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20203B -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20203B
CN105620203B CN201510689927.5A CN201510689927A CN105620203B CN 105620203 B CN105620203 B CN 105620203B CN 201510689927 A CN201510689927 A CN 201510689927A CN 105620203 B CN105620203 B CN 1056202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tire
axis direction
string course
dr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899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20203A (zh
Inventor
黒木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20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20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20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202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10Building tyres on round cores, i.e. the shape of the core is approximately identical with the shape of the completed ty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38Textile inserts, e.g. cord or canvas layers, for tyres; Treatment of inserts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其均匀性及生产性优异。在该轮胎(7)中,束带层(16)通过卷绕第一带(32)、第二带(34)及第三带(36)构成。第一带(32)、第二带(34)及第三带(36)分别具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帘线。设上述轮胎(7)中的赤道面(CL)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一区域(A1),设赤道面(CL)的另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二区域(A2)时,在第一区域(A1)中,第一带(32)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在第二区域(A2)中,第二带(34)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在赤道面(CL)上,第三带(36)沿圆周方向卷绕。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在轮胎中,为了增强带束层(日语:ベルト),在其半径方向外侧具备束带层(日语:バンド)。束带层包含帘线。帘线实质上沿圆周方向延伸且螺旋状地卷绕。束带层具有所谓的无接缝结构。束带层拘束带束层。由此,抑制带束层的隆起。
束带层是通过沿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包含多根并列的帘线的带(日语:リボン)而形成的。图7表示以往的束带层1的结构。图7中的上下方向为圆周方向,左右方向为轴方向,纸面的垂直方向为半径方向。在该束带层1中,在轴方向上从轮胎的一方的外侧端附近朝向轮胎的另一方的外侧端附近螺旋状地卷绕一根带2。在该方法中,在制造轮胎时卷绕带2较为费时。该轮胎的生产性差。
从提高生产性的观点看,有通过两根带构成束带层的情况。图8表示该束带层3。在图8中,单点划线CL表示轮胎的赤道面。该束带层3用第一带4及第二带5而形成。第一带4从赤道面CL朝向轮胎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螺旋状地卷绕。第二带5从赤道面CL朝向轮胎的另一方的轴方向外侧螺旋状地卷绕。由于同时卷绕这两根带,因此改善轮胎的生产性。
如图8所示,第一带4及第二带5相互相对于赤道面CL向反方向倾斜。因此,在赤道面CL上产生第一带4与第二带5之间的间隙6。在该轮胎的赤道面CL上,存在该间隙6的部分与不存在该间隙6的部分混在一起。换言之,在该轮胎的赤道部分存在因该间隙6而产生的凹凸。该轮胎的均匀性差。
在日本特开2012-25308公报中公开了改善轮胎的生产性且抑制了均匀性的恶化的轮胎。该轮胎的束带层使用两根带而构成。在该束带层中,第一带的开始卷绕的位置与第二带的开始卷绕的位置在圆周方向上错开。由此,在第一带与第二带之间产生的间隙分散在圆周方向。由此,实现均匀性的改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5308公报
要求改善轮胎的生产性且进一步提高均匀性的轮胎。轮胎的赤道面上的接地压力较高。轮胎的赤道面上的带的间隙对轮胎的均匀性造成的影响较大。在日本特开2012-25308公报的轮胎中,带的间隙6位于轮胎的赤道面CL上。该轮胎的均匀性未充分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匀性及生产性优异的轮胎。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胎面,该胎面的外表面成为胎面表面;以及束带层,该束带层位于该胎面的半径方向内侧,其中,所述束带层通过卷绕第一带、第二带及第三带而构成,所述第一带、所述第二带及所述第三带分别具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帘线,设所述轮胎中的赤道面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一区域,设赤道面的另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二区域时,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第一带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述第二带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在赤道面上,所述第三带沿圆周方向卷绕。
优选的是,在轴方向上,设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二带的最小间隔为Wb,设所述第三带的宽度为Wa时,宽度Wa相对于间隔Wb的比值Wa/Wb为0.7以上1.0以下。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中,该充气轮胎具备:胎面,该胎面的外表面成为胎面表面;以及束带层,该束带层位于该胎面的半径方向内侧,在该轮胎的制造方法中,使用成型机,该成型机具备:能够旋转的圆筒状的鼓;送出第一带的第一头;送出第二带的第二头;以及送出第三带的第三头,该轮胎的制造方法包含在所述鼓卷绕第一带、第二带及第三带而得到束带层的工序,设所述轮胎中的赤道面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一区域,设赤道面的另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二区域时,得到所述束带层的工序包含如下工序:第一工序,从所述第一头送出的所述第一带的前端配置于所述鼓上,使所述鼓旋转且使所述第一头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移动,从而在所述第一区域内螺旋状地卷绕所述第一带;第二工序,从所述第二头送出的所述第二带的前端配置于所述鼓上,使所述鼓旋转且使所述第二头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移动,从而在所述第二区域内螺旋状地卷绕所述第二带;以及第三工序,从所述第三头送出的所述第三带的前端配置于所述鼓上,使所述鼓旋转,从而在所述轮胎的赤道面上在圆周方向上卷绕所述第三带,同时实施所述第一工序与所述第二工序。
优选的是,在实施所述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之间实施所述第三工序。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轮胎的束带层中,第三带在赤道面上正好沿圆周方向卷绕。在该轮胎的赤道面上,不存在带与带的间隙。该轮胎的均匀性优异。在该束带层中,在赤道面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中,第一带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在赤道面的另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中,第二带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能够在制造轮胎时同时卷绕第一带与第二带。该轮胎的生产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轮胎的束带层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束带层的形成所使用的带的局部的剖面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束带层的形成开始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束带层的形成开始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束带层的形成途中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以往的轮胎的束带层的结构的模式图。
图8是表示其他以往的轮胎的束带层的结构的模式图。
符号说明
1,3 束带层
2 带
4,32 第一带
5,34 第二带
6 间隙
7 轮胎
8 胎面
9 胎侧
10 搭接部(日语:クリンチ)
11 胎圈
12 胎体
14 带束层
14a 内侧层
14b 外侧层
16 束带层
18 封边束带层
20 内衬
22 胎圈包布
24 胎面表面
25 槽
26 芯
28 三角胶
30 胎体帘布
36 第三带
38 帘线
40 贴胶
42 鼓
44 第一头
46 第二头
48 第三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适当的附图并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所示的轮胎7具备胎面8、胎侧9、搭接部10、胎圈11、胎体12、带束层14、束带层16、封边束带层18、内衬20及胎圈包布22。该轮胎7为无内胎式。该轮胎7安装于乘用车。
在图1中,上下方向为半径方向,左右方向为轴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为圆周方向。该轮胎7呈以图1中的单点划线CL为中心的大致左右对称的形状。该单点划线CL表示轮胎7的赤道面。符号A1表示第一区域。第一区域A1为位于该轮胎7的赤道面CL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符号A2表示第二区域。第二区域A2为位于该轮胎7的赤道面CL的另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
胎面8由交联橡胶构成。胎面8沿半径方向向外呈凸的形状。胎面8具备胎面表面24。该胎面表面24与路面接地。在该胎面表面24刻有槽25。通过该槽25形成胎面花纹。另外,该胎面表面24也可以不刻槽25。
胎侧9从胎面8之端向半径方向大致向内延伸。该胎侧9由交联橡胶构成。胎侧9通过挠曲从而吸收来自路面的冲击。进一步,胎侧9防止胎体12的外伤。
搭接部10位于胎侧壁9的半径方向大致内侧。搭接部10在轴方向上与胎圈11及胎体12相比位于更外侧。搭接部10由耐磨损性优异的交联橡胶构成。搭接部10与轮辋的凸缘抵接。
胎圈11位于搭接部10的轴方向内侧。胎圈11具备芯26和从该芯26向半径方向向外延伸的三角胶28。芯26为环状,包含卷绕的非伸缩性的金属丝。金属丝的典型的材质为钢。三角胶28向半径方向外前端变细。三角胶28由高硬度的交联橡胶构成。
胎体12由胎体帘布30构成。胎体帘布30架设于两侧的胎圈11之间,沿着胎面8及胎侧壁9的内侧。胎体帘布30绕芯26而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折返。
虽然未图示,但胎体帘布30由并列的多根帘线与贴胶构成。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CL所成角度的绝对值通常为70°到90°。换言之,该胎体12具有子午线结构。帘线通常由有机纤维构成。作为优选的有机纤维,例举有聚酯纤维、尼龙纤维、粘胶纤维、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及芳纶纤维。也可以采用偏置结构的胎体12。
带束层14位于束带层16的半径方向内侧。带束层14位于胎体12的半径方向外侧。带束层14与胎体12层积。带束层14加强胎体12。带束层14由内侧层14a及外侧层14b构成。虽然未图示,但内侧层14a及外侧层14b分别由并列的多根帘线与贴胶构成。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CL倾斜。倾斜角度的绝对值为10°以上35°以下。内侧层14a的帘线的倾斜方向与外侧层14b的帘线的倾斜方向相反。帘线的优选材质为钢。也可以在帘线使用有机纤维。
束带层16位于胎面8的半径方向内侧。束带层16覆盖带束层14。该束带层16为全束带层16。图2是表示束带层16的结构的模式图。图2中的上下方向为圆周方向,左右方向为轴方向,纸面的垂直方向为半径方向。在该图中,也一并示出赤道面CL、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
如图2所示,束带层16由第一带32、第二带34及第三带36构成。束带层16通过在带束层14的半径方向外侧卷绕第一带32、第二带34及第三带36构成。第一带32在第一区域A1内从轴方向内侧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第二带34在第二区域A2内从轴方向内侧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第三带36正好在赤道面CL上沿圆周方向卷绕。
图3表示第一带32的剖面立体图。第一带32、第二带34及第三带36分别由并列的多根帘线38与贴胶40构成。第一带32的帘线38分别沿第一带32的长度方向延伸。如图示所示,在该轮胎7中,第一带32包含10根帘线38。考虑加工性等来适当地决定第一带32所含的帘线38的根数及该带的宽度。第二带34为与第一带32相同的结构。第三带36为与第一带32及第二带34相同的结构。第三带36的结构也可以与第一带32及第二带34不同。例如,第三带36也可以包含多于10根的帘线38。
第一带32、第二带34及第三带36的帘线38通常由有机纤维构成。作为优选的有机纤维,例举尼龙纤维、聚酯纤维、粘胶纤维、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及芳纶纤维。
如上所述,在该束带层16中,具备帘线38的第一带32、第二带34沿大致圆周方向卷绕。具备帘线38的第三带36沿圆周方向卷绕。因此,在该束带层16中,帘线38实质上沿圆周方向延伸。帘线38相对于圆周方向的角度为5°以下,进一步为2°以下。该束带层16具有所谓的无接缝结构。通过该帘线38捆束带束层14,因此抑制带束层14的隆起。
封边束带层18位于束带层16的半径方向外侧且位于束带层16之端的附近。虽然未图示,但该封边束带层18由帘线与贴胶构成。帘线螺旋状地卷绕。该封边束带层18具有所谓的无接缝结构。帘线实际上沿圆周方向延伸。帘线相对于圆周方向的角度为5°以下,进一步为2°以下。通过该帘线拘束带束层14之端,因此抑制带束层14的隆起。帘线由有机纤维构成。作为优选的有机纤维,例举尼龙纤维、聚酯纤维、粘胶纤维、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及芳纶纤维。
内衬20位于胎体12的内侧。内衬20接合于胎体12的内表面。内衬20由交联橡胶构成。在内衬20使用空气遮蔽性优异的橡胶。内衬20的典型的基材橡胶为丁基橡胶或卤化丁基橡胶。内衬20保持轮胎7的内压。
胎圈包布22位于胎圈11附近。当将轮胎7组装到轮辋,则该胎圈包布22与轮辋抵接。通过该抵接,从而保护胎圈11的附近。胎圈包布22由布与含浸于该布的橡胶构成。胎圈包布22也可以与搭接部10一体地构成。
以下对该轮胎7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与贴胶40一起挤出多根帘线,得到第一带32、第二带34及第三带36。将这些带与用于构成内衬20、胎体帘布30及带束层14的片材一起供给到成型机(未图示)。
成型机具备圆筒状的鼓。鼓能够旋转。通过使鼓旋转,从而将用于构成内衬20的片材卷绕到鼓。由此得到内衬20。在其上卷绕胎体帘布30的片材。由此,得到筒状的胎体帘布30。在筒状的胎体帘布30卷绕第一片材,形成成为带束层14的一部分的内侧层14a。在该内侧层14a卷绕第二片材,形成成为带束层14的另一部分的外侧层14b。由此得到带束层14。在该带束层14上卷绕第一带32、第二带34及第三带36,从而形成束带层16。
图4是束带层16的形成开始时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中的上下方向为圆周方向,左右方向为轴方向,纸面的垂直方向为半径方向。一并示出在该鼓42上形成的轮胎7的赤道面CL、第一区域A1及第二区域A2。图5是表示束带层16的形成开始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前所述,在束带层16的形成开始时,在鼓42的周围形成有内衬20、胎体12及带束层14。在图4及5中省略了它们。
如图5所示,该成型机进一步具备第一头44、第二头46及第三头48。第一头44送出第一带32且能够在轴方向上移动。第二头46送出第二带34且能够在轴方向上移动。第三头48送出第三带36且能够在轴方向上移动。第三头48也可以不能够在轴方向上移动。在该成型机中,第一头44、第二头46及第三头48能够分别独立地移动。
在束带层16的形成中,首先,从第一头44送出的第一带32的前端配置到鼓42上。第一带32的前端,在第一区域A1内,配置于形成于鼓42上的带束层14上。从第二头46送出的第二带34的前端配置于鼓42上。第二带34的前端,在第二区域A2内,配置于形成于鼓42上的带束层14上。第三带36在该阶段中未配置于鼓42上。图4及5表示了第一带32的前端与第二带34的前端配置于鼓42上的状态。
接着,开始鼓42的旋转。鼓42向图5的箭头Z的方向旋转。随着鼓42的旋转的开始,第一头44一边送出第一带32一边向图4的箭头X的方向移动。使第一头44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移动。由于使鼓42旋转且使第一头44移动,因此第一带32螺旋状地卷绕。在第一区域A1内,第一带32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
随着鼓42的旋转的开始,第二头46一边送出第二带34一边向图4的箭头Y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头46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移动。由于使鼓42旋转且使第二头46移动,因此第二带34螺旋状地卷绕。在第二区域A2内,第二带34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
图6表示卷绕第一带32及第二带34的途中的状态。在卷绕第一带32及第二带34的途中,从第三头48送出的第三带36的前端配置于鼓42上。在赤道面CL上,第三带36的前端配置于形成于鼓42上的带束层14上。图6表示第三带36的前端配置于鼓42上的状态。
鼓42继续旋转。第三头48不移动而送出第三带36。因此在赤道面CL上第三带36正好沿圆周方向卷绕。在第一区域A1中,第一带32继续螺旋状地卷绕。在第二区域A2中,第二带34继续螺旋状地卷绕。
当第一带32到达带束层14的外侧端,则第一带32的卷绕结束。当第二带34到达带束层14的另一方的外侧端,则该第二带34的卷绕结束。第三带36正好卷绕一周。这样一来,得到覆盖带束层14的束带层16。得到具有图2所示的结构的束带层16。
如上述说明,在该束带层16的形成中,同时实施如下工序:通过将第一带32的前端配置到鼓42上并且随着鼓42的旋转而使第一头44移动,从而在第一区域A1内螺旋状地卷绕第一带32的工序(称为第一工序);以及通过将第二带34的前端配置到鼓42上并且随着鼓42的旋转而使第二头46移动,从而在第二区域A2内螺旋状地卷绕第二带34的工序(称为第二工序)。
进一步,在该束带层16的形成中,在实施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的途中,开始下述工序:通过将第三带36的前端配置到鼓42上且使鼓42旋转,从而在赤道面CL上在圆周方向上卷绕第三带36的工序(称为第三工序)。在实施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之间实施第三工序。第一工序与第二工序及第三工序并行实施。第三工序也可以与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同时开始。第三工序也可以在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结束后实施。第三工序也可以在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之前实施。
在形成束带层16后,在该束带层16上卷绕封边束带层18。进一步组合胎面8等部件,得到生胎(日语:ローカバー)(也称为未交联轮胎7)。
将生胎投入模具(未图示)。由此,生胎的外表面与模具的腔内面抵接。生胎的内表面与气囊或型芯抵接。生胎在模具内被加压及加热。通过加压及加热,使生胎的橡胶组成物流动。通过加热使橡胶引起交联反应,得到轮胎7。
以下,对本发明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轮胎7的束带层16中,在赤道面CL上第三带36沿圆周方向卷绕。在该轮胎7的赤道面CL上,不存在带与带的间隙。这使轮胎7的均匀性提高。该轮胎7的均匀性优异。
在该束带层16中,在第一区域中,第一带32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在第二区域中,第二带34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在该轮胎7的制造中,同时实施卷绕第一带32的第一工序与卷绕第二带34的第二工序。该轮胎7的生产性优异。该轮胎7的制造方法实现了优异的生产性。
如前所述,在该制造方法中,优选在实施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之间实施卷绕第三带36的第三工序。这使轮胎7的生产性进一步提高。该轮胎7的生产性更优异。该轮胎7的制造方法实现了更优异的生产性。
如图2所示,优选第三带36不与第一带32及第二带34重叠。通过不使第三带36与第一带32及第二带34重合,从而能够提高轮胎7的均匀性。该轮胎7的均匀性优异。
在图2中,双箭头Wa为第三带36的宽度。双箭头Wb为第一带32与第二带34的轴方向的最小间隔。宽度Wa的相对于间隔Wb的比值Wa/Wb优选为0.7以上。通过使比值Wa/Wb为0.7以上,能够使第一带32与第三带36的间隙及第二带34与第三带36的间隙较小。该轮胎7的均匀性优异。从该观点看,更优选使比值Wa/Wb为0.8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9以上。
比值Wa/Wb优选为1.0以下。通过使比值Wa/Wb为1.0以下,从而能够防止第一带32与第三带36的重叠及第二带34与第三带36的重叠。该轮胎7的均匀性优异。
在图2中,双箭头W1为第一带32与第三带36的最小间隔。比值W1/Wa优选为0.2以下。通过使比值W1/Wa为0.2以下,从而能够使第一带32与第三带36的间隙较小。该轮胎7的均匀性优异。从该观点看,比值W1/Wa更优选为0.1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
在图2中,双箭头W2为第二带34与第三带36的最小间隔。比值W2/Wa优选为0.2以下。通过使比值W2/Wa为0.2以下,从而能够使第二带34与第三带36的间隙较小。该轮胎7的均匀性优异。从该观点看,比值W2/Wa更优选为0.1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
在本发明中,轮胎7的各部件的尺寸及角度是将轮胎7组装到正规轮辋并在轮胎7填充空气以成为正规内压的状态下测定的。在测定时,不在轮胎7施加负荷。本说明书中的正规轮辋是指在轮胎7所依据的规范中规定的轮辋。JATMA规范中的“标准轮辋”,TRA规范中的“设计轮辋(Design Rim)”及ETRTO规范中的“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为正规轮辋。本说明书中的正规内压是指在轮胎7所依据的规范中规定的内压。JATMA规范中的“最高气压”,TRA规范中的“在不同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限制(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以及ETRTO规范中的“充气压力(INFLATION PRESSURE)”为正规内压。在为乘用车轮胎7的情况下,在内压为180kPa的状态下测定尺寸及角度。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明确了本发明的效果,但不应基于该实施例的记载而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
[实施例1]
制作具备图1所示的结构的充气轮胎。该轮胎的尺寸为“215/45R17PCR”。该轮胎的束带层为图2所示的结构。这在表1的“束带层结构”一栏表示为图2。该束带层是卷绕第一带、第二带及第三带而形成的。这在表1的“带数”一栏表示为“3”。在该轮胎中,第一带与第三带不重叠。第一带与第三带正好相接。因此比值W1/Wa为0。第二带与第三带不重叠。第二带与第三带正好相接。因此比值W2/Wa为0。比值Wa/Wb为1.0。
在形成该束带层时,使用圆筒状的鼓与具备第一头、第二头及第三头的成型机。通过第一头送出第一带。在该轮胎的第一区域内,第一带的前端配置于鼓上并且随着鼓的旋转而使第一头移动从而螺旋状地卷绕第一带。通过第二头送出第二带。在该轮胎的第二区域内,第二带的前端配置于鼓上且随着鼓的旋转而使第二头移动从而螺旋状地卷绕第二带。同时实施该第一带的卷绕及第二带的卷绕。在该轮胎的赤道面上,第三带的前端配置于鼓上,并且通过使鼓旋转,从而在圆周方向上卷绕第三带。该第三带的卷绕与第一带的卷绕及第二带的卷绕并行实施。
[比较例1]
使束带层具有图7所示的结构,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得到比较例1的轮胎。该轮胎为以往的轮胎。在该束带层中,螺旋状地卷绕1根带。在形成该束带层时,仅使用一个成型机的头。通过该头送出带。在该轮胎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端附近,带的前端配置于鼓上。随着鼓的旋转而使头移动至轮胎的另一方的外侧端为止从而螺旋状地卷绕带。
[比较例2]
使束带层具有图8所示的结构,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得到比较例2的轮胎。该轮胎为以往的轮胎。该束带层是卷绕第一带及第二带而形成的。在形成该束带层时,使用具备圆筒状的鼓与第一头及第二头的成型机。通过第一头送出第一带。在该轮胎的第一区域内,第一带的前端配置于鼓上并且随着鼓的旋转而使第一头移动从而螺旋状地卷绕第一带。通过第二头送出第二带。在该轮胎的第二区域内,第二带的前端配置于鼓上并且随着鼓的旋转而使第二头移动从而螺旋状地卷绕第二带。同时实施第一带的卷绕及第二带的卷绕。
[实施例2-4]
使比值Wa/Wb与表1相同而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来得到实施例2-4的轮胎。此时,第一带与第三带的距离W1和第二带与第三带的距离W2相同。实施例2-4的轮胎的制造方法与实施例1的轮胎相同。
[均匀性]
按照“JASO C607:2000”所规定的均匀性试验的条件,测定径向力偏差(RFV)。对各试制轮胎各20个进行测定,得到RFV的平均值。基于该平均值,评价均匀性。其结果,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在下述表1中示出。数值越大越优选。
[束带层生产性]
计测形成束带层所需的时间,将其倒数作为生产性。其结果在下述表1中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值示出。该数值越大,评价越高。
【表1】评价结果
比较例1 比较例2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1
束带层结构 图7 图8 图2 图2 图2 图2
带数 1 2 3 3 3 3
比值Wa/Wb - - 0.5 0.7 0.8 1.0
RFV 100 80 85 95 98 100
束带层生产性 100 200 205 205 205 205
如表1所示,实施例的轮胎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评价高。根据该评价结果,可以明确本发明的优越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上述说明的方法也能够适用于各种各样的轮胎的制造。

Claims (4)

1.一种充气轮胎,具备:胎面,该胎面的外表面成为胎面表面;以及束带层,该束带层位于该胎面的半径方向内侧,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束带层通过卷绕第一带、第二带及第三带而构成,
所述第一带、所述第二带及所述第三带分别具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帘线,
设所述轮胎中的赤道面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一区域,设赤道面的另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二区域时,
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第一带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
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述第二带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
在赤道面上,所述第三带沿圆周方向卷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轴方向上,设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二带的最小间隔为Wb,设所述第三带的宽度为Wa时,宽度Wa相对于间隔Wb的比值Wa/Wb为0.7以上1.0以下。
3.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该充气轮胎具备:胎面,该胎面的外表面成为胎面表面;以及束带层,该束带层位于该胎面的半径方向内侧,该轮胎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使用成型机,该成型机具备:能够旋转的圆筒状的鼓;送出第一带的第一头;送出第二带的第二头;以及送出第三带的第三头,
该轮胎的制造方法包含在所述鼓卷绕第一带、第二带及第三带而得到束带层的工序,
设所述轮胎中的赤道面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一区域,设赤道面的另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二区域时,
得到所述束带层的工序包含如下工序:
第一工序,从所述第一头送出的所述第一带的前端配置于所述鼓上,使所述鼓旋转且使所述第一头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移动,从而在所述第一区域内螺旋状地卷绕所述第一带;
第二工序,从所述第二头送出的所述第二带的前端配置于所述鼓上,使所述鼓旋转且使所述第二头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移动,从而在所述第二区域内螺旋状地卷绕所述第二带;以及
第三工序,从所述第三头送出的所述第三带的前端配置于所述鼓上,使所述鼓旋转,从而在所述轮胎的赤道面上在圆周方向上卷绕所述第三带,
同时实施所述第一工序与所述第二工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实施所述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期间实施所述第三工序。
CN201510689927.5A 2014-11-26 2015-10-22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202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8803A JP6030623B2 (ja) 2014-11-26 2014-11-26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238803 2014-11-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20203A CN105620203A (zh) 2016-06-01
CN105620203B true CN105620203B (zh) 2019-03-01

Family

ID=56035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8992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20203B (zh) 2014-11-26 2015-10-22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30623B2 (zh)
CN (1) CN1056202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62795B (zh) * 2017-12-07 2021-05-11 合肥万力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带束缠绕方式
JP7135990B2 (ja) * 2019-04-24 2022-09-1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13583A1 (ja) * 2008-03-12 2009-09-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ジアル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25308A (ja) * 2010-07-26 2012-02-0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3099905A (ja) * 2011-11-09 2013-05-23 Bridgestone Corp ベルト補強層素材の形成方法およ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998254A (zh) * 2011-12-19 2014-08-20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轮胎以及制造轮胎三角带束的方法
CN104044403A (zh) * 2013-03-12 2014-09-1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139671A (zh) * 2013-05-10 2014-11-1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29802A (ja) * 1990-09-21 1992-04-30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自動二輪車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8142226A (ja) * 1994-11-15 1996-06-0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3644728B2 (ja) * 1995-07-26 2005-05-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318425B2 (ja) * 2002-03-20 2009-08-2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5262672A (ja) * 2004-03-18 2005-09-2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スチールコードプライの製造方法、スチールコードプラ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05018964A1 (de) * 2005-04-23 2006-10-26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ahrzeugluftreifens
JP4708125B2 (ja) * 2005-09-06 2011-06-2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024368B (zh) * 2006-02-22 2010-05-26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68439B (zh) * 2006-12-27 2013-05-2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20241068A1 (en) * 2009-11-26 2012-09-27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WO2012069955A1 (en) * 2010-11-22 2012-05-31 Pirelli Tyre S.P.A. Method of increasing performance and comfort of a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and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JP2013043298A (ja) * 2011-08-22 2013-03-0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203331736U (zh) * 2013-02-17 2013-12-11 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缠绕冠带条的全钢子午胎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13583A1 (ja) * 2008-03-12 2009-09-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ジアル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25308A (ja) * 2010-07-26 2012-02-0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3099905A (ja) * 2011-11-09 2013-05-23 Bridgestone Corp ベルト補強層素材の形成方法およ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998254A (zh) * 2011-12-19 2014-08-20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轮胎以及制造轮胎三角带束的方法
CN104044403A (zh) * 2013-03-12 2014-09-1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139671A (zh) * 2013-05-10 2014-11-1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20203A (zh) 2016-06-01
JP6030623B2 (ja) 2016-11-24
JP2016097918A (ja) 2016-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25427B1 (en) Pneumatic ti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neumatic tire
JP677260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0298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US11260704B2 (en) Pneumatic tire
WO2020066906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357715B1 (en) Pneumatic tire
JP6269306B2 (ja) 更生タイヤ
CN105620203B (zh)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00475562C (zh) 充气轮胎
JP612133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2561980B1 (en) Tire production method
JP201610772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5949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37517B2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712186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6982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1566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517319B1 (en) Motorcycle tire
JP528212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701374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3506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製造方法
JP617728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0751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9327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9402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1

Termination date: 201910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