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46105B - 换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46105B CN105546105B CN201510599685.0A CN201510599685A CN105546105B CN 105546105 B CN105546105 B CN 105546105B CN 201510599685 A CN201510599685 A CN 201510599685A CN 105546105 B CN105546105 B CN 1055461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r
- high rigidity
- gearshift
- low rigid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208—Selector 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r reduction of nois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8—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10—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levers
- F16H59/105—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le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al switches or sens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2059/026—Detail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selector casing or lever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换挡装置,其具有吸收部,该吸收部有效地限制换挡体的移动。在换挡杆装置(10)中,在杆(16)被转动操作至“R”位置以及“D”位置后,杆(16)的缓冲件(20)与壳体(12)内的限位器(14)抵接,从而卡定杆(16)的转动操作。此处,在杆(16)以高负载被转动操作至“R”位置以及“D”位置后,缓冲件(20)的低刚性板(30)以及低刚性筒(28)弹性变形而在杆(16)与限位器(14)之间夹持缓冲件(20)的高刚性柱(32),由此杆(16)的转动操作被限制。因此,高刚性柱(32)能够有效地限制杆(16)的转动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移动换挡体来变更换挡位置的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换挡杆装置中,在基板卡定换挡杆的移动时,缓冲件的缓冲变形吸收部形成部分变形,从而吸收从换挡杆向基板的冲击。
此处,在该换挡杆装置中,缓冲件的缓冲变形吸收部形成部分的刚性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92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考虑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吸收部能够有效地限制换挡体的移动的换挡装置。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换挡装置具备:换挡体,其通过移动来变更换挡位置;卡定体,其卡定上述换挡体的移动;以及吸收部,其设置于上述换挡体以及上述卡定体的至少一方,并且设置有刚性低的低刚性部以及刚性高的高刚性部,在上述卡定体卡定上述换挡体的移动时上述低刚性部变形而上述高刚性部被上述换挡体与上述卡定体夹持,由此吸收从上述换挡体向上述卡定体的冲击。
对于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换挡装置而言,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换挡装置中,在上述吸收部设置有多个上述高刚性部。
对于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换挡装置而言,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换挡装置中,在上述低刚性部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的至少一方未设置有弯曲面。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换挡装置中,通过移动换挡体来变更换挡位置。另外,卡定体卡定换挡体的移动。并且,在换挡体以及卡定体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吸收部,在卡定体卡定换挡体的移动时,吸收部吸收从换挡体向卡定体的冲击。
此处,在吸收部设置有刚性低的低刚性部以及刚性高的高刚性部,在卡定体卡定换挡体的移动时,低刚性部变形而高刚性部被换挡体与卡定体夹持。因此,吸收部能够有效地限制换挡体的移动。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换挡装置中,在吸收部设置有多个高刚性部。因此,在卡定体卡定换挡体的移动时,多个高刚性部被换挡体与卡定体夹持。因此,吸收部能够更有效地限制换挡体的移动。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换挡装置中,在低刚性部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的至少一方未设置有弯曲部。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低刚性部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左斜后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左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从左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中的杆受到向“R”位置的转动操作时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从左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中的杆受到向“D”位置的转动操作时的剖视图。
图5A~图5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缓冲件的图,图5A是主视图,图5B是沿宽度方向的剖视图(沿图5A的B-B线剖视图),图5C是里面图。
图6A以及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缓冲件的图,图6A是沿长度方向的剖视图(沿图5A的A-A线剖视图),图6B是沿变形时的长度方向的剖视图(沿图5A的A-A线位置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换挡杆装置(换挡装置);12...壳体(卡定体);16...杆(换挡体);20...缓冲件(吸收部);28...低刚性板(低刚性部);30...低刚性筒(低刚性部);32...高刚性柱(高刚性部);34...高刚性壁(高刚性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从左斜后方观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的换挡杆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在图2中示出了从左方观察换挡杆装置10的剖视图。此外,在附图中,用箭头FR表示换挡杆装置10的前方,用箭头LH表示换挡杆装置10的左方,用箭头UP表示换挡杆装置10的上方。
本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10为所谓的直型且线型换挡杆装置。换挡杆装置10为落地型换挡杆装置,设置于车辆(汽车)的驾驶座椅(省略图示)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车室的地板部,换挡杆装置10的前方、左方以及上方朝向车辆的前方、左方以及上方。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换挡杆装置10设置有车体侧的作为卡定体的树脂制且矩形箱状的壳体12(板),壳体12固定于车室的地板部。
在壳体12的前壁以及后壁的内表面且上下方向中间部,一体地形成有作为卡定部的剖面U字形板状的限位器14,限位器14沿左右方向延伸。限位器14的上壁以及下壁形成为平板状,并配置为与上下方向垂直,限位器14的上壁与下壁之间形成为平板状的卡定壁14A,并随着趋向下侧而向朝向壳体12外侧的方向倾斜。
在换挡杆装置10设置有作为换挡体的树脂制且长条棒状的杆16。在杆16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一体地形成有一对圆筒状的支承轴16A,支承轴16A向杆16的右侧以及左侧突出。杆16在一对支承轴16A被支承于壳体12内的上部,杆16能够以一对支承轴16A为中心轴而向前后方向转动(移动)。
杆16向壳体12的上侧可转动地延伸突出,杆16能够在上端部被车辆的乘员(特别是司机)实施转动操作。因此,杆16能够从前侧朝向后侧被转动操作至作为换挡位置的“R”位置(倒车挡位置)、“N”位置(空挡位置)、“H”位置(初始挡位置)、“N”位置(空挡位置)、以及“D”位置(前进挡位置)。杆16沿从“R”位置以及“D”位置朝向“H”位置的方向被施力,在未对于杆16作用有转动操作力时,杆16由于作用力而向“H”位置转动。
在杆16的下部一体地形成有一对作为组装部的剖面大致U字形框状的组装框18。组装框18向杆16的前侧以及后侧突出,组装框18的与杆16相反的一侧的面以及右表面敞开。
在组装框18组装有作为吸收部的软质树脂制的缓冲件20(参照图5A~图5C以及图6A),缓冲件20比杆16(包括组装框18)刚性低(弹性高)。
在缓冲件20的里侧端部设置有作为基部的大致矩形板状的里壁22,里壁22与杆16进行面接触,并在上下方向嵌合于组装框18内。在里壁22的左端一体地形成有矩形柱状的组装壁24,组装壁24从里壁22向与杆16相反的一侧(缓冲件20的表侧)突出,并且在上下方向嵌合于组装框18内。
在组装壁24的左侧一体地形成有组装突起26,组装突起26的前端侧部分形成为大致圆锥状,并且基端侧部分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组装突起26一边使前端侧部分暂时弹性变形一边贯通组装框18的左壁,并在基端侧部分贯通且嵌合于组装框18的左壁,缓冲件20的左端部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移动被组装框18的左壁卡定。里壁22的右端部在上下方向突出,里壁22的右端部的上端以及下端分别卡定于组装框18的上壁以及下壁,从而向与杆16相反的一侧的移动被卡定。
在里壁22的左右方向中间部一体地形成有作为低刚性部的大致圆筒状的低刚性筒28,低刚性筒28从里壁22向与杆16相反的一侧突出。低刚性筒28的外周面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形成为平面状,并且除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以外的部分形成为圆周面状,低刚性筒28的外周面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分别与里壁22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平齐。低刚性筒28在上下方向嵌合于组装框18内,低刚性筒28相对于组装框18的上壁以及下壁向与杆16相反的一侧略微突出。低刚性筒28的内周面形成为圆周面状,低刚性筒28内贯通里壁22,并向杆16侧(缓冲件20的背侧)敞开。低刚性筒28比里壁22以及组装壁24壁厚小,低刚性筒28比里壁22以及组装壁24刚性低。
在低刚性筒28的内周侧与低刚性筒28同轴并一体地形成有作为低刚性部的圆环板状的低刚性板30,低刚性板30与低刚性筒28的与杆16相反的一侧的部分连结。低刚性板30的壁厚与低刚性筒28同等小,低刚性板30的刚性与低刚性筒28同等低。
在低刚性板30的内周侧与低刚性板30同轴并一体地形成有作为高刚性部的圆柱状的高刚性柱32,高刚性柱32在与杆16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与低刚性板30连结。高刚性柱32的轴向尺寸与里壁22以及低刚性筒28的低刚性筒28轴向尺寸相同,高刚性柱32相对于低刚性筒28向与杆16相反的一侧突出,并且与杆16分离。高刚性柱32的直径比低刚性筒28以及低刚性板30壁厚大,高刚性柱32比低刚性筒28以及低刚性板30刚性高(弹性低)。
在缓冲件20的右端部形成有作为高刚性部的矩形柱状的高刚性壁34,高刚性壁34构成为包括里壁22的部分。高刚性壁34相对于里壁22向与杆16相反的一侧突出,高刚性壁34在上下方向嵌合于组装框18内。高刚性壁34相对于组装框18的上壁以及下壁向与杆16相反的一侧略微突出,高刚性壁34的与杆16相反的一侧的面配置于与低刚性筒28的与杆16相反的一侧的面平齐的位置。高刚性壁34的壁厚比高刚性柱32的直径大,高刚性壁34比高刚性柱32刚性高。
在杆16被转动操作至“R”位置后,后侧的缓冲件20的低刚性筒28、高刚性柱32以及高刚性壁34能够与壳体12内的后侧的限位器14的卡定壁14A抵接(参照图3)。另一方面,在杆16转动操作至“D”位置后,前侧的缓冲件20的低刚性筒28、高刚性柱32以及高刚性壁34能够与壳体12内的前侧的限位器14的卡定壁14A抵接(参照图4)。此外,缓冲件20的组装壁24无法与限位器14抵接。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的结构的换挡杆装置10中,在杆16被转动操作至“R”位置以及“D”位置后,杆16的缓冲件20与壳体12内的限位器14的卡定壁14A抵接,从而杆16的转动操作被壳体12卡定。
另外,在杆16以通常的负载被转动操作至“R”位置以及“D”位置后,缓冲件20的高刚性柱32与限位器14的卡定壁14A抵接并向杆16侧移动,从而在高刚性柱32未与杆16抵接的状态下,缓冲件20的低刚性板30以及低刚性筒28(特别是低刚性板30)弹性变形。因此,能够通过低刚性板30以及低刚性筒28的弹性变形来吸收从杆16向壳体12的冲击,从而能够降基于低杆16与壳体12的撞击声。
此处,在杆16相比通常以高负载被转动操作至“R”位置以及“D”位置后,缓冲件20的高刚性柱32与限位器14的卡定壁14A抵接并向杆16侧移动,从而缓冲件20的低刚性板30以及低刚性筒28(特别是低刚性板30)弹性变形,进而高刚性柱32与杆16抵接,并且缓冲件20的高刚性壁34与限位器14的卡定壁14A抵接(参照图6B)。
因此,能够通过低刚性板30、低刚性筒28、高刚性柱32以及高刚性壁34的弹性变形来吸收从杆16向壳体12的冲击,从而能够降低基于杆16与壳体12的撞击声。
并且,在杆16与限位器14的卡定壁14A之间夹持有高刚性柱32以及高刚性壁34,从而杆16的转动操作被限制。因此,高刚性柱32以及高刚性壁34能够有效地限制杆16的转动操作,从而能够有效地限制杆16的转动行程。
另外,假设,缓冲件20的低刚性板30以及低刚性筒28(特别是低刚性板30)永久变形,在缓冲件20的高刚性柱32与杆16抵接的状态下(参照图6B),在杆16被转动操作至“R”位置以及“D”位置后,缓冲件20的高刚性柱32以及高刚性壁34与限位器14的卡定壁14A抵接并弹性变形。
因此,能够通过高刚性柱32以及高刚性壁34的弹性变形来吸收从杆16向壳体12的冲击,从而能够降低基于杆16与壳体12的撞击声。
并且,在杆16与限位器14的卡定壁14A之间夹持有高刚性柱32以及高刚性壁34,从而杆16的转动操作被限制。因此,高刚性柱32以及高刚性壁34能够有效地限制杆16的转动操作,从而能够有效地限制杆16的转动行程。
并且,如上所述,利用两个高刚性部(高刚性柱32以及高刚性壁34)限制杆16的转动操作。因此,与利用一个高刚性部限制杆16的转动操作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限制杆16的转动操作,从而能够有效地限制杆16的转动行程。
另外,由于在低刚性筒28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未设置有弯曲部(平面与平面的结合部),所以能够有效地降低低刚性筒28的刚性。因此,在杆16被转动操作至“R”位置以及“D”位置后,低刚性筒28能够良好地弹性变形,从而高刚性柱32能够良好地向杆16侧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缓冲件20设置于杆16。然而,也可以与之一起、或者代之将缓冲件20设置于壳体12。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杆16设置限位器1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缓冲件20设置有两个高刚性部(高刚性柱32以及高刚性壁34)。然而,也可以在缓冲件20设置一个或者三个以上高刚性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低刚性筒28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未设置有弯曲部。然而,也可以在低刚性筒28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的至少一方设置弯曲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换挡杆装置10形成为线型换挡杆装置。然而,也可以使换挡杆装置10形成为线型以外(例如机械电缆型)的类型。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换挡杆装置10形成为落地型换挡杆装置并将其设置于车室的地板部。然而,也可以将换挡杆装置10设置于车室的转向柱盖板、仪表盘。
Claims (3)
1.一种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换挡体,其通过移动来变更换挡位置;
卡定体,其卡定所述换挡体的移动;以及
吸收部,其设置于所述换挡体以及所述卡定体的至少一方,并且设置有低刚性部以及具有比该低刚性部高的刚性的高刚性部,在所述卡定体卡定所述换挡体的移动时,所述低刚性部以及所述高刚性部与设置于所述换挡体以及所述卡定体的另一方的卡定部抵接,所述低刚性部先变形而其后所述高刚性部被所述换挡体与所述卡定体夹持,由此吸收从所述换挡体向所述卡定体的冲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部设置有多个所述高刚性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低刚性部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的至少一方未设置有弯曲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18241A JP6162097B2 (ja) | 2014-10-27 | 2014-10-27 | シフト装置 |
JP2014-218241 | 2014-10-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46105A CN105546105A (zh) | 2016-05-04 |
CN105546105B true CN105546105B (zh) | 2018-07-03 |
Family
ID=54360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99685.0A Active CN105546105B (zh) | 2014-10-27 | 2015-09-18 | 换挡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54217B2 (zh) |
EP (1) | EP3015745A1 (zh) |
JP (1) | JP6162097B2 (zh) |
CN (1) | CN10554610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90252B2 (ja) * | 2011-09-27 | 2015-03-25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JP6357378B2 (ja) * | 2014-07-29 | 2018-07-11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JP6391632B2 (ja) * | 2016-07-28 | 2018-09-19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EP3447339B1 (en) * | 2017-08-23 | 2021-05-26 | Fico Triad, S.A. | Gearshift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s |
JP7243980B2 (ja) * | 2019-02-28 | 2023-03-22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CN110553029B (zh) * | 2019-08-21 | 2021-10-08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换挡器及电动车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460769A1 (de) * | 1974-12-21 | 1976-07-01 | Audi Nsu Auto Union Ag | Lagerung fuer einen schalthebel in einem kraftfahrzeug |
JPS61107024U (zh) * | 1984-12-18 | 1986-07-07 | ||
JP2006182112A (ja) * | 2004-12-27 | 2006-07-13 | Tsuda Industries Co Ltd | 自動変速機用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881843A (en) * | 1929-11-29 | 1932-10-11 | Detroit Gear & Machine Company | Antirattle spring assembly |
JPH0663953U (ja) * | 1993-02-19 | 1994-09-09 | エヌ・オー・ケー・メグラスティック株式会社 | 防振ブッシュ |
DE19753867B4 (de) | 1997-12-04 | 2007-07-05 | Linde Ag | Bedienhebel |
JP2002029277A (ja) | 2000-07-19 | 2002-01-29 | Toyota Motor Corp |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
JP4605912B2 (ja) * | 2001-01-25 | 2011-01-05 | 倉敷化工株式会社 | シフトレバーブッシュ |
JP2005067608A (ja) * | 2004-12-13 | 2005-03-17 | Toyota Motor Corp |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
EP2112408B1 (en) * | 2008-04-23 | 2011-12-21 | Fico Triad S.A. | Shift-by-wire gearshift assembly |
JP5548031B2 (ja) | 2010-05-31 | 2014-07-16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のガイド板 |
JP5539149B2 (ja) * | 2010-10-21 | 2014-07-02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JP5690252B2 (ja) * | 2011-09-27 | 2015-03-25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CN202691002U (zh) * | 2012-02-21 | 2013-01-23 | 圣加仑汽车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换档器 |
JP6199271B2 (ja) | 2014-10-21 | 2017-09-20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
2014
- 2014-10-27 JP JP2014218241A patent/JP6162097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9-18 CN CN201510599685.0A patent/CN105546105B/zh active Active
- 2015-10-21 US US14/919,234 patent/US10054217B2/en active Active
- 2015-10-23 EP EP15191204.5A patent/EP3015745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460769A1 (de) * | 1974-12-21 | 1976-07-01 | Audi Nsu Auto Union Ag | Lagerung fuer einen schalthebel in einem kraftfahrzeug |
JPS61107024U (zh) * | 1984-12-18 | 1986-07-07 | ||
JP2006182112A (ja) * | 2004-12-27 | 2006-07-13 | Tsuda Industries Co Ltd | 自動変速機用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116057A1 (en) | 2016-04-28 |
CN105546105A (zh) | 2016-05-04 |
US10054217B2 (en) | 2018-08-21 |
JP6162097B2 (ja) | 2017-07-12 |
JP2016084032A (ja) | 2016-05-19 |
EP3015745A1 (en) | 2016-05-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46105B (zh) | 换挡装置 | |
CN106335537B (zh) | 转向装置 | |
JP5321688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EP2578430B1 (en) | Guide plate for shift lever device | |
JP6351007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8967584B2 (en) | Power slide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 |
JP2017019340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EP3185062B1 (en) | Head-up display | |
CN105522920B (zh) | 换挡装置 | |
CN104245388A (zh) | 换挡装置 | |
CN103851175B (zh) | 换挡装置 | |
KR20120025792A (ko) | 스티어링 칼럼의 텔레스코픽 록킹 구조 | |
JP6152314B2 (ja) | 車両用操作装置 | |
US10293727B2 (en) | Headrest | |
CN110386037A (zh) | 驱动装置 | |
JP2005059778A (ja) | 車載用機器の前面パネル装置 | |
JP6661447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CN221033910U (zh) | 一种汽车换挡拨片的降噪结构 | |
JP7243980B2 (ja) | シフト装置 | |
JP2009107540A (ja) | 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KR100794940B1 (ko) | 래틀 노이즈가 감소되는 조향장치 | |
JP4972378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JP2010006311A (ja) |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 |
JP5872445B2 (ja) | シフト装置 | |
US9175769B1 (en) | Speed change apparatus of vehic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