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91144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91144A CN105691144A CN201510930839.XA CN201510930839A CN105691144A CN 105691144 A CN105691144 A CN 105691144A CN 201510930839 A CN201510930839 A CN 201510930839A CN 105691144 A CN105691144 A CN 1056911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station
- air
- vent
- valve
- m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2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ventilating, air admitting or air distributing devices
- B60H1/00835—Damper doors, e.g. position control
- B60H1/00857—Damper doors, e.g. position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connecting the initiating means, e.g. control lever, to the damper do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64—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ir stream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85—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 B60H2001/00192—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to left and right part of passenger compar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85—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 B60H2001/002—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to front and rear part of passenger compar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2001/00721—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如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通过在模式凸轮上形成调节控制台活门的开度的控制台风量分配单元,以使控制台通风口的风量分配根据空气排出模式而不同,从而在作为供暖模式时的空气排出模式的底板模式和混合模式中,所述控制台通风口被调节成以小于最大开放的程度开放,由此可以防止过多地排出到所述控制台通风口(后座),并且据此可以防止后座乘客的不适感并改善供暖性能,而且还可以防止前座的风量不足的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模式凸轮上形成用于调节控制台活门的开度的控制台风量分配单元,以按照空气排出模式来不同地分配控制台通风口的风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用空调装置是为了以下目的设置的车辆的内部构件:在夏季或者冬季对车辆室内进行制冷/供暖,或者在雨天或者冬季清除挡风玻璃上形成的霜,从而确保驾驶员的前后方的视野。这样的空调装置同时具有供暖装置和制冷装置,所以在选择性地导入外部空气或者内部空气后,加热或者冷却该空气并送到车辆室内,从而对车辆室内进行制冷/供暖或者换气。
这样的空调装置根据送风机单元、蒸发器单元以及加热器芯单元的独立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三件套类型(ThreePieceType),独立地具备上述三个单元;半中心类型(Semi-Centertype),在空调箱内置蒸发器单元以及加热器芯单元内置于空调箱,送风机单元以单独的单元方式配备;中部安装类型(CenterMountingType),上述三个单元都内置于空调箱内。
另外,最近应用着一种根据乘客的需求将不同温度的空气供应到车辆室内的驾驶席和副驾驶席从而实现个别的制冷/供暖的所谓的左右独立空调装置。
图1为示出现有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面图。所述空调装置1包括:空调箱10,在一侧形成有空气流入口11,在另一侧形成有开度借助于各个模式活门16a、16b、16c而得到调节的除霜通风口12a、迎面通风口12b、底板通风口12c、12d;蒸发器2以及加热器芯3,在所述空调箱10内的空气通道上相隔预定间距而依次设置;送风装置(未图示),连接于所述空调箱10的空气流入口11而移送内部空气或者外部空气。
并且,在所述蒸发器2和加热器芯3之间设置有温度调节活门15,所述温度调节活门15通过调节绕过加热器芯3的冷风通道P1和通过加热器芯3的暖风通道P2的开度来调节温度。
并且,所述模式活门16a、16b、16c通过调节对应的通风口的开度而执行多种空气排出模式(通风口模式、双向模式、底板模式、混合模式、除霜模式)。
并且,所述空调箱10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加热器芯3的后方侧暖风通道P2被隔壁17划分的底板管道13,所述底板管道13将空调箱10内的空气引导到所述底板通风口12c、12d。
其中,所述底板通风口12c、12d由前座用底板通风口12c和后座用底板通风口12d构成,并且从所述底板管道13分叉。
并且,为了解决前座和后座之间的温度差较大的问题,在所述底板管道13的后方侧的空调箱10的外侧面形成有控制台(Console)通风口20,所述控制台通风口20引导空气排出至车辆室内的中央部即座间储物箱(Consolebox)(未图示)侧,从而向后座空间供应空调空气。
因此,在进行制冷/供暖时,将空气通过所述控制台通风口20引导到座间储物箱侧之后,供应到后座空间,由此对后座空间进行制冷/供暖。
根据如上文所述地构成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在运行最大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温度调节活门15在开放所述冷风通道P1的同时,封闭暖风通道P2。据此,被未图示的送风装置移送的空气在经过蒸发器2的过程中,与在蒸发器2内部流动的冷媒产生热交换,从而转换成冷气后,通过所述冷风通道P1流动至混合室(MixingChamber,MC)侧,然后根据预定的空气排出模式(通风口模式、双向模式、底板模式、混合模式、除霜模式)通过借助于模式活门16a、16b、16c开放的通风口被排出到车辆室内,从而对车辆室内进行制冷。
并且,在运行最大供暖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温度调节活门15在封闭所述冷风通道P1的同时,开放暖风通道P2。据此,被未图示的送风装置移送的空气在通过蒸发器2之后通过暖风通道P2而经过加热器芯3的过程中,与在加热器芯3内部流动的冷却水产生热交换,从而转换成热气后,流动至混合室(MC)侧,然后根据预定的空气排出模式通过借助于模式活门16a、16b、16c开放的通风口被排出到车辆室内,从而对车辆室内进行供暖。
并且,在进行所述最大制冷模式以及最大供暖模式时,空气被供应到所述一直开放的控制台通风口20,以对后座空间进行制冷/供暖。
但是,所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供暖模式中的空气排出模式即底板模式和混合模式下,所述控制台通风口20也被最大程度地开放,所以过多的空气排出到所述控制台通风口20,并且据此会产生加重后座乘客的不适感的同时因后座过多的风量导致前座的风量不足。
另外,还有将控制台活门设置在所述控制台通风口20的情况,但是在该情况下,控制台活门只进行了最大程度地开放或者封闭控制台通风口20的操作,即,只在除霜模式中封闭控制台通风口20,而在迎面模式、双向模式、底板模式、混合模式下依然最大程度地开放控制台通风口20,所以存在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模式凸轮上形成用于调节控制台活门的开度的控制台风量分配单元,以按照空气排出模式来不同地分配控制台通风口的风量,从而在作为供暖模式时的作为空气排出模式的底板模式和混合模式中,所述控制台通风口被调节成比最大开放程度开放得小,由此可以防止过多地排出到所述控制台通风口(后座),并且据此可以防止后座乘客的不适感并改善供暖性能,而且还可以防止前座的风量不足的现象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空调箱,形成有除霜通风口、迎面通风口、底板通风口以排出通过空气流入口流入的空气;除霜活门、迎面活门、底板活门,分别通过旋转轴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空调箱的内部,以调节所述各个通风口的开度;模式凸轮,形成有一个以上的槽,所述一个以上的槽通过连接单元而与所述活门中一个以上的活门的旋转轴连接,且使所述连接单元进行凸轮运动,所述模式凸轮根据空气排出模式旋转预定角度而个别地调节连接于所述槽的活门的开度,其中,所述空调箱中设置有:控制台通风口,用于向后座侧排出空气、控制台活门,用于调节所述控制台通风口的开度,所述模式凸轮具有控制台风量分配单元,调节所述控制台活门的开度以使所述控制台通风口的风量分配根据所述空气排出模式而不同。
本发明通过在模式凸轮上形成调节控制台活门的开度的控制台风量分配单元,以使控制台通风口的风量分配根据控制排出模式而不同,从而在作为供暖模式时的空气排出模式的底板模式和混合模式中,所述控制通风口使其被调节成以小于最大开放的程度开放,由此可以防止过多地排出到所述控制台通风口(后座),并且据此可以防止后座乘客的不适感并改善供暖性能,而且还可以防止前座的风量不足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现有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面图。
图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设置有模式凸轮的部位的局部立体图。
图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装置中的模式凸轮的图。
图5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迎面模式的图。
图6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双向模式的图。
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底板模式的图。
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混合模式的图。
图9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除霜模式的图。
图10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模式凸轮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符号说明
100:空调装置101:蒸发器
102:加热器芯110:空调箱
111:空气流入口112:除霜通风口
113:迎面通风口114、115:底板通风口
116:底板管道117:控制台通风口
118:划分壁119:隔壁
120:温度调节活门130:除霜活门
135:连接单元140:迎面活门
150:底板活门160:控制台活门
162:控制台支臂163:控制台杆
165:辅助连接单元170:模式凸轮
171、172、173:槽175:控制台风量分配单元
176:控制台槽177:开放槽部
178:中间槽部179:封闭槽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的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0包括:空调箱110;在一侧形成有空气流入口111,在另一侧形成有多个空气排出口以排出从所述空气流入口111流入的空气,并且内部的空气通道中形成有冷风通道P1和暖风通道P2;蒸发器101以及加热器芯102,在所述空调箱110内部的空气通道上相隔预定距离而设置;温度调节活门119,设置于所述蒸发器101和加热器芯102之间,并且调节绕过所述加热器芯102的冷风通道P1和通过所述加热器芯102的暖风通道P2的开度。
所述蒸发器101设置于所述空调箱110内的冷风通道P1的上游侧,所述加热器芯102设置于所述暖风通道P2内。
此时,所述冷风通道P1和暖风通道P2以如下方式形成:所述冷风通道P1使在所述空调箱110中通过蒸发器101的空气绕过所述加热器芯102;所述暖风通道P2使通过所述蒸发器101的空气从冷风通道P1分歧并通过所述加热器芯102后,U型转弯并与所述冷风通道P1合流。
另外,所述空调箱110的内部中,在所述冷风通道P1和暖风通道P2合流的区域中形成有冷风和热风得到混合的混合区域MC。
并且,所述空调箱110的空气流入口111设有移送内部空气或者外部空气的送风装置(未图示)。
并且,形成于所述空调箱110的出口侧的多个空气排出口形成有:除霜通风口112,用于将空气排出到车辆的前玻璃侧;迎面通风口113,用于将空气排出到前座乘客的面部侧;底板通风口114、115,用于将空气排出到乘客的脚侧。
其中,所述迎面通风口113为了将空气分割并分别排出到车辆室内的中央侧和两侧,在中央侧分割形成有中间通风口(未图示),在其两侧分割形成有侧部通风口(未图示)。
并且,所述底板通风口114、115有如下的两个分支:前座用底板通风口114,将空气排出到前座乘客的脚侧;后座用底板通风口115,将空气排出到后座乘客的脚侧。
并且,作为模式活门的除霜活门130、迎面活门140、底板活门150分别调整所述除霜通风口112、迎面通风口113、底板通风口114、115的开度。
所述除霜活门130由中心支轴型(CenterPivottype)活门构成,设置于所述除霜通风口112的下部;所述迎面活门140由平面型(Flattype)活门构成,设置于所述迎面通风口113的下部;所述底板活门150由中心支轴型活门构成,设置于后述底板管道116的入口116a并通过底板管道116的开闭使底板通风口114、115开闭。
所述除霜活门130、迎面活门140、底板活门150、后述的控制台活门160分别通过旋转轴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空调箱110。
所述温度调节活门120由平面型活门构成,并调节所述冷风通道P1和暖风通道P2的开度。
另外,所述温度调节活门120的旋转轴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加热器芯102的上端前方侧。
并且,所述加热器芯102的后方侧暖风通道P2和所述底板通风口114、115之间形成有隔壁119,从而相互被划分。
所述隔壁119将通过所述加热器芯102的热风引导至混合区域MC。
另外,所述空调箱110的外侧面设置有驱动器(Actuator)(未图示)以驱动所述温度调节活门120和模式活门130、140、150。
此时,所述驱动器可以直接连接到所述活门,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凸轮、支臂、控制杆等连接到所述活门。即,在所述凸轮借助于所述驱动器的驱动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杆以及支臂进行凸轮运动的同时驱动所述温度调节活门120以及模式活门130、140、150。据此可以调节所述冷风通道P1、暖风通道P2和所述各个通风口112~115的开度。
并且,在所述空调箱110的内部具有:底板管道116,将所述空调箱110内的空气引导到所述底板通风口114、115;控制台通风口117,在所述底板管道116的后方侧隔离形成而向后座侧供应空气。
所述底板管道116在所述隔壁119的后方侧沿着隔壁119而形成,并将在所述混合区域MC混合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底板外部114、115。
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设置于所述空调箱110的后方侧,并且形成为与所述底板管道116被划分壁118划分开,并将混合于所述混合区域MC的空气供应到后座侧。
并且,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的入口117a贯通形成于划分所述底板管道116和控制台通风口117的划分壁118,且形成于所述底板管道116的入口116a的上部侧。
如图所示,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的入口117a贯通形成于与所述底板活门150相向的所述划分壁118的上端部。
如此,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的入口117a形成于与所述混合区域MC相邻的位置,所以可以顺利地接收在所述混合区域MC中得到混合的空气,因此可以容易地控制温度。
另外,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的出口通过管道(duct,未图示)而与作为车辆室内的中央部的座间储物箱(Consolebox)(未图示)侧连通地连接。因此,可以将通过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座间储物箱侧并供应到后座空间,从而可以对后座空间进行制冷/供暖。
并且,设置有开闭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的入口117a的控制台活门160。
所述控制台活门160通过旋转轴161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空调箱110侧,此时,所述旋转轴161的一端部连接于设置在所述空调箱110的外侧的辅助连接单元165。
并且,在所述空调箱110的外侧面设置有模式凸轮170。所述模式凸轮170形成有一个以上的槽,该一个以上的槽通过连接单元135而与所述活门中的1个以上的活门的旋转轴连接,并且使所述连接单元135进行凸轮运动。
图4的模式凸轮170中形成有多个槽171、172、173,所述槽171、172、173通过连接单元135而与所述除霜活门130、迎面活门140、底板活门150的旋转轴形成连接。
因此,所述模式凸轮170根据空气排出模式旋转预定角度而个别地调节各个所述活门的开度。
所述模式凸轮170借助于设置在所述空调箱110的外侧面的驱动器(未图示)而旋转,并且所述驱动器重叠地布置在模式凸轮170的外侧。
所述连接单元135由连接各个活门的旋转轴和所述模式凸轮170的槽171、172、173的支臂131、141、151和控制杆152组成。
即,所述除霜活门130和迎面活门140利用支臂131、141与所述模式凸轮170的槽171、172结合,并且所述底板活门150利用支臂151和控制杆152与所述模式凸轮170的槽173结合。
如此,所述连接单元135可以由支臂151和控制杆152组成,也可以省略控制杆而只由支臂131、141组成。
所述模式凸轮170的槽包括:槽171,通过销与连接于所述除霜活门130的旋转轴的支臂131结合;槽172,通过销与连接于所述迎面活门140的旋转轴的支臂141结合;槽173,通过销与连接于所述底板活门150的旋转轴的支臂151以及控制杆152结合。
另外,所述支臂131、141、151和控制杆152布置于所述空调箱110的外侧面和所述模式凸轮170之间。
并且,所述模式凸轮170具有控制台风量分配单元175,该控制台风量分配单元175调节所述控制台活门160的开度,以使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的风量分配按照所述空气排出模式而变得不同。
所述控制台风量分配单元175由控制台槽176构成,该控制台槽176形成于所述模式凸轮170,且通过辅助连接单元165连接于所述控制台活门160的旋转轴,并使辅助连接单元165进行凸轮运动。
所述控制台槽176包括:封闭槽部179,驱动辅助连接单元165以使所述控制台活门160封闭控制台通风口117;开放槽部177,驱动辅助连接单元165以使所述控制台活门160最大程度地开放控制台通风口117;中间槽部178,驱动辅助连接单元165以使所述控制台活门160以小于最大开放的程度开放控制台通风口117。
所述控制台槽176的开放槽部177、中间槽部178、封闭槽部179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所述空气排出模式从迎面模式变成双向模式、底板模式、混合模式、除霜模式的过程中,使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的开度逐渐减少。
图4为示出模式凸轮170的多个槽171、172、173和控制台槽176的图,所述控制台槽176的所述开放槽部177、中间槽部178、封闭槽部179沿着顺时针方向形成。
此时,所述开放槽部177、中间槽部178以及封闭槽部179形成为自所述模式凸轮170的旋转中心的半径不相同。
即,所述开放槽部177、中间槽部178、封闭槽部179形成为自所述模式凸轮170的旋转中心的半径逐渐减少。
因此,所述模式凸轮170旋转预定角度,从而所述辅助连接单元165的销位于所述控制台槽部176的开放槽部177时,所述控制台活门160最大程度地开放控制台通风口117;所述辅助连接单元165的销位于所述中间槽部178时,所述控制台活门160以小于最大开放的程度开放控制台通风口117(最大开放程度的1/2);所述辅助连接单元165的销位于所述封闭槽部179时,所述控制台活门160封闭控制台通风口117。
并且,所述迎面活门140最大程度地开放迎面通风口113时,所述控制台活门160通过所述辅助连接单元165连接到所述控制台槽176的开放槽部177的位置,从而最大程度地开放控制台通风口117。
所述迎面活门140封闭迎面通风口113时,所述控制台活门160通过所述辅助连接单元165连接到所述控制台槽176的开放槽部177以外的位置,从而使控制通风口117从最大开放角度关闭预定角度。
即,所述迎面活门140封闭迎面通风口113时,在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处因通风阻力增加而导致后座的风量增加,所以为了防止上述问题,当所述迎面活门140封闭迎面通风口113时,所述控制台活门160使控制台通风口117从最大开放角度关闭预定角度。
并且,所述空气排出模式由迎面模式。双向模式、底板模式、混合模式、除霜模式组成,并且各个模式的辅助连接单元165的销位置如图4所示。
参照图4,在所述迎面模式以及双向模式中,通过所述控制台槽176的开放槽部177最大程度地开放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
在所述底板模式以及所述混合模式中,通过所述控制台槽176的中间槽部178以小于最大开放的程度(最大开放的1/2)开放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
在所述除霜模式中,通过所述控制台槽176的封闭槽部179封闭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
如此,所述控制台槽176是从所述开放槽部177到中间槽部178以及封闭槽部179为止,与所述空气排出模式相关联而驱动所述控制台活门160的同时调节控制台通风口117的开度。
并且,如上所述地对控制台通风口117进行最大开放、开放最大开放的1/2、封闭时的各个通风口的具体的风量分配比率如下。
首先,在迎面模式下,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被最大程度地开放,并且风量分配为:迎面通风口(中间通风口、侧部通风口)85%、控制台通风口15%。
在双向模式下,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被最大程度地开放,并且风量分配为:迎面通风口(中间通风口、侧部通风口)55%、底板通风口35%、控制台通风口10%。
在底板模式下,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被开放1/2,并且风量分配为:迎面通风口(侧部通风口)15%、底板通风口50%、除霜通风口25%、控制台通风口10%。
在混合模式下,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被开放1/2,并且风量分配为:迎面通风口(侧部通风口)15%、底板通风口38%、除霜通风口42%、控制台通风口5%。
在除霜模式下,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被封闭,并且风量分配为:迎面通风口(侧部通风口)15%、除霜通风口85%。
如此,按照空气排出模式使控制台通风口117的风量分配变得不同,从而在供暖模式的作为空气排出模式的底板模式以及混合模式下,控制台通风口117被调节成以小于最大开放的程度开放,从而防止过多地排出到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后座),据此可以改善后座乘客的不适感及供暖性能,同时也可以防止前座的风量不足的现象。
另外,所述模式凸轮170中,所述槽171、172、173在模式凸轮170的边缘位置单独地形成有多个,并且所述控制台槽176在所述模式凸轮170中相比所述多个槽171、172、173更形成于内侧。
并且,所述辅助连接单元165由控制台支臂162和控制台杆163组成。所述支臂162在所述空调箱110的外侧与所述控制台活门160的旋转轴161结合的同时在端部侧形成有预定长度的槽部162a。所述控制台杆163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空调箱110的外侧面,并且以旋转中心为基准向一侧延伸的端部通过销连接到所述控制台支臂162的槽部162a,而向另一侧延伸的端部通过销结合于所述模式凸轮170的控制台槽176。在所述模式凸轮170旋转时通过随着所述控制台槽176进行凸轮运动的所述控制台杆163以及控制台支臂162而使所述控制台活门160驱动。
另外,所述控制台槽176中,自所述模式凸轮170的旋转中心的半径没有变化的区间为控制台活门160的停止空间,半径增加或者减少的区间为控制台活门160的驱动角度发生变化的区间。
图10是示出模式凸轮的另一实施例的附图,其中,从上述的模式凸轮170中删除了与除霜活门130连接的槽171。
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设置于所述空调箱110的外侧面的专门的驱动单元(未图示)独立地控制所述除霜活门130。
即,通过所述模式凸轮170控制所述迎面活门140和底板活门150以及控制台活门160,并且通过专门的驱动单元独立地控制所述除霜活门130。
所述驱动单元可以通过驱动器控制所述除霜活门130。
以下,对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并将迎面模式和双向模式是制冷模式状态且底板模式和混合模式以及除霜模式是供暖模式状态的情况作为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A)迎面模式(图5)
在迎面模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迎面活门140开放所述迎面通风口113,并且所述除霜活门130封闭所述除霜通风口112,所述底板活门150封闭所述底板管道116而封闭底板通风口114、115,所述控制台活门160最大程度地开放控制台通风口117。
并且,所述温度调节活门120开放冷风通道P1。
因此,被未图示的送风机移送的空气经过蒸发器101的过程中被转换成冷风后,一部分通过所述迎面通风口113排出到前座乘客的面部侧而进行制冷,一部分通过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排出到后座乘客的面部侧而进行制冷。
B)双向模式(图6)
在双向模式中,如图6所示,所述迎面活门140以及底板活门150同时开放所述迎面通风口113以及底板通风口114、115,所述除霜活门130封闭所述除霜通风口112,所述控制台活门160最大程度地开放控制台通风口117。
并且,所述温度调节活门120开放冷风通道P1。
因此,被未图示的送风机移送的空气经过蒸发器101的过程中被转换成冷风后,一部分通过所述迎面通风口113排出到前座乘客的面部侧而进行制冷,一部分通过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排出到后座乘客的面部侧而进行制冷,一部分通过所述底板管道116以及底板通风口114、115排出到前座乘客的脚侧以及后座乘客的脚侧而进行制冷。
C)底板模式(图7)
在所述底板模式中,如图7所示,所述迎面活门140以及除霜活门130封闭所述迎面通风口113以及除霜通风口112,所述底板活门150开放所述底板管道116而开放底板通风口114、115,所述控制台活门160开放1/2的控制台通风口117。
并且,所述温度调节活门120开放暖风通道P2。
因此,被未图示的送风机移送的空气在通过蒸发器101后通过所述加热器芯的过程中被加热后,一部分通过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排出到后座乘客的面部侧而进行供暖,一部分通过所述底板管道116以及底板通风口114、115排出到前座乘客的脚侧以及后座乘客的脚侧而进行供暖。
此时,通过开放1/2的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可以防止过多地排出到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的问题,且可防止前座的风量不足的现象。
D)混合模式(图8)
在所述混合模式中,如图8所示,所述迎面活门140封闭所述迎面通风口113,所述除霜活门130开放除霜通风口112,所述底板活门150开放所述底板管道116而开放底板通风口114、115,所述控制台活门160开放1/2的控制台通风口117。
并且,所述温度调节活门120开放暖风通道P2。
因此,被未图示的送风机移送的空气在通过蒸发器101后通过所述加热器芯的过程中被加热后,一部分通过所述除霜通风口112排出到前挡风玻璃侧而消除霜,一部分通过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排出到后座乘客的面部侧而进行供暖,一部分通过所述底板管道116以及底板通风口114、115排出到前座乘客的脚侧以及后座乘客的脚侧而进行供暖,
此时,通过开放1/2的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可以防止过多地排出到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的问题,且可防止前座的风量不足的现象。
E)除霜模式(图9)
在所述除霜模式中,如图9所示,所述迎面活门140封闭所述迎面通风口113,所述底板活门150封闭所述底部管道116的入口116a而封闭底部通风口114、115,所述除霜活门130开放所述除霜通风口112,所述控制台活门160封闭控制台通风口117。
并且,所述温度调节活门120开放暖风通道P2。
因此,被未图示的送风机移送的空气在通过蒸发器101后通过所述加热器芯的过程中被加热后,通过所述除霜通风口112排出到前挡风玻璃侧而消除霜。
如上所述,本发明中仅对在所述模式凸轮170形成控制台风量分配单元175的构成应用于半中心类型的空调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可以通过相同的方法应用于中部安装类型空调装置、三件套类型空调装置等所有空调装置中,并得到相同的效果。
Claims (12)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箱(110),形成有除霜通风口(112)、迎面通风口(113)、底板通风口(114、115)以排出通过空气流入口(111)流入的空气;
除霜活门(130)、迎面活门(140)、底板活门(150),分别通过旋转轴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空调箱(110)的内部,以调节各个通风口的开度;
模式凸轮(170),形成有一个以上的槽,所述一个以上的槽通过连接单元而与所述活门中的一个以上的活门的旋转轴连接,且使所述连接单元(135)进行凸轮运动,所述模式凸轮(170)根据空气排出模式旋转预定角度而个别地调节连接于所述槽的活门的开度,
其中,所述空调箱(110)中设置有:控制台通风口(117),用于向后座侧排出空气、控制台活门(160),用于调节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的开度,
所述模式凸轮(170)具有控制台风量分配单元(175),调节所述控制台活门(160)的开度以使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的风量分配根据所述空气排出模式而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台风量分配单元(175)包括:控制台槽(176),形成于所述模式凸轮(170),通过辅助连接单元(165)而与所述控制台活门(160)的旋转轴(161)连接,且使所述辅助连接单元(165)进行凸轮运动,
所述控制台槽(176)包括:封闭槽部(179),驱动辅助连接单元(165)以使所述控制台活门(160)封闭控制台通风口(117);开放槽部(177),驱动辅助连接单元(165)以使所述控制台活门(160)最大程度地开放控制台通风口(117);中间槽部(178),驱动辅助连接单元(165)以使所述控制台活门(160)以小于最大开放的程度开放控制台通风口(117)。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排出模式由迎面模式、双向模式、底板模式、混合模式、除霜模式组成,
在所述迎面模式以及双向模式中,通过所述控制台槽(176)的开放槽部(177)最大程度地开放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
在所述底板模式以及混合模式中,通过所述控制台槽(176)的中间槽部(178)以小于最大开放的程度开放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
在所述除霜模式中,通过所述控制台槽(176)的封闭槽部(179)封闭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在所述模式凸轮(170)的边缘位置单独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控制台槽(176)在所述模式凸轮(170)中相比所述多个槽更形成于内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连接单元(165)包括:
控制台支臂(162),在所述空调箱(110)的外侧结合于所述控制台活门(160)的旋转轴(161),且在端部侧形成有预定长度的槽部(162a);
控制台杆(163),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空调箱(110)的外侧面,以旋转中心为基准,向一侧延伸的端部通过销而结合于所述控制台支臂(162)的槽部(162a),向另一侧延伸的端部通过销而结合于所述模式凸轮(170)的控制台槽(176),
在所述模式凸轮(170)旋转时,通过沿着所述控制台槽(176)进行凸轮运动的所述控制台杆(163)以及控制台支臂(162)而驱动所述控制台活门(160)。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迎面活门(140)最大程度地开放迎面通风口(113)时,所述控制台活门(160)通过所述辅助连接单元(165)而连接到所述控制台槽(176)的开放槽部(177)位置,从而最大程度地开放控制台通风口(117),
当所述迎面活门(140)封闭迎面通风口(113)时,所述控制台活门(160)通过所述辅助连接单元(165)而连接到所述控制台槽(176)的开放槽部(177)以外的位置,从而将控制台通风口(117)从最大开放角度关闭预定角度。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排出模式由迎面模式、双向模式、底板模式、混合模式、除霜模式组成,
所述控制台槽(176)从所述开放槽部(177)到中间槽部(178)以及封闭槽部(179)为止,与所述空气排出模式相关联而驱动所述控制台活门(16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台槽部(176)的开放槽部(177)、中间槽部(178)、封闭槽部(179)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所述空气排出模式从迎面模式转换到双向模式、底板模式、混合模式、除霜模式的期间,使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的开度逐渐减少。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台槽部(176)的开放槽部(177)、中间槽部(178)、封闭槽部(179)沿顺时针方向形成,且自所述模式凸轮(170)的旋转中心的半径各不相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放槽部(177)、中间槽部(178)、封闭槽部(179)以如下方式形成:自所述模式凸轮(170)的旋转中心的半径逐渐减小。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霜活门(130)通过设置于所述空调箱(110)的外侧面的专门的驱动单元而被单独地控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调箱(110)的内部形成有底板管道(116),以用于将所述空调箱(110)内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底板通风口(114、115);
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在所述底板管道(116)的后方侧划分而形成;
所述控制台通风口(117)的入口(117a)形成于划分所述底板管道(116)和控制台通风口(117)的划分壁(118),且形成于所述底板管道(116)的入口(116a)的上部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20140179991 | 2014-12-15 | ||
KR10-2014-0179991 | 2014-12-15 | ||
KR10-2015-0168512 | 2015-11-30 | ||
KR1020150168512A KR102470404B1 (ko) | 2014-12-15 | 2015-11-30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91144A true CN105691144A (zh) | 2016-06-22 |
CN105691144B CN105691144B (zh) | 2018-01-19 |
Family
ID=56082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930839.XA Active CN105691144B (zh) | 2014-12-15 | 2015-12-15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81225B2 (zh) |
CN (1) | CN105691144B (zh) |
DE (1) | DE102015121713B4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85612A (zh) * | 2016-08-04 | 2018-02-13 | 保时捷股份公司 | 出风口调整组件 |
CN110576716A (zh) * | 2018-06-11 | 2019-12-17 |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N110576719A (zh) * | 2019-09-10 | 2019-12-17 | 泰铂(上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导风结构 |
CN111483290A (zh) * | 2019-01-29 | 2020-08-04 |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N114103597A (zh) * | 2020-09-01 | 2022-03-01 | 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汽车空调模块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694652B2 (en) * | 2013-01-08 | 2017-07-04 | Doowon Climate Control Co., Ltd | Vehicle rear console duct air flow |
KR101684116B1 (ko) * | 2015-05-26 | 2016-12-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 제어 방법 |
JP2017013704A (ja) * | 2015-07-03 | 2017-01-19 |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 車両用空調装置及びその車両用空調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 |
JP6965824B2 (ja) * | 2018-05-10 | 2021-11-1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乗り物用空調装置 |
US10821808B2 (en) * | 2018-10-26 | 2020-11-03 |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 Universal mode plate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45801A (ja) * | 2006-03-14 | 2007-09-27 |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リンク機構 |
JP2008110721A (ja) * | 2006-10-31 | 2008-05-15 | Calsonic Kansei Corp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KR100942931B1 (ko) * | 2003-05-27 | 2010-02-22 |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 |
KR20100031821A (ko) * | 2008-09-16 | 2010-03-25 |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 자동차 공기조화장치 |
KR20120132051A (ko) * | 2011-05-27 | 2012-12-05 | 주식회사 두원공조 |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 |
US20130288586A1 (en) * | 2012-04-26 | 2013-10-31 | Doowon Climate Control Co., Ltd | Air controlling system of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KR20140001400A (ko) * | 2012-06-27 | 2014-01-07 |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CN103909808A (zh) * | 2013-01-08 | 2014-07-09 | 株式会社斗源空调 | 车辆用空调设备 |
JP2014152849A (ja) * | 2013-02-07 | 2014-08-25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Automotive Thermal Systems Co Ltd | リンク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131414A (en) | 1980-03-14 | 1981-10-15 | Diesel Kiki Co Ltd | Car air-conditioner |
JPS62173311A (ja) * | 1986-01-23 | 1987-07-30 | Alps Electric Co Ltd | 空調制御装置 |
US5181553A (en) * | 1987-06-15 | 1993-01-26 |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 Air conditioner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 with minimum discharge temperature for rear foot outlet |
JP2000127742A (ja) | 1998-10-22 | 2000-05-09 | Zexel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US6702008B1 (en) * | 1999-11-29 | 2004-03-09 | Denso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and air conditioning unit driving apparatus |
JP4442015B2 (ja) * | 2000-10-11 | 2010-03-3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KR20040102786A (ko) | 2003-05-29 | 2004-12-08 |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 |
EP2060418A4 (en) * | 2006-10-27 | 2009-10-21 | Calsonic Kansei Corp |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US20110162409A1 (en) * | 2010-01-07 | 2011-07-07 | Denso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vehicle |
JP5627297B2 (ja) * | 2010-05-31 | 2014-11-19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KR20140089100A (ko) | 2013-01-04 | 2014-07-14 |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2015
- 2015-12-14 DE DE102015121713.9A patent/DE102015121713B4/de active Active
- 2015-12-14 US US14/967,439 patent/US10081225B2/en active Active
- 2015-12-15 CN CN201510930839.XA patent/CN10569114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942931B1 (ko) * | 2003-05-27 | 2010-02-22 |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 |
JP2007245801A (ja) * | 2006-03-14 | 2007-09-27 |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リンク機構 |
JP2008110721A (ja) * | 2006-10-31 | 2008-05-15 | Calsonic Kansei Corp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KR20100031821A (ko) * | 2008-09-16 | 2010-03-25 |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 자동차 공기조화장치 |
KR20120132051A (ko) * | 2011-05-27 | 2012-12-05 | 주식회사 두원공조 |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 |
US20130288586A1 (en) * | 2012-04-26 | 2013-10-31 | Doowon Climate Control Co., Ltd | Air controlling system of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KR20140001400A (ko) * | 2012-06-27 | 2014-01-07 |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CN103909808A (zh) * | 2013-01-08 | 2014-07-09 | 株式会社斗源空调 | 车辆用空调设备 |
JP2014152849A (ja) * | 2013-02-07 | 2014-08-25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Automotive Thermal Systems Co Ltd | リンク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85612A (zh) * | 2016-08-04 | 2018-02-13 | 保时捷股份公司 | 出风口调整组件 |
US10639967B2 (en) | 2016-08-04 | 2020-05-05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Air-outlet adjusting assembly |
CN107685612B (zh) * | 2016-08-04 | 2020-06-09 | 保时捷股份公司 | 出风口调整组件 |
CN110576716A (zh) * | 2018-06-11 | 2019-12-17 |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N111483290A (zh) * | 2019-01-29 | 2020-08-04 |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N110576719A (zh) * | 2019-09-10 | 2019-12-17 | 泰铂(上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导风结构 |
CN114103597A (zh) * | 2020-09-01 | 2022-03-01 | 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汽车空调模块 |
WO2022048520A1 (zh) * | 2020-09-01 | 2022-03-10 | 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汽车空调模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5121713A1 (de) | 2016-06-16 |
US10081225B2 (en) | 2018-09-25 |
CN105691144B (zh) | 2018-01-19 |
DE102015121713B4 (de) | 2022-08-11 |
US20160167477A1 (en) | 2016-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91144A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CN104918809B (zh) | 车载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US10286749B2 (en) | Dual zone type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
US20180326812A1 (en) |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
KR20130124687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2319003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20100091660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2206974B1 (ko) | 차량용 좌,우 독립 공조장치 | |
KR101534582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1220971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2470404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US20180043750A1 (en) |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
KR20150129883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1463496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20150129161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20120131746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20110034119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1403436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1176824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20100035984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1425880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20110024413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2531523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20100016743A (ko) |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 | |
KR102047747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South Korea field wide area Patentee after: Hanang Beijing Great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mpan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South Korea field wide area Patentee before: HANON SYSTEMS CORP.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