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806A - 针织机 - Google Patents

针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806A
CN1054806A CN91101535A CN91101535A CN1054806A CN 1054806 A CN1054806 A CN 1054806A CN 91101535 A CN91101535 A CN 91101535A CN 91101535 A CN91101535 A CN 91101535A CN 1054806 A CN1054806 A CN 1054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triangle
knitting
control pin
lo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1101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22C (zh
Inventor
雷米·科滕齐奥
厄恩斯特-迪特尔·普拉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PURA PATENT DEVELOPMENT AND JOI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PURA PATENT DEVELOPMENT AND JOI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PURA PATENT DEVELOPMENT AND JOI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PURA PATENT DEVELOPMENT AND JOI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2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2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26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for producing patterned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66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 D04B15/82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eedle cams used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27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stitch-length regul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66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 D04B15/68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knitting instruments us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由针床及提花装置组成的针织机,其特征在 于有两个三角,一个是引导织针进入集圈位置的三角 (29),它具有一个与工作针踵(19)配合动作的第一起 针面(55);另一个是引导织针进入成圈位置的三角 (25),它具有一个与控制针踵(21)配合动作的第二起 针面(52),第一和第二起针面相互平行,第二控制机 构(43)配置在第二起针面(52)的区域内。实现了系 统宽度没有实质上增加的三方式系统。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由针床及提花装置所组成的针织机。
目前已经知道有很多种提花装置可实现所谓的三方式系统。这就是说,在一个针织系统中所有织针可以随意地进行成圈、集圈或不编织。这类提花装置主要由形成成圈、集圈和不编织针道的三角部件以及机械、电子或电磁控制装置等所组成。依靠这些装置,织针被配置在上述的针道内。
一种已知的针织机(德国公开专利申请第1952827号和第3537679号)并不很适合每一种高速针织机,尤其不适合高产量的大圆机。此外,它不能连续积极地引导其中所有的织针,这样,由于针踵对三角部件凸出边缘所产生的不可控制的冲击,从而加重了这些部件的损坏。
另一种公知的适合于三方式系统的提花装置(德国公开专利申请第3739924号),该系统所要求的宽度几乎增加了一倍,而且不能积极引导织针运动。
最后还有一种针织机(美国专利说明书第4827740号)能实现三方式系统。其织针实际上能连续积极地运动,但它必须有一个工作针踵和四个可摆动的控制针踵。这意味着织针的长度相当长,不适合用作大圆机中的罗纹针。
相比之下,本发明是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所设计出来的针织机,即实现了与普通双方式系统相比,系统宽度没有实质上增加的三方式系统。还由于缩短了织针长度,同样也可适用于罗纹针盘。此外,本发明还实现了织针连续积极的引导。
本发明针织机的特征,即它有两个三角。一个是引导织针进入集圈位置的三角,它具有一个与工作针踵配合动作的起针面;另一个则是引导织针进入成圈位置的三角,它具有一个与控制针踵配合动作的起针面,它与第一起针面实际上是相互平行的。其另一个特征是,第二控制机构是配置在第二起针面的区域内,这就解决了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控制针踵是在织针向上运动进入集圈位置期间,而不是刚进入集圈位置之后就已经受第二选针机构的控制。因此,实际上不需要增加该系统的宽度。另一优点是原则上只需要一个可摆动的控制针踵,因此织针的长度也可缩短,即使织针被连续积极地引导,也能用于罗纹针盘中。
以下将通过一个大圆机实例,对照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的大圆机的垂直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大圆机中三角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大圆机选针机构各基本部件的透视图,它是选针机构的关键。
图4、图5是占据整个系统宽度的提花装置的主视图及有关功能部件的垂直剖面图。图4所示的是进入不编织及成圈针道的织针。图5所示的是进入集圈针道的织针。
图6是和图4、图5有关的放大图形,它是提花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省略了垂直剖面图。
图1所示的是为理解本发明所必需的大圆机细节。被称之为针筒的第一针订1和带有垂直伸展的套圈2,在这两省之间有可滑动的织针3(即普通的舌针)。每根针都有一个针杆5。在第一针床1上面有一个沿其半径方向伸展套圈的沉降环状的第二针床6,在第一、第二针床之间另有一个织针7(本例为沉降片)连同针踵8一起是可滑动的。织针3、7分别受三角9、10控制。三角9、10是分别由三角盘11、12和至少一个固定在其上的导纱器14、15以及作用在织针3、7针踵上的三角装置16、17所组成。针床1、6及三角9、10彼此能以常规方式相互运动。根据所用三角装置,织针3、7能各自沿着平行于纵向的方向同时起针和沉降,或在不编织、垫纱状态时被握待。
从图2可清楚看出,每根织针3都有一个最好固定在针杆5上的工作针踵19及至少有一个安装在针杆5上可摆动的控制针踵。所示实施例中织针有两个可摆动的控制针踵20、21,它们同普通的选针刀22连为一体。选针刀22可在凹槽23中转动或摆动,但相对于针杆5最好不能沿轴向移动。选针刀22可通过电磁控制或其它控制方法,或者使第一控制针踵21凸出在针杆5的外端,第二控制针踵20摆回至针杆内;或者使第一控制针踵21摆回至针杆内,第二控制针踵20凸出在针杆5的外端(见图4、图5)而摆动。
如上所述的针织机、三角装置、织针3及其选针机构和控制机构对于那些了解美国专利说明书第4827740号和欧洲专利申请0319007号的人来讲基本上是熟悉的。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从图2还可进一步看出,提花装置占据了整个三方式系统针织机的宽度,它是由三角座24及一组相互重叠排列的三角部件25~30所组成。下面的三角25,其上部31形成了一个控制针踵21的成圈针道;三角26的底面32形成了一个控制针踵20的不编织或垫纱针道;三角27的底面33形成了一个控制针踵20的集圈针道;三角27的上部34形成了一个工作针踵19的不编织或垫纱针道;分离三角29的上部36形成了工作针踵19的集圈针道;上部三角30的底面37形成了工作针踵19的成圈针道。而反三角28的上部38对工作针踵19产生作用,这样当三角9、10和针床1、6(如图1所示)之间沿箭头V(如图2~5)方向相对运动时,使得织针3从右向左通过指定的针道。
如图2所示的提花装置还包括两个定位三角40、41及两个控制机 构42、43。三角40、41作用于控制针踵20上,使所有织针3凸出来的控制针踵20摆回至图2所示的位置,这样当织针3通过控制机构42、43时,所有控制针踵21都凸出在针杆5的外端,如图2所示。另一方面,控制机构42、43使得被选织针的控制针踵21仍停留在图2所示的位置,而其它织针3的控制针踵21则向针杆5内摆动,使得针踵20凸出在针杆5的外端。三角40、41及控制机构42、43,它们以如下的方式沿箭头V方向相对移动,首先是三角40与织针3发生作用,接着是控制机构42,再接着是三角41,最后是控制机构43与织针3发生作用。
如图3所示,选针刀22可通过一个控制针47以已知方法随意摆动。控制针47是由一个电磁驱动器46驱动,它可将来自驱动器46的功能,以弹性释放的方式,传递给相应的选针刀22的底部22a处(欧洲专利申请0319007号)。为此,在三角25上部31的平坦部分48上,有一个凹槽49,控制针踵21的底部22b将沿着该平坦部分48运动。一坦控制针踵21沿着箭头V方向运动时,它就落于凹槽49内,此时开始选针。如果这时控制针47按箭头W的方向运动,则选针刀22绕着摆动刀口22c摆动,而控制针踵21前端22d就通过凹槽49。
当选针刀22沿着箭头V方向再向前运动时,前端22d就在一个斜面50上滑动,该斜面又与凹槽49的后端相连接,此时选针刀22绕着摆动刀口22c进一步摆动,直至针踵21沿着三角25的前表面51上滑动时为止。当控制针踵20全部摆出时,针踵21实际上就藏入针杆5内。前表面51可防止选针刀作不必要的摆动。另一方面,假如在控制针踵21通过凹槽49时,控制针47未向前移动,则控制针踵21仍停留在如图2、3所示的位置。一旦选针刀22按箭头V方向再向前运动,其底达22b就在三角25的起针面52上滑动。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点从用4、5中可以尤为清楚地看出。为了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特将图中织针3和三角部件25~30的比例放大。在图4、5所示三角部件的主视图中,例如,针踵19a、20b及21a(图4中示为涂黑部分)凸出在相联针筒套圈2之外,可通过三角部件控制升降。另一方面,未被涂黑的针踵20a及21b(如图4),是完全沉入相应针杆5之内,因此三角部件不能使它们升降。
如图4、5所示,织针3沿着箭头V方向运动时,定位三角40就首先作用于针踵20上,使针踵摆到如图4、5中两侧视图的左面那张图所示的针踵20所在位置。凸出的控制针踵21可按花型的需要由第一控制机构42控制摆动或不摆动,从而使得未摆动的针踵(如21c)能在起针面52上滑动,而摆动的控制针踵(如21b)能在三角25的前表面51上滑动。
如图所示,选针刀22安装在针杆5上,虽可摆动但不能沿轴向移动。当控制针踵21在起针面52上滑动时,工作针踵19也立即被提升。这样很容易安排分离三角29的分离舌针54的位置,以确保避免同工作针踵19的冲击。例如可使起针面52比位于分离三角29上方的起针面55稍甲一些作用于工作针踵19上,即可避免冲击。而起针面55实际上同起针面52是平行的。但起针面55仅仅将织针引入集圈位置。因此工作针踵19(如19c)在经过分离舌尖54位置时可毫无断裂危险地被提升,接着它又同织针3及相联的控制针踵21(如21f)一起被下部三角25的起针面52提升进入成圈位置,结果针踵19、21就分别在图中虚线所示相应的成圈针道56、57内滑动。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相联的控制针踵20(如20f)就在三角26、27的前表面沿着成圈针道58滑动。
另一方面,由控制机构42来摆动的控制针踵21(如21b),通过三角25的前表面进入不编织针道59。同时,凸出的控制针踵20(如20b)及工作针踵19(如19b)沿着各自相应的不编织针道60、61滑动。
假如要选择某种织针3进入集圈位置,则控制机构43就要起作用。在该机构上有一个控制针47a(对应于控制针47)。那些只要进入集 圈位置的控制针踵21(如图5,211),就摆离起针面52,直至全部沉入针杆5内,对应于图5右侧织针3的侧视图。因此控制针踵21在三角25的前表面51上沿着图5所示的集圈针道63滑动而不被进一步提升。相联的控制针踵20(如201)和工作针踵19(如191),在集圈针道64、65内滑动,有点类似于它们沿着起针面进入集圈针道56、58时的情况。第二定位三角41确保控制针踵21在第二控制机构43产生作用之前很短的时间内,相对于第二控制机构43准确定位,不会由于离心运动或其它因素而产生不必要的摆动。
控制机构43选择控制针踵21的过程是在图4、5中起针面52的中部处实现的。其优点是不需要增加该系统的宽度,起针面52可直接延伸出去。其缺点在于选针机构只有当起针面52和控制针踵21相互作用以提升织针3进入成圈位置时才有效,因为在此过程中必须克服相当大的摩擦力。因此,根据本发明,提花装置配备一个用于解除作用在位于起针面52上的控制针踵21上负荷的机构,这样在选针过程中它们不受或受很小的摩擦力。
有关上述机构的实施例中,大约从第二控制机构43开始端至起针面55末端的这样一个区域内,相互平行的起针面52、55之间的距离可设计得比工作针踵19和控制针踵21的底边间的距离稍大一些,目的是瞬时缓解作用在控制针踵21(如21d)上的负荷,并在这区域内规定工作针踵19(如19d)在起针面55内滑动。如图4所示,起针面52平行地向左位移例如约0.3mm至位置66处(针踵21c),以提供一个自由空间的凹势67,从而实现以上目的。这样,控制针踵21首先沿着起针面52滑动,接着被提升。由于工作针踵19在经过分离舌尖54时一定会被提升,例如在位置66处,所以对应的控制针踵21上的负荷被解除,同时工作针踵19进入起针面55并被提升。因此控制针踵21的底边(如图4,21d)在图中68处虚线所示的一个与起针面52有一个很小间隙的运动通道上自由浮动而不受摩擦力,从而控制机构43实际上不需要任何外边进行选针。在这种情况下,沿着起针面55滑动的针踵19,可以避免控制针踵21在凹势67处不希望的落到起针面52上。
在起针面55的末端,工作针踵19有向分离三角29的上表面36的水平部位滑动的趋势。由于控制针踵21在起针面52的各位移部分上移动,并逐渐落于其上,按照本发明,此时织针3的运动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了要推动控制针踵21(如图4,21f),起针面52再次进入工作状态。与此有关的工作针踵19(如图4、19f)及织针3也肯定进入最高位置。在起针运动后半部分,工作针踵19的上边缘沿着图4的56a处虚线所示的针道滑动。
在凹势67开始端,其它控制针踵20首先仍沿着三角26的前表面滑动。然后很快又以自由浮动的方式在两三角26、27之间(如图5,20k)滑动,这样一旦通过凹势67,相联的选针刀就可自由摆动而不受任何摩擦力或其它必须克服的外力。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定位三角41确保该选针刀22在第二控制机构43产生作用之前不得随意摆动。此外,选针操作是靠第二控制机构43(如图3)以及起针面52相应部位上的凹槽49a来起作用的。
上述机构确保能有效地实现三方式系统而又不增加系统的宽度。同双方式系统(如成圈/不编织)相比,织针3不必配置附加的控制或工作针踵也能实现三方式系统,这样就有可能使用如控制罗纹针那样极短的织针3。
另外,可将凹势67设计成如下的形式,即起针面52的某些部位设计得比其它部位陡一些,接近于虚线68。唯一的区别是控制针踵在起针面52和虚线68重合时达到最高点,而在上述第一个实施例中,到达最高点的时间因位移的增加而延长一点,例如约0.3mm。
还可以设想一下解除控制针踵21负荷的机构的另一实施例,特别 是可在起针面55上安装一个相应的凸块,来替代凹势67,当工作针踵在其上滑动时,控制针踵21同时被提起离开起针面52。这样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位于成圈针道57上升部分都存在着一个用于选针的控制针踵21负荷被解除的区域。
按照本发明,上述的提花装置能使织针连续积极地滑动。为此,该提花装置应有如下的结构。
首先介绍织针3在各三角起针面上的运动情况。
如图4所示,被选择为用于不编织的织针3,其工作针踵19沿着三角27的顶部34滑动,而控制针踵20则沿着三角26的底面32滑动。在底面32处还有一个成圈斜面69,它是在第一控制机构42往下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它可绝对防止相联的工作针踵19对分离舌尖54的冲击(如图4,19b,20b)。
用于成圈的织针3,在以上述方式起针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分别由起针面52、55引导,另一方面又是由上部三角30的底面37来引导。
在起针阶段,用于集圈的织针3(如图5)开始以成圈织针一样的方式引导,之后被安全地引导通过分离舌尖54。从图5可看出,由于控制针踵20、21位置的变迁,如从位置20k、21k变至位置201、211,第二选针机构就产生作用,此时凸出的控制针踵20(如201、20m)显然就沿着三角27的底面33滑动,同时相联的工作针踵19(如191、19m)就沿着三角29的上表面36滑动,由此确保即使在高速的情况下,工作针踵19都不会被提升而脱离上表面36。
下面介绍织针在各个三角成圈面的运动情况。
从成圈位置退回的织针3,首先沿着三角30的底面37的一段平缓的弧面滑至其成圈面70。在成圈面70的下端有一个成圈边缘71,用于确定成圈长度。这样依靠分离三角29顶部36的下坡面和/或三角25顶部31的下坡面,可避免织针落下,从而产生漏针现象。同时反三角28 顶部38的垫纱斜面72可用来托起工作针踵19,以缓解它们对反三角28的冲击。
在成圈过程中,进入集圈位置的织针(如20n),其控制针踵20在三角27的底面33处,由三角27下面的成圈面73负责引导,而该成圈面要比成圈面70稍早一点进入工作状态。接着,针踵20逐渐向成圈面70或三角30的成圈边缘71滑动。依靠位于三角27底面33带圆弧的成圈斜面74,就可实现以上过程。从集圈位置退回的织针3,如同成圈位置退回的织针一样,其工作针踵19都是依靠退圈斜面72被平缓地过度到反三角28上。根据需要可调节成圈面70以改变成圈长度。依靠分离三角29的上表面36,织针就可再一次避免落下。
在不编织针道60的末端,未提升的织针3最后与其控制针踵20一起在退圈斜面74上滑动(图4),并逐渐向起针针道运动,即和工作针踵19一起和缓地向成圈面70或成圈边缘71移动。按照这样的结构,一方面可依靠成圈边缘71来确定所有织针的成圈高度;另一方面,这样的结构消除了对成圈边缘71及三角相联部位,尤其是对反三角28的严重冲击。所以织针3可由两个针踵及相联的三角来进行连续积极的引导。
通过分别作用在工作针踵19(如19a、19d)上的三角部件27、30和29、30,织针3最后控制在控制机构42、43的区域内或在凹势67处被积极引导。因此,实际上任何织针3或任何针踵19、20或21都不可能离开各自的针道,故织针3的任何部位都不需提供摩擦力。一方面使选针所需的力减至最小,另一方面使运动产生的热量最小。
成圈面70与导针片75实际上是连成一体的。该导针片安装在三角30上,可平行于成圈面70移动,以调整线圈长度。
图6所示实施例中,各部件的编号同以前各图一致。在该图中,能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地上引导织针3,这种机构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好的。为筒化起见,不再画出织针的垂直剖面图。
这种机构采用三角25a、27a代替三角25、27。三角25a的起针面同三角25一致,而在顶面31a的下玻面上增设了一个凹势76,集圈针道63a从平直变化为向下弯曲。图6按织针以X箭头方向移动来看,三角27a右边的形状与三角27右边的形状相同,而三角27a左边的形状则不同于三角27左边的形状。首先它的底面33a有一个略微向下弯曲的圆弧面77,其一端与一个第三定位三角78相联,另一端同退圈斜面74a相连。
定位三角78与定位三角40、41结构相同,都作用在织针3凸出的控制针踵20上,使其摆动直至它们完全沉入织针3的针杆内,而第一控制针踵21则凸在针杆的外部。定位三角78的相对位置可选择为:它比分离三角29的末端先进入工作状态,而针踵摆动又比三角29的末端早结束工作状态。此外,凹势77位于定位三角78的位置上,,这可以从图6虚线79区域明显看出。还可用其它方式选择三角25a、27a的排列和结构,使它们按照如下所述的工作方式运行。
如图6所示,用控制机构42、43来选择控制针踵20、21的方式以及织针3在起针周期内的引导方式同图1~5所述的选择及引导方式类似。以下所述的作用同成圈周期有关。
成圈织针3的工作针踵19被提升后,起初是经过一平缓弧面进入成圈面70,接着它沿着成圈面70和三角29的顶部36之间的针道滑动。特别是,织针3的控制针踵21在运动到凹势76之前,是沿着三角25a的顶部31滑动。在分离三角29的末端,仅有织针3对控制针踵21受积极引导,它沿着凹势76的下降面迅速滑到三角25a的上部31a(如图6,21S)上,直至工作针踵19与垫纱斜面72再次起作用。
不编织的织针,起初是在三角27a和三角29之间的针道内,以图4、图5相类似的方式被引导。接着工作针踵19滑至三角29末端的下降面处,由三角27a的上部34a托起,同时这些织针3的控制针踵20(如20r)滑至位于三角27a末端及定位三角78底部的底面80上。而底面80有一个同图4、图5中斜面74相对应的退圈斜面74a。底面80实际上有两个优点。一方面,处于不编织位置的织针3不会跳动。如果一根织针跳动了,则会产生跳纱及相联部件的跳动(图中没有画出),从而形成不良的集圈组织。另一方面,由于退圈斜面74a的存在,进入不编织位置的织针,其工作针踵19(如19r)经过一小圆弧滑至成圈面70上(如图4、5所示),这样它可和缓地作用于成圈面70上。此外,处于分离三角29之后的反三角28a,不论所定的成圈长度如何,均可防止织针落下。
被提升进入集圈的织针3,起初是由沿着分离三角29顶部36的工作针踵19及沿着三角27a底面33a的控制针踵20来引导。在图6虚线79区域内,织针又沿着成圈面70和分离三角29的上部36被积极地引导,而三角27a上的圆弧77缓和了工作针踵19对成圈面70的冲击。在此同时,第三定位三角78作用于织针3的控制针踵20(如20p)上,使之压入针杆内,而控制针踵21(如21p)则凸至针杆外。在分离三角29的末端,定位三角78对控制针踵20的作用结束(见20q、21q),其结果使凸在针杆外的控制针踵21可以立即通过三角25a上部31a上的凹势76,这时织针3则在三角25a和成圈面70之间滑动。
图6所示的机构是目前性能最为优越的机构。其突出优点是进入成圈位置的织针或进入集圈位置的织针,在整个成圈过程中,实际上都一样被积极地引导,不会在任何位置中断。此外,进入不编织位置的织针3可以在分离三角29的末端及成圈面70下部之间的针道内准确滑动。
本发明不受以上所述机构的限制,它可以有很多修改方法。例如,控制机构基本上可以由机械或电子机构来代替,也可用其它公知的电磁机构来代替。在关于织针的积极引导方面,上述三角装置也可以修改。另外,也可设想其它形状的织针。例如,前面所述的织针是舌针,也可改为类似于导针片、压针片、沉降片以及毛圈钩针等形状的部件。此外,还可以使用只有一个控制针踵的选针部件来代替可摆动的选针刀(见德国公开专利申请第2000578号)。该选针部件可铰链在针杆的下端。工作针踵相对于控制针踵的位置也是可变的(见美国专利说明书第4827740号)。最后,本发明还可用于横机上、可用于那些仅仅只有罗纹针的大圆机(德国专利说明书第1816864号)、或者是那些既有针筒又有罗纹针的大圆机(德国公开专利申请第3507004号)、或者是成圈织针和沉降片作相反运动的大圆机(美国专利说明书第4584851号)。

Claims (15)

1、一种针织机是由针床及提花装置所组成,其中,在针床内有可以沿针床滑动的织针,每根织针至少有一个工作针踵及至少有一个可摆动的第一控制针踵,所述提花装置则由三角和选针机构所组成,三角相互重叠配置形成了成圈、集圈和不编织针道,用于操纵和控制针踵,选针机构包括了第一、第二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有两个三角,一个是引导织针进入集圈位置的三角(29),它具有一个与工作针踵(19)配合动作的第一起针面(55);另一个则是引导织针进入成圈位置的三角(25),它具有一个与控制针踵(21)配合动作的第二起针面(52),它与第一起针面(55)实际上是相互平行的,其另一特征是,第二控制机构(43)是配置在第二起针面(52)的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该提花装置中有一个部件(67),可用于解除在第二起针面(52)区域内三角对第一控制针踵(21)的负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针踵(21)、第二控制针踵(20)和选针刀(22)是连为一体的,选针刀(22)可在织针3内摆动,当第一控制针踵(21)全部摆出时,第二控制针踵(20)则摆回针杆内;反之当第一控制针踵(21)摆回针杆内时,控制针踵(20)则全部摆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提花装置有一作用于第二控制针踵(20)的三角部件(27,27a),它确定了那些进入集圈针道的织针3作起针运动的最大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部件(25~30)的结构及排列,使得织针(3)在经过提花机构时可以被连续积极地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起针面(55)是由分离三角(29)形成的,它用于控制工作针踵(19),而分离三角(29)的分离舌尖(54)将进入不编织针道的织针(3)同其它织针3分开;第二起针面(52)和第一起针面(55)具有同一向上倾斜的起点,其结构及排列使得未被控制进入不编织针道的织针(3),其工作针踵(19)依靠第一控制针踵(21)被提升,经过分离舌尖(54)进入第一起针针道(55)。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之一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该提花装置含有一个中间三角26,它作用于第二控制针踵(20)上,可以防止进入不编织针道的织针(3)的工作针踵(19)同分离舌尖(54)产生冲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提花装置还包括了另一个带有第一成圈面(70)的三角(30),该三角对工作针踵(19)产生作用,并有一个用于确定织针(3)成圈高度的成圈边缘(71)。
9、根据权利要求4至8之一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27)上有一个第二成圈面(73),它对第二控制针踵(20)产生作用,并先于第一成圈面(70)产生作用,以控制进入集圈位置的织针(3)的成圈。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同成圈边缘(71)相联的是一个反三角(28),它有一个垫纱斜面(72),用来和缓地托起那些沿着成圈面(70)或(73)滑动的工作针踵(19)。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在三角(27)的第二成圈面(73)的末端,有一个退圈斜面(74),它位于垫纱斜面(72)区域内,退圈斜面(74)以类似于相联的工作针踵(19)缓和地作用于成圈斜面(70)或成圈边缘(71)的方式,来引导进入不编织及集圈针道的织针(3)滑动。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之一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在位于分离三角(29)的末端三角(27a)上有一个定位三角(78),该定位三角可使第二控制针踵(20)摆回针杆(5)内,而第一控制针踵(21)摆至针杆(5)外;另一特征是,在另一三角(25a)的上部(31a)处有一个凹势(76),它位于定位三角(78)区域内,其上部(31a)的延伸面同成圈面(70)相平行,作用于控制第一控制针踵;再一特征是,在整个成圈过程中,进入集圈位置的织针(3)被积极地引导,直至织针(3)连同位于成圈面(70)与分离三角(29)之间运动的工作针踵(19),一起运动至定位三角(78)的位置在离开定位三角(78)后,织针连同其工作针踵(19)及第一控制针踵(21)又分别在成圈面(70)及另一三角(25a)的上部(31a)面上积极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选作不编织的织针(3)连同位于分离三角(29)和三角(27a)之间的工作针踵(19)一起积极地滑动,直至三角(29)的末端,之后,工作针踵(19)又分别在三角(27a)的顶端及与其相联的反三角(28)上积极地滑动,而第二控制针踵(20)则在三角(27a)的底面(80)上积极地滑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之一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织针(3)是舌针。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之一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床是一个罗纹盘;织针(3)包括罗纹针。
CN91101535A 1990-03-08 1991-03-08 针织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2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P4007253.3 1990-03-08
DE4007253A DE4007253A1 (de) 1990-03-08 1990-03-08 Strickmaschi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806A true CN1054806A (zh) 1991-09-25
CN1024822C CN1024822C (zh) 1994-06-01

Family

ID=6401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11015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22C (zh) 1990-03-08 1991-03-08 针织机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5174131A (zh)
JP (1) JPH05239751A (zh)
KR (1) KR100193530B1 (zh)
CN (1) CN1024822C (zh)
CZ (1) CZ282899B6 (zh)
DD (1) DD298139A5 (zh)
DE (1) DE4007253A1 (zh)
ES (1) ES2029204A6 (zh)
GB (1) GB2242692B (zh)
IT (1) IT1249049B (zh)
RU (1) RU1838476C (zh)
SK (1) SK279848B6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1799A (zh) * 2015-04-23 2015-09-16 福建福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三角配置方式及移圈螺纹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Z280577B6 (cs) * 1991-12-30 1996-02-14 Uniplet, A.S. Okrouhlý pletací stroj
GB2264308B (en) * 1992-02-21 1996-01-17 Uniplet As Knitting machine
CZ281720B6 (cs) * 1992-11-16 1996-12-11 Milan Fučík Volící zařízení jehel
DE4240037C2 (de) * 1992-11-28 2001-02-08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Schloßanordnung für eine Strickmaschine
US5568738A (en) * 1995-11-28 1996-10-29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Needle selection device of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JPH108358A (ja) * 1996-06-20 1998-01-13 Fukuhara Seiki Seisakusho:Kk 丸編機における編みツール制御装置
US5816079A (en) * 1997-04-14 1998-10-06 Pai Lung Machinery Needle position detecting system for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SG79944A1 (en) * 1997-07-09 2001-04-17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Knitting machine
DE19743815B4 (de) * 1997-10-05 2008-05-29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Steuerplatine für Strickmaschinen
DE19743814B4 (de) * 1997-10-05 2009-01-08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Strickmaschine
DE19821043B4 (de) * 1998-05-11 2011-07-14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72461 Strickmaschine mit einer Taktsignalgeber-Einrichtung
DE19822862C2 (de) 1998-05-22 2001-05-17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Strickmaschinennadel und damit ausgerüstete Strickmaschine
DE19822861C2 (de) 1998-05-22 2001-05-17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Platine für eine Rundstrickmaschine und dafür geeignete Auswähleinrichtung
US5960645A (en) * 1998-06-05 1999-10-05 Sangiacomo S.P.A. Device for selecting needles in circular stocking knitting machines
US6101848A (en) * 1999-08-05 2000-08-15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Computer controlled needle selection structure for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DE10018841B4 (de) 2000-04-14 2012-07-05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Rundstrickmaschine
DE10321737A1 (de) 2003-05-09 2004-12-02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Strickmaschine, insbesondere Rundstrickmaschine, und dafür geeignete Steuerplatine
DE102007041171A1 (de) 2007-08-28 2009-03-05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und 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aus im wesentlichen unverdrehtem Fasermaterial
DE102010056425B3 (de) * 2010-12-28 2012-04-05 H. Stoll Gmbh & Co. Kg Strickmaschine
DE102013208066A1 (de) * 2013-05-02 2014-11-06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Schlossteil für eine Rundstrickmaschine
CN106283370B (zh) * 2016-10-27 2018-10-02 钱玉娥 电脑提花织针大圆机的分段式双压针编织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89131A (en) * 1966-07-15 1970-04-22 Kirkland & Company Ltd A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Knitting Machines
CH511312A (de) * 1968-09-12 1971-08-15 Terrot Soehne & Co C Vorrichtung zur Schonung von Schlossteilen und Nadeln von Rundstrickmaschinen
DE2000578A1 (de) * 1970-01-08 1971-07-15 Terrot Soehne & Co C Elektromagnetisch wirkende Mustervorrichtung fuer Rundstrickmaschinen
US3620047A (en) * 1969-05-19 1971-11-16 Warner Swasey Co Dial mechanism for knitting machine
DE1952827A1 (de) * 1969-10-21 1971-07-08 Singer Alemannia Maschf Vorrichtung zum Auswaehlen der Nadeln bei Strick- und Wirkmaschinen
US3972206A (en) * 1970-06-25 1976-08-03 VVU Zavodu vseobecneho strojirenstvi Pattern selector
CS166302B1 (zh) * 1971-06-21 1976-02-27
DE2143285A1 (de) * 1971-08-30 1973-03-15 Fouquet Werk Frauz & Planck Rundstrickmaschine mit zwei nadelreihe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oppelseitiger noppen und buntmusterungen
CS166518B1 (zh) * 1973-11-12 1976-02-27
JPS5416204Y2 (zh) * 1973-11-22 1979-06-26
DE3311361C2 (de) * 1983-03-29 1986-07-24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7470 Albstadt 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Maschenware
DE3507004A1 (de) * 1985-02-27 1986-08-28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7470 Albstadt Mehrsystemige rundstrickmaschine
DE3537679A1 (de) * 1985-10-23 1987-04-23 Beck Strickmaschinen Gmbh Auswahlvorrichtung fuer rundstrickmaschine
CH670464A5 (zh) * 1987-03-06 1989-06-15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JPS63264955A (ja) * 1987-04-20 1988-11-01 オークマ株式会社 編機の選針装置
IT1222441B (it) * 1987-08-04 1990-09-05 Orizio Paola Spa Macchina per maglieria o calzetteria con selezione degli aghi a comando elettronico ed attuazione elettromeccanica
JPS6433589U (zh) * 1987-08-25 1989-03-01
CH673664A5 (zh) * 1987-12-04 1990-03-30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1799A (zh) * 2015-04-23 2015-09-16 福建福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三角配置方式及移圈螺纹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D298139A5 (de) 1992-02-06
GB9104973D0 (en) 1991-04-24
GB2242692A (en) 1991-10-09
CZ282899B6 (cs) 1997-11-12
ITMI910481A1 (it) 1992-08-26
CS9100599A2 (en) 1991-09-15
CN1024822C (zh) 1994-06-01
SK279848B6 (sk) 1999-04-13
KR100193530B1 (ko) 1999-06-15
IT1249049B (it) 1995-02-11
US5174131A (en) 1992-12-29
DE4007253A1 (de) 1991-09-12
ITMI910481A0 (it) 1991-02-26
DE4007253C2 (zh) 1992-05-14
KR910016998A (ko) 1991-11-05
ES2029204A6 (es) 1992-07-16
GB2242692B (en) 1994-08-17
RU1838476C (ru) 1993-08-30
JPH05239751A (ja) 1993-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22C (zh) 针织机
EP1247887B1 (en) Sinker device of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04420069B (zh) 带有可横向于针床运动的导纱器的平针针织机
CN101029429A (zh) 横机的编织用三角装置
US4986091A (en) Process and warp knitting machine for the production of pile ware
KR920010353B1 (ko) 증목방법 및 증목기능을 보유하는 횡편기용 조침 캠
KR100264766B1 (ko) 양면 환편기에 있어서의 선침 장치
CN101448987B (zh) 嵌花花纹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横机
CN1045824A (zh) 带绒头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及其所用经编机
CN1656269A (zh) 具有可动沉降装置的横机
CN1271265C (zh) 具有移圈机构的横机及移圈方法
CN1584167A (zh) 针织纱保持切断方法及装置
CN101161893B (zh) 串联编织方法和横机
CN106995972B (zh) 圆形针织机的编织方法、编织机构以及该圆形针织机
EP0698679A1 (en) Knitting cam and cam apparatus
EP0629728A4 (en) EJECTOR FOR KNITTING MACHINES.
EP0634510A2 (en) Method of knitting a fabric having improved non-run and elasticity characteristics
US5163305A (en) Knitting machine with stitch retention sinkers
CN1961104A (zh) 编带机的纬纱引入针
US4389860A (en) Warp knitting machine for the production of jacquard-patterned pile-knit fabrics
CN1833061A (zh) 横机、编织程序以及编织程序的生成方法
CN101094947B (zh) 可动沉降片以及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
JP4502606B2 (ja) 丸編み機での編目編成方法
US3331218A (en)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laterally deflectable needles
CN1829834A (zh) 横机的沉降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5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