与通过转动操作而从操作线30受到的反作用力对应地动作,构成将操作线30a、30b的牵引限制为预定量以下的牵引量限制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限制为预定以下的扭矩(牵引力)的牵引量限制部的结构例,但也可以是将牵引操作线30的距离(牵引长)限制为预定以下的结构。
如图7、图8所示,线固定盘64(卷绕部)包括卷取部64c(侧周面)、形成于卷取部64c的上下的凸缘部64b、设置于下方的凸缘部64b的开口部64e、以及突部64f。而且,挂扣部件63的贯通部63c(防护部)是贯穿插入开口部64e的突起部。并且,线固定盘64(卷绕部)在上方的凸缘部64b包括狭缝64a(开口部),并且挂扣部件63的贯通部63c以及闭塞部63d(防护部)是贯穿插入狭缝64a的突起部。
更加详细而言,线固定盘64(卷绕部)中,以夹持卷取部64c(侧周面)的方式形成有一对凸缘部64b,并且在一对凸缘部64b以彼此对置的方式设置有开口部64e以及狭缝64a。挂扣部件63的贯通部63c作为防护部,在卷取部64c(侧周面)的转动轴方向上从狭缝64a(一个开口部)设置直至开口部64e(另一个开口部)。换言之,贯通部63c从狭缝64a突出的尺寸(长度)比卷取部64c的厚度大。其结果,贯通部63c的前端进入开口部64e。
通过具有这样的构造,线固定盘64能够在由卷取部64c、凸缘部64b、挂扣部件63的防护部(贯通部63c以及闭塞部63d)围起的区域内(参照图8B)压住操作线30,从而防止操作线30的脱离。
通过转动操作而从卷取部64c分离的操作线30大致圆形地扩大。
为了进行圆滑的转动操作,凸缘部64b需要以凸缘部的内部区域的程度允许操作线30的松弛。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操作线30的脱离,凸缘部64b需要在其内部区域压住操作线30的松弛。
因此,凸缘部64b的形状适用圆形或者近似圆形的形状。而且,优选在以线固定盘64(卷绕部)的转动轴为中心包容凸缘部64b、并且与上述凸缘部64b的外周面相接的包容圆的内侧设置有防护部。
此外,上述包容圆假定表示由凸缘部64b允许的操作线30的松弛的限度。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凸缘部64b是圆形,从而凸缘部64b的外周面与上述包容圆相等。
此处,在包容圆的内侧设置有防护部是指,防护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包容圆的内侧即可。其中,更加优选防护部的整体配置于包容圆的内侧。对于本实施方式而言,作为防护部的挂扣部件63的贯通部63c以及闭塞部63d优选分别配置于包容圆的内侧。
如上所述,转动操作部60具有与线固定盘64(卷绕部)在线固定盘64的转动轴方向上嵌合的挂扣部件63(嵌合部)。并且,如图示那样,贯通部63c以及闭塞部63d(防护部)通过挂扣部件63嵌合于线固定盘64,来配置于与卷取于卷取部64c的操作线30对置的位置,并且能够与线固定盘64一体转动。
此处,“嵌合”是指,挂扣部件63或者线固定盘64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在内侧插入的状态或者在外侧安装的状态。
如上所述,线固定盘64与防护部(贯通部63c以及闭塞部63d)由不同的部件构成。因此,当在线固定盘64(卷取部64c)卷取有操作线30后,能够安装防护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线30的卷取作业,并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尤其适用于初始状态下的操作线30的卷取角度超过360度的导管100。
并且,利用使挂扣部件63在线固定盘64的轴向上嵌合的简易的作业,能够在所希望的位置安装防护部,并且能够维持嵌合状态。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贯通部63c通过一个突起部从狭缝64a向开口部64e贯通而形成,但并不限定于该形态。例如,也可以是如下形态:从狭缝64a突出的突起部与从开口部64e突出的突起部以在从转动中心观察的情况下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上述突起部发挥与本实施方式的贯通部63c同等的功能。
并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卷取部64c、凸缘部64b以及贯通部63c而言,例如在作为截面观察时,是以操作线30为中心而全方位包围的结构。然而,并不限定于全方位包围,也可以相对于一部分方向存在间隙。因此,贯通部63c从狭缝64a突出的尺寸也可以比卷取部64c的厚度小。
只要能够实现目的,贯通部63c能够任意地设定其位置。贯通部63c优选构成为:在图5所示那样的初始状态下,在从上方观察时,当在从卷取部64c通过相对于操作线30接近分离的接离点并被从上述接离点朝向护套部10的侧孔12拉出的操作线30上画出直线时,贯通部63c在操作部50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于上述直线的外侧。以及/或者,贯通部63c优选构成为:在初始状态下,贯通部63c设置于与比上述接离点靠基端侧的操作线30(转动操作部60的作为固定端的卡合部66侧的操作线30)对置的区域。通过设为这样的配置,贯通部63c以从后追赶通过转动操作而送出并一度松弛的操作线30的方式移动,而贯通部63c能够钩挂上述操作线30。另外,在钩挂操作线30后的转动操作中,上述操作线30的布设路径因贯通部63c的移动而变动,从而抑制上述操作线30所产生的松弛。
贯通部63c的位置也可以根据所选择的操作线的卷取角度而变更。
在线固定盘64(卷绕部),作为开口部而从凸缘部64b的外周侧朝内侧形成有狭缝64a(切口)。被从狭缝64a拉出后的操作线30固定于线固定盘64的卡合部66。闭塞部63d(防护部)对狭缝64a中比卷取部64c靠外周侧的部分进行堵塞。
为了朝卡合部66拉出操作线30而设置的狭缝64a是操作线30容易从线固定盘64脱离的位置之一。因此,设置闭塞部63d的位置优选为狭缝64a。
本实施方式的挂扣部件63的贯通部63c从一对凸缘部64b的狭缝64a(切口)设置直至开口部64e(另一个开口部),挂扣部件63的闭塞部63d对上述狭缝64a中比贯通部63c的位置靠外周侧的部分进行堵塞。而且,狭缝64a与闭塞部63d之间的间隙比操作线30的直径尺寸小。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操作线30从狭缝64a脱离。
此外,如图7、图8A、图8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部63c与闭塞部63d形成为一体,但并不限定于该形态,也可以是在贯通部63c与闭塞部63d之间设置有间隙的形态。
在凸缘部64b形成有多个狭缝64a(切口)。狭缝的个数能够任意设定。一对操作线30a、30b被分别从不同的狭缝64a拉出而固定于线固定盘64。而且,分别相对于操作线30a、30b被拉出的多个狭缝64a,形成有贯通部63c以及闭塞部63d(防护部)。
即,在线固定盘64,按照每个操作线30a、30b设置有导入用的狭缝64a和卡合部66,在卡合部66的附近防止操作线30a、30b缠绕。而且,通过按照每个狭缝64a设置贯通部63c以及闭塞部63d,能够防止操作线30a、30b从各个狭缝64a脱离。
如图5、图6所示,轴部件65是具有对线固定盘64进行收容的圆形的凹部的保持部件,具备向上方突出的旋转轴65a、以及分别向下方突出的导向肋65b、65c。此外,挂扣部件63的贯通部63c和闭塞部63d(防护部)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包含在收容线固定盘64的轴部件65在内的内部空间配置。原因是,轴部件65是对作为本发明的卷绕部发挥功能的线固定盘64进行收容的部件,本发明以防止操作线30从卷绕部脱离作为课题。
在旋转轴65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刻度盘操作部61、限制部件62、挂扣部件63以及线固定盘64。由此转动操作部60构成为一体。
导向肋65b、65c是两对平行的板状的突起部。在一对导向肋65c形成有分别朝外侧突出的爪部68。
并且,轴部件65在上方具有作为圆弧状的槽的导向槽65d(参照图6),导向槽65d形成为对设置于线固定盘64的下方的突部64f(参照图7)进行收纳。即,导向槽65d和突部64f构成通过转动操作达到规定的旋转角度而挂扣、从而对转动操作进行限制的角度限制机构。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达到约135度的转动操作,而突部64f与导向槽65d的端部抵接,从而限制转动操作。
假设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超过上限角度而能够进行转动操作的情况下,贯通部63c与被牵引的一侧的操作线30接触,附加多余的张力,从而上述操作线30容易断裂。本实施方式的角度限制机构能够防止这样的操作线30的断裂。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突部64f和导向槽65d是角度限制机构的一个例子,也可以通过其它的形态来实现角度限制机构。
下侧主体84具备与导向肋65b接触的内侧导向件84j和与导向肋65c接触的断续肋84i。内侧导向件84j以及断续肋84i是在下侧主体84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各个一对板状的凸部。一对断续肋84i是由空隙84h断开而离散地形成的多个肋片的集合。
若将轴部件65安装于下侧主体84,则爪部68与空隙84h卡合,导向肋65c沿一对断续肋84i的内侧配置,并且导向肋65b以被夹持在内侧导向件84j与断续肋84i之间的方式配置。
以上所说明的结构中,一体地组合刻度盘操作部61、限制部件62、挂扣部件63、线固定盘64以及轴部件65而成的转动操作部60安装并固定于下侧主体84。
<转动操作和操作线30所产生的松弛>
图9A和图9B是示出操作线30在线固定盘64中松弛的状态的图。图9A是示出向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而达到上限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约为135度)的状态的图。图9B是示出向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而达到上限角度的状态的图。
如图9A所示,在从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开始向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的情况下,被牵引的操作线30a成为张紧状态,被送出的操作线30b成为弛缓状态。而且,若转动操作达到预定角度,则贯通部63c与通过上述转动操作而送出的操作线30b(其它操作线)抵接,另外通过超过预定角度的转动操作来向上述转动操作的旋转方向牵引操作线30b。
由于相对于线固定盘64通过转动操作旋转,而轴部件65不旋转,所以难以使它们紧贴,虽然微小但不得不设置间隙。假设没有贯通部63c,则松弛的操作线30b会从上述间隙脱离。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操作线30b通过转动操作而暂时松弛,但被贯通作为操作线30a的拉出起源的狭缝64a而移动来的贯通部63c钩挂,从而由上述贯通部63c向操作线30a侧牵引。由此,操作线30b的布设路径变动,吸收操作线30b所产生的松弛,从而操作线30b不会从上述间隙脱离。
并且,由于贯通部63c与线固定盘64一体设置,所以线固定盘64的旋转角度(操作线30b的送出量)增大,并且贯通部63c的移动距离变大,操作线30b的布设路径的变动程度也变大。即,即使转动操作的旋转角度变大,贯通部63c也能够充分地抑制操作线30b所产生的松弛。
如图9B所示,在向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的情况下,操作线30b被牵引,而操作线30a暂时成为弛缓状态。成为弛缓状态的操作线30a不会从线固定盘64与轴部件65之间的间隙脱离的理由与上述的操作线30b不会脱离的理由相同。
并且,由于闭塞部63d配置为对比贯通部63c靠外周侧的部分进行堵塞,所以抵接于贯通部63c而弯曲了的操作线30被狭缝64a的角钩挂,从而能够防止导管100不会返回初始状态的不良情况。
并且,如图9A、图9B所示,若进行转动操作直至到达上限角度,则被牵引的一侧的操作线30与贯通部63c接触,但不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旋转,从而不对上述操作线30附加多余的张力即可。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图示如下:当进行转动操作直至由突部64f和导向槽65d构成的角度限制机构的上限角度时,贯通部63c既与松弛的一侧的操作线30抵接也与被牵引的一侧的操作线30抵接。然而,上限角度适当设定即可,不一定能够进行转动操作直至贯通部63c与被牵引的一侧的操作线30抵接也可以。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设置角度限制机构,但不一定必须设置角度限制机构。即使是没有设置角度限制机构的形态的情况下,由于导管100具备限制部件62和挂扣部件63(牵引量限制部),所以也不会对操作线30附加预定以上的张力。
更加详细而言,在转动操作是顺时针方向的情况下,通过转动操作而挂扣部件63从操作线30a受到的反作用力在逆时针方向(与转动操作相反的方向)上赋予。并且,在转动操作是顺时针方向,且在贯通部63c牵引操作线30b直至操作线30b成为张紧状态后,通过转动操作而挂扣部件63从操作线30b受到的反作用力(reaction force)在固定操作线30b的卡合部66中在顺时针方向(与转动操作相同的方向)上赋予,并在钩挂操作线30b的贯通部63c中在逆时针方向(与转动操作相反的方向)上赋予。此时,卡合部66的反作用力是卷取部64c的侧周面中的切线方向上的顺时针方向的向量。另一方面,贯通部63c的反作用力将(α)的向量和(β)的向量这两个方向的向量合成,成为逆时针方向的力而作用于挂扣部件63,其中,(α)的向量是以贯通部63c与操作线30b的接点为起点而朝向护套部的侧孔12的向量,(β)的向量是以贯通部63c与操作线30b的接点为起点而从卷取部64c向操作线30b接近分离的位置(接离点)的向量。并且,随着转动操作的旋转角度变大,上述(α)的向量与(β)的向量所成的角度成为锐角,合算出的向量(合成力)的大小缓缓增大。通过像这样作用,上述合成力(逆时针方向的反作用力)变得比卡合部66的反作用力(顺时针方向的反作用力)大,从而若将挂扣部件63从操作线30b受到的反作用力全部合成,则成为逆时针方向的向量。
如已叙述那样,限制部件62和挂扣部件63构成根据通过转动操作从操作线30受到的反作用力而动作、将操作线30的牵引限制为预定量以下的牵引量限制部。并且,从上述的说明可知,在相同方向(逆时针方向)上赋予通过转动操作而挂扣部件63(转动操作部)从操作线30a(一个操作线)受到的反作用力、以及挂扣部件63从通过上述转动操作被向旋转方向(顺时针方向)牵引从而成为张紧状态的操作线30b(另一个操作线)受到的反作用力。因此,若操作线30a的张力和操作线30b的张力的合成力成为预定以上,则限制部件62与挂扣部件63的卡合解除。由此,限制部件62和挂扣部件63能够防止操作线30a以及操作线30b双方附加预定以上的张力。
此外,此处的说明中,对转动操作是顺时针方向时进行说明,但在转动操作是逆时针方向时也根据相同的理由,限制部件62和挂扣部件63防止操作线30a以及操作线30b的张力成为预定以上。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100进行说明。
图10是从上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下侧主体84和转动操作部60的简要分解立体图。
图11是从下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挂扣部件63和线固定盘64的简要立体图。
图12A是从上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组合有挂扣部件63和线固定盘64的状态的简要俯视图。图12B是图12A的B-B线剖视图。图12C是图12A的C-C线剖视图。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挂扣部件63、线固定盘64以及轴部件65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挂扣部件63、线固定盘64以及轴部件65分别是不同的结构,为便于说明,对发挥同等功能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呼称。并且,除挂扣部件63、线固定盘64以及轴部件65之外的部件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共用,并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线固定盘64(卷绕部)中,作为开口部从凸缘部64b的外周侧朝内侧形成有狭缝64a(切口),并且固定有被从狭缝64a拉出了的操作线30a、30b。而且,将初始状态下操作线30从卷取部64c(侧周面)分离的分离点作为基准,在从分离点朝向护套部10拉出操作线30的方向的相反侧,与狭缝64a不同的、彼此相对的开口部64e以及开口部64g形成于凸缘部64b。相对于上述开口部64e以及开口部64g贯通有贯通部63c。
此外,此处初始状态是指导管100的出厂时或者开始使用时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操作线30a、30b分别存在分离点,在作为操作线30a的拉出方向的相反侧、且作为操作线30b的拉出方向的相反侧的位置形成有贯通部63c。更具体而言,初始状态下,在护套部10的中心轴上、且比转动操作的中心靠近位端侧,即后端部侧形成有贯通部63c。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初始状态的操作线30的分离点以及从上述分离点朝向护套部10拉出操作线30的方向与图5中图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通过具有这样的构造,直至贯通部63c与通过转动操作而被送出的一侧的操作线30抵接为止所需要的转动操作的旋转角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约大90度。并且,直至贯通部63c与通过转动操作而被牵引的一侧的操作线30抵接为止所需要的转动操作的旋转角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也约大90度。由此,直至弹簧卡合部62a与凹凸部63a的卡合解除为止的转动角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大。换言之,即使是没有对附加于由限制部件62和挂扣部件63构成的操作线30的张力进行限制的功能的形态,也能够进行较大的旋转角度的导管100的弯曲操作。
如图10、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向槽65d、突部64f。即,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0不具有角度限制机构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这并非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0设置角度限制机构进行否定,也可以具备任意角度限制机构。
闭塞部63d(防护部)对狭缝64a(切口)进行堵塞,狭缝64a与闭塞部63d之间的间隙优选比操作线30的直径尺寸小。
即,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100的贯通部63c与闭塞部63d一体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0在形成为贯通部63c与闭塞部63d配置于不同的位置的方面不同。
并且,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贯通部63c从狭缝64a相对于开口部64e贯通,本实施方式的贯通部63c在从设置于上方的凸缘部64b的开口部64g相对于设置于下方的凸缘部64b的开口部64e贯通的方面不同。
由此,能够防止操作线30被狭缝64a的角钩挂或者从狭缝64a脱离。
如图12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闭塞部63d贯穿插入凸缘部64b的尺寸(长度)优选为上述凸缘部64b的厚度以下。原因是,在上述尺寸超过上述凸缘部64b的厚度的情况下,有通过转动操作而操作线30被闭塞部63d钩挂、而闭塞部63d意外地对上述操作线30附加张力的担忧。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100进行说明。
图13是示出从上方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下侧主体84和转动操作部60的简要分解立体图。
图14是从下方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挂扣部件63和线固定盘64的简要立体图。
图15A是从上方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组合有挂扣部件63和线固定盘64的状态的简要俯视图。图15B是图15A的B-B线剖视图。图15C是图15A的C-C线剖视图。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挂扣部件63以及线固定盘64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挂扣部件63以及线固定盘64分别是不同的结构,为便于说明,对发挥同等功能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呼称。并且,除挂扣部件63以及线固定盘64之外的部件在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共用,并在以下的说明省略。
并且,图15A中省略操作线30(30a、30b)进行图示,图15B以及图15C中示意性地图示操作线30。此处,图15B以及图15C所图示的操作线30的直径尺寸为了容易观察确认而放大,与其它的部位的尺寸比率并不正确。
上述的其它的实施方式的防护部(贯通部63c或者闭塞部63d)是销状地突起的突起部。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防护部63e在如图14所示地向一方偏倚地延伸、并且弯曲的板状的方面不同。
并且,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凸缘部64b在与防护部63e对置的一侧和其相反侧形状变形、即不同的方面,与上述的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凸缘部64b不同。
更加详细而言,以初始状态下操作线30从卷取部64c(侧周面)分离的分离点为基准,防护部63e向从分离点朝向护套部10拉出操作线30的方向的相反侧偏倚地延伸。
这样,开始转动操作后,以向容易产生操作线30的松弛的一侧偏倚的方式设置有防护部63e,从而从操作开始时起充分地发挥防止操作线30的松弛的效果。
并且,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与本实施方式中相同,在初始状态下,操作线30以超过360度并小于720度的卷绕角度卷绕于卷取部64c(侧周面),但若着眼于操作线30的卷绕,则防护部63e的延伸方向也能够如下那样。即,也可以说,防护部63e以向同一操作线30的卷绕更加重复的一侧、即卷数较多的一侧偏倚的方式延伸。
此外,如图15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线30(30a、30b)均在近位侧、即后端部侧卷绕重复,在远位侧单独卷绕。而且,相对于防护部63e向近位侧延伸,防护部63e在远位侧欠缺。
并且,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与本实施方式中相同,在线固定盘64(卷绕部)形成有分别独立地固定一对操作线30的基端侧的一对卡合部66(固定部)。若着眼于上述卡合部66的位置,则防护部63e的延伸方向也能够如下那样。即,防护部63e从一个卡合部66环绕至另一个卡合部66。
更加详细而言,在卡合部66的附近,从凸缘部64b的外周侧朝内侧底形成有一对狭缝64a(切口)而拉出操作线30,防护部63e从一个狭缝64a环绕至另一个狭缝64a。
这样,由于防护部63e连续地设置,所以能够提高防止操作线30的松弛的效果。并且,由于相对于狭缝64a也设置有防护部63e,所以也能够防止操作线30从狭缝64a脱离。
本实施方式的凸缘部64b与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凸缘部64b比较,与防护部63e所延伸的区域相应地欠缺,并成为向与防护部63e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偏倚的形状。
而且,在挂扣部件63嵌合于线固定盘64的状态下,凸缘部64b由防护部63e覆盖。换言之,形成为一部分欠缺的筒状的挂扣部件63对线固定盘64的一部分进行覆盖。
此外,在以线固定盘64的转动轴中心包容凸缘部64b、并且假想地设置有与上述凸缘部64b的外周面相接的包容圆(未图示)的情况下,防护部63e优选设置于上述包容圆的内侧。
此处,防护部63e设置于包容圆的内侧是指,至少防护部63e的内周面配置于包容圆的内侧即可。其中,更加优选为,配置于包容圆的内侧直至防护部63e的外周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防护部63e的内周面至卷取部64c(侧周面)的距离在卡合部66(固定部)的附近比其它的位置小也是特征之一。
更加详细而言,如图15C所示,线固定盘64(卷绕部)具有以夹持卷取部64c的方式形成的一对凸缘部64b、以及在上方的凸缘部64b(一个凸缘部)处从外周侧朝内侧形成的狭缝64a(切口)。而且,在上方的凸缘部64b,且在与下方的(另一个凸缘部)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一面形成卡合部66。卷取于卷取部64c的操作线30(30a、30b)被从狭缝64a拉出而缠绕于卡合部66。另外,防护部63e与卷取于卷取部64c的操作线30对置,并且也与缠绕于卡合部66的操作线30对置。
由于操作线30的基端侧缠绕于卡合部66,所以与其它的部分相比,操作线30的松弛容易变得复杂。并且,在卡合部66的附近形成有狭缝64a,从而有产生操作线30被狭缝64a的角钩挂的不良情况的情况。本实施方式的防护部63e形成为其内周面在卡合部66的附近比其它的部分接近卷取部64c,能够重点地抑制卡合部66的附近的操作线30的松弛。
并且,由于以亦与缠绕于卡合部66(固定部)的操作线30对置的方式设置有防护部63e,所以也能够抑制缠绕于卡合部66的操作线30的松弛。
此外,为了更加可靠地发挥上文所述的效果,优选使操作线30的基端侧在由卡合部66、凸缘部64b以及防护部63e围起的区域67(参照图15C)内插通,而使上述操作线30缠绕于卡合部66。
为了成为这样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部66(固定部)优选朝向凸缘部64b的径向外侧弯曲。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防护部63e相对于卡合部66的前端部和凸缘部64b的外周面抵接或者接近。而且,操作线30的基端侧在由卡合部66、凸缘部64b以及防护部63e围起的区域67内插通,而缠绕于上述卡合部66。
上文中,对防护部63e不一定与凸缘部64b、卡合部66抵接而也可以使之接近的主旨进行了说明。其中,防护部63e的内周面与凸缘部64b的外周面(或者卡合部66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优选比操作线30的直径尺寸小。这是为了更加可靠地防止松弛的操作线30的脱离。
此外,如图15A~图15C中图示那样,线固定盘64(卷绕部)包括形成于卷取部64c(侧周面)的凸缘部64b。
在此,示出多个实施方式而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各种构成要素并不是必需的构成要素,在不阻碍本发明的效果的程度内也可以省略,也可以由发挥同等功能或者作用的其它的构成要素来代替。
并且,本发明的各种构成要素不需要是分别独立的存在,允许多个构成要素作为一个部件而形成的情况、一个构成要素由多个部件形成的情况、某构成要素是其它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情况、某构成要素的一部分与其它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重复的情况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提供防止通过转动操作而松弛的操作线脱离的医疗器械。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导管;10:护套部;12:侧孔;14:第一标记;16:第二标记;20:主管腔;22:内层;24:加强线;26:线加强层;28:中空管;30、30a、30b:操作线;32:副管腔;34:第一外层;36:第二外层;38:外层;40:第二加强层;42:第二加强线;50:操作部;60:转动操作部;61:刻度盘操作部;61c:开口部;62:限制部件;62a:弹簧卡合部;62b:轴部;62c:卡止凸部;63:挂扣部件;63a:凹凸部;63b:凹陷部;63c:贯通部;63d:闭塞部;63e:防护部;64:线固定盘;64a:狭缝;64b:凸缘部;64c:卷取部;64d:突起部;64e、64g:开口部;64f:突部;65:轴部件;65a:旋转轴;65b、65c:导向肋;65d:导向槽;66:卡合部;67:区域;68:爪部;70:集中连接器;80:操作部主体;81:分离面;82:上侧主体;84:下侧主体;84b:后端部;84h:空隙;84i:断续肋;84j:内侧导向件;87:防护件;88:锁定滑块;DE:远位部;PE:基端部。

Claims (20)

1.一种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护套部,形成为长条状且具有挠性;
一对操作线,在所述护套部中延伸,且前端固定于所述护套部的远位部;以及
转动操作部,设置于所述护套部的近位端侧,通过转动操作而牵引一方的所述操作线并且送出另一方的所述操作线,使所述护套部向与被牵引的所述一方的操作线对应的方向弯曲,
所述转动操作部具有:
卷绕部,在侧周面卷取有所述操作线;以及
防护部,与所述卷绕部一体设置于相比所述侧周面靠径向的外侧且与所述侧周面对置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操作部具有在所述卷绕部的转动轴方向上与所述卷绕部嵌合的嵌合部,
所述防护部被包括在所述嵌合部内,
所述嵌合部通过与所述卷绕部嵌合,配置在与卷取于所述侧周面的所述操作线对置的位置,并且能够与所述卷绕部一体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包括形成于所述侧周面的一对凸缘部,
在以所述卷绕部的转动轴为中心包容所述凸缘部、并且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面相接的包容圆的内侧,设置所述防护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将初始状态下所述操作线从所述侧周面分离的分离点作为基准,所述防护部以向从所述分离点朝向所述护套部拉出所述操作线的方向的相反侧偏倚的方式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在初始状态下,所述操作线由相同的操作线构成,并且所述操作线以超过360度并小于720度的卷绕角度卷绕于所述侧周面,并且所述防护部以向所述操作线的卷绕重复的一侧偏倚的方式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包括分别独立地固定所述一对操作线的基端侧的一对固定部,
所述防护部从一方的所述固定部环绕直至另一方的所述固定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防护部的内周面至所述侧周面的距离在所述固定部的附近比其它的位置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具有:
一对凸缘部,以夹持所述侧周面的方式形成;以及
切口,从外周侧朝内侧形成于一方的所述凸缘部,
在一方的所述凸缘部、且在与另一方的所述凸缘部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一个面形成有所述固定部,
卷取于所述侧周面的所述操作线被从所述切口拉出而缠绕于所述固定部,
所述防护部与卷取于所述侧周面的所述操作线对置,并且也与缠绕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操作线对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外侧弯曲,
所述防护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前端部和所述凸缘部的外周面抵接或者接近,
所述操作线的基端侧插通于由所述固定部、所述凸缘部以及所述防护部围起的区域内,并缠绕于所述固定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包括形成于所述侧周面的一对凸缘部,
所述防护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比所述操作线的直径尺寸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包括所述侧周面、形成于所述侧周面的一对凸缘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凸缘部中的至少一个凸缘部的开口部,
所述防护部是贯穿插入所述开口部的突起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构成为,以夹持所述侧周面的方式形成有一对所述凸缘部,并且在一对所述凸缘部的双方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有所述开口部,
所述防护部包括在所述侧周面的转动轴方向上从一个所述开口部设置直至另一个所述开口部的贯通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转动操作达到预定角度,则所述贯通部与通过所述转动操作而被送出的所述另一方的操作线抵接,进而通过超过所述预定角度的所述转动操作而向所述转动操作的旋转方向牵引所述另一方的操作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牵引量限制部,该牵引量限制部根据通过所述转动操作从所述操作线受到的反作用力而动作,将所述操作线的牵引限制为预定量以下,
在相同方向上赋予如下两种反作用力:通过所述转动操作而所述转动操作部从所述一方的操作线受到的反作用力;以及所述转动操作部从通过所述转动操作被向所述旋转方向牵引从而成为张紧状态的所述另一方的操作线受到的反作用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构成为,作为所述开口部而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侧朝内侧形成有切口,并且被从所述切口拉出的所述操作线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卷绕部,
所述防护部包括对所述切口中相比所述侧周面靠外周侧的部分进行堵塞的闭塞部。
16.根据从属于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的权利要求15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部从所述切口设置直至另一方的所述开口部,
所述闭塞部对所述切口中相比所述贯通部的位置靠外周侧的部分进行堵塞,
所述切口与所述闭塞部之间的间隙比所述操作线的直径尺寸小。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缘部形成有多个所述切口,
所述一对操作线分别被从不同的所述切口拉出而固定于所述卷绕部,
相对于所述操作线被拉出的多个所述切口分别形成有所述防护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构成为,作为所述开口部而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侧朝内侧形成有切口,并且被从所述切口拉出的所述操作线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卷绕部,
将初始状态下所述操作线从所述侧周面分离的分离点作为基准,在从所述分离点朝向所述护套部拉出所述操作线的方向的相反侧,在所述凸缘部形成有与所述切口不同的所述开口部,并相对于所述开口部贯通有所述贯通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部包括对所述切口进行堵塞的闭塞部,
所述切口与所述闭塞部之间的间隙比所述操作线的直径尺寸小。
20.根据权利要求11~19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角度限制机构,该角度限制机构通过所述转动操作达到预定的旋转角度而挂扣,从而对所述转动操作进行限制。
CN201580006056.0A 2014-01-29 2015-01-28 医疗器械 Active CN1059397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4012 2014-01-29
JP2014014012 2014-01-29
JP2015001800A JP6554794B2 (ja) 2014-01-29 2015-01-07 医療機器
JP2015-001800 2015-01-07
PCT/JP2015/052412 WO2015115504A1 (ja) 2014-01-29 2015-01-28 医療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39754A true CN105939754A (zh) 2016-09-14
CN105939754B CN105939754B (zh) 2019-06-25

Family

ID=53757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6056.0A Active CN105939754B (zh) 2014-01-29 2015-01-28 医疗器械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37065B2 (zh)
EP (1) EP3100761B1 (zh)
JP (1) JP6554794B2 (zh)
CN (1) CN105939754B (zh)
WO (1) WO201511550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92737A (zh) * 2018-08-11 2018-12-14 闫红魁 防血栓不堵管留置针
CN109475377A (zh) * 2016-07-12 2019-03-1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医疗器械用线和医疗器械
CN114929321A (zh) * 2020-01-16 2022-08-19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医疗器具把持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209319A (ja) * 2015-05-11 2016-12-15 有限会社オーキッド ダイレータ
KR102108841B1 (ko) * 2017-10-26 2020-05-11 쥬베뉴 주식회사 의료기구
US20210052854A1 (en) * 2018-04-09 2021-02-25 Magellan Biomedic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vice steering,tracking, and navigation of devices for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WO2019203061A1 (ja) * 2018-04-16 2019-10-24 国立大学法人滋賀医科大学 可動型カテーテル
WO2020100935A1 (ja) * 2018-11-13 2020-05-22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医療用留置具搬送装置及び留置具付き医療用留置具搬送装置
JP7076040B2 (ja) * 2019-04-05 2022-05-26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用ハンドルおよび先端偏向操作可能カテーテル
CN113332564B (zh) * 2021-05-21 2022-08-12 上海汇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控弯标识装置
US20230405275A1 (en) * 2022-06-21 2023-12-21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teering a cathet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2527A (en) * 1993-06-29 1995-10-31 C.R. Bard, Inc. Actuator for use with steerable catheter
JPH0838613A (ja) * 1994-05-27 1996-02-13 Terumo Corp カテーテルの操作具
CN101501352A (zh) * 2006-05-29 2009-08-05 Hi-Lex株式会社 控制索及利用该控制索的远距离操纵装置
WO2013140889A1 (ja) * 2012-03-19 2013-09-26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用ハンドル
US20130324921A1 (en) * 2012-06-04 2013-12-05 Justin A. Reed Deflection mechanism for an elongate medical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92228A (en) 1972-10-06 1975-07-01 Olympus Optical Co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the flexing of the bending section of an endoscope
JPS5143030Y2 (zh) * 1972-10-06 1976-10-19
JPS4973286A (zh) 1972-11-20 1974-07-15
JPS635683Y2 (zh) * 1980-04-25 1988-02-17
JPS56158204A (en) 1980-05-07 1981-12-05 Nippon Steel Corp Asymmetrical rolling method for strip
JPH0253705U (zh) * 1988-10-11 1990-04-18
WO1991011213A1 (en) 1990-02-02 1991-08-08 Ep Technologies, Inc. Catheter steering mechanism
US6206903B1 (en) * 1999-10-08 2001-03-27 Intuitive Surgical, Inc. Surgical tool with mechanical advantage
JP4629252B2 (ja) * 2001-03-16 2011-02-09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装置の組立方法
US6652506B2 (en) * 2001-05-04 2003-11-25 Cardiac Pacemakers, Inc. Self-locking handle for steering a single or multiple-profile catheter
JP3912251B2 (ja) * 2002-10-02 2007-05-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ニピュレータ
JP4283703B2 (ja) * 2004-02-23 2009-06-24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先端偏向操作可能カテーテル
US8333776B2 (en) * 2005-05-20 2012-12-18 Neotract, Inc. Anchor delivery system
US7771416B2 (en) * 2007-06-14 2010-08-10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Control mechanism for flexible endoscopic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JP5409655B2 (ja) * 2008-02-05 2014-02-05 スティーラブル・インスツルメンツ・ベー.フェー.ベー.アー. 操向可能チューブ
DE102008017298A1 (de) * 2008-03-31 2009-10-01 Karl Storz Gmbh & Co. Kg Medizinisches Instrument mit flexiblem Einsatz
US8052607B2 (en) * 2008-04-22 2011-11-08 St. Jude Medical, Atrial Fibrillation Division, Inc. Ultrasound imaging catheter with pivoting head
US8011551B2 (en) * 2008-07-01 2011-09-06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Retraction mechanism with clutch-less drive for use with a surgical apparatus
US20100286480A1 (en) * 2009-05-06 2010-11-11 Peine William J Surgical instrument
JP5630069B2 (ja) * 2010-05-11 2014-11-26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装置
US8792962B2 (en) * 2010-12-30 2014-07-29 Biosense Webster, Inc. Catheter with single axial sensors
JP5880080B2 (ja) * 2012-01-26 2016-03-08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
JP2013169226A (ja) * 2012-02-17 2013-09-02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医療機器
US8979827B2 (en) * 2012-03-14 2015-03-17 Covidien Lp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articulation mechanism
JP5921943B2 (ja) * 2012-04-12 2016-05-24 カール シュトルツ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ートゲゼルシャフト 医療用マニピュレータ
EP2861288A2 (en) * 2012-06-19 2015-04-22 Baylis Medical Company Inc. Steerable medical device handle
JP5895214B2 (ja) 2012-07-04 2016-03-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DE102012212510B4 (de) * 2012-07-17 2014-02-13 Richard Wolf Gmbh Endoskopisches Instrument
US9545246B2 (en) * 2013-01-17 2017-01-17 St. Jude Medical, Atrial Fibrillation Division, Inc. Adjustable stop for elongate medical device deflection mechanism
JP2015001800A (ja) 2013-06-14 2015-01-05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スリープ状態からレジュームする方法、携帯式電子機器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10219869B2 (en) * 2014-02-12 2019-03-05 Covidien Lp Surgical end effectors and pulley assemblies thereof
DE102014205006A1 (de) * 2014-03-18 2015-10-08 Richard Wolf Gmbh Endoskopisches Schaftinstrument
ES2929779T3 (es) * 2014-09-18 2022-12-01 Omniguide Inc Pieza de mano laparoscópica para guías de ondas
WO2017060792A1 (en) * 2015-10-09 2017-04-13 Koninklijke Philips N.V. Handheld steering devices for intra vascular device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850369B2 (en) * 2016-04-08 2023-12-26 St. Jude Medical, Cardiology Division, Inc. Mapping variable loop catheter hand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2527A (en) * 1993-06-29 1995-10-31 C.R. Bard, Inc. Actuator for use with steerable catheter
JPH0838613A (ja) * 1994-05-27 1996-02-13 Terumo Corp カテーテルの操作具
CN101501352A (zh) * 2006-05-29 2009-08-05 Hi-Lex株式会社 控制索及利用该控制索的远距离操纵装置
WO2013140889A1 (ja) * 2012-03-19 2013-09-26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用ハンドル
US20130324921A1 (en) * 2012-06-04 2013-12-05 Justin A. Reed Deflection mechanism for an elongate medical devic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5377A (zh) * 2016-07-12 2019-03-1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医疗器械用线和医疗器械
CN109475377B (zh) * 2016-07-12 2021-04-2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医疗器械用线和医疗器械
CN108992737A (zh) * 2018-08-11 2018-12-14 闫红魁 防血栓不堵管留置针
CN114929321A (zh) * 2020-01-16 2022-08-19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医疗器具把持器
CN114929321B (zh) * 2020-01-16 2024-02-23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医疗器具把持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00761B1 (en) 2020-06-24
EP3100761A4 (en) 2018-01-10
JP2015163187A (ja) 2015-09-10
US20160339208A1 (en) 2016-11-24
EP3100761A1 (en) 2016-12-07
CN105939754B (zh) 2019-06-25
JP6554794B2 (ja) 2019-08-07
US10737065B2 (en) 2020-08-11
WO2015115504A1 (ja) 2015-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9754A (zh) 医疗器械
TWI629074B (zh) 導管、導管操作部及導管之製造方法
EP3546008B1 (en) Cathet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theter
EP2937110B1 (en) Medical device
CN105025972A (zh) 医用器械、探针以及医用器械的制造方法
JP2014138756A (ja) 医療機器
CN110430912A (zh) 用于导引器护套的止血阀设计
JP2013180156A (ja) 医療機器
JP6653698B2 (ja) 操縦可能医療装置及びその中のプルワイヤリング
JP2016174829A (ja) 医療用機器
JPWO2018008272A1 (ja) カテーテル
JP2015023952A (ja) 先端偏向操作可能カテーテル
CN110022927B (zh) 医疗设备
JP6568334B2 (ja) 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カテーテル操作部
JP2015093033A (ja) 医療機器
JP2015154810A (ja) 医療機器
JP6476614B2 (ja) 医療用機器
JP2015150026A (ja) 医療機器
JP2018083006A (ja) 医療機器
JP2013013654A (ja) カテーテ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