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06486A - 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06486A CN105606486A CN201610057321.4A CN201610057321A CN105606486A CN 105606486 A CN105606486 A CN 105606486A CN 201610057321 A CN201610057321 A CN 201610057321A CN 105606486 A CN105606486 A CN 1056064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l
- silica
- testing
- sio
- extra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5/00—Analysing materials by weighing, e.g. weighing small particles separated from a gas or liquid
- G01N5/04—Analysing materials by weighing, e.g. weighing small particles separated from a gas or liquid by removing a component, e.g. by evaporation, and weighing the remainde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3/36—Silica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9/00—Use of pretreated ingredients
- C08K9/04—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organic substances
- C08K9/06—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organic substances with 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1—Nanostructured additiv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ilicon Compounds (AREA)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包括:经过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用乙醇洗涤、离心,干燥得粉体,通过红外测试及热重分析,得出硅烷偶联剂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偶联率和偶联效率;以改性二氧化硅为原料,与单体经聚合后得到PA/SiO2复合材料;将复合材料在良溶剂中抽提,收集抽提液及未被抽提溶解的凝胶,真空干燥得到干凝胶,计算得到凝胶的溶胀率;在凝胶渗透色谱仪中测定接枝PA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通过方程计算得到改性二氧化硅表面的接枝状态。该方法工艺过程简单,测试手段成熟,方法设计严密合理,可操作性强,适用于专业检测机构及工厂相应质检单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二氧化硅(SiO2),由于具有诸多优良性能,如小尺寸效应,界面效应,光电特性,高温下具有高强、高韧性,稳定性好,制备简单,原料易得,因而得到广泛应用。未改性的纳米SiO2是一种亲水性极强的物质,其很难在亲油性的聚合物材料稳定分散,这是造成未改性纳米SiO2很难在聚合物中使用的主要原因。
目前,工业上常用的解决方法一般是对SiO2纳米颗粒表面进行亲油性改性和修饰。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改性与化学改性。物理改性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其效果较差,很难消除纳米颗粒之间因化学键合而形成的硬团聚体。而通过表面化学改性的方法,特别是表面原位聚合物改性可改变纳米微粒表面的结构和状态,因而具有永久稳定的分散效果。这是由于改性纳米颗粒表面接枝聚合物层的存在,第一、可以提高无机粒子的亲油性,进而提高与目标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第二、可以通过提供位阻效应,抑制无机粒子之间的团聚倾向,提高粒子在基体中的分散性;第三、可以作为过渡层,通过与基体聚合物分子之间的链段缠绕,提高与目标基体的结合牢度。
因此,SiO2表面的接枝交联状态直接影响其在各类聚合物材料中的分散性、稳定性,是控制整个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所以采用一种简单、精确的测试方法测量SiO2表面的接枝效率、接枝率等关键表面性质数据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该方法工艺过程简单,测试手段成熟,方法设计严密合理,可操作性强,适用于专业检测机构及工厂相应质检单位。
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硅烷偶联剂对二氧化硅改性,得到改性二氧化硅;
改性二氧化硅用乙醇洗涤、离心,以除去未反应的硅烷偶联剂,干燥得硅烷偶联剂接枝二氧化硅的粉体,之后进行红外测试及热重分析,得出硅烷偶联剂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偶联率和硅烷偶联剂的偶联效率;
2)以改性二氧化硅为原料,与丙烯酸酯类单体(PA)经聚合后得到PA/SiO2复合材料;
将PA/SiO2复合材料在良溶剂中抽提,收集抽提液及未被抽提溶解的凝胶,将未被抽提溶解的凝胶真空干燥,得到干凝胶,计算得到凝胶的溶胀率;
将干凝胶称重后,放入马弗炉中锻烧,煅烧后即为SiO2,干凝胶减去SiO2的质量即为凝胶中不可抽提聚合物的质量,经计算得到凝胶中SiO2颗粒表面PA的接枝率,并结合SiO2的密度和SiO2的直径,计算得到凝胶中SiO2颗粒表面PA接枝高分子链的接枝密度;
将干凝胶,放入质量百分浓度为15%~25%的氢氟酸中浸泡5天至9天,以充分刻蚀去除其中的SiO2,再用质量百分浓度为15%~25%的氨水中和、氯仿萃取,真空干燥收集其中的接枝PA聚合物,配制成质量百分浓度为1‰~5‰的四氢呋喃溶液,在凝胶渗透色谱仪中测定接枝PA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
以下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
步骤1)中,改性二氧化硅是一种事先经过一定硅烷偶联剂改性后的纳米二氧化硅,其存在状态可以为透明二氧化硅分散液,也可为干燥二氧化硅白色粉末。其中,采用硅烷偶联剂对二氧化硅改性,该二氧化硅的原料(即未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为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初始平均粒径(平均体积粒径)为10~60nm,密度为2.6×106g·m-3。上述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液或粉末均可选用市售产品,也可通过自制改性得到。
硅烷偶联剂(MPS)作为改性剂,所述的硅烷偶联剂的分子结构中,通常含有一个可参与单体聚合反应的反应性基团,以便于后续聚合过程中二氧化硅表面接枝反应的进行,例如可以选择带有一个双键的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带一个环氧基的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带有一个巯基的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90)或带有一个氨基的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上述硅烷偶联剂在单体自由基聚合过程或缩聚过程中可参与单体反应而被引入聚合体系中。这是本测试体系成立的前提条件。即所述的硅烷偶联剂为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干燥为真空干燥,在90℃~110℃下真空干燥18~30小时,进一步优选在95℃~105℃下真空干燥22~26小时,最优选的在100℃下真空干燥24小时。
偶联剂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偶联率及硅烷偶联剂的偶联效率如公式(1)、公式(2)所示。
不可洗提MPS的质量是硅烷偶联剂接枝二氧化硅的粉体中硅烷偶联剂的质量。
步骤2)中,所述的良溶剂为丙酮、三氯甲烷、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的一种,实验可根据聚合物选择一种较易溶解本聚合物的溶剂。上述溶剂均为常用溶剂,均可选用市售产品。
所述的丙烯酸酯类单体为甲基丙烯酸(MA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乙酯(EA)和丙烯酸丁酯(BA)中的一种。上述单体均为本领域自由基聚合反应常用单体,可选用市售产品。
所述单体在引发活性种存在下的自由基聚合反应或催化剂作用下的缩聚反应中,均可与上述锚固在二氧化硅表面并且带有可反应性基团的偶联剂分子反应。从而使得二氧化硅颗粒通过偶联剂与聚合物大分子链发生接枝反应,甚至会造成整个复合材料内部二氧化硅颗粒间普遍发生接枝聚合物链的键合,从而导致整个复材构成以二氧化硅为交联点的立体网络交联结构。
所述的抽提为索氏抽提,索氏抽提的时间为48~96h,进一步优选为64~80h,最优选为72h。
所述的真空干燥的条件为:在90℃~110℃下真空干燥18~30小时,进一步优选在95℃~105℃下真空干燥22~26小时,最优选的在100℃下真空干燥24小时。
所述的放入马弗炉中锻烧的条件为:放入550℃~650℃马弗炉中锻烧2~4小时,最优选,放入600℃马弗炉中锻烧3小时。
所述的氢氟酸的质量百分浓度为20%。
所述的氨水的质量百分浓度为20%。
所述的四氢呋喃溶液以四氢呋喃为溶剂,接枝PA聚合物为溶质,所述的四氢呋喃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1‰~5‰,进一步优选,所述的四氢呋喃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3‰。
上述PA/SiO2复合材料在索氏抽提(也称索式抽提)实验中,大体可得到以下三类:①分散于抽提液内含游离二氧化硅的聚合物高分子溶液、②附于滤纸袋内表面上含二氧化硅的半透明聚合物薄膜(由SiO2颗粒表面接枝PA聚合物形成的薄膜)、③充斥于滤纸袋内含二氧化硅的半透明溶胀凝胶(由SiO2颗粒表面接枝PA聚合物形成的半透明溶胀凝胶)。其中,②和③部分为未被抽提溶解的凝胶。
得到的凝胶可通过公式(3)计算得到凝胶的溶胀率。
未被抽提溶解的凝胶即为抽提完成后收集到的凝胶总质量。
所述不可抽提聚合物定义为凝胶和薄膜中的聚合物,即未被抽提溶解的凝胶中的聚合物。
利用公式(4)、(5)可得到相应部分二氧化硅表面聚合物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经计算得到凝胶中SiO2颗粒表面PA的接枝率,并结合SiO2的密度和SiO2的直径,计算得到凝胶中SiO2颗粒表面PA接枝高分子链的接枝密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该方法工艺过程简单,测试手段成熟,方法设计严密合理,可操作性强,适用于专业检测机构及工厂相应质检单位,具备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纳米二氧化硅、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以及经改性得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红外谱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纳米二氧化硅、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以及经改性得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热重分析图。
图3为实施例3中所用纳米二氧化硅乙醇分散液的透射电镜图,其中图3中(a)为低倍率下的透射电镜图,图3中(b)为高倍率下的透射电镜图。
图4为实施例3制备的经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分散液的透射电镜图,其中图4中(c)为低倍率下的透射电镜图,图4中(d)为高倍率下的透射电镜图。
图5为实施例3中纳米二氧化硅乙醇分散液以及经改性得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分散液的粒径分布图。
图6为对比例1中制备的未经偶联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分散液的透射电镜图,其中图6中(e)为低倍率下的透射电镜图,图6中(f)为高倍率下的透射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6:
根据表1所示投料量,将纳米二氧化硅乙醇分散液和硅烷偶联剂混合后,磁力搅拌状态下,在表1所示的温度下对其中的纳米二氧化硅进行偶联改性,改性时间如表1所示。再在上述改性分散液中加入表1所述的单体,混合均匀后放入RE52CS-1旋转蒸发器内(转速为15转/分钟),于表1所示的温度和绝对压力条件下进行减压旋转蒸发(始终保持单体存在条件下,根据需要可补充单体),直至无气体可被冷凝收集为止。根据需要,最终向浓缩液内补加适量单体,以制备得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单体分散液,制得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单体分散液的总质量如表1所示。
表1
其中,表1中DSiO2为纳米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
对比例1:
取纳米二氧化硅含量为20%、纳米二氧化硅平均粒径为45纳米的纳米二氧化硅乙醇分散液50克,不经偶联改性,直接与30克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后加入旋转蒸发器中,于50℃和0.010MPa绝对气压下进行减压旋转蒸发(始终保持单体存在条件下,根据需要可补充单体),直至没有气体可被冷凝收集为止。最后补加单体至重总50克,得到未改性二氧化硅的单体分散液。
性能测试1
将实施例1中经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改性二氧化硅的乙醇分散液放入TGL-16G型高速离心机中,在3000转/分转速下离心10分种,去除上层清液后加注等量的新鲜乙醇,并在JY92-Ⅱ型超声波细胞粉碎机中进行超声分散处理,再依此离心/分散循环进行洗涤处理5次,以彻底清除其中的非偶联部分硅烷。最后经真空干燥后得到偶联改性二氧化硅粉末(记为KH570/SiO2),并与纳米二氧化硅(SiO2)、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一起分别进行红外分析(FTIR,瑞士,VERTEX70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美国PE公司PYRIS-1热重分析仪,氮气保护,升温速率10℃/min),以表征纳米二氧化硅表面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偶联情况。其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1可定性证明:通过偶联改性处理,大量硅烷偶联剂KH570已较牢固地锚固于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对图2中热失重曲线的定量分析和计算可得:硅烷偶联剂的偶联率(相对于被偶联的二氧化硅颗粒)为4.82%,偶联效率(相对于加入的硅烷偶联剂)为91%,偶联效率较高。
将实施例3中所用的二氧化硅乙醇分散液和经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90)改性二氧化硅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分散液加入相应的介质稀释后滴加到透射电镜所用铜网上,经低温高真空干燥后,在JSM-1200EXT20透射电镜(TEM,日本JEOL公司)中观察其中未改性和偶联改性二氧化硅的形态和分散状态。二氧化硅乙醇分散液的TEM照片如图3所示,经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90)改性二氧化硅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分散液的TEM照片如图4所示。
将实施例3中所用的二氧化硅乙醇分散液和经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90)改性二氧化硅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分散液加相应的介质稀释后,在LB-550V型激光粒度仪(DLS,日本HORIBA公司)测量乙醇和单体MMA中不同纳米二氧化硅的表观粒径分布,结果如图5所示。
从对图5与图3和图4的分析和比较可见:二氧化硅在乙醇介质中、改性二氧化硅在单体介质中均达到了初级粒子水平的均匀稳定分散。
将对比例1中未经偶联改性二氧化硅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分散液加MMA稀释后滴加到透射电镜所用铜网上,经低温高真空干燥后,在JSM-1200EXT20透射电镜(TEM,日本JEOL公司)中观察其中未改性二氧化硅颗粒在单体相中的分散和存在状态,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6的测试结构可知:不经偶联改性情况下,二氧化硅在单体中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大规模的致密团聚。这与图4中单体相中偶联改性二氧化硅的分散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性能测试2
将实施例1~6中所用的二氧化硅乙醇分散液和所制备得到的改性二氧化硅单体分散液在LB-550V型激光粒度仪(DLS,日本HORIBA公司)中对其中的二氧化硅颗粒或改性二氧化硅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进行测量和比较,得到表征粒径大小的平均粒径和表征粒径分布宽窄的Span分布系数(Span=(D90-D10)/D50,其中的D10、D50和D90分别代表粒径分布积分曲线中积分百分率为10、50和90时所对应的粒径大小。
将实施例1~6所制备得到的改性二氧化硅单体分散液经真空干燥后再在马弗炉中于600℃锻烧6小时彻底去除其中的有机物,经称量后计算得到单体分散液中二氧化硅的含量。上述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上述二氧化硅乙醇分散液中二氧化硅颗粒平均粒径实测结果与其出厂指标(表1)高度吻合,由此认为二氧化硅颗粒本身在乙醇中极易分散,通常均是以初级粒子形式存在。而当偶联剂用量为二氧化硅质量在2~5%(实施例1~5)时,乙醇和单体介质中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和Span分布系数较接近,即其中的二氧化硅颗粒分散状态相差不大。由此推导可知:在实施例1~5中,改性二氧化硅在单体分散液中同样达到了初级粒子形式的均匀稳定分散,这也与图3~5的测试表征结果相吻合。而在实施例6中,偶联剂用量为二氧化硅质量在1%时,偶联的少量硅烷分子不足以提高二氧化硅颗粒的亲油性及与单体的相容性,因而存在一定的二氧化硅颗粒聚集现象,即平均粒径和Span分布系数有一定的增加。
通过长时间的高湿锻烧可除尽其中的有机物质,再通过重量法可计算得到单体分散液中SiO2的含量。由表2可见:实测结果与理论目标值相接近。且从实施例2测试结果可见,该单体分散液不但实现了SiO2颗粒在单体中的高分散性,同时还达到了30%的高无机含量。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对上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接枝状态进行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Claims (10)
1.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硅烷偶联剂对二氧化硅改性,得到改性二氧化硅;
改性二氧化硅用乙醇洗涤、离心,以除去未反应的硅烷偶联剂,干燥得硅烷偶联剂接枝二氧化硅的粉体,之后进行红外测试及热重分析,得出硅烷偶联剂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偶联率和硅烷偶联剂的偶联效率;
2)以改性二氧化硅为原料,与丙烯酸酯类单体经聚合后得到PA/SiO2复合材料;
将PA/SiO2复合材料在良溶剂中抽提,收集抽提液及未被抽提溶解的凝胶,将未被抽提溶解的凝胶真空干燥,得到干凝胶,计算得到凝胶的溶胀率;
将干凝胶称重后,放入马弗炉中锻烧,煅烧后即为SiO2,干凝胶减去SiO2的质量即为凝胶中不可抽提聚合物的质量,经计算得到凝胶中SiO2颗粒表面PA的接枝率,并结合SiO2的密度和SiO2的直径,计算得到凝胶中SiO2颗粒表面PA接枝高分子链的接枝密度;
将干凝胶,放入质量百分浓度为15%~25%的氢氟酸中浸泡5天至9天,以充分刻蚀去除其中的SiO2,再用质量百分浓度为15%~25%的氨水中和、氯仿萃取,真空干燥收集其中的接枝PA聚合物,配制成质量百分浓度为1‰~5‰的四氢呋喃溶液,在凝胶渗透色谱仪中测定接枝PA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二氧化硅的初始平均粒径为10~6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硅烷偶联剂为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中一种或两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干燥为真空干燥,在90℃~110℃下真空干燥18~30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硅烷偶联剂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偶联率和硅烷偶联剂的偶联效率如公式(1)、公式(2)所示:
不可洗提MPS的质量是硅烷偶联剂接枝二氧化硅的粉体中硅烷偶联剂的质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良溶剂为丙酮、三氯甲烷、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丙烯酸酯类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抽提为索氏抽提,索氏抽提的时间为48~96h。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放入马弗炉中锻烧的条件为:放入550℃~650℃马弗炉中锻烧2~4小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凝胶的溶胀率如公式(3)所示:
所述的抽提完成后收集到的凝胶为未被抽提溶解的凝胶;
凝胶中SiO2颗粒表面PA的接枝率如式(4)得到,凝胶中SiO2颗粒表面PA接枝高分子链的接枝密度如式(5)得到:
所述不可抽提聚合物为未被抽提溶解的凝胶中的聚合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57321.4A CN105606486A (zh) | 2016-01-27 | 2016-01-27 | 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57321.4A CN105606486A (zh) | 2016-01-27 | 2016-01-27 | 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06486A true CN105606486A (zh) | 2016-05-25 |
Family
ID=55986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57321.4A Pending CN105606486A (zh) | 2016-01-27 | 2016-01-27 | 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606486A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23891A (zh) * | 2016-07-26 | 2018-04-17 | 株式会社Lg化学 | 聚合物改性率的测量方法 |
CN107941584A (zh) * | 2017-12-08 | 2018-04-20 | 安徽新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改性活性碳酸钙的性能测试方法 |
CN109163788A (zh) * | 2018-08-29 | 2019-01-08 | 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免磷化卷板干膜重量检测方法 |
CN110865145A (zh) * | 2019-10-23 | 2020-03-06 | 北京彤程创展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硅烷化反应的测试方法 |
CN114409964A (zh) * | 2021-12-29 | 2022-04-29 | 江苏坤腾包装有限公司 | 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及其在制备pet打包带中的应用 |
CN115044173A (zh) * | 2022-07-11 | 2022-09-13 | 中山超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耐腐蚀的高弹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433445A (zh) * | 2022-09-30 | 2022-12-06 | 武汉工程大学 | 一种des改性二氧化硅增强不饱和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5490818A (zh) * | 2022-04-26 | 2022-12-20 | 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原位聚合改性的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及在聚四氟乙烯纤维改性的应用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60917A (zh) * | 2005-01-20 | 2005-08-31 | 辽宁大学 | 硅烷偶联纳米SiO2的丙烯酸酯接枝聚合改性方法 |
CN101139426A (zh) * | 2007-07-31 | 2008-03-12 | 清华大学 | 一种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环境响应性高分子的方法 |
CN101914190A (zh) * | 2010-08-17 | 2010-12-15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单体分散液的制备方法 |
CN102558916A (zh) * | 2011-12-16 | 2012-07-11 | 天津大学 | 一种基于电荷环境调控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表面改性方法及应用 |
CN102552045A (zh) * | 2011-12-16 | 2012-07-11 | 天津大学 | 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复合义齿基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3421155A (zh) * | 2013-05-13 | 2013-12-04 | 湖南工业大学 | 一种新型氨基聚合物接枝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方法 |
US20130344338A1 (en) * | 2011-04-05 | 2013-12-26 |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Process for the surface treatment of colloidal silica and products thereof |
-
2016
- 2016-01-27 CN CN201610057321.4A patent/CN10560648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60917A (zh) * | 2005-01-20 | 2005-08-31 | 辽宁大学 | 硅烷偶联纳米SiO2的丙烯酸酯接枝聚合改性方法 |
CN101139426A (zh) * | 2007-07-31 | 2008-03-12 | 清华大学 | 一种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环境响应性高分子的方法 |
CN101914190A (zh) * | 2010-08-17 | 2010-12-15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单体分散液的制备方法 |
US20130344338A1 (en) * | 2011-04-05 | 2013-12-26 |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Process for the surface treatment of colloidal silica and products thereof |
CN102558916A (zh) * | 2011-12-16 | 2012-07-11 | 天津大学 | 一种基于电荷环境调控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表面改性方法及应用 |
CN102552045A (zh) * | 2011-12-16 | 2012-07-11 | 天津大学 | 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复合义齿基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3421155A (zh) * | 2013-05-13 | 2013-12-04 | 湖南工业大学 | 一种新型氨基聚合物接枝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伍林 等: "六甲基二硅胺烷改性纳米二氧化硅",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戚栋明 等: "高分散性SiO2/PMMA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接枝和交联", 《高分子学报》 * |
谭秀民 等: "硅烷偶联剂对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改性研究", 《中国粉体技术》 *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23891A (zh) * | 2016-07-26 | 2018-04-17 | 株式会社Lg化学 | 聚合物改性率的测量方法 |
US10928368B2 (en) | 2016-07-26 | 2021-02-23 | Lg Chem, Ltd. | Method for measuring polymer modification ratio |
CN107941584A (zh) * | 2017-12-08 | 2018-04-20 | 安徽新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改性活性碳酸钙的性能测试方法 |
CN109163788A (zh) * | 2018-08-29 | 2019-01-08 | 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免磷化卷板干膜重量检测方法 |
CN110865145A (zh) * | 2019-10-23 | 2020-03-06 | 北京彤程创展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硅烷化反应的测试方法 |
CN114409964A (zh) * | 2021-12-29 | 2022-04-29 | 江苏坤腾包装有限公司 | 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及其在制备pet打包带中的应用 |
CN115490818A (zh) * | 2022-04-26 | 2022-12-20 | 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原位聚合改性的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及在聚四氟乙烯纤维改性的应用 |
CN115490818B (zh) * | 2022-04-26 | 2023-08-18 | 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原位聚合改性的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及在聚四氟乙烯纤维改性的应用 |
CN115044173A (zh) * | 2022-07-11 | 2022-09-13 | 中山超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耐腐蚀的高弹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044173B (zh) * | 2022-07-11 | 2023-03-21 | 中山超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耐腐蚀的高弹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433445A (zh) * | 2022-09-30 | 2022-12-06 | 武汉工程大学 | 一种des改性二氧化硅增强不饱和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06486A (zh) | 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状态的测试方法 | |
CN108329417B (zh) | 纳米SiO2/有机硅改性核壳丙烯酸酯乳液及制备方法 | |
CN102993782B (zh) | 一种聚氨酯丙烯酸酯类低聚物表面改性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 |
Tang et al. | Synthesis of nano-ZnO/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composite microsphere through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nd its UV-shielding property | |
CN104530769A (zh) | 一种高分散性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制备方法 | |
CN101914190A (zh) | 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单体分散液的制备方法 | |
CN102344526B (zh) | 一种支化型聚苯乙烯马来酸酐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 |
CN102884128A (zh) | 基于纳米晶纤维素(ncc)的热塑性纳米复合材料 | |
CN103387645B (zh) | 含氟共聚物接枝改性纳米TiO2复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 | |
Zhang et al. |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rosslinkable latex with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 structure based on polystyrene and polyacrylate | |
CN110144158A (zh) | 一种单组分聚合物纳米复合超疏水涂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979417B (zh) | 一种制备衣康酸酐与苯乙烯类单体交替共聚物的方法 | |
CN101875708A (zh) | 含笼形倍半硅氧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10294989A (zh) | 一种复合纳米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113538A (zh) | 一种含氟大分子偶联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12851937B (zh) | 一种可分散的聚吡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 |
CN106832692B (zh) | 一种复合改性聚偏氟乙烯及其膜的制备方法 | |
CN104628974A (zh) | 一种赋予膜材料pH响应性的两亲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3105766B (zh) | 以硅掺杂碳化聚合物点为构筑基元的超硬耐磨透明膜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054427A (zh) | 一种合成单分散微米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的方法 | |
CN102167879A (zh) | 一种嵌段共聚物/纳米SiO2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423596B (zh) | 一种可跟踪助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672368A (zh) | 一种形态可调的各向异性非对称乳胶粒子的制备方法 | |
Brito et al. | Film formation of high poly (vinyl chloride) content latex particles | |
CN104497234A (zh) | 一种具有ucst的磁性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25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