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6910B - 车身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76910B
CN110576910B CN201910505042.3A CN201910505042A CN110576910B CN 110576910 B CN110576910 B CN 110576910B CN 201910505042 A CN201910505042 A CN 201910505042A CN 110576910 B CN110576910 B CN 1105769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idge line
vehicle body
outer panel
curv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0504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76910A (zh
Inventor
今村泰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76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69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769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69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针对供滑轨配置的内侧突出部抑制应力集中。包括:在车身的外侧后部设置的外面板(22);设置于外面板(22)并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内侧突出部(24);以及棱线部(28),其设置在内侧突出部(24)的内侧角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26),呈圆弧状的棱线(26)的车辆后方端部的曲率半径与呈圆弧状的棱线(26)的其他部分的曲率半径相比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增大。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汽车等车辆的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使后外面板凹向车宽方向内侧并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的车身后部构造。在该凹槽中配置有用于使滑动门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滑轨。
在专利文献1中,凹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凹槽的棱线以沿车辆前后方向且以直线状延伸至车身的后端部的方式设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实用新型登记第25833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身后部构造中,若使凹槽的棱线全部形成为直线状,则例如在从后悬架等向车身输入的上下振动等的作用下,可能会在凹槽的车辆后方端部部位产生应力集中。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针对供滑轨配置的内侧突出部抑制应力集中的车身后部构造。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外面板,其设置在车身的外侧后部;内侧突出部,其设置在所述外面板上,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以及棱线部,其设置在所述内侧突出部的角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呈圆弧状的所述棱线的一部分的曲率半径相比于呈圆弧状的所述棱线的其余部分的曲率半径增大。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获得能够针对供滑轨配置的内侧突出部抑制应力集中的车身后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辆的车身左侧部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在内侧突出部配置有滑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从图2拆下滑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在内侧突出部的车辆后方端部设置的棱线扩张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沿图2的V-V线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6表示内侧突出部的构成,是从车辆后方观察的放大侧视图。
图7是表示加强筋与棱线扩张部的位置关系的放大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申请人提出的与图6对应的对比例的放大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辆
20 车身构造侧部
22 外面板
24 内侧突出部
26 棱线
28 棱线部
30 棱线扩张部
32 加强筋
32a (加强筋的)车辆后方端部
34 内侧延长部
36 上下延长部
38 连接部
40 一般面
42 滑轨
44 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且,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上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应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辆10由单侧无中柱车辆构成。该车辆1O构成为包括无中柱侧的车身左侧部12和配置在沿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有未图示中柱一侧的车身右侧部(未图示)。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车身后部构造应用于单侧无中柱车辆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另外,在图1中示出省略了后述滑轨42的图示的状态。
在车身左侧部12形成有在侧面观察时大致矩形状的一个车门开口部13。车门开口部13由下纵梁外部件14、前柱外部件15、后柱外部件16和车顶侧梁外部件17包围所成的内部空间形成。在该车门开口部13配置有能够开闭动作的未图示的前车门和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的未图示的后滑动门。
前车门以在车辆前方侧的开口端缘配置的未图示的铰链机构为转动轴,使车辆后方侧转动而使车门开口部13的车辆前方侧开闭。后滑动门由在车室内侧上缘的前端部设置的未图示的上部辊和在车室内侧下缘的前端部设置的未图示的下部辊以能够相对于车身侧面滑动的方式支承。
如图1所示,在车门开口部13内配置有后滑动门的状态下,在后滑动门的车辆后方设有车身后方侧部20。该车身后方侧部20位于车身的外侧后部,包括在车身外侧配置的外面板(后外面板)22和在车身内侧配置的未图示的内面板(后内面板)。
外面板22设有从车外侧观察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内侧突出部24。换言之,在外面板22上形成有从车外侧观察时朝向车内侧凹陷的凹状长槽,该长槽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内侧突出部24的内侧角部设有具有呈圆弧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26的棱线部28(参照图3)。
如图3及图4所示,在该棱线部28中,在剖视观察时,车辆后方端部的棱线26(棱线的一部分)的曲率半径与相比于车辆后方端部位于车辆前方的棱线26(棱线的其余部分)的曲率半径相比,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增大(以下将曲率半径增大的车辆后方端部的棱线称为“棱线扩张部30”)。
即,棱线部28的棱线26在俯视观察时从车辆前方起形成为具有恒定曲率半径的R面,然后在车辆后方端部形成为曲率半径逐渐增大的R面。该曲率半径增大的R面形成为棱线扩张部30,其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随着从车辆后方端部的近前侧趋向车辆后方端部以喇叭状扩张。该棱线扩张部30的曲率半径与后述加强筋32的车辆后方端部32a相比在车辆后方增大(参照图1)。
如图5及图6所示,内侧突出部24包括一对内侧延长部34、34、上下延长部36和一对连接部38、38。各内侧延长部34从外面板22的一般面40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上下延长部36分别与一对内侧延长部34、34相连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
各连接部38分别使一对内侧延长部34、34与上下延长部36连接。各连接部38在从后方观察时外面板22以曲线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一对连接部38、38中的至少某一方连接部38在外面板22的后方观察时以曲线形成即可。
在该内侧突出部24的车外侧(长槽的凹部内)配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滑轨42(参照图2、图3)。滑轨42借助固定部44固定于内侧突出部24。如图5所示,固定部44包括:紧固孔46,其形成在内侧突出部24上,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状或圆形状;以及紧固螺栓48及紧固螺母50,它们紧固于该紧固孔46。棱线26的曲率半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固定部44相比在车辆后方增大。并且,固定于后滑动门的未图示的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滑轨42的长槽内。
另外,外面板22设有多根加强筋32,它们与内侧突出部24相比位于上方且朝向车身外侧突出,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参照图1、图7)。通过设置该加强筋32能够提高车身外观的美观性并提高外面板22的强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三根加强筋32沿车辆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配置一根以上的加强筋32即可。棱线26的曲率半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加强筋32的车辆后方端部32a相比在车辆后方增大(参照图7所示的单点划线A)。
应用了本实施方式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辆10基本上按照上述方式构成,以下说明其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侧突出部24的棱线部28中,在俯视观察时,车辆后方端部的棱线26(棱线的一部分)的曲率半径与相比于车辆后方端部位于车辆前方的棱线26(棱线的其余部分)的曲率半径相比,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增大。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车辆后方端部的棱线26的曲率半径与车辆前方的棱线26相比增大,从而与车辆前方相比能够形成大的R面。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在内侧突出部24(外面板22)的车辆后方端部(棱线的一部分)产生的应力集中。
图8是本发明申请人提出的对比例,是与本实施方式的图6对应的侧面放大图。该对比例与本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没有设置任何与本实施方式的棱线扩张部30对应的部件。将图6(本实施方式)与图8(对比例)对比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连接部38形成比对比例大的R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突出部24具有内侧延长部34、上下延长部36和连接部38,各连接部38在从后方观察外面板22时以曲线形成。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外面板22的内侧突出部24设为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尽可能抑制了角面的曲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外面板22的车辆后方端部处的应力集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棱线26的曲率半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固定部44相比在车辆后方增大。通过利用固定部44将滑轨42固定于外面板22的内侧突出部24,滑轨42承受的上下载荷被赋予给内侧突出部24。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棱线26的曲率半径在固定部44的车辆后方部位增大,因此能够抑制固定部44的车辆后方部位处的应力集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棱线26的曲率半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加强筋32的车辆后方端部32a相比在车辆后方增大(参照图7所示的单点划线A)。由于设置加强筋32而可能会降低针对上下载荷的刚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棱线26的曲率半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加强筋32的车辆后方端部32a相比在车辆后方部位增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加强筋32的车辆后方端部32a相比,能够抑制车辆后方部位处的应力集中。

Claims (5)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面板,其设置在车身的外侧后部;
内侧突出部,其设置在所述外面板上,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以及
棱线部,其设置在所述内侧突出部的角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
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呈圆弧状的所述棱线的一部分的曲率半径与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呈圆弧状的所述棱线的其余部分的曲率半径相比增大,
所述棱线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外面板的车辆后方端部,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曲率半径增大,
所述棱线在所述内侧突出部的角部以上下一对设置,上下一对的所述棱线的车辆前方端部彼此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从后方观察所述外面板时,所述内侧突出部包括:
一对内侧延长部,其从所述外面板的一般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上下延长部,其与所述一对内侧延长部相连并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以及
一对连接部,其将所述一对内侧延长部与所述上下延长部连接,
所述一对连接部中的至少某一方在所述外面板的后方观察时由曲线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侧突出部配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滑轨,
所述滑轨具有向所述内侧突出部固定的固定部,
所述棱线的曲率半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固定部相比在车辆后方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面板具有加强筋,该加强筋与所述内侧突出部相比位于上方位置,且朝向所述车身外侧突出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棱线的曲率半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加强筋的车辆后方端部相比在车辆后方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面板具有加强筋,该加强筋与所述内侧突出部相比位于上方位置,且朝向所述车身外侧突出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棱线的曲率半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加强筋的车辆后方端部相比在车辆后方增大。
CN201910505042.3A 2018-06-11 2019-06-11 车身后部构造 Active CN1105769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0787A JP6692388B2 (ja) 2018-06-11 2018-06-11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8-110787 2018-06-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6910A CN110576910A (zh) 2019-12-17
CN110576910B true CN110576910B (zh) 2022-01-14

Family

ID=68810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05042.3A Active CN110576910B (zh) 2018-06-11 2019-06-11 车身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92388B2 (zh)
CN (1) CN11057691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141U (ja) * 1992-10-06 1994-04-2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の補強構造
CN101568461A (zh) * 2007-10-17 2009-10-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身构件的成形品
CN103370185A (zh) * 2011-01-24 2013-10-23 波音公司 包括带有平滑尾段的集成加筋件的复合材料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DE102017100826B3 (de) * 2017-01-17 2018-03-15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Achsträger in Hybridbauwei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31271B2 (en) * 2006-12-22 2010-06-08 Noble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c. Vehicle bed edge constr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fo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141U (ja) * 1992-10-06 1994-04-2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の補強構造
CN101568461A (zh) * 2007-10-17 2009-10-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身构件的成形品
CN103370185A (zh) * 2011-01-24 2013-10-23 波音公司 包括带有平滑尾段的集成加筋件的复合材料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DE102017100826B3 (de) * 2017-01-17 2018-03-15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Achsträger in Hybridbauwei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6910A (zh) 2019-12-17
JP2019214218A (ja) 2019-12-19
JP6692388B2 (ja) 2020-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9858E1 (en) Rear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US7390049B2 (en) Vehicle door
US7537267B2 (en) Hatchback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s
EP1780063B1 (en) Open-close portion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US7591501B2 (en) Hatchback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s
US9487238B2 (en) Vehicle parting portion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306279B2 (en) Vehicle rear do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EP2740621B1 (en) Vehicle rear door structure
JP4221003B2 (ja) 車両の後部ドア構造
JP5310779B2 (ja) 車両用ラゲージドア構造
JP6959131B2 (ja) 車両の樹脂バックドア
CN105522896A (zh) 用于车辆的车门结构
US20100164248A1 (en) Body seal and inner trim module
US6932415B1 (en) Door sealing assembly
CN110576910B (zh) 车身后部构造
KR20190068656A (ko) 차량용 도어
KR20190071024A (ko) 차량용 도어
JP2017210048A (ja) 自動車ドア用グラスラン
US6386618B1 (en) Single parting line between side door and back door of a vehicle
CN108569117B (zh) 车辆用后尾门结构
JP4466538B2 (ja) スライドドア構造
KR102436352B1 (ko) 차량용 외장재
KR100320820B1 (ko) 자동차의 테일게이트용 트림부재의 장착구조
JP4858190B2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KR100461059B1 (ko) 자동차용 프론트필라부의 보강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