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08087B - 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板材的制造方法、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以及板材 - Google Patents

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板材的制造方法、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以及板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08087B
CN105408087B CN201480035526.1A CN201480035526A CN105408087B CN 105408087 B CN105408087 B CN 105408087B CN 201480035526 A CN201480035526 A CN 201480035526A CN 105408087 B CN105408087 B CN 1054080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wall section
thinner wall
outer circumference
pres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55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08087A (zh
Inventor
长谷川聪
箕浦涉
斧卓司
西佐知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ya Industrial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ya Industrial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ya Industrial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iy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08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080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080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0808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7/00Shaping techniqu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29C39/00 - B29C65/00, B29C70/00 or B29C73/00
    • B29C67/0044Shaping techniqu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29C39/00 - B29C65/00, B29C70/00 or B29C73/00 for shaping edges or extremi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9/00Combinations of shaping technique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main groups B29C39/00 - B29C67/00, e.g. associations of moulding and joining techniques; Apparatus therefore
    • B29C69/001Combinations of shaping technique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main groups B29C39/00 - B29C67/00, e.g. associations of moulding and joining techniques; Apparatus therefore a shap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cutting, e.g. in parts or slices combined with rearranging and joining the cut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3/00Shaping by bending, folding, twisting, straightening or flatten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3/02Bending or folding
    • B29C53/04Bending or folding of plate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101/00Use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s moulding material
    • B29K2101/12Thermoplastic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1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moulded material or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 B29K2105/25Solid
    • B29K2105/253Preform
    • B29K2105/256Sheets, plates, blanks or fil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Of Tube Ends By Bending Or Straighte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采用了该处理方法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实现该处理方法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以及具有经过了通过该处理方法而实施的处理的端部处理结构的板材,其中,所述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包括:第一工序,对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板材的端部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加热按压而形成薄壁部;第二工序,对薄壁部以被按压面成为内侧的方式而进行折叠,并使薄壁部的作为板材外周侧的端部的外周端向连接有薄壁部的作为板材内部侧的端部的内部端的板材的主体部的附近移动;第三工序,对薄壁部的外周端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而使之与主体部的表面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

Description

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板材的制造方法、板材的端部的处理 装置以及板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板材(例如,树脂瓦楞纸等。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也将其称为“树脂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树脂板材的制造方法、树脂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以及树脂板材。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树脂板材被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汽车的行李箱的地板材料等)。通常,树脂板材在根据其用途而将其切割为所需的形状之后,会从提高树脂板材的美感并降低危害感的观点等出发,使其经过对包括其剖面在内的端部(末端部)实施各种处理的工序,来进行制造。
例如,在现有的处理方法的一种(以下称其为“现有方法”)之中,通过对由合成树脂构成的板材的端部进行加热按压,从而在被按压面上形成特定的形状的切口,并通过沿着这些切口而将板材的端部弯曲(折叠),从而将端部的剖面收纳在板材的内部。由此,现有方法防止了切断面在板材的端部露出,从而提高了板材的美感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903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決的课题
在现有方法中设为,通过将设置于板材的端部的切口的形状设为特定的形状,从而随着对端部进行折叠的动作而将端部的剖面收纳在板材的内部。即,在现有方法中,是将“通过对端部进行折叠的动作,从而总是将板材端部的剖面的整体收纳在板材的内部”作为前提。
但是,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对板材的端部进行处理时的(例如,加热按压或弯折时的)加工精度的偏差、及板材本身的尺寸的偏差等的原因,不一定能将剖面的整体收纳在板材的内部,而是存在剖面的一部分在板材的表面露出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如设想的那样提高板材的美感等。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能够尽可能地容易且可靠地防止树脂板材的端部(剖面)在树脂板材的表面上露出的树脂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运用了该处理方法的树脂板材的制造方法、执行该处理方法的树脂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及树脂板材。
用于解決课题的方法
首先,对由本发明所实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用于达成上述课题的由本发明所实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被应用于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板材上。
该处理方法包括:
(1)第一工序,对所述板材的端部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加热按压而形成薄壁部;
(2)第二工序,对所述薄壁部以所述被按压面成为内侧的方式而进行折叠,并使所述薄壁部的作为板材外周侧的端部的外周端向连接有所述薄壁部的作为板材内部侧的端部的内部端的所述板材的主体部的附近移动,
(3)第三工序,对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而使之与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而使薄壁部的外周端(换言之为,包括板材的剖面的端部)朝向板材的主体部移动。经过这些工序,在板材的末端部(外缘部)将会不存在板材的剖面。并且,通过第三工序,会使薄壁部的外周端(包括板材的剖面的端部)与主体部的表面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换言之,以使其不会在板材的外部露出的方式)移动。因此,即使假设由于上述的各种偏差(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中的加工精度的偏差、及板材本身的尺寸的偏差等)从而导致薄壁部的外周端的一部分在板材的表面上露出,但在第三工序中,也会将包括该露出的部分在内的外周端埋没在板材的内侧。此外,由于使薄壁部的外周端向厚度方向移动通常不需要那么复杂的方法,因此,第三工序能够容易地执行。因此,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容易且可靠地防止薄壁部的外周端在板材的表面露出的情况。
另外,在第三工序中,也与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同样地,会产生加工精度的偏差。但是,通常情况下,第三工序(使薄壁部的外周端在厚度方向上移动的处理)中所要求的加工精度与第一工序(板材的端部的加热按压)及第二工序(薄壁部的折叠)中所要求的加工精度相比而较低。换言之,即使在第三工序的加工精度(例如,薄壁部的外周端的移动量等)上产生少许的偏差,也能够充分地防止薄壁部的外周端在板材的表面露出的情况。
此外,存在如下的可能性,即,经过第一工序至第三工序,从而使板材的主体部的端部(薄壁部与主体部之间的分界)露出于板材的表面,进而使该主体部的端部对板材的美感或危害感产生影响。但是,该端部是通过对板材进行按压而形成的(参照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并且通常情况下,其与板材的末端部(剖面)相比,端面及角部分的形状会成为较平缓的形状(例如,与剖面的角部分的曲率半径相比,主体部的端部的角部分的曲率半径较大)。因此,从板材的美感的提高及危害感的降低等观点出发,防止板材的末端部(剖面)的露出所带来的优点,将会超越主体部的端部的露出所带来的缺点。
因此,本发明的处理方法能够容易且可靠地防止树脂板材的端部(剖面)在树脂板材的表面露出的情况。并且,由此能够提高板材的美感并降低危害感。
另外,本发明的处理方法所应用的“板材”只要为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板状体即可,其形状、内部结构、具体的树脂的种类等并不会特别地受到限制。例如,作为板材,能够采用树脂瓦楞纸及泡沫苯乙烯板等。
在“第一工序”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通过对板材的端部进行加热按压,从而使薄壁部(被实施了加热按压的部分)从板材的主体部(未被实施加热按压的部分)朝向板材的末端部延伸。因此,也可以说,第一工序为,例如“对板材的端部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加热按压从而形成在从板材的主体部朝向板材的外周的方向上延伸的薄壁部的工序”。
第一工序中的“按压”只要是涉及针对于板材的表面而对板材进行压缩的朝向(板材的厚度变薄的朝向。厚度方向)的外力的处理即可,其具体按压的方式并不会特别地受到限制。例如,作为按压的方式可列举出将板材固定为不能移动并从外部将按压体向板材进行按压的处理。与此相反,也可列举出将按压体固定为不能移动并且将板材向按压体进行按压的处理。并且,还可列举出使板材及按压体的双方移动并且将其相互按压的处理。这一点对于第三工序中的“按压”也是同样的。
第二工序中的“使薄壁部的……外周端向……板材的主体部的附近移动”这样的表达,表示在薄壁部被实施了折叠时,薄壁部的外周端存在于主体部的附近的情况,而薄壁部的外周端与主体部未必需要完全紧贴或邻接。本表达例如也可以将其表达方式变换为,使薄壁部的外周端向与板材的外周分离的位置移动。
另外,薄壁部通过其内部端而与板材的主体部连接。因此,在第二工序中,当使薄壁部的外周端向板材的主体部的附近移动时,薄壁部的外周端也会向薄壁部的内部端的附近移动。由此,上述表达例如也可以将其表达方式变换为,使薄壁部的外周端向内部端的附近移动。
第三工序中的薄壁部的外周端的“按压”既可以为伴随有加热的按压(加热按压),也可以为不伴随有加热的按压。例如,第三工序中的按压也可以在不伴随于有单独的加热的条件下,在由第一工序中的加热按压所产生的余热残留于板材的期间内实施。这一点对于第二工序中的“折叠”也是同样的。
第三工序中的“与主体部的表面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的表现可以将其表达方式变换为,在以将主体部的表面延长而成的假想面作为基准平面的情况下,从该基准平面向按压方向(厚度方向)远离的位置。此外,该表现可以将其表达方式变换为,在板材的表面与背面之间(严格而言为,在第一工序中加工薄壁部之前(实施第一工序之前)板材的端部的表面与背面所在的位置之间)。
由此,在第三工序中,使薄壁部的外周端“与主体部的表面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的表现可以将其表达方式变换为,使薄壁部的外周端与将主体部的表面延长而成的假想面(基准平面)相比,向朝向按压方向远离(厚度方向)的位置处移动。此外,该表现可以将其表达方式变换为,使薄壁部的外周端向板材的表面与背面之间移动。并且,该表现可以将其表达方式变换为,使薄壁部的外周端所在的位置的薄壁部的厚度(经由第二工序而被实施了折叠的薄壁部的按压方向上的厚度)与主体部的厚度相比而较薄。
另外,上述的“主体部的表面”可以将其表达方式变换为,形成主体部的平面中的、相对于板材的厚度方向(按压方向)而垂直的平面且存在于与薄壁部的被按压面为相同侧的平面。并且,通常情况下,经过本处理方法而处理的板材(例如,作为制品的板材)在多数情况下以如下方式进行处理,即,将“与薄壁部的被按压面相同侧”的面设为背面,将与薄壁部的被按压面为相反侧的面设为表面(所谓的外观面)。因此,板材的“表面”能够更换其表达方式为,形成板材的平面中的、与板材的厚度方向(按压方向)垂直的平面且存在于薄壁部的被按压面的相反侧的面。此外,板材的“背面”能够更换其表达方式为,形成板材的平面中的、与板材的厚度方向(按压方向)垂直的平面且存在于与薄壁部的被按压面为相同侧的面。
此外,第三工序中的按压的程度(例如,由按压所实现的薄壁部的外周端的移动量、及所按压的薄壁部的范围、最终的板材的截面形状等),只要考虑板材所要求的美感的程度、危害感的降低的程度、板材的内部结构、板材的厚度等来适当地确定即可,其并不会特别地受到限制(例如,参照后文所述的各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处理方法的结构与效果进行了说明。接下来,在以下,对本发明的处理方法的数个方式(方式1~5)进行叙述。
·方式1
如上文所述,在本发明的处理方法中,通过第三工序而使薄壁部的外周端与主体部的表面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此时,考虑到由于薄壁部的外周端的移动量而会在该外周端的周边(主体部中的外周端的附近、及薄壁部中的外周端的附近)产生隆起及毛刺等意外的变形的情况。从进一步提高板材的美感的观点出发,优选为防止这种变形。
因此,作为本发明的处理方法(方式1),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可以以使所述被按压面在所述薄壁部的内部端的周边处具有凹部的方式而形成所述薄壁部。
如上文所述,在于第二工序(折叠)中使薄壁部的外周端向主体部的附近进行了移动时,薄壁部的外周端也会向薄壁部的内部端的附近进行移动。因此,当如上述结构那样而在内部端的周边设置了凹部时,在经由第二工序而实施了处理时,在薄壁部的外周端的附近处会存在有与凹部相对应的空隙(例如,参照图6。)。
而且,当在第三工序中对薄壁部的外周端进行按压时,薄壁部的外周端会进入(流入)上述空隙(凹部)。由此,与上述空隙(凹部)不存在的情况相比,不易产生上述的意外的变形。此外,与上述空隙(凹部)不存在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容易地使薄壁部的外周端向厚度方向移动。
因而,本方式的处理方法能够容易且可靠地防止树脂板材的端部(切断面)在树脂板材的表面上露出的情况,并能够进一步提高板材的美感。
另外,设置在薄壁部的被按压面上的“凹部”只要为,薄壁部的厚度与其周边相比而较薄的部分即可,凹部的宽度、深度及截面形状等并不会特别地受到限制。凹部的宽度、深度及截面形状例如只要为了充分地防止上述的意外的变形而考虑板材的厚度及截面形状、以及构成板材的树脂的种类等来确定即可。
·方式2
在本发明的处理方法的第三工序中,对薄壁部的外周端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此时,并不一定仅对薄壁部的外周端进行按压,除了薄壁部的外周端之外,也可以对存在于外周端的周边的部分进行按压。
如具体地进行叙述,则作为本发明的处理方法(方式2),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能够对所述主体部中的存在于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的周边的部分与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一起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
根据上述结构,薄壁部与主体部之间的分界(主体部的端部)将与主体部的表面相比而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例如,参照图7及图14)。由此,该分界将变得难以进行目视确认,并且,该分界将难以被使用者的手指等接触到。
因此,本方式的处理方法能够进一步容易且可靠地防止树脂板材的端部(剖面)在树脂板材的表面上露出,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板材的美感且进一步降低危害感。
另外,本方式中的按压的程度与上述相同,只要考虑板材所要求的美感的程度、危害感降低的程度、板材的内部结构、板材的厚度等来适当地确定即可,并不会特别地受到限制。
·方式3、方式4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三工序中,可以仅对薄壁部中的外周端(或外周端的周边)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也可以对薄壁部的整体与外周端一起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
如具体地进行叙述,则作为本发明的处理方法(方式3),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能够以形成使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埋没在所述板材的内部的凹部的方式而仅对薄壁部的外周端(或外周端的周边)进行按压。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薄壁部的外周端埋没于凹部(凹陷部分)中,因此(例如,参照图8),使用者的手指等难以接触到该外周端。另外,该凹部(凹陷部分)的形状等与上述同样,只要考虑板材所要求的美感的程度、危害感的降低程度、板材的内部结构、板材的厚度等来适当地确定即可,并不会特别地受到限制。例如,由于充分地缩小凹部(凹陷部分)的宽度(从板材的主体部朝向外周的方向的宽度)会使凹部变得难以目视确认,并且使用者的手指会变得等难以进入到凹部的内部,因此,从板材的美感的提高及危害感的降低的观点出发为优选。
与此相对,作为本发明的处理方法(方式4),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能够对包括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在内的所述薄壁部的整体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与形成埋没有薄壁部的外周端的凹部的情况(方式3)相比,能够避免薄壁部的外周端(或其周边)受到局部按压的情况(例如,参照图15),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在薄壁部的外周端的周边处产生意外的变形(隆起及毛刺等)。另外,在采用了本方式的情况下,在板材的周围会形成与主体部相比厚度较薄的平坦部(薄壁部的被按压的部分)。
因而,这些方式的处理方法,能够进一步容易且可靠地防止树脂板材的端部(剖面)在树脂板材的表面露出,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板材的美感且进一步降低危害感。
·方式5
应用了本发明的处理方法的板材未必仅通过热塑性树脂而构成,也可以具备由其他材料构成的部分。
例如,在发明的处理方法(方式3)中,
能够在所述板材的主面的双方上设置缓冲层。
根据上述结构,当通过第三工序而对薄壁部的外周端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时,薄壁部的外周端(剖面)会被缓冲层覆盖。由此,薄壁部的外周端(剖面)会进一步变得不易目视确认,并且,使用者的手指等变得更加不易接触到薄壁部的外周端。
因而,本方式的处理方法能够容易且可靠地防止树脂板材的端部(切断面)在树脂板材的表面露出,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板材的美感且进一步降低危害感。
另外,上述“板材的主面”表示板材的表面中的、侧面以外的面(即,表面及背面)。此外,在板材的厚度均匀的情况下,主面能够将其表达方式变换为,板材的与厚度方向垂直的面。
上述“缓冲层”只要为从周围对板材的主面进行保护的层状体即可,构成缓冲层的材料及缓冲层的厚度等并不会特别地受到限制。例如,作为缓冲层能够采用由无纺布构成的层状体。
以上,对由本发明所实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说明。接下来,对由本发明所实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的说明可知,通过运用本发明的上述处理方法,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制造出端部被适当地实施处理从而美感得到提高且危害感被降低的板材。
具体而言,由用于完成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所实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所述板材切割为预定的形状的工序;
包括第一处理、第二处理、第三处理的工序,其中,在所述第一处理中,对所述板材的端部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加热按压而形成薄壁部,在所述第二处理中,对所述薄壁部以所述被按压面成为内侧的方式而进行折叠,并使所述薄壁部的作为板材外周侧的端部的外周端向连接有所述薄壁部的作为板材内部侧的端部的内部端的所述板材的主体部的附近移动;在所述第三处理中,对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而使之与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制造出具有与其用途相对应的形状且从美感的提高及危害感的降低的观点出发较优异的板材。
作为本发明的板材的制造方法的第一方式,
在所述第一处理中,能够以使所述被按压面在所述薄壁部的内部端的周边处具有凹部的方式而形成所述薄壁部。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板材的制造方法的第二方式,
在所述第三处理中,能够对所述主体部中的存在于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的周边的部分与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一起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板材的制造方法的第三方式,
在所述第三处理中,能够为了形成使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埋没于所述板材的内部的凹部,而仅对薄壁部的外周端(或外周端的周边)进行按压。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板材的制造方法的第四方式,
在所述第三处理中,能够对包括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在内的所述薄壁部的整体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
除此以外,作为本发明的板材的制造方法的第五方式,
能够在所述板材的主面的双方上设置缓冲层。
根据具备上述结构的各方式,能够使由本发明实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从板材的美感等观点出发而进一步得到提高。
接下来,对由本发明实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进行说明。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的说明可知,本发明的执行上述处理方法的处理装置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制造出端部被适当地实施处理从而美感得到提高且危害感降低的板材。
具体而言,由用于完成上述课题的本发明而实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为如下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
所述板材由热塑性树脂构成,所述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对板材的端部进行处理,
所述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具备:
第一机构,其对所述板材的端部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加热按压而形成薄壁部,
第二机构,其对所述薄壁部以所述被按压面成为内侧的方式而进行折叠,并使所述薄壁部的作为板材外周侧的端部的外周端向连接有所述薄壁部的作为板材内部侧的端部的内部端的所述板材的主体部的附近移动;
第三机构,其对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而使之与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本发明的处理装置对树脂板材的端部适当地进行处理,从而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制造出从美感的提高及危害感的降低的观点出发较优异的板材。
作为本发明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的第一方式,
所述第一机构能够以使所述被按压面在所述薄壁部的内部端的周边处具有凹部的方式而形成所述薄壁部。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的第二方式,
所述第三机构能够对所述主体部中的存在于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的周边的部分与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一起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的第三方式,
所述第三机构能够为了形成使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埋没于所述板材的内部的凹部,而仅对薄壁部的外周端(或外周端的周边)进行按压。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的第四方式,
所述第三机构能够对包括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在内的所述薄壁部的整体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
除此以外,作为本发明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的第五方式,
能够在所述板材的主面的双方上设置缓冲层。
根据具备上述结构的各方式,能够使本发明实施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从板材的美感等的观点出发而进一步得到提高。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板材”进行说明。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的说明可知,被实施了本发明的上述处理方法的板材具有被适当地实施了处理的端部处理结构,且从美感的提高及危害感的降低等观点出发较为优异。
具体而言,由用于完成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所实现的板材为,
由热塑性树脂构成,并具备端部被实施了处理的端部处理结构的板材,其中,
所述端部处理结构为如下结构,即,具有所述板材的主体部分和从所述主体部分延伸的薄壁部弯曲了的部分,其以使所述薄壁部的顶端部向所述主体部分的附近移动的方式而使所述薄壁部弯曲,并且使所述薄壁部的顶端部与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本发明的板材具有被适当地实施了处理的端部,并且在美感上较优异且能够降低危害感。
作为本发明的板材的一个方式,
所述端部处理结构能够具备如下结构,即,所述主体部分中的存在于所述薄壁部的顶端部的周边的部分与所述薄壁部的顶端部一起,与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的结构。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板材的其他方式,
能够在所述板材的主面的双方上设置缓冲层。
根据具备上述结构的各方式,能够使由本发明所实现的板材在美感等的观点上进一步提高。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由本发明所实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可获得如下效果,即,能够尽可能地容易且可靠地防止树脂板材的端部(剖面)在树脂板材的表面上露出。此外,由本发明所实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可获得如下效果,即,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制造出端部被适当地实施处理从而使美感得到提高且危害感被降低的板材。并且,由本发明所实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会获得如下效果,即,能够通过对板材的端部适当地进行处理,从而容易且可靠地实现提高板材的美感且使危害感降低。除此以外,由本发明所实现的“板材”能够获得如下效果,即,其在美感上较优异且危害感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处理方法的板材的示例的概要剖视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处理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要图。
图3为表示对板材的端部实施处理的步骤的概要图。
图4为表示对板材的端部实施处理的步骤的概要图。
图5为表示对板材的端部实施处理的步骤的概要图。
图6为表示对板材的端部实施处理的步骤的概要图。
图7为表示对板材的端部实施处理的步骤的概要图。
图8为表示依据本发明的处理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而制造出的板材的端部处理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处理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概要图。
图10为表示对板材的端部实施处理的步骤的概要图。
图11为表示对板材的端部实施处理的步骤的概要图。
图12为表示对板材的端部实施处理的步骤的概要图。
图13为表示对板材的端部实施处理的步骤的概要图。
图14为表示对板材的端部实施处理的步骤的概要图。
图15为表示依据本发明的处理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而制造出的板材的端部处理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表示依据本发明的处理方法的其他实施方式而制造出的板材的端部处理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表示依据本发明的处理方法的其他实施方式而制造出的板材的端部处理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由本发明实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由本发明所实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由本发明实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及由本发明所实现的板材,参照附图来对其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方法(第一处理方法)的板材(实施处理之前的板材)的概要结构。如图1所示,板材10具备板状体11、设置在板状体11的表面(两主面)上的缓冲层12。板状体11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缓冲层12由无纺布构成。板状体11的端面11a为将板材10加工成为对应其用途的形状时所形成的切断面。
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装置20(第一处理装置。以下称其为“装置20”)的概要结构。如图2所示,装置20具备固定下侧垫片21、可动下侧垫片22、可动上侧垫片23、热切刀24、及滑动样板25。
以下,参照图2~图8来对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方法(第一处理方法)实施于板材10的步骤进行说明。换言之,通过图2~图8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板材的制造方法(第一制造方法)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第一处理装置)、进而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板材(第一板材)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板材10按照后述的步骤1~步骤7的顺序来实施处理。另外,以下,将各附图中的纸面上的上、下、左、右方称为“上方”、“下方”、“左方”、“右方”。
·步骤1(板材的设置)
如图2所示,将固定下侧垫片21及可动下侧垫片22以其各自的上表面构成一个平面的方式(即,面一致)而进行配置。然后,在该平面上设置板材10。此时,板材10的端部以其预定的长度位于固定下侧垫片21上的方式而被配置。该预定的长度基于事先的实验结果等而被确定为,在之后的步骤2~7中适于对板材10的薄壁部实施形成与加工(后述的10a)的长度。
·步骤2(端部的加热按压与薄壁部的形成1)
如图3所示,使可动上侧垫片23及热切刀24朝向板材10而向下方移动。然后,通过可动下侧垫片22和可动上侧垫片23而对板材10进行夹持固定,并通过热切刀24而对板材10的端部在厚度方向进行加热按压。由此,在板材10的端部形成薄壁部(相当于图4中的10a)。另外,板材10的厚度方向相当于图3中的上下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也为同样设定。
·步骤3(端部的加热按压与薄壁部的形成2)
如图4所示,在维持将板材10进行了固定的状态的同时,使热切刀24向上方移动。通过热切刀24而形成的薄壁部10a具有板材10的外周侧的端部(外周端)10b、板材10的内部侧的端部(内部端)10c、形成于内部端10c的周边的被按压面(薄壁部10a的上方的面)的凹部10d。薄壁部10a在内部端10c处与板材10的主体部10e连接。即,薄壁部10a在从板材10的主体部10e朝向板材10的外周(端面11a)的方向上延伸。
·步骤4(薄壁部的折叠1)
如图5所示,在维持将板材10通过可动下侧垫片22和可动上侧垫片23而进行夹持的状态的同时,使可动下侧垫片22及可动上侧垫片23向下方移动。此时,固定下侧垫片21不进行移动。由此,薄壁部10a会在与可动下侧垫片22及可动上侧垫片23一起向下方移动的同时,通过固定下侧垫片21而被向上方弯折。
另外,本步骤4在于薄壁部10a中残留有步骤1的余热的期间(即,在薄壁部10a具有能够变形的程度的可塑性的期间)内实施。后述的步骤5及步骤6也为同样设定。
·步骤5(薄壁部的折叠2)
如图6所示,在维持将板材10固定了的状态的同时,使滑动样板25向左方移动。由此,薄壁部会通过滑动样板25而进一步向左方弯折,薄壁部的外周端10b会向主体部10e的附近(换言之为向内部端10c的附近)移动。以此方式,通过步骤4及步骤5而对薄壁部10a(参照图2)以被按压面成为内侧的方式进行折叠。此时,在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的附近(例如,外周端10b与内部端10c之间),存在有通过凹部10d而形成的空隙A。
另外,在本步骤中,滑动样板25的顶端部(左方的端部)前进至不仅覆盖了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而且还覆盖了主体部10e中的、存在于外周端10b的周边的部分的位置处。
·步骤6(薄壁部的外周端的移动)
如图7所示,在维持将板材10固定了的状态的同时,使滑动样板25向下方移动。即,将滑动样板25相对于被固定为不能移动的板材10进行按压。
由此,将主体部10e中的存在于外周端10b的周边的部分与薄壁部的外周端10b一起向板材10的厚度方向进行按压。此时,薄壁部的外周端10b(及主体部10e的一部分)会进入至图6所示的空隙A。另外,由于空隙A通过薄壁部的外周端10b等而被填充,因此,在图7中未图示空隙A。
通过本步骤,薄壁部的外周端10b与主体部10e的表面(图8的10f)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主体部10e中的存在于外周端10b的周边的部分与主体部10e的表面相比也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其结果为,形成了使薄壁部的外周端10b埋没在板材10的内部的凹部(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叙述)。
·步骤7(板材的取出)
将依据上述步骤1~6而被实施了处理之后的板材10(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板材)从装置20移除。另外,对于拆卸的方式,省略其图示。
图8为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处理方法制造而成的板材10的端部的局部放大图。处理后的板材10具备图8所示的端部处理结构。具体而言,该端部处理结构为如下结构,即,以使薄壁部10a的顶端部(外周端10b)向主体部分(主体部10e)的附近移动的方式而使薄壁部10a弯曲,并且使薄壁部10a的顶端部(外周端10b)与主体部分(主体部10e)的表面10f相比而向板材10的厚度方向的内侧进行了移动(具体而言为,向板材10的内部埋没为凹形状)。
由此,能够防止在对板材10进行加工时所产生的剖面11a在板材10的表面(10f)露出。由此,能够提高板材10的美感且降低危害感。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点为,在对被实施了折叠的薄壁部的外周端进行按压的步骤(上述的步骤6)中,(1)对包括薄壁部的外周端在内的薄壁部的整体进行按压这一点,以及(2)将滑动样板固定为不能移动且将薄壁部向滑动样板进行按压这一点。
以下,以上述的不同点为中心,参照图9~图15来对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方法(第二处理方法)实施于板材的步骤进行说明。换言之,通过图9~图15,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板材的制造方法(第二制造方法)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第二处理装置)、进而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板材(第二板材)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方法(第二处理方法)被应用于,与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方法(第一处理方法)的板材10相同的板材上(参照图1)。
图9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装置30(第二处理装置。以下称其为“装置30”。)的概要结构。装置30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装置20同样地具备固定下侧垫片31、可动下侧垫片32、可动上侧垫片33、热切刀34、及滑动样板35。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方法(第二处理方法)实施于板材10上的步骤如下述内容所述。
·步骤1(板材的设置)
如图9所示,在固定下侧垫片31及可动下侧垫片32所构成的平面上,配置板材10。
·步骤2(端部的加热按压与薄壁部的形成1)
如图10所示,使可动上侧垫片33向下方移动而对板材10进行固定,并且使热切刀34向下方移动而对板材10的端部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加热按压。由此,在板材10的端部形成薄壁部(相当于图11中的10a)。
·步骤3(端部的加热按压与薄壁部的形成2)
如图11所示,使热切刀34向上方移动。薄壁部10a具有板材10的外周侧的端部(外周端)10b、板材10的内部侧的端部(内部端)10c、形成在内部端10c的周边的被按压面上的凹部10d。
·步骤4(薄壁部的折叠1)
如图12所示,在维持将板材10通过可动下侧垫片32和可动上侧垫片33而进行夹持的状态的同时,使可动下侧垫片32及可动上侧垫片33向下方移动。由此,薄壁部10a向上方被弯折。
·步骤5(薄壁部的折叠2)
如图13所示,在维持将板材10进行了固定的状态的同时,使滑动样板35向左方移动。此时,滑动样板35的顶端部(左方的端部)前进至不仅覆盖了薄壁部的外周端10b、而且还覆盖了主体部10e中的存在于外周端10b的周边的部分的位置处。由此,薄壁部通过滑动样板35而进一步向左方弯折,并且薄壁部的外周端10b向主体部10e的附近(换言之为,向内部端10c的附近)移动。
因此,通过步骤4及步骤5,对薄壁部10a(参照图9)以被按压面成为内侧的方式进行折叠。此时,在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的附近(例如,外周端10b与内部端10c之间)处,存在有通过凹部10d而形成的空隙A。
·步骤6(薄壁部的外周端的移动)
如图14所示,对滑动样板35进行固定,并在维持将板材10通过可动下侧垫片32和可动上侧垫片33而夹持的状态的同时,使可动下侧垫片32及可动上侧垫片33向上方移动。即,将板材10相对于被固定为不能移动的滑动样板35而进行按压。
由此,将主体部10e中的、存在于外周端10b的周边的部分与包括薄壁部的外周端10b在内的薄壁部的整体一起在板材10的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由此,包括薄壁部的外周端10b在内的薄壁部的整体与主体部10e的表面(图15的10f)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并且主体部10e中的存在于外周端10b的周边的部分与主体部10e的表面相比也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其结果为,在板材10的周围处形成有与主体部10e相比厚度较薄的平坦的部分(详细内容将在后文中叙述)。
·步骤7(板材的取出)
将依据上述步骤1~6而被实施了处理之后的板材10(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板材)从装置30上移除。
图15为依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处理方法制造而成的板材10的端部的局部放大图。处理后的板材10具备图15所示的端部处理结构。具体而言,该端部处理结构为如下结构,即,以使薄壁部10a的顶端部(外周端10b)向主体部分(主体部10e)的附近移动的方式而使薄壁部10a进行了弯曲,薄壁部10a的顶端部(外周端10b)与主体部分(主体部10e)的表面10f相比向板材10的厚度方向的内侧进行了移动(具体而言,在板材10的周围处存在有与主体部10e相比厚度较薄的平坦部10g)。
由此,能够防止板材10的剖面11a在板材10的表面(10f)露出,从而能够提高板材10的美感且降低其危害感。
以上为,对由本发明实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由本发明实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由本发明实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及由本发明实现的板材的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另外,在图5~图8、图10~图15(及,后文所述的图16及图17)中,以在薄壁部10a的被按压面彼此之间存在有稍许的空隙的方式而进行了描绘。但是,该空隙只不过是用于使本实施方式便于理解的表现,实际上该空隙并无存在的必要。
另外,经由了上述的处理方法而被处理之后的板材10,通常情况下,大多会以如下方式进行处理,即,将与薄壁部10a的被按压面为相同侧的面(图8、图15~图17中的上方的面)设为“背面”,将薄壁部10a的被按压面的相反侧的面(图8、图15~图17中的下方的面)设为“表面”(所谓的外观设计面)。
实施方式的总结
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板材端部的处理方法”在对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板材10的端部(剖面11a)进行处理时使用。
上述实施方式的处理方法包括:
第一工序(步骤2、3),对板材10的端部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加热按压而形成薄壁部10a;
第二工序(步骤4、5),对薄壁部10a以被按压面成为内侧的方式进行折叠,并使薄壁部10a的作为板材外周侧的端部的外周端10b向连接有薄壁部10a的作为板材内部侧的端部的内部端10c的板材10的主体部10e的附近移动;
第三工序(步骤6),对薄壁部的外周端10b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而使之与主体部的表面10f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
在此,在第一工序(步骤2、3)中,以使被按压面(图4、11中的上方的面)在薄壁部的内部端10c的周边具有凹部10d的方式而形成薄壁部10a。
并且,在第三工序(步骤6)中,对主体部10e中的、存在于薄壁部的外周端10b的周边的部分与薄壁部的外周端10b一起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
此时,既可以以形成使薄壁部的外周端10b埋没在板材10的内部的凹部的方式进行按压(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对包括薄壁部的外周端10b在内的薄壁部10a的整体在厚度方向进行按压而形成平坦部10g(第二实施方式)。
另外,板材10的主面的双方(图1中的上方的面和下方的面)上设置有缓冲层(不织布层12)。
另一方面,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板材10切割为预定的形状的工序(参照图1);
包括第一处理(步骤2、3)、第二处理(步骤4、5)(步骤6)、第三处理的工序,其中,在所述第一处理中,对板材10的端部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加热按压而形成薄壁部10a;在所述第二处理中,对薄壁部10a以被按压面成为内侧的方式而进行折叠,并且使薄壁部10a的作为板材10外周侧的端部的外周端10b向连接有薄壁部10a的作为板材10内部侧的端部的内部端10c的板材10的主体部10e的附近移动;在所述第三处理中,对薄壁部的外周端10b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而使之与主体部的表面10f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
在此,在第一处理(步骤2、3)中,以被按压面在薄壁部的内部端10c的周边处具有凹部的方式而形成薄壁部10a。此外,在第三处理(步骤6)中,对主体部10e中的存在于薄壁部的外周端10b的周边的部分与薄壁部的外周端10b一起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此时,既可以以形成使薄壁部的外周端10b埋没在板材10的内部的凹部的方式进行按压(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对包括薄壁部的外周端10b在内的薄壁部10a的整体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而形成平坦部10g(第二实施方式)。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为,
对板材10的端部进行处理的装置20、30,
所述板材10的端部的处理装置20、30具备:
第一机构(例如,热切刀24),其对板材的端部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加热按压而形成薄壁部10a;第二机构(例如,固定下侧垫片21、可动下侧垫片22及可动上侧垫片23),其对薄壁部10a以被按压面成为内侧的方式而进行折叠,并且使薄壁部10a的作为板材外周侧的端部的外周端10b向连接有薄壁部10a的作为板材内部侧的端部的内部端10c的板材的主体部10e的附近移动;第三机构(例如,滑动样板25),其对薄壁部的外周端10b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而使之与主体部的表面10f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
在此,第一机构24以使被按压面在薄壁部的内部端10c的周边处具有凹部10d的方式而形成薄壁部10a。此外,第三机构21、22、23,对主体部10e中的存在于薄壁部的外周端10b的周边的部分与薄壁部的外周端10b一起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此时,既可以以形成使薄壁部的外周端10b埋没在板材10的内部的凹部的方式进行按压(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对包括薄壁部的外周端10b在内的薄壁部10a的整体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而形成平坦部10g(第二实施方式)。
除此以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板材”为,具备端部被实施了处理的端部处理结构的板材(处理后的板材10。图8及图15),
端部处理结构为,具有板材10的主体部分10e和从主体部分10e延伸的薄壁部10a弯曲了的部分的结构,并且其被构成为,以使薄壁部10a的顶端部(外周端10b)向主体部分10e的附近移动的方式而使薄壁部10a弯曲,并且,薄壁部10a的顶端部10b与主体部的表面10f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
在此,端部处理结构被构成为,主体部分10e中的存在于薄壁部的顶端部10b的周边的部分与薄壁部的顶端部10b一起,与主体部10e的表面10f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
其他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采用各种改变例。
例如,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板材10作为板状体11而具有实心的树脂板材。但是,本发明的处理方法与制造方法也可以应用于作为板状体11而具有树脂瓦楞纸的板材。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步骤2中,在薄壁部10a的内部端10c的周边的被按压面上形成有凹部10d。但是,本发明的处理方法与制造方法也可以采用形成不具有该凹部10d的薄壁部10a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步骤6中,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和主体部10e中的存在于外周端10b的周边的部分受到按压而进行移动。但是,如图16或图17所示,本发明的处理方法与制造方法也可以采用仅对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进行按压而使之与主体部的表面10f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的结构。
具体而言,例如,只需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步骤5中,使滑动样板25的顶端部前进至仅覆盖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的位置,并在步骤6中,通过滑动样板25而仅对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进行按压即可。同样地,例如,只需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步骤5中,使滑动样板35的顶端部前进至仅覆盖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的位置,并在步骤6中,仅将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向滑动样板35进行按压即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作为可尽可能简单可靠地防止树脂板材的端部(剖面)在树脂板材的表面露出的树脂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运用了该处理方法的板材的制造方法、运用了该处理方法的处理装置、及具有经过了由该处理方法而实施的处理的端部处理结构的板材来利用。
符号说明
10…板材;11…板状体;12…缓冲层;10a…薄壁部;10b…外周端;10c…内部端;10d…凹部;10e…主体部;10f…主体部的表面;10g…平坦部。

Claims (15)

1.一种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所述板材由热塑性树脂构成,
所述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包括:
第一工序,对所述板材的端部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加热按压而形成薄壁部(10a),并且以在所述薄壁部的作为板材内部侧的端部的内部端(10c)的周边处使所述薄壁部的被按压面具有凹部(10d)的方式而形成所述薄壁部;
第二工序,对所述薄壁部以所述被按压面成为内侧的方式而进行折叠;并使所述薄壁部的作为板材外周侧的端部的外周端(10b)向连接有所述薄壁部的内部端的所述板材的主体部(10e)的附近移动;
第三工序,对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而使之与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对所述主体部(10e)中的存在于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的周边的部分与所述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一起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形成使所述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埋没在所述板材的内部的凹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对包括所述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在内的所述薄壁部的整体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其中,
在所述板材的主面的双方上设置有缓冲层(12)。
6.一种板材的制造方法,所述板材由热塑性树脂构成,其中,
所述板材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所述板材切割为预定的形状的工序;
包括第一处理、第二处理、第三处理的工序,其中,在所述第一处理中,对所述板材的端部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加热按压而形成薄壁部(10a),并且以在所述薄壁部的作为板材内部侧的端部的内部端(10c)的周边处使所述薄壁部的被按压面具有凹部(10d)的方式而形成所述薄壁部;在所述第二处理中,对所述薄壁部以所述被按压面成为内侧的方式而进行折叠,并使所述薄壁部的作为板材外周侧的端部的外周端(10b)向连接有所述薄壁部的内部端(10c)的所述板材的主体部(10e)的附近移动;在所述第三处理中,对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而使之与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三处理中,对所述主体部(10e)中的存在于所述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的周边的部分与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一起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三处理中,形成使所述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埋没于所述板材的内部的凹部。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三处理中,对包括所述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在内的所述薄壁部的整体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
10.如权利要求6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板材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板材的主面的双方上设置有缓冲层(12)。
11.一种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所述板材由热塑性树脂构成,所述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对板材的端部进行处理,
所述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具备:
第一机构,其对所述板材的端部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加热按压而形成薄壁部(10a),并且以在所述薄壁部的作为板材内部侧的端部(10a)的内部端(10c)的周边处使所述薄壁部的被按压面具有凹部(10d)的方式而形成所述薄壁部;
第二机构,其对所述薄壁部以所述被按压面成为内侧的方式而进行折叠,并使所述薄壁部的作为板材外周侧的端部的外周端(10b)向连接有所述薄壁部的内部端的所述板材的主体部(10e)的附近移动;
第三机构,其对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而使之与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相比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机构对所述主体部(10e)中的存在于所述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的周边的部分与所述薄壁部的外周端一起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机构形成使所述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埋没于所述板材的内部的凹部。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机构对包括所述薄壁部(10a)的外周端(10b)在内的所述薄壁部的整体在厚度方向上进行按压。
15.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其中,
在所述板材的主面的双方上设置有缓冲层(12)。
CN201480035526.1A 2013-06-21 2014-06-20 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板材的制造方法、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以及板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080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0678 2013-06-21
JP2013130678 2013-06-21
PCT/JP2014/066418 WO2014203992A1 (ja) 2013-06-21 2014-06-20 板材の端部の処理方法、板材の製造方法、板材の端部の処理装置、及び、板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08087A CN105408087A (zh) 2016-03-16
CN105408087B true CN105408087B (zh) 2017-05-31

Family

ID=52104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552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08087B (zh) 2013-06-21 2014-06-20 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板材的制造方法、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以及板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07459B2 (zh)
JP (1) JP5997380B2 (zh)
CN (1) CN105408087B (zh)
WO (1) WO2014203992A1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9018A (zh) * 2007-07-06 2010-03-31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大型表膜构件的框体及该框体的把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37274A (en) * 1977-05-06 1978-11-30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Processing of the end of laminated plate
JPS6015059U (ja) * 1983-07-12 1985-02-01 林テレンプ株式会社 成形天井内装材の端末構造
JPH0764011B2 (ja) * 1986-12-26 1995-07-1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表皮層張込み内装品の製造方法
JPH0794151B2 (ja) * 1987-11-02 1995-10-11 日本スチレンペーパー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天井材の製造方法
JPH1059085A (ja) * 1996-08-22 1998-03-03 Hino Motors Ltd 自動車用内張り部材
JPH10166438A (ja) * 1996-12-16 1998-06-23 Kasai Kogyo Co Ltd 積層材の端末処理方法
JPH10291248A (ja) * 1997-04-18 1998-11-04 Kasai Kogyo Co Ltd 積層材の端末処理装置とその端末処理方法
US6161895A (en) * 1998-02-27 2000-12-19 Lear Automotive Dearborn, Inc. Pleated corners for vehicle trim openings
JP3878347B2 (ja) 1998-12-25 2007-02-07 東罐興業株式会社 中空体合成樹脂板の端面処理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4439657B2 (ja) * 2000-02-09 2010-03-24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振動遮断防音材
JP4310790B2 (ja) * 2004-10-28 2009-08-12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の製造方法
JP4783316B2 (ja) * 2007-03-09 2011-09-28 東罐興業株式会社 中空合成樹脂板を用いた函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874832B2 (en) * 2008-06-13 2011-01-25 Kimastle Corporation Assembly for producing an auto headliner with a folded-over perimeter edge
EP2468479B1 (en) * 2010-12-27 2015-08-05 Grupo Antolin-Ingenieria, S.A. Dressed headliner for vehicles with a finished perimet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9018A (zh) * 2007-07-06 2010-03-31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大型表膜构件的框体及该框体的把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08087A (zh) 2016-03-16
JPWO2014203992A1 (ja) 2017-02-23
WO2014203992A1 (ja) 2014-12-24
US20160151967A1 (en) 2016-06-02
JP5997380B2 (ja) 2016-09-28
US10207459B2 (en) 2019-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7217A (zh) 金属树脂罩盖及其生产方法和用于车辆的车门把手
CN105408087B (zh) 板材的端部的处理方法、板材的制造方法、板材的端部的处理装置以及板材
JP2016530130A (ja) 空気を注入することによって膨らんだ表面を有する電子装置ケースおよびダイアリー、その製造方法
CN109963706B (zh) 层叠成形体及其制造方法
JP6216773B2 (ja) 軽量シートの曲げ加工方法および装置
US9352705B2 (en) Decorative panel and vehicle interior/exterior components
CN107444210B (zh) 缝制结构及具备该缝制结构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表皮材料
KR20150071272A (ko) 투톤 내장패널 사출장치
JP5561323B2 (ja) ワーク成形方法及びワーク成形装置
JP6215023B2 (ja) 車両用内装材の製造方法
JP2017079923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トリムカバーの縫製処理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ート
JP6764157B2 (ja) 内装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15016651A (ja) 表皮材コーナー部の処理方法と装置
JPWO2017006861A1 (ja) バーリング加工方法、バーリング加工システム及びプレス部材
JP6185365B2 (ja) 車両用内装材
JP2015098141A (ja) 樹脂製表皮材の製造方法
JP4286389B2 (ja) 積層板の端末構造及びその端末処理方法
US20140326396A1 (en) Method and tooling station for manufacturing a lining part
JP2020169025A (ja) 内装部品の製造方法
CN206561794U (zh) Pvc发泡冷压成型的尾箱垫
JP5565800B2 (ja) 車両用内装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24705B2 (ja) 内装材
JP2017035798A (ja) 樹脂成形品の成形方法及び樹脂部材
JP5387067B2 (ja) 表皮付発泡成形部材の成形方法、表皮付発泡成形部材、および表皮付発泡成形部材用の表皮
JP2011068091A (ja) 表皮付き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