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39098A - 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39098A
CN105539098A CN201510673329.9A CN201510673329A CN105539098A CN 105539098 A CN105539098 A CN 105539098A CN 201510673329 A CN201510673329 A CN 201510673329A CN 105539098 A CN105539098 A CN 1055390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hinge
car
surface part
car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733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39098B (zh
Inventor
山口友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39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9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390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90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车门的外面板与铰链之间的干涉、且能够良好地确保外观性的车身结构。车身结构(10)在门主体(16)上经由下车门铰链(25)转动自如地设有副车门(30),门主体(16)的外表面通过下门外表部件(19)形成。副车门(30)的下外面板(39)的铰链侧端部(39a)与下车门铰链(25)的转动中心(79)相比位于车门内侧。副车门(30)的外表面通过树脂制的外观部件(41)形成。外观部件(41)和下门外表部件(19)隔着下间隔部(83)而隔开间隔。外观部件(41)的外观延长部(85)从铰链侧端部(41b)向下门外表部件(19)的方向且向车内(28)方向延长。

Description

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身上设有车门开口、且车门经由铰链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车门开口上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身结构中,存在如下构造:在车身的外表部件侧经由铰链转动自如地设有后车门(以下称为车门),且车门的前端缘部(以下称为外面板的外表部件侧端部)与铰链的转动中心相比位于外表部件侧。
外面板的外表部件侧端部与铰链的转动中心相比配置在外表部件侧,由此,能够使外面板接近外表部件,而确保车身的外观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32165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的外面板的外表部件侧端部在使车门经由铰链转动时进入车内侧。因此,当车门的转动量(即打开量)增大时,外表部件侧端部转入车内的量增大。可以想到尤其在猛烈地打开车门时,外表部件侧端部会与铰链发生干涉。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车门的外面板与铰链之间的干涉、且能够良好地确保外观性的车身结构。
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设有通过铰链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车身上的车门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车门通过上述铰链以相对于上述车身使上述车门的打开端向车外方向打开的方式支承在上述车身上,上述车身具有形成上述车身的外表面的外表部件,上述车门在比上述铰链靠车外侧的部位具有金属制的外面板,上述外面板的上述外表部件侧端部与上述铰链的转动中心相比位于上述车门内侧,上述车门在比上述外面板靠车外侧的部位具有形成上述车门的外表面的树脂制的外观部件,上述外观部件的外表面中的在车门宽度方向上与上述打开端为相反侧的端部、即上述外表部件侧的端部、和上述外表部件的外表面中的外观部件侧端部隔着间隔部而隔开间隔,上述外表部件和上述外观部件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上述外观部件具有延长部,该延长部从外表面中的上述外表部件侧的端部向上述外表部件方向且向车内方向延长。
方案2的特征在于,上述延长部与上述外表部件在车内外方向上重叠。
方案3的特征在于,上述延长部在与车门内外方向和车内外方向均正交的方向上,沿着上述间隔部连续地设置。
方案4的特征在于,上述外面板在车门内外方向上与上述外观部件的外表部件侧端部相比位于上述车门内侧。
方案5的特征在于,上述外观部件在设在上述外面板上的连结部位通过连结机构而安装,上述连结部位与上述转动中心相比设在车内侧。
方案6的特征在于,上述外面板在比上述铰链靠上方、下方的部位,具有与上述转动中心相比向车门外侧延伸的外侧延伸部,上述外侧延伸部随着向车门外侧延伸,也朝向车内方向。
发明效果
在方案1的发明中,在车身上具有外表部件,在车门上具有金属制的外面板。另外,使外面板的外表部件侧端部与铰链的转动中心相比位于车门内侧。因此,相较于外面板的外表部件侧端部与铰链的转动中心相比位于车门外侧的情况,能够减小车门打开时外面板转入车内侧的距离。
由此,防止铰链与外面板的干涉,而能够将车门大幅打开。而且,由于能够将铰链中心附近的空间确保得广阔,所以铰链布局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而且,在比外面板靠车外侧的部位具有树脂制的外观部件,在外观部件中的外表部件侧的端部形成有延长部。而且,使延长部向外表部件方向且向车内方向延长。
由此,由于能够通过延长部将外表部件与外观部件之间的间隔部隐藏,所以不必担心被从车外侧视认到车身结构的内部。
在此,外观部件是树脂制的部件。即,即使在外观部件与铰链稍微发生干涉的情况下,若相较于金属制的外面板与铰链发生干涉的情况,也能够抑制外观部件的塑性变形。
因此,即使在外观部件与铰链稍微发生干涉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外观部件(即车门)上产生损伤。由此,能够使外观部件的外表部件侧的端部与外面板相比向外表部件方向延长,能够良好地确保车身的外观性。
在方案2的发明中,使延长部与外表部件在车内外方向上重叠。由此,由于能够通过延长部进一步良好地将外表部件与外观部件之间的间隔部隐藏,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被从车外侧视认。
在方案3的发明中,通过使延长部在与车门内外方向和车内外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连续,而能够使延长部沿着间隔部连续。由此,能够通过在上下方向上连续的区域来防止被从车外侧视认到车身结构的内部。
在方案4的发明中,使外面板在车门内外方向上与外观部件的外表部件侧端部相比位于车门内侧。由此,由于能够将外面板从延长部分离,所以能够防止延长部和外面板发生干涉。
在方案5的发明中,将外面板的连结部位与铰链的转动中心相比设在车内侧,并在该连结部位通过连结机构安装外观部件。因此,由于连结部位与转动中心相比设在车内侧,所以连结部位从铰链远离。能够与连结部位从铰链远离相应地,将外面板(即连结部位)从外观部件分离。
由此,能够容易地在外面板与外观部件之间确保收纳连结机构(例如卡夹用的台座或螺栓的头部等)的空间。
在方案6的发明中,在外面板中的比铰链靠上方、下方的部位形成有外侧延伸部。而且,随着使外侧延伸部向车门外侧延伸,也使其朝向车内方向。
即,外侧延伸部沿车门内外延伸,且也向车内外弯曲。由此,外面板通过外侧延伸部提高上下方向和车内外方向上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结构的从车身后方观察到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车身结构的打开尾门后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车身结构的打开副车门后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以图1的4-4线剖切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以图1的5-5线剖切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图2的车身结构除去上门外表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通过夹具将图6的铰链延伸部压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图4的8-8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5的车身结构除去外观部件及下门外表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图5的10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身结构
11车身
16门主体(车身的后部)
19下门外表部件(车身的外表部件)
19a下门外表部件的外观部件侧端部(外表部件的外观部件侧端部)
19b下门外表部件的外表面(车身的外表面)
24上铰链(铰链)
25下铰链(铰链)
28车内
29车外
30副车门(车门)
39下外面板(外面板)
39a下外面板的铰链侧端部(外面板的外表部件侧端部)
39b下外面板的安装孔(安装部位)
41外观部件
41a下车门外表面(车门的外表面、外观部件的外表面)
41b外观部件的铰链侧端部(外观部件的外表部件侧的端部)
76上倾斜部
76a上外侧延伸部(外侧延伸部)
77下倾斜部
77a下外侧延伸部(外侧延伸部)
79下铰链的转动中心(铰链的转动中心)
83下间隔部(间隔部)
85外观延长部(延长部)
91卡夹(连结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此外,“前(Fr)”、“后(Rr)”、“左(L)”、“右(R)”遵照从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而且,为了容易理解车身结构10的构成,将“车门内侧”以箭头A方向示出,将“车门外侧”以箭头B方向示出,将“车内方向”以箭头C方向示出,将“车外方向”以箭头D方向示出,将车内外方向以箭头C-D方向示出。
【实施例】
说明实施例的车身结构10。
如图1、图2所示,车身结构10在车身11的后部11a具有尾门开口13,在车身11的后部11a,朝向水平方向具有多个门支轴14,具有以多个门支轴14为轴转动而开闭尾门开口13的尾门15。
尾门15具有:门主体16,其经由多个门支轴14沿上下方向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车身11的后部11a的上部11b;门窗玻璃17,其设在门主体16上;上门外表部件(装饰件)18,其设在门窗玻璃17的下方;和下门外表部件(外表部件)19,其设在上门外表部件18的下方。
门主体16是形成车身11的后部11a的部件。
上门外表部件18及下门外表部件19是形成门主体16的外表面的树脂制的部件。
而且,如图3所示,尾门15具有:车门开口(开口)22,其在门窗玻璃17、上门外表部件18及下门外表部件19的左侧形成在门主体16上;上车门铰链(铰链)24及下车门铰链(铰链)25,其设在车门开口22的右边部23;和副车门(车门)30,其右侧缘部30a安装在上车门铰链24及下车门铰链25上。
如图2所示,将尾门15向上方打开而配置成大致水平,由此开放尾门开口13。通过开放尾门开口13,将车内28及车外29连通,从而能够供乘员乘降和行李取放。
另一方面,将尾门15向下方关闭,由此将尾门15配置成大致铅垂。在该状态下尾门开口13被尾门15封闭。
返回到图3,副车门30的右侧缘部30a通过上车门铰链24及下车门铰链25转动自如地支承在门主体16(即车门开口22)的右边部23。因此,能够使副车门30的打开端(即左侧缘部)30b相对于门主体16向车外29方向水平打开。
像这样,使副车门30以上车门铰链24及下车门铰链25为轴沿水平方向转动,由此车门开口22被副车门30开闭。
副车门30具有:车门主体31,其经由上车门铰链24及下车门铰链25转动自如地支承在门主体16的右边部23;和车门窗玻璃32,其设在车门主体31的上部。
如图4、图5所示,车门主体31具有:金属制的内面板34,其设在车内28侧;金属制的外面板37,其与内面板34相比设在车外29侧;和树脂制的外观部件41,其与外面板37的下半部分相比设在车外29侧(参照图1)。
另外,通过外面板37的上半部分形成上外表部件(外表部件)38。
通过上外表部件38的表面及外观部件41的表面形成副车门30的外表面。
以下,为了容易理解副车门30的构成,将外面板37的上半部分作为上外表部件38、将外面板37的下半部分作为下外面板39、将内面板34的上半部分作为上内面板35、将内面板34的下半部分作为下内面板36而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上内面板35的铰链侧端部35a及上外表部件38的铰链侧端部(车门外端部)38a通过折边成型而铆接。由此,在上内面板35的铰链侧端部35a被上外表部件38的铰链侧端部38a覆盖的状态下进行接合。
与上内面板35的铰链侧端部35a相邻地形成有端壁部35b,端壁部35b经由上车门铰链24支承在门主体16的右边部23的中央23a。
上外表部件38平坦地形成,通过上外表部件38形成车门主体31的上半部分的上车门外表面38b。
上车门外表面38b的上车门铰链24侧的端部38c相对于上门外表部件18的车门侧端部18a隔着上间隔部(间隔部)43仅隔开间隔S1。另外,上外表部件38的铰链侧端部38a以相对于上车门外表面38b向车内28侧凹下的方式形成为层差状。
形成为层差状的铰链侧端部38a以与上门外表部件18的车门侧端部18a在车内外方向(箭头C-D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上外表部件38与上门外表部件18之间的上间隔部43被上外表部件38的铰链侧端部38a覆盖。
如图5所示,下内面板36的铰链侧端部(外表部件侧端部)36a及下外面板39的铰链侧端部(外表部件侧端部)39a通过折边成型而铆接。由此,在下内面板36的铰链侧端部36a被下外面板39的铰链侧端部39a覆盖的状态下进行接合。
在下内面板36上,与铰链侧端部36a相邻地形成有端壁部36b。而且,端壁部36b经由下车门铰链25支承在尾门15的右边部23的下部23b。
通过树脂制的外观部件41形成车门主体31的下半部分的下车门外表面41a。通过下车门外表面41a及上车门外表面38b形成车门主体31的车门外表面。
如图4、图6所示,上车门铰链24具有:固定部45,其安装在尾门15的右边部23的中央23a;铰链延伸部46,其从固定部45延伸;多个紧固部47,其将固定部45安装在右边部23的中央23a;车门支轴48,其将转动部49转动自如地与固定部45连结;和转动部49,其通过多个螺栓、螺母(未图示)安装在车门主体31的端壁部35b上。
上车门铰链24的车门支轴48朝向相对于尾门15的门支轴14(参照图1)正交的方向配置。
紧固部47具有:双头螺栓(紧固部件)54,其固定在固定部45的车外29侧;和螺母(被紧固部件)55,其紧固在双头螺栓54的螺纹部54a上。
在门主体31上通过多个螺栓、螺母安装上车门铰链24,上车门铰链24的固定部45配置在右边部23的中央23a。在该状态下,从固定部45的车内28侧将螺母55紧固到双头螺栓54的螺纹部54a上,由此上车门铰链24通过多个紧固部47安装在右边部23的中央23a。
像这样,将双头螺栓54固定在固定部45的车外29侧,并从固定部45的车内28侧将螺母55紧固在双头螺栓54的螺纹部54a。因此,能够不需要用于在固定部45(即上车门铰链24)的车外29侧进行紧固作业的作业空间。
由此,不需要在比双头螺栓54靠车外29侧(即上外表部件38侧)设置用于插入紧固工具(套筒扳手等)的作业孔等,而能够成为简易的构成。
另外,多个紧固部47在相对于门支轴14(参照图1)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S2(偏移)地设置。
在此,多个门支轴14朝向水平方向设置,由此尾门15以多个门支轴14为轴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自如地开闭。在尾门15的门主体16上设有副车门30。由此,在开闭尾门15时,副车门30与尾门15一起也沿上下方向转动。
因此,对上车门铰链24的多个紧固部47作用相对于门支轴14正交的方向上的荷载F1。于是,将多个紧固部47在相对于门支轴14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S2地设置。
由此,在将尾门15沿上下方向开闭时,能够通过多个紧固部47良好地支承因开闭产生的荷载F1,能够在尾门的门主体16上可靠地保持副车门30。
另外,多个紧固部47相对于延伸轴57对称地设置。延伸轴57是在铰链延伸部46的宽度方向中央沿铰链延伸部46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轴。
在此,也可以考虑不将多个紧固部47相对于延伸轴57对称地设置。在该情况下,认为在打开副车门30时,对设在延伸轴57的一侧的紧固部47、和设在延伸轴57的另一侧的紧固部47偏于一方地作用荷载。
因此,将多个紧固部47相对于延伸轴57对称地设置。由此,能够在打开副车门30时,对设在延伸轴57的一侧的紧固部47、和设在延伸轴57的另一侧的紧固部47以不偏于一方的方式作用荷载F2。
由此,能够通过各紧固部47均等地且平衡地承接打开副车门30时所产生的荷载F2。
铰链延伸部46从固定部45的端部45a向车门外侧(箭头B方向)延伸。通过使铰链延伸部46向车门外侧延伸,铰链延伸部46与上外表部件38的铰链侧端部38a相比向车门外侧延伸。
另外,多个紧固部47与上外表部件38的铰链侧端部38a相比仅设在车门内侧(箭头A方向)。
因此,如图7所示,能够避开多个紧固部47(具体而言为双头螺栓54)而通过夹具59(以虚拟线表示)来压紧铰链延伸部46。由此,由于能够在通过夹具59压紧铰链延伸部46的状态下将多个紧固部47(具体而言为螺母55)紧固,所以能够高精度地将副车门30安装到尾门15上。
而且,由于避开多个紧固部47而通过夹具59压紧铰链延伸部46,所以不需要减少紧固部47的个数。由此,能够将副车门30以稳定的状态组装到尾门15上。
在此,例如,与上外表部件38的铰链侧端部38a相比在车门外侧(箭头B方向)避开铰链延伸部46而紧固多个紧固部47,由此能够在通过夹具59压紧铰链延伸部46的状态下紧固多个紧固部47。
但是,在与上外表部件38的铰链侧端部38a相比在车门外侧紧固多个紧固部47的情况下,固定部45与铰链侧端部38a相比向车门外侧大幅伸出,而导致上车门铰链24大形化。
因此,与上外表部件38的铰链侧端部38a相比仅在车门内侧紧固多个紧固部47。由此,能够抑制固定部45向车门外侧伸出,而使上车门铰链24紧凑。
另外,如图4所示,铰链延伸部46的车外29侧被上门外表部件18的车门侧端部18a覆盖。上门外表部件18是形成门主体16的外表面的树脂制的部件。通过车门侧端部18a将铰链延伸部46覆盖,由此能够通过上门外表部件18将铰链延伸部46隐藏,因此能够良好地确保车身的外观性。
而且,上门外表部件18在车门侧端部18a的背面18b具有腿部61。腿部61从车门侧端部18a的背面18b朝向车内方向(箭头C方向)延伸,前端部61a安装在铰链延伸部46上。具体而言,前端部61a通过粘结剂63(参照图8)而与铰链延伸部46粘结。
在此,认为由于在上门外表部件18的背面18b上形成腿部61,所以在对上门外表部件18成型时,会在上门外表部件18的外表面18c中的、与腿部61相当的部位上产生缩孔。因此,将腿部61形成在车门侧端部18a(即上车门铰链24侧的端部)上。
由此,例如,即使在外表面18c中的与腿部61相当的部位上产生了缩孔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缩孔与车门侧端部18a(即端缘)相邻。由此,与从车门侧端部18a远离地形成缩孔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外表面18c的缩孔不显眼,能够良好地保持上门外表部件18的外观性。
而且,通过将腿部61的前端部61a安装在铰链延伸部46上,能够将上门外表部件18与门主体16之间的车内外方向(箭头C-D方向)上的间隔S3保持恒定,能够更加良好地保持上门外表部件18的外观性。
并且,如图8所示,腿部61的前端部61a在相对于门支轴14(参照图1)正交的方向(箭头E方向)上,具有相对于铰链延伸部46位于一侧的部位(一方)61b、和位于另一方侧的部位(另一方)61c。一侧的部位61b和另一侧的部位61c这两方均安装在门主体16的右边部23的中央23a。
因此,在相对于门支轴14正交的方向上,能够跨着铰链延伸部46及右边部23来安装腿部61的前端部61a。由此,能够通过腿部61来限制上门外表部件18在相对于门支轴14正交的方向错位。
如图9所示,下车门铰链25是与上车门铰链24相同的部件。下车门铰链25具有:固定部65,其安装在尾门15的右边部23的下部23b;铰链延伸部66,其从固定部65延伸;多个紧固部67,其将固定部65安装在右边部23的下部23b;车门支轴68,其将转动部69转动自如地与固定部65连结;和转动部69,其通过多个螺栓、螺母安装在副车门30上。
紧固部67是与上车门铰链24的紧固部47(参照图4)相同的构成,对各构成部件标注与紧固部47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9、图10所示,以避开下车门铰链25的方式,在下内面板36的铰链侧端部36a和下外面板39的铰链侧端部39a中的与下车门铰链25相当的部位上形成有鼓出部74。鼓出部74向车外29侧鼓出。
在关闭尾门15的状态下,鼓出部74具有:平坦的顶部75,其配置在下车门铰链25的车外29侧;上倾斜部76,其从顶部75的上端75a朝向上方以下降坡度延伸;和下倾斜部77,其从顶部75的下端75b朝向下方以下降坡度延伸。
上倾斜部76具有与下车门铰链25的转动中心(即车门支轴68的中心)79相比向车门外侧(箭头B方向)延伸的上外侧延伸部(外侧延伸部)76a。而且,上外侧延伸部76a随着向车门外侧延伸,以也朝向车内方向(箭头C方向)的方式延伸。
下倾斜部77具有与下车门铰链25的转动中心79相比向车门外侧延伸的下外侧延伸部(外侧延伸部)77a。而且,下外侧延伸部77a随着向车门外侧延伸,以也朝向车内方向的方式延伸。
即,上外侧延伸部76a及下外侧延伸部77a向车门外侧延伸,且也向车内外方向弯曲。
由此,外面板37及内面板34能够通过上外侧延伸部76a及下外侧延伸部77a(即鼓出部74)提高朝向上下方向(即相对于门支轴14(参照图1)正交的箭头E方向)和车内外方向(箭头C-D方向)的刚性。
如图10所示,副车门30的下外面板39的铰链侧端部39a与下车门铰链25相比位于车外29侧,且与下车门铰链25的转动中心79相比仅以距离L1位于车门内侧(箭头A方向)。
由此,相较于下外面板39的铰链侧端部39a与下车门铰链25的转动中心79相比位于车门外侧(箭头B方向)的情况,能够减小在副车门30打开时铰链侧端部39a转入车内28侧的距离。
由此,防止下车门铰链25(尤其固定部65)与铰链侧端部39a之间的干涉,而能够将副车门30沿箭头方向大幅打开。而且,由于能够将转动中心79附近的空间82确保得广阔,所以铰链布局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另外,如图5所示,在下外面板39上形成有安装孔39b(安装部位),安装孔39b与下车门铰链25的转动中心79相比配置在车内28侧。之后详细说明将安装孔39b与下车门铰链25的转动中心79相比配置在车内28侧的理由。
而且,副车门30的外观部件41中的铰链侧端部(外表部件侧的端部)41b、和下门外表部件19的外观部件侧端部19a隔着下间隔部(间隔部)83而仅隔开间隔S4。
外观部件41的铰链侧端部41b是外观部件41的下车门外表面41a中的、在车门宽度方向(箭头A-B方向)上与打开端30b(参照图1)为相反侧的右侧缘部30a(参照图1)。
下门外表部件19的外观部件侧端部19a是下门外表部件19的外表面19b中的与外观部件41的铰链侧端部41b相对的端部。
下门外表部件19的外表面19b和外观部件41的下车门外表面41a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外观部件41具有形成在铰链侧端部41b的外观延长部(延长部)85。
外观延长部85沿从外观部件41的下车门外表面41a中的铰链侧端部41b朝向下门外表部件19的方向、且沿车内方向(箭头C方向)延长。由此,由于能够通过外观延长部85将下门外表部件19与外观部件41之间的下间隔部83隐藏,所以不必担心被从车外29侧视认到车身结构的内部。
在此,外观部件41是树脂制的部件。即,即使在外观部件41与下车门铰链25(即固定部65)稍微发生干涉的情况下,若相较于金属制的外面板与下铰链发生干涉的情况,则能够抑制外观部件41的塑性变形。
因此,即使在外观部件41与下车门铰链25稍微发生干涉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外观部件41(即副车门30)上产生损伤。由此,能够使外观部材41的铰链侧端部41b和外观延长部85与下外面板39的铰链侧端部39a相比向下门外表部件19侧延长,能够良好地确保车身11的外观性。
另外,外观延长部85具有:纵延长部86,其从外观部件41的铰链侧端部41b向车内方向(箭头C方向)延长;和横延长部87,其从纵延长部86的前端86a向朝向下门外表部件19的方向延长。
横延长部87与下门外表部件19的外观部件侧端部19a相比配置在车内28侧,且以与外观部件侧端部19a在车内外方向(箭头C-D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
由此,能够通过外观延长部85进一步良好地将下门外表部件19与外观部件41之间的下间隔部83覆盖,能够进一步良好地确保车身11的外观性。
另外,横延长部87在与车门内外方向(箭头A-B方向)和车内外方向(箭头C-D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即图9所示的箭头E方向)上连续。即,横延长部87沿着上间隔部43在上下方向上连续。
由此,能够通过在上下方向上连续的区域来防止被从车外29侧视认到车身结构10的内部构造。
而且,与外观部件41的铰链侧端部41b相比在车门内外方向上,下外面板39的铰链侧端部39a位于车门内侧(箭头A方向)。
因此,能够将下外面板39的铰链侧端部39a从外观延长部85分离。由此,能够防止外观延长部85和下外面板39的铰链侧端部39a发生干涉。
返回到图5,在下外面板39的安装孔39b上通过卡夹(连结机构)91安装有外观部件41。具体而言,在外观部件41的背面41c中的、与下外面板39的安装孔39b相对的部位41d上形成有台座92。卡夹91的头部91a与台座92连结,卡夹91的卡夹部91b卡定在下外面板39的安装孔39b上。
在此,下外面板39的安装孔39b与下车门铰链25的转动中心79相比配置在车内28侧。因此,卡夹91配置在比下车门铰链25向车内28侧远离的位置。能够与从下车门铰链25远离相应地将下外面板39的安装孔39b从外观部件41向车内方向(箭头C方向)分离。
由此,在外观部件41与外面板之间确保有车内外方向(箭头C-D方向)上的空间94。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将卡夹91用的台座92收纳的空间94。
此外,本发明的车身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能够适当地进行改变、改进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对安装在尾门15上的车门适用本发明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对在车身自身上安装的车门适用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连结机构例示了卡夹91,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用作螺栓等其他连结机构。
例如,在使用了螺栓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螺栓的头部或螺母收纳于外观部件41与外面板之间的空间。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连结机构例示了卡夹91,并说明了通过将卡夹91卡定在下外面板39的安装部(即安装孔)39b上而将外观部件41与下外面板39的安装部39b连结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能够作为连结机构而使用螺栓、螺母或粘结剂等其他连结机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通过粘结剂将腿部61的前端部61a与铰链延伸部46粘结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通过焊接、螺栓、螺母、卡夹等其他机构将腿部61的前端部61a与铰链延伸部46接合。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车身结构、车身、门主体、下门外表部件、下门外表部件的外观部件侧端部、下门外表部件的外表面、上下的铰链、副车门、下外面板、下外面板的铰链侧端部、外观部件、下车门外表面、外观部件的铰链侧端部、上倾斜部、上外侧延伸部、下倾斜部、下外侧延伸部、下间隔部、外观延长部及卡夹等的形状或构成并不限定于例示的形状或构成,能够适当地改变。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优选适用于具有如下车身结构的汽车:在车身上设有车门开口,且车门经由铰链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车门开口上。

Claims (6)

1.一种车身结构,设有通过铰链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车身上的车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门通过所述铰链以相对于所述车身使所述车门的打开端向车外方向打开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车身上,
所述车身具有形成所述车身的外表面的外表部件,
所述车门在比所述铰链靠车外侧的部位具有金属制的外面板,
所述外面板的所述外表部件侧端部与所述铰链的转动中心相比位于所述车门内侧,
所述车门在比所述外面板靠车外侧的部位具有形成所述车门的外表面的树脂制的外观部件,
所述外观部件的外表面中的在车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打开端为相反侧的端部、即所述外表部件侧的端部、和所述外表部件的外表面中的外观部件侧端部隔着间隔部而隔开间隔,
所述外表部件和所述外观部件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
所述外观部件具有延长部,该延长部从外表面中的所述外表部件侧的端部向所述外表部件方向且向车内方向延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部与所述外表部件在车内外方向上重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部在与车门内外方向和车内外方向均正交的方向上,沿着所述间隔部连续地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面板在车门内外方向上与所述外观部件的外表部件侧端部相比位于所述车门内侧。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观部件在设在所述外面板上的连结部位通过连结机构而安装,
所述连结部位与所述转动中心相比设置在车内侧。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面板在比所述铰链靠上方、下方的部位,具有与所述转动中心相比向车门外侧延伸的外侧延伸部,
所述外侧延伸部随着向车门外侧延伸,也朝向车内方向。
CN201510673329.9A 2014-10-22 2015-10-16 车身结构 Active CN1055390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5013 2014-10-22
JP2014215013A JP6018153B2 (ja) 2014-10-22 2014-10-22 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9098A true CN105539098A (zh) 2016-05-04
CN105539098B CN105539098B (zh) 2018-02-02

Family

ID=55818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73329.9A Active CN105539098B (zh) 2014-10-22 2015-10-16 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18153B2 (zh)
CN (1) CN10553909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7526A (zh) * 2017-12-19 2019-06-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树脂后尾门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35918A (ja) * 2004-07-23 2006-02-09 Honda Motor Co Ltd ドアヒンジ及びドアの取付構造
CN1958374A (zh) * 2005-10-31 2007-05-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开闭部结构
CN101511642A (zh) * 2006-09-27 2009-08-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闭合部与装饰物划分部在车门并列方向上偏置的车辆的车门构造
CN102452304A (zh) * 2010-10-28 2012-05-1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9053Y2 (ja) * 1979-02-19 1985-04-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輌のテ−ルゲ−ト装置
JPS58134127U (ja) * 1982-03-04 1983-09-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JPH043854Y2 (zh) * 1985-07-16 1992-02-05
JPS62123413U (zh) * 1986-01-30 1987-08-05
JPS62179820U (zh) * 1986-05-07 1987-11-14
JPS6354558U (zh) * 1986-09-30 1988-04-12
JPH0157923U (zh) * 1987-10-07 1989-04-11
JP3216528B2 (ja) * 1996-07-04 2001-10-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側面構造
US5876086A (en) * 1997-04-14 1999-03-02 The Budd Company Multi-piece door with hidden hinge
JP5639618B2 (ja) * 2012-07-04 2014-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35918A (ja) * 2004-07-23 2006-02-09 Honda Motor Co Ltd ドアヒンジ及びドアの取付構造
CN1958374A (zh) * 2005-10-31 2007-05-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开闭部结构
CN101511642A (zh) * 2006-09-27 2009-08-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闭合部与装饰物划分部在车门并列方向上偏置的车辆的车门构造
CN102452304A (zh) * 2010-10-28 2012-05-1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7526A (zh) * 2017-12-19 2019-06-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树脂后尾门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78780A (ja) 2016-05-16
JP6018153B2 (ja) 2016-11-02
CN105539098B (zh) 2018-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02931B (zh) 车门
TWI412462B (zh) 框架飾板安裝構造
JP6959131B2 (ja) 車両の樹脂バックドア
US7614681B2 (en) Door construction for veh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vehicular door
JP2018535865A (ja) 車両ドア用フラッシュ窓ガラス装置、ドア、自動車、気密装置、及び対応する製造方法
CN102416849B (zh) 车辆用门
CN104290575B (zh) 车辆用后尾门结构
CN103958333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05522896A (zh) 用于车辆的车门结构
CN107471976A (zh) 车门框组件
CN105539098A (zh) 车身结构
CN202703208U (zh) 密封条、包括此密封条的车身以及包括此车身的车辆
CN105593042B (zh) 车辆用门
KR200469157Y1 (ko) 차량용 하드탑의 로킹장치
CN202431662U (zh) 装饰条卡扣
KR101488335B1 (ko) 트렁크리드의 잠금구조
JP2009096290A (ja) 自動車の後部構造
CN113997839B (zh) 一种应用于汽车通道扶手的缓冲块支撑结构
CN110576910B (zh) 车身后部构造
KR102383485B1 (ko) 캡을 이용한 도어의 프레임 가니쉬 체결구조
KR101254158B1 (ko) 자동차용 스트라이커 제조방법 및 스트라이커
US20140090302A1 (en) Sliding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6875113B2 (ja) 車両用ドア
CN206144956U (zh) 一种一体式车门内把手螺钉盖
JP6139291B2 (ja) 車両用ド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