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82594B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82594B CN105882594B CN201610053828.2A CN201610053828A CN105882594B CN 105882594 B CN105882594 B CN 105882594B CN 201610053828 A CN201610053828 A CN 201610053828A CN 105882594 B CN105882594 B CN 10588259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mitation
- action component
- gear
- pull
- rot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 B60R22/405—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responsive to belt movement and vehicle m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安全带卷绕装置,能够抑制从W形棘爪(44)向限制体输入过大的负载。安全带卷绕装置(10)具备:卷绕系附于乘客的安全带(22)的带轴(20)、能够伴随着带轴的旋转而旋转的V齿轮(38)、通过动作而限制带轴向拉出方向的旋转的锁定爪(26)以及设置于V齿轮并在V齿轮以规定以上的速度向拉出方向旋转时变位而使锁定爪动作的W形棘爪(44)。另外,安全带卷绕装置具备限制体(66),在V齿轮向拉出方向旋转时移动至允许W形棘爪的变位的允许位置,在V齿轮向卷绕方向旋转时移动至W形棘爪能够抵接的限制位置,通过该限制体与W形棘爪抵接而限制该W形棘爪的变位,与W形棘爪的接触角度θ被设定为90°以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卷绕系附于乘客的安全带的安全带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在将带轴以及V齿轮向拉出方向急剧地旋转时,V齿轮的惯性质量块摆动,从而锁定棘爪动作而限制带轴向拉出方向的旋转。
另外,在V齿轮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有摩擦弹簧的一端,并且在摩擦弹簧安装有杆以及罩。在将带轴以及V齿轮旋转时,罩产生摩擦力,从而摩擦弹簧、杆以及罩转动。
在将带轴以及V齿轮向拉出方向旋转时,杆向非抵接位置转动,从而允许惯性质量块的摆动。另一方面,在将带轴以及V齿轮向卷绕方向旋转时,杆向抵接位置转动,从而惯性质量块与杆抵接,由此限制惯性质量块的摆动。
然而,在惯性质量块(动作部件)与杆(限制体)抵接,由此限制惯性质量块的摆动的构成中,抑制从惯性质量块向杆输入过大的负载尤为重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42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抑制从动作部件向限制体输入过大的负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具备:卷绕轴,其能够卷绕系附于乘客的安全带,通过向卷绕方向旋转而卷绕上述安全带,另一方面,通过上述安全带被拉出而向拉出方向旋转;旋转体,其能够伴随着上述卷绕轴的旋转而旋转;限制部件,其通过动作而限制上述卷绕轴向拉出方向的旋转;动作部件,其设置于上述旋转体,在上述旋转体以规定以上的速度向拉出方向旋转时变位而使上述限制部件动作;以及限制体,其在上述旋转体向拉出方向旋转时移动至允许上述动作部件的变位的允许位置,在上述旋转体向卷绕方向旋转时移动至能够供上述动作部件抵接的限制位置,通过该限制体与上述动作部件抵接而限制该动作部件的变位,该限制体与上述动作部件的接触角度被设定为90°以上。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基础上,上述动作部件的上述限制体侧的部位的刚性被设定为比上述动作部件的离开上述限制体的一侧的部位的刚性低。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基础上,上述动作部件与上述限制体滑动接触,由此解除上述限制体对上述动作部件的变位的限制,上述动作部件中与上述限制体滑动接触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以比上述限制体的与上述动作部件滑动接触的面小的半径弯曲。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卷绕轴向卷绕方向旋转从而卷绕安全带,另一方面,拉出安全带从而卷绕轴向拉出方向旋转。另外,旋转体能够伴随着卷绕轴的旋转而旋转,在旋转体以规定以上的速度向拉出方向旋转时,动作部件变位而使限制部件动作,从而限制卷绕轴向拉出方向的旋转。
另外,在旋转体向拉出方向旋转时,限制体向允许位置移动。由此,允许动作部件的变位。并且,在旋转体向卷绕方向旋转时,限制体向限制位置移动。由此,能够供动作部件抵接,另外,由于动作部件与限制体抵接,所以能够限制动作部件的变位。即,动作部件不使限制部件动作,因此不限制卷绕轴向拉出方向的旋转。
此处,在本发明中,限制体与动作部件的接触角度被设定为90°以上。因此,若动作部件与限制体抵接而对其进行按压,则动作部件与限制体在接触面容易滑动接触。换言之,在动作部件对限制体以高负载进行按压时,能够使限制体相对于动作部件向退避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抑制从动作部件向限制体输入过大的负载。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动作部件的限制体侧的部位的刚性被设定为较低,从而在动作部件对限制体进行按压时,能够使动作部件的限制体侧的部位容易挠曲。由此,在动作部件对限制体进行按压时,能够使限制体相对于动作部件更进一步退避。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在动作部件与限制体抵接后滑动接触,由此能够解除限制体对动作部件的变位的限制。此处,在本发明中,动作部件中与限制体滑动接触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以比限制体的与动作部件滑动接触的面小的半径弯曲。由此,能够缩小动作部件的如上述那样弯曲的面与限制体的与动作部件滑动接触的面的摩擦力。由此,在动作部件对限制体进行按压时,能够使限制体相对于动作部件更进一步退避。
附图说明
图1是对安全带卷绕装置进行分解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安全带卷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W形棘爪与限制罩接触的状态下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与图2对应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沿着图2所示的4-4线剖切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5是对W形棘爪与限制罩的接触部进行放大而表示的放大主视图。
图6是对W形棘爪与限制罩的接触部进一步进行放大而表示的放大主视图。
符号说明
10…安全带卷绕装置;20…带轴(卷绕轴);22…安全带;26…锁定爪(限制部件);38…V齿轮(旋转体);44…W形棘爪(动作部件);66…限制体;θ…接触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从后侧、外侧且上侧的倾斜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在附图中,利用箭头FR表示将安全带卷绕装置10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的车辆前方侧,利用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利用箭头UP表示车辆上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仅表示前后、上下的方向的情况下,是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10具备从车辆上侧观察呈大致U字状形成的框架12。该框架12具备以车宽方向为厚度方向并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背板12A、从背板12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屈曲延伸并且相互对置地配置的脚板12B以及脚板12C。另外,框架12的背板12A被固定于车体,从而能够将安全带卷绕装置10设置于车体。
在脚板12B以及脚板12C分别形成有大致圆状的配置孔14以及配置孔16,配置孔14与配置孔16相互沿车辆前后方向对置。另外,在配置孔14的外周整体形成有作为限制单元的构成锁定机构18的棘轮齿14A(内齿)。
在框架12的脚板12B与脚板12C之间设置有作为卷绕轴的大致圆柱状的带轴20,带轴20的后侧(脚板12B侧)的一端20A配置于脚板12B的配置孔14内,另一方面,带轴20的前侧(脚板12C侧)的另一端20B配置于脚板12C的配置孔16内。由此,带轴20能够在使其轴向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状态下沿周向旋转。此外,以下,在仅表示轴向、径向、周向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殊说明,则是表示带轴的轴向、径向、周向。
在带轴20卡止有长尺带状的安全带22(带)的基端侧,安全带22从基端侧开始卷绕于带轴20。在带轴20向卷绕方向(周向一方,即图1的箭头A的方向)旋转时,安全带22被卷绕于带轴20。另一方面,在从带轴20拉出安全带22时,带轴20向拉出方向(周向另一方,即图1的箭头B的方向)旋转。安全带22从框架12向上侧延伸突出,从而安全带22系附于落座在未图示的车辆的座椅的乘客。
在带轴20的另一端20B连结有作为卷绕施力单元的盘簧(省略图示),盘簧配置于框架12的前侧(脚板12C的前侧)。盘簧对带轴20向卷绕方向施力,由此,对安全带22作用有向带轴20的卷绕方向的作用力。因此,在将安全带22系附于乘客时,通过盘簧的作用力排除安全带22的松弛,另一方面,在解除安全带22向乘客的系附时,通过盘簧的作用力将安全带22卷绕于带轴20。
在带轴20的一端20A形成有该带轴20的径向外侧被敞开的收容孔24。在收容孔24内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收容有构成锁定机构18的作为限制部件的长尺板状的锁定爪26。另外,在锁定爪26的一端形成有锁定齿26A。另外,在锁定爪26一体地设置有圆柱状的动作轴28,动作轴28从锁定爪26向后侧突出。
在带轴20的一端20A的轴心部一体地设置有圆柱状的旋转轴30,旋转轴30从带轴20向后侧突出,并且与带轴20配置在同一轴上。
在框架12的后侧(脚板12B的后侧)设置有构成锁定机构18的传感器机构32。
传感器机构32具备使用树脂材料而形成并且前侧(脚板12B侧)被敞开的大致有底圆筒状的传感器支架34,该传感器支架34固定于脚板12B。传感器支架34的内侧的底面形成平面状的摩擦面34A(参照图4),摩擦面34A相对于带轴20的轴向垂直地配置。
在传感器支架34的后侧(与脚板12B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使用树脂材料而形成并且前侧被敞开的大致有底圆筒状的传感器罩36,传感器罩36在内部收容传感器支架34的状态下固定于脚板12B。
在传感器支架34内设置有作为旋转体的V齿轮38,该V齿轮38使用树脂材料而形成并且形成为后侧被敞开的有底圆筒状。在V齿轮38的底壁38A的轴心部立设有形成为筒状的筒状部38C,将带轴20的旋转轴30插入筒状部38C,从而V齿轮38能够相对于带轴20旋转。
在V齿轮38的底壁38A形成有长尺的未图示的动作槽,在动作槽插入有锁定爪26的动作轴28。在V齿轮38与带轴20的一端20A之间夹装有压缩螺旋弹簧40。而且,压缩螺旋弹簧40对V齿轮38相对于带轴20向拉出方向施力(对带轴20相对于V齿轮38向卷绕方向施力),而使动作轴28与动作槽的长边方向一端抵接。由此,能够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0的作用力卡止V齿轮38相对于带轴20向拉出方向的旋转,从而V齿轮38能够伴随着带轴20的旋转而绕带轴20的旋转轴30旋转。另外,在V齿轮38的外周整体形成有棘轮齿38B(外齿)。
在V齿轮38的底壁38A立设有圆柱状的摆动轴42,摆动轴42相对于V齿轮38的中心轴线配置于径向外侧。另外,摆动轴42的中心轴线与V齿轮38的中心轴线形成平行。
如图2所示,在摆动轴42以能够摆动(变位)的方式支承有作为动作部件的W形棘爪44。若详细叙述,则W形棘爪44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V齿轮38的轴心部侧被敞开的U字状,在该W形棘爪44的周向(V齿轮38的周向)的中间部形成有供摆动轴42插入的摆动轴插入孔44A。另外,W形棘爪44的周向另一方侧的端部成为与传感器支架34的被卡合部34B卡合的卡合部44B。并且,W形棘爪44的周向一方侧的端部形成朝向后述的限制体66的限制罩70侧延伸的抵接部44C。该抵接部44C形成为伴随着朝向周向一方侧逐渐变窄,另外,抵接部44C的周向一方侧的端面形成与限制罩70抵接的抵接面S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44C的轴向上的厚度设定为比W形棘爪44的周向的中间部44D的轴向上的厚度薄。由此,抵接部44C的刚性比W形棘爪44的周向的中间部44D的刚性低。
另外,在W形棘爪44与V齿轮38之间夹装有复位弹簧46,复位弹簧46对W形棘爪44向复原方向(箭头C的方向)施力。并且,通过复位弹簧46的作用力使W形棘爪44向复原方向的摆动被设置于V齿轮38的限制突起部38D阻止。
若V齿轮38向拉出方向旋转,则对W形棘爪44作用有相对于V齿轮38向卷绕方向的惯性力。由此,W形棘爪44欲相对于V齿轮38向动作方向(箭头D的方向)摆动。并且,在将V齿轮38向拉出方向急剧地旋转时,作用于W形棘爪44的惯性力超过复位弹簧46的作用力。由此,W形棘爪44相对于V齿轮38向动作方向摆动,由于W形棘爪44的卡合部44B与传感器支架34的被卡合部34B卡合,所以能够卡止V齿轮38向拉出方向的旋转。
如图1所示,在传感器支架34的下端部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48。加速度传感器48具备在车辆正面观察时上侧被敞开的大致U字状的壳体50,在壳体50的底壁上表面形成有凹状的弯曲面50A。在弯曲面50A上载置有球状的滚珠52,在滚珠52的上侧载置有大致板状的杆54。杆54的基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50的侧壁,在杆54的前端的上侧配置有V齿轮38。而且,滚珠52在壳体50的弯曲面50A上转动并上升,从而杆54向上侧转动。由此,杆54的前端与V齿轮38的棘轮齿38B啮合,从而能够阻止V齿轮38向拉出方向的旋转。
如上所述,在V齿轮38向拉出方向的旋转被阻止时,若带轴20相对于V齿轮38以克服压缩螺旋弹簧40的作用力的方式向拉出方向旋转,则锁定爪26的动作轴28向V齿轮38的动作槽的长边方向另一端侧移动,从而锁定爪26向带轴20(一端20A)的径向外侧移动。由此,锁定爪26的锁定齿26A与框架12(脚板12B)的棘轮齿14A啮合,从而能够锁定(限制)带轴20向拉出方向的旋转。其结果,能够锁定(限制)安全带22从带轴20的拉出。
如图4所示,在V齿轮38的底壁38A立设有呈圆柱状形成的支承轴56。另外,支承轴56的中心轴线与V齿轮38的中心轴线形成平行。另外,在支承轴56的轴心部形成有支承孔58,支承孔58向后侧(传感器支架34的摩擦面34A侧)被敞开,另一方面,前侧被底壁38A关闭。
另外,在支承轴5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有限制体66,如图2所示,该限制体66构成为包含通过将长尺棒状的部件弯折而形成的摩擦弹簧68、安装于摩擦弹簧68的限制罩70以及摩擦罩72。
如图4所示,摩擦弹簧68的一端部形成插入并支承于支承孔58的插入部68A,摩擦弹簧68的另一端部形成供摩擦罩72安装的摩擦罩安装部68B。另外,摩擦弹簧68的插入部68A与摩擦罩安装部68B之间的部位且插入部68A侧的部位形成供限制罩70(参照图2)安装的限制罩安装部68C。
另外,摩擦弹簧68的插入部68A与摩擦罩安装部68B之间的部位且摩擦罩安装部68B的部位形成挠曲部68D。而且,挠曲部68D在将限制体66配置于传感器支架34的摩擦面34A侧与V齿轮38的底壁38A之间的状态下挠曲。通过该挠曲部68D的弹力,能够将摩擦罩72按压于传感器支架34的摩擦面34A。由此,在V齿轮38旋转时,摩擦罩72在摩擦面34A上滑动,从而在摩擦罩72与摩擦面34A之间产生摩擦力。
如图2所示,限制罩70使用树脂材料而形成并且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该限制罩70具备安装于摩擦弹簧68的限制罩安装部68C的矩形块状的安装部70A与从安装部70A的一端部朝向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侧延伸的被抵接部70B。另外,被抵接部70B的端面形成供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的被抵接面S2,另外,被抵接面S2在正面观察时呈弧状弯曲。
在V齿轮38向卷绕方向旋转时,限制体66绕支承轴56(参照图4)向一侧(箭头D方向侧)转动,从而限制体66向限制位置(在图2中为由实线表示的位置)转动。而且,如图3所示,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面S1)与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被抵接面S2)抵接,由此能够限制W形棘爪44相对于V齿轮38向动作方向的摆动。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以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面S1)与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被抵接面S2)的接触点P的两者的接触角度θ成为90°以上的方式设定抵接面S1以及被抵接面S2的形状。
具体而言,在使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面S1)与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被抵接面S2)以静态状态(两者的接触点不产生压力的状态下)接触的状态下,设定为在限制罩70的转动中心C以及接触点P经过的线L1与接触点P的抵接面S1以及被抵接面S2的切线L2所成的角度θ成为90°~135°。由此,若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面S1)对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被抵接面S2)进行按压的力超过规定值,则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面S1)与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被抵接面S2)滑动接触,从而限制体66绕支承轴56(参照图4)向另一侧(箭头C方向侧)转动。即,限制体66从限制位置(在图2中为利用实线表示的位置)向后述的允许位置(在图2中为利用想像线表示的位置)侧转动。
另外,如图6所示,W形棘爪44的抵接面S1的一部分以比限制罩70的被抵接面S2的曲率半径R2小的曲率半径R1弯曲。另外,以该曲率半径R1弯曲的部分相对于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面S1)与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被抵接面S2)以静态状态接触的位置位于径向内侧。
如图2所示,在V齿轮38向拉出方向旋转时,限制体66绕支承轴56(参照图4)向另一侧(箭头C方向侧)转动,限制体66向允许位置(在图2中为利用想像线表示的位置)转动。而且,即使W形棘爪44摆动,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面S1)也形成不与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被抵接面S2)抵接的状态,由此能够允许W形棘爪44相对于V齿轮38向动作方向的摆动。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以上的构成的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牵引安全带22,而使带轴20以及V齿轮38以克服盘簧的作用力的方式向拉出方向旋转,从而安全带22从带轴20被拉出,而系附于乘客。
在车辆被急减速时,在加速度传感器48中,滚珠52在壳体50的弯曲面50A上转动并上升,从而杆54向上侧转动,而将前端啮合于V齿轮38的棘轮齿38B。由此,能够卡止V齿轮38向拉出方向的旋转。
另外,在车辆被急减速时,乘客因惯性力而移动,从而安全带22被乘客从带轴20拉出,从而带轴20以及V齿轮38向拉出方向急剧地旋转。
另外,在V齿轮38向拉出方向旋转时,限制体66通过在传感器支架34的摩擦面34A与摩擦罩7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转动,从而向允许位置(在图2中为利用假想线表示的位置)转动。其结果,能够允许W形棘爪44相对于V齿轮38向动作方向的摆动。
由此,如上所述,在V齿轮38向拉出方向急剧地旋转时,W形棘爪44相对于V齿轮38向动作方向摆动,由于W形棘爪44的卡合部44B与传感器支架34的被卡合部34B卡合,所以能够卡止V齿轮38向拉出方向的旋转。
另外,在V齿轮38向拉出方向的旋转被阻止时,带轴20相对于V齿轮38以克服压缩螺旋弹簧40的作用力的方式向拉出方向旋转,从而锁定爪26的动作轴28向V齿轮38的动作槽的长边方向另一端侧移动,进而锁定爪26向带轴20的径向外侧移动。由此,锁定爪26的锁定齿26A与框架12的棘轮齿14A啮合,从而能够锁定带轴20向拉出方向的旋转。由此,能够锁定安全带22从带轴20的拉出,进而通过安全带22约束乘客。
另一方面,若解除安全带22向乘客的系附,则带轴20以及V齿轮38通过盘簧的作用力向卷绕方向旋转,从而能够将安全带22卷绕于带轴20。
此处,在安全带22向带轴20的卷绕结束时,存在带轴20以及V齿轮38因向卷绕方向的旋转停止的反推作用而向拉出方向急剧地旋转的可能性。
因此,在V齿轮38向卷绕方向旋转时,限制体66通过在传感器支架34的摩擦面34A与摩擦罩7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转动,从而向限制位置(在图2中为利用实线表示的位置)移动。而且,如图3所示,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面S1)与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被抵接面S2)抵接,由此能够限制W形棘爪44相对于V齿轮38向动作方向的摆动。
由此,W形棘爪44的卡合部44B不与传感器支架34卡合,而不卡止V齿轮38向拉出方向的旋转,从而锁定爪26不向带轴20的径向外侧移动。因此,锁定爪26的锁定齿26A不与框架12的棘轮齿14A啮合,而不锁定带轴20向拉出方向的旋转。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安全带22从带轴20的拉出的锁定(所谓端部锁定),从而能够从带轴20拉出安全带22。
然而,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面S1)与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被抵接面S2)的接触点的两者的接触角度θ被设定为90°以上。因此,从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向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输入有高负载,若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面S1)对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被抵接面S2)进行按压的力超过规定值,则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面S1)与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被抵接面S2)滑动接触,从而限制体66绕支承轴56(参照图4)向另一侧(箭头C方向侧)转动。即,限制体66从限制位置(在图2中为利用实线表示的位置)向后述的允许位置(在图2中为利用想像线表示的位置)侧转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从W形棘爪44向限制体66输入过大的负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的轴向上的厚度被设定为比该W形棘爪44的周向的中间部44D的厚度薄,从而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的刚性比该W形棘爪44的周向的中间部44D的刚性低。由此,在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面S1)对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被抵接面S2)进行按压时,能够使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向径向外侧容易挠曲。如上,若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向径向外侧挠曲,则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面S1)与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被抵接面S2)的接触点的两者的接触角度θ更加增大。由此,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抵接面S1)与限制罩70的被抵接部70B(被抵接面S2)更加容易滑动接触,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从W形棘爪44向限制体66输入过大的负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W形棘爪44的抵接面S1的一部分以比限制罩70的被抵接面S2的曲率半径R2小的曲率半径R1弯曲。由此,能够缩小W形棘爪44的抵接面S1的以曲率半径R1弯曲的部分与限制罩70的被抵接面S2的摩擦力。其结果,能够使W形棘爪44相对于限制罩70进一步退避,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从W形棘爪44向限制体66输入过大的负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对使W形棘爪44的抵接面S1的一部分以比限制罩70的被抵接面S2的曲率半径R2小的曲率半径R1弯曲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针对是否使W形棘爪44的抵接面S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以比限制罩70的被抵接面S2的曲率半径R2小的曲率半径R1弯曲,只要考虑W形棘爪44对限制罩70进行按压的力的允许值等而适当地设定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的刚性设定为比该W形棘爪44的周向的中间部44D的刚性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针对是否将W形棘爪44的抵接部44C的刚性设定为比该W形棘爪44的周向的中间部44D的刚性低,也只要考虑W形棘爪44对限制罩70进行按压的力的允许值等而适当地设定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除了上述以外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Claims (3)
1.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绕轴,其能够卷绕系附于乘客的安全带,通过向卷绕方向旋转而卷绕所述安全带,另一方面,通过所述安全带被拉出而向拉出方向旋转;
旋转体,其能够伴随着所述卷绕轴的旋转而旋转;
限制部件,其通过动作而限制所述卷绕轴向拉出方向的旋转;
动作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旋转体,在所述旋转体以规定以上的速度向拉出方向旋转时变位而使所述限制部件动作;
限制体,其在所述旋转体向拉出方向旋转时转动至允许所述动作部件的变位的允许位置,在所述旋转体向卷绕方向旋转时转动至所述动作部件能够抵接的限制位置,并且通过所述限制体与所述动作部件抵接而限制该动作部件的变位,所述限制体与所述动作部件的接触角度被设定为90°以上,
若所述动作部件对所述限制体进行按压的力超过规定值,则所述限制体向复原方向侧转动,
所述接触角度是在所述限制体的转动中心以及接触点经过的线与接触点的所述动作部件的抵接面以及所述限制体的被抵接面的切线所成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作部件的所述限制体侧的部位的刚性被设定为比所述动作部件的离开所述限制体的一侧的部位的刚性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作部件与所述限制体滑动接触,由此解除所述限制体对所述动作部件的变位的限制,
所述动作部件的与所述限制体滑动接触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以比所述限制体中与所述动作部件滑动接触的面小的半径弯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25484 | 2015-02-12 | ||
JP2015025484A JP6228556B2 (ja) | 2015-02-12 | 2015-02-12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82594A CN105882594A (zh) | 2016-08-24 |
CN105882594B true CN105882594B (zh) | 2019-06-18 |
Family
ID=56551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53828.2A Active CN105882594B (zh) | 2015-02-12 | 2016-01-27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81630B2 (zh) |
JP (1) | JP6228556B2 (zh) |
CN (1) | CN105882594B (zh) |
DE (1) | DE10201610226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BR122021013798B1 (pt) * | 2015-12-18 | 2023-04-18 | Eddy Current Limited Partnership | Mecanismo de controle de funcionamento variável para sistema motriz |
JP6419766B2 (ja) * | 2016-12-20 | 2018-11-07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CN110304013B (zh) * | 2018-03-27 | 2021-10-2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卷带装置及车辆 |
CN109159755A (zh) * | 2018-10-19 | 2019-01-08 |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安全带卷收器的锁止装置以及安全带卷收器 |
US20220161755A1 (en) * | 2019-04-09 | 2022-05-26 |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 Webbing take-up device |
JP2020172247A (ja) * | 2019-04-09 | 2020-10-22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JP2020172148A (ja) * | 2019-04-09 | 2020-10-22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CN113895633B (zh) * | 2021-12-10 | 2022-02-18 | 大同航源众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民用航空器安全带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764754B1 (ko) * | 2006-09-20 | 2007-10-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시트벨트 리트랙터 |
CN101519060A (zh) * | 2008-02-29 | 2009-09-02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CN100537310C (zh) * | 2006-06-20 | 2009-09-09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织物带卷收装置 |
CN103569032A (zh) * | 2012-08-10 | 2014-02-12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14201B2 (ja) * | 2006-06-20 | 2012-04-11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
JP5797381B2 (ja) * | 2010-05-27 | 2015-10-21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JP6138507B2 (ja) * | 2013-02-12 | 2017-05-31 |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2015
- 2015-02-12 JP JP2015025484A patent/JP6228556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1-27 CN CN201610053828.2A patent/CN105882594B/zh active Active
- 2016-02-05 US US15/016,522 patent/US9981630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2-10 DE DE102016102261.6A patent/DE102016102261A1/de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537310C (zh) * | 2006-06-20 | 2009-09-09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织物带卷收装置 |
KR100764754B1 (ko) * | 2006-09-20 | 2007-10-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시트벨트 리트랙터 |
CN101519060A (zh) * | 2008-02-29 | 2009-09-02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CN103569032A (zh) * | 2012-08-10 | 2014-02-12 |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981630B2 (en) | 2018-05-29 |
US20160236647A1 (en) | 2016-08-18 |
JP6228556B2 (ja) | 2017-11-08 |
DE102016102261A1 (de) | 2016-08-18 |
JP2016147589A (ja) | 2016-08-18 |
CN105882594A (zh) | 2016-08-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82594B (zh)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
KR102236551B1 (ko) | 도막 전사구 | |
GB1592713A (en) | Safety belt reeling device | |
JP5781035B2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US8925850B2 (en) | Webbing retractor | |
JP5528975B2 (ja) |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 |
KR101315057B1 (ko) | 줄자 | |
JP2011246013A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及び回転検出部材の製造方法 | |
JP2013159318A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JP2011116284A (ja) |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 |
EP1992529A3 (en) | Torsion bar support structure of seat belt retractor | |
KR101759836B1 (ko) | 웨빙 권취 장치 | |
CN104755331B (zh) | 用于安全带卷收器的锁紧机构 | |
JP5911773B2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JP5226541B2 (ja) |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 |
JP2012011913A (ja) |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
CN103921757A (zh) | 安全带卷取装置 | |
CN102310838B (zh)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
JP4658409B2 (ja) |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 |
KR20140021379A (ko) | 시트벨트 리트랙터의 로킹 장치 | |
JP6061877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 |
JP2014151842A5 (zh) | ||
KR100645382B1 (ko) | 좌석벨트용 리트랙터 | |
JP2011246011A (ja) |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 |
US20150272304A1 (en) | Communication device restraining means and method thereof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