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2758B - 安全带卷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卷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02758B
CN104002758B CN201410052063.1A CN201410052063A CN104002758B CN 104002758 B CN104002758 B CN 104002758B CN 201410052063 A CN201410052063 A CN 201410052063A CN 104002758 B CN104002758 B CN 1040027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tchet
crevis
tape spool
towards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20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02758A (zh
Inventor
山田和弘
角屋敷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02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27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02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27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 B60R22/405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responsive to belt movement and vehicle movement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带卷取装置,能够防止或者减轻在锁止棘爪与框架的棘轮孔的棘齿啮合的状态下锁止棘爪将锁止棘爪的收纳部朝封闭部分按压。在本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在从与带轴主体相反侧封闭棘爪收纳槽(96)的封闭部(132)形成有切口部(134)。因此,在与从拉出方向侧起第二个以后的棘齿(122)对置的位置并未形成封闭部(132)。由此,即便锁止棘爪(80)的头部(104)、尤其是头部(104)中的卷取方向侧欲以从带轴主体(24)离开的方式变位,头部(104)也不会与封闭部(132)抵接,或者即便头部(104)与封闭部(132)抵接,头部(104)按压封闭部(132)的力也变小。

Description

安全带卷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车辆的座椅安全带的安全带卷取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一例,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能够通过形成于构成锁止机构的锁止棘爪(在专利文献1中称为锁止板)的棘齿与形成于框架的脚板的棘轮孔的棘齿啮合而限制带轴朝拉出方向旋转。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6011号公报
然而,当在锁止棘爪的棘齿与棘轮孔的棘齿啮合的状态下带轴欲朝拉出方向旋转时,在锁止棘爪中,形成有棘齿的部分、特别是该部分的拉出方向侧欲在带轴的轴向上从带轴离开。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收纳锁止棘爪的部分一体形成于带轴,收纳锁止棘爪的部分的与带轴的主体部分相反侧被封闭。通过如上所述锁止棘爪欲离开,该封闭部分被锁止棘爪不必要地按压。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防止或者减轻当锁止棘爪与框架的棘轮孔的棘齿啮合时锁止棘爪对锁止棘爪的收纳部的封闭部分的按压的安全带卷取装置。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具备:框架,在该框架形成有具有内齿的棘齿的棘轮孔;带轴,该带轴具有通过朝卷取方向旋转而卷取安全带的带轴主体;锁止棘爪,该锁止棘爪设置在上述带轴主体的轴向侧方,在头部形成有与上述棘轮孔的棘齿对应的多个外齿的棘齿,并且,从上述头部的拉出方向侧伸出有尾部;锁止基座,该锁止基座在上述带轴主体的轴向侧方形成于上述带轴,且形成有棘爪收纳槽,该棘爪收纳槽将上述锁止棘爪收纳于内侧且在外周部的上述头部侧开口;传感机构,通过该传感机构工作而使上述锁止棘爪朝锁止方向移动,使上述头部的棘齿与上述棘轮孔的棘齿啮合,限制上述带轴朝上述拉出方向旋转;以及封闭部,该封闭部从上述锁止基座的与上述带轴相反侧封闭上述棘爪收纳槽,并且,以与上述锁止棘爪的上述棘齿中的从上述卷取方向侧起的第二个以后的棘齿对置的方式形成有切口部。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当传感机构工作时,被收纳在形成于带轴的锁止基座的棘爪收纳槽内的锁止棘爪朝锁止方向移动。以这种方式移动的锁止棘爪的头部接近形成于框架的棘轮孔的内周部,形成于头部的棘齿与形成于棘轮孔的内周部的棘齿啮合。当这样锁止棘爪的棘齿与棘轮孔的棘齿啮合时,限制锁止棘爪朝拉出方向旋转,伴随与此,限制带轴朝拉出方向旋转。通过限制带轴朝拉出方向旋转,限制安全带从带轴主体拉出,能够利用安全带有效地约束乘员的身体。
另一方面,在这样锁止棘爪的棘齿与棘轮孔的棘齿啮合的状态下,当带轴、进而锁止棘爪欲朝拉出方向旋转时,锁止棘爪的头部、尤其是头部的拉出方向侧欲朝与带轴主体相反侧变位。此处,在从与带轴主体相反侧封闭收纳锁止棘爪的棘爪收纳槽的封闭部形成有切口部,该切口部与锁止棘爪的棘齿中的从卷取方向侧起第二个以后的棘齿对置。因此,即便锁止棘爪的头部、尤其是头部的拉出方向侧朝与带轴主体相反侧变位,该部分也不会与封闭部抵接,或者抵接范围小。因此,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封闭部也不会从锁止棘爪承受按压力。
对于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中,将上述封闭部形成为在上述带轴的轴向上与上述头部中的靠上述卷取方向侧的端部附近对置,并且,将上述引导槽中的靠上述卷取方向侧的内壁形成为能够与上述锁止棘爪抵接,与上述头部中的靠上述卷取方向侧的端部附近对置的上述封闭部和上述引导槽中的靠上述卷取方向侧的内壁与上述锁止棘爪抵接而将上述锁止棘爪朝上述锁止方向引导。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封闭部形成为与锁止棘爪的头部中的靠卷取方向侧的端部附近在带轴的轴向上对置。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引导槽中的靠卷取方向侧的内壁形成为能够与锁止棘爪抵接。
当传感机构工作而锁止棘爪欲移动时,与锁止棘爪的头部中的靠卷取方向侧的端部附近对置的封闭部和引导槽中的靠卷取方向侧的内壁与锁止棘爪抵接,从而将锁止棘爪朝锁止方向引导。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锁止棘爪不经意地朝锁止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结果,能够使锁止棘爪的棘齿与棘轮孔的棘齿良好地啮合。
对于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本发明中,从上述锁止基座的与上述带轴主体相反侧以与上述带轴主体同轴的方式形成轴部,并且,使上述棘爪收纳槽以绕过上述轴部的形成范围的方式弯曲。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从锁止基座的与带轴主体相反侧以与带轴主体同轴的方式形成有轴部。此处,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棘爪收纳槽以绕过该轴部的形成范围的方式弯曲。因此,轴部在带轴主体的轴向上与带轴主体连续。由此,能够提高轴部的机械强度。
对于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本发明中,上述安全带卷取装置具备:抵接面,该抵接面设定于上述棘爪收纳槽的内侧面,在上述锁止棘爪的棘齿与上述棘轮孔的棘齿啮合的状态下,上述抵接面与上述锁止棘爪的侧面中的相比沿着上述带轴的轴向上的中间部靠上述带轴主体侧的部分抵接,对上述锁止棘爪赋予朝上述带轴的上述拉出方向的旋转力,并承受与该旋转力相应的反力;以及凹部,该凹部形成于上述抵接面与上述封闭部之间,具有以朝上述棘爪收纳槽的开口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面,且形成为朝上述棘爪收纳槽的开口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凹形状。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抵接面设定于棘爪收纳槽的内侧面。在锁止棘爪的棘齿与棘轮孔的棘齿啮合的状态下,该抵接面与锁止棘爪的侧面中的相比沿着上述带轴的轴向上的中间部靠带轴主体侧的部分抵接。此外,当在该状态下带轴欲朝拉出方向旋转时,抵接面将该旋转力赋予给锁止棘爪而欲使锁止棘爪朝拉出方向旋转。在锁止棘爪的棘齿与棘轮孔的棘齿啮合的状态下,限制锁止棘爪朝拉出方向旋转。因此,抵接面承受与上述朝拉出方向的旋转力相应的反力。
此处,在抵接面与封闭部之间形成有凹形状的凹部。该凹部具有朝棘爪收纳槽的开口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弯曲面,当锁止棘爪按压封闭部时,从锁止棘爪赋予的载荷并不集中于特定的部位而是在凹部的弯曲面分散。由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即便由抵接面承受来自锁止棘爪的载荷,也能够减轻或者防止因来自锁止棘爪的按压力对封闭部等的影响。
对于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本发明中,将当上述传感机构工作时使上述锁止棘爪朝上述锁止方向引导的引导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上述抵接面。
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在棘爪收纳槽的内侧面设定有引导面,锁止棘爪的侧面与该引导面抵接。当传感机构工作时,锁止棘爪被引导面引导而朝锁止方向移动,锁止棘爪的棘齿与棘轮孔的棘齿啮合。
此处,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该引导面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上述抵接面。因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即便利用引导面对锁止棘爪进行引导,也能够减轻或者防止因来自锁止棘爪的按压力对封闭部等的影响。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能够减轻或者防止在锁止棘爪与框架的棘轮孔的棘齿啮合的状态下锁止棘爪对锁止棘爪的收纳部的封闭部分的按压。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与带轴主体相反侧观察锁止基座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锁止棘爪与棘轮孔的棘齿卡合后的状态的与图2对应的侧视图。
图4是在相比封闭部靠带轴主体侧的位置剖切锁止棘爪而得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凹部以及弯曲部的结构的锁止棘爪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安全带卷取装置;14:框架;22:带轴;44:锁止基座;46:轴部;80:锁止棘爪;96:棘爪收纳槽;102:尾部;104:头部;108:引导面(抵接面);110:引导面(抵接面);132:封闭部;134:切口部;136:凹部;142:弯曲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1中利用分解立体图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取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概要。
如该图所示,安全带卷取装置10的装置主体12具备框架14。框架14具备板状的背板16。脚板18从背板16的宽度方向一端朝背板16的厚度方向一方侧伸出,脚板20从背板16的宽度方向另一端朝背板16的厚度方向一方侧(即与脚板18从背板16伸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伸出。因此,框架14整体上形成为凹形状,框架14的背板16例如在车辆的后部座椅的后方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构成车体的骨架部件、加强部件等。
并且,装置主体12具备带轴22。带轴22具备设置在脚板18与脚板20之间的带轴主体24。带轴主体24形成为中心轴线方向沿着脚板18与脚板20的对置方向的圆柱形状,并且其外周部被适当地减重以实现轻量化。长条带状的安全带26的长边方向基端侧卡止于该带轴主体24,当带轴主体24绕其中心轴线朝一方旋转时,安全带26呈层状地卷取于带轴主体24的外周部。
带轴主体24在脚板20侧的端部以与带轴主体24同轴的方式形成有外径尺寸大于带轴主体24的外径尺寸的凸缘部28。在该凸缘部28的与带轴主体24相反侧以与带轴主体24同轴的方式形成有外齿的棘轮部30。棘轮部30位于形成于脚板20的孔部32的内侧。在孔部32的内周部中的、安全带26从带轴主体24拉出的拉出方向侧的部分形成有内齿的棘齿34。
当通过安全带26被牵拉而带轴主体24沿与上述卷取方向的相反的拉出方向旋转且带轴主体24朝安全带26的牵拉方向侧变位时,棘轮部30与孔部32的棘齿34啮合。由此,在带轴主体24的脚板20侧限制带轴主体24朝拉出方向旋转。在棘轮部30的与凸缘部28相反侧以与带轴主体24同轴的方式形成有未图示的轴部。
该轴部进入设置在脚板20的外侧(即脚板20的与脚板18相反侧)的未图示的弹簧壳的内侧,且轴部由弹簧壳直接或间接地支承为旋转自如。在弹簧壳的内侧设置有盘簧。该盘簧通过轴部、进而带轴22朝拉出方向旋转而被卷紧,且借助其作用力对带轴22朝卷取方向施力。通过借助该作用力而带轴22朝旋转方向旋转,上述的安全带26被卷取于带轴22。
并且,带轴主体24在脚板18侧的端部以与带轴主体24同轴的方式形成有外径尺寸大于带轴主体24的外径尺寸的凸缘部42。在该凸缘部42的与带轴主体24相反侧形成有锁止基座44,此外,从锁止基座44的与凸缘部42相反侧的面以与带轴主体24同轴的方式突出形成有轴部46。
另一方面,在脚板18的外侧(即脚板18的与脚板20相反侧)、且在脚板18形成有传感机构52。传感机构52具备传感器座54。传感器座54在脚板18的外侧(即脚板18的与脚板20相反侧)安装于脚板18。传感器座54形成为朝脚板18侧开口的凹形状,上述轴部46进入该传感器座54,轴部46、进而带轴22由传感器座54支承为旋转自如。
在该传感器座54的内侧设置有V齿轮56。V齿轮56由轴部46支承为能够旋转。压缩螺旋弹簧58的一端卡止于V齿轮56。该压缩弹簧58的另一端卡止于形成在上述锁止基座44的与凸缘部42相反侧的面上的卡止凸部60。因此,尽管如上所述V齿轮56由轴部46支承为能够旋转,但例如当带轴22朝拉出方向旋转时,由此而被压缩的压缩螺旋弹簧58对V齿轮56朝拉出方向施力,借助该作用力,V齿轮56追随于带轴22而朝拉出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在V齿轮56的与脚板18相反侧设置有构成WSIR机构的W棘爪62。W棘爪62在沿半径方向从V齿轮56的旋转中心离开的位置由V齿轮56支承为能够绕以与V齿轮56的中心轴线相同的方向作为轴向的轴摆动。W棘爪62由未图示的受扭螺旋弹簧等施力部件朝拉出方向施力。然而,通过V齿轮56以规定大小以上的旋转角速度朝拉出方向旋转,因惯性而欲停留在该位置的W棘爪62结果相对于V齿轮56朝卷取方向相对摆动,W棘爪62与形成在传感器座54的内侧的未图示的棘齿啮合。由此来限制V齿轮56朝拉出方向旋转(WSIR机构工作状态)。
并且,在传感器座54中的相比V齿轮56的配置位置靠下侧的位置形成有朝与脚板18相反侧开口的传感器收纳部64,在该传感器收纳部64的内侧设置有构成VSIR机构的加速度传感器70。加速度传感器70具备传感器壳体72。
在传感器壳体72具备朝上方开口的凹面74,球状的滚珠76被载置在该凹面74上。在该滚珠76的上侧,传感器杆78由壳体60支承为能够在上下方向转动。当通过车辆急减速而滚珠76惯性移动从而在凹面74上上升时,滚珠76从下方推压传感器杆78而使传感器杆78朝上方转动。这样转动的传感器杆78的前端侧与形成在V齿轮56的外周部的棘轮卡合,限制V齿轮56朝拉出方向旋转(VSIR机构工作状态)。
这样,当在WSIR机构和VSIR机构工作的状态(即V齿轮56朝拉出方向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带轴22朝拉出方向旋转时,上述的压缩螺旋弹簧58被压缩而产生相对于V齿轮56的朝带轴22的拉出方向的旋转。当产生这样的相对于V齿轮56的朝带轴22的拉出方向的旋转时,构成锁止机构的锁止棘爪80工作。
锁止棘爪80设置于上述的锁止基座44。如图2以及图4所示,锁止基座44具备侧部92、94。该侧部92与94之间形成棘爪收纳槽96,锁止棘爪80的大部分被收纳在棘爪收纳槽96的内侧。锁止棘爪80具备窄幅板状的尾部102。尾部102在长边方向上绕以与带轴22的中心轴线相同的方向作为轴向的轴平缓地弯曲,此外,尾部102的长边方向前端侧朝卷取方向侧折弯或者弯曲。在该尾部102的前端形成有板状的头部即头部104,锁止棘爪80整体上形成为大致V字状。
上述的侧部92与锁止棘爪80的尾部102的宽度方向一端对置。侧部92的靠尾部102侧的面形成作为抵接面的引导面108。引导面108效仿以突出的方式平缓的弯曲的尾部102的宽度方向一端朝尾部102侧呈凹状地弯曲,且在相比尾部102的长边方向中间部靠前端侧的位置与尾部102的宽度方向一端抵接。
另一方面,侧部94与尾部102的宽度方向另一端对置。侧部94具备作为抵接面的引导面110。引导面110在相比尾部102的长边方向中间部靠基端侧的位置与尾部102的宽度方向另一端对置。引导面110效仿呈凹状地弯曲的尾部102的宽度方向另一端而以朝尾部102侧突出的方式弯曲,且与尾部102的尾部102的宽度方向另一端抵接。
上述引导面108、110与尾部102的宽度方向端部抵接,由此,尾部102、即锁止棘爪80的移动被限制。
并且形成为:侧部94的相比引导面110靠尾部102的前端侧的部分从尾部102的宽度方向另一端离开。如图5所示,该部分的与尾部102的宽度方向另一端对置的面形成为朝外部102侧呈凹状地弯曲的弯曲面112。并且,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该侧部94中,在形成有弯曲面112的部分,侧部94形成为包含相比上述的带轴22的轴部46靠侧部92侧的形成位置(即轴部46的靠锁止基座44侧的部分)。因此,凸缘部42(进而带轴主体24)和轴部46借助侧部94在轴向上连续地相连。因此,棘爪收纳槽96形成为在锁止基座44中绕过轴部46的形成位置。
如图4所示,侧部94中相比弯曲面112靠尾部102的前端侧的部分形成为头部抵接部114。在锁止棘爪80被收纳于棘爪收纳槽96的状态下,头部104的外周部中的、靠侧部94侧的部分与头部抵接部114抵接。由此,锁止棘爪80在棘爪收纳槽96内的移动被限制。
并且,在锁止棘爪80的头部104形成有朝V齿轮56侧突出的引导突起116。与该引导突起116对应,在上述的V齿轮56形成有引导孔118(参照图2以及图3)。引导孔118形成为在长边方向中间部适当弯曲或者折弯的长孔状,引导突起116的前端侧进入引导孔118。当带轴22相对于V齿轮56相对于地拉出方向旋转时,引导突起116按压引导孔118的内周部。
此时,借助引导突起116从引导孔118的内周部承受的按压反力,引导突起116被沿引导孔118的长边方向引导。此外,此时锁止棘爪80的尾部102被侧部92、94的引导面108、110引导,由此,锁止棘爪80以锁止棘爪80的头部104朝带轴22的旋转半径方向外侧从棘爪收纳槽96突出的方式移动。
并且,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锁止棘爪80的头部104的外周部,在面向带轴22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面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棘齿122。以与该棘齿122对置的方式,在框架14的脚板18形成有内齿的棘轮孔124。当如上所述锁止棘爪80以头部104朝带轴22的旋转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移动时,如图3所示,头部104的棘齿122与棘轮孔124的棘齿啮合。
在该状态下,锁止棘爪80无法绕带轴主体24的中心轴线朝拉出方向旋转。此外,在该状态下,锁止棘爪80的尾部102与侧部92、94的引导面108、110抵接,锁止棘爪80承受带轴22欲朝拉出方向旋转时的载荷,由此,限制带轴22的脚板18侧朝拉出方向旋转。
并且,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锁止基座44形成有封闭部132,棘爪收纳槽96由封闭132从与凸缘部42相反侧封闭。在该封闭部132,与锁止棘爪80的头部104对应地形成有切口部134。上述引导突起116通过该切口部134。
并且,切口部134形成为:在锁止棘爪80被收纳于棘爪收纳槽96内的状态下,该切口部134与多个棘齿122中的、从卷取方向侧起第二个以后的棘齿122在带轴22的轴向对置。因此,在锁止棘爪80被收纳于棘爪收纳槽96内的状态下,在与从卷取方向侧起第二个以后的棘齿122对置的位置并未形成封闭部132。但是,在头部104中的最靠卷取方向侧的棘齿122以及相比该棘齿122靠卷取方向侧的部分,封闭部132与头部104对置。
此外,在封闭部132与侧部92、94连接的连接部分中的、与上述引导面108、110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凹部136。如图5所示,凹部136形成为朝尾部102侧开口的凹形状。凹部136具有随着趋向封闭部132侧而朝棘爪收纳槽96的开口宽度方向外侧逐渐变位的斜面部138。从该斜面部138的靠封闭部132侧的端部起连续地形成有平面部140。该平面部140面向棘爪收纳槽96的开口宽度方向内侧,从该平面部140的与斜面部138相反侧的端部起连续地形成有弯曲面142。弯曲面142以棘爪收纳槽96的开口宽度方向内侧、且是棘爪收纳槽96的底部侧(与封闭部132相反侧)作为曲率的中心弯曲,且在与平面部140相反侧的端部与封闭部132相连。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凹部136形成为由斜面部138、平面部140、弯曲面142构成的大致扇形状,但是,凹部136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这种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基于车辆急减速时的车辆的加速度而VSIR机构工作,当带轴22朝拉出方向的旋转加速度变为规定的大小以上时WSIR机构工作。
当车辆变为急减速状态时,加速度传感器70的滚珠76在传感器壳体72的凹面74上滚动。当由此而滚珠76在凹面74的斜面上上升时,滚珠76将传感器杆78朝上方推压。由滚珠76推压的传感器杆78朝上方转动,传感器杆78的前端与形成在V齿轮56的外周部的棘齿啮合。由此,限制V齿轮56朝拉出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例如当车辆急减速时就座于车辆的座椅的乘员的身体欲朝车辆前方惯性移动,由此,安全带26被牵拉,带轴22朝拉出方向旋转。当追随于带轴22旋转的V齿轮56朝拉出方向的旋转角速度为规定大小时,设置于V齿轮56的W棘爪62相对于V齿轮56相对摆动,由此,W棘爪62的前端与设置于传感器座54的内侧的棘齿啮合。由此,限制V齿轮56朝拉出方向旋转。
通常,当带轴22朝拉出方向旋转时,V齿轮56借助压缩螺旋弹簧58而以追随带轴22的方式旋转,但是,当在如上所述V齿轮56朝拉出方向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带轴22朝拉出方向旋转时,带轴22一边使压缩螺旋弹簧58压缩变形一边相对于V齿轮56朝拉出方向相对旋转。当发生这样的带轴22相对于V齿轮58朝拉出方向的相对旋转时,进入V齿轮58的引导孔118的锁止棘爪80的引导突起116按压引导孔118的内周部。
借助此时引导突起116从引导孔118的内周部承受的按压反力,引导突起116沿引导孔118的长边方向被引导。此外,此时锁止棘爪80的尾部102由侧部92、94的引导面108、110引导,头部104由头部抵接部114引导。尤其地,引导面110、头部抵接部114作为卷取方向侧的内壁对锁止棘爪进行引导。此外,在该状态下,头部104中的最靠卷取方向侧的棘齿122以及相比该棘齿122靠卷取方向侧的部分与封闭部132对置。由此,头部104不会朝意料之外的方向、例如棘爪收纳槽96的开口方向等移动,锁止棘爪80以该锁止棘爪80的头部104朝带轴22的旋转半径方向外侧从棘爪收纳槽96突出的方式朝锁止方向移动。
对于头部104从棘爪收纳槽96突出的锁止棘爪80,形成于头部104的棘齿122与形成于框架14的脚板18的棘轮孔124的棘齿啮合。由此,限制锁止棘爪80绕带轴主体24的中心轴线朝拉出方向旋转。此外,在该状态下,锁止棘爪80的尾部102与侧部92、94的引导面108、110抵接,锁止棘爪80承受带轴22欲朝拉出方向旋转时的载荷。由此,限制带轴22朝拉出方向旋转,限制安全带26从带轴22的拉出。通过这样限制安全带26从带轴22的拉出,在车辆急减速时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安全带26约束乘员的身体。
然而,在如上所述锁止棘爪80的棘齿122与棘轮孔124的棘齿啮合的状态下,当带轴22欲朝拉出方向旋转时,锁止棘爪80借助来自棘轮孔124的棘齿的按压反力而欲以头部104、尤其是头部104中的拉出方向侧从带轴主体24离开的方式变位。
此处,在从与带轴主体24相反侧封闭棘爪收纳槽96的封闭部132形成有切口部134。通过在封闭部132形成该切口部134,在锁止棘爪80被收纳于棘爪收纳槽96的状态下,在与从卷取方向侧起第二个以后的棘齿122对置的位置并未形成封闭部132。因此,即便因来自棘轮孔124的棘齿的按压反力而锁止棘爪80的头部104、尤其是头部104中的拉出方向侧欲以从带轴主体24离开的方式变位,头部104也不与封闭部132抵接,或者,即便头部104与封闭部132抵接,头部104按压封闭部132的力也小。
并且,引导面108、110具有与锁止棘爪80的尾部102抵接而对锁止棘爪80进行引导的功能。此处,在侧部92、94中的引导面108、110的设定范围中,与封闭部132之间形成有凹部136。因此,即便在侧部92、94中的引导面108、110的设定范围中锁止棘爪80按压封闭部132,在凹部136的弯曲面142,按压力分散。因此,能够在不损害对锁止棘爪80进行引导的功能、承受锁止棘爪80承受带轴22欲朝拉出方向旋转时的载荷时的反力的功能的情况下使来自锁止棘爪80的按压力分散而不集中于侧部92、94与封闭部132连接的连接部分。
此外,侧部94的相比引导面110靠尾部102的前端侧的部分从尾部102的宽度方向另一端离开,在该部分并不存在对锁止棘爪80进行引导的功能。此处,该部分中的与尾部102的宽度方向另一端对置的面形成为朝尾部102侧呈凹状地弯曲的弯曲面112。因此,即便锁止棘爪80按压封闭部132,在该部分也能够使按压力集中而不集中于侧部94与封闭部132连接的连接部分。
并且,虽然如上所述在从卷取方向侧起第二个以后的棘齿122的部分并未形成封闭部132,但是在头部104中最靠卷取方向侧的棘齿122以及相比该棘齿122靠卷取方向侧的部分封闭部132与头部104对置。因此,能够防止在将锁止棘爪80收纳于棘爪收纳槽96内的状态下锁止棘爪80的头部104不经意地朝从带轴主体24离开的方向变位。由此,能够使锁止棘爪80的棘齿122良好地与棘轮孔124的棘齿啮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棘爪收纳槽96形成为绕过带轴22的轴部46的形成位置。因此,轴部46经由侧部94以及凸缘部42在中心轴线方向上与带轴主体24连续。因此,能够提高轴部46的机械强度。

Claims (2)

1.一种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具备:
框架,在该框架形成有具有内齿的棘齿的棘轮孔;
带轴,该带轴具有通过朝卷取方向旋转而卷取安全带的带轴主体;
锁止棘爪,该锁止棘爪设置在所述带轴主体的轴向侧方,在头部形成有与所述棘轮孔的棘齿对应的多个外齿的棘齿,并且,从所述头部的拉出方向侧伸出有尾部;
锁止基座,该锁止基座在所述带轴主体的轴向侧方形成于所述带轴,且形成有棘爪收纳槽,该棘爪收纳槽将所述锁止棘爪收纳于内侧且在外周部中的靠所述头部的一侧的部位开口;
传感机构,通过该传感机构工作而使所述锁止棘爪朝锁止方向移动,使所述头部的棘齿与所述棘轮孔的棘齿啮合,限制所述带轴朝所述拉出方向旋转;
封闭部,该封闭部从所述锁止基座的与所述带轴相反侧封闭所述棘爪收纳槽;
抵接面,该抵接面设定于所述棘爪收纳槽的内侧面,在所述锁止棘爪的棘齿与所述棘轮孔的棘齿啮合的状态下,所述抵接面与所述锁止棘爪的侧面中的相比沿着所述带轴的轴向上的中间部靠所述带轴主体侧的部分抵接,对所述锁止棘爪赋予朝所述带轴的所述拉出方向的旋转力,并承受与该旋转力相应的反力;以及
凹部,该凹部形成于所述抵接面与所述封闭部之间,具有以朝所述棘爪收纳槽的开口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面,且形成为朝所述棘爪收纳槽的开口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凹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当所述传感机构工作时朝所述锁止方向引导所述锁止棘爪的引导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所述抵接面。
CN201410052063.1A 2013-02-22 2014-02-14 安全带卷取装置 Active CN1040027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3337A JP5714624B2 (ja) 2013-02-22 2013-02-22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3-033337 2013-0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2758A CN104002758A (zh) 2014-08-27
CN104002758B true CN104002758B (zh) 2017-01-18

Family

ID=51363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2063.1A Active CN104002758B (zh) 2013-02-22 2014-02-14 安全带卷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83930B2 (zh)
JP (1) JP5714624B2 (zh)
CN (1) CN1040027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2805B2 (ja) * 2016-06-09 2020-06-03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6419766B2 (ja) * 2016-12-20 2018-11-0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3917A (en) * 1981-08-12 1984-08-07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retractor
JP3787001B2 (ja) * 1996-05-24 2006-06-21 エヌエスケー・オートリブ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JP3645445B2 (ja) * 1999-04-09 2005-05-1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3607115B2 (ja) * 1999-04-16 2005-01-0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3709300B2 (ja) * 1999-04-16 2005-10-2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3996779B2 (ja) * 2002-01-25 2007-10-24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JP2006159986A (ja) * 2004-12-03 2006-06-22 Ashimori Ind Co Ltd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CN1853992A (zh) * 2005-04-27 2006-11-01 高田株式会社 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及具有该卷收器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JP2007069686A (ja) * 2005-09-06 2007-03-22 Takata Corp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7284014A (ja) * 2006-04-20 2007-11-01 Takata Corp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4364236B2 (ja) * 2006-12-28 2009-11-1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プリテンショナー付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1246011A (ja) 2010-05-27 2011-12-08 Tokai Rika Co Ltd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797381B2 (ja) * 2010-05-27 2015-10-2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587159B2 (ja) * 2010-12-20 2014-09-10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753736B2 (ja) * 2011-06-07 2015-07-22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62290A (ja) 2014-09-08
JP5714624B2 (ja) 2015-05-07
US20140239110A1 (en) 2014-08-28
US9283930B2 (en) 2016-03-15
CN104002758A (zh) 2014-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41212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3935318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3183001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US9079563B2 (en) Seatbelt device
CN105882594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4002758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JP6629038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3978949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3522979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3121432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4890617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6184110A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US8864173B2 (en) Seat belt retractor and seat belt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5319565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4890611A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US20180154861A1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KR20140072490A (ko) 자동차의 후석 시트백용 가변 웨빙가이드
CN102862545A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3921757A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JP5752570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US20110303779A1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US10434978B2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US10202098B2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CN205239439U (zh) 一种安全带卷收器
JP4153929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