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84376A - 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84376A
CN108084376A CN201711470035.1A CN201711470035A CN108084376A CN 108084376 A CN108084376 A CN 108084376A CN 201711470035 A CN201711470035 A CN 201711470035A CN 108084376 A CN108084376 A CN 1080843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rylate
acrylic acid
fluorine
poly
hexafluorobuty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700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84376B (zh
Inventor
周建华
姚红涛
马建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1147003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843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084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843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843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843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2/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inorganic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438/00Living radical polymerisation
    • C08F2438/03Use of a di- or tri-thiocarbonylthio compound, e.g. di- or tri-thioester, di- or tri-thiocarbamate, or a xanthate as chain transfer agent, e.g . Reversible Addition 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RAFT] or Macromolecular Design via Interchange of Xanthates [MADIX]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 Cosmetics (AREA)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配置混合单体后,按照混合单体的质量分别称取引发剂、碱、去离子水、硅溶胶及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上述原料进行混合反应后,得到表面吸附大分子RAFT试剂的二氧化硅,最后在上述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引发剂及单体,在氩气保护下进行进一步的加热反应,得到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本发明的方法能够避免传统的小分子乳化剂易迁移的缺陷,而且无需对纳米SiO2表面进行修饰。

Description

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含氟聚合物具有极佳的耐热和耐化学稳定性、极低的表面能、优异的拒水拒油性、自清洁性和良好的成膜能力,在织物整理、功能涂层、生物医用、航空航天以及微电子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而纳米SiO2改性的含氟聚丙烯酸酯在成膜过程中,纳米SiO2粒子可填补聚合物膜内部的缺陷,提高其成膜性,又因为纳米SiO2的纳米尺寸效应和比表面积大等特点,不仅赋予聚合物膜优异的表面性能、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且能使涂层具有类似荷叶表面的微/纳米乳突结构,呈现超强的疏水性能。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以其独特的粒子设计理念,不仅可以解决纳米SiO2分散性差的问题,而且可以将氟元素主要富集在壳层,在降低了氟单体用量的同时可以保持有机氟聚合物原本的性能[10-11]。并且这种设计有利于乳液在成膜过程中,含氟硅的功能性链段向基质表面迁移,得到优异的疏水性聚合物表面,同时还可以明显降低成本高昂的氟硅原料的用量。
RAFT聚合技术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技术,它适用单体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能通过本体、溶液、乳液和悬浮等多种方法实现聚合,有利于聚合物链的功能化及结构的精细设计等,是最有希望实现工业化的可控自由基聚合(CRP)技术之一。RAFT无皂乳液聚合技术结合了无皂乳液和RAFT聚合技术两者共同的优点;RAFT试剂一方面起到稳定剂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作为链转移试剂与疏水性单体进行原位聚合。利用RAFT聚合制备可以吸附在无机粒子表面的两亲性无规大分子RAFT试剂,并以此RAFT试剂为稳定剂和链转移剂,继续聚合疏水性单体,就可以形成分散性良好的以聚合物为壳,纳米粒子为核的乳胶粒;这种方式不仅无须对纳米粒子表面进行修饰,并且通过调整大分子RAFT试剂和疏水性单体的比例,可以控制乳胶粒的大小和壳层聚合物的厚度。Nguyen等首次利用RAFT无皂乳液聚合技术制备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此研究中作者通过RAFT聚合制备短链的P(AA-co-BA)大分子RAFT试剂,并将其吸附在TiO2表面,通过滴加疏水性单体MMA和BA进行RAFT无皂乳液聚合。通过TEM表征,最后形成聚丙烯酸酯为壳,TiO2为核的核壳型TiO2/聚丙烯酸酯乳液。除了TiO2之外,纳米金、LDH、γ-Fe2O3和MMT等纳米材料也可以通过RAFT聚合技术可以成功制备出聚合物为壳,纳米材料为核的复合材料。但是,利用RAFT无皂乳液聚合技术制备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还鲜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避免传统的小分子乳化剂易迁移的缺陷,而且无需对纳米SiO2表面进行修饰。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配置混合单体,并将其分成十份;
步骤2、按照混合单体的质量分别称取引发剂、碱、去离子水、硅溶胶及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
步骤3、利用步骤2中称取的去离子水、碱、硅溶胶以及制备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大分子RAFT试剂进行混合反应,得到表面吸附大分子RAFT试剂的二氧化硅;
在步骤3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引发剂及单体,在氩气保护下进行进一步的加热反应,得到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所述的步骤1具体按照以下方法实施:
步骤1.1,称取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质量比为6~9:1;所述的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质量比为1~3:1所述的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三氟乙酯或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中的一种;
步骤1.2,将步骤1.1中称取三种单体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单体分成10等份;
所述的步骤2中称取的各原料比例为:
引发剂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0.4~2.0%;碱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0.5~1.5%;去离子水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350%~900%;硅溶胶的质量为混合单体的10~30%;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10~30%。
所述的步骤2中的碱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氨水、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钾。
所述步骤2中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制备:
步骤Ⅰ、称取以下几种原料,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
步骤Ⅱ、利用步骤Ⅰ中称取的原料,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制备两亲性含氟无规共聚物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
在所述的步骤Ⅰ中,偶氮二氰基戊酸和丙烯酸的质量比为,1:5~15;偶氮二氰基戊酸和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的质量比为1:50~70;偶氮二氰基戊酸和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比为1:20~40;偶氮二氰基戊酸和1,4-二氧六环的质量比为1:400~600;偶氮二氰基戊酸和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的质量比为1:5~15。
所述的步骤Ⅱ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a,于室温条件下,将步骤Ⅰ中称取的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一起添加到三口烧瓶中;三口烧瓶内装有磁子,且三口烧瓶分别连接温度计、回流冷凝管、导气管;设置搅拌速度为200~400r/min;
步骤b,经步骤a后,向三口烧瓶中通氩气30min,将三口烧瓶加热至70℃~80℃,使三口烧瓶内的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及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于氩气保护下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为6h~10h,得到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初步产物;
步骤c,采用正己烷对经步骤b中得到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初步产物进行提纯,再经烘干处理后,得到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最终纯净产物。
所述的步骤3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3.1、将步骤2中制备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碱与去离子水一起加到四口烧瓶中,并在四口烧瓶的四个瓶口处分别连接搅拌装置、氩气通入装置、回流冷凝管及加料装置;
步骤3.2、将步骤2中称取的硅溶胶缓慢滴加到四口烧瓶中,持续搅拌40min~80min,即得表面吸附大分子RAFT试剂的二氧化硅。
所述的步骤4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4.1、向步骤3中反应得到的混合物物质中加入一份混合单体和称取的全部引发剂,通氩20-40min后,将体系升温到70~80℃;
步骤4.2、将剩余的九份混合单体匀速的滴加至步骤4.1反应后的混合物种,滴加时温度为70~80℃,要求在120min~240min内滴完,保持温度为70~80℃反应60min~120min后,冷水出料得到的产物即为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一种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是一种不含小分子乳化剂和无需对纳米SiO2表面进行修饰的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通过RAFT聚合法制备具有硫代碳酸酯活性端基的两亲性含氟无规共聚物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大分子RAFT试剂,利用大分子RAFT试剂中PEGA与SiO2的氢键作用吸附在二氧化硅粒子表面,通过聚合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制备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利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得到的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透射电镜图;
图2是利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得到的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粒径及粒径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配置混合单体,具体按照以下方法实施:
步骤1.1、称取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质量比为6~9:1;所述的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质量比为1~3:1所述的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三氟乙酯或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中的一种。
步骤1.2、将步骤1.1中称取三种单体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单体分成10等份;
步骤2、按照混合单体的质量分别称取引发剂、碱、去离子水、硅溶胶及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具体按照以下比例称取:
引发剂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0.4~2.0%;
碱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0.5~1.5%;
去离子水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350%~900%;
硅溶胶的质量为混合单体的10~30%;
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10~30%。
碱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氨水、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钾。
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制备:
步骤Ⅰ、称取以下几种原料,
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
其中,偶氮二氰基戊酸和丙烯酸的质量比为,1:5~15;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的质量比为1:50~70;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比为1:20~40;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1,4-二氧六环的质量比为1:400~600;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的质量比为1:5~15
步骤Ⅱ、利用步骤Ⅰ中称取的原料,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制备两亲性含氟无规共聚物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a、于室温条件下,将步骤Ⅰ中称取的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一起添加到三口烧瓶中;三口烧瓶内装有磁子,且三口烧瓶分别连接温度计、回流冷凝管、导气管;设置搅拌速度为200~400r/min;
步骤b、经步骤a后,向三口烧瓶中通氩气30min,将三口烧瓶加热至70℃~80℃,使三口烧瓶内的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及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于氩气保护下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为6h~10h,得到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初步产物;
步骤c、采用正己烷对经步骤b中得到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初步产物进行提纯,再经烘干处理后,得到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最终纯净产物;
步骤3、利用步骤2中称取的去离子水、碱、硅溶胶以及制备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大分子RAFT试剂进行混合反应,得到表面吸附大分子RAFT试剂的二氧化硅。
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3.1、将步骤2中制备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碱与去离子水一起加到四口烧瓶中,并在四口烧瓶的四个瓶口处分别连接搅拌装置、氩气通入装置、回流冷凝管及加料装置;
步骤3.2、将步骤2中称取的硅溶胶缓慢滴加到四口烧瓶中,持续搅拌40min~80min,即得表面吸附大分子RAFT试剂的二氧化硅。
步骤4、在步骤3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引发剂及单体,在氩气保护下进行进一步的加热反应,得到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4.1、向步骤3中反应得到的混合物物质中加入一份混合单体和称取的全部引发剂,通氩20-40min后,将体系升温到70~80℃。
步骤4.2、将剩余的九份混合单体匀速的滴加至步骤4.1反应后的混合物种,滴加时温度为70~80℃,要求在120min~240min内滴完,保持温度为70~80℃反应60min~120min后,冷水出料得到的产物即为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利用本发明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如图1所示,乳液粒子呈球形,平均粒径在200nm左右,并且分布均匀。如图2所示,经图2中粒度分析,所测结果为:220nm(PDI=0.247),经TEM测得的胶束直径小于DLS测试的胶束直径,这是由于TEM测试的样品需要干燥,在干燥过程中,胶束收缩而使其尺寸小于溶液中的尺寸;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核壳粒子分布均一,并且制备过程中不含小分子乳化剂和无需对纳米SiO2表面进行修饰,具有制备简单和环保的优点。
实施例1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混合,配置出混合单体,并将其分成10等份;按照混合单体的质量分别称取引发剂、碱、去离子水、硅溶胶及其两亲性含氟无规共聚物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引发剂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0.4%;氢氧化钠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0.5%;去离子水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350%;硅溶胶的质量为混合单体的10%;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10%。
将称取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碱与去离子水一起加到四口烧瓶中,并在四口烧瓶的四个瓶口处分别连接搅拌装置、氩气通入装置、回流冷凝管及加料装置;称取的硅溶胶缓慢滴加到四口烧瓶中,持续搅拌40min后加入一份混合单体和引发剂,通氩30min后,将体系升温到70℃。将剩余的混合单体在120min内滴完,保温反应60min后,冷水出料得到的产物即为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实施例2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混合,配置出混合单体,并将其分成10等份;按照混合单体的质量分别称取引发剂、碱、去离子水、硅溶胶及其两亲性含氟无规共聚物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引发剂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2.0%;氢氧化钠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1.5%;去离子水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900%;硅溶胶的质量为混合单体的30%;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30%。
将称取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碱与去离子水一起加到四口烧瓶中,并在四口烧瓶的四个瓶口处分别连接搅拌装置、氩气通入装置、回流冷凝管及加料装置;称取的硅溶胶缓慢滴加到四口烧瓶中,持续搅拌80min后加入一份混合单体和引发剂,通氩30min后,将体系升温到80℃。将剩余的混合单体在240min内滴完,保温反应120min后,冷水出料得到的产物即为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实施例3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混合,配置出混合单体,并将其分成10等份;按照混合单体的质量分别称取引发剂、碱、去离子水、硅溶胶及其两亲性含氟无规共聚物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引发剂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1.2%;碳酸氢钠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1.0%;去离子水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600%;硅溶胶的质量为混合单体的20%;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20%。
将称取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碱与去离子水一起加到四口烧瓶中,并在四口烧瓶的四个瓶口处分别连接搅拌装置、氩气通入装置、回流冷凝管及加料装置;称取的硅溶胶缓慢滴加到四口烧瓶中,持续搅拌60min后加入一份混合单体和引发剂,通氩30min后,将体系升温到75℃。将剩余的混合单体在180min内滴完,保温反应90min后,冷水出料得到的产物即为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实施例4
本发明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配置混合单体,具体按照以下方法实施:
步骤1.1、称取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质量比为6:1;所述的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质量比为1:1所述的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三氟乙酯或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中的一种。
步骤1.2、将步骤1.1中称取三种单体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单体分成10等份;
步骤2、按照混合单体的质量分别称取引发剂、碱、去离子水、硅溶胶及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具体按照以下比例称取:
引发剂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0.4%;
碱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0.5%;
去离子水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350%%;
硅溶胶的质量为混合单体的10%;
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10~30%。
碱为氢氧化钾。
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制备:
步骤Ⅰ、称取以下几种原料,
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
其中,偶氮二氰基戊酸和丙烯酸的质量比为,1:5;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的质量比为1:50;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比为1:20;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1,4-二氧六环的质量比为1:400;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的质量比为1:5
步骤Ⅱ、利用步骤Ⅰ中称取的原料,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制备两亲性含氟无规共聚物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a、于室温条件下,将步骤Ⅰ中称取的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一起添加到三口烧瓶中;三口烧瓶内装有磁子,且三口烧瓶分别连接温度计、回流冷凝管、导气管;设置搅拌速度为200r/min;
步骤b、经步骤a后,向三口烧瓶中通氩气30min,将三口烧瓶加热至70℃℃,使三口烧瓶内的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及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于氩气保护下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为6h,得到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初步产物;
步骤c、采用正己烷对经步骤b中得到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初步产物进行提纯,再经烘干处理后,得到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最终纯净产物;
步骤3、利用步骤2中称取的去离子水、碱、硅溶胶以及制备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大分子RAFT试剂进行混合反应,得到表面吸附大分子RAFT试剂的二氧化硅,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3.1、将步骤2中制备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碱与去离子水一起加到四口烧瓶中,并在四口烧瓶的四个瓶口处分别连接搅拌装置、氩气通入装置、回流冷凝管及加料装置;
步骤3.2、将步骤2中称取的硅溶胶缓慢滴加到四口烧瓶中,持续搅拌40min,即得表面吸附大分子RAFT试剂的二氧化硅。
步骤4、在步骤3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引发剂及单体,在氩气保护下进行进一步的加热反应,得到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4.1、向步骤3中反应得到的混合物物质中加入一份混合单体和称取的全部引发剂,通氩20min后,将体系升温到70℃。
步骤4.2、将剩余的九份混合单体匀速的滴加至步骤4.1反应后的混合物种,滴加时温度为70℃,要求在120min内滴完,保持温度为70℃反应60min后,冷水出料得到的产物即为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实施例5
本发明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配置混合单体,具体按照以下方法实施:
步骤1.1、称取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质量比为9:1;所述的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质量比为3:1所述的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三氟乙酯或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中的一种。
步骤1.2、将步骤1.1中称取三种单体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单体分成10等份;
步骤2、按照混合单体的质量分别称取引发剂、碱、去离子水、硅溶胶及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具体按照以下比例称取:
引发剂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2.0%;
碱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1.5%;
去离子水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900%;
硅溶胶的质量为混合单体的30%;
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30%。
碱为碳酸氢钠。
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制备:
步骤Ⅰ、称取以下几种原料,
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
其中,偶氮二氰基戊酸和丙烯酸的质量比为,1:15;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的质量比为1:70;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比为1:40;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1,4-二氧六环的质量比为1:600;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的质量比为1:15
步骤Ⅱ、利用步骤Ⅰ中称取的原料,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制备两亲性含氟无规共聚物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a、于室温条件下,将步骤Ⅰ中称取的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一起添加到三口烧瓶中;三口烧瓶内装有磁子,且三口烧瓶分别连接温度计、回流冷凝管、导气管;设置搅拌速度为400r/min;
步骤b、经步骤a后,向三口烧瓶中通氩气30min,将三口烧瓶加热至80℃,使三口烧瓶内的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及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于氩气保护下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为6h~10h,得到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初步产物;
步骤c、采用正己烷对经步骤b中得到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初步产物进行提纯,再经烘干处理后,得到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最终纯净产物;
步骤3、利用步骤2中称取的去离子水、碱、硅溶胶以及制备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大分子RAFT试剂进行混合反应,得到表面吸附大分子RAFT试剂的二氧化硅,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3.1、将步骤2中制备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碱与去离子水一起加到四口烧瓶中,并在四口烧瓶的四个瓶口处分别连接搅拌装置、氩气通入装置、回流冷凝管及加料装置;
步骤3.2、将步骤2中称取的硅溶胶缓慢滴加到四口烧瓶中,持续搅拌80min,即得表面吸附大分子RAFT试剂的二氧化硅。
步骤4、在步骤3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引发剂及单体,在氩气保护下进行进一步的加热反应,得到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4.1、向步骤3中反应得到的混合物物质中加入一份混合单体和称取的全部引发剂,通氩40min后,将体系升温到80℃。
步骤4.2、将剩余的九份混合单体匀速的滴加至步骤4.1反应后的混合物种,滴加时温度为80℃,要求在240min内滴完,保持温度为80℃反应120min后,冷水出料得到的产物即为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实施例6
本发明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配置混合单体,具体按照以下方法实施:
步骤1.1、称取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质量比为7:1;所述的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质量比为2:1所述的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三氟乙酯或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中的一种。
步骤1.2、将步骤1.1中称取三种单体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单体分成10等份;
步骤2、按照混合单体的质量分别称取引发剂、碱、去离子水、硅溶胶及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具体按照以下比例称取:
引发剂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1.0%;
碱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1.0%;
去离子水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700%;
硅溶胶的质量为混合单体的20%;
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20%。
碱为氨水。
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制备:
步骤Ⅰ、称取以下几种原料,
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
其中,偶氮二氰基戊酸和丙烯酸的质量比为,1:5~15;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的质量比为1:50~70;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比为1:20~40;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1,4-二氧六环的质量比为1:400~600;
偶氮二氰基戊酸和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的质量比为1:10
步骤Ⅱ、利用步骤Ⅰ中称取的原料,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制备两亲性含氟无规共聚物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a、于室温条件下,将步骤Ⅰ中称取的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一起添加到三口烧瓶中;三口烧瓶内装有磁子,且三口烧瓶分别连接温度计、回流冷凝管、导气管;设置搅拌速度为300r/min;
步骤b、经步骤a后,向三口烧瓶中通氩气30min,将三口烧瓶加热至75℃,使三口烧瓶内的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及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于氩气保护下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为6h~10h,得到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初步产物;
步骤c、采用正己烷对经步骤b中得到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初步产物进行提纯,再经烘干处理后,得到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最终纯净产物;
步骤3、利用步骤2中称取的去离子水、碱、硅溶胶以及制备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大分子RAFT试剂进行混合反应,得到表面吸附大分子RAFT试剂的二氧化硅。
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3.1、将步骤2中制备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碱与去离子水一起加到四口烧瓶中,并在四口烧瓶的四个瓶口处分别连接搅拌装置、氩气通入装置、回流冷凝管及加料装置;
步骤3.2、将步骤2中称取的硅溶胶缓慢滴加到四口烧瓶中,持续搅拌60min,即得表面吸附大分子RAFT试剂的二氧化硅。
步骤4、在步骤3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引发剂及单体,在氩气保护下进行进一步的加热反应,得到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4.1、向步骤3中反应得到的混合物物质中加入一份混合单体和称取的全部引发剂,通氩30min后,将体系升温到75℃。
步骤4.2、将剩余的九份混合单体匀速的滴加至步骤4.1反应后的混合物种,滴加时温度为75℃,要求在180min内滴完,保持温度为75℃反应90min后,冷水出料得到的产物即为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Claims (9)

1.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配置混合单体,并将其分成十份;
步骤2、按照混合单体的质量分别称取引发剂、碱、去离子水、硅溶胶及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
步骤3、利用步骤2中称取的去离子水、碱、硅溶胶以及制备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大分子RAFT试剂进行混合反应,得到表面吸附大分子RAFT试剂的二氧化硅,
步骤4,在步骤3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引发剂及单体,在氩气保护下进行进一步的加热反应,得到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具体按照以下方法实施:
步骤1.1,称取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质量比为6~9:1;所述的丙烯酸丁酯与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质量比为1~3:1所述的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三氟乙酯或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中的一种;
步骤1.2,将步骤1.1中称取三种单体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单体分成10等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称取的各原料比例为:
引发剂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0.4~2.0%;碱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0.5~1.5%;去离子水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350%~900%;硅溶胶的质量为混合单体的10~30%;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10~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的碱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氨水、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制备:
步骤Ⅰ、称取以下几种原料,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
步骤Ⅱ、利用步骤Ⅰ中称取的原料,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制备两亲性含氟无规共聚物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步骤Ⅰ中,偶氮二氰基戊酸和丙烯酸的质量比为,1:5~15;偶氮二氰基戊酸和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的质量比为1:50~70;偶氮二氰基戊酸和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质量比为1:20~40;偶氮二氰基戊酸和1,4-二氧六环的质量比为1:400~600;偶氮二氰基戊酸和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的质量比为1:5~15。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Ⅱ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a,于室温条件下,将步骤Ⅰ中称取的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1,4-二氧六环、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一起添加到三口烧瓶中;三口烧瓶内装有磁子,且三口烧瓶分别连接温度计、回流冷凝管、导气管;设置搅拌速度为200-400r/min;
步骤b,经步骤a后,向三口烧瓶中通氩气30min,将三口烧瓶加热至70℃~80℃,使三口烧瓶内的偶氮二氰基戊酸、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丙烯酸六氟丁酯及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于氩气保护下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为6h~10h,得到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初步产物;
步骤c,采用正己烷对经步骤b中得到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初步产物进行提纯,再经烘干处理后,得到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的最终纯净产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3.1、将步骤2中制备的聚(丙烯酸-co-聚乙二醇单甲醚丙烯酸酯-co-丙烯酸六氟丁酯)、碱与去离子水一起加到四口烧瓶中,并在四口烧瓶的四个瓶口处分别连接搅拌装置、氩气通入装置、回流冷凝管及加料装置;
步骤3.2、将步骤2中称取的硅溶胶缓慢滴加到四口烧瓶中,持续搅拌40min~80min,即得表面吸附大分子RAFT试剂的二氧化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4.1、向步骤3中反应得到的混合物物质中加入一份混合单体和称取的全部引发剂,通氩20-40min后,将体系升温到70~80℃;
步骤4.2、将剩余的九份混合单体匀速的滴加至步骤4.1反应后的混合物种,滴加时温度为70~80℃,要求在120min~240min内滴完,保持温度为70~80℃反应60min~120min后,冷水出料得到的产物即为核壳型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CN201711470035.1A 2017-12-29 2017-12-29 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 Active CN1080843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70035.1A CN108084376B (zh) 2017-12-29 2017-12-29 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70035.1A CN108084376B (zh) 2017-12-29 2017-12-29 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84376A true CN108084376A (zh) 2018-05-29
CN108084376B CN108084376B (zh) 2020-01-14

Family

ID=62180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70035.1A Active CN108084376B (zh) 2017-12-29 2017-12-29 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8437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0144A (zh) * 2020-06-04 2020-08-07 吴飞 一种纳米SiO2接枝丙烯酸树脂的超疏水防腐涂层及其制法
CN111621196A (zh) * 2020-06-28 2020-09-04 浙江大胜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晒防水的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WO2022052779A1 (zh) * 2020-09-14 2022-03-17 浙江理工大学 无硫无皂原位raft乳液共聚合成聚合物/颜料杂化乳胶的方法
CN114685082A (zh) * 2020-12-30 2022-07-01 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核壳杂化型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0525A (zh) * 2006-04-03 2009-06-17 悉尼大学 聚合物产品以及使用raft剂的界面聚合反应法
WO2010096867A1 (en) * 2009-02-24 2010-09-02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Polymer particles
CN103289010A (zh) * 2013-05-23 2013-09-11 陕西科技大学 核壳型纳米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
CN105017469A (zh) * 2015-07-16 2015-11-04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阳离子型含氟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
CN106279508A (zh) * 2016-08-24 2017-01-04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阴离子型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0525A (zh) * 2006-04-03 2009-06-17 悉尼大学 聚合物产品以及使用raft剂的界面聚合反应法
WO2010096867A1 (en) * 2009-02-24 2010-09-02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Polymer particles
CN103289010A (zh) * 2013-05-23 2013-09-11 陕西科技大学 核壳型纳米SiO2/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
CN105017469A (zh) * 2015-07-16 2015-11-04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阳离子型含氟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
CN106279508A (zh) * 2016-08-24 2017-01-04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阴离子型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0144A (zh) * 2020-06-04 2020-08-07 吴飞 一种纳米SiO2接枝丙烯酸树脂的超疏水防腐涂层及其制法
CN111621196A (zh) * 2020-06-28 2020-09-04 浙江大胜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晒防水的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WO2022052779A1 (zh) * 2020-09-14 2022-03-17 浙江理工大学 无硫无皂原位raft乳液共聚合成聚合物/颜料杂化乳胶的方法
CN114685082A (zh) * 2020-12-30 2022-07-01 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核壳杂化型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84376B (zh) 2020-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84376A (zh) 核壳型纳米二氧化硅/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制备方法
CN106554446B (zh) 一种多功能性含氟聚合物微球的快速制备方法
CN104530302B (zh) 一种高硅含量的硅溶胶/聚丙烯酸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92421B (zh) Pickering丙烯酸聚合物乳液的制备方法
CN105061700B (zh) 纳米二氧化硅/聚丙烯酸酯有机无机杂化水分散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10584B (zh) 高分子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78895A (zh) 一种氧化石墨烯复合型聚羧酸减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11540B (zh) 一种疏水性mma树脂地坪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72403A (zh) 一种环保硅丙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40310B (zh) 水性环氧树脂抗冲改性用核壳纳米粒子乳液制备工艺
CN103483494B (zh) 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超浓乳液聚合的方法
CN101921373A (zh) 一种丙烯酸改性环氧树脂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40228B (zh) 水性环氧树脂抗冲改性用核壳纳米粒子乳液制备工艺
CN102816275A (zh) 一种织物用增深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30298B (zh) 一种丙烯酸酯乳液、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6279508B (zh) 一种阴离子型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
CN109281172A (zh) 核壳型无氟防水整理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944480A (zh) 压敏胶粘剂用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方法
CN106318093B (zh) 一种多功能纳米自清洁组合物及其制品
CN105713155A (zh) 用于纸质文物保护的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1995708A (zh) 基于两亲性Janus SiO2纳米粒子的含氟聚丙烯酸酯涂饰剂及制备方法
WO2023123580A1 (zh) 一种氧化石墨烯改性苯丙皮克林乳液以及一种复合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508756B (zh) 一种快速吸水高力学性能吸水膨胀橡胶的制备方法
CN110437776A (zh) 一种双组份水性红木拼板胶及其应用
CN1139643C (zh) 具有低表面粘性和低表面张力的柔性涂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