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29991B - 转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29991B
CN105729991B CN201510993476.4A CN201510993476A CN105729991B CN 105729991 B CN105729991 B CN 105729991B CN 201510993476 A CN201510993476 A CN 201510993476A CN 105729991 B CN105729991 B CN 1057299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card
recording medium
amount
transfer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934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29991A (zh
Inventor
相原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729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299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299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299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6/00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转印装置,把卡片前端突入下游侧的搬送辊对所造成的卡片后端侧的转印膜片松弛去除,防止在转印图像上产生褶皱。在从开始对卡片(K)的转印处理到卡片前端突入搬送辊对(37)之后,比较卡片搬送马达(SMr)的旋转量与转印膜片(46)的卷取量(转印膜片的搬送量)而对卡片(K)的打滑量进行检测,根据其打滑的量控制卡片搬送速度与转印膜片送出速度,以消除转印膜片(46)的松弛。

Description

转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转印膜片上的图像转印到卡片等记录介质上的转印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这种装置作为在塑料卡片等介质上形成肖像照片、文字信息等图像的装置而广为人知。在此情况下,已知直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装置结构,和在转印膜片上形成图像,将此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装置。
在这样的把转印保护膜带(膜片)转印到卡片上的卡片制作装置中,已知如下这样的间接转印方式的结构,即,经由墨带由热头在转印膜片上形成图像(1次转印),接着用转印辊把形成在转印膜片上的图像转印(2次转印)到卡片等记录介质上(例如,专利文献1)。而且,还已知如下这样的层压装置等,即,不进行1次转印,把已经形成在转印膜片上的图像用转印辊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20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用转印辊进行2次转印处理时,为了避免转印膜片的反张力造成转印图像变长,在使卡片后端侧的转印膜片松弛的状态下进行转印处理。而且,通过转印辊实施了转印处理的卡片,被交接到下游侧的搬送辊对并直接朝下游侧搬送。
此时,卡片前端如果突入下游侧的搬送辊对,则卡片会在夹着卡片的转印辊与转印压筒之间发生打滑而使卡片不能前进,因此,卡片后端侧的转印膜片会比设想的松弛量松弛更多,如果在该状态下继续进行转印处理就可能会在转印图像上产生褶皱。
而且,即使不是专利文献1那样的,一边使卡片后端侧的转印膜片松弛一边进行转印处理的转印装置,即便在一边施加反张力一边进行转印处理的装置中,当卡片前端的突入造成转印膜片松弛时也可能会改变反张力,造成转印图像的品级降低。不论怎样,如果在卡片后端侧产生多余的松弛,就可能会降低转印图像的品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转印装置,所述转印装置将加热部件与转印压筒夹着转印膜片进行压接,把形成在所述转印膜片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具备:图像转印部、多个记录介质搬送机构、第1检测机构、转印膜片送出机构、转印膜片搬送机构、第2检测机构和控制机构,所述图像转印部具有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转印压筒,能够在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转印压筒进行压接的动作位置和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转印压筒分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多个记录介质搬送机构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搬送;所述第1检测机构对转印处理中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的驱动量进行检测;所述转印膜片送出机构在图像转印时的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方向上游侧送出所述转印膜片;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机构在图像转印时的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方向下游侧搬送所述转印膜片;所述第2检测机构对转印处理中的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机构的转印膜片搬送量进行检测;所述控制机构对所述图像转印部、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所述转印膜片送出机构及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机构进行控制,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在所述加热部件的转印方向下游侧设有至少1个,所述控制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抵达所述加热部件下游侧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之后,根据所述第1检测机构和所述第2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增加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量,及/或减少所述转印膜片的送出量。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为,一种转印装置,所述转印装置将加热部件与转印压筒夹着转印膜片进行压接,把形成在所述转印膜片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具备:图像转印部、多个记录介质搬送机构、转印膜片送出机构、膜片送出量检测机构、转印膜片搬送机构、膜片搬送量检测机构和控制机构,所述图像转印部具有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转印压筒,能够在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转印压筒进行压接的动作位置和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转印压筒分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多个记录介质搬送机构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搬送;所述转印膜片送出机构在图像转印时的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方向上游侧送出所述转印膜片;所述膜片送出量检测机构对转印处理中的所述转印膜片送出机构的转印膜片送出量进行检测;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机构在图像转印时的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方向下游侧搬送所述转印膜片;所述膜片搬送量检测机构对转印处理中的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机构的转印膜片搬送量进行检测;所述控制机构对所述图像转印部、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所述转印膜片送出机构及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机构进行控制,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在所述加热部件的转印方向下游侧设有至少1个,所述控制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抵达所述加热部件下游侧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之后,根据所述膜片送出量检测机构和所述膜片搬送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增加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量,及/或减少所述转印膜片的送出量。
本发明对记录介质突入加热部件下游侧的搬送部材所造成的打滑量进行检测,与打滑量相应地使记录介质搬送速度较之转印膜片送出机构的转印膜片送出速度相对加快,由此,可以除去记录介质后端侧(加热部件的转印方向上游侧)的转印膜片多余的松弛,因此可以防止对转印图像产生褶皱等,提高转印品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记录装置的整体结构说明图。
图2是图1的装置中的膜片盒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膜片盒中的支撑部件的放大图。
图4是图像转印的原理说明图,图4(A)是表示转印部件、剥离部件及支撑部件处于动作位置时的状态的图,图4(b)是表示转印部件、剥离部件及支撑部件处于退避位置时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剥离部件与支撑部件的动作位置处的配置关系的放大图。
图6是图1的装置涉及的控制构成图。
图7是从卡片预热开始进行2次转印处理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2次转印处理时的动作说明图(图7的后续)。
图9是关于卡片发行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卡片预热的判断基准与预热内容的图。
图11是关于2次转印处理中的卡片与转印膜片的搬送的处理流程的图。
图12是从侧方看装置时的截面图,是表示热敏电阻的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的优选实施方式详述本发明。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记录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1的装置用来在各种证明用的ID卡、商品交易用的信用卡等上记录图像信息。为此,具备信息记录部A与图像记录部(图像形成部,下同)B,和向它们供给卡片的卡片供给部C。
(卡片供给部)
在装置箱1上设有卡片供给部C,由收纳多张卡片的卡片盒构成。图1所示的卡片盒3将多个卡片以立位姿势整齐排列进行收纳,将卡片从该图左端朝右端送出。而且,在卡片盒3的前端设有分离开口7,由拾取辊19从最前列的卡片朝装置内供给。
(信息记录部的结构)
从上述的卡片盒3输送的卡片K(记录介质,下同)从搬入辊22送往翻转单元F。翻转单元F由通过轴承能旋绕地支撑在装置构架(未图示)上的单元构架,和支撑在此构架上的一对或多个辊对构成。
图中所示是把隔开距离前后配置的2个辊对20、21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撑在单元构架上。而且,单元构架通过旋绕马达(脉冲马达等)朝规定角度方向进行旋绕运动,安装在其上的辊对通过搬送马达朝正反转方向旋转。尽管此驱动构件未图示,但是,可以构成为由1个脉冲马达进行单元构架的旋绕运动,和通过离合器切换辊对的旋转,也可以构成为分别对单元构架的旋绕运动和辊对的旋转进行驱动。
因此,卡片盒3中准备的卡片被拾取辊19与分离辊(空转滚子)9一张一张地分离,并被送到下游侧的翻转单元F。而且,翻转单元F将卡片由辊对20、21搬入单元内,在被辊对夹住的状态下朝规定角度方向进行姿态改变。
在所述翻转单元F的旋绕方向外周配置有磁记录单元24、非接触式IC记录单元23及接触式IC记录单元27,和废品堆垛装置25。另外,图示的28为条形码读码器,例如,是用来对在后述的图像形成部B印刷的条形码进行读取并进行正误判别(错误判别)的单元。以下将这些记录单元称作数据记录单元。
于是,把在翻转单元F朝规定的角度方向进行了姿态改变的卡片由辊对20、21移送到记录单元后,可以在卡片上进行电或磁性的数据输入。而且在这些数据输入单元出现记录错误的情况下搬出到废品堆垛装置25。
在所述翻转单元F的下游侧设有图像形成部B,在此图像形成部B设有从卡片盒3移送卡片的搬入路径P1,在此路径P1中配置有上述的翻转单元F。而且,在搬入路径P1中配置搬送卡片的搬送辊(也可以是皮带)29、30,与卡片搬送马达SMr(步进马达)连结。此搬送辊29、30能够进行正反转切换,与将卡片从翻转单元F朝图像形成部B搬送的情形相同地,从图像形成部B将卡片朝翻转单元F搬送。
在所述图像形成部B的下游侧设有将卡片移送到收容堆垛装置55的搬出路径P2。在搬出路径P2上配置搬送卡片的搬送辊(也可以是皮带)37、38,与上述的卡片搬送马达SMr(步进马达)连结。
另外,在搬送辊37与搬送辊38之间配置卷曲消除构件36,通过推压被保持在搬送辊37、38间的卡片的中央部来矫正卷曲。为此,由未图示的升降构件(凸轮等)以能够朝图1上下方向移动位置的方式构成卷曲消除构件36。
(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B在卡片的表背面形成肖像照片、文字数据等图像。在此图像形成部B设置转印压筒31,由此压筒上在卡片表面进行图像形成。图示的装置在转印膜片46(中间转印膜片)上形成图像,将此膜片的图像在转印压筒31上转印到卡片面上。为此,在装置箱1上装备墨带盒42与转印膜片盒50。
图示的墨带盒42,将升华型墨带及其他热转印墨带41卷绕安装在放出滚筒43与卷取滚筒44间,以能装拆的方式安装在装置箱1中。此卷取滚筒44与未图示的卷绕马达(DC马达)Mr1连结,放出滚筒43也同样与DC马达连结。而且,热头40与图像形成压筒45夹着墨带41相向地配置在装置侧。
所述热头40与热头控制用IC74A(参照图6)连结,以便对热头40进行热控制。此热头控制用IC74A根据图像数据对热头40进行加热控制,由此使墨带41在后述的转印膜片46上形成图像。为此,卷取滚筒44与热头40的热控制同步地旋转,将墨带41以规定速度进行卷取。图示的f1是用来对热头40进行冷却的冷却扇。
另一方面,转印膜片盒50(以下称作“膜片盒”)也以能装拆的方式安装在装置箱1上。装填在此膜片盒50中的转印膜片46在压筒辊(图像形成压筒)45与墨带41之间行走而在转印膜片上形成图像。为此,转印膜片46被供给卷带装置47与卷取卷带装置48卷绕,此转印膜片46把在图像形成压筒45上形成的图像移送到转印压筒31与后述的转印辊33之间。图示的49为转印膜片46的移送辊,在此移送辊的周面上间距辊32A、32b,与未图示的驱动马达(步进马达)连结。而且,供给卷带装置47与DC马达Mr2连结,卷取卷带装置48也同样与未图示的DC马达连结。
而且,图示的34A是把转印膜片46引导到转印压筒31的导向滚子,图示的34b是把转印压筒31从记录介质剥离的剥离滚子(剥离部件,下同)。此导向滚子34A、剥离滚子34b夹着转印压筒31分别安装在膜片盒50,使导向滚子34A处于上游侧、剥离滚子34b处于下游侧。而且,在转印处理时的相对于卡片搬送方向处于剥离滚子的下游侧后方紧挨着的部位设有对卡片的转印面侧进行支撑的支撑销51(支撑部件,下同)。此支撑销51设置在对剥离销34b进行支撑的托架69上,剥离销34b与支撑销51保持规定的位置关系。而且,导向滚子34A、剥离滚子34b的间隔L1被设定成比卡片K的图像形成方向(搬送方向)长度Lc短(L1<Lc)。
转印辊33夹着转印膜片46与所述转印压筒31相向配置。此转印辊33把形成在转印膜片46上的图像加热压接在卡片上。为此,转印辊33由加热辊构成,具备后述的转印部件升降机构61,以便从膜片盒50的内侧对转印压筒31进行压接/分离。转印压筒31与搬送辊29、30、37及38通过相同的卡片搬送马达SMr(步进马达)进行驱动,在转印压筒31与转印辊33夹着卡片K和中间转印膜片46的状态下一边搬送卡片K(及中间转印膜片46)一边进行转印处理。另外,图示的Se1为墨带41的位置检测传感器,图示的Se2为检测有无转印膜片46的检测传感器,在图像形成部B上设有用来使装置内产生的热向外散出的风扇f2。这样,把用热头40在中间转印膜片46上形成图像的单元称作1次转印部,把用转印辊33在1次转印部形成在中间转印膜片46上的图像再转印到卡片K上的单元称作2次转印部。
在所述图像形成部B的下游侧设有卡片收容部D,把从转印压筒31送来的卡片收容到收容堆垛装置55。此收容堆垛装置55由升降构件56与未图示的水平传感器构成,以便相应于卡片收容量推延下降。
(膜片盒的结构)
对装填上述的转印膜片46的膜片盒50进行说明。此膜片盒50如图2所示那样由与装置箱1分离的单元构成,可装拆地安装在装置箱1上。尽管未图示,但是在图1前面侧开闭自如地配置前盖,在此前盖开启的状态下将膜片盒50朝图2箭头方向安装在装置构架上。
在此膜片盒50中以能装拆的方式安装着供给卷带装置47与卷取卷带装置48。图示的52为对卷带装置的一端进行支撑的轴承部,图示的56为对卷带装置的另一端侧进行支撑的连接器部件。由配置在此盒侧的轴承部52与连接器部件56对卷带装置端部进行支撑。而且,从供给卷带装置47经由剥离滚子34b将转印膜片46架设在导向滚子34A、35b、35A、接着卷取卷带装置48上。
另外,所述导向滚子35A、35b、34A及剥离滚子34b(剥离部件,下同),图示中的是由安装在膜片盒50上的销部件(从动滚子)构成,但是,其也可以为固定销(不旋转)。在本装置中,当把转印膜片46上的图像转印到卡片上时,一边由供给卷带装置47卷取转印膜片46一边进行转印。因此,剥离滚子34b设置在转印膜片46的转印时的膜片搬送方向下游侧(比转印辊33更靠供给卷带装置47侧)。
剥离滚子34b固定在托架69上,在该托架69上设有支撑销51。由于转印膜片46在剥离滚子34b与支撑销51之间行走,所以构成为,更换转印膜片46时在把膜片盒50从装置箱1拔下的状态下,支撑销51从剥离滚子34b分离开。
如图3所示,支撑销的一端51A与托架69能装拆地嵌合,另一端51b枢轴支承在托架69的凹部,因此,支撑销51能按虚线所示朝箭头方向转动。因此,支撑销51能够(枢轴)移动到设置位置(实线)与开放位置(虚线),在使用者将膜片盒50从装置箱1拔出、把支撑销51移动到开放位置的状态下,更换转印膜片46,将支撑销51返回到设置位置后把膜片盒50装填到装置箱1中。
另外,支撑销51必须在设置位置的状态下与剥离滚子34b保持规定的位置关系。如图4(A)所示,在从卡片K将转印膜片46剥离后,卡片前端支撑在支撑销51上的状态下,相对于支撑销51朝剥离后的转印膜片46的走行方向(图的下方)施加力。对支撑销51进行支撑的托架69的轴承凹部沿着转印膜片46的走行方向方向设置,支撑销51在设置位置对轴承凹部的底面进行支撑,因此,即便从卡片K施加沿着转印膜片46走行方向的力,托架69也可以对支撑销51进行可靠支撑。当然,尽管也可以朝着与转印膜片走行方向交叉的方向将支撑销51转动移动,但是,当支撑销51对卡片K进行支撑时必须保持与剥离滚子34b的位置关系不变的设置位置。
配置在装置侧的移送辊49与间距辊32A、32b跟这样架设着的转印膜片46进行卡合。而且,与供给卷带装置47和卷取卷带装置48连结的驱动旋转轴(未图示)和所述移送辊49,使膜片按相同速度走行地进行驱动旋转。
在此,由图4说明2次转印部的详细结构。在2次转印部配置有:转印辊(加热辊)33、转印压筒31、对转印膜片46进行导向的导向滚子34A、同样地对转印膜片46进行导向,将转印膜片46从卡片K剥离的剥离滚子34b以及在剥离滚子34b的下游对卡片K的转印面侧进行支撑的支撑销51。而且,设有搬送辊37,该搬送辊37,把通过了在转印辊33与转印压筒31之间搬送卡片K的搬送辊30与支撑销51之后的卡片夹住,朝下游侧搬送。另外,搬送辊30与搬送辊37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比卡片K的搬送方向的长度Lc短,以便在进行转印处理以外的通常搬送时能够搬送卡片。
转印辊33与剥离滚子34b及支撑销51分别能够移动到图4(A)所示的动作位置与图(b)所示的退避位置。设定成,剥离滚子34b在动作位置,经由转印膜片46与沿着搬送路径P1搬送的卡片K的表面接触。因此,如图5所示,剥离滚子34b的卡片接触点,较之将转印辊33的动作位置处的卡片接触点和搬送辊37与卡片转印面接触的卡片接触点连接的直线Ln1(穿过转印辊33的卡片接触点与搬送辊37的卡片接触点的第1切线)至少朝转印压筒31侧(卡片侧)偏移,而不会被配置在比直线Ln1更靠转印辊33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剥离滚子34b的卡片接触点较之直线Ln1朝转印压筒侧偏移1.52mm。另外,剥离滚子34b的卡片接触点也可以不配置在较之直线Ln1处于转印辊33侧,设定在直线Ln1的线上也可以。
因此,转印到卡片的转印膜片46,从转印辊33到剥离滚子34b都与卡片贴着,当卡片抵达剥离滚子34b时,转印膜片46从卡片表面剥离。另外,剥离的转印膜片46朝与卡片正交的方向(朝图中下方)被卷取,因此,卡片和剥离后的转印膜片46隔着剥离滚子34b保持约90度的关系(剥离角度β约为90度)。
通过剥离滚子34b的卡片,如图4(A)所示那样,卡片前端不会朝转印膜片46的走行方向被拉伸而朝下方改变姿态,支撑在支撑销51上。此支撑销51的卡片接触点,较之将转印辊33的动作位置处的卡片接触点和剥离滚子34b的动作位置处的卡片接触点连接的直线Ln2(通过转印辊33的卡片接触点和剥离滚子34b的卡片接触点的第2切线)朝转印压筒31侧(卡片侧)偏移,而不会被配置在较之直线Ln2的转印辊33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销51的卡片接触点较之直线Ln2朝转印压筒侧偏移0.35mm。另外,支撑销51的卡片接触点也可以不较之直线Ln2处于转印辊33侧,设定在直线Ln2的线上也可以。
如果支撑销51的卡片接触点配置在直线Ln2的下方,就会如现有技术那样,使卡片前端沿转印膜片46的走行方向被被拉伸,至少支撑销51的卡片接触点必须配置在直线Ln2上,或配置在较之直线Ln2的转印压筒31侧。但是,如果朝转印压筒31侧过度偏移,那么,支撑销51与剥离滚子34b之间的台阶会变大,剥离滚子34b会从卡片K分离,因此,可能导致转印膜片46的剥离位置不稳定的问题,因此最好考虑处理记录介质的种类等进行适当设定。
进而,如果从剥离滚子34b到支撑销51的距离大,那么,卡片前端不受支撑的状态会变长,因此,最好将支撑销51配置在剥离滚子34b的后方紧挨着的部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剥离滚子34b的直径为5mm、支撑销51的直径为3mm、剥离滚子34b的中心与支撑销5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5mm,因此,剥离滚子34b与支撑销51之间的间隙为1mm。由此,通过使支撑销51比剥离滚子34b细,可以使支撑销51与剥离滚子34b接近。但是,如果过于细,那么不能保证对卡片K进行支撑的强度,因此最好在留有某个程度的强度的前提下使支撑销51变细。
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剥离滚子34b与支撑销51支撑在同一部件的托架69上,因此,容易进行剥离滚子34b与支撑销51的高度关系的位置确定。例如,尽管可以把支撑销51设置在装置本体侧,但是在此情况下,必须把装置本体侧的支撑销51与膜片盒50侧的剥离滚子34b分别移动到动作位置与退避位置,进而,双方必须在动作位置维持上述的配置关系,因此必须要求部件加工精度高。
另外,由于由支撑销51将卡片前端抬高了一些,因此,如果支撑销51下游的搬送辊37被配置在分离的位置,则卡片前端就不能被搬送辊37夹住。因此,搬送辊37被配置在卡片前端进入上侧的搬送辊37的下半部分区域(图4(A)的搬送辊37的斜线部)的位置。
而且,将转印辊33相对于转印压筒31进行压接及分离。后述的控制机构70,在将图像转印到卡片上时使转印辊33移动到动作位置(Pn1)进行压接,在图像形成后(卡片后端通过转印辊33后)移动到退避位置(Pn2)而分离开。由此,卡片后端通过转印辊33后使转印膜片46与转印辊(加热辊)33接触,防止转印膜片46因转印辊33的热量发生变形。
而且,控制机构70在卡片后端通过支撑销51的时刻,将剥离滚子34b及支撑销51从动作位置(Pn3)移动到退避位置(Pn4)。在此,由于使剥离滚子34b及支撑销51移动到退避位置,因此在进行双面印刷时,当使卡片朝着搬送路径上游侧的翻转单元F进行转向搬送时,能够防止卡片与支撑销51、剥离滚子34b发生碰撞。通过这样的控制,不用担心转印膜片上作用过剩的热而发生变形,而且在转印膜片46剥离时不会发生转印不良。
于是为了使转印辊33与剥离滚子34及支撑销51升降,由控制机构对未图示的转印部件升降机构,和剥离部件升降机构(移动机构)进行控制。此控制,在被认为卡片前端抵达转印压筒31的时间点使转印辊33从退避位置(Pn2)位移到动作位置(Pn1)。而且,在其前后(例如,印刷指令信号、上游侧的任务终了信号等)使剥离滚子34b及支撑销51从退避位置(Pn4)移动到动作位置(Pn3)。
在此状态下,在以规定速度移动到压筒位置的卡片上,将图像从其前端到后端进行转印。在预计卡片后端通过转印辊33的时间,使转印辊33移动到退避位置(Pn2)。于是,成为转印膜片46被导向滚子34A、剥离滚子34b支撑,其一部分击打在卡片表面的状态。而且,随着卡片朝排出方向移动,转印膜片46从卡片表面徐徐剥离。此时,卡片前端被支撑销51支撑。
在此图像转印的过程中,转印膜片46与卡片表面呈规定的剥离角度β地从卡片前端到后端朝同一角度方向将膜片剥离。因此,在转印到卡片上的图像上不会产生斑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卡片K的前端被剥离滚子34b与支撑销51抬升,进而一边碰触到搬送辊37的侧面(图4(A)的斜线部分)一边进入搬送辊对37。此时,可能会在夹着卡片K的转印辊33及转印压筒31和搬送辊对30处发生打滑(辊的空转)。这样一来,会减少实际的卡片K的搬送量,因此,相对于卡片K的搬送量,转印辊33上游侧的转印膜片46的搬送量会变多(卡片K不前进,而仅仅转印膜片46被送出),转印膜片46的松弛量会加大。
卡片K打滑时,卡片搬送马达SMr继续驱动,搬送辊30、37和转印压筒31继续旋转,但是,实际上卡片K停止搬送,因此,转印方向下游侧的转印膜片46的搬送也停止(由于转印方向下游侧的转印膜片46与卡片K贴着,所以与卡片K1对1地进行搬送)。因此,通过比较卡片搬送马达SMr的驱动量(或搬送辊的旋转量)与转印方向下游侧的转印膜片的搬送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供给卷带装置47的旋转量),从而可以检测出卡片K的打滑程度。而且,不仅是卡片搬送马达SMr的驱动量,通过比较移送辊49的驱动马达(步进马达)的驱动量(转印膜片46的送出量)与转印方向下游侧的转印膜片的卷取量(搬送量)也可以检测卡片K的打滑。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检测卡片K的打滑量,即转印方向上游侧的转印膜片46的松弛量,对应其松弛量提高卡片搬送速度(加大卡片搬送量),及/或减慢移送辊49的转印膜片送出速度(减少转印膜片送出量),从而可把转印膜片46的松弛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转印品级的稳定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图像转印部进行转印处理过长中的转印膜片46的送出量受移送辊49管理。在被移送辊49送出的转印膜片46的搬送量比转印处理过程中的卡片K(及转印膜片46)的搬送量少的情况下,转印膜片46的反张力会过剩地施加到被转印辊33与转印压筒31夹持的卡片的夹持点,转印到卡片K上的图像会变长。于是,在转印处理过程中,使转印膜片46的送出量比卡片K的搬送量多,而使卡片后端侧的转印膜片46松弛。另外,卡片K的搬送量被与搬送辊30、37及转印压筒31相接的卡片搬送马达SMr(步进马达)控制,转印膜片46的送出量被与移送辊49相接的驱动马达(步进马达)控制。由此,转印膜片46的反张力不会造成图像变长。
但是,当转印处理终了,进行卡片后端的剥离时,如果卡片后端的上游侧的转印膜片46松弛,则当卡片后端通过剥离滚子34b时,转印膜片46不剥离,造成剥离位置朝剥离滚子34b的下游侧偏移,使剥离角度不同,因此会在卡片后端侧发生剥离残渣。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卡片后端通过转印辊33到抵达剥离滚子34b的期间,增加搬送辊对37、38搬送卡片K的搬送量,取得比卡片K后端靠移送辊49侧的转印膜片46的松弛。次转印膜片46的松弛,是通过增加移送辊49的送出量形成的松弛与上述卡片K打滑产生的松弛的之和,根据检测到的松弛量对卡片K的搬送量与转印膜片46的送出量进行控制。另外,如果在卡片后端通过转印辊33后立即施加转印膜片46的反张力,那么,由于卡片K与转印膜片46的贴合面的温度高,因此,在卡片后端抵达剥离滚子34b之前转印膜片46就会剥离,会因提前剥离而产生剥离残渣。
由此,在从转印开始到卡片前端抵达搬送辊对37为止,转印辊33上游侧的转印膜片46的松弛量适当(约2mm的松弛量),然后,通过卡片前端进入搬送辊对37,即便转印膜片46的松弛量增加,也能够通过与该松弛量相应地加快卡片K的搬送速度使转印膜片46不致过度松弛,进而,在卡片后端通过转印辊33之后,通过减少转印膜片46的送出量,能够在卡片后端剥离时取得转印膜片46的松弛,可以进行良好的转印及剥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搬送辊对37构成卷曲消除构件36的一部分,在进行卡片K的卷曲消除处理时使搬送辊对37的辊间分离开一些。因此,搬送辊对37对卡片K的夹持压力,被设定成比转印辊33及转印压筒31的夹持压力弱。卡片后端通过转印辊33之后,卡片K仅仅被搬送辊对37搬送,因此,夹持压力弱的搬送辊对37与卡片K可能发生打滑。因此,卡片后端通过转印辊33之后,通过驱动搬送辊对37的卡片搬送马达SMr(步进马达)的驱动量来管理卡片K的搬送量,于是,实际的搬送量相对于设想的搬送量会变少,有时不能将卡片K搬送到正确的转印终了位置。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着眼于从转印辊33到剥离滚子34b之间卡片K与转印膜片46贴合而同时被搬送,在开始转印处理到卡片后端通过剥离滚子34b的期间,控制部H把转印膜片46的搬送量(卷取量)作为卡片搬送量进行管理(计算)。具体来说,在2次转印时,控制部H,通过设置在对卷取转印膜片46的供给卷带装置47进行驱动的DC马达Mr2的旋转轴上的编码器,取得DC马达Mr2的旋转量,一边与此时的供给卷带装置47的直径比较一边计算转印膜片46的搬送量。即,当从转印辊33到剥离滚子34b的距离为74mm时,控制部H能够根据2次转印时的供给卷带装置47的直径信息来把握使DC马达Mr2旋转多少圈时能够将转印膜片46搬送74mm,因此,通过DC马达Mr2到达该旋转量来判断转印膜片46搬送了74mm。另外,通过对从卡片前端通过卡片传感器Se3开始的卡片搬送马达SMr的驱动量加以计算,来计算卡片K的搬送量。
控制部H,对于从2次转印开始到卡片后端抵达转印辊33为止的期间以及卡片后端通过剥离滚子34b之后,通过驱动转印压筒31、搬送辊29、30、37及38的卡片搬送马达SMr的驱动量来管理(计算)卡片K的搬送量。因此,控制部H在一次的2次转印中把对卡片K的搬送量的管理切换成,卡片搬送马达SMr(如图7(c)到图8(e)所示的,从转印开始到卡片前端抵达搬送辊37期间的任意时刻)→DC马达Mr2(如图8(e)到图8(f)所示的,从卡片前端抵达搬送辊37之前到卡片后端通过剥离滚子34b)→卡片搬送马达SMr(卡片后端通过剥离滚子34b之后搬出卡片或用于背面转印的反向搬送)。
另外,在转印开始(包括卡片露头)到卡片后端抵达转印辊33的期间,通过检测从卡片前端通过传感器Se3开始的卡片搬送马达SMr的旋转量,来管理卡片K的搬送量。而且,对于卡片搬送量的管理从卡片搬送马达SMr切换到DC马达Mr2的时刻,只要是卡片前端处于转印辊33与搬送辊37之间的时刻即可。
在开始2次转印时,由转印辊33与转印压筒31夹住卡片K与转印膜片46。此时,在转印辊33下游侧的转印膜片46发生若干松弛,因此,实际上转印开始时先驱动DC马达Mr2然后再驱动卡片搬送马达SMr,开始卡片K与转印膜片46的搬送。因此,转印开始时的卡片搬送量由用来搬送卡片K的卡片搬送马达SMr进行管理为好。然后,由于卡片K与转印膜片46为1对1地同时被搬送,因此,最好在转印处理中的卡片搬送开始后到卡片前端抵达搬送辊37的任意时刻将卡片搬送量的管理切换到DC马达Mr2。
(控制结构)
对图6中的本发明涉及的控制结构进行说明。控制部H,例如,由控制CPU70构成,在此CPU70中具有ROM71与RAM72。而且,在控制CPU70中,构成了数据输入控制部73、图像形成控制部74、卡片搬送控制部75。而且,卡片搬送控制部75向未图示的驱动马达的驱动回路发送指令信号,以便对配置在搬入路径P1与搬出路径P2中的卡片搬送机构(图1所示的搬送辊对)进行控制。此卡片搬送控制部75向翻转单元F的旋绕马达的驱动回路发送指令信号。而且,由热敏电阻T检测环境温度,由卡片搬送控制部75进行用来预热的卡片搬送控制。
所述卡片搬送控制部75与各个传感器电连接,以便接收传感器Se1~Se10的状态信号。而且,所述卡片搬送控制部75与数据输入控制部73相连,以便从数据输入控制部73接收任务信号。
所述数据输入控制部73向内装在磁记录部A1中的数据R/W用的IC73x发送用来控制输入数据的接收和发送的指令信号,同样地向IC记录部A2的数据R/W用的IC73y发送指令信号。所述图像形成控制部74对在图像形成部B向卡片的表背面的图像形成进行控制。
此图像形成控制相应于卡片搬送控制75所控制的卡片的搬送由转印压筒31在此卡片表面进行图像转印。为此,图像形成控制部74具备由图像形成压筒45在转印膜片645上进行图像形成的墨带卷绕马达控制部74b、转印膜片卷绕马达控制部74c、移位马达MS控制部74D。
而且,在所述RAM72中,例如在数据表中存储了由数据输入部(磁/IC记录部)在卡片上进行数据输入的处理时间。而且,在卡片搬送控制部75设有监视机构H1,都被编入控制CPU70的控制程序。此监视机构H1接收所述传感器Se1~Se10的状态信号、数据输入控制部73的任务信号,对存在于装置内的卡片的搬送状态进行监视。
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卡片印刷装置的整体的动作沿着卡片K的动作进行说明(图9)。首先,当从个人电脑等上一级装置接收印刷数据及信息记录数据时,卡片K从卡片供给部C每次一张地供给到翻转单元F(St1)。此时,CPU70使转印辊33发热,将温度保持在约185度的状态。而且,在存在信息记录数据的情况下,卡片K从翻转单元F被搬送到信息记录部A,进行信息记录处理(St2)。在不存在信息记录数据的情况下,移到后述的预热处理。
在此时刻,在图像形成部B的1次转印部中,通过热头40及压筒辊45对转印膜片46与墨带41进行压接并加热,从而,对转印膜片46形成图像。此时,墨带41的各个颜色重叠印刷到转印膜片46的图像形成区域,因此,转印膜片46通过供给卷带装置47、卷取卷带装置48及移送辊49进行往复搬送。
信息记录处理终了后的卡片K,在1次在转印处理过程中进行卡片前端的预热处理。首先,通过热敏电阻T检测环境温度(St3)。由此根据图10来判断卡片冷却到了什么程度,必须进行什么程度的预热。另外,在为了从转印后的卡片K剥离转印膜片46而决定供给卷带装置47的卷取扭矩(剥离张力)时也参照环境温度。然后,判断将要转印的卡片面为表面还是背面(St4)。这是由于,即便是相同环境温度,表面转印时与背面转印时的卡片温度也不同,其结果是,由于卡片K与转印膜片46的贴合面的温度不同,因而要进行这样的判断。因此,在表面转印的情况下,决定表面转印用的预热量及剥离张力(St5),在背面转印的情况下决定背面转印用的预热量及剥离张力(St6)。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为表面转印环境温度也高(常温以上),或背面转印时不需要进行预热处理,因而预热量设定为0(预热时间0秒)。
接着,判断决定了的预热量是否为0(St7),在不需要预热处理的情况下,由搬送辊29、30构成的卡片待机部使卡片K待机,直至1次转印处理终了。在判断需要预热处理的情况下,对应于检测的环境温度从ROM71加载预热时间和预热区域,把卡片搬送到预热位置(St8)。
在环境温度为低温的情况下仅仅对卡片前端进行预热即可,因此,预热中不需要移动卡片K,但是在极低温的情况下预热区域宽,所以要把卡片K在预热区域内进行位置移动,根据需要进行往复搬送(St9)。然后,判断是否到达预热时间(St10),到达预热时间后使卡片K在用来进行2次转印处理的转印开始位置露头(St11),预热处理终了。
而且,判断1次转印是否终了(St12),如果终了就进行二次转印处理(St13)。此时,从转印后的卡片K剥离转印膜片46时,由在St5或St6中决定的剥离张力进行剥离。另外,卡片K与转印膜片46的露头,最好在转印膜片46露头之后卡片K再露头,因此,在预热处理快速完成的情况下,使转印膜片46先露头一次然后使卡片K露头。在2次转印处理终了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背面转印(St14),在需要背面转印的情况下返回St6。在直至背面转印都完成了转印的情况下,或仅仅进行表面转印并终了的情况下,将卡片排出(St15),卡片发行处理终了。
在此,由图7(A)~(c)与图8(D)~(f)说明从预热处理到2次转印处理的动作。图7(A)表示1次在转印处理过程中对卡片K预热的状态。此时,转印辊33与剥离滚子34b及支撑销51位于退避位置(Pn2、Pn4)。此时,转印辊33的开闭盖65处于闭位置,但在开闭盖65上设有开口65c,因此可以将转印辊33的热量传递到卡片K的预热区域。另外,由于转印膜片46在1次转印处理中被往复搬送,因此,不会出现仅仅转印膜片46的一部分被过度加热的情形。
当1次转印处理终了时,使转印膜片46与卡片K分别在2次转印的开始位置露头(图7(b))。此时,转印辊33与剥离滚子34b及支撑销51也保持退避位置。另外,转印膜片46的露头通过与供给卷带装置47连结的DC马达Mr2的旋转控制来进行,卡片K的露头通过卡片前端通过传感器Se3后对卡片搬送马达SMr(步进马达)的旋转控制来进行。DC马达停止时超限转动量不固定,所以,对步进马达按转印膜片46先露头之后加进DC马达的超限转动量的距离进行驱动,进行卡片K的露头。由此,使转印膜片46与卡片K的露头位置正确。另外,DC马达Mr2的超限转动量通过对供给卷带装置47的旋转量(DC马达Mr2的旋转量)进行检测的编码器(未图示的)来检测并计算。
当转印膜片46与卡片K的露头终了时,控制CPU70使转印辊33从退避位置(Pn2)移动到动作位置(Pn1),使剥离滚子34b及支撑销51从退避位置(Pn4)移动到动作位置(Pn3)。于是,成为图7(c)的状态,开始图像转印处理。此时,卡片K的搬送量(搬送速度)的管理由卡片搬送马达SMr(步进马达)来进行。
当图像转印处理进行,卡片K的前端抵达剥离滚子34b时,转印膜片46从卡片K剥离。尽管作用使卡片前端朝转印膜片46的走行方向被拉伸的力,但是,由于被配置在剥离滚子34b后方紧挨着的部位的支撑销51支撑,所以,卡片的姿态稳定(图8(D))。在图像在转印处理过程中,由于需要使转印膜片46的卡片后端的上游侧松弛,所以,对卡片搬送辊30、37及转印压筒31与移送辊49的旋转量进行控制,使转印膜片46的送出量比卡片K的搬送量多,从而不被施加反张力。在此,由于卡片前端进入搬送辊对37,因此,进一步在转印膜片46产生松弛。因此,从此开始加快卡片搬送速度,或减慢转印膜片送出速度,以消除转印膜片46的过度的松弛。
接着,控制CPU70在卡片后端通过转印辊33的时刻(从对搬送辊30等进行驱动的卡片搬送马达SMr的转速或预先设定的定时器时间计算),使转印辊33从处于图8(D)的状态下的动作位置(Pn1)移动到图8(e)的退避位置(Pn2)。此时剥离滚子34b及支撑销51把转印膜片46保持在从卡片剥离的动作状态(Pn3)。此时,卡片后端从被转印辊33及转印压筒31夹持的状态解除,因此,卡片K仅仅被夹持压力弱的搬送辊对37、38夹住。因此,控制CPU70把卡片搬送量的管理切换到对供给卷带装置47进行驱动的DC马达Mr2。此时,通过减少移送辊49对转印膜片的送出量(送出速度变慢),对转印膜片46的松弛进行消除,直至图8(f)的状态。
然后,控制CPU70在卡片后端至少通过剥离滚子34b的时刻(从供给卷带装置47的直径信息与DC马达Mr2的转速或预先设定的定时器时间计算),再次使剥离滚子34b及支撑销51从动作位置(Pn3)移动到退避位置(Pn4)(图8(f))。此时转印辊33被保持在退避位置(Pn2)。
然后,由卷曲消除构件36对卡片的翘曲进行矫正,在对卡片两面进行印刷的情况下,把卡片K朝翻转单元F搬送并将卡片K翻转,在卡片背面也实施同样的转印处理,在单面印刷即终了的情况下直接将卡片K排出到卡片收容部D,终了一连串的动作。另外,在对卡片背面连续进行转印处理时,由于在对卡片表面进行转印处理时已经将卡片加热,所以,不进行预热处理。此时的卡片搬送量再次根据卡片搬送马达SMr的驱动量进行管理。
在此,对2次转印处理过程中的卡片K与转印膜片46的搬送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图11)。首先,开始2次转印处理,于是,CPU70将驱动卡片搬送辊30、37及转印压筒31的卡片搬送马达SMr(步进马达)、驱动移送辊49的步进马达PM、驱动供给卷带装置47与卷取卷带装置48的各个DC马达Mr2等起动,而把卡片K和转印膜片46搬送到转引位置(St16)。然后,把转印辊33移动到转引位置(St17)进行转印处理(St18),在卡片前端抵达搬送辊37之前5mm的位置的时刻(St19),CPU70把卡片K的搬送量的管理切换到DC马达Mr2(St20)。CPU70根据DC马达Mr2的旋转量和供给卷带装置47的直径信息来检测卡片K的前端抵达搬送辊37并前进了5mm(St21),在该时刻比较自开始转印的卡片搬送马达SMr的旋转量与转印膜片46的搬送量(供给卷带装置47的旋转量),检测卡片前端突入搬送辊37时的卡片K的打滑量(St22)。另外,在此时刻,由于卡片K的搬送速度为25mm/s,移送辊49移送转印膜片的送出速度为25.5mm/s,因此,尽管计算出转印方向上游侧的转印膜片46比转印辊33松弛2mm,但是由于卡片K打滑,会进一步松弛1mm。
在此,由于必须消除直至卡片后端通过转印辊33为止的期间转印膜片46多于的1mm松弛量(检测到的打滑量),因此,CPU70把DC马达Mr2控制成(不改变转印膜片46的送出速度)使卡片K的搬送速度成为25.36mm/s(St23)。然后,搬送卡片K和转印膜片46直至卡片后端抵达转印辊33,卡片后端抵达转印辊33后(St24),CPU70把驱动移送辊49的步进马达PM控制成使转印膜片46的送出量成为23.4mm/s(St25)。由此,消除了卡片后端抵达剥离滚子34b为止的期间在转印处理中形成的转印膜片46的松弛。然后,卡片后端抵达剥离滚子34b后(St26),把卡片搬送量的管理切换到卡片搬送马达SMr的驱动量(St27)。而且,卡片后端抵达转印处理的终了位置(St28)后转印处理终了。
另外,卡片K的打滑量的计算如下。首先,从转引开始到卡片前端突入搬送辊37后5mm为止的距离为49.7mm,但是,当卡片搬送马达SMr的转速产生了1775拍频(日文:クロック)时CPU70判定卡片前进了49.7mm。CPU70根据此时的设置在DC马达Mr2的轴上的编码器的拍频数(193拍频)与供给卷带装置47的直径(从上一次转印处理中搬送了规定距离时的拍频数计算出直径)的信息来计算实际的转印膜片46的搬送量,如果计算结果为48.7mm则判断打滑了1mm的量。在检测出打滑了2mm的量的情况下,在St23中通过进一步加快卡片K的搬送速度,或减慢转印膜片46的送出速度来消除转印膜片46与打滑量相当的松弛。
(效果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中,通过检测卡片K突入搬送辊37所产生的打滑量,把卡片搬送速度较之移送辊49对转印膜片46的送出速度相对提高与打滑量相当的量,从而,使卡片后端侧(转印辊33的转印方向上游侧)的转印膜片46不会过度松弛。因此,在转印处理时转印膜片46不会褶皱,提高了转印品级。而且,在卡片后端剥离时如果转印膜片46松弛,则转印膜片46可能无法在设想的转印终了位置(剥离终了位置)从卡片K彻底剥离,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中,对卡片搬送速度及转印膜片送出速度进行控制,从而在转印终了时消除卡片后端侧的转印膜片46的松弛,因此提高了剥离品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中,从开始对卡片K进行转印处理起到搬送规定量的卡片K为止,根据卡片搬送马达SMr的驱动量对卡片K的搬送量进行计算,在转印处理终了为止的期间,在转印处理过程中切换成根据用来卷取转印膜片46的DC马达Mr2的驱动量对卡片K的搬送量进行计算,因此,即使卡片后端通过转印辊33之后搬送辊对37相对于卡片K打滑(空转),设想的卡片搬送量与实际的卡片搬送量之差也小。因此,可以防止出现卡片后端在设想的转印终了位置未到达剥离滚子34b的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当在在卡片K检测出打滑量时,通过比较卡片搬送马达SMr的驱动量与转印辊33下游侧的转印膜片46的搬送量来进行计算的方式,但是,也可以不比较卡片搬送马达SMr而是比较对移送辊49进行驱动的步进马达PM的驱动量与转印辊33下游侧的转印膜片46的搬送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辊33下游侧的转印膜片46的搬送量,是通过DC马达Mr2的旋转量和供给卷带装置47的直径计算供给卷带装置47的旋转量,由此来计算转印膜片46的搬送量,但是,在剥离滚子34b与供给卷带装置47之间设置了移送辊49这样的转印膜片搬送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检测该搬送部件的旋转量来计算转印膜片46的搬送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计算卡片搬送量时,通过计算卡片前端通过传感器Se3之后对搬送辊29、30、37及38与转印压筒31进行驱动的卡片搬送马达SMr(步进马达)的驱动量,来计算卡片搬送量,但是,也可以不基于马达的驱动量,而是在搬送辊的轴上设置编码器,通过检测其拍频数来计算卡片搬送量。同样地,转印膜片46的搬送量也可以不借助DC马达Mr2的驱动量,而是通过在供给卷带装置47的轴上设置编码器,检测其拍频数来计算转印膜片46的搬送量,将其与卡片搬送量置换。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St23中将卡片搬送速度加速,在St25中将转印膜片46的送出速度减速的方式,但是,也可以在St23中将卡片搬送速度减速,在St25中将转印膜片46的送出速度减速,也可以将其加以组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转印处理中增加移送辊49对转印膜片的送出量使转印膜片46松弛而不施加反张力的方式,但是,即使在一边施加发张力(一边拉伸转印膜片46)一边进行转印处理的情况下,也可以检测卡片K的打滑,通过加快卡片搬送速度及/或减慢转印膜片送出速度来有效消除打滑造成的转印膜片46的松弛。
另外,本发明申请请求通过参照而援用的日本专利申请号为2014-266142号的优先权。
附图标记说明
A 信息记录部
B 图像记录部(图像形成部)
C 卡片供给部
D 卡片收容部
K 卡片(记录介质)
30 搬送辊
31 转印压筒
33 转印辊(加热部件)
34A 导向滚子
34b 剥离滚子(剥离部件)
35A 导向滚子
35b 导向滚子
36 卷曲消除构件
37 搬送辊
38 搬送辊
40 热头
41 墨带
42 墨带盒
43 放出滚筒
44 卷取滚筒
45 图像形成压筒(压筒辊)
46 转印膜片(中间转印膜片)
47 供给卷带装置
48 卷取卷带装置
49 移送辊
50 膜片盒
50S 嵌合槽
51 支撑销(支撑部件)
52 轴承部
55 收容堆垛装置
Pn1 转印辊动作位置
Pn2 转印辊退避位置
Pn3 剥离部件动作位置
Pn4 剥离部件退避位置
MS 移位马达
T 热敏电阻
SMr 卡片搬送马达(记录介质搬送机构的一部分)
Mr2 DC马达(转印膜片搬送机构的一部分)

Claims (7)

1.一种转印装置,所述转印装置将加热部件与转印压筒夹着转印膜片进行压接,把形成在所述转印膜片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具备:图像转印部、多个记录介质搬送机构、第1检测机构、转印膜片送出机构、转印膜片搬送机构、第2检测机构和控制机构,
所述图像转印部具有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转印压筒,能够在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转印压筒进行压接的动作位置和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转印压筒分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多个记录介质搬送机构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搬送;
所述第1检测机构对转印处理中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的驱动量进行检测;
所述转印膜片送出机构在图像转印时的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方向上游侧送出所述转印膜片;
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机构在图像转印时的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方向下游侧搬送所述转印膜片;
所述第2检测机构对转印处理中的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机构的转印膜片搬送量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机构对所述图像转印部、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所述转印膜片送出机构及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机构进行控制,
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在所述加热部件的转印方向下游侧设有至少1个,
所述控制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抵达所述加热部件下游侧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之后,根据所述第1检测机构和所述第2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增加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量,及/或减少所述转印膜片的送出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加热部件下游侧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之间设有从所述记录介质将所述转印膜片剥离的剥离部件,
所述第1、第2检测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抵达所述加热部件下游侧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之后,对始于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抵达所述加热部件下游侧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的驱动量及所述转印膜片的搬送量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机构,在所述第1、第2检测机构对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的驱动量与所述转印膜片的搬送量进行检测之后,到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抵达所述剥离部件的期间,根据所述第1、第2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增加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量,及/或减少所述转印膜片的送出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在转印处理开始到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抵达所述加热部件下游侧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的期间,使所述转印膜片的送出量多于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对转印处理中的所述转印膜片送出机构的转印膜片送出量进行检测的第3检测机构,
所述控制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抵达所述加热部件下游侧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之后,到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抵达所述剥离部件的期间,根据所述第1、第2、第3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增加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量,及/或减少所述转印膜片的送出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由步进马达驱动,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机构由DC马达驱动。
6.一种转印装置,所述转印装置将加热部件与转印压筒夹着转印膜片进行压接,把形成在所述转印膜片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具备:图像转印部、多个记录介质搬送机构、转印膜片送出机构、膜片送出量检测机构、转印膜片搬送机构、膜片搬送量检测机构和控制机构,
所述图像转印部具有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转印压筒,能够在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转印压筒进行压接的动作位置和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转印压筒分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多个记录介质搬送机构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搬送;
所述转印膜片送出机构在图像转印时的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方向上游侧送出所述转印膜片;
所述膜片送出量检测机构对转印处理中的所述转印膜片送出机构的转印膜片送出量进行检测;
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机构在图像转印时的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方向下游侧搬送所述转印膜片;
所述膜片搬送量检测机构对转印处理中的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机构的转印膜片搬送量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机构对所述图像转印部、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所述转印膜片送出机构及所述转印膜片搬送机构进行控制,
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在所述加热部件的转印方向下游侧设有至少1个,
所述控制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抵达所述加热部件下游侧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之后,根据所述膜片送出量检测机构和所述膜片搬送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增加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量,及/或减少所述转印膜片的送出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加热部件下游侧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之间设有从所述记录介质将所述转印膜片剥离的剥离部件,
所述膜片送出量检测机构与所述膜片搬送量检测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抵达所述加热部件下游侧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之后,对始于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抵达所述加热部件下游侧的所述记录介质搬送机构之前的所述转印膜片的送出量及所述转印膜片的搬送量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机构,在所述膜片送出量检测机构与所述膜片搬送量检测机构对所述转印膜片的送出量与所述转印膜片的搬送量进行检测之后,到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抵达所述剥离部件的期间,根据所述膜片送出量检测机构与所述膜片搬送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增加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量,及/或减少所述转印膜片的送出量。
CN201510993476.4A 2014-12-26 2015-12-25 转印装置 Active CN1057299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66142 2014-12-26
JP2014266142A JP6466168B2 (ja) 2014-12-26 2014-12-26 転写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29991A CN105729991A (zh) 2016-07-06
CN105729991B true CN105729991B (zh) 2020-01-10

Family

ID=56163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93476.4A Active CN105729991B (zh) 2014-12-26 2015-12-25 转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55643B2 (zh)
JP (1) JP6466168B2 (zh)
CN (1) CN1057299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4295B (zh) * 2016-11-02 2021-11-16 恩图鲁斯特咨询卡有限公司 张力和/或输送速度可变的再转印打印工艺
JP7255235B2 (ja) 2019-02-28 2023-04-11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12012040A (zh) * 2020-04-27 2020-12-01 深圳奕冠环保新特材料有限公司 功能光油、功能层转移加工装置、工艺及其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00979A (ja) * 1988-12-16 1989-08-14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ドナーシート用カセット
US6674979B2 (en) * 2001-03-28 2004-01-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nabled to optimize transfer medium slack between transferring and fixing portions
CN201645971U (zh) * 2010-04-15 2010-11-24 王勇 一种湿法转印的转印装置
CN103832084A (zh) * 2012-11-09 2014-06-04 立志凯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及转印方法
CN104002545A (zh) * 2013-02-22 2014-08-27 立志凯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2498A (ja) * 2002-03-06 2003-09-10 Toshiba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2003263034A (ja) * 2002-03-08 2003-09-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324443B2 (ja) * 2003-10-20 2009-09-0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記録装置
JP2005125660A (ja) * 2003-10-24 2005-05-19 Teac Corp 熱転写印刷装置
JP4619693B2 (ja) * 2004-05-28 2011-01-26 株式会社東芝 通帳類の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MX2007013199A (es) * 2005-04-20 2008-11-04 Zih Corp Procedimiento y sistema para transferencia de imagen de dos lados de un solo paso.
JP5095526B2 (ja) * 2008-06-27 2012-1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状態判別システムのシステム異常確認方法、状態判別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17529B2 (ja) * 2011-04-28 2015-05-1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00979A (ja) * 1988-12-16 1989-08-14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ドナーシート用カセット
US6674979B2 (en) * 2001-03-28 2004-01-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nabled to optimize transfer medium slack between transferring and fixing portions
CN201645971U (zh) * 2010-04-15 2010-11-24 王勇 一种湿法转印的转印装置
CN103832084A (zh) * 2012-11-09 2014-06-04 立志凯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及转印方法
CN104002545A (zh) * 2013-02-22 2014-08-27 立志凯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24181A (ja) 2016-07-11
US9555643B2 (en) 2017-01-31
CN105729991A (zh) 2016-07-06
US20160185125A1 (en) 2016-06-30
JP6466168B2 (ja) 2019-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14056B2 (ja) 転写装置
WO2012011540A1 (ja) 印刷装置
JP6000079B2 (ja) 転写装置及び転写方法
JP6161320B2 (ja) 転写装置及び転写方法
CN105729991B (zh) 转印装置
JP6161319B2 (ja) 転写装置及び転写方法
JP2005125517A (ja) 印刷装置
JP5652858B2 (ja) 記録装置
JP6000078B2 (ja) 転写装置
JP6503176B2 (ja) 転写装置
JP2016052744A (ja) 転写装置
JP6490390B2 (ja) 転写装置
JP5818347B2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2021126846A (ja) 印刷装置
JP2005096476A (ja) 画像転写装置
JP5717529B2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5916303B2 (ja) フィルム状媒体搬送装置
JP2022038094A (ja) 転写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5898401B2 (ja) 情報記録装置
JP2017124867A (ja) 転写装置
CN106256544B (zh) 转印装置
JP20220491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169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CANON FINETECH Inc.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CANON FINETECH Inc.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07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CANON FINETECH Inc.

Address before: Yamanashi Prefecture

Applicant before: Nisca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