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9468A - 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和使用其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和使用其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9468A
CN105659468A CN201480057628.3A CN201480057628A CN105659468A CN 105659468 A CN105659468 A CN 105659468A CN 201480057628 A CN201480057628 A CN 201480057628A CN 105659468 A CN105659468 A CN 1056594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portable terminal
coil
charging coil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76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59468B (zh
Inventor
岩渕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59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94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594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94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02J2310/46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for ICE-powered road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4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an electronic device, i.e. telephone, whose internal battery is under char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由于充电效率降低而停止充电的情况的原因在于,例如随着汽车的运转,便携式终端由于振动或惯性在设置板上表面上轻微移动。在这种的情况下,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以由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充电线圈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以上为条件,利用驱动部使充电线圈向与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之后,再次开始充电。

Description

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和使用其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便携式电话等便携式终端进行充电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和使用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电话等便携式终端的功能大幅提高,也增加了其耗电量。
因此,现在需要可以在包含汽车内的各种场合进行充电。作为近年来的趋势,能够不使用线缆的所谓无线充电备受关注。
作为可应对这种需求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提案有以下那样的装置。
即,该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具有:主体壳,其在上面配置有设置板;充电线圈,其在该主体壳内与设置板的下面侧相对且活动自如地设置;驱动装置,其使该充电线圈相对于设置板的下面侧移动;控制部,其与该驱动装置和充电线圈连接。
另外,在设置板设有作为检测设置于该设置板上表面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的位置检测装置的多个检测线圈(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71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使用便利性良好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具有:主体壳、检测部、充电线圈、驱动部、充电控制部、充电通信部、存储器。在主体壳的上面配置有设置板。检测部设于该设置板上或设置板的下方,检测存在于设置板上表面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充电线圈在主体壳内以与设置板的下面侧相对的状态配置成活动自如。驱动部使充电线圈在与设置板的下面侧相对的状态下移动。充电控制部与驱动部和充电线圈连接,充电通信部与充电控制部连接,进行与便携式终端的通信。存储器与充电控制部连接。在存储器中,在充电开始后的充电再次开始时,作为用于通过驱动部驱动充电线圈的基准,保持有用于判定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充电线圈的位置之差存在第一距离以上的第一设定距离和用于判定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充电线圈的位置之差存在第二距离(比第一距离小)以上的第二设定距离。充电控制部从便携式终端取得充电停止请求及停止理由时,停止充电,根据停止理由,将作为再次开始充电的基准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充电线圈的位置的判定距离设为第一设定距离或第二设定距离。充电控制部进行如下的控制,如果从检测部取得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充电线圈的位置的距离比判定距离大,则通过驱动部使充电线圈向与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之后,再次开始充电。根据该结构,实现所期望的目的。
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根据充电停止的理由,变更是否再次开始充电的判断基准。
另外,在充电开始时,通过驱动部使充电线圈在与设置板的下面侧相对的状态下移动之后,开始充电,因此,不需要顾虑放置便携式终端的场所,在该点上,使用便利性良好。
另外,在充电开始后的充电停止时,由于例如对便携式终端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低而判断为停止充电,且由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充电线圈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通过驱动部使充电线圈向与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之后,再次开始充电,因此,在该点上,使用便利性也良好。
即,在运转(驾驶)中,便携式终端进行移动,由此,产生与充电线圈的位置偏离,充电效率急剧降低,由此,经常产生充电停止。而且,运转(驾驶)中,大多情况下未察觉这种充电停止,因此,如果注意到,则经常产生不能充电的状况,这作为使用便利性差的指标被指出。
于是,充电停止的理由为例如在充电效率降低的情况下,随着汽车的运转,由于振动或惯性,便携式终端在设置板上表面上轻微移动的原因。在该情况下,由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充电线圈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比第一设定距离小)以上的情况下,通过驱动部使充电线圈向与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然后,再次开始充电。
因此,在例如汽车运转时等,不会成为不经意的停止充电的状态,可执行充电,因此,使用便利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设置于汽车车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上放置便携式终端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去除一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状态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的平面图;
图6是图2所示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的虚线部分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图2所示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的另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状态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的平面图;
图9是图2所示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的控制块图;
图10是图2所示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的动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说明上述现有例的课题。现有例中,如果将便携式终端放置于设置板的上表面,则放置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由检测线圈检测。使充电线圈向该检测场所移动,在该状态下开始充电,因此,不需要顾虑放置便携式终端的场所,在该点上得到较高的评价。
这种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中,在将充电线圈保持于该位置的状态下,开始充电。然后,在充满电或产生其它障碍(例如便携式终端的高温化或充电效率降低)的情况下,停止充电。
另外,在停止充电的状态下,设置板上表面上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移动时,例如判断为放置了另一便携式终端,使充电线圈再次向便携式终端的位置移动,从而再次开始充电。
例如,在将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设置于汽车车内的状态下,随着该汽车的运转,有时便携式终端在设置板上表面上移动。此时,如果该便携式终端的移动距离为设定距离以上,则当要再次开始充电时,可以阻止不经意的充电的再次开始。
但是,在充电停止的理由为充电效率降低且随着上述汽车的运转,便携式终端由于振动或惯性而在设置板上表面上轻微移动的原因的情况下,再次开始充电,这样的使用便利性良好。
即,当由于便携式终端移动而产生与充电线圈的位置偏离时,充电效率急剧降低,由此,经常产生充电停止。而且,运转中,大多情况下未察觉这种充电停止,因此,如果注意到,则经常产生不能充电的状况,这作为使用便利性差的指标被指出。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设置于汽车车内的例子。
图1中,在汽车1的车室2内的前方设置有方向盘3。另外,在方向盘3的侧方设置有显示音乐及汽车导航等图像的电子设备4。另外,在车室2内的电子设备4后方设置有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5。
如图2~图8所示,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5具备:在上面配置有设置板6的箱型的主体壳7、在主体壳7内以与设置板6的下面侧相对的状态按照水平方向活动自如地设置的充电线圈8、使充电线圈8相对于设置板6的下面侧并按照水平方向移动的驱动部9、与驱动部9和充电线圈8连接的充电控制部(图9的10)。
以下,详细说明各部分。首先,对设置板6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设置板6成为使表面板11、中板12、背面板13重合的结构。
另外,表面板11和背面板13由合成树脂形成,另外,中板12由陶瓷形成。即,成为来自充电线圈8的磁通按照将设置板6放置于图3的设置板6上的便携式终端15方向可通过那样的结构。
另外,在中间板12的表面设有图9的位置检测线圈14。
位置检测线圈14是上述专利文献1(特开2009-247194号公报)中使用的线圈,用于检测便携式终端15如图3那样放置于设置板6的上表面的哪一个位置。即,位置检测线圈14是设于设置板6或设置板6的下方,且检测存在于设置板6的上表面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的检测部的一例。
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如下结构,首先,使用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便携式终端15如图3那样放置于设置板6的上表面的哪一个位置,然后利用驱动部9使充电线圈8移动到与上述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线圈(图9的15a)相对的位置,然后开始充电。
接着,说明充电线圈8部分。如根据图4、图5理解那样,充电线圈8通过将引线圆环状地卷绕多圈而构成,其外周侧和下面侧以合成树脂制的保持体16覆盖的状态被保持。
另外,如图6那样,在保持体16的下面,朝向充电线圈8的下方延长的支承脚17通过合成树脂一体形成。
另外,在支承脚17的下表面和配置于支承脚17下方的金属制的支承板18的上表面之间设有0.3毫米的间隙。因此,在通常状态下,在充电线圈8移动时,支承脚17的下表面不会与支承板18的上表面接触。
此外,在支承板18的下方配置有控制基板19、主体壳7的下面板20,在支承板18的下表面和下面板20的上表面之间设有贯通控制基板19的支承体21。
即,如图2那样,在主体壳7的设置板6上未放置便携式终端15的状态下,设置板6如图1那样成为在车室2内露出的状态。
因此,有时也产生不留神将手放在设置板6上的状况,此时,成为对设置板6施加过重的状态。
于是,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6所示,使充电线圈8向主体壳7的中央移动,并利用充电线圈8、保持体16、支承脚17、支承板18支承上述的过重。
即,当成为这种对设置板6上施加过重的状态时,设置板6轻微向下方弯曲,但在该状态下,充电线圈8、保持体16、支承脚17也向下方移动,支承脚17的下表面与支承板18的上表面抵接。
其结果,上述过重经由设置板6、充电线圈8、保持体16、支承脚17并通过支承板18支承,由此,可以抑制设置板6及充电线圈8的损伤。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对过重的强度,设为将支承板18的下面侧经由支承体21支承于主体壳7的下面板20的结构。
另外,如果去除这种过重,则设置板6向上方弹性恢复,充电线圈8、保持体16也通过X轴方向驱动轴22、Y轴方向驱动轴23的弹性恢复向上方恢复,因此,支承脚17的下表面成为保持间隙地配置于支承板18的上表面上的状态。
因此,不会成为以后的充电线圈8移动时的障碍。
接着,对驱动部9进行说明。如图4、图5所示,驱动部9具有X轴方向驱动轴22和Y轴方向驱动轴23,这些X轴方向驱动轴22和Y轴方向驱动轴23各自的中间部分在保持体16的充电线圈保持部外与保持体16卡合。
即,在保持体16,以上下隔开规定间隔且交叉的状态设有X轴方向驱动轴22贯通的贯通孔(未图示)和Y轴方向驱动轴23贯通的贯通孔24,通过X轴方向驱动轴22和Y轴方向驱动轴23贯通该贯通孔,而成为卡合状态。
另外,在X轴方向驱动轴22的一端侧设有蜗轮25,在一端设有齿轮26,在另一端也设有齿轮26。
而且,蜗轮25与蜗杆27卡合,蜗杆27与电动机28连结。另外,两侧的齿轮26分别与齿轮板29卡合。因此,如果驱动电动机28,则蜗杆27旋转,由此,蜗轮25与X轴方向驱动轴22一起向X轴方向移动,由此,充电线圈8向X轴方向移动。
另外,在Y轴方向驱动轴23的一端侧设有蜗轮30,在一端设有齿轮31,在另一端也设有齿轮31。而且,蜗轮30与蜗杆32卡合,蜗杆32与电动机33连结。另外,两侧的齿轮31分别与齿轮板34卡合。因此,如果驱动电动机33,则蜗杆32旋转,由此,蜗轮30与Y轴方向驱动轴23一起向Y轴方向移动,由此,充电线圈8向Y轴方向移动。
此外,图4所示的挠性配线35是为了向充电线圈8进行通电而设置,挠性配线35的端部固定于上述的支承脚17的侧面。
另外,如图9所示,在充电控制部10经由X轴电动机控制部36连接电动机28,另外,经由Y轴电动机控制部37连接电动机33。
另外,在充电控制部10,经由充电驱动电路38连接充电线圈8,另外,在充电控制部10,连接有位置检测线圈14、与设置于设置板6上表面的便携式终端15进行信息通信的充电通信部39、存储器40、通知充电状态的显示部41。
另外,存储器40中,作为用于通过驱动部9驱动充电线圈8的基准,将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之差存在第一距离以上时的第一设定距离(例如10mm)和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之差存在第二距离(比上述第一距离小)以上时的第二设定距离(例如6mm)分别作为数据保存。
另外,便携式终端15为普通的终端,具备终端充电线圈15a和与终端充电线圈15a连接的充电电池42、控制部43。
另外,在控制部43中连接有显示器44、操作部45、扬声器46、通信部47、存储器48、充电通信部49。
此外,充电通信部49根据WPC(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PowerConsortium),在与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5的充电通信部39之间进行与充电相关的各种信息通信。
例如,将来自便携式终端15侧的充电要求、充电容量等从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通信部49向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5的充电通信部39传递,由此,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电池42进行最佳充电。
另外,在通过该充电信息传递,将充电电池42充满电情况下,停止充电。
另外,在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5侧(或也可以在便携式终端15侧)测量充电效率,当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低时,停止充电。
例如,随着汽车1的运转,由于振动或惯性,便携式终端15在设置板6上表面上移动时,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5的充电线圈8和便携式终端15的终端充电线圈15a成为偏离的状态,作为其结果,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下低,因此,在该情况下,暂时停止充电。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但由于例如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而停止充电时,使充电再次开始规定次数(例如两次)。
另外,作为此时再次开始充电的条件,为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5的充电线圈8和便携式终端15的终端充电线圈15a偏离,但此时,相对于偏离的基准使用比作为充满电时的基准的第一设定距离(10mm)小的第二设定距离(6mm)。
具体而言,在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的情况下,首先,通过驱动部9使充电线圈8向与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接着,再次开始(重试)充电。
而且,再次开始充电后,也进行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是否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判定。本实施方式中,该状态(充电效率低下)下的充电的再次开始(重试)设为例如两次。
而且,为了进行这种动作,在图9的充电控制部10上连接有重试计数器(retrycounter)50。
即,充电控制部10在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开始后,根据充电通信部39、49的充电通信信息,在由于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而判断为停止充电。
在该情况下,向重试计数器50进行计数输入,当重试计数器50的计数成为设定计数值(上述两次)以上时,结束向充电线圈8的通电再次开始。
此外,在充电停止不是向上述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的情况下,利用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
仅在该检测出的位置分离第一设定距离(10mm)以上的情况下,通过驱动部9使充电线圈8向与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然后,再次开始充电。
以下,详细说明这种动作。首先,当接通图9、图2的电源开关51时,将来自(图10的S1)电源部52的电力供给至充电控制部10。
于是,该充电控制部10进行充电线圈8是否如图4那样存在于中点的确认(图10的S2)作为初始化处理。
该确认可以根据X轴电动机控制部36、Y轴电动机控制部37存储的电动机28、33的驱动量进行判别。
而且,在判断为充电线圈8不存在于中点的情况下,利用充电控制部10使充电线圈8向中点移动,在该中点成为充电待机状态。
接着,将重试计数器50设为清零状态(图10的S3)。
然后,充电控制部10使用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便携式终端15如图3那样放置于设置板6的上表面的哪一个位置(图10的S4,S5)。
此外,放置有便携式终端15的场所,实际上是内置便携式终端15的终端充电线圈15a的场所。
然后,充电控制部10经由X轴电动机控制部36、Y轴电动机控制部37驱动电动机28、33,使充电线圈8向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保有的终端充电线圈15a的位置移动(图10的S6),之后,经由充电驱动电路38开始充电(图10的S7)。
另外,在该充电中,通过与特开2009-247194号公报相同的动作,判定是否需要继续充电(充电是否完成)(图10的S8),当充电完成(充满电)时,充电控制部10结束充电动作(图10的S9)。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来自便携式终端15侧的充电要求、充电容量等从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通信部49向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5的充电通信部39侧传递,由此,对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电池42进行最佳充电。
另外,在进行了这种充电停止通信的情况下,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5的充电控制部10(或也可以是便携式终端15侧)判定该情况是否由于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
例如,随着汽车1的运转,便携式终端15由于振动或惯性在设置板6上表面上移动时,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5的充电线圈8和便携式终端15的终端充电线圈15a成为偏离的状态。
其结果,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因此,在该情况下,暂时停止充电。
另外,在该情况下(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如果是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的条件,首先,利用驱动部9使充电线圈8向与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然后,再次开始(重试)充电。
而且,在再次开始充电后,也进行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是否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判定,但本实施方式中,再次开始(重试)该状态(充电效率降低)下的充电设为例如两次。
另外,图10的S9中,当停止充电时,充电控制部10判定充电停止的理由是否为“由于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如果为否,接着,作为用于充电开始的条件,则将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是否分离第一设定距离(10mm)以上用作判断材料(图10的S10、S11)。
该状态为例如充满电的状态,此时,接着,利用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便携式终端15的有无、位置(图10的S12)。
例如,在成为上述的充满电的情况下,在设置板6上的相同位置存在便携式终端15,因此,图10的S13中,成为“有”,接着,在图10的S14中,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未分离第一设定距离(10mm)以上,因此,成为“否”,接着,返回图10的S12,循环图10的S12、13、14。
即,在充满电的情况下,则继续充电停止状态。
但是,即使在该充满电状态下,在设置板6上放置另一便携式终端15时,在图10的S13中,也产生不存在便携式终端15的状态,因此,使重试计数器50清零(图10的S15),然后返回图10的S4。
即,该处理(图10的S4)中,检测下一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然后开始充电动作。
与之相对,如果充电停止的理由为“由于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则图10的S10中,成为“是”,因此,首先向重试计数器50进行计数输入(图10的S16),接着,进行重试计数器50的计数是否成为设定计数值(例如3次)以上的判定(图10的S17)。
例如,随着汽车1的运转,便携式终端15由于振动或惯性在设置板6上表面上移动时,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5的充电线圈8和便携式终端15的终端充电线圈15a成为偏离的状态,其结果,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因此,在该情况下,暂时停止充电。
但是,当在这种便携式终端15的微移动状态下停止充电时,有时现实中也难以在汽车1内进行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
于是,本实施方式中,便携式终端15的微移动产生至两次时,再次开始充电。
即,如果便携式终端15的微移动进行两次,则在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部9使充电线圈8向与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之后,再次开始(重试)充电(图10的S17、S18)。
即,此时,在下面的图10的S12中,利用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便携式终端15的“有”,接着,在(图10的S13)中,由于为“具有便携式终端15”,因此,进入图10的S14。
这此次的图10的S14中,为经由上述图10的S18的状态,因此,设定距离成为第二设定距离(6mm),在该处理(图10的S14)中,进行便携式终端15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是否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的判定。
即,如果充电停止的理由为“由于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则作为再充电开始的条件,为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
该情况如上所述在汽车1的运转时产生的可能性高,此时,为便携式终端15在设置板6上表面上微移动的状态,因此,作为设定条件,为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
而且,如果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则图10的S14成为“是”,进入图10的S19,在该处理(图10的S19)中,确认设定条件为第二设定距离(6mm)后(是),返回图10的S4,并执行再充电动作。
即,随着汽车1的运转,在便携式终端15在设置板6上表面上微移动的状态下,不会成为继续充电停止状态,使用便利性极佳。
但是,无论这样再次开始充电,由于是“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因此,停止充电。
例如,在便携式终端15和设置板6上表面间介设有异物的状态下,即使再次开始充电,由于是“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因此,停止充电。
此时,在图10的S16中,对重试计数器50进行计数输入(图10的S16),接着,进行重试计数器50的计数是否成为设定计数值(例如3次)以上的判定(图10的S17),以后经由图10的S18、S12、S13、S14、S19、S4等,再次开始充电。
但是,即使再次开始两次充电,在便携式终端15和设置板6上表面间介设有异物的状态下,由于是“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因此,停止充电。
于是,本实施方式中,在是“由于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而再次开始充电的情况下,当再充电动作成为第3次时,重试计数器50的计数是否成为设定计数值(例如3次)以上的判定成为“否”(图10的S17),因此,然后进入图10的S11。
这样,作为用于再充电的判断,使用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是否分离第一设定距离(10mm)以上(图10的S11)。
于是,经由图10的S11、S12、S13,在图10的S14中,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不会分离第一设定距离(10mm)以上,因此,返回至图10的S12,充电成为停止状态。
即,在便携式终端15和设置板6上表面间介设有异物的状态下,充电设为停止状态。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在充电开始时,利用驱动部9使充电线圈8在与设置板6的下面侧相对的状态下移动后,开始充电,因此,不需要顾虑放置便携式终端15的场所,在该点上,使用便利性良好。
另外,在充电开始后的充电停止时,在由于是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以外的原因而判断为停止充电,且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一设定距离(10mm)以上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部9使充电线圈8向与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然后,再次开始充电。
因此,在停止充电的状态下,在将另一便携式终端15放置于设置板6上表面上的情况下,再次使充电线圈8向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移动,再次开始充电,在该点上,使用便利性也良好。
另外,在充电开始后的充电停止时,在由于是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而判断为停止充电,且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部9使充电线圈8向与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然后,再次开始充电。因此,在该点上,使用便利性也良好。
即,在运转中,由于便携式终端15进行移动,产生与充电线圈8的位置偏离,且充电效率急剧降低,由此,经常产生充电停止。而且,在运转中,未察觉这种充电停止,如果注意到,则不能进行充电,这作为使用便利性差的指标被指出。
于是,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例如充电停止的理由为在充电效率降低的情况下,随着汽车的运转,便携式终端由于振动或惯性在设置板上表面上轻微移动的原因。
在该情况下,以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为条件,利用驱动部9使充电线圈8向与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然后,再次开始充电。
因此,例如,在汽车运转时等不会成为不经意停止充电的状态,可执行充电,因此,使用便利性良好。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设置板6上设置有位置检测线圈14,但也可以在设置板6的下方设置位置检测线圈14。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中,在充电开始时,利用驱动部使充电线圈在与设置板的下面侧相对的状态下移动后开始充电,因此,不需要顾虑放置便携式终端的场所,在该点上,使用便利性良好。
另外,在充电开始后的充电停止时,在由于是向便携式终端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以外的原因而判断为停止充电,且由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充电线圈的位置分离第一设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部使充电线圈向与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后再次开始充电。通过该结构,在停止充电的状态下将另一便携式终端放置于设置板上表面上时,再次使充电线圈向便携式终端的位置移动,并再次开始充电,在该点上,使用便利性良好。
另外,在充电开始后的充电停止时,在由于是向便携式终端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而判断为停止充电,且由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充电线圈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部使充电线圈向与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后再次开始充电,因此,在该点上,使用便利性也良好。
即,在运转中,由于便携式终端进行移动,产生与充电线圈的位置偏离,且充电效率急剧降低,由此,经常产生充电停止。而且,在运转中,大多情况下未察觉这种充电停止,因此,如果注意到,则经常产生不能充电的状况,这作为使用便利性差的指标被指出。
于是,充电停止的理由是在充电效率降低的情况下,例如,随着汽车的运转,便携式终端由于振动或惯性在设置板上表面上轻微移动的原因,因此,在该情况下,在由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充电线圈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部使充电线圈向与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后再次开始充电。
因此,例如,在汽车运转时等不会成为不经意停止充电的状态,可执行充电,因此,使用便利性良好。
因此,可期待作为车载用及家庭用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的灵活运用。
符号说明
1汽车
2车室
3方向盘
4电子设备
5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
6设置板
7主体壳
8充电线圈
9驱动部
10充电控制部
11表面板
12中板
13背面板
14位置检测线圈
15便携式终端
15a终端充电线圈
16保持体
17支承脚
18支承板
19控制基板
20下面板
21支承体
22X轴方向驱动轴
23Y轴方向驱动轴
24贯通孔
25蜗轮
26齿轮
27蜗杆
28电动机
29齿轮板
30蜗轮
31齿轮
32蜗杆
33电动机
34齿轮板
35挠性配线
36X轴电动机控制部
37Y轴电动机控制部
38充电驱动电路
39充电通信部
40存储器
41显示部
42充电电池
43控制部
44显示器
45操作部
46扬声器
47通信部
48存储器
49充电通信部
50重试计数器
51电源开关
52电源部

Claims (6)

1.一种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具备:
主体壳,其在上面配置有设置板;
检测部,其设于所述设置板上或所述设置板的下方,检测存在于所述设置板上表面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
充电线圈,其在所述主体壳内以与所述设置板的下面侧相对的状态配置为活动自如,
驱动部,其使所述充电线圈在与所述设置板的下面侧相对的状态下移动;
充电控制部,其与所述驱动部和所述充电线圈连接;
充电通信部,其与所述充电控制部连接,进行与所述便携式终端的通信,所述充电控制部从所述便携式终端取得充电停止请求及停止理由时,停止充电,根据所述停止理由,将作为再次开始充电的基准的所述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所述充电线圈的位置的判定距离设为第一设定距离或比所述第一设定距离小的第二设定距离,
所述充电控制部进行如下的控制,如果从所述检测部取得的所述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所述充电线圈的位置的距离比所述判定距离大,则通过所述驱动部使所述充电线圈向与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之后,再次开始充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充电控制部在充电开始时,通过所述驱动部使所述充电线圈在与所述设置板的下面侧相对的状态下移动之后开始充电,
在所述充电开始后的充电停止时,在由于是向便携式终端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而判断为停止充电,且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所述充电线圈的位置分离所述第二设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驱动部使所述充电线圈向与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之后,再次开始充电,
在所述充电开始后的充电停止时,在由于是向所述便携式终端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以外的原因而判断为停止充电,且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所述充电线圈的位置分离所述第一设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驱动部使所述充电线圈向与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之后,再次开始充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其中,
在所述充电控制部连接重试计数器,所述充电控制部在开始向便携式终端充电后,根据所述充电通信部的充电通信信息,在由于是向便携式终端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而判断为停止充电的情况下,向重试计数器进行计数输入,当所述重试计数器的计数成为设定计数值以上时,结束向所述充电线圈的通电再次开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充电控制部根据来自便携式终端的停止请求停止向所述充电线圈的通电,接着,在判断为所述停止请求是由于向便携式终端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的情况下,向重试计数器进行计数输入,之后,再次开始向所述充电线圈的通电,接着,当所述重试计数器的计数成为设定计数值以上时,结束向所述充电线圈的通电再次开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充电控制部根据来自便携式终端的停止请求停止向充电线圈的通电,接着,在判断为所述停止请求是由于向便携式终端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的情况下,进行向所述重试计数器的计数输入,并且将所述充电线圈的可动基准设为所述第二设定距离,之后,在判断为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和所述充电线圈的位置分离所述第二设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驱动部使所述充电线圈向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的位置移动之后,再次开始向所述充电线圈的通电,接着,当所述重试计数器的计数成为设定计数值以上时,结束向所述充电线圈的通电再次开始。
6.一种汽车,其具备:
车室;
配置于所述车室内的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
CN201480057628.3A 2013-10-21 2014-10-20 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和使用其的汽车 Active CN1056594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8082 2013-10-21
JP2013218082 2013-10-21
PCT/JP2014/005299 WO2015059912A1 (ja) 2013-10-21 2014-10-20 携帯端末充電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9468A true CN105659468A (zh) 2016-06-08
CN105659468B CN105659468B (zh) 2018-09-11

Family

ID=52992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7628.3A Active CN105659468B (zh) 2013-10-21 2014-10-20 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和使用其的汽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14711B2 (zh)
EP (1) EP3062415B1 (zh)
JP (1) JP6398087B2 (zh)
CN (1) CN105659468B (zh)
WO (1) WO201505991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3335A (zh) * 2016-06-14 2019-01-04 英特尔公司 车辆感应功率传输系统和方法
CN110893778A (zh) * 2018-08-22 2020-03-20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动态式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06893A (zh) * 2015-05-25 2015-10-28 福建联迪商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密码键盘的充电系统及充电底座
KR102412315B1 (ko) * 2015-06-19 2022-06-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 상태에 대한 알림을 제공하는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10790703B2 (en) * 2016-12-19 2020-09-29 Koji Yoden Smar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between devices
US10566822B2 (en) 2017-07-28 2020-02-18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Providing a movable charging coil
KR102081413B1 (ko) * 2017-12-15 2020-02-25 경문건 전력손실 추적 기반의 자율 무선충전 시스템 및 방법
JP7253996B2 (ja) 2019-07-29 2023-04-07 株式会社Subaru 車載用の非接触充電装置及び車両
WO2023249085A1 (ja) * 2022-06-24 2023-12-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充電装置
KR102644778B1 (ko) * 2023-02-10 2024-03-08 주식회사 스마트아이디어 스마트기기 충전 보관장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09762A (ja) * 2006-10-24 2008-05-08 Olympus Imaging Corp 電力伝送装置
CN101425702A (zh) * 2007-09-26 2009-05-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包括无触点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物
JP2009189087A (ja) * 2008-02-04 2009-08-20 Fujifilm Corp 無接点充電装置
JP2009247194A (ja) * 2007-12-18 2009-10-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充電台
CN101689765A (zh) * 2007-06-29 2010-03-31 微软公司 用于为便携式设备供电的感应供电表面
CN102356530A (zh) * 2009-01-06 2012-02-15 捷通国际有限公司 感应电源
JP2013106427A (ja) * 2011-11-14 2013-05-30 Ntt Docomo Inc ワイヤレス充電器、異物検出方法
US20130162202A1 (en) * 2011-12-22 2013-06-27 Primax Electronics Ltd. Wireless charg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4442B (zh) * 2008-03-17 2013-12-04 鲍尔马特技术有限公司 感应传输系统
US9407327B2 (en) * 2009-02-13 2016-08-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for chargeable and charging devices
CN102349214A (zh) * 2009-03-17 2012-02-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供电系统
JP5362453B2 (ja) * 2009-06-16 2013-12-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充電台
KR20120099571A (ko) * 2009-06-25 2012-09-11 다나신덴기가부시키가이샤 2차원 이동 기구를 탑재한 무접점 충전기
US8525471B2 (en) * 2009-12-28 2013-09-03 Toyoda Gosei Co., Ltd Moveable magnet and panel assembly useful in a vehicle
JP6002931B2 (ja) * 2011-12-07 2016-10-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車載用充電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09762A (ja) * 2006-10-24 2008-05-08 Olympus Imaging Corp 電力伝送装置
CN101689765A (zh) * 2007-06-29 2010-03-31 微软公司 用于为便携式设备供电的感应供电表面
CN101425702A (zh) * 2007-09-26 2009-05-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包括无触点电力传送装置的结构物
JP2009247194A (ja) * 2007-12-18 2009-10-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充電台
JP2009189087A (ja) * 2008-02-04 2009-08-20 Fujifilm Corp 無接点充電装置
CN102356530A (zh) * 2009-01-06 2012-02-15 捷通国际有限公司 感应电源
JP2013106427A (ja) * 2011-11-14 2013-05-30 Ntt Docomo Inc ワイヤレス充電器、異物検出方法
US20130162202A1 (en) * 2011-12-22 2013-06-27 Primax Electronics Ltd. Wireless charge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3335A (zh) * 2016-06-14 2019-01-04 英特尔公司 车辆感应功率传输系统和方法
CN110893778A (zh) * 2018-08-22 2020-03-20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动态式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62415A1 (en) 2016-08-31
EP3062415A4 (en) 2016-11-23
CN105659468B (zh) 2018-09-11
US20160261135A1 (en) 2016-09-08
US10014711B2 (en) 2018-07-03
EP3062415B1 (en) 2018-09-19
JPWO2015059912A1 (ja) 2017-03-09
JP6398087B2 (ja) 2018-10-03
WO2015059912A1 (ja) 2015-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9468A (zh) 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和使用其的汽车
CN103283110B (zh) 非接触充电装置
JP5782390B2 (ja) 情報通知装置
EP3121057B1 (en) Parking assistance apparatus and system
EP2887498B1 (en) Moving parking facility
US9758048B2 (en) Vehicle power-supplying system
JP6233725B2 (ja) 無接点充電システム
JP6446086B2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2228165A (ja) 電気自動車充電制御システム
JP6364625B2 (ja) 無接点充電装置と、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JP2013228238A (ja) 車両用情報提供システム、端末装置、および、サーバー
WO2011114942A1 (ja) 移動体給電装置
JP2010004620A (ja) 車両用充電装置および車両用充電システム
JPWO2015098038A1 (ja) 携帯端末充電装置と、それ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JP2010233394A (ja) 受電支援装置、受電支援方法、及び受電支援プログラム
KR101649639B1 (ko) 데이터 갱신 장치 및 그 방법
JP5906384B2 (ja) 無接点充電装置、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接点充電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
JP2018085912A (ja) 車両、車両充電装置、車両充電システム及び車両充電方法
JP2012004717A (ja)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6340559B2 (ja) 携帯端末充電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
CN104106193B (zh) 车载用充电装置及搭载了该装置的汽车
CN114256903A (zh) 无线充电装置及方法
JP2020129910A (ja) 電動車両の警報装置
US20220258631A1 (en) Charging apparatus
JP2014166130A (ja) 携帯端末充電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18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