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65995A - 扬声器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65995A
CN105765995A CN201580002732.7A CN201580002732A CN105765995A CN 105765995 A CN105765995 A CN 105765995A CN 201580002732 A CN201580002732 A CN 201580002732A CN 105765995 A CN105765995 A CN 1057659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aker
edge
plane vibration
vibration plate
oscilla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27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65995B (zh
Inventor
堤裕子
中山幸
中山幸一
小浦哲司
大鹿寿弘
久世光
久世光一
涩谷智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68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05202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76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05207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76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05207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76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7134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76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05207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65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59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659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59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04R9/063Loudspeakers using a plurality of acoustic dr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04Plane 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4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transducers or of two parts of the same transducer and responsive respectively to two or more frequency ra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9/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of the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covered by H04R9/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9/022Aspects regarding the stray flux internal or external to the magnetic circuit, e.g. shielding, shape of magnetic circuit, flux compensation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9/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of the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covered by H04R9/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9/024Manufacturing aspec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of loudspeaker or microphone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9/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of the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covered by H04R9/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9/027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reduction of yoke vib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307/00Details of diaphragms or cone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their suspension or their manufacture covered by H04R7/00 or H04R31/003,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307/207Shape aspects of the outer suspension of loudspeaker 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00/00Loudspeakers
    • H04R2400/07Suspension between moving magnetic core and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00/00Loudspeakers
    • H04R2400/11Aspects regarding the frame of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12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 H04R7/127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dome-shap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16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16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 H04R7/18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at the periphery
    • H04R7/22Clamping rim of diaphragm or cone against sea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16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 H04R7/24Tensioning by means acting directly on free portions of diaphragm or co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扬声器具备向上方突出的圆顶型的振动板主体部、配置在振动板主体部的下方的磁路、与振动板主体部结合的音圈、与振动板主体部的外周部结合的边缘、以及与边缘结合的框架。边缘具有设置于外周的第一结合部、设置于内周且与振动板主体部的外周部结合的第二结合部、以及设置在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之间的卷弯部,该边缘部具有朝向下方的面。框架具有连接面,该连接面配置在比边缘的第二结合部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在第一结合部与边缘的所述面结合。该扬声器能够减小变形。

Description

扬声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各种音响设备的扬声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框架、磁路以及振动板的以往的扬声器。磁路与框架结合。
振动板具有振动板主体部与边缘。振动板主体部的形状是穹顶状。振动板的外周部与边缘连结。边缘的外周部向框架连结。需要说明的是,框架具有连接面。边缘的外周部通过连接面与框架连接。
另一以往的扬声器包括框架、磁路、支柱、平板状的振动板、第一边缘、第二边缘以及扬声器单元。磁路与框架结合。在支柱的上端与下端形成有螺纹。扬声器单元搭载在支柱之上,通过螺纹固定于支柱。另外,支柱搭载于磁路的中心,通过螺纹固定于磁路。
第一边缘的内周与振动板的外周结合。另一方面,第一边缘的外周与第一框架结合。第二边缘的外周与振动板的内周结合。另一方面,第二边缘的内周与扬声器单元结合。
与该扬声器类似的以往的扬声器例如被专利文献2公开。
图42是使用了以往的平面振动板502的又一以往的扬声器501的剖视图。图43是在平面振动板502中使用的芯材502A的上表面外观图。
扬声器501是同轴型的,扬声器501具有低音再生用的平面振动板502、高音再生用的高音用振动板503、音圈504、将音圈504的振动向平面振动板502传递的音圈骨架5。
平面振动板502虽能够实现音源位置的单一化,但因呈平板状而具有机械强度上的脆弱性。为了减少脆弱性,平面振动板502具有刚性高的芯材502A与表皮层502B。表皮层502B通过粘合剂向芯材502A的两面粘贴。图43所示的蜂窝构造使用于芯材502A,由此提高了平面振动板502的机械强度。
与该扬声器类似的扬声器例如被专利文献3公开。
图44是另一以往的扬声器601的剖视图。图45是扬声器601的平面振动板602的剖视图。平面振动板602虽能够实现音源位置的单一化,但因呈平板状而具有机械强度上的脆弱性。
为了减少该机械性上的脆弱性,平面振动板602具有蜂窝构造的芯材603、以及设置于芯材603的两面的表皮层604。
在扬声器601中,一般在芯材603的两面粘贴有薄铝板等的表皮层604。并且,芯材603的各个单元607形成为通过所述表皮层604而被大体密闭的状态。
在此,平面振动板602成为经由驱动锥606接收音圈605的振动而对声音进行再生的结构。
与该扬声器类似的以往的扬声器例如被专利文献4公开。
具备平面振动板的扬声器与具有锥状振动板的扬声器比较,容易使音源位置与视听位置(耳)的距离固定化,因此能够使变形较少。
以往的扬声器具备具有磁隙的磁路、移动自如地设置在磁路的磁隙内的音圈、固定于该音圈的联接椎、以及固定于该联接椎的平面振动板。联接椎的一端侧固定于音圈,在联接椎的另一端侧固定有平面振动板。
另外,联接椎具有音圈侧是小径且平面振动板侧是大径的圆锥筒状。在联接椎的平面振动板侧形成有朝向外侧折弯的法兰部。在该法兰部设置有将该法兰部与所述平面振动板的背面侧板体之间固定的粘合剂。与该扬声器类似的以往的扬声器被专利文献5公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5-1371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1-195189号的微缩胶卷
专利文献3:日本实愿昭54-163846号的微缩胶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公昭59-103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实开昭61-166689号的微缩胶卷
发明内容
扬声器具备向上方突出的圆顶型的振动板主体部、配置在振动板主体部的下方的磁路、与振动板主体部结合的音圈、与振动板主体部的外周部结合的边缘、以及与边缘结合的框架。边缘具有设置于外周的第一结合部、设置于内周且与振动板主体部的外周部结合的第二结合部、以及设置在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之间的卷弯部,所述边缘具有朝向下方的面。框架具有连接面,该连接面配置在比边缘的第二结合部靠下方的位置且在第一结合部与边缘的所述面结合。
该扬声器能够减小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扬声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扬声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扬声器的振动板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扬声器的另一振动板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扬声器的又一振动板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另一扬声器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扬声器的侧视图。
图8是图6所示的扬声器的剖视图。
图9是图6所示的扬声器的磁路的剖视图。
图10是图6所示的扬声器的驱动体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图6所示的扬声器的减振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图6所示的扬声器的支柱的剖视图。
图13是图6所示的扬声器的剖视图。
图14是图6所示的扬声器的固定体的侧视图。
图15是图6所示的扬声器的中心柱的俯视图。
图16是图6所示的扬声器的平面振动板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的立体图。
图18是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的侧视图。
图19是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的剖视图。
图20是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的扬声器单元部的剖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的平面振动板的放大剖视图。
图22是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的驱动体的放大剖视图。
图23是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的减振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24是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的磁路的剖视图。
图25是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的支柱的剖视图。
图26是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的中心柱的俯视图。
图27是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的固定体的侧视图。
图28是实施方式3的平面振动板的剖视图。
图29是实施方式3的平面振动板中使用的芯材的上表面外观图。
图30是使用了实施方式3的平面振动板的扬声器的剖视图。
图31A是实施方式3的平面振动板的外周缘的局部放大图。
图31B是比较例的平面振动板的外周缘的局部放大图。
图32A是实施方式4的扬声器的剖视图。
图32B是使用了实施方式4的扬声器的扬声器系统的示意立体图。
图33是实施方式4的扬声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34是实施方式4的另一扬声器的剖视图。
图35是实施方式5的扬声器的立体图。
图36是实施方式5的扬声器的剖视图。
图37是实施方式5的扬声器的平面振动板的俯视图。
图38是图37所示的平面振动板的线38-38处的剖视图。
图39是构成实施方式5的平面振动板的筒状构造体的俯视图。
图40是实施方式5的筒状构造体的侧视图。
图41是实施方式5的扬声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42是使用了以往的平面振动板的扬声器的剖视图。
图43是图42所示的平面振动板的芯材的上表面外观图。
图44是另一以往的扬声器的剖视图。
图45是图44所示的扬声器的振动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扬声器21B的剖视图。扬声器21B包括框架51、振动板56、磁路53以及音圈57。磁路53具有磁隙53D。振动板56包括振动板主体部56A与边缘56B。框架51具有连接面51A。
磁路53配置在振动板主体部56A的下方。框架51与磁路53结合。音圈57的端部157插入到磁隙53D。另一方面,音圈57的端部257与振动板主体部56A结合。
振动板主体部56A呈向上方突出的圆顶型。即,振动板主体部56A呈将球的一部分切掉的形状,从振动板主体部56A的上方观察时的形状为圆形。边缘56B的形状呈圆环状。并且,振动板56的外周部与边缘56B结合。边缘56B的外周部与框架51连结。因此,从上方观察框架51时的形状为圆环状。
图2是扬声器21B的放大剖视图。边缘56B包括结合部56C、卷弯部(rollportion)56D以及结合部56E。结合部56C形成于边缘56B的外周。结合部56E形成于边缘56B的内周。此外,结合部56E与振动板主体部56A的外周部结合。卷弯部56D设置在结合部56C与结合部56E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卷弯部56D的剖面的形状为圆弧状。另外,卷弯部56D从结合部56C和结合部56E向上方突出。
在以上的结构中,连接面51A配置在比结合部56E靠下方的位置。并且,结合部56C与连接面51A结合。因此,能够抑制从振动板主体部56A输出的声音在卷弯部56D反射。其结果是,由于能够抑制从扬声器21B输出的声音与在卷弯部56D反射的反射音的合成,因此能够减小从扬声器21B输出的声音的变形。
在上述以往的扬声器中,从振动板放出的声音在边缘反射,产生反射音。有时因该反射音与从振动板输出的声音的合成而使得从扬声器输出的声音产生变形。
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所示的扬声器21B。扬声器21B优选为对高频声音进行再生的高频扬声器。大弹性率的振动板主体部56A能够对高频区域的声音进行再生。因此,优选振动板主体部56A由金属等形成。振动板主体部56A例如也可以通过对钛合金进行冲压加工而制成。
音圈57也可以包括线圈57A与骨架57B。在该情况下,在骨架57B的一方的端部(端部157)卷绕有线圈57A。并且,骨架57B的另一方的端部(端部257)与振动板主体部56A结合。
磁路53是内磁型的。需要说明的是,磁路53不限于内磁型,也可以是外磁型的。内磁型的磁路53包括磁轭53A、磁铁53B以及上部板53C。磁铁53B与上部板53C的形状为圆柱状。磁轭53A的形状是有底的圆筒形状。磁轭53A与上部板53C由金属的磁性材料形成。
磁铁53B配置在磁轭53A的中央并与磁轭53A结合。上部板53C搭载于磁铁53B的与磁轭53A相反的上表面,与磁铁53B磁性结合。需要说明的是,上部板53C与磁铁53B例如通过粘合剂而机械结合。并且,磁轭53A的内周面与上部板53C的外周的侧面对置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磁轭53A的内周面与上部板53C的外周的侧面之间形成磁隙53D。
也可以在上部板53C之上配置抵消磁铁53E。在该情况下,从抵消磁铁53E输出的磁通与磁铁53B的磁通相斥。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磁隙53D处的磁通密度。
磁路53也可以包括盖62。优选盖62是非磁性体并且由具有高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盖62例如能够由铜形成。盖62是所谓的短路环。盖62包括上表面部62A、从上表面部62A向下方延伸的侧面部62B、以及从侧面部62B向下方延伸的延长部62C。上表面部62A覆盖上部板53C的上表面的外周部。侧面部62B沿着上部板53C的外周的侧面形成。并且,延长部62C形成为从侧面部62B的前端向下方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延长部62C抑制将上部板53C与磁铁53B结合的粘合剂向磁隙53D溢出。因此,能够缩窄磁隙53D的间隔。此外,还能够减小磁铁53B与延长部62C之间的距离。即,由于能够使用直径大的磁铁53B,因此能够使用磁力大的磁铁作为磁铁53B。其理由在于,在进行磁铁53B与上部板53C的组装时,通常由于在使用直径大的磁铁的情况下经常产生的磁铁53B与上部板53C的粘合偏差,磁铁53B会向磁隙53D伸出,而这一情况能够通过延长部62C的引导效果得以抑制。其结果是,能够增大磁隙53D的磁通密度。
但是,优选在延长部62C的前端162C与磁轭53A之间形成间隙162P(参照图1)。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上部板53C的上表面与盖62的上表面部62A的下表面之间产生间隙。
图3是振动板56的放大剖视图。振动板56通过利用冲压等对非常硬的材料进行冲裁而制成。因此,振动板56的外周端部具有因冲裁而形成的飞边56H。因此,优选振动板56具有延伸部56F。延伸部56F从振动板主体部56A的外周端部延伸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振动板56的外周端部的飞边56H与边缘56B相互摩擦。因此,能够抑制在边缘56B产生破损等。
需要说明的是,延伸部56F朝向远离卷弯部56D的方向折弯。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延伸部56F碰到卷弯部56D。因此,能够抑制延伸部56F与卷弯部56D的相碰而产生的碰撞音。另外,能够抑制卷弯部56D与延伸部56F结合。因此,能够抑制卷弯部56D的变形受到阻碍。
此外,优选延伸部56F形成为沿着骨架57B的外周的形状。在该情况下,优选延伸部56F与骨架57B利用粘合剂61粘合。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音圈57与振动板56的结合强度,能够提高振动板56的响应性。优选在振动板56的外周端部设置凸缘部56G。凸缘部56G形成在延伸部56F的前端部。优选凸缘部56G向振动板56的外侧折弯形成。在该情况下,在凸缘部56G的前端形成有飞边56H。优选飞边56H向远离卷弯部56D的方向突出。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飞边56H与边缘56B相互摩擦。因此,能够抑制在边缘56B产生破损等。
需要说明的是,凸缘部56G不限于形成于延伸部56F的前端部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于振动板主体部56A的前端。在该情况下,优选凸缘部56G形成为向振动板56的内侧折弯。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扬声器21B的另一振动板1056的放大剖视图。在图4中,对与图3所示的振动板56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振动板1056具有设置于凸缘部56G的折弯部56K。折弯部56K形成于凸缘部56G的前端。折弯部56K呈辊卷状。将折弯部56K折弯的方向是上下均可。并且,折弯部56K的前端以与卷弯部56D远离的方式折弯。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凸缘部56G的前端碰到卷弯部56D。因此,能够抑制凸缘部56G与卷弯部56D的碰撞音的产生。此外,还能够抑制卷弯部56D的破损。
图5是实施方式1的扬声器21B的又一振动板1156的主要部放大剖视图。在图5中,对与图3所示的振动板56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振动板1156具有设置于凸缘部56G的折弯部56L。折弯部56L形成于凸缘部56G的前端。折弯部56L的形状是直线状。折弯部56L的前端以与卷弯部56D远离的方式折弯。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凸缘部56G的前端碰到卷弯部56D。因此,能够抑制凸缘部56G与卷弯部56D的碰撞音的产生。此外,还能够抑制卷弯部56D的破损。
接下来,参照图2对边缘56B进行详细说明。优选结合部56E相对于结合部56C倾斜。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从振动板主体部56A输出的声音在卷弯部56D反射。其结果是,由于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图1所示的扬声器21B输出的声音与在卷弯部56D反射的反射音的合成,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从扬声器21B输出的声音的变形。
此外,优选卷弯部56D的顶点56P配置在比从振动板主体部56A的外侧向振动板主体部56A的表面垂下的垂线L56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从振动板主体部56A输出的声音在卷弯部56D反射。其结果是,由于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图1所示的扬声器21B输出的声音与卷弯部56D处的反射音的合成,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从扬声器21B输出的声音的变形。更优选卷弯部56D的顶点56P位于比从振动板主体部56A的外侧向振动板主体部56A的表面垂下的任意的垂线L56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从振动板主体部56A输出的声音在卷弯部56D反射。
优选边缘56B包括连接部56M与连接部56N。连接部56M将卷弯部56D与结合部56C之间连接。另一方面,连接部56N将卷弯部56D与结合部56E之间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56M与连接部56N的剖面的形状均呈圆弧形状。连接部56M的圆弧形状的半径是第一半径。另一方面,连接部56N的圆弧形状的半径是第二半径。其中,第二半径的值比第一半径的值大。根据该结构,卷弯部56D的顶点56P能够配置在远离振动板主体部56A的位置。另外,卷弯部56D的与振动板主体部56A对置的面和振动板主体部56A之间的距离也能远离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从振动板主体部56A输出的声音在卷弯部56D反射。其结果是,由于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图1所示的扬声器21B输出的声音与在卷弯部56D反射的反射音的合成,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从扬声器21B输出的声音的变形。
扬声器21B也可以包括环状体60。环状体60例如也可以构成均衡器的一部分。或者,环状体60也可以是保护器。此外,环状体60也可以是垫圈、缓冲物。环状体60具有上表面60A、以及与上表面60A相反的下表面60B。并且,如图2所示那样,下表面60B与结合部56C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环状体60的上表面60A具有倾斜面60K。倾斜面60K以随着从环状体60的外周朝向内周而上表面60A与下表面60B之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式倾斜。并且,优选卷弯部56D的顶点56P配置在比使倾斜面60K延长得到的面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优选倾斜面60K配置在比从振动板主体部56A的外侧向振动板主体部56A的表面垂下的垂线L56靠下方的一侧。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从振动板主体部56A输出的声音在环状体60反射。其结果是,由于能够抑制从图1所示的扬声器21B输出的声音与环状体60处的反射音的合成,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从扬声器21B输出的声音的变形。另外,优选倾斜面60K配置在比从振动板主体部56A的外侧向振动板主体部56A的表面垂下的任意的垂线L56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从振动板主体部56A输出的声音在环状体60反射。
另外,优选卷弯部56D的顶点56P配置在比使倾斜面60K向卷弯部56D的方向延长得到的面靠上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从振动板主体部56A输出的声音在环状体60反射。
图6是实施方式1的另一扬声器21的立体图。图7是扬声器21的侧视图。图8是扬声器21的剖视图。扬声器21由扬声器21A与图1~图5所示的扬声器21B构成。扬声器21A与扬声器21B输出的频带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扬声器21包括端子29与端子59。端子29与端子59均固定于框架22。端子29向扬声器21A供给信号。端子59向扬声器21B供给信号。
在实施方式1中,扬声器21A是全频程扬声器。需要说明的是,扬声器21A不限于全频程扬声器,也可以是低音用扬声器、亚低音用扬声器。另一方面,扬声器21B例如是圆顶型高频扬声器。在从上方观察时,扬声器21B配置在扬声器21A的中心。即,扬声器21A的中心与扬声器21B的中心配置在同轴上。即,扬声器21采用同轴型的结构。根据该结构,扬声器21的声像的位置是稳定的。
另外,优选在从上方观察时,扬声器21A、扬声器21B的外形形状是圆形。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从扬声器21输出的声音的变形。
参照附图说明扬声器21A。扬声器21A如图8所示那样包括框架22、磁路23、支承体25P、平面振动板26、驱动体27以及金属制的固定体41。如图8所示那样,支承体25P具有框架25、以及从框架25向下方延伸的支柱24。
图9是磁路23的剖视图。磁路23与框架22机械结合。磁路23具有上表面23A以及与上表面23A相反的下表面23B。优选磁路23是外磁型的。外磁型的磁路23包括下部板23C、中心柱23D、磁铁23E以及上部板23F。需要说明的是,下部板23C、中心柱23D以及上部板23F由磁性体形成。优选下部板23C、中心柱23D以及上部板23F由铁形成。优选框架22是金属制的。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框架22的强度。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框架22由非磁性体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磁路23的磁通向框架22泄漏。因此,能够增大磁隙23Q处的磁通密度。优选框架22例如是铝压铸件。由此,框架22的生产性提高。铝压铸件的内部损失相对于铁等金属较大。因此,能够抑制扬声器21的频率声压特性下的框架22的共振所导致的峰顶值(peaks)、谷底值(dips)的产生。另外,图10是驱动体27的放大剖面。驱动体27包括音圈27A、骨架27B以及联接椎27C。音圈27A卷绕于骨架27B的端部127B。骨架27B的端部227B与联接椎27C的端部127C结合。并且,联接椎27C的端部227C与振动板主体部26A的下表面结合。并且,音圈27A向图9所示的磁隙23Q插入。根据该结构,驱动体27与在音圈27A中流动的电流相应地驱动平面振动板26。
联接椎27C的端部227C通过粘合剂27D与振动板主体部26A的下表面结合。联接椎27C的端部227C包括粘贴部27F与倾斜部27E。粘贴部27F与振动板主体部26A的下表面平行。另一方面,倾斜部27E相对于振动板主体部26A的下表面倾斜。根据该结构,在振动板主体部26A与倾斜部27E之间也填充有粘合剂27D。因此,在联接椎27C中,振动板主体部26A与粘贴部27F之间被粘合剂27D粘合,此外,振动板主体部26A与倾斜部27E之间也被粘合剂27D粘合。因此,能够增大联接椎27C与平面振动板26的结合强度。其结果是,平面振动板26的音速增大,能够减小从平面振动板26输出的声音的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倾斜部27E向接近平面振动板26的方向弯曲。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粘合剂27D与倾斜部27E粘合的区域,能够抑制粘合剂27D沿着倾斜部27E流下。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联接椎27C与平面振动板26的结合强度。
优选图6所示的端子29包括图8所示的导线29A。在该情况下,在框架22上形成有用于使导线29A通过的孔。根据该结构,音圈27A经由导线29A与端子29电连接。
扬声器21A也可以包括减振器28D。图11是扬声器21A的放大剖视图,示出减振器28D的剖面。减振器28D包括主体部28A、内周部128D以及外周部228D。主体部28A设置在内周部128D与外周部228D之间。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28A的剖面形状是波形。减振器28D的内周部128D与骨架27B结合。另一方面,减振器28D的外周部228D与框架22结合。优选减振器28D的外周部228D具有从主体部28A向上方或下方折弯的折弯部28B。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向减振器28D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抑制减振器28D的塑性变形。优选外周部228D还具有从折弯部28B的前端进一步折弯并延伸的凸缘部28C。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减振器28D的塑性变形。
扬声器21A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减振器28E。图11还示出减振器28E的剖面。减振器28E包括主体部28F、内周部128E以及外周部228E。主体部28F设置在内周部128E与外周部228E之间。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28F的剖面形状是波形。减振器28E的内周部128E与骨架27B结合。另一方面,减振器28E的外周部228E与框架22结合。优选减振器28D、28E的主体部28A、28F的形状相对于与音圈27A的中心轴垂直的面相互对称。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音圈27A在上下方宽度上的变形。因此,能够减小从扬声器21输出的声音的变形。在该情况下,优选凸缘部28C仅设置于减振器28D外周部228D,而不设置于减振器28E的外周部228E。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减振器28D与减振器28E错误地相反配置并结合。
如图9所示那样,中心柱23D从下部板23C的中央向上方突出。磁铁23E结合于下部板23C之上。需要说明的是,磁铁23E呈圆环状,在中央具有孔。上部板23F结合于磁铁23E之上。需要说明的是,上部板23F也呈圆环状,在中央具有孔。根据该结构,下部板23C、中心柱23D、磁铁23E以及上部板23F磁性结合。并且,中心柱23D贯通磁铁23E的孔与上部板23F的孔。中心柱23D的外侧的侧面与上部板23F的内侧的侧面对置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中心柱23D的外侧的侧面与上部板23F的内侧的侧面之间形成磁隙23Q。
在外磁型的磁路23中,上表面23A形成于中心柱23D的上表面。另一方面,下表面23B形成于中心柱23D的下表面。在中心柱23D设置有贯通孔23K。贯通孔23K从下表面23B贯通至上表面23A。需要说明的是,贯通孔23K的中心轴与中心柱23D的中心轴一致。
磁路23也可以进一步包括抵消磁铁23G。抵消磁铁23G与下部板23C的下表面结合。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抵消磁铁23G也呈圆环状。抵消磁铁23G产生与磁铁23E所产生的磁通相抵的方向的磁场。即,磁铁23E与抵消磁铁23G对置的面是相同的磁极。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磁隙23Q处的磁通密度。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心柱23D的上表面23A设置有插入孔23H。
磁路23不限于外磁型,也可以是内磁型。或者,磁路23也可以采用组合外磁型与内磁型的结构。
图12是支承体25P的剖视图。支承体25P具有框架25、以及从框架25向下方延伸的支柱24。框架25与支柱24的上端部24A结合。框架25从支柱24的上端部24A向上立起。需要说明的是,框架25在上端部24A的外周端部结合。如图8所示那样,扬声器21B收纳在框架25内。
优选框架25与支柱24一体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更高精度地相对于支柱24配置框架25。因此,能够抑制平面振动板26倾斜安装、平面振动板26偏离中心安装的情况。另外,由于不需要相对于支柱24单独制作框架25,因此框架25的生产性提高。在将框架25与支柱24一体形成的情况下,优选框架25与支柱24由铝压铸件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图6所示的扬声器21A的振动向扬声器21B传递。另外,还能够抑制扬声器21B的振动向扬声器21A传递。需要说明的是,框架25与支柱24也可以相互单独形成。在该情况下,框架25也可以由树脂形成。
支柱24以从磁路23的上表面23A向上方延伸的方式与上表面23A结合。需要说明的是,支柱24配置在上表面23A的中心。支柱24具有上端部24A与下端部24B。需要说明的是,下端部24B设置于上端部24A的相反侧。并且,支柱24的下端部24B与上表面23A对置。在支柱24的下端部24B形成有突起24C。并且,通过突起24C向图9所示的插入孔23H嵌入,由此维持支柱24在图8所示的中心柱23D的上表面23A立起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图9所示的插入孔23H设置在中心柱23D的上表面23A的中心。即,突起24C的中心轴与图9所示的插入孔23H以及贯通孔23K的中心轴一致。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在图9所示的中心柱23D的中心配置支柱24。
在支柱24上设置有从下端部24B贯通至上端部24A的贯通孔24D。贯通孔24D的中心轴与图9所示的贯通孔23K的中心轴一致。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图8所示的固定体41笔直地向贯通孔24D插入。
需要说明的是,下端部24B的贯通孔24D的直径是第一直径。另一方面,上端部24A的贯通孔24D的直径是第二直径。如图8所示那样,优选第二直径比第一直径大。即,贯通孔24D的内周面以随着从下端部24B朝向上端部24A而直径增大的方式倾斜。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贯通孔24D相对于支柱24的中心轴倾斜地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图8所示的固定体41相对于支柱24的中心轴倾斜地插入。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支柱24相对于图8所示的上表面23A倾斜地配置。
优选支柱24是金属制的。根据该结构,与利用树脂等制作支柱24的情况相比,支柱24的尺寸、形状相对于外力、温度环境的变化等稳定。因此,相对于外力、温度环境的变化等,也能够抑制图8所示的扬声器21的变形特性的变化。
详细说明支柱24与磁轭53A以及中心柱23D。图13是图6所示的扬声器21的主要部分剖视图。磁轭53A包括底部31B、螺纹孔31A以及筒部31C。螺纹部41A在底部31B的中心以贯通底部的方式形成。筒部31C从底部31B的外周的端部折弯形成。筒部31C的内周面与上部板53C的外周的侧面对置配置。根据该结构,在筒部31C的内周面与上部板53C的外周的侧面之间形成有磁隙53D。
图14是固定体41的侧视图。固定体包括螺纹部41A。需要说明的是,螺纹部41A设于固定体41的前端。并且,如图13所示那样,通过向螺纹孔31A卡合固定体41的螺纹部41A,由此支柱24在磁轭53A与图8所示的中心柱23D的上表面23A之间被夹住并保持。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支柱24由比磁轭53A柔软的材料形成。即,优选磁轭53A的硬度比支柱24的硬度大。此外,优选支柱24由比中心柱23D柔软的材料形成。即,优选中心柱23D的硬度比支柱24的硬度大。于是,支柱24在比支柱24硬的磁轭53A与中心柱23D之间被夹住并保持。
根据该结构,支柱24的上表面被磁轭53A按压。另外,支柱24的下表面被按压于中心柱23D的上表面23A。由于使支柱24的硬度比磁轭53A的硬度小,因此能够使支柱2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变形。另外,由于使支柱24的硬度比中心柱23D的硬度小,因此能够使支柱24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变形。因此,能够提高支柱24相对于磁路23的上表面23A的垂直度。
此外,优选磁轭53A比固定体41柔软。即,固定体41的硬度比磁轭53A的硬度大。在实施方式1中,固定体41由不锈钢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将螺纹部41A向螺纹孔31A插入并紧固的情况下产生的螺纹部41A的变形。即,形成于螺纹孔31A的螺纹牙的一部分能够变形为沿着螺纹部41A的形状。因此,即便是在螺纹孔31A的中心轴相对于固定体41的中心轴倾斜的状态下将磁轭53A插入的情况,也能够减小螺纹孔31A的中心轴相对于固定体41的中心轴的倾斜。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支柱24的中心轴相对于将磁轭53A向支柱24按压的面的垂直度。
如上,固定体41的硬度比磁轭53A的硬度大,此外,磁轭53A与图8所示的中心柱23D的硬度比支柱24大。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支柱24的中心轴与磁路23的中心轴偏离配置。此外,能够增大支柱24的中心轴与磁路23的上表面23A的垂直度。
因此,能够抑制在框架22的与平面振动板26的外周侧边缘26B结合的结合面和框架22的与内周侧边缘26C结合的结合面之间产生阶梯差。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扬声器21B倾斜安装。另外,能够抑制平面振动板26倾斜配置。即,能够可靠地使平面振动板26的表面相对于磁路23的中心轴形成为直角。因此,能够抑制平面振动板26产生旋转。其结果是,能够减小从扬声器21输出的声音的变形。还能够抑制在以平面振动板26的大振幅进行振动时音圈27A碰到磁路23。另外,由于能够缩窄图9所示的磁隙23Q的间隔,因此能够增大磁隙23Q处的磁通密度。
此外,由于能够抑制平面振动板26的中心轴与磁路23的中心轴偏离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平面振动板26产生旋转。其结果是,能够减小从扬声器21输出的声音的变形。另外,由于还能够缩窄图8所示的磁隙23Q的间隔,因此能够增大磁隙23Q处的磁通密度。
优选支柱24由非磁性体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磁路53、磁路23的磁通向支柱24流入。因此,能够增大磁隙53D、磁隙23Q处的磁通密度。因此,优选支柱24由铝压铸件形成。
如图12所示那样,优选在支柱24上设置有贯通孔24E。贯通孔24E从支柱24的上端部24A贯通至下端部24B。图15是中心柱23D的俯视图。优选在中心柱23D上设置有贯通孔23M。贯通孔23M从图9所示的中心柱23D的上表面23A贯通至下表面23B。需要说明的是,优选贯通孔23M的中心轴配置在图12所示的贯通孔24E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并与之一致。因此,如图15所示那样,优选在插入孔23H形成止转部23L。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贯通孔23M的中心轴与图12所示的贯通孔24E的中心轴偏离配置。
如图8所示那样,导线59A贯通图12所示的贯通孔24E与图15所示的贯通孔23M并引导至下表面23B。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所示那样,优选在下表面23B形成槽23P。槽23P在下表面23B从贯通孔23M设置至中心柱23D的外周端部。并且,引导至下表面23B的图13所示的导线59A沿着槽23P配线,被引导向中心柱23D的外周端部。并且,如图8所示那样,引导向磁路23的外侧的导线59A通过磁路23的侧面的外侧而与端子59连接。
如图14所示那样,固定体41进一步包括头部41B与轴部41C。头部41B形成于固定体41的根部。头部41B的直径比贯通孔23K的直径大。轴部41C设置在头部41B与螺纹部41A之间。在固定体41中,轴部41C从贯通孔23K的下端延伸至贯通孔24D上端附近。需要说明的是,在轴部41C未形成有螺纹。
优选轴部41C具有嵌合部41D。嵌合部41D与图9所示的贯通孔23K嵌合。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固定体41的中心轴与图9所示的贯通孔23K的中心轴偏离配置。
另外,优选嵌合部41D在图12所示的支柱24的下端部24B与贯通孔24D嵌合。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图12所示的支柱24的中心轴与固定体41的中心轴偏离配置。
此外,优选嵌合部41D与图12所示的下端部24B处的贯通孔24D、以及图9所示的贯通孔23K双方嵌合。在该情况下,图12所示的贯通孔24D的第一直径设定为与图9所示的贯通孔23K的直径相同的尺寸。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图12所示的支柱24的中心轴与固定体41的中心轴偏离配置。因此,能够抑制支柱24与磁路23的中心轴偏离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固定体41由非磁性金属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磁路23、图13所示的磁路53的磁通向固定体41流动。因此,能够增大图13所示的磁隙53D、图9所示的磁隙23Q的磁通密度。
图16是平面振动板26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振动板主体部26A包括表皮层26E以及金属制的蜂窝芯体26D。表皮层26E形成在蜂窝芯体26D的表背两方。
如图6所示那样,平面振动板26的形状呈环状。平面振动板26的内周与框架25连结。另一方面,平面振动板26的外周与框架22连结。需要说明的是,平面振动板26包括振动板主体部26A、外周侧边缘26B以及内周侧边缘26C。外周侧边缘26B将平面振动板26的外周部与框架22之间连结。另一方面,内周侧边缘26C将平面振动板26的内周部与框架25之间连结。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3所示那样,优选内周侧边缘26C的顶点26P配置在比从振动板主体部56A的外侧向振动板主体部56A的表面垂下的垂线L56靠下方的一侧。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从振动板主体部56A输出的声音在内周侧边缘26C反射。优选内周侧边缘26C的顶点配置在图13所示的比从振动板主体部56A的外侧向振动板主体部56A的表面垂下的任意的垂线L56靠下方的一侧。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图13所示的振动板主体部56A输出的声音在内周侧边缘26C反射。
框架25具有连接面51A与连接面51B。连接面51A与边缘56B结合。另一方面,连接面51B与内周侧边缘26C结合。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面51B配置在比连接面51A靠下方的一侧。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内周侧边缘26C的顶点26P配置在比从振动板主体部56A的外侧向振动板主体部56A的表面垂下的垂线L56靠下方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内周侧边缘26C与平面振动板26的下表面结合。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从振动板主体部56A输出的声音在内周侧边缘26C反射。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在将内周侧边缘26C与平面振动板26的下表面结合的情况下,外周侧边缘26B也与振动板主体部26A的下表面结合。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平面振动板26的变形。
如图13所示那样,优选扬声器21包括环状体60。在该情况下,环状体60与内周侧边缘26C结合。并且,优选内周侧边缘26C的顶点26P配置在比连结边缘56B的顶点56P与环状体60的上表面的线的延长线LL56靠下方的位置。此外,优选内周侧边缘的26C的顶点26P配置在比环状体60的倾斜面60K的延长线LL60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从振动板主体部56A输出的声音在环状体60反射。
(实施方式2)
图17是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21的立体图。图18是扬声器21的侧视图。图19是扬声器21的剖视图。
扬声器21包括框架22、磁路23、支柱24、框架25、平面振动板26、驱动体27、按压体31以及金属制的固定体41。
磁路23与框架22机械结合。磁路23具有上表面23A与下表面23B。需要说明的是,磁路23的下表面23B位于上表面23A的相反位置。
支柱24以在上表面23A立起的状态与上表面23A结合。需要说明的是,支柱24配置在上表面23A的中心。支柱24具有上端部24A与下端部24B。需要说明的是,下端部24B位于上端部的相反位置。支柱24的下端部24B与上表面23A对置。
框架25与上端部24A结合。平面振动板26的形状呈环状。并且,平面振动板26的内周与框架25连结。另一方面,平面振动板26的外周与框架22连结。
按压体31被按压于上端部24A。即,按压体31将下端部24B向上表面23A按压。固定体41从下表面23B贯通支柱24。并且,支柱24在按压体31与上表面23A之间被夹住并保持。
由于上述以往的扬声器的支柱通过螺纹而与磁路以及扬声器单元固定,因此会产生支柱、扬声器单元相对于磁路的上表面倾斜设置的情况。其结果是,产生振动板倾斜设置、振动板从中心偏离设置的情况,存在从振动板输出的声音的变形特性变差的情况。
在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21中,根据以上结构,固定体41在将按压体31按压于上端部24A的状态下将支柱24、按压体31以及磁路23紧固。即,支柱24以被夹在按压体31与上表面23A之间的状态被保持。因此,能够抑制支柱24相对于上表面23A倾斜配置。此外,能够高精度地将框架25配置在磁路23的中心。另外,框架25的平面振动板26的连结面与上表面23A的平行度提高。因此,能够抑制平面振动板26相对于上表面23A倾斜配置、从磁路23的中心偏离配置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减小从扬声器21输出的声音的变形。
另外,由于固定体41是金属制的,比较硬,因此能够增大按压体31、支柱24以及磁路23的紧固强度。
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方式2的扬声器21。如图17所示那样,扬声器21由扬声器(扬声器单元部(loudspeakerunitpart))21A与扬声器(扬声器单元部(speakerunitpart))21B构成。扬声器21A与扬声器21B输出的频带彼此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扬声器21包括端子29与端子59。端子29与端子59均固定于框架22。端子29向扬声器21A供给信号。端子59向扬声器21B供给信号。
扬声器21A例如是全频程扬声器。需要说明的是,扬声器21A不限于全频程扬声器,也可以是低音用扬声器、亚低音用扬声器。另一方面,扬声器21B例如是圆顶型高频扬声器。需要说明的是,扬声器21B不限于圆顶型高频扬声器,也可以是锥型高频扬声器。另外,扬声器21B不限于高频扬声器,也可以是中音用扬声器、全频程扬声器。此外,扬声器21B也可以是球状的均衡器。或者,在扬声器21中,也可以代替扬声器21B而包括用于通过灯饰来装饰扬声器21的发光单元等具有扬声器以外的功能的构件。
扬声器21B配置在扬声器21A的中心。即,扬声器21A的中心与扬声器21B的中心配置在同轴上。即,扬声器21采用同轴型的结构。根据该结构,扬声器21的声像的位置稳定。
另外,优选在从上方观察扬声器21的情况下,扬声器21A、扬声器21B的外形形状呈圆形。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从扬声器21输出的声音的变形。
参照附图说明扬声器21B。图20是扬声器21B的剖视图。扬声器21B收纳在框架25内。框架25配置在图17所示的扬声器21A的中心。扬声器21B包括框架51、振动板56、具有磁隙53D的磁路53、以及音圈57。
框架51收纳在框架25内。振动板56的外周与框架51连结。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振动板56包括边缘。在该情况下,边缘的外周与框架51结合。
磁路53包括磁轭53A、磁铁53B以及上部板53C。磁铁53B与上部板53C的形状呈圆柱状。磁轭53A包括按压体31与筒部31C。筒部31C形成为从按压体31的外周端部立起。从上方观察按压体31时的形状呈圆形。另外,筒部31C的形状呈圆筒状。换句话说,磁轭53A的形状呈有底的圆筒形状。根据该结构,由于按压体31构成磁路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减少构件数量。因此,能够减少组装图19所示的扬声器21的工时。
按压体31与筒部31C形成为一体。在该情况下,筒部31C形成为从按压体31折弯。换句话说,磁轭53A的形状呈有底的圆筒形状。根据该结构,磁轭53A的生产性提高。
磁轭53A与上部板53C由金属制的磁性材料形成。因此,按压体31由磁性材料形成。优选磁轭53A与上部板53C由铁形成。因此,在磁轭53A由铁形成的情况下,按压体31也由铁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按压体31与筒部31C不限于一体形成的结构,也可以作为单独的构件而构成。另外,筒部31C的形状不限于筒状,也可以呈有底的圆筒状。即,按压体31与筒部31C的底重叠配置。在该情况下,优选按压体31由磁性体形成。在磁路53中,磁铁53B的外周部的下方的区域中的磁阻最大。由于在磁铁53B的外周部的下方重叠配置有磁轭53A的底部和按压体31,因此能够减小磁铁53B的外周部的下方的区域的磁阻。因此,能够增大磁隙53D的磁通密度。
磁铁53B与按压体31结合。需要说明的是,磁铁53B配置在按压体31的中央。磁轭53A与磁铁53B磁性结合。搭载于磁铁53B的与按压体31相反的面即上表面上。上部板53C与磁铁53B磁性结合。并且,磁轭53A的内周面与上部板53C的外周的侧面对置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磁轭53A的内周面与上部板53C的外周的侧面之间形成磁隙53D。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上部板53C之上配置抵消磁铁53E。在该情况下,以从抵消磁铁53E输出的磁通与磁铁53B的磁通抵消的方式配置抵消磁铁53E。
音圈57具有彼此相反的端部157与端部257。音圈57的端部157向磁隙53D插入。另一方面,音圈与57的端部257向振动板56结合。优选图17所示的端子59包括导线59A。音圈57经由导线59A与端子59电连接。
对扬声器21A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那样,扬声器21A包括框架22、磁路23、支柱24、框架25、平面振动板26以及驱动体27。磁路23具有磁隙23Q。扬声器21A也可以进一步包括减振器28D、28E。优选框架22是金属制的。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框架的强度。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框架22由非磁性体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磁路23的磁通向框架泄漏。因此,能够增大图24所示的磁隙23Q处的磁通密度。优选框架22例如是铝压铸件。铝压铸件的内部损失与铁等金属相比更大。因此,能够抑制扬声器21的频率声压特性中的框架22的共振所导致的峰顶值、谷底值的产生。另外,框架22的生产性提高。
平面振动板26包括振动板主体部26A、外周侧边缘26B以及内周侧边缘26C。外周侧边缘26B将平面振动板26的外周部与框架22之间连结。另一方面,内周侧边缘26C将平面振动板26的内周部与框架25之间连结。需要说明的是,外周侧边缘26B与内周侧边缘26C均与振动板主体部26A的下表面结合。
图21是平面振动板26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振动板主体部26A包括金属制的蜂窝芯体26D与表皮层26E。表皮层26E形成于蜂窝芯体26D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两方。
图22是驱动体27的放大剖面。驱动体27包括音圈27A、骨架27B以及联接椎27C。音圈27A卷绕于骨架27B的端部127B。骨架27B的端部127B与联接椎27C的端部127C结合。并且,联接椎27C的端部227C与振动板主体部26A的下表面结合。并且,音圈27A向图24所示的磁隙23Q插入。根据该结构,驱动体27与在音圈27A中流动的信号相应地驱动平面振动板26。
联接椎27C的端部227C通过粘合剂27D与振动板主体部26A的下表面结合。联接椎27C的端部227C包括粘贴部27F与倾斜部27E。粘贴部27F与振动板主体部26A的下表面平行地形成。另一方面,倾斜部27E相对于振动板主体部26A的下表面倾斜。根据该结构,在振动板主体部26A与倾斜部27E之间也填充粘合剂27D。因此,在联接椎27C中,振动板主体部26A与粘贴部与27F之间被粘合,并且振动板主体部26A与倾斜部27E之间也被粘合。因此,能够增大联接椎27C与平面振动板26的结合强度。其结果是,平面振动板26的音速提高。另外,能够减小从平面振动板26输出的声音的变形。
优选图17所示的端子29包括图19所示的导线29A。在该情况下,在框架22上形成有用于使导线29A通过的孔。根据该结构,音圈27A经由导线29A与端子29电连接。
图23是减振器28D、28E的放大剖视图。减振器28D包括主体部28A、内周部以及外周部。主体部28A设置在内周部与外周部之间。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28A的剖面形状是波形。减振器28D的内周部与骨架27B结合。另一方面,减振器28D的外周部与框架22结合。
优选在减振器28D的外周部设置从主体部28A向上方或下方折弯的折弯部28B。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对减振器28D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抑制减振器28D的塑性变形。此外,优选在折弯部28B的前端设置从折弯部28B进一步折弯形成的凸缘部28C。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减振器28D的塑性变形。
扬声器21A也可以进一步包括减振器28E。减振器28E包括主体部28F、内周部以及外周部。主体部28F设置在内周部与外周部之间。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28F的剖面形状是波形。减振器28E的内周部与骨架27B结合。另一方面,减振器28E的外周部与框架22结合。在该情况下,优选减振器28D与减振器28E的主体部28A、28F的形状相对于与音圈27A的中心轴垂直的面相互对称。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音圈27A在上下方宽度上的变形。因此,能够减小从扬声器21输出的声音的变形。在该情况下,优选凸缘部28C仅设置于减振器28D与减振器28E中的任一方的外周部。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减振器28D与减振器28E错误地相反配置并结合。
图24是磁路23的剖视图。磁路23优选为外磁型。外磁型的磁路23包括下部板23C、中心柱23D、磁铁23E以及上部板23F。需要说明的是,下部板23C、中心柱23D以及上部板23F由磁性体形成。优选下部板23C、中心柱23D、上部板23F由铁形成。
中心柱23D是形成于下部板23C的中央的突出部。磁铁23E结合于下部板23C之上。需要说明的是,磁铁23E呈圆环状,在中央具有孔。上部板23F结合于磁铁23E之上。需要说明的是,上部板23F也呈圆环状,在中央具有孔。根据该结构,下部板23C、中心柱23D、磁铁23E以及上部板23F磁性结合。并且,中心柱23D贯通磁铁23E与上部板23F的孔。中心柱23D的外侧的侧面与上部板23F的内侧的侧面对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中心柱23D的外侧的侧面与上部板23F的内侧的侧面之间形成磁隙23Q。
在外磁型的磁路23中,上表面23A形成于中心柱23D的上表面。另一方面,下表面23B形成于中心柱23D的下表面。在中心柱23D上设置有贯通孔23K。贯通孔23K从下表面23B贯通至上表面23A。需要说明的是,贯通孔23K的中心轴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与中心柱23D的中心轴一致。
磁路23也可以进一步包括抵消磁铁23G。抵消磁铁23G与下部板23C的下表面结合。需要说明的是,抵消磁铁23G也优选为圆环状。在该情况下,抵消磁铁23G产生与磁铁23E产生的磁通相抵的方向的磁场。即,使磁铁23E与抵消磁铁23G对置的面的磁极相同。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磁隙23Q处的磁通密度。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心柱23D的上表面23A设置有插入孔23H。
磁路23不限于外磁型,也可以是内磁型。或者,磁路23也可以采用组合外磁型与内磁型的结构。
图25是支柱24的剖视图。在支柱24的下端部24B形成有突起24C。突起24C向图24所示的插入孔23H嵌入。根据该结构,能够维持支柱24在图19所示的中心柱23D的上表面23A立起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图24所示的插入孔23H设置于中心柱23D的上表面23A的中心。即,突起24C的中心轴与图24所示的插入孔23H以及贯通孔23K的中心轴一致。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在图24所示的中心柱23D的中心配置支柱24。
在支柱24上设置有从下端部24B贯通至上端部24A的贯通孔24D。贯通孔24D的中心轴与图24所示的贯通孔23K的中心轴一致。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图19所示的固定体41笔直地向贯通孔24D插入。
需要说明的是,下端部24B的贯通孔24D的直径是第一直径。另一方面,上端部24A的贯通孔24D的直径是第二直径。其中,优选第二直径比第一直径大。即,贯通孔24D的内周面以随着从下端部24B朝向上端部24A而直径增大的方式倾斜。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贯通孔24D相对于支柱24的中心轴倾斜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图19所示的固定体41相对于支柱24的中心轴倾斜地插入。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支柱24相对于图19所示的上表面23A倾斜地配置。
优选支柱24是金属制的。根据该结构,与利用树脂等制作支柱24的情况相比,支柱24的尺寸、形状相对于外力、温度环境的变化等稳定。因此,相对于外力、温度环境的变化等,也能够抑制图19所示的扬声器21的变形特性的变化。
参照图19详细说明支柱24、按压体31以及中心柱23D。优选支柱24由比按压体31柔软的材料形成。即,优选按压体31的硬度比支柱24的硬度大。此外,优选支柱24由比中心柱23D柔软的材料形成。即,优选中心柱23D的硬度比支柱24的硬度大。并且,支柱24在比支柱24硬的按压体31与中心柱23D之间被夹住并保持。
根据该结构,支柱24的上表面被按压体31按压。另外,支柱24的下表面被按压于中心柱23D的上表面23A。由于使支柱24的硬度比按压体31的硬度小,因此支柱2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能够变形。另外,由于使支柱24的硬度比中心柱23D的硬度小,因此支柱24的下表面的一部分能够变形。因此,能够可靠地相对于磁路23的上表面23A使支柱24成为直角。
另外,优选支柱24由非磁性体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磁路23的磁通向支柱24流入。因此,能够增大磁隙23Q处的磁通密度。因此,优选支柱24由铝压铸件形成。
如图25所示那样,在支柱24上设置有贯通孔24E。贯通孔24E从支柱24的上端部24A贯通至下端部24B。图26是中心柱23D的俯视图。优选中心柱23D包括贯通孔23M。贯通孔23M从图24所示的中心柱23D的上表面23A贯通至下表面23B。需要说明的是,优选贯通孔23M的中心轴配置在图25所示的贯通孔24E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因此,如图26所示那样,优选在插入孔23H形成止转部23L。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贯通孔23M的中心轴与图25所示的贯通孔24E的中心轴偏离配置。
如图19所示那样,导线59A贯通图25所示的贯通孔24E与图26所示的贯通孔23M而被引导至下表面23B。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4所示那样,优选在下表面23B形成槽23P。槽23P在下表面23B设置于从贯通孔23M到中心柱23D的外周端部之间的部分。并且,引导至下表面23B的图19所示的导线59A沿着槽23P配线而引导向中心柱23D的外周端部。并且,如图19所示那样,引导至磁路23的外侧的导线59A通过磁路23的侧面的外侧而与端子59连接。
如图25所示那样,框架25设置在支柱24的上端部24A之上。框架25从上端部24A向上立起。需要说明的是,框架25与上端部24A的外周端部结合。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框架25与支柱24一体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相对于支柱24高精度地配置框架25。因此,进一步能够抑制图19所示的平面振动板26倾斜安装、平面振动板26从中心偏离安装的情况。另外,由于不需要另外制作框架25,因此框架25的生产性提高。
在将框架25与支柱24一体形成的情况下,优选框架25与支柱24由铝压铸件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图17所示的扬声器21A的振动向扬声器21B传递。另外,还能够抑制扬声器21B的振动向扬声器21A传递。需要说明的是,不限于框架25与支柱24形成为一体的结构,也可以分别单独形成。在该情况下,框架25也可以由树脂形成。
图27是固定体41的侧视图。固定体41包括螺纹部41A、头部41B以及轴部41C。头部41B形成于固定体41的根部。头部41B的直径比贯通孔23K的直径大。另一方面,螺纹部41A形成于固定体41的前端。并且,轴部41C设置在头部41B与螺纹部41A之间。在固定体41中,轴部41C位于从贯通孔23K的下端到贯通孔24D上端附近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在轴部41C未形成有螺纹。在按压体31上设置有图20所示的螺纹孔31A。图27所示的螺纹部41A与图20所示的螺纹孔31A卡合。另外,由于固定体41是金属制,比较硬,因此在对扬声器21施加振动、温度变化等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螺纹部41A产生松脱。
优选轴部41C具有嵌合部41D。嵌合部41D与图24所示的贯通孔23K嵌合。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固定体41的中心轴从图24所示的贯通孔23K的中心轴偏离配置。
另外,优选嵌合部41D在图25所示的支柱24的下端部24B与贯通孔24D嵌合。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图25所示的支柱24的中心轴从固定体41的中心轴偏离配置。
此外,优选嵌合部41D嵌合于图25所示的下端部24B处的贯通孔24D及图24所示的贯通孔23K双方。在该情况下,图25所示的贯通孔24D的第一直径设定为与图24所示的贯通孔23K的直径相同的尺寸。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图25所示的支柱24的中心轴与固定体41的中心轴偏离配置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支柱24从磁路23的中心轴偏离配置。
在图19中,优选固定体41由非磁性金属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磁路23、图20所示的磁路53的磁通向固定体41流动。因此,能够增大图20所示的磁隙53D、图24所示的磁隙23Q的磁通密度。
优选按压体31比固定体41柔软。即,固定体41的硬度比按压体31的硬度大。因此,固定体41由不锈钢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将图27所示的螺纹部41A向图20所示的螺纹孔31A插入并紧固的情况下,抑制图27所示的螺纹部41A的变形。即,形成于图20所示的螺纹孔31A的螺纹牙的一部分能够变形为沿着图27所示的螺纹部41A的形状。因此,即便是在图20所示的螺纹孔31A的中心轴相对于固定体41的中心轴倾斜的状态下将按压体31插入的情况,也能够减小螺纹孔31A的中心轴相对于固定体41的中心轴的倾斜。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支柱24的中心轴相对于将按压体31向支柱24按压的面的垂直度。
如上,固定体41的硬度比按压体31的硬度大。此外,按压体31与图24所示的中心柱23D的硬度比支柱24大。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支柱24的中心轴与磁路23的中心轴偏离配置。此外,能够可靠地使支柱24的中心轴相对于磁路23的上表面23A成直角。
因此,能够抑制在框架22的与外周侧边缘26B结合的结合面、以及框架的与内周侧边缘26C结合的结合面之间产生阶梯差。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平面振动板26倾斜配置。即,能够可靠地相对于平面振动板26的表面使磁路23的中心轴成直角。因此,能够抑制平面振动板26产生旋转。其结果是,能够减小从扬声器21输出的声音的变形。另外,由于也能够缩窄图24所示的磁隙23Q的间隔,因此能够增大磁隙23Q处的磁通密度。
此外,由于能够抑制平面振动板26的中心轴与磁路23的中心轴偏离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平面振动板26产生旋转。其结果是,能够减小从扬声器21输出的声音的变形。另外,由于也能够缩窄图24所示的磁隙23Q的间隔,因此能够增大磁隙23Q处的磁通密度。
(实施方式3)
图28是实施方式3的平面振动板506的剖视图。图29是平面振动板506中使用的芯材508的上表面外观图。
如图28、图29所示那样,平面振动板506包括芯材508以及经由粘合层509设置于芯材508的两面的表皮层510。芯材508具有包括龟壳形状的多个单元507的圆环形状的蜂窝构造。
多个单元507相对于芯材508的圆环形状的中心轴506A对称配置。并且,位于芯材508的最外周的多个单元507向圆环形状的外周方向开口。
根据以上结构,芯材508的外周部分与表皮层510的固定力增加,其结果是,芯材508与表皮层510的固定状态在平面振动板506的整面范围内是稳定的。由此,与平面振动板506的振动相关的特性在整面范围内是稳定的,能够抑制相对于基于扬声器的原声再生的变形。
在此,图29所示的各个单元507形成为六边形的龟壳形状,但各个单元507也可以形成为菱形状。
以下,详细说明平面振动板506以及使用了该平面振动板506的扬声器的结构。
图30是使用了实施方式3的平面振动板506的扬声器511的剖视图。扬声器511是同轴型扬声器。扬声器511具有圆环状的平面振动板506、以及配置于平面振动板506的圆环形状的内周侧的空间的振动板512。平面振动板506是低音再生用的振动板。振动板512是高音再生用的振动板。
平面振动板506结合有与音圈513结合的驱动锥514,经由驱动锥514被音圈513驱动。另外,振动板512被音圈515驱动。
需要说明的是,音圈513与音圈515分别可动自如地配置在不同的磁路的磁隙内。
平面振动板506如上述那样具有蜂窝构造的芯材508、以及经由粘合层509设置于芯材508的两面侧的表皮层510。
芯材508由多个单元507构成,各个单元507形成为菱形状或龟壳形状。
全部的单元507配置为连结各个单元507的对角的线507D位于向远离中心轴506A的径向506R放射的直线上。换句话说,单元507配置为相对于芯材508的圆环形状的中心轴506A对称。
另外,多个单元507的形状的扁平度与和中心轴506A相距的距离对应地逐渐变化。换句话说,在芯材508的内周侧与外周侧,配置在沿一个径向506R延伸的直线上的多个单元507的扁平度不同。以中心轴506A为中心而与径向506R成直角的周向506S上的多个单元507的宽度507W随着趋近中心轴506A而变小。这样,多个单元507的扁平度随着从芯材508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而扁平度增加。
在以中心轴506A为中心的一个圆周C501上配置的多个单元507的扁平度相同。即,在周向506S上,多个单元507的宽度507W相同。
另外,包括外周侧与内周侧,周向506S上存在的多个单元507的数量与径向506R的位置无关而相同。此外,即便扁平度不同的各个单元507所具有的面积不同,包围各个单元507的单元边部507A的长度在全部单元507中都相同。
此外,如之前叙述,在芯材508的内周侧与外周侧,在相同的径向506R的直线上配置的多个单元507的扁平度不同。并且,多个单元507的扁平度随着从芯材508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而逐渐增加。
通过采用该构造,对于平面振动板506的每单位面积的多个单元507的数量,与外周侧相比,内周侧逐渐增多,即随着靠近中心轴506A而增多。换句话说,对于单元507的配置密度,与外周侧相比内周侧逐渐增多,即随着靠近中心轴506A而增多。
在这样的状况下,对于平面振动板506的每单位面积的多个单元507的数量,在外周侧比内周侧少。因此,担心蜂窝构造的芯材508与经由粘合层509设置于芯材508的两面侧的表皮层510的粘合力在平面振动板506的外周侧减弱。
图31A是平面振动板506的外周缘的局部放大图。在实施方式3的平面振动板506中,如图31A所示那样,位于最外周的单元507朝向外侧开口。
图31B是比较例的平面振动板596的局部放大图,在图31B中,对与图31A所示的平面振动板506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比较例的平面振动板596中,位于最外周的单元507不朝向外侧开口。如图31B所示那样,在平面振动板596中,单元507的前端部507B固定于表皮层510的外周缘部510A,或在内侧靠近外周缘部510A固定。在该情况下,表皮层510的外周缘部510A在与位于最外周的单元507数目相同的位置与芯材508固定。
另外,在图42所示的以往的扬声器用的平面振动板502中,构成芯材502A的各个单元502C是相同的形状,并且以相同的大小整齐排列配置。换句话说,各个单元502C并非配置成圆状,而是按照行列来配置。因此,在平面振动板502的特别是内周端与外周端,位于此处的单元502C具有关闭状态的单元或开口状态的单元等各部位不同的形状。因此,在平面振动板502的内周端、外周端,对于各部位,夹在芯材502A与表皮层502B之间的粘合剂的量也不同,因此芯材502A相对于表皮层502B的固定力在芯材502A的外周侧、内周侧、或根据其部位不同而明显不同。
其结果是,与基于平面振动板502的芯材502A与表皮层502B的固定状态的振动相关的特性在平面振动板502的内周侧与外周侧不同,担心基于扬声器501的原声再生产生变形。
对此,在图31A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平面振动板506中,如图31A所示那样,不同于开口的单元507的端部的、单元边部507A的前端与表皮层510的外周缘部510A接合,或在内侧向外周缘部510A接近并接合。在该情况下,表皮层510的外周缘部510A在单元507数量的两倍的位置与芯材508固定。换句话说,表皮层510的外周缘部510A相对于芯材508在多个位置且以窄间隔固定。因此,芯材508稳固地固定于表皮层510。
特别是,由于表皮层510的外周缘部510A位于平面振动板506的端面,因此表皮层510与芯材508的固定状态容易不稳定化。
在实施方式3的平面振动板506中,为了抑制该固定状态的不稳定化,位于芯材508的最外周的单元507是朝向外侧开口的不完整的单元507。即,位于芯材508的最外周的单元507在单元边部507A未被完全包围。在该结构中,单元边部507A朝向外侧方向突出。
另外,在单元边部507A的前端位于表皮层510的外周缘部510A或在内侧接近表皮层510的外周缘部510A的状态下,经由粘合层509而固定于表皮层510。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3的平面振动板506中,通过在固定状态容易不稳定化的表皮层510的外周缘部510A配置开口的单元507,由此获得特别大的效果。相同地,也可以在表皮层510的内周缘部510B(参照图29)也配置朝向内侧开口的单元507。由于表皮层510的内周缘部510B也相同地位于平面振动板506的端面,因此表皮层510的内周缘部510B也相对于芯材508在多个位置且以窄间隔固定,通过使表皮层510的固定状态稳固而抑制固定状态的不稳定化。
在实施方式501的平面振动板506中,可以是位于芯材508的最外侧的全部单元507向外朝径向506R开口,也可以是位于芯材508的最内侧的全部单元507向内朝径向506R的反方向开口。如图31A与图31B所示那样,沿径向506R排列的多个单元507的径向506R上的端部507C位于沿周向506S延伸的线507D上。在图31A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平面振动板506中,线506D均不位于芯材508的外周端508C(参照图28),或者,线506D均不位于芯材508的内周端508D(参照图28)。在图31A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平面振动板506中,也可以是线506D均不位于芯材508的外周端508C,也不位于内周端508D。在图31B所示的比较例的平面振动板596中,线506D中的某一个位于芯材508的外周端508C或者内周端508D。
另外,单元507开口的不完整的单元507也可以设置于表皮层510的外周缘部510A以及内周缘部510B双方。或者,单元507开口的不完整的单元507也可以仅设置于表皮层510的外周缘部510A以及内周缘部510B的任一方。
如图30所示那样,在平面振动板506的外周侧被设置于扬声器511的外周框架516的外侧边缘部517支承,在平面振动板506的内周侧被设置于振动板512的外周的内侧边缘部518支承。换句话说,平面振动板506在圆环形状的内周侧与外周侧双方被支承。由此,平面振动板506的内周侧与外周侧的刚性稳定,平面振动板506的振动特性的偏差得到抑制。
由于实施方式3的平面振动板506的振动特性在平面振动板506的整面范围内是稳定的,因此使用了平面振动板506的扬声器511具有能够再生出接近原声的声音的效果,在各种电子设备中是有用的。
(实施方式4)
图32A是实施方式4的扬声器608的剖视图。图33是扬声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32A所示那样,扬声器608具备磁路609、音圈610、与音圈610连结的联接椎611、以及与联接椎611连结的平面振动板615。
另外,平面振动板615如图33所示那样具有芯材612、表皮层613以及表皮层614。芯材612具有由被隔壁612D分隔并相连的多个单元616构成的蜂窝构造。
表皮层613设置在芯材612的联接椎611侧即下表面612B。
表皮层614设置在芯材612的与表皮层613相反的一侧的上表面612A。
表皮层614具有通气性。此外,表皮层614与表皮层613相比拉伸强度高。
根据以上结构,平面振动板615中的来自单元616内外的空气在平面振动板615振动时的振幅增大时,也主要通过具有通气性的表皮层614而进出。因此,来自平面振动板615的侧面的单元616的内外的空气的进出得以抑制。其结果是,伴随空气从平面振动板615的侧面进出的杂音得到抑制,能够抑制基于扬声器608的原声再生时的杂音的混入。
以下,对平面振动板615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平面振动板615具有芯材612、表皮层613以及表皮层614。芯材612具有平板形状,该平板形状包括上表面612A、下表面612B、以及连接于上表面612A与下表面612B的侧面612C。表皮层613以向平面振动板615的联接椎611接合的方式粘贴在芯材612的下表面612B。
图32B是使用了扬声器608的扬声器系统608A的示意立体图。扬声器系统608A具备扬声器608以及收容扬声器608的外罩608B。表皮层613配置在收容有扬声器608的外罩608B的内部。
表皮层614在平面振动板615的与表皮层613相反的一侧粘贴于芯材612的上表面612A。并且,表皮层614配置在外罩608B的外侧、即听者一侧。
并且,芯材612具有蜂窝构造,通过在其两面即下表面612B与上表面612A分别配置表皮层613与表皮层614,由此实现平面振动板615的机械强度的提高。
在此,通过在芯材612的两面粘贴表皮层613与表皮层614,从而在芯材612中配置空间彼此独立且不连通的多个单元616而形成蜂窝构造。由于表皮层614具有通气性,因此各单元616通过设置于表皮层614的通气孔617而与平面振动板615的外部连通。各单元616不经由表皮层613与平面振动板615的外部连通。换句话说,单元616并不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而是始终在表皮层614侧即外罩608B的外侧开口。
优选表皮层613中由例如铝箔、铝板构成。优选表皮层614中由例如芳香聚酰胺纤维的织物、钛箔、钛板构成。表皮层614的拉伸强度比表皮层613的拉伸强度高。
在表皮层614使用芳香聚酰胺纤维的织物的情况下,由于织物存在大量通气孔617,因此不特别规定通气孔617的位置。
在表皮层614使用钛箔、钛板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与各个单元616相连的单一或多个通气孔617。或者,对于表皮层614使用钛箔、钛板的情况,也可以使通气孔617也大量设置。
在平面振动板615的振幅615A增大时,存在在表皮层613产生挠曲而单元616的体积发生变化的情况。另外,或者存在因平面振动板615的温度上升等而使得单元616的内部压力上升的情况。在实施方式4的平面振动板615中,根据以上结构,即使在芯材612与表皮层613之间、或者芯材612与表皮层614之间产生不充分的固定状态所导致的间隙,使单元616的体积发生变化,或者即使单元616的内部压力上升,在芯材612的侧面612C,单元616内的空气也难以进出。
换句话说,即便有时单元616的体积、压力要变化,单元616内的空气也会通过设置于表皮层614的大量通气孔617进出。由此,与空气从平面振动板615的侧面进出相伴的杂音得到抑制。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基于扬声器608的原声再生时的杂音的混入。
位于外罩608B的外侧的表皮层614使用拉伸强度高的材质。
即,扬声器608通过对平面振动板615设置通气性而抑制杂音,并且通过使用拉伸强度高的材质作为表皮层614而使高频区域中的特性容易发挥,得到不产生不需要的特性方面的凹凸的、平坦的频率特性。
在图44所示的以往的扬声器601中,在芯材603与表皮层604之间存在间隙等的情况下,担心从图45中的左右方向即芯材603的侧面在单元607与其外部产生空气的进出。特别是,若在有限的间隙集中产生空气的进出,则会产生异响,这有时会成为基于扬声器601的原声再生时的杂音。
图34是实施方式4的另一扬声器688的剖视图。在图34中,对与图33所示的扬声器608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扬声器688代替图33所示的扬声器608的平面振动板615而具有平面振动板695。在图33所示的平面振动板506中,表皮层614仅设置于芯材612的上表面612A(外罩608B的外侧)。在图34所示的平面振动板695中,表皮层614覆盖芯材612的上表面612A与侧面612C。表皮层614具有覆盖芯材的上表面612A的上表面部614B、以及覆盖芯材612的侧面612C的侧面部614A。
在表皮层614上如上述那样设置有大量的通气孔617。因此,有时表皮层614与芯材612的经由粘合剂的固定力降低。
因此,在图34所示的平面振动板695中,由于将表皮层614不仅覆盖芯材612的上表面612A面还覆盖侧面612C,因此表皮层614的侧面部614A与芯材612的侧面612C被固定。在表皮层614的侧面部614A也设置有与单元616相连的通气孔617。
换句话说,芯材612的侧面612C处的固定力补偿芯材612的上表面612A与表皮层614的固定力。由此,具有通气孔617的表皮层614与芯材612的固定力提高,与平面振动板615的振动相关的特性维持在稳定的状态。
表皮层614的侧面部614A与芯材612的侧面612C固定的区域相当于芯材612的厚度方向,该区域在图34所示的剖视图中看上去没有变大。然而,单独的单元616具有筒形状并在芯材612的厚度方向上延伸,多个单元616作为集合体而形成圆板形状的芯材612。因此,表皮层614的侧面部614A与芯材612的侧面612C固定的区域形成为大体包围芯材612的筒状。因此,表皮层614的侧面部614A与芯材612的侧面612C固定的区域变大,并且在机械上具有稳固的形状。
由此,亦如之前所述那样,具有通气孔617的表皮层614与芯材612的固定力提高,与平面振动板615的振动相关的特性维持在稳定的状态。并且,扬声器688不仅能抑制原声再生时的杂音的混入,还能够进行忠实的原声再生。
边缘部618通过使平面振动板615与表皮层613接触而进行保持。在图34所示的平面振动板695中,表皮层614覆盖芯材612的侧面612C以及表皮层613的侧面并进一步到达边缘部618。但是,即便表皮层614覆盖至芯材612的侧面612C的中途、或者完全覆盖芯材612的侧面612C且未到达边缘部618也没有问题。
边缘部618通过经由固定层618A与表皮层613接触来保持平面振动板615。并且,在表皮层613的例如整面使用大体平坦的铝箔、铝板。因此,边缘部618与表皮层613的固定能够始终维持稳定状态。实施方式4中的扬声器608、688具有能够抑制空气从平面振动板615、695的侧面进出、能够抑制基于扬声器608、688的原声再生时的杂音的混入的效果,在各种电子设备中是有用的。
(实施方式5)
图35与图36分别是实施方式5的扬声器790的立体图与剖视图。低频音到中频音的磁路701具有磁隙702。磁路701具有环状的磁铁703、以及分别与磁铁的上表面703A、下表面703B结合的磁路形成用的磁轭704、磁轭705。
在磁轭704、705之间形成有磁隙702。
另外,在磁轭705的与磁铁703相反的一侧配置有环状的磁铁706。在实施方式5中,磁铁703的磁轭705侧即下表面703B是N极,磁轭704侧即上表面703A是S极。磁铁706的磁轭705侧即上表面706A是N极,与磁轭705相反的一侧即下表面706B是S极。因此,从磁铁703的N极发出的磁通依次通过磁轭705、磁隙702而向磁铁703的S极返回。
另外,从磁铁706的N极发出的磁通的一部分也依次通过磁轭705、磁隙702而向磁铁703的S极返回。需要说明的是,从磁铁706的N极发出的磁通的很少一部分向磁铁706的S极直接返回,但在磁轭705的作用下,从磁铁706的N极发出的磁通的大部分朝向磁隙702。其结果是,由于成为来自磁铁703、706的磁通通过磁隙702的状态,因此能够在磁隙702处得到强电磁力。圆筒状的音圈707的线圈部分可动自如地配置于磁隙702。
另外,在音圈707的上部通过粘合剂固定有联接椎708的一端侧。在联接椎708的另一端固定有平面振动板709。
如图36所示那样,联接椎708具有联接椎708中的音圈707侧的部分的直径小、且平面振动板709侧的部分的直径比音圈707侧的部分大的圆锥台筒形状。
图37是平面振动板709的俯视图。图38是图37所示的平面振动板709的线38-38处的剖视图。平面振动板709具有筒状构造体711、以及配置于筒状构造体711的上表面711A与下表面711B的板体712。
图39是构成平面振动板709的筒状构造体711的俯视图。图40是筒状构造体711的侧视图。筒状构造体711由在平面方向上连续配置且相互连接的多个筒状体710构成,具有包围中心轴790C且以中心轴790C为中心的环状。
在实施方式5中,筒状构造体711由铝的薄板构成,具有由连续连接的多个筒状体710构成的蜂窝构造。
使构成筒状构造体711的多个筒状体710中的、环状的外周的筒状体710的直径比相对于外周的筒状体710更靠近中心轴790C的内周的筒状体710的直径大。
具体地说,如图39所示那样,多个筒状构造体711的直径随着从环状的内周朝向外周而逐渐增大。即,多个筒状构造体711的直径随着远离中心轴790C而逐渐增大。
在实施方式5中,如图36所示那样,在筒状构造体711的比环状的内周端靠外侧的位置固定有联接椎708。
图41是扬声器790的放大剖视图。具体地说,在联接椎708的平面振动板709侧的端部设置有朝向外侧折弯的法兰部713。在法兰部713设置有将法兰部713固定于平面振动板709的下表面的板体712的粘合剂714。由此,在筒状构造体711的比内周端靠外侧的位置固定联接椎708。
另外,如图41所示那样,使粘合剂714的一部分向在联接椎708的平面振动板709侧的端部与平面振动板709的下表面的板体712之间形成的锐角的间隙715流出,利用粘合剂714固定与间隙715面对的联接椎708的内周固定部708A。
此外,在平面振动板709的利用粘合剂714固定于联接椎708的内周固定部708A的部分,配置有构成平面振动板709的筒状构造体711中的多个筒状体710的筒状壁面716。筒状壁面716是将多个筒状体710分开的隔壁710A的壁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5中,在筒状构造体711中,随着从筒状构造体711的环状的内周端朝向外周而使筒状体710的直径逐渐增大。即,筒状构造体711的直径随着远离中心轴790C而增大。由此,使构成筒状构造体711的多个筒状体710中的外周的筒状体710的直径比内周的筒状体710的直径大。换句话说,由于外周的筒状体710的直径大,因此如图41所示那样,构成平面振动板709的筒状构造体711的筒状体710的筒状壁面716横穿平面振动板709的固定于联接椎708的内周固定部708A的部分。
根据这样的结构,实施方式5的扬声器790能够抑制再生的声音中产生变形。以下详细叙述其理由。
在实施方式5的扬声器790中,平面振动板709具有筒状构造体711、以及配置在筒状构造体71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板体712。筒状构造体711由沿平面方向连续配置的多个筒状构造体711构成。根据该结构,平面振动板709本身难以挠曲,扬声器790能够抑制再生的声音中产生变形。
接下来,联接椎708具有位于平面振动板709侧的端部的内周固定部708A。在形成于平面振动板709的下表面的板体712与内周固定部708A之间的锐角的间隙715中,将法兰部713与平面振动板709的下表面的板体712固定的粘合剂714的一部分流出。利用粘合剂714的流出的部分在平面振动板709的下表面的板体712固定内周固定部708A。在平面振动板709的固定于联接椎708的内周固定部708A的部分,配置有构成平面振动板709的筒状构造体711中的筒状体710的筒状壁面716。根据该构造,由于来自联接椎708的振动传递至筒状构造体711中的筒状体710的筒状壁面716,因此平面振动板709本身不易挠曲,扬声器790能够抑制再生的声音中产生变形。
此外,来自音圈707的振动顺畅地传递至具有音圈707侧的部分的直径小且平面振动板709侧的部分的直径大的圆锥台形状的联接椎708。由于顺畅地传递至联接椎708的振动经由固定于平面振动板709的法兰部713和内周固定部708A之后直接向平面振动板709传递,因此振动中不易产生变形。通过以上各作用综合协同发挥,其结论是,能够抑制向再生的声音产生变形。
在专利文献5所公开的以往的扬声器中,磁隙处的音圈的振动经由联接椎的法兰部而传递至平面振动板,通过该平面振动板进行振动而输出声音。来自所述音圈的振动经由联接椎的法兰部而传递至平面振动板。因此,向与法兰部对应的平面振动板传递大的振动,其结果是,该平面振动板挠曲,再生的声音中产生大幅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5的扬声器790中,在环状的平面振动板709的内侧如图36所示那样设置有圆筒容器部717。在圆筒容器部717与平面振动板709的内周部分设置有将平面振动板709的内周部分支承于圆筒容器部717的减振器718。
另外,环状的平面振动板709的外周端通过减振器719而振动自如地安装于外周框720。
需要说明的是,图36所示的外周框720如图35所示那样固定于磁轭704。
另外,在实施方式5的扬声器790中,在圆筒容器部717内设置有高频音用的振动板721。振动板721不使用平面振动板709所含有的筒状构造体711。对低频音、中频音进行再生的平面振动板709在实际的声音、音乐再生时再生几乎所有的频带。相对于此,高频音用的振动板721仅再生极其高频的声音。若在高频音用的振动板721中使用筒状构造体711,由于重量增加而难以进行高频再生,因此如上述那样,该振动板721中不使用平面振动板709这样的筒状构造体711。
在实施方式1~701中,“上方”、“下方”、“上表面”、“下表面”、“上部”、“下部”等表示方向的用语表示仅由扬声器的结构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决定的相对方向,并不表示铅垂方向等绝对方向。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扬声器能够减小变形,在各种音响设备等中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
21扬声器
21A扬声器
21B扬声器
22框架(第二框架)
23磁路(第二磁路)
23A上表面
23B下表面
23C下部板
23D中心柱
23E磁铁(第二磁铁)
23F上部板
23G抵消磁铁
23H插入孔
23K贯通孔
23L止转部
23M贯通孔
23P槽
23Q磁隙(第二磁隙)
24支柱
24A上端部
24B下端部
24C突起
24D贯通孔
24E贯通孔
25框架
25P支承体
26平面振动板
26A振动板主体部
26B外周侧边缘
26C内周侧边缘
26D蜂窝芯体
26E表皮层
27驱动体
27A音圈(第二音圈)
27B骨架
27C联接椎
27D粘合剂
27E倾斜部
28A主体部
28B折弯部
28C凸缘部
28D减振器
28E减振器
29端子
29A导线
31A底部
31B螺纹孔
31C筒部
41固定体
41A螺纹部
41B头部
41C轴部
41D嵌合部
51框架(第一框架)
51A连接面(第一连接面)
51B连接面(第二连接面)
53磁路(第一磁路)
53A磁轭
53B磁铁(第一磁铁)
53C上部板
53D磁隙(第一磁隙)
53E抵消磁铁
56振动板
56A振动板主体部
56B边缘
56C结合部(第一结合部)
56D卷弯部
56E结合部(第二结合部)
56F延伸部
56G凸缘部
56H飞边
56K折弯部
56L折弯部
56M连接部(第一连接部)
56N连接部(第二连接部)
57音圈(第一音圈)
57A线圈
57B骨架
59端子
59A导线
60环状体
60K倾斜面
61粘合剂
62盖
62A上表面部
62B侧面部
62C延长部
506平面振动板
507单元
507A单元边部
507B单元前端部
508芯材
509粘合层
510表皮层
510A表皮层外周缘部
511扬声器
512振动板
513音圈
514驱动锥
515音圈
516外周框架
517外侧边缘部
518内侧边缘部
608平面振动板扬声器
609磁路
610音圈
611联接椎
612芯材
613表皮层
614表皮层
615平面振动板
616单元
617通气孔
618边缘部
701磁路
702磁隙
703磁铁
704磁轭
705磁轭
706磁铁
707音圈
708联接椎
709平面振动板
710筒状体
711筒状构造体
712板体
713法兰部
714粘合剂
716筒状壁面
717圆筒容器部
718减振器
719减振器
720外周框
721振动板

Claims (16)

1.一种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向上方突出的圆顶型的振动板主体部;
第一磁路,其配置在所述振动板主体部的下方,且具有第一磁隙;
第一音圈,其具有插入到所述第一磁隙中的第一端部以及与所述振动板主体部结合的第二端部;
边缘,其具有设置于外周的第一结合部、设置于内周且与所述振动板主体部的外周部结合的第二结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结合部之间的卷弯部,并且所述边缘具有朝向下方的面;以及
第一框架,其与所述边缘结合,
所述第一框架具有第一连接面,该第一连接面配置在比所述第二结合部靠下方的位置且在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边缘的所述面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中,
所述第二结合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结合部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中,
所述卷弯部的顶点配置在比从所述振动板主体部的外侧向所述振动板主体部的表面垂下的垂线靠下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中,
所述边缘具有:
第一连接部,其具有圆弧形状,该第一连接部的圆弧形状具有第一半径,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卷弯部与所述第一结合部之间与所述卷弯部及所述第一结合部连接;以及
第二连接部,其具有圆弧形状,该第二连接部的圆弧形状具有比所述第一半径大的第二半径,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卷弯部与所述第二结合部之间与所述卷弯部及所述第二结合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中,
所述振动板主体部具有设置于外周端部的凸缘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其中,
所述凸缘部具有设置在前端并且向远离所述卷弯部的方向突出的飞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其中,
所述凸缘部在所述凸缘部的前端具有向远离所述卷弯部的方向折弯的折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中,
还具备环状体,该环状体具有上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结合部结合的下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扬声器,其中,
所述环状体的所述上表面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以随着从所述环状体的外周朝向内周而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式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扬声器,其中,
所述倾斜面配置在比从所述振动板主体部的外侧向所述振动板主体部的表面垂下的垂线靠下方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中,还具备:
第二框架,其具有上部以及下部;
第二磁路,其具有第二磁隙,且与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下部结合;
支承体,其配置在所述第二磁路的中心部,并且所述第一磁路及所述第二框架固定于所述支承体;
环状的平面振动板,其具有与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上部连结的外周;
第二音圈,其具有与所述平面振动板结合的第一端部和插入到所述第二磁隙中的第二端部;以及
内周侧边缘,其将所述平面振动板的内周部与所述支承体连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扬声器,其中,
所述内周侧边缘的顶点配置在比从所述振动板主体部的外侧向所述振动板主体部的表面垂下的垂线靠下方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扬声器,其中,
所述支承体具有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连接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与所述内周侧边缘结合的第二连接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扬声器,其中,
所述内周侧边缘与所述平面振动板的下表面结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扬声器,其中,
还具备环状体,该环状体具有上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结合部结合的下表面,
所述内周侧边缘的顶点配置在比下述直线靠下方的位置,所述直线通过所述边缘的顶点及所述环状体的所述上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扬声器,其中,
还具备环状体,该环状体具有上表面以及下表面,
所述环状体的所述上表面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以随着从所述环状体的外周朝向内周而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式倾斜,
所述内周侧边缘的顶点配置在比所述倾斜面的延长线靠下方的位置。
CN201580002732.7A 2014-09-01 2015-08-17 扬声器 Active CN1057659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6833 2014-09-01
JP2014176833A JP2016052020A (ja) 2014-09-01 2014-09-01 ラウドスピーカ
JP2014177639A JP2016052077A (ja) 2014-09-02 2014-09-02 平面振動板スピーカ
JP2014177640A JP2016052078A (ja) 2014-09-02 2014-09-02 スピーカ
JP2014-177641 2014-09-02
JP2014177641A JP6471346B2 (ja) 2014-09-02 2014-09-02 ラウドスピーカ
JP2014-177638 2014-09-02
JP2014-177639 2014-09-02
JP2014-177640 2014-09-02
JP2014177638A JP2016052076A (ja) 2014-09-02 2014-09-02 スピーカ用平面振動板と、それを用いたスピーカ
PCT/JP2015/004073 WO2016035263A1 (ja) 2014-09-01 2015-08-17 ラウドスピー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65995A true CN105765995A (zh) 2016-07-13
CN105765995B CN105765995B (zh) 2019-06-07

Family

ID=55439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2732.7A Active CN105765995B (zh) 2014-09-01 2015-08-17 扬声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56426B2 (zh)
EP (1) EP3190806A4 (zh)
CN (1) CN105765995B (zh)
WO (1) WO2016035263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10760A (zh) * 2017-04-29 2018-11-1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110809223A (zh) * 2018-08-06 2020-02-18 惠州迪芬尼声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短路环及扬声器
CN112423209A (zh) * 2020-12-01 2021-02-26 东莞市富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同轴喇叭
WO2022111674A1 (zh) * 2020-11-30 2022-06-0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和电子设备
WO2022111675A1 (zh) * 2020-11-30 2022-06-0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振膜单元和扬声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39029B (en) * 2015-06-04 2017-06-07 Amina Tech Ltd Distributed mode loudspeaker damping oscillations within exciter fee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50585U (ja) * 1981-09-30 1983-04-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同軸形スピ−カ
GB2153628A (en) * 1984-01-27 1985-08-21 Tannoy Ltd Moving coil loudspeaker
CN1922919A (zh) * 2004-03-31 2007-02-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扬声器及使用该扬声器的组件、电子设备和装置以及扬声器的制造方法
CN101141831A (zh) * 2006-09-07 2008-03-12 株式会社西铁城电子 电声变换器
CN101287303A (zh) * 2007-07-14 2008-10-15 爱国者科技公司 微型扬声器
CN103026737A (zh) * 2010-06-04 2013-04-03 比茨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振动限制系统
US20130315435A1 (en) * 2010-11-30 2013-11-28 Tohoku Pioneer Corporation Speaker edg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speak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63846U (zh) 1978-05-10 1979-11-16
JPS5926713Y2 (ja) * 1979-04-18 1984-08-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ピ−カ
JPS5837184Y2 (ja) 1979-11-26 1983-08-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同軸形平板スピ−カの振動板
JPS591035B2 (ja) 1980-02-13 1984-01-10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平面振動板
JPS591035A (ja) 1982-06-25 1984-01-06 Hitachi Ltd エキスパンダ−
JPS61166689U (zh) 1985-04-04 1986-10-16
JPS61195189U (zh) 1985-05-21 1986-12-05
JPH0832097B2 (ja) * 1985-07-11 1996-03-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同軸スピ−カ
JP2715409B2 (ja) * 1986-11-07 1998-02-1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ドーム形スピーカ
JPH05137194A (ja) 1991-11-12 1993-06-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ドーム型スピーカ
GB2359213B (en) * 1999-10-29 2004-05-19 Kef Audio High frequency transducer
JP4134463B2 (ja) * 1999-11-02 2008-08-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
JP2005073129A (ja) * 2003-08-27 2005-03-17 Hosiden Corp スピーカ
JP2005203972A (ja) * 2004-01-14 2005-07-28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ドーム型振動板及びスピーカ装置
WO2005099305A1 (ja) * 2004-03-31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スピーカと、これを用いた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スピーカの製造方法
JP2005333304A (ja) 2004-05-19 2005-1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ピーカおよびこのスピーカを用いた電子機器および装置
US8804995B2 (en) * 2011-10-27 2014-08-12 Ggec America, Inc. Low profile loudspeaker
WO2013145227A1 (ja) * 2012-03-29 2013-10-0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ー装置用磁気回路及びスピーカー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50585U (ja) * 1981-09-30 1983-04-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同軸形スピ−カ
GB2153628A (en) * 1984-01-27 1985-08-21 Tannoy Ltd Moving coil loudspeaker
CN1922919A (zh) * 2004-03-31 2007-02-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扬声器及使用该扬声器的组件、电子设备和装置以及扬声器的制造方法
CN101141831A (zh) * 2006-09-07 2008-03-12 株式会社西铁城电子 电声变换器
CN101287303A (zh) * 2007-07-14 2008-10-15 爱国者科技公司 微型扬声器
CN103026737A (zh) * 2010-06-04 2013-04-03 比茨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振动限制系统
US20130315435A1 (en) * 2010-11-30 2013-11-28 Tohoku Pioneer Corporation Speaker edg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speaker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10760A (zh) * 2017-04-29 2018-11-1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US10728669B2 (en) 2017-04-29 2020-07-28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CN108810760B (zh) * 2017-04-29 2021-01-1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US11134342B2 (en) 2017-04-29 2021-09-28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US11930338B2 (en) 2017-04-29 2024-03-12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CN110809223A (zh) * 2018-08-06 2020-02-18 惠州迪芬尼声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短路环及扬声器
WO2022111674A1 (zh) * 2020-11-30 2022-06-0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和电子设备
WO2022111675A1 (zh) * 2020-11-30 2022-06-0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振膜单元和扬声器
CN112423209A (zh) * 2020-12-01 2021-02-26 东莞市富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同轴喇叭
WO2022116255A1 (zh) * 2020-12-01 2022-06-09 东莞市富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同轴喇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35263A1 (ja) 2016-03-10
EP3190806A4 (en) 2018-03-28
US20160219371A1 (en) 2016-07-28
US9756426B2 (en) 2017-09-05
CN105765995B (zh) 2019-06-07
EP3190806A1 (en) 2017-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65995A (zh) 扬声器
US8520885B2 (en) Composite speaker
CN108307275B (zh) 高音扬声器及其制造方法和音效再现方法
KR101318235B1 (ko) 슬림형 스피커 및 이의 조립 방법
JP2015509347A (ja) スピーカーフレー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スピーカー
CN202150932U (zh) 薄型扬声器
JP5025824B2 (ja) 入れ子状の複合スピーカー駆動ユニット
US10587958B2 (en) Suspension for moving-coil loudspeaker and loudspeaker
US10136220B2 (en) Bluetooth neck band headset including vibration speaker
CN106341760A (zh) 同轴动圈扬声器及耳机
CN201667712U (zh) 一种动圈式电声转换器
CN102696238B (zh) 扬声器、以及具备该扬声器的音响设备
CN110191403A (zh) 扬声器
US7650003B1 (en) Flat panel speaker and components therefor
KR101922217B1 (ko) 스피커 유닛
CN102577435A (zh) 扬声器装置
US7515724B2 (en) Loudspeaker driver
KR101564216B1 (ko) 보이스코일 및 이를 사용한 스피커
KR101200136B1 (ko) 스피커용 일체형 서스펜션 및 이를 이용한 일체형 서스펜션이 구비되는 슬림형 스피커
US20090046888A1 (en) Speaker
CN110620974B (zh) 高音扬声器及其制造方法
US8175301B2 (en) Loudspeaker driver
US8416971B1 (en) Loudspeaker driver
KR101523523B1 (ko) 진동판 및 이를 사용한 스피커
JP6471346B2 (ja) ラウドスピー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