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92295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92295A
CN105492295A CN201480047968.8A CN201480047968A CN105492295A CN 105492295 A CN105492295 A CN 105492295A CN 201480047968 A CN201480047968 A CN 201480047968A CN 105492295 A CN105492295 A CN 105492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prop
steering hardware
holding member
resin
fric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796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92295B (zh
Inventor
萩原涉
丈田雅也
小岛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92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92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92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922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2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colum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具有:摩擦板(23、24a、24b),其与夹紧部和车体侧托架(6)一起由紧固螺栓(10)紧固,在轴向上向车体后方侧延伸;保持部件(20),其外套于内柱(3),且与摩擦板(23、24a、24b)的车辆后方侧部分结合,保持部件(20)和内柱(3)通过剪断销(21a、21b)结合,通过使剪断销(21a、21b)由于受到预定的冲击力而发生剪断破坏,能够更稳定地获得低的脱离载荷。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被装备于车辆等,能够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等来调整方向盘的伸缩位置即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倾斜位置即大致高度方向上的位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具有如下机构的转向装置,该机构在驾驶员因碰撞事故等而碰撞到方向盘时,通过方向盘向车辆前方移位,来缓和驾驶员所受到的冲击,减轻驾驶员受到的伤害。
例如,像下述专利文献1那样存在如下转向装置:为了进行伸缩调整,将作为被驱动部件而安装于上侧的内柱的下部的螺母安装成能够基于二次碰撞时施加的冲击载荷脱离。
另外,像下述专利文献2那样存在如下转向装置:利用将后端架设于紧固螺栓的冲击吸收用金属丝来吸收二次碰撞时的冲击能量,或者通过在二次碰撞时使插入有紧固螺栓的支承槽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
而且,像下述专利文献3那样存在如下转向装置:在内柱的两侧面形成有沿着轴向延伸、且深度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变浅的有底槽,设有以顶端与该有底槽的前方侧接触的方式固定于外柱的销。
而且,像下述专利文献4那样存在如下转向装置:在具备使用摩擦板来将转向柱牢固地夹紧在车体安装托架的夹紧装置的转向装置中,在由于碰撞载荷而作用有预定程度以上的冲击力时,摩擦板的局部变形而解除摩擦板的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05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780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2-6446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698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以往技术中,为了吸收二次碰撞的冲击,车辆后方侧的转向柱从固定状态脱离的载荷即脱离载荷有时在转向柱的车宽方向两侧互不相同,转向柱会发生歪扭(日文:こじれ),脱离载荷会有所升高,有可能无法稳定地获得想要的脱离载荷。
另外,在二次碰撞时,车辆后方侧转向柱的固定部的接触压力会因沿着倾斜方向产生的载荷而变化进而摩擦力变化,从而脱离载荷有可能产生些许的偏差,无法稳定地获得想要的脱离载荷。
鉴于这样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稳定地获得低的脱离载荷的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具有:
转向轴,其传递操舵力;
内柱,其将所述转向轴的车辆后方侧部分支承为旋转自如;
外柱,其将所述转向轴的车辆前方侧部分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将所述内柱滑动自如地嵌合,所述外柱具备:夹紧部,其进行所述内柱的紧固和所述内柱的紧固的解除;和倾斜枢轴,其配置于车辆前方侧,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车体;
车体侧托架,其将所述夹紧部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夹持而向车体固定,且通过解除该固定,能够使所述内柱和所述外柱以所述倾斜枢轴为中心进行摆动;以及
紧固螺栓,其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而将所述夹紧部和所述车体侧托架沿着车宽方向紧固、或者解除该紧固,所述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摩擦板,其具有沿着轴向延伸且供所述紧固螺栓穿过的长孔,且与所述夹紧部件和所述车体侧托架一起通过所述紧固螺栓进行紧固,所述摩擦板在轴向上向车体后方侧延伸;和
保持部件,其外套于所述内柱,且与所述摩擦板的车辆后方侧部分结合,
所述保持部件和所述内柱经由剪断销结合,
所述剪断销会因受到预定的冲击力而发生剪断破坏。
由此,与以往的转向装置相比较,能够更稳定地获得低的脱离载荷。
优选的是,还具有将所述保持部件和所述内柱结合的第2剪断销,
所述剪断销和所述第2剪断销配置成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由此,即使在二次碰撞时产生要将转向柱向上方抬起的载荷,也能够减小该载荷对脱离载荷造成的影响,实现稳定的脱离。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保持部件呈内嵌所述内柱的圆环状,且在所述保持部件的上部和所述内柱之间介入有树脂。由此,能够防止在二次碰撞时要将转向柱向上方抬起的载荷在内柱和保持部件之间产生高的摩擦力。即,树脂能够一边通过其弹性来应对载荷方向的偏差,一边降低内柱从保持部件脱离时的摩擦。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树脂,在将所述保持部件安装于所述内柱之后,通过注塑成型而成。由此,能够一边吸收保持部件和内柱的制造误差,一边填补保持部件和内柱之间的间隙。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树脂,具有利用了其弹性的固定部,所述树脂在成形了之后通过该固定部固定于所述保持部件。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树脂安装于保持部件。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固定部与沿着径向贯通地形成于所述保持部件的孔卡合。由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树脂安装于保持部件。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固定部从所述保持部件的径向内侧包夹所述保持部件的上部。由此,能够将树脂更容易地安装于保持部件,另外,能够在大的范围内防止保持部件和内柱的接触,因此,能够更切实地降低脱离时的摩擦。
另外,优选的是,还具有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固定于所述内柱,且该支撑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介于所述保持部件和内柱之间,所述剪断销收纳于贯通地形成于所述支撑部件和所述保持部件的贯通孔部。由此,能够利用树脂将填补保持部件和内柱之间的间隙、降低摩擦以及剪断销这三个功能集中于1处。另外,不再需要将供剪断销插入的贯通孔形成于内柱,因此,能够防止内柱在形成贯通孔时发生变形,能够在二次碰撞时使内柱顺畅地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更稳定地获得低的脱离载荷的转向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沿着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中心轴线铅垂地剖切而得到的剖切面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图2~图4所示的5-5截面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图2~图4所示的6-6截面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对方向盘的固定进行加强的加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从车辆后方侧沿着轴线方向观察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9A、图9B是表示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圆环部件的侧视图。图9A示出了从车辆后方侧沿着轴线方向观察到的侧面,图9B示出了沿着车宽方向观察到的侧面。
图10A、图10B是表示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树脂积存部的放大剖视图。图10A示出了填充树脂之前的状态,图10B示出了填充树脂之后的状态。
图11是表示本申请的第4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本申请的第4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图11所示的12-12截面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申请的第4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安装有树脂垫的圆环部件的立体图。
图14A、图14B、图14C是表示本申请的第4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树脂垫的图。图14A是立体图,图14B是主视图,图14C是图14B所示的14C-14C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申请的第5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在圆环部件的位置与轴线方向垂直地剖切本申请的第5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而得到的剖切面的剖视图。
图17A、图17B是表示本申请的第5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树脂垫的放大图。图17A是主视图,图17B是图17A所示的17B-17B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沿着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中心轴线铅垂地剖切而得到的剖切面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支撑部件的立体图。
图21A、图21B、图21C、图21D、图21E是表示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支撑部件的图。图21A示出了车辆前方侧侧面,图21B示出了左侧侧面,图21C示出了下表面,图21D示出了右侧侧面,图21E示出了车辆后方侧侧面。
图22A、图22B是表示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支撑部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22A示出了注入树脂之前的状态,图22B示出了注入树脂之后的状态。
图23是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图19所示的截面中的止挡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转向装置的支撑部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说明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图1是表示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立体图。
转向装置1具有:转向轴2,其将安装于车辆后方侧即朝向图1时位于左手边的一侧的未图示的方向盘的旋转,向车辆前方侧即朝向图1时位于右里方向的一侧传递;内柱3,其将转向轴2的车辆后方侧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外柱5,其内嵌内柱3的车辆前方侧部分,且将转向轴2的车辆前方侧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车体侧托架6,其配置于外柱5的车辆后方侧部分的周围,且将转向装置1固定于车辆;操作杆7,其用于对未图示的方向盘的倾斜方向和伸缩方向的位置的固定和该固定的解除进行操作;以及加强单元8,其对内柱的固定进行加强。
转向轴2包括上轴2a和下轴2b,所述上轴2a配置于车辆后方侧,且供方向盘安装,所述下轴2b在车辆前方侧与上轴2a花键嵌合。此外,在本申请中,将转向轴2的延伸方向称为“轴向”。
在外柱5的车辆前方侧的上部设有作为倾斜转动的中心的倾斜枢轴9。若驾驶员利用操作杆7进行解除固定的操作,则转向装置1能够以倾斜枢轴9为中心转动。
车体侧托架6包括上板部6a和侧板部6b、6c,所述上板部6a配置于外柱5的车辆后方侧的上方,且以不能脱离的方式固定于车体,所述侧板部6b、6c从上板部6a分别向外柱5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延伸。在侧板部6b、6c形成有以倾斜枢轴9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14a、14b,紧固螺栓10穿过长孔14a、14b。此外,在图1中未图示长孔14a。
图2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侧视图。示出了从车辆后方侧观察转向装置1时位于左侧的侧面。
操作杆7被固定于紧固螺栓10,通过操作操作杆7,紧固螺栓10将侧板部6b、6c紧固成相互靠近,对倾斜方向的移动和伸缩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图3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仰视图。
在外柱5的车辆后方侧的下部形成有狭缝部5a,该狭缝部5a构成沿着轴向延伸、且在车辆前方侧端部沿着周向变宽的狭缝。由于狭缝部5a的存在,外柱5的车辆后方侧部分能够以缩径的方式弹性变形,且根据紧固螺栓10的紧固来对内柱3进行紧固。
图4是表示沿着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中心轴线垂直地剖切而得到的剖切面的剖视图。是从左侧观察车宽方向右侧的部分而得到的图。
上轴2a形成为圆筒状,下轴2b形成为圆柱状,下轴2b的车辆后方侧部分内嵌于上轴2a的车辆前方侧部分,在该部分进行花键结合。由此,转向轴2能够在伸缩调整时和缓和二次碰撞所造成的冲击时使长度变化。
在内柱3的车辆后方侧端部附近内嵌有通过C形环固定的后方侧轴承11。上轴2a被后方侧轴承11支承成能够旋转。上轴2a被固定成无法沿着轴向相对于内柱3相对移动,与内柱3一起沿着轴向移动。
在外柱5的车辆前方侧端部附近,从车辆前方侧依次配置C形环、垫圈以及O型密封圈而填补间隙,并且内嵌有对花键结合的偏心进行调心的前方侧轴承12。下轴2b被前方侧轴承12支承成能够旋转。
在外柱5的狭缝部5a的下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5b、5c。紧固螺栓10插入以沿着车宽方向贯通地形成于狭缝部5a和突出部5b、5c之间的分界部的孔部。此外,图4中未图示突出部5b。
在下轴2b的轴向的大致中央外套有树脂制的止挡件13。止挡件13限制使在伸缩调整时上轴2a不进一步向车辆前方侧移动。止挡件13构成为,若由于二次碰撞而受到一定程度以上的冲击,则脱离。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设置成不设有止挡件13的结构。
在外柱5的上侧形成有长孔部5d,该长孔部5d构成沿着径向贯通且沿着轴向延伸的长孔。在长孔部5d的内侧配置有树脂制的间隔件15,该树脂制的间隔件15通过螺栓而固定于内柱3的车辆前方侧上部。间隔件15与长孔部5d的侧面卡合来抑制内柱3的旋转,另外,该间隔件15与长孔部5d的车辆后方侧部分卡合来限定伸缩调整时的最大拉出量,还起到在二次碰撞时对内柱3的移动方向进行引导的引导件的作用。通过由树脂形成止挡件13和间隔件15,能够抑制伸缩调整时的噪音。
图5是表示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图2~图4所示的5-5截面的剖视图。
外柱5的包含狭缝部5a、突出部5b在内且配置于紧固螺栓10附近的部分构成了夹紧部,该夹紧部通过紧固螺栓10的紧固而弹性变形来紧固并包夹内柱3。
外柱5的车宽方向的两侧侧面在调整倾斜位置时与车体侧托架6的侧板部6b、6c的彼此相对的面滑动接触。
在紧固螺栓10的车辆左侧的轴部螺纹结合有螺母16。从螺母16到外柱5的突出部5b之间,从螺母16侧依次夹设有推力轴承17、操作杆7、以不能相对于操作杆7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操作杆7的可动凸轮18、与可动凸轮18相对应且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嵌合于侧板部6b的长孔14a的固定凸轮19、成为夹持部的侧板部6b和后述的加强单元8的一部分。加强单元8是对内柱3的固定进行加强的单元。
另外,在从外柱5的突出部5b到紧固螺栓10的头部之间,从突出部5b侧依次夹设有加强单元8的一部分和与侧板部6b一起成为夹持部的侧板部6c。
若驾驶员以紧固螺栓10为中心而上下操作操作杆7,则通过可动凸轮18和固定凸轮19相斥、或啮合,从而使介于螺母16和紧固螺栓10的头部之间的部件紧固或者解除紧固。
图6表示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图2~图4所示的6-6截面的剖视图。
在内柱3的轴向的大致中间部,通过间隙配合而外套有金属制的圆环部件20,来作为保持内柱3的保持部件。在圆环部件20的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形成有沿着径向贯通的一对贯通孔20a、20b,在内柱3的与贯通孔20a、20b相对应的部分也设有沿着径向贯通的一对贯通孔3a、3b。
在设于圆环部件20的贯通孔20a和设于内柱3的贯通孔3a中插入有剪断销21a,在设于圆环部件20的贯通孔20b和设于内柱3的贯通孔3b中插入有剪断销21b。剪断销21a、21b包括圆盘状的头部和从头部的中心向一侧以与头部垂直的方式延伸的圆柱状的轴部,轴部插入贯通孔20a、20b、3a、3b中。
圆环部件20的下部构成为,壁厚形成得比侧部、上部的壁厚厚,且供加强单元8的其他部件安装。即,构成为,在该壁厚厚的部分从下方朝向上方形成有螺纹孔20c、20d,通过使螺钉22a、22b螺纹结合于螺纹孔20c、20d,可将后述的内侧摩擦板23的安装部23a安装于圆环部件20。
另外,在圆环部件20中的厚壁的下部和比厚壁的下部靠上的部分之间的分界部分,形成有从车宽方向的两外侧向内侧凹陷而成的凹部20e、20f。后述的内侧摩擦板23的立起部23b、23c的向内侧弯折了的上端部可钩挂于凹部20e、20f。
而且,在圆环部件20的下端的车宽方向两外侧面形成有凸部20g、20h,该凸部20g、20h分别向车宽方向的左右两外侧突出,且呈轴向较长的长圆状。分别形成于内侧摩擦板23的立起部23b、23c的车辆后方侧部分的开放槽23d、23e外套于凸部20g、20h,而且,形成于后述的外侧摩擦板24a、24b的长孔部25a、25b从凸部20g、20h的车宽方向外侧外套于凸部20g、20h。
图7是表示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对伸缩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加强单元8的分解立体图。在图7中,以左手边侧为车辆后方侧,右里侧为车辆前方侧的方式进行图示。
加强单元8包括圆环部件20、内侧摩擦板23、一对外侧摩擦板24a、24b、以及中间摩擦板30。
内侧摩擦板23由金属的板材形成,具有:安装部23a,其安装于圆环部件20的下部;立起部23b、23c,其在安装部23a的车宽方向两侧沿着轴向延伸;一对长孔部23f、23g,其形成于立起部23b、23c,且构成轴向较长的长孔。立起部23b、23c的车辆后方侧的上端部比其他部分更向上方突出并向内侧弯折。另外,在立起部23b、23c下部向内侧弯折的部分和从安装部23a的车辆前方侧起向下方弯折、而且还向车辆前方弯折的部分一体地形成,如图3所示,构成了下表面部23h。
外侧摩擦板24a、24b由金属的板材形成,呈大致长方形状。在外侧摩擦板24a、24b的车辆后方侧部分形成有分别与凸部20g、20h相对应的长孔部25a、25b,在比长孔部25a、25b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分别与内侧摩擦板23的长孔部23f、23g相对应地构成了轴向较长的长孔部26a、26b。
中间摩擦板30由金属的板材形成,具有:摩擦部30a、30b,其向上方延伸,摩擦部30a介于内侧摩擦板23的立起部23b和外侧摩擦板24a之间,摩擦部30b介于内侧摩擦板23的立起部23c和外侧摩擦板24b之间;和结合部30c,其将摩擦部30a、30b的下部彼此连接。摩擦部30a、30b分别形成有供紧固螺栓10穿过的圆孔30d、30e。
包括以上的部件的加强单元8如上述那样将内侧摩擦板23和外侧摩擦板24a、24b组装于圆环部件20。然后,以如下方式进行组装:使圆环部件20外套于内柱3,使外侧摩擦板24a的长孔部26a、中间摩擦板30的摩擦部30a以及内侧摩擦板23的长孔部23f介于车体侧托架6的侧板部6b和外柱5的突出部5b之间,另外,使内侧摩擦板23的长孔部23g、中间摩擦板30的摩擦部30b以及外侧摩擦板24b的长孔部26b介于车体侧托架6的侧板部6c和外柱5的突出部5c之间。
紧固螺栓10穿过外侧摩擦板24a的长孔部26a、中间摩擦板30的圆孔30d、30e、内侧摩擦板23的长孔部23f、23g以及外侧摩擦板24b的长孔部26b。
若驾驶员对操作杆7进行操作而解除紧固螺栓10的紧固,则紧固螺栓10能够在形成于车体侧托架6的侧板部6b、6c的长孔内沿着大致上下方向移动,能够进行倾斜调整。另外,与此同时,内侧摩擦板23和外侧摩擦板24a、24b的固定、以及外柱5的上述夹紧部对内柱3的紧固也被解除。由此,驾驶员能够通过一次操作杆7的操作来进行倾斜调整和伸缩调整。
另一方面,若驾驶员对操作杆7进行操作而通过紧固螺栓10进行紧固操作,则紧固螺栓10的上下的移动被限制,无法进行倾斜调整。另外,若驾驶员对操作杆7进行操作而通过紧固螺栓10进行紧固操作,则内柱3除了进行外柱5的上述夹紧部的紧固之外,还通过由内侧摩擦板23和外侧摩擦板24a、24b保持的圆环部件20进行固定,因此内柱3被牢固地固定。
在产生了驾驶员因车辆的碰撞等而与方向盘碰撞的二次碰撞的情况下,在内柱3上产生在轴向上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冲击力。在该冲击力的作用下,剪断销21a、21b剪断,圆环部件20对内柱3的固定被解除。由此,内柱3能够仅在与外柱5的夹紧部之间的摩擦的作用下在轴向上向车辆前方侧移动。另外,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圆环部件20对内柱3进行固定,所以无需由外柱5的夹紧部将内柱3牢固地紧固,减轻由外柱5的上述夹紧部进行的紧固。由此,将在二次碰撞时在内柱3和外柱5的夹紧部处产生的摩擦力设置为较小,的构件,将内柱3的脱离载荷设置为较小。
根据包括以上结构的本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即使在体重轻的乘客发生了二次碰撞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稳定的低的脱离载荷来吸收冲击。尤其是,通过将剪断销21a、21b配置于内侧摩擦板23、外侧摩擦板24a、24b和圆环部件20之间的结合部的附近,能够防止由于二次碰撞的冲击而对圆环部件20施加较大的力矩载荷,冲击力直接传递到剪断销21a、21b,因此,能够稳定地获得低的脱离载荷。
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即使在吸收二次碰撞的冲击之后转向柱也不脱落,所以能够进行操舵。
另外,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通过加强单元8将内柱3牢固地固定,能够提高转向柱的振动刚性,确保操舵稳定性。
另外,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内侧摩擦板23和外侧摩擦板24a、24b通过圆环部件20而构成为一体,因此,能够防止由摩擦形成的固定力在车宽方向的左右不同的情况,防止在二次碰撞时转向柱歪扭而导致脱离载荷升高。
另外,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即使在由于二次碰撞而对转向柱施加了使其向上方移动的载荷的情况下,脱离载荷也不会产生偏差,能够获得稳定的脱离载荷。
此外,为了说明本申请发明,示出了具体实施方式来进行了说明,但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的变更、改良。
例如,如上述,虽然优选剪断销21a、21b设置于内侧摩擦板23、外侧摩擦板24a、24b和圆环部件20之间的结合部的附近,但也可以不限定于像上述第1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于车宽方向的左右,既可以设于圆环部件20的下部,也可以设于左右和下部这两者。另外,剪断销的数量也不限于两个,也可以设为1个或3个以上。并且,剪断销21a、21b能够通过由树脂成形而较轻,且设为不给组装带来障碍的程度的大小,并且也能够进行防脱落的成形。也可以使用金属制的销、铝制的销。
另外,摩擦板的张数也不限于隔着中间摩擦板地在单侧各设置两张摩擦板,也可以不设置中间摩擦板并在单侧设置1张摩擦板,或者设置两张以上的中间摩擦板并在单侧设置3张以上的摩擦板。另外,摩擦板的配置也可以设于任一侧,另外,也可以配置于车体侧托架6的侧板部6b、6c的外侧。
(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仅在于向圆环部件20的上部填充树脂29,其他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对于该树脂29以外的结构,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以该方式说明该树脂29。
图8是从车辆后方侧沿着轴线方向观察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侧视图。
在圆环部件20的上部,以分开的方式形成有一对排气孔部20i、20j,该一对排气孔部20i、20j在圆环部件20的内周面向径向外侧凹陷,且在和内柱3之间构成沿着轴线方向贯通的间隙。
图9A、图9B是表示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圆环部件20的侧视图。图9A示出了从车辆后方侧沿着轴线方向观察到的侧面,图9B示出了沿着车宽方向观察到的侧面。另外,图10A、图10B是表示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树脂积存部的放大剖视图。图10A示出了填充树脂29之前的状态,图10B示出了填充树脂29之后的状态。
圆环部件20在上部中央形成有沿着径向贯通的注入孔20k。
另外,圆环部件20形成有树脂积存部20m,该树脂积存部20m在从排气孔部20i到排气孔部20j之间在轴线方向的中央扩径,且在圆环部件20和内柱3之间构成圆弧状的间隙。
从注入孔20k施加射出压力而注入树脂29,将树脂29填充到树脂积存部20m和内柱3之间,进行注塑成形。通过注入树脂29直到从排气孔20i、20j溢出树脂29,能够将树脂29切实地注入到树脂积存部20m和内柱3之间的整个空隙内。
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对树脂29进行注塑成形,能够利用树脂29的压力将内柱3按压于圆环部件20的下部内周面,填补间隙。由此,能够不在内柱3追加贯通孔地填补间隙,能够维持内柱3的高的圆度,能够防止施加多余的摩擦载荷。
另外,通过使树脂29介于圆环部件20和内柱3之间,即使在二次碰撞时施加有朝向倾斜方向上侧的载荷、且内柱3被按压于圆环部件30的内周面上部的情况下,树脂29也能够使内柱3和圆环部件30容易滑动,能够防止脱离载荷变高。
根据包括以上结构的本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即使在体重轻的乘客发生了二次碰撞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稳定的较低的脱离载荷来吸收冲击。尤其是,通过将剪断销21a、21b配置于内侧摩擦板23、外侧摩擦板24a、24b和圆环部件20之间的结合部的附近,能够防止由于二次碰撞的冲击而对圆环部件20施加大的力矩载荷,冲击力直接传递到剪断销21a、21b,因此,能够稳定地获得低的脱离载荷。
根据本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即使在吸收二次碰撞的冲击之后,转向柱也不会脱落,因此,能够进行操舵。
另外,根据本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通过加强单元8将内柱3牢固地固定,能够提高转向柱的振动刚性,确保操舵稳定性。
另外,根据本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内侧摩擦板23和外侧摩擦板24a、24b利用圆环部件20构成为一体,因此,能够防止由摩擦形成的固定力在车宽方向的左右不同的情况,能够防止在二次碰撞时转向柱歪扭而导致脱离载荷升高。
另外,根据本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即使在由于二次碰撞而对转向柱施加有使其向上方移动的载荷的情况,脱离载荷也不会产生偏差,能够获得稳定的脱离载荷。
(第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的结构仅在于使树脂介于圆环部件20和内柱3之间,其他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以该方式说明树脂。
在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与圆环部件的注入孔和树脂积存部的内部形状相匹配地预先成形的树脂垫。即,树脂垫包括收纳于树脂积存部内的圆弧部和从圆弧部的上部中央向上方突出并收纳于注入孔内的固定部。在树脂垫的圆弧部的上表面设有多个沿着径向突出的微小突起。树脂垫从圆环部件的内径侧朝向上侧地安装。由此,能够获得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为了说明本申请发明,示出具体实施方式而进行了说明,但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2、第3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例如,并不限于从上侧向圆环部件注入树脂,而也可以从车宽方向注入等从径向的其他方向注入。
另外,如上述,优选剪断销21a、21b设于内侧摩擦板23、外侧摩擦板24a、24b和圆环部件20之间的结合部的附近,但也可以不限定于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于车宽方向的左右,既可以设于圆环部件20的下部,也可以设于左右和下部这两者。另外,剪断销的数量也不限于两个,也可以设为1个或3个以上。并且,剪断销21a、21b能够通过由树脂成形而较轻,且设为不给组装带来障碍的程度的大小,并且也能够进行防脱落的成形。也可以使用金属制的销、铝制的销。
另外,摩擦板的张数也不限于隔着中间摩擦板地在单侧各设置两张摩擦板,也可以不设置中间摩擦板并在单侧设置1张,或者设置两张以上的中间摩擦板并在单侧设置3张以上的摩擦板。另外,摩擦板的配置也可以设于任一侧,另外,也可以配置于车体侧托架6的侧板部6b、6c的外侧。
(第4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申请的第4实施方式。本申请的第4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仅在于在圆环部件20和内柱3之间配置树脂垫227,其他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对于树脂垫227以外的结构,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以该方式说明树脂垫227。
图11是表示本申请的第4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00的侧视图。示出了转向装置200的左侧侧面。在从通常阅读参照附图标记的方向观察图11时,朝向附图时的左侧是车辆前方侧、朝向附图时的右侧是车辆后方侧。
在本申请的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与圆环部件20的上部孔20k和树脂积存部20m的内部形状相匹配地预先成形的树脂垫227。如图11所示,树脂垫227的一部分从圆环部件20的上部向上方突出,其他部分收纳于圆环部件20和内柱3之间。
图12是表示本申请的第4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00的图11所示的12-12截面的剖视图。
树脂227除了从圆环部件20的上部向上方突出的部分之外,收纳于圆环部件20的上部孔20k内和树脂积存部20m内。
图13是表示本申请的第4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00的安装有树脂垫227的圆环部件20的立体图。
树脂垫227从圆环部件20的内径侧安装于圆环部件20的上部,之后,将圆环部件20外套于内柱3,从而容易地组装起来。
图14A、14B、14C是表示本申请的第4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树脂垫的图。图14A是立体图,图14B是主视图,图14C是图14B所示的14C-14C剖视图。
树脂垫227由树脂形成,包括可收纳于树脂积存部内的圆弧部227a和从圆弧部227a的上部中央向上方突出并可收纳于上部孔内的一对固定部227b、227c。
一对固定部227b、227c包括半圆柱部227d、227e和回弹部227f、227g,半圆柱部227d、227e分别从圆弧部227a的上部中央向上方突出,并呈大致半圆柱状,该回弹部227f、227g与半圆柱部227d、227e的上部连续而形成为一体,且形成了从半圆柱部227d、227e的圆柱面侧起沿着与圆柱面垂直的方向扩径并随着朝向上方去而缩径的圆锥面。回弹部227f、227g中的与圆锥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了与半圆柱部227d、227e的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平面。一对固定部227b、227c以彼此在平面侧相对的方式隔开间隙地配置。
一对固定部227b、227c在将树脂垫227安装于圆环部件20时发生弹性变形而彼此接近,回弹部227f、227g在穿过上部孔20k内之后复原,从而将树脂垫227固定于圆环部件20。
在树脂垫227的圆弧部227a的下表面设有多个沿着径向突出的微小突起227h。微小突起227h呈轴向较长的半圆柱状,且曲面侧朝向内柱3侧地配置。微小突起227h也可以设于圆弧部227a的上表面。通过设置微小突起227h,能够吸收内柱3的尺寸的偏差。另外,通过使微小突起227h介于内柱3和圆环部件20之间,从而在二次碰撞时能够使内柱3和圆环部件20顺畅地相对移动。
根据本第4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为了说明本申请发明,示出了具体实施方式而进行了说明,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4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例如,如上述,优选剪断销21a、21b设于内侧摩擦板23、外侧摩擦板24a、24b和圆环部件20之间的结合部的附近,但并不限定于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设于车宽方向的左右,既可以设于圆环部件20的下部,也可以设于左右和下部这两者。另外,剪断销的数量也不限于两个,也可以设为1个或3个以上。并且,剪断销21a、21b能够通过由树脂成形而较轻,且设为不给组装带来障碍的程度的大小,并且也能够进行防脱落的成形。作为剪断销21a、21b,也可以使用金属制的销、铝制的销。
另外,摩擦板的张数也不限于隔着中间摩擦板地在单侧各设置两张摩擦板,也可以不设置中间摩擦板并在单侧设置1张摩擦板,或者设置两张以上的中间摩擦板并在单侧设置3张以上的摩擦板。另外,摩擦板的配置也可以设于任一侧,另外,也可以配置于车体侧托架6的侧板部6b、6c的外侧。
(第5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申请的第5实施方式。本申请的第5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仅在于在圆环部件20和内柱3之间配置树脂垫33这点和将销21配置于圆环部件20的下部这点,其他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对于树脂垫33和销21以外的结构,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以该方式说明树脂垫33和销21的配置。
图15是表示本申请的第5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立体图。树脂垫33如图15所示那样配置。
图16表示在圆环部件20的位置与轴线方向垂直地剖切本申请的第5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而得到的剖切面的剖视图。
在圆环部件20的上部形成有避让部20n,该避让部20n与内柱3分开而形成沿着轴向贯通的空间。在该避让部20n和内柱3之间配置有树脂制的树脂垫33作为弹性部件。能够利用树脂垫33填补圆环部件30和内柱3之间的间隙。
圆环部件20的下部沿着径向形成为壁厚比圆环部件20的左右的侧部厚,在圆环部件20的中央形成有沿着上下贯通的孔20a。在内柱3的与孔20a的上端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孔3a,该孔3a与孔20a连续,构成从圆环部件20的下端贯通到内柱3的内部的贯通孔。孔20a形成大致圆柱状的内部空间,在该孔20a的下端部具有内径尺寸比其他部分的内径尺寸大的锪孔部。
在由圆环部件20的孔20a和内柱3的孔3a形成的贯通孔插入树脂制的销21作为将圆环部件20和内柱3结合的结合部件,所述树脂制的销21具有圆柱状的轴部和直径比该轴部的直径大的圆盘状的头部。销21的头部收纳于孔20a的锪孔部。
在圆环部件20的孔20a的左右两侧,分别从下方朝向上方形成有螺纹孔20c、20d,螺钉22a、22b穿过被形成于后述的内侧摩擦板23的安装部23a的孔23j、23k而与螺纹孔20c、20d螺纹结合,由此后述的内侧摩擦板23的安装部23a安装于圆环部件20。
通过内侧摩擦板23的安装部23a安装于圆环部件20,从而圆环部件20与内侧摩擦板23固定为一体,并且也能够防止销21的脱落。在内侧摩擦板23的安装部23a的与销21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孔23i。通过孔23i,能够在组装工序等中目视确认销21被安装的情况。
图17A、17B是表示本申请的第5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树脂垫33的放大图。图17A是表示在将转向装置1搭载到车辆时从驾驶员侧观察树脂垫33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7B是图17A所示的17B-17B剖视图。
树脂垫33具有:基体33a,其配置于圆环部件20和内柱3之间;固定部33b、33c,其从基体33a的车辆前方侧部分和车辆后方侧部分向上方延伸;以及突起33d,其在基体33a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
基体33a的上表面形成为平面状,下表面形成为沿着内柱3的外周面的曲面状。
固定部33b、33c遍及基体33a的车宽方向的全长地形成,在固定部33b、33c的彼此相对的部分分别形成有爪33e、33f,该爪33e、33f形成比基部向内侧突出的台阶部,随着从该台阶部朝向上方而使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逐渐变小。若固定部33b、33c对准朝向地从圆环部件20的内径侧朝向上方施加力,则固定部33b、33c因爪33e、33f的倾斜面而发生弹性变形而彼此分开,如图16所示,若爪33e、33f越过圆环部件的凹部20p,则固定部33b、33c从弹性变形状态复原,爪33e、33f与凹部20p卡合而被固定于圆环部20。
形成于基体33a的下部的突起33d向内柱3侧突出并沿着轴向延伸。通过设置突起33d,无论由内柱3的外径公差和圆环部件20的内径公差产生的内柱3和圆环部件20的间隙的偏差如何,树脂垫33都能够与内柱3和圆环部件20这两者接触。另外,由此能够简化组装作业。另外,通过将突起沿着轴向设置得较长,从而在吸收二次碰撞的冲击时内柱3能够顺畅地向车辆前方侧移动。
在产生了驾驶员因车辆的碰撞等而与方向盘碰撞的二次碰撞的情况下,在内柱3产生在轴向上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冲击力。在该冲击力的作用下,销21产生剪断等破坏或变形,从而圆环部件20对内柱3的固定被解除。由此,内柱3能够仅在与外柱5的夹紧部之间的摩擦的作用下在轴向上向车辆前方侧移动即滑移(日文:ストローク)。
在本第5实施方式中,通过圆环部件20对内柱3的固定,从而无需通过外柱5的夹紧部将内柱3牢固地紧固,减轻由外柱5的上述夹紧部进行的紧固。由此,内柱3设为使在二次碰撞时在内柱3和外柱5的夹紧部产生的摩擦力减小,减小了冲击吸收功能发挥作用的载荷。另外,通过将加强单元8构成为一体,从而可防止因脱离载荷在转向装置1的左右不同而产生的转向柱的歪扭(日文:こじり),稳定地实现了低的脱离载荷。
而且,在本第5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树脂垫33大范围地介于圆环部件20和内柱3之间,从而即使在二次碰撞时对内柱3施加了在倾斜方向上朝向上方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切实地防止在圆环部件20和内柱3之间产生大的摩擦力,能够使冲击吸收功能发挥作用的载荷稳定且较低。
此外,根据本第5实施方式,即使是在吸收二次碰撞的冲击后,转向柱也不脱落,因此能够进行操舵。
以上,为了说明本申请发明,示出了具体实施方式而进行了说明,但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5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例如,将圆环部件20固定于内柱3的销21既可以配置于左右两侧,也可以设于左右和下部这两者。另外,销的数量不限于1个或两个,也可以设为3个以上。并且,销21能够通过由树脂成形而较轻,且设为不给组装带来障碍的程度的大小,并且,也能够进行防脱落的成形。作为销21,也可以使用金属制的销、铝制的销。
另外,摩擦板的张数也不限于隔着中间摩擦板地在单侧各设置两张摩擦板,也可以不设置中间摩擦板并在单侧设置1张摩擦板,或者设置两张以上的中间摩擦板并在单侧设置3张以上的摩擦板。另外,摩擦板的配置也可以设于左右任一侧,另外,也可以配置于车体侧托架6的侧板部6b、6c的外侧。
(第6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仅在于配置有支撑部件27并在内柱3没有形成供销插入的孔,其他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对于支撑部件27及其周边的结构以外的结构,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以该方式说明支撑部件27及其周边的结构。
图18是表示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支撑部件27如图18所示那样配置。
图19是表示沿着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中心轴线铅垂地剖切而成的剖切面的剖视图。支撑部件27呈轴向较长的板状并配置于内柱3的上侧,支撑部件27的车辆前方侧部分与止挡件32一起固定于内柱3,支撑部件27的车辆后方侧部分配置于圆环部件20和内柱3之间。
图20是表示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支撑部件27的立体图。朝向附图时的左上是车辆后方侧,朝向附图时的右下是车辆前方侧。
支撑部件27是呈轴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的部件,下表面27a形成为以与内柱3的外周面紧贴的方式调整曲率而弯曲的曲面状。另外,在支撑部件27的车辆前方侧端部附近形成有沿着板厚方向贯通的第1孔部27b,在下表面27a的车辆后方侧端部附近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槽部27c。
图21A、图21B、图21C、图21D、图21E是表示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支撑部件27的图。图21A示出了车辆前方侧侧面,图21B示出了左侧侧面,图21C示出了下表面27a,图21D示出了右侧侧面,图21E示出了车辆后方侧侧面。
支撑部件27的上表面27d形成为平面状。
在槽部27c的内侧中央形成有沿着板厚方向贯通的第2孔部27e。
图22A、图22B是表示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支撑部件27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22A示出了对树脂31进行注塑成形之前的状态,图22B示出了对树脂31进行注塑成形之后的状态。
支撑部件27的车辆后方侧端部如图22A所示那样收纳于形成于圆环部件20的支撑部件收纳部28和内柱3之间,第2孔部27e形成了与形成于圆环部件20的注入孔20k连续而贯通到内柱3的贯通孔部。另外,在支撑部件27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与内柱3分开而构成间隙的树脂积存部20m,在树脂积存部20m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分别形成有排气孔部20i、20j。排气孔部20i、20j沿着轴向贯通圆环部件20,在对树脂31进行注塑成形时,使注入孔20k、第2孔部27e、槽部27c、以及树脂积存部20m的内部的空气向外溢出。
若向注入孔20k注射树脂31,则树脂31从第2孔部27e起在槽部27c和内柱3之间流动,如图22B所示那样,树脂31被填充到注入孔20k、第2孔部27e、槽部27c、树脂积存部20m、以及排气孔部20i、20j的内部。圆环部件20和内柱3借助由被填充到注入口20k和第2孔部27e的内部的树脂构成的剪断销固定。通过注入树脂31直到树脂31从排气孔部20i、20j溢出,能够切实地填充树脂31。通过填充树脂31,能够在将圆环部件20和支撑部件27结合的同时,填补圆环部件20和内柱3之间的间隙。
图23是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图19所示的截面中的止挡件32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止挡件32包括:螺栓35,其穿过以沿着径向贯通的方式形成于内柱3的孔和支撑部件27的第1孔部27b内;贴板34,其配置于内柱3的内部,且形成有供螺栓35螺纹结合的内螺纹;圆环状的树脂间隔件15,其外套于螺栓35的头部,且位于被形成于螺栓35的头部的上部的扩径部和支撑部件27之间。通过由树脂形成树脂间隔件15,能够抑制伸缩调整时的噪音。
支撑部件27如上所述那样通过螺栓35而固定于内柱3。
在转向装置1中产生了驾驶员因车辆的碰撞等而与方向盘碰撞的二次碰撞的情况下,在内柱3上产生在轴向上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冲击力。该冲击力也波及到固定于内柱3的支撑部件27。若支撑部件27受到一定程度以上的冲击力,则填充到形成于圆环部件20的注入口20k和形成于支撑部件27的第2孔部27e的内侧并构成了剪断销的树脂31会被剪断。由此,支撑部件27从圆环部件20脱离,内柱3仅克服与外柱5的夹紧部之间的摩擦力就能够在轴向上向车辆前方侧移动、即滑移。另外,在本第7实施方式中,通过由加强单元8将内柱3固定,从而无需由外柱5的夹紧部将内柱3牢固地紧固,减轻了外柱5的上述夹紧部的紧固。由此,设置成使在二次碰撞时在内柱3和外柱5的夹紧部处产生的摩擦力小,减小了内柱3的脱离载荷。
根据包括以上结构的本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即使在体重轻的乘客发生了二次碰撞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稳定的低的脱离载荷来吸收冲击。
另外,根据本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即使在吸收二次碰撞的冲击之后,转向柱也不脱落,因此,能够进行操舵。
另外,根据本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在内柱3和圆环部20的结合中,无需在内柱3上加工孔,因此,能够防止内柱3的变形,通过维持圆度,能够使脱离时的滑移顺畅。
另外,根据本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通过加强单元8将内柱3牢固地固定,能够提高转向柱的振动刚性,确保操舵稳定性。
另外,根据本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内侧摩擦板23和外侧摩擦板24a、24b利用圆环部件20构成为一体,因此,能够防止由摩擦形成的固定力在左右不同的情况,能够防止在二次碰撞时转向柱歪扭而导致脱离载荷升高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即使在由于二次碰撞而对转向柱施加使其向上方移动的载荷的情况下,树脂31介于圆环部件20和内柱3之间,因此,也能够防止脱离载荷升高,脱离载荷不产生偏差,能够获得稳定的脱离载荷。
图24是表示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转向装置的支撑部件127周边的放大剖视图。本变形例仅支撑部件的形状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不同,因此,对本变形例的支撑部件127的形状进行说明,对于转向装置的其他部分,使用了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本变形例的支撑部件127呈与上述支撑部件27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在支撑部件127的下表面具有从第2孔部127e向左右两侧延伸的树脂积存部127f这一点与上述支撑部件27不同。
本变形例的支撑部件127形成有从第2孔部127e向左右两侧延伸的树脂积存部127f,在树脂积存部127f的左右两侧形成有槽部127c,该槽部127c使形成于树脂积存部127f和内柱3之间的内部空间沿着内柱3向左右两侧连续。
在槽部127c的外侧配置有形成于圆环部件20的树脂积存部20m,在比树脂积存部20m更靠外侧的位置形成有排气孔20i、20j。
在本变形例中,也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同样地,将树脂向注入孔20k、第2孔部127e、树脂积存部127f、槽部127c、树脂积存部20m、以及排气孔20i、20j的内部注塑成形。
根据本变形例,除了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同样的效果之外,通过被填充到形成于支撑部件127的树脂积存部127f的树脂,能够使在支撑部件127和内柱3之间产生的摩擦降低,能够在二次碰撞时实现更稳定的低的脱离载荷。
以上为了说明本申请发明,示出具体实施方式而进行了说明,但本申请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第6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例如,支撑部件27未必需要与止挡件32紧固在一起,而只要固定于内柱3即可。另外,圆环部件20和支撑部件27也可以设于车辆前方侧。
另外,可以代替通过注塑成形得到的树脂来将圆环部件20和支撑部件27固定,而使用在一定程度的剪断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剪断的部件。例如,也可以将由树脂预成形而得到的剪断销插入注入孔20k和第2孔部27e。
另外,摩擦板的张数也不限于隔着中间摩擦板地在单侧各设置两张摩擦板,也可以不设置中间摩擦板并在单侧设置1张摩擦板,或者设置两张以上的中间摩擦板并在单侧设置3张以上的摩擦板。另外,摩擦板的配置也可以设于任一侧,另外,也可以配置于车体侧托架6的侧板部6b、6c的外侧。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更稳定地获得低的脱离载荷的转向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200转向装置;2转向轴;2a上轴;2b下轴;3内柱;3a、3b贯通孔;5外柱;5d长孔部;6车体侧托架;6a上板部;6b、6c侧板部;7操作杆;8加强单元;9倾斜枢轴;10紧固螺栓;11后方侧轴承;12前方侧轴承;13止挡件;14a、14b长孔;15间隔件;16螺母;17推力轴承;18可动凸轮;19固定凸轮;20圆环部件;20a、20b贯通孔;20c、20d螺纹孔;20e、20f凹部;20g、20h凸部;20i、20j排气孔部;20k注入孔;20m树脂积存部;20n避让部;20p凹部;21销;21a、21b剪断销;22a、22b螺纹;23内侧摩擦板;23a安装部;23b、23c立起部;23d、23e开放槽;23f、23g长孔部;23h下表面部;24a、24b外侧摩擦板;25a、25b长孔部;26a、26b长孔部;27支撑部件;27a下表面;27b第1孔部;27c、127c槽部;27d上表面;27e第2孔部;28支撑部件收纳部;29树脂;30中间摩擦板;30a、30b摩擦部;30c结合部;30d、30e圆孔;31树脂;32止挡件;33树脂垫;33a基体;33b、33c固定部;33d突起;33e、33f爪;34贴板;35螺栓;127f树脂积存部;227树脂垫;227a圆弧部;227b、227c固定部;227d、227e半圆柱部;227f、227g回弹部;227h微小突起。

Claims (8)

1.一种转向装置,具有:
转向轴,其传递操舵力;
内柱,其将所述转向轴的车辆后方侧部分支承为旋转自如;
外柱,其将所述转向轴的车辆前方侧部分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将所述内柱滑动自如地嵌合,所述外柱具备:夹紧部,其进行所述内柱的紧固和所述内柱的紧固的解除;和倾斜枢轴,其配置于车辆前方侧,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车体;
车体侧托架,其将所述夹紧部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夹持而向车体固定,且通过解除该固定,能够使所述内柱和所述外柱以所述倾斜枢轴为中心进行摆动;以及
紧固螺栓,其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而将所述夹紧部和所述车体侧托架沿着车宽方向紧固、或者解除该紧固,所述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摩擦板,其具有沿着轴向延伸且供所述紧固螺栓穿过的长孔,且与所述夹紧部件和所述车体侧托架一起通过所述紧固螺栓进行紧固,所述摩擦板在轴向上向车体后方侧延伸;和
保持部件,其外套于所述内柱,且与所述摩擦板的车辆后方侧部分结合,
所述保持部件和所述内柱经由剪断销结合,
所述剪断销会因受到预定的冲击力而发生剪断破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将所述保持部件和所述内柱结合的第2剪断销,
所述剪断销和所述第2剪断销配置成在车宽方向上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呈内嵌所述内柱的圆环状,且在所述保持部件的上部和所述内柱之间介入有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在将所述保持部件安装于所述内柱之后通过注塑成型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具有利用了其弹性的固定部,所述树脂在成形了之后通过该固定部固定于所述保持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与沿着径向贯通地形成于所述保持部件的孔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从所述保持部件的径向内侧包夹所述保持部件的上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固定于所述内柱,且该支撑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介于所述保持部件和内柱之间,
所述剪断销收纳于贯通地形成于所述支撑部件和所述保持部件的贯通孔部。
CN201480047968.8A 2013-10-31 2014-10-10 转向装置 Active CN1054922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6950 2013-10-31
JP2013226951 2013-10-31
JP2013-226950 2013-10-31
JP2013-226951 2013-10-31
JP2013-265311 2013-12-24
JP2013265311 2013-12-24
JP2013266940 2013-12-25
JP2013-266940 2013-12-25
JP2014-000304 2014-01-06
JP2014000304 2014-01-06
PCT/JP2014/077202 WO2015064345A1 (ja) 2013-10-31 2014-10-10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92295A true CN105492295A (zh) 2016-04-13
CN105492295B CN105492295B (zh) 2017-08-04

Family

ID=53003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7968.8A Active CN105492295B (zh) 2013-10-31 2014-10-10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15795B2 (zh)
EP (1) EP2990300B1 (zh)
JP (2) JP6028873B2 (zh)
CN (1) CN105492295B (zh)
WO (1) WO201506434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80251A (zh) * 2016-04-27 2017-11-24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10662688A (zh) * 2017-03-27 2020-01-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9875B2 (ja) * 2013-06-28 2017-11-2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162656B1 (en) * 2014-09-02 2019-06-19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JP6489845B2 (ja) * 2015-01-27 2019-03-27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527001B2 (ja) * 2015-03-31 2019-06-05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6142969B2 (ja) * 2015-05-19 2017-06-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6186149A1 (ja) 2015-05-19 2016-11-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621359B2 (ja) * 2016-03-31 2019-12-18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6930198B2 (ja) * 2016-04-22 2021-09-0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支持ブラケット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825325B2 (ja) * 2016-11-17 2021-02-0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990349B2 (ja) * 2017-02-07 2022-01-1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8209183A1 (en) 2017-05-11 2018-11-15 R.H. Sheppard Co., Inc.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O2018222845A1 (en) * 2017-05-31 2018-12-06 R.H. Sheppard Co., Inc. Plunger assembly for a power steering system
KR102321908B1 (ko) * 2017-09-26 2021-11-04 남양넥스모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충격 흡수식 스티어링 장치
KR102383374B1 (ko) * 2017-12-08 2022-04-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컬럼의 텔레스코프 장치
FR3079197B1 (fr) * 2018-03-26 2020-05-01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Vendome Plaque d'engrenement d'un dispositif d'absorption d'energie de colonne de direction
KR102575152B1 (ko) * 2018-08-07 2023-09-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스티어링 컬럼 장치
WO2020101018A1 (ja) * 2018-11-16 2020-05-2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WO2021011329A1 (en) 2019-07-12 2021-01-21 R.H. Sheppard Co., Inc. End-of-travel relief in a power steering system
MX2022000509A (es) 2019-07-12 2022-02-10 R H Sheppard Co Inc Arbol de direccion acoplado.
JP7173451B2 (ja) 2019-08-20 2022-11-1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テレスコープ確実係止及び離脱デバイス
US11891115B2 (en) * 2020-03-27 2024-02-06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Steering device
US11572094B2 (en) 2020-06-18 2023-02-07 Nsk Americas, Inc. Steering column telescope assembly and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CN111746623B (zh) * 2020-07-06 2022-05-0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
DE102022104146A1 (de) * 2021-03-19 2022-09-22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Lenkvorrichtung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69851A (en) * 1971-06-07 1973-11-06 Peugeot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and safety steering column for a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device
JP2000168576A (ja) * 1998-12-09 2000-06-20 Toyoda Mach Works Ltd 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における衝撃吸収装置
US6086486A (en) * 1998-05-04 2000-07-11 Adjustotee Llc Adjustable practice tee
US6234040B1 (en) * 1999-09-09 2001-05-22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Rotating, traveling energy absorber for steering column
US6264239B1 (en) * 1998-03-19 2001-07-24 Daimler Chrysler Ag Steering column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US20020029923A1 (en) * 2000-09-08 2002-03-14 Koyo Seiko Co., Lt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2003276616A (ja) * 2002-03-25 2003-10-02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60191368A1 (en) * 2005-02-17 2006-08-31 Nsk Ltd. Motor-driven position adjustment apparatus for steering wheel
JP2006347219A (ja) * 2005-06-13 2006-12-28 Nissan Motor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CN101152874A (zh) * 2006-09-29 2008-04-0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可伸缩调节电动转向装置
CN201090648Y (zh) * 2007-07-12 2008-07-23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转向系统的中间减震器
CN101291838A (zh) * 2005-08-26 2008-10-22 通用电气公司 整体成型的复合方向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04576U (zh) * 1979-01-17 1980-07-21
JPH0264469U (zh) 1988-11-04 1990-05-15
US4892330A (en) * 1988-12-16 1990-01-09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US5560650A (en) * 1995-07-24 1996-10-0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steering shaft
JPH10114271A (ja) * 1996-10-11 1998-05-06 Honda Motor Co Ltd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3988200B2 (ja) * 1997-03-14 2007-10-1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1213331A (ja) * 2000-02-03 2001-08-07 Nsk Ltd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1278069A (ja) 2000-04-03 2001-10-10 Nsk Ltd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2059849A (ja) * 2000-08-16 2002-02-26 Nsk Ltd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000458B2 (ja) 2002-07-05 2007-10-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付き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GB2392971A (en) * 2002-09-10 2004-03-17 Nsk Steering Sys Europ Ltd Clamping apparatus for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for a vehicle
US7506893B2 (en) * 2003-06-03 2009-03-24 Nsk Ltd. Impact absorbing steering column device for vehicle
JP4548095B2 (ja) 2004-11-04 2010-09-2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774877B2 (ja) 2005-09-08 2011-09-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70068311A1 (en) * 2005-09-08 2007-03-29 Nsk Ltd. Steering apparatus
JP5125598B2 (ja) * 2007-10-31 2013-01-2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9202700A (ja) * 2008-02-27 2009-09-10 Nsk Ltd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125742B2 (ja) * 2008-05-09 2013-01-2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R2932143B1 (fr) * 2008-06-04 2011-09-02 Zf Systemes De Direction Nacam Sas Colonne de direction reglable amelioree pour vehicules automobiles
JP5267469B2 (ja) * 2009-06-16 2013-08-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1105230A (ja) 2009-11-19 2011-06-02 Jtekt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494593B2 (ja) * 2011-01-21 2014-05-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789500B2 (ja) * 2011-11-29 2015-10-07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DE102012111890B3 (de) * 2012-12-06 2013-12-24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EP3000691B1 (en) * 2013-10-30 2017-12-06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JP6192565B2 (ja) * 2014-02-21 2017-09-06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69851A (en) * 1971-06-07 1973-11-06 Peugeot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and safety steering column for a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device
US6264239B1 (en) * 1998-03-19 2001-07-24 Daimler Chrysler Ag Steering column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US6086486A (en) * 1998-05-04 2000-07-11 Adjustotee Llc Adjustable practice tee
JP2000168576A (ja) * 1998-12-09 2000-06-20 Toyoda Mach Works Ltd 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における衝撃吸収装置
US6234040B1 (en) * 1999-09-09 2001-05-22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Rotating, traveling energy absorber for steering column
US20020029923A1 (en) * 2000-09-08 2002-03-14 Koyo Seiko Co., Lt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2003276616A (ja) * 2002-03-25 2003-10-02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60191368A1 (en) * 2005-02-17 2006-08-31 Nsk Ltd. Motor-driven position adjustment apparatus for steering wheel
JP2006347219A (ja) * 2005-06-13 2006-12-28 Nissan Motor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CN101291838A (zh) * 2005-08-26 2008-10-22 通用电气公司 整体成型的复合方向盘
CN101152874A (zh) * 2006-09-29 2008-04-0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可伸缩调节电动转向装置
CN201090648Y (zh) * 2007-07-12 2008-07-23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转向系统的中间减震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80251A (zh) * 2016-04-27 2017-11-24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10662688A (zh) * 2017-03-27 2020-01-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CN110662688B (zh) * 2017-03-27 2022-07-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92295B (zh) 2017-08-04
EP2990300B1 (en) 2017-05-10
US20160167694A1 (en) 2016-06-16
JPWO2015064345A1 (ja) 2017-03-09
JP6028873B2 (ja) 2016-11-24
JP2016188070A (ja) 2016-11-04
EP2990300A1 (en) 2016-03-02
US9415795B2 (en) 2016-08-16
WO2015064345A1 (ja) 2015-05-07
JP6245315B2 (ja) 2017-12-13
EP2990300A4 (en) 2016-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92295A (zh) 转向装置
JP4930878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衝撃吸収システム
KR20110096805A (ko)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의 조향장치
KR101268248B1 (ko)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KR101401432B1 (ko) 스티어링 컬럼
CN102826112A (zh) 转向装置
CN105377668A (zh) 转向装置
JP4683456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210579A (ja) 自動車の操向装置
CN103786775B (zh) 一种用于转向柱的溃缩吸能结构
KR101345081B1 (ko) 충격 흡수 마운팅 브라켓 및 이를 구비한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JP5553005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KR102575152B1 (ko) 차량의 스티어링 컬럼 장치
KR101170259B1 (ko)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JP5724800B2 (ja)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3881859B2 (ja) 衝撃吸収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227268B1 (ko) 자동차의 충격 흡수식 조향컬럼
KR101411244B1 (ko) 자동차의 충격 흡수식 조향컬럼
CN204978816U (zh) 转向装置
KR100738379B1 (ko) 조향장치용 마운팅 부시의 회전 방지 구조
CN204750268U (zh) 转向装置
KR101239518B1 (ko) 자동차의 충격 흡수식 조향컬럼
JP5737369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JP5327191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KR100723722B1 (ko) 틸트 및 텔레스코프 장치의 조절 레버 및 이를 구비한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