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70410A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70410A
CN105870410A CN201610226909.8A CN201610226909A CN105870410A CN 105870410 A CN105870410 A CN 105870410A CN 201610226909 A CN201610226909 A CN 201610226909A CN 105870410 A CN105870410 A CN 1058704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silicon
cavity
composite
ion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2690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70410B (zh
Inventor
刘军
杨林钰
陈亚炜
李斯特
唐莎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22690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704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70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0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704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04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ilic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核壳结构包括由碳构成的外壳、由碳包覆纳米硅颗粒构成的内核;外壳和内核之间具有空隙层;其制备方法是在纳米硅颗粒表面依次包覆碳层I、二氧化硅层、碳层II,再通过刻蚀法去除二氧化硅层,即得;该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制备的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电化学表现出高循环稳定性和高库伦效率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空腔的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涉及一种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应用,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它绿色环保、低污染、低成本、能量密度大、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成为新型能源的研究热点,并有望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因为锂离子电池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它已经成功应用于可移动电子设备的能量存储,比如智能手机、手提电脑和平板电脑。但是为了实现电力储存,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全电动车的更好的应用,对更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以及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电池的需要迫在眉睫。
在商用锂离子电池中,常用的正极电极材料是金属氧化物或磷酸盐(比如含锂的二氧化钴,锰酸锂或者磷酸铁锂),负极电极是石墨,而石墨的理论容量只有372mA h g-1。已经有实验表明硅的初始比容大于3500mA h g-1,是石墨容量的10倍(Chan,C.K.et a1Nat.Nanotechnol.2008,3,3135.)。其它合金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比如锗和锡,也非常高(分别是1623和994mA h g-1)。但是,这些材料的可嵌入大量锂离子造成了极大的体积变化(硅完全锂化时为310%)。在锂嵌入和脱离过程中,由于颗粒破裂导致电极材料从集电极上的剥落以及随体积变化加剧与有机电解液不可逆的副反应,导致循环过程中比容量的快速衰减。因此为了得到具有持久容量保持率以及更高的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在锂的嵌入和脱出过程中,阻止这些负极材料的破裂和和减小副反应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很多备选的合金负极材料中,硅由于特别高的比容量、地壳中的含量丰富和拥有发达的工业基础设施的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应用潜力的材料之一。人们已经研究硅在锂电池中的应用几十年了,但是颗粒破裂和容量衰减常常使其表现出不好的循环性能。
最近已经有研究表明:将硅在至少一个维度上的尺寸减小到亚微米级别可以有效地防止断裂,进而提高循环性能(Liu,X.H.et al ACS Nano 2012,6,1522-1531)。这些纳米结构材料中的大多数都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前驱体为一种硅烷气体,而硅烷气体很贵,很难批量生产。另一方面,硅纳米颗粒由于已经商品化、工业上可扩展以及与目前的浆料涂层生产过程相容,成为一种很有潜力的备选材料。但是,因为循环时巨大的体积变化和颗粒错动,传统的聚偏氟乙烯(PVDF)粘结剂不能很好地将硅纳米颗粒连接在一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已经报道了几种新型的粘结剂,比如褐藻酸钠,聚丙烯酸(PAA),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导电胶(Magasinski,A.et al ACS Appl.Mater.Interfaces2010,2,3004-3010)(Mazouzi,D.et al Solid-State Lett.2009,12,A215-A218)。虽然这些粘结剂使电极连接良好、活性物质损失很少,但是硅颗粒的表面仍然直接暴露在电解液中,不稳定的SEI膜的形成仍然是一个问题。一些以体积变化为关键设计因素的纳米结构材料已经被专门设计出来,包括核壳纳米管(Saravanan,K.et al Energy Environ.Sci.,2010,3,457)、含空腔的Si/C复合型纳米结构(Cui,Y.eta1 Nano Lett.2012,12,3315-3321)、石榴型结构Si/C复合材料(Cui,Y.et a1Nat.Nanotechnology,2014,9,187-192)。通过结构设计,Si/C复合材料中的空腔为其脱嵌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提供了一定空间,能有效改善硅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这些含空腔的硅碳复合材料都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高的比容量。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结构设计对提高硅/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特殊空腔的核壳结构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将其作为锂离子负极材料,能很好地适应脱嵌锂过程中引起的硅体积膨胀。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制备所述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能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高的库伦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该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所述的核壳结构包括由碳构成的外壳、由碳包覆纳米硅颗粒构成的内核;所述的外壳和内核之间具有空隙层。
优选的方案,纳米硅颗粒质量占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质量的20%~50%。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纳米硅颗粒表面包覆碳层I,得到硅/碳复合材料;
(2)在所述硅/碳复合材料表面包覆二氧化硅层,得到硅/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3)在所述硅/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表面包覆碳层II,得到硅/碳/二氧化硅/碳复合材料;
(4)通过刻蚀法去除所述硅/碳/二氧化硅/碳复合材料的二氧化硅层,即得。
优选的方案,将纳米硅颗粒分散在含PVP的溶液中,蒸发溶剂,所得固体混合物于保护气氛下,在550~800℃炭化,即得硅/碳复合材料;所述的单质硅与PVP的质量比为2:1~5:1;最优选为5:1。蒸发溶剂一般在60~80℃温度下进行。炭化时间为0.5~2h;一般优选为1h。
较优选的方案,PVP与溶剂的质量比为0.1:1~2:1,所述的溶剂为乙醇。
较优选的方案,保护气氛为氩气。
本发明采用的纳米硅颗粒为常规的市售商品。
优选的方案,硅/碳复合材料通过分散剂分散在有机/水混合溶液中,滴加氨水及正硅酸乙酯,搅拌反应,离心分离,得到硅/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所述的硅/碳复合材料与正硅酸乙酯的质量比为1:0.3~1:3.3;最优选为1:1。离心分离所得固体产物于60~80℃温度下进行干燥处理。
较优选的方案,分散剂为PVP。
优选的方案,将所述硅/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分散在含PVP的溶液中,蒸发溶剂,所得固体混合物于保护气氛下,在550~800℃炭化,即得硅/碳/二氧化硅/碳复合材料;所述的硅/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与PVP的质量比为2:1~5:1;最优选为5:1。蒸发溶剂一般在60~80℃温度下进行。炭化时间为0.5~2h;一般优选为1h。
优选的方案,硅/碳/二氧化硅/碳复合材料置于0.4~5mol/L的NaOH溶液中进行刻蚀,即得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的应用,将其作为负极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
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纳米硅颗粒外围包括双层碳以及双层碳中间的空腔结构。内层碳对脱嵌锂过程中硅的体积变化起到束缚作用,而空腔为适应硅的体积膨胀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外层碳对内核起到保护和支撑作用,有利于与其他材料复合制备电极。
本发明的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和高库伦效率,锂离子电池100圈后比容量为802mgh/g,容量保持率为89%,库伦效率保持在95%。
本发明的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需要采用的设备简单,反应条件简单,环境友好,生产成本低,适合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附图说明
【图1】(a)、(b)、(c)分别为实施例1制备的Si/C/void/C和Si/C X射线衍射图谱(XRD)及Si的标准卡片。
【图2】为Si/C/void/C结构示意图,纳米硅颗粒外为一层碳层,最外层依然是碳层,两碳层中间是空腔。
【图3】(a)、(b)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Si/C/SiO2和Si/C/void/C样品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制备的Si/C/void/C复合结构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图;图中表示1-3圈的循环伏安曲线。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制备的Si/C/void/C复合结构电极材料的循环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旨在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内容,而非限制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1~4制备的Si/C/void/C复合材料作为活性物质用于制备锂电池的过程:活性物质涂布在Cu箔上。将涂好的Cu箔放在真空中100℃干燥12h,使用高精度圆片切割机将Cu箔上涂有浆料的区域切成极片,对电极为金属锂片,电解液为六氟磷酸锂(LiPF6)溶于1:1的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的溶液中,隔膜为聚丙烯膜,电池为纽扣型,型号为CR2016(直径20mm,厚度1.6mm)。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组装,组装后使用自动压接机将电池压紧。
实施例1
将商品Si与PVP按质量比为5:1混合后加入PVP的10倍质量的酒精搅拌,后置于干燥箱中70℃干燥,干燥完成之后再Ar气氛下550℃碳化1h。将一定量所得Si/C壳核结构产物与PVP加入乙醇与去离子水混合溶液,超声振荡后搅拌,搅拌过程中加入3mL氨水及Si/C质量3.33倍的正硅酸乙酯(TEOS)搅拌一小时。将得到的液体放入离心机中离心收集产物,后置于干燥箱中70℃干燥,得到Si/C/SiO2产物。再将Si/C/SiO2与PVP按质量比5:1混合后加入酒精搅拌,后置于干燥箱中70℃干燥,干燥完成之后再Ar气氛下600℃碳化1h。将所得产物放入0.4Mol/L NaOH中刻蚀后离心干燥,所得产物为Si/C/void/C复合结构。Si占Si/C/void/C含空腔复合结构质量百分比范围为20%。Si/C/void/C和Si/C X射线衍射图谱(XRD)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硅的衍射峰明显,Si/C/void/C中碳的非晶包可见。图3为本施例制备的Si/C/void/C含空腔结构样品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由图4,5可以看出电池运行在200mA g-1的电流密度下运行100圈后比容量为802mA h/g,容量保持率为89%,库伦效率为95%。
实施例2
将商品Si与PVP按质量比为2:1混合后加入PVP的0.5倍质量的酒精搅拌,后置于干燥箱中70℃干燥,干燥完成之后再Ar气氛下800℃碳化1h。将一定量所得Si/C壳核结构产物与PVP加入乙醇与去离子水混合溶液,超声振荡后搅拌,搅拌过程中加入3mL氨水及Si/C质量0.33倍的正硅酸乙酯(TEOS)搅拌一小时。将得到的液体放入离心机中离心收集产物,后置于干燥箱中70℃干燥,得到Si/C/SiO2产物。再将Si/C/SiO2与PVP按质量比3:1混合后加入酒精搅拌,后置于干燥箱中70℃干燥,干燥完成之后再Ar气氛下550℃碳化1h。将所得产物放入5Mol/L NaOH中刻蚀后离心干燥,所得产物为Si/C/void/C复合结构。Si占Si/C/void/C含空腔复合结构质量百分比范围为50%。电池运行100圈后比容量为799mA h/g,容量保持率为88%,库伦效率为93%。
实施例3
将商品Si与PVP按质量比为4:1混合后加入PVP的5倍质量的酒精搅拌,后置于干燥箱中70℃干燥,干燥完成之后再Ar气氛下700℃碳化1h。将一定量所得Si/C壳核结构产物与PVP加入乙醇与去离子水混合溶液,超声振荡后搅拌,搅拌过程中加入3mL氨水及Si/C质量2倍的正硅酸乙酯(TEOS)搅拌一小时。将得到的液体放入离心机中离心收集产物,后置于干燥箱中70℃干燥,得到Si/C/SiO2产物。再将Si/C/SiO2与PVP按质量比2:1混合后加入酒精搅拌,后置于干燥箱中70℃干燥,干燥完成之后再Ar气氛下650℃碳化1h。将所得产物放入1Mol/L NaOH中刻蚀后离心干燥,所得产物为Si/C/void/C复合结构。Si占Si/C/void/C含空腔复合结构质量百分比范围为40%。电池运行100圈后比容量为800mA h/g,容量保持率为87%,库伦效率为94%。
实施例4
将商品Si与PVP按质量比为5:1混合后加入PVP的3倍质量的酒精搅拌,后置于干燥箱中70℃干燥,干燥完成之后再Ar气氛下800℃碳化1h。将一定量所得Si/C壳核结构产物与PVP加入乙醇与去离子水混合溶液,超声振荡后搅拌,搅拌过程中加入3mL氨水及Si/C质量1.5倍的正硅酸乙酯(TEOS)搅拌一小时。将得到的液体放入离心机中离心收集产物,后置于干燥箱中70℃干燥,得到Si/C/SiO2产物。再将Si/C/SiO2与PVP按质量比4:1混合后加入酒精搅拌,后置于干燥箱中70℃干燥,干燥完成之后再Ar气氛下800℃碳化1h。将所得产物放入0.8Mol/L NaOH中刻蚀后离心干燥,所得产物为Si/C/void/C复合结构。Si占Si/C/void/C含空腔复合结构质量百分比范围为30%。电池运行100圈后比容量为790mA h/g,容量保持率为85%,库伦效率为93%。

Claims (10)

1.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核壳结构;所述的核壳结构包括由碳构成的外壳以及由碳包覆纳米硅颗粒构成的内核;所述的外壳和内核之间具有空隙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硅颗粒质量占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质量的20%~50%。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纳米硅颗粒表面包覆碳层I,得到硅/碳复合材料;
(2)在所述硅/碳复合材料表面包覆二氧化硅层,得到硅/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3)在所述硅/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表面包覆碳层II,得到硅/碳/二氧化硅/碳复合材料;
(4)通过刻蚀法去除所述硅/碳/二氧化硅/碳复合材料的二氧化硅层,即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纳米硅颗粒分散在含PVP的溶液中,蒸发溶剂,所得固体混合物于保护气氛下,在550~800℃炭化,即得硅/碳复合材料;
所述的单质硅与PVP的质量比为2:1~5: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PVP与溶剂的质量比为0.1:1~2:1,所述的溶剂为乙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硅/碳复合材料通过分散剂分散在有机/水混合溶液中,滴加氨水及正硅酸乙酯,搅拌反应,离心分离,得到硅/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所述的硅/碳复合材料与正硅酸乙酯的质量比为1:0.3~1:3.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散剂为PVP。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硅/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分散在含PVP的溶液中,蒸发溶剂,所得固体混合物于保护气氛下,在550~800℃炭化,即得硅/碳/二氧化硅/碳复合材料;
所述的硅/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与PVP的质量比为2:1~5:1。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硅/碳/二氧化硅/碳复合材料置于0.4~5mol/L的NaOH溶液中进行刻蚀,即得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
10.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作为负极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
CN201610226909.8A 2016-04-13 2016-04-13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058704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26909.8A CN105870410B (zh) 2016-04-13 2016-04-13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26909.8A CN105870410B (zh) 2016-04-13 2016-04-13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0410A true CN105870410A (zh) 2016-08-17
CN105870410B CN105870410B (zh) 2019-06-28

Family

ID=56637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26909.8A Active CN105870410B (zh) 2016-04-13 2016-04-13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70410B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0156A (zh) * 2016-11-07 2017-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6848276A (zh) * 2017-04-19 2017-06-13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核壳结构二氧化钛包覆硅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69818A (zh) * 2017-06-27 2017-11-21 苏州楚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锂电池用硅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528063A (zh) * 2017-08-01 2017-12-29 河南新太行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玉米淀粉多孔碳封装的核壳结构硅/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8023074A (zh) * 2017-11-29 2018-05-11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纳米层级结构的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511719A (zh) * 2018-03-29 2018-09-07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壳层结构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含该复合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CN108598413A (zh) * 2018-04-23 2018-09-28 桑德集团有限公司 硅基负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硅基负极活性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CN109192973A (zh) * 2018-10-30 2019-01-11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755507A (zh) * 2018-12-18 2019-05-14 湘潭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气凝胶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9888228A (zh) * 2019-02-28 2019-06-14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99514A (zh) * 2018-03-21 2019-10-01 中天新兴材料有限公司 核壳结构硅碳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和负极片
CN111564611A (zh) * 2020-04-07 2020-08-21 河南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 硅氧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锂电池材料
CN114267839A (zh) * 2021-12-20 2022-04-01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314593A (zh) * 2021-12-27 2022-04-12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微米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99088A1 (en) * 2005-10-27 2007-05-03 Lg Chem, Ltd.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CN103872330A (zh) * 2014-03-19 2014-06-18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4319401A (zh) * 2014-10-28 2015-01-28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双壳层胶囊状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06549A (zh) * 2014-07-20 2015-10-28 中南大学 一种碳硅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40477A (zh) * 2015-07-30 2015-12-09 湖北大学 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99088A1 (en) * 2005-10-27 2007-05-03 Lg Chem, Ltd.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CN103872330A (zh) * 2014-03-19 2014-06-18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5006549A (zh) * 2014-07-20 2015-10-28 中南大学 一种碳硅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19401A (zh) * 2014-10-28 2015-01-28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双壳层胶囊状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40477A (zh) * 2015-07-30 2015-12-09 湖北大学 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XIANG-YANG ZHOU ET.AL.: "Silicon@carbon hollow core–shell heterostructures novel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ELECTROCHIMICA ACTA》 *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0156B (zh) * 2016-11-07 2018-10-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6410156A (zh) * 2016-11-07 2017-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6848276A (zh) * 2017-04-19 2017-06-13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核壳结构二氧化钛包覆硅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69818A (zh) * 2017-06-27 2017-11-21 苏州楚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锂电池用硅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528063A (zh) * 2017-08-01 2017-12-29 河南新太行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玉米淀粉多孔碳封装的核壳结构硅/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8023074A (zh) * 2017-11-29 2018-05-11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纳米层级结构的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299514A (zh) * 2018-03-21 2019-10-01 中天新兴材料有限公司 核壳结构硅碳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和负极片
CN108511719A (zh) * 2018-03-29 2018-09-07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壳层结构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含该复合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CN108598413A (zh) * 2018-04-23 2018-09-28 桑德集团有限公司 硅基负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硅基负极活性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CN109192973A (zh) * 2018-10-30 2019-01-11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192973B (zh) * 2018-10-30 2021-04-16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755507A (zh) * 2018-12-18 2019-05-14 湘潭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气凝胶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9888228A (zh) * 2019-02-28 2019-06-14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64611A (zh) * 2020-04-07 2020-08-21 河南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 硅氧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锂电池材料
CN114267839A (zh) * 2021-12-20 2022-04-01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267839B (zh) * 2021-12-20 2023-03-21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米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314593A (zh) * 2021-12-27 2022-04-12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微米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0410B (zh) 2019-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70410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碳/空腔/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400971B (zh) 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
CN103346324B (zh)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R20220092556A (ko) 전지를 위한 음극활물질 및 그 제조 방법, 전지 음극, 전지
CN105226285B (zh) 一种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34579B (zh) 一种多孔石墨掺杂与碳包覆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968159A (zh)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Feng et al. Low-cost SiO-based anode using green binder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CN110289408A (zh) 基于切割硅废料的纳米硅和硅/碳复合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CN105845936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改性硬炭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1800311A (zh) 超声共沉淀合成高放电倍率的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
CN105870427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06784833A (zh)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31839A (zh) 一种碳纳米管负载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
WO2020125560A1 (zh) 预嵌钾负极、制备方法和应用、钾基双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用电设备
Zhao et al. Binder strategy towards improving the rate performance of nanosheet-assembled SnO 2 hollow microspheres
CN105161725B (zh)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293723B (zh) 一种无粘结剂Na3V2(PO4)3/C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92635B (zh) 一种复合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3V2(PO4)3/C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57727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MnO的制备方法
CN106450186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硅酸锰锂/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正极浆料及应用
CN104253270A (zh) 磷酸铁锂包覆锰酸锂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15867A (zh) 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有机大分子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86048A (zh)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导电剂的制备方法
CN107482181B (zh) 一种复合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3V2(PO4)3/C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