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9431A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9431A
CN105659431A CN201480056145.1A CN201480056145A CN105659431A CN 105659431 A CN105659431 A CN 105659431A CN 201480056145 A CN201480056145 A CN 201480056145A CN 105659431 A CN105659431 A CN 1056594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ing
sidewall
lid body
fluid
air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614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59431B (zh
Inventor
胁田惠
胁田惠一
斗野纲士
大坂伸郎
大坂伸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GK Insula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Insula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Insulators Ltd filed Critical NGK Insula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59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9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594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94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36Accumula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M10/05-H01M10/34
    • H01M10/39Accumula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M10/05-H01M10/34 working at high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36Accumula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M10/05-H01M10/34
    • H01M10/39Accumula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M10/05-H01M10/34 working at high temperature
    • H01M10/3909Sodium-sulfu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3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or thermally condu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8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thermal insulation or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e.g. from corro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无需根据负荷的高低来改变绝热容器的绝热结构,即可进行最佳运转。二次电池具有:绝热结构的箱体(14),其上表面具有开口,内部收纳有组合电池(18);绝热结构的盖体(20),其封闭箱体(14)的开口;及风道(50),其至少设置在箱体(14)与盖体(20)之间,流体在其内部流通。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冷却装置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由系统内的多个发电机、蓄电池等来实施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电力系统的用电功率和供给功率的调整。另外,较多情况下,也由多个发电机或蓄电池等实施来自自然能源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与计划输出功率之差的调整、或来自自然能源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的变动缓和。蓄电池相比于一般的发电机能高速变更输出功率,这在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来自自然能源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与计划输出功率之差的调整、电力系统的用电功率和供给功率的调整方面是有效的。
并且,作为与电力系统连接的高温操作型蓄电池,例如能举出钠-硫电池(以下,记作NaS电池)。该NaS电池是由固体电解质管隔离收纳作为活性物质的金属钠以及硫的结构的高温二次电池。因此,NaS电池若被加热至约300℃,则通过熔融的两活性物质的电化学反应而产生规定的能源。并且,通常,NaS电池以将多个单电池立设集合并相互连接而成的模块电池的形式使用。即,模块电池具有如下结构,将串联连接多个单电池的电路(电路串)并联连接来构成组块,进而在将该组块至少串联连接两个以上的基础上容纳在绝热容器中。
在NaS电池的使用中,将多个绝热容器在垂直方向上进行装载(层叠),构成一个模块列,再将多个该模块列并列设置,构成一个箱体(package)。并且,设置控制箱体的各模块电池的控制装置(参照例如特开2004-55373号公报)。
在特开2004-55373号公报中,作为箱体内的温度调节方法,在箱体下部或侧面还具备与外部相通的进气开口部,在箱体上部具有与外部相通的排气开口部,并使得可改变排气开口部的开口率。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夏季或冬季等电力系统的负荷较高时,由于放电输出较高,或者时间较长,因此存在NaS电池的发热量超过真空绝热容器的热损失,产生向绝热容器内部蓄热的情况。若发热量与热损失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产生蓄热,则NaS电池的绝热容器的内部温度会过度上升。即使具有电池容量,若温度超过360℃,也会成为不良情况的原因,不优选。因此,可以考虑,例如将收纳有组合电池的箱体设置为真空绝热结构,将封闭箱体的开口的盖体设置为大气绝热结构,从而避免绝热容器内的蓄热。
另一方面,春季或秋季等电力系统的负荷较低时,或例如风力发电等发电变动平均化时,由于放电时间较短,因此存在NaS电池的发热量低于绝热容器的热损失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为了良好地保持NaS电池工作,存在用于电池模块温度维持的加热器的消耗功率变得过大的情况。如果加热器的消耗功率过大,则用来表示放电功率量相对于NaS电池的消耗功率量(充电功率量+加热器功率量)的比的充放电效率会降低,不优选。因此,可以考虑将绝热容器的箱体以及盖体一并设置为真空绝热结构,利用绝热容器内的蓄热,抑制充放电效率降低。
这样地,为了二次电池的最佳运转,根据负荷的高低,可列举改变绝热容器的绝热结构,但是对全部绝热容器都实施这样的方法是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根据负荷的高低,无需改变绝热容器的物理绝热结构,即可进行最佳运转。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绝热结构的箱体,其上表面具有开口,内部收纳有由多个单电池构成的组合电池;绝热结构的盖体,其封闭所述箱体的所述开口;及风道,其至少设置在所述箱体与所述盖体之间,流体在其内部流通。即,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从外部引入流体,所述流体在其内部流通,并向外部排出所述流体的风道。此处,外部表示二次电池的外部。
首先,春季或秋季等电力系统的负荷较低时,或例如风力发电等发电变动平均化时,由于放电时间较短,因此在以往,存在NaS电池的发热量低于绝热容器的热损失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存在充放电效率降低的可能。但是,在该二次电池中,由于将箱体以及盖体一并设置为绝热结构,因此能够利用箱体内的蓄热,即使使用了加热器功率,仅需较少功率即可,从而能够抑制充放电效率降低。
另一方面,夏季或冬季等电力系统的负荷较高时,由于放电输出较高,或者时间较长,因此存在NaS电池的发热量超过二次电池的热损失的可能。特别是在二次电池中,由于将箱体以及盖体一并设置为绝热性较高的绝热结构,因此存在箱体内的蓄热导致箱体的内部温度过度上升的可能。但是,在该二次电池中,至少具有设置在箱体与盖体之间,且流体在其内部流通的风道。因此,从二次电池的外部,冷却的流体在二次电池内的风道流通,吸收热量,进而高温的流体向二次电池的外部排出,箱体内的热量被排出至箱体外。即,箱体内得到散热。由此,即使箱体以及盖体都是如真空绝热容器那样的具有较高绝热性的容器,箱体内也能被有效地冷却。其结果,即使放电输出较高,或者时间较长,也能够使箱体内的温度维持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可以使箱体内的组合电池在最佳工作环境下运转。
[2]在本发明中,所述风道是金属制,所述二次电池可具有板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组合电池与所述风道之间,至少具有电绝缘性。在此情况下,即使风道是金属制,也能够防止风道与组合电池接触,从而能够避免单电池之间的短路。
[3]在本发明中,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盖体的下面,在所述风道与所述组合电池之间也可以设置有砂。由于砂的导热系数较小,风道内的流体的温度由于高度方向的热传导,在到达组合电池前得到缓和,从而能够使组合电池内的单电池的高度方向的温度更加均匀。
[4]在本发明中,在所述箱体与所述组合电池的间隙以及所述箱体与所述盖体之间填充有砂,所述风道可以至少具有朝向所述组合电池延伸的多个鳍片。此外,作为所述鳍片,可以列举平板形鳍片、波形鳍片、片状鳍片等。
在此情况下,即使在箱体与盖体之间填充有砂,也能够提高从组合电池向风道的热传导,从而能够有效地使箱体内的温度降低。另外,通过安装鳍片,风道的结构刚性变高,能够防止高温的箱体与管路内的低温流体导致的热变形。由此,风道之中,至少能够使将箱体内产生的热量与流体一同输送的部分(热量输送部)的管路的整体维持在优选的高度范围。
[5]在本发明中,所述风道可以具有:金属制的流体导入部,其被导入流体;金属制的热量输送部,其设置在所述流体导入部的下游侧,并且设置在所述盖体与所述箱体之间,至少将所述箱体内产生的热量与所述流体一同输送;及金属制的散热部,其设置在所述热量输送部的下游侧,将所述热量与所述流体一同向外侧排出。
由此,通过流体导入部导入至热量输送部的流体,在箱体与盖体之间流通。通常而言,由于组合电池产生的热量朝向上方(盖体)传播,因此向上方传播的热量与在风道流动的流体一同向下游侧输送,经由散热部向箱体外排出。
[6]在此情况下,所述盖体可以具备顶壁以及檐,以封闭所述箱体的上表面开口的方式设置,所述流体导入部可以沿着所述箱体的第一侧壁,并且朝向所述盖体的所述檐与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所述热量输送部可以设置在所述盖体的所述顶壁与所述箱体之间,所述散热部可以从与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和所述盖体的所述檐之间开始,沿着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二侧壁设置。
在同时具有真空绝热结构的箱体与盖体之间,能够容易地设置风道,而且能够在由组合电池产生的热量传播的部分设置热量输送部。
[7]而且,所述箱体的至少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可以分别是金属制,所述流体导入部可以与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一侧壁分离设置,所述散热部可以与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二侧壁接触设置。
假设流体导入部与第一侧壁接触,则箱体内的热量通过第一侧壁到达流体导入部,供给至风道的阶段的流体温度上升,存在无法发挥作为制冷剂的作用的可能。但是,通过将流体导入部与箱体的第一侧壁分离设置,能够避免发生这样的不良情况,能够使作为制冷剂发挥作用的流体导入至热量输送部。通过使散热部与箱体的第二侧壁接触设置,能够使通过热量输送部输送的热量,除了从散热部与流体一同排出以外,还能达到金属制箱体的第二侧壁,向外部释放,因此能够有效地排出热量。
[8]在此情况下,在所述流体导入部与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可以夹置缓冲材料。能够容易地使流体导入部与箱体的第一侧壁分离设置。
[9]所述缓冲材料优选具有隔热功能。在此情况下,可以用绝热材料构成缓冲材料。能够防止箱体内的热量通过第一侧壁到达流体导入部。
[10]所述流体导入部具有:流体供给部,其被供给来自于设置在外部的风扇的流体;流体引导部,其将供给至所述流体供给部的所述流体引导至所述热量输送部,在所述流体引导部的所述流体的引导方向可以为:沿着以相对于所述流体供给部的所述流体的供给方向为法线的面,并且朝向所述盖体的顶壁的方向。由此,能够使从风扇输出的流体顺利地流通至热量输送部。
[11]在此情况下,所述流体供给部具有气室,所述气室的出口的管路可以变狭窄。由此,能够使气室内流体的压力上升至一定并使其流通,从而能够以一定的流速流动,且不会使管路内的流动发生偏斜。
[12]在本发明中,在所述散热部的流体的温度,相对于所述流体导入部的流体的温度,优选在+60℃以下。更加优选在+40℃以下。通过减小流体导入部与散热部的温度倾斜,能够减小箱体内部的单电池之间的冷却引起的温度差,从而能够使单电池均匀地老化。另外,由于向外部排出的流体温度与室温基本无差别,因此能够防止维护操作时的烧伤。
[13]在此情况下,所述风道的宽度方向可以是所述单电池的并联方向,所述风道的长度方向可以是所述单电池的串联方向。
[14]在本发明中,所述流体导入部、所述热量输送部以及所述散热部的各所述管路的高度优选为10-30mm。如果不足10mm,则压力损失变大。因此,在为了强制冷却而将风扇等用作流体驱动装置的方式中,需要使风扇的驱动能力变大。这会导致风扇的尺寸或驱动功率变高,作为电池的能量密度或系统效率降低,同时还导致成本的高额化,因此不优选。若超过30mm,则存在热量输送部内发生对流、箱体内的热量容易排出、绝热性能受到损失的可能。
[15]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使所述盖体与所述风道一体化。由此,与将盖体和风道作为单独的零件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盖体与风道重叠部分的两片金属部成为一片,将会减小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部分的面积(散热面积)。另外,由于部件数量减少,二次电池的组装变得容易,能够实现组装工时的削减、组装时间的缩短。
[16]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盖体可以具备顶壁以及檐,以封闭所述箱体的上表面开口的方式设置,所述流体导入部可以沿着所述箱体的第一侧壁,并且朝向所述盖体的所述檐与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所述热量输送部可以设置在所述盖体的所述顶壁与所述箱体之间,并且从所述箱体的中央部分向周边部分呈螺旋状进行配管,所述散热部从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盖体的所述檐之间沿着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一侧壁设置。
[17]或者,在本发明中,所述盖体可以具备顶壁以及檐,以封闭所述箱体的上表面开口的方式设置,所述流体导入部具有形成于所述盖体的所述顶壁的中央部的贯通孔,所述热量输送部设置在所述盖体的所述顶壁与所述箱体之间,至少将所述箱体内产生的热量与通过所述贯通孔导入的所述流体一同输送,所述散热部至少具有:第一散热部,其从所述箱体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盖体的所述檐之间沿着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一侧壁设置;及第二散热部,其从与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与所述盖体的所述檐之间沿着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二侧壁设置。
[18]或者,在本发明中,所述盖体可以具备顶壁以及檐,以封闭所述箱体的上表面开口的方式设置,所述流体导入部具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形成于所述盖体的所述檐的一侧的侧壁,所述热量输送部设置在所述盖体的所述顶壁与所述箱体之间,至少将所述箱体内产生的热量与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孔导入的所述流体一同朝向所述散热部输送,所述散热部具有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形成于与所述盖体的所述檐的所述一侧的侧壁相对的另一侧的侧壁。
[19]在本发明中,具有:加热器,其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及绝热材料,其设置在所述风道与所述箱体之间,且比所述箱体的开口面积窄,所述箱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所述绝热材料可以在所述箱体中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所述第一侧壁为基于所述风道的流体的导入侧。
若冷却的流体供给至风道,则由于流体的温度较低,因此存在如下情况:根据其温度差,较多的热量被带走,在箱体内,作为流体导入侧的第一侧壁附近被冷却,箱体内的温度分布发生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加热器通电,进行流体的导入及向加热器通电,因此存在系统效率降低的可能。
因此,在使流体的导入侧靠近第一侧壁的情况下,通过在风道与箱体之间设置绝热材料,可以降低第一侧壁附近的温度。其结果,即使在导入流体的过程中,也不需要向加热器通电,从而能够抑制系统效率降低,因此更加优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二次电池,根据负荷的高低,无需改变绝热容器的绝热结构,即可进行最佳运转。
附图说明
图1中,图1A是省略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一部分示出的纵剖视图,图1B是从上表面看二次电池的箱体时示出的俯视图。
图2中,图2A是分解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示出的纵剖视图,图2B是示出空气导入部的一个结构例的主视图。
图3是省略收纳于箱体内的组合电池的一部分示出的电路图。
图4是示出风道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冷却控制部以及加热器控制部的一例的框图。
图6是从空气的导入方向看盖体、箱体以及风道时示出的纵剖视图。
图7中,图7A是省略第一变形例的二次电池的一部分示出的纵剖视图,图7B是从上表面看第一变形例的箱体及风道时示出的俯视图。
图8是省略第二变形例的二次电池的一部分示出的纵剖视图。
图9中,图9A是省略第三变形例的二次电池的一部分示出的纵剖视图,图9B是从上表面看二次电池的箱体时示出的俯视图。
图10是在第三变形例中,省略使绝热材料一部分露出设置的状态的一部分示出的纵剖视图。
图11中,图11A是在第三变形例中,从空气的导入方向看沿着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分别设置绝热材料的状态时示出的纵剖视图,图11B是从上表面看第三变形例的二次电池的箱体时示出的俯视图。
图12中,图12A是在第三变形例中,从上表面看沿着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分别设置绝热材料的箱体时示出的俯视图,图12B是在第三变形例中,从上表面看沿着第一侧壁-第四侧壁分别设置绝热材料的箱体时示出的俯视图。
图13中,图13A是省略第四变形例的二次电池的一部分示出的纵剖视图,图13B是省略第五变形例的二次电池的一部分示出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A-图13B,对将本发明的二次电池适用于例如NaS电池的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
如图1A-图2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具有例如由钢材构成的基座12、载置固定在该基座12上的箱体14、收纳在箱体14内包含多个单电池16的组合电池18、及封闭箱体14的开口的盖体20。单电池16例如具有圆筒状,轴向朝着垂直方向收纳在箱体14内。
另外,在箱体14的底面以及内壁面分别设置有使箱体14内的温度上升时使用的加热器22。而且,为了能够应对单电池16损坏、异常加热,或活性物质泄露等,硅砂24填充在箱体14与组合电池18之间的间隙。
箱体14具有例如接近长方体的形状,具备四个侧壁以及底壁,上表面开口。箱体14由例如由不锈钢制成的板材构成,其本身形成为具有中空部26的箱状。中空部26是气密密封的密闭空间,通过未图示的真空阀使中空部26与外部空间可连通的结构。在中空部26装填使用粘结剂使玻璃纤维固化成板状多孔的真空隔热板材28,从而使箱体14成为真空绝热结构。
盖体20具备顶壁30以及檐32,并以封闭箱体14的上表面开口的方式设置。与上述箱体14相同地,盖体20由例如由不锈钢制成的板材构成,其本身形成为具有中空部34的箱状。中空部34是气密密封的密闭空间,通过未图示的真空阀,形成中空部34与外部空间可连通的结构。在中空部34装填使用粘结剂使玻璃纤维固化成板状的多孔的真空隔热板材36,使盖体20成为真空绝热结构。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组合电池18为通过从正极外部端子38朝向负极外部端子40串联连接两个以上组块42而构成。各组块42为通过由两个以上单电池16串联连接而成的两个以上电路(电路串44)并联连接而构成。正极外部端子38经由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向外部突出,负极外部端子40经由箱体14的第二侧壁46b(与第一侧壁46a相对的侧壁)向外部突出。即,单电池16的串联方向是从第一侧壁46a朝向第二侧壁46b的方向,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是从第三侧壁46c朝向第四侧壁46d(与第三侧壁46c相对的侧壁)的方向。
上述加热器22的详细情况为,其具有:底面加热器22x,其至少设置在箱体14的底面;第一侧面加热器22a,其设置在第一侧壁46a的内壁面;第二侧面加热器22b,其设置在第二侧壁46b的内壁面。当然,第三侧壁46c的内壁面以及第四侧壁46d的内壁面也可以分别设置侧面加热器(第三侧面加热器22c以及第四侧面加热器22d)。
为了测量箱体14内的温度,在箱体14的底面的中央、且由底面加热器22x开始在例如3mm-15mm的位置设置有底面温度传感器102a(在图1A以及图1B中用白圆圈表示)。另外,在第一侧壁46a的内壁面的横向中央、并且是纵向中央,在距离第一侧面加热器22a例如3mm-15mm的位置设置有侧面温度传感器102b(在图1A以及图1B中用黑圆圈表示)。当然,侧面温度传感器102b也可以设置在第二侧壁46b的内壁面的横向中央、并且是纵向中央,距离第二侧面加热器22b例如3mm-15mm的位置。
并且,如图1A-图2B所示,二次电池10具有:金属制的风道50,其至少设置在箱体14与盖体20之间,空气48在其内部流通;板构件52,其设置在组合电池18与风道50之间,至少具有电绝缘性;风扇54,其设置在箱体14的外部,使空气48向风道50流动;冷却控制部56,其驱动控制风扇54;及加热器控制部57(参照图5),其对加热器22进行通电控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风道50设置在盖体20的下面,且在风道50与组合电池18之间设置有硅砂24的方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在风道50流通的流体,使用空气48,另外也可以使用氮气、氦气等气体。风扇54在二次电池10不止一台,考虑到故障时的冗余性可以设置多台,也可以与驱动电路连接。
风道50具有:金属制的空气导入部58(流体导入部),其被导入空气48;金属制的热量输送部60,其在空气导入部58的下游侧、且设置在盖体20与箱体14之间,至少将箱体14内产生的热量与空气48一同输送;及金属制的散热部62,其设置在热量输送部60的下游侧,将热量与空气48一同向外侧排出。
空气导入部58沿着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并且朝向盖体20的檐32和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之间设置。尤其是在空气导入部58与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之间夹置缓冲材料64(绝热材料),空气导入部58与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分离设置。作为缓冲材料64优选具有隔热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绝热材料。
该空气导入部58具有:空气供给部66(流体供给部),其被供给来自于设置在外部的风扇54的空气48;及空气导向部68(流体引导部),其与空气供给部66连通,其将供给至空气供给部66的空气48引导至热量输送部60。空气导向部68中的空气48的引导方向为:沿着以相对于空气供给部66的空气48的供给方向为法线的面69,并且朝向盖体20的顶壁30的方向。
空气供给部66具有气室70,如图4所示,对该气室70的管路71而言,以空气48的主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截面72的形状为长方形,并且,具有朝向空气导向部68,截面72的面积(尤其是截面形状即长方形的长边73)逐渐变大的形状。空气导向部68的管路74具有以下形状:以空气48的主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截面75的形状为长方形,并且,朝向热量输送部60,截面75的面积不变。此处,管路是指空气48流动的空间(由内壁面包围的空间),以下也相同。气室70的管路71的高度ha(短边76的长度)以及空气导向部68的管路74的高度hb(短边77的长度)为10-30mm,尤其是,呈气室70的管路71的高度ha>空气导向部68的管路74的高度hb的关系。
另一方面,如图1A所示,热量输送部60设置在盖体20的顶壁30与箱体14之间。热量输送部60的下表面60a的形状与箱体14的开口形状相同,为长方形,该下表面60a的大小与箱体14的开口大小大致相同。另外,在热量输送部60的下表面60a(与组合电池18(或者板构件52)相对的面)设置有朝向组合电池18(或者板构件52)延伸的多个鳍片78。
作为鳍片78,可以列举例如平板形鳍片、波形鳍片、片状鳍片等。并且,将多个鳍片78设置在热量输送部60的下表面60a时,可列举:例如,将在热量输送部60的宽度方向(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延伸的多个平板形鳍片或波形鳍片排列在热量输送部60的长度方向(单电池16的串联方向),或相反地,将在热量输送部60的长度方向(单电池16的串联方向)延伸的多个平板形鳍片或波形鳍片排列在热量输送部60的宽度方向(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另外,设置多个片状鳍片时,也可将各片状鳍片的板面的方向与热量输送部60的宽度方向(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相匹配,在热量输送部60的长度方向(单电池16的串联方向)排列,相反也可。当然,也可以随机设定板面的方向来排列。在热量输送部60的宽度方向(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排列鳍片78时,鳍片78的排列数相对于单电池16的串联方向的单电池数s,按照每个s的1/1-1/4倍的范围进行排列。
如图4所示,热量输送部60的管路80具有以下形状:以空气48的主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截面82的形状为长方形,并且,朝向散热部62,截面82的面积不变。热量输送部60的管路80的高度hc(短边83的长度)与上述空气导向部68相同,为10-30mm。
另外,如图2B所示,在热量输送部60的管路80内,设置有用于维持管路80的形状的多个支撑部84。作为支撑部84,可以使用平板形状、波形状、片状的部件。将多个支撑部84设置在热量输送部60的管路80内时,可列举:例如,将在热量输送部60的长度方向(单电池16的串联方向)延伸的多个平板状或波形状的部件排列在热量输送部60的宽度方向(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另外,设置多个片状的部件时,可列举:将各片状的部件的板面方向与热量输送部60的长度方向(单电池16的串联方向)相匹配,在热量输送部60的宽度方向(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进行排列。当然,也可随机设定板面方向来排列。另外,作为支撑部84,也可优选使用例如L字形金属附件或コ字形金属附件等。在热量输送部60的宽度方向(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排列支撑部84时,支撑部84的排列数为按照每个200-1000mm排列。
如图1A以及图2A所示,散热部62从箱体14的第二侧壁46b与盖体20的檐32之间沿着箱体14的第二侧壁46b设置,特别是与箱体14的第二侧壁46b接触设置。如图4所示,散热部62的管路86具有以下形状:以空气48的主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截面88的形状为长方形,并且朝向下游侧,截面88的面积不变。散热部62的管路86的高度hd(短边90的长度)为10-30mm。对散热部62而言,其全长是与盖体20的檐32的高度相同的长度。另外,也可优选使用其长度为0mm。
如图5所示,冷却控制部56具有风扇驱动判别部94与风扇驱动电路96。加热器控制部57具有底面加热器驱动判别部104、底面加热器驱动电路106、侧面加热器驱动判别部108、及侧面加热器驱动电路110。
在由底面温度传感器102a检测出的温度Di为预先设定的上限阈值温度Dth1(例如330-340℃)以上的阶段,风扇驱动判别部94向风扇驱动电路96输出启动信号Sd,在温度Di为下限阈值温度Dth2以下的阶段,向风扇驱动电路96输出停止信号Ss。风扇驱动电路96基于启动信号Sd的输入驱动风扇54,将空气48供给至风道50,基于停止信号Ss的输入使风扇54停止,停止向风道50供给空气48。
在由底面温度传感器102a检测出的温度Di为预先设定的下限阈值温度Dth3(例如300℃)以下的阶段,底面加热器驱动判别部104向底面加热器驱动电路106输出启动信号Sbd,在温度Di超过下限阈值温度Dth3的阶段,向底面加热器驱动电路106输出停止信号Sbs。底面加热器驱动电路106基于启动信号Sbd的输入向底面加热器22x通电,基于停止信号Sbs的输入停止向底面加热器22x通电。
在由侧面温度传感器102b检测出的温度Dk为预先设定的下限阈值温度Dth3(例如300℃)以下的阶段,侧面加热器驱动判别部108向侧面加热器驱动电路110输出启动信号Std,在温度Dk超过下限阈值温度Dth3的阶段,向侧面加热器驱动电路110输出停止信号Sts。侧面加热器驱动电路110基于启动信号Std的输入向第一侧面加热器22a-第四侧面加热器22d通电,基于停止信号Sts的输入停止向第一侧面加热器22a-第四侧面加热器22d通电。
当然,也可优选采用以下的控制方法。
即,该控制方法为:在设置有风道50的二次电池10和风道50,进行对空气48进行与必要散热量匹配的控制。作为该控制方法,可列举以下第一控制方法-第四控制方法。
第一控制方法为:通过二次电池10的内部温度值,温度低时减少风量,温度变高时增加风量等,为使得通过温度能够控制散热量,通过风扇的转速变更进行风量调节、或通过风扇的驱动时间的ON/OFF占空比进行平均风量调节来进行控制。
第二控制方法为:对根据预先预测的负载变动或发电变动量算出的电池的放电波形进行预测,放电输出高、或者时间长时,增加风量等,对必要散热量进行预测,通过风扇的转速变更进行风量调节、或通过风扇的驱动时间的ON/OFF占空比进行平均风量调节来进行控制。
以下的第三控制方法以及第四控制方法为对二次电池10的电阻老化进行预测控制的方法。
即,第三控制方法为:从运转时的电压值、电流值,通过计算算出二次电池10的电阻值,根据预先预测的放电波形,算出内部发热量,对必要散热量进行预测,通过风扇的转速变更进行风量调节、或通过风扇的驱动时间的ON/OFF占空比进行平均风量调节来进行控制。
第四控制方法为:从运转时的温度以及运转周期对二次电池10的电阻值进行预测,根据预先预测的放电波形,算出内部发热量,对必要散热量进行预测,通过风扇的转速变更进行风量调节、或通过风扇的驱动时间的ON/OFF占空比进行平均风量调节来进行控制。
接着,对二次电池10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春季或秋季等电力系统的负荷较低时,或例如风力发电等发电变动平均化时,由于放电时间较短,因此在以往,存在NaS电池的发热量低于绝热容器的热损失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如上所述,存在充放电效率降低的可能。但是,在该二次电池10中,由于将箱体14以及盖体20一同设置为真空绝热结构,因此能够利用箱体14内的蓄热,即使使用了加热器功率,较少的功率即可,从而能够抑制充放电效率降低。
另一方面,夏季或冬季等电力系统的负荷较高时,由于放电输出较高或者时间较长,因此存在NaS电池的发热量超过二次电池10的热损失的可能。特别是在二次电池10中,由于将箱体14以及盖体20一同设置为真空绝热结构,因此存在箱体14内的蓄热导致箱体14的内部温度过度上升的可能。但是,在该二次电池10中,在箱体14内的温度为上限阈值温度Dth1以上的阶段,冷却控制部56驱动风扇54,由此,伴随风扇54的驱动产生的冷却的空气48被供给至风道50。通过使空气48被供给至风道50内,箱体14内的热量通过热量输送部60移动至空气48,空气48会被高温化。高温化的空气48通过散热部62向箱体14外排出。即,箱体14内得到散热。由此,箱体14内被强制冷却,即使箱体14以及盖体20均为绝热性较高的结构,箱体14内也会有效地得到冷却。其结果,即使放电输出较高、或者时间较长,也能使箱体14内的温度维持在大致300-360℃的温度范围,可在最佳工作环境下使箱体14内的组合电池18运转。
相对于空气导入部58中的空气48的温度,散热部62中的空气48的温度优选为+60℃以下,更加优选为+40℃以下。通过减小空气导入部58与散热部62的温度倾斜,可将单电池16的水平方向(串联方向)的温度差设置在15℃以下,能够减小冷却引起的单电池16之间的温度差,从而能够有效地发挥出作为组合电池18的性能,同时能够使单电池16的老化变得均匀。另外,向外部排出的空气的温度与室温大致相同,因此能够防止维护操作时烧伤。
特别是,在组合电池18与风道50的热量输送部60之间,由于至少设置具有电绝缘性的板构件52,因此能够防止金属制的风道50与组合电池18接触,从而能够避免单电池16之间的短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道50设置在盖体20的下面,在风道50与单电池16之间设置有硅砂24。在此情况下,硅砂24的热传导系数较小。因此,风道50内的空气48的温度由于高度方向的热传导,在到达组合电池18前得到缓和,从而能够使组合电池18内的单电池16的高度方向的温度更加均匀。
另外,在风道50与单电池16的上部之间,采取设置如上所述的硅砂24这种隔热层的方式,通过向风道50内的空气48的流通进行冷却时,能够使单电池16的上下温度差为±15℃。将此时的硅砂24等隔热层的热阻表示为R1,将单电池16的热阻表示为R2时,热阻的比(R1/R2)为R1/R2>8。
由于在风道50的热量输送部60的下表面60a设置朝向组合电池18(板构件52)延伸的多个鳍片78,因此即使在箱体14与盖体20之间填充有硅砂24,也能提高从组合电池18向风道50的热传导,并能够有效地使箱体14内的温度降低。
另外,使用风道50和硅砂24,考虑到由于运输或地震等振动,会发生硅砂24的上表面变得凹凸,面接触变得不均匀的情况。但是,通过多个鳍片78能够使热传导在箱体14内在水平方向上变得均匀化,并能够使组合电池18内部的单电池16之间的温度差在±15℃以内。其结果,能够减小内部的单电池16之间的冷却引起的温度差,从而能够使作为组合电池18的每个单电池16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会关系到抑制单电池16的老化。
风道50具有:金属制的空气导入部58,其被导入空气48;金属制的热量输送部60,其设置在空气导入部58的下游侧,并且设置在盖体20与箱体14之间,至少将箱体14内产生的热量与空气48一同输送;及金属制的散热部62,其设置在该热量输送部60的下游侧,将热量与空气48一同向外侧排出。在此情况下,通过空气导入部58导入至热量输送部60的空气48在箱体14与盖体20之间流通。通常而言,由于组合电池18产生的热量朝向上方(盖体20)传播,因此向上方传播的热量与在风道50流动的空气48一同向下游侧输送,经由散热部62向箱体14外排出。
另外,沿着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并且朝向盖体20的檐32与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之间设置空气导入部58,在盖体20的顶壁30与箱体14之间设置热量输送部60,从箱体14的第二侧壁46b与盖体20的檐32之间沿着箱体14的第二侧壁46b设置散热部62,因此在同时具有真空绝热结构的箱体14与盖体20之间,能够容易地设置风道50,而且能够在由组合电池18产生的热量传播的部分设置热量输送部60。
在此情况下,将空气导入部58与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分离设置。假如,若空气导入部58与第一侧壁46a接触,则存在如下可能,即,箱体14内的热量通过第一侧壁46a传递至空气导入部58,供给至风道50的阶段的空气48的温度会上升,无法发挥作为致冷剂的功能。但是,通过将空气导入部58与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分离设置,能够避免这种不良情况,能够使作为致冷剂发挥作用的空气48导入热量输送部60。特别是,通过使缓冲材料64(绝热材料)夹置在空气导入部58与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之间,能够将空气导入部58容易地与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分离设置。而且,由于将散热部62与箱体14的第二侧壁46b接触设置,因此通过热量输送部60输送的热量除了从散热部62与空气48一同排出以外,还将传递至金属制的箱体14的第二侧壁46b释放至外部,因此能够有效地排出热量。
另外,空气导入部58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具有:空气供给部66(气室70),其被供给来自设置在外部的风扇54的空气48;及空气导向部68,其将供给至空气供给部66的空气48引导至热量输送部60,由于将空气导向部68中的空气48的引导方向设置为如下方向,即,沿着以相对于空气供给部66的空气48的供给方向为法线的面69,并且朝向盖体20的顶壁30的方向,因此能够使从风扇54输出的空气48顺利地流通至热量输送部60。
特别是,通过使气室70的出口(也是空气导向部68的入口)的管路变窄,能够将从风扇54输出的空气48积存在气室70内,使压力上升至一定,并从出口排出。
另外,由于热量输送部60的管路80具有以下形状:以空气48的主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截面82的形状为长方形,并且朝向散热部62,截面82的面积不变,因此在气室70内能够使压力上升至一定,使供给的空气48不发生流动偏斜并且以一定流速朝向散热部62流通。同样地,由于散热部62的管路86具有以下形状:以空气48的主方向为法线方向的截面88的形状是长方形,并且朝向下游侧,截面88的面积不变,因此能够使压力一定使供给的空气不发生流动偏斜并且以一定流速朝向风道50外流通。另外,空气导向部68与散热部62比热量输送部60朝向下侧。由此,风扇54不驱动时,空气的自然对流引起的热量移动得到抑制,能够维持二次电池10的高绝热性。
而且,如图3所示,在该二次电池10中,就组合电池18而言,多个单电池16沿着空气48的主方向串联连接。此处,若关注一个组块42,则构成组块42的多个电路串44之中,靠近第一侧壁46a的单电池16很好地得到冷却,远离第一侧壁46a的单电池16的冷却程度变低。由于这种冷却程度的区别在构成一个组块42的多个电路串44中相同,因此所有电路串44通过充放电来使用,在特性或老化程度等上基本不会产生偏差。因此,在设置风道50的情况下,优选将风道50的宽度方向作为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将风道50的长度方向(空气48的主方向)作为单电池16的串联方向设置。
另外,在二次电池10中,将空气导向部68、热量输送部60以及散热部62的各管路高度hb、hc以及hd设定为10-30mm。这是由于,如果是不足10mm,则压力损失变大,需要使风扇54的驱动能力变大。这会导致风扇54的尺寸或驱动功率变高,作为电池的能量密度或系统效率降低,同时还导致成本的高额化,因此不优选。若超过30mm,则热量输送部60内会产生对流,容易从箱体14内散热,绝热性能降低。因此,空气导向部68、热量输送部60以及散热部62的各管路高度hb、hc以及hd优选为10-30mm。
然而,对水平方向上设置的热量输送部60而言,由于管路80的中央部分易弯曲,而且由于具有真空绝热结构的盖体20的重量,因此存在无法将上述管路80的高度hc维持在10-30mm的情况。因此,优选在热量输送部60的管路80内设置多个支撑部84。由此,能够使热量输送部60的管路80的整体维持在10-30mm,并且,也可通过热量输送部60支撑盖体20。在此情况下,例如通过将热量输送部60内的支撑部84沿着单电池16的串联方向设置,将热量输送部60的下表面60a的鳍片78沿着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设置,能够通过支撑部84和鳍片78以十字形支撑热量输送部60,从而提高风道50的防止热变形效果。
另外,鳍片78的排列数,相对于单电池16的串联方向的单电池数s,优选按照每个s的1/1-1/4倍的范围进行排列。鳍片78的数量较少时,组合电池18内部的单电池16之间冷却程度存在差异。其结果,单电池16之间的温度差变大,无法充分获得每个单电池16的电性能,会导致一部分单电池16的老化。另一方面,如果鳍片78的数量过多,则需要较多的材料,同时组装工时增加,因此不优选。
另外,热量输送部60的支撑部84的排列数为优选每隔200-1000mm进行排列。热量输送部60的高度hc优选为10-30mm。由于箱体14的内部在温度300-360℃的高温下长期使用,因此若考虑热变形或热膨胀,则支撑部84较多的情况是优选的,但是若支撑部84的数量过多,则需要较多的材料,同时组装工时增加,因此不优选。另一方面,相对于热变形,从热量输送部60的高度hc的容许高度变化来看,优选高度的20倍以上。
另外,如图6所示,在风道50的至少热量输送部60之中,优选使空气48流动的管路80的横向宽度Wa(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的长度)比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的总宽度短1-2列大小。在此情况下,在热量输送部60内,从空气的导入方向看在左右两侧(与第三侧壁46c以及第四侧壁46d接近的部分),分别设置沿着空气的流通方向的隔板112。由此,能够使管路80的横向宽度Wa比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的总宽度短1-2列大小。此处,将热量输送部60中的管路80的横向宽度Wa设置为与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的总宽度相同时,通过来自箱体14的侧面(第三侧壁46c以及第四侧壁46d)的散热、以及由空气48向风道50流通所进行的散热,存在接近箱体14的侧面的单电池16比在中央部分排列的单电池受到更强烈冷却,从而组合电池18中的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的温度变得不均匀的可能。因此,如上所述,使风道50的至少热量输送部60中的管路80的横向宽度Wa(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的长度)比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的总宽度短1-2列大小。更详细来说,使管路80的横向宽度Wa变短为风道50的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两侧未到达箱体14的侧面(第三侧壁46c以及第四侧壁46d)的程度。由此,接近箱体14的侧面的单电池16不会受到强烈冷却,可使组合电池18中的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的温度变得均匀。
另外,优选使从风道50的空气导入部58至热量输送部60的入口附近的横向宽度Wb(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的长度:参照图4)比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的总宽度短1-2列大小,使从热量输送部60的出口附近至散热部62的横向宽度Wc(参照图4)比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的总宽度短0-1列大小。由此,可使组合电池18中的单电池16的串联方向的温度变得均匀。
接着,参照图7A-图13B对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的几个变形例,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第一变形例的二次电池10a具有与上述二次电池10大致相同的结构,在以下方面不同。
即,热量输送部60设置在盖体20的顶壁30与箱体14之间,并且,如图7B所示,从箱体14的中央部分向周边部分呈涡状进行配管。管路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四边形等。热量输送部60从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与盖体20的檐32之间,沿着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设置。
通过将热量输送部60的管路设置为涡状,使管路长度变大,例如使用一个风扇54对多个二次电池10a进行强制冷却时,在多个二次电池10a之间,即使配管长度存在一些不同,空气阻力也没有很大差别,因此能够向各二次电池10a均匀地供给空气。另外,通过向高温的模块中央直接供给低温空气,能够重点地进行冷却,使箱体14的温度变得均匀。
接着,如图8所示,第二变形例的二次电池10b具有与上述二次电池10大致相同的结构,在以下方面不同。
即,盖体20与风道50一体化构成。在图8中,示出了通过在盖体20的中空部34组装风道50进行一体化的例子。盖体20与风道50的接触部分是气密密封的,从而盖体20的真空绝热结构得到维持。作为盖体20与风道50的接触部分,可以列举例如盖体20与风道50的空气导向部68、盖体20与风道50的鳍片78、盖体20与风道50的散热部62。作为一体化的方法,另外可列举焊接或用双头螺栓连接等方法。
通过使盖体20与风道50一体化,与将盖体20与风道50作为单独的零件的情况相比,可使盖体20和风道50的重叠部分的两片金属部成为一片,将会减少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部分的面积(散热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热效率。另外,由于减少了部件数量,因此二次电池10b的组装变得容易,能够实现组装工时的减少、组装时间的缩短。
接着,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第三变形例的二次电池10c具有与上述二次电池10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在具有设置在箱体14与盖体20之间的绝热材料114方面不同。
绝热材料114在箱体14之中,靠近作为流体导入侧的第一侧壁46a设置。在图9A中,在硅砂24与风道50之间设置有绝热材料114,特别示出了在硅砂24内埋入绝热材料114的例子。当然,如图10所示,也可将绝热材料114的一部分埋入在硅砂24内。
此处,参照图9B对绝热材料114的大小进行说明。首先,将从箱体14的第三侧壁46c的外侧面至第四侧壁46d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表示为La,将从第三侧壁46c的内侧面至第四侧壁46d的内侧面之间的距离表示为Lb。将从绝热材料114的从第三侧壁46c沿第四侧壁46d的方向(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y)延伸的距离表示为Lc,将从绝热材料114的从第一侧壁46a沿第二侧壁46b的方向(单电池16的串联方向x)延伸的距离表示为Ld。另外,将从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的内侧面至第二侧壁46b的内侧面之间的距离表示为Le。
此时,具有以下大小关系。
Lc≥La,或
Lb<Lc<La,或
Lc≤Lb
Ld<Le/2。
未设置绝热材料114的部分形成有间隙116。因此,例如在绝热材料114载置于硅砂24上的情况、或一部分埋入在硅砂24内的情况下,通过间隙116,箱体14内的内容物例如硅砂24等露出,如上所述,能够通过风道50的鳍片78提高从组合电池18向风道50的热传导。
此外,绝热材料114也可载置在箱体14的上端面,也可不载置在箱体14的上端面。另外,作为绝热材料114的构成材料,可列举陶瓷纤维等。
然而,若伴随着风扇54的驱动,冷空气48被供给至风道50,则由于空气48的温度较低,根据其温度差,较多的热量被带走,在箱体14内,作为流体导入侧的第一侧壁46a附近被冷却。其结果,通常而言,由侧面温度传感器102b检测出的温度Dk为预先设定的下限阈值温度Dth3(例如300℃)以下,第一侧面加热器22a-第四侧面加热器22d被通电。在此情况下,由于通过风扇驱动电路96对风扇54进行驱动以及通过侧面加热器驱动电路110向第一侧面加热器22a-第四侧面加热器22d进行通电,因此存在系统效率降低的可能。
因此,通过在箱体14与盖体20之间设置绝热材料114,第一侧壁46a的外侧面的温度难以传递至箱体14内部。其结果,即使在通过风扇驱动电路96对风扇54进行驱动的过程中,也能够避免第一侧面加热器22a-第四侧面加热器22d通电。由此,由于能够抑制系统效率的降低,因此是更加优选的。
另外,如图6所示,在风道50的至少热量输送部60之中,在通过隔板112使空气48流动的管路80的横向宽度Wa比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的总宽度短1-2列大小的情况下,由于比隔板112靠近外侧部分的空间117空气48不流通,因此通常而言,热量基本不会被空气48带走。但是,在由金属等热传导系数较高的材料构成风道50的情况下,存在空气48引起的温度降低,经由构成比隔板112靠近外侧的部分的金属部,传递至箱体14内部的可能。在此情况下,热平衡恶化,系统效率降低。
因此,如图11A以及图11B所示,在上述绝热材料114(参照图11B)的基础上,优选沿着第三侧壁46c配置绝热材料114a,沿着第四侧壁46d配置绝热材料114b。由此,能够防止空气48引起的温度降低经由构成比隔板112靠近外侧部分的金属部传递至箱体14内部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热平衡恶化。
另外,使在风道50流动的空气48的流速一定时,从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的内侧面至第二侧壁46b的内侧面之间的距离Le(参照图9B以及图12A)如果较短,则传递至空气48的热量变少,在空气48的温度较低的状态下,将到达第二侧壁46b侧的散热部62。因此,在箱体14内,流体输出侧的第二侧壁46b附近被冷却,热平衡恶化,能效降低。因此,如图12A所示,在上述绝热材料114的基础上,优选沿着第二侧壁46b配置绝热材料114c。由此,即使上述距离Le较短,空气48引起的温度降低也难以传递至箱体14的内部,因此能够抑制热平衡恶化。
当然,如图12B所示,在上述绝热材料114的基础上,也可以沿着第三侧壁46c、第四侧壁46d以及第二侧壁46b配置绝热材料114a、114b以及114c。虽然设置的绝热材料114的数量增加,但是在抑制热平衡恶化方面是有效的。
接着,如图13A所示,第四变形例的二次电池10d具有与上述二次电池10大致相同的结构,在以下方面不同。
即,空气导入部58具有形成于盖体20的顶壁30的中央部的贯通孔120。热量输送部60设置在盖体20的顶壁30与箱体14之间,至少将箱体14内产生的热量与通过贯通孔120导入的空气48一同朝向散热部62输送。散热部62至少具有:第一散热部62A,其从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与盖体20的檐32之间沿着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设置;及第二散热部62B,其从箱体14的第二侧壁46b与盖体20的檐32之间沿着箱体14的第二侧壁46b设置。
如图13B所示,第五变形例的二次电池10e具有与上述二次电池10大致相同的结构,在以下方面不同。
即,空气导入部58具有形成于盖体20的檐32的一侧的侧壁的第一贯通孔122A。散热部62具有第二贯通孔122B,所述第二贯通孔122B形成于与盖体20的檐32的一侧的侧壁相对的另一侧的侧壁。热量输送部60设置在盖体20的顶壁30与箱体14之间,至少将箱体14内产生的热量与通过第一贯通孔122A导入的空气48一同朝向散热部62的第二贯通孔122B输送。
上述第四变形例以及第五变形例适用于夏季或冬季等电力系统的负荷较高的情况等这种放电输出较高、或者时间较长的情况。但是,由于在盖体20设置贯通孔的关系,绝热性较低,因此在春季或秋季等电力系统的负荷较低时,或者在例如风力发电等发电变动平均化等放电时间较短时,优选将贯通孔堵塞。
此外,本发明的二次电池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采用各种结构。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将箱体与盖体同时设置为真空绝热结构,也可将箱体与盖体同时设置为大气绝热结构。当然,也可将盖体设置为大气绝热结构,将箱体设置为真空绝热结构,也可将盖体设置为真空绝热结构,将箱体设置为大气绝热结构。

Claims (18)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
绝热结构的箱体(14),其上表面具有开口,内部收纳有由多个单电池(16)构成的组合电池(18);
绝热结构的盖体(20),其封闭所述箱体(14)的所述开口;及
风道(50),其至少设置在所述箱体(14)与所述盖体(20)之间,流体(48)在其内部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50)为金属制,
所述二次电池具有板构件(52),其设置在所述组合电池(18)与所述风道(50)之间,至少具有电绝缘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50)设置在所述盖体(20)的下面,
所述风道(50)与所述组合电池(18)之间设置有砂(24)。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14)与所述组合电池(18)的间隙以及所述箱体(14)与所述盖体(20)之间填充有砂(24),
所述风道(50)至少具有朝向所述组合电池(18)延伸的多个鳍片(78)。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50)具有:
金属制的流体导入部(58),其被导入所述流体(48);及
金属制的热量输送部(60),其设置在所述流体导入部(58)的下游侧,并且设置在所述盖体(20)与所述箱体(14)之间,至少将所述箱体(14)内产生的热量与所述流体(48)一同输送;及
金属制的散热部(62),其设置在所述热量输送部(60)的下游侧,将所述热量与所述流体(48)一同向外侧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20)具备顶壁(30)以及檐(32),以封闭所述箱体(14)的上表面开口的方式设置,
所述流体导入部(58)沿着所述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并且朝向所述盖体(20)的所述檐(32)与所述箱体(14)的所述第一侧壁(46a)之间设置,
所述热量输送部(60)设置在所述盖体(20)的所述顶壁(30)与所述箱体(14)之间,
所述散热部(62)从所述箱体(14)的第二侧壁(46b)和所述盖体(20)的所述檐(32)之间开始,沿着所述箱体(14)的所述第二侧壁(46b)设置,其中所述第二侧壁(46b)与所述第一侧壁(46a)相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14)的至少所述第一侧壁(46a)以及所述第二侧壁(46b)分别为金属制,
所述流体导入部(58)与所述箱体(14)的所述第一侧壁(46a)分离设置,
所述散热部(62)与所述箱体(14)的所述第二侧壁(46b)接触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体导入部(58)与所述箱体(14)的所述第一侧壁(46a)之间,夹置有缓冲材料(64)。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导入部(58)具有:
流体供给部(66),其被供给来自于设置在外部的风扇(54)的流体(48);及
流体引导部(68),其将供给至所述流体供给部(66)的所述流体(48)引导至所述热量输送部(60),
在所述流体引导部(68)的所述流体(48)的引导方向为:沿着以相对于所述流体供给部(66)的所述流体(48)的供给方向为法线的面,并且朝向所述盖体(20)的顶壁(30)的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供给部(66)具有气室(70),
所述气室(70)的出口的管路变狭窄。
11.根据权利要求5-10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热部(62)的流体(48)的温度,相对于在所述流体导入部(58)的流体(48)的温度,在+60℃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50)的宽度方向是所述单电池(16)的并联方向,所述风道(50)的长度方向是所述单电池(16)的串联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5-12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导入部(58)、所述热量输送部(60)以及所述散热部(62)的各所述管路的高度为10-30mm。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20)与所述风道(50)形成一体化。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20)具备顶壁(30)以及檐(32),以封闭所述箱体(14)的上表面开口的方式设置,
所述流体导入部(58)沿着所述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并且朝向所述盖体(20)的所述檐(32)与所述箱体(14)的所述第一侧壁(46a)之间设置,
所述热量输送部(60)设置在所述盖体(20)的所述顶壁(30)与所述箱体(14)之间,并且从所述箱体(14)的中央部分向周边部分呈涡状进行配管,
所述散热部(62)从所述箱体(14)的所述第一侧壁(46a)与所述盖体(20)的所述檐(32)之间沿着所述箱体(14)的所述第一侧壁(46a)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20)具备顶壁(30)以及檐(32),以封闭所述箱体(14)的上表面开口的方式设置,
所述流体导入部(58)具有形成于所述盖体(20)的所述顶壁(30)的中央部的贯通孔(120),
所述热量输送部(60)设置在所述盖体(20)的所述顶壁(30)与所述箱体(14)之间,至少将所述箱体(14)内产生的热量与通过所述贯通孔(120)导入的所述流体(48)一同输送,
所述散热部(62)至少具有:第一散热部(62A),其从所述箱体(14)的第一侧壁(46a)与所述盖体(20)的所述檐(32)之间开始,沿着所述箱体(14)的所述第一侧壁(46a)设置;及第二散热部(62B),其从所述箱体(14)的第二侧壁(46b)与所述盖体(20)的所述檐(32)之间开始,沿着所述箱体(14)的所述第二侧壁(46b)设置,其中所述第二侧壁(46b)与所述第一侧壁(46a)相对。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20)具备顶壁(30)以及檐(32),以封闭所述箱体(14)的上表面开口的方式设置,
所述流体导入部(58)具有第一贯通孔(122A),所述第一贯通孔(122A)形成于所述盖体(20)的所述檐(32)的一侧的侧壁,
所述热量输送部(60)设置在所述盖体(20)的所述顶壁(30)与所述箱体(14)之间,至少将所述箱体(14)内产生的热量与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孔(122A)导入的所述流体(48)一同朝向所述散热部(62)输送,
所述散热部(62)具有第二贯通孔(122B),所述第二贯通孔(122B)形成于所述盖体(20)的所述檐(32)的另一侧的侧壁,所述另一侧的侧壁与所述一侧的侧壁相对。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
加热器(22),其设置在所述箱体(14)内;及
绝热材料(114),其设置在所述风道(50)与所述箱体(14)之间,且比所述箱体(14)的开口面积窄,
所述箱体(14)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46a)与第二侧壁(46b),
所述绝热材料(114)在所述箱体(14)中靠近所述第一侧壁(46a)设置,所述第一侧壁(46a)为基于所述风道(50)的流体(48)的导入侧。
CN201480056145.1A 2013-10-17 2014-10-16 二次电池 Active CN1056594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6123 2013-10-17
JP2013-216123 2013-10-17
PCT/JP2014/077542 WO2015056739A1 (ja) 2013-10-17 2014-10-16 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9431A true CN105659431A (zh) 2016-06-08
CN105659431B CN105659431B (zh) 2019-05-07

Family

ID=52828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6145.1A Active CN105659431B (zh) 2013-10-17 2014-10-16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33187B2 (zh)
EP (1) EP3059798B1 (zh)
JP (1) JP6391583B2 (zh)
CN (1) CN105659431B (zh)
WO (1) WO2015056739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1725A (zh) * 2017-05-27 2017-09-29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层可移动式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
CN110140234A (zh) * 2017-01-20 2019-08-16 特斯拉公司 能量存储系统
CN110582888A (zh) * 2018-04-09 2019-12-17 古河电池株式会社 电池收纳箱
CN111192988A (zh) * 2020-01-10 2020-05-22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电动汽车用内含热管理系统的电池箱及其工作方法
CN112670619A (zh) * 2020-12-23 2021-04-16 安徽浩瀚星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在长时间暴晒环境下使用的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9443B2 (ja) * 2015-10-27 2019-05-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パック
US10436851B2 (en) * 2016-07-29 2019-10-08 Con Edison Battery Storage, Llc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with battery resistance estimation
CN106058385B (zh) * 2016-08-17 2018-07-13 上海电气钠硫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钠硫电池保温箱加热部件功率计算方法
DE102018201608A1 (de) * 2018-02-02 2019-08-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soliersystem für ein Batteriesystem sowie Verfahren zum Steuern eines solchen Isoliersystems
CN108493523B (zh) * 2018-02-27 2024-01-19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导线的管道检漏及加热装置、系统及电源装置
US11411263B2 (en) 2019-03-06 2022-08-09 Laird Technologies, Inc. Thermal management and/or EMI mitigation materials including coated fillers
WO2020184332A1 (ja) 2019-03-14 2020-09-17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蓄電池用コンテナ
CN110061324A (zh) * 2019-04-23 2019-07-26 南京师范大学镇江创新发展研究院 一种电池包的热管理结构
JPWO2022255099A1 (zh) 2021-05-31 2022-12-08
WO2022255104A1 (ja) 2021-05-31 2022-12-08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蓄電池セットおよび蓄電池システム
CN113471568B (zh) * 2021-07-08 2022-09-20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组散热结构及其散热方法
WO2023145017A1 (ja) * 2022-01-28 2023-08-03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モジュール電池の収容容器およびモジュール電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8337A (en) * 1970-12-21 1973-09-11 Co Generale D Electricite Sodium sulphur accumulator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ling means
JPH09330738A (ja) * 1996-06-11 1997-12-22 Hitachi Ltd ナトリウム−硫黄電池モジュール
JPH11185800A (ja) * 1997-12-25 1999-07-09 Hitachi Ltd 高温ナトリウム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の運転方法
JP2008257960A (ja) * 2007-04-03 2008-10-23 Denso Corp 電池冷却装置
JP2011096478A (ja) * 2009-10-29 2011-05-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WO2011142199A1 (ja) * 2010-05-12 2011-11-17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3111426A1 (ja) * 2012-01-24 2013-08-01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電力貯蔵装置及び電力貯蔵装置の運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71495B2 (ja) * 1995-10-24 2002-04-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組蓄電池
JPH11329489A (ja) * 1998-05-20 1999-11-30 Ngk Insulators Ltd ナトリウム−硫黄電池の主極構造
JP2004055373A (ja) 2002-07-22 2004-02-19 Ngk Insulators Ltd ナトリウム−硫黄電池及び温度調節方法
JP4366100B2 (ja) * 2003-03-24 2009-11-18 パナソニックEv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DE112010002432B4 (de) * 2009-06-11 2018-02-08 Yasuo Kitaoka Verfahren und System zum Züchten eines Einkristalls eines Gruppe-III Metallnitrids und Reaktionscontainer zur Verwendung dabei
CN102612792B (zh) * 2009-12-15 2014-08-06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和二次电池的控制方法
JP5464168B2 (ja) * 2010-06-04 2014-04-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源装置
KR20130044309A (ko) * 2010-07-30 2013-05-02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전지 모듈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8337A (en) * 1970-12-21 1973-09-11 Co Generale D Electricite Sodium sulphur accumulator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ling means
JPH09330738A (ja) * 1996-06-11 1997-12-22 Hitachi Ltd ナトリウム−硫黄電池モジュール
JPH11185800A (ja) * 1997-12-25 1999-07-09 Hitachi Ltd 高温ナトリウム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の運転方法
JP2008257960A (ja) * 2007-04-03 2008-10-23 Denso Corp 電池冷却装置
JP2011096478A (ja) * 2009-10-29 2011-05-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WO2011142199A1 (ja) * 2010-05-12 2011-11-17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3111426A1 (ja) * 2012-01-24 2013-08-01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電力貯蔵装置及び電力貯蔵装置の運転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40234A (zh) * 2017-01-20 2019-08-16 特斯拉公司 能量存储系统
CN107221725A (zh) * 2017-05-27 2017-09-29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层可移动式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
CN107221725B (zh) * 2017-05-27 2023-10-10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层可移动式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
CN110582888A (zh) * 2018-04-09 2019-12-17 古河电池株式会社 电池收纳箱
CN111192988A (zh) * 2020-01-10 2020-05-22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电动汽车用内含热管理系统的电池箱及其工作方法
CN111192988B (zh) * 2020-01-10 2021-05-11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电动汽车用内含热管理系统的电池箱及其工作方法
CN112670619A (zh) * 2020-12-23 2021-04-16 安徽浩瀚星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在长时间暴晒环境下使用的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件
CN112670619B (zh) * 2020-12-23 2022-10-04 安徽浩瀚星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在长时间暴晒环境下使用的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9431B (zh) 2019-05-07
US20160226115A1 (en) 2016-08-04
EP3059798B1 (en) 2018-08-08
WO2015056739A1 (ja) 2015-04-23
EP3059798A4 (en) 2017-03-29
EP3059798A1 (en) 2016-08-24
JP6391583B2 (ja) 2018-09-19
US10333187B2 (en) 2019-06-25
JPWO2015056739A1 (ja) 2017-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9431A (zh) 二次电池
CN102163702B (zh) 电源装置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US20130052491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a multi-cell array
US10274241B2 (en) Apparatus for preserving and transporting fresh or frozen products, particularly for thermally insulated containers or the like
CN214411313U (zh) 一种具有液冷系统的储能集装箱
EP2685520A2 (en) Rack system for battery module for energy storage
CN211480235U (zh) 电池包
KR102071792B1 (ko) 무동력 냉난방 ess 컨테이너
CN111697287A (zh) 一种集装箱式储能系统
JP5937341B2 (ja) 二次電池、二次電池システム、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システムの放電リザーブ低減方法
WO2021058832A2 (en) Containerized electric power supply
CN114976361A (zh) 一种储能集装箱
KR102212034B1 (ko)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이 적용된 컨테이너
KR101747509B1 (ko) 열교환매체를 이용한 에너지 저장장치용 배터리 조절장치
CN116387694A (zh) 一种温控系统
CN115000576A (zh) 小型储能系统集装箱
CN216648460U (zh) 单体壳体、储能单体、储能簇和储能装置
CN209786148U (zh) 一种机车用风冷动力电池包
CN116670889A (zh) 储能集装箱、制造储能集装箱的方法和设备
WO2021058833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for containerized power supply
CN219893713U (zh) 一种基于直流冷媒的相变传热装置
CN220106662U (zh) 液冷电池包
CN114097132A (zh) 电池架以及包括该电池架的能量存储设备
CN220021260U (zh) 冷却系统和电池包
CN212874594U (zh) 储能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