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6130B -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6130B
CN105376130B CN201410829477.0A CN201410829477A CN105376130B CN 105376130 B CN105376130 B CN 105376130B CN 201410829477 A CN201410829477 A CN 201410829477A CN 105376130 B CN105376130 B CN 1053761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itoring point
frame
communicativeness
port
line c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2947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6130A (zh
Inventor
苅谷和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76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6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6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61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1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conne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0Active monitoring, e.g. heartbeat, ping or trace-rou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在使用环协议的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中,实现与中继装置的内部故障对应的恰当的路径切换。第一以及第二监视点(MEPd1、MEPd2)各自使用CCM帧来监视与装置外部之间的可通信性。第一以及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d1、IMEPd2)通过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来监视第一监视点与第二监视点之间的装置内部的可通信性。环控制部在通过第一内部监视点或第二内部监视点在预定的期间内没有接收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时,向第一以及第二监视点指示发送RDI帧,或指示停止发送CCM帧。

Description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例如涉及一种使用ITU-T(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Sector,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G.8032规定的环协议的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表示了将隔着闭锁区间被设定为闭锁状态的两个RPL(RingProtection Link,环路保护链路)端口中的一方在预定期间,从闭锁状态切换成开放状态的技术。通过CCM(Continuity Check Message,连续性检查消息)帧难以进行依赖比特的故障检测,但能够通过从RPL端口的一方向另一方在预定期间流过包含检验和的帧来检测该故障。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表示了用于提高同时应用了多机架链路聚合和ERP(Ethernet Ring Protection,以太网环路保护)时的故障耐性的技术。构成ERP的各L2交换机在与邻接的L2交换机之间收发基于以太网(注册商标)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and Maintenance,操作管理和维护)的CC(Continuity Check,连续性检查)功能的ERP邻接监视帧,来监视与邻接的L2交换机之间的链路故障。
例如,作为环协议之一,已知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有时也将该环协议称为ERP。如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示,在该环协议中,在环形网络上的邻接的交换机之间收发基于以太网OAM的CC功能的CCM帧,来判定邻接的交换机之间的链路有无故障。当该判定结果为有故障时,进行基于环协议的路径切换。
然而,故障不仅限于在相邻的交换机之间的链路中产生,也可以在交换机内部产生。此时,与存在该故障的交换机相邻的各交换机,有时无法识别故障的存在。即,在存在该故障的交换机中,可能出现即使产生了导致环形网络切断的故障,以太网OAM的CC功能正常地动作的情况。这样,不能进行基于环协议的路径切换,从而可能导致帧的损失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920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399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例如在使用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的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中,实现与中继装置的内部故障对应的恰当的路径切换。
根据本说明书的叙述以及附图,使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新特征更加明确。
在本申请公开的发明中,如下所述简单地说明代表性的实施方式的概要。
本实施方式的中继系统具备用于构成环形网络的多个中继装置。多个中继装置中的各个中继装置具备:第一以及第二端口、第一以及第二监视点。第一以及第二端口与环形网络连接。第一监视点使用基于以太网OAM的CCM帧,监视自身装置的第一端口与连接在该第一端口的其他装置的第二端口之间的可通信性。第二监视点使用CCM帧,监视自身装置的第二端口与连接在该第二端口的其他装置的第一端口之间的可通信性。在此,多个中继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中继装置还具有:第一以及第二内部监视点、环控制部。第一以及第二内部监视点分别与第一以及第二监视点对应地设置,通过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的定期的发送以及接收来监视第一监视点与第二监视点之间的装置内部的可通信性。环控制部在通过第一内部监视点或第二内部监视点在预定的期间内没有接收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时,指示向第一以及第二监视点发送基于以太网OAM的RDI帧,或者指示停止发送CCM帧。
简单地说明通过本申请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得到的效果,例如在使用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的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中,能够实现与中继装置的内部故障对应的切当的路径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中继系统中,成为其前提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图2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其故障监视方法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3是表示图1以及图2的中继系统中的问题点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中继系统中,其主要部分的结构例以及动作例的概要图。
图5是表示在图1以及图4的中继系统中,产生了图4所示的装置内部的故障时的概要的动作顺序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通过图5的动作进行了环形网络的路径切换后的帧传送路径的图。
图7是表示在图4的中继系统中,其故障恢复时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例以及动作例的概要图。
图8是表示在图1以及图7的中继系统中,图7所示的装置内部的故障已恢复时的概要动作顺序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在图1以及图4的中继系统中,其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图。
图10是表示在图9的中继系统中,各线卡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1是表示在图9以及图10的中继装置中,对用户帧进行中继时的概要的动作例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在图9以及图10的中继装置中,围绕ICCM处理部的概要的动作例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在图9以及图10的中继装置中,围绕ERP控制部的概要的动作例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中继装置中,其结构例的概要图。
图15是表示在图14的中继装置中,其故障判定部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在图15的流程中,故障位置的确定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其中,○表示具有可通信性,×表示没有可通信性。
图17是表示在图15中,在将故障位置确定为具有环端口的一个线卡时,进行了与此对应的环形网络的路径切换后的帧传送路径的图。
符号说明
10 环形网络
11a~11e 用户网
12、25、45 通信路径
15ab、15bc、15cd、15de、15ac CCM监视区间
20 中继路径
21 ICCM监视区间
26 架构路径部
27 通信线路
28 管理用通信线路
30 外部接口部
31 帧处理部
32 内部接口部
33 存储部
34 FDB处理部
35 VID过滤器
36 ICCM处理部
37 OAM处理部
38 ERP控制部
39 R-APS处理部
40 故障判定部
41 故障判定表
BK 阻塞状态
CPU 处理器部
FDB 地址表
FP 架构用端子
ICC11、ICC12、ICC21、ICC1n、ICCn1 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ICCM帧)
IMEP1、IMEP2、IMEPn、IMEPd1、IMEPd2 内部监视点
LC、LC[1]~LC[n]线卡
MC 管理卡
MEP、MEP1、MEP2、MEPa1~MEPe1、MEPa2~MEPe2 监视点
MP 管理卡用端子
P 外部端口
Pr[1]、Pr[2]环端口
Pu[1]~Pu[m] 用户端口
SW、SWa~SWe 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
UF用户帧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起见,在必要时分割成多个部分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外,它们并非彼此无关联,处于一方是另一方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变形例、详细内容、补充说明等关系。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要素的数量等(包含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限定为特定的数量等情况外,并不限于该特定的数量,也可以是特定的数量以上或以下。
并且,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关于其构成要素(还包含要素步骤等),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外,自不必说并非是必须的。同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地认为不是这样的情况等以外,实质上包含与其形状等近似或者类似的形状等。这对于上述数值以及范围也是相同的。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所有附图中,作为原则对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一)
《中继系统(前提)的概要结构以及概要动作》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中继系统中,成为其前提的结构例的概要图。图1所示的中继系统具备用于构成环形网络10的多个(在此为五个)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SWa~SWe。交换机装置SWa~SWe中的各个交换机装置具有两个环端口(第一以及第二端口)Pr[1]、Pr[2]和m个(m为1以上的整数)用户端口Pu[1]~Pu[m]。在该例子中,将构成环形网络10的交换机装置的数量设成5个,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两个以上即可。
例如,基于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来控制环形网络10。换言之,交换机装置SWa~SWe中的各个交换机装置具备基于该环协议的各种控制功能。交换机装置SWa~SWe中的各个交换机装置是进行OSI参照模型的第2层(L2)的中继处理的L2交换机或进行第3层(L3)的中继处理的L3交换机等。但是,基于L2进行环形网络10上的中继处理,因此,在此将交换机装置SWa~SWe中的各个交换机装置为L2交换机的情况为例子。
两个环端口Pr[1]、Pr[2]分别与环形网络10连接。换言之,交换机装置SWa~SWe中的各个交换机装置经由环端口Pr[1]、Pr[2]环状地连接,由此形成环形网络10。在图1的例子中,交换机装置SWa、SWb、SWc、SWd、SWe的环端口(第一端口)Pr[1]分别经由通信线路与邻接的交换机装置SWb、SWc、SWd、SWe、SWa的环端口(第二端口)Pr[2]连接。
用户端口Pu[1]~Pu[m]与预定的用户网连接。在图1的例子中,交换机装置SWa~SWe的用户端口Pu[1]~Pu[m]分别与用户网11a~11e连接。在用户网11a~11e中的各个用户网中,适当配置交换机装置和各种信息处理装置(服务器装置、终端装置等)等。
在此,基于ITU-T G.8032,将交换机装置SWa设定为自主节点(owner node),将交换机装置SWb设定为邻居节点(neighbor node)。将自主节点与邻居节点之间的链路称为RPL(Ring Protection Link,环路保护链路)。当在环形网络10上没有故障时,交换机装置SWa将位于RPL一端的环端口Pr[1]设定成阻塞状态BK,交换机装置SWb将位于RPL另一端的环端口Pr[2]设定成阻塞状态BK。被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端口禁止帧的通过。
当在环形网络10上没有故障时,通过该RPL来防止环形网络10上的通信路径的循环。即,如图1所示,在交换机装置SWa与交换机装置SWb之间,形成了经由交换机装置SWe、SWd、SWc的通信路径12。用户网11a~11e之间的帧传送在该通信路径12上进行。
图2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其故障监视方法的一例的概要图。如图2所示,交换机装置SWa~SWe分别与环端口(第一端口)Pr[1]对应地具备监视点(第一监视点)MEPa1~MEPe1,与环端口(第二端口)Pr[2]对应地具备监视点(第二监视点)MEPa2~MEPe2。
在此,在ITU-T G.8032中,为了监视交换机装置间的链路有无故障,规定了使用以太网OAM的CC(Continuity Check,连续性检查)功能。通过“ITU-T Y.1731”或“IEEE802.1ag”等将以太网OAM标准化为用于监视装置间的可通信性的规格。在CC功能中,如图2所示,通过称为MEP(Maintenance End Point,维护端点)的监视点来设定监视区间。各监视区间的两端的MEP通过定期地相互收发可通信性监视帧即CCM(Continuity CheckMessage,连续性检查信息)帧来监视各监视区间的可通信性。
在图2的例子中,交换机装置SWa的第一监视点MEPa1在与其他装置(SWb)的第二监视点MEPb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15ab,由此监视自身装置的第一端口Pr[1]与连接在该第一端口的其他装置(SWb)的第二端口Pr[2]之间的可通信性。相反,交换机装置SWb的第二监视点MEPb2也在与其他装置(SWa)的第一监视点MEPa1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15ab,由此监视自身装置的第二端口Pr[2]与连接在该第二端口的其他装置(SWa)的第一端口Pr[1]之间的可通信性。
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b的第一监视点MEPb1在与其他装置(SWc)的第二监视点MEPc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15bc,由此监视自身装置的第一端口Pr[1]与连接在该第一端口的其他装置(SWc)的第二端口Pr[2]之间的可通信性。相反,交换机装置SWc的第二监视点MEPc2也在与其他装置(SWb)的第一监视点MEPb1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15bc,由此监视自身装置的第二端口Pr[2]与连接在该第二端口的其他装置(SWb)的第一端口Pr[1]之间的可通信性。
以后也同样地,在环形网络10上依次设定CCM监视区间。即,在交换机装置SWc的第一端口Pr[1](第一监视点MEPc1)与交换机装置SWd的第二端口Pr[2](第二监视点MEPd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15cd。在交换机装置SWd的第一端口Pr[1](第一监视点MEPd1)与交换机装置SWe的第二端口Pr[2](第二监视点MEPe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15de。在交换机装置SWe的第一端口Pr[1](第一监视点MEPe1)与交换机装置SWa的第二端口Pr[2](第二监视点MEPa2)之间设定CCM监视区间15ae。
在各CCM监视区间(例如15ab),一端的监视点(MEPa1)当在预定的期间内没有接收到来自另一端的监视点(MEPb2)的CCM帧时,将针对另一端的监视点(MEPb2)的可通信性识别为LOC(Loss Of Continuity,连续性丧失)状态。该预定的期间例如是CCM帧的发送间隔(代表性的为3.3ms)的3.5倍的期间。此时,一端的监视点(MEPa1)在向另一端的监视点(MEPb2)发送CCM帧时,在该CCM帧中包含的RDI(Remote Defect Indication,远端缺陷指示)比特中建立了标志的状态下进行发送。
另一端的监视点(MEPb2)通过从一端的监视点(MEPa1)接收到在RDI比特中建立了标志的CCM帧,将针对一端的监视点(MEPa1)的可通信性识别为RDI状态。即,针对预定的监视点,LOC状态表示来自该预定的监视点的接收路径没有可通信性,针对预定的监视点,RDI状态表示向该预定的监视点的发送路径没有可通信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在RDI比特中建立了标志的CCM帧称为RDI帧,将没有在RDI比特中建立标志的CCM帧称为CC帧,将RDI帧和CC帧统称为CCM帧。
交换机装置SWa~SWe中的各个交换机装置根据有无自身装置的监视点(MEP)的LOC状态或RDI状态的识别,来判定与自身装置的环端口Pr[1]、Pr[2]连接的链路有无故障。例如,交换机装置SWe在识别出监视点MEPe2为LOC状态时,判定与环端口Pr[2]连接的链路有故障,交换机装置SWd在识别出监视端口MEPd1为RDI状态时,判定与环端口Pr[1]连接的链路有故障。然而,有时在链路的有无故障的判定基准中不包含RDI状态,此时,仅交换机装置SWe判定为链路有故障。
《中继系统(前提)的问题点》
图3是表示图1以及图2的中继系统的问题点的一例的概要图。在图3的例子中,在交换机装置SWd中,在环端口Pr[1]、Pr[2]之间的装置内部的中继路径中产生了故障。然而,这样的故障有时不会对图2所示的交换机装置SWd的监视点MEPd1、MEPd2产生影响。此时,该监视点MEPd1、MEPd2继续发送CC帧。
于是,剩下的各交换机装置SWa、SWb、SWc、SWe无法识别该交换机装置SWd的故障,不进行基于ITU-T G.8032的路径切换。结果,在与图1的情况相同的通信路径12上进行各用户网11a、11b、11c、11e之间的帧传送。这样,例如,从用户网11e向用户网11c的帧在交换机装置SWd被切断,从而产生损失。
《中继系统(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概要》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中继系统中,其主要部分的构成例以及动作例的概要图。在图4中,提取并表示了图3中的交换机装置SWc、SWd、SWe部分。交换机装置SWd除了具备上述的监视点(第一以及第二监视点)MEPd1、MEPd2外,还具备内部监视点(第一以及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d1、IMEPd2。分别与第一以及第二监视点MEPd1、MEPd2对应地设置第一以及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d1、IMEPd2。
第一以及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d1、IMEPd2分别在与对方之间设定ICCM监视区间21,由此来监视第一监视点MEPd1与第二监视点MEPd2之间的装置内部的可通信性(以下,称为内部可通信性)。更具体而言,第一以及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d1、IMEPd2通过ICCM监视区间21中的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在本说明书中称为ICCM帧)的定期的发送以及接收,来监视内部可通信性。ICCM监视区间21包含第一监视点MEPd1(实质上等价于环端口Pr[1])与第二监视视点MEPd2(实质上等价于环端口Pr[2])之间的中继路径20。
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ICCM帧)是与上述的可通信性监视帧(CCM帧)相同的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用于监视装置间的可通信性的以太网OAM的规格,将与其相同的方式应用于装置内部的可通信性的监视。并且,作为用于监视装置内部的可通信性的监视用帧,代替CCM帧而使用ICCM帧。当使用ICCM帧来进行内部可通信性的监视时,与上述的CCM帧的情况相同,根据有无识别出LOC状态或RDI状态来判定有无内部可通信性(有无故障)。此外,虽然没有进行限定,但希望ICCM帧的发送间隔与CCM帧的发送间隔相等或者比CCM帧的发送间隔较短。
例如,如图4所示,在中继路径20中有故障时,第一以及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d1、IMEPd2中的至少一方(例如IMEPd1),在预定的期间内不接收来自另一方(IMEPd2)的ICCM帧,将针对另一方的内部监视点的内部可通信性识别为LOC状态。该预定的期间例如是ICCM帧的发送间隔的3.5倍等。此时,另一方的内部监视点(IMEPd2)将针对一方的内部监视点(IMEPd1)的内部可通信性识别为RDI状态。第一以及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d1、IMEPd2有时还根据中继路径20的故障状态,都识别为LOC状态。
在此,交换机装置SWd(其中的未图示的环控制部)当在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d1或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d2在预定的期间内没有接收到ICCM帧时,向第一以及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d1、IMEPd2指示发送RDI帧,或指示停止发送CCM帧。例如,如上所述,当在环形网络10的故障判定基准中不包含RDI状态时,环控制部指示停止发送CCM帧。
虽然没有特别地限定,但可以将环控制部分别分散地设置在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d1与第一监视点MEPd1之间的通信路径上、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d2与第二监视点MEPd2之间的通信路径上。此时,环控制部中的一方根据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d1中的没有内部可通信性的判定结果(例如LOC状态的识别),对第一监视点MEPd1进行上述的指示。环控制部的另一方根据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d2中的没有内部可通信性的判定结果(例如RDI状态的识别),对第二监视点MEPd2进行上述的指示。
例如,在为机架式的交换机装置时,有时将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d1以及第一监视点MEPd1、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d2以及第二监视点MEPd2配置在不同的线卡上。此时,通过将环控制部分散设置在各线卡上,环控制部的一方可以不必与环控制部的另一方之间特别地进行通信地对自身线卡的监视点(MEPd1或MEPd2)进行上述的指示。
第一以及第二监视点MEPd1、MEPd2都根据来自环控制部的指示发送RDI帧或停止发送CCM帧。结果,交换机装置SWc的第一监视点MEPc1和交换机装置SWe的第二监视点MEPe2都接收RDI帧来识别RDI状态,或在预定的期间内不接收CCM帧地识别LOC状态。
结果,交换机装置SWc、SWe都检测出链路的故障,并发送R-APS(SF)帧。在此,R-APS(SF)帧具有故障通知帧的功能。R-APS帧是基于以太网OAM的控制帧的一种,根据帧内的OpCode区域的信息等来识别。SF表示信号故障(Signal Fail)。
《中继系统(本实施方式)有故障时的动作》
图5是表示在图1以及图4的中继系统中,发生了图4所示的装置内部的故障时的概要的动作顺序的一例的图。在图5中,首先,作为自主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a的环端口Pr[1]以及作为邻居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b的环端口Pr[2]都被控制成阻塞状态BK。在该状态下,如图4所示,交换机装置SWd在根据ICCM帧进行了没有内部可通信性的判定时,向第一以及第二监视点MEPd1、MEPd2指示发送RDI帧或指示停止发送CCM帧(步骤S101)。
通过步骤S101,交换机装置SWc检测出交换机装置SWd的故障来作为与环端口Pr[1]连接的链路的故障(SF)。相应地,交换机装置SWc将该环端口Pr[1]控制成阻塞状态BK,将地址表(FDB(Forwarding Database转发数据库))清除(步骤S102)。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e也检测出交换机装置SWd的故障,作为与环端口Pr[2]连接的链路的故障(SF)。相应地,交换机装置SWe将该环端口Pr[2]控制成阻塞状态BK,清除地址表(FDB)(步骤S102)。
接着,检测出故障(SF)的交换机装置SWc将包含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的信息的R-APS(SF)帧发送到环形网络10上(步骤S103)。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的信息包含交换机装置SWc的识别符{SWc}和环端口Pr[1]的识别符{Pr[1]}。如上所述,在本说明书中,例如将{AA}设成表示{AA}的识别符。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e也将包含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的信息({SWe},{Pr[2]})的R-APS(SF)帧发送到环形网络10上(步骤S103)。
由交换机装置SWc、SWe发送的R-APS(SF)帧在到达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之前,通过各交换机装置进行中继。在此,作为自主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a在接收到R-APS(SF)帧时,将环端口Pr[1]的阻塞状态BK解除(即,变更为开放状态),清除地址表(FDB)(步骤S104)。
同样地,作为邻居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b也在接收到R-APS(SF)帧时,
将环端口Pr[2]的阻塞状态BK解除(即,变更为开放状态),清除地址表(FDB)(步骤S104)。之后,通过交换机装置SWc、SWe定期性地发送R-APS(SF)帧,达到稳定状态(步骤S105)。
图6是表示通过图5的动作进行了环形网络的路径切换后的帧传送路径的图。执行图5的动作,在达到稳定状态(步骤S105)时,如图6所示,在交换机装置SWe与交换机装置SWc之间,形成经由交换机装置SWa、SWb的通信路径25。在该通信路径25上进行用户网11e、11a、11b、11c之间的帧传送。结果,例如,从用户网11e向用户网11c的帧与图3的情况不同,经由通信路径25没有损失地到达用户网11c。
《中继系统(本实施方式)的故障恢复时的动作》
图7是表示在图4的中继系统中,该故障恢复时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例以及动作例的概要图。在图7中表示了在与图4的情况相同的结构例中,与图4的情况不同,交换机装置SWd的中继路径20的故障恢复时的动作例。此时,第一以及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d1、IMEPd2都在预定的期间内接收ICCM帧,因此将ICCM监视区间21判定为有内部可通信性。
交换机装置SWd(其中的未图示的环控制部)在第一以及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d1、IMEPd2双方在预定的期间内接收到ICCM帧时,向第一以及第二监视点MEPd1、MEPd2指示发送CCM帧。第一以及第二监视点MEPd1、MEPd2都根据来自环控制部的指示,开始发送CCM帧(如果CCM监视区间15cd、15de正常则为CC帧)。
结果,交换机装置SWc的第一监视点MEPc1和交换机装置SWe的第二第一监视点MEPe2都在预定的期间内接收CC帧。由此,交换机装置SWc、SWe都检测出链路的故障恢复,发送R-APS(NR)帧。在此,R-APS(NR)帧具有故障恢复通知帧的功能。NR表示无请求(NoRequest)。
图8是表示在图1以及图7的中继系统中,图7所示的装置内部的故障恢复时的概要的动作顺序的一例。在图8中,如图5以及图6所示,首先,交换机装置SWc的环端口Pr[1]以及交换机装置SWe的环端口Pr[2]都被控制成阻塞状态BK。在该状态下,如图7所示,交换机装置SWd在根据ICCM帧进行了有内部可通信性的判定时,向第一以及第二监视点MEPd1、MEPd2指示发送CCM帧(步骤S201)。
通过步骤S201,交换机装置SWc检测出与环端口Pr[1]连接的链路的故障恢复,交换机装置SWe也检测出与环端口Pr[2]连接的链路的故障恢复(步骤S202)。相应地,交换机装置SWc将包含被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的信息({SWc},{Pr[1]})的R-APS(NR)帧发送到环形网络10上(步骤S203)。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e也将包含被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的信息({SWe},{Pr[2]})的R-APS(NR)帧发送到环形网络10上(步骤S203)。
由交换机装置SWc、SWe发送的R-APS(NR)帧在到达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之前,由各交换机装置进行中继。在此,作为自主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a在接收到R-APS(NR)帧时,启动WTR(Wait to Restore等待恢复)计时器。交换机装置SWa当在WTR计时器的期间内没有接收到新的请求时,将环端口Pr[1]控制成阻塞状态BK,清除地址表(FDB)(步骤S204)。
之后,交换机装置SWa将包含被控制成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的信息({SWa},{Pr[1]})的R-APS(NR,RB)帧发送到环形网络10上(步骤S205)。在此,R-APS(NR,RB)帧具有故障切回帧的功能。RB表示RPL的阻塞(RPL Blocked)。由交换机装置SWa发送的R-APS(NR,RB)帧在到达阻塞状态BK的环端口之前,通过各交换机装置进行中继。
在此,作为邻居节点的交换机装置SWb在接收到R-APS(NR,RB)帧时,将环端口Pr[2]控制成阻塞状态BK,清除地址表(FDB)(步骤S206)。此外,交换机装置SWc在接收到R-APS(NR,RB)帧时,解除环端口Pr[1]的阻塞状态BK,清除地址表(FDB)(步骤S207)。同样地,交换机装置SWe在接收到R-APS(NR,RB)帧时,解除环端口Pr[2]的阻塞状态BK,清除地址表(FDB)(步骤S207)。
此外,当通过交换机装置SWa再次发送R-APS(NR,RB)帧时(步骤S208),交换机装置SWd接收该R-APS(NR,RB)帧,清除地址表(FDB)(步骤S209)。之后,通过交换机装置SWa定期地发送R-APS(NR,RB)帧达到稳定状态。结果,返回图1所示的状态。另外,在重新发送R-APS帧时,例如每3.3ms发送三次,之后每5s发送。
如以上所述,通过使用图4以及图7等的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交换机装置),可根据中继装置的内部故障,恰当地切换环形网络内的通信路径。结果,能够防止帧的损失等。这样的效果尤其在使用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时有益处。
另外,在图4以及图7中,以在交换机装置SWd中发生了内部故障的情况为例子,但在图1的其他的交换机装置SWa、SWb、SWc、SWe中产生了内部故障时,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式。例如,ITU-T G.8032是还应对多重故障的规定,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一的方式,在交换机装置中发生了内部故障时,疑似能够看上去像是在与该交换机装置连接的两侧的链路中产生了多重故障。
《中继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9是表示在图1以及图4的中继系统中,其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的结构例的概要图。在此,图9所示的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SW成为在一个机箱内搭载了多个卡的机架式的交换机装置。该交换机装置SW例如相当于图4的交换机装置SWd,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图1的其他交换机装置SWa、SWb、SWc、SWe。
图9的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具备:多个(在此为n个)线卡LC[1]~LC[n]、管理卡MC以及架构路径部26。线卡LC[1]~LC[n]分别在与装置外部之间进行帧的通信(发送以及接收)。架构路径部26在多个线卡LC[1]~LC[n]之间中继帧。此外,在此,架构路径部26也在多个线卡LC[1]~LC[n]与管理卡MC之间中继帧。
管理卡MC例如管理n个线卡LC[1]~LC[n]等。在此,仅表示了一个管理卡MC,但实际上,为了提高可用性设有多个管理卡MC。线卡LC[1]~LC[n]中的各个线卡具备:单个或多个外部端口P、架构用端子FP以及管理卡用端子MP。外部端口P中的各个外部端口相当于图1的环端口Pr[1]、Pr[2]或用户端口Pu[1]~Pu[m]中的某个,例如与以太网线路等通信线路27连接。管理卡用端子MP经由管理用通信线路28与管理卡MC连接。
架构用端子FP与架构路径部26连接,经由架构路径部26与其他线卡(以及管理卡)的架构用端子FP连接。在此,架构路径部26例如由具备交换机功能的架构卡构成,或由安装了用于装卸各卡的卡槽的配线基板(背板)构成。
当由架构卡构成时,架构用端子FP与架构卡连接,经由基于架构卡的交换与其他线卡的架构用端子FP连接。当由背板构成时,架构用端子FP由多个端子构成,该多个端子分别经由设置在背板上的全互联式的通信线路,与其他线卡(以及管理卡)的对应的端子连接。
图10是表示在图9的中继装置中,各线卡的结构例的框图。在图10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在一个线卡LC上搭载有k个用户端口Pu[1]~Pu[k]、一个环端口Pr[1]作为外部端口P为例子。然而,实际上,可自由决定将环端口Pr[1]、Pr[2]以及用户端口Pu[1]~Pu[m]分别搭载在哪个线卡LC[1]~LC[n]上。
在图10中,外部接口部30在用户端口Pu[1]~Pu[k]以及环端口Pr[1]中的某个端口接收到帧时,附加表示接收到帧的线卡以及外部端口的端口识别符(称为接收端口识别符),将其发送给帧处理部31或处理器部CPU。此外,外部接口部30将来自帧处理部31或处理器部CPU的帧发送给用户端口Pu[1]~Pu[k]以及环端口Pr[1]中的某个。
地址表FDB保存端口识别符、存在于该端口识别符表示的线卡以及外部端口的目的地的终端等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与该MAC地址对应的VLAN(Virtual LAN,虚拟局域网)识别符(VID)的对应关系。帧处理部31具备:FDB处理部34、VID过滤器35、ICCM处理部36以及OAM处理部37。
FDB处理部34在通过用户端口Pu[1]~Pu[k]以及环端口Pr[1]中的某个端口接收到帧(例如用户帧)时,进行地址表FDB的学习和基于地址表FDB的该帧的发送目的地检索。具体而言,FDB处理部34在经由外部接口部30接收到用户帧时,将该用户帧中包含的发送源MAC地址与接收端口识别符以及VLAN识别符对应起来从而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
此外,FDB处理部34以经由外部接口部30接收到的用户帧中包含的发送目的地MAC地址和与之对应的VLAN识别符作为检索关键字,来检索地址表FDB。FDB处理部34将根据该检索结果得到的端口识别符(称为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与上述的接收端口识别符一起附加在用户帧中。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由发送目的地的线卡的识别符和发送目的地的外部端口识别符构成。
VID过滤器35对于帧,决定与VLAN识别符对应的中继可否等。例如,在图1等中所示的阻塞状态BK通过该VID过滤器35来实现。ICCM处理部36具备图4所示的内部监视点(IMEPd1、IMEPd2),进行内部可通信性的监视以及有无内部可通信性的判定。OAM处理部37具备图4等所示的监视点(MEPd1、MEPd2),进行基于以太网OAM的可通信性的监视以及有无可通信性的判定。此外,OAM处理部37具备R-APS处理部39。R-APS处理部39进行基于ITU-TG.8032的R-APS帧的处理(具体而言,发送、接收以及中继)。
处理器部CPU根据保存在存储部33中的软件(固件),与帧处理部31携同进行需要复杂的处理的各种通信协议处理,或者进行自身线卡的管理等。处理器部CPU具备通过执行固件来构成的ERP控制部38。ERP控制部38进行基于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的各种控制。此外,处理器部CPU经由管理卡用端子MP与管理卡用MC进行通信。内部接口部32控制帧处理部31或处理器部CPU与架构用端子FP之间的帧通信。
《中继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用户帧中继动作》
图11是表示在图9以及图10的中继装置中,对用户帧进行中继时的概要的动作例的说明图。在此,线卡LC[1]具备环端口(第一端口)Pr[1],线卡LC[2]具备环端口(第二端口)Pr[2]。并且,假设将通过线卡LC[1]的环端口Pr[1]接收到的用户帧向线卡LC[2]的环端口Pr[2]中继的情况。
首先,线卡LC[1]的外部接口部30对通过环端口Pr[1]接收到的用户帧UF附加接收端口识别符{LC[1]/Pr[1]}后将其发送给帧处理部31。帧处理部31内的FDB处理部34在地址表FDB中学习用户帧UF中包含的发送源MAC地址、通过标签VLAN或端口VLAN等决定的VLAN识别符以及接收端口识别符{LC[1]/Pr[1]}的对应关系。
此外,FDB处理部34以用户帧UF中包含的发送目的地MAC地址和VLAN识别符为检索关键字来检索地址表FDB,取得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在此,与伴随过去的通信的地址表FDB的学习相伴,作为检索结果得到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LC[2]/Pr[2]}。FDB处理部34向用户帧UF附加接收端口识别符以及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并将其经由内部接口部32发送给架构用端子FP。
另外,此时,帧处理部31在假设在VID过滤器35中将用户帧UF的VLAN识别符设定为不可中继时,不将该用户帧UF发送给架构用端子FP地将其废弃。此外,FDB处理部34在假设作为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得到了自身线卡具备的用户端口的识别符时,将用户帧UF中继给该用户端口。具体的中继方法例如可以是通过帧处理部31折返的方法外,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内部接口部32或架构路径部26进行折返的方法。
返回图11的动作,架构路径部26将来自线卡LC[1]的架构用端子FP的用户帧UF中继给线卡LC[2]的架构用端子FP。例如,当架构路径部26由架构卡构成时,架构卡根据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LC[2]/Pr[2]},将用户帧UF中继给线卡LC[2]。另一方面,当架构路径部26由背板构成时,线卡LC[1]的内部接口部32根据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LC[2]/Pr[2]},从构成架构用端子FP的各端子中向与线卡LC[2]对应的端子发送用户帧UF。
线卡LC[2]将由架构用端子FP接收到的用户帧UF经由内部接口部32发送给帧处理部31。该帧处理部31内的FDB处理部34在地址表FDB中学习用户帧UF中包含的发送源MAC地址、用户帧UF中包含的(或附加的)VLAN识别符、在用户帧UF中附加的接收端口识别符的对应关系。线卡LC[2]的外部接口部30从帧处理部31接收用户帧UF,将该用户帧UF根据在该用户帧中附加的发送目的地端口识别符发送给环端口Pr[2]。
另外,在此表示了各线卡根据用户帧来进行地址表FDB的学习的动作例,但作为其他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学习用帧来进行学习。此时,线卡LC[1]的帧处理部31生成包含用户帧UF的发送源MAC地址、VLAN识别符以及接收端口识别符的学习用帧,并将其发送给其他线卡LC[2](以及线卡LC[3]~LC[n])。其他线卡LC[2](以及线卡LC[3]~LC[n])的帧处理部31在地址表FDB中学习该学习用帧所包含的发送源MAC地址、VLAN识别符以及接收端口识别符的对应关系。
《中继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内部可通信性监视》
图12是表示在图9以及图10的中继装置中,围绕ICCM处理部的概要的动作例的说明图。在图12的例子中,线卡LC[1]具备环端口(第一端口)Pr[1],LC[2]具备环端口(第二端口)Pr[2]。
在具有环端口Pr[1]的线卡LC[1]中,在ICCM处理部36设置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1,在OAM处理部37设置第一监视点MEP1。在具有环端口Pr[2]的线卡LC[2]中,在ICCM处理部36设置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2,在OAM处理部37设置第二监视点MEP2。此外,在此,还在不具有环端口的线卡LC[n]中,在ICCM处理部36设置内部监视点IMEPn。
如图4所示,内部监视点IMEP1、IMEP2、IMEPn各自使用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ICCM帧),将除了自身线卡外的其他线卡LC、或也包括自身线卡在内作为对象,监视针对各线卡LC的内部可通信性。在图12的例子中,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1向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2经由架构路径部26定期地发送ICCM帧ICC12。对ICCM帧的发送间隔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是每1ms等。
同样地,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2向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1经由架构路径部26定期地发送ICCM帧ICC21。该ICCM帧ICC12、ICC21的通信路径与图11所示的用户帧UF的通信路径重复,并与图4所示的第一监点MEPd1(环端口Pr[1])与第二监点MEPd2(环端口Pr[2])之间的中继路径20重复。因此,根据ICCM帧ICC12、ICC21来监视内部可通信性,由此能够判定图4所示的中继路径20中有无故障。
此外,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1向内部监视点IMEPn定期地发送ICCM帧ICC1n,内部监视点IMEPn也向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1定期地发送ICCM帧ICCn1。同样地,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1还与其他的线卡(LC[3]~LC[n-1])之间,定期地进行ICCM帧的发送以及接收。并且,在此,以架构路径部26为架构卡的情况为例子,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1以自身为对象,经由架构路径部26中的折返路径定期地发送ICCM帧ICC11。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同样地,除了线卡LC[1]以外,线卡LC[2]还将其他的线卡(LC[3]~LC[n])以及自身作为对象定期地发送ICCM帧。除了线卡LC[1]以外,线卡LC[n]也将其他的线卡(LC[2]~LC[n-1])以及自身作为对象定期地发送ICCM帧。
在此,在图12的例子中,在架构路径部26上的ICCM帧ICC12的通信路径中产生了故障。此时,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2因为在预定的期间内没有接收到ICCM帧ICC12,所以将针对线卡LC[1]的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1的内部可通信性识别为LOC状态。由此,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2将包含该没有接收到的主旨的信息的ICCM帧ICC21发送给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包含该没有接收到的主旨的信息的ICCM帧称为内部RDI帧。
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1接收ICCM帧(内部RDI帧)ICC21,将针对线卡LC[2]的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2的内部可通信性识别为RDI状态。结果,在此,ERP控制部(图4所述的环控制部)38根据针对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1中的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2的没有内部可通信性的判定结果(RDI状态的识别)来控制第一监视点MEP1。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该ERP控制部38向第一监视点MEP1指示发送RDI帧,或指示停止发送CCM帧。
同样地,线卡LC[2]的ERP控制部(环控制部)38根据针对第二内部监视点IMEP2中的第一内部监视点IMEP1的没有内部可通信性的判定结果(LOC状态的识别)来控制第二监视点MEP2。具体而言,该ERP控制部38向第二监视点MEP2指示发送RDI帧,或指示停止发送CCM帧。另外,在此,将图4所示的环控制部的功能设置在ERP控制部38中,但并不特别局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在帧处理部31等中。
《中继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环协议动作》
图13是表示在图9以及图10的中继装置中,围绕ERP控制部的概要的动作例的说明图。在图13中,OAM处理部37内的监视点MEP定期地生成CCM帧,将该CCM帧经由外部接口部30从环端口(在该例子中为Pr[1])进行发送。此外,监视点MEP从由环端口(Pr[1])接收,并经由外部接口部30传送的帧中判别CCM帧。例如,通过帧的发送目的地MAC地址或帧内的各种识别符等来判别CCM帧。
监视点MEP通过该CCM帧的定期的发送以及接收,来判定与环端口(Pr[1])连接的链路有无可通信性。将该有无可通信性的判定结果(即,有无LOC状态或RDI状态的识别)通知给ERP控制部38。例如,ERP控制部38在被通知了没有可通信性时,通过对VID过滤器35进行预定的设定,如图5所示,将环端口(Pr[1])控制成阻塞状态BK。
R-APS处理部39进行R-APS帧的发送、接收以及中继。R-APS处理部39例如由MEG(Maintenance Entity Group,维护实体组)等级比监视点MEP高的MIP(MaintenanceIntermediate Point,维护中间点)等构成。当R-APS处理部39进行R-APS帧的发送时,ERP控制部38生成在R-APS帧中插入的预定的控制信息(R-APS信息),对R-APS处理部39指示发送包含该R-APS信息的R-APS帧。如图5以及图8所示,R-APS信息是以SF、NR、RB等为代表的、ITU-T G.8032规定的各种信息。将由R-APS处理部39发送的R-APS帧经由监视点MEP从环端口(Pr[1])进行发送。
此外,R-APS处理部39在经由环端口(Pr[1])以及监视点MEP接收到R-APS帧时,提取该R-APS帧中包含的R-APS信息,并将该R-APS信息通知给ERP控制部38。ERP控制部38进行与该R-APS信息对应的预定的控制动作。如图5以及图8所示,预定的控制动作是针对环端口(Pr[1])的阻塞状态BK的控制,或针对地址表FDB的清除命令的发出,或以R-APS帧的中继控制等为代表的ITU-T G.8032规定的各种控制动作。
以上,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一的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代表性地可实现与中继装置的内部故障对应的恰当的路径切换。该效果尤其在使用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的情况下有益处。另外,在此,以使用机架式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的情况为例子,但也可以使用盒式交换机装置。盒式交换机装置例如具备从图10所示的结构中删除内部接口部32等的全部结构。
然而,在使用盒式交换机装置时,图4所示的环端口之间的中继路径20的具体的故障位置的候补例如成为图10的帧处理部31。此时,结果成为各监视点的发送动作停止的状态,通过图4的交换机装置SWc、Se进行故障检测的可能性高。另一方面,当使用机架式交换机装置时,环端口之间的中继路径20的具体的故障位置的候补存在多个,因此发生与该故障无关监视点正常动作的事态的可能性高。因此,在这样的观点下,与使用机架式交换机装置的情况相比得到更有益的效果。
(实施方式二)
《中继装置(应用例)的结构》
图14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中继装置中,表示其结构例的概要图。图14所示的交换机装置(中继装置)SW与图9所示的结构例相比,不同点在于,管理卡MC具备故障判定部40以及将两个环端口Pr[1]、Pr[2]分别设置在不同的线卡中。在图14的例子中,线卡(第一线卡)LC[1]具备环端口(第一端口)Pr[1],线卡(第二线卡)LC[2]具备环端口(第二端口)Pr[2]。此外,方便起见,以具有三个线卡的情况为例子。对于线卡LC[3]没有进行特别的限定,具备用户端口Pu[1]~Pu[m]。
《故障判定部的动作》
图5是表示在图14的中继装置中,该故障判定部的动作例的流程图。首先,作为前提,如图12所示,图14所示的多个线卡LC[1]~LC[3]中的各个线卡在与其他各个线卡之间经由架构路径部26发送以及接收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ICCM帧),来判定有无内部可通信性。
以该前提为基础,如图15所示,故障判定部40首先从多个线卡LC[1]~LC[3]中的各个线卡经由管理用通信线路28取得有无内部可通信性的判定结果(步骤S301)。接着,故障判定部40根据从各线卡取得的有无内部可通信性的判定结果,来判定环端口间有无内部可通信性(步骤S302)。在图14的例子中,故障判定部40根据从线卡LC[1]、LC[2]取得的有无内部可通信性的判定结果,来判定线卡LC[1]与线卡LC[2]之间有无内部可通信性。
在此,故障判定部40在环端口之间没有内部可通信性时,根据从各线卡取得的有无内部可通信性的判定结果,来判定能否确定故障位置(步骤S303)。图16是表示在图15的流程中,故障位置确定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如图16所示,故障判定部40具备结合了从各线卡取得的有无内部可通信性的判定结果的故障判定表41。
当进行了图12的动作时,故障判定部40例如从线卡LC[1]取得以自身线卡(LC[1])为对象的有无内部可通信性的判定结果和以其他各个线卡LC[2]、LC[3]为对象的有无内部可通信性的判定结果。故障判定部40还可以通过从各个线卡LC[2]、LC[3]取得相同的信息,来生成如图16的故障判定表41。
在图16的故障判定表41的例子中,例如判定线卡LC[1]与各个线卡LC[2]、LC[3]之间没有内部可通信性。另一方面,判定线卡LC[2]与线卡LC[3]之间有内部可通信性。结果,故障判定部40可以将故障位置确定为线卡LC[1]。并且,在此,因为线卡LC[1]与线卡LC[1]之间也没有内部可通信性,所以故障判定部40能够以更高的可靠性将故障位置确定为LC[1]。
在图15中,故障判定部40当在步骤S303中无法确定故障位置时,如图4所示,对双方的环端口Pr[1]、Pr[2]的监视点MEPd1、MEPd2指示发送RDI帧或停止发送CCM帧(步骤S306)。具体而言,故障判定部40例如经由线卡LC[1]、LC[2]的ERP控制部(环控制部)38来进行这样的指示。
另外,所谓无法确定故障位置的情况,可以例举例如在图16的故障判定表41中,线卡LC[2]与线卡LC[3]之间也没有内部可通信性的情况,或者,线卡LC[1]与线卡LC[1]之间有内部可通信性的情况等。然而,故障位置的确定方法并不特别现定于这样的例子,也可以使用各种方法。
故障判定部40当在步骤S303中能够确定故障位置时,判定该故障位置是否是具有环端口的线卡(即,第一以及第二线卡LC[1]、LC[2]中的一方)(步骤S304)。在能够将故障位置确定为线卡LC[1]、LC[2]中的仅一方时,故障判定部40仅对设置在该一方的线卡中的监视点指示停止发送CCM帧(步骤S305)。
例如,在图16的故障判定表41的例子中,故障判定部40仅对设置在线卡LC[1]中的监视点指示停止发送CCM帧,而对设置在线卡LC[2]中的监视点不特别进行任何的指示。停止发送CCM帧的指示例如可以通过使对应的环端口链路不运行等来进行。此外,故障判定部40当在步骤S304中故障位置不是具有环端口的线卡时,进行步骤S306的处理。
在此,当进行了图15中的步骤S305的处理时,成为图17所示的状态。图17是表示在图15中,将故障位置确定为具有环端口的一个线卡时,进行了与此对应的环形网络的路径切换后的帧传送路径的图。在图17中,将交换机装置SWe的环端口Pr[2]控制成阻塞状态BK,但与上述图6的情况不同,交换机装置SWc的环端口Pr[1]成为开放状态。
即,在交换机装置SWd中,不从成为故障位置的线卡LC[1]的环端口Pr[1]发送CCM帧,但从成为非故障位置的线卡LC[2]的环端口Pr[2]发送CCM帧。结果,在交换机装置SWe与交换机装置SWd之间,形成经由交换机装置SWa、SWb、SWc的通信路径45。用户网11a~11e之间的帧传送在该通信路径45上进行。
结果,与图6的情况不同,能够维持用户网11d与环形网络10之间的通信路径。例如,在图14中,当仅在线卡LC[1]中存在故障,在线卡LC[2]与线卡LC[3]之间有内部可通信性时,可以在环端口Pr[2]与线卡LC[3]的用户端口Pu[1]~Pu[m]之间进行用户帧的通信。
另外,在此,在步骤S305中,故障判定部40对设置在线卡LC[2]中的监视点不进行任何特别的指示,但作为该变形例,也可以对该监视点指示发送R-APS(SF)帧。如上所述,因为构筑图17所示的帧传送路径,所以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人做出的发明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进行的详细说明,而并不局限于一定具备说明的所有结构。此外,可以将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在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也能够对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削除、置换。
例如,在此,以在环形网络内设置邻居节点的情况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在不设定邻居节点,仅设定自主节点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样地应用本实施方式。此外,在图14中,将故障判定部40设置在管理卡MC内,但并不特别局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在交换机装置SW内的任意的位置上。并且,ERP控制部38并非必须由处理器部CPU构成,根据情况也可以由专用的硬件构成。

Claims (4)

1.一种中继系统,其具备用于构成环形网络的多个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中继装置中的各个中继装置具备:
与所述环形网络连接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
第一监视点,其使用基于以太网OAM的CCM帧,监视自身装置的所述第一端口与连接在该第一端口的其他装置的所述第二端口之间的可通信性;以及
第二监视点,其使用所述CCM帧,监视自身装置的所述第二端口与连接在该第二端口的其他装置的所述第一端口之间的可通信性,
所述多个中继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中继装置还具有:
第一内部监视点以及第二内部监视点,其分别与所述第一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二监视点对应地设置,通过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的定期的发送以及接收来监视所述第一监视点与所述第二监视点之间的装置内部的可通信性;
环控制部,其在通过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或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在预定的期间内没有接收到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时,向所述第一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二监视点指示发送基于以太网OAM的RDI帧,或指示停止发送所述CCM帧;
在与装置外部之间进行帧的发送以及接收的多个线卡;以及
在所述多个线卡之间中继帧的架构路径部,
将所述第一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设置在具有所述第一端口的线卡,
将所述第二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设置在具有所述第二端口的线卡,
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向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定期地发送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
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向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定期地发送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
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中的一方在预定的期间内没有接收到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的情况下,向另一方发送包含该没有接收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的主旨的信息的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
将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一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设置在第一线卡,
将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二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线卡不同的第二线卡,
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经由所述架构路径部向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定期地发送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
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经由所述架构路径部向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定期地发送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
所述多个中继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中继装置还具备故障判定部,
所述多个线卡中的各个线卡通过与其他的各个线卡之间经由所述架构路径部发送以及接收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进行有无装置内部的可通信性的判定,
所述故障判定部在根据所述多个线卡中的各个线卡的有无装置内部的可通信性的判定结果,能够将故障位置确定为仅是所述第一线卡和所述第二线卡中的某一方时,仅对设置在该一方的线卡中的监视点指示停止发送所述CCM帧,当无法进行所述确定时,经由所述环控制部对设置在该双方的线卡中的监视点指示发送所述RDI帧,或指示停止发送所述CCM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根据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来控制所述环形网络。
3.一种中继装置,其构成环形网络,其特征在于,具有:
与所述环形网络连接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
第一监视点,其使用基于以太网OAM的CCM帧,监视所述第一端口与连接在该第一端口的其他装置的第二端口之间的可通信性;
第二监视点,其使用所述CCM帧,监视所述第二端口与连接在该第二端口的其他装置的第一端口之间的可通信性;
第一内部监视点以及第二内部监视点,其分别与所述第一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二监视点对应地设置,通过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的定期的发送以及接收来监视所述第一监视点与所述第二监视点之间的装置内部的可通信性;
环控制部,其在通过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或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在预定的期间内没有接收到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时,向所述第一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二监视点指示发送基于以太网OAM的RDI帧,或指示停止发送所述CCM帧;
在与装置外部之间进行帧的发送以及接收的多个线卡;以及
在所述多个线卡之间中继帧的架构路径部,
将所述第一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设置在具有所述第一端口的线卡,
将所述第二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设置在具有所述第二端口的线卡,
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向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定期地发送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
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向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定期地发送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
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中的一方在预定的期间内没有接收到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的情况下,向另一方发送包含该没有接收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的主旨的信息的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
将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一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设置在第一线卡,
将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二监视点以及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线卡不同的第二线卡,
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经由所述架构路径部向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定期地发送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
所述第二内部监视点经由所述架构路径部向所述第一内部监视点定期地发送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
所述中继装置还具备故障判定部,
所述多个线卡中的各个线卡通过与其他的各个线卡之间经由所述架构路径部发送以及接收所述内部可通信性监视帧,进行有无装置内部的可通信性的判定,
所述故障判定部在根据所述多个线卡中的各个线卡的有无装置内部的可通信性的判定结果,能够将故障位置确定为仅是所述第一线卡和所述第二线卡中的某一方时,仅对设置在该一方的线卡中的监视点指示停止发送所述CCM帧,当无法进行所述确定时,经由所述环控制部对设置在该双方的线卡中的监视点指示发送所述RDI帧,或指示停止发送所述CCM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ITU-T G.8032规定的环协议来控制所述环形网络。
CN201410829477.0A 2014-08-13 2014-12-25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761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4743 2014-08-13
JP2014164743A JP6359914B2 (ja) 2014-08-13 2014-08-13 中継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6130A CN105376130A (zh) 2016-03-02
CN105376130B true CN105376130B (zh) 2019-08-27

Family

ID=55302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2947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76130B (zh) 2014-08-13 2014-12-25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25590B2 (zh)
JP (1) JP6359914B2 (zh)
CN (1) CN1053761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08623B2 (en) * 2019-01-25 2021-08-31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Rapid owner selection
JP7072741B2 (ja) * 2020-03-13 2022-05-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中継システム、中継方法、および中継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2136A (zh) * 2007-06-25 2007-1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检测通信网元内部通道故障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336530A (zh) * 2006-01-25 2008-12-31 日立通讯技术株式会社 网络系统
JP2011015062A (ja) * 2009-06-30 2011-01-20 Fujitsu Ltd 中継装置、中継方法、及び中継プログラム
JP2011109167A (ja) * 2009-11-12 2011-06-02 Fujitsu Telecom Networks Ltd 通信装置、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カードおよび障害対処方法
JP2012039541A (ja) * 2010-08-11 2012-02-23 Hitachi Cable Ltd スイッチングハブ、リング型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リング型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のルート切り替え方法
CN103684843A (zh) * 2012-09-24 2014-03-2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络系统、传送装置以及故障信息通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38987B1 (en) * 1999-03-25 2003-03-25 Ciena Corporation Rapid ring protection switching system
PL2595350T3 (pl) * 2007-08-01 2019-04-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Zapewnianie OAM opartych na GMPLS
US20090282291A1 (en) * 2008-05-08 2009-11-12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Internal maintenance association end point (mep) for sharing state information
US8203932B2 (en) * 2008-12-02 2012-06-19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tection switching in ethernet ring
JP5169968B2 (ja) * 2009-04-20 2013-03-27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及びネットワーク中継機器
US8724449B2 (en) * 2009-06-10 2014-05-13 Cisco Technology, Inc. Failure protection for access ring topology
WO2011027361A2 (en) * 2009-09-07 2011-03-10 Tejas Networks Limited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ring protection switching
JP5485821B2 (ja) * 2010-07-08 2014-05-07 富士通テレコム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通信フレームの中継装置および中継方法
JP5756043B2 (ja) 2012-03-14 2015-07-29 富士通テレコム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5812934B2 (ja) 2012-05-15 2015-1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WO2014124694A1 (en) * 2013-02-15 2014-08-2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onitoring of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t packet and optical layers
US9161259B2 (en) * 2013-03-20 2015-10-13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layer 3 ring protection with adaptive bandwidth microwave links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JP6007849B2 (ja) * 2013-03-28 2016-10-1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
JP5954248B2 (ja) * 2013-04-30 2016-07-2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6530A (zh) * 2006-01-25 2008-12-31 日立通讯技术株式会社 网络系统
CN101072136A (zh) * 2007-06-25 2007-1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检测通信网元内部通道故障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JP2011015062A (ja) * 2009-06-30 2011-01-20 Fujitsu Ltd 中継装置、中継方法、及び中継プログラム
JP2011109167A (ja) * 2009-11-12 2011-06-02 Fujitsu Telecom Networks Ltd 通信装置、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カードおよび障害対処方法
JP2012039541A (ja) * 2010-08-11 2012-02-23 Hitachi Cable Ltd スイッチングハブ、リング型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リング型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のルート切り替え方法
CN103684843A (zh) * 2012-09-24 2014-03-2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络系统、传送装置以及故障信息通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6130A (zh) 2016-03-02
JP6359914B2 (ja) 2018-07-18
JP2016040885A (ja) 2016-03-24
US9525590B2 (en) 2016-12-20
US20160050103A1 (en) 2016-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80372B (zh)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CN104980349B (zh)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CN105049348B (zh)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JP4257509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ノード装置、冗長構築方法、および冗長構築プログラム
JP5955461B2 (ja)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テクション方法
EP2243255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link failover management
US20090016214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network recovery from multiple link failures
CN101753348B (zh) 一种高可用性工业以太网冗余方法
CN105099905B (zh)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JPH05502346A (ja) パケット網における自動的な障害回復
JPH04504347A (ja) パケット網における自動的な障害回復
JPH05502347A (ja) パケット網における自動的な障害回復
CN104113428B (zh) 一种设备管理装置和方法
WO2011021179A1 (en) Technique for dual homing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9819536B2 (en) Relay system and switching device
US2014021908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working protection switching
JP2008167315A (ja) 回線冗長接続方法および広域通信網ノード装置
CN109120554A (zh) 一种基于true镜像的流镜像方法和交换设备
CN105391630B (zh)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US20090103554A1 (en) Data transfer device for ring protocol high speed switching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CN105376130B (zh) 中继系统以及中继装置
US868164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ed discovery of the status of network routes by hosts in a network
KR101326089B1 (ko) AoIP 네트워크와 같은 시간손실이 최소화된 실시간 데이터 계층적 전송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11223172A (ja) リング型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障害検出方法
JP2005269004A (ja) 多重ループ型ネットワークの故障箇所判定方法、多重ループ型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27

Termination date: 202012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