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74174B - 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74174B CN105874174B CN201480009813.5A CN201480009813A CN105874174B CN 105874174 B CN105874174 B CN 105874174B CN 201480009813 A CN201480009813 A CN 201480009813A CN 105874174 B CN105874174 B CN 10587417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unger
- mentioned
- oil
- head
- fusel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40 bl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6508 Nelumbo nucifer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2853 Nelumbo nucife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6510 Nelumbo pentapetal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16 miti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268 woo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20—Adjusting or compensating clearance
- F01L1/22—Adjusting or compensating clearance automatically, e.g. mechanically
- F01L1/24—Adjusting or compensating clearance automatically, e.g. mechanically by fluid means, e.g. hydraulically
- F01L1/245—Hydraulic tapp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20—Adjusting or compensating clearance
- F01L1/22—Adjusting or compensating clearance automatically, e.g. mechanically
- F01L1/24—Adjusting or compensating clearance automatically, e.g. mechanically by fluid means, e.g. hydraulically
- F01L1/2405—Adjusting or compensating clearance automatically, e.g. mechanically by fluid means, e.g. hydraulically by means of a hydraulic adjusting device located between the cylinder head and rocker ar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47—Camshaf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12—Transmitting gear between valve drive and valve
- F01L1/14—Tappets; Push ro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20—Adjusting or compensating clearance
- F01L1/22—Adjusting or compensating clearance automatically, e.g. mechanically
- F01L1/24—Adjusting or compensating clearance automatically, e.g. mechanically by fluid means, e.g. hydraulically
- F01L2001/2444—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e.g. lifter oil manifold assembly [LOMA]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在实现零件件数的降低的同时,抑制空气向高压室流入。将柱塞(14)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到机身(13)内,在柱塞(14)中形成贮存器(24)并在其头部(19)上形成使内外连通的连通孔(25),在机身(13)内在与柱塞底部(20)之间形成高压室(28),在柱塞周壁部(21)上形成油供给孔(40),在机身13与柱塞(14)之间夹设复位弹簧(41),在柱塞底部(20)设置阀机构(42),使柱塞(14)的内周面中的、作为与从油供给孔(40)喷出的油的喷流(ji)冲击的冲击部分的倾斜面部(51b)以越距柱塞头部(19)较近的部分越朝向油的喷出方向倒下的方式倾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的内燃机中,具备同步于发动机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的凸轮轴、固定在该凸轮轴上的凸轮、和被配置为能够在该凸轮与进气阀(或排气阀)的阀杆之间以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为支点摆动的摇臂。在该结构中,来自凸轮轴的驱动力经由凸轮及摇臂被向阀杆传递,使阀杆位移运动,通过该阀杆的位移运动,将进气阀(或排气阀)开闭。此时,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通过其驱动(伸缩动作)自动调整凸轮与摇臂的阀间隙。
关于上述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通常如专利文献1所示,使中空的柱塞以其头部从有底筒状的机身的开口侧突出的状态可滑动地嵌合在该机身内,在该柱塞中,利用其内部形成储存油的低压室,并且在其头部形成将低压室内外连通的连通孔,在机身内在该机身的底部与柱塞的底部之间形成填充油的高压室,在机身及柱塞的各周壁部上,分别形成用来构成向低压室内供给油的油供给路的油供给孔,在机身的底部与柱塞的底部之间夹设施力机构,在柱塞的底部,设有当柱塞基于施力机构的复原力而伸长运动时开阀、允许油从低压室向高压室流入的阀机构。
如果将该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用于内燃机中的动阀机构,则能够将摇臂可摆动地支承在柱塞的头部,并且用高压室的油压承接来自摇臂的输入载荷,当柱塞缩短运动时能够产生衰减力。另一方面,当发生阀间隙时,柱塞向消除阀间隙的方向(伸长方向)伸长运动。
可是,对于上述那样的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在发动机运转时,利用油泵从油盘汲起的油经由油路及低压室被向高压室供给。因此,有时在油中的中途被取入空气作为气泡,如果该空气积存在高压室中,则当柱塞缩短运动时,该空气被压缩而该柱塞的缩短运动变容易,对柱塞赋予衰减力的基本功能被阻碍。
因为这样的情况,最近,作为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为了使油中的由空气构成的气泡不流入到高压室侧,如专利文献2所示,提出了以下结构:在柱塞内新设置筒状的导引筒,将从油供给路流入到柱塞内的油利用导引筒的外周面与柱塞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空间向柱塞的头部引导。具体而言,作为导引筒而准备使前端侧外径比基端侧外径短的结构,在将该导引筒的前端侧朝向柱塞的头部侧的同时,将该基端侧外周面在比油供给路靠柱塞的底部侧嵌合保持在柱塞内周面上,在比油供给路靠柱塞的头部侧,在柱塞的内周面与导引筒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空间。由此,在发动机运转时,从油供给路供给的油首先在环状空间内被朝向柱塞的头部侧导引,在该柱塞的头部内从该油中将空气逐渐分离(气泡的粗大化)。并且,油自身随着阀机构的开阀而经过导引筒内向高压室侧流动,另一方面,分离出的空气与剩余油一起被从柱塞头部的连通孔向外部排出。结果,即使对柱塞内供给含有空气作为气泡的油,也能够抑制该油中的空气流入到高压室内。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99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41596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中,为了抑制空气流入到高压室中,必须在柱塞内新设置导引筒,在该导引筒外周面与柱塞内周面之间形成环状空间作为油的导引通路,导致气门间隙调节器的零件件数的增加。
本发明是考虑以上那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实现零件件数的降低的同时抑制空气流入到高压室中的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
为了到达上述目的,在本发明(有关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
将中空的柱塞以使该柱塞的头部从该有底筒状的机身的开口侧突出的状态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在该机身内,
在上述柱塞上,利用该柱塞的内部形成储存油的低压室,并且在该柱塞的头部中形成将该低压室内外连通的连通孔,
在上述机身内,在该机身的底部与上述柱塞的底部之间形成填充油的高压室,
在上述柱塞的周壁部形成用来构成向上述低压室内喷出油的油供给路的油供给孔,
在上述机身的底部与上述柱塞的底部之间夹设施力机构,
在上述柱塞的底部上,设有当上述柱塞基于上述施力机构的复原力伸长运动时开阀而允许油从上述低压室向上述高压室流入的阀机构,
上述柱塞的内周面中的与从上述油供给孔喷出的油冲击的冲击部分以越接近于上述柱塞的头部的部分越朝向上述油的喷出方向倒下的方式倾斜。作为该技术方案1的优选的形态,技术方案2是以下记载那样的。
根据本发明(有关技术方案1的发明),由于柱塞的内周面中的与从油供给孔喷出的油冲击的冲击部分以越接近于柱塞的头部的部分越朝向油的喷出方向倒下的方式倾斜,所以从油供给孔喷出到低压室内的油因冲击到柱塞内周面的冲击部分而变更流动方向,其几乎全部不是朝向高压室侧、而是朝向远离该高压室的柱塞的头部侧流动。由此,即使在油中含有空气的气泡,这样的气泡也被导引到柱塞的头部内,所以,通过气泡周围的油压力(静压)的下降和由柱塞头部内表面带来的气泡的集合―一体化作用,气泡的体积增大(浮力的增大),可抑制气泡从柱塞头部向底部侧移动。并且,将柱塞头部内的气泡与剩余油一起依次从连通孔向外部排出。结果,在该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中,即使不在柱塞内特别设置导引筒,也能够抑制空气流入到高压室中,能够在实现零件件数的降低的同时,简单地抑制空气流入到高压室中。
并且,由于从油供给孔向低压室内喷出的油冲击在柱塞内周面的冲击部分上,所以基于此,能够促进油中的气泡彼此的一体化,实现气泡的粗大化(基于体积增大的浮力的增大),能够提高使油中的气泡集合到柱塞头部内的倾向。
根据有关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柱塞的内周面,以在该柱塞的径向上对置的方式形成有一对倾斜面部,一对倾斜面部以在柱塞的轴线方向上随着远离该柱塞的头部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油供给孔被从一对倾斜面部中的一方的倾斜面部朝向低压室内开口,油供给孔将一对倾斜面部中的另一方的倾斜面部作为冲击部分,并设定为使该油供给孔的指向方向朝向该另一方的倾斜面部,所以,从油供给孔向低压室内喷出的油的几乎全部在冲击在另一方的倾斜面部上之后,朝向柱塞的头部侧流动。因此,在有关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能够以具体的形态,在实现零件件数的减少的同时,简单地抑制空气向高压室流入。
并且,在一对倾斜面部以在柱塞的轴线方向上随着远离柱塞的头部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的结构下,由于设在一方的倾斜面部上的油供给孔指向另一方的倾斜面部,所以能够使从油供给孔喷出的油到达另一方的倾斜面部的距离相比没有形成该一对倾斜面部的形态的情况变短,能够使从该油供给孔喷出的油以喷出速度较高的状态冲击到另一方的倾斜面部上。因此,伴随于此,在该冲击后,油也在拥有较高的速度状态的同时朝向柱塞的头部侧流动,使其许多油到达柱塞头部内,在该柱塞头部内实现气泡的集合―一体化,并且能够促进该气泡的排出。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流入到高压室中。
根据技术方案3,由于油供给孔形成在一方的倾斜面部中的距柱塞的底部最近的部分,所以能够使从油供给孔喷出的油到达另一方的倾斜面部的距离变得最短,使从该油供给孔喷出的油在喷出速度最高的状态下冲击到另一方的倾斜面部上,基于该较高的喷出速度,冲击后的油的几乎全部能够到达柱塞头部内。另一方面,由于一对倾斜面部在柱塞的轴线方向上比该柱塞的头部更接近于该柱塞的底部而配置,所以能够使从一对倾斜面部到柱塞头部的长度增大,能够利用其之间的相对较长的长度提高气泡的集合―一体化作用的机会。因此,基于在向柱塞头部内到达的油的流动与到达柱塞头部内之间气泡的集合―一体化作用的机会被提高,能够提高气泡在粗大化的状态下集合到柱塞头部内的情况,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流入到高压室中。
根据有关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柱塞的内周面上,以在该柱塞的径向上对置的方式形成有一对倾斜面部,一对倾斜面部以在柱塞的轴线方向上随着远离该柱塞的头部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油供给孔从一对倾斜面部中的一方的倾斜面部朝向低压室内开口,在柱塞的内周面的比一对倾斜面部中的另一方的倾斜面部靠该柱塞的头部侧,与该另一方的倾斜面部连续地形成有平行于该柱塞的轴线方向而延伸的平坦面部,油供给孔将平坦面部作为冲击部分,并设定为该油供给孔的指向方向朝向该平坦面部,所以,从油供给孔向低压室内喷出的油在冲击在平坦面部上之后,朝向柱塞的头部侧流动。因此,在有关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能够在以具体的形态实现零件件数的减少的同时,简单地抑制空气流入到高压室中。
并且,由于在一方的倾斜面部上形成指向平坦面部的油供给孔,所以能够将油供给孔的轴线方向朝向与一方的倾斜面部上的鼓起部部分的臂厚方向接近的方向,能够使对于柱塞的油供给孔的加工变容易,并且能够使将该油供给加工的加工刀具的耐久性提高。
根据有关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柱塞的周壁部形成有使该柱塞的周壁部遍及该柱塞的整周朝向该柱塞的径向内方鼓起的鼓起部,在柱塞的内周面上,利用鼓起部形成在该柱塞的轴线方向上随着远离该柱塞的头部而将该柱塞的内径缩径的倾斜周面部,一对各倾斜面部通过利用倾斜周面部的一部分而构成,在机身的周壁部上,以面向鼓起部内的方式形成有用来构成油供给路的油导入孔,所以即使柱塞相对于机身稍稍伸缩运动或相对旋转,也会使机身的油导入孔与柱塞的鼓起部内重合,能够使机身的油导入孔和柱塞的油供给孔总是为连通状态(在发动机运转时为油供给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利用上述鼓起部的倾斜周面部、柱塞内周面中的比该倾斜周面部靠柱塞头部侧部分,能够使从油供给孔向柱塞内喷出的油如上述那样朝向较远地离开高压室的柱塞的头部侧流动。因此,通过有效地利用为了使柱塞的油供给孔与机身的油导入孔连通而形成的鼓起部,能够形成一对倾斜面部、平坦面部、油供给孔,能够实现构造的简洁化及制造负担的减轻。
并且,由于利用鼓起部形成倾斜周面部,所以通过对于柱塞的滚轧成形加工等能够简单地形成倾斜周面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装入了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的动阀机构的纵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X3―X3线剖面图
图4是说明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有关以往构造的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的纵剖面图。
图6是说明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的纵剖面图。
图7是说明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附图标记1表示内燃机的动阀机构。该动阀机构1具备:进气阀或排气阀(以下称作阀)2,作为将与燃焼室相连的进气端口(或排气端口)8开闭的机构,将进气端口(或排气端口)8开闭;凸轮3,被旋转驱动;摇臂4,配置在阀2与凸轮3之间,将凸轮3的旋转驱动力作为作用力向阀传递;以及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5,作为支点而支承摇臂4。
上述阀2如已知那样一体地具备阀杆6,该阀杆6滑动自如地插通在与形成于发动机的汽缸盖7上的进气端口(或排气端口)8相连的贯通孔9内。在阀杆6的外周上,以游嵌状态卷绕着压缩螺旋弹簧10,该压缩螺旋弹簧10安装在汽缸盖7与被固定在阀杆6的上部的保持器11之间,将阀2向将进气端口(或排气端口)8的开口闭阀的方向施力。
上述凸轮3固定在同步于汽车用发动机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的凸轮轴12上,凸轮3随着凸轮轴12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
上述摇臂4通过基于凸轮3的旋转驱动的摆动,将该凸轮3的旋转驱动力向阀杆6传递,阀杆6对应于该摇臂4的摆动而在贯通孔9中滑动。由此,阀2对应于阀杆6的滑动而将进气端口(或排气端口)8开闭。
上述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5为了作为支点支承摇臂4,如图1~图3所示那样形成在有底筒状的机身13内可滑动地嵌合着柱塞14的构造。
机身13形成为有底圆筒形状,将其开口侧朝向上方的同时,收存在形成于汽缸盖7的上部侧的俯视时圆形状的凹部15内。在机身13上部外周侧,形成有外径比其他部位小的小径部13a,在该小径部13a上,为了作为柱塞14的松脱防止部发挥功能,安装着圆环状的保持帽16。在机身13的底部13b上,在其内表面侧形成有凹处17,在该凹处17内周面与机身13的周壁部13c内周面(比底部13b靠开口侧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圆环状的台阶部18。
在柱塞14中使用中空的棒状部件。该柱塞14由形成其轴线方向一端部的头部19、形成其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底部20、和跨越该头部19与底部20之间的周壁部21而构成,该柱塞14在将其底部20侧可滑动地嵌合在机身13内的状态下使其头部19侧从机身13的开口向外方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柱塞14通过具备底部侧柱塞构成部22和头部侧柱塞构成部23的二分割构造构成。
底部侧柱塞构成部22构成柱塞14的底部侧部分,形成为有底圆筒形状,在机身13内,其底部侧柱塞构成部22的底部作为柱塞14的底部20对置于机身13的底部13b,底部侧柱塞构成部22的开口被朝向机身13的开口侧。
头部侧柱塞构成部23构成柱塞14中的比底部侧柱塞构成部22靠头部侧部分,形成为有底圆筒形状。该头部侧柱塞构成部23使其底部(有底圆筒形状的底部)作为柱塞14的头部19朝向机身13开口的外方(上方),另一方面,头部侧柱塞构成部23的开口侧端面在机身13内被载置在底部侧柱塞构成部22的开口侧端面上。由此,头部侧柱塞构成部23的内部空间和底部侧柱塞构成部22的内部空间协同作用,形成作为用来储存油的低压室的贮存器24。
如图1、图3所示,上述柱塞14(头部侧柱塞构成部23)的头部19以呈大致半球状鼓起的方式形成,在其头部19上,形成有将柱塞14内外连通的连通孔25。对应于该柱塞14的大致半球状的头部19,在摇臂4上,在与该柱塞14抵接的抵接面上形成有大致半球状的凹部26,并且形成有使该凹部26内与外部连通的连通路27,柱塞14的头部19作为摇臂4的支点而将该摇臂4的凹部26承接。
如图3所示,上述柱塞14的底部20在机身13内划分出高压室28。在该高压室28中填充有油29,当来自摇臂4的输入载荷被输入给柱塞头部19时,高压室28的油29承接该输入载荷,此时,该高压室28的油29泄漏到柱塞14(底部侧柱塞构成部22)的周壁部13c外周面与机身13的周壁部21内周面之间的微细的间隙30中,被从头部侧柱塞构成部23与底部侧柱塞构成部22的分离面向贮存器24(柱塞14内)送回。在此情况下,为了使泄漏到间隙30中的油容易回到柱塞14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头部侧柱塞构成部23与底部侧柱塞构成部22之间(分离面)形成回油口31,该回油口31将间隙30与贮存器24内连通。
如图3所示,上述柱塞14的周壁部21具有与柱塞14的头部19连续的头部侧周壁部32(由头部侧柱塞构成部23的一部分构成)、和比该头部侧周壁部32靠柱塞14的底部20侧的主周壁部33(由头部侧柱塞构成部23的一部分和底部侧柱塞构成部22构成)。头部侧周壁部32的外径比主周壁部33的外径缩径,在头部侧周壁部32的外周面与主周壁部33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台阶部34,该台阶部34为了发挥柱塞14的防松脱功能,在机身13面对保持帽16。
在上述机身13及上述柱塞14的各周壁部13c、21上,为了将利用油泵从油盘(省略图示)汲起的油向上述贮存器24供给,如图3所示,形成有油供给路35。在本实施方式中,油供给路35由分别形成在机身周壁部13c的外周面及内周面上的环状槽36、37、跨越该两环状槽36、37间的作为油导入孔的油供给孔38、在柱塞14的周壁部21外周面上形成于该柱塞14的轴线OP方向大致中央的环状槽39、和跨越该环状槽39与贮存器24之间的油供给孔40构成,通过它们维持连通状态,油供给路35在发动机运转时将从外部供给的油向贮存器24喷射。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形成上述柱塞14的环状槽39,如图3所示,使柱塞周壁部21(头部侧柱塞构成部23)向该柱塞14的径向内方鼓起而形成环状的鼓起部50。该鼓起部50通过滚轧成形等的加工,在柱塞周壁部21上遍及该柱塞14的整周而形成,由该鼓起部50内在柱塞14外周面上构成上述环状槽39。该环状槽39的槽宽(柱塞14的轴线OP方向长度)比机身13上的环状槽37的宽幅的槽宽更长而变得比较长,通过这样的环状槽39、37彼此的重合,即使柱塞14相对于机身13相对旋转或稍稍伸缩运动,机身13上的油供给孔38也面向环状槽39。
因此,在发动机运转时,如果通过油泵从油盘(省略图示)汲起的油经过汽缸盖7上的油路(省略图示)被供给到机身周壁部13c外周面上的宽幅状态的环状槽36中,则被供给到该环状槽36中的油经由机身周壁部13c内部的油供给孔38被向机身周壁部13c内周面的环状槽37供给。并且,供给到环状槽37中的油再被向柱塞14的周壁部21外周面的环状槽39供给,供给到该环状槽39中的油经由柱塞周壁部21内部的油供给孔40被向贮存器24供给。由此,在发动机运转时,贮存器24内成为被填充油29的状态,通过向贮存器24供给油而成为剩余的油被从柱塞头部19的连通孔25向外部排出。此时,该被排出的油作为润滑油对摇臂4等赋予润滑性。
此外,如图3所示,环状的鼓起部50基于该鼓起形状,在柱塞14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第1倾斜周面部(倾斜周面部)51、和以柱塞头部19为基准位于比该第1倾斜周面部51远的一侧的第2倾斜周面部52。
第1倾斜周面部51以在柱塞14的轴线OP方向上随着远离柱塞头部19而柱塞14的内径被缩径的方式形成,第2倾斜周面部52接着第1倾斜周面部51而以随着进一步远离柱塞头部19而柱塞14的内径被扩径的方式形成。第1倾斜周面部51以比第2倾斜周面部52平缓的倾斜角度向柱塞14的径向内方升起,随之,第1倾斜周面部51关于柱塞14的轴线OP方向长度相比第2倾斜周面部52稍稍变长。
如图3所示,在上述第1倾斜周面部51上,在占其中的一部分的倾斜面部51a(一方的倾斜面部)中开口有上述油供给孔4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油供给孔40的指向方向朝向柱塞14的径向中央,并设定为使油供给孔40的轴线OF与柱塞14的轴线OP正交。由此,如图3所示,被从油供给孔40喷出到低压室24内的油的喷流ji对第1倾斜周面部51中的对置于上述倾斜面部51a的倾斜面部51b(另一方的倾斜面部、冲击部分)冲击。该油的喷流ji所冲击的倾斜面部51b基于上述第1倾斜周面部51的形状,以越距柱塞头部19较近的部分(在图3中是上侧部分)越朝向油的喷出方向倒下的方式倾斜(在图3中向左侧倾斜),其倾斜角度被设定为,在油的喷流ji与倾斜面部51b的冲击的作用下,油的喷流ji的几乎全部作为方向变更流jr朝向柱塞头部19侧变更流动方向(参照图3)。
如图3所示,在上述柱塞14的内周面上,对应于上述头部侧周壁部32及主周壁部33的外周形状,比上述第1倾斜周面部51更朝向柱塞头部19侧依次形成有基准内周面部53、倾斜周面部54、缩径内周面部55。基准内周面部53与第1倾斜周面部51连续,一边在柱塞14的轴线OP方向上延伸一边面向该柱塞14的径向内方而形成,这构成主周壁部32的基准内周面(内径)。倾斜周面部54与基准内周面部53连续,随着朝向柱塞头部19将柱塞14的内径缩径而形成。缩径内周面部55与倾斜周面部54连续,以倾斜周面部54的最小径形成柱塞14的内周面,这构成头部侧周壁部32的基准内周面(内径)。
如图3所示,在上述机身13的底部13b与上述柱塞14的底部20(凹处17底部)之间夹设有作为施力机构的复位弹簧41。该复位弹簧41随着柱塞14相对于机身13的缩短运动而被压缩,基于该复位弹簧41的压缩,复位弹簧41拥有复原力(反弹力)。
如图3所示,在上述柱塞14的底部20上,在上述高压室28侧设有阀机构42。该阀机构42具备:阀孔43,形成在柱塞底部20的径向中央部,允许油从贮存器24向高压室28的流入;止回球44,在高压室28中对置于阀孔43而配置;保持器45,被复位弹簧41向柱塞底部20推压;止回球用弹簧46,夹设在保持器45与止回球44之间,将止回球44向落座于阀孔43的周缘部上的方向施力。因此,关于该阀机构42,当柱塞14相对于机身13缩短运动时,阀孔43通过止回球44成为闭阀状态,当柱塞14相对于机身13伸长运动时,止回球44离开阀孔43周缘部(阀座),允许油从贮存器24向高压室28的流入。
在这样的动阀机构42中,在发动机启动后,随着发动机的驱动,油泵将油盘的油经由油路(省略图示)、油供给路35向柱塞14(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5)的贮存器24供给,由此,贮存器24内被油29填充,剩余的油被从柱塞头部19的连通孔25、摇臂4的连通路27向外部排出。
此时,凸轮3随着发动机的驱动而旋转,摇臂4向降低其作用点的方向摆动,如果使阀杆6向阀2的开阀方向位移,则摇臂4要通过压缩螺旋弹簧10的弹性力返回,通过该摇臂4将柱塞14向下降的方向推压。由此,高压室28内的油压力变高,高压室28内的油29成为刚体,气门间隙调节器24成为摇臂4的支点。此时,一边使很少的油泄漏到柱塞14与机身13的间隙30中,柱塞14一边稍稍下降。
通过在该状态下凸轮3进一步旋转,如果摇臂4进一步使阀杆6向阀2的开阀方向位移,则阀2打开进气端口(或排气端口)8,进气通路(或排气通路)经由进气端口(或排气端口)8连通。
另一方面,在进气端口(或排气端口)8被打开后,凸轮3进一步旋转,如果因压缩螺旋弹簧10的弹性力导致阀杆6向阀2的闭阀方向位移,则摇臂4向提高其作用点的方向摆动,进气端口(或排气端口)8被阀2封堵。
通过凸轮3进一步旋转,压缩螺旋弹簧10的弹性力的反作用力消失,在摇臂4和凸轮3间发生间隙,通过气门间隙调节器5内的复位弹簧41的施力,柱塞14向上方伸长运动间隙的量。此时,在高压室28中发生负压,止回球44克服止回球用弹簧46的施力而被推下,贮存器24侧的油进入高压室28内,在贮存器24内的压力与高压室28内的压力平衡的状态下,止回球44封堵阀孔43(待机状态)。
这样,如果凸轮3随着发动机的驱动而转动,则摇臂4以气门间隙调节器5(柱塞14)为支点摆动,对应于该摇臂4的摆动而阀杆6下降或上升,所以能够通过阀2将进气端口(或排气端口)8开闭。
此外,在该动阀机构1的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5中,如果空气积存在高压室28中,则当柱塞14缩短运动时,该空气被压缩,对柱塞14赋予衰减力的功能受损,所以在向贮存器24供给的油中含有的空气(气泡)不易被取入到高压室28中。
即,柱塞14上的油供给孔40的指向方向被朝向第1倾斜周面部51中的、对置于油供给孔40的倾斜面部51b,当从油供给孔40将油的喷流ji喷出到低压室24内时,如图3所示,该油的喷流ji冲击到上述第1倾斜周面部51中的倾斜面部51b上,通过该冲击,油的喷流ji的几乎全部作为方向变更流jr朝向柱塞头部19侧改变流动方向。
由此,如果油的方向变更流jr到达柱塞头部19,则该油中的气泡彼此通过由柱塞头部19的大致半球状内表面带来的集合―一体化作用而被粗大化,基于该较大的浮力,抑制从柱塞头部19向柱塞底部20侧移动。另一方面,该柱塞头部19内的气泡与随着向贮存器24的油供给发生的剩余油一起依次被从柱塞头部19的连通孔25向外部排出。
这样,利用第1倾斜周面部51的倾斜周面部51b作为方向变更面,使向贮存器24喷出的油的喷流ji向位于距高压室24较远侧的柱塞头部19流动,基于此,能够使得气泡(空气)不易被取入到高压室28中,所以如图5所示的以往构造那样,在柱塞14’内设置导引筒G、从油供给孔40’向柱塞14’内供给油的状况下,不再需要通过该导引筒G的外周面Go与柱塞14’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空间CS将油29’朝向柱塞14’的头部19’侧导引,能够不需要导引筒G。另外,在图5所示的以往构造中,对于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相同的构成要素,对相同的赋予标记添加了“’”。
并且,由于从油供给孔40向贮存器24内喷出的油的喷流ji冲击到柱塞14内周面的倾斜面部51b上,所以如图4所示,油的喷流ji中的气泡B与方向变更流jr中的气泡B冲击而一体化,能够实现气泡B的粗大化(基于体积增大的浮力的增大)。因此,由此也能够提高使油中的气泡集合到柱塞头部19内的趋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柱塞14内周面的比基准内周面部53靠柱塞头部19侧设有倾斜内周面部54,所以在油的喷流ji通过第1倾斜周面部51的倾斜面部51b成为方向变更流jr朝向柱塞头部19侧之后,该流动被倾斜内周面部54向柱塞14的径向内方导引。因此,油的方向变更流jr在将朝向变更为柱塞14的径向内方的同时,基本上朝向柱塞的头部19侧流动,该方向变更流jr的主流(中心部分)尽可能离开柱塞14的内周面。因此,油的方向变更流jr的流动被柱塞头部19的大致半球状内表面(特别是大致半球状部分)反转,可抑制其流动方向朝向柱塞底部20侧。
进而,油供给孔40开口的倾斜面部51a及作为来自该油供给孔40的油的喷流ji的冲击部分的倾斜面部51b都形成第1倾斜周面部51的一部分,使该两者51a、51b间的距离比基准内周面部53的直径短,所以从油供给孔40喷出的油的喷流ji在喷出速度较高的状态下向倾斜面部51b冲击。因此,伴随于此,该冲击后的油的方向变更流jr在拥有较高的速度状态的同时向柱塞头部19侧流动,该许多的油的方向变更流jr到达柱塞头部19内。结果,该许多油中的气泡通过该柱塞头部19的大致半球状内表面被集合―一体化,并且该气泡的排出被促进。
图6表示第2实施方式,图7表示第3实施方式。在该各实施方式中,关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表示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在油供给孔40形成在一个倾斜面部51a中的距柱塞底部20最近的部分、在一方的倾斜面部51a上形成油供给孔40的情况下,使从油供给孔40到到达另一方的倾斜面部51b的油的流动距离S最短。因此,能够使从油供给孔40喷出的油的喷流ji在喷出速度最高的状态下向另一方的倾斜面部51b冲击,基于该较高的喷出速度,能够提高使冲击后的油的方向变更流jr到达柱塞头部20内的情况。
并且,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一对倾斜面部51a、51b在柱塞14的轴线OP方向上比柱塞头部19更接近于柱塞底部20而配置,使从一对各倾斜面部51a、51b到柱塞头部19的长度H比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参照图3)增大。
因此,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在从高压室28离开的流动的下方,利用到达柱塞头部19内的相对较长的长度,能够提高气泡的集合―一体化作用的机会,能够提高在气泡粗大化的状态下集合到柱塞头部19内的情况。
图7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表示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油供给孔40以与该油供给孔40的轴线OF大致正交的方式形成在第1倾斜周面部51(倾斜面部51a)上,伴随于此,该油供给孔40的指向方向经过柱塞14的轴线OP而朝向基准内周面部53的一部分(平坦面部)53b。因此,关于该基准内周面部53的一部分53b的、与油的喷出方向的关系,以越接近于柱塞头部19的部分越朝向油的喷出方向倒下的方式倾斜,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从油供给孔40喷出到贮存器24内的油的喷流ji也被基准内周面部53的一部分53b改变方向,该方向变更流jr朝向距高压室28较远地离开的柱塞头部19侧流动。
并且,在鼓起部50的倾斜面部51a中,由于油供给孔40使其轴线OF方向朝向接近于壁厚方向的方向(与倾斜面部大致垂直方向)形成,所以能够使对于柱塞14的油供给孔40的加工变容易,并且能够减轻该加工刀具的加工负担。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包含以下这样的形态。
(1)作为柱塞14,使用将头部侧柱塞构成部23和底部侧柱塞构成部22一体化的一体化物。
(2)在第1实施方式中,仅使倾斜面部(第1倾斜面部)51a及倾斜面部(第2倾斜面部)51b倾斜,在柱塞14的内周面整周上不形成第1倾斜周面部51。
(3)当从柱塞头部19的连通孔25向外部排出油时,利用在摇臂4(凹部26内表面)与柱塞头部19之间形成的间隙。伴随于此,也可以不在摇臂4上设置连通路27(参照图1、图3)。
附图标记说明
5 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
13 机身
13b 机身底部
13c 机身周壁部
14 柱塞
19 柱塞头部
20 柱塞底部
21 柱塞周壁部
24 贮存器(低压室)
25 连通孔
28 高压室
38 油供给孔(油导入孔)
39 环状槽
40 油供给孔
41 复位弹簧(施力机构)
42 阀机构
50 鼓起部
51 第1倾斜周面部(倾斜周面部)
51a 倾斜面部(一方的倾斜面部)
51b 倾斜面部(另一方的倾斜面部)
53 基准内周面部
53b 基准内周面部的一部分(平坦面部,另一方的倾斜面部)
OF 油供给孔的轴线
OP 柱塞的轴线
Claims (5)
1.一种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将中空的柱塞以使该柱塞的头部从有底筒状的机身的开口侧突出的状态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在该机身内,
在上述柱塞上,利用该柱塞的内部形成储存油的低压室,并且在该柱塞的头部中形成将该低压室内外连通的连通孔,
在上述机身内,在该机身的底部与上述柱塞的底部之间形成填充油的高压室,
在上述柱塞的周壁部形成用来构成向上述低压室内喷出油的油供给路的油供给孔,
在上述机身的底部与上述柱塞的底部之间夹设施力机构,
在上述柱塞的底部设有当上述柱塞基于上述施力机构的复原力伸长运动时开阀而允许油从上述低压室向上述高压室流入的阀机构,
上述柱塞的内周面中的与从上述油供给孔喷出的油冲击的冲击部分以越接近于上述柱塞的头部的部分越朝向上述油的喷出方向倒下的方式倾斜,
在上述柱塞的内周面,以在该柱塞的径向上对置的方式形成有一对倾斜面部,
上述一对倾斜面部以在上述柱塞的轴线方向上随着远离该柱塞的头部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
上述油供给孔被从上述一对倾斜面部中的一方的倾斜面部的区域内的该一方的倾斜面部朝向上述低压室内开口,
上述油供给孔将上述一对倾斜面部中的另一方的倾斜面部作为上述冲击部分,并设定为该油供给孔的指向方向朝向该另一方的倾斜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倾斜面部在上述柱塞的轴线方向上比该柱塞的头部更接近于该柱塞的底部而配置,
上述油供给孔形成在上述一方的倾斜面部中的距上述柱塞的底部最近的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柱塞的周壁部形成有使该柱塞的周壁部遍及该柱塞的整周朝向该柱塞的径向内方鼓起的鼓起部,
在上述柱塞的内周面上,利用上述鼓起部形成在该柱塞的轴线方向上随着远离该柱塞的头部而将该柱塞的内径缩径的倾斜周面部,
上述一对各倾斜面部通过利用上述倾斜周面部的一部分而构成,
在上述机身的周壁部上,以面向上述鼓起部内的方式形成有用来构成上述油供给路的油导入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柱塞的内周面,利用上述鼓起部,形成有作为上述倾斜周面部的第1倾斜周面部、以及以上述柱塞的头部为基准位于比该第1倾斜周面部远的一侧的第2倾斜周面部,
上述第2倾斜周面部接着上述第1倾斜周面部而以随着进一步远离上述柱塞的头部而上述柱塞的内径被扩径的方式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倾斜周面部以比上述第2倾斜周面部平缓的倾斜角度,向上述柱塞的径向内方升起,随之,上述第1倾斜周面部在上述柱塞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比上述第2倾斜周面部在上述柱塞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4/082520 WO2016038753A1 (ja) | 2014-12-09 | 2014-12-09 | 油圧式ラッシュアジャス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74174A CN105874174A (zh) | 2016-08-17 |
CN105874174B true CN105874174B (zh) | 2017-06-13 |
Family
ID=55458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09813.5A Active CN105874174B (zh) | 2014-12-09 | 2014-12-09 | 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39181B2 (zh) |
EP (1) | EP3128141B1 (zh) |
JP (1) | JP5914764B1 (zh) |
KR (1) | KR101691808B1 (zh) |
CN (1) | CN105874174B (zh) |
WO (1) | WO201603875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99735B2 (ja) * | 2015-11-20 | 2019-10-30 | 株式会社オティックス | ラッシュアジャスタ |
CN110268141A (zh) * | 2017-02-10 | 2019-09-20 | 欧德克斯有限公司 | 挺杆 |
WO2018150847A1 (ja) * | 2017-02-17 | 2018-08-23 | 株式会社オティックス | タペット |
JP2019105734A (ja) * | 2017-12-12 | 2019-06-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電気的接続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099260B2 (ja) * | 2018-11-06 | 2022-07-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動弁システム |
US11022009B2 (en) | 2019-01-18 | 2021-06-01 | Caterpillar Inc. | Hydraulic lash adjuster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39162A (zh) * | 2014-03-24 | 2014-07-23 | 杭州新坐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柱状式液压挺柱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59605A (ja) | 1990-10-23 | 1992-06-02 | Hitachi Metals Ltd | Mrセンサ用取付ホルダ |
JP2887964B2 (ja) * | 1991-08-09 | 1999-05-1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油圧式位置調整装置 |
JPH06146821A (ja) * | 1992-11-05 | 1994-05-27 | Nippon Seiko Kk | 一個構成型油圧式ラッシュアジャスタ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H06212917A (ja) * | 1993-01-13 | 1994-08-02 | Nippon Seiko Kk | 油圧式ラッシュアジャスタ |
JPH06299810A (ja) * | 1993-04-16 | 1994-10-25 | Fuji Oozx Inc | 油圧式バルブラッシュアジャスタ |
DE19614668A1 (de) * | 1996-04-13 | 1997-10-16 | Schaeffler Waelzlager Kg | Hydraulisches Abstützelement für eine Ventilsteuerung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
JP2006029423A (ja) * | 2004-07-15 | 2006-02-02 | Piolax Inc | ワンウエイ弁 |
WO2010143284A1 (ja) * | 2009-06-10 | 2010-12-16 | 日鍛バルブ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用油圧ラッシュアジャスタ |
JP2013189926A (ja) | 2012-03-14 | 2013-09-26 | Otics Corp | ラッシュアジャスタ |
-
2014
- 2014-12-09 US US15/306,432 patent/US9739181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2-09 JP JP2015529947A patent/JP5914764B1/ja active Active
- 2014-12-09 EP EP14901755.0A patent/EP3128141B1/en active Active
- 2014-12-09 WO PCT/JP2014/082520 patent/WO201603875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12-09 CN CN201480009813.5A patent/CN105874174B/zh active Active
- 2014-12-09 KR KR1020157023769A patent/KR10169180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39162A (zh) * | 2014-03-24 | 2014-07-23 | 杭州新坐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柱状式液压挺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74174A (zh) | 2016-08-17 |
EP3128141B1 (en) | 2018-03-21 |
EP3128141A4 (en) | 2017-03-29 |
US20170044937A1 (en) | 2017-02-16 |
WO2016038753A1 (ja) | 2016-03-17 |
KR20160128198A (ko) | 2016-11-07 |
JP5914764B1 (ja) | 2016-05-11 |
KR101691808B1 (ko) | 2017-01-02 |
US9739181B2 (en) | 2017-08-22 |
JPWO2016038753A1 (ja) | 2017-04-27 |
EP3128141A1 (en) | 2017-0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74174B (zh) | 油压式气门间隙调节器 | |
CN104395563B (zh) | 气门桥 | |
CN101194085B (zh) | 具有气门落座控制的气门驱动系统 | |
US8028813B2 (en) | Shock absorber | |
KR20120045047A (ko) | 밸브 캐취 피스톤을 가지고 있는 로스트 모션 가변 밸브 구동 시스템 | |
CN102966696B (zh) | 前叉 | |
JP6487784B2 (ja) | 緩衝器 | |
CN107484421B (zh) | 油压式间隙调节器及油压式间隙调节器的使用方法 | |
CN102003427A (zh) | 主缸 | |
JP2010090935A (ja) | バルブ | |
JP4996957B2 (ja) | 緩衝器および緩衝器の組立工具 | |
JP5080426B2 (ja) |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 |
JP2007138787A (ja) |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 |
JP2004324750A (ja) | 二輪車等のフロントフォークのオイルロック装置 | |
JP3889557B2 (ja) | スプレー容器 | |
JP2006349138A (ja) | 空圧緩衝器 | |
JP2023051410A (ja) | 吐出器 | |
JP2009047127A (ja) | ラッシュアジャスタ | |
JP2013181573A (ja) |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 |
JP2007016880A (ja) | 空圧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 |
CN110312849A (zh) | 挺杆 | |
CN107701338B (zh) | 一种适用于高速发动机的高效进气系统 | |
JP6184241B2 (ja) | ハイドロリックラッシュアジャスタ | |
JP2007064130A (ja) | 油圧ラッシアジャスタ | |
JP2020085200A (ja) | バルブ、及び緩衝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after: Nippon Forg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atentee before: NITTAN VALVE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