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43378B - 涡旋压缩机以及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涡旋压缩机以及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43378B
CN105443378B CN201510082706.1A CN201510082706A CN105443378B CN 105443378 B CN105443378 B CN 105443378B CN 201510082706 A CN201510082706 A CN 201510082706A CN 105443378 B CN105443378 B CN 1054433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otation
back pressure
side compression
compression 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27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43378A (zh
Inventor
村上晃启
秋山智仁
田所哲也
饭岛辽太
小山昌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 Ko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 Kong Ltd filed Critical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 Kon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43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433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433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433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抑制制冷剂经由涡卷齿顶齿底面泄漏,实现压缩性能的提高的涡旋压缩机以及具备该涡旋压缩机的空调机。压缩室包括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及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的吸入容积比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大,背压阀连通路(41)的压缩室侧开口部(44a)形成在固定涡盘涡卷(12a)的齿底之间,该涡旋压缩机以下述方式构成:伴随着旋转涡盘(11)的旋转运动,压缩室侧开口部(44a)交替地进行与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的连通和与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的连通,对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的总供油量比对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的总供油量多。

Description

涡旋压缩机以及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固定涡盘和与该固定涡盘啮合的旋转涡盘的涡旋压缩机以及具有该涡旋压缩机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涡旋压缩机,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7287号公报)中公开了下述的涡旋压缩机:在旋转涡盘的背面形成导入排出空间内的油从而处于排出压力与吸入压力的中间压力的背压室,使用该背压室的压力(背压)对旋转涡盘向固定涡盘施加作用力。
在这种涡旋压缩机的情况下,为了生成合适的背压,将从排出空间导入背压室中的油通过具备用于控制背压的背压阀的连通路(背压阀连通路)向压缩室排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涡旋压缩机中,背压阀连通路的压缩室侧的开口部设置在固定涡盘涡卷所夹着的槽(固定涡盘涡卷齿底)的宽度方向中央,该固定涡盘涡卷立设于固定涡盘壁板的压缩室侧,背压阀连通路的压缩室侧容积设定得比背压阀流入孔部的容积小。
通过这样构成,使得针对形成在立设于旋转涡盘壁板的旋转涡盘涡卷的内线侧与外线侧的2个系统的压缩室(旋转内线侧压缩室、旋转外线侧压缩室),抑制制冷剂(工作流体)在背压阀连通路中的再膨胀损失,同时均等地供给背压室的油,实现了涡旋压缩机的效率的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7287号公报
但是,就专利文献1中未考虑的经由涡卷齿顶齿底面(旋转涡盘涡卷齿顶与固定涡盘涡卷齿底面的滑动部以及固定涡盘涡卷齿顶与旋转涡盘涡卷齿底面的滑动部)的制冷剂的泄漏而言,在旋转外线侧压缩室中的泄漏比在旋转内线侧压缩室中的泄漏多。其理由如下:在旋转外线侧压缩室的吸入容积比旋转内线侧压缩室的吸入容积大的非对称涡旋压缩机中,压缩室的涡卷齿顶齿底面的密封长度与吸入容积成比例地增大,因此,在同一条件下,在涡卷齿顶齿底面间,密封长度长的旋转外线侧压缩室的泄漏多。
因此,在如专利文献1的涡旋压缩机那样将背压室的油均等地供给至2个系统的压缩室的情况下,密封长度长的旋转外线侧压缩室的泄漏多。由于经由涡卷齿顶齿底面的制冷剂的泄漏引起制冷剂的再压缩,因此,作为其结果,派生出无用的工作,产生了涡旋压缩机的压缩性能的降低。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抑制制冷剂经由涡卷齿顶齿底面泄漏,实现压缩性能的提高的涡旋压缩机以及具备该涡旋压缩机的空调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本发明为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旋转涡盘,具有旋转涡盘涡卷;固定涡盘,具有与上述旋转涡盘涡卷啮合而形成压缩室的固定涡盘涡卷;背压室,对上述旋转涡盘赋予向上述固定涡盘的按压力;供油单元,将油导入上述背压室中;背压阀连通路,从上述背压室与困油开始前后的上述压缩室连通并将上述背压室的油导入上述压缩室中;以及背压阀,设置在上述背压阀连通路上且利用连通前后的差压进行开闭,该压缩室包括:上述旋转涡盘涡卷的内线与上述固定涡盘涡卷的外线之间的旋转内线侧压缩室及上述旋转涡盘涡卷的外线与上述固定涡盘涡卷的内线之间的旋转外线侧压缩室,上述旋转外线侧压缩室的吸入容积比上述旋转内线侧压缩室大,上述背压阀连通路的上述压缩室侧开口部形成在上述固定涡盘涡卷的齿底之间,该涡旋压缩机以下述方式构成:伴随着上述旋转涡盘的旋转运动,上述压缩室侧开口部交替地进行与上述旋转内线侧压缩室的连通和与上述旋转外线侧压缩室的连通,对上述旋转外线侧压缩室的总供油量比对上述旋转内线侧压缩室的总供油量多。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抑制制冷剂经由涡卷齿顶齿底面泄漏,实现压缩性能的提高的涡旋压缩机以及具备该涡旋压缩机的空调机。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中的背压阀以及背压阀连通路附近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3是说明压缩开始前的旋转内线侧压缩室的剖视图。
图4是说明压缩过程的旋转内线侧压缩室的剖视图。
图5是说明压缩开始前的旋转外线侧压缩室的剖视图。
图6是说明压缩过程的旋转外线侧压缩室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旋转内线侧压缩室以及旋转外线侧压缩室中的压缩开始后的压力的时间变化的图表。
图8是表示旋转内线侧压缩室以及旋转外线侧压缩室中的供油差压的时间变化的图表。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中的背压阀以及背压阀连通路附近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符号说明
S—涡旋压缩机,3—涡旋压缩机构,6—曲轴,6a—供油纵孔,9—储油部,11—旋转涡盘,11a—旋转涡盘涡卷,11b—旋转端板,12—固定涡盘,12a—固定涡盘涡卷,12b—固定端板,12c—固定壁板,12d—外周释放槽(背压室侧连通路),12e—弯状凹部(背压室侧连通路、截面积缩小连通路部),12f—环状凹部分(背压室侧连通路、截面积缩小连通路部),12g—直线槽部分(背压室侧连通路、截面积缩小连通路部),40、46—背压控制阀(背压阀),40d—背压阀部件,41—背压阀连通路,42—背压阀流入孔(背压室侧连通路),42a—开口部,43—背压阀孔,44—背压阀流出流路(压缩室侧连通路),44a—开口部(压缩室侧开口部),50—吸入室,51—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2—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3—背压室,54—腔内空间(排出压力空间),501—旋转内线侧压缩室预定吸入空间(吸入空间),502—旋转外线侧压缩室预定吸入空间(吸入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适当地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下面称为“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图中,对共通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至图8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为立式涡旋压缩机,例如使用R32制冷剂作为制冷剂(工作流体)。
涡旋压缩机S作为主要结构具备密封容器(腔)1、配置在密封容器1的内部的电动机2、配置在密封容器1的内部且由电动机2驱动的涡旋压缩机构3、以及向涡旋压缩机构3传递电动机2的旋转动力的曲轴6。
密封容器1包括圆筒状的筒腔1a、焊接在筒腔1a的上部的盖腔1b以及焊接在筒腔1a的下部的底腔1c,并且形成有被密封在其内部的腔内空间(排出压力空间)54。
另外,在盖腔1b上,通过焊接或钎接固定配置有压入涡旋压缩机构3(固定涡盘12)的吸入口4中的吸入管7。另外,涡旋压缩机构3(固定涡盘12)的排出口5与腔内空间(排出压力空间)54连通,将腔内空间54与外部连通的排出管8通过焊接或钎接固定配置在筒腔1a的侧面。这样,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为腔内空间54成为高压氛围的所谓高压腔式压缩机。
另外,在组装的适当阶段,将油封入密封容器1的内部。为此,在密封容器1的底部形成储油部9。
电动机2具备定子和转子。定子通过压入、焊接等固定在密封容器1中。转子以能旋转的方式配置在定子内。另外,在转子上固定有曲轴6。
曲轴6具备主轴和作为离心部的销部6c。曲轴6的主轴的上侧支撑在主轴承13a上,该主轴承13a设置在后述的框架13上,曲轴6的主轴的下侧通过下轴承10被支撑。当驱动电动机2使曲轴6旋转时,销部6c相对于主轴进行离心旋转运动。另外,在曲轴6上设置有用于向主轴承13a、下轴承10以及后述的旋转轴承供给储油部9的油的供油纵孔6a以及供油横孔6b。
涡旋压缩机构3具备:旋转涡盘11、固定涡盘12、框架13、十字环14、释放阀装置15、以及背压控制阀40。
旋转涡盘11具有:涡卷状的旋转涡盘涡卷11a、旋转端板11b、以及旋转轴承部11c,该旋转轴承部11c中插入有作为曲轴6的离心部的销部6c。
固定涡盘12具有涡卷状的固定涡盘涡卷12a和固定端板12b。另外,在固定涡盘涡卷12a的外周部配置有吸入口4,在固定涡盘涡卷12a的中央部配置有排出口5。
旋转涡盘11以与固定涡盘12相对向且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通过旋转涡盘涡卷11a和固定涡盘涡卷12a形成与吸入口4连通的吸入室50(参见后述的图3至图6)和压缩室51、52(参见后述的图3至图6)。
另外,在作为旋转端板11b的上表面的旋转滑动面以及该旋转涡盘涡卷11a的表面(与固定涡盘12对向的面)上形成有磨合层(未图示),该磨合层为若在某种程度的大负荷时伴有滑动则磨耗的层。磨合层的厚度为根据在使两涡盘部件啮合的情况下它们的形状误差而产生的缝隙的级别。另外,磨合层也可以设置在固定涡盘12侧、即作为固定端板12b的下表面的旋转滑动面以及该固定涡盘涡卷12a的表面(与旋转涡盘11对向的面)上。另外,也可以将磨合层设置在两涡盘部件上。
框架13的外周侧通过焊接固定在密封容器1的内壁面,框架13具备旋转自如地支撑曲轴6的主轴的主轴承13a。通过螺栓使固定涡盘12与框架13结合并固定。另外,在旋转涡盘11与框架13之间形成有背压室53。
十字环14配置在旋转涡盘11与框架13之间,十字环14的楔部(未图示)插入形成在旋转涡盘11上的旋转十字槽(未图示)和形成在框架13上的框架十字槽(未图示)中。十字环14为发挥使旋转涡盘11相对于固定涡盘12不自转地进行旋转运动的作用的自转限制部件。
释放阀装置15用于将压力从压缩室51、52释放到腔内空间54中以使压缩室51、52(参见后述的图3至图6)的压力不过高。
背压控制阀40设置在连通背压室53和压缩室51、52(参见后述的图3至图6)的背压阀连通路41上,通过利用压力差进行开阀来控制背压室53的压力(背压)。
这样,使旋转涡盘11与固定涡盘12啮合,在旋转涡盘11与框架13之间配置十字环14,并将固定涡盘12螺纹固定在框架13上,由此形成涡旋压缩机构3。另外,如后述的图3至图6所示,在旋转涡盘11的旋转端板11b的上表面侧,在固定涡盘12和旋转涡盘11的涡卷之间形成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及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在该吸入侧形成吸入室50。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旋转涡盘11的旋转端板11b的下表面侧形成背压室53。
下面,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的制冷剂压缩动作。当驱动电动机2使曲轴6旋转时,曲轴6的销部6c进行离心旋转,在旋转轴承部11c中插入了销部6c的旋转涡盘11在被十字环14限制的同时被旋转驱动。通过该一系列动作,由吸入管7(吸入口4)吸入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吸入室50(参见后述的图3至图6),通过旋转涡盘11的旋转运动将制冷剂从旋转涡盘11及固定涡盘12的外周侧向中央部移送,同时在用于减小其容积的压缩室51、52(参加后述的图3至图6)中进行压缩,并从排出口5排出到作为排出压力空间的腔内空间54中,腔内空间54的制冷剂从排出管8排出到密封容器1外部。另外,从涡旋压缩机S排出的制冷剂在冷冻循环(未图示)内循环,并从吸入管7再次被吸入涡旋压缩机S中。
下面,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的供油动作。储油部9形成在密封容器1的腔内空间(排出压力空间)54的下部,滞留在储油部9中的油自然也处于排出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背压控制阀40将背压室53的压力保持在作为排出压力与吸入压力的中间压力的背压。因此,在储油部9与背压室53之间产生差压,利用该差压使储油部9的油从固定配置在曲轴6的下端部的供油构件通过供油纵孔6a,经过设置在曲轴6上的供油横孔6b以及狭缝部(未图示),一边对旋转轴承部11c及主轴承13a进行润滑,一边流入背压室53。
流入背压室53的油因背压室53与压缩室51、52的差压从而通过在中途设有背压控制阀40的背压阀连通路41而流入吸入室50及压缩室51、52。然后,流入压缩室51、52的油一边提高压缩室51、52的密封性,一边与制冷剂一起从排出口5排出到腔内空间54。从排出口5排出的油在腔内空间54中与制冷剂分离并返回形成在腔内空间54的下部的储油部9中。
使用图2至图6进一步说明背压控制阀40以及背压阀连通路41的结构。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中的背压阀40以及背压阀连通路41附近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图3至图6是在使固定涡盘12与旋转涡盘11啮合的状态下,在固定涡盘12的推力支承面的位置切断的剖视图。其中,图3是说明压缩开始前的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的剖视图,图4是说明压缩过程的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的剖视图,图5是说明压缩开始前的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的剖视图,图6是说明压缩过程的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的剖视图。
如图3至图6所示,就由旋转涡盘涡卷11a和固定涡盘涡卷12a形成的压缩室而言,存在2个系统的压缩室。即,存在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51a、51b)和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52a、52b),该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51a、51b)是由旋转涡盘涡卷11a的内线侧和固定涡盘涡卷12a的外线侧形成的压缩室,该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52a、52b)是由旋转涡盘涡卷11a的外线侧和固定涡盘涡卷12a的内线侧形成的压缩室。
另外,将下述的空间称作旋转内线侧压缩室预定吸入空间501,即:如图3所示那样,在通过旋转涡盘11进行旋转运动使旋转涡盘涡卷11a的内线侧前端附近部分与固定涡盘涡卷12a的外线侧接触而形成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a(参见图4)之前与吸入室50连通的空间。另外,将下述的空间称作旋转外线侧压缩室预定吸入空间502,即:如图5所示那样,在通过旋转涡盘11进行旋转运动使旋转涡盘涡卷11a的外线侧前端附近部分与固定涡盘涡卷12a的内线侧接触而形成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a(参见图6)之前与吸入室50连通的空间。
如图3至图6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为非对称涡旋压缩机。而且,如对比图4和图6所示,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a的吸入容积(参见图6)比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a的吸入容积(参见图4)大。
如图2所示,背压阀连通路41是连通背压室53与吸入室50(参见图3至图6)及压缩室51、52(参见图3至图6)的流路,其构成为具备外周释放槽12d、弯状凹部12e、背压阀流入孔42、背压阀孔43及背压阀流出流路44。
背压阀流入孔42是从固定涡盘12的固定壁板12c向上方向延伸的纵孔,其下侧的开口部42a与弯状凹部12e连通,其上侧与背压阀孔43连通。这里,在使固定涡盘12与旋转涡盘11啮合的状态下,背压阀流入孔42的开口部42a总是被进行旋转运动的旋转涡盘11的旋转端板11b覆盖,未对背压室53直接开口。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旋转涡盘11移动到最左侧的状态(若使用其它描述,则为背压阀流入孔42与作为曲轴6的离心部的销部6c最为远离的状态),且示出了背压阀流入孔42的开口部42a在该状态下也被旋转涡盘11的旋转端板11b覆盖,即未对背压室53直接开口的情况。背压阀流入孔42与背压室53通过形成在固定涡盘12的固定壁板12c上的外周释放槽12d及弯状凹部12e而连通。
如图3至图6所示,在作为固定涡盘12的推力支承面的固定壁板12c上设置有外周释放槽12d和以相同程度被挖入的弯状凹部12e。
外周释放槽12d以下述方式形成:其一部分被进行旋转运动的旋转涡盘11的旋转端板11b覆盖而没有直接面对背压室53,其另一部分如图2所示那样直接面对背压室53。
弯状凹部12e包括:环状凹部分12f和直线槽部分12g。环状凹部分12f是设置在背压阀流入孔42的开口部42a的周围的、具有比开口部42a大的外径的圆环状的凹部分。直线槽部分12g是连接环状凹部分12f与外周释放槽12d的槽。
通过这样的结构,无论旋转涡盘11的旋转位置(即、曲轴6的曲轴转角)如何,背压阀流入孔42与背压室53通过由旋转端板11b与外周释放槽12d、弯状凹部12e夹着形成的流路而总是连通。
另外,由弯状凹部12e与旋转端板11b夹着形成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比从背压控制阀40到压缩室51、52的流路(图2所示的背压阀流出流路44)的流路截面积小。换句话说,在从背压室53到背压控制阀40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方面,设置有比从背压控制阀40到压缩室51、52的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小的地方。再换句话说,在从背压室53向压缩室51、52连通的背压阀连通路41中,流路截面积最小的部分设置在比背压控制阀40靠上游侧(背压室53侧)。
通过作成这种结构,无论通过旋转涡盘11的旋转运动,旋转涡盘涡卷11a打开还是关闭开口部42a,都能减小给予背压室53的压力(背压)Pb的影响。即,背压室53的压力(背压)Pb不会根据曲轴6的曲轴转角变动而能够保持一定的压力(参见后述的图7)。
返回图2,在背压阀孔43中配置被压缩的线圈状弹簧40a、阀板40b之后,通过压入的方式用阀盖40c盖住背压阀孔43,从而形成背压控制阀40。
背压阀流出流路44设置为从外周侧加工横孔并且从压缩室51、52侧实施纵孔加工并进行连通,密封部件45被压入固定在比背压阀孔43靠外周侧。
如图2所示,背压阀流出流路44的压缩室51、52侧的开口部44a形成在固定涡盘涡卷12a之间的固定端板12b(固定涡盘涡卷齿底面)上。而且,如图3至图6所示,开口部44a设置为通过曲轴6的旋转(即、通过旋转涡盘11的旋转运动)从而交替地与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和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两者连通。
这里,当被旋转涡盘涡卷11a覆盖的开口部44a与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连通时,如图3所示,在由于旋转涡盘11进行旋转运动使旋转涡盘涡卷11a的内线侧前端附近部分与固定涡盘涡卷12a的外线侧接触而形成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a(参见图4)之前的旋转内线侧压缩室预定吸入空间501中,开口部44a的一部分被释放,从背压室53向旋转内线侧压缩室预定吸入空间501供给油。
同样地,当被旋转涡盘涡卷11a覆盖的开口部44a与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连通时,如图5所示,在由于旋转涡盘11进行旋转运动使旋转涡盘涡卷11a的外线侧前端附近部分与固定涡盘涡卷12a的内线侧接触而形成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a(参见图6)之前的旋转外线侧压缩室预定吸入空间502中,开口部44a的一部分被释放,从背压室53向旋转外线侧压缩室预定吸入空间502供给油。
这样,当从开口部44a对压缩室51、52供给油时,在压缩开始前开始油的供给,即,在形成压缩室51、52之前的阶段(旋转内线侧压缩室预定吸入空间501、旋转外线侧压缩室预定吸入空间502)开始油的供给。虽然从开口部44a供给油并将油送至压缩室51、52的密封部位(涡卷齿顶齿底面)为止需要时间,但通过在压缩开始前开始油的供给,能够在压缩开始时将油送至压缩室51、52的密封部位(涡卷齿顶齿底面)。由此,能够防止压缩时制冷剂经由涡卷齿顶齿底面泄漏,抑制制冷制的再压缩从而提高涡旋压缩机S的压缩性能。
图7是表示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以及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中的压缩开始后的压力的时间变化的图表。
这里,如图3和图4所示,当对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旋转内线侧压缩室预定吸入空间501)供给润滑油时,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旋转内线侧压缩室预定吸入空间501)处于压缩开始前(参见图3)或者压缩过程中(参见图4)。因此,如图7所示,被供给润滑油时的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的压力Pi(图7中用实线表示)成为吸入压力Ps以上(Pi≥Ps)。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中也是同样,如图7所示,被供给润滑油时的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的压力Po(图7中用虚线表示)成为吸入压力Ps以上(Po≥Ps)。
如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中,以用实线表示的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的压力Pi的压力上升比用虚线表示的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的压力Po的压力上升多的方式设定压缩室51、52的设计容积比(即,设计旋转涡盘涡卷11a、固定涡盘涡卷12a的形状),由此,能够使Pi>Po。在图3至图6的例子中,将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的设计容积比设定为2.2,将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的设计容积比设定为2.0,在该涡卷规格的情况下,Pi>Po的关系成立。
另外,如图7所示,用点划线表示的背压室53的背压Pb不管时间如何都是一定的。
图8是表示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以及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中的供油差压的时间变化的图表。
如上所述,利用背压室53与压缩室51、52的差压来进行通过背压阀连通路41进行的从背压室53向压缩室51、52的供油。该供油差压在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中为Pb-Pi,在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中为Pb-Po。根据图7所示的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的压力Pi、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的压力Po、背压Pb,得到图8所示的供油差压Pb-Pi(在图8中用实线表示)以及供油差压Pb-Po(在图8中用虚线表示)的关系。这样,由于Pb-Po>Pb-Pi的关系成立,因此,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的供油差压比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大。
通过这样的结构,对旋转外线侧压缩室52供给比旋转内线侧压缩室51多的油。换句话说,能够对吸入容积更大的压缩室供给更多的油。由此,能够提高压缩室51、52的密封部位(涡卷齿顶齿底面)的密封性,抑制压缩时制冷剂经由涡卷齿顶齿底面泄漏,抑制制冷剂的再压缩从而提高涡旋压缩机S的压缩性能。
另外,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的制冷剂,可以优选使用R32、含有R32多于50重量%的混合制冷剂。即使对于R32这样分子量小且具有易泄漏特性的制冷剂,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也能抑制制冷剂经由涡卷齿顶齿底面泄漏,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的再压缩从而提高涡旋压缩机S的压缩性能。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可以优选作为具备将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蒸发器依次连接成环状且制冷剂所流动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机的压缩机使用。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9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中的背压阀46以及背压阀连通路41附近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相比,背压阀连通路41以及背压阀46的结构不同。其他的结构相同,省略说明。
如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中,通过对固定涡盘12实施机械加工来构成:构成背压阀连通路41的背压阀流入孔42、背压阀孔43以及背压阀流出流路44。另外,作为固定涡盘12的材料,选定铸铁。因此,在背压阀40开阀时,阀板40b所抵接的背压阀座也由铸铁构成。
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中,如图9所示,背压阀46作为包括线圈状弹簧40a、阀板40b、阀盖40c以及背压阀部件40d的模块而构成。而且,背压阀46(背压阀部件40d)以压入固定涡盘12的背压阀孔43A中的方式构成。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中,背压阀连通路41的一部分由背压阀部件40d构成,该背压阀部件40d由与固定涡盘12不同的材料形成。
背压阀部件40d使用与固定涡盘12的材料(铸铁)不同的材料,具体地,使用快削铁、机械构造用碳钢。与使用铸铁的情况相比,通过使用快削铁、机械构造用碳钢,从而具有能够进行背压阀座的高精度加工并提高背压控制阀40的开闭部的密封性的效果。
另外,就背压阀部件40d的材料(不同的材料)而言,选定导热系数比固定涡盘12的材料(铸铁)小的材料为好。虽然固定涡盘12因在压缩室51、52中压缩制冷剂时产生的热而成为高温,但通过对背压阀部件40d使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能够抑制对背压控制阀40的开闭部的热影响,从变形抑制效果出发则能够提高耐久性。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中,需要在机械加工中心同时进行固定涡盘涡卷的加工和背压控制阀部分(背压阀座)的加工。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中,背压阀部件40d仅通过车床加工即可加工,通过将预先利用车床加工制作的背压阀部件40d压入固定涡盘12中使用,从而无需在机械加工中心同时进行固定涡盘涡卷的加工和背压控制阀部分(背压阀座)的加工,提高了批量生产加工性。另外,可以在固定涡盘涡卷加工前将背压阀部件40d压入固定在固定涡盘12中,也可以在涡卷加工后压入固定。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中,密封部件45被压入固定在比背压阀孔43靠固定涡盘12外周侧。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中,由于背压阀部件40d能够承担与固定涡盘12的外周侧的密封,因此,能够不使用密封部件45。
《变形例》
另外,本实施方式(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S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7)

1.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旋转涡盘,具有旋转涡盘涡卷;
固定涡盘,具有与上述旋转涡盘涡卷啮合而形成压缩室的固定涡盘涡卷;
背压室,对上述旋转涡盘赋予向上述固定涡盘的按压力;
供油单元,将油导入上述背压室中;
背压阀连通路,从上述背压室与困油开始前后的上述压缩室连通并将上述背压室的油导入上述压缩室中;以及
背压阀,设置在上述背压阀连通路上且利用连通前后的差压进行开闭,
该压缩室包括:上述旋转涡盘涡卷的内线与上述固定涡盘涡卷的外线之间的旋转内线侧压缩室及上述旋转涡盘涡卷的外线与上述固定涡盘涡卷的内线之间的旋转外线侧压缩室,
上述旋转外线侧压缩室的吸入容积比上述旋转内线侧压缩室大,
上述背压阀连通路的上述压缩室侧开口部形成在上述固定涡盘涡卷的齿底之间,
该涡旋压缩机以下述方式构成:伴随着上述旋转涡盘的旋转运动,上述压缩室侧开口部交替地进行与上述旋转内线侧压缩室的连通和与上述旋转外线侧压缩室的连通,
通过使上述旋转外线侧压缩室与上述背压室的差压比上述旋转内线侧压缩室与上述背压室的差压大,从而使对上述旋转外线侧压缩室的总供油量比对上述旋转内线侧压缩室的总供油量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背压阀连通路的从上述背压室到上述背压阀的背压室侧连通路具有截面积缩小连通路部,该截面积缩小连通路部的截面积比上述背压阀连通路的从上述压缩室侧开口部到上述背压阀的压缩室侧连通路的截面积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背压阀连通路的上述压缩室侧开口部与作为困油开始前的上述压缩室的吸入空间连通,从而将上述背压室的油导入上述吸入空间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背压阀连通路的从上述背压室到上述背压阀的背压室侧连通路总是与上述背压室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背压阀的背压阀座和上述背压阀连通路的一部分由与上述固定涡盘不同的部件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不同的部件由导热系数比上述固定涡盘小的材料构成。
7.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冷凝器、膨胀器、蒸发器依次连接成环状且制冷剂所流动的制冷剂回路,
上述制冷剂为R32或含有R32多于50重量%的混合制冷剂。
CN201510082706.1A 2014-09-11 2015-02-15 涡旋压缩机以及空调机 Active CN1054433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4912A JP6416559B2 (ja) 2014-09-11 2014-09-11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14-184912 2014-09-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43378A CN105443378A (zh) 2016-03-30
CN105443378B true CN105443378B (zh) 2018-03-20

Family

ID=55553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2706.1A Active CN105443378B (zh) 2014-09-11 2015-02-15 涡旋压缩机以及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16559B2 (zh)
CN (1) CN1054433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22010A (zh) * 2016-08-22 2016-11-16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57287A (ja) * 2008-04-21 2009-11-05 Hitachi Appliances Inc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101900115A (zh) * 2009-06-01 2010-12-01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涡旋压缩机
CN102454603A (zh) * 2010-10-28 2012-05-16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涡旋式压缩机
JP2012207606A (ja) * 2011-03-30 2012-10-25 Hitachi Appliances Inc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13019293A (ja) * 2011-07-11 2013-01-3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14080873A (ja) * 2012-10-15 2014-05-08 Hitachi Appliances Inc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1625B2 (ja) * 1984-05-25 1994-04-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スクロ−ル流体機械
JP2010090859A (ja) * 2008-10-10 2010-04-22 Sanden Corp スクロール型流体機械
JP5345636B2 (ja) * 2008-12-15 2013-11-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5756842B2 (ja) * 2013-11-18 2015-07-29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57287A (ja) * 2008-04-21 2009-11-05 Hitachi Appliances Inc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101900115A (zh) * 2009-06-01 2010-12-01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涡旋压缩机
CN102454603A (zh) * 2010-10-28 2012-05-16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涡旋式压缩机
JP2012207606A (ja) * 2011-03-30 2012-10-25 Hitachi Appliances Inc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13019293A (ja) * 2011-07-11 2013-01-3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14080873A (ja) * 2012-10-15 2014-05-08 Hitachi Appliances Inc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56757A (ja) 2016-04-21
CN105443378A (zh) 2016-03-30
JP6416559B2 (ja) 2018-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92827B1 (en) Scroll compressor
CN108571447A (zh) 根据螺旋原理的容积式机器、操作容积式机器的方法、容积式螺旋件、车辆空调系统和车辆
JP2008101559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
JP3893487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6083408B2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CN105443378B (zh) 涡旋压缩机以及空调机
KR102379939B1 (ko) 스크롤 압축기
JP2015161209A (ja) 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機器
JP2005240676A (ja) 圧縮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150926A (ja) スクロール膨張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空調装置
JP7263554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210135087U (zh) 具有油配给构件的压缩机
JP2004316592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5864883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17172346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2013029A (ja) 圧縮機
JP5493958B2 (ja) 圧縮機
JP4790757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06161818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15165116A (ja)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JP2020165309A (ja)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JP7213382B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7063480A1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提高其润滑效果的方法
JP2019056336A (ja) スクロール型流体機械
JP2014125914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9

Address after: Hongkong, China

Applicant after: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0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