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3926B - 车辆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3926B
CN105813926B CN201480067488.8A CN201480067488A CN105813926B CN 105813926 B CN105813926 B CN 105813926B CN 201480067488 A CN201480067488 A CN 201480067488A CN 105813926 B CN105813926 B CN 1058139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ont side
side member
connecting elements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748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3926A (zh
Inventor
廣田明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813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39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39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39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5Front-end 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6Combinations of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of different ty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06Structural beams therefor, e.g. shock-absorb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2019/247Fastening of bumpers' side ends

Abstract

外伸支架(40)连接至裙板上构件(36)的前端部(36A),并且进一步地,从其被连接的部分延伸到前侧构件(20)的在其前端侧和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那个区域,以便连接至前侧构件(20)。连接支撑构件(52)的一个端部连接至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6)之间的连接部(46)。在车辆的平面图中,连接支撑构件(52)从其被连接的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以便连接至前侧构件(20)。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结构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车辆前部,已经存在如下的结构:裙板上构件延伸到前侧构件的前端部的横向侧,并且前侧构件的前端经由连接板连接至裙板上构件的前端(参见,例如,日本专利第5144702号)。
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在碰撞负荷从车辆的斜前侧输入的斜碰撞时,当裙板上构件的前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弯曲时,负荷传递性降低。鉴于此,在斜碰撞中稳定地传递负荷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能够在斜碰撞中稳定地传递负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前侧构件,其设置在车身前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前侧构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放置;裙板上构件,其设置在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在前侧构件的沿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所述裙板上构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放置;第一连接构件,其连接至裙板上构件的前端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裙板上构件的前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延伸,直到所述前侧构件的那个区域,前侧构件的所述区域在前侧构件的前端侧并且前侧构件的所述区域在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第一连接构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前侧构件;以及第二连接构件,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与裙板上构件的前部之间的区域,在车辆的平面图中,第二连接构件从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前侧构件。
根据上述构造,所述第一连接构件连接至裙板上构件的前端部,并从第一连接构件和裙板上构件的前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延伸,直到所述前侧构件的那个区域,前侧构件的所述区域在前侧构件的前端侧并且前侧构件的所述区域在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第一连接构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前侧构件。鉴于此,例如,在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碰撞物体的前端碰撞时,碰撞负荷输入到第一连接构件的前端部。
在这里,在上述方案中,第二连接构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与裙板上构件的前部之间的区域,并且在车辆的平面图中,第二连接构件从连接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前侧构件。鉴于此,在车辆的平面图中,当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碰撞物体的斜碰撞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导向的横向力施加到车身前部时,第二连接构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抵抗横向力,以便产生反作用力。由此,抑制了裙板上构件的前侧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向内移位。因此,碰撞负荷有效地传递至裙板上构件,并且碰撞负荷还经由第二连接构件传递至前侧构件。
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第一连接构件和裙板上构件之间的连接部。
根据上述构造,由于第二连接构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第一连接构件和裙板上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因此加强了连接部。鉴于此,例如,当前侧构件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碰撞物体的斜碰撞时,碰撞负荷更稳定地分散和传递。
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构造成使得第二连接构件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倾斜,第二连接构件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
在上述构造中,第二连接构件不是水平的,而是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倾斜,第二连接构件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因此,当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碰撞物体的斜碰撞时,碰撞负荷更有效地传递至裙板上构件侧。
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构造为以便设置竖直构件,竖直构件连接至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和裙板上构件的前部之间的区域,竖直构件从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和裙板上构件的前部之间的区域延伸;并且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竖直构件的下端部,第二连接构件水平延伸以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导向,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表面。
根据上述构造,竖直构件连接至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和裙板上构件的前部之间的区域,竖直构件从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和裙板上构件的前部之间的区域延伸,并且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竖直构件的下端部,且水平地延伸以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导向,从而连接至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表面。鉴于此,例如,当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碰撞物体的斜碰撞时,负荷从竖直构件输入至水平地放置的第二连接构件,从而碰撞负荷有效地传递至前侧构件侧。
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结构可以构造成使得角板(gusset)放置在前侧构件的前端侧和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角板连接至前侧构件和第一连接构件。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角板放置在前侧构件的前端侧和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以连接至前侧构件和第一连接构件,例如,当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碰撞物体的斜碰撞时,施加到第一连接构件的前端侧的负荷更稳定地部分地传递至前侧构件。
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构造使得前侧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之间的连接部相对于前侧构件和角板之间的连接部放置在车辆后侧,前侧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与前侧构件和角板之间的连接部分离。
根据上述构造,由于前侧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之间的连接部相对于前侧构件和角板之间的连接部放置在车辆后侧,前侧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与前侧构件和角板之间的连接部分离,因此刚性差设定在前侧构件和角板之间的连接部和其邻近的后部之间。鉴于此,例如,在前侧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碰撞对象的前端碰撞的小重叠碰撞时,在采取设定刚性差的区域为起点的情况下,前侧构件可以以弯曲的方式变形。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结构产生这样的优良效果:在斜碰撞中负荷可以稳定地传递。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示出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从车辆的斜下侧观看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从车辆的斜上侧观看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从车辆的斜后侧观看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和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变型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以下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需要注意的是,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前”(FR)指示沿车辆前后方向向前,箭头“上”(UP)指示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上,而箭头“内”(IN)指示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下文中,在通过仅使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作出描述的情况下,除非另外指明,其分别指示沿车辆前后方向向前和向后、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上和向下、以及沿车辆左右方向向右和向左。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的平面图。此外,图2是示出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从车辆的斜下侧观看时车辆前部结构10的立体图,并且图3是示出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从车辆的斜上侧观看时车辆前部结构10的立体图。需要注意的是,图1至图3示出了车身前部12的左侧。
在应用了图1中示出的车辆前部结构10的汽车(车辆)中,发动机室16形成在相对于车厢(乘员室;未示出)设置在车辆前侧的车身前部12中。由发动机、电动机等构成的动力单元14容纳在发动机室16中。成对的左右前侧构件20设置在发动机室16的下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相应侧处。
前侧构件20设置在车身前部12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前侧构件20放置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并且由前侧构件内部22和前侧构件外部24构成(参见图2)。图3中所示的前侧构件内部22包括:主体部22A,当沿垂直于前侧构件20的纵向方向的平面剖切时,主体部22A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开口的大致U形的截面形状;以及上下凸缘22B(仅上凸缘示于图3中)。同时,图2中所示的前侧构件外部24包括上下凸缘24B以及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的主体部24A,并且封闭前侧构件内部22的开口侧(参见图3)。即,前侧构件20形成封闭截面结构,使得如图3所示的前侧构件内部22和前侧构件外部24(参见图2)的上下凸缘22B、24B通过点焊等彼此连接。左右前侧构件20经由发动机支承1(未示出)支撑图1中所示的动力单元14。
此外,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上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弯曲的前凸缘22F形成在前侧构件内部22的前端部中。板形托架26通过由螺栓28A和焊接螺母28B构成的紧固件28以紧固方式连接至前凸缘22F。
碰撞盒18放置在前侧构件20的车辆前侧。碰撞盒18形成为在车辆的前视图中观看时具有矩形封闭截面,并且设定为具有比前侧构件20低的相对于沿车辆前后方向的轴向压缩负荷的刚性(条件屈服强度(offset yield strength))。凸缘18F形成在碰撞盒18的后端。凸缘18F通过紧固件28共同紧固到托架26和前侧构件内部22的前凸缘22F。保险杠加强件30通过螺栓紧固等方式固定到碰撞盒18的前端部。
保险杠加强件30放置在车身前部12中,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其纵向方向,并且保险杠加强件30具有相对于碰撞盒18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延伸的保险杠延伸部30A。需要注意的是,前保险杠形成为使得由泡沫材料等制成的减振器(缓冲器;未示出)附接至保险杠加强件30的前端面,并且减振器和保险杠加强件30覆盖有保险杠罩(未示出)。
悬架支撑罩34设置在前侧构件20的后侧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且设置在前侧构件的后侧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方。悬架支撑罩34的下端部连接至前侧构件20。悬架支撑罩34支撑悬架装置(未示出)的上部,并且设置在悬架装置中的悬架臂通过附接至前侧构件20的底面的悬架构件(未示出)支撑。
进一步地,悬架支撑罩34的在其上端侧且在其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端连接至裙板上构件36。裙板上构件36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放置在前侧构件2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在前侧构件20的沿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裙板上构件36的前端位置设定至相对于前侧构件20的前端位置的车辆后侧的位置。通过将多个板材彼此连接,裙板上构件36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结构。裙板上构件36的后端部连接至前围板顶侧38。
悬架支撑罩34的在其车辆前侧的端部连接至裙板前部32的在其车辆后侧的端部。裙板前部32布置在裙板上构件36和前侧构件20之间。裙板前部32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连接至裙板上构件36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并且,裙板前部32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连接至前侧构件20的上凸缘22B、24B。
如图1至图3所示,裙板上构件36的前端部36A经由作为第一连接构件的外伸支架(outrigger)40(也称为“裙板支架”)连接至前侧构件20的前端部。即,外伸支架40连接至裙板上构件36的前端部36A,并且进一步地,外伸支架40从其被连接的部分延伸到前侧构件20的在其前端侧且在其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以便连接至前侧构件20,托架26(参照图3)夹在外伸支架40与前侧构件20之间。外伸支架40由作为实例的金属制成,并且从裙板上构件36的前端部36A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下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外伸支架40朝向车辆前侧延伸。
如图1所示,外伸支架40构造成使得外面板42连接至内面板44。外面板42在外伸支架40的前部40F及其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中具有帽形截面,所述帽形截面包括基本沿车辆前后方向向前或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突出的上下凸缘。此外,外面板42在外伸支架40的后部40R中具有帽形截面,所述帽形截面包括在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凸缘,以便大体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上突出。同时,内面板44包括如下凸缘:封闭外面板42的除了外面板42的后端部的开口侧,并且以装配方式连接至外面板42的凸缘。即,外伸支架40形成封闭截面结构使得外面板42和内面板44的各自的凸缘通过点焊彼此连接。
进一步地,外伸支架40的后部40R的部分从车辆后侧切除。裙板上构件36的前端部36A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放置在外伸支架40的后部40R的底侧并通过焊接连接至外伸支架40的后部40R,并且,裙板上构件36的前端部36A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内部放置在外伸支架40的后部40R的顶侧并通过焊接连接至外伸支架40的后部40R。
如图2所示,裙板前部32的在其前端侧且在其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那端连接至外伸支架40的后端部的底侧。另外,裙板上构件36的前端部36A的部分插入外伸支架40的后端部和裙板前部32之间,使得裙板上构件36的前端部36A连接至外伸支架40和裙板前部32。
如图3所示,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突出的平板固定部44A形成在外伸支架40的内面板44的前端部中。需要注意的是,代替固定部44A,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突出的平板固定部可形成在外伸支架40的外面板42的前端部中。固定部44A夹在托架26和碰撞盒18的凸缘18F之间。固定部44A通过紧固件28共同紧固至前侧构件内部22的前凸缘22F、托架26以及碰撞盒18的凸缘18F以便以紧固方式连接至其上。因此,外伸支架40和前侧构件20的各自的前端彼此连接。因此,当碰撞负荷输入到外伸支架40时,负荷中的部分可以稳定地传递至前侧构件20。
如图1所示,隔板(bulk head)48放置在外伸支架40的前部40F的截面内。隔板48形成为在车辆的平面图中沿车辆前后方向向前开口的帽形。隔板48的在其车辆前侧的凸缘固定到外伸支架40的外面板42,并且,隔板48的在其车辆后侧的纵向壁部固定到外伸支架40的内面板44。
同时,在外伸支架40的前部40F的车辆后侧,角板50放置在前侧构件20的前端侧和前侧构件2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角板50由作为实例的金属制成,并且包括主体部50H,主体部50H形成大体中空且大体三角形柱形状而使得多个板材彼此连接,从而使角板50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突出。
如图2所示,角板50构造使得从大体上为三角形柱形式的主体部50H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突出的上下凸缘50F(只有下凸缘在图2所示)通过焊接连接至前侧构件内部22(参见图3)和前侧构件外部24的上下凸缘22B、24B(参见图3)。此外,如图1所示,角板50的前壁部50A放置在外伸支架40的前部40F的后侧,并且连接至外伸支架40的内面板44和隔板48。另外,角板5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外壁部50B是朝向车辆后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倾斜的倾斜壁部,并且其后端部延伸到前侧构件外部24(参见图2)。
如图2所示,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6之间的连接部46的前端放置在与前侧构件20和角板50之间的连接部54的后端大体相同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处。此外,作为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支撑构件52的一端连接至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6之间的连接部46,并且在车辆的平面图中连接支撑构件52从其被连接的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从而连接至前侧构件20。需要注意的是,广义上,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6之间的连接部46对应于外伸支架40的后部和裙板上构件36的前部之间的区域。
如图3所示,用于将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6之间的连接部46连接至前侧构件20的连接支撑构件52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倾斜以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导向。连接支撑构件52的截面形状当沿垂直于其纵向方向的平面剖切时形成为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上开口或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开口的帽形。如图2所示,连接支撑构件52的成对的前后凸缘52F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通过焊接(本实施例中为点焊)经由裙板前部32连接至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6之间的连接部46。此外,连接支撑构件52的成对前后凸缘52F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部通过焊接(本实施例中为点焊)连接至裙板前部32的车辆前侧端部。另外,连接支撑构件52的成对的前后凸缘52F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通过焊接(本实施例中为点焊)连接至前侧构件外部24。前侧构件20和连接支撑构件52之间的连接部56相对于前侧构件20和角板50之间的连接部54放置在车辆后侧,前侧构件20和连接支撑构件52之间的连接部54与前侧构件20和角板50之间的连接部54分离。
(作用/效果)下文说明上述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当如图1所示的前侧构件2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作为碰撞对象的障碍物B的前端碰撞(例如,小重叠碰撞或斜碰撞)时,碰撞负荷F输入到外伸支架40的前部40F。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支撑构件52连接至外伸支架40的后部和裙板上构件36的前部之间的区域,并且在车辆的平面图中,连接支撑构件52从连接支撑构件52的连接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连接支撑构件52连接至前侧构件20。鉴于此,当前侧构件2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障碍物B的斜碰撞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导向的横向力施加到车身前部12时,连接支撑构件52在车辆的平面图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抵抗横向力,以便产生反作用力。由此,限制了裙板上构件36的前侧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向内的移位(向内倾斜)。因此,碰撞负荷有效地传递到裙板上构件36(参见箭头f2、f3),并且碰撞负荷经由连接支撑构件52还传递至前侧构件20(参见箭头f4、f5)。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连接支撑构件52的一端侧在外伸支架40的后部和裙板上构件36的前部之间的区域内连接至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6之间的连接部46,从而加强连接部46。鉴于此,当前侧构件2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障碍物B(见图1)的斜碰撞时,碰撞负荷更稳定地分散和传递。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支撑构件52不是水平的,而是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倾斜,以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导向。鉴于此,当前侧构件2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障碍物B(见图1)的斜碰撞时,碰撞负荷F更有效地传递至裙板上构件36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角板50放置在前侧构件20的前端侧且在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以便连接至前侧构件20和外伸支架40。鉴于此,当前侧构件2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障碍物B(见图1)的斜碰撞时,施加到外伸支架40的前部40F侧的碰撞负荷F更稳定地部分地传递至前侧构件20(见箭头f1)。此外,在车辆的平面图中,由角板50、外伸支架40以及连接支撑构件52形成的空间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或梯形形状(更严格地说,大致梯形形状),其中,外伸支架40侧取为长边(底),从而使得碰撞时的负荷可以高效地传递至前侧构件20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能够在斜碰撞中稳定地传递负荷。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前侧构件20和连接支撑构件52之间的连接部56相对于前侧构件20和角板50之间的连接部54放置在车辆后侧,前侧构件20和连接支撑构件52之间的连接部54与前侧构件20和角板50之间的连接部54分离。因此,刚性差设定在前侧构件20和角板50之间的连接部54及其邻近的后部之间。鉴于此,在前侧构件2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障碍物B(参照图1)的前端碰撞的小重叠碰撞时,在采取设定刚性差的区域为起点的情况下前侧构件20可以以弯曲的方式变形。
[第二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60。图4是示出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从车辆的斜后侧观看时,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60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60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参照图1至图3)的不同在于:车辆前部结构60包括竖直构件62和作为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支撑构件64,而不是连接支撑构件52(参照图1至图3)。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大体相同。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的组成部分基本相同的组成部分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4所示,竖直构件62连接至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6之间的连接部46的底面,竖直构件62从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之间的连接部46的底面延伸。竖直构件62由金属制成,并且包括主体部62A,所述主体部62A放置为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其纵向方向。主体部62A形成为具有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从上方观看时沿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向内开放的大致U形部,并且主体部62A的下端部设定在与前侧构件20的位置的高度等同的位置。另外,竖直构件62包括从主体部62A的上端部朝向开放截面外侧突出的凸缘62B。竖直构件62的凸缘62B通过焊接(本实施例中为点焊)经由裙板前部32的底面连接至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6之间的连接部46。
连接支撑构件64的具有细长盒状的一端侧插入竖直构件62的主体部62A的下端部的开放截面内侧,从而使得与其接触。需要注意的是,连接支撑构件64可以是具有矩形柱形状或方形筒状的构件,也可以是柱状构件。连接支撑构件64由金属制成,并且在连接支撑构件64的一端侧的棱线部通过焊接(在本实施例中为弧焊)连接至竖直构件62的主体部62A的下端部的内侧表面。连接支撑构件64水平地延伸以沿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导向并且与前侧构件20中的前侧构件外部24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抵接,从而连接至其上。连接支撑构件64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末端部通过焊接(在本实施例中为弧焊)连接至前侧构件外部24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
此外,前侧构件20和连接支撑构件64之间的连接部66相对于前侧构件20和角板50之间的连接部54放置在车辆后侧从而与其分离。
即使通过本实施例,也能够在斜碰撞中稳定地传递负荷。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前侧构件2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具有与障碍物B(参见图1)的斜碰撞时,负荷从竖直构件62输入到水平地放置的连接支撑构件64,从而碰撞负荷有效地传递至前侧构件20侧。
[第二实施例的变型例]接下来将参照图5以及图4描述第二实施例的变型例。图5是第二实施例的变型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更具体地,代替第二实施例中的竖直构件62(参见图4)和连接支撑构件64(参见图4)提供的组成部分的立体图。第二实施例的变型例中的其它构造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相同。
在图5中所示的竖直构件70是设置为代替第二实施例中的竖直构件62(参见图4)的构件,并且作为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支撑构件72是设置为代替第二实施例中的连接支撑构件64(参见图4)的构件。
在图5中所示的竖直构件70连接至如图4所示的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6之间的连接部46的底面,竖直构件70从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6之间的连接部46的底面延伸。图5中所示的竖直构件70包括放置成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纵向方向的方形筒状的主体部70A。需要注意的是,竖直构件70的主体部70A可以形成为矩形柱形状,或者可以形成为圆柱状形状。竖直构件70的主体部70A由金属制成,主体部70A的外表面面向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主体部70A的下端部设定在与前侧构件20(参见图4)的位置的高度等同的位置。
另外,竖直构件70包括平板状的盖板部70B,盖板部70B构造成使得主体部70A的上端与其抵接以便连接至其上。在本实施例中,盖板部70B由金属片制成,并且主体部70A的上端的整周焊接(在本实施例中为弧焊)至盖板部70B的底面。螺栓插入孔70C形成在盖板部70B的前部和后部中以便贯穿其中。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穿过螺栓插入孔70C的螺栓74A的螺钉杆穿过如图4所示的裙板前部32以及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6中的至少一个,以便与图5中所示的焊接螺母74B接合。
同时,连接支撑构件72中的方形筒状的主体部72A的一端与竖直构件70的主体部70A的下端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内表面抵接,以便连接至其上。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支撑构件72的主体部72A由金属制成,并且连接支撑构件72的主体部72A的一端的整周焊接(在本实施例中为弧焊)至竖直构件70的主体部70A的底侧面。需要注意的是,连接支撑构件72的主体部72A可以形成为矩形柱形状。连接支撑构件72的主体部72A水平地延伸以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导向。
此外,连接支撑构件72包括平板状的盖板部72B,盖板部72B构造成使得主体部72A的另一端与其抵接以便连接至其上。在本实施例中,盖板部72B由金属片制成,并且主体部72A的另一端的整周焊接(在本实施例中为弧焊)至盖板部72B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连接支撑构件72的盖板部72B抵接如图4所示的前侧构件20中的前侧构件外部24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如图5所示,螺栓插入孔72C形成在盖板部72B的前部和后部中以便贯穿其中。从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穿过螺栓插入孔72C的螺栓76A的螺钉杆穿过如图4所示的前侧构件外部24,以便与图5中所示的焊接螺母76B接合。由此,连接支撑构件72连接至前侧构件20(见图4)。
此外,前侧构件20(参照图4)和连接支撑构件72之间的连接部相对于前侧构件20和角板50之间的连接部54放置在车辆后侧,以便与其分离。
即使通过所述结构,也能获得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例的补充说明]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实施例的变型例,图3中所示的托架26可以不设置,并且作为第一连接构件的外伸支架40的固定部44A可以与前侧构件内部22的前凸缘22F直接接触以便以紧固方式固定至其上。另外,作为实施例的变型例,角板(50)可放置在作为第一连接构件的外伸支架(40)的前部(40F)和前侧构件(20)的前端部之间,外伸支架(40)的前部(40F)可以固定到角板(50),并且角板(50)可以固定到前侧构件(20)的前端部。也就是说,第一连接构件的前部可经由角板连接至前侧构件。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角板的前端部可连接至例如前端面板等。
此外,作为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支撑构件(52,64,72)可连接至作为第一连接构件的外伸支架(40)和裙板上构件(36)之间的连接部(46),在其间不设置裙板前部(32)。另外,作为另一变型例,作为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支撑构件(52,64,72)可直接或经由构件(竖直构件62,70)连接至作为第一连接构件的外伸支架(40)的除连接部(46)之外的后部(例如,后部的与连接部(46)邻近的那个区域)。可替代地,作为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支撑构件(52,64,72)可直接或经由构件(竖直构件62,70)连接至裙板上构件(36)的除连接部(46)之外的前部(例如,前部的与连接部(46)邻近的那个区域)。此外,连接支撑构件(52,64,72)可以直接或经由构件(竖直构件62,70)连接至外伸支架(40)的后部和裙板上构件(36)的前部,以便将外伸支架(40)的后部连接至裙板上构件(36)的前部。
另外,作为实施例的变型例,竖直构件(62,70)可以连接至外伸支架(40)的除连接部(46)之外的后部,竖直构件(62,70)可以从外伸支架(40)的除连接部(46)之外的后部延伸,或者可以连接至裙板上构件(36)的除连接部(46)之外的前部,竖直构件(62,70)可以从裙板上构件(36)的除连接部(46)之外的前部延伸。另外,竖直构件(62,70)可以连接至外伸支架(40)的后部和裙板上构件(36)的前部,以便将外伸支架(40)的后部连接至裙板上构件(36)的前部。
另外,作为实施例的变型例,第二连接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端可通过焊接、螺栓紧固等连接至前侧构件(20)的顶面部。此外,第二连接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可通过焊接、螺栓紧固等连接至裙板上构件(36)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内纵向壁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了角板50,并且这样的构造是优选的。然而,可以采用不设置角板(50)的构造。
另外,作为实施例的变型例,前侧构件(20)和作为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支撑构件(52,64,72)之间的连接部(56,66)可相对于前侧构件(20)和角板(50)之间的连接部(54)设置在车辆后侧,以便不与其分离。此外,三角形的封闭空间(高强度构成部)可由作为第一连接构件的外伸支架(40)、角板(50)和作为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支撑构件(52)来形成。在形成有这样的三角形封闭空间(高强度构成部)的结构中,当碰撞负荷输入到设置在前侧构件(2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外伸支架(40)时(在没有负荷输入到碰撞盒(18)的小重叠碰撞等时),能够经由连接支撑构件(52)将负荷从外伸支架(40)有效地传递至前侧构件(20)。
而且,“在车辆的平面图中,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的概念包括以下情况: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在车辆的平面图中沿着平行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向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的情况;以及,在车辆的平面图中,沿着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向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并且产生与在车辆的平面图中沿着平行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向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的情况基本相同的作用和效果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和上述多个变型例可适当地结合以实施本发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已在上面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而是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修改来执行,只要修改不超出其主旨。

Claims (6)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侧构件,其设置在车身前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前侧构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放置;
裙板上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前侧构件的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在所述前侧构件的沿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所述裙板上构件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放置;
第一连接构件,其连接至所述裙板上构件的前端部,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所述裙板上构件的所述前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延伸,直到所述前侧构件的那个区域,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区域在所述前侧构件的前端侧并且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区域在所述前侧构件的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以及
第二连接构件,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后部与所述裙板上构件的前部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的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表面,并且所述前侧构件的后端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与所述前侧构件的连接部定位在车辆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直接或经由构件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所述裙板上构件之间的所述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构件沿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倾斜,所述第二连接构件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竖直构件,所述竖直构件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所述后部和所述裙板上构件的所述前部之间的所述区域,所述竖直构件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所述后部和所述裙板上构件的所述前部之间的所述区域延伸;并且
所述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至所述竖直构件的下端部,所述第二连接构件水平地延伸以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导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角板放置在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前端侧和所述前侧构件的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外侧;并且
所述角板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和所述第一连接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之间的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前侧构件和所述角板之间的连接部放置在车辆后侧,所述前侧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之间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前侧构件和所述角板之间的所述连接部分离。
CN201480067488.8A 2013-12-12 2014-12-09 车辆前部结构 Active CN1058139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7114 2013-12-12
JP2013257114A JP5907156B2 (ja) 2013-12-12 2013-12-12 車両前部構造
PCT/IB2014/002696 WO2015087131A1 (en) 2013-12-12 2014-12-09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3926A CN105813926A (zh) 2016-07-27
CN105813926B true CN105813926B (zh) 2018-06-22

Family

ID=52350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7488.8A Active CN105813926B (zh) 2013-12-12 2014-12-09 车辆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73730B2 (zh)
EP (1) EP3079972B1 (zh)
JP (1) JP5907156B2 (zh)
CN (1) CN105813926B (zh)
WO (1) WO20150871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17252A1 (ja) * 2015-01-20 2016-07-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226932B2 (ja) * 2015-09-29 2017-1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445953B2 (ja) * 2015-10-26 2018-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DE102015222664A1 (de) * 2015-11-17 2017-05-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WO2017098293A1 (en) 2015-12-09 2017-06-15 Arcelormittal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JP6235628B2 (ja) * 2016-02-03 2017-1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6605561B2 (ja) * 2017-11-20 2019-1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SE1751561A1 (en) * 2017-12-18 2019-06-19 Gestamp Hardtech Ab Crash box for a bumper
EP3666597B1 (en) * 2018-12-12 2020-11-18 C.R.F. Società Consortile per Azioni Bumper beam with crash-box modules
DE102019104565B4 (de) * 2019-02-22 2022-12-01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Stoßfänger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FR3094328B1 (fr) * 2019-03-26 2021-07-30 Psa Automobiles Sa Vehicule avec renfort au niveau du passage de roue avant
JP7197523B2 (ja) * 2020-01-14 2022-12-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ボデーの前部構造
JP7197524B2 (ja) * 2020-01-14 2022-12-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ボデーの前部構造
JP7007411B2 (ja) 2020-03-02 2022-0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0187A (zh) * 2003-08-26 2005-03-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JP2007196888A (ja) * 2006-01-27 2007-08-09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CN101528530A (zh) * 2006-10-25 2009-09-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JP2013193571A (ja) * 2012-03-19 2013-09-3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WO2013179759A1 (ja) * 2012-05-31 2013-1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44702B2 (zh) 1973-09-18 1976-11-30
JPH0539034Y2 (zh) * 1987-07-14 1993-10-01
US7341299B1 (en) 2006-09-06 2008-03-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ouble cell crushable joint for automotive front end
JP2009184424A (ja) * 2008-02-04 2009-08-2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JP5144702B2 (ja) 2010-03-18 2013-02-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衝突検知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JP5211133B2 (ja) * 2010-10-08 2013-06-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3402857A (zh) * 2011-03-10 2013-11-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架构造
US8789877B2 (en) 2012-03-19 2014-07-29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KR101360639B1 (ko) * 2012-06-26 2014-02-10 주식회사 포스코 자동차의 전방 차체
US8876194B2 (en) * 2013-03-26 2014-11-04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US8939480B1 (en) * 2013-08-15 2015-01-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nergy absorbing apparatus for a bumper rail
JP6522981B2 (ja) * 2015-02-18 2019-05-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US9902349B2 (en) * 2016-03-22 2018-02-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bumper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0187A (zh) * 2003-08-26 2005-03-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JP2007196888A (ja) * 2006-01-27 2007-08-09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CN101528530A (zh) * 2006-10-25 2009-09-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JP2013193571A (ja) * 2012-03-19 2013-09-3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WO2013179759A1 (ja) * 2012-05-31 2013-1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79972B1 (en) 2017-10-11
CN105813926A (zh) 2016-07-27
JP5907156B2 (ja) 2016-04-20
WO2015087131A1 (en) 2015-06-18
US20180162452A1 (en) 2018-06-14
JP2015113025A (ja) 2015-06-22
EP3079972A1 (en) 2016-10-19
US10173730B2 (en) 2019-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13926B (zh) 车辆前部结构
JP628455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5339243B (zh) 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US8672393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5999134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108058749A (zh) 车辆下部结构
US11027685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4411567A (zh) 车体结构
CN103717482A (zh) 车体后部构造
KR101526416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2009018724A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TW200426061A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0813748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900768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6411932B2 (ja) 車体の後部構造
JP5942920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0228642A (ja)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US20180170440A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KR102371242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6575917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462630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2020040593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7213224B2 (ja) 車体構造
JP5279802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
JP6044795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