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7011B - 外装部件安装方法和外装部件装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外装部件安装方法和外装部件装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7011B
CN105377011B CN201510508473.7A CN201510508473A CN105377011B CN 105377011 B CN105377011 B CN 105377011B CN 201510508473 A CN201510508473 A CN 201510508473A CN 105377011 B CN105377011 B CN 1053770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ior member
electric wire
substrate
temporary adhesion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084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7011A (zh
Inventor
石田隆史
仁科纮至
柳桥孝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77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70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70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70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nufacturing wire harnesses
    • H01B13/01263Tying, wrapping, binding, lacing, strapping or sheathing harnesses
    • H01B13/01281Harness wrapp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4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8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by assembling plural parts
    • Y10T29/4921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by assembling plural parts with bo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外装部件安装方法和外装部件装接装置。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包括四个步骤。在外装部件装载步骤中,在设置在基板上的电线调整销贯穿外装部件孔的状态下,外装部件装载到基板上。在电线装载步骤中,电线沿着电线调整销放置在外装部件上。在外装部件临时粘合步骤中,通过在向所述基板侧推动所述调整销的同时,将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上的所述外装部件的第二半临时粘合到所述基板上的所述外装部件的第一半,而夹持所述电线。在外装部件实际粘合步骤中,粘合端缘通过移动粘合辊而粘合。

Description

外装部件安装方法和外装部件装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装部件安装方法和外装部件装接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在装接外装部件的任务中能够提高效率的一种外装部件装接装置和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参见专利文献1)。
如图8所示,在使用外装部件装接装置501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中,首先,根据线束503中的电线505和作为外装部件的板部件507的尺寸,在转动臂509的多个通孔511中选择适当的通孔511,并且支撑杆513贯穿该选择的通孔511。此后,板部件507由一对支撑杆513,包括支撑装置515的第一支撑部517和第二支撑部519装载并支撑。电线505沿着板部件507的粘附表面安置,并且电线505由电线保持装置521和电线保持装置523保持。接着,在利用转动机构使一对转动臂509转动并且朝着第一支撑部517弯曲板部件507之后,转动臂509返回到初始位置。此后,驱动按压装置525的按压辊527,并且抵接板部件507的按压辊527滚动,并且因此,板部件507的粘附表面互相紧密接触,并且互相粘附。
因此,由于按压装置525沿着电线505的附近按压板部件507,并且使得粘附表面互相粘附,所以能够在电线部分附近强力地粘附板部件507,并且能够防止覆盖的电线505露出。
专利文献1:JP-2014-26760-A
发明内容
在相关技术中使用上述外装部件装接装置501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中,当手动地将电线505装载到板部件507上时,存在由于电线松弛的影响而引起电线505的一部分会从主线的一部分突出的可能性。当电线505的突出部531与板部件507的粘合区域529重叠时,存在电线505由于挤压辊527而断裂的担忧。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和外装部件装接装置,其能够防止电线在粘合到外装部件时断裂。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构造而实现。
(1)一种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包括:外装部件装载步骤,在所述电线调整销贯穿外装部件孔的状态下将板状外装部件装载到基板上,在该基板上,多个所述电线调整销设置成在沿着电线的方向上自由前进和后退;电线装载步骤,将所述电线沿着所述电线调整销放置在所述外装部件上,所述电线调整销从所述外装部件突出;外装部件临时粘合步骤,通过摆动可动临时粘合部,并且通过向所述基板侧推动所述电线调整销的同时,将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上的所述外装部件的第二半粘合到所述基板上的所述外装部件的第二半,而夹持所述电线,该可动临时粘合部连结到所述基板以通过夹持所述电线而在所述电线调整销的相反侧上自由摆动,;以及外装部件实际粘合步骤,通过沿着所述临时粘合的外装部件之间的所述电线而移动粘合辊,使粘合端缘粘合。
(2)根据(1)所述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其中,在所述外装部件临时粘合步骤中,通过移动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的摆动轴,在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上的所述外装部件的所述第二半进给到摆动顶端侧,并且布置所述外装部件之间的所述粘合端缘。
(3)一种外装部件装接装置,包括:基板,在所述多个电线调整销贯穿外装部件孔的状态下,板状外装部件的大致一半装载在该基板上,在该基板上的基体装载表面上,多个电线调整销设置成在沿着电线的方向上突出以自由地前进和后退;可动临时粘合部,通过利用摆动轴可堆叠地连结到所述基板,并且通过在所述外装部件的所述第二半装载到可动装载表面并且利用摆动推动所述电线调整销的同时,利用在所述基板上的所述外装部件的大致一半和装载到所述可动装载表面上的所述外装部件的第二半,夹持沿着所述电线调整销装载的所述电线,而将所述外装部件互相堆叠;以及粘合辊,沿着由所述基板与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粘合的所述外装部件之间的所述电线,该粘合辊使粘合端缘粘合。
(4)根据(3)所述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其中,支撑所述摆动轴以能够在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自由移动,以将在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上的所述外装部件的所述第二半进给到摆动顶端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的透视图,其中,电线调整销从基体装载表面向上突出到设定位置。
图3是示出外装部件装载步骤的操作的视图。
图4是示出电线装载步骤的操作的视图。
图5是示出外装部件临时粘合步骤的操作的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外装部件临时粘合步骤的操作的视图。
图8是现有技术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后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根据图1中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11是如下装置:其用于在制造线束的步骤期间,将覆盖电线17的板状外装部件19装接到线束中的电线17。
外装部件19形成为具有保护层和粘附层的板状,在将粘附表面视作内侧并且将外部表面视作外侧的同时,使外装部件19对折。随着粘附表面互相粘附,外装部件19保护夹在板部件之间的电线17。另外,从外部表面突出的多个夹具21(参考图3)提前装接到外装部件19。随着夹具21与作为固定本体的车体等接合,线束能够装接到车体。
另外,在外装部件19中,能够使用自粘板,其能够通过简单地将其粘合表面(后表面)互相匹配而粘合。自粘板能够通过使粘合表面互相匹配而简单地堆叠,而不使用胶或绑带。此外,特殊的粘合层(粘合表面)不粘线束或者手或者操作者,并且自粘带的组装操作性不劣化。在自粘板中,前表面材料层压在由聚丙烯(PP)发泡材料制成的板基材的前表面上,并且特殊的粘合层堆叠在后表面上。牛皮纸板、挂面纸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PP膜或者无纺布能够用作前表面材料。在竖直方向上的拉伸强度为49N/cm宽度,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的拉伸强度为23N/cm宽度(基于JIS K-6767)。在竖直方向上的撕裂强度为7.8N,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的撕裂强度为6.8N(基于JIS K-6767)。湿蒸汽透射率为0.0052g/cm224hrs(FS-101B)。初始粘合力为2.5N/cm宽度(T型剥离试验)。例如,能够使用Cro-nel(注册商标)作为自粘板。另外,外装部件19不限于上述自粘板,并且能够使用自粘板或者已知的粘合板,在自粘板中,特殊的粘合层层压在不包括泡沫材料的普通板基材的一个表面上,在已知的粘合板中,粘性物部分或者完全地覆盖在板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如图1和2所示,根据实施例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11包括基板23、可动临时粘合部25和粘合辊27。
基板23沿着线束的纵向形成为长的矩形布线板。在基板23中,上表面变为基板装载表面13。用于定位板部件的板部件定位部件29在多个位置处装接到基体装载表面13。另外,在基板23中,设置了用于保持分支线33的多个电线保持部35,该分支线33从由基板23支撑的主线31分支。电线保持部35由能够夹持分支线33的一对柱状体制成。基杆37分别固定到基板23的唯一一对短边部。在每个基杆37中,设置了支撑线束支架在纵向上的两端的电线保持部35。
支撑板部39固定到基板23的一对短边部的下表面。支撑板部39支撑可动临时粘合部25的两侧以利用摆动轴41而自由摆动。摆动轴41在由形成在支撑板部39中的长孔43(参见图6)支撑的同时,支撑为能够在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自由移动。
在基板装载表面13上,沿着将多条电线17粘合到一起的主线31,冲裁出多个销引出孔45。在每个销引出孔45中,插入弯曲成弧状的电线调整销15以自由前进或后退。换句话说,在基板23上,多个电线调整销15设置成在沿着主线31的方向上从基体装载表面13突出以自由地前进或后退。电线调整销15的基端部由销固定底座47固定。当分支线33分支成线束时,电线调整销15在夹持分支线33的位置处以一对预定的间隔安置。因此,有效地防止了其中分支线33从主线31分支的分支部的电线17的松动。
转动侧板49固定到销固定底座47的两端。支撑各个转动侧板49以在上述支撑板部39上利用转轴51自由地转动。可动销手柄53装接到一个转动侧板49。
利用在基板23与转动侧板49之间伸展的拉簧55,转动侧板49使电线调整销15偏置以在从基板装载表面13突出的方向上转动。另外,随着限位器42抵接转动侧板49的侧缘,将偏置以转动的电线调整销15的突出量调整在设定位置(图2中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电线调整销15的顶端稍微从销引出孔45突出。另外,随着限位器42的限制的解除,转动侧板49利用拉簧55的偏置力转动,并且所有的电线调整销15都从销引出孔45突出。
在外装部件19中,冲裁电线调整销15贯通的外装部件孔57。在基板23的基板装载表面13上,在电线调整销15贯穿外装部件孔57的状态下装载外装部件19的大致一半19a(第一半)。
在外装部件装接装置11中,进行了倒角的基板装载表面切割部61形成在与可动临时粘合部25相邻的基板装载表面边缘部59中。
在摆动轴41被支撑的同时,可动临时粘合部25能够堆叠到基板23地连结到形成在支撑板部39中的长孔43。可动临时粘合部25的上表面变为可动装载表面63。在可动装载表面63上,设置了夹具避免部65,其用于避免从装接到外装部件19的外表面冲裁的多个夹具21的锁定钩部的干涉。可动临时粘合部25在安置成打开状态下时具有与基板23共同的表面。换句话说,基板装载表面13和可动装载表面63是平面。在基板装载表面13上,装载了外装部件19的大致一半19a(第一半),并且外装部件19的大致另一半19b(第二半)装载到可动装载表面63上。
在外装部件19的第二半19b装载到可动临时粘合部25的可动装载表面63上之后,当解除了限位器42的限制并且所有的电线调整销15都从销引出孔45突出时,电线调整销15的顶端抵接装载到可动装载表面63上的外装部件19。当可动临时粘合部25在堆叠在基板23上的方向上摆动时,逆着拉簧55的偏置力将电线调整销15推动到销引出孔45中(参见图6)。因此,利用基板23上的外装部件19的第一半19a和装载到可动装载表面63上的外装部件19的第二半19b,可动临时粘合部25夹持沿着电线调整销15而装载的主线31,并且使外装部件互相堆叠。在可动临时粘合部25的摆动顶端侧上的边缘部中,设置了摆动手柄67。
当可动临时粘合部25在堆叠在基板23上的方向上摆动时,利用长孔43支撑摆动轴41以能够在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自由移动,从而将可动装载表面63上的外装部件19的第二半19b进给到摆动顶端侧。
在基板23上,沿着基板23的纵向延伸的辊支撑导轨69设置在与可动临时粘合部25相反的一侧上。在辊支撑导轨69中,引导移动部件71以自由地滑动。在移动部件71中,设置了一对粘合辊27,支撑该一对粘合辊27以在正交于辊支撑导轨69的方向和在平行于基板装载表面13的方向上,利用辊轴73自由转动。在移动部件71中,设置了辊滑动手柄75。可动临时粘合部25相对于基板23摆动,并且沿着利用基板23与可动临时粘合部25而堆叠的外装部件之间的电线17,粘合辊27使粘合端缘77(参见图7)粘合。
接着,将描述使用上述构造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11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
根据实施例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包括:外装部件装载步骤、外装部件临时粘合步骤和外装部件实际粘合步骤。
在外装部件装载步骤中,如图3所示,外装部件19越过基板23的基板装载表面13和可动临时粘合部25的可动装载表面63而装载。在粘合表面变为外装部件19上表面的同时装载外装部件19。当装载外装部件19时,由限位器42限制的电线调整销15稍微从基板23的基体装载表面13突出。外装部件19通过使得电线调整销15贯穿外装部件孔57而装载。
在电线装载处理中,主线31沿着稍微从外装部件19的外装部件孔57突出的电线调整销15而放置在外装部件19上。主线31的两侧由电线保持部35保持。当分支线33从线束的主线31分支时,从主线31分支的分支线33由设置在基板23上的预定电线保持部35保持。
在外装部件临时粘合步骤中,如图5和6所示,可动临时粘合部25通过夹持主线31在与电线调整销15相对侧自由摆动地连接到基板23,向基板23侧摆动。在转动可动临时粘合部25之前,解除限位器42的限制,并且所有的电线调整销15突出(参见图4)。此处,电线调整销15的顶端朝着可动临时粘合部25的可动装载表面63突出,并且抵接外装部件19。装载到可动装载表面63上的外装部件19按压到电线调整销15的顶端。因此,即使当可动临时粘合部25通过摆动而转动时,外装部件19也能够保持而不从可动装载表面63分离。随着可动临时粘合部25摆动,在将电线调整销15推动到基板23侧的同时,通过临时将可动装载表面63上的外装部件19的第二半19b粘合到基体装载表面13上的外装部件19的第一半19a而夹持主线31和分支线33。
在外装部件临时粘合步骤中,在可动临时粘合部25中,摆动轴41沿着长孔43(参见图6)而移动。因此,在可动临时粘合部25上的外装部件19的第二半19b进给到摆动顶端侧,如图7所示,布置了外装部件之间的粘合端缘77。
在外装部件实际粘合步骤中,如图7所示,临时粘合的外装部件之间沿着主线31的粘合端缘77由粘合辊27粘合。因此,完成了利用外装部件19覆盖主线31和分支线33的线束的制造。
接着,将描述具有上述构造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11和外装部件装接方法的操作。
在根据实施例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11中,连结可动临时粘合部25以相对于基板23利用摆动轴41自由摆动。换句话说,随着可动临时粘合部25摆动,可动临时粘合部25的可动装载表面63匹配基板23的基板装载表面13。在基板装载表面13上,多个电线调整销15沿着主线31突出以自由前进和后退。
板状外装部件19跨越基板装载表面13和可动装载表面63而装载。此时,电线调整销15穿过在外装部件19中冲裁的外装部件孔57。主线31沿着电线调整销15装载到外装部件19上。随着夹持直线31在电线调整销15的相反侧上的可动临时粘合部25摆动,将从基板装载表面13突出的电线调整销15相基体装载表面13侧推动。当完成了电线调整销15的推动时,同时,在可动装载表面63上的外装部件19的第二半19b堆叠在基体装载表面13的外装部件19的第一半19a上。因此,主线31由外装部件19夹持。
此时,主线31在由外装部件19夹持之前,由处于被推动过程中的电线调整销15引导,并且限制了主线31的运动。结果,不产生主线31向粘合区域79(参见图5)的突出。
另外,在外装部件装接装置11中,当可动临时粘合部25摆动,并且在可动装载表面63上的外装部件19的第二半19b堆叠在基体装载表面13上的外装部件19的第一半19a上时,随着摆动轴41移动,可动临时粘合部25向摆动顶端侧移动。在沿着主线31的外周被覆盖的同时,粘合端部边缘77的长度被缩短的可动装载表面侧上的外装部件19的第二半19b向摆动顶端侧进给。因此,基扮装载表面13的粘合端缘77与可动装载表面63的粘合端缘77布置成互相匹配。
另外,在外装部件装接装置11中,基板装载表面切割部61设置在基板23的基板装载表面边缘部59中。因此,当可动临时粘合部25摆动并且外装部件19缠绕在主线31上时,由于主线31稍微向下移动,并且其中央大致匹配基板装载表面13,所以变得易于布置粘合端缘77。
在根据实施例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中,跨越基板23的基板装载表面13和可动临时粘合部25的可动装载表面63装载板状外装部件19。多个电线调整销15从基体装载表面13突出以沿着电线17自由前进和后退。当外装部件19装载到基体装载表面13上时,电线调整销15贯穿多个冲裁的外装部件孔57,并且外装部件19装载到基板装载表面13上。另外,在外装部件19上,主线31沿着电线调整销15而安置。
当主线31夹持并且定位在与电线调整销15相反侧上的可动临时粘合部25摆动时,装载到可动装载表面63上的外装部件19的第二半19b与装载到基板装载表面13上的外装部件19的第一半19a重叠。此时,利用电线调整销15的移动或者松动来调整主线31的突出。因此,主线31不向外装部件的粘合区域79突出。在临时粘合主线31的外装部件19中,不突出到主线31中的粘合区域79由粘合辊27粘合。
另外,在实施例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中,当可动临时粘合部25摆动时,可动临时粘合部25的摆动轴41向摆动顶端侧移动。随着摆动轴41移动,装载到可动临时粘合部25的可动装载表面63上的外装部件19的第二半19b向摆动顶端侧移动。结果,随着第二半19b进给到摆动顶端侧,在沿着主线31的外周被覆盖的同时,直到粘合端部边缘77的长度被缩短的可动装载表面63侧上的外装部件19的第二半19b的额外长度产生在摆动顶端侧上。因此,基体装载表面13的粘合端缘77与可动装载表面63的粘合端缘77布置成互相匹配。
因此,根据实施例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和实施例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11,能够防止电线在粘合到外装部件时断裂。
此处,在以下说明中,分别简单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和外装部件装接装置的实施例的特性。
一种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包括:外装部件装载步骤,在所述电线调整销(15)贯穿外装部件孔(57)的状态下将板状外装部件(19)装载到基板(23)上,在该基板(23)上,多个电线调整销(15)设置成在沿着电线(主线31)的方向上自由前进和后退;电线装载步骤,将所述电线(主线31)沿着所述电线调整销(15)放置在所述外装部件(19)上,所述电线调整销(15)从所述外装部件(19)突出;外装部件临时粘合步骤,通过摆动可动临时粘合部(25),并且通过向所述基板(23)侧推动所述电线调整销(15)的同时,将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25)上的所述外装部件(19)的第二半(19b)临时粘合到所述基板(23)上的所述外装部件(19)的第一半(19a),而夹持所述电线(主线31),该可动临时粘合部(25)连结到所述基板(23)以通过夹持所述电线(主线31)而在所述电线调整销(15)的相反侧上自由摆动,;以及外装部件实际粘合步骤,通过沿着所述临时粘合的外装部件(19)之间的所述电线(主线31)而移动粘合辊(27),使粘合端缘(77)粘合。
根据以下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其中,在所述外装部件临时粘合步骤中,通过移动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25)的摆动轴(41),在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25)上的所述外装部件(19)的所述第二半(19b)进给到摆动顶端侧,并且布置所述外装部件(19)之间的所述粘合端缘(77)。在所述多个电线调整销贯穿外装部件孔的状态下,板状外装部件的大致一半装载在该基板上,在该基板上的基体装载表面上。
一种外装部件装接装置(11),包括:基板(23),在所述多个电线调整销(15)贯穿外装部件孔(57)的状态下,板状外装部件(19)的第一半(19a)装载在该基板上,在该基板上的基板装载表面(13)上,多个电线调整销(15)设置成在沿着电线(主线31)的方向上突出以自由地前进和后退,;可动临时粘合部(25),通过利用摆动轴(41)可堆叠地连结到所述基板(23),并且通过在所述外装部件(19)的所述第二半(19b)装载到可动装载表面(63)并且利用摆动推动所述电线调整销(15)的同时,利用在所述基板(23)上的所述外装部件(19)的第一半(19a)和装载到所述可动装载表面(63)上的所述外装部件(19)的第二半(19b),夹持沿着所述电线调整销(15)装载的所述电线(主线31),而将所述外装部件(19)互相堆叠;以及粘合辊(27),沿着由所述基板(23)与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25)粘合的所述外装部件(19)之间的所述电线(主线31),该粘合辊(27)使粘合端缘(77)粘合。
根据以下外装部件装接装置(11),其中,支撑所述摆动轴(41)以能够在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自由移动,以将在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25)上的所述外装部件(19)的所述第二半(19b)进给到摆动顶端侧。
根据上述构造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跨越基板和可动临时粘合部装载板状外装部件。当装载外装部件时,电线调整销插通多个冲裁的外装部件孔。当电线被夹持并且定位在与电线调整销相反侧上的可动临时粘合部摆动时,装载到可动临时粘合部上的外装部件与装载到基板上的外装部件重叠。此时,利用电线调整销的移动或者松动调整电线的突出。因此,电线不向外装部件的粘合区域突出。电线不从临时粘合电线的外装部件突出的粘合区域利用粘合辊粘合。
根据上述构造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当可动临时粘合部摆动时,可动临时粘合部的摆动轴向摆动顶端侧移动。随着摆动轴移动,装载到可动临时粘合部上的外装部件向摆动顶端侧移动。结果,随着外装部件进给到摆动顶端侧,在沿着电线的外周被覆盖的同时,直到粘合端部边缘的长度被缩短的可动装载表面侧上的外装部件的额外长度产生在摆动顶端侧上。因此,基体装载表面与可动装载表面之间的粘合端部边缘布置成互相匹配。
根据上述构造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可动临时粘合部利用摆动轴连结到基板以自由摆动。换句话说,可动临时粘合部的可动装载表面构造成匹配基板的基体装载表面。在基体装载表面上,多个电线调整销突出以自由前进和后退。电线调整销插通板状外装部件上冲裁的外装部件孔。电线沿着这些电线调整销装载到外装部件上。在摆动的同时,在电线调整销的相反侧上夹持电线的可动临时粘合部向基体装载表面侧推动从基体装载表面突出的电线调整销。当完成了电线调整销的推动时,同时,在可动装载表面上的外装部件堆叠在基体装载表面上的外装部件上。因此,电线由外装部件夹持之前,由处于被推动过程中的电线调整销引导,并且限制了电线的运动。结果,电线不向外装部件的粘合区域突出。
根据上述构造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随着摆动轴移动,可动临时粘合部向摆动顶端侧移动。在沿着电线的外周被覆盖的同时,到粘合端部边缘的长度被缩短的可动装载表面侧上的外装部件向摆动顶端侧进给。因此,基体装载表面的粘合端部边缘与可动装载表面的粘合端部边缘布置成互相匹配。
根据本发明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和跟发明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能够防止电线在粘合到外装部件时断裂。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和外装部件装接装置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能够适当地修改或改进。除此之外,如果能够实现本发明,则上述实施例中各个构成部件的材料的质量、形状、尺寸、数量、以及安置位置时任意的,并且不限于以上说明。
本申请基于2014年8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JP2014-166784),其全部主题通过引用并入。

Claims (4)

1.一种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包括:
外装部件装载步骤,在电线调整销贯穿外装部件孔的状态下将板状外装部件装载到基板上,在该基板上,多个所述电线调整销设置成在沿着电线的方向上自由前进和后退;
电线装载步骤,将所述电线沿着所述电线调整销放置在所述外装部件上,所述电线调整销从所述外装部件突出;
外装部件临时粘合步骤,通过摆动可动临时粘合部,并且通过向所述基板侧推动所述电线调整销的同时,将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上的所述外装部件的第二半临时粘合到所述基板上的所述外装部件的第一半,而夹持所述电线,该可动临时粘合部连结到所述基板以通过夹持所述电线而在所述电线调整销的相反侧上自由摆动;以及
外装部件实际粘合步骤,通过沿着临时粘合的外装部件之间的所述电线而移动粘合辊,使粘合端缘粘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装部件装接方法,其中
在所述外装部件临时粘合步骤中,通过移动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的摆动轴,在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上的所述外装部件的所述第二半进给到摆动顶端侧,并且布置所述外装部件之间的所述粘合端缘。
3.一种外装部件装接装置,包括:
基板,在多个电线调整销贯穿外装部件孔的状态下,板状外装部件的第一半装载在该基板上,在该基板上的基板装载表面上,多个电线调整销设置成在沿着电线的方向上突出以自由地前进和后退;
可动临时粘合部,通过利用摆动轴可堆叠地连结到所述基板,并且通过在所述外装部件的第二半装载到可动装载表面并且利用摆动来推动所述电线调整销的同时,利用在所述基板上的所述外装部件的所述第一半、和装载到所述可动装载表面上的所述外装部件的所述第二半,夹持沿着所述电线调整销装载的所述电线,而将所述外装部件互相堆叠;以及
粘合辊,沿着由所述基板与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粘合的所述外装部件之间的所述电线,该粘合辊使粘合端缘粘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装部件装接装置,其中
支撑所述摆动轴以能够在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自由移动,以将在所述可动临时粘合部上的所述外装部件的所述第二半进给到摆动顶端侧。
CN201510508473.7A 2014-08-19 2015-08-18 外装部件安装方法和外装部件装接装置 Active CN1053770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6784A JP6378971B2 (ja) 2014-08-19 2014-08-19 外装部材取付方法及び外装部材取付装置
JP2014-166784 2014-08-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7011A CN105377011A (zh) 2016-03-02
CN105377011B true CN105377011B (zh) 2018-02-27

Family

ID=55349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08473.7A Active CN105377011B (zh) 2014-08-19 2015-08-18 外装部件安装方法和外装部件装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31017B2 (zh)
JP (1) JP6378971B2 (zh)
CN (1) CN10537701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1432A (zh) * 2011-03-28 2012-10-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CN102948021A (zh) * 2010-06-17 2013-02-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贴附装置和带贴附方法
CN103769747A (zh) * 2012-10-23 2014-05-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子器件的制造方法、接合装置、电子设备及移动体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24627A (en) * 1980-08-04 1984-01-10 Tarbox John W Wiring harness construction means and method
JP3315863B2 (ja) * 1996-06-14 2002-08-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真空成形型構造及びこの真空成形型構造を用いた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真空成形方法
JP3864843B2 (ja) * 2002-05-14 2007-01-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ハーネスの被覆補助具、同製造装置および同製造方法
JP4553740B2 (ja) * 2005-01-26 2010-09-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回路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路体の製造装置
JP5656324B2 (ja) 2010-11-02 2015-01-21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ストッパ装置
JP5220910B2 (ja) 2011-10-06 2013-06-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方法
JP5993646B2 (ja) * 2012-07-25 2016-09-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外装部材取付装置及び外装部材取付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48021A (zh) * 2010-06-17 2013-02-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贴附装置和带贴附方法
CN102711432A (zh) * 2011-03-28 2012-10-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CN103769747A (zh) * 2012-10-23 2014-05-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子器件的制造方法、接合装置、电子设备及移动体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31017B2 (en) 2017-11-28
US20160056619A1 (en) 2016-02-25
JP6378971B2 (ja) 2018-08-22
JP2016046823A (ja) 2016-04-04
CN105377011A (zh)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77728B (zh) 进给用于对待贴标签的产品贴标签的背衬带的组件
CN103733456A (zh) 线束
US10836111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inforcing fiber base material, and reinforcing fiber base material
US20110056615A1 (en) Adhesive tape joining method and adhesive tape joining apparatus
CN110140285A (zh) 用于将板材件连接成板材组的设备和方法
JP4346535B2 (ja) 接着膜テープ送り機構
JP6599605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5377011B (zh) 外装部件安装方法和外装部件装接装置
US20160023367A1 (en) Tensioning device for rotary cutting apparatus
JP5292209B2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供給方法、並びに、シート貼付装置及び貼付方法
CN103579066A (zh) 半导体晶圆的固定方法及半导体晶圆的固定装置
JP2015037885A (ja) 綴じ装置
CN212669990U (zh) 一种包边装置和包边机
CN109774340A (zh) 纸张装订装置以及纸张装订方法
CN206116434U (zh) 手持式胶带封边工具
CN210026398U (zh) 包贴边设备
JP6175975B2 (ja) 上製本の製造装置、資材供給装置、及び上製本
CN106319779A (zh) 一种用于汽车地垫的包边条机构
JP2012156396A (ja) 外装シート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組立方法及び該組立方法に用いる治具
CN206799901U (zh) 一种编织袋包边机
KR101683553B1 (ko) 접착테이프 결합 접힘형 부재 제조 장치
CN107128724B (zh) 非金属材料卷、片材通用送料机构
KR20120113944A (ko) 우표 및 지폐보존싸개와 그 제조방법과 그 제조장치
US3551248A (en) Method of making pads of sheets
JP2014198394A (ja) 無線綴じ製本装置、寒冷紗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