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01281B - 假捻加工机 - Google Patents

假捻加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01281B
CN105401281B CN201510550092.5A CN201510550092A CN105401281B CN 105401281 B CN105401281 B CN 105401281B CN 201510550092 A CN201510550092 A CN 201510550092A CN 105401281 B CN105401281 B CN 1054012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eating device
heat block
yarn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500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01281A (zh
Inventor
冈田竹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MT Machinery Inc
Original Assignee
TMT Machin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MT Machinery Inc filed Critical TMT Machinery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401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012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01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012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1/00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 D02G1/02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 D02G1/0206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by false-twisting
    • D02G1/0266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by false-twisting false-twist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JFINISHING OR DRESSING OF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CORDS, ROPES OR THE LIKE
    • D02J13/00Heating or cooling the yarn, thread, cord, rope, or the like, not specific to any one of the processes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 D02J13/001Heating or cooling the yarn, thread, cord, rope, or the like, not specific to any one of the processes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in a tube or vessel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JFINISHING OR DRESSING OF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CORDS, ROPES OR THE LIKE
    • D02J13/00Heating or cooling the yarn, thread, cord, rope, or the like, not specific to any one of the processes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 D02J13/003Heating or cooling the yarn, thread, cord, rope, or the like, not specific to any one of the processes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by contact with at least one stationary surface, e.g. a pl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一种假捻加工机,将种类不同的纱线分别加热至适合加捻的温度。在箱体(31)的收纳空间(31a)收纳有2个第1加热装置(32a)和2个第2加热装置(32b)。各加热装置(32a、32b)具备加热块(35)和用于对加热块(35)进行加热的发热部件(36)。第1加热装置(32a)和第2加热装置(32b)在机体长边方向上交替配置。第2加热装置(32b)位于相比第1加热装置(32a)靠上方的位置,由此,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和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不重叠。

Description

假捻加工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纱线实施假捻加工的假捻加工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假捻加工机用于对多个纱线实施假捻加工,从纱线通道的上游侧起依次配置有加热器(相当于本申请的“一次加热单元”)、冷却器(相当于本申请的“冷却单元”)、捻线装置(相当于本申请的“加捻装置”)。另外,加热器具有在纱线的行进方向上长的主体(以下称为“加热器主体”)和包围加热器主体的毛毡层。在加热器主体中形成有用于使纱线行进的2个狭缝。2个狭缝在与加热器主体的长边方向以及铅垂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宽度方向”)上相邻配置,沿纱线的行进方向延伸,并且在下端以及加热器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开口。另外,在加热器主体的位于各狭缝的上方的部分设置有加热源。这2个加热源由加热控制装置独立地控制发热量。而且,在上述2个狭缝中行进的纱线借助主体的热而被加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59587号公报
这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假捻加工机中,捻线装置对位于相比自身靠上游侧的位置的纱线加捻。因此,对由加热器加热后的纱线加捻,被加捻后的纱线由冷却器冷却。此时,在对纱线进行假捻加工时,需要利用加热器将纱线加热至与其种类相应的适合加捻的温度。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如上所述,形成为能够独立地控制2个加热源的发热量。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加热器中,例如当在2个狭缝中的一方的狭缝中行进的纱线和在另一方的狭缝中行进的纱线种类(例如,粗细或材质等)不同的情况下,通过根据在各狭缝中行进的纱线的种类而控制配置于各狭缝的上方的发热源的发热量,由此认为也能够将这2根纱线独立地加热至与纱线的种类相应的适合加捻的温度。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如上所述,2个狭缝在1个加热器主体中在上述宽度方向相邻形成,因此,热容易在加热器主体的一方的狭缝周边的部分与另一方的狭缝周边的部分之间传递。因此,即便如上所述独立地控制2个发热源的发热量,也存在无法使主体的各狭缝的周边部分的温度成为所设定的温度、无法将在各狭缝中行进的纱线独立地加热至与纱线的种类相应的适当的温度的顾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要被加捻的多个纱线独立地加热至与种类等相应的适当的温度的假捻加工机。
第1发明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为,对多个纱线进行假捻加工,机体长边方向较长,具备:多个加热装置,对上述多个纱线进行加热;多个冷却装置,配置在纱线的纱线通道中的上述多个加热装置的下游侧,对上述多个纱线进行冷却;以及加捻装置,配置在纱线的纱线通道中的上述多个冷却装置的下游侧,对上述多个纱线加捻,上述多个加热装置为,多个第1加热装置和多个第2加热装置沿着上述机体长边方向交替排列,各加热装置具有:加热块,形成有用于使纱线行进的纱线行进部,并对在上述纱线行进部行进的纱线进行加热;以及发热部件,用于对上述加热块进行加热,至少1个上述第1加热装置和至少1个上述第2加热装置被收纳在1个箱体内,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和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从上述机体长边方向观察错开配置。
根据本发明,各加热装置具有加热块和发热部件,因此,通过独立地控制各加热装置的发热部件的发热量,能够独立地控制各加热装置的加热块的温度。由此,即便在与第1加热装置对应的纱线和与第2加热装置对应的纱线种类(粗细、材质等)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与第1加热装置对应的纱线以及与第2加热装置对应的纱线加热至适合利用加捻装置加捻的适当的温度。
另外,在本发明中,第1加热装置和第2加热装置被收纳于1个箱体内,但是,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和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错开配置。因此,难以在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与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之间产生热传递。因此,在将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与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设定为不同温度的情况下,难以在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与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之间产生热干涉,能够可靠地使各加热装置的加热块成为所设定的温度。
第2发明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为,在第1发明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中,在1个上述箱体中收纳有2个以上的第1加热装置和2个以上的第2加热装置。
根据本发明,在1个箱体中收纳有2个以上的第1加热装置和2个以上的第2加热装置,因此,与在1个箱体中仅收纳1个第1加热装置和1个第2加热装置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假捻加工机整体中的箱体的数量。由此,能够使假捻加工机在机体长边方向上小型化。另外,即便在1个箱体中收纳有2个以上的第1加热装置和2个以上的第2加热装置的情况下,由于2个以上的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和2个以上的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错开配置,因此,难以在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与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之间产生热干涉,能够可靠地使各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以及各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成为所设定的温度。
第3发明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为,在第1或者第2发明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中,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和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从上述机体长边方向观察以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根据本发明,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和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以不重叠的程度大幅地离开配置,因此,能够更加难以在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和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之间产生热传递。
第4发明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为,在第1~第3的任一发明中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中,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配置在相比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靠上方的位置,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的温度比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的温度高。
根据本发明,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配置在相比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靠上方的位置,与此相对,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的温度比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的温度高,因此,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的热更加难以传递至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
第5发明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为,在第1~第4的任一发明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中,还具备绝热件,该绝热件以位于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与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之间的方式被收纳在上述箱体中。
根据本发明,借助绝热件,能够使得更加难以在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和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之间产生热传递。
第6发明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为,在第1~第5的任一发明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中,还具备:多个并纱装置,配置在纱线的纱线通道中的相比上述多个加热装置、上述多个冷却装置以及上述多个加捻装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将由相邻的上述第1加热装置和上述第2加热装置加热后的2根纱线分别并纱;以及多个卷绕装置,配置在纱线的纱线通道中的相比上述并纱装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分别卷绕并纱后的纱线。
根据本发明,当在假捻加工机中对种类不同的2根纱线进行并纱并卷绕的情况下,能够将这2根纱线独立地加热至与其种类相应的适当的温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各加热装置具有加热块和发热部件,因此能够独立地控制各加热装置的发热部件的发热量,由此能够独立地设定各加热装置的加热块的温度。由此,即便在与第1加热装置对应的纱线和与第2加热装置对应的纱线种类(粗细、材质等)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与第1加热装置对应的纱线以及与第2加热装置对应的纱线加热至适合利用加捻装置加捻的适当的温度。
另外,在本发明中,第1加热装置和第2加热装置被收纳于1个箱体内,但是,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和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错开配置。因此,难以在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和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之间产生热传递。因此,即便在将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和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设定为不同温度的情况下,也难以在第1加热装置的加热块和第2加热装置的加热块之间产生热干涉,能够可靠地将各加热装置的加热块形成为所设定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的概略主视图。
图2是示出从上方观察的加热单元、冷却单元以及加捻装置的构造的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中,(a)是沿着图3的IVA-IVA线的剖视图,(b)是沿着图3的IVB-IVB线的剖视图。
图5中,(a)是沿着图2的VA-VA线的剖视图,(b)是沿着图2的VB-VB线的剖视图。
图6中,(a)是将图5的1个冷却装置放大后的图,(b)是示出在(a)中将一方的对置部件拆卸后的状态的图。
图7中,(a)是从箭头VIIA的方向观察图6的(a)的图,(b)是从箭头VIIB的方向观察图6的(b)的图,(c)是从箭头VIIC的方向观察图6的(b)的所拆卸的对置部件的图。
图8中,(a)是沿着图5的VIIIA-VIIIA线的剖视图,(b)是沿着图5的VIIIB-VIIIB线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从上方观察的卷绕装置的构造的图,(a)示出卷绕并纱后的纱线时的状态,(b)示出并不对纱线进行并纱而分别卷绕时的状态。
图10中,(a)是变形例1的与图3相当的图,(b)是变形例2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11是变形例3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12中,(a)是变形例4的与图8的(a)相当的图,(b)是变形例4的与图8的(b)相当的图。
图13中,(a)是变形例5的与图8的(a)相当的图,(b)是变形例5的与图8的(b)相当的图。
图14中,(a)是变形例6的与图8的(a)相当的图,(b)是变形例6的与图8的(b)相当的图。
标号说明
1 假捻加工机
25 加捻装置
26 并纱装置
32a 第1加热装置
32b 第2加热装置
35 加热块
36 发热部件
38 纱线行进槽
41 冷却装置
61 卷绕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1是后述的构成纱线加工部12的各装置(后述的一次喂纱辊20、一次加热单元21、止捻导纱器22、冷却单元23、加捻装置24、张力传感器30、二次喂纱辊25、并纱装置26、二次加热单元27、三次喂纱辊28等)分别在与从筒子架11通过纱线加工部12直至卷绕部13的纱线通道所被配置的纱线的行进面(图1的纸面)正交的、水平的机体长边方向(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排列有多个的在机体长边方向上长的装置。此外,以下,将与机体长边方向正交且水平的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定义为“机体宽度方向”、将重力所作用的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定义为铅垂方向而进行说明。另外,将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中的近前侧以及进深侧分别定义为机体长边方向的“近前侧”、“进深侧”,将图1的上侧以及下侧分别定义为铅垂方向的“上侧”、“下侧”而进行说明。另外,在假捻加工机1中,筒子架11、纱线加工部12以及卷绕部13以筒子架11侧成为外侧的方式在机体宽度方向对称地配置。另外,假捻加工机1的动作由控制装置10控制。
筒子架11具备多个纱架11a。多个纱架11a分别保持喂纱卷装S。
纱线加工部12具备一次喂纱辊20、一次加热单元21、止捻导纱器22、冷却单元23、加捻装置24、张力传感器30、二次喂纱辊25、并纱装置26、二次加热单元27、三次喂纱辊28等。
一次喂纱辊20相对于从喂纱卷装S供给的多个纱线Y独立地设置有多个,且沿机体长边方向排列。一次喂纱辊20将对应的纱线Y朝一次加热单元21输送。一次加热单元21配置在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一次喂纱辊20的下游侧。一次加热单元21相对于从一次喂纱辊20输送来的多个纱线Y中每相邻的4根纱线Y设置1个,且沿机体长边方向排列。各一次加热单元21对对应的4根纱线Y进行加热。
对一次加热单元2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图4所示,一次加热单元21具备箱体31、2个第1加热装置32a、2个第2加热装置32b以及多个绝热件33。
箱体31是以机体宽度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方体形状的部件。在箱体31的内部形成有在下端以及机体宽度方向两端开口的收纳空间31a。
2个第1加热装置32a以及2个第2加热装置32b被收纳于收纳空间31a。另外,2个第1加热装置32a与2个第2加热装置32b在机体长边方向交替排列。另外,第1加热装置32a与第2加热装置32b在铅垂方向错开配置,由此,第2加热装置32b整体位于相比第1加热装置32a靠上侧的位置。另外,2个第1加热装置32a以及2个第2加热装置32b分别位于相同的高度。由此,2个加热装置32a和2个加热装置32b呈交错状配置。
这里,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例如,也考虑如后述的变形例2(参照图10的(a))那样将一次加热单元21形成为在1个箱体31的收纳空间31a中收纳有1个第1加热装置32a和1个第2加热装置32b。在该情况下,相对于2个加热装置(1个第1加热装置32a和1个第2加热装置32b)需要1个箱体31。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1个箱体31的收纳空间31a收纳有2个第1加热装置32a和2个第2加热装置32b。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4个加热装置(2个第1加热装置32a和2个第2加热装置32b)需要1个箱体31。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在1个箱体31的收纳空间31a收纳有1个第1加热装置32a和1个第2加热装置32b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假捻加工机1整体的箱体31的数量(使其为大约一半),能够使假捻加工机1在机体长边方向小型化。
各加热装置32a、32b分别具备上游侧加热部34a和下游侧加热部34b。下游侧加热部34b配置在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上游侧加热部34a的下游侧(机体宽度方向的内侧)。另外,上游侧加热部34a以及下游侧加热部34b分别具备加热块35、发热部件36、温度传感器37。
加热块35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以机体宽度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方体形状的部件。但是,构成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比构成上游侧加热部34a的加热块35在机体宽度方向的长度长。另外,如上所述,第2加热装置32b整体位于第1加热装置32a的上侧。由此,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和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以甚至连局部都不重叠的程度在铅垂方向错开配置。
另外,在加热块35中形成有纱线行进槽38。纱线行进槽38形成于加热块35的机体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在机体宽度方向遍及加热块35的全长延伸,并且在下端以及机体宽度方向的两端开口。另外,在纱线行进槽38内设置有由陶瓷材料等构成、且沿机体宽度方向隔开任意的间隔排列的多个导纱器71。在纱线行进槽38中行进的纱线Y由多个导纱器71引导,由此以与加热块35不接触的方式在纱线行进槽38内沿机体宽度方向行进。
另外,在各加热块35的位于纱线行进槽38的正上的部分,形成有在机体宽度方向遍及加热块35的全长延伸并且在机体宽度方向的两端开口的、用于插通发热部件36的插通孔39。另外,在各加热块35的上表面的、机体长边方向以及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40。
这里,加热块35通过形成机体长边方向上的近前侧一半部分的块片35a和形成进深侧一半部分的块片35b接合而形成。而且,在块片35a上形成有纱线行进槽38的近前侧一半部分、插通孔39的近前侧一半部分以及凹部40的近前侧一半部分,在块片35b上形成有纱线行进槽38的进深侧一半部分、插通孔39的进深侧一半部分以及凹部40的进深侧一半部分。
发热部件36是镍铬电热线加热器、护套式加热器等,且插通于插通孔39。另外,发热部件36被从插通孔39朝机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出,并与电流赋予电路29连接。
电流赋予电路29是用于使发热部件36流过电流的电路。而且,若利用电流赋予电路29使发热部件36流过电流,则发热部件36发热,加热块35被加热。另外,电流赋予电路29形成为能够独立地变更在各第1加热装置32a以及各第2加热装置32b中的各加热块35的发热部件36中流动的电流。
温度传感器37被收纳于加热块35的凹部40内。温度传感器37是用于检测加热块35的温度的部件。
多个绝热件33以填埋收纳有2个加热装置32a和2个加热装置32b的收纳空间31a的间隙的方式配置。但是,多个绝热件33以避开收纳空间31a中的、位于各加热块35的纱线行进槽38的下侧的部分的方式配置。由此,在各加热块35的纱线行进槽38的下侧,形成有在铅垂方向的下端以及机体宽度方向的两端开口的狭缝19。由此,能够从下侧经由狭缝19朝纱线行进槽38插入纱线Y。
而且,在1个一次加热单元21内行进的4根纱线Y中的、从机体长边方向的近前侧起第1根、第3根这2根纱线Y在2个第1加热装置32a的纱线行进槽38中行进。另外,这4根纱线中Y的、从机体长边方向的近前侧起第2根、第4根这2根纱线在2个第2加热装置32b的纱线行进槽38中行进。而且,在纱线行进槽38中行进的纱线Y借助加热块35的纱线行进槽38内的热而被加热。
止捻导纱器22相对于多个纱线Y独立地设置有多个,且配置在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一次加热单元21的紧上游侧。另外,这些多个止捻导纱器22沿机体长边方向排列。止捻导纱器22是在如后所述对纱线Y加捻时用于防止捻传递至相比止捻导纱器22靠上游侧的位置的部件。这里,止捻导纱器22相对于每1根纱线各设置1个。
冷却单元23配置在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一次加热单元21的下游侧。冷却单元23具备冷却装置41、第1共通管道42、第2共通管道43、第1连接用管道44以及第2连接用管道45。
冷却装置41相对于多个纱线Y独立地设置多个。这些多个冷却装置41为,多个第1冷却装置41a和多个第2冷却装置41b沿机体长边方向交替排列。多个第1冷却装置41a以及多个第2冷却装置41b分别在相同的高度沿机体长边方向排列。另外,第1冷却装置41a和第2冷却装置41b在与后述的共通管道42、43的下表面正交的方向上错开配置(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错开配置),由此,第2冷却装置41b位于相比第1冷却装置41靠上侧的位置。
如图5~8所示,各冷却装置41具备一对对置部件51a、51b以及独立管道52。对置部件51a、51b是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长、从机体宽度方向观察以大致呈“コ”字的方式被折弯的、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板状体。对置部件51a和51b在机体长边方向隔开用于使纱线Y行进的间隙51c而对置。
另外,在对置部件51a的与对置部件51b对置的对置面51a1,设置有沿着间隙51c中的纱线Y的行进方向排列的多个接触部71a。另外,在对置部件51b的与对置部件51a对置的对置面51b1,设置有沿着间隙51c中的纱线Y的行进方向排列的多个接触部71b。另外,多个接触部71a和多个接触部71b从上侧观察呈交错状排列。而且,在间隙51c中行进的纱线Y与接触部71a、71b接触,由此该纱线Y沿机体长边方向的振动被抑制。
独立管道52配置于对置部件51a、51b的正上,且遍及对置部件51a、51b的长边方向的全长延伸。在独立管道52的内部,形成有遍及独立管道52的长边方向上的大致全长延伸的内部空间52a。而且,对置部件51a、51b安装于独立管道52的下表面。另外,在独立管道52的下端部的、与对置部件51a和51b之间的间隙51c重叠的部分,沿着独立管道52的长边方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连通孔52b。由此,间隙51c经由多个连通孔52b与独立管道52的内部空间52a连通。另外,在独立管道52的上端部,且为独立管道52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如后所述用于进行与连接用管道44、45之间的连接的连通孔52c。
这里,对对置部件51a、51b相对于独立管道52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对置部件51a借助螺栓72被固定于独立管道52的下表面。另外,在对置部件51a的形成对置面51a1的部分,且为对置部件51a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以及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定位孔73a。另外,在对置部件51a的位于各定位孔73a的下侧的部分,形成有引导插通孔74a。
在对置部件51b的与各定位孔73a对置的部分形成有定位孔73b。另外,在对置部件51a与对置部件51b之间,且为与对置部件51a、51b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以及两端部重叠的部分分别配置有间隔件50。在间隔件50上形成有与定位孔73a、73b重叠的贯通孔50a。在定位孔73a、73b以及贯通孔50a中插通有定位销76。由此,对置部件51b经由定位销76以及对置部件51a被安装于独立管道52,并且进行相对于对置部件51a的上下方向的定位。另外,定位销76被固定于对置部件51b。
另外,在对置部件51b的与引导插通孔74a对置的部分形成有引导插通孔74b。在引导插通孔74a、74b中插通有由陶瓷材料构成的陶瓷引导件件77。陶瓷引导件77位于相比在间隙51c中行进的纱线Y靠上方的位置,如后所述,通过与因间隙51c内的空气的流动而欲沿铅垂方向振动的、在间隙51c中行进的纱线Y接触,抑制纱线Y在铅垂方向上振动这一情况。另外,陶瓷引导件77被固定于对置部件51b。
另一方面,在独立管道52上设置有3个杆81。3个杆81设置在独立管道52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及两端部的机体长边方向的进深侧的侧面,由沿机体长边方向延伸的摆动轴82支承为摆动自如,并且由设置于摆动轴82的弹簧83朝机体长边方向的近前侧施力。
而且,杆81通常以长边方向与铅垂方向平行的朝向配置。由此,如图6的(a)、图7的(a)所示,由弹簧83施力的杆81与定位销76接触,并且经由定位销76对对置部件51b朝对置部件51a施力。结果,对置部件51b以与对置部件51a之间夹有间隔件50的状态被朝对置部件51a推压,从而进行相对于对置部件51a的机体长边方向的定位。
另一方面,在进行对置部件51a、51b的对置面51a1、51b1的清扫时等,如图6的(b)、图7的(b)所示,使杆81从图6的(a)、图7的(a)所示的位置朝逆时针方向摆动大约90°。于是,杆81以自身的长边方向与机体宽度方向平行的朝向配置,不与定位销76接触。由此,对置部件51b在机体宽度方向上移动自如。而且,若使对置部件51b朝从对置部件51a离开的方向移动,则定位销76从定位孔73a脱出,陶瓷引导件77从引导插通孔74a脱出。由此,能够将对置部件51b从独立管道52卸下。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在通过对置部件51b被卸下而露出的对置部件51a的对置面51a1、以及被卸下的对置部件51b的对置面51b1上附着的纱线或油剂等除去。此时,所拆卸的对置部件51b也能够整个清洗。
第1共通管道42配置在多个冷却装置41的上方,且跨越多个冷却装置41而沿机体长边方向延伸。由此,配置在相比第2冷却装置41b靠下方的位置的第1冷却装置41a相对于第2冷却装置41b位于与第1共通管道42相反侧。另外,第1共通管道42的下表面以越是靠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部分则越是位于上侧的方式相对于机体宽度方向倾斜。在第1共通管道42中形成有在机体长边方向上遍及其全长延伸的内部空间42a。另外,在第1共通管道42的内部空间42a连接有第1鼓风机46a。若驱动第1鼓风机46a,则在内部空间42a中产生机体长边方向的在图5的(a)中用箭头W11所示的那样的空气的流动。另外,在第1共通管道42的下端部形成有与内部空间42a连通的多个连通孔42b。这里,多个连通孔42b形成于在将多个第1冷却装置41a划分成相互相邻的2个第1冷却装置41a的组时位于第1共通管道42的机体长边方向上的构成各组的2个第1冷却装置41a之间的部分。这里,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对称配置的第1共通管道42也可以在末端连结成1个而与1个第1鼓风机46a连接。
第2共通管道43配置在多个冷却装置41的上方,以与第1共通管道42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相邻的方式配置,且跨越多个冷却装置41而沿机体长边方向延伸。由此,配置在相比第2冷却装置41b靠下方的位置的第1冷却装置41a相对于第2冷却装置41b位于与第1共通管道42相反侧。另外,第2共通管道43的下表面以越是靠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部分则越是位于上侧的方式相对于机体宽度方向倾斜。在第2共通管道43中形成有遍及机体长边方向的全长延伸的内部空间43a。另外,在第2共通管道43的内部空间43a连接有第2鼓风机46b。若驱动第2鼓风机46b,则在内部空间43a中产生在图7的(b)中用箭头W21所示的那样的机体长边方向的空气的流动。另外,在第2共通管道43的下端部形成有与内部空间43a连通的多个连通孔43b。这里,多个连通孔43b形成于在将多个第2冷却装置41b划分成相互相邻的2个第2冷却装置41b的组时位于第2共通管道43的机体长边方向上的构成各组的2个第2冷却装置41b之间的部分。这里,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对称配置的第2共通管道43也可以在末端连结成1个而与1个第2鼓风机46b连接。
第1连接用管道44相对于每个上述的相邻的2个第1冷却装置41a的组各设置1个,且配置于铅垂方向上的第1冷却装置41a与第1共通管道42之间。第1连接用管道44在上端部与第1共通管道42的对应的连通孔42b连接。另外,第1连接用管道44从与连通孔42b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下侧延伸,在中途朝机体长边方向的两侧分支而折弯,并进一步在其前端部朝下侧折弯,与第1冷却装置41a的独立管道52的连通孔52c连接。由此,上述2个第1冷却装置41a的对置部件51a与51b之间的间隙51c经由独立管道52的内部空间52a、第1连接用管道44的内部空间44a与第1共通管道42的内部空间42a连通。
第2连接用管道45相对于每个上述的相邻的2个第2冷却装置41b的每组各设置1个,且配置于铅垂方向上的第2冷却装置41b与第2共通管道43之间。第2连接用管道45在上端部与第2共通管道43的连通孔43b连接。另外,第2连接用管道45从与连通孔43b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下侧延伸,在中途朝机体长边方向的两侧分支而折弯,并进一步在其前端部朝下侧折弯,与第2冷却装置41b的独立管道52的连通孔52c连接。由此,上述2个第2冷却装置41b的对置部件51a与51b之间的间隙51c经由独立管道52的内部空间52a以及第2连接用管道45的内部空间45a与第2共通管道43的内部空间43a连接。
而且,在冷却单元23中,利用鼓风机马达47a、47b驱动鼓风机46a、46b,从而使第1共通管道42的内部空间42a以及第2共通管道43的内部空间43a分别产生如图5的(a)、(b)的箭头W11、W21那样的机体长边方向的空气的流动。于是,伴随着这些空气的流动,第1、第2冷却装置41a、41b的对置部件51a与51b之间的间隙51c的空气分别如图5的(a)、(b)中用箭头W12、W22所示那样经由独立管道52的内部空间52a以及连接用管道44、45的内部空间44a、45a流入共通管道42、43的内部空间42a、43a。由此,在间隙51c中产生空气的流动,在间隙51c中行进的纱线Y被冷却。
加捻装置24相对于多个纱线Y独立地设置多个,且配置在冷却装置41的下游侧。另外,这些多个加捻装置24为,多个第1加捻装置24a和多个第2加捻装置24b沿机体长边方向交替地排列。另外,第2加捻装置24b配置于从第1加捻装置24a朝机体宽度方向外侧以及上侧错开的位置。由此,与并不使第1加捻装置24a和第2加捻装置24b错开而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以重叠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高密度地配置加捻装置24。
加捻装置24对纱线Y加捻。此时,在第1加捻装置24a和第2加捻装置24b中捻的方向成为相反方向。另外,此时,纱线Y中的位于止捻导纱器22与第1、第2加捻装置24a、24b之间的部分被加捻。另外,此时,纱线Y在由一次加热单元21加热的基础上被加捻,被加捻后的纱线Y由冷却单元23冷却。此外,也可以为,在第1加捻装置24a和第2加捻装置24b中捻的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向。
这里,对加热装置32a、32b的配置,冷却装置41a、41b的配置,加捻装置24a、24b的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在纱线加工部12中,纱线Y依次在第1加热装置32a的纱线行进槽38、第1冷却装置41a的间隙51c以及第1加捻装置24a中行进。因此,在纱线加工部12中,需要以使得加热装置32a、第1冷却装置41a以及第1加捻装置24a配置在能够维持适当的纱线Y的弯曲角的纱线通道上的方式,决定加热装置32a、第1冷却装置41a、第1加捻装置24a之间的位置关系。另外,在纱线加工部12中,纱线Y依次在第2加热装置32b的纱线行进槽38、第2冷却装置41b的间隙51c以及第2加捻装置24b中行进。因此,在纱线加工部12中,需要以形成有适当的纱线通道的方式决定第2加热装置32b、第2冷却装置41b、第2加捻装置24b之间的位置关系。
此时,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若例如与日本特开平11-107084号公报等所记载的方式相同,不设置独立管道52以及连接用管道44、45,各冷却装置41的对置部件51a、51b与共通管道42、43的下表面直接接合,由此使间隙51c与共通管道42、43的内部空间42a、43a连通,则无法将冷却装置41a、41b从共通管道42、43离开配置。因此,无法将第1冷却装置41a和第2冷却装置41b在与共通管道42、43的下表面正交的方向错开配置。结果,如上所述,当将第1加热装置32a和第2加热装置32b、以及第1加捻装置24a和第2加捻装置24b分别错开配置时,无法将第1冷却装置41a以及第2冷却装置41b根据加热装置32a、32b以及加捻装置24a、24b的配置而配置在能够维持适当的纱线Y的弯曲角的纱线通道上。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冷却装置41a以及第2冷却装置41b从共通管道42、43离开配置,并且,第1冷却装置41a和第2冷却装置41b在与共通管道42、43的下表面正交的方向错开配置。而且,经由第1连接用管道44,第1冷却装置41a的间隙51c与第1共通管道42的内部空间42a连接,经由第2连接用管道45,第2冷却装置41b的间隙51c与第2共通管道43的内部空间43a连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第1冷却装置41a和第2冷却装置41b在与共通管道42、43的下表面正交的方向错开配置,因此,能够将第1冷却装置41a以及第2冷却装置41b根据加热装置32a、32b以及加捻装置24a、24b的配置而配置在能够维持适当的纱线Y的弯曲角的纱线通道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冷却装置41a以及第2冷却装置41b分别从第1共通管道42以及第2共通管道43离开。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在第1、第2冷却装置41a、41b以及第1、第2共通管道42、43以这种方式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第1连接用管道44将第1冷却装置41a的间隙51c与第1共通管道42的内部空间42a连接,并且能够经由第2连接用管道45将第2冷却装置41b的间隙51c与第2共通管道43的内部空间43a连接。
此时,如上所述,第1冷却装置41a相对于第2冷却装置41b配置在与第1共通管道42相反侧。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用管道44相对于每相邻的2个第1冷却装置41a设置1个。因此,能够经由第1连接用管道44连接第1冷却装置41a的间隙51c和第1共通管道42的内部空间42a。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像这样能够将第1冷却装置41a以及第2冷却装置41b双方分别从第1共通管道42以及第2共通管道43离开配置,因此,与像后述的变形例5那样第2冷却装置41b的对置部件51a、51b与共通管道122(参照图13)的下表面直接接合的情况相比较,第1冷却装置41a和第2冷却装置41b的配置的自由度高。由此,能够将第1冷却装置41a以及第2冷却装置41b更可靠地根据加热装置32a、32b以及加捻装置24a、24b的配置而配置在能够维持适当的纱线Y的弯曲角的纱线通道上。
张力传感器30相对于多个纱线Y独立地设置多个,且配置在加捻装置24的下游侧。另外,这些多个张力传感器30为,用于检测由第1加捻装置24a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纱线Y的张力的多个第1张力传感器30a、和用于检测由多个第2加捻装置24b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纱线Y的张力的多个第2张力传感器30b,在机体长边方向上交替排列。另外,第2张力传感器30b配置在相比第1张力传感器30a靠上侧的位置。张力传感器30检测由加捻装置24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纱线Y的张力。利用张力传感器30检测到的纱线Y的张力的检测结果例如在所形成的卷装P1、P2(参照图9)的质量的判定等中使用。
二次喂纱辊25相对于多个纱线Y独立地设置多个,且配置在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张力传感器30的下游侧。另外,这些多个二次喂纱辊25沿机体长边方向排列。二次喂纱辊25将由加捻装置24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纱线Y经由并纱装置26朝二次加热单元27输送,或者不经由并纱装置26而直接朝二次加热单元27输送。另外,利用二次喂纱辊25输送纱线Y的输送速度比利用一次喂纱辊20输送纱线Y的输送速度快,纱线Y借助一次喂纱辊20与二次喂纱辊25的输送速度之差而被拉伸。另外,在止捻导纱器22与加捻装置24之间捻被热固定后的纱线Y在加捻装置24与二次喂纱辊25之间被解捻。由此,纱线Y的捻被解除,但由于纱线Y的捻已被热固定,因此各长丝形成为呈波浪状的形态的、被施加了假捻后的状态。
并纱装置26相对于每相邻的2根纱线Y(由第1加捻装置24a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1根纱线、和由第2加捻装置24b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1根纱线,合计2根纱线Y)设置1个,且在二次喂纱辊25的下游侧沿机体长边方向排列。并纱装置26将对应的2根纱线Y并纱。
二次加热单元27配置在并纱装置26的下游侧。二次加热单元27例如是利用热介质将纱线行进部加热至均一温度的加热装置,构成为:通过利用电流赋予电路(未图示)使发热部件(未图示)流过电流而使热介质被加热。而且,二次加热单元27利用热介质的热对被实施了拉伸、假捻加工后的纱线Y实施规定的松弛热处理。
三次喂纱辊28相对于多个纱线Y独立地设置多个,且配置在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二次加热单元27的下游侧。另外,这些多个三次喂纱辊28沿机体长边方向排列。三次喂纱辊28将被实施了松弛热处理后的纱线Y朝卷绕部13输送。另外,三次喂纱辊28与二次加热单元27在机体宽度方向隔开间隔配置。在二次加热单元27与三次喂纱辊28之间的空间中设置有未图示作业台或者作业台车,作业者能够在该作业台或者作业台车上进行生头等作业。
卷绕部13具备多个卷绕装置60。另外,这些多个卷绕装置60沿铅垂方向以及机体长边方向排列。另外,卷绕装置60如图9的(a)、(b)所示具备摇架61、卷绕辊62、横动装置63。
在摇架61上,如图9的(a)所示,能够安装1个筒管B1。而且,当在并纱装置26中2根纱线Y被并纱的情况下,在摇架61上安装有1个筒管B1。另外,在摇架61上,如图9的(b)所示,代替1个筒管B1,也可以安装轴向的长度为筒管B1的大约一半、且在轴向连结的2个筒管B2。而且,当在并纱装置26中2根纱线Y未被并纱的情况下,在摇架61上安装有2个筒管B2。
安装于摇架61的筒管B1、B2以轴向与机体长边方向平行的朝向配置,且由摇架61支承为旋转自如。卷绕辊62沿机体长边方向延伸,与安装于摇架61的筒管B1、B2的表面、通过在筒管B1上卷绕2根纱线Y的并纱Ya而形成的卷装P1、或者通过在筒管B2上卷绕纱线Y而形成的卷装P2的表面接触。在卷绕辊62上连接有卷绕马达64。而且,若驱动卷绕马达64,则卷绕辊62旋转,与此联动,与卷绕辊62接触的筒管B1、B2或者卷装P1、P2旋转。由此,并纱Ya被卷绕于筒管B1,或者纱线Y被卷绕于筒管B2。这里,卷绕马达64也可以直接驱动安装于摇架61的筒管B1、B2。此时,卷绕辊62成为与筒管B1、B2的旋转联动地旋转的从动辊。
横动装置63配置在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摇架61以及卷绕辊62的上游侧。横动装置63具有3个带轮66a~66c、环状的带67、2个横动导纱器68。带轮66a和带轮66b在机体长边方向隔开间隔配置。带轮66c在机体长边方向上的带轮66a与66b之间配置在从带轮66a、66b朝机体宽度方向的内侧错开的位置。带轮66c与横动马达69连接,若驱动横动马达69,则带轮66c旋转。带67卷挂于3个带轮66a~66c。2个横动导纱器68在带67的位于带轮66a和66b之间的部分隔开间隔安装。另外,2个横动导纱器68中的一方的横动导纱器68能够从带67拆卸。
而且,当在并纱装置26中2根纱线Y被并纱的情况下,如图9的(a)所示,上述一方的横动导纱器68预先被从带67卸下,从纱线加工部12朝卷绕部13输送来的并纱Ya在挂于另一方的横动导纱器68的基础上被朝卷绕辊62输送。另一方面,当在并纱装置26中并未进行2根纱线Y的并纱的情况下,如图9的(b)所示,2个横动导纱器68双方均被安装于带67,从纱线加工部12朝卷绕部13输送来的纱线Y中的、由第1加捻装置24a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纱线Y在挂于一方的横动导纱器68的基础上被朝卷绕辊62输送,由第2加捻装置24b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纱线Y在挂于另一方的横动导纱器68的基础上被朝卷绕辊62输送。
在横动装置63中,若驱动横动马达69而使带轮66c正反旋转,则带67行进且带轮66a、66b从动旋转。由此,横动导纱器68沿筒管B1、B2的轴向(机体长边方向)往复移动,挂于横动导纱器68的并纱Ya或者纱线Y沿筒管B1、B2的轴向横动。
而且,卷绕装置60一边使并纱Ya沿筒管B1的轴向横动一边将并纱Ya卷绕于筒管B1而形成卷装P1,或者一边使2根纱线Y沿筒管B2的轴向横动一边将这2根纱线Y卷绕于2个筒管B2而形成卷装P2。
接下来,对控制假捻加工机1的动作的控制装置10进行说明。控制装置10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构成。另外,控制装置10如图1、图5所示经由逆变电路54与鼓风机46a、46b(严格来说为用于驱动鼓风机46a、46b的马达)连接,通过进行相对于逆变电路54的控制来控制鼓风机46a、46b的动作。这里,逆变电路54可以相对于各鼓风机46a、46b独立地设置,也可以相对于2个以上的鼓风机46a、46b共通地设置。
另外,控制装置10如图1、图3、图4所示经由电流赋予电路29与各加热装置32a、32b的发热部件36连接,通过进行相对于电流赋予电路29的控制而控制在发热部件36中流动的电流。这里,电流赋予电路29可以相对于各发热部件36独立地设置,也可以相对于2个以上的发热部件36共通地设置。另外,控制装置10如图3、图4所示与温度传感器37连接,从温度传感器37接收与加热块35的温度相关的信号。
此外,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控制装置10除此之外还与一次喂纱辊20、加捻装置24、张力传感器30a、30b、二次喂纱辊25、二次加热单元27、三次喂纱辊28、卷绕装置60(卷绕马达64、横动马达69)等连接,并控制这些部件的动作。
接下来,对由控制装置10进行的电流赋予电路29的控制(加热块35的温度控制)进行说明。在控制装置10的ROM等中,预先例如针对纱线Y的每个种类,存储有相对于各加热装置32a、32b中的上游侧加热部34a以及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而且,作业者若对未图示的操作部进行操作等而选择在各加热装置32a、32b中加热的纱线Y的种类,则根据所选择的纱线Y的种类,独立地决定相对于各加热装置32a、32b中的上游侧加热部34a以及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
而且,控制装置10基于利用温度传感器37检测到的温度,以使得各加热块35的温度接近所决定的设定温度的方式,控制电流赋予电路29。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例如,在利用温度传感器37检测到的温度比设定温度低的情况下,以越是与设定温度之差大的情况则越增大在对应的发热部件36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式控制电流赋予电路29。另一方面,在利用温度传感器37检测到的温度比设定温度高的情况下,以越是与设定温度之差大的情况则越减小在对应的发热部件36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式控制电流赋予电路29。
而且,通过像这样利用控制装置10控制电流赋予电路29,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独立地控制各加热装置32a、32b中的上游侧加热部34a的加热块35的温度以及各加热装置32a、32b中的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的温度。由此,在纱线加工部12中,在对多个种类的纱线Y(例如,材质或粗细等不同的纱线)加捻的情况下,能够将各纱线Y独立地加热至与其种类相应的、适合利用加捻装置24加捻的温度。
例如,当在第1加热装置32a的纱线行进槽38中行进的纱线Y为阳离子可染聚酯纱(CD纱),在第2加热装置32b的纱线行进槽38中行进的纱线Y为聚酯纱的情况下,使第2加热装置32b的上游侧加热部34a的加热块35的温度比第1加热装置32a的上游侧加热部34a的加热块35的温度高,并且使第2加热装置32b的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的温度比第1加热装置32a的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的温度高。由此,能够使对聚酯纱赋予的热量比对阳离子可染聚酯纱赋予的热量大。这里,阳离子可染聚酯纱是指处于容易被阳离子染料染色的状态的聚酯纱。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像这样能够使对阳离子可染聚酯纱赋予的热量与对聚酯纱赋予的热量不同,因此能够将阳离子可染聚酯纱以及聚酯纱分别加热至适当的温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各加热装置32a、32b中,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长度比上游侧加热部34a的加热块35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长度长。另外,如上所述,在各加热装置32a、32b中,相对于上游侧加热部34a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比相对于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高。由此,在各加热装置32a、32b中,纱线Y当在上游侧加热部34a的纱线行进槽38中行进时在短时间内温度急剧地上升,其后,当在下游侧加热部34b的纱线行进槽38中行进时,耗费比在上游侧加热部34a的纱线行进槽38中行进时更长的时间而温度缓慢地上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和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以甚至连局部都不重叠的程度在铅垂方向错开配置。因此,与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和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完全重叠的情况、或像后述的变形例3那样局部重叠的情况相比较,难以产生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与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之间的热传递。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填埋加热装置32a、32b所被收纳的收纳空间31a的间隙的方式配置有多个绝热件33,因此,在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与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之间更加难以产生热传递。
据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难以产生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与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之间的热干涉。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各加热装置32a、32b的加热块35的温度成为设定温度。
另外,如上所述,当为了利用加热装置32a、32b分别对阳离子可染聚酯纱以及聚酯纱进行加热,使第2加热装置32b的上游侧加热部34a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比第1加热装置32a的上游侧加热部34a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高,并且使第2加热装置32b的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比第1加热装置32a的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高时,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的热难以传递至位于相比第2加热装置32b靠下侧的位置的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因此,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使各加热装置32a、32b的加热块35的温度成为设定温度。
另外,当在第1加热装置32a的纱线行进槽38中行进的纱线Y与在第2加热装置32b的纱线行进槽38中行进的纱线Y为种类相同的纱线的情况下,在第1加热装置32a和第2加热装置32b中,使上游侧加热部34a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相同,且使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相同。由此,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纱线Y加热至适当的温度。
接下来,对由控制装置10进行的鼓风机46a、46b的控制进行说明。当在第1冷却装置41a的间隙51c中行进的纱线Y、与在第2冷却装置41b的间隙51c中行进的纱线Y为同种纱线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使鼓风机46a、46b以相同的速度旋转。由此,在第1冷却装置41a的间隙51c与第2冷却装置41b的间隙51c中产生相同程度的空气的流动,在第1冷却装置41a的间隙51c中行进的纱线Y与在第2冷却装置41b的间隙51c中行进的纱线Y被冷却为相同程度。
另一方面,当在第1冷却装置41a的间隙51c中行进的纱线Y和在第2冷却装置41b的间隙51c中行进的纱线Y的种类(材质、粗细等)不同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通过根据这些纱线Y的种类使鼓风机46a和46b以不同的旋转速度旋转,由此使第1共通管道42的内部空间42a中的空气的流速和第2共通管道43的内部空间43a中的空气的流速不同。由此,能够使在第1冷却装置41a的间隙51c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和在第2冷却装置41b的间隙51c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速不同,能够将在第1冷却装置41a的间隙51c中行进的纱线Y以及在第2冷却装置41b的间隙51c中行进的纱线Y冷却至与纱线Y的种类相应的适当的程度。
例如,在利用第1冷却装置41a冷却的纱线Y为阳离子可染聚酯纱、利用第2冷却装置41b冷却的纱线Y为聚酯纱的情况下,通过使第2鼓风机46b的旋转速度比第1鼓风机46a的旋转速度快,能够使从聚酯纱夺取的热量比从阳离子可染聚酯纱夺取的热量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像这样能够使从阳离子可染聚酯纱夺取的热量与从聚酯纱夺取的热量不同,因此能够将阳离子可染聚酯纱以及聚酯纱分别冷却至适当的温度。
接下来,说明对本实施方式施加了各种变更后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1个箱体31中收纳有2个第1加热装置32a和2个第2加热装置32b,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变形例1中,如图10的(a)所示,在1个箱体31中收纳有1个第1加热装置32a和1个第2加热装置32b。另外,在变形例2中,如图10的(b)所示,在1个箱体31中收纳有3个第1加热装置32a和3个第2加热装置32b。此外,在图10的(a)、(b)中,省略在图3中图示的电流赋予电路29以及控制装置10的图示。
即便在这些情况下,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的在铅垂方向的位置和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的在铅垂方向的位置也不同,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和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并不重叠。因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在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与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之间难以产生热干涉,能够可靠地将各加热块35加热至设定温度。另外,也可以在1个箱体31中收纳4个以上的第1加热装置32a和4个以上的第2加热装置32b。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和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以不重叠的程度在铅垂方向错开配置,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变形例3中,如图11所示,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和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在铅垂方向上错开配置,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其错开量小,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与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局部重叠。但是,在变形例3中,为了避免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和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之间的直接接触,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和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在机体长边方向上离开,且在机体长边方向上的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与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之间也配置有绝热件33。此外,在图11中,省略图3中所图示的电流赋予电路29以及控制装置10的图示。
即便在该情况下,当与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和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完全重叠的情况相比较时,也难以产生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与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之间的热干涉。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在第1加热装置32a和第2加热装置32b中使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不同的例子,对使第2加热装置32b的上游侧加热部34a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比第1加热装置32a的上游侧加热部34a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高、使第2加热装置32b的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比第1加热装置32a的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高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第2加热装置32b的上游侧加热部34a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比第1加热装置32a的上游侧加热部34a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低。另外,第2加热装置32b的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也可以比第1加热装置32a的下游侧加热部34b的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低。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第1加热装置32a和第2加热装置32b中使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不同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在2个第1加热装置32a之间、或者2个第2加热装置32b之间使加热块35的设定温度不同。在像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第1加热装置32a和第2加热装置32b在机体长边方向上交替配置的情况下,在机体长边方向上,第2加热装置32b配置在相邻的2个第1加热装置32a之间,第1加热装置32a配置在相邻的2个第2加热装置32b之间,因此,2个第1加热装置32a在机体长边方向上离开配置,2个第2加热装置32b彼此在机体长边方向上离开配置。另外,在2个第1加热装置32a之间、以及在2个第2加热装置32b之间夹设有绝热件33。由此,难以在2个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之间、以及2个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之间产生热传递。因此,即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在各第1加热装置32a以及各第2加热装置32b中可靠地使加热块35成为设定温度。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32a、32b具备上游侧加热部34a和下游侧加热部34b,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加热装置32a、32b也可以具有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将上游侧加热部34a的长度与下游侧加热部34b的长度相加而成的1个加热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能够切换以下动作:在并纱装置26中对2根纱线Y并纱,在卷绕装置60中将并纱Ya卷绕于1个筒管B1;以及并不对2根纱线Y并纱,将这2根纱线Y分别卷绕于2个筒管B2,但并不限于此。卷绕装置60也可以始终将并纱Ya卷绕于1个筒管B1。或者,也可以不设置并纱装置26,卷绕装置60始终将纱线Y卷绕于2个筒管B2。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第1加捻装置24a和第2加捻装置24b中捻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相邻的2个加捻装置24(1个第1加捻装置24a和1个第2加捻装置24b)设置有1个卷绕装置60,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设置并纱装置26,而相对于1个加捻装置24设置有1个卷绕装置60。另外,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第1加捻装置24a和第2加捻装置24b中捻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二次加热单元27具有与一次加热单元21相同的构造。这样的话,能够将由第1加捻装置24a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纱线Y、和由第2加捻装置24b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纱线Y加热至与纱线Y的种类相应的适当的程度。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1冷却装置41a与第1共通管道42连接,与此相对,第2冷却装置41b与第2共通管道43连接,但并不限于此。在变形例4中,如图12所示,以跨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共通管道42以及第2共通管道43所被配置的区域的方式配置有1个共通管道111(本发明的“第1共通管道”)。而且,连接用管道44、45均与共通管道111连接。
即便在该情况下,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将第1冷却装置41a以及第2冷却装置41b根据加热装置32a、32b以及加捻装置24a、24b的配置而配置在能够维持适当的纱线Y的弯曲角的纱线通道上。此外,在该情况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无法在第1冷却装置41a和第2冷却装置41b中独立地变更在间隙51c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速。然而,例如,在由第1冷却装置41a冷却的纱线Y和由第2冷却装置41b冷却的纱线Y为相同种类的纱线等,无需使利用第1冷却装置41a和第2冷却装置41b对纱线Y进行冷却的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则不存在问题。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1冷却装置41a的间隙51c经由第1连接用管道44与第1共通管道42的内部空间42a连通,第2冷却装置41b的间隙51c经由第2连接用管道45与第2共通管道43的内部空间43a连接,但并不限于此。在变形例5中,如图13的(a)、(b)所示,第1冷却装置41a的间隙51c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经由独立管道52以及第1连接用管道44与第1共通管道121的内部空间121a连接。与此相对,第2冷却装置41b的对置部件51a、51b直接安装于第2共通管道122的下表面。另外,在第2共通管道122的下表面的、与第2冷却装置41b的间隙51c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多个连通孔123。由此,第2冷却装置41b的间隙51c经由多个连通孔123与第2共通管道122的内部空间122a连接。
另外,在变形例6中,如图14的(a)、(b)所示,在共通管道131的侧面形成有连通孔131b,第1连接用管道132与连通孔131b连接,由此,第1连接用管道132的内部空间132a与共通管道131的内部空间131a连通。由此,第1冷却装置41a的间隙51c经由独立管道52以及第1连接用管道132与共通管道131的内部空间131a连接。另外,第2冷却装置41b的对置部件51a、51b直接安装于共通管道131的下表面。另外,在共通管道131的下表面的、与第2冷却装置41b的间隙51c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多个连通孔131c。由此,第2冷却装置41b的间隙51c经由多个连通孔131c与共通管道122的内部空间122a连接。
在变形例5、6的情况下,并未设置第2连接用管道45,因此,无法将第2冷却装置41b从共通管道122、131离开配置。即,无法变更第2冷却装置41b的在与共通管道122、131的下表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然而,即便在该情况下,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变更第1冷却装置41a的在与共通管道122、131的下表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而且,只要变更第1冷却装置41a的在与共通管道122、131的下表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则在与共通管道122、131的下表面正交的方向上的、第1冷却装置41a与第2冷却装置41b之间的位置关系被变更。因此,即便在变形例5、6的情况下,虽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较第1冷却装置41a和第2冷却装置41b的配置的自由度变低,但通过调整第1冷却装置41a与第2冷却装置41b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将第1冷却装置41a以及第2冷却装置41b根据加热装置32a、32b以及加捻装置24a、24b的配置而配置在能够维持适当的纱线Y的弯曲角的纱线通道上。
另外,即便在变形例5、6的情况下,第1冷却装置41a也相对于第2冷却装置41b位于与共通管道122、131相反侧。然而,即便在变形例2中,连接用管道44也相对于每相邻的2个第1冷却装置41a设置1个。因此,能够经由第1连接用管道44使第1冷却装置41a的间隙51c与共通管道122、131的内部空间122a、131a连通。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1个第1连接用管道44与2个第1冷却装置41a的独立管道52的连通孔52c连接,1个第2连接用管道45与2个第2冷却装置41b的独立管道52的连通孔52c连接,但并不限于此。1个第1连接用管道44也可以与1个第1冷却装置41a的独立管道52的连通孔52c连接。或者,1个第1连接用管道44也可以与3个以上的第1冷却装置41a的独立管道52的连通孔52c连接。第2连接用管道45也相同。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冷却单元23为,多个冷却装置41的间隙51c与共通管道42、43的内部空间42a、43a连接。而且,通过使内部空间42a、43a内产生空气的流动,使间隙51c中产生空气的流动,利用在间隙51c中流动的空气对纱线Y进行冷却。然而,冷却单元23的结构并不限于此。冷却单元23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共通管道42、43,在间隙51c中行进的纱线Y与对置部件51a、51b接触,通过使纱线Y的热传递至对置部件51a、51b而对纱线Y进行冷却。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1冷却装置41a与第2冷却装置41b在铅垂方向上错开配置,第1加捻装置24a和第2加捻装置24b在铅垂方向上错开配置,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第1冷却装置41a和第2冷却装置41b并不在铅垂方向上错开、而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以完全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第1加捻装置24a和第2加捻装置24b也可以并不在铅垂方向上错开、而从机体长边方向观察以完全重叠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32a、32b中的纱线Y的行进方向是水平方向,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像日本特开平11-107084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的、加热装置中的纱线的行进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大幅倾斜的假捻加工机。此外,在该情况下,第1加热装置32a的加热块35和第2加热装置32b的加热块35在与铅垂方向不同的方向上错开。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通过利用逆变电路54控制鼓风机46a、46b的旋转速度来进行冷却装置41a、41b的冷却容量的调节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在共通管道42、43设置手动地或者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0的指令自动动作的蝶阀等流量调整装置来调整冷却风量。另外,也能够组合进行利用逆变器进行的对鼓风机46a、46b的控制和利用阀等进行的流量调整。

Claims (17)

1.一种假捻加工机,对多个纱线进行假捻加工,且机体长边方向较长,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加热装置,对上述多个纱线进行加热;
多个冷却装置,配置在纱线的纱线通道中的上述多个加热装置的下游侧,对上述多个纱线进行冷却;以及
加捻装置,配置在纱线的纱线通道中的上述多个冷却装置的下游侧,对上述多个纱线加捻,
上述多个加热装置为,多个第1加热装置和多个第2加热装置沿着上述机体长边方向交替排列,
各加热装置具有:
加热块,形成有用于使纱线行进的纱线行进部,并对在上述纱线行进部行进的纱线进行加热;以及
发热部件,用于对上述加热块进行加热,
至少1个上述第1加热装置和至少1个上述第2加热装置被收纳在1个箱体内,
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和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从上述机体长边方向观察错开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在1个上述箱体中收纳有2个以上的第1加热装置和2个以上的第2加热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和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从上述机体长边方向观察以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和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从上述机体长边方向观察以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配置在相比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靠上方的位置,
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的温度比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的温度高。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配置在相比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靠上方的位置,
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的温度比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的温度高。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配置在相比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靠上方的位置,
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的温度比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的温度高。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配置在相比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靠上方的位置,
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的温度比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的温度高。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绝热件,该绝热件以位于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与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之间的方式被收纳在上述箱体中。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绝热件,该绝热件以位于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与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之间的方式被收纳在上述箱体中。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绝热件,该绝热件以位于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与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之间的方式被收纳在上述箱体中。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绝热件,该绝热件以位于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与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之间的方式被收纳在上述箱体中。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绝热件,该绝热件以位于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与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之间的方式被收纳在上述箱体中。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绝热件,该绝热件以位于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与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之间的方式被收纳在上述箱体中。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绝热件,该绝热件以位于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与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之间的方式被收纳在上述箱体中。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绝热件,该绝热件以位于上述第1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与上述第2加热装置的上述加热块之间的方式被收纳在上述箱体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多个并纱装置,配置在纱线的纱线通道中的相比上述多个加热装置、上述多个冷却装置以及上述多个加捻装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将由相邻的上述第1加热装置和上述第2加热装置加热后的2根纱线分别并纱;以及
多个卷绕装置,配置在纱线的纱线通道中的相比上述并纱装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分别卷绕并纱后的纱线。
CN201510550092.5A 2014-09-04 2015-09-01 假捻加工机 Active CN1054012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0153 2014-09-04
JP2014180153 2014-09-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01281A CN105401281A (zh) 2016-03-16
CN105401281B true CN105401281B (zh) 2019-04-19

Family

ID=55358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50092.5A Active CN105401281B (zh) 2014-09-04 2015-09-01 假捻加工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35551B2 (zh)
CN (1) CN105401281B (zh)
DE (1) DE102015216774B4 (zh)
TW (1) TWI6322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5834B2 (ja) * 2015-12-11 2018-11-21 旭化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磁気センサ
DE102016007984A1 (de) 2016-06-30 2018-01-04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Heizvorrichtung
JP2022188746A (ja) * 2021-06-09 2022-12-21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加工糸の製造方法、及び糸加工機
CN118048718A (zh) 2022-11-16 2024-05-17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丝线加热装置以及假捻加工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18695A1 (de) 1992-06-06 1993-12-09 Barmag Barmer Maschf Heizschiene für einen laufenden Faden
JP2571180B2 (ja) 1992-12-08 1997-01-16 東洋電機株式会社 仮撚り加工用加熱装置
DE4404217A1 (de) 1993-03-02 1994-09-08 Barmag Barmer Maschf Heizeinrichtung zum Erwärmen eines laufenden Fadens
JPH09157973A (ja) * 1995-12-07 1997-06-17 Murata Mach Ltd 延伸仮撚り機の糸冷却装置
JPH09188925A (ja) * 1996-01-09 1997-07-22 Murata Mach Ltd 仮撚機の二次ヒータ
JP2991100B2 (ja) 1996-01-09 1999-12-2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延伸仮撚り機の第1ヒーター装置
FR2745011B1 (fr) * 1996-02-20 1998-03-13 Icbt Roanne Machine pour la realisation d'un fil mixte par assemblage de deux fils textures par fausse torsion
JP3358511B2 (ja) * 1997-09-29 2002-12-2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用加熱装置
JPH11107084A (ja) 1997-10-01 1999-04-20 Toray Eng Co Ltd 仮撚加工機
JP2974014B2 (ja) * 1998-07-16 1999-11-0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仮撚機のヒータ
JP4060508B2 (ja) * 2000-02-16 2008-03-12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延伸仮撚加工機
JP2001295150A (ja) * 2000-04-13 2001-10-26 Murata Mach Ltd 延伸仮撚機における糸条加熱装置
JP2002220755A (ja) * 2001-01-22 2002-08-09 Teijin Seiki Textile Machinery Co Ltd 繊維機械の加熱装置
EP1598457A1 (de) * 2004-05-19 2005-11-23 Schärer Schweiter Mettler AG Falschdrahttexturier- und/oder Air Covering Vorrichtung
JP2006022411A (ja) * 2004-07-06 2006-01-26 Tmt Machinery Inc 合糸加工機の糸加熱装置
DE502004002633D1 (de) * 2004-08-26 2007-02-22 Ssm Ag Garnqualitätssicherungsverfahren und Garnbearbeitungsmaschine
CN101184874A (zh) * 2005-05-31 2008-05-21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加热装置
TW200819568A (en) * 2006-08-10 2008-05-01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Texturing machine
JP2010059587A (ja) * 2008-09-08 2010-03-18 Tmt Machinery Inc 仮撚加工機の糸条加熱装置と、この糸条加熱装置に用いられる案内部材
JP2010159499A (ja) * 2009-01-06 2010-07-22 Tmt Machinery Inc 延伸仮撚機
JP2011047074A (ja) * 2009-08-27 2011-03-10 Tmt Machinery Inc 仮撚加工機
JP5599286B2 (ja) * 2010-11-01 2014-10-01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仮撚加工機
CN202913135U (zh) * 2012-10-12 2013-05-01 杨坤 假捻加弹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2263B (zh) 2018-08-11
CN105401281A (zh) 2016-03-16
DE102015216774A1 (de) 2016-03-10
JP2016056494A (ja) 2016-04-21
DE102015216774B4 (de) 2022-07-21
TW201610251A (zh) 2016-03-16
JP6535551B2 (ja) 2019-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01281B (zh) 假捻加工机
CN105401280B (zh) 假捻加工机
CN102002784B (zh) 假捻加工机
TWI597393B (zh) 保溫箱
TWI567255B (zh) Spinning stretching device
TWI620842B (zh) Spinning extension
CN104278347B (zh) 纺丝收取机的挂丝夹具以及纺丝收取机的挂丝方法
JP6450214B2 (ja) 引取装置の糸掛け方法、及び、引取装置
CN106192105B (zh) 假捻加工机
CN105862201B (zh) 并纱假捻加工机
TWI656252B (zh) 假撚加工機以及假撚加工機的掛紗方法
CN104746154B (zh) 纺丝拉伸装置
EP0900866A2 (en) Heating arrangement
JP2018080435A (ja) 合成糸用の冷却装置
WO2001007695A1 (fr)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traitement thermique de relaxation d'un fil
JP2010159499A (ja) 延伸仮撚機
EP4112790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processed yarn and yarn processor
TW302403B (zh)
JP2001295150A (ja) 延伸仮撚機における糸条加熱装置
JP2008291392A (ja) 糸条加熱ヒーター
JPH0811842A (ja) 連続包装袋の加熱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加熱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