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93466B - 可变电容电路、可变电容器件及用其谐振电路、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变电容电路、可变电容器件及用其谐振电路、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93466B CN105393466B CN201480035981.1A CN201480035981A CN105393466B CN 105393466 B CN105393466 B CN 105393466B CN 201480035981 A CN201480035981 A CN 201480035981A CN 105393466 B CN105393466 B CN 1053934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riable
- variable capacitance
- circuit
- signal
- resistance val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JRPBQTZRNDNNOP-UHFFFAOYSA-N barium titanate Chemical compound [Ba+2].[Ba+2].[O-][Ti]([O-])([O-])[O-] JRPBQTZRNDNNO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113 barium tita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0 rate-determining step (RD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7/00—Capacitors in which the capacitance is varied by non-mechanical mean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7/06—Capacitors in which the capacitance is varied by non-mechanical mean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having a dielectric selected for the variation of its permittivity with applied voltage, i.e. ferroelectric capacito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Measurement Of Resistance Or Imped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改变构成可变电容电路的多个偏置电阻中的、特定位置的电阻和其他电阻的电阻值,形成为适当的平衡,从而在充分屏蔽交流成分的同时缩短响应时间。本发明的可变电容电路在被施加交流信号的端子间串联连接有多个可变电容元件(C1~C4),该可变电容元件(C1~C4)的电容根据控制电压而变化,并且可变电容电路具有按照每个所述可变电容元件经由电阻元件(R1~R5)施加偏置电压的多个偏置施加路径,其中,所述电阻元件(R1~R5)中的、与被施加所述交流的端子连接的所述电阻元件(R1、R5)的电阻值与其他的电阻元件(R2~R4)的电阻值不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作为控制电压而施加直流电压,能够使静电电容值变化的可变电容电路、可变电容器件及使用其的谐振电路、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针对使用电磁感应作用而在铁路乘车票(Suica(注册商标)等)、FeliCa(注册商标)等电子货币等的IC卡与读写器之间进行非接触式数据收发的近场无线通信系统(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开发出各种技术。
而且,在该近场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侧具有由天线线圈和电容器构成的谐振电路,通过与从发送侧输出的信号进行谐振而进行通信和电力的传输。此时,当发送频率与受电侧的谐振频率相同时,能够高效地进行传输。实际上,存在因为谐振电容器的参数偏差或者与输电侧的相对位置等而导致受电侧的谐振频率偏离这一问题。
针对该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利用开关(SW)切换谐振电路的谐振电容器而离散性地调整谐振频率的方法。即,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多个构成谐振电路的电容器并联连接,并利用开关进行接通、断开而改变电容的谐振频率的调整方法。但是,由于电容的变化呈阶段性,因而调整的精度有限。
另一方面,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利用可变电容器构成谐振电容器,并以固定压施加该可变电容器的控制电压,从而模拟性地调整谐振频率的方法。即,该可变电容器在施加直流电压(控制电压)时,电容发生变化,因而能够改变谐振频率。
更为详细来说,在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作为用于调整的监控信号而利用与谐振天线的输入输出相当的信号的相位差,从而无需进行峰值检测,调整变得容易,并且公开了呈阶梯状提高调整电压,求出最佳值的方法。在固定台阶高度而呈阶梯状提高控制电压的方法中,由于调整时间变长,因而已知有一种通过改变台阶高度来缩短调整时间的方法。通常,认为与逐次搜索法相比,按照台阶将控制电压范围依次设为一半并持续到底的二分法用于搜索控制电压的整个范围的调整台阶数少。
在此,图9中示出并说明可变电容器的响应特性。在该图中,对于使可变电容器的电容变化的控制电压和将电容变化下的相位差转换为电压的结果进行比较。由该图可知,即使控制电压呈阶梯状变化,相位差电压也呈指数函数缓慢地增加或减少。另外,也可知与使控制电压变化为0~3V时相比,使控制电压变化为3~0V时的响应快。此外,响应时间在该例中为300~400msec。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603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0999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适用于近场无线通信系统等中时,要求响应高速化,但是,在利用可变电容器构成谐振电容器的技术中,当可变电容器本身的时间常数长时,调谐花费时间,从而有时在通信时无法将谐振电路实时最佳化。
另外,当构成可变电容器的偏置电阻的电阻值特别大时,存在响应时间变长而有时无法正常工作这一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电容电路、可变电容器件及使用其的谐振电路、通信装置,改变构成可变电容电路的多个偏置电阻中的、特定位置的电阻和其他电阻的电阻值,形成为适当的平衡,从而在充分屏蔽交流成分的同时缩短响应时间。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可变电容电路,在被施加交流信号的端子间串联连接有多个可变电容元件,该可变电容元件的电容根据控制电压而变化,并且所述可变电容电路具有按照每个所述可变电容元件经由电阻元件施加偏置电压的多个偏置施加路径,其中,所述电阻元件中的、与被施加所述交流信号的端子连接的所述电阻元件的电阻值与其他的电阻元件的电阻值不同。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可变电容器件、谐振电路、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可变电容电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可变电容电路、可变电容器件及使用其的谐振电路、通信装置,改变构成可变电容电路的多个偏置电阻中的、特定位置的电阻和其他电阻的电阻值,形成为适当的平衡,从而能够在充分屏蔽交流成分的同时缩短响应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电路的构成的电路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电路的偏置电阻R1~R3和可变电容器C1、C2的连接点r1、r2、r3的电压变化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电路的可变电容器C1、C2的端子间的电位差的计算结果的图。
图4是示出改变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电路的可变电容器件外侧的偏置电阻R1、R5的电阻值时的可变电容器C1、C2的响应时间t1、t2的变化的图。
图5是示出改变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电路的可变电容器件内侧的电阻R2、R4的电阻值时的可变电容器C1、C2的响应时间t1、t2的变化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使用可变电容电路的谐振电路的构成的电路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使用可变电容电路的非接触式通信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使用可变电容电路的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9是示出可变电容器的响应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可变电容电路、可变电容器件及使用其的谐振电路、电子设备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的可变电容电路、可变电容器件及使用其的谐振电路、电子设备并不限定于以下的记述,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变电容电路、可变电容器件及使用其的谐振电路、电子设备,串联连接有多个可变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与被输入输出交流(AC)信号的端子连接的偏置电阻值小于与被输入控制信号的端子连接的偏置电阻值。以下,详细进行叙述。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并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电路的构成。
使用介电体的可变电容器的静电电容值根据施加于端子间的控制电压而变化,但是,可变电容器C1~C4与两个交流输入端子AC1、AC2串联连接。在该例子中,将可变电容器的串联数量设为四个,但是,可以根据电路所需的耐压而设为适当的串联数量。在串联连接四个的情况下,能够处理单位元件(cell)的耐压的四倍的振幅。此外,当然也可以是单个或者多个可变电容器。另外,在该例子中,可变电容器的静电电容值相同,但并不限定于此。
可变电容器是将多个在例如钛酸钡等强介电体薄膜上蒸镀形成金属电极的部件层叠而制造。作为静电电容根据施加于端子上的电压而变化的可变电容器,还存在变容二极管等,但与之相比,可变电容器具有无极性且耐压大这一优点。此外,图1中用虚线包围的部分相当于可变电容器件。
该可变电容电路向可变电容器C1~C4经由偏置电阻R1~R5而分别施加直流电压(控制电压),从而能够使静电电容值变化。直流电压施加于直流输入端子DC1、DC2之间。在该例子中,为了提高交流耐压,将多个可变电容器C1~C4串联连接,并通过偏置电阻R1~R5而将各可变电容器C1~C4分离,从而分别施加偏置电压。
更为详细来说,直流输入端子DC1、DC2分别经由电阻R2、R1而与可变电容器C1的两端电极连接,经由电阻R2、R3而与可变电容器C2的两端电极连接,经由电阻R4、R3而与可变电容器C3的两端电极连接,经由电阻R4、R5而与可变电容器C4的两端电极连接。通过如此进行连接,对所有可变电容器C1~C4的两端电极施加相同的直流偏置电压。
另外,在交流输入端子AC1、AC2上串联连接有直流(DC)去除电容器C5、C6,以防施加于可变电容器件的控制电压泄露。
在此,出于将成为射频(RF)信号的交流成分和成为偏置信号的直流成分分离的目的,必须将偏置电阻R1~R5设定为相对于电抗1/ωCvac足够大的值。当该偏置电阻的电阻值小时,将该偏置电阻作为偏置电路而交流成分流入直流输入端子DC1、DC2以及交流输入端子AC1、AC2中,因而损失增加,器件的Q值(Quality Factor、品质因数)降低。在使用于谐振电路的情况下,要求Q值高,为了形成为能够适用于谐振电路的损耗少的元件,必须增大偏置电阻,但是,这样会产生无法高速调谐这样的另一问题。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器件中,通过如下所述也解决了该问题。此外。所谓的Q值通常是表示谐振的锐度的值,表示介电损失的多少。
接着,图2、3中示出并说明在先前示出的图1的可变电容电路中,使控制电压变化为0~3V、3~0V时的响应的计算结果的一例。即,图2中示出偏置电阻R1~R3与可变电容器C1、C2的连接点r1、r2、r3的电压变化,图3中示出可变电容器C1、C2的端子间的电位差的计算结果。
图1的可变电容电路内配置有可变电容器C1~C4,但是,由于可变电容器C1与可变电容器C4、可变电容器C2与可变电容器C3的响应结果相同,因此,图3中仅示出两个可变电容器C1、C2的端子间电位。另外,将端子间电位的直流成分达到偏置信号3V的99.3%的时间设为响应时间而示出,将元件外侧的可变电容器C1的响应时间设为t1、将元件内部侧的可变电容器C2的响应时间设为t2而示出。
首先,由图2可知,由于是交流信号与直流信号重叠,串联连接的可变电容器C1、C2的各端子r1、r2、r3中的端子电压V(r1)、V(r2)、V(r3)分别呈不同的值。
而且,由图3可知,可变电容器C1、C2的端子间电压V(r2)-V(r1)、V(r2)-V(r3)呈大致相同的趋势。即,可知在可变电容器件外侧的可变电容器C1和内侧的可变电容器C2中,可变电容器C1更早升高,但其电压稳定为3V为止的时间比可变电容器C2长。
根据计算例,在将偏置电阻R1~R5的电阻值全部设为15MΩ、将可变电容器C1~C4的静电电容值设为400pF、将直流去除电容器C5、C6的静电电容值设为10nF时,可变电容器C1的响应时间t1为205ms,可变电容器C2的响应时间t2为108ms,t1为t2的约2倍。
该响应与在通常的CR电路中将电容器的静电电容值设为400pF、将电阻的电阻值设为30MΩ(R1和R2两个的量)而计算出的时间常数τ=0.012的5倍(99.3%电压)的60ms相比也明显较慢。
由于端子间电位差是两个端子的电压之差,因此,在串联连接可变电容器C1~C4的电路构成中,可以认为由于各元件的端子的响应不同,因而端子间电压的响应变长。而且,可知对于使谐振特性优先而增大偏置电阻R1~R5的电阻值时对于响应的影响,可变电容电路比通常的CR电路大,并且在通常的CR时间常数下无法讨论。
以上,对于不损害可变电容电路整体的谐振特性(不减小偏置电阻R1~R5)而改善响应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由计算可知改善元件外侧的可变电容器C1(C4)的响应很重要,因此,改变偏置电阻R1(R5)、R2(R4)的电阻值和直流去除电容器C5(C6)的静电电容值,计算出可变电容器C1(C4)的响应时间。
其结果如图4、图5所示。即,在此尝试进行了各个可变电容器的响应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的验证。
图4中示出改变可变电容器件外侧的偏置电阻R1、R5的电阻值时的可变电容器C1、C2的响应时间t1、t2的变化,图5中示出改变可变电容器件内侧(中间侧)的电阻R2、R4的电阻值时的可变电容器C1、C2的响应时间t1、t2的变化。
由这些图也可知,可变电容器件的响应时间在可变电容器C1的响应时间t1和可变电容器C2的响应时间t2中大为不同。可知尤其是响应时间t1受到直流去除电容器C6的静电电容的强烈影响。
直流去除电容器C5、C6的作用在于,防止施加于可变电容器的控制电压泄露至外围电路中,当该静电电容值小时,可变电容的变化幅度受到限制,因此,通常设为与可变电容器C1~C4的电容相比非常大的值、例如100倍以上的值。
但是,从响应特性的观点来看存在问题,尤其在偏置电阻R1、R5的电阻值大时影响显著。因此,直流去除电容器C5、C6的电容最好是从机器设计的观点出发而适当地进行选择,重要的是其为直流去除电容器的静电电容的影响小的器件。
由图4的结果可知,通过将偏置电阻R1、R5的电阻值与其他内置电阻的电阻值相比而设为相对值0.5以下,能够使直流去除电容器的影响变得非常小,与电阻值全部相同时相比,响应时间被改善为约一半。
该情况下,从交流输入端子AC1流向直流端子DC2(本例中为GND)的电流和在交流输入端子AC1、AC2间流动的电流增至2倍,但是,在响应特性方面,能够得到与将所有偏置电阻R1~R5的电阻值设为一半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因此,相比较而言,电路损耗的降低被抑制至最小限度。
即,可知将与交流输入端子AC1、AC2侧连接的偏置电阻R1、R5的电阻值设计为与其他的偏置电阻相比相对较小,而不是使内置的偏置电阻R1~R5的电阻值全部相同,从而能够缩短可变电容器的响应时间,将损耗的降低抑制至最小限度,并且能够使与外部连接的直流去除电容器C5、C6的影响变得非常小。
此外,即使在使用相同器件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通过以外置的方式在交流输入端子AC1、AC2中另外追加电阻值小于内置的偏置电阻R1~R5的电阻来改善响应。
如以上所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变电容电路,是将多个可变电容器C1~C4串联连接的可变电容电路,其特征在于,将与被施加交流信号的交流输入端子AC1、AC2连接的偏置电阻R1、R5设定为不同于与直流端子连接的偏置电阻R2、R4的值。
在此,也可以设定为与被施加交流信号的交流输入端子连接的偏置电阻R1、R5小于与直流端子连接的偏置电阻R2、R4,优选为0.5以下。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电路,通过改变多个偏置电阻中的、特定位置的电阻和其他电阻的电阻值,形成为适当的平衡,从而能够在充分屏蔽交流成分的同时缩短响应时间。
<第二实施方式>
图6中示出并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使用可变电容电路的谐振电路的构成。即,该图中图示将可变电容电路适用于NFC(非接触式通信)的R//W(读取/写入装置)的谐振电路中的情况。
如该图所示,可变电容器C1~C4与差分发送信号的输入端子AC1、AC2串联连接。可变电容器是将多个在例如钛酸钡等的强介电体薄膜上蒸镀形成金属电极的部件层叠而制造。向可变电容器C1~C4经由偏置电阻R1~R5分别施加控制电压,从而能够使静电电容值变化。控制电压(BIAS,偏压)施加于直流输入端子DC1、DC2之间。在该例子中,为了提高耐压,将四个可变电容器C1~C4串联连接,并通过偏置电阻R1~R5而将各可变电容器C1~C4分离,分别施加偏置电压。
另外,输入端子AC1、AC2上串联连接有直流去除电容器C5、C6,以防施加于可变电容器件的控制电压(BIAS)泄露至天线线圈L1。此外,在该例子中,直流去除电容器C5、C6设为10nF,但并不限定于此。通过以上的可变电容电路和天线线圈L1而构成并联谐振电路。连接在天线线圈L1的两端的电阻R10、R11是用于调整并联谐振电路的Q值(Quality Factor)的阻尼电阻。
在这样的构成中,从通信控制用的LSI输出的13.56MHz的差分发送信号Tx1、Tx2,经由串联谐振电容器C7、C8与由天线线圈L1和电容器C5、C1~C4、C6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连接,通过提高控制电压(BIAS),能够减小可变电容器C1~C4的合成电容,从而能够提高谐振频率。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与输入端子AC1、AC2侧连接的偏置电阻R1、R5的电阻值设计为与其他的偏置电阻相比相对较小,而不是使内置的偏置电阻R1~R5的电阻值全部相同,能够缩短可变电容器的响应时间,将损耗的降低抑制至最小限度,并且使与外部连接的直流去除电容器C5、C6的影响变得非常小。在如此设定电阻值的情况下,不需要外置电阻R8、R9,但是,在该例子中,通过追加外置电阻R8、R9,即使使用相同的可变电容器件,也能够减小外围电路常数的影响,从而能够缩短响应时间。
如以上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变电容电路,是由可变电容电路和天线线圈L1构成的谐振电路,其中,该可变电容电路在被施加从通信控制用的LSI等输出的差分发送信号的端子间,串联连接有电容根据控制电压变化的可变电容器C1~C4,并具有按照每个可变电容器经由偏置电阻R1~R5施加偏置电压的多个偏置施加路径,其特征在于,上述偏置电阻R1~R5中的、与被施加上述差分发送信号的端子连接的上述电阻元件R1、R5的电阻值与其他的电阻元件R2、R4的电阻值不同。
在此,也可以设定为与被施加上述差分发送信号的端子连接的上述电阻元件R1、R5的电阻值小于上述其他的电阻元件R2、R4的电阻值,优选为1/2以下。或者,也可以在被施加上述差分发送信号的端子间配设电阻值小于上述电阻元件的电阻R8、R9。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缩短响应时间而谋求处理的高速化。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图7中示出并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的构成。
将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谐振电路搭载到非接触式通信装置中,该非接触式通信装置与其他的非接触式通信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通信。非接触式通信装置是例如便携式电话中搭载的NFC等的非接触式通信模块150,其他的非接触式通信装置是例如非接触式通信系统中的读写器140。
非接触式通信模块150具备二次侧天线部160,该二次侧天线部160包含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由包含可变电容器的谐振电容器和谐振线圈构成的谐振电路。非接触式通信模块150具备整流部166和恒电压部167,其中,整流部166将从读写器140发送来的交流信号进行整流而转换为直流电,以便作为各块的电源进行使用,恒电压部167生成与各块对应的电压。非接触式通信模块150具备利用通过恒电压部167供给的直流电而进行动作的解调部164、调制部163以及接收控制部165,另外,具备控制整体动作的系统控制部161。
通过二次侧天线部160接收的信号被整流部166转换为直流电,并且被解调器解调,通过系统控制部161分析来自读写器140的发送数据。另外,通过系统控制部161生成非接触式通信模块150的发送数据,发送数据通过调制部163而被调制为用于发送至读写器140的信号,并经由二次侧天线部160进行发送。在接收控制部165中,按照系统控制部161的控制步骤而进行二次侧天线部160的谐振频率的调整。
接收控制部165被输入二次侧天线部160的输入信号(REF,参考)115、和二次侧天线部160的输出信号(MONITOR,监控)116,并对这些信号的相位进行比较。接收控制部165以输入输出信号的相位比较结果是二次侧天线部160的谐振频率与目标值、即一次侧天线部120发送的谐振频率相等的方式,对控制电压(Vcont)119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非接触式通信系统的读写器140具备一次侧天线部120,该一次侧天线部120包含具有由谐振电容器构成的可变电容器和谐振线圈的谐振电路。读写器140具备:控制读写器140的动作的系统控制部121、根据系统控制部121的指令而进行发送信号的调制的调制部124、将根据来自调制部124的发送信号而被调制的载波信号输出至一次侧天线部120的发送信号部125。进而,读写器140具备对通过发送信号部125输出的被调制的载波信号进行解调的解调部123。
当然,读写器140中也可以安装与非接触式通信模块150相同的谐振频率的自动调整功能。
在这样的构成中,读写器140根据通过发送信号部125输出的载波信号而进行与一次侧天线部120的阻抗匹配的调整。在调制部124中,通常的读写器所使用的调制方式、编码方式是曼彻斯特编码方式、ASK(Amplitude Shift Keying,幅移键控)调制方式等。载波频率典型为13.56MHz。
关于被发送的载波信号,通过由收发控制部122监控发送电压、发送电流,以得到阻抗匹配的方式控制一次侧天线部120的可变电压Vc,从而进行阻抗调整。
从读写器140发送的信号由非接触式通信模块150的二次侧天线部160接收,通过解调部164对信号进行解调。解调后的信号的内容通过系统控制部161进行判断,系统控制部161根据该结果而生成响应信号。接收控制部165根据接收信号的电压相位和电流相位,调整二次侧天线部160的谐振参数等,以使接收状态成为最佳的方式进行谐振频率的调整。
非接触式通信模块150通过调制部160对响应信号进行调制,通过二次侧天线部160发送至读写器140。读写器140利用解调部123来解调由一次侧天线部120接收的响应信号,通过系统控制部121根据解调后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图8中示出并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的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谐振电路也可以安装在通过非接触式充电装置180以非接触的方式对便携式电话等便携式终端中内置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受电装置190中。作为非接触式充电的方式,并无特别限定,能够适用电磁感应方式、磁共振等。在此,示出由适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谐振电路的便携式终端等的受电装置190、和以非接触的方式对受电装置190进行充电的非接触式充电装置180构成的非接触式充电系统的构成例。
受电装置190具有与上述非接触式通信模块150大致相同的构成。另外,非接触式充电装置180的构成与上述读写器140的构成大致相同。因此,对于具有与作为读写器140、非接触式通信模块150而在图7中记载的块相同功能的块,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在此,在读写器140中,收发的载波频率大多数情况下为13.56MHz,与此相对,在非接触式充电装置180中,有时为100kHz~几百kHz。
非接触式充电装置180根据通过发送信号部125输出的载波信号,进行与一次侧天线部120的阻抗匹配的调整。
关于被发送的载波信号,通过由收发控制部122监控发送电压、发送电流,以得到阻抗匹配的方式控制一次侧天线部120的可变电压Vc,从而进行阻抗调整。
受电装置190利用整流部166对由二次侧天线部160接收的信号进行整流,将整流后的直流电压按照充电控制部170的控制对蓄电池169进行充电。即使在二次侧天线部160未收到信号时,也可以通过AC适配器等外部电源168驱动充电控制部170而对蓄电池169进行充电。
从非接触式充电装置180发送的信号由二次侧天线部160接收,通过解调部164对信号进行解调。解调后的信号的内容通过系统控制部161进行判断,系统控制部161根据该结果而生成响应信号。此外,接收控制部165根据接收信号的电压相位(输入信号(REF,参考)115)和电流相位(输出信号(MONITOR,监控)116),调整控制电压(Vcont)119,并调整二次侧天线部160的可变电容器的静电电容值,以使接收状态成为最佳的方式调整谐振频率。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当然,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进、变更。例如,可变电容器的串联数并不限定于四个,也可以设为符合耐压等要求的适当数量。
附图标记说明
C1~C4 可变电容器
C5、C6 直流去除电容器
R1~R5 偏置电阻
R6、R7 电阻
V1 交流电源
V2 直流电源
C7、C8 串联谐振电容器
R8、R9 外置电阻
R10、R11 阻尼电阻
L1 谐振线圈
Claims (7)
1.一种可变电容电路,在被施加交流信号的端子间串联连接有多个可变电容元件,该可变电容元件的电容根据控制电压而变化,并且所述可变电容电路具有按照每个所述可变电容元件经由电阻元件施加偏置电压的多个偏置施加路径,其中,
所述电阻元件中的与被施加所述交流信号的端子连接的所述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小于其他的用于施加偏置电压的电阻元件的电阻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电容电路,其中,
与被施加所述交流信号的端子连接的所述电阻元件的电阻值为所述其他的电阻元件的电阻值的1/2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电容电路,其中,
在被施加所述交流信号的端子与被施加所述偏置施加路径的偏置电压的端子之间,配设有另外的电阻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电容电路,其中,
所述另外的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小于按照每个所述可变电容元件设置的所述电阻元件的电阻值。
5.一种可变电容器件,具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电容电路。
6.一种谐振电路,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电容电路。
7.一种通信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电容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64652 | 2013-08-08 | ||
JP2013-164652 | 2013-08-08 | ||
PCT/JP2014/002817 WO2015019527A1 (ja) | 2013-08-08 | 2014-05-28 | 可変容量回路、可変容量デバイス、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共振回路、通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93466A CN105393466A (zh) | 2016-03-09 |
CN105393466B true CN105393466B (zh) | 2018-03-13 |
Family
ID=52460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35981.1A Active CN105393466B (zh) | 2013-08-08 | 2014-05-28 | 可变电容电路、可变电容器件及用其谐振电路、通信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83797B2 (zh) |
JP (1) | JP6262235B2 (zh) |
CN (1) | CN105393466B (zh) |
WO (1) | WO201501952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55862A1 (ja) * | 2013-03-29 | 2014-10-02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可変容量素子および通信装置 |
FR3018016A1 (fr) * | 2014-02-26 | 2015-08-28 | St Microelectronics Tours Sas | Condensateur bst |
JP6408964B2 (ja) * | 2014-08-12 | 2018-10-17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可変容量デバイス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
JP6301238B2 (ja) * | 2014-11-19 | 2018-03-28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可変容量デバイス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
JP6402143B2 (ja) | 2016-06-30 | 2018-10-10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可変容量コンデンサおよび電子装置 |
CN108574463A (zh) * | 2017-03-07 | 2018-09-25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低噪声放大器及射频前端电路 |
GB201721863D0 (en) | 2017-12-24 | 2018-02-07 | Vivoplex Group Ltd | Monitoring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74321B1 (en) * | 2001-10-31 | 2004-01-06 | Agile Materials & Technologies, Inc. | Circuit configuration for DC-biased capacitors |
JP4502609B2 (ja) * | 2003-07-28 | 2010-07-14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可変コンデンサ |
JP2006066647A (ja) * | 2004-08-26 | 2006-03-09 | Kyocera Corp | 可変コンデンサ |
JP2006196871A (ja) * | 2004-12-15 | 2006-07-27 | Kyocera Corp | 薄膜コンデンサおよび可変容量コンデンサならびに電子部品 |
JP2008160312A (ja) | 2006-12-21 | 2008-07-10 | Toshiba Corp | 無線通信装置 |
JP5071079B2 (ja) * | 2007-12-05 | 2012-11-1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力制御装置 |
US8288895B2 (en) * | 2009-11-27 | 2012-10-16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 High-power tunable capacitor |
JP5418316B2 (ja) * | 2010-03-11 | 2014-02-1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Memsデバイス |
JP5640655B2 (ja) | 2010-10-29 | 2014-12-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携帯通信装置、リーダ/ライタ装置及び共振周波数調整方法 |
JP2013093362A (ja) * | 2011-10-24 | 2013-05-16 | Sony Corp | 静電容量素子、及び共振回路 |
CN103891047B (zh) * | 2011-10-26 | 2017-04-05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可变电容元件以及高频器件 |
JP2013232536A (ja) | 2012-04-27 | 2013-11-14 | Toshiba Corp | 可変容量デバイス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
JP6091855B2 (ja) | 2012-11-16 | 2017-03-08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可変容量複合部品 |
WO2014155862A1 (ja) * | 2013-03-29 | 2014-10-02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可変容量素子および通信装置 |
-
2014
- 2014-05-28 JP JP2015530668A patent/JP6262235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5-28 US US14/898,983 patent/US10083797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5-28 WO PCT/JP2014/002817 patent/WO201501952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5-28 CN CN201480035981.1A patent/CN10539346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93466A (zh) | 2016-03-09 |
US20160133387A1 (en) | 2016-05-12 |
JPWO2015019527A1 (ja) | 2017-03-02 |
US10083797B2 (en) | 2018-09-25 |
JP6262235B2 (ja) | 2018-01-17 |
WO2015019527A1 (ja) | 2015-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93466B (zh) | 可变电容电路、可变电容器件及用其谐振电路、通信装置 | |
EP2525461B1 (en) |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CN106537801B (zh) | 通信装置、电路、驱动装置、供电装置和调谐及发现方法 | |
EP2932578B1 (en) |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
US20110018358A1 (en) |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ing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actless power receiving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power supply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ling method and power receiv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ling method | |
KR102436588B1 (ko) | 급전 장치 | |
US20130154386A1 (en) |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method | |
JP6076645B2 (ja) | 可変容量素子、実装回路、共振回路、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ワイヤレス充電システム、電源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US20140154980A1 (en) | Smart nfc antenna matching network system and user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US20200394486A1 (en) | NFC Antenna Switch | |
CN104167824A (zh) | 检测设备、电力供应系统以及控制检测设备的方法 | |
US20170181087A1 (en) | Portable terminal apparatus | |
US9948146B2 (en) | Variable capacitance circuit, variable capacitance device, resonant circuit, amplifying circu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US9912194B2 (en) | Wireless power apparatus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 |
EP2503491B1 (en) | RFID module | |
JP5761251B2 (ja) |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通信装置 | |
EP3358751B1 (en) | Nfc reader with auto tuner | |
US10074992B2 (en) | Battery device, battery management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WO2014037393A1 (en) | Method and circuit for tuning an antenna circuit of an actively transmitting tag | |
JP5996753B2 (ja) | ディスカバリ方法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
US20170133885A1 (en) | Notch filter utilized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dual mode antennas | |
JP5808849B1 (ja) | 制御方法、非接触通信装置、非接触給電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駆動回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