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8460U - 单体壳体、储能单体、储能簇和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单体壳体、储能单体、储能簇和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48460U
CN216648460U CN202122854778.7U CN202122854778U CN216648460U CN 216648460 U CN216648460 U CN 216648460U CN 202122854778 U CN202122854778 U CN 202122854778U CN 216648460 U CN216648460 U CN 2166484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energy storage
shell
thermal runaway
control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5477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辛民昌
曾庆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uhua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uhua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uhua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uhua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5477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484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484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484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体壳体,包括单体壳体,所述单体壳体呈长方体形并具有长边、宽边和高边,所述长边的长度大于宽边的长度,所述宽边的长度大于高边的长度;所述单体壳体中,令长边和宽边围成的面为壳体表面,长边与高边围成的面为壳体侧面,宽边与高边围成的面为壳体端面;所述壳体表面、壳体侧面和壳体端面均为两个;两个所述壳体表面中,至少一个壳体表面上设有用于加强结构的加强筋。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储能单体、储能簇和储能装置。

Description

单体壳体、储能单体、储能簇和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单体壳体、储能单体、储能簇和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主要分为动力型电池和储能型电池两大类。其中,动力型电池主要用于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以及其它电动工具领域,动力型电池作为移动电源,在安全的前提下对于体积(和质量)能量密度尽可能有高的要求,以达到更为持久的续航能力。同时,用户还希望电动汽车能够安全快充,因此动力型电池对于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储能型电池对于能量密度并没有直接的要求,至于功率密度,不同的储能场景有不同的要求。对于电力调峰、离网型光伏储能或用户侧的峰谷价差储能场景,一般需要储能型电池连续充电或连续放电两个小时以上,因此适合采用充放电倍率≤0.5C的容量型电池;对于电力调频或平滑可再生能源波动的储能场景,需要储能型在秒级至分钟级的时间段快速充放电,所以适合≥2C功率型电池的应用。
储能型电池对储能容量具有较高要求,要求能够储存满足场景使用要求的足够的电能。现有的储能电池包一般采用在壳体内放置若干电池模组的方式,电池模组内每个电芯的表面积较小,也即每个电芯的容量较小,无法满足储能型电池对储电容量的要求。若将储能单体设计得较大,储能单体存在强度不足的问题,在储能单体生产、安全和维护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重量容易导致其发生弯曲甚至是弯折等损伤。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体壳体、储能单体、储能簇和储能装置,能够有效提高结构强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首先提出了一种单体壳体,所述单体壳体呈长方体形并具有长边、宽边和高边,所述长边的长度大于宽边的长度,所述宽边的长度大于高边的长度;
所述单体壳体中,令长边和宽边围成的面为壳体表面,长边与高边围成的面为壳体侧面,宽边与高边围成的面为壳体端面;所述壳体表面、壳体侧面和壳体端面均为两个;
两个所述壳体表面中,至少一个壳体表面上设有用于加强结构的加强筋。
进一步,所述加强筋包括与所述长边平行的第一加强筋和/或与所述宽边平行的第二加强筋。
进一步,所述加强筋采用焊接在所述壳体表面上的加强条。
进一步,所述加强筋采用在所述壳体表面上压制的加强槽。
进一步,所述加强槽向外侧凸起。
进一步,相邻两个所述加强槽之间设有用于支撑储能电芯的支撑面。
进一步,所述单体壳体上还设有用于在储能电芯热失控时通入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用于排出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二热失控消防阀。
进一步,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分别设置在所述单体壳体的两端或分别设置在所述单体壳体相对的两个对角位置处;或在所述单体壳体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相邻的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设置在所述单体壳体同一端且相邻的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之间设有隔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储能单体,包括如上所述的单体壳体,所述单体壳体内安装有储能电芯。
进一步,所述储能电芯与所述长边平行的两侧中,至少一侧上间隔设有极耳,所述壳体侧面上设有用于极耳穿过的极耳孔;
当所述储能电芯的极耳均设置在一侧时,所述单体壳体的对应壳体侧面上与所述极耳一一对应设有所述极耳孔;
当所述储能电芯的极耳分别设置在两侧时,所述单体壳体的两个壳体侧面上分别与所述极耳一一对应设有极耳孔。
进一步,所述极耳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
当所述极耳均设置在一侧时,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交错设置;
当所述极耳分别设置在两侧时,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壳体侧面上。
进一步,设有所述极耳孔的所述壳体侧面上还设有注液孔。
进一步,所述注液孔间隔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壳体侧面上。
进一步,还包括单体温控系统,所述温控系统包括用于温控介质流通的温控管路。
进一步,所述温控管路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单体壳体两端的两根端面温控管路;两根所述端面温控管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壳体端面之间贴合。
进一步,所述温控管路还包括与所述壳体侧面对应设置的侧面温控管路;所述侧面温控管路设为一根并与其中一个所述壳体侧面对应设置;或,所述侧面温控管路设为两根并分别与两个所述壳体侧面对应设置;
当所述侧面温控管路设为一根时,所述侧面温控管路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端面温控管路相连通;
当所述侧面温控管路设为两根时,两根所述侧面温控管路分别与其中一根所述端面温控管路相连通。
进一步,当与所述侧面温控管路对应的所述壳体侧面上未设置所述极耳时,所述侧面温控管路与该所述壳体侧面之间贴合;
当与所述侧面温控管路对应的所述壳体侧面上设有所述极耳时,所述侧面温控管路与所述极耳错位设置;或,所述侧面温控管路上设有让位所述极耳的让位结构;或,所述侧面温控管路与该所述壳体侧面之间贴合,所述侧面温控管路内与所述极耳一一对应设有极耳穿孔。
进一步,所述极耳穿孔内设有用于防止所述侧面温控管路内的温控介质与所述极耳接触的密封侧壁。
进一步,设有所述极耳孔的所述壳体侧面上还设有注液孔,所述侧面温控管路内与所述注液孔一一对应设有用于注液管通过的注液穿孔。
进一步,所述注液穿孔内设有用于防止所述侧面温控管路内的温控介质与注液管接触的密封侧壁。
进一步,所述温控管路还包括与所述壳体表面对应设置的表面温控管路,所述表面温控管路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端面温控管路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加强筋包括与所述长边平行的第一加强筋,所述表面温控管路间隔设为多根,且所述表面温控管路与所述长边平行,所述表面温控管路位于相邻两根所述第一加强筋之间并与对应的壳体表面之间贴合。
进一步,所述储能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一个储能单元,相邻两个所述储能单元之间设有绝缘导热膜,所述绝缘导热膜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端面之间接触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储能簇,包括簇支架,所述簇支架内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储能单体。
进一步,所述储能单体包括单体温控系统,所述温控系统包括用于温控介质流通的温控管路,所述温控管路上设有用于通入温控介质的进介质阀和用于温控介质流出的出介质阀;所述簇支架内设有与所述进介质阀相连通的进介质总管和与所述出介质阀相连通的出介质总管。
进一步,所述单体壳体上还设有用于在储能电芯热失控时通入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用于排出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二热失控消防阀;所述簇支架内设有与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相连通的第一消防总管和与所述第二热失控消防阀相连通的第二消防总管。
进一步,所述簇支架上设有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储能单体之间的温控单体。
进一步,所述簇支架上安装有密封外壳,所述储能单体均位于所述密封外壳内,所述密封外壳内填充有氟化液,所述簇支架上设有用于驱动氟化液循环的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路上设有用于控制氟化液温度的氟化液温控系统。
进一步,所述密封外壳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密封外壳分隔为若干密封空间,所述储能电芯分别安装在所述密封空间内,每一个所述密封空间均与所述循环管道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储能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单体壳体,通过在壳体表面上设置加强筋,能够有效加强结构强度,在储能单体的生产、安装和维护的过程中,单体壳体能够对内部的储能电芯起到更好的支撑保护作用,避免储能电芯在长度较长的情况下因其重力作用发生较大的弯曲甚至弯折等损伤。
通过将加强筋设置为在外壳表面上压制的加强槽,除了可以增强结构强度外,还可以在加强槽内存储电解液,从而提高储能电芯的性能。
通过在单体壳体上设置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当储能电芯发生热失控时,储能电芯热失控后会产生大量的气体,通过打开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向单体壳体内通入防热失控介质等介质,第二热失控消防阀排出热失控产生的气体、注入的防热失控介质以及部分电解液,从而避免储能单体爆炸和燃烧,且通入的介质还可以驱动电解液从第二热失控消防阀排出,以减缓储能电芯内部的电化学反应,提高安全性能。
通过将储能电芯的极耳间隔设置在与单体壳体的长边平行的至少一侧,能够避免储能电芯内部电化学反应不均匀的问题,缩短电子在储能电芯的集流体内传输的距离,减小储能电芯的内阻。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储能单体实施例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的为仅设有第一加强筋和一根侧面温控管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施例储能单体第二种结构的示意图;具体的为仅设有第二加强筋和一根侧面温控管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储能单体第三种结构的示意图;具体的为同时设有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一根侧面温控管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储能单体第四种结构的示意图;具体的为一根侧面温控管路与极耳错位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施例储能单体第五种结构的示意图;具体的为两根侧面温控管路分别与壳体侧面贴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剖面图;
图9为本实施例储能单体第六种结构的示意图;具体的为两根侧面温控管路均与极耳错位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储能单体第七种结构的示意图;具体的为两根侧面温控管路上设有弯曲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剖面图;
图12为本实施例储能单体第八种结构的示意图;具体的为仅设有两根端面温控管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局部剖视图;
图14为本实施例储能单体第九种结构的示意图;具体的为设有表面温控管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局部剖视图;
图16为设有表面温控管路时的单体温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第九种结构的储能单体的单体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同时设置在单体壳体同一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储能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A详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单体壳体;11-长边;12-宽边;13-高边;14-壳体表面;15-壳体侧面;16-壳体端面; 17-加强筋;17a-第一加强筋;17b-第二加强筋;18-支撑面;19-第一热失控消防阀;20-第二热失控消防阀;21-极耳;21a-第一极耳;21b-第二极耳;22-极耳孔;23-注液孔;24-注液管;25-端面温控管路;26-侧面温控管路;26a-弯曲结构;27-进介质阀;28-出介质阀;29-极耳穿孔;30-注液穿孔;31-表面温控管路;
40-储能电芯;41-储能单元;42-绝缘导热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储能单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储能单体,包括单体壳体10,单体壳体10内安装有储能电芯。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单体壳体10,单体壳体呈长方体形并具有长边11、宽边12和高边12,长边11的长度大于宽边12的长度,宽边12的长度大于高边13的长度。本实施例的单体壳体中,令长边11和宽边12围成的面为壳体表面14,长边11与高边13围成的面为壳体侧面15,宽边12与高边13围成的面为壳体端面 16;壳体表面14、壳体侧面15和壳体端面16均为两个,两个壳体表面14中,至少一个壳体表面14上设有用于加强结构的加强筋17。本实施例的单体壳体中,两个壳体表面14上均设有加强筋17。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17可以仅包括与长边11平行的第一加强筋17a,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17可以仅包括与宽边12平行的第二加强筋17b,如图3所示。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壳体表面14上同时设置第一加强筋17a和第二加强筋17b,如图4所示,不再累述。
具体的,加强筋17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设置在壳体表面上,如加强筋17可以采用焊接在壳体表面14上的加强条。本实施例的加强筋17采用在壳体表面14上压制的加强槽,不仅可以起到加强结构强度的作用,而且不会增加单体壳体10的重量。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加强槽向外侧凸起,相邻两个加强槽之间设有用于支撑储能电芯的支撑面18,可以对储能电芯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通过将加强筋设置为在外壳表面上压制的加强槽,除了可以增强结构强度外,还可以在加强槽内存储电解液,从而提高储能电芯的性能。
进一步,单体壳体上还设有用于在储能电芯热失控时通入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9和用于排出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二热失控消防阀20。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9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20分别设置在单体壳体的两端或分别设置在单体壳体相对的两个对角位置处。本实施例的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9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20分别设为两个,两个第一热失控消防阀 19设置在单体壳体其中一个对角位置处,两个第二热失控消防阀20设置在单体壳体相对的另一个对角位置处。具体的,如图1所示,两个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9分别安装在对应对角位置相邻的壳体侧面15和壳体端面16上,两个第二热失控消防阀20分别安装在对应对角位置相邻的壳体侧面15和壳体端面16上。如图12所示,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9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20分别设置在单体壳体的两端,也可以实现技术目的。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单体壳体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相邻的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设置在单体壳体同一端且相邻的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之间设有隔板(图中未示出),如图18所示,在单体壳体相对的两个对角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9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20,通过在单体壳体内部设置隔板实现导流作用,也可实现技术目的。当然,本文所述的“单体壳体的两端”可以是单体壳体的两个壳体端面,也可以是单体壳体的两个壳体侧面。不再累述。通过在单体壳体上设置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当储能电芯发生热失控时,储能电芯热失控后会产生大量的气体,通过打开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向单体壳体内通入防热失控介质等介质,第二热失控消防阀排出热失控产生的气体,从而避免储能单体爆炸和燃烧,且通入的介质还可以驱动电解液从第二热失控消防阀排出,以减缓储能电芯内部的电化学反应,提高安全性能。防热失控介质采用氟化液、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或R134a,本实施例的防热失控介质采用氟化液,具体的,可选用科慕FM-200或SF-10氟化液。氟化液不会与电解液以及电极活性材料之间发生化学反应,通过氟化液后可以快速控制储能电芯的温度,同时将储能电芯热失控后产生的气体排出的同时还可携带部分电解液,延缓储能电芯的热失控发生的进程,甚至是消除储能电芯的热失控反应,极大地提高运行安全性能。
进一步,储能电芯与长边平行的两侧中,至少一侧上间隔设有极耳21,壳体侧面15上设有用于极耳21穿过的极耳孔22。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电芯的极耳均设置在同一侧,单体壳体的对应壳体侧面15上与极耳21一一对应设有极耳孔22;具体的,极耳21 包括第一极耳21a和第二极耳21b,此时的第一极耳21a和第二极耳21b在储能电芯的同一侧交错设置,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电芯的极耳21分别设置在两侧,单体壳体的两个壳体侧面上分别与极耳21一一对应设有极耳孔22;具体的,极耳21包括第一极耳21a 和第二极耳21b,此时可以将第一极耳21a和第二极耳21b分别设置在两个壳体侧面15上,如图7所示。当储能电芯为电池电芯时,第一极耳21a和第二极耳21b分别为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当储能电芯为电容电芯时,第一极耳21a和第二极耳21b分别为电容电芯的第一电容电极极耳和第二电容电极极耳。
进一步,设有极耳孔22的壳体侧面15上还设有注液孔23,注液孔23间隔设置在对应的壳体侧面15上,在储能电芯生产过程中,便于实现电解液注液。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储能单体还包括单体温控系统,温控系统包括用于温控介质流通的温控管路。具体的,温控管路包括分别位于单体壳体两端的两根端面温控管路25。两根端面温控管路25分别与对应的壳体端面16之间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仅在单体壳体两端分别设置端面温控管路25,如图12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管路还包括与壳体侧面15对应设置的侧面温控管路26。侧面温控管路26可以设为一根并与其中一个壳体侧面15对应设置,如图1所示;当然,侧面温控管路26可以设为两根并分别与两个壳体侧面15对应设置,如图7所示;
当侧面温控管路26设为一根时,侧面温控管路26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端面温控管路25相连通,此时的温控管路的进介质阀27和出介质阀28分别位于两根端面温控管路25未与侧面温控管路26相连的一端,如图1所示。
当侧面温控管路26设为两根时,两根侧面温控管路26分别与其中一根端面温控管路25 相连通,即温控管路设为并列的两条,每一条温控管路均由一根端面温控管路25和一根侧面温控管路26相连形成,此时温控管路的进介质阀27和出介质阀28分别位于端面温控管路 25和侧面温控管路26未相连的一端,如图7所示。
进一步,当与侧面温控管路26对应的壳体侧面15上未设置极耳21时,侧面温控管路 26与该壳体侧面15之间贴合,从而可以直接对壳体侧面进行温度控制,如图1所示。
当与侧面温控管路26对应的壳体侧面15上设有极耳21时:在一些实施例中,侧面温控管路26与极耳21错位设置,以避开设有极耳21的位置,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侧面温控管路26上设有让位极耳21的让位结构,如在侧面温控管路26上与极耳21所在位置对应设置弯曲结构26a,以避开极耳21的位置,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侧面温控管路26与该壳体侧面15之间贴合,侧面温控管路26内与极耳21一一对应设有极耳穿孔29,如图7所示。具体的,当温控管路内的温控介质为氟化液等具有较强的绝缘性的流体物质时,可以将极耳21直接穿设在极耳穿孔29内,此时温控介质可以直接对极耳21进行控温,控温效果更直接。当温控管路内的温控介质为水等绝缘性能较差的流体物质时,需在极耳穿孔29内设置用于防止侧面温控管路26内的温控介质与极耳21接触的密封侧壁,以避免极耳21与温控介质接触出现短路和漏电等情况,同时也可以避免温控介质进入到单体壳体内。
具体的,当壳体侧面15上设有注液孔23时,侧面温控管路26内与注液孔23一一对应设有用于注液管24通过的注液穿孔30。优选的,注液穿孔30内设有用于防止侧面温控管路 26内的温控介质与注液管接触的密封侧壁,以避免温控介质进入到单体壳体内。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管路还包括与壳体表面14对应设置的表面温控管路31,如图14-16所示。表面温控管路31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端面温控管路25相连通。进一步,当加强筋17仅为与长边11平行的第一加强筋17a时,表面温控管路31间隔设为多根,且表面温控管路31与长边11平行,表面温控管路31位于相邻两根第一加强筋17a之间并与对应的壳体表面14之间贴合,实现直接与壳体表面14进行热交换的技术目的。当然,表面温控管路31内的温控介质的流向可以全部相同,也可以部分表面温控管路31内的温控介质向其中一个方向流动、另一部分表面温控管路31内的温控介质向另一个相反的方向流动,不再累述。
优选的,储能电芯40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一个储能单元41,相邻两个储能单元41之间设有绝缘导热膜42,绝缘导热膜42的两端分别与壳体端面16之间接触配合,如图19和图 20所示。储能单元41可以采用现有的具有各种结构的电池电芯、叠层电池电芯、电容电芯或叠层电容电芯等,不再累述。通过在储能单元41之间设置绝缘导热膜42,并将绝缘导热膜42与壳体端面16接触配合,而接触端面16上贴合有端面温控管路25,从而实现储能电芯40内部与端面温控管路25之间通过绝缘导热膜42和壳体端面16进行热交换的技术目的,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的效率,达到对储能电芯内部进行快速温控的技术目的。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安装有储能簇。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储能簇,包括簇支架,簇支架内安装有本实施例如上所述的储能单体。具体的,储能单体包括单体温控系统,温控系统包括用于温控介质流通的温控管路,温控管路上设有用于通入温控介质的进介质阀27和用于温控介质流出的出介质阀28;簇支架内设有与进介质阀27相连通的进介质总管和与出介质阀28相连通的出介质总管,进介质总管和出介质总管之间形成温控介质循环管路,温控介质循环管路上设有温控介质循环泵和用于控制温控介质温度的温控介质控温装置,不再累述。
进一步,单体壳体上还设有用于在储能电芯热失控时通入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9和用于排出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二热失控消防阀20;簇支架内设有与第一热失控消防阀19相连通的第一消防总管和与第二热失控消防阀20相连通的第二消防总管,以实现向单体壳体内部通入如氟化液、惰性气体或氮气等热失控介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簇支架上设有位于相邻两个储能单体之间的温控单体,以实现对每个储能单体进行控温的技术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簇支架上安装密封外壳,储能单体均位于密封外壳内,密封外壳内填充有氟化液,簇支架上设有用于驱动氟化液循环的循环管道,循环管路上设有用于控制氟化液温度的氟化液温控系统,即将储能单体沉浸在氟化液中,达到更好的温控效果。为了避免密封外壳底部的氟化液压强过大的问题,还可以在,密封外壳内设置隔板,隔板将密封外壳分隔为若干密封空间,储能电芯分别安装在密封空间内,每一个密封空间均与循环管道相连通。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30)

1.一种单体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壳体呈长方体形并具有长边、宽边和高边,所述长边的长度大于宽边的长度,所述宽边的长度大于高边的长度;
所述单体壳体中,令长边和宽边围成的面为壳体表面,长边与高边围成的面为壳体侧面,宽边与高边围成的面为壳体端面;所述壳体表面、壳体侧面和壳体端面均为两个;
两个所述壳体表面中,至少一个壳体表面上设有用于加强结构的加强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与所述长边平行的第一加强筋和/或与所述宽边平行的第二加强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体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采用焊接在所述壳体表面上的加强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体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采用在所述壳体表面上压制的加强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体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槽向外侧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体壳体,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加强槽之间设有用于支撑储能电芯的支撑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壳体上还设有用于在储能电芯热失控时通入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用于排出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二热失控消防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体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分别设置在所述单体壳体的两端或分别设置在所述单体壳体相对的两个对角位置处;或在所述单体壳体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相邻的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设置在所述单体壳体同一端且相邻的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第二热失控消防阀之间设有隔板。
9.一种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单体壳体,所述单体壳体内安装有储能电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芯与所述长边平行的两侧中,至少一侧上间隔设有极耳,所述壳体侧面上设有用于极耳穿过的极耳孔;
当所述储能电芯的极耳均设置在一侧时,所述单体壳体的对应壳体侧面上与所述极耳一一对应设有所述极耳孔;
当所述储能电芯的极耳分别设置在两侧时,所述单体壳体的两个壳体侧面上分别与所述极耳一一对应设有极耳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
当所述极耳均设置在一侧时,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交错设置;
当所述极耳分别设置在两侧时,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壳体侧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设有所述极耳孔的所述壳体侧面上还设有注液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孔间隔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壳体侧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单体温控系统,所述温控系统包括用于温控介质流通的温控管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管路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单体壳体两端的两根端面温控管路;两根所述端面温控管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壳体端面之间贴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管路还包括与所述壳体侧面对应设置的侧面温控管路;所述侧面温控管路设为一根并与其中一个所述壳体侧面对应设置;或,所述侧面温控管路设为两根并分别与两个所述壳体侧面对应设置;
当所述侧面温控管路设为一根时,所述侧面温控管路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端面温控管路相连通;
当所述侧面温控管路设为两根时,两根所述侧面温控管路分别与其中一根所述端面温控管路相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
当与所述侧面温控管路对应的所述壳体侧面上未设置所述极耳时,所述侧面温控管路与该所述壳体侧面之间贴合;
当与所述侧面温控管路对应的所述壳体侧面上设有所述极耳时,所述侧面温控管路与所述极耳错位设置;或,所述侧面温控管路上设有让位所述极耳的让位结构;或,所述侧面温控管路与该所述壳体侧面之间贴合,所述侧面温控管路内与所述极耳一一对应设有极耳穿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穿孔内设有用于防止所述侧面温控管路内的温控介质与所述极耳接触的密封侧壁。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设有所述极耳孔的所述壳体侧面上还设有注液孔,所述侧面温控管路内与所述注液孔一一对应设有用于注液管通过的注液穿孔。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穿孔内设有用于防止所述侧面温控管路内的温控介质与注液管接触的密封侧壁。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管路还包括与所述壳体表面对应设置的表面温控管路,所述表面温控管路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端面温控管路相连通。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与所述长边平行的第一加强筋,所述表面温控管路间隔设为多根,且所述表面温控管路与所述长边平行,所述表面温控管路位于相邻两根所述第一加强筋之间并与对应的壳体表面之间贴合。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储能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一个储能单元,相邻两个所述储能单元之间设有绝缘导热膜,所述绝缘导热膜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端面之间接触配合。
24.一种储能簇,其特征在于:包括簇支架,所述簇支架内安装有如权利要求9-23任一项所述的储能单体。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储能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单体包括单体温控系统,所述温控系统包括用于温控介质流通的温控管路,所述温控管路上设有用于通入温控介质的进介质阀和用于温控介质流出的出介质阀;所述簇支架内设有与所述进介质阀相连通的进介质总管和与所述出介质阀相连通的出介质总管。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储能簇,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壳体上还设有用于在储能电芯热失控时通入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一热失控消防阀和用于排出防热失控介质的第二热失控消防阀;所述簇支架内设有与所述第一热失控消防阀相连通的第一消防总管和与所述第二热失控消防阀相连通的第二消防总管。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储能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簇支架上设有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储能单体之间的温控单体。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储能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簇支架上安装有密封外壳,所述储能单体均位于所述密封外壳内,所述密封外壳内填充有氟化液,所述簇支架上设有用于驱动氟化液循环的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路上设有用于控制氟化液温度的氟化液温控系统。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储能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外壳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密封外壳分隔为若干密封空间,所述储能电芯分别安装在所述密封空间内,每一个所述密封空间均与所述循环管道相连通。
30.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安装有如权利要求24-2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簇。
CN202122854778.7U 2021-11-19 2021-11-19 单体壳体、储能单体、储能簇和储能装置 Active CN2166484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54778.7U CN216648460U (zh) 2021-11-19 2021-11-19 单体壳体、储能单体、储能簇和储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54778.7U CN216648460U (zh) 2021-11-19 2021-11-19 单体壳体、储能单体、储能簇和储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8460U true CN216648460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35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54778.7U Active CN216648460U (zh) 2021-11-19 2021-11-19 单体壳体、储能单体、储能簇和储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484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1306433B2 (en) Lithium accumulator
CN211480235U (zh) 电池包
CN216903105U (zh) 一种方形壳体和方形电池
CN116526015B (zh) 电池模组及储能系统
CN217182265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17562707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4512776A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结构以及大容量电池的组装方法
WO2024083083A1 (zh) 电池和用电装置
CN216648460U (zh) 单体壳体、储能单体、储能簇和储能装置
CN218867280U (zh) 电池、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N217114716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结构
CN114512752A (zh) 单体壳体、储能单体、储能簇和储能装置
CN217468621U (zh) 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和储能系统
CN216872163U (zh) 箱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1350834U (zh) 一种金属燃料电池结构
CN216648441U (zh) 储能单体、簇及装置
CN113823865A (zh) 方形电池外壳和采用该外壳的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CN216648465U (zh) 组合式储能单体、储能簇及储能装置
CN216389569U (zh) 储能单体、储能簇及储能装置
CN111162350A (zh) 一种具有ptc加热片和热管集成化结构的电池箱
CN218586094U (zh) 一种电池包和车辆
CN218160562U (zh) 一种散热型锂电池
CN113964419A (zh) 储能单体、簇及装置
CN220021368U (zh)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113991227A (zh) 储能单体、储能簇及储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