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73016A - 防滑手套 - Google Patents

防滑手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73016A
CN105473016A CN201480045065.6A CN201480045065A CN105473016A CN 105473016 A CN105473016 A CN 105473016A CN 201480045065 A CN201480045065 A CN 201480045065A CN 105473016 A CN105473016 A CN 1054730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p
glove
porous layer
protuberance
p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506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73016B (zh
Inventor
米光丰成
丰国真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owa Glove Co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Glove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Glove Co filed Critical Showa Glove Co
Publication of CN105473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30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730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30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9/00Gloves
    • A41D19/015Protective gloves
    • A41D19/01547Protective gloves with grip improving means
    • A41D19/01558Protective gloves with grip improving means using a layer of grip improv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Glo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湿性和柔软性良好的防滑手套。所述防滑手套具备:对戴用者的手进行覆盖的纤维制手套主体(1)、以及浸渗和层压在所述手套主体(1)的外表面侧的至少手掌区域的多孔质层(2),其中,所述多孔质层(2)由以聚氨酯为主成分的树脂组合物构成,手掌区域的外表面利用冲压加工形成凹凸形状。所述防滑手套的、所述多孔质层(2)外表面的凹凸形状中凸部占有率在30%以上80%以下为好。此外,所述防滑手套中所述凹凸形状的凹部(4、14)的平均厚度相对于凸部(3、13)的平均厚度之比为30%以上75%以下为好。此外,所述防滑手套的所述手掌区域中多孔质层的平均透湿度在6000g/m2·24h以上为好。

Description

防滑手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滑手套。
背景技术
作为被实施防滑加工的手套,已公知有在纤维制手套的至少手掌侧粘贴橡胶或树脂制的片材的防滑手套。为提高这种防滑手套的防滑效果,已公知在热粘接于纤维制手套上的橡胶片的表面形成有凹凸形状的防滑手套。此外,已公知有通过使包覆纤维制手套的NBR、天然橡胶含有气泡以进一步提高防滑效果的防滑手套(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169676号)。
可是,由于NBR、天然橡胶形成的层的透湿性和吸湿性低,因此长时间戴用这种防滑手套时,手会被汗闷蒸或发粘。手被闷蒸时,戴用者自身存在手起皮、或产生杂菌因汗液而繁殖等卫生问题的危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169676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湿性和柔软性良好的防滑手套。
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防滑手套,具备覆盖戴用者的手的纤维制的手套主体、以及浸渗和层压在所述手套主体的外表面侧的至少手掌区域的多孔质层,其中上述多孔质层由以聚氨酯为主成分的树脂组合物构成,手掌区域的外表面利用冲压加工形成有凹凸形状。
因为所述防滑手套是由以聚氨酯为主成分的树脂组合物构成浸渗和层压在手掌区域的多孔质层,所以透湿性良好,可以抑制戴用者的手被闷蒸。此外,所述防滑手套通过利用冲压加工在手掌区域的外表面形成有凹凸形状,所述凹凸形状的凹部成为沟槽,而容易弯曲,可以发挥良好的柔软性。
作为所述防滑手套的上述多孔质层外表面的、凹凸形状中的凸部占有率,优选在30%以上80%以下。通过如此使多孔质层外表面的形成有凹凸形状的区域中的凸部占有率处于上述范围内,所述防滑手套在具有足够的透湿性的同时,可以发挥优异的柔软性。
作为所述防滑手套的上述凹凸形状的凹部的平均厚度相对于凸部的平均厚度之比,优选在30%以上75%以下。通过如此使上述凹部的平均厚度相对于上述凸部的平均厚度之比处于上述范围内,所述防滑手套可以发挥优异的透湿性和柔软性。
作为所述防滑手套的上述手掌区域中多孔质层的平均透湿度,优选在6000g/m2·24h以上。通过如此使多孔质层的平均透湿度处在上述下限值以上,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防滑手套的透湿性,即使长时间使用所述防滑手套时,也可以有效抑制戴用者的手发生闷蒸。
所述防滑手套优选上述多孔质层通过将上述手套主体浸渍在包含聚氨酯和有机溶剂的溶液中后,使有机溶剂与水置换而形成。利用上述方法,可以容易且确实可靠地在上述手套主体上形成多孔质层。
所述防滑手套优选上述凹凸形状中凸部的俯视形状为大体六边形,多个凸部配置成蜂窝状。这样,通过将大体六边形状的多个凸部配置成蜂窝状,可以使所述防滑手套的手掌区域同样具有容易弯曲的柔软性,此外提高了所述防滑手套的外观性。
优选所述防滑手套的上述凸部的俯视形状为正六边形,作为连接所述正六边形的相对的两个顶点的直线、与连接上述手套主体的底摆部中心和中指中心的直线所成的最小角度,优选在0度以上30度以下。通过使上述凸部的俯视形状呈正六边形,并将上述凸部的蜂窝状配置的朝向设定在上述范围内,所述防滑手套的指部变得更容易弯曲。此外,所述防滑手套的外观性也更优异。
所述防滑手套优选上述手套主体的指甲区域和手指分叉区域上形成上述多孔质层,在所述指甲区域和手指分叉区域中多孔质层的外表面不具备凹凸形状。通过在指甲区域和手指分叉区域中外表面不形成凹凸形状,与多孔质层的除外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的强度相比,可以提高所述防滑手套的指甲区域和手指分叉区域中的强度。即利用上述结构,能够提高所述防滑手套的指甲区域和手指分叉区域部分的强度。
另外,上述“手掌区域”是指手握被把持物时成为内侧的面且从手腕至指尖的区域(含手指)。此外,“指甲区域”是戴用者戴上防滑手套时,与各指的前端部分的指甲的位置对应的区域,“手指分叉区域”是邻接的各指的指根之间的区域。此外,“多孔质层外表面的凹凸形状中的凸部占有率”,是指形成有多孔质层的区域中形成有凹凸形状的区域内的全部凸部的合计俯视面积相对于形成有所述凹凸形状的区域的俯视面积的比例。此外,“凸部的平均厚度”指从防滑手套的最内表面至凸部的表面的平均距离,“凹部的平均厚度”指从防滑手套的最内表面至凹部的表面的平均距离。此外,俯视形状为“大体六边形”是指外形呈和六边形近似的形状,也包含内部形成有作为凹部的沟槽、或与邻接的六边形部分连结之类的形状。此外,“连接正六边形的相对的两个顶点的直线、与连接上述手套主体的底摆部中心和中指中心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是指以连接底摆部中心和中指中心的直线的、指向中指前端的朝向作为基准,以向拇指侧的倾斜为正,以向小指侧的倾斜为负,“最小角度”是指连接正六边形的相对的两个顶点的三条直线中与连接上述手套主体的底摆部中心和中指中心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最小的角度。这里,“底摆部中心”是指将手掌朝上而使防滑手套静置在平面上时的、底摆部的端部的俯视中央的位置。此外,“蜂窝状”是指将相同的六边形状在相同朝向等间隔配置的结构。
如上所述,本发明可以提供透湿性和柔软性良好的防滑手套。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手掌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防滑手套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防滑手套的凹凸形状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3是从手的指甲侧观察图1的防滑手套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防滑手套的手掌区域的局部放大俯视示意图。
图5A是说明多孔质层的蜂窝图案的朝向的图,是蜂窝图案的朝向配置成与中指方向平行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5B是说明多孔质层的蜂窝图案的朝向的图,是蜂窝图案的朝向配置成与中指方向所成的角度为30°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5C是说明多孔质层的蜂窝图案的朝向的图,是蜂窝图案的朝向配置成与中指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6A是表示比较例4的形成有NBR发泡层的防滑手套的手掌侧的截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100倍),照片上部是手套的外表面侧。
图6B是表示实施例4的防滑手套的凸部的截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100倍),照片上部是手套的外表面侧。
图6C是表示实施例4的防滑手套的凹部的截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100倍),照片上部是手套的外表面侧。
图7是表示实施例的多孔质层中的凸部占有率和透湿度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防滑手套如图1所示具备覆盖戴用者的手的纤维制手套主体1、以及浸渗和层压在所述手套主体1的外表面侧的至少手掌区域的多孔质层2,所述多孔质层2由以聚氨酯为主成分的树脂组合物构成,利用冲压加工在手掌区域的外表面形成有凹凸形状(凸部3和凹部4)。
(手套主体)
手套主体1是由纤维形成的丝线编成手套状。所述手套主体1包括:以覆盖戴用者的手主体的方式形成袋状的主体部;以覆盖戴用者的手指的方式从上述主体部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以及筒状的底摆部,其以覆盖戴用者的手腕的方式从主体部向和延伸设置部相反的方向延伸设置。上述延伸设置部具有分别覆盖戴用者的第一指(拇指)、第二指(食指)、第三指(中指)、第四指(无名指)和第五指(小指)的第一指部、第二指、第三指部、第四指部和第五指部。从所述第一指部至第五指部,形成指尖部封闭的筒状。此外,上述底摆部具有供戴用者能插入手的开口部,并形成随着朝向所述开口侧、直径逐渐扩大的筒状。
图2表示了所述防滑手套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2中符号12示出了编成上述手套主体1的上述丝线的纤维束的截面。上述手套主体1中纤维束12的内外具有间隙,通过使所述间隙浸入以聚氨酯为主成分的树脂材料,由所述树脂材料构成的多孔质层2是浸渗到手套主体1的手掌区域,多孔质层2被牢固固定在手套主体1上。此外,如图2所示,为防止在手和手指手套内侧的滑动,优选多孔质层2直至手套主体1的内表面侧,在手套主体1的厚度方向遍及整体浸渗。
作为构成上述手套主体1的纤维,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棉、麻等天然纤维,聚酰胺纤维(杜邦(DUPONT)株式会社的尼龙),聚酯纤维,人造丝纤维,丙烯酸纤维,芳纶纤维,高强度聚乙烯纤维,聚氨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杜邦株式会社的KEVLAR(注册商标)),超高强度聚乙烯纤维(东洋纺织株式会社的Dyneema(注册商标))等合成纤维,不锈钢等金属纤维,玻璃纤维等无机纤维。上述纤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使用。例如不锈钢纤维可以用尼龙等加套而作为复合丝线使用。上述手套主体1通过由上述纤维形成的丝线编成而形成,也可以使用如下的手套:将采用上述纤维的无纺布、采用上述纤维形成的丝线而成的编织布切割成手套的形状,再缝制而形成手套。其中,优选无缝编织机编成的手套,因其没有接缝。
作为上述手套主体1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优选1mm,进一步优选0.8mm。另一方面,作为上述手套主体1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0.1mm,进一步优选0.2mm。手套主体1的平均厚度超过上述上限时,所述防滑手套的厚度变大,由此柔软性降低,戴用时存在作业性降低的危险。反之,手套主体1的平均厚度不足上述下限时,手套自身的强度欠缺,有耐久性降低的危险。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手套主体1的平均厚度,是使用基于JISL1086/L1096的定压厚度测定器(例如株式会社TECLOCK的“PG-15”),对未形成多孔质层2的区域的任意5个部位进行测定后得到的值的平均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手套主体1可以采用例如柔软剂、疏水疏油剂、抗菌剂等进行各种处理,此外,还可以通过涂敷或浸渗紫外线吸收剂等而赋予抗紫外线功能。此外,也可以对纤维本身混入具有这种功能的药剂。
(多孔质层)
上述多孔质层2由以聚氨酯为主成分的树脂组合物构成,浸渗和层压在上述手套主体1的手掌侧和手的指甲侧的一部分区域上。如图1所示,遍及手掌侧的手掌区域整体浸渗和层压有多孔质层2,在除了指甲区域5和手指分叉区域6之外的区域的外表面利用冲压加工形成有凹凸形状。指尖区域5和手指分叉区域6的多孔质层2未经冲压加工而具有平坦面。另一方面,在上述手套主体1的手的指甲侧,如图3所示,仅仅在各指部的前端部的区域浸渗和层压有多孔质层2,层压在手的指甲侧的多孔质层2,未经冲压加工而具有平坦面。可是,由于冲压加工时需要按压手的指甲侧,所以也可以对在手的指甲侧上层压的多孔质层2实施冲压加工。
上述凹凸形状是俯视下正六边形状的多个凸部3配置成蜂窝状而形成。即,如图5A所示,俯视下相同正六边形状的凸部3,在相同朝向以等间隔配置。而且,多个凸部3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多孔质层2的凹部4。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除外一部分(指甲区域5和手指分叉区域6等),凸部3遍及手套主体1的手掌区域的整体配置成蜂窝状。
作为多孔质层2的形成有凹凸形状的区域中凸部3的占有率(形成有多孔质层2的区域中形成有凹凸形状的区域内全部凸部3的合计俯视面积相对于形成有所述凹凸形状的区域的俯视面积的比例)的上限,优选80%,进一步优选78%。此外,作为凸部3的占有率的下限,优选30%,进一步优选50%。在上述凸部3的占有率超过上述上限时,存在所述防滑手套变得容易磨损的危险。另一方面,通过使上述凸部3的占有率在上述下限以上,所述防滑手套可以发挥良好的透湿性。也就是说,上述凸部3的占有率不足上述下限时,存在防滑手套得不到足够的透湿性的危险。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凸部3的合计俯视面积,如图2所示,在俯视下将所述防滑手套的截面中包含从凹部4开始立起的部分的凸部3的区域作为凸部的俯视区域7,形成有凹凸形状的区域中这些俯视区域7的面积的合计。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凹部的俯视区域8,是在俯视下除了从凹部4开始立起的部分之外的凹部4的区域。
此外,作为上述凸部3的平均厚度t1(从防滑手套的最内表面至凸部3的表面的平均距离)的上限,优选1.2mm,进一步优选1mm。另一方面,作为上述凸部3的平均厚度t1的下限,优选0.5mm,进一步优选0.7mm。在上述凸部3的平均厚度t1超过上述上限时,存在凸部3变得容易脱离的危险。反之,在上述凸部3的平均厚度t1不足上述下限时,存在不能得到充分的夹紧力的危险。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凸部3的平均厚度t1,是采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例如,日本电子株式会社的“JSM-6060A”)观察防滑手套的手掌区域的截面,针对从防滑手套的最内表面至凸部3的表面的距离对任意5个部位进行测定得到的值的平均值。
此外,作为上述凹凸形状的凹凸差h(把从防滑手套的最内表面至凹部4的表面的平均距离作为凹部4的平均厚度t2时凸部3的平均厚度t1与凹部4的平均厚度t2的差)的上限,优选0.7mm,进一步优选0.6mm。另一方面,作为上述凹凸差h的下限,优选0.2mm,进一步优选0.3mm。在上述凹凸差h超过上述上限时,存在凸部3变得容易脱离的危险,进而存在透湿性也变差的危险。反之,在上述凹凸差h不足上述下限时,存在不能充分得到柔软性和夹紧力的危险。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凹部4的平均厚度t2,是采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例如,日本电子株式会社的“JSM-6060A”)观察防滑手套的手掌区域的截面,针对从防滑手套的最内表面至凹部4的表面的距离对任意5个部位进行测定得到的值的平均值。
此外,作为上述凹部4的平均厚度t2相对于上述凸部3的平均厚度t1之比(t2/t1)的上限,优选75%,进一步优选60%。此外,作为上述凹部4的平均厚度t2相对于上述凸部3的平均厚度t1之比的下限,优选30%,进一步优选40%。在上述凹部4的平均厚度t2相对于上述凸部3的平均厚度t1之比超过上述上限时,存在防滑手套的柔软性降低的危险。此外,在上述凹部4的平均厚度t2相对于上述凸部3的平均厚度t1之比不足上述下限时,存在防滑手套变得容易磨损的危险。
此外,作为上述多孔质层2的平均透湿度的下限,优选6000g/m2·24h,进一步优选8000g/m2·24h。当上述多孔质层2的平均透湿度不足上述下限时,在长时间戴用所述手套的情况下,存在手因为汗而发生闷蒸或发粘的危险。
如图5A、图5B和图5C所示,上述凹凸形状优选俯视下相同正六边形的凸部3在相同朝向等间隔配置而形成。而且,作为连接凸部3的正六边形的相对顶点的直线(以下称蜂窝图案方向11)、与连接手套主体1的底摆部中心和中指中心的直线(以下称中指方向10)所成的最小角度θ的下限,优选0°。此外,作为上述最小角度θ的上限,优选30°,进一步优选25°。这里,蜂窝图案方向11与中指方向10所成的角度,以向中指方向10的中指前端的朝向作为基准,向拇指侧(图5A中朝向右侧,由箭头A所示的一侧)的倾斜设为正,向小指侧(图5A中朝向左侧,和箭头A相反的朝向)的倾斜设为负。在上述最小角度θ超过上述上限时,由凹部14形成的沟槽状的朝向与使手指容易弯曲的朝向的角度差变大,存在所述防滑手套的柔软性降低的危险。此外,在上述最小角度θ不足上述下限时,由凹部14形成的沟槽状的朝向与使手指容易弯曲的朝向的角度差也变大,存在所述防滑手套的柔软性降低的危险。
此外,作为连接上述凸部3的正六边形的相对的顶点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上限,优选7mm,进一步优选5mm。此外,作为连接正六边形的相对的顶点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下限,优选1mm,进一步优选2mm。在上述对角线的长度超过上述上限时,存在所述防滑手套的柔软性降低的危险。此外,在上述对角线的长度不足上述下限时,存在凸部3变得容易脱离的危险。
上述多孔质层2也形成在上述手套主体1的指甲区域5和手指分叉区域6,但在所述指甲区域5和手指分叉区域6中,多孔质层2的外表面未形成凹凸形状。即,在指甲区域5和手指分叉区域6上层压的多孔质层2的外表面是没有凹凸的平坦面。
通常,防滑手套的形成有凹凸形状的部分的柔软性提高,但强度降低。对此,所述防滑手套通过在指甲区域5和手指分叉区域6上形成多孔质层2,且不在这些区域形成凹凸形状,提高了指甲区域5和手指分叉区域6的强度。
上述多孔质层2除了作为主成分的聚氨酯以外,还可以含有聚氯乙烯、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氯丁二烯、丙烯酸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NBR)、丁基橡胶、聚丁二烯橡胶、硅酮橡胶、或者具有10质量%以下的羧基改性基等的共聚物等。此外,可以在添加公知的交联剂、硫化促进剂、防老化剂、增粘剂等的同时,添加起泡剂、整泡剂。作为起泡剂,可以利用磺基琥珀酸烷基酯单酰胺二钠、油酸钾、蓖麻油酸钾、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作为整泡剂,可以利用硬脂酸铵、肽、烷基二丙酸钠等。这里烷基表示月桂基、辛基、硬脂基。
(防滑手套的制造方法)
所述防滑手套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制造,以下表示其中一例。
准备将由纤维形成的丝线编成手套状的手套主体1,将套在浸渍加工用手模型上的手套主体1浸渍在含聚氨酯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溶液中。随后,通过使DMF与水置换析出聚氨酯,在手套主体1上形成浸渗和层压的多孔质层2。需要说明的是,DMF中可以混合甲基乙基酮(MEK)等已知的有机溶剂而使用。
接着,将所述手套主体1套在平模上,把凹凸板设置在手掌区域的上方,通过按压在手套的外表面形成凹凸形状。此时,指甲区域5和手指分叉区域6的部分未进行所述按压,或者略微按压,其按压程度是上述部分上层压的多孔质层2的厚度不发生变化。其结果,按压后的所述防滑手套的指甲区域5和手指分叉区域6中的平均厚度,变得与凸部3的平均厚度大体相等。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当按压手套时,优选通过加热凹凸板并按压等边加热边按压。通过边加热边按压,变得容易在手套的外表面形成凹凸形状。此外,未进行按压的指甲区域5和手指分叉区域6,通过被凹凸板加热而强度提高。
作为上述溶液中的聚氨酯的固体成分浓度的上限,优选14质量%,进一步优选13质量%。此外,作为上述溶液中的聚氨酯的固体成分浓度的下限,优选10质量%,进一步优选11质量%。当聚氨酯的固体成分浓度超过上述上限时,存在所述防滑手套的柔软性受到损害的危险。此外,聚氨酯的固体成分浓度不足上述下限时,存在基于上述多孔质层2的被膜的强度受损、所述防滑手套的耐久性降低的危险。
通常,当增加上述溶液中的固体成分时,浸渗和层压在手套主体1上的树脂的密度升高,树脂被膜的强度增加,但是手套变硬,柔软性受损。可是,上述防滑手套通过在上述多孔质层2的外表面形成有凹凸形状而柔软性提高,所以即使上述溶液中的固体成分增加,所述防滑手套也能保证足够的柔软性。
(优点)
按照上述结构的所述防滑手套,由于浸渗和层压在手掌区域的多孔质层2由以聚氨酯为主成分的树脂组合物构成,因此透湿性良好,可以抑制戴用者的手发生闷蒸。此外,所述防滑手套通过在手掌区域的外表面利用冲压加工形成有凹凸形状,所述凹凸形状的凹部形成沟槽,容易弯曲,发挥良好的柔软性。
此外,关于所述防滑手套,是把上述手套主体浸渍在含聚氨酯和有机溶剂的溶液中后,通过使有机溶剂与水置换而形成上述多孔质层,因此可以容易且确实可靠地在上述手套主体上形成多孔质层。
此外,由于所述防滑手套的上述凹凸形状中凸部的俯视形状为正六边形,多个凸部配置成蜂窝状,所以能使所述防滑手套的手掌区域同样具有容易弯曲的柔软性,此外所述防滑手套的外观性得到提高。
此外,所述防滑手套是在上述手套主体的指甲区域和手指分叉区域形成上述多孔质层,在所述指甲区域和手指分叉区域中多孔质层不在外表面具备凹凸形状,由此在所述防滑手套的指甲区域和手指分叉区域的部分具有较高强度。
(其他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在上述方式以外,可以实施各种施加了变更、改良的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2所示的结构中,多孔质层2浸渗至与凹凸侧相反侧的手套主体1的面(内表面),即遍及手套主体1的厚度方向的整体,但也可以改变向所述手套主体1内部浸渗的程度。例如,可以使多孔质层2浸渗至手套主体1内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附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手在手套中不会滑动,所以优选遍及厚度方向的整体浸渗。
此外,构成上述实施方式的凹凸形状的凸部3,俯视下为正六边形的形状,也可以不是正六边形的六边形状,将所述多个凸部配置成歪扭的蜂窝状。进而,凸部3俯视下的形状不限于六边形状,可以作为椭圆形状及六边形以外的多边形状,在同一方向等间隔配置多个。此外,可以构成凸部的一部分连结的形状。此外,作为大体六边形状,可以具有图4所示的凸部13。图4中以粗虚线表示了一个凸部13的外形。图4所示的凸部13具有这种大体六边形的外形,其内部形成有构成凹部14的两个沟槽,邻接的凸部13彼此连结。此外,这些凹凸形状不限于手掌区域整体,可以对任意的部分实施,而且,不限于一种凹凸形状,可以组合多个凹凸形状。通过如此形成和配置凸部也能得到柔软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孔质层2浸渗和层压在手套主体1的手掌区域,但是也可以在手套主体1的、手的指甲侧的区域上浸渗和层压多孔质层。通过还在手的指甲侧的区域形成多孔质层,可以提高防滑手套的强度。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和比较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准备用DMF把聚氨酯(DIC株式会社的聚氨酯“MP-182”)稀释成树脂固体成分为12质量%的溶液。仅把套在浸渍用手模型上的、由13G手套编织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的“N-SFG”)编织尼龙丝线(280d(311dtex))而成的编织手套(厚度0.7mm)的手掌侧浸渍在上述溶液中,而后拉出来。接着通过在水温25℃的水槽中2小时使DMF和水置换来形成多孔质聚氨酯。从水槽拉出浸渍用手模型后,从浸渍用手模型除下手套,将所述手套略微脱水后套在扁平模具上,将加热到140℃的凹凸板以1kgf/cm2按压在手掌侧3秒钟,将手套的手掌侧的外表面冲压加工成凹凸花样。在这里,为了在手套的手掌侧的外表面形成凸部占有率25%的凹凸,作为按压使用的凹凸板,采用了凹部占有率25%、凹部深度0.5mm、正六边形状的凹部的直径(连接正六边形的相对的顶点的对角线的长度)2.6mm的凹凸板。随后,将手套放入100℃的烤箱干燥40分钟,得到手掌侧层压了具有凹凸形状的多孔质聚氨酯的防滑手套。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按压产生的凹凸差h,有时会小于按压板的凹部深度。这是因为,被按压的部分上作用了返回原厚度的力。实施例1的手套中凹凸差h为0.45mm。
冲压加工时,多孔质层中如果包含水分,则按压的成形性会提高,所以如上所述,优选将聚氨酯多孔质化后的手套不进行干燥而仅仅略微脱水,就进行下一冲压加工的工序。
需要说明的是,层压有即将进行冲压加工前的多孔质层的部分的手套的平均厚度(从防滑手套的最内表面至多孔质层的外表面的平均距离),为0.85mm。此外,冲压加工中采用的凹凸板,在冲压加工时,以使防滑手套的多孔质层的凹部的厚度(t2)成为0.4mm的方式用凹凸板按压手套。
(实施例2~实施例11)
冲压加工时,采用凹部占有率、凹部深度或凹部的直径和实施例1不同的凹凸板,准备了如表2所示变更了实施例1的防滑手套的凸部占有率、凹凸差或凸部的直径手套作为实施例2~实施例7、实施例9~实施例11的防滑手套。此外,作为浸渍编织手套的溶液,采用将聚氨酯以DMF稀释到树脂固体成分10质量%而得到的溶液,准备了实施例8的防滑手套。
(比较例1~比较例3)
此外,将实施例1的防滑手套变更为表2所示的不具备凹凸形状的结构,作为比较例1~比较例3的防滑手套加以准备。比较例1的防滑手套采用按压面为平面形状的按压板,比较例2和比较例3的防滑手套,未进行冲压加工。
(比较例4)
把以NBR乳胶为主成分的、表1所示的热塑性树脂的混合物1用水稀释到总固体成分38质量%,用家庭用自动手动混合器搅拌并使其发泡,并调整为气泡含量100体积%。通过比重测定确认了气泡含量。需要说明的是,在表1中混合物1的各成分,是将NBR乳胶中的NBR橡胶部分作为100质量份加以计算的。接着,把和实施例1相同的尼龙制编织手套套在浸渍用手模型上,浸渍在作为凝固液的、10质量%的硝酸钙甲醇溶液中后,仅把手掌侧浸渍在上述发泡的混合物中,在75℃10分钟的热处理后从浸渍用手模型除下手套。为除去多余的界面活性剂,将所述手套洗净,略微脱水后,将所述手套套在扁平模具上,用加热到140℃的凹凸板以1kgf/cm2在手掌侧按压3秒钟,将手套的手掌侧的外表面冲压加工为凹凸花样。在这里,按压时采用了和实施例4相同的凹凸板(凹部占有率75%,凹部深度0.5mm,正六边形状的凹部的直径2.6mm)。随后,把手套放入100℃的烤箱干燥40分钟,得到手掌侧层压了具有凹凸形状的NBR的发泡层的防滑手套。将所述防滑手套作为比较例4的防滑手套。
表1
*1日本ZEON株式会社的“Lx-550”
(柔软性试验)
对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成的各手套的柔软性进行了功能评价。具体而言,让10名受试者戴用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成的各手套,根据下述的评价基准对柔软性进行5级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柔软性的评价基准)
A:具有柔软性,手掌区域的弯曲极好
B:具有柔软性,手掌区域的弯曲良好
C:具有柔软性,手掌区域的弯曲较好
D:不具备柔软性,手掌区域的弯曲没有问题
E:不具备柔软性,手掌区域的弯曲困难
(透湿性试验)
使用从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成的各手套的手掌区域中央采集的试验片,基于JISL1099A-1法分别测定了透湿度。根据下述的评价基准对测定的透湿度进行4级评价。其结果如表2所示。
(透湿性的评价基准)
A:透湿度在8000g/m2·24h以上
B:透湿度在7000g/m2·24h以上8000g/m2·24h以下
C:透湿度在6000g/m2·24h以上7000g/m2·24h以下
D:透湿度不足6000g/m2·24h
(指部磨损强度试验)
在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制成的各手套的指部磨损强度试验,由学振式磨损坚牢度试验机(株式会社大荣科学精器制作所的学振型摩擦试验机“RT-200”)实施。把从拇指、食指、中指的树脂层压部切取的、大小是能贴附在研磨面(2cm×2cm)的试验片(2cm×5cm)贴附在摩擦件(重量500g)上,将耐水砂纸(三共理科学株式会社的“DCCS-1500”)贴附在不锈钢台上,以使试验片和耐水纸接触的方式放下摩擦件。而后,通过使不锈钢台前后运动而使试验片上产生磨损。将不锈钢台的1次往返计数为1次,测定了计数50次时的树脂的磨损质量。针对各手套,测定从拇指、食指、中指采集的每个试验片,并将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所述手套的测定值。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试验片不包含指甲区域。根据下述的评价基准,对测定的磨损质量进行4级评价。其结果如表2所示。
(指部磨损强度的评价基准)
A:磨损质量不足2.0mg
B:磨损质量2.0mg以上3.5mg以下
C:磨损质量3.5mg以上5.0mg以下
D:磨损质量在5.0mg以上
(手指分叉磨损强度试验)
基于欧州标准EN388,对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成的各手套实施了手指分叉磨损强度试验。试验机采用了JamesH.Heal&Co.Ltd.的“Nu-Martindale”。把从各手套的手指分叉部切取的、大小是覆盖φ12mm的接触面的试验片安装在专用固定夹具(重量433g)上,与设置在试验机上的耐水砂纸(三共理科学株式会社的“DCCS-800”)对研而使其磨损,测定直至试验片贯穿的次数。根据下述的评价基准,对测定的次数进行4级评价。在所述试验中,对各试样进行了最大1000次的上述摩擦试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在表2中表示为“1000<”的示例,表示磨损次数1000次后试验片仍未贯穿。
(手指分叉磨损强度的评价基准)
A:摩擦次数1000次以上
B:摩擦次数600次以上999次以下
C:摩擦次数400次以上599次以下
D:摩擦次数399次以下
表2
需要说明的是,在表2中“凸部的直径”表示俯视下连接凸部的正六边形的相对的顶点的对角线的长度,“凹凸之比”表示凹部4的平均厚度相对于凸部的平均厚度之比(t2/t1)。
由表2的结果可知,实施例1~实施例11的手套,柔软性、透湿性、指部磨损强度和手指分叉磨损强度良好,通过在手掌区域浸渗和层压由以聚氨酯为主成分的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多孔质层,利用冲压加工在多孔质层的外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由此得到了透湿性和柔软性良好并且耐久性优异的防滑手套。特别是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手套,通过加大凸部占有率,得到非常良好的透湿性。
在同样按压手掌区域整体的比较例1的手套中,柔软性和透湿性较差。其原因可以考虑为,多孔质层的网槽(cell)通过按压而消失。对整个聚氨酯层不设置凹凸地进行冲压加工时,由于聚氨酯层的树脂密度均匀变高,尽管耐磨损性容易提高,但是透湿性会变差。
此外,不实施冲压加工的比较例2的手套,在透湿性、指部磨损强度和手指分叉磨损强度方面优异,但是柔软性差。这是因为,聚氨酯多孔质层的外表面是没有凹凸的形状,从而难以弯曲。
在表2中,关于凹凸差,比较了实施例4、实施例6和实施例7时可知,凹凸差程度较大的一方,柔软性和透湿性提高。
在表2中,关于DMF溶液中的聚氨酯的固体成分浓度,比较实施例4和实施例8时可知,在固体成分量变少的情况下,尽管柔软性和透湿性维持优异的特性,但指部磨损强度和手指分叉磨损强度却降低。这是因为,由于多孔质层中的聚氨酯的密度降低而强度降低。
此外,比较DMF溶液中的聚氨酯的固体成分浓度相等的、实施例8和比较例3时,实施例8与比较例3相比手指分叉磨损强度更好。这是因为,尽管实施例8的手套的手指分叉区域未被按压,但由于受到按压时加热的凹凸板的热量而被加热,手指分叉磨损强度得到提高。
在表2中,关于凸部的直径,比较了实施例4、实施例9、实施例10和实施例11可知,根据凸部的直径的不同,透湿性、指部磨损强度和手指分叉磨损强度方面尽管看不出差别,但是随着凸部的直径的增大,柔软性降低。这是因为,随着凸部的直径的变大,成为弯曲时的起点的、沟槽状的凹部变少。
此外,通过表2的结果可知,相比层压有NBR发泡层的比较例4的手套,实施例1~实施例5的手套透湿性良好并且耐久性优异。
示出比较例4的形成有NBR发泡层的防滑手套的手掌侧的截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100倍)如图6A所示。此外,示出实施例4的防滑手套的凸部的截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100倍)如图6B所示,示出实施例4的防滑手套的凹部的截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100倍)如图6C所示。
如图6A所示,比较例4的层压有NBR的发泡层的手套中,气泡(网槽)的孔径大,网槽壁(网槽的间隔)厚。这是因为,通过用手动混合器进行搅拌使NBR机械性发泡,各网槽独立形成。此外,NBR并未浸渗至手套主体(基布)的内表面侧。
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在实施例4的手套的凸部中,网槽的孔径有大有小,表面侧多见微细网槽。此外,网槽整体扩展至手套主体(基布)的内表面侧,与图6A相比网槽壁更薄。这样,与比较例4的手套相比,实施例1~实施例11的手套可以体现更高透湿性。
此外,如图6C所示,实施例4的手套的凹部不具备孔径大的网槽,与图6B所示的凸部的情况相比,网槽壁厚。因此,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由于冲压加工时的按压而网槽消失。因此,凹部中的透湿性比凸部中的透湿性更低,所以多孔质层中凸部的区域的比例(面积比),严重影响防滑手套的透湿性。
图7的图表表示了凸部占有率和透湿度的关系。图7中示出只有冲压加工时使用的压板的凹部占有率不同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测定结果。具体而言,示出了实施例1~实施例5、比较例1和比较例2中的透湿度。
由图7可知,随着凸部占有率的增加,透湿度提高。在将凸部占有率设为80%左右时,可以得到具有和未经冲压加工的比较例2的手套同程度的、非常高的透湿度的防滑手套。此外,凸部占有率为50%时,可以得到不输于比较例2的手套的、具有高透湿度的防滑手套。此外,凸部占有率如果在30%以上,可以体现6000g/m2·24h以上的高透湿度,能成为具有足够的透湿度的防滑手套。
(蜂窝图案的形成角度的探讨)
接着,在实施例4中,改变用冲压加工时采用的凹凸板按压蒙套在扁平模具上的编织手套的角度,制作连接在手套的外表面形成蜂窝状的凸部的正六边形的相对两个顶点的直线(蜂窝图案方向11)、与连接手套主体的底摆部中心和中指中心的直线(中指方向10)所成的角度不同的防滑手套,并通过弯曲试验确认了各防滑手套的柔软性。
如图5A、图5B和图5C所示,制作将蜂窝图案方向11与中指方向10所成的角度(蜂窝图案角度)θ设为0°、30°和45°的防滑手套,对各手套的指部的柔软性实施了功能评价。需要说明的是,以中指方向10的向中指前端的朝向作为基准,向拇指侧(图5A中朝向右侧,箭头A所示的一侧)的倾斜为正。需要说明的是,评价方法和柔软性试验相同。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蜂巢图案的角度θ 30° 45°
柔软性的评价结果 A C D
由表3可知,蜂窝图案角度θ为0°时,即蜂窝图案方向11和中指方向10平行时柔软性良好,所述蜂窝图案角度θ超过30°时柔软性降低。蜂窝图案方向11只要在30°以下的范围,防滑手套的手指部分就能得到足够的柔软性。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透湿性和柔软性良好的本发明的防滑手套,适于应用在例如工厂等中作业者戴用、运输作业时作业者戴用,驾驶时司机戴用等各种目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手套主体
2多孔质层
3、13凸部
4、14凹部
5指甲区域
6手指分叉区域
7凸部的俯视区域
8凹部的俯视区域
10中指方向
11蜂窝图案方向
12手套主体的纤维束(丝线)

Claims (8)

1.一种防滑手套,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戴用者的手进行覆盖的纤维制手套主体、
以及浸渗和层压在所述手套主体的外表面侧的至少手掌区域的多孔质层,
所述多孔质层由以聚氨酯为主成分的树脂组合物构成,手掌区域的外表面利用冲压加工形成有凹凸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滑手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孔质层外表面的凹凸形状中凸部占有率在30%以上8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滑手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凸形状的凹部的平均厚度相对于凸部的平均厚度之比在30%以上75%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防滑手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掌区域中多孔质层的平均透湿度在6000g/m2·24h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滑手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孔质层是通过将所述手套主体浸渍在包含聚氨酯和有机溶剂的溶液中后,使有机溶剂与水置换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滑手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凸形状中凸部的俯视形状为大体六边形,多个凸部以蜂窝状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滑手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俯视形状为正六边形,连接所述正六边形的相对的两个顶点的直线、与连接所述手套主体的底摆部中心和中指中心的直线所成的最小角度,在0度以上30度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滑手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套主体的指甲区域和手指分叉区域上形成有所述多孔质层,在所述指甲区域和手指分叉区域中多孔质层的外表面不具备凹凸形状。
CN201480045065.6A 2013-08-12 2014-07-03 防滑手套 Active CN1054730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7796 2013-08-12
JP2013167796 2013-08-12
PCT/JP2014/067845 WO2015022819A1 (ja) 2013-08-12 2014-07-03 滑止手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73016A true CN105473016A (zh) 2016-04-06
CN105473016B CN105473016B (zh) 2018-06-12

Family

ID=52468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5065.6A Active CN105473016B (zh) 2013-08-12 2014-07-03 防滑手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05408B2 (zh)
CN (1) CN105473016B (zh)
WO (1) WO2015022819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08764A (zh) * 2018-04-24 2018-07-24 重庆大学 一种用于人工磨样的手套和该手套的制作方法
CN108749168A (zh) * 2018-06-08 2018-11-06 东莞市良展有机硅科技有限公司 高湿摩擦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73820A (zh) * 2018-08-14 2018-11-09 北京大医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安全开启指套
CN110613195A (zh) * 2018-06-18 2019-12-27 尚和手套株式会社 手套
CN111358093A (zh) * 2020-03-04 2020-07-03 无锡中博天际核生化应急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废弃物处理防护手套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56132A (ja) * 2018-10-03 2020-04-09 勝星産業株式会社 手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64924B1 (ja) * 2018-12-05 2019-08-21 ショーワグローブ株式会社 手袋
JP2021177020A (ja) * 2020-05-06 2021-11-11 トップ・グローブ・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スンディリアン・ブルハド 薄膜物品のエンボスメント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58406A (ja) * 1992-11-24 1994-06-07 Asahi Chem Ind Co Ltd 作業用手袋
US20060130212A1 (en) * 2004-12-17 2006-06-22 Showa Co. Work glove
CN101098637A (zh) * 2005-01-12 2008-01-02 安塞尔保健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按几何学限定的表面以改善抓握性的胶乳手套和制品及其在线加工方法
JP2008214794A (ja) * 2007-03-01 2008-09-18 Toray Coatex Co Ltd 立体形状を有する手袋インサ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00050319A1 (en) * 2006-09-04 2010-03-04 Showa Glove Co. Glove
US8261372B2 (en) * 2007-11-09 2012-09-11 Under Armour, Inc. Golf glove
US20130305430A1 (en) * 2011-11-10 2013-11-21 Katsuhito TOMONO Glov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3594B2 (ja) * 2009-08-19 2015-09-02 ショーワグローブ株式会社 手袋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58406A (ja) * 1992-11-24 1994-06-07 Asahi Chem Ind Co Ltd 作業用手袋
US20060130212A1 (en) * 2004-12-17 2006-06-22 Showa Co. Work glove
CN101098637A (zh) * 2005-01-12 2008-01-02 安塞尔保健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按几何学限定的表面以改善抓握性的胶乳手套和制品及其在线加工方法
US20100050319A1 (en) * 2006-09-04 2010-03-04 Showa Glove Co. Glove
JP2008214794A (ja) * 2007-03-01 2008-09-18 Toray Coatex Co Ltd 立体形状を有する手袋インサ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261372B2 (en) * 2007-11-09 2012-09-11 Under Armour, Inc. Golf glove
US20130305430A1 (en) * 2011-11-10 2013-11-21 Katsuhito TOMONO Glov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08764A (zh) * 2018-04-24 2018-07-24 重庆大学 一种用于人工磨样的手套和该手套的制作方法
CN108749168A (zh) * 2018-06-08 2018-11-06 东莞市良展有机硅科技有限公司 高湿摩擦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49168B (zh) * 2018-06-08 2020-08-18 广东省良展有机硅科技有限公司 高湿摩擦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13195A (zh) * 2018-06-18 2019-12-27 尚和手套株式会社 手套
CN108773820A (zh) * 2018-08-14 2018-11-09 北京大医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安全开启指套
CN108773820B (zh) * 2018-08-14 2019-06-04 北京大医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安全开启指套
CN111358093A (zh) * 2020-03-04 2020-07-03 无锡中博天际核生化应急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废弃物处理防护手套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022819A1 (ja) 2017-03-02
WO2015022819A1 (ja) 2015-02-19
CN105473016B (zh) 2018-06-12
JP6305408B2 (ja) 2018-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73016A (zh) 防滑手套
JP7457378B2 (ja) サポート型手袋および該サポート型手袋の製造方法
US20160192721A1 (en) Glove
RU2438535C2 (ru) Устойчивая к разрезам перчатка (варианты)
US8302215B2 (en) Glov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2612566A1 (en) Glove
DK170627B1 (da) Laminat til brug ved fremstilling af en beklædningsgenstand til arbejdsbrug, især en arbejdshandske og fremgangsmåde til fremstilling af laminatet
US20140041096A1 (en) Non-slip finished glov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2715209U (zh) 高尔夫用手套
US7467421B2 (en) Glov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WO2008029703A1 (ja) 手袋
CN105848507B (zh) 防滑手套
EP2614733B1 (en) Glove
KR100849935B1 (ko) 천공된 폴리우레탄 코팅이 적층된 메쉬 원단을 포함하는카시트 커버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144794B2 (ja) 手袋用基体および手袋
JP3164008U (ja) 作業用手袋
CN101389250A (zh) 轻薄型弹性聚合涂层手套和相关方法
CN114207211A (zh) 薄型高耐切割无缝手套
WO2016189936A1 (ja) 手袋用基体および手袋
JPWO2013080932A1 (ja) 作業用手袋
US20070248787A1 (en) Artificial leather
JP2008248439A (ja) 作業用手袋とその製造方法
CN203828108U (zh) 一种防水外套
JP3143898U (ja) 強靭で通気性のよい作業用手袋
JP2008081924A (ja) 手袋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