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59734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59734B
CN105459734B CN201510573852.4A CN201510573852A CN105459734B CN 105459734 B CN105459734 B CN 105459734B CN 201510573852 A CN201510573852 A CN 201510573852A CN 105459734 B CN105459734 B CN 1054597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wn
tap drain
tire
traverse furrow
fur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738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59734A (zh
Inventor
西胁隆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59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97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597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97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泥地性能,并且提高耐掉块性能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部(2)形成有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为锯齿状的一对主沟(3)以及将主沟(3)之间连接起来从而划分多个胎冠花纹块(8C)的多个胎冠横沟(9),各胎冠花纹块(8C)具有踏面(8S)的一部分以与邻接的一方的胎冠横沟(9)相连的方式向轮胎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胎冠凹部(10),胎冠凹部(10)形成为远离两侧的主沟(3)。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能够减少胎冠花纹块(8C)的局部刚性之差,进而能够提高耐掉块性能。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兼顾泥地性能与耐掉块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越野用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部具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并呈锯齿状延伸的多条主沟以及通过将主沟之间连接起来从而划分多个胎冠花纹块的多条胎冠横沟。胎冠花纹块具有踏面的一部分向轮胎径向内侧凹陷的胎冠凹部。这样的轮胎在泥泞路行驶时,利用胎冠凹部将泥压固并将其剪断,从而产生较大的抓地力(以下,有时将泥泞路上的行驶性能称为“泥地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78415号公报
通常,越野用轮胎的主沟的沟深以及沟宽较大,因此胎冠花纹块的面向主沟的部分的刚性较小。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的轮胎中,胎冠凹部形成在与主沟相连的位置。由此,胎冠花纹块的面向主沟的胎冠凹部附近的刚性显著下降,进而,存在胎冠花纹块的面向主沟的部分与远离主沟的部分的刚性的差扩大的倾向。在刚性相对较小的部分存在如下问题,即:在行驶时应力集中,从而在胎冠花纹块的面向主沟的胎冠凹部附近容易产生掉块等花纹块缺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泥地性能,并且提高耐掉块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为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形成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为锯齿状的一对主沟;以及将上述主沟之间连接起来从而划分多个胎冠花纹块的多条胎冠横沟,上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各胎冠花纹块具有胎冠凹部,该胎冠凹部以与邻接的一方的上述胎冠横沟相连的方式使踏面的一部分向轮胎径向内侧凹陷,上述胎冠凹部形成为远离两侧的上述主沟。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为:上述胎冠凹部的深度比上述胎冠横沟的沟深小。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为:上述各主沟包括第一主沟与第二主沟,上述第一主沟以及上述第二主沟分别包括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部、向与上述第一倾斜部相反的一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部、以及向轮胎轴向内侧凸出的内侧顶部,上述胎冠横沟包括第一胎冠横沟与第二胎冠横沟,上述第一胎冠横沟将上述第一主沟的上述各内侧顶部与上述第二主沟的上述第一倾斜部连接起来,上述第二胎冠横沟将上述第二主沟的上述各内侧顶部与上述第一主沟的上述第二倾斜部连接起来。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为:上述第一倾斜部以及上述第二倾斜部相对于轮胎周向以30~40度的角度倾斜。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为:上述胎冠横沟的沟宽处于上述主沟的沟宽的35%~75%的范围。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为:上述胎冠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以30~40度的角度倾斜。
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优选为:在上述胎面部设置有从上述主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多个胎肩横沟,上述各胎肩横沟包括第一横沟部与第二横沟部,其中,上述第一横沟部与上述主沟连接,上述第二横沟部与上述第一横沟部的轮胎轴向外侧连接并且具有比上述第一横沟部大的沟宽以及沟深,上述第一横沟部的一方沟壁与上述第二横沟部的一方沟壁顺滑地连续。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形成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为锯齿状的一对主沟以及将主沟之间连接起来从而划分多个胎冠花纹块的多个胎冠横沟。这样的充气轮胎在剪断压固在主沟以及胎冠横沟内的泥时会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因此能够发挥优越的泥地性能。
各胎冠花纹块具有踏面的一部分以与邻接的一方的上述胎冠横沟相连的方式向轮胎径向内侧凹陷的胎冠凹部。这样的胎冠凹部在剪断压固在凹部内的泥时会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因此有助于提高泥地性能。
胎冠凹部形成为远离两侧的主沟。这样的胎冠凹部由于设置为远离胎冠花纹块的主沟,因此能够防止胎冠凹部所引起的局部刚性下降。因此,在本发明的胎冠花纹块中,刚性被远离主沟的胎冠凹部缓和的部分与面向主沟的刚性较小的部分之间的刚性的差较小。因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胎冠花纹块能够减少局部刚性小的部分,进而能够提高此处的耐掉块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轮胎赤道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的右侧的胎肩陆地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符号说明
2…胎面部;3…主沟;8C…胎冠花纹块;8S…踏面;9…胎冠横沟;10…胎冠凹部;C…轮胎赤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存在仅记载为“轮胎”的情况。)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能够优选用作SUV等四轮驱动车的轮胎。
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2设置有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延伸的主沟3。主沟3例如包括在轮胎赤道C的一侧(图示右侧)延伸的第一主沟3a以及在轮胎赤道C的另一侧(图示左侧)延伸的第二主沟3b。
第一主沟3a以及第二主沟3b分别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为锯齿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主沟3a以及第二主沟3b具有相等的锯齿间距,并配置为使锯齿的相位相互对齐。
第一主沟3a以及第二主沟3b分别沿轮胎周向交替地具有第一倾斜部4与第二倾斜部5。第一倾斜部4相对于轮胎周向朝一侧倾斜。第二倾斜部5朝与第一倾斜部4相反的一侧倾斜。
第一主沟3a以及第二主沟3b分别在沿轮胎周向邻接的第一倾斜部4与第二倾斜部5之间具有锯齿顶部6。锯齿顶部6包括向轮胎轴向外侧凸出的外侧锯齿顶部6a和向轮胎轴向内侧凸出的内侧锯齿顶部6b。
这样的第一主沟3a以及第二主沟3b分别利用第一倾斜部4以及第二倾斜部5剪断在沟内压固的泥。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中,即便在泥泞路面也能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从而能够发挥优越的泥地性能。另外,锯齿状的第一主沟3a以及第二主沟3b在干燥路面的行驶过程中,难以产生气柱共鸣声,因此有助于减少通过噪声。从这些观点出发,第一倾斜部4以及第二倾斜部5优选分别相对于轮胎周向例如以25~35度的角度α倾斜。另外,第一倾斜部4以及第二倾斜部5优选分别呈直线状延伸。
第一主沟3a以及第二主沟3b优选分别的锯齿振幅W1例如处于胎面端Te之间的距离亦即胎面宽度TW的20%~30%的范围。在锯齿振幅W1不足胎面宽度TW的20%的情况下,在泥泞路行驶时,则有可能不会由第一倾斜部4以及第二倾斜部5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相反,在锯齿振幅W1比胎面宽度TW的30%大的情况下,则有可能难以在第一主沟3a以及第二主沟3b的沟内将泥压固。在上述任一情况下,均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发挥泥地性能。
在本说明书中,上述“胎面端”是指对正规状态的轮胎加载正规负载且以0°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胎面部2的接地面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位置。
上述“正规状态”是指将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省略图示)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在未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是正规状态下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负载”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负载,例如,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
图2示出了图1的A-A剖视图。如图2所示,从与锯齿振幅W1相同的观点出发,第一主沟3a的最大沟宽W2例如优选处于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5%~10%的范围。从相同的观点出发,优选第一主沟3a以及第二主沟3b的沟深D1例如为10~20mm的范围。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主沟3b的最大沟宽以及沟深优选与第一主沟3a的最大沟宽W2以及沟深D1相同程度。
图3示出了图1的轮胎赤道C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或者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主沟3a与第二主沟3b之间划分有胎冠陆地部8。
通过使第一主沟3a与第二主沟3b的锯齿相位相互对齐,本实施方式的胎冠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恒定,并且沿轮胎周向呈锯齿状延伸。在胎冠陆地部8设置有多条胎冠横沟9。由此,在胎冠陆地部8划分出多个胎冠花纹块8C。
胎冠横沟9将第一主沟3a与第二主沟3b之间连接起来。本实施方式的胎冠横沟9包括沿轮胎周向交替配置的第一胎冠横沟9a与第二胎冠横沟9b。
第一胎冠横沟9a朝与第一主沟3a的第二倾斜部5相同的方向倾斜。第二胎冠横沟9b朝与第二主沟3b的第一倾斜部4相同的方向倾斜,即,朝与第一胎冠横沟9a相反的一侧倾斜。第一胎冠横沟9a以及第二胎冠横沟9b优选分别呈直线状延伸。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胎冠横沟9a将第一主沟3a的内侧锯齿顶部6b与第二主沟3b的第一倾斜部4之间连接起来。优选第一胎冠横沟9a例如连接于第二主沟3b的第一倾斜部4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胎冠横沟9b将第二主沟3b的内侧锯齿顶部6b与第一主沟3a的第二倾斜部5之间连接起来。优选第二胎冠横沟9b例如连接于第一主沟3a的第二倾斜部5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
第一胎冠横沟9a以及第二胎冠横沟9b在泥泞路面剪断在沟内压固的泥,从而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进而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泥地性能。从上述的观点出发,第一胎冠横沟9a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例如以30~40度的角度β倾斜。从相同的观点出发,第二胎冠横沟9b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例如以与第一胎冠横沟9a相同程度的角度倾斜。
如图2或者图3所示,为了维持较高的泥地性能,第一胎冠横沟9a的沟宽W3例如优选处于第一主沟3a的沟宽W2的35%~75%的范围。相同地,第一胎冠横沟9a的沟深D2例如优选处于第一主沟3a以及第二主沟3b的沟深D1的70%~90%的范围。从相同的观点出发,第二胎冠横沟9b的沟宽以及沟深优选与第一胎冠横沟9a的沟宽W3以及沟深D2相同程度。
如图3所示,胎冠花纹块8C为了使其边缘向各个方向作用而提高对于路面的摩擦力,优选其踏面呈多边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被第一主沟3a、第二主沟3b、第一胎冠横沟9a以及第二胎冠横沟9b划分成大致五边形形状。
为了维持较高的泥地性能,并且确保与路面的摩擦力,本实施方式的胎冠花纹块8C优选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W4例如处于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20%~50%的范围。另外,为了维持泥地性能以及耐掉块性能,胎冠花纹块8C优选轮胎周向的最大长度L1例如处于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W4的50%~200%的范围。
在胎冠花纹块8C设置有胎冠凹部10。胎冠凹部10是踏面8S的一部分向轮胎径向内侧凹陷的凹坑。胎冠凹部10设置为与同胎冠花纹块8C邻接的一方的第一胎冠横沟9a或者第二胎冠横沟9b相连。另外,胎冠凹部10在胎冠花纹块8C内终止。这样的胎冠凹部10在凹部内压固泥并将其剪断时会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从而有助于更进一步提高泥地性能。
胎冠凹部10形成为远离第一主沟3a以及第二主沟3b。这样的胎冠凹部10由于设置为远离胎冠花纹块8C的第一主沟3a以及第二主沟3b,因此能够防止胎冠凹部10处的局部刚性下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胎冠花纹块8C中,刚性被远离第一主沟3a以及第二主沟3b的胎冠凹部10缓和的部分与面向第一主沟3a以及第二主沟3b的刚性较小的部分的刚性之差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冠花纹块8C能够减少局部刚性较小的部分,进而,能够提高此处的耐掉块性能。
从维持泥地性能,并且提高耐掉块性能的观点出发,胎冠凹部10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W5例如优选处于胎冠花纹块8C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W4的25%~35%的范围。从相同的观点出发,胎冠凹部10的轮胎周向的最大长度L2例如优选处于胎冠花纹块8C的轮胎周向的最大长度L1的20%~30%的范围。
如图2所示,为了不使胎冠花纹块8C的胎冠凹部10附近的刚性过度变小,胎冠凹部10的深度D3优选比第一胎冠横沟9a的沟深D2小。在更优选的方式中,胎冠凹部10的深度D3例如处于第一胎冠横沟9a的50%~70%的范围。
胎冠凹部10在对胎冠花纹块8C俯视观察时,例如形成为近似梯形形状。更具体而言,胎冠凹部10形成为与胎冠横沟9相连的一对沟缘例如朝向胎冠花纹块8C内的终端侧而相互接近。上述的胎冠凹部10在接地时,沿着各沟缘向凹部的靠近终端侧引导泥,从而能够在凹部内更可靠地将泥压固,进而,有助于更进一步提高泥地性能。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本实施方式的各胎冠凹部10优选形成在轮胎赤道C上。在胎冠花纹块8C接地时,在胎冠花纹块8C的轮胎赤道C侧作用有更大的接地压力。因此,将胎冠凹部10形成在轮胎赤道C上,从而能够以更大的接地压力压固凹部内的泥。
通过设置胎冠凹部10,从而胎冠花纹块8C的踏面8S例如形成为近似C字形。在这样的胎冠花纹块8C中,例如,在通过凹部内的泥与接地压力而扩张的胎冠凹部10作用有使凹部收缩的方向的复原力。因此,在使胎冠凹部10收缩时,凹部内的泥例如被挤出至胎冠横沟9。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胎冠花纹块8C能够防止泥堆积在凹部内,从而能够维持优越的泥地性能。
如图3所示,在胎冠花纹块8C优选设置有刀槽13。刀槽13以包围胎冠凹部10的方式呈近似C字形延伸。刀槽13例如是两端在胎冠花纹块8C内终止的闭合刀槽。另外,刀槽13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使多个闭合刀槽排列为近似C字形。这样的刀槽13能够将胎冠花纹块8C的刚性局部抑制为较小,进而,有助于更进一步提高耐掉块性能。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是指宽度为0.5~1.5mm左右的切口,区别于排水用的沟。
另外,在胎冠花纹块8C优选设置有倒角部14。倒角部14优选设置于胎冠花纹块8C的踏面中的面向主沟3的顶部。上述的倒角部14能够抑制以面向主沟3的刚性较小的顶部为起点的花纹块缺损,进而,有助于更进一步提高耐掉块性能。从相同的观点出发,本实施方式的倒角部14例如也可以设置于面向胎冠凹部10的锐角的顶部。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的第一主沟3a与胎面端Te之间、以及第二主沟3b与胎面端Te之间划分有胎肩陆地部15。
在本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15设置有将第一主沟3a与胎面端Te之间或者第二主沟3b与胎面端Te之间连接起来的多个胎肩横沟16。由此在胎肩陆地部15划分出多个胎肩花纹块15S。
图4示出了图1的右侧的胎肩陆地部15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所示,各胎肩横沟16例如包括与第一主沟3a相连的第一横沟部16a以及与第一横沟部16a的轮胎轴向外侧相连的第二横沟部16b。
第一横沟部16a例如与第一主沟3a的第一倾斜部4连接,向与第二倾斜部5相同的方向倾斜并朝轮胎轴向外侧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横沟部16a以与第一倾斜部4形成T字形的三岔路方式连接。
通常,在主沟3的第一倾斜部4与第二倾斜部5交叉的锯齿顶部6的位置,在其中流动的空气的方向发生变化。因此,若在锯齿顶部6例如连接有第一横沟部16a,则空气容易从主沟3流入胎肩横沟16,从而产生通过噪声增大的不良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的胎肩横沟16以在上述的第一倾斜部4形成T字形的三岔路的方式连接。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在干燥路面的行驶过程中,抑制空气从主沟3流入胎肩横沟16,因此能够降低通过噪声而不减少主沟3及胎肩横沟16的沟容积。
第一横沟部16a例如向与主沟3的第二倾斜部5相同的方向倾斜。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横沟部16a沿着第二倾斜部5呈直线状延伸。这样的第一横沟部16a例如在湿路行驶时,利用第二倾斜部5内的水向第一倾斜部4侧移动时的惯性,将水向胎面端Te侧引导。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第一横沟部16a的沟宽W6例如在4.0~8.0mm的范围,优选在5.0~7.0mm的范围。从相同的观点出发,第一横沟部16a的沟深例如在6.0~9.0mm的范围。
第二横沟部16b例如从第一横沟部16a沿轮胎轴向延伸至胎面端Te。作为优选的方式,第二横沟部16b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角度例如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减小。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横沟部16b具有比第一横沟部16a大的沟宽。第二横沟部16b的胎面端Te处的沟宽W7例如优选处于第一横沟部16a的沟宽W6的3.5~6.0倍的范围。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横沟部16b具有比第一横沟部16a大的沟深。第二横沟部16b的沟深例如优选处于第一横沟部16a的沟深的1.25~1.65倍的范围内。
对于这样的第一横沟部16a以及第二横沟部16b,从主沟3流入第二横沟部16b侧的空气的量被第一横沟部16a节流,从而能够缩小泵送音。
第二横沟部16b的轮胎周向的一侧(在图4中为下侧)的沟壁与第一横沟部16a的一侧的沟壁顺滑地连续。由此,从主沟3流入的空气不会在胎肩横沟16内产生湍流,而沿着连续的第一横沟部16a以及第二横沟部16b的沟壁顺滑地向胎面端Te侧排出。因此,能够缓和接地时的胎肩横沟16内的气压的瞬间的增加,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泵送音。
从与胎冠花纹块8C(图1所示)相同的观点出发,胎肩花纹块15S的踏面优选呈多边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被第一主沟3a的锯齿相位与胎肩横沟16划分成大致Y字形。
为了缓和胎肩花纹块15S的刚性,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胎肩花纹块15S例如设置有从第一主沟3a及胎肩横沟16延伸的刀槽17。该刀槽17朝向胎肩花纹块15S的中央延伸并在胎肩花纹块15S内终止。另外,在胎肩花纹块15S优选设置有副沟18。副沟18例如将刀槽17的终端与胎面端Te之间连接起来。上述的副沟18有助于提高向轮胎轴向外侧的排水性。
另外,在胎肩花纹块15S优选设置有倒角部19。倒角部19优选设置于胎肩花纹块15S的踏面中的面向胎肩横沟16的边缘部。这样的倒角部19能够抑制因在加速时或者减速时作用的较大的应力而产生的以边缘部为起点的花纹块缺损,进而,有助于更进一步提高耐掉块性能。从相同的观点出发,本实施方式的倒角部19例如优选也设置于面向第一主沟3a的顶部。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其能够变形成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所示的基本花纹的实施例1~7的轮胎(尺寸:225/95R16C),对上述轮胎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此外,作为比较例,试制了划分出的胎冠花纹块在与主沟相连的位置形成有胎冠凹部的轮胎,并同样地进行了测试。另外,作为实施例8,试制了以图1为基准并且通过使胎冠横沟将各主沟的内侧顶部与外侧顶部连接起来从而划分出踏面呈近似四边形形状的胎冠花纹块的轮胎,并同样地进行了测试。
测试方法如下。
<泥地性能>
将各供试轮胎以内压(前胎:250kPa,后胎:475kPa)安装于测试车辆的全轮,在含有泥泞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后,根据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泥泞路面上的牵引性能。结果是以比较例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泥地性能越优越。
<耐掉块性能>
利用上述测试车辆,使轮胎在碎石道路空转后,通过检查员的目视观察来确认在胎冠花纹块产生的掉块。基于确认的掉块的数量和状态,结果是以比较例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耐掉块性能越优越。
表1
如表1所示,能够确认:各实施例的轮胎能够维持泥地性能,并且能够提高耐掉块性能。

Claims (6)

1.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形成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为锯齿状的一对主沟以及将所述主沟之间连接起来从而划分多个胎冠花纹块的多个胎冠横沟,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各所述胎冠花纹块具有胎冠凹部,该胎冠凹部以与邻接的一方的所述胎冠横沟相连的方式使踏面的一部分向轮胎径向内侧凹陷,
所述胎冠凹部形成为远离两侧的所述主沟,
各所述主沟包括第一主沟与第二主沟,
所述第一主沟以及所述第二主沟均包括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部、向与所述第一倾斜部相反的一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部、以及向轮胎轴向内侧凸出的内侧顶部,
所述胎冠横沟包括第一胎冠横沟与第二胎冠横沟,
所述第一胎冠横沟将所述第一主沟的各所述内侧顶部与所述第二主沟的所述第一倾斜部连接起来,
所述第二胎冠横沟将所述第二主沟的各所述内侧顶部与所述第一主沟的所述第二倾斜部连接起来,
所述第一胎冠横沟朝与所述第一主沟的所述第二倾斜部相同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胎冠横沟朝与所述第二主沟的所述第一倾斜部相同的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冠凹部的深度比所述胎冠横沟的沟深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倾斜部以及所述第二倾斜部相对于轮胎周向以30~40度的角度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冠横沟的沟宽在所述主沟的沟宽的35%~75%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冠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以30~40度的角度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从所述主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多个胎肩横沟,
各所述胎肩横沟包括第一横沟部以及第二横沟部,所述第一横沟部与所述主沟相连,所述第二横沟部与所述第一横沟部的轮胎轴向外侧相连并且具有比所述第一横沟部大的沟宽以及沟深,
所述第一横沟部的一方沟壁与所述第二横沟部的一方沟壁顺滑地连续。
CN201510573852.4A 2014-09-26 2015-09-10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54597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7194 2014-09-26
JP2014197194A JP6039622B2 (ja) 2014-09-26 2014-09-26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59734A CN105459734A (zh) 2016-04-06
CN105459734B true CN105459734B (zh) 2019-06-11

Family

ID=55598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73852.4A Active CN105459734B (zh) 2014-09-26 2015-09-10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39622B2 (zh)
CN (1) CN1054597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1763B1 (ja) * 2017-03-06 2018-07-2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85174B2 (ja) * 2017-04-14 2021-06-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178263B2 (ja) * 2018-12-27 2022-11-25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2248719B (zh) * 2020-10-26 2022-08-16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一种多层仿生结构自行车防爆轮胎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18171A (en) * 1969-07-28 1975-12-17 Michelin & Cie Pneumatic tyres
DE3209167A1 (de) * 1982-03-13 1983-09-15 Continental Gummi-Werke Ag, 3000 Hannover Fahrzeugluftreifen mit profilierter laufflaeche
CN103507573A (zh) * 2012-06-19 2014-01-15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子午线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203496575U (zh) * 2013-10-22 2014-03-26 山东风轮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自卸花纹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14473A (en) * 1975-05-15 1978-06-14 Michelin & Cie Pneumatic tyres
JPS649008A (en) * 1987-07-02 1989-01-12 Bridgestone Corp All-weather type pneumatic tire
KR100604077B1 (ko) * 2003-11-06 2006-07-25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오프로드용 고성능 공기입 타이어의 트레드 패턴구조
US9027611B2 (en) * 2008-09-11 2015-05-12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Multi-purpose tire
JP5161933B2 (ja) * 2010-07-28 2013-03-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用の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5965224B2 (ja) * 2012-06-29 2016-08-0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13952B2 (ja) * 2013-03-15 2016-10-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18171A (en) * 1969-07-28 1975-12-17 Michelin & Cie Pneumatic tyres
DE3209167A1 (de) * 1982-03-13 1983-09-15 Continental Gummi-Werke Ag, 3000 Hannover Fahrzeugluftreifen mit profilierter laufflaeche
CN103507573A (zh) * 2012-06-19 2014-01-15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子午线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203496575U (zh) * 2013-10-22 2014-03-26 山东风轮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自卸花纹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39622B2 (ja) 2016-12-07
JP2016068628A (ja) 2016-05-09
CN105459734A (zh)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47032B (zh) 充气轮胎
JP623197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564159B (zh) 充气轮胎
JP608237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3485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50362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034707B (zh) 充气轮胎
JP421415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82528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459733B (zh) 充气轮胎
KR101772709B1 (ko) 공기 타이어
JP6776620B2 (ja) タイヤ
CN106004258B (zh) 充气轮胎
JP642070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50363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459734B (zh) 充气轮胎
CN105452018A (zh) 充气轮胎
KR20180001439A (ko) 타이어
JP6798347B2 (ja) タイヤ
WO2008075630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8086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8787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3007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818614B (zh) 充气轮胎
KR20180001438A (ko) 타이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