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5742B - 具有芯线的保持、固定功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芯线的保持、固定功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5742B
CN105655742B CN201510867654.9A CN201510867654A CN105655742B CN 105655742 B CN105655742 B CN 105655742B CN 201510867654 A CN201510867654 A CN 201510867654A CN 105655742 B CN105655742 B CN 1056557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xial cable
terminal
core wire
cable connector
installation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676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55742A (zh
Inventor
伝法谷郁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55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57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557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57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具有不使用复杂结构的端子、而主要利用外壳可靠地将同轴电缆的芯线与端子连接以进行保持、固定的简易结构。该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端子;对所述端子进行支承的外壳;以及覆盖外壳的至少一部分的外部导体壳体。外壳具有:设置面,该设置面供同轴电缆的芯线设置,并能使该芯线与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连接;以及成对的压接片,该成对的压接片在隔着设置面相对的各侧将芯线压接于设置面,成对的压接片分别在与对方压接片相对的相对侧沿着设置面具有凹凸状的自由端,自由端的至少一部分在设置面的上方与对方压接片的自由端补偿性地啮合。

Description

具有芯线的保持、固定功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轴电缆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芯线的保持、固定功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2中示出了现有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一例。
图18、图19中示出了专利文献1所示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示意剖视图。这种同轴电缆连接器例如使用于移动电话、智能手机、掌上电脑(PDA)、笔记本电脑等信息设备、家电产品等电子设备的内部。
连接器的外壳由筒状的外部导体壳体101形成。外部导体壳体101是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加压成形而制成的,其由以纵轴线105作为中心轴线的主体部106和从该主体部106一体地延伸出的保持件部107构成。在由外部导体壳体101形成的筒状部的内部配置有端子103,并被保持成与同轴电缆104的芯线115电连接的状态。
如图18所示,保持件部107在连接器组装前与纵轴线105平行地从主体部6直立,但在组装时,如图19所示朝沿着与纵轴线105成直角的横轴线108的方向折曲。当保持件部107朝沿着与纵轴线105成直角的横轴线108的方向折曲时,外部导体壳体101与同轴电缆104的外部导体112电连接。另外,此时,外壳10的一部分102C通过与设于外部导体壳体101的内壁的突起107a的接触随着保持件部107的折曲朝纵轴线108方向弯曲,其结果是,折曲的外壳10的一部分102C配置于端子103与外部导体壳体101之间,以防止端子103与外部导体壳体101之间的电连接。此外,此时,同轴电缆104的芯线115以夹在外壳10的一部分102C与端子103的导体连接器103a之间的状态被加以固定。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将外部导体壳体的折曲方向、伴随其的外壳的折曲方向与专利文献1不同地设为相对于同轴电缆正交的方向,进一步而言,通过设置各自配置于隔着同轴电缆的芯线相对的各侧的成对的绝缘折曲部、壳体折曲部,能从芯线的两侧靠近外壳、壳体。但是,此处,采用了以下结构:为了支承同轴电缆的芯线而主要使用端子,将同轴电缆的芯线夹在板簧折曲成大致く字形状而形成的彼此相对的一对端子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2504704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2-32463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固定芯线115的部分102C被设为从外壳102的前端部遍及同轴电缆104的芯线115、绝缘体114这样的大小,因此,存在连接器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根据专利文献2的结构,使绝缘折曲部、壳体折曲部从芯线的两侧靠近,因此,与专利文献1的结构相比,能实现装置的小型化,但此处,为了支承同轴电缆的芯线而使用具有复杂结构的端子,因此,其结果是,存在连接器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现有的连接器结构的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用复杂结构的端子、而是主要利用外壳可靠地将同轴电缆的芯线与端子连接以进行保持固定的简易结构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另外,其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化、低高度化的电缆连接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包括:端子;外壳,该外壳对所述端子进行支承;以及外部导体壳体,该外部导体壳体覆盖所述外壳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外壳具有:设置面,该设置面供同轴电缆的芯线设置,并能使该芯线与所述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连接;以及成对的压接片,该成对的压接片在隔着所述设置面相对的各侧将所述芯线压接于设置面,所述成对的压接片分别在与对方压接片相对的相对侧沿着所述设置面具有凹凸状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设置面的上方与对方压接片的自由端补偿性地啮合。
采用了设于外壳的凹凸状的自由端的至少一部分在设置面的上方彼此补偿性地啮合的结构,因此,例如即便在同轴电缆的芯线处于开裂的状态下,也能可靠地将上述芯线保持、固定于设置面与自由端之间的闭合的截面空间。在该情况下,为了固定芯线,例如无需使用复杂结构的端子等,因此,能简化连接器的结构,其结果是,还能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低高度化。此外,不用将自由端完全啮合,就能保持、固定芯线,因此,能适用于各种直径的电缆。
(2)在上述(1)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外部导体壳体具有各自配置于隔着所述设置面相对的各侧的成对的铆接部,所述成对的压接片分别被所述成对的铆接部从外部覆盖。
根据该结构,能在铆接部的铆接作业的同时进行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的保持、固定,因此,能简化作业。
(3)在上述(1)或(2)记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压接片在与所述设置面对接的对接面上具有朝所述设置面突出的突出部。
通过将突出部设于压接片,能进一步可靠地将同轴电缆的芯线固定于设置面与压接片(的突出部)之间。
(4)在上述(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从所述设置面露出的所述端子的连接部具有从所述设置面突出或凹陷的部分。
通过使设置面处的端子的露出部突出或凹陷,能进一步可靠地将同轴电缆的芯线固定于露出面与压接片之间。
(5)在上述(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压接片沿着所述设置面越过所述设置面地延伸。
通过使压接片以越过设置面的方式延伸,不仅能防止同轴电缆的芯线的露出,还能防止朝与端子的接触部相反一侧延伸的部分、即绝缘体13、外部导体12的露出。
(6)在上述(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较为理想的是,设于所述成对的压接片的凹凸状的自由端分别由在所述成对的压接片的啮合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至少一个凹部或凸部形成,所述至少一个凹部或凸部分别由沿着所述啮合方向被设为厚壁的部分和沿着所述啮合方向被设为薄壁的部分的组合构成。
分别通过厚壁部分和薄壁部分的组合形成凹部或凸部,能进一步可靠地将同轴电缆保持、固定于设置面与压接片之间,并能期待减轻与对方压接片啮合的啮合力的效果。
(7)在上述(6)记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厚壁的部分和所述薄壁的部分交替地设于各个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
通过交替地形成厚壁部分和薄壁部分,能期待进一步有效地使力分散的效果。
(8)在上述(1)至(7)中任一项记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端子和所述外壳一体成形。
(9)在上述(1)至(8)中任一项记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是直角型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使用复杂结构的端子、就能可靠地将同轴电缆的芯线与端子连接以进行保持、固定的简易结构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另外,藉此,还提供一种小型化、低高度化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与同轴电缆连接的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底侧平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外壳的底侧立体图。
图4是外壳的上侧立体图和外部导体壳体的底侧立体图。
图5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外壳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8是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9是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10是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11是说明利用压接片保持、固定芯线的保持、固定工艺的图。
图12是说明利用压接片保持、固定芯线的保持、固定工艺的图。
图13是说明利用压接片保持、固定芯线的保持、固定工艺的图。
图14是说明利用压接片保持、固定开裂的芯线的保持、固定工艺的图。
图15是说明利用压接片保持、固定较粗的芯线的保持、固定工艺的图。
图16是与图14所示的本发明的压接片比较的比较例。
图17是与图15所示的本发明的压接片比较的比较例。
图18是现有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连接器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19是现有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连接器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同轴电缆连接器
10 同轴电缆
11 绝缘覆膜
12 外部导体
13 绝缘体
14 芯线
20 端子
24 露出部(连接部)
40 外壳
41 设置面
42 圆筒部
46 主体部
48 露出部(孔)
49 隆起部
50 压接片
70 外部导体壳体
72 大致圆筒部
80A、80B 前侧铆接部
83 中间铆接部
84 后侧铆接部
85 配置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此处,对所谓直角型连接器(right angle type connector)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图1是与同轴电缆10连接的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1的底侧平面图,图2是该同轴电缆连接器1的分解立体图。同轴电缆连接器1隔着中心轴线呈左右对称形状,其主要包括:导电性的端子20;绝缘性的外壳40,该外壳40与端子20一体成形;以及外部导体壳体70,该外部导体壳体70覆盖外壳40的至少一部分和同轴电缆10的至少一部分。另外,端子20和外壳40一体成形,因此,实际上不能将它们分解,但在图2中为了方便而示出了将它们分离后的状态。在组装同轴电缆连接器1时,端子20及外壳40、同轴电缆10沿着图示箭头“β”方向从同轴电缆连接器1的底侧朝上侧依次配置于外部导体壳体70,并固定于外部导体壳体70。
同轴电缆10具有与现有一般的同轴电缆相同的结构、即从最外侧朝中心具有绝缘覆膜11、外部导体12、绝缘体13、芯线14。该结构已众所周知,因此,不说明详细结构。
端子20沿着同轴电缆10的轴线方向α具有规定的长度。在主体部26的中间附近设有台阶部25,利用该台阶部25在一体成形的外壳40中使端子20的后端侧(24)比前端侧(22)更靠近同轴电缆10,另一方面,使端子20的前端侧(22)比后端侧(24)更靠近外部导体壳体70的面78。在端子20的后端侧(24)设有与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接触的连接部24,当组装同轴电缆连接器1时,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设置于该连接部24。另外,在端子20的前端侧(22)处设有与对方连接器的中心端子(未图示)接触的接触部22。接触部22被设成朝与对方连接器接触的接触侧立起的状态,并形成为由能将对方连接器的中心端子夹在中心的两个片构成的弹性变位部22’。当然,无需形成为弹性变位部22’,例如也可形成为单纯的插入孔。
图3是与端子20一体成形的外壳40的底侧立体图,图4是其表侧立体图。图4中还改变图2的角度来示出外部导体壳体70的底侧立体图。另外,图5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外壳40主要包括主体部46、设于主体部46的前端侧的圆筒部42、以及设于主体部46的后端侧的电缆固定部(41、50等)。
上述各部通过树脂模塑与端子20一体成形。但是,端子20的一部分在该一体成形后也处于朝外部露出的状态。在端子20的露出部中,当然包含连接部24,还包含有接触部22的底侧的一部分的接触部22的弹性变位部22’及其周边部;以及接触部22的上表面侧的一部分,即位于在端子20的厚度方向上与端子20的接触部22相反一侧(上表面侧)的位置的、与外部导体壳体70相对的相对面侧的一部分。另外,接触部22的上表面侧的一部分也露出是由一体成形时的特有问题引起的。即,为了对抗一体成形时的树脂的流动以可靠地抑制端子20的振动,需要利用模具按压端子20的一部分,但此时,与本来需要露出的底侧的弹性变位部22’一起,利用模具按压弹性变位部22’的上表面侧是有效的。然而,由模具按压的部分在结果上残留为因树脂的通孔48而形成的露出部27,由此,在端子20的露出部27中包含有沿端子的厚度方向位于与端子20的接触部22相反一侧的位置的部分。
主体部46在整体上呈大致立方形状,但在其上表面上具有朝靠近对方连接器的靠近侧突出的突出部47。能使用该突出部47以作为对外部导体壳体70的大致圆筒部72的不连续部分73进行补充的部分。
主体部前端侧的圆筒部42从上表面部45朝与对方连接器接触的接触侧突出,在该圆筒部42的中心配置有端子20的接触部22。当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圆筒部42被插入至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的内部,与此同时,配置于圆筒壳体的中心的中心端子(未图示)被插入至配置于圆筒部42的中心的接触部22并与接触部22接触。为了将外壳40定位于外部导体壳体70,能利用从圆筒部42的上表面部45朝前侧及左右侧方延伸的三根突起44。
在主体部后端侧的电缆固定部(41、50等)设有供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设置的设置面41。在端子20和外壳40一体成形后,端子20的连接部24也处于从该设置面41露出的状态。另外,设置面41为大致平坦,但也可将连接部24设为从设置面41突出或凹陷的状态。藉此,能可靠地进行端子20与芯线14的接触。在图示的例子中,设为凹陷部43。
为了固定芯线14,在电缆固定部(41、50等)设有成对的压接片50A、50B。上述成对的压接片50A、50B分别在隔着设置面41相对的各侧仅支承于一边53,并能以各支承部53A、53B为中心朝供芯线14设置的设置面41折曲。
与该设置面41相对的面为压接面。压接面由压接片50A、50B形成。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压接、固定芯线14,在各压接片50A、50B的与对方侧的压接片50B、50A相对的相对侧设有凹凸状的自由端。上述凹凸状的自由端被设成沿着设置面41(在配置有同轴电缆10之后沿着同轴电缆10的轴线方向α)。各压接片50A、50B的自由端分别沿着设置面41具有至少一个突部(52A、54B、55B)和至少一个凹入部(54A、55A、52B)。沿着设置面41相邻配合地连续配置上述突部(52A、54B、55B)和凹入部(54A、55A、52B),在各压接片50A、50B处形成凹凸状的自由端。
例如,在压接片50A中,由一个突部52A和沿着设置面41从两侧夹住这一个突部52A的两个凹入部54A、55A形成凹凸状的自由端,另一方面,在压接片50B中,由一个凹入部52B和沿着设置面41从两侧夹住这一个凹入部52B的两个突部54B、55B形成凹凸状的自由端。另外,无需如图3等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三个(以上)的突部、凹入部,例如图6所示,在各压接片50A、50B的各个自由端,只要形成一个凹入部54A’、52B’和一个突部54B’、52A’即可。此处,对于与图3等的实施方式相对应的构件,也在图6中使用相同的编号。
上述各压接片50A、50B的凹入部和突部分别沿着成对的压接片50A、50B的啮合方向具有规定厚度。例如,压接片50A的凹入部54A、55A沿着啮合方向被设为厚壁,与此相对,突部52A沿着啮合方向被设为薄壁。另外,压接片50B的突部54B、55B沿着啮合方向被设为厚壁,与此相对,凹入部52B沿着啮合方向被设为薄壁。
此处,在压接片50A中,位于中心的薄壁的突部52A处于与厚壁的凹入部54A、55A相比朝对接侧突出的状态,与此相对,在压接片50B中,位于中心的薄壁的凹入部52B处于与厚壁的突部54B、55B相比朝对接侧缩回的状态,因此,当上述压接片50A、50B以支承边53为中心朝设置面41转动时,上述凹凸状的自由端的至少一部分在设置面41的上方与对方压接片的自由端补偿性地啮合。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将薄壁的突部52A、凹入部52B分别形成为由厚壁的凹入部54A、55A、突部54B、55B夹住,还能将厚壁部分用作防止薄壁部分破损的限位件。另外,通过设置薄壁部分,能容易设置空气层以进行阻抗匹配。此外,通过交替地形成厚壁部分和薄壁部分,当将自由端彼此相互对接时,能期待使力进一步有效分散的效果。另外,在图示例中,平坦地示出各压接片50A、50B的与设置面41对接的对接面51A、51B,但为了更可靠地固定于设置面41与压接片50A、50B之间,也可在上述压接片50A、50B的对接面51A、51B处设置朝设置面41突出的突出部(未图示)。此外,如图所示,也可使各压接片50A、50B的后端侧沿着设置面41越过该设置面41地延伸。例如,在压接片50A处设置沿着设置面41越过该设置面41地伸出并朝压接片50B侧突出的伸出部56、57,另一方面,在压接片50B设置沿着设置面41越过该设置面41地伸出的凸缘状的伸出部57,因此,不仅芯线14,各压接片50A、50B的一部分也位于绝缘体13、外部导体12的上部,能防止它们露出。此外,在压接片50A、50B中的一方沿着厚壁部分(或薄壁部分)的厚度方向以改变朝对方压接片突出的突出程度的状态台阶状地设置多个薄壁部,在压接片50A、50B中的另一方设置与其相对应的台阶状的薄壁部。藉此,能获得与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外部导体壳体70是通过将一块板状金属冲压、折曲而形成的。外部导体壳体70主要包括供外壳40、同轴电缆10配置的配置面85;设于该配置面85的前端侧的大致圆筒部72;多个铆接部80、83、84。大致圆筒部72是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和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未图示)连接的部分。配置面85的前端侧形成为以下结构:在整体上呈铲子形状,并利用构成匙子部的一部分即立起部74包围大致圆筒部72,强化了大致圆筒部72的强度。
如图4所示,外壳40在与外部导体壳体70相对的相对面45具有朝外部导体壳体70隆起的隆起部49。该隆起部49例如在整体上呈十字形状,由以供端子20的一部分的露出部27露出的通孔48为交点、具有规定宽度的两根直线部分构成,特别地,一方的直线部分沿着同轴电缆10的轴线方向α从端子20的前端侧较长地延伸出台阶部25的长度以上。与该外壳40的隆起部49相对应,在外部导体壳体70的与外壳40的面45相对的面78设有十字状的凹陷部79,该凹陷部79朝与同外壳40相对的一侧的相反侧凹陷。隆起部49通过设置能收容于该凹陷部79的上述隆起部49和凹陷部79,当将外壳40配置于外部导体壳体70时,使端子20和外壳40一体成形时产生的基于通孔48的端子20的露出部27离开外部导体壳体70,以增大露出部27和外部导体壳体70之间的绝缘距离。因此,能利用简易的结构可靠地绝缘端子20和外部导体壳体70,而且,能使连接器低高度化。另外,由于设有隆起部49和凹陷部79,因此,当将外壳40配置于外部导体壳体70时,将隆起部49嵌入凹陷部79,能容易地将外壳40定位于外部导体壳体70的规定位置。另外,隆起部49、凹陷部79的形状并不限于十字,例如也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等。另外,也可相对于隆起部49增大凹陷部79凹陷的程度。此外,隆起部49无需如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完全覆盖通孔48的边缘周围,也可在通孔48的边缘附近不设置隆起部49,而仅在远离边缘的部分设置隆起部。总之,只要利用隆起部49和凹陷部79使露出部27从外部导体壳体70离开即可,因此,例如十字部分也可不连续地形成。特别地,外部导体壳体70由板状金属形成,因此,能通过砸压加工简单地形成凹陷部79,并能将制造成本抑制得便宜。另外,凹陷部79也可起到加强外部导体壳体70的强度的作用。
大致圆筒部72在能由折曲部72’折曲的状态下与配置面85连接。在外部导体壳体70的规定位置配置完外壳40之后,大致圆筒部72朝配置面85折曲。另外,图1至图6全都示出了大致圆筒部72折曲之后的状态。当大致圆筒部72折曲时,在大致圆筒部72的缺口71与外部导体壳体70的和外壳40相对的面78之间分别夹着从圆筒部42的表部45延伸出的左右的突起44,藉此,能将外壳40简单地固定于外部导体壳体70。同样地,将与前方的突起44’卡合的突起设于外部导体壳体70的折曲部72’的内表面。
铆接部形成为分别配置于隔着配置面85相对的各侧且成对的铆接部。此处,沿着同轴电缆10的轴线方向α共计设有三组、即前侧铆接部80、中间铆接部83、后侧铆接部84。前侧铆接部80A、80B主要用于从外部铆接成对的压接片50A、50B,中间铆接部83A、83B主要用于铆接外部导体12,后侧铆接部84A、84B主要用于铆接绝缘覆膜11。
参照图7至图10,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1的组装工序。另外,图9和图10都示出了组装结束后的状态,但在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去除了前侧铆接部80的一部分而仅示出了压接片50A、50B的状态。
如图7所示,在将外壳40安装于外部导体壳体70之后,如图8所示,将同轴电缆10定位于外壳40、外部导体壳体70。此时,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设置于外壳40的设置面41,另外,同轴电缆10的外部导体12设置于中间铆接部83的对应位置,同轴电缆10的绝缘覆膜11配置于后侧铆接部84的对应位置。
接着,如图9、图10所示,将前侧铆接部80A、80B、中间铆接部83、后侧铆接部84分别铆接于外壳40、同轴电缆10。此时,各压接片50A、50B通过与前侧铆接部80A、80B的接触朝设置面41折曲,其结果是,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被夹在压接片50A、50B与设置面41之间而固定于此。根据该结构,能在前侧铆接部80A、80B的铆接作业的同时进行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的保持、固定,因此,能简化作业。另外,同轴电缆10的绝缘体13仅仅是在成对的压接片50A、50B折曲时被成对的压接片50A、50B的伸出部56、57覆盖,特别是不存在铆接部。
当中间铆接部83铆接于外部导体12时,外部导体壳体70通过中间铆接部83与外部导体12的接触而与外部导体12电连接。其结果是,当同轴电缆连接器1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通过外部导体壳体70的大致圆筒部72与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的连接,使同轴电缆10的外部导体12与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电连接。通过同样的方法,后侧铆接部84铆接于绝缘覆膜11,但当然此处不产生电连接。另外,由图8等可知,在组装完同轴电缆连接器1之后,大致圆筒部72不会在大致圆筒部72的圆筒方向(图2的箭头“β”方向)上具有与同轴电缆10重叠的重叠部分,因此,尺寸不会在外部导体壳体70与外壳40的相对方向上变大,因此,能实现连接器的低高度化。
接着,与图7至图10一起,参照图11至图17,对利用前侧铆接部80A、80B、压接片50A、50B保持、固定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的保持、固定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11是与图8对应的图,其是示出了将各压接片50A、50B朝设置面41折曲前的状态的图,图12是示出了将各压接片50A、50B朝设置面41折曲的中途阶段的图,图13是与图10(图9)相对应的图,其是示出了将各压接片50A、50B朝设置面41折曲以将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完全保持、固定的状态的图。另外,在各图中,图11(a)、图12(a)、图13(a)是底侧平面图,图11(b)、图12(b)、图13(b)分别示出了各图的A-A线剖视图。
由各图的(b)所示,前侧铆接部80A、80B分别具有:底部80a;从该底部80a朝与对方连接器接触的接触侧立起的侧部80b;以及能在侧部80b的规定位置80d朝压接片50折曲的翼部80c。在折曲部80d上通过从外表面朝配置面85侧砸压而形成卡定部81,通过使该卡定部81与外壳40的突出部58卡定,能将外壳40固定于外部导体壳体70。
如图11所示,在将同轴电缆10配置于外壳40、外部导体壳体70之后,如图12所示,将前侧铆接部80A、80B、尤其是翼部80c的部分铆接于外壳40、同轴电缆10。此时,成对的压接片50A、50B分别在由前侧铆接部80A、80B的翼部80c从外部覆盖的状态下朝设置面41折曲。这样,使压接片50A、50B与前侧铆接部80A、80B一起移动,能在铆接部的铆接作业的同时进行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的保持、固定,并能简化作业。当压接片50A、50B折曲时,各压接片50A、50B的凹凸状的自由端的至少一部分在设置面41的上方彼此补偿性地啮合,从而能在设置面41与自由端之间形成闭合的截面空间“K”。因此,如图14所示,例如,即便在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a处于开裂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在设置面41与自由端之间的闭合的截面空间“K”中捕捉上述芯线14a,然后,进行保持、固定。另外,如图15所示,例如,即便在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b较粗的情况下,也能将压接片50定位于这种大小的芯线14b的正上方附近以可靠地从上方压入芯线14b。另外,假设在各压接片50A、50B未具有本发明这种凹凸状的自由端的情况下,不能在设置面41与自由端之间形成闭合的截面空间,直至自由端彼此完全对接为止,因此,如图16所示,例如在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a处于开裂的状态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利用压接片50捕捉、压入芯线14a的一部分,另外,不能将压接片50定位于芯线14b的正上方附近,直至自由端彼此完全对接为止,因此,如图17所示,例如在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b较粗的情况下,可能无法从上方压入芯线14b。
这样,根据本结构,即便同轴电缆的芯线处于开裂的状态下,另外,即便芯线直径的允许范围较大,也能进一步可靠地保持、固定同轴电缆。在该情况下,为了固定芯线,例如无需使用复杂结构的端子等,因此,能简化连接器的结构,其结果是,还能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低高度化。
另外,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在压接片50A、50B的与设置面41对接的对接面51上设置朝设置面41突出的突出部。通过设置上述突出部,能进一步可靠地将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固定于设置面41与压接片50A、50B(的突出部)之间。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进行各种变更。因此,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中包括了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进行的各种变形例。例如,端子20和外壳40未必一定需要一体成形,只要端子20设于外壳40即可。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广泛地应用于具有各自支承于隔着设置面相对的各侧的成对的压接片的连接器。

Claims (8)

1.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子;
外壳,该外壳对所述端子进行支承;以及
外部导体壳体,该外部导体壳体覆盖所述外壳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外壳具有:
设置面,该设置面供同轴电缆的芯线设置,并能使该芯线与所述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连接;以及
成对的压接片,该成对的压接片在隔着所述设置面相对的各侧将所述芯线压接于设置面,
所述成对的压接片分别在与对方压接片相对的相对侧沿着所述设置面具有凹凸状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设置面的上方与对方压接片的自由端补偿性地啮合,
设于所述成对的压接片的凹凸状的自由端分别由在所述成对的压接片的啮合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至少一个凹部或凸部形成,
所述至少一个凹部或凸部分别由沿着所述啮合方向被设为厚壁的部分和沿着所述啮合方向被设为薄壁的部分的组合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导体壳体具有各自配置于隔着所述设置面相对的各侧的成对的铆接部,所述成对的压接片分别被所述成对的铆接部从外部覆盖。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接片在与所述设置面对接的对接面上具有朝所述设置面突出的突出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设置面露出的所述端子的连接部具有从所述设置面突出或凹陷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接片沿着所述设置面越过所述设置面地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厚壁的部分和所述薄壁的部分交替地设于各个所述凹部或凸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和所述外壳一体成形。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是直角型连接器。
CN201510867654.9A 2014-12-02 2015-12-01 具有芯线的保持、固定功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Active CN1056557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4216 2014-12-02
JP2014244216A JP6379403B2 (ja) 2014-12-02 2014-12-02 芯線の保持、固定機能を有した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5742A CN105655742A (zh) 2016-06-08
CN105655742B true CN105655742B (zh) 2020-06-05

Family

ID=56124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67654.9A Active CN105655742B (zh) 2014-12-02 2015-12-01 具有芯线的保持、固定功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379403B2 (zh)
KR (1) KR101948966B1 (zh)
CN (1) CN105655742B (zh)
TW (1) TWI6566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88696B2 (ja) * 2016-06-28 2020-04-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JP6802654B2 (ja) * 2016-07-22 2020-12-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視認窓を有する同軸コネクタ、及び、該同軸コネクタを用いた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TWI648927B (zh) * 2016-11-07 2019-01-2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L型同軸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JP6434061B2 (ja) * 2017-01-10 2018-12-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芯線の保持、固定機能を有した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2018113176A (ja) * 2017-01-12 2018-07-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導電路
CN108365360B (zh) 2017-01-20 2020-06-1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的锁定部件
JP6905416B2 (ja) * 2017-08-10 2021-07-2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窓を有する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この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を利用した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JP6974226B2 (ja) 2018-03-23 2021-12-0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対の圧着片を有するハウジングを備えた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CN113196591B (zh) * 2018-12-19 2023-07-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L型同轴连接器中的绝缘性部件的定位构造
JP7143206B2 (ja) 2018-12-21 2022-09-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対の圧着片を有するハウジングを備えた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7143207B2 (ja) * 2018-12-21 2022-09-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対の圧着片を有するハウジングを備えた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CN109802249B (zh) * 2019-03-01 2024-03-22 广东欧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通式两端拔盖压接的连接器
JP7407611B2 (ja) * 2020-02-10 2024-01-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
JP7390228B2 (ja) * 2020-03-24 2023-12-0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保持体を備える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57113A (ja) * 2012-01-27 2013-08-15 Hosiden Corp 同軸コネクタ
WO2013150857A1 (ja) * 2012-04-02 2013-10-10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れらのコネクタで構成される同軸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04704B2 (ja) 1991-03-12 1996-06-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ケ―ブル用コネクタと結線方法
JP4148339B2 (ja) 2001-04-26 2008-09-10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同軸コネクタ
JP3938701B2 (ja) * 2002-03-22 2007-06-27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ハウジング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同軸コネクタ
JP4097681B1 (ja) * 2007-02-01 2008-06-1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720881B2 (ja) * 2008-09-10 2011-07-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L型同軸コネクタ
JP4761320B2 (ja) * 2008-10-29 2011-08-3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336963B2 (ja) * 2009-07-22 2013-11-0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15319B2 (ja) * 2012-04-19 2014-10-2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57113A (ja) * 2012-01-27 2013-08-15 Hosiden Corp 同軸コネクタ
WO2013150857A1 (ja) * 2012-04-02 2013-10-10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れらのコネクタで構成される同軸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6698B (zh) 2019-04-11
JP2016110709A (ja) 2016-06-20
CN105655742A (zh) 2016-06-08
JP6379403B2 (ja) 2018-08-29
KR101948966B1 (ko) 2019-02-15
KR20160066513A (ko) 2016-06-10
TW201633612A (zh) 2016-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5742B (zh) 具有芯线的保持、固定功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KR101653437B1 (ko) 동축 커넥터 및 그 조립방법
CN105655743B (zh) 提高压接强度和阻抗性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TWI292642B (zh)
EP2533369A1 (en) Female terminal for connector
JP5754533B1 (ja) コネクタ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CN111952811B (zh) 连接方法、连接结构和连接端子组装件
KR20130118259A (ko) 전기 커넥터
TW200529521A (en)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653791B (zh) 絕緣性能高的同軸電纜連接器
WO2020209027A1 (ja) コネクタ、接続装置及び接続方法
KR102653983B1 (ko) 쌍의 압착편을 갖는 하우징을 구비한 동축 케이블 커넥터
JP6434061B2 (ja) 芯線の保持、固定機能を有した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CN103457048A (zh) 电连接器
KR101922566B1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JP5900544B2 (ja) コネクタ端子
JP4748597B2 (ja) コネクタ
US10971862B2 (en) Cable connector having crimp structure
WO2006087953A1 (ja) 同軸コネクタ及び通信装置
JP2016024894A (ja) 端子
JP5892201B2 (ja) コネクタ端子
JP2023104779A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CN111355068A (zh) 包括具有成对的压接片的壳体的同轴线缆连接器
JP2014078345A (ja)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内における雌端子金具の位置決め構造
TWM486193U (zh) 同軸連接器之結構改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