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41212B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41212B
CN103241212B CN201310024499.5A CN201310024499A CN103241212B CN 103241212 B CN103241212 B CN 103241212B CN 201310024499 A CN201310024499 A CN 201310024499A CN 103241212 B CN103241212 B CN 1032412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tive
length direction
connecting member
supporting mass
towar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244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41212A (zh
Inventor
大野贵史
秦靖德
角屋敷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41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12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412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12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 B60R22/40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responsive only to vehicle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 B60R22/40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responsive only to vehicle movement
    • B60R2022/401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responsive only to vehicle movement with adjustable sensor
    • B60R2022/402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responsive only to vehicle movement with adjustable sensor automatically adjustable to keep a vertical position, e.g. irrespective of seat or vehicle tilting
    • B60R2022/403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responsive only to vehicle movement with adjustable sensor automatically adjustable to keep a vertical position, e.g. irrespective of seat or vehicle tilting using externally controlled means, e.g. linked with seat back hin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安全带卷绕装置。能够防止或抑制供用于操作加速度传感器的缆线这样的连结部件的基端卡止的部件的大型化。线(242)的长度方向基端侧穿过形成于壳体(212)的保持弹簧安装孔(258),并与间接地保持于带轮(232)的卡止片(244)卡止。在保持弹簧安装孔(258)设置有弹簧(392),管(254)的另一端经由金属筒体(256)而保持于该弹簧(392)。使弹簧侧台阶部(402)与保持弹簧安装孔的安装部侧台阶部(404)压接从而保持弹簧(392),但若朝保持弹簧安装孔(258)的开口侧拉动管(254),则弹簧移动,弹簧侧台阶部(402)与安装部侧台阶部(404)中的其它的台阶压接而再次被保持。

Description

安全带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称为“座椅安全带卷收器”)被设置于具有所谓的斜倚机构的车辆用座椅的椅背内。在该安全带卷绕装置中,将用于在车辆紧急减速时使锁定机构进行动作的加速度传感器被设置成,其传感器壳体能够相对于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框架等转动。
在该传感器壳体上经由轮而卡止有缆线的一端,缆线在其长度方向上移动,从而使传感器壳体转动。缆线的另一端与齿条卡止,若小齿轮通过椅背的倾转而与椅背一体地旋转,则齿条滑动,由此缆线朝其长度方向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移动。由此,根据椅背的倾转角度,传感器壳体保持大致水平。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767197号公报
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将齿条分割为与小齿轮啮合一侧和保持缆线的另一端的一侧,从而能够将与小齿轮啮合的一侧和保持缆线的另一端的一侧的结合位置在齿条的滑动方向上错开。由此,对小齿轮初始的旋转位置和传感器壳体的初始位置进行调整。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将齿条的与小齿轮啮合的一侧和保持缆线的另一端的一侧的结合位置错开,所以齿条在其长度方向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防止或者抑制供用于操作加速度传感器的缆线这样的连结部件的基端卡止的部件的大型化的安全带卷绕装置。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具备:卷绕装置主体,其具有朝卷绕方向旋转来卷绕安全带的卷轴,并且具有通过进行动作来限制上述卷轴朝与上述卷绕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旋转的锁定机构,该卷绕装置主体设置于椅背,该椅背相对于构成车辆用座椅的座垫能够绕以座椅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倾转;加速度传感器,其具有外壳,在该外壳载置有通过进行惯性移动而使上述锁定机构动作的惯性质量体,并且该外壳具有以相对于上述卷绕装置主体能够绕规定的转动轴转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卷绕装置主体;倾转检测机构,其具有设置于上述椅背的支承体,并且具有移动体,该移动体设置于上述支承体,随着上述椅背相对于上述座垫的倾转而相对于上述支承体移动;长条的连结部件,其长度方向前端与上述加速度传感器的上述外壳卡止、并且长度方向基端与上述倾转检测机构的上述移动体卡止,该连结部件通过与上述移动体一起移动而使上述加速度传感器的上述外壳相对于上述卷绕装置主体转动;以及筒状的管,其前端与上述卷绕装置主体一体地直接或者间接卡止,并且基端以能够相对于上述倾转检测机构的上述支承体而朝上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侧及长度方向前端侧的至少一方移动的方式被直接或者间接保持于上述支承体,供上述连结部件以能够在该管的内侧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贯通。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若椅背相对于座垫而绕以座椅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倾转,则卷绕装置主体以及倾转检测机构的支承体与椅背一起倾转。在该倾转检测机构的支承体上设置有移动体,若椅背倾转则移动体相对于支承体而移动。在移动体上卡止有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所以若移动体相对于支承体移动则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与移动体一起移动。
该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前端以能够相对于卷绕装置主体而绕规定的转动轴转动的方式与设置于卷绕装置主体的加速度传感器的外壳卡止,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前端由于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的移动而移动,从而加速度传感器的外壳相对于卷绕装置主体转动,由此,即使卷绕装置主体与椅背一起倾转,也能抑制加速度传感器的外壳的倾转。由此,即使椅背倾转,也能够与椅背不倾转的状态相同地使加速度传感器动作。
然而,连结部件贯通管的内侧。该管的前端直接或者间接一体地与卷绕装置主体卡止。与此相对,管的基端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倾转检测机构的支承体而朝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前端侧以及基端侧的至少任意一方移动。
因此,若使管的基端相对于倾转检测机构的支承体而朝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使管的基端接近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则连结部件相对于管而朝其长度方向前端侧相对移动。由此,连结部件从管的前端进一步伸出。与此相对,若使管的基端相对于倾转检测机构的支承体而在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从而使管的基端远离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则连结部件相对于管而朝其长度方向基端侧相对移动。
由此,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前端侧被拉入管。这样,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例如,不改变移动体中的连结部件的卡止位置就能够对加速度传感器的外壳相对于移动体的初始位置的初始位置进行调整。因此,不需要在移动体中可改变连结部件的卡止位置的空间,能够实现移动体的小型化。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中,具备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卡止上述管的基端并且被保持于上述倾转检测机构的上述支承体,通过被操作而相对于上述支承体向上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侧以及长度方向前端侧的至少一方移动。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管的基端被保持机构保持,该保持机构被保持于倾转检测机构的支承体。该保持机构通过被操作而相对于倾转机构的支承体朝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侧以及长度方向前端侧的至少一方移动。因此,通过操作保持机构从而能够使管的长度方向基端相对于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而接近或者离开。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中,上述保持机构构成为,通过与上述支承体弹性地压接,利用与上述支承体的摩擦,来限制该保持机构相对于上述支承体的沿上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的移动。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保持机构相对于倾转机构的支承体而弹性地压接,并通过与该状态下的支承体的摩擦而被保持。若以使保持机构克服其弹性而弹性变形的方式操作,则支承体对保持机构的保持被消除,从而能够使管的长度方向基端相对于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接近或者离开。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中,包含外螺纹部来构成所述保持机构,上述外螺纹部与形成于上述支承体的内螺纹部螺合,绕上述内螺纹部的中心轴线旋转,从而被上述内螺纹部引导而沿上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移动。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保持机构包含外螺纹部而构成,该保持机构的外螺纹部与形成于倾转检测机构的支承体的内螺纹部螺合。若绕内螺纹部的中心轴线对外螺纹部进行转动操作,则保持机构沿内螺纹部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由此,保持机构在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移动。这样使保持机构移动从而能够使管的长度方向基端相对于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而接近或者离开。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发明中,包含抵接部和弹性干涉部来构成上述保持机构,上述抵接部设置于上述支承体或者上述管,上述弹性干涉部设置于上述支承体以及上述管中的未设置上述抵接部的一方,以比上述抵接部质软且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在上述管的基端侧的、上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抵接部对置,通过干涉来限制上述抵接部在上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移位,并且由于来自上述抵接部的沿上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的规定大小以上的按压力而弹性变形从而消除上述抵接部的相对移位的限制。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在倾转检测机构的支承体以及管的基端的任意的一方设置抵接部,在另一方设置弹性干涉部。抵接部与弹性干涉部在管的长度方向基端侧的、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对置,使弹性干涉部与抵接部抵接从而限制抵接部相对于弹性干涉部的沿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的相对移位,由此,限制管的基端沿着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而相对于支承体移动。
其中,弹性干涉部形成为比抵接部质软且能够弹性变形。因此,若沿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的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按压力(或者按压反作用力)从抵接部施加于弹性干涉部,则弹性干涉部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消除弹性干涉部对抵接部的相对移位的限制,并能够使管的长度方向基端相对于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接近或者离开。
如以上所述说明,能够防止或者抑制供用于操作加速度传感器的缆线这样的连结部件的基端卡止的部件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倾转检测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倾转检测机构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后倾(斜倚)的状态的、与图2对应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前倾的状态的、与图2对应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倾转检测机构的要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表示将管的基端侧移动了的状态的、与图5对应的侧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装置主体以及加速度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装置主体以及加速度传感器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装置主体倾转了的状态的、与图8对应的侧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倾转检测机构的侧视图。
图1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座椅的简要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倾转检测机构的要部的第一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倾转检测机构的要部的第二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管的基端侧移动了的状态的、与图13对应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倾转检测机构的要部的第三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管的基端侧移动了的状态的、与图15对应的侧视图。符号说明
10…安全带卷绕装置;12…卷绕装置主体;16…座椅;18…座垫;20…椅背;36…卷轴;38…安全带;52…锁定机构;82…加速度传感器;110…球体(惯性质量体);210…斜倚传感器(倾转检测机构);212…传感器壳体(支承体);232…带轮(移动体);242…线(连结部件);254…管;256…金属筒体(保持机构);392…弹簧(保持机构);452…外螺纹部(保持机构);454…内螺纹孔(内螺纹部、保持机构);462…弹性干涉部(保持机构);466…抵接突起(抵接部、保持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11通过侧视图表示了搭载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座椅16。
如该图所示,在构成座椅16的座垫18的后方,设置有构成座椅16的靠背的椅背20。在该椅背20的下端侧设置有轴向沿座椅16的宽度方向的轴22,椅背20能够绕该轴22以上端侧朝后方、前方倾倒的方式倾转。
在座椅16的上端侧的宽度方向一端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构成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卷绕装置主体12被设置于座椅16的内侧。
(卷绕装置主体12的整体结构的概要)
图7通过简要分解立体图表示了卷绕装置主体12的结构。如该图所示,卷绕装置主体12具备框架14。框架14通过螺栓等与上述椅背20的框架(椅背的骨架)等一体地紧固固定。
该框架14具备一对脚板32、34。脚板32、34分别形成为厚度方向沿椅背的宽度方向的板状,并且在椅背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在该脚板32与脚板34之间设置有卷轴36。卷轴36是轴向沿脚板32与脚板34的对置方向形成的中空的轴部件。
在该卷轴36上卡止有安全带38的长度方向基端侧。安全带38形成为宽度方向沿卷轴36的轴向的长条带状,若卷轴36朝绕其中心轴线的一方向即卷绕方向旋转,则安全带38从其长度方向基端侧卷绕于卷轴36的外周部而被收纳,若将安全带38朝其前端侧拉动,则卷绕于卷轴36的安全带38被拉出的同时,卷轴36朝与卷绕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旋转。
在卷轴36的内侧设置有例如被称作扭力轴等的棒状的能量吸收机构。该能量吸收机构在卷轴36的脚板34侧以相对于卷轴36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与卷轴36连结。并且,该能量吸收机构的脚板34侧穿过形成于脚板34的通孔44而突出到脚板34的外侧(脚板34的与脚板32相反的一侧)。
在该脚板34的外侧(脚板34的与脚板32相反的一侧),弹簧壳体46被安装于脚板34。在弹簧壳体46的内侧收纳有作为卷轴施力机构的涡旋弹簧。该涡旋弹簧的涡旋方向外侧端与弹簧壳体46卡止,涡旋方向内侧端与上述能量吸收机构直接或者间接地卡止。若能量吸收机构与卷轴36一同朝拉出方向旋转,则涡旋弹簧卷紧,经由能量吸收机构而朝卷绕方向对卷轴36施力。
在卷轴36的脚板32侧设置有构成锁定机构52的锁定基座54。锁定基座54以能够相对于卷轴36同轴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卷轴36的脚板32侧的端部。但是,锁定基座54以相对于能量吸收机构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与上述能量吸收机构的脚板32侧的部分连结。因此,锁定基座54经由能量吸收机构而以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与卷轴36连结。
在该锁定基座54上形成有在外周面开口的棘爪收纳部56。在该棘爪收纳部56的内侧设置有锁定棘爪58。此外,锁定基座54从形成于脚板32的棘轮孔60贯通,若锁定棘爪58的一部分从棘爪收纳部56离开,则形成于锁定棘爪58的前端侧的棘轮齿与棘轮孔60的棘轮齿啮合。在该状态下,限制锁定基座54朝拉出方向的旋转,并间接地限制卷轴36朝拉出方向的旋转。
另一方面,在脚板32的外侧(脚板32的与脚板34相反的一侧),在脚板32上安装有传感器支架62。传感器支架62形成为一部分朝向脚板32侧开口的有底形状,在其内侧设置有V齿轮64。与V齿轮64对应地从上述能量吸收机构朝向传感器支架62侧延伸突出有轴部66。轴部66相对于卷轴36同轴地设置,在该轴部66上V齿轮64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V齿轮64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弹簧。该弹簧的一部分与锁定基座54卡合,若锁定基座54朝拉出方向旋转,则弹簧被锁定基座54按压,进而该弹簧朝拉出方向按压V齿轮64。因此,V齿轮64能够追随锁定基座54朝拉出方向旋转。其中,通过使弹簧发生弹性变形,锁定基座54能够相对于V齿轮64而相对地朝拉出方向旋转。此外,上述的锁定棘爪58的一部分与V齿轮64卡合,锁定棘爪58以与锁定基座54相对于V齿轮64的朝拉出方向的相对旋转连动的方式朝从棘爪收纳部56离开的方向移动,从而与棘轮孔60的棘轮齿啮合。
在传感器支架62的与脚板32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传感器罩78。传感器罩78形成为朝向脚板32侧开口的有底形状,并安装于脚板32。在该传感器罩78的内侧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82。加速度传感器82具备悬架84。悬架84具备支承壁86、87。支承壁86和支承壁87形成为在与卷轴36的轴向相同的方向对置的板状,或者形成为在相对于卷轴36的轴向而绕以座椅前后方向为轴向的轴朝座椅上下方向倾斜的方向相互对置的板状。
在上述支承壁86、87之间形成有周壁88。周壁88沿着支承壁86、87的外周一部分形成。因此,悬架84形成为在不形成周壁88的部分开口的中空箱形状,将支承壁87固定于脚板32从而将悬架84安装于框架14。
在悬架84的支承壁86与支承壁87之间设置有传感器外壳102,该传感器外壳102例如整体上通过将合成树脂材料成型而形成。传感器外壳102具备载置部104。载置部104在厚度方向上侧形成有俯视时呈近似圆形且以朝向上方开口的方式弯曲的凹形状的弯曲面106,在该弯曲面106上载置有作为惯性质量体的球体110。
此外,从载置部104的支承壁87侧的端部,朝向上方立设有纵壁114。与此相对,在载置部104的支承壁86侧设置有支承壁116。支承壁116具备纵壁118。纵壁118从载置部104的支承壁86侧的端部朝向上方被立设,并在支承壁86、87的对置方向上与纵壁114对置。
从纵壁118的宽度方向一端朝向纵壁114侧延伸突出有横壁120,从纵壁118的宽度方向另一端朝向纵壁114侧延伸突出有横壁122。因此,支承壁116形成为在俯视时朝向纵壁114侧开口的凹形状。在支承壁116的上端部附近设置有支承轴124。支承轴124是轴向沿横壁120与横壁122的对置方向形成的轴部件,其一端由横壁120支承而另一端由横壁122支承。
此外,在横壁120与横壁122之间设置有传感器杆130。传感器杆130具备基部132,上述的支承轴124贯通该基部132。由此,传感器杆130被支承为能够绕支承轴124转动。此外,传感器杆130具备盖部134。盖部134的外观形成为扁平的圆锥形状。该盖部134的底面是朝向与圆锥的顶部相反的一侧开口的凹形状的弯曲面或者斜面,该底面覆盖被载置于载置部104中的弯曲面106上的球体110。
因此,若球体110朝向弯曲面106的边缘部而在弯曲面106上上升,则盖部134以绕支承轴124上升的方式转动。在该盖部134大致朝上方(即,与盖部134的底面相反的一侧)突出地形成有按压突起136,若盖部134以绕支承轴124上升的方式转动,则按压突起136朝上方推升后述的V棘爪180。
另一方面,在支承壁116的纵壁118的上端部附近形成有转动轴142。转动轴142从纵壁118的、与纵壁114相反的一侧的面朝与卷轴36的轴向相同的方向突出地形成,被形成于悬架84的支承壁86上的轴承孔144支承为能够转动。在纵壁118的比转动轴142的形成位置更靠下侧的位置,从纵壁118突出地形成有导销146。导销146从纵壁118突出的方向与转动轴142从纵壁118突出的方向是相同的方向,并进入在悬架84的支承壁86上形成的引导孔148中。
引导孔148形成为以轴承孔144为曲率的中心而弯曲的长孔。使导销146进入该引导孔148的内侧,由此将传感器外壳102绕转动轴142的转动的范围,限定在从导销146与引导孔148的长度方向一端抵接的位置到导销146与引导孔148的长度方向另一端抵接的位置之间。
此外,如图10所示,在纵壁114上形成有转动轴150。转动轴150从纵壁114的与纵壁118相反的一侧的面以相对于上述的转动轴142形成同轴的方式突出地形成。该转动轴150被形成于悬架84的支承壁87上的轴承孔152支承为能够转动。这里,将转动轴142在支承壁116的纵壁118上的形成位置、以及转动轴150在纵壁114上的形成位置设定为,比传感器外壳102的、在将传感器杆130安装到支承壁116而且将球体110载置到载置部104的弯曲面106上的状态下的重心位置更靠近上方。
另一方面,从传感器支架62朝向与脚板32相反的一侧突出地形成支承轴178。将支承轴178的轴向设定为与卷轴36的轴向相同的方向,V棘爪180的基部182被支承为能够绕支承轴178转动。该V棘爪180具备板状的受压板184。该受压板184位于传感器杆130的按压突起136的上侧,并且将受压板184的大小设定为,在传感器外壳102在从导销146与引导孔148的一端抵接的状态到导销146与引导孔148的另一端抵接的状态之间绕转动轴142转动的范围内,受压板184的下侧的面与按压突起136对置。
此外,V棘爪180具备卡合爪186。以与该卡合爪186对应的方式在传感器支架62上形成有未图示的开口,经由该开口而将传感器支架62中的收纳V齿轮64的部分与传感器支架62的外侧连通。若传感器杆130以绕支承轴124上升的方式转动,从而按压突起136朝上方按压受压板184,则卡合爪186与形成于V齿轮64的外周部的棘轮齿啮合。这样,若卡合爪186与V齿轮64的棘轮齿啮合,则能限制V齿轮64朝拉出方向的旋转。
(斜倚传感器210的结构)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具备与卷绕装置主体12一起构成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作为倾转检测机构的斜倚传感器210。如该图所示,斜倚传感器210在椅背20的下端侧中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侧(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被设置于椅背20的内侧。
图1通过分解立体图表示了斜倚传感器210的结构的概要。
如该图所示,斜倚传感器210具备壳体212。壳体212具备厚度方向沿座椅16的宽度方向形成的板状的底壁214。从该底壁214的外周部,朝向底壁214的厚度方向一方,立设有周壁216,壳体212整体上形成为朝向底壁214的厚度方向一方呈开口的有底箱形状。
在该壳体212的底壁214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圆孔218,供上述轴22通过。在壳体212的内侧设置有圆筒形状的筒状部220。筒状部220具备大径筒部222。大径筒部222形成为内径尺寸与上述的圆孔218的内径尺寸大致相等的圆筒形状,相对于圆孔218而同轴地从底壁214朝与周壁216的立设方向相同的方向被立设。筒状部220还具备小径筒部224。小径筒部224形成为内径尺寸与圆孔218、大径筒部222的内径尺寸大致相等,外径尺寸比大径筒部222的外径尺寸小的圆筒形状,相对于圆孔218、大径筒部222而同轴地从大径筒部222的前端(大径筒部222中的与底壁21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续地形成。
在壳体212的内侧设置有作为旋转体的带轮232。带轮232形成为厚度方向沿底壁214的厚度方向(即,轴22的轴向)的板状。在带轮232上形成有圆孔234。圆孔234形成为内径尺寸比筒状部220的大径筒部222的外径尺寸稍大的圆形,圆孔234贯通带轮232。带轮232以大径筒部222贯通了圆孔234的状态被配置于壳体212内,带轮232能够以大径筒部222为中心进行旋转。
在该带轮232上形成有线卡止部236。在该线卡止部236上形成有线卡止孔237。线卡止孔237是朝向周壁216从底壁214的立设方向开口的有底孔。在该线卡止孔237的内侧收纳有卡止片244。在该卡止片244上卡止有作为连结部件的线242的长度方向基端部。以与该线242的长度方向基端侧对应的方式在线卡止部236上形成有通过槽248,在卡止片244被收纳的状态下,线242的基端侧从通过槽248通过。
在带轮232中,隔着通过槽248而与线卡止孔237的形成位置相反的一侧的带轮232的外周部为卷绕部250,能够将沿通过槽248通过了的线242卷绕于卷绕部250。在该卷绕部250中的带轮232的旋转轴方向两侧,朝带轮232的旋转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突出有防脱片252。使卷绕于卷绕部250的线242从带轮232的轴向两侧与防脱片252干涉,从而限制线242朝带轮232的轴向移位,由此,防止线242从卷绕部250的脱落。
另一方面,线242在管254中通过。该管254形成为具有挠性的长条绳状,且形成为沿着其中心轴线而两端开口的筒形状。在管254的长度方向基端部安装有金属筒体256。金属筒体256形成为内径尺寸比管254的外径尺寸稍大的筒形状,在该金属筒体256中插入有管254的长度方向基端侧。
金属筒体256中的靠管254的长度方向基端侧的端部由底部封闭,管254与金属筒体256的底部抵接,从而限制管254相对于金属筒体256朝其长度方向基端侧相对移位。其中,在该金属筒体256的底部形成有通孔,从管254的长度方向基端部延伸出的线242,穿过形成于金属筒体256的底部上的通孔,朝金属筒体256的外侧延伸出。
以与金属筒体256对应的方式在壳体212上形成有详细内容后述的保持弹簧安装孔258,金属筒体256被配置于该保持弹簧安装孔258的内侧。保持弹簧安装孔258经由在壳体212形成的切口部260而与壳体212的内侧连通。该切口部260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比金属筒体256的外径尺寸小而比线242的外径尺寸大。从金属筒体256的底部的通孔延伸出来的线242,通过切口部260朝壳体212的内侧延伸。
这样的管254的长度方向前端与图10所示的传感器外壳操作部272的下端部卡止,穿过管254的线242的前端侧进入传感器外壳操作部272的内侧。在传感器外壳操作部272的内部,未图示的卷绕带轮被支承为能够绕以与传感器外壳102相对于框架14的旋转轴方向相同的方向为轴向的轴旋转。在该卷绕带轮上卷绕有线242的前端侧并且卡止有线242的前端。
在该卷绕带轮上同轴且一体地设置有外齿齿轮。在该外齿齿轮的侧方,扇形齿轮被支承为能够转动。扇形齿轮的转动的轴向设为与外齿齿轮的旋转轴方向相同的方向,扇形齿轮与外齿齿轮啮合。扇形齿轮的旋转轴与传感器外壳102的旋转轴连结,传感器外壳102能够以至少与在规定的范围内的扇形齿轮的转动连动的方式相对于框架14旋转。
此外,在传感器外壳操作部272的内侧设置有由扭转螺旋弹簧等构成的未图示的施力机构,朝卷绕线242的方向对传感器外壳操作部272内的卷绕带轮施力。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壳体212的开口侧设置盖302。该盖302形成为厚度方向沿底壁214的厚度方向的板状,利用该盖302将壳体212的开口端封闭。在该盖302上形成有通孔304,穿过壳体212的筒状部220的轴22通过通孔304。
此外,在通孔304的周围的三处形成有通孔306。以与上述的通孔306对应的方式在壳体212上的三处形成有凸台312。在上述的凸台312上形成有贯通底壁214的厚度方向的通孔,利用经由盖302从与壳体212相反的一侧贯通通孔306的螺钉、螺栓等紧固部件322,将盖302一体地紧固固定于壳体212。
另一方面,在盖302与带轮232之间设置有作为旋转传递部件的操作板342的操作部344。操作部344形成为厚度方向沿底壁214的厚度方向的板状。在该操作部344上形成有圆孔346,穿过大径筒部222的轴22穿过圆孔346。
从该操作部344的外周一部分延伸突出有固定片348。该固定片348的前端侧被固定于座垫18的框架(骨架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椅背20相对于座垫18倾转,则壳体212相对于操作板342转动。
此外,在操作板342的外周一部分形成有按压片350。按压片350朝壳体212的底壁214侧延伸突出。以与该按压片350对应的方式在带轮232上形成有狭缝孔352。狭缝孔352形成为以带轮232的旋转中心为曲率中心而弯曲的狭缝状,按压片350的前端侧进入狭缝孔352的内侧。
如上所述,线242由于在传感器外壳操作部272设置的线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始终朝其长度方向前端侧被施力。因此,带轮232始终朝图2的箭头后倾方向被施力,狭缝孔352中的长度方向箭头前倾方向侧的端部354与按压片350压接。
因此,若与椅背20一体的壳体212欲朝图2的箭头后倾(斜倚)方向旋转,带轮232欲与壳体212一起朝箭头后倾(斜倚)方向旋转,则形成于同座垫18一体的操作板342的按压片350与狭缝孔352的端部354抵接,来限制带轮232朝箭头后倾(斜倚)方向的旋转。由此,若壳体212相对于带轮232而朝箭头后倾(斜倚)方向相对旋转,则线242的长度方向基端由于带轮232而被拉伸并移动。
另一方面,在壳体212的内侧形成有限制部326,若线卡止部236与该限制部326抵接,则带轮232无法再朝图2的箭头前倾方向旋转。在这样的状态下,若壳体212朝图2的箭头前倾方向旋转,则操作板342的按压片350以离开端部354而朝与端部35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356接近的方式在狭缝孔352内相对移动。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保持弹簧安装孔258中具备与金属筒体256一起构成保持机构的、作为弹性压接部件的弹簧392。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弹簧392形成为宽度方向沿带轮232的旋转轴方向的板状,在长度方向的适当的位置绕以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适当地弯折或者弯曲而形成。在该弹簧39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有沿弹簧392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孔形状的、或者沿弹簧392的厚度方向贯通且在宽度方向一端开口的切口状的嵌入部394。
以与该嵌入部394对应的方式在上述的金属筒体256上形成有嵌入槽396。嵌入槽396是在金属筒体256的外周部开口的环状的槽。弹簧392的嵌入部394进入嵌入槽396的内侧,从而弹簧392被安装于金属筒体256,由此,限制弹簧392相对于金属筒体256而向金属筒体256的开口方向侧、朝底部286侧的方向相对移动。
在弹簧392的比嵌入部394更靠近一端侧形成弯折部400,比该弯折部400靠近一端侧的位置(即,与嵌入部394相反的一侧)朝远离金属筒体256的方向被施力。在比弯折部400靠近弹簧39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的位置,形成有弹簧侧台阶部402。使弹簧392的长度方向一端部附近绕以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弯曲为钩状来形成上述弹簧侧台阶部402。
在保持弹簧安装孔258的内壁中,在该弹簧侧台阶部402的与金属筒体256相反的一侧,与弹簧侧台阶部402对置的部分形成有安装部侧台阶部404。安装部侧台阶部404形成为能够与弹簧侧台阶部402抵接。其中,将台阶数设定为比弹簧侧台阶部402多。
另一方面,弹簧392中比嵌入部394更靠近另一端侧的部分成为卷部412,弹簧392绕以其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弯曲为涡旋状,并被收纳于收纳孔414中,该收纳孔414形成在保持弹簧安装孔258中的与安装部侧台阶部404相反的一侧的内壁。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若车辆紧急减速,则在加速度传感器82中的形成于传感器外壳102的载置部104的弯曲面106上,球体110朝向弯曲面106的边缘部侧滚动并且上升。这样,滚动的球体110朝上方按压盖部134的底面,使传感器杆130绕支承轴124朝向上方转动。
这样,若传感器杆130转动,则形成于盖部134的按压突起136朝上方按压V棘爪180的受压板184的下表面,使V棘爪180绕支承轴178转动。这样转动的V棘爪180的卡合爪186上升,而与形成于V齿轮64的外周部的棘轮齿啮合。由此,限制V齿轮64朝拉出方向的旋转。
另一方面,若由于车辆紧急减速而造成佩戴安全带38的乘客朝车辆前方惯性移动,则安全带38被拉动。若安全带38被拉动,则卷轴36朝拉出方向旋转。在卷轴36上经由上述能量吸收机构而连结有锁定基座54。锁定基座54相对于卷轴36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因此由于卷轴36朝拉出方向旋转,所以锁定基座54朝拉出方向旋转。
这里,如上所述,若由于V齿轮64的棘轮齿啮合于V棘爪180的卡合爪186而以V齿轮64朝拉出方向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锁定基座54与卷轴36一起朝拉出方向旋转,则产生锁定基座54相对于V齿轮64的朝拉出方向的相对旋转。若这样的相对旋转在V齿轮64与锁定基座54之间产生,则锁定棘爪58以其一部分从形成于锁定基座54的棘爪收纳部56突出的方式移动,由此,锁定棘爪58的前端侧的棘轮齿与形成于脚板32的棘轮孔60的棘轮齿啮合。
这样,由于锁定棘爪58的棘轮齿与棘轮孔60的棘轮齿啮合,所以锁定基座54朝拉出方向旋转被限制,进而卷轴36朝拉出方向的旋转被限制。由此,限制安全带38从卷轴36被拉出,能够利用安全带38有效地约束向车辆前方惯性移动的乘客的身体。
然而,构成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卷绕装置主体12如上所述内置于座椅16的椅背20。座椅16设置有椅背20相对于座垫18而绕轴22倾转的所谓的“斜倚机构”。若椅背20相对于座垫18倾转,则内置于椅背20的卷绕装置主体12绕轴22转动而倾斜。
这里,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若以椅背20的上端侧朝座椅16的后方倾倒的方式椅背20进行倾转,则固定于椅背20的框架上的壳体212从图2所示的状态朝图2的箭头后倾(斜倚)方向旋转。与此相对,斜倚传感器210的操作板342由于固定片348被固定于座垫18的框架,所以即使椅背20倾转,操作板342也不会转动。因此,在该状态下,壳体212相对于操作板342而朝图1的箭头后倾(斜倚)方向相对旋转。
在该状态下,若带轮232欲与壳体212一起转动,则操作板342的按压片350与狭缝孔352的端部354干涉,从而限制带轮232朝箭头后倾(斜倚)方向的旋转。因此,在该状态下,壳体212相对于带轮232而朝图2的箭头后倾(斜倚)方向相对旋转。若产生这样的相对旋转,则如图3所示,带轮232的线卡止部236相对于壳体212的保持弹簧安装孔258而朝箭头前倾方向(即,与壳体212相对于带轮232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离开。
设置于管254的长度方向基端部的金属筒体256与壳体212的保持弹簧安装孔258卡止,设置于线242的长度方向基端部的卡止片244与带轮232的线卡止部236卡止。因此,若带轮232的线卡止部236从壳体212的保持弹簧安装孔258朝图2的箭头前倾方向离开,则线242克服传感器外壳操作部272内的线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在管254的内侧朝其长度方向基端侧移动。
由此,若在传感器外壳操作部272内,线242的长度方向前端朝基端侧移动,则在传感器外壳操作部272内卷绕线242的前端侧的卷绕带轮旋转,与该卷绕带轮一体的扇形齿轮转动。这样由于扇形齿轮转动,从图8所示的状态到图9所示那样,加速度传感器82的传感器外壳102相对于框架14以抵消框架14的倾转的方式转动。这样,传感器外壳102相对于框架14转动,从而传感器外壳102维持原来的姿势(载置部104的上表面朝向铅垂上方的姿势)。由此,即使卷绕装置主体12和椅背20一起倾斜,也能够防止球体110无意中(车辆没有紧急减速)滚动。
另一方面,若以使椅背20的上端侧朝座椅16的前方倾倒的方式使椅背20倾转来折叠座椅16,则固定于椅背20的框架上的壳体212从图2所示的状态,相对于操作板342而朝图2的箭头前倾方向相对旋转。在该状态下,若线卡止部236与形成于壳体212的内侧的限制部326抵接,则带轮232无法再朝图2的箭头前倾方向旋转。
在该状态下,若壳体212进一步朝图2的箭头前倾方向旋转,则如图4所示,操作板342的按压片350以离开端部354而朝与端部35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356接近的方式在狭缝孔352内相对移动。因此,在椅背20前倾而壳体212朝前倾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虽然壳体212旋转,但带轮232不旋转。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线242不被操作,传感器外壳102与椅背20一起倾斜。
然而,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中,如图5所示,弹簧392的弹簧侧台阶部402由于作用力而与保持弹簧安装孔258的安装部侧台阶部404压接,利用弹簧侧台阶部402与安装部侧台阶部404的摩擦,将金属筒体256以及管25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保持于壳体212。若从图5所示的状态,利用克服弹簧侧台阶部402与安装部侧台阶部404之间的摩擦的力,将管254、金属筒体256朝管254的长度方向一端侧拉动,则金属筒体256伴随弹簧392朝保持弹簧安装孔258的开口侧移动。
这样,若弹簧392与金属筒体256一起移动,而弹簧侧台阶部402在安装部侧台阶部404中与比该弹簧侧台阶部402之前所抵接的台阶靠近保持弹簧安装孔258的开口侧的台阶对置,则弹簧侧台阶部402由于弹簧392的作用力而朝离开金属筒体256的方向移动,如图6所示,与安装部侧台阶部404中的新的台阶压接。在该状态下,若消除管254、金属筒体256的拉动,则金属筒体256的长度方向另一端由于弹簧侧台阶部402与安装部侧台阶部404之间的摩擦而再次保持于壳体212。
这样,如果在管25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朝保持弹簧安装孔258的开口侧移动时,带轮232不旋转且卡止片244的位置不变化,则线242从管254的另一端被拉出。这样,线242的长度方向前端侧朝管254被拉入与从管254的另一端拉出的线242的长度对应的量,由此,传感器外壳102转动。因此,在将安全带卷绕装置10对座椅16的椅背20组装时,通过这样使管25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以从保持弹簧安装孔258拉出的方式移动,由此能够调整传感器外壳102的转动位置。
并且,在这样的初始位置的调整中,仅仅使管254的另一端的位置移动,卡止片244的位置不变化。因此,只要卡止片收纳部274具有能够收纳卡止片244的空间即可,可以不考虑初始位置调整的卡止片244的移动量等。因此,能够实现带轮232的小型化。
此外,能够从壳体212的外侧拉动管254、金属筒体256,所以在利用盖体将壳体212封闭之后也能够进行上述的调整。因此,不需要为了进行上述的调整而进行盖体的开闭,调整操作变得容易。
(变形例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弹簧392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形成弯折部400、弹簧侧台阶部402,但例如也可以如图12所示的第一变形例那样,在弹簧392的长度方向两端侧形成弯折部400、弹簧侧台阶部402,并以与上述两侧的弹簧侧台阶部402对应的方式在保持弹簧安装孔258的内壁形成安装部侧台阶部404。
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利用因弹簧392的弹簧侧台阶部402与保持弹簧安装孔258的安装部侧台阶部404弹性地压接所产生的、弹簧侧台阶部402与安装部侧台阶部404之间的摩擦,来使金属筒体256以及管254的另一端间接地保持于壳体212的结构。然而,如以下的变形例所示,使管254的长度方向基端以能够沿着线242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壳体212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结构。
(变形例2)
图13以及图14通过与图5以及图6对应的图表示了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如上述图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在金属筒体256的外周部形成有构成保持机构的外螺纹部452。以与该外螺纹部452对应的方式在壳体212的保持弹簧安装孔258形成有作为与外螺纹部452一起构成保持机构的内螺纹部的内螺纹孔454。
内螺纹孔454的一端在壳体212的外周部开口,另一端经由切口部260而与壳体212的内侧连通。在该内螺纹孔454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在内螺纹孔454的内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内螺纹,外螺纹部452与该内螺纹孔454的内螺纹螺合。
因此,若使金属筒体256绕其中心轴线旋转,则如图13所示,金属筒体256沿着其中心轴线(即,在线242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管254的另一端朝线242的长度方向前端侧或者另一端侧移动。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3)
图15以及图16通过与图7以及图8对应的剖视图表示了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如上述的图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在壳体212不形成具有安装部侧台阶部404的保持弹簧安装孔258,而是形成有干涉块安装孔。在干涉块安装孔460中安装有例如由橡胶材料或者具有橡胶材料程度的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干涉块462。
干涉块462的内周形状形成为筒状,该筒状的外周形状比金属筒体256的外周形状大。在该干涉块462的内周部沿着金属筒体256的轴向按照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构成保持机构的弹性干涉部464。上述的弹性干涉部464朝向干涉块462的内侧突出地形成,与环状的抵接突起466在金属筒体256的轴向上对置,上述环状的抵接突起466作为抵接部从金属筒体256的外周部突出地形成。
在这样的结构中,弹性干涉部464与抵接突起466抵接而干涉,由此限制金属筒体256朝线242的长度方向前端侧移动,进而限制管254的另一端朝线242的长度方向前端侧移动。
其中,若以在干涉块安装孔460的开口侧弹性干涉部464与抵接突起466抵接的状态,利用克服弹性干涉部464的弹性的力,向线242的长度方向前端侧拉动金属筒体256,则弹性干涉部464弹性变形。由此,如图16所示,抵接突起466越过弹性干涉部464而朝干涉块安装孔460的开口侧移动,由此,管254的另一端朝线242的长度方向前端侧移动。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Claims (2)

1.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绕装置主体,其具有朝卷绕方向旋转来卷绕安全带的卷轴,并且具有通过进行动作来限制所述卷轴朝与所述卷绕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旋转的锁定机构,该卷绕装置主体设置于椅背,该椅背相对于构成车辆用座椅的座垫能够绕以座椅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倾转;
加速度传感器,其具有外壳,在该外壳载置有通过进行惯性移动而使所述锁定机构动作的惯性质量体,并且该外壳以相对于所述卷绕装置主体能够绕规定的转动轴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卷绕装置主体;
倾转检测机构,其具有设置于所述椅背的支承体,并且具有移动体,该移动体设置于所述支承体,随着所述椅背相对于所述座垫的倾转而相对于所述支承体移动;
长条的连结部件,其长度方向前端与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的所述外壳卡止、并且长度方向基端与所述倾转检测机构的所述移动体卡止,该连结部件通过与所述移动体一起移动而使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的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卷绕装置主体转动;
筒状的管,其前端与所述卷绕装置主体一体地直接或者间接卡止,并且基端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倾转检测机构的所述支承体而朝所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侧及长度方向前端侧的至少一方移动的方式被直接或者间接保持于所述支承体,供所述连结部件以能够在该管的内侧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贯通;以及
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卡止所述管的基端并且被保持于所述倾转检测机构的所述支承体,通过被操作而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向所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侧以及长度方向前端侧的至少一方移动,
所述保持机构构成为,通过与所述支承体弹性地压接,利用与所述支承体的摩擦,来限制该保持机构相对于所述支承体的沿所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的移动。
2.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绕装置主体,其具有朝卷绕方向旋转来卷绕安全带的卷轴,并且具有通过进行动作来限制所述卷轴朝与所述卷绕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旋转的锁定机构,该卷绕装置主体设置于椅背,该椅背相对于构成车辆用座椅的座垫能够绕以座椅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倾转;
加速度传感器,其具有外壳,在该外壳载置有通过进行惯性移动而使所述锁定机构动作的惯性质量体,并且该外壳以相对于所述卷绕装置主体能够绕规定的转动轴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卷绕装置主体;
倾转检测机构,其具有设置于所述椅背的支承体,并且具有移动体,该移动体设置于所述支承体,随着所述椅背相对于所述座垫的倾转而相对于所述支承体移动;
长条的连结部件,其长度方向前端与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的所述外壳卡止、并且长度方向基端与所述倾转检测机构的所述移动体卡止,该连结部件通过与所述移动体一起移动而使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的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卷绕装置主体转动;
筒状的管,其前端与所述卷绕装置主体一体地直接或者间接卡止,并且基端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倾转检测机构的所述支承体而朝所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侧及长度方向前端侧的至少一方移动的方式被直接或者间接保持于所述支承体,供所述连结部件以能够在该管的内侧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贯通;以及
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卡止所述管的基端并且被保持于所述倾转检测机构的所述支承体,通过被操作而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向所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基端侧以及长度方向前端侧的至少一方移动,
包含抵接部和弹性干涉部来构成所述保持机构,
所述抵接部设置于所述支承体或者所述管,
所述弹性干涉部设置于所述支承体以及所述管中的未设置所述抵接部的一方,以比所述抵接部质软且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管的基端侧的、所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抵接部对置,通过干涉来限制所述抵接部在所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移位,并且由于来自所述抵接部的沿所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的规定大小以上的按压力而弹性变形从而消除所述抵接部的相对移位的限制。
CN201310024499.5A 2012-02-08 2013-01-23 安全带卷绕装置 Active CN1032412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25402A JP5961396B2 (ja) 2012-02-08 2012-02-08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2-025402 2012-0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41212A CN103241212A (zh) 2013-08-14
CN103241212B true CN103241212B (zh) 2016-12-28

Family

ID=48902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24499.5A Active CN103241212B (zh) 2012-02-08 2013-01-23 安全带卷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91735B2 (zh)
JP (1) JP5961396B2 (zh)
CN (1) CN1032412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8025B2 (ja) * 2011-12-27 2015-09-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US9884609B2 (en) * 2015-11-11 2018-02-06 Indiana Mills & Manufacturing, Inc. Ratcheting web tightening apparatus for a multi-point motor vehicle seat restraint system
JP6793545B2 (ja) * 2016-12-28 2020-12-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巻取装置及び配索構造
JP6393788B2 (ja) * 2017-02-06 2018-09-1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伝達機構
JP2018127035A (ja) * 2017-02-06 2018-08-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回動部材支持構造
JP6795458B2 (ja) * 2017-06-02 2020-12-0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6977592B2 (ja) * 2018-02-05 2021-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JP7110869B2 (ja) 2018-09-25 2022-08-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CN111688629B (zh) * 2020-07-16 2024-04-30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卷收器传动机构
CN111688631A (zh) * 2020-07-16 2020-09-22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安全带卷收器的芯线传动装置和安全带卷收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5164A (en) * 1997-02-18 2000-01-18 Takata Corporation Seat belt device
CN101348092A (zh) * 2007-07-19 2009-01-21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的光轴调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066681B1 (es) * 1992-10-26 1997-05-01 Fico Cables Sa Dispositivo autoajustador de la longitud de cables de mando.
US5716102A (en) * 1996-09-26 1998-02-10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Emergency locking mechanism with orientation control
US6340209B1 (en) * 1997-09-12 2002-01-22 Nsk Ltd. Vehicle body acceleration sensor for seat belts
JP3767197B2 (ja) * 1998-06-01 2006-04-1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4072575B2 (ja) * 1998-09-22 2008-04-09 オートリブ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JP5778025B2 (ja) * 2011-12-27 2015-09-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5164A (en) * 1997-02-18 2000-01-18 Takata Corporation Seat belt device
CN101348092A (zh) * 2007-07-19 2009-01-21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的光轴调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91735B2 (en) 2015-03-31
JP2013159318A (ja) 2013-08-19
JP5961396B2 (ja) 2016-08-02
US20130200195A1 (en) 2013-08-08
CN103241212A (zh) 2013-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41212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3183001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3935318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0500484C (zh) 预张紧器装置
CN100358755C (zh) 安全带卷收器
CN101519060A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2085846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EP2687414A1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CN103978949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2079289A (zh) 带卷收装置
CN207466600U (zh) 一种安全带卷收装置的自适应车感组件
CN103522979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3121432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5319565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2862545A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US20180154861A1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CN104002758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EP3366527A1 (en) Webbing winding device
JP5912777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3921757A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3129512A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5155135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180005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6694765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US10202098B2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