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36858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36858A
CN105636858A CN201480056706.8A CN201480056706A CN105636858A CN 105636858 A CN105636858 A CN 105636858A CN 201480056706 A CN201480056706 A CN 201480056706A CN 105636858 A CN105636858 A CN 1056368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bracket
along
car body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67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36858B (zh
Inventor
菊池裕二
柏濑优太
河津礼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36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368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368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368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63Mou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车身前部构造具备从前立柱朝向前方延伸设置的构件,构件具备:第1延伸部,其随着趋向前方而朝向下方延伸;以及第2延伸部,其与第1延伸部的前端部连接,并且朝向下方延伸。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在第1延伸部设置有朝向前方突出的托架。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
本申请基于2013年10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217338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车身的前部构造,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如下结构,其具备:上构件,其从前立柱朝向前方延伸设置;下垂部,其从上构件的前端部朝向下方延伸设置。下垂部具备:弯曲部,其与上构件的前端部连接,并且随着趋向前方而一边朝向下方弯曲一边延伸;以及直线部,其与弯曲部的前端部连接,并且朝向下方延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666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弯曲部的前表面位置相对于直线部的前表面位置配置于后方,因此,在直线部与弯曲部之间且在前后方向上产生层差。因此,在例如腿部等的触碰物与下垂部接触的情况下,在直线部及弯曲部难以以恒定的面承受载荷。在该情况下,负荷有可能沿前后方向且沿剪切方向而施加于腿部中的、与直线部接触的部分和与弯曲部接触的部分之间。
对此,还考虑以将弯曲部的前表面位置配置于与沿着前后方向的直线部的前表面位置等同的位置的方式进行下垂部的设计变更。在该情况下,对下垂部本身需要重新考察强度等。与此同时,伴随着下垂部的设计变更,造成针对下垂部以外的部分(例如头灯等)也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等的大幅的设计变更。因此,存在如下课题:弯曲部的结构变得复杂化,并且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
本发明的方式是考虑到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能够实现车身前部构造的简化及低成本化,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减轻作用于腿部等的触碰物的、沿着剪切方向的负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车身前部构造(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部构造2)具备从前立柱(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立柱13)朝向前方延伸设置的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构件12),上述构件具备:第1延伸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1延伸部31),其随着趋向前方而朝向下方延伸;以及第2延伸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2延伸部32),其与上述第1延伸部的前端部连接,并且朝向下方延伸,在上述第1延伸部上设置有朝向前方突出的托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托架41)。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可以是,上述托架的前端部位于与沿着前后方向的上述第2延伸部等同的位置、或者与上述第2延伸部相比靠后方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可以是,上述托架具备:载荷承受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壁部43),其承受来自前方的载荷;以及连接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侧壁部42a、42b以及凸缘部44),其将上述载荷承受部与上述第1延伸部之间连接。在上述连接部上可以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加强筋(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1加强筋51)。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上述第三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可以是,上述托架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剖视时呈朝向后方开口的U字状截面,上述连接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侧壁部42a、42b),上述载荷承受部具有将上述一对侧壁部的前端部彼此连结的前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壁部43),在上述一对侧壁部设置有上述第1加强筋。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上述第四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可以是,上述一对侧壁部在上述第1延伸部遍及车宽方向地延伸。上述连接部可以具备凸缘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凸缘部44),该凸缘部与上述一对侧壁部的后端部分别连接设置,并且固定于上述第1延伸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可以是,上述托架至少具备承受来自前方的载荷的壁面状的载荷承受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壁部43),上述载荷承受部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朝向前方凸出的棱线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棱线部54c)。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可以是,上述托架具有:一对侧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侧壁部42a、42b),其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前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壁部43),其将上述一对侧壁部的前端部彼此连结。上述托架可以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剖视时,呈朝向后方开口的U字状截面,在上述一对侧壁部的沿着车宽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加强筋(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2加强筋55)。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第一方式,由于将朝向前方突出的托架设置于第1延伸部,从而能够利用托架而减缓在第1延伸部与第2延伸部之间产生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层差。由此,针对来自前方的触碰物,第1延伸部及第2延伸部能够均匀地承受载荷。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沿着剪切方向的负荷施加于触碰物中的、经由托架而与第1延伸部接触的部分和与第2延伸部接触的部分之间。因此,例如即使在触碰物与腿部等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腿部。
而且,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是相对于已有的第1延伸部而安装托架的结构。因此,不会造成构件及其周围部件的设计、布局的大幅的设计变更。因此,能够实现车身前部构造的简化及低成本化,在此基础上,能够降低作用于腿部等的沿着剪切方向的负荷。
根据上述第二方式,托架的前端部位于与沿着前后方向的第2延伸部等同的位置、或者与第2延伸部相比靠后方的位置。因此,当向车身输入载荷时,面积比托架的面积大的第2延伸部与托架同时承受载荷、或者比托架更早承受载荷。由此,能够利用第1延伸部及第2延伸部而有效地承受载荷。
根据上述第三方式,在连接部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加强筋。因此,能够抑制托架的厚壁化,在此基础上,还能够确保沿着前后方向的托架的刚性。因此,当向车身输入载荷时,能够减小沿着前后方向的托架的行程,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1延伸部与第2延伸部之间产生沿着前后方向的层差。其结果,容易利用第1延伸部及第2延伸部而均匀地承受载荷。
根据上述第四方式,由于在一对侧壁部上分别设置第1加强筋,从而更容易确保侧壁部的刚性。因此,当向车身输入载荷时,能够减小沿着前后方向的托架的行程。其结果,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1延伸部与第2延伸部之间产生沿着前后方向的层差。
根据上述第五方式,侧壁部遍及第1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地延伸。因此,例如与侧壁部遍及上下方向地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与侧壁部连接设置的凸缘部的面积。其结果,容易确保托架的刚性。
根据上述第六方式,在托架的载荷承受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有向前方凸出的棱线部。因此,能够确保托架的刚性。
另外,当输入载荷时,作用于托架的载荷经由载荷承受部而向构件(第1延伸部)传递。此时,棱线部以使得托架的载荷承受部变为平坦面的方式(使得棱线部消失的方式)朝向后方变形,由此将载荷吸收。这样,由于在载荷承受部将载荷吸收,从而能够减小托架整体的沿着前后方向的行程,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1延伸部与第2延伸部之间产生沿着前后方向的层差。
根据上述第七方式,在一对侧壁部的沿着车宽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加强筋。因此,能够确保侧壁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从侧壁部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开始的变形。由此,能够可靠地减小沿着前后方向的托架的行程,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1延伸部与第2延伸部之间产生沿着前后方向的层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前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的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从左侧观察该车身的前部构造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从前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托架的主视图。
图4A是载荷输入之前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托架的概略结构图(剖视图)。
图4B是载荷输入之后的该托架的概略结构图(剖视图)。
图5是表示该托架的其它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若无特别记载,则以下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等的方向与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另外,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
图1是从左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身1的前部构造2的立体图,图2是从左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身1的前部构造2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图2所示,车身1的前部构造2具备:一对前侧车架11,其以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而沿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构件12,其相对于各前侧车架11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外侧,并以将各前轮Wf的上方及前方包围的方式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身1的前部是指车身1中的、位于与构成门框部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立柱13相比靠前方的部分。各前立柱13为相对于各前侧车架11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外侧、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
前侧车架11是在车身1前部的下部两侧配设的骨架部件,且是剖视时呈矩形形状的闭合截面构造。在各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上架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21(参照图1)。
在各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之中,在与保险杠横梁21相比位于后方的部分上设置有前隔板22。前隔板22呈在前后方向上开放的框状,在该前隔板22的内侧支承有未图示的散热器等。具体而言,前隔板22具备:一对侧支柱23,其与各前侧车架11连结,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隔板上构件24,其架设于各侧支柱23的上端部彼此之间;以及隔板下构件25,其架设于各侧支柱的下端部彼此之间。
构件12形成为剖视时呈矩形形状的闭合截面构造,随着从前立柱13中的、与前侧车架11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趋向前方而朝向下方延伸。具体而言,构件12具备:上构件14,其从前立柱13朝向前方延伸;以及下构件15,其与上构件14的前端部连接。上构件14以使得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度随着趋向前方而逐渐缩小的方式延伸。
下构件15具备:第1延伸部31,其后端部与上构件14连接;以及第2延伸部32,其与第1延伸部31的前端部连接。
第1延伸部31以形成为朝向前方凸出的弯曲状的方式随着趋向前方而朝向下方延伸设置。第1延伸部31配置为避免了与未图示的头灯等的干涉。第1延伸部31的前端部的沿着前后方向的位置与上述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的沿着前后方向的位置等同。第1延伸部31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度随着趋向前方而逐渐缩小。
第2延伸部32从第1延伸部31的前端部朝向下方延伸设置。在各第2延伸部32的上部(与第1延伸部31的边界部分)设置有将第2延伸部32与在车宽方向上对应的前侧车架11之间连接起来的角撑板34(参照图1)。各第2延伸部32的下端部上接合有上述隔板下构件25中的、与侧支柱23相比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的部分。而且,在由在车宽方向上对应的前侧车架11以及构件12包围的空间配置有前轮Wf的未图示的车轮罩、减震器壳体。
图3是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托架41的主视图。另外,图4A是载荷输入之前的本实施方式的托架41的概略结构图(剖视图)。图4B是载荷输入之后的本实施方式的托架41的概略结构图(剖视图)。在图3中,作为代表而示出左侧的托架41。
此处,如图1~图3、图4A所示,在第1延伸部31的下部接合有朝向前方突出的托架41。托架41具有从车宽方向观察的剖视时朝向后方开放的U字状。具体而言,托架41具有:一对侧壁部(上侧侧壁部42a及下侧侧壁部42b),其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前壁部(载荷承受部)43,其架设于各侧壁部42a、42b的前端部彼此之间;以及凸缘部44,其分别与各侧壁部42a、42b的后端部连接设置。由各侧壁部42a、42b以及凸缘部44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
各侧壁部42a、42b在第1延伸部31遍及车宽方向地延伸。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下侧侧壁部42b的宽度与第1延伸部31的宽度相等。另外,如图2、图4A所示,各侧壁部42a、42b以各侧壁部42a、42b之间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间隔随着趋向前方而缩窄的方式延伸。在图2的例子中,各侧壁部42a、42b中的上侧侧壁部42a沿前后方向延伸。另一方面,下侧侧壁部42b以随着趋向前方而朝向上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各侧壁部42a、42b的前端部的沿着前后方向的位置相互等同。
如图3所示,在各侧壁部42a、42b上,朝向沿着上下方向的内侧凹陷的第1加强筋51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这些第1加强筋51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
凸缘部44在各侧壁部42a、42b的后端部朝向沿着上下方向的外侧延伸。凸缘部44分别与第1延伸部31的前表面接合。
前壁部43具有上侧倾斜壁54a及下侧倾斜壁54b,其随着从各侧壁部42a、42b的前端部趋向上下方向的内侧而朝向前方倾斜地延伸。这些倾斜壁54a、54b构成将上下方向的内侧端部彼此连接、且朝向前方凸出的棱线部54c。前壁部43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宽度与侧壁部42a、42b的宽度相等。前壁部43形成为通过从前方将第1延伸部31覆盖而被从前方输入载荷。
上侧倾斜壁54a仿照构成车身的外观的面板P(参照图2)的内表面而延伸。
棱线部54c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其沿着前后方向的位置位于与第2延伸部32的前表面等同的位置、或者稍微后方。
如图3所示,在托架41中的、位于车宽方向的内侧的内周端部形成有第2加强筋55,该第2加强筋55遍及前壁部43与各侧壁部42a、42b之间地延伸。第2加强筋55形成为相对于前壁部43及侧壁部42a、42b向内侧凹陷。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第1延伸部31设置朝向前方突出的托架41,能够利用托架41而减缓在第1延伸部31与第2延伸部32之间产生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层差。由此,针对来自前方的触碰物能够利用第1延伸部31及第2延伸部32均匀地承受载荷。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沿着剪切方向的负荷施加于触碰物中的、经由托架41而与第1延伸部31接触的部分和与第2延伸部32接触的部分之间。因此,例如即使在触碰物与腿部等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腿部。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为在已有的第1延伸部31上安装托架41的结构。因此,不会产生伴随着构件12、其周围部件的设计、布局的大幅的设计变更。因此,能够实现车身前部构造的简化及低成本化,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减轻作用于腿部等的沿着剪切方向的负荷。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托架41的前端部位于与沿着前后方向的第2延伸部32等同的位置、或者与第2延伸部32相比靠后方。因此,当向车身1输入载荷时,面积比托架41的面积大的第2延伸部32与托架41同时承受载荷、或者比托架41更早承受载荷。由此,能够利用第1延伸部31及第2延伸部32而有效地承受载荷。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侧壁部42a、42b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加强筋51。因此,能够抑制托架41的厚壁化,在此基础上,还能够确保沿着前后方向的托架41的刚性。因此,当向车身1输入载荷时,能够减小沿着前后方向的托架41的行程,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1延伸部31与第2延伸部32之间产生沿着前后方向的层差。其结果,容易利用第1延伸部31及第2延伸部32而均匀地承受载荷。
而且,通过在一对侧壁部42a、42b上分别设置第1加强筋51而变得更容易确保侧壁部42a、42b的刚性。
并且,通过在托架41中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设置第2加强筋55,能够确保侧壁部42a、42b的内侧端部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从侧壁部42a、42b的内侧端部开始的变形。由此,能够可靠地减小沿着前后方向的托架41的行程。其结果,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1延伸部31与第2延伸部32之间产生沿着前后方向的层差。
并且,侧壁部42a、42b遍及第1延伸部31的车宽方向地延伸。因此,例如与侧壁部42a、42b遍及上下方向地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与侧壁部42a、42b连接设置的前壁部43及凸缘部44的面积,从而容易确保托架41的刚性。
此处,由于前壁部43具备向前方凸出的棱线部54c,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托架41的刚性。
另外,如图4A所示,当载荷输入时,作用于托架41的载荷在从前壁部43传递至侧壁部42a、42b之后经由托架41而向构件12(第1延伸部31)传递。此时,如图4B所示,棱线部54c以使得前壁部43成为平坦面的方式(使得棱线部54c消失的方式)朝向后方变形,由此将载荷吸收。通过在前壁部43将载荷吸收,能够减小包括侧壁部42a、42b在内的托架41整体的沿着前后方向的行程,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1延伸部31与第2延伸部32之间产生沿着前后方向的层差。
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还包括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了各种变更之后的实施方式。即,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而列举的结构等不过为一个例子而已,能够适当地对其进行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仅在托架41中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设置第2加强筋55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托架41中的沿着车宽方向的两端部设置第2加强筋55。即,只要在托架41中的沿着车宽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设置第2加强筋55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托架41上设置第1加强筋51及第2加强筋55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是仅设置第1加强筋51及第2加强筋55中的、任一方的加强筋的结构,也可以是不设置加强筋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1延伸部31弯曲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即,第1延伸部31只要是随着趋向前方而朝向下方延伸的结构,也可以倾斜地延伸。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托架41形成为U字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托架41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形状。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托架41的前壁部43具备棱线部54c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托架41的前壁部43构成为平坦面。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追加、省略、置换以及其它变更。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的说明,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
工业实用性
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能够实现简化及低成本化,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减轻作用于腿部等的触碰物的沿着剪切方向的负荷。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
2前部构造
12构件
13前立柱
31第1延伸部
32第2延伸部
42a上侧侧壁部(侧壁部、连接部)
42b下侧侧壁部(侧壁部、连接部)
43前壁部(载荷承受部)
44凸缘部(连接部)
51第1加强筋
54c棱线部
55第2加强筋

Claims (7)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具备从前立柱朝向前方延伸设置的构件,
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构件具备:
第1延伸部,其随着趋向前方而朝向下方延伸;以及
第2延伸部,其与所述第1延伸部的前端部连接且朝向下方延伸,
在所述第1延伸部上设置有朝向前方突出的托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的前端部位于与沿着前后方向的所述第2延伸部等同的位置、或者与所述第2延伸部相比靠后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具备:
载荷承受部,其承受来自前方的载荷;以及
连接部,其将所述载荷承受部与所述第1延伸部之间连接,
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剖视时呈朝向后方开口的U字状截面,
所述连接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部,
所述载荷承受部具有将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前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前壁部,
在所述一对侧壁部上设置有所述第1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侧壁部在所述第1延伸部中遍及车宽方向地延伸,
所述连接部具备凸缘部,该凸缘部与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后端部分别连接设置,并且固定于所述第1延伸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至少具备承受来自前方的载荷的壁面状的载荷承受部,
所述载荷承受部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朝向前方凸出的棱线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具有:
一对侧壁部,其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前壁部,其将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前端部彼此连结,
所述托架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剖视时,呈朝向后方开口的U字状截面,
在所述一对侧壁部的沿着车宽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加强筋。
CN201480056706.8A 2013-10-18 2014-09-08 车身前部构造 Active CN1056368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7338 2013-10-18
JP2013-217338 2013-10-18
PCT/JP2014/073688 WO2015056497A1 (ja) 2013-10-18 2014-09-08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36858A true CN105636858A (zh) 2016-06-01
CN105636858B CN105636858B (zh) 2018-04-20

Family

ID=52827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6706.8A Active CN105636858B (zh) 2013-10-18 2014-09-08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21128B2 (zh)
CN (1) CN105636858B (zh)
WO (1) WO20150564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41722B2 (ja) * 2017-07-05 2019-07-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90868A (ja) * 1998-12-25 2000-07-11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421347A (zh) * 2001-11-22 2003-06-0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结构
KR100452212B1 (ko) * 2002-07-23 2004-10-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엔진리어마운팅부의 차체구조
JP2007296883A (ja) * 2006-04-27 2007-11-1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3032040A (ja) * 2011-07-30 2013-02-1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前部車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83941A (ja) * 2006-04-18 2007-11-01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自動車のフェンダパネル支持構造
JP4781171B2 (ja) * 2006-06-07 2011-09-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ェンダパネル取付構造
JP5531984B2 (ja) * 2011-02-25 2014-06-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870869B2 (ja) * 2012-07-27 2016-03-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90868A (ja) * 1998-12-25 2000-07-11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421347A (zh) * 2001-11-22 2003-06-0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结构
KR100452212B1 (ko) * 2002-07-23 2004-10-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엔진리어마운팅부의 차체구조
JP2007296883A (ja) * 2006-04-27 2007-11-1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3032040A (ja) * 2011-07-30 2013-02-1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前部車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056497A1 (ja) 2017-03-09
WO2015056497A1 (ja) 2015-04-23
JP6221128B2 (ja) 2017-11-01
CN105636858B (zh) 2018-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07147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103328309B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6550641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9941349B (zh) 车辆后部结构
JP5867115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29948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7124656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4670331A (zh) 悬架框
JP6225653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US20180304930A1 (en) Vechicle front structure
JP6090181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105636858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8944775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2015080968A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112061240B (zh) 车辆的前端构造
JP2008239129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6489897B2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補強構造
JP2021046165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7131143A (ja) 車両用サイドメンバ構造
CN105745140A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6166789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649192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136698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JP7042230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KR102614165B1 (ko) 차량의 프런트 차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