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52582A - 用于悬梁的模架 - Google Patents
用于悬梁的模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52582A CN105452582A CN201480042822.4A CN201480042822A CN105452582A CN 105452582 A CN105452582 A CN 105452582A CN 201480042822 A CN201480042822 A CN 201480042822A CN 105452582 A CN105452582 A CN 1054525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wer plate
- plate
- edge
- mould bases
- hoo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1/00—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 E04G11/36—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for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of plane or curved surfaces end formpanels for floor shutterings
- E04G11/48—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shutterings or frames for floors or roof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3/00—Falsework, forms, or shutterings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buildings, e.g. stairs, steps, cornices, balconies foundations, sills
- E04G13/04—Falsework, forms, or shutterings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buildings, e.g. stairs, steps, cornices, balconies foundations, sills for lintels, beams, or transoms to be encased separately; Special tying or clamping means therefo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1/00—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 E04G11/36—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for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of plane or curved surfaces end formpanels for floor shutterings
- E04G11/48—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shutterings or frames for floors or roofs
- E04G11/486—Dropheads supporting the concrete after removal of the shuttering; Connecting means on bea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rophead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1/00—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 E04G11/36—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for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of plane or curved surfaces end formpanels for floor shutterings
- E04G11/48—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shutterings or frames for floors or roofs
- E04G11/50—Girders, beams, or the like as supporting members for form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7/00—Connecting or other auxiliary members for forms, falsework structures, or shutterings
- E04G17/04—Connecting or fastening means for metallic forming or stiffening elements, e.g. for connecting metallic elements to non-metallic elements
- E04G17/042—Connecting or fastening means for metallic forming or stiffening elements, e.g. for connecting metallic elements to non-metallic elements being tensioned by threaded eleme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5/00—Shores or struts; Chocks
- E04G25/04—Shores or struts; Chocks telescopic
- E04G25/06—Shores or struts; Chocks telescopic with parts held together by positive mea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9/00—Forming or shuttering elements for general use
- E04G9/02—Forming boards or similar elements
- E04G2009/028—Forming boards or similar elements with reinforcing ribs on the undersi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 Floor Finish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突起到楼板下方的悬梁的模架,所述模架包括通过下板互相分开的多个侧板,所述下板可以以可调节高度的方式被固定到侧板。每个下板由两个半板构成,第一半板比第二半板长,其中,每个半板包括连接横向边缘,该连接横向边缘连接到另一个半板的横向边缘,其中,两个半板可通过可拆卸附接装置可拆卸地耦接到彼此,以构成下板,所述可拆卸附接装置被配置用于通过平面接触附接它们的连接横向边缘,其中,所述第一半板的连接横向边缘与其内表面形成钝角,并且所述第二半板的连接横向边缘形成与前述钝角互补的锐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尤其是突起到楼板下方的梁的悬梁的模架。模架包括至少两个矩形侧板和一个下板,这些板中的每个都具有形成梁的相应表面的内表面,与成形表面相反并设置有横向肋及两个纵向边缘和两个横向边缘的外表面。当本发明的模架实体处于操作模架位置时,两个侧板竖直且彼此平行地布置,通过继而水平布置的下板彼此分开,从而使得下板的两个纵向边缘中的每个通过互相固定装置与相应的侧壁的内表面平面接触。
背景技术
在受地震运动影响的国家或地区,通常依靠基于混凝土墙和替代墩柱支撑相应的楼板的悬梁的构造分类学,其中,已知主梁或梁是旋主梁或悬梁,因为它们的边缘大于它们支撑的楼板,并且因为它们突起到楼板下方。
传统上,在悬梁的模架中,通常布置部分地重构悬梁的外部轮廓的一系列木质板,具体地,用于形成梁的下表面的底部板材,被竖直地钉入底部板材以便形成两个侧表面的两个侧板材,以及最后从侧板材的上沿钉入的两个上板材,用于形成填料区域,作为与结构的楼板的其余部分的过渡。
除了用于模架的木质板材之外,侧板材需要被侧向加固,以抵抗将倒入它们和底部板材之间的混凝土的侧向力。木料通常被用作侧向加固材料,其通常斜靠侧板材的外表面并平行于悬梁的纵向方向。为了确保这些木料的位置及其紧固,基于木质框架方块或沿对角线布置的较短木料临时提出的多种方案,木质框架方块和较短木料支靠在梁的底部的模架板材的延伸部分上或在支靠在下楼板上的其他板材或撑木上。一般来说,通过钉子附接用于侧向加固及其紧固的部件,这(加上所使用的多个构件)涉及安装过程中的相当多的时间,并且在其稳定性方面通常具有不确定的结果。此外,应该提及的是,用于侧向加固的多数元件是不可重复使用的,因为它们经常被切割至适合特定梁的模架的尺寸,或仅基于当时在建筑工地可获得的材料。
此外,存在更完美的用于悬梁的模架,其具有用于侧向加固的装置,诸如专利ES8207259中描述的模架,设置有夹具,夹具的核心可从其固定位置下方靠近侧面模架元件。
在另一方面,当建筑工地处的突起悬梁具有相同的剖面,或者它们的厚度和高度是另一个的倍数时,可使用基于与壁模架中所使用的那些类似的金属板和坚固附接装置的模架系统。基于板的悬梁模架的一些例子包括在专利文件CN102116080A、KR20100123232A中。
基于板的模架的优点包括提高被安装在待形成的梁表面周围的一组板的稳定性,以及其安装遵循防错模式的事实。在成本方面,与基于木质板材的模架相比,基于板的模架需要更多材料和租金成本,以便在建筑工地使用,应该记住对板的使用必须从它们被安装时开始付款,直到当倾倒的混凝土已经完全硬化并且可拆下侧板和下板时就地拆装。
期望用于悬梁的模架由模架板组成,所述模架板可组装到彼此并且容易快速地安装和拆装,尤其是容许其部件之间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以便优化它们的使用,从而使得根据混凝土硬化的过程,可拆下某些部件,以便再次用于建筑工地的其他地方,而不必等待拆卸整个模架的常规建立时间段。
发明内容
为了提供以上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突起到楼板下方的悬梁的模架。所述模架包括多个侧板和下板,每个板具有形成所述梁的相应表面的内表面。在操作模架位置,每侧的所述侧板(形成悬梁的两个相反侧面)竖直且彼此平行地布置,通过水平布置的所述下板彼此分开,从而使得所述下板的纵向边缘通过互相固定装置与所述侧板的内表面平面接触。
实质上,所述模架的特征在于,所述下板相对于所述侧板的固定是可进行高度调节的,以便使所述模架适应不同高度的悬梁。此外,每个下板由两个半板构成,第一半板比第二半板长。每个半板包括内成形表面、外表面、两个纵向边缘、端部横向边缘和。连接横向边缘,所述连接横向边缘连接到另一个半板的另一个连接横向边缘,其中,两个半板能够通过可拆卸附接装置可拆卸地耦接到彼此,以构成下板,所述可拆卸附接装置被配置用于通过平面接触附接它们的连接横向边缘。所述第一半板的连接横向边缘与其内表面形成钝角,并且所述第二半板的连接横向边缘形成与前述钝角互补的锐角,就是说,前述角度之和为180°。以下述方式配置所有前述这些,即,两个半板处于耦接位置时,两个半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齐平,分别构成所述下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两个半板的纵向边缘以共面方式布置,构成所述下板的纵向边缘,并且所述第一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和所述第二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构成所述下板的两个横向边缘。
必须理解,纵向边缘是组成板或半板的外周框架的壁,是沿与梁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边缘,并且横向边缘沿垂直方向延伸。为了清楚起见,应该注意到,在下文中,板或半板的内部将被理解成由所述外表面以及所讨论的板或半板的纵向和横向边缘界定的面向外开口空间。优选地,下板和侧板的所有纵向和横向边缘都由垂直于板的内表面并从所述内表面延伸超过板的外表面的相应平坦表面组成。
每个下板由通过它们的横向边缘(被称作连接边缘)之一耦接到彼此的两个半板组成并且所述连接横向边缘被配置为与板的内表面形成锐角和互补钝角的壁的事实使得能够在混凝土已经足够硬化时部分地拆装下板。具体地,当混凝土已经具有一定抗力时,最长的第一半板的钝角配置使得能够从模架的其余部分分开此第一半板(在已经移开侧板之后),仅留下下板的第二半板,以形成悬梁的下表面,直到悬梁的混凝土完全获得梁所设计的抗力。因此,可在浇筑混凝土三天后拆下第一半板,而不会干扰第二半板的位置,并且第一半板可用于建筑工地的其他地方或被送回给模架供应商,由此节省租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每个下板的第二半板设置有容纳装置,以在所述第二半板中可拆卸地耦接螺栓或销钉的端部,所述螺栓或销钉的另一端能够插入支柱或支撑件的上端中,所述容纳装置耦接在所述外表面下方并且被布置为使得它们可围绕与所述第二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横向轴线旋转,所述容纳装置被配置为通过所述螺栓或销钉插入外壳装置中的所述支柱或支撑件能够采取相对于所述第二半板的外表面所成角度在至少锐角至直角的范围内的位置。
这些容纳装置使得(除其他之外)第二半板能够继续形成悬梁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并且在拆下第一半板时被通过所容纳的螺栓或销钉耦接到第二半板的支柱支撑。在操作模架位置,支柱将被布置成与第二半板的外表面形成直角。
相反,在模架过程的任何时刻,第一模架半板都不需要被任何支柱支撑,除了最初的第一半板之外,就是说,位于悬梁从其突起的墩柱后面的第一半板。此最初第一半板设置有容纳装置,以便在其中可拆卸地耦接螺栓或销钉的端部,螺栓或销钉的另一端可插入支柱或支撑件的上端中,所述容纳装置牢固地附接在外表面下方。
以此方式,在操作模架位置,每个下板由支柱支撑,具体是耦接到其第二半板的支柱,除了最初的下板之外,最初的下板由两个支柱支撑,每个半板中一个。建议在用混凝土浇筑悬梁二十四小时之后,应该拆下侧板,并且在三天之后,拆下第一下半板,包括最初的下半板。同时,梁将由耦接到第二半板的支柱支承二十八天,二十八天后拆下第二半板,由此完成梁的剥离。我们可以明白本发明的模架实体防止必须在剥离阶段期间再次支承悬梁,因为支柱不必被拆下并再次放置。反而,耦接到第二半板的支柱不经历任何改变;它们从在模架过程开始时被放置的时刻直到完成剥离都保持处于它们的位置,这简化了整个过程。
第二半板和最初的第一半板的容纳装置(被提供用于可拆卸地耦接螺栓、轴或销钉)包括螺母,螺母的孔根据螺栓或销钉的上端的螺纹而形成有螺纹。因此,可通过螺栓、销钉或轴容易且快速地执行支柱与半板(第一或第二半板)的耦接,所述螺栓、销钉或轴设置有具有螺纹的螺纹端,该螺纹匹配设置在下板中的相应容纳装置中所具有的内螺纹的螺纹,当板处于操作位置时(水平布置并平行于悬梁的下表面)具体可从下方接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每个下板设置有位于相应的横向边缘中的钩挂装置和悬挂装置,通过所述钩挂装置和悬挂装置,在所述模架的非操作安装或拆装位置,当下板的所述钩挂装置适于接纳相邻下板的所述悬挂装置的耦接时,下板能够悬挂,能够相对于与第一下板相邻的另一下板摆动,反之亦然。
优选地,钩挂装置被设置在下板的第二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中,并且悬挂装置被设置在第一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中。
通过钩挂装置和悬挂装置进行的下板耦接便于悬梁的下模架的安装,因为一旦第一下板被放置并被至少一个支柱支撑,就通过下述方式简单地放置随后的下板,即,通过将随后的下板的悬挂装置悬吊在已经放置的下板的端部横向边缘的钩挂装置上。在该位置,第二下板可相对于第一下板摆动,并且可通过升高自由端,用耦接到第二下板的第二半板的支柱(通过具有上述旋转能力的容纳装置耦接)推动自由端充分地旋转所述第二下板,直到两个下板的内表面齐平。然后,调节耦接到第二半板的支柱,从而保持垂直,以便支撑与第一下板相邻放置的第二半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钩挂装置包括沿所述下板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至少两个钩,从形成所述下板的半板之一的端部横向边缘的下沿朝向所述半板的外部突起,并且所述钩挂装置的钩开口向上定向,朝向所述半板的内部。至于悬挂装置,它们包括被布置在所述半板的另一个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的下沿上的两部分截取式圆柱条,并且所述截取式圆柱条与所述端部横向边缘的方向对齐且平行地延伸,被配置为使得所述截取式圆柱条的每个部分包括突起到所述端部横向边缘的下沿下方并朝向所述半板的内部延伸的凸圆柱表面,每个钩的开口适于接纳所述截取式圆柱条的相应部分的支撑件并使得当所述部分支靠在其凸圆柱表面上时所述部分能够围绕所述部分的横向轴线在所述开口内旋转和摆动。此外,两个悬挂通孔各自被布置在圆柱条的相应部分后面,朝向所述端部横向边缘的顶部延伸,所述悬挂孔适于在非操作安装或拆装位置容纳所述钩挂装置的钩的自由端,其中,下板被悬挂,并能够相对于相邻下板摆动,具体是当下板以与相邻下板形成近似直角的方式被悬挂时。
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钩挂装置和所述悬挂装置包括互相保持装置,通过所述互相保持装置,在所述模架的非操作安装或拆装位置,下板能够从被悬挂变成被保持,而不能在操作模架位置相对于相邻下板摆动,两个相邻下板的内表面被布置为当下板的钩挂装置接纳相邻下板的悬挂装置的耦接并且所述悬挂装置采取保持位置时在所述操作模架位置齐平。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钩挂装置的保持装置由具有箭头构造的每个钩的自由端的尖端构成,其中,所述自由端具有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沿与所述箭头相反的方向构造缩窄的所述钩的开口,通过与所述钩从其突起的所述半板的内表面平行的平坦保持表面使所述倾斜表面与所述钩的其余部分连接,所述平坦保持表面与所述钩的所述其余部分形成保持棱。继而,所述悬挂装置的截取式圆柱条的每个部分具有位于所述凸圆柱表面后面的互补平坦保持表面,利用所述互补平坦保持表面形成互补保持棱,所述互补平坦保持表面平行于其上布置有所述悬挂装置的所述半板的内表面,并且所述互补平坦保持表面位于相应的半板的内部中并与其端部横向边缘的下沿分隔开一定距离。以下述方式配置所有前述这些,即,下板的悬挂装置能够采取保持位置,在所述保持位置,所述下板的截取式圆柱条的每个部分通过所述平坦保持表面和所述互补平坦保持表面的直接接触而配合在相邻下板的相应钩的开口中,并且在保持位置,所述互补保持棱被布置为平行于所述保持棱。
可选地,所述悬挂装置包括用于将截取式条的所述部分耦接在相邻下板的钩的相应开口中的导引装置。所述导引装置被布置在所述半板内(在被包括在板或半板的外表面以及纵向和横向边缘之间的空间中),位于其上设置有截取式圆柱条的所述部分的同一横向边缘的上沿上。这些导引装置包括用于截取式圆柱条的每个部分的转角件和止动件,所述转角件设置有垂直于所述半板的外表面布置的倾斜平面,所述倾斜平面将前述端部横向边缘附接到相邻的纵向边缘,利用所述倾斜平面在所述半板中以一定角度形成内部转角。所述止动件被布置在前述端部横向边缘中,截取式圆柱条的所述部分的上方,与所述转角件保持一定间隔,所述间隔的尺寸适于容纳相邻下板的钩的自由端的箭头构造尖端,所述尖端能够沿所述转角件的倾斜平面的长度滑动,直到与所述止动件接触,并且所述截取式圆柱条的所述部分的所述互补平坦保持表面朝向所述导引装置定向。
以此方式,导引装置将帮助操作者安装模架,以将下板一个接一个相邻地布置在正确位置,从而使得新布置的下板相对于已经位于水平(模架)位置的相邻下板摆动。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下板已经位于操作模架位置并且其内表面处于水平位置的情况。钩挂装置的钩的箭头尖端从所述下板突起。操作者持有下板,该下板必须悬挂在已经放置的下板上,从而使得将要放置的下板可相对于之前放置的下板摆动。操作者手中的下板在对应于第一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附近包括由相应的转角件和止动件界定的两个空间。操作者必须能够将已经放置的相邻下板的端部横向边缘的箭头容纳在这些空间中,从而使得它可相对于另一个摆动。导引装置容许操作者正确地放置下板,而不需要查看空间和箭头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下板的所述钩挂装置的每个钩的钩开口适于容纳相邻下板的端部横向边缘和被布置在前述端部横向边缘中的截取式圆柱条的相应部分的厚度。
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二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的高度与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半板中的悬挂装置的截取式圆柱条的所述部分之一在所述端部横向边缘下方突起的距离之和。第一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的高度低于第二半板的高度,因为以此方式两个相邻半板可相对于彼此摆动,具体是一个下板的第一半板相对于另一个下板的第二半板摆动,下板分开由第二半板的钩挂装置的钩的开口标记的最小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所述下板和所述侧板之间的互相固定装置包括分布在所述下板的纵向边缘中的每个中的至少两个通孔和穿过每个侧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至少两组通孔。成组的所述孔沿平行于所述侧板的横向边缘的方向线性分布。一组和另一组之间的间隔等于下板的同一纵向边缘的所述通孔的分开距离。所述互相固定装置还包括多组螺纹杆或迪维达(dywidag)杆以及具有与杆的螺纹相对应的螺纹的翼型螺母,以便进行它们的互相调节,其全部以下述方式布置,即,在所述操作模架位置,下板的每个通孔与所述侧板的孔中的一个重叠,在其一端上设置有翼型螺母的相应杆穿过两个孔,这保持下板的纵向边缘与侧板的内表面或与两个相邻侧板的内表面平面接触,取决于同一下板的一部分在每侧被固定到同一侧板还是被固定到两个相邻侧板。
以此方式,穿过侧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成组分散通孔确保模架可用于一组不同高度的悬梁。可调节下板相对于侧板的相对位置,因此根据突起的悬梁的高度,操作者将使下板的下纵向边缘的通孔与侧板的一系列表面的相应通孔重叠,与上纵向边缘的沿相距一定距离的那些等于突起的悬梁将从楼板突起的高度。之后,它将穿过同一相应杆,该杆将与翼型螺母紧固在一起,从而使得侧板的内表面压靠下板的纵向边缘。应该提及的是,翼型螺母可牢固地附接到杆的端部之一,由此形成单个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对于分布在所述下板的纵向边缘中的每个中的每个通孔,所述互相固定装置还包括牢固地附接到所述纵向边缘的内侧上的螺母,所述螺母的螺纹孔位于所述通孔后面并与所述通孔重叠,并且其螺纹对应于所述杆的螺纹,以便将它们紧固在一起。由于下板设置有牢固地附接到它们的纵向边缘上的螺母,侧板与下板的固定对于操作者来说更加舒适和容易,因为减少了独立构件的数量。
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形成同一个下板的两个半板的每个连接横向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该通孔在所述操作模架位置与相应的半板的连接横向边缘的通孔重叠,所述通孔适于被所述可拆卸附接装置穿过,以便通过表面接触附接处于操作模架位置的所述连接横向边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作为最远离所述下部的纵向边缘的所述侧板的上纵向边缘沿它们的沿设置有诸如木质材料的填料,所述填料通过插入钉子能够直接支撑并附接到所述楼板的水平模架板材,所述悬梁属于所述楼板。
附图说明
附图图示了作为非限制性例子的用于本发明的悬梁实体的模架的优选实施例。在所述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模架实体的立体图,处于由三个支柱支撑的操作模架位置;
图2是图1的模架的分解图;
图3和4分别是仰视和俯视的图1的模架的下板的第一半板的立体图;
图5和6分别是仰视和俯视的图1的模架的下板的第二半板的立体图;
图7是图3的第一半板与图5的第二半板耦接的仰视立体图,其中,销钉已经耦接在第二半板中以便耦接到支柱;
图8是被设置在图6的第二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中的钩挂装置的细节图;
图9是被设置在第二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中的钩挂装置和被设置在属于相邻下板的第一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中的悬挂装置的细节图,处于操作模架位置;
图10是处于操作模架位置的图1的模架的两个相邻下板之间的耦接的仰视立体图,其中,未示出第一下板的两个半板的连接横向边缘中的可拆卸附接装置;
图11是图10的另一立体图,但处于非操作安装位置,其中两个下板之一相对于另一个摆动;
图12是下板如何被可调节地固定到侧板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中内板如何被可调节地固定到侧板的另一仰视立体图;
图14和15是图1的模架的侧板之一的立体图;
图16是下板的变型的仰视立体图,其由与图3-6所描绘的那些不同的两个半板构成;
图17是耦接在图7所示的第二半板中的销钉的视图;以及
图18是由在下板和侧板之间形成互相固定装置的一部分的螺纹杆和翼型螺母组成的组件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用于突起到楼板(未示出)下方的那种类型的悬梁的模架1,模架1被安装和布置在操作模架位置,以备形成待倾倒的混凝土,由此形成悬梁的下表面和两个侧表面(上表面被认为是将附接到地面的楼板上的表面,该楼板在之后被混泥土浇筑或与悬梁一起被浇筑)。
如图1和2所示,其中示出的模架1包括两个下板2和四个侧板3、4,但根据梁的长度,下板2与两个侧板3和4组成的多个组可被添加到模架1,与在此示出的板相邻布置。所有板2、3和4具有光滑的内表面21、31、41,所述内表面将要与混凝土接触以便形成悬梁的相应表面。在操作模架位置(见图1),两个侧板3和4竖直并互相平行地布置,并且通过水平布置的下板2彼此分开。
前侧板3和后侧板4彼此完全相同,因此对其中一个的描述对另一个也有效。图14和15示出矩形形状的侧板4,并且侧板4由具有光滑表面的内成形表面41和与内表面相反的外表面42组成,外表面42设置有具有两个纵向边缘43和44以及两个横向边缘45和46的横向肋(见图15)。下纵向边缘43、上纵向边缘44、前横向边缘45和后横向边缘46由垂直于内表面21并从内表面41延伸超过外表面42的各个表面组成,因此它们构成一种外周框架。横向板4通过它们的横向边缘46和45附接到彼此,横向边缘46和45互相面对地布置并且与下文将描述的钩形件可拆卸地附接。图15详细示出,上纵向边缘44在其内部设置有诸如木质材料的填料12,其容许通过钉子将纵向边缘44附接到悬梁从其突出的楼板的板材或水平模架元件上,所述水平模架元件相对于横向板4被布置在垂直位置并且支靠在横向板4的上沿上。考虑到上纵向边缘44从外表面42的平面突起,填料12可占据纵向边缘44的整个部段,由此可以从下方和上方钉入钉子。
图15示出四个横向肋,其中两个由C形剖面的杆或具有管状矩形剖面的杆构成,设置有一系列等距通孔54。实际上,通孔54穿过肋、侧板4的外表面42和内表面41,如图14所示。通孔54是互相固定装置的一部分,通过所述互相固定装置,侧板3和4在操作模架位置被附接到下板2,具体地,下板2的纵向边缘23、24通过互相固定装置仍与侧板3和4的内表面31、41保持平面接触和压靠。实现此布置的一种方法是图1以及图12和13中示出的方法。对于从楼板突起一定距离(悬梁的高度)的悬梁的模架,一个通孔54与下一个之间的间隔使得能够精确调节下板2相对于侧板3和4应该处于的位置。
对于模架1的下板2,图2示出每个下板2由可耦接到彼此的两个半板201和202组成,第一半板201比第二半板202长。一般来说,设想第二半板的长度应该占下板总长度(第一和第二半板长度之和)的10%至30%之间,优选在15%至25%之间。每个半板201;202包括内成形表面211;212,外表面221;222,两个纵向边缘231、241;232、242,端部横向边缘251;262以及连接横向边缘271;272(见图3至6)。第一半板201和第二半板202可通过它们各自的连接横向边缘271、272耦接到彼此,以构成一个下板2,连接横向边缘271、272被布置为使得它们互相面对,重叠,并通过被配置用于附接所述连接横向边缘271、272的可拆卸附接装置6附接到彼此,如图7详细示出的。
在两个半板201和202的耦接位置,两个半板201和202的内表面211、212和外表面221、222齐平,由此分别构成下板2的内表面21和外表面22;两个半板201和202的纵向边缘231、241、232、242彼此共面布置,构成下板2的纵向边缘23、24;并且第一半板201的端部横向边缘251和第二半板202的端部横向边缘262分别构成下板2的横向边缘25和横向边缘26。
第一半板201的连接横向边缘271与其内表面211形成钝角(见图3和4),并且第二半板202的连接横向边缘272形成与第一半板201的前述钝角互补(见图7和10)的锐角(见图5和6)。因此,当两个半板201和202的纵向边缘231、241、232、242以及端部横向边缘251和262由与半板201和202的内表面211和212垂直的表面限定时,连接横向边缘271、272由倾斜平面限定,如下文将解释的,这使得开始形成操作模架位置的第一半板201可通过与第二半板202断开耦接而被容易地拆下,容许第二半板202在之前已经拆下侧板3和4之后仍处于操作模架位置。如上所述,第一半板201比第二半板202长很多,并且已经证实,一旦混凝土获得了一定抗力,悬梁就可保持处于模架中而不会失去其形状,并且其下表面仅支靠在第二半板202上,第二半板202继而由相应的支柱10支撑。在整个设定时间内不必使用第一半板201会降低成本,因为将不需要支撑第一半板的支柱10。
实际上,已经设想,从用混凝土浇筑悬梁的时刻起,应该在二十四小时之后拆下侧板3和4,并且在三天后拆下下板2的第一半板201,同时梁仍被耦接到第二半板202的支柱10支承。如图1所示,耦接到第二半板202的支柱10之间的距离相当大,因此建筑地点的工作人员可在悬梁的模架1下方不受阻碍地移动和横跨。前述内容的优点是避免再次支承模架结构1,因为支承第二半板202的支柱10的位置保持不变并且在拆下第一半板201时不以任何其他方式操纵支柱10,在用于悬梁的其他模架系统中不是这样的。最后,在二十八天之后,移开支柱10和第二半板,即,直到此时悬梁自身才承受负荷。
为了在倾倒混凝土时支撑半板201和202,半板201和202设置有各自的容纳装置29和20(见图3、5和7),容纳装置29和20中可拆卸地耦接有(必要时)螺栓、轴或销钉11的一端,其另一端插入支柱10的上端中。容纳装置29被牢固地附接在第一半板201的外表面221下方,其将被称作板的内部(被由横向和纵向边缘构成的外周框架包围)。容纳装置20和29包括螺母,它的孔根据螺栓或销钉11的上端的螺纹(诸如图17所示的螺纹)而形成有螺纹。构成模架1的所有第一半板201的容纳装置29将不会接纳销钉11和相应的支柱10的组合体;这将仅发生在最初的第一半板201中,最靠近悬梁的模架1从其延伸出的柱子的第一半板201。仅最初的第一半板201需要由支柱10支撑;其余第一半板201不使用容纳装置20,或者甚至可以完全没有容纳装置20,因为它们不需要支承。在图1和2中,位于左端的支柱10对应于耦接到最初的第一半板201上的支柱10,而另两个支柱10耦接到第二半板202上。
至于第二半板202的耦接到外表面222下方的容纳装置20,它们被布置为使得它们可围绕与端部横向边缘262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横向轴线旋转。图5和7中详细示出了容纳装置20的旋转布置,并且通过将它们耦接到销钉11并将相应的支柱10耦接到所述销钉11,使得当半板201和202耦接到彼此时,销钉11和支柱10都可相对于第二半板202并相对于下板20旋转,旋转范围从锐角至直角,直角位置是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支柱10垂直于内成形表面21,并且在该位置,支柱10从操作模架位置支撑第二半板202,直到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过程的二十八天之后获得其最终抗力而卸下支柱10的时刻。容纳装置20方便地位于下板2的一端中的事实使得在安装模架1时更容易通过紧固和倾斜与下板20耦接的支柱10来处理下板20的位置,如将进一步解释的。
如图3和5所示,形成同一个下板2的两个半板201和202的每个连接横向边缘271、272设置有两个通孔27,在操作模架位置,通孔27与相应的半板202、201的连接横向边缘271、272的通孔27重叠。所述通孔27适于被可拆卸附接装置6穿过,以便通过表面接触附接处于操作模架位置的连接横向边缘271、272。
可拆卸附接装置6由被配置成钩形的构件构成,其中,在与钩尖相反的端部处,它们具有尾部,尾部具有比构件的其余部分薄的弯曲末端,其适于穿过与两个半板201、202的连接横向边缘271;272重叠的通孔27,并且围绕它们的中心轴线和钩尖的轴线有限地旋转。尾部的弯曲末端和钩尖分别设置有支撑表面,它们都意图接触两个连接横向边缘271;272中一个的同一内表面。
在图11中,一旦尾部穿过通孔27,就旋转可拆卸附接装置6,以采取操作附接位置。在将下板2放置在支柱10上以便将模架1安装在操作位置之前,操作者将通过下述方式已经附接了形成下板2的半板201和202,即,使连接横向边缘271和272互相面对且重叠,使尾部的弯曲末端插入通过通孔27,并且旋转钩形构件直到可拆卸附接装置6的两个支撑表面接触并保持压靠两个连接横向边缘271或272中一个的同一内表面(在图10中,所述内表面是连接横向边缘272的表面),由此确保两个半板201和202的附接。一旦混凝土已被倾倒并且已开始变硬,如以上评述的,操作者可拆下第一半板201,仅留下第二半板202,为此,他或她将必须通过拆下可拆卸附接装置6并按相反顺序对之前附接两个半板201和202的可拆卸附接装置6执行操作,来松开所述附接。
在安装模架1时,为了使它采取其操作模架位置,每个下板2(其第一半板201已经附接到其第二半板202)可拆卸地附接到相邻的下板2并且已经位于由支柱10(耦接到第二半板202,除了最初的下板之外,最初的下板由两个支柱10支撑)支撑的水平位置。为了耦接两个下板2,每个下板2设置有钩挂装置70和悬挂装置80,分别位于后横向边缘26和前横向边缘25中,反之亦然。具体地,在图中所示的模架1中,钩挂装置70被设置在第二半板202的端部横向边缘262中(见图3和4),并且悬挂装置80被设置在第一半板201的端部横向边缘251中(见图5和6)。
下板2的钩挂装置70适于耦接相邻下板2的悬挂装置80,如图11和10所示。图11对应于模架1的非操作安装位置,具体对应于下板2的安装和耦接,其中,右下板2悬挂或悬吊在左下板2的钩挂装置70上,并且能够相对于钩挂装置70摆动。从图11的位置开始,如果支柱10耦接到右下板的第二半板202的容纳装置20(如图7所示),则操作者可通过向上推动支柱10摆动右下板,直到其内表面21与左下板2的内表面21齐平。最后,操作者必须在支柱10被布置为垂直于所述内表面21时停止旋转支柱10并使支柱10的底板支靠在地面上或下面的混凝土地面上。接着,通过布置可拆卸附接装置6附接两个相邻下板2的端部横向边缘262和251,由此获得图10所示的位置,其中,下板2必须处于操作模架位置。另一个相邻下板2可以以相同方式悬挂在右下板2的钩挂装置70上,如此这般,如果悬梁的长度有此需要的话,直到完成梁的下表面的全部模架。
图5至11详细示出了钩挂装置70及其与模架1的其余部件的关系。在图示情形中,钩挂装置70由沿下板2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两个钩组成,从端部横向边缘262的下沿突起。每个钩的开口朝上定向(考虑到内表面21面向上并且外表面22面向下)。
如图8详细示出的,钩挂装置70在每个钩的自由端处设置有具有箭头构造的尖端。因此,自由端具有倾斜表面72,倾斜表面72沿与箭头相反的方向构造缩窄的钩开口,即,考虑到具有倾斜表面72的办法,越向下,箭头和端部横向边缘262之间的距离减小得越多。倾斜表面72通过与半板202的内表面212平行的平坦保持表面73与钩的其余部分连接,该平坦保持表面73与钩的其余部分形成保持棱74。
继而,如图3、4、9、10和11所示,悬挂装置80包括被布置在第一半板201的端部横向边缘251的下沿上的两部分截取式圆柱条8,圆柱条8彼此对齐地且平行于所述端部横向边缘251地延伸。截取式圆柱条8的每个部分具有突起到前述下沿下方且朝向第一半板201的内部延伸的凸圆柱表面81。此外,附图还示出截取式圆柱条8的每个部分具有位于凸圆柱表面81后面的互补平坦保持表面83,利用互补平坦保持表面83形成互补保持棱84。互补平坦保持表面83平行于第一半板201的内表面211,并且位于半板201的内部中并与其端部横向边缘251的下沿分隔开一定距离。
每个钩的开口适于接纳并支撑截取式圆柱条8的相应部分并且当所述部分支靠在其凸圆柱表面81上时使得所述部分能够围绕所述部分的横向轴线在开口中旋转和摆动,如图11所示。如图3、4和10所示,悬挂装置也设置有两个悬挂通孔9,其具有矩形形状,其中每个被布置在截取式圆柱条8的朝向端部横向边缘251的顶部延伸的相应部分后面。这些悬挂通孔9适于在第一半板201的非操作安装或拆装和拆卸位置容纳钩挂装置70的钩的自由端,其中,下板2或其第一半板201被悬挂,并且能够相对于相邻的下板2摆动,图11示出的情况。当第一半板201相对于其所悬挂在的下板2垂直放置时,箭头尖端的端部将位于悬挂孔9内。
还值得提及的是,如图9和11所示,每个钩的开口适于容纳相邻下板2的端部横向边缘251和被布置在前述相邻下板的前述端部横向边缘251中的圆柱条8的相应截取部分的厚度。
在图10中,对应于操作模架位置,相邻耦接的下板2不能相对于彼此摆动,不仅由于可拆卸附接装置6的布置,还因为在放置可拆卸附接装置6之前,悬挂装置必须首先已经采取保持位置,在保持位置,圆柱条8的每个部分因平坦保持表面73和互补平坦保持表面83的直接接触而配合在相邻下板2的相应钩的开口中,并且在保持位置,互补保持棱84被布置为平行于保持棱74。在此保持位置,下板2不能相对于与其纵向轴线23、24之一平行的轴线旋转;反而,它被固定并且对操作者的安全和模架1的稳定性有贡献。
图10示出第二半板202的端部横向边缘262的高度等于第一半板201的端部横向边缘251的高度与一距离之和,该距离是被布置在第一半板201中的悬挂装置80的圆柱条8的截取部分之一在所述端部横向边缘251下方突起的距离。端部横向边缘251的高度小于端部横向边缘262的高度,因为以此方式,两个相邻的下板2可相对于彼此摆动,如图11所示,保持下板2分开由第二半板202的钩挂装置70的钩的开口标记的最小距离。
悬挂装置80包括用于将圆柱条8的截取部分耦接在相邻下板2的钩的相应开口中的导引装置。导引装置被布置在每个半板201内部,就是说,被布置在包括在外表面221与纵向边缘231、241、端部横向边缘251和连接横向边缘271之间的空间中,具体在设置有圆柱条8的截取部分的端部横向边缘251的上沿上。图9和10清楚地示出了这些导引件,并且对于圆柱条8的每个截取部分,导引件由转角件82和止动件85组成。
每个转角件82由垂直于外表面221布置的倾斜平面构成,该倾斜平面以一定角度将端部横向边缘251附接到纵向边缘231或241,由此在半板201中形成内部转角。每个止动件85被布置在前述端部横向边缘251中,圆柱条8的截取部分的正上方,与转角件82保持一定间隔。所述间隔的尺寸适于容纳相邻下板2的钩的自由端的箭头构造尖端。所述尖端可沿转角件82的倾斜平面的长度滑动,直到与止动件85抵靠。止动件85具有部分圆柱体构造,从而使得其圆柱表面也对朝向被包括在止动件和转角件82之间的空间导引箭头有贡献。如图9所示,所述布置使得圆柱条8的所述部分的互补平坦保持表面83朝向导引装置定向。
以此方式,导引装置将帮助操作者安装模架1,以将下板2一个接一个相邻地放置在正确位置,从而使得新放置的下板2相对于已经位于水平(模架)位置的相邻下板摆动。让我们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其中,下板2已经位于其内表面21处于水平位置的操作模架位置,例如,最初的下板2。钩挂装置70的钩的箭头尖端从所述下板2突起。操作者持有下板2,该下板2必须悬挂在已经放置的下板上,从而使得将要放置的下板2可相对于之前放置的下板摆动。操作者手中的下板2在端部横向边缘251附近包括由相应的转角件82和止动件85界定的两个空间。操作者必须能够将已经放置的相邻下板的端部横向边缘262的箭头容纳在这些空间中,从而使得一个可相对于另一个摆动。导引装置容许操作者仅通过摸索和轻微移动他或她所握持的下板2正确地放置下板2,而不需要查看空间和箭头的位置,因为将存在箭头支靠在转角件82的倾斜平面上或止动装置的圆柱表面上的时刻,并且在该时刻箭头将被直接导引而被容纳在相应的空间中,以便正确地耦接到圆柱条8的所述部分。
因为上文已经单独描述了侧板3和4以及下板2,我们将进行到解释相对于侧板3和4安装下板2,以便采取图1中的操作模架位置。如图1所示,两个侧板3和4竖直地且彼此平行地布置,通过水平布置的下板2彼此分开,从而使得下板2的两个纵向边缘23、24中的每个通过互相固定装置与侧板3、4的内表面31、41平面接触。此布置也在图12和13中示出,其中,为了清楚起见,并且为了不遮盖某些零件,未画出侧板3。
应该强调的是,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已经以下板2被固定到相应的侧板3和相应的侧板4的方式布置下板2及侧板3和4,从而使得半板201和202的纵向边缘231和232完全接触同一个侧板3的内表面31,并且纵向边缘241和242完全接触同一侧板4的内表面41。
但是,这不是安装模架1的唯一方式,反而,同样可能的是,例如,对于同一下板2,其第一半板201的纵向边缘231和242可各自接触相应侧板3和4的内表面31和内表面41,但其第二半板202的纵向边缘232和242完全或部分地接触位于与固定到第一半板201的侧板3和4后面的其他侧板3和4的内表面31和内表面41。此安装布置方式可增强整个模架1的结构完整性,帮助安装到彼此的多个板2、3和4保持单个平直方向,因为它加固了属于同一侧的两个相邻侧板3或4(由于两者都沿同一下板2被固定)之间的附接。
在每个下板2及其相应的侧板3和4之间的互相固定装置包括分布在下板2的纵向边缘23和24中的每个中的至少两个通孔52(见图3和4)和穿过每个侧板3、4的内表面31、41和外表面32、42的至少两组通孔53和54(优选被布置在侧板3和4的横向肋中,见图14和15)。具体地,在下板2中,在图3至6中已示出的半板201和202中,可以观察到,通孔52仅位于第一半板201的纵向边缘231和241中,每侧两个孔52。如图14和15所示,成组的孔53、54沿平行于横向边缘35、36;45、46的方向线性分布,并且在同一内表面31、41内一组和另一组之间的间隔等于下板2的同一纵向边缘23、24的通孔52的分开距离。
在侧板3和4至下板2之间的互相固定装置还包括多组螺纹杆或迪维达杆55(见图2、12、13和18)以及具有与杆55的螺纹相对应的螺纹的翼型螺母,以便将它们紧固在一起。在操作模架位置,下板2的每个通孔52与侧板3、4之一的孔53、54中的一个重叠,在其一端上设置有翼型螺母的相应杆55穿过两个重叠的孔,翼型螺母被布置为使得它面向相应侧板3、4的外表面32、42,这保持下板2的纵向边缘23、24与侧板3、4的内表面31、41平面接触。
此外,如图3和13所示,对于分布在下板2的纵向边缘23和24中的每个中的每个通孔52,互相固定装置还包括牢固地附接到下板2的相应纵向边缘23、24的内侧上的螺母57,螺母57的螺纹孔位于通孔52后面并与通孔52重叠,并且其螺纹对应于杆55的螺纹,以便将它们紧固在一起。每侧的翼型螺母56的旋转将致使下板2压靠侧板3和4的内表面31和41。
图16示出下板2的另一变型,其中,不仅第一半板201设置有通孔52,第二半板202也包括在其纵向边缘232和242中的每个中的通孔52。尤其推荐在两个半板201和202之间的通孔52的这种分布,因为力会更好地分布,并且当通孔52以较小的距离分布和分开时,减小它们的部件的弯曲和变形。
总之,安装模架1将需要下述步骤。在第一步骤中,通过可拆卸附接装置6将第一半板201牢固地耦接到第二半板202,以便构成下板2。实际上,所有下板2都应该准备好利用它们的半板201和202耦接在一起。这些下板2之一是最初的下板,其第一个被放置并且是唯一一个其第一半板201通过容纳装置29与支柱10耦接的下板。
最初的下板2位于水平位置,由两个支柱10支撑,一个耦接到第一半板201,另一个耦接到第二半板202的容纳装置20。随后,另一个下板2挨着第一个放置,通过其悬挂装置80悬吊在钩挂装置70上。将首先悬吊此新下板2的第二半板202,从而使得它可相对于第一个水平下板摆动。已经将另一个支柱10耦接到新下板2的第二半板202上的操作者将升高支柱10,支柱10由于通过销钉11耦接到容纳装置20而可以相对于下板2旋转,并因此推动第二下板2,直到它与另一下板2齐平。必须按相同方式安装所有下板2。然后,在每一侧上,将通过将杆55插入通孔53、54和52中并通过旋转相应的翼型螺母56,杆55的自由端由此被旋入下板的螺母57中,从而竖直地安装侧板3和4,如图13所示。如图1所示,同一侧的侧板,即,所有侧板3或所有侧板4,通过被描述用于下板2之间的附接的可持续附接装置6连接到彼此。
然后,将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并且一旦过去了混合体获取一定抗力所需的时间,具体是在浇筑混凝土二十四小时之后,就首先通过松开翼型螺母56并通过从铜扣52中缩回杆55拆下所有侧板3和4。然后,浇筑混凝土三天后,可通过拆下第一半板201(包括最初的半板),仅留下第二半板202承托混凝土悬梁,来部分地解除对模架1的支承。通过拆下将第一半板201附接到第二半板202的可拆卸附接装置6,并通过从端部横向边缘271向下拉动(通过为所述目的而提供的手柄抓住第一半板,见图7),以便使半板201相对于第二半板202(挨着悬挂的那个)摆动,来执行第一半板201的拆卸。一旦第一半板201摆动,就可以容易地从钩中脱离。唯一一个未如上所述地拆下的半板201是最初的半板,通过降低耦接到最初的半板的支柱10,减小其长度并向下拉动半板201,来拆下最初的半板,因为它是唯一一个非悬挂的半板,以便相对于相邻第二半板202摆动。在浇筑混凝土二十八天后,当混凝土获取其最终抗力时,拆下第二半板202。
Claims (18)
1.一种用于突起到楼板下方的悬梁的模架(1),所述模架(1)包括多个侧板(3、4)和下板(2),其中,每个板具有形成所述梁的相应表面的内表面(21、31、41),并且其中,在操作模架位置,每侧的所述侧板(3、4)竖直且彼此平行地布置,通过水平布置的所述下板(2)彼此分开,从而使得所述下板(2)的纵向边缘(23、24)通过互相固定装置(52、53、54、55、56、57)与所述侧板(3、4)的内表面(31、41)平面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2)相对于所述侧板(3、4)的固定是能够进行高度调节的,以便使所述模架适应不同高度的悬梁,并且每个下板(2)由两个半板(201、202)构成,第一半板(201)比第二半板(202)长,其中,每个半板(201;202)包括连接横向边缘(271;272),所述连接横向边缘(271;272)连接到另一个半板(202;201)的另一个连接横向边缘(272;271),其中,所述两个半板(201;202)能够通过可拆卸附接装置(6)可拆卸地耦接到彼此,以构成下板(2),所述可拆卸附接装置(6)被配置用于通过平面接触附接它们的连接横向边缘(271、272),其中,所述第一半板(201)的连接横向边缘(271)与其内表面(211)形成钝角,并且所述第二半板(202)的连接横向边缘(272)形成与前述钝角互补的锐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每个半板(201;202)包括内成形表面(211;212)、外表面(221;222)、两个纵向边缘(231、241;232、242)、端部横向边缘(251、262)以及连接到另一个半板(202;201)的连接横向边缘(272;271)上的连接横向边缘(271;272),其与另一个半板(202;201)一起形成同一个下板(2),其中,半板的内部由其外表面以及其纵向边缘和横向边缘所界定的面向外开口空间组成,其全部以下述方式配置,即,在同一个下板(2)的两个半板(201;202)的耦接位置,所述两个半板的内表面(211;212)和外表面(221;222)齐平,分别构成所述下板(2)的内表面(21)和外表面(22),所述两个半板的纵向边缘(231、241;232、242)以共面方式布置,构成所述下板(2)的纵向边缘(23、24),并且所述第一半板(201)的端部横向边缘(251)和所述第二半板(202)的端部横向边缘(262)构成所述下板(2)的两个横向边缘(25、2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每个下板(2)的第二半板(202)设置有容纳装置(20),以在所述第二半板中可拆卸地耦接螺栓或销钉(11)的端部,所述螺栓或销钉(11)的另一端能够插入支柱(10)或支撑件的上端中,所述容纳装置(20)耦接在所述外表面(222)下方并且围绕与所述第二半板的端部横向边缘(262)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横向轴线以旋转方式布置,所述容纳装置(20)被配置为通过所述螺栓或销钉(11)插入外壳装置(20)中的所述支柱(10)或支撑件能够采取相对于所述第二半板(202)的外表面(222)所成角度在至少锐角至直角的范围内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每个下板(2)设置有位于相应的横向边缘(25、26)中的钩挂装置(70)和悬挂装置(80),通过所述钩挂装置(70)和悬挂装置(80),在所述模架(1)的非操作安装或拆装位置,下板(2)能够悬挂,能够相对于与第一下板相邻的另一下板摆动,这是因为下板的所述钩挂装置(70)适于接纳相邻下板(2)的所述悬挂装置(80)的耦接,反之亦然。
5.如权利要求3和4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钩挂装置(70)包括沿所述下板(2)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至少两个钩,从形成所述下板(2)的半板(201、202)之一的端部横向边缘(251、262)的下沿朝向所述半板的外部突起,并且所述钩挂装置(70)的钩开口向上定向,朝向所述半板的内表面(211、212),并适于接纳相邻下板(2)的所述悬挂装置(80)的耦接并且使其能够在所述开口中旋转和摆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装置(80)包括被布置在所述下板(2)的另一个半板(202、201)的端部横向边缘(262、251)的下沿上的截取式圆柱条(8)的两个部分,并且所述截取式圆柱条(8)与所述端部横向边缘的方向对齐且平行地延伸,被配置为使得所述截取式圆柱条(8)的每个部分包括突起到所述端部横向边缘(262、251)的下沿下方并朝向所述半板(202、201)的内部延伸的凸圆柱表面(81),所述钩挂装置(70)的每个钩的开口适于接纳和支撑所述截取式圆柱条(8)的相应部分并使得当所述部分支靠在其凸圆柱表面(81)上时所述部分能够围绕所述部分的横向轴线在所述开口内旋转和摆动,并且两个悬挂通孔(9)各自被布置在圆柱条(8)的相应部分后面,朝向所述端部横向边缘(262、251)的顶部延伸并适于在非操作安装或拆装位置容纳所述钩挂装置(70)的钩的自由端,其中,下板(2)被悬挂,并能够相对于相邻下板摆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钩挂装置(70)和所述悬挂装置(80)包括互相保持装置,通过所述互相保持装置,在所述模架(1)的非操作安装或拆装位置,下板(2)能够从被悬挂变成被保持,而不能在操作模架位置相对于相邻下板(2)摆动,两个相邻下板(2)的内表面(21)被布置为当下板的钩挂装置(70)接纳相邻下板(2)的悬挂装置(80)的耦接并且所述悬挂装置(80)采取保持位置时在所述操作模架位置齐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钩挂装置(70)的保持装置由具有箭头构造的每个钩的自由端的尖端构成,其中,所述自由端具有倾斜表面(72),所述倾斜表面(72)沿与所述箭头相反的方向构造缩窄的所述钩的开口,通过与所述钩从其突起的所述半板(202、201)的内表面(212、211)平行的平坦保持表面(73)使所述倾斜表面(72)与所述钩的其余部分连接,所述平坦保持表面(73)与所述钩的所述其余部分形成保持棱(74),并且所述悬挂装置(80)的截取式圆柱条(8)的每个部分具有位于所述凸圆柱表面(81)后面的互补平坦保持表面(83),其利用所述互补平坦保持表面(83)形成互补保持棱(84),所述互补平坦保持表面(83)平行于其上布置有所述悬挂装置(80)的所述半板(202、201)的内表面(211、212),并且所述互补平坦保持表面(83)位于相应的半板(202、201)的内部中并与其端部横向边缘(262、251)的下沿分隔开一定距离,其全部以下述方式配置,即,下板(2)的悬挂装置(80)能够采取保持位置,在所述保持位置,所述下板(2)的截取式圆柱条(8)的每个部分通过所述平坦保持表面(73)和所述互补平坦保持表面(83)的直接接触而配合在相邻下板(2)的相应钩的开口中,并且在保持位置,所述互补保持棱(84)被布置为平行于所述保持棱(74)。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装置(80)包括用于将截取式圆柱条(8)的所述部分耦接在相邻下板(2)的钩的相应开口中的导引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装置被布置在所述半板(201、202)内的其上设置有截取式圆柱条(8)的所述部分的同一端部横向边缘(251;262)的上沿上,并且所述导引装置包括用于截取式圆柱条(8)的每个部分的转角件(82)和止动件(85),所述转角件(84)设置有垂直于所述半板(201;202)的外表面(221;222)布置的倾斜平面,所述倾斜平面以一定角度将前述端部横向边缘(251;262)附接到相邻的纵向边缘(231、241;232、242),利用所述倾斜平面在所述半板(201;202)中形成内部转角,所述止动件(85)被布置在前述端部横向边缘(251、262)中,截取式圆柱条(8)的所述部分的上方,并且与所述转角件(82)保持一定间隔,所述间隔的尺寸适于容纳相邻下板(2)的钩的自由端的箭头构造尖端,所述尖端能够沿所述转角件(82)的倾斜平面的长度滑动,直到与所述止动件(85)抵靠,并且所述截取式圆柱条(8)的所述部分的所述互补平坦保持件(83)朝向所述导引装置定向。
11.如权利要求6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下板(2)的所述钩挂装置(70)的每个钩的钩开口适于容纳相邻下板(2)的端部横向边缘(262、251)和被布置在前述端部横向边缘中的截取式圆柱条(8)的相应部分的厚度。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每个侧板(3、4)或下板(2)具有形成所述梁的相应表面的内表面(21、31、41),设置有横向肋以及纵向边缘(23、24;33、34;43、44)和横向边缘(25、26;35、36;45、46)的外表面(22;32;42),其中,板的内部由其外表面以及其纵向边缘和横向边缘所界定的面向外开口空间组成,并且所述下板(2)和侧板(3、4)的所有纵向边缘(23、24;33、34;43、44)和横向边缘(25、26;35、36;45、46)由垂直于所述板的内表面(21;31;41)并从所述内表面延伸超过所述板的外表面(22;32;42)的相应平坦表面组成。
13.如权利要求12和权利要求4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钩挂装置(70)被设置在下板(2)的第二半板(202)的端部横向边缘(262)中,并且所述悬挂装置(80)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半板(201)的端部横向边缘(251)中。
14.如权利要求12、13和权利要求6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板(202)的端部横向边缘(262)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半板(201)的端部横向边缘(251)的高度与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半板(201)中的悬挂装置(80)的截取式圆柱条(8)的所述部分之一在所述端部横向边缘(251)下方突起的距离之和。
15.如权利要求12和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板(2)和所述侧板(3、4)之间的互相固定装置(52、53、54、55、56、57)包括分布在所述下板(2)的纵向边缘(23、24)中的每个中的至少两个通孔(52)和穿过每个侧板(3、4)的内表面(31、41)和外表面(32、42)的至少两组通孔(53、54),成组的所述孔(53、54)沿平行于所述侧板(3、4)的横向边缘(35、36;45、46)的方向线性分布,并且其中,一组和另一组之间的间隔等于下板(2)中同一纵向边缘(23、24)的所述通孔(52)的分开距离,并且所述互相固定装置还包括多组螺纹杆或迪维达杆(55)以及具有与杆(55)的螺纹相对应的螺纹的翼型螺母(56),以便将它们紧固在一起,其全部以下述方式布置,即,在所述操作模架位置,下板的每个通孔(52)与所述侧板(3、4)的孔(53、54)中的一个重叠,在其一端上设置有翼型螺母的相应杆(55)穿过两个孔,这保持下板(2)的纵向边缘(23、24)与侧板(3、4)的内表面(31、41)或与两个相邻侧板(3、4)的内表面平面接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对于分布在所述下板(2)的纵向边缘(23、24)中的每个中的每个通孔(52),所述互相固定装置(52、53、54、55、56、57)还包括牢固地附接到所述纵向边缘(23、24)的内侧上的螺母(57),所述螺母(57)的螺纹孔位于所述通孔(52)后面并与所述通孔(52)重叠,并且其螺纹对应于所述杆(55)的螺纹,以便将它们紧固在一起。
1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形成同一个下板(2)的所述两个半板(201、202)的每个连接横向边缘(271;272)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27),该通孔(27)在所述操作模架位置与相应的半板(202、201)的连接横向边缘(272;271)的通孔(27)重叠,所述通孔(27)适于被所述可拆卸附接装置(6)穿过,以便通过表面接触附接处于操作模架位置的所述连接横向边缘(271、272)。
1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模架(1),其特征在于,作为最远离所述下板(2)的纵向边缘的所述侧板(3、4)的上纵向边缘(33、44)沿它们的沿设置有诸如木质材料的填料(12),所述填料(12)通过插入钉子能够直接支撑并附接到所述楼板的水平模架板材,所述悬梁属于所述楼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S201331166A ES2527895B1 (es) | 2013-07-29 | 2013-07-29 | Encofrado para una viga de cuelgue |
ESP201331166 | 2013-07-29 | ||
PCT/ES2014/070551 WO2015015026A1 (es) | 2013-07-29 | 2014-07-07 | Encofrado para una viga de cuelgu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52582A true CN105452582A (zh) | 2016-03-30 |
CN105452582B CN105452582B (zh) | 2018-01-02 |
Family
ID=51229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42822.4A Active CN105452582B (zh) | 2013-07-29 | 2014-07-07 | 用于悬梁的模架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029217B1 (zh) |
CN (1) | CN105452582B (zh) |
CL (1) | CL2016000250A1 (zh) |
ES (1) | ES2527895B1 (zh) |
MA (1) | MA38823B1 (zh) |
MX (1) | MX2016001002A (zh) |
PE (1) | PE20160147A1 (zh) |
PH (1) | PH12016500193B1 (zh) |
WO (1) | WO2015015026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99913A (zh) * | 2019-08-06 | 2019-11-26 | 深圳市胜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组合式梁底拆头、梁底支撑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32968A (zh) * | 2018-06-05 | 2018-09-14 | 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盖的装配式支撑装置 |
DE102018118230A1 (de) * | 2018-07-27 | 2020-01-30 | Peri Gmbh | Lagerkopf mit abspanntraverse und damit verbundenes deckenschalungssystem |
CN109518952B (zh) * | 2018-12-28 | 2023-10-20 | 云南建投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主次梁节点支撑、定位、模板装置 |
CN112627523A (zh) * | 2020-12-17 | 2021-04-09 | 夏幸钢 | 一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用吊模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78841A (en) * | 1980-06-28 | 1982-01-13 | Maier Josef | Formwork board |
EP0199893A2 (de) * | 1985-04-27 | 1986-11-05 | Josef Maier | Deckenschalung |
JP2000248753A (ja) * | 1999-03-01 | 2000-09-12 | Yashiro Seisakusho:Kk | サポートヘッド |
US20100242403A1 (en) * | 2007-10-24 | 2010-09-30 | Western Forms, Inc. | Multiple dimension beam, deck and column system |
CN202220434U (zh) * | 2011-07-29 | 2012-05-16 | 深圳市良创建筑铝模制品有限公司 | 铝合金建筑模板组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S506152A0 (es) | 1980-10-10 | 1982-09-01 | Peri Werk Schwoerer Kg Artur | Disposicion de encofrado segun un sistema para un metodo de hormigon que tiene una facena. |
DE3312582A1 (de) * | 1983-04-08 | 1984-10-18 | Hünnebeck GmbH, 4030 Ratingen | Schalung zum herstellen von unterzuegen an betondecken |
KR20100123232A (ko) * | 2009-05-15 | 2010-11-24 | 장경환 | 조립 및 해체가 용이한 보시공용 판넬 |
CN102116080B (zh) | 2010-12-20 | 2013-04-17 | 吴方伯 | 一种梁板整体浇注建筑模板 |
-
2013
- 2013-07-29 ES ES201331166A patent/ES2527895B1/es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7-07 CN CN201480042822.4A patent/CN105452582B/zh active Active
- 2014-07-07 EP EP14744610.8A patent/EP3029217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7-07 MX MX2016001002A patent/MX2016001002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7-07 PE PE2016000101A patent/PE20160147A1/es unknown
- 2014-07-07 WO PCT/ES2014/070551 patent/WO2015015026A1/es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7-07 MA MA38823A patent/MA38823B1/fr unknown
-
2016
- 2016-01-27 PH PH12016500193A patent/PH12016500193B1/en unknown
- 2016-01-29 CL CL2016000250A patent/CL2016000250A1/es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78841A (en) * | 1980-06-28 | 1982-01-13 | Maier Josef | Formwork board |
EP0199893A2 (de) * | 1985-04-27 | 1986-11-05 | Josef Maier | Deckenschalung |
JP2000248753A (ja) * | 1999-03-01 | 2000-09-12 | Yashiro Seisakusho:Kk | サポートヘッド |
US20100242403A1 (en) * | 2007-10-24 | 2010-09-30 | Western Forms, Inc. | Multiple dimension beam, deck and column system |
CN202220434U (zh) * | 2011-07-29 | 2012-05-16 | 深圳市良创建筑铝模制品有限公司 | 铝合金建筑模板组件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99913A (zh) * | 2019-08-06 | 2019-11-26 | 深圳市胜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组合式梁底拆头、梁底支撑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
CN110499913B (zh) * | 2019-08-06 | 2023-09-01 | 深圳市胜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组合式梁底拆头、梁底支撑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2527895A1 (es) | 2015-01-30 |
ES2527895B1 (es) | 2015-11-05 |
MA38823A1 (fr) | 2016-10-31 |
PE20160147A1 (es) | 2016-04-13 |
EP3029217B1 (en) | 2020-04-29 |
PH12016500193A1 (en) | 2016-05-02 |
CL2016000250A1 (es) | 2016-08-12 |
MX2016001002A (es) | 2016-07-08 |
PH12016500193B1 (en) | 2016-05-02 |
WO2015015026A1 (es) | 2015-02-05 |
CN105452582B (zh) | 2018-01-02 |
MA38823B1 (fr) | 2017-09-29 |
EP3029217A1 (en) | 2016-06-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52582A (zh) | 用于悬梁的模架 | |
US8844224B2 (en) | Utility dowel bracket | |
RU2684266C2 (ru) | Адаптер для опорной конструкции опалубки | |
CN205918110U (zh) | 一种定型柱体模板加固结构 | |
KR101310844B1 (ko) | 보 시공용 거푸집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보 시공방법 | |
CN201891260U (zh) | 吊模板 | |
KR100893765B1 (ko) | 슬래브 거푸집의 지지구조 | |
US8496398B2 (en) | Rebar sleeve unit | |
KR101142879B1 (ko) | 슬라브 거푸집의 지지구조 | |
CN103934885B (zh) | 整体式梁浇筑系统及混凝土模板的整体式梁夹具 | |
CN212505865U (zh) | 现浇横隔板模板体系 | |
CN210976593U (zh) | 一种木模板的支撑座 | |
CN105625708B (zh) | 一种建筑用铝木复合模板体系 | |
JP2018150781A (ja) | スラブの構築方法 | |
KR20180102902A (ko) | 천장 슬래브용 단위거푸집 및 이를 이용한 천장 슬래브거푸집 시스템 | |
KR101045000B1 (ko) | 탈부착형 합벽지지대 | |
JP2011184951A (ja) | バタ材締着金具a型およびバタ材締着金具b型およびセパレータ抜取り式の大型型枠移設工法 | |
KR200432088Y1 (ko) | 벽체용 거푸집 패널 | |
KR100712064B1 (ko) | 슬래브 거푸집 고정구조 | |
KR20090022451A (ko) | 지하 벽체용 갱폼 및 이를 이용한 지하 벽체의 건축 공법 | |
CN114809591A (zh) | 一种狭长伸缩缝两侧墙体铝合金模板加固施工方法 | |
CN204622262U (zh) | 混凝土模板的阴角模夹具、阳角模夹具及直板夹具 | |
JPS6134460Y2 (zh) | ||
JPH0842064A (ja) | 柱用鉄筋篭の建込方法および建込治具 | |
JP4294719B1 (ja) | 床面の建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